肥胖与健康范文

2024-06-13

肥胖与健康范文(精选9篇)

肥胖与健康 第1篇

一、肥胖的类型及其引发因素

(一) 肥胖的类型

单纯性肥胖:约占肥胖人群的95%;继发性肥胖:约占肥胖人群的2%~5%;药物性肥胖:约占肥胖人群的2%。

(二) 引起肥胖的药物

有些药物可促使体重增加, 主要是精神治疗药物及激素。包括:

1.抗精神病药物:吩噻嗪类、丁酰苯类。

2.抗抑郁药物:三环类。

3.抗躁狂药物:碳酸锂。

4.抗癫痫药物:丙戊酸钠、卡马西平。

5.类固醇激素:糖皮质激素、孕酮类避孕药物。

6.肾上腺能阻滞剂:α1 和 β2 受体阻滞剂。

7.5-羟色胺拮抗剂:赛庚啶。

8.糖尿病治疗药物:胰岛素、磺脲类等。

(三) 肥胖的原因

肥胖的原因有很多, 一种是先天性的遗传肥胖, 这种肥胖属于单纯性质的, 即其父母均过度肥胖或者有一方过度肥胖造成的;第二种是后天性的非遗传肥胖。这一种又分为很多种类, 比如由精神因素引起的肥胖, 如果一段时期内精神受到刺激, 情绪过于异常, 为了逃避现实, 缓解压力, 就会出现暴饮暴食的情况, 就有可能会引起肥胖。

二、对肥胖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研究及结果

(一) 研究对象及方法

了解导致肥胖的因素后, 我们使用了UPI和SCL-90 量表对黑龙江工业学院的60 名肥胖学生及60 名正常体重学生进行了对比调查研究。参与此次问卷调查的学生都能够认真填写调查问卷并匿名进行答题。

UPI测试统计结果显示, 正常体重学生心理异常人数为6 人, 占测试总人数的10%;而肥胖学生心理异常人数为28 人, 占测试总人数的46.67%。SCL-90 量表测试结果显示, 正常体重学生中心理异常人数为10 人, 占测试总人数的16.67%;肥胖学生心理异常人数为35 人, 占测试总人数的58.33%。

(二) 结果

在用SPSS软件对调查问卷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后, 得出如下结果。肥胖组的因子均分远远高于正常组, 特别是抑郁因子的均分非常高, 人际关系等企业因子分也很高。肥胖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堪忧, 已远远超出了预想。反观正常体重组的学生, 因子均分非常低, 只有4 名学生的因子均分大于3, 而所有肥胖学生的因子均分都大于5。肥胖学生的焦虑、抑郁、敏感、暴躁等因子检出率均高于体重正常的学生。在同肥胖组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 他们普遍认可这样的调查结果, 均表示在交友、学习、家庭生活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三) 肥胖对人体生理健康的危害及肥胖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危害

1.肥胖本身的症状:肥胖本身外在的症状就是体重超出正常的范围, 这个正常的范围是结合年龄、身高、性别等综合测定出来的。

2.肥胖合并症:一般来说, 肥胖人群的发病率远高于正常人群。皮肤病、糖尿病、高血压、呼吸系统综合征等都是常见的肥胖病。

3.病死率和预期寿命:美国等各国的研究均表明, 在同等条件下, 肥胖群体的病死率要远远高于正常群体, 肥胖群体的预期寿命要远远低于正常群体。

4.心理问题、精神负担和生活质量:有时候肥胖带来的心理问题是极其严重的。肥胖群体的不自信, 或加之周围人的异样眼光, 就会使其精神负担加重, 从而引发心理问题。

三、青少年肥胖的心理干预

致使青少年肥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心理问题。因此, 一定要遵循心理学的原理, 有步骤地推进对肥胖青少年或准肥胖青少年的心理干预。

(一) 行为疗法。顾名思义, 这类疗法是以行为理论为基础, 通过系统的操作, 采用较为经典的条件反射, 对患者的心理进行干预, 从而降低患者的心理负担。

(二) 认知疗法。与行为疗法相比, 这类方法更加系统化、人性化, 它以患者的情感认知为根本出发点, 继而进行系列的理论假设, 通过优化行为技术去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和认知, 这类疗法的成功是建立在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上的, 需要患者主动参与其中, 以心理教育为主, 借以最大限度地预防肥胖病以及次生病的复发。

总之, 面对青少年肥胖问题时, 要坚持“防治结合”的理念, 要利用好各种媒介资源, 不遗余力地做好肥胖宣教工作, 再辅以恰当的心理辅导, 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儿保协作组.单纯性肥胖儿童行为问题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 1997 (1) .

[2]张景龙, 王梅.行为疗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研究现状[J].中国体育科技, 2006 (2) .

[3]许玲, 陈晓红, 陶芳标.肥胖对儿童社会心理行为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 2005 (10) .

[4]王政, 戴福祥, 陶玉流, 等.肥胖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调查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9 (1) .

儿童肥胖对健康的影响 第2篇

在一些节食减肥的人身上,这种心理倾向非常明显。这些人一般在体重控制产生一定效果后,再遇到美食佳肴的机会,一旦理性的约束减低,吃的食物数量反而会比以前更多。

其次是情绪因素的影响,许多人都体验过情绪对食欲的影响。如果一个人心情不好,食欲自然就会下降。而心理学家对肥胖者一项实验,却得到相反的结果,肥胖者在情绪焦虑时回食欲大增。

为什么肥胖者在情绪焦虑时会食欲大增呢?

心理学家认为主要原因与他们在婴幼儿时期的经验有关。他们的父母由于缺乏育婴经验,只要他们啼哭时就认为是饥饿(也许是太冷、尿床、身体不适等),于是就给东西吃,结果使婴儿无法知道饥饿与难过的区别。

也有些心理学家指出,肥胖者在焦虑时爱吃东西,就是一种减轻焦虑情绪的方法,通过嘴嚼食物,会使人的脸部肌肉紧张度减低,从而间接释放紧张情绪。

第三是外部诱因作用的影响。人们吃东西一般都是由于内在生理上的需求,也有时是因为外在诱因的吸引,在食物的诱惑面前,肥胖者往往是经不起考验的。

肥胖与健康 第3篇

据世界卫生部门统计,在超重的1.5亿肥胖儿童中,每13个中就有一个是中国儿童,中国的肥胖儿童就已经超过千万,儿童肥胖对于中国来说已经成了不同忽视的问题。1997年WHO正式宣布:肥胖是一种疾病。肥胖产生的机理包括遗传及环境因素、代谢和内分泌因素、社会因素。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家长健康素养可能对小学生肥胖产生影响。健康素养是指个体具有获取、理解和处理基本的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判断和决定、维持和促进健康的能力。2008年1月,卫生部发布了《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居民健康素养评价指标已经纳入到国家卫生事业发展规划之中,作为综合反映国家卫生事业发展的评价指标。公民健康素养包括了三方面内容: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但目前针对家长健康素养与小学生肥胖状况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很少,所以对家长健康素养进行研究可能为小学生肥胖问题提出科学建议。

