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产业范文

2024-06-07

休闲产业范文(精选12篇)

休闲产业 第1篇

休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是社会进步的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伴随着世界各国经济水平的提高, 居民可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的增加, 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人们在对物质生活提出高层次需求的同时开始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更新的追求, 休闲生活逐渐成为西方国家的一种新时尚。在休闲中享受美好生活正在成为现代人生活态度的主导意识。西方民众在休闲产品和服务上的花费一直持续稳定地增长。英国国家统计署的调查报告显示, 1969年平均每个家庭每周的度假开支为3.95英镑, 而到20世纪90年代末, 这一数字上升到每周18英镑以上[1]。

为适应休闲需求社会化的发展, 社会上出现了专业提供休闲服务及产品的机构, 并迅速发展成为休闲产业。 (1) 20世纪60年代以来, 休闲产业在西方发达国家迅猛发展, 不仅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且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休闲产业在发达国家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以上升到前所未有的地步。以旅游业为例, 在美国, 二战后旅游及其相关产业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 产值的增长速度高于GDP的增长。在世界范围内, 为休闲而进行的各类生产活动和服务活动正在日益成为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和衡量标准。在美国, 休闲产业年产值达10 000亿美元, 年税收达6 000亿美元, 创造2 500万个工作岗位, 几乎占全美国就业职位的1/4, 而且据相关专家预计:到2015年休闲产业对美国GDP的贡献将达到50%;在英国, 平均每户家庭休闲开支占家庭总支出的20%左右, 休闲产业蓬勃发展, 当今其年产值达1 360亿英镑, 超过汽车业和食品业, 且创造1/5的全英就业职位。在日本, 仅电子游戏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高达20%, 成为第一大支柱产业。当然, 这并非发达国家的特殊现象。休闲产业在发展中国家也进入了高速增长时期。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休闲产业也备受发展中国家的青睐, 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不断提高。1990—2000年间, 中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就由12.1亿元增加到了118.9亿元, 几乎增加了10倍[2]。休闲产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驱动器。

休闲产业将成为下一个席卷世界的经济浪潮。据相关专家预测:到2015年, 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中将会有一半以上的份额来源于休闲产业, 休闲产业的从业人员将占整个劳动力的80%~85%。休闲产业将渗透到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所有层面, 以休闲为主要内容的产业经济会对全球经济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二、休闲产业:城市发展的新动力

现代化的城市因其在经济、文化、交通、服务等方面所拥有的优势, 成为休闲活动得以展开的主要舞台和场所。2005年, 在美国前二十位大都市区中休闲产业对城市GDP的贡献率不可低估。诸如纽约、旧金山、拉斯维加斯、迈阿密等一些城市都纷纷把休闲产业作为其公共政策的组成部分, 尝试以休闲产业带动城市的发展, 且已取得相当的成效, 休闲及相关产业已经成为美国大都市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而言, 休闲产业对城市经济的带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增加经济总量。

随着休闲活动的普及, 消费者在休闲产品和服务上的花费成为城市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增加的主要来源。二战后, 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后, 休闲产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 有力地推动着城市经济走向新的繁荣。2000年在美国的前100个大都市区中, 旅游业为大都市区创造了2 720亿美元的生产总值。“2000年在美国前二十位大都市区中, 旅游业创造了7.1%的GMP (Gross Metropolitan Product) 。其他如健康服务、建筑、金融、通讯、电子设备生产对GMP的贡献分别为5.5%、4.7%、3.7%、2.9%和1.8%。事实上, 对美国最大的20个大都市区而言, 旅游业对GMP的贡献是其他任何产业部门都无法企及的。”[3]

作为美国知名旅游圣地, 迈阿密旅游业的收入长期以来稳居榜首, 成为城市经济繁荣的支柱产业。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 每年100多万的游客, 在当地的花费就达到7 500万美元。20世纪60年代后, 随着休闲产业的飞速发展, 其对城市经济的贡献率逐年提高。根据迈阿密会议与旅游局的统计, 2005年共接待隔夜游客1 100多万人次, 其消费达到130.35亿美元, 且游客的消费对城市经济影响估计达到327亿美元[4]。这意味着游客每花费1美元, 就会为当地经济活动产生额外的1.40美元。2006年美国人口统计署的调查显示, 迈阿密工人工资收入的43%来自休闲产业部门。

在英国第二大城市曼彻斯特, 休闲产业的发展复活了城市经济, 大大提升了其在英国乃至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仅体育产业对城市GDP的贡献就达到6%。在肯特地区, 1998年旅游业的直接收入为12亿英镑, 旅游业成为城市经济名副其实的助推器。2000年在美国大城市休斯顿举办的NBA赛事为当地诸如旅游、酒店、零售业等相关部门创造了1.87亿美元的收入。

中国也不例外, 在部分城市, 休闲产业成为城市经济繁荣的源泉。旅游业是杭州的支柱产业之一, 2007年杭州接待国内外游客4 320多万人次, 旅游总收入达到630多亿元。三亚市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占整个城市GDP的60%以上。休闲产业对城市经济总量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2. 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休闲产业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部门, 且产业关联性强, 因此被视为极具增长力且创造就业机会的产业。在当今欧美国家, 休闲及其相关产业为本国提供了将近1/4的就业岗位。通过鼓励休闲消费, 发展休闲产业来扩大就业, 已成为现代西方城市普遍采用的提高就业率的重要措施。