超重和肥胖率在世界范围内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儿童肥胖的增加已成为全球注目的公共卫生问题。《Interventions for preventing obesity in children》中就指出防止儿童肥胖是一个国际公共卫生的首要问题,鉴于肥胖对急性和慢性疾病以及一般健康的影响,国际社会根据已有经验提出倡导各国政府、社区、家庭共同建立一个防止肥胖和促进健康的策略,尽管已经有很多国家参与制定相关政策,但前景仍不明了。儿童青少年超重或肥胖不仅导致成年后出现各种慢性疾病,即使在儿童时期也会对儿童健康产生直接损害,导致各种慢性疾病在学龄阶段或成年早期流行[3]。因此对儿童肥胖的干预意义重大,并且已经有些研究发现儿童的肥胖很能与家长自身的健康状况和对肥胖的认识有关。一些学者认为个体的肥胖在较大程度上由遗传决定,体重、体重指数在父母和子女间的相关性约为0.2。肥胖儿童和正常儿童的饮食结构都与家庭的饮食结构相关,父母的喜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儿童的饮食结构。一般家长吃什么,就给儿童吃什么,久而久之,最终养成了与父母类似的饮食结构。端正家长和幼儿教师对健康、肥胖的认识,劝导和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控制肥胖幼儿的进食量,限制零食、夜食、饮料,调整肥胖幼儿的饮食结构,少食糖多油大的食品,多食蔬菜和水果。儿童有较强的仿效性和受引导性,父母的不良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因此家长的健康素养可能对小学生的肥胖状况产生影响。

2、我国公民健康素养现状

肖瓅(2008)提出我国公众健康素养的相关研究基本出在空白阶段,健康素养的概念也是刚刚进入我国,更没有适合我国公众的健康素养评价工具。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相关的一些研究提示在我国开展健康素养具有迫切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我国科学素养调查已经进行了5次,2003年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1.98%,在科学素养调查中关于一些健康相关问题回答错误率非常高,如:对“抗生素既能杀死细菌也能杀死病毒”这一观点作出正确选择的比例仅为18.2%,对“含有放射性物质的牛奶经过煮沸后对人体无害”这一观点约67%的被调查者作出了错误的选择。调查结果还显示我国公众对医学进展感兴趣的程度具有年龄,文化程度和城乡地区的差异,城市公众对医学进展感兴趣的比例要远高于农村公众,而受教育程度与对医学进展的关注度有重要的关联性。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结果提示健康素养受到文化、经济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在开展相关的研究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对健康素养的作用。

这些研究显示中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比较低,总体素养水平不高,其中很多医学观点和医学知识错误或缺乏,不能有效地利用或者获得正确的健康信息来作出正确的卫生抉择。

3、儿童肥胖状况研究

李荣(2011)提出,儿童单纯性的肥胖是由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的,它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以暴饮暴食、较少运动、举止偏差等为特征。其中,饮食习惯的不健康是重要因素,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是导致儿童单纯性肥胖发生与发展的主因。西方发达国家在第二战结束后,国家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发展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儿童肥胖的状况迅速恶化,越来越多的肥胖儿童。我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进行的城市儿童肥胖症的流行病学研究与九十年代的进行的儿童肥胖症流行病学研究进行比较发现,仅在这十年里,我国肥胖儿童数量增加了一倍。

儿童的肥胖问题已经成了当今社会不容忽视的问题,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如此,因此,各国也出台了各种政策应对当下的严峻形势。肥胖儿童如果不得到有效控制就很容易发展为成人肥胖。儿童期的肥胖和成人期的肥胖都会伴有许多严重的危及健康的疾病,例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等。此外,肥胖的人还容易患胆石症、关节炎、呼吸道疾病,心肺功能降低、静脉曲张和一些癌症。

肥胖不仅仅为孩子带来显而易见的身体上的负担,心理上也同样容易受到压力,但相较于生理创伤,心理创伤对孩子的影响更加深刻。肥胖儿童在学校常常容易成为校园霸凌的受害者,再加上运动能力不足等带来的心理压力,对儿童的自我评价的健康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包括孤独、退缩、自卑的心理,进而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如果不及时加以控制,这种情况很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恶化,甚至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而且这种负面情绪可能会长期伴随孩子的成长。饮食和运动与儿童的肥胖有最直接的关系,对此仅能分析能很快找到肥胖原因。许多肥胖儿童都有不良饮食行为如进食速度快,每餐饭都吃十分饱甚至吃到撑,加上宵夜等不良的饮食习惯就会导致肥胖。在事物的喜好方面较胖的孩子更喜欢高糖、高脂肪、高淀粉的食物,例如土豆、油炸食品、甜点等,而对富含纤维素的蔬菜瓜果就相冷淡。

4、家长的健康素养与小学生肥胖状况的关联性研究

本文选取《中国公众健康素养调查及评价体系建立》中的调查问卷的部分问题来进行问卷调查,原问卷的信度为0.847,效度F=38730.86,P<0.01,由于本次试验的调查对象与《中国公众健康素养调查及评价体系建立》的调查对象具有相似性所以不再进行问卷的信度及效度检测。家长健康素养分数的计算方法,问卷中的每一道题答对给100分,选择不知道给50分,答错给0分,再将本调查问卷中的问题依据《中国公众健康素养调查及评价体系建立》中对健康素养评价体系的建立,找到对应的权重,再根据知识性健康素养、行为性健康素养、信念性健康素养、功能性健康素养所占的权重算出每一道题所占的结合权重,用每一道题的得分乘以每一道题的权重最后相加得出总分。采用美国ioi人体成分测试仪测试各年级小学生身体肥胖状况。采用的统计方法包括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以及相关分析等。统计软件使用SPSS20。显著性水平取0.05,非常显著取0.01。学生样本总量82人,男生36人女生46人,分别从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中抽取。

5、结果与分析

由表3可知家长的健康素养与学生的体脂率无明显关联,可能原因是,父母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首先面临的并不是孩子的肥胖问题,儿童的肥胖是一天天逐渐形成的,父母从一开始就忽视了可能出现的儿童肥胖问题,导致即便有些父母懂得如何避免儿童肥胖的发生,他们却没有对此产生足够的重视进而导致儿童肥胖的发生。

6、结论与建议

学生性别对家长健康素养状况没有影响。性别对家长的健康素养状况没有影响。家长的职业对家长的健康素养状况有影响。从事生产及运输设行业,备操作工人以及失业下岗人员的健康素养相对较差。家庭收入对家长的健康素养状况没有影响。男生的体形普遍偏瘦,女生偏胖。家长的健康素养状况对小学生的体脂率没有影响。

偏胖的女生的人数相较于偏胖的男生的人数而言,女生偏胖的人数较多,可能的原因是女生发育普遍较男孩早,体重迅速增加,因此家长应当更早关注女孩子的体重,调整饮食作息避免过胖。建议利用家长会或家访对儿童肥胖的危害进行专门宣传教育,提高家长对孩子肥胖的关注。

参考文献

[1]阮哲.青少年肥胖对健康的危害及防治[J].当代体育科技,2012,2(33).

[2]Waters Elizabeth,de Silva-Sanigorski Andrea,Hall Belinda J.Interventions for preventing obesity in children[J].Pub Med Journal,2011,12.

[3]贾俐挺,王黎荔,山若青.温州市小学生超重肥胖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卫生研究,2013,42(2).

[4]戴昕.肥胖发生机制的研究新进展[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6(2).

[5]沙磊,王瑞静.青岛市肥胖幼儿发生率和肥胖幼儿体质现状的调查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2).

[6]沈艳梅,陆大江.学龄前儿童肥胖危险因素的研究与干预对策[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27(1).

肥胖不利于健康教学设计 第4篇

1. 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想象认识过于肥胖和瘦弱带来的不方便、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2. 通过让学生认识过于肥胖和瘦弱等于不健康这一现象,来引起学生对健康的正确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关注健康,从我做起的情感,培养学生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 [教学准备] 1.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 学生绘制简易体育项目的图片 3. 布置学生课前测量:身高和体重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了解肥胖和瘦弱的原因及带来的不便。

▲ 出示课件2,学生观看。这两位朋友给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出示课题)

▲ 通过你的所见所闻,你觉得第一位朋友造成肥胖的原因是什么?(出示课件3),

▲ 那么你觉得第二位朋友造成瘦弱的原因是什么?(出示课件4)。 ▲ 通过你的想象,肥胖和瘦弱会给他们带来哪些不便呢? ▲ 学生上台表演。

是呀,不管是肥胖还是瘦弱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的不方便, 那等于不等于健康?

▲ 既然不等于健康,我们从小就要加强预防,那如何预防呢? 学生回答。 ▲ 教师总结。(出示课件5)

二、了解自身情况,联系实际,谈预防的措施。 ▲

学生活动:自查体质表,了解自身情况。 ▲ 我们每天都吃那些食物呢? ▲ 学生回答。 ▲ 小结。(出示课件6)

▲平时吃的这些食物如何搭配才算是合理呢 ?先让学生谈谈每顿饭都吃些什么?让其它学生评议。

▲ 小结:合理搭配食物的原则。

▲ 教师出示一天的食谱,让学生谈谈如何?为什么

早餐:牛奶一杯、煮鸡蛋一只、馒头或面包

中餐:红烧猪排、炒青菜、凉拌黄瓜,馒头四两

晚餐:清蒸鲤鱼、炒卷心菜、土豆番茄汤,米饭一碗或面条一碗 ▲ 预防的第二个措施是加强科学地体育锻炼,(出示课件8)让学生用灵巧的双手描绘平时所进行的体育项目。

▲ 学生绘画并展示作品。(上台张贴)

▲ 通过欣赏作品,让学生自己谈平时是如何进行体育锻炼的。通过体育锻炼你觉得它有哪些益处?进行体育锻炼应注意哪些问题?(小组讨论)

▲ 、小结。(出示课件)

三、课堂反馈:

▲读儿歌:有个小孩叫阿宝,活泼机灵人人爱,可是阿宝脾气怪,体育锻炼从不爱。腿和胳膊一样细,走起路来有个直摇摆,感冒发烧是常事,疼完肚子疼脑袋。

讨论:(1)阿宝为什么经常生病?(2)他应该怎样做?

▲、听了大家的劝告,阿宝开始锻炼身体了。我们一起来读读阿宝的日记。(课件展示)

5月3日

星期三

天气

今天早晨,我决定先走两圈步,然后再做10个仰卧起坐。可刚走一圈就累了。我心想:“算了,明天多走一圈得了。”这样,仰卧起坐也没完成。

5月4日

星期四

天气

“滴铃铃……”小闹钟又把我叫醒了。刚想起床锻炼,可一算今天的任务:得走三圈步,做二十个仰卧起坐。这可怎么完成呀!我一赌气就又钻进被窝了。妈妈叫我,我也没理。

▲、讨论:(1)这样下去,他的身体能锻炼好吗?(2)如果你是他的好朋友,你会怎样做?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懂得了哪些知识? ▲、学生回答。

▲、小结:你们知道的可真多,是呀!为了健康,我们要从自我做起,今天我提议让我们行动起来,共同携手从我做起,向健康进军吧,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做到。最后老师送给同学们三句从古希腊流传下来的名言,一起读。 (课件出示)

肥胖与健康 第5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汉中市4所中学选取初一至初三的850名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85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823份,回收有效率为96.8%。

1.2 研究工具

1.2.1 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2]

该量表是由美国的田纳西州心理学家Fitts编制的,后经台湾林邦杰修订中译后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修订后的量表由70个题目组成,每题采用5分评分,总分为各题项得分的和,得分越高表示自我概念水平越高,其中该量表包含自我概念的2个维度和综合状况共10个因子,即结构维度(自我认同、自我满意、自我行动)和内容维度(生理自我、道德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综合状况包括自我总分与自我批评,前9个因子均为正向因子,得分越高自我概念越积极;而自我批评为负向因子,得分越高自我概念越消极。

1.2.2 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3]