在以体育和文化为发展重心的曼彻斯特, 1995年仅旅游业为该地区增加了61 000个就业机会。同样, 在斯洛文尼亚的Portoroz地区, 旅游业的发展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1960年代该地区9%的就业岗位是与旅游业相关的。十年后, 受雇于酒店、餐馆和旅行社的人数占全部劳动力总数的41%。到20世纪80年代58%的劳动力受雇于上述行业。”[5]正是由于旅游业的支撑, 这些城市才能脱颖而出。

休闲产业的兴旺还为其他产业部门提供了就业机会。迈阿密休闲产业的蓬勃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建筑业的发展。20世纪40年代以来, 迈阿密建筑业雇佣人数稳步上升。

3. 优化产业结构。

20世纪70年代后, 世界资本主义进入重建时期, 在全球经济中服务业异军突起, 相应地, 服务业开始在城市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而曾经辉煌一时的工业黯然失色。鉴于休闲产业与服务业之间的密切关系, 城市政府正是通过大力发展休闲产业实现了产业结构的生机, 从而增加了城市的活力与生机。

休闲产业提供了大量的服务业就业机会, 因此在美国大城市的转型与复兴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面对全球资本重建, 纽约、洛杉矶、旧金山等大城市均对旅游业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旅游业是旧金山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 地方政府通过改善城市休闲设施、发展人文旅游和会展旅游来吸引游客, 到“1980年, 旅游业已经成为旧金山最大的产业部门。”[6]纽约也不例外, 在城市政府和商会的密切配合下, 80年代以来休闲产业得到长足发展。2002年, 纽约市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专门召开新闻发布会, 为纽约旅游业的发展呐喊助威。当今, 国际性大都市纽约每年接待游客超过4 000万, 仅酒店税收就达到2.2亿美元[7]。旅游业已经成为当今城市调整产业结构的“催化剂”。

中小城市也在对休闲产业的扶植中找到了出路。1980年, 由于石油业的利润受挫, 美国得克萨斯州东南部的考布斯克里斯蒂镇减少了5 000个就业岗位, 失业率飙升。在没有其他更多选择的情况下, 市政当局认定发展旅游业是挽救这个奄奄一息的城市的最佳方法。城市领导人将发展的重心放在建设新的景区和建设旅游设施上, 通过新建景区来吸引大量的会议代表团。这一方案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1986年以来游客数量大幅度增长, 1997年达到550万, 与旅游业相关的就业机会也增加了1倍, 这些岗位的收入则几乎翻了3倍。”[8]通过大力发展以旅游为主的休闲产业, 考布斯克里斯蒂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 城市重新焕发昔日的风采。

三、休闲城市的崛起及其意义

休闲城市的崛起体现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最初, 休闲需求被社会上层独享, 休闲是特权的体现, 因此休闲产业的规模相当有限, 对城市经济的影响尚不明显。二战后,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民众物质生活的富足以及休闲意识的增加, 休闲进入“大众化”时代。与之相对应, 休闲产业进入了高速增长和全面产业化的发展阶段, 这为休闲城市的崛起创造了绝好的条件, 20世纪60年代后休闲城市得以在世界城市舞台上大放光彩。

休闲城市的出现是对工业城市的补充。随着工业化的开展, 工业型城市在欧美纷纷出现, 且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独领风骚。城市经济的发展、高度的城市文明促使生活在城市高密度空间中的人们更向往自由的休闲生活, 追求心灵的放松与惬意, 渴望去体验各种不同的场景和活动以提升生活质量;另一方面, 严重的工业污染、种种城市问题以及过度的拥挤喧闹使居民不堪忍受, 渴望回归或者短期回归自然的愿望越发强烈。在这种背景下, 休闲型城市纷纷出现。休闲城市的发展也为工业城市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当今, 即便是工业城市也开始注重挖掘城市的休闲功能, 通过兴建公园和其他游乐设施、开辟绿地等措施来完善城市的休闲功能。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 在城市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 城市的形态也必然走向多元化。

休闲城市的崛起预示着城市功能从生产到服务的转变。二战后, 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 西方发达国家向后工业社会迈进。后工业社会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服务业超过制造业在经济结构中居主导地位。作为经济生活主要载体的城市, 其主要功能也从生产走向服务。企业追求的生产性服务业、游客与居民追求的生活性服务业构成了现代城市服务业的基础。发达的服务业已成为取得在区域乃至全球城市体系中重要地位的关键。当代城市已经成为诸如旅游、运动、娱乐等和消费有关的活动集中的一个主要地点。休闲与娱乐成为城市的重要职能。

四、中国城市休闲产业发展对策

休闲经济在这些城市的发展已引起一定的重视, 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在对欧美休闲城市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 笔者提出了促进中国休闲产业发展的对策。

1. 转变观念, 从战略高度深入认识发展休闲经济的重要性, 把大力发展休闲产业作为发展城市经济的增长点。

与西方相比, 我们民众的休闲观念相对落后。我们的传统文化历来宣扬重视劳动、轻视休闲的观念, 且把休闲归为未来社会的产物, 但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这一观念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人们对休闲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 从而阻碍休闲产业的发展和社会的整体进步。因此, 中国应尽快摒弃传统的、对休闲经济错误的认识, 树立休闲产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重要性的新理念, 围绕“休闲”这一主题来发展城市经济。

2. 大力发挥政府的作用。

在城市社会, 休闲正逐渐成为社区或者社会的福利和公共事业, 需要政府出面进行统筹规划、组织实施和维护管理。这不仅有助于城市社会休闲环境的改善, 而且会极大地促进社区休闲活动的开展。此外, 作为宏观经济的管理者, 政府还应该通过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及行政手段调控、引导、规范休闲企业的发展, 从而能保障与加速城市休闲经济文明健康的发展。

3. 积极开发多元休闲产品, 实现休闲经济的产业升级和结构升级。

从根本上来说, 休闲消费是体现消费者个性的消费活动, 不同的群体对休闲活动的诉求不尽相同, 因此需求的多样性是其重要特征。这在客观上就要求社会对休闲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必须多元化, 适应高、中、低各个阶层的休闲消费。从中国城市的现实来看, 休闲产业供给的总体规模偏低, 且结构比较单一, 这在很大程度上休闲了休闲产业的发展。针对不通阶层消费者的休闲需求, 开发多元休闲产品, 赢得更多的消费群体, 是加快中国城市休闲产业发展和城市经济繁荣的重要途径。

4. 结合城市的区位、气候、历史与文化等因素, 培育彰显地方特色的优势休闲产业。

如中国学者卿前龙先生所言, “休闲服务供给是一个不断开发、提升和深化的过程, 产品创新是休闲服务企业的生命力所在。”[9]不断创新、凸显特色正是休闲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城市应在对自身的特质以及休闲经济发展趋势的深刻了解与把握之上, 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休闲产业, 树立特色品牌, 从而对居民及游客产生持久的吸引力。切忌千篇一律, 一哄而起。

5. 大力促进以大型会议及体育赛事为龙头的会展经济的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提高, 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贸往来日益频繁, 会展产业的重要性已经得以体现。作为蕴涵巨大辐射力的产业, 它不仅有助于城市知名度的提高, 还成为推动城市休闲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会展活动筹备期, 城市的休闲娱乐设施得到完善提高;会展活动开展期, 大批游客涌进, 为城市的休闲旅游业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因此, 中国城市应高度重视会展业带来的发展契机, 充分发挥会展业对休闲产业及城市经济的积极推动作用。

摘要:二战后, 随着休闲生活的普及, 休闲产业迅猛发展起来, 并成为欧美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城市因其汇聚的优势, 成为休闲活动得以展开的主要舞台, 休闲产业有力地推动着城市在后工业时代走向新的繁荣, 休闲型城市在世界城市舞台上大放异彩。结合欧美休闲城市的经验和中国的现实, 提出了促进中国城市休闲产业发展的对策:从战略高度深入认识发展休闲经济的重要性、大力发挥政府的作用、积极开发多元休闲产品、培育彰显地方特色的休闲产业以及促进以大型会议及体育赛事为龙头的会展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休闲产业,城市发展,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克里斯·布尔, 杰恩·胡斯, 迈克·韦德.休闲研究引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6:100.

[2]卿前龙.休闲服务与休闲服务业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217.

[3]DRIWEFA.The Role of Travel and Tourism in American's Top100Metropolitan Areas.http://usmayors.org/uscm/news/press_re leases/documents/atlanta_report_101702.pdf[EB/OL], 2008-09-14:21.

[4]Edward Evans and Alan Hodges.Potentional Impacts of Agritourism in South Miami-Dade County.http://edis.ifas.ufl.edu/FE637[EB/OL], 2008-06-23.

[5]Anton Gosar.Interntional Tourism and its Impact on the Slovenian Society and Landscape[J].Geojournal, Vol.30, No.3:343.

[6]Charles Wollenberg.Golden Gate Metropolis:Perspectives on Bay Ares History[M].Berkeley:Institute of Government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85:329.

[7]http://www.citymayors.com/sections/tourism_content.html, 2008-11-09.

[8]弗雷德·波塞尔曼, 克雷格·彼特森, 克莱尔·麦卡锡.弯路的代价——世界旅游业回眸[M].陈烨, 等, 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5.