该量表包含10个症状因子,即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共90个题目,每题采用5分评分,症状从无到严重分别评为1、2、3、4、5分,总分为各题项得分的和,得分越高表示症状越明显,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3.0对数据进行录入,并用该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初一学生281名(男生185名,女生96名),初二学生354名(男生161名,女生193名),初三学生188名(男生102名,女生86名)。根据他们所填的身高、体重值,计算出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m2)][4](BMI),按照国际通用的肥胖评价标准将“BMI≥28 kg/m2”定义为肥胖,共筛选出肥胖学生104名,为进行对比研究,选取719名学生作为正常体重对照组。

2.2 肥胖与正常体重初中生自我概念状况的比较

肥胖和正常体重初中生在自我概念总分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除道德自我、家庭自我外,肥胖和正常体重初中生在自我概念的各个因子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肥胖初中生在这些因子上的得分低于正常体重初中生的得分。见表1。

2.3 肥胖与正常体重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肥胖初中生在心理健康总分以及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上的平均得分均高于体重正常的初中生,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4 肥胖初中生的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

Person相关分析结果见表3,除道德自我、家庭自我以外,自我概念量表的各个因子与心理健康量表的总分基本上呈显著的负相关,自我批评与心理健康总分呈显著的正相关。其中,生理自我和心理自我与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症状因子呈显著的负相关,社会自我与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因子呈显著的负相关,而家庭自我和道德自我与心理健康各因子相关不显著。自我批评因子与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相关显著,自我认同、自我满意及自我行动与心理健康量表的大部分症状因子都存在显著负相关。

注:a表示P<0.01。

注:a表示P<0.05。

注:a表示P<0.05,b表示P<0.01。

2.5 肥胖初中生的自我概念各因子对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为了更深入探讨自我概念各因子对肥胖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以自我概念的各个因子为自变量,以心理健康各个因子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从表4可看出,自我概念中自我认同、心理自我、生理自我和自我行动对心理健康总分具有显著地预测作用,这4个因子对心理健康总分的解释量占11%;自我概念中自我行动和心理自我对强迫症状具有显著地预测作用,这2个因子对强迫症状的解释量占10.1%;自我概念中生理自我、自我认同、心理自我对人际关系敏感具有显著地预测作用,这3个因子对人际关系敏感的解释量占13.7%;自我概念中自我认同、生理自我和心理自我对抑郁、焦虑具有显著地预测作用,这3个因子对抑郁和焦虑的解释量分别占18.2%、13.1%;自我概念中自我认同和生理自我对敌对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这2个因子对敌对的解释量占5.7%。

注:a表示P<0.05,b表示P<0.01,c表示P<0.01。

3 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肥胖和正常体重的初中生在自我概念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肥胖初中生的自我概念水平低于正常体重的初中生。在心理健康方面,肥胖和正常体重初中生在心理健康状况的总体水平以及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因子上差异显著,这说明肥胖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正常体重初中生。这可能因为,一方面,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比较关注自己的体形、身材、外貌,特别注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他们了解自我的信息更多来源于他人关于自己的反馈以及从他人比较中获得的信息[5]。正是由于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他们具备这样的特点,所以肥胖初中生认为自己的体形比较特殊就成为同伴们议论和嘲笑的对象,从他人那里得到的都是关于自己的消极评价,导致肥胖初中生的自我评价较低,情绪明显容易低落,自尊心受损,以至于他们经常为此而感到焦虑、自卑,最终引发抑郁、焦虑、敌对、强迫等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初中生正处于童年期向成人期的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他们的心理发展要求独立自主,自尊心日益增强,但也增加了对自身缺陷的敏感性,遇到挫折时易产生自卑感[6]。另外,这个时期的初中生很希望得到同伴的认可。正是由于以上特点,肥胖初中生由于肥胖原因就显得动作笨拙、活动不灵活,在集体活动中经常受到同学的排斥、嘲笑,他们为了保护自尊心就极少参加各项活动或拒绝参加,长此以往,肥胖初中生很容易陷于孤立,被隔离在交际网之外,渐渐导致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和情绪不稳定、焦虑、抑郁等心理行为问题。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自我概念内容维度上,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较大;在结构维度上,自我认同、自我满意及自我行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也比较大。这说明自我概念中的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得分越高,则心理健康的水平就越高;自我认同、自我满意和自我行动的得分越高,心理健康程度越好。回归分析的结果也表明,自我概念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比较大,但自我概念各个因子对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存在差异,其中对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的3个因子是生理自我、自我认同和心理自我。自我概念之所以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较大,原因在于自我概念具有3种功能:保持个体内在一致性功能、经验解释功能和影响个体的自我期望水平功能[7]。自我概念积极的人往往会从积极的角度看待事物,在人际交往中感到安全自信,能积极肯定地接纳自己,表现得比较乐观、自信、健康;自我概念消极的人往往会消极地看待事情,经常否定自己,常常产生自卑、沮丧、孤独等消极情绪体验,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8]。生理自我、自我认同和心理自我为什么是影响肥胖初中生心理健康最主要的因素呢?原因在于:生理自我主要是对自己身体、健康状态、身体外貌、技能等的认识,由于肥胖初中生处于青春期,开始认知自我,最显著的表现就是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原先不修边幅的男孩子开始会对着镜子梳理头发,而女孩子则开始注重打扮[9]。这个阶段的孩子,对自己的外貌特别在意,他们希望理想中的自己是完美的,比较在意自身的形象和别人对自身的关注,但是肥胖初中生由于肥胖的原因造成体形臃肿、体态不完美,经常担心自身的形象不佳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因而常常由于对自身的生理自我不满而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心理自我主要指个体对其个人价值及能力等的评价,自我认同反映被试者对自我现况的描述。肥胖初中生由于肥胖的原因显得动作笨拙、活动不灵活,在各种活动中,比如跳舞、体操、篮球比赛等,肥胖学生常常没有参加的机会,即使参加了,成绩也大大落后于他人。一些家长或亲友也会常常训斥这些肥胖的孩子,这在某种程度上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使得这些肥胖初中生经常感到自卑,缺乏自信,自我认可程度较低,对自我价值逐渐产生怀疑[10]。另外,很多身材肥胖、体重超重的初中生都会面临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严重冲突的问题。他们心目中理想完美的自我,常常是以他们喜欢的娱乐明星、体育明星等偶像为模板,这使得他们对自己肥胖的身材非常不满,不少肥胖的初中生都会自我贬低、自卑、生活动力和学习动力不足、抑郁或者有攻击性等。所以,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自我认同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比较大,同时也解释了自我满意、自我行动与心理健康为什么具有显著的正相关。但是在回归分析中,自我满意和自我行动对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不大,原因可能在于自我满意反映个体对自己现况的满意或接纳的程度,这首先应该建立在对自我现状的描述基础上,即自我认同的基础上。而自我行动则反映个体在接纳自己或拒绝自己后,实际所采取的应对行动,或表现在外的行为。因此,回归分析中没有显示出这2个因子对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

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结果都表明了家庭自我、道德自我对心理健康不存在影响,原因在于,家庭自我表示个体对自己作为家庭成员中的一份子的价值感及胜任感,在一个家庭里,孩子就是几个长辈的核心,因为孩子少,家长对肥胖初中生同样崇爱和经常给予他们积极的鼓励及赞扬;道德自我表示个体对其道德价值、宗教信仰、好坏人的看法,初中生的生理发育虽然已经基本成熟,但他们的心理发育相对比较落后,处于半成熟状态,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而家长和老师会正确地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因此,家庭自我、道德自我对肥胖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影响不大。

参考文献

[1]郗浩丽,王国芳.青春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5(10):56-57.