休闲产业发展 第2篇

1.2.3.4.休闲产业的概念界定 休闲产业体系 休闲产业分类 相关理论:休闲理论、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制度

经济学、空间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共生理论、演化经济学、创新经济学、自组织理论、社会网络理论。管理学、波特竞争战略

5.研究方法:社会调查研究、跨学科、计量经济学、经济学研究方法

6.发展趋势:休闲城市、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休闲产业链、休

闲产业集群、休闲产业组织

7.发展政策

城市休闲产业的品牌之路 第3篇

现在:消费需求下的“满汉全席”

休闲产业并不局限于某一个或几个具体的行业,而是将各种能够调节人们生活和心理状态的行业从传统产业划分的框架中剥离出来,即以休闲产品为龙头,以人们的休闲消费为市场的综合性产业。它的主要阵地是为满足现代人旅游、健身、服饰、娱乐、求智、消闲、居室装饰等休闲要求。由于它贴近生活,崇尚国际潮流,顺应大众风俗习惯,并紧密地依赖先进技术,有助于高新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因而被人们称为充满活力的“朝阳产业”。

从近年来看,假日休闲已经成为一种生活质量提升的标志,不同于基本生存的单一化和物质型,而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和精神型。如文化娱乐消费、体育健身消费、旅游服务消费等。

文体娱乐业成为城市假日休闲的重点产业

近年来,文化市场成为市民和游客在假日里光顾的重点。常常以家庭亲人为单位,或在家观看电视、录像、家庭影院,或外出观看电影、观赏节目、听听音乐、跳跳舞。还有的经常以亲朋好友为群体,或切磋棋艺、品尝茶艺,或尽情享受泡吧文化和网络文化的乐趣等等。这些积极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不仅使人们得到高尚有益的休闲消费,而且还可以得到高雅美好的艺术享受。从文化市场的种种迹象表明,无论报刊、图书,还是电影、音像,其市场潜力都是巨大的。利用休闲时间进行文化娱乐已经成为人们休闲消费最主要、最普遍的需求。

体育健身行业成为城市假日休闲产业的新宠

在现阶段,人们似乎更愿意把休闲时间和部分收入花在强身健体上——人们越来越有钱,但是工作也日益繁重。于是,“花钱买健康”就成为都市时尚。不需要特别留意,你就能感受到体育健身在当今都市的热度,游泳馆、网球场、羽毛球场、溜冰场、旱冰场、男子健身房、女子健美中心、台球厅、保龄球馆等等,这些地方都成为上班族经常光顾的场所。甚至被称为贵族化的高尔夫球也吸引不少顾客。至于观看足球、篮球、排球、体操等比赛的人,更是不可胜数。

商业街成为城市休闲好去处

现代的商业街,商场、超市林立,各种专卖店,餐饮店也应有尽有。加之城市及城乡之间交通便利,人们已将逛街看成首选的休闲方式,商场也就成为休闲产业最大的窗口之一。时下,有不少商厦和专卖店十分注重美化购物环境,其构思巧妙,品位高雅,的确让人流连忘返。许多商场引进盆景、鲜花、灯光喷泉、艺术雕塑乃至假山鱼池,使购物环境充满活力,让顾客在浏览购物中得到美的享受。有的商厦和购物中心特意辟出一大片场地为顾客提供共享空间,实行开架售货,电脑管理,并设立咖啡间、休息厅、展览角……还有更多的时装商场推出流行服饰展览、名师获奖作品展、时装模特表演,增添不少艺术渲染力,使顾客觉得已不再是单纯的购物,而是置身于特定的艺术环境中。

餐饮业也在假日经济的大潮中得到了长足发展,我国传统的大餐,各具特色的地方小吃不仅吸引外国人,也吸引国人从家庭餐桌走向酒店、饭店。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进饭店、吃宵夜已经成为寻常的事,特别是像元宵节、中秋节和春节这些具有团圆意义的聚餐已成为各大城市一道独特的风景。

风格各异的“吧”文化极具开发潜力

如今,都市里各式各样的“吧”已经非常流行,如“陶吧”、“玻璃吧”、“布吧”、“果吧”等。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这种新兴的“吧”文化已经成为一种休闲的新时尚。“吧”里面的那种艺术、文化或浓浓的个性化氛围,能使人们的心理得到极大满足。欣赏陶瓷艺术佳品和制作陶瓷作品是“陶吧”最诱人的主题。在昆明、贵州、上海都能见到“布吧”,那是都市女孩儿聚会的最佳去处之一,前卫的女孩儿在这里能够体验到“男耕女织”的田园风情。

休闲农业成为城市假日休闲的高端产业

休闲农业是近年随着城市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双休日制度的实施,人们崇尚大自然、回归大自然的生态意识不断增强,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出现的一个新经济用语。节假日和家人或朋友到近郊的农田去从事种地、除草、采摘等农活,可以亲自感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辛劳和丰收的喜悦,还能获得休闲度假和精神享受的双重满足。

休闲农业提供给城市居民的是轻松、愉快、宁静的精神享受。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旅游娱乐型:这种类型的景点设置有花期(果树)赏花、农作物生长、收获阶段参观、鱼塘垂钓、采菱泛舟、农家习俗、舞蹈等。(2)品尝消费型:这种类型主要是在农产品收获时期,让城市居民亲自采摘、品尝,并且引导他们消费购买;另外还有畜禽烧烤、畜禽加工制品的品尝和出售等活动。(3)耕作体验型:这种类型主要是通过城镇居民亲自参加农事劳作、体验农村生活而设置的。它的方式可以是出租小片菜地、小片果园、小片鱼塘给城镇居民,或者实行会员形式定期举办活动等。这种类型强调真实感,精耕细作的传统方式和高效率的机械化现代方式相结合。许多退休工人愿意在退休后寻找一种充实的生活方式,这种类型适合他们的需要。(4)疗养修身型:这种类型以提供度假村的方式提供给城市上流社会综合服务,达到修养身心、疗养身体的目的。它强调全方位的休闲,重视服务质量,重视生态环境。