[2]李泳波.蒙汉高中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相关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3]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增刊):33-37.

[4]韩延柏,汪宏莉,陈涛,等.《国民体质测定标准》中肥胖参数与高血压风险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2,28(7):927-930.

[5]李祚山,张涛.中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4(1):114-117.

[6]李韧,刘先华.高中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12):1097.

[7]燕展,朱从书.大学生感戴与自我概念、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7):1110-1112.

[8]尹霞云,苏林雁,黎志华.自我概念、心理健康与中学生互联网过度使用倾向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6):763-764.

[9]郑开梅.高职高专学生抑郁情绪的应激因素及应对和自我概念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3):2520-2522.

肥胖与健康 第6篇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取年纪分层抽样的方法,自愿接受调查研究为前提,抽取不同年级肥胖中学生男548名女452名共1000名。采取国际通用的人体肥胖度评定指标作为分析的主要依据。干预前对1000名肥胖中学生身体心理状况进行调查,收集中学生的身体机能指标和身体素质相关的变化数据,有效问卷为900份,有效率为90%。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研究分析国内外相关的体育心理期刊,依据于相关的研究资料,进而将相关的研究依据提出。

1.2.2 调查问卷方法

结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对肥胖中学生心理现状进行分析,借助于SCL-90自评量表,对调查的中学生进行统一培训,做好指导测试的工作,采取5级评分制,对中学生干预前后的心理水平进行比较。1分表示肥胖中学生没有心理障碍;2分表示肥胖中学生轻微心理障碍;3分表示肥胖中学生中度心理障碍;4分表示肥胖中学生偏重心理障碍;5分表示肥胖中学生严重心理障碍。组间差距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2检验,并对干预实施前后心理水平比较分析。

1.2.3 有氧运动处方

结合循序 渐进的方 法,肥胖中学 生运动心 率的计算,主要是220和生理年龄差值的70%。同时每次练习时,对运动强度进行控制,每天运动2 h,运动项目主要是慢跑和快走,并做好拉伸操和有氧操的运动,每周训练5天,同时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在减肥运动过程中,将受试者体质提高的基础上,依据于应试者的体育兴趣,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运动量,目标心率的取值计算主要是220和生理年龄差值的75%。

1.2.4 心理干预方法

有氧运动治疗的同时,加强肥胖中学生的心理干预,做好心理咨询中心的专业指导,加强认知治疗。心理预防中,同时对受试者的心理健康档案进行建立,综合评价受试者的心理健康情况,做好

心理矫正的训练,并对心理卫生问题的发生有效预防和控制,和受试者保持良好的沟通。每周对肥胖中学生进行心理知识讲座,对肥胖症的相关知识进行介绍,对肥胖者的心理特征有效解析,将影响肥胖的心理和社会因素找出,对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行全面的培养。加强患者的认知治疗,及时的改变受试者关于肥胖的不好的认知情况,将不合理的信念加以纠正,通过加强情绪调节,实现中学生肥胖相关知识人际关系的和谐建立和引导。

心理干预 训练的同 时,更要加强 中学生的 放松训练,每周五次,每次半个小时,结合受试者的实际情况,对放松训练计划制定,保持环境的安 静,结合舒缓节奏 的轻音乐,做好言语的针对 性指导。通过对每次治疗的情况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做好相关情况的主要记录。

1.2.5 统计学处理

资料的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统计学处理,用t检验组间差距,用?2检验计数资料,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研究结果

2 . 1 干预前后肥胖中学生身体机能以及素质指标的变化情况

干预前后肥胖中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以及身体机能有着较好的改善情况,在干预之前,身体机能有着不均衡的各个指标情况,干预之后,肥胖中学生的体重逐渐呈现下降的趋势,干预前后进行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有氧运动干预前后中学生身体机能和素质指标变化情况如表1所示。

2 . 2 干预前后肥胖中学生心理测试结果比较

干预之后,中学生心理健康明显改善,P<0.05,有统计学意义。心理干预之后,学生的心理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

一般而言,肥胖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因素往往是各个方面的,肥胖中学生的机能和素质在某种程度上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有着直接性的影响,体重作为一个最主要的因素,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严重的制约作用。

3 研究结论

肥胖中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发展,往往要做好有氧运动和相关的饮食干预,通过合理的设计有氧运动的内容,并对循序渐进的原则加以采用,减肥的同时提高中学生的身体机能。及时的调整运动处方的相关内容,并结合实验的实际实施方法,结合受试者的积极性,对运动处方的内容合理的调整。

肥胖中学生心理干预中,就要保证有着稳定的心理情绪,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健康的基础辅导工作。在和受试者沟通交流过程中,引导肥胖中学生正确的认识肥胖,对减肥计划的实施情况充分介绍,主动引导肥胖中学生有着积极健康的情绪。

4 结语

肥胖症患者的健康教育 第7篇

关键词:肥胖症患者,健康教育,健康行为,生活方式

肥胖症是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和 (或) 分布异常, 体重增加[1]。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增高, 肥胖症的患病率和发病率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迅速增加, 并呈低龄化趋势。我国的肥胖问题也日趋严重, 超重和肥胖人群增长很快。而肥胖症的危害不仅仅是肥胖本身会影响美观、日常生活不便, 更重要的是肥胖是2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等一系列疾病的基础, 肥胖症已成为21世纪人类健康的杀手, 对肥胖症的防治刻不容缓。行为疗法就是改变饮食及运动习惯, 使其达到能量负平衡, 从而减轻体重, 即“饮食控制+运动+行为”的综合疗法。我科2013年1月—2015年5月共收治7例单纯肥胖症患者, 采用行为疗法进行治疗同时进行健康教育, 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13年1月—2015年5月在我科接受治疗的肥胖症患者7例, 其中男6例, 女1例;年龄19岁~48岁, 平均年龄34岁。

1.2方法对接受行为治疗的肥胖症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1.2.1评估对患者肥胖状况进行评估, 收集和了解患者饮食、运动、家庭、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情况, 了解患者对所患疾病的认识程度、治疗动机、治疗愿望和合作程度。

1.2.2制定计划护士应同患者共同制定学习计划, 使患者掌握肥胖症的基本知识, 掌握控制体重“行为疗法”即以行为、运动、行为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使患者保持心态平衡, 自觉长期地坚持合理饮食和运动, 不依赖药物, 避免发生不良反应。健康教育的方法: (1) 口头教育。 (2) 讲座。 (3) 护患沟通座谈会。 (4) 问题解答。 (5) 发放宣传资料。

1.2.3健康教育实施

1.2.3.1生活方式的干预 (1) 饮食疗法:饮食疗法是各种减肥方法中最基本和最根本的方法, 任何其他的方法必须以此为基础, 所有肥胖患者都是饮食疗法的绝对适应证。要合理控制膳食供热量, 根据不同病情进行阶段性能量限制, 一般成年轻度肥胖者, 按每月稳步减轻体重0.5~1.0 kg为宜, 即每日以负热量523~1 050 k J来制定每日三餐膳供能量;成年中度以上的肥胖者, 因其潜在肥胖的趋势较大, 须严格限制热量, 加大负热能值, 以每周减肥0.5~1.0 kg, 每日负热能2 310~4 620 k J为宜。合理控制蛋白质, 在严格控制膳食热量供给的情况下, 蛋白质营养过度会导致肝、肾功能不可逆损坏。严格控制脂肪摄入, 尤其需限制动物性脂肪, 并要限制烹调油的用量, 每日10~20 g即可。限制糖类、食盐和嘌呤类食物, 糖过多在体内易转变为脂肪, 食盐能引起口渴并能刺激食欲和增加体重, 嘌呤可增进食欲和加重肝、肾代谢负担, 故应限制糖、盐、动物内脏的摄入等。保证膳食有足量而平衡的维生素和无机盐的供应, 因低能膳食会引起某些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缺乏, 肥胖症患者多半合并高脂血症、冠心病等, 应视患者具体病情, 针对性补充所需维生素与微量元素, 可适当多食蔬菜、水果。合理安排进食餐次, 减肥的餐次应当在控制每日总热量不变的基础上, 定时进餐, 每日4~6餐最为理想。 (2) 运动疗法:肥胖症患者运动锻炼可增加能量消耗降低体内脂肪, 增加休息时代谢率, 增强胰岛素敏感性, 减轻胰岛素抵抗, 影响食欲, 减少食物的摄入量, 减轻在限制饮食过程中的精神紧张, 增强以心肺功能为主的体力消耗, 所以应使肥胖症患者养成规律、良好的生活习惯。运动疗法应选择低强度的能够长期坚持的运动, 减少空闲时间久坐, 运动如散步等, 使每日能量代谢负平衡至少到达300 kcal, 每周到达1 500 kcal左右。 (3) 行为疗法:整顿患者饮食环境、纠正饮食行为, 对其进行营养教育、运动指导, 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疗目标, 调整认识、增强自信心;在医护指导, 家属帮助监督之下从而综合改变各方面的不良生活习惯。

1.2.3.2心理支持良好的情绪, 愉快幸福的生活能使人体各个系统的功能得到正常发挥, 对肥胖症的治疗有着积极作用。相反, 如果一个人情绪抑郁, 终日垂头丧气, 闷闷不乐, 会使人代谢缓慢, 脂肪更容易堆积, 不利于减肥。因此, 护理人员要帮助患者建立战胜肥胖的信心, 增强自信心, 保持良好的心态。

2结果

经过行为疗法治疗同时进行健康教育, 7例单纯肥胖症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3讨论

肥胖症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全世界公认的重要公共健康卫生问题, 严重威胁健康, 有人把肥胖、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称为“死亡四重奏”, 其已被证实是人类长寿的主要障碍之一。由于肥胖症治疗的特殊性, 良好的健康教育在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护理人员应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系统的教育, 使肥胖症患者自觉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谈关注肥胖青少年的身体健康 第8篇

一、对肥胖的认识

什么是肥胖?医学意义上的肥胖, 是指一定程度的明显超重与脂肪层过厚, 是体内脂肪, 尤其是甘油三酯积聚过多而导致的一种状态。肥胖可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两大类。平时我们所见到的肥胖多属于前者, 单纯性肥胖所占比例高达99%。单纯性肥胖是一种找不到原因的肥胖, 医学上也可把它称为原发性肥胖, 可能与遗传、饮食和运动习惯有关。所谓继发性肥胖, 是指由于其他健康问题所导致的肥胖, 也就是说继发性肥胖是有因可查的肥胖。继发性肥胖占肥胖的比例仅为1%。根据引起肥胖的原因, 又可将继发性肥胖分为下丘脑性肥胖、垂体性肥胖、甲状腺功能低下性肥胖、库欣综合征导致的肥胖、性腺功能低下性肥胖等, 分别因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和性腺疾病而致。其中, 成人以库欣综合征和甲状腺功能低下性肥胖为多见, 儿童中以颅咽管瘤所致的下丘脑性肥胖为最多。

二、肥胖对人的健康危害

肥胖不仅影响儿童青少年的身体形态和功能, 也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了伤害。更为严重的是, 肥胖的儿童青少年中有41%~80%会发展为成人肥胖, 与肥胖相关的不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如高脂、高能量密度膳食、低身体活动水平及静态生活方式及其对健康的危害也将延续到成年期, 导致相关的成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Ⅱ型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和心脑血管疾病等提早发生。肥胖严重威胁人群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给社会经济发展、民族素质的提高带来了巨大负担。

儿童青少年肥胖的发生、发展是遗传、环境和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不健康的饮食行为, 如喜吃能量密度高的食物、不吃早餐或经常吃西式快餐及静态的生活方式等, 被普遍认为是影响肥胖发生、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