未来:吃饱还要吃好

可以预见,随着人均可支配性收入的不断提高,人们会越来越注重生活的质量。假日经济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有理由去认真地研究、开发与之相关的休闲产业,推动假日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从而让消费者在“吃饱”的背景下,能够“吃好”。

整合打造龙头品牌,进行产业升级并逐步向国际化靠拢

其一,我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除了已经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景区,许多景区其实早就有相当的知名度——这些景区长期以来产品单一,又缺乏高水平的策划包装,加上财力有限、促销乏力,因而不能对国内外市场产生吸引力。只要完善这些景区的基本配套设施,加大促销力度,这些景区就会“活”起来,既能分流过热量区的部分客源,又可以扩大旅游市场的需求总量。同时,也让更多消费者扩大视野。

其二,旅游城市要在承载力上下工夫,改变旅游管理体系中条块分割、职能弱化等弊端,使旅游管理一体化。此外,还应发展城市周边旅游和城郊旅游,以分散游人。引导本市居民在假日到郊外旅游,以便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外地游客。

其三,目前国内外的旅行社大多处于小、散、弱、差

等状态,无论在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都没有很强的竞争力。因此,政府主管部门一方面要扶优扶强,使具有优势的旅行社得以不断地发展扩大,另一方面要鼓励旅行社组建联合体,内部统一步调,规范运作,优势资源互补,推出精品,开辟特色,提供优质服务。只有规范了,才能让消费者满意和尽兴。

加强对游客在假日休闲方面的促进性宣传教育

目前,假日消费市场怨声载道的现象很大程度上与假日休闲行为的指导不力有关。因此,加强对游客休闲行为的引导显得格外重要。首先,加强休闲学研究。在国外,闲暇社会学是热门学科,但国内重视和研究休闲学的人却寥寥无几,这与迅猛发展的假日休闲产业是不相配套的。其次,要加强休闲信息指导。假日市场呼唤能指导休闲,推介市场、播报信息的休闲信息网络的产生。当前尤为急切的是要建立全国旅游城市及景点的信息网络,及时为旅游者提供旅游路线、交通状况、景区接待、订票订房、购物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该网络系统的涵盖内容,向假日市场其他消费领域扩展,为消费者提供准确、及时、全面的假日休闲信息指导。

加强假日休闲品牌产业链的完善性建设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人们在长假期间不仅要达到休闲目的,还期望在休闲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满足精神需求。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单位和假日市场相关行业的生产经营者,紧紧围绕休闲消费,为消费者提供相应的休闲产业。

文化娱乐业。据悉,长假期间,在市民的消费结构中,文化消费占家庭、社会消费的比例在不断提高,市民花钱观赏文艺表演、参加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的已越来越普遍。随着假日经济的发展,我们应积极发展报刊、图书、电影、音像等传统文化行业,举办书市、花市等富有特色的广场娱乐项目,应适当增加文艺演出,开展各种娱乐项目。以此增强娱乐性,加强参与性,提升假日的附加值,深化假日的吸引力。

体育健身业。目前,很多人在休息日、假日更愿意去体育场做健身运动。在这种需求下,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兴建和改造体育健身场地和设施,二是要正确合理地引导这种休闲消费。关于前者,据统计,目前我国已拥有61万个体育场馆,从绝对数量来说,已具相当规模,但人均体育场馆面积不足1平方米,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因此,兴建一批体育场馆,改造一批体育场馆,已成为当务之急。应该看到,我们的体育健身休闲消费起步很晚,消费水平不高,要从现有的实际出发,合理引导这种休闲消费。

餐饮零售业。节假日是亲朋好友难得聚会的时候,“食”自然是少不了的环节。首先,餐饮业要把握好以下几种节日服务型经营方式:一是主妇型。即饭店为市民家庭配送半成品节日套餐,饭店只收取少量的加工费。二是系列型。为适应现代人的消费需求,餐馆酒店应推出面向家庭的节日宴席快送、“出租厨师”,向居民开放客房、游艺厅等休闲娱乐设施和场所,以吸引居民到酒店里自娱自乐过假日。同时,还应在文化品位上做文章,要以饮食文化搭台、在店内推出书面摄影展览、音乐欣赏、杂技魔术表演、名厨教授顾客“绝活菜”等活动,让顾客集食、饮、赏、览、听于一体,吃得潇洒,玩得开心。

商超。商场和超市要在店内外营造浓厚的节日气氛,除了张灯结彩、披红挂绿等一般方法外,还要注意布置出自家的特色。节假日商家应以真诚回报顾客消费者为宗旨,开展打折销售、买大件赠小件、以旧换新等促销活动,促销活动要以“情”字当先,充满浓郁的温情,打动消费者的心。