三、哪些是导致青少年肥胖发生、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

(1) 饮料影响儿童青少年健康。儿童青少年一直是饮料的主要消费群体之一, 饮料消费与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青少年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群体从饮料中获取的能量已远大于从蔬菜水果本身所摄入的能量, 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有研究表明, 过量饮用果汁可能导致一部分儿童青少年腹泻、发育不良、身材矮小, 也可能导致一部分儿童青少年肥胖。一杯可乐含能量180千卡, 相当于吃3两米饭的能量。学龄前儿童过度饮用果汁与身材矮小和肥胖的相关性研究表明, 每天饮用大约360毫升 (1听) 的果汁饮料就可能导致儿童青少年身材矮小和肥胖。大量研究证实, 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 长期大量饮用饮料都会引起体重增加而导致肥胖, 同时增加慢性病发生的危险。

(2) “洋”快餐让孩子加速发胖。西式快餐食品主要以动物性食物为主, 水果、蔬菜较少, 制作以油炸为主, 因此其能量和脂肪含量较高而膳食纤维含量却相对低, 属于能量密度高的食物。一份典型的西式快餐包含1400千卡的能量, 脂肪占推荐摄入量的85%, 饱和脂肪酸为推荐摄入量的73%, 但膳食纤维和钙分别仅占推荐摄入量的40%和30%, 吃西式快餐的儿童其能量摄入比不吃者每日多187千卡。西式快餐被认为可能是肥胖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大量研究结果表明, 西式快餐与肥胖和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 吃西式快餐者其体重指数高于不吃者, 并且随着西式快餐摄入量的增加, 体重指数升高, 胰岛素抵抗症状加重。一项为期3年的前瞻性研究发现, 每周吃一次西式快餐者的体重较不吃者多增加1.6磅。我国城市儿童少年经常吃西式快餐者 (每月吃3-4次) 患肥胖的比例比吃西式快餐频率低者 (每月吃1-2次) 者高1.7个百分点;吃西式快餐每月大于1次者发生肥胖的危险是不吃快餐者的1.3倍。

(3) 媒体应负起应有之责。大众传媒对人们的观念、知识和行为会产生很大影响, 而电视广告对儿童青少年的饮食喜好、选择的影响比家庭的影响还要大。

研究表明, 儿童在4岁时便能够显示出他们对电视广告意图的了解。他们通常能够通过广告加强对品牌名称的识别, 而且这种识别在稍大一点的孩子中更为明显。一些电视广告明示, 如果不买某种饮料就会显得缺乏父爱, 将会遭到儿童的起哄和严厉的“审判”;在电视上利用教师等形象做广告, 对某种营养品进行夸大其词的宣传, 这些都将会明显影响孩子的消费取向。一项研究还证实, 儿童青少年看电视时间与家长实际购买电视广告食品以及儿童实际消费这些广告食品呈正比。

四、应该加强对儿童青少年肥胖的预防和控制

对于目前表现突出的儿童青少年肥胖问题, 以及由此带来的与肥胖相关慢性病的增长, 已引起国内外的重视, 并采取了很多措施进行预防和干预。专家指出, 营养过度是儿童期肥胖的主要起因与促发元素。因此, 对肥胖儿的干预首要措施就是饮食方面的积极干预。

第一, 控制总热量摄入, 即适当减少肥胖儿的每日主食量。一下子大幅度减少每日主食量, 孩子难以配合。建议可先在原有基础上减少1/5~1/4, 而后逐渐过渡到1/3。由于儿童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的快速时期, 减至原有主食量的1/3左右就不可以再减了, 以防影响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

第二, 一日三餐合理分配。建议三餐的热能分配分别为:早餐占全日总量的30%, 午餐占40%, 晚餐占30%。一日三餐都要吃, 这样才能使营养平均分配, 保证青少年身体发育的营养需求。

第三, 调整饮食结构。

(一) 适当增加低热量高蛋白的食品, 如豆类、蛋、奶、鱼、瘦肉等; (二) 增加新鲜水果和蔬菜等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 每日两者的供应量需达400~500克, 尤其是新鲜蔬菜要多吃一些; (三) 要减少和控制摄入各种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 如油炸食品、洋快餐、奶油制品、甜食和甜饮料等。

第四, 降低晚餐的热量摄入。

(一) 晚餐不可吃得过晚, 晚间不要随意加餐; (二) 合理安排晚餐的进食顺序, 建议饭前先吃一些低热量的食物, 如水果、蔬菜或汤, 而后再安排吃主食。有助于防止过多食入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 起到调整饮食结构、减少热量摄入的作用, 对肥胖的干预具有实际效果。

第五, 养成不吃或少吃零食的习惯。零食应是合理膳食的组成部分, 但不能仅依口味和喜好选择零食。经常吃油炸的零食易导致儿童肥胖, 过甜零食中的糖容易引起儿童龋齿, 常吃含盐高的零食会增加患高血压的危险。儿童青少年在玩耍、休息闲暇、聚会聊天、上网、看电视、看电影时, 往往会在不经意间摄入过多的零食, 从而影响正餐的进食, 造成肥胖或营养不良。因此, 家长和教师应注意引导他们养成不吃或少吃此类零食的饮食习惯。

五、课堂上加强合理膳食的健康教育

解决青少年的肥胖问题, 还应在课堂上加强合理膳食教育理念, 七年级下第二章第3节, “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 在讲授中和同学们共同探讨肥胖与健康, 使学生认识肥胖不利于身体健康, 让学生接受围绕“餐桌”, 从多方面入手达到营养均衡, 成为一个健康快乐的学生。

学生首先要认识到餐桌知识的重要性。青少年认识生长发育知识和科学的营养知识课程, 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特点, 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和安排饮食。劝导学生自己要把自己拉回餐桌。让家长应该防止孩子的偏食和多食的问题, 保证学生饮食结构合理。营养失衡是导致儿童肥胖的罪魁祸首, 失衡包括营养缺乏和营养过多。吃多吃少固然重要, 关键还是要看吃什么, 汉堡、糖饮料、膨化食品……营养结构单一, 含有高脂肪高热量, 自然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另外, 提示学生对肥胖型体型要特别注意。

浅谈青少年肥胖对健康的影响 第9篇

关键词:肥胖,饮食习惯,不健康生活方式,治疗肥胖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慢性病正低龄化发展,造成这些慢性疾病的共因就是肥胖。据统计,北京市青少年的肥胖率居全国第一,20年内增至七倍以上。18岁以下的青少年中,肥胖人数占到了五分之一。研究表明,肥胖患者的治疗过程是一个集营养问题、内分泌问题等综合病患的复杂过程。多年反复,不见效果。美国青少年肥胖的发展趋势,届已成为世界公开的事实,美国政府极力倡导科学行为习惯,力求降低青少年肥胖率。我国青少年存在缺乏锻炼、不健康饮食、不规律生活习惯等诸多问题,这些看似享受的生活习惯,其实都在损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1青少年肥胖的类型概述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食物中摄取营养的要求较高,不当饮食和运动习惯很可能导致肥胖。当然,也有可能是其他一些导致青少年患肥胖症的原因。青少年肥胖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单纯性肥胖、继发性肥胖以及药物引起的肥胖。

1.1 单纯性肥胖

单纯性肥胖约占肥胖人群的95%,属于最常见的肥胖患者。单纯性肥胖患者的脂肪较为均匀,并无内分泌紊乱等生理病患,亦无代谢障碍性等器官疾病。事实上,肥胖家族中存在遗传病史,即由遗传因素引起肥胖症状。这里所说的青少年单纯性肥胖症,即指由于青少年摄入营养超过正常需求量,慢慢造成体内脂肪的过度积累。单纯性肥胖并不是继发性与病理性肥胖,故与遗传性疾病、代谢性疾病或其他疾病并无关系。

1.2 继发性肥胖

继发性肥胖约占肥胖人群的2%到5%,属于内分泌紊乱或代谢障碍引起的症状之一。继发性肥胖可在很多常见疾病中出现,譬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性腺功能减退、多囊卵巢综合症等疾病。这种肥胖患者不宜减肥,需治疗原发病。青少年中也可能存在遗传病史,遗传病导致身体继发性发胖,也是造成青少年肥胖的一个主因。

1.3药物性肥胖

药物性肥胖约占肥胖人群的2%,属于用药副作用。譬如患者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过敏性疾病、风湿病、类风湿病等疾病,可使患者身体发胖。患者停止使用药物后,肥胖情况可自行改善。但也有些患者会成为顽固性肥胖患者。为此,带有疾病的青少年更要注重养生,加强体育锻炼。

2导致青少年肥胖的成因

研究青少年肥胖成因要知晓肥胖的判定公式:肥胖度 =(实际体重 - 标准体重)/ 标准体重 *±100%。体重测试值处于10% 以下属于正常标准体重;当测试值超过10%则视为超重;测试值处于20%~30%则视为轻度肥胖;测试值超过30%~50%则视为中度肥胖;测试值超过50%则视为重度肥胖。

2.1 内在因素

研究青少年肥胖先要了解与遗传因素相关的肥胖家族史。据报道,父母均为肥胖者,孩子成为肥胖者的几率为70%到80%。倘若父母都不是肥胖者,那么孩子成为肥胖者的几率就会被降至15%以下。除了直系亲属外的其他亲戚则与青少年肥胖均无明显关联;其次,出生体重与后天肥胖及代谢性疾病呈“U”形分布,即低出生体重与高出生体重可能均是后天肥胖及代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最后,青少年肥胖也可能与心理压力有关。父母文化程度与青少年肥胖有关。父母文化水平越低,学习成绩越差,孩子发生肥胖的危险性高于父母文化程度高者。

2.2 外在因素

现代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及不科学的出行方式也是导致青少年肥胖的原因之一。具体而言,一是脂肪累积;家长溺爱孩子,过多的甜食导致营养摄入不平衡,食入的能量不能完全消化或能量摄取与能量消耗之间不平衡,就会出现饮食过量等问题;二是饮食行为异常,譬如饮食无规律性,贪肉食、甜食,忽视营养搭配,进食速度快,能量摄入大于消耗或夜间进食等都可能导致体重增加。加上现代青少年生活品质提高,常饮饮料导致饮食异常,饮料中添加剂过多,质量不过关也影响青少年体重。所以,少吃不健康食品,才是保证健康体质的关键;三是缺乏体育运动。当今社会追求享受,车接车送现象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好吃懒做,不爱运动,甚至成为青少年间流行的恶习。运动不足,学习负担过重等使运动量减少,降低热量消耗导致肥胖。

3青少年肥胖对健康的影响

3.1 对体内激素的影响

肥胖是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病症。肥胖基于脂肪细胞的堆积,内脏脂肪组织的增加会导致脂肪对胰岛素的抵抗,从而导致对胰岛素需求加大,同时加重胰岛细胞的分泌负担,劳患成疾造成糖耐量异常,最终变为糖尿病。有报道称,青少年所得糖尿病都是1型糖尿病。但是2型糖尿病正以惊人的速度在青少年中增长着。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院统计,该院儿童患2型糖尿病的数目从1982年到1995年增长了10倍,且2型糖尿病已占到10到19岁糖尿病人中的33%。

3.2 对体内器官的影响

青少年肥胖易患高血压、脂质异常症及糖代谢异常等慢性病,在成年后比非肥胖者更易患心脑血管病。对中小学生进行抽查中,发现肥胖者的血压明显高于正常体重的青少年。更有医学学术表明,早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便始于青少年。因此,青少年肥胖可能影响成年后的病死率和死亡率。正常体质足以完成新陈代谢任务,肥胖体质却会因体重的增加,反而需求更多氧气, 如此一来,腹部脂肪的堆积就会在一定程度限制肺的呼吸运动, 以至于越胖越感觉缺氧。肥胖严重者甚至可产生并发症,导致心肺功能衰竭。

4预防青少年肥胖的有效对策

4.1 控制饮食

控制饮食即指为控制体重而摄取比需求量更少的营养。食物的摄入极为重要,既要控制,又要保证营养。每天不低于5016k J,脂肪摄入小于30%,碳水化合摄入小于55%,蛋白质摄入小于25%,纤维素摄入小于25 g/d。譬如采用低能饮食的减肥方法,帮助青少年在短期内有效减少体重。尤其,控制脂肪摄入, 保证食入脂肪需求量控制在总摄入量的18%~40%。控制传统食品,选取碳水化合物为主食。吃有助于减肥的食物,适当控制食量,不吃零食。控制总热量,三餐热量分配得当(早餐饱,午餐好,晚餐少)。改变膳食结果和食量,注意饮食的能量密度,选择低能量、低脂肪、适量减慢进食速度也是控制饮食的方法之一, 还可以促进消化,减少脂肪堆积,可以选择体积较大而能量相对低一些的食物,譬如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有饱腹感而不致摄入过多能量。尽量避免油炸食品、方便食品、快餐、零食、巧克力等,少吃甜食、少吃盐。适量摄入维生素和微量营养素,适量饮水,限酒戒烟。

4.2 规律运动

上一篇:严重污染环境下一篇:安全回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