湖南休闲产业现状研究 第4篇

休闲第一产业包括了第一产业中那些提供休闲物品的行业或部门,如农业中的花卉和园艺作种植业、林业中的观光林营造业、畜牧业中的宠物养殖业、渔业中的观赏鱼养殖业等,可以分别称为休闲农业、休闲林业、休闲畜牧业和休闲渔业。为了研究的方便,这四类经常统称为休闲农业。“广义”的休闲农业是指利用农村自然环境、景观、生态、农村设备、农村空间、农特产品及文化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观光休闲旅游功能,提供国民休闲,增进国人对农业与农村田园生活体验的农业经营方式,是结合农业和农村等有形资源及其背后隐含的休闲观光、教育体验与经营管理能力等无形资源而形成的一种新兴休闲服务产业。湖南的休闲农业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长沙、益阳两市率先出现了以钓鱼休闲、吃农家菜、住农家房、观农家景、干农家活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这就是我省休闲农业的发端。至2007年底,湖南已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企业4000余家,直接从业人员10余万人,年接待休闲者逾3000万人次,年经营收入过30亿元。其中长株潭经济发展区现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庄1366家,经营收入50万元以上的有189家,环洞庭湖区1488家,年经营收入50万元以上的有309家,湘中南区556家,年经营收入50万元以上的有203家,湘西山区159家,年经营收入50万元以上的有58家,如表所示:

二、休闲第二产业亟待加强

休闲第二产业包括了第二产业中那些提供闲物品和休闲场馆的行业或部门,如休闲食品加工休闲饮料制造、休闲用具和器(械)材制造、各类园、游乐园、体育场馆、城市休闲广场等的建筑等,它们可分为三类,即休闲食品(饮料)加工制造业、休闲用具(器械、器材)制造业和休闲建筑业。

1. 休闲食品(饮料)加工制造业

湖南的休闲食品在国内曾经是相当有名的,但是由于缺乏行业规范,生产企业的职工素质和企业的生产规模、生产水平参差不齐,生产的产品质量优劣各异。2007年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通报了部分夏令食品专项打假抽查结果,在抽查的5类夏令食品中,休闲食品类合格率最低,仅为40%。产品走出湖南市场的不多。经市场调查,生产休闲食品的企业我省近千家,年产值上亿的生产企业不到1%,年生产量单品种在1000吨以上的生产企业不到3%,而综合加工能力年产量在1000吨的生产企业约15%,年产量在500吨左右的企业约25%,而有约近60%的生产企业生产能力在50吨~300吨之间。85%的企业为家庭模式生产企业和家庭式生产小作坊。湖南市场规模较大一点的企业有唐人神、陵武鸭、简氏、简四毛、湘都、步步为赢、凤沅、口口香等,但与外省比相差较大。

2. 休闲用具(器械、器材)制造业

近年来,休闲产业庞大的市场和诱人的商机直接促进了休闲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据中国海关统计,仅2004年全球户外休闲用品的交易额就高达320亿美元,国内达4.8亿元人民币。2001年以来,我国户外休闲家具及用品的出口以每年30%左右的速度递增。在出口的户外家具及用品中,帐篷出口金额约占全球四分之三,使我国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帐篷生产国和出口国。虽然我国休闲制造业发展迅猛,但湖南还远未成为休闲业制造强省,并且湖南的休闲制造业还比较落后,我们的生产企业刚由低价取胜阶段跨入以质取胜的精益生产阶段,无论品质品种、设计理念、营销方式与渠道,与国内外知名品牌相比还有巨大的差距。

3. 休闲建筑业

至2007年末,全省共有文化馆140个,公共图书馆120个,博物馆、纪念馆69个。全省已建体育场地(馆)21302个,其中体育馆142座,体育运动场地656个,游泳池152个,各种训练房20352个。休闲场馆的日益完善,为全省人民的休闲提供了必需的条件。特别是在农村体育休闲方面成绩尤为突出,2007年,湖南省制定《湖南省“十一五”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方案》,启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在全省23个县(市、区)中882个行政村建设篮球场、配建篮球架和乒乓球台等室内外健身设施,改善了农村健身休闲活动条件,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亮点。

三、休闲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休闲第三产业又称休闲服务业,包括了第三产业中那些为人们的休闲消费需要提供休闲服务行业或部门,如公园提供的游览服务、健身馆提供健身服务、美容院提供的美容服务、桑拿馆提供的浴服务、博物馆提供的展览服务、电视台和KTV场所提供的文化娱乐服务等。我们大致可以根据类休闲服务的属性将休闲服务业划分为旅游休闲业、健体和美容休闲业、文化和娱乐休闲业、餐饮休闲业以及其他休闲服务业共5类。

1. 餐饮休闲业

近年来,随着都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居民消费观念的改变,城镇居民饮食消费逐步走向社会化,外出就餐已成为居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05年底,全省共有旅游星级饭店453家。湖南省餐饮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也为老百姓外出用餐提供了便利条件。居民家庭在外用餐支出明显增加,使得饮食服务支出增长加快。调查资料显示,2008年1月~4月全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用于饮食服务的支出221.41元,比上年增长13%。

2. 文化和娱乐休闲业

“十五”以来,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8%,省会长沙的龙头作用明显,200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302亿元,占全省增加值的三分之一。2007年全市文化产业总产值为360亿元,实现增加值17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10%,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半数以上。同时,以长沙歌厅和解放路酒吧一条街为代表的娱乐业更是成为全国知名的品牌,目前全市共有歌厅、酒吧、KTV、电游等各类娱乐场所2293家,年产值达40多亿元。中国社会科学院在2005年公布的一项全国城市综合实力研究报告的排名中,长沙的综合实力排名35位,文化实力为25位,而休闲娱乐类排名竟上升为第1位。

3. 健体和美容休闲业

居民对个人仪表和健康的重视程度明显上升,用于美容、美发等服务和健体服务消费持续增长。居民的一些日常生活服务,如理发、洗浴等已不只是单纯满足生理需求,更是追求个性和讲求享受。2008年1月至4月全省城镇居民人均杂项服务支出46.05元,同比增长34.1%,其中人均用于理发洗澡方面的消费9.91元,增长45.1%,人均美容费达11.65元,增长17.1%。在休闲保健方面,湖南洗浴休闲业特别是足浴业近年来的迅猛发展,外界赞称长沙为“足都”。2006年,长沙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866亿元,同比增长16.4%,居全国省会城市第9位,其中洗浴休闲业的年营业额就超过30亿元。据不完全统计,长沙市的沐浴、洗头、洗脚、保健按摩等洗浴休闲企业合计约1万家,从业人员约15万,占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132万的11.4%。

4. 旅游休闲业

近几年,湖南精心打造3个国际旅游品牌,提升区域旅游品牌。一是以张家界为龙头的自然生态旅游品牌;二是以韶山为重点的红色旅游品牌;三是以炎帝陵为代表的历史人文旅游品牌。进一步提升南岳宗教文化、凤凰民俗文化、岳麓书院湖湘文化、崀山地貌景观、猛洞河和东江生态漂流、马王堆古汉文化、岳阳楼楚文化等区域旅游品牌。“十五”期间,旅游产业规模得到了快速发展。全省共接待入境旅游者249.77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3.3亿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3.1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465.31亿元人民币,旅游产业总收入达到1575.62亿元人民币。2005年,全省旅游总收入达到453.72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全省GDP的6.9%。

四、湖南省休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产业基础薄弱,供求状况严重失衡

(1)城乡发展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进入新世纪以后,扩大趋势依然没有得到有效抑制。如图1所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远远落后于城镇居民和人均GDP的增长,2000年和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7696元和84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941元和3118元,则两者比例分别为2.96∶1和3.04∶1。五年间,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是9%,比农村居民增长幅度快3.1个百分点。

这种低收入水平制约了农村居民的休闲消费,导致城乡居民在休闲消费上存在很大差距,农村相对落后的娱乐和休闲设施也影响了休闲业的总体发展,目前农村居民的主要的休闲方式仍然是看电视和打牌等。

(2)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是制约湖南省休闲产业的整体发展的障碍之一。按县级区划比较,在全省72个建制县、16个县级市和34个市辖区中,2000年人均纯收入最高的长沙市芙蓉区4631.2元,是人均纯收入最低的湘西保靖县的4.5倍;2003年长沙芙蓉区已达5733.7元,是纯收入最低的邵阳市新宁县的4.9倍。长沙芙蓉区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是0.436,湘西是0.587,相差15.1个百分点。长沙芙蓉区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是湘西泸溪县的4.4倍,恩格尔系数竟相差31个百分点。地区之间经济的失衡直接导致了休闲产业的不平衡,以文化产业为例,湖南14个市州发展不平衡,2006年长沙GDP占全省的比重为23.8%,而长沙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高达50.8%,一点一线经济带的六城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超过70%,其他8个市州不到30%,大湘西的张家界、怀化、湘西自治州文化产业增加值合计14.95亿元,仅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4.5%。

2. 产品层次不高、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全省休闲产业整体品位不高。一定程度上停留在原始的吃喝玩乐的基础之上,虽然做到了大众化,却没有达到大器化。传统商贸业发达,却没有一家大型的卖场,商业企业营业额在全国同行业中排名滞后;传统的餐饮发达,却没有做强湘菜文化,饮食气氛有余,文化氛围不足;影视湘军享誉全国,虽然推出了一批有一定深度和影响的节目和栏目,但很多内容过于通俗,即搞笑文化、帝王文化、扬名文化较多;体育湘军虽然在全国或世界获得称誉,大众化的体育文化产业却没有形成规模,未能很好地传递体育精神;出版湘军排名全国第三,却缺乏《南风窗》、《南方周未》类的思想艺术水准高的自创报刊,仅有一个《体坛周报》走出了湖南;娱乐文化培养了艺人,却不能培育知名艺术家和文人,涌现了一些所谓的“金牌”主持,但其文化影响力远不及沈从文对湘西凤凰的带动。大众市民的休闲消费大都以洗浴、按摩、麻将、KTV、酒吧等形式为主,热闹有余,品位不足。

3. 员工素质有限,行业管理有待健全

制约湖南休闲产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缺乏专业人才,缺乏系统的专业教育。湖南几十万休闲行业从业人员,除商贸业外,没有统一的上岗培训和审核机构,没有与之配套的培训学校和相关专业。休闲行业从业人员大部分来自农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根据课题组对长沙市天心区休闲从业人员的调查(如图2所示),受过高等教育的仅占26.31%,本科以上学历仅占5.37。

同时,湖南休闲行业不健全,协会的指导和约束作用不够,企业依然处于“自由发展”状态。因缺乏规范的行业管理和标准化建设,休闲行业场所参差不齐,人员鱼龙混杂,收费杂乱无章,从业人员的文化、身体、道德、技能素质偏低,治安问题、纠纷问题、诚信问题甚至黄赌毒现象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

4. 职能部门缺失,产业体系有待完善

在现今的湖南,休闲虽然进入“十一·五规划”,但其发展尚未完全进入各地经济的发展计划。在绝大多数地方,也还没有一个政府职能部门集中统一谋划休闲产业的发展。休闲产业发展过程中所直接面对的土地、税收、融资、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常常无法可依。因此,不是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就是处于各自为政的局面。休闲产业是一个相互配套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的各个部门和阶层。除了加强供给,培养和引导需求以外,还需要整个社会条件支持系统的配套,如政策、立法、制度建设、社会保障、货币流通结算方式、人才培养、理论研究、观念更新等,同时也涉及众多部门,诸如:饭店、餐饮、接待、公安、医疗、交通、商业、旅游、通信、文化艺术等。但到目前为止,湖南的休闲产业发展体系很不完善,通用的行业分类标准、服务标准尚不健全,所有这一切,都制约着湖南休闲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性发展。

摘要:对湖南休闲产业的调查表明,湖南休闲第一产业初具规模;休闲第二产业亟待加强;休闲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湖南休闲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是:产业基础薄弱,供求状况严重失衡;产品层次不高、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员工素质有限,行业管理有待健全;职能部门缺失,产业体系有待完善。

关键词:湖南,休闲,休闲产业

参考文献

[1]卿前龙:休闲产业:概念、范围与统计问题[J].旅游学刊,2007, 22( 8 ):82~85

[2]林锡波:台湾地区休闲农场发展现状与发展策略之讨论[J].北体学报, 2007, ( 15 ): 152~163

[3]湖南休闲农业协会:湖南省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二)(意见征求稿).休闲农业网http://bbs.92696.com/showtopic.aspx, 2008~4~20

城市水休闲产业发展论文 第5篇

(一)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优势,构建“水文化”休闲格局

积极做好水文化休闲设施及经营场合的系统整合工作,让水休闲营业场所和旅游景点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在扬州城区水域沿岸的商业设施建设上突出旅游休闲功能,招商模式充分考虑游客的其他旅游消费需求,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的消费模式。城区游览水域的休闲设施布局除突出质量意识外,还要注重扬州当地的水文化特色。因而,水休闲产业与“水文化”旅游的充分融合既要按照常规的发展模式,搞好城市休闲广场、水文化特色商贸中心、体育健身场馆等文化、保健、娱乐设施的建设和休闲社区的建设规划,更要发挥滨水居民生活设施在旅游产业中的效应。此外,要更好地促进城市“水文化”旅游与水休闲产业间的有机协调,如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放开水文化休闲市场的准入条件,鼓励多种经济成分投资水文化休闲产业,开发水休闲资源,兴办水文化休闲企业,充分利用扬州人居大环境和民间资本活跃的优势,大力吸引民资进入水休闲领域,扩大休闲产业的对外开放,同时通过引进投资和发挥知名品牌的示范效应,提升扬州休闲产业的档次。

(二)完善水休闲产业体系,延长休闲产业链

集合城区水域的要素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旅游,以拓展旅游领域,增强旅游吸引力,这样也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传统产业优势的发挥。除旅游和餐饮消费外,文化、商务、娱乐休闲等相关旅游享受的需求会大大增加,这也要求旅游接待地适时建设相关场所、完善旅游服务形式。因此,集中力量保护性开发高知名度的景区景点,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增强核心竞争力;开发一批具有扬州地方特色和水文化价值的旅游纪念品和商品,完善一批有地方特色、适应当代人消费观念与潮流的娱乐休闲设施和产品;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业务能力强的旅游从业人员,是今后水休闲旅游业发展的重点。此外,旅游产业内部的行业结构应该保持一定比例才能协调发展,扬州城区水域的关联产业间要实现良性互动,除了在数量结构上要协调,更要在层次结构上协调,还要加强旅游景点同旅行社、饭店、餐饮、交通等行业的衔接,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三)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水文化”旅游核心竞争力

完善交通站点与水域景点的互通联系工程,规划开设区域旅游专线;在交通枢纽及旅游景区景点协调好停车场所,根据淡旺季变换更替停车场地的规模及费用;设定区域级旅游集散网络自驾旅游租赁服务网络,提倡快捷型联网售票模式;建议加强游客信息服务中心、停车场、道路标识系统、通讯、休闲娱乐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并不断完善水域景区景点的服务设施,比如建立双语指示标志体系等。树立大旅游的产业集群意识,摈弃旅游收入等同于景点门票收入的错误观念;着眼于地区经济发展的整体利益,加强城区滨水地带各种休闲设施的建设,促进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提高居民居住、游客旅游的满意度,增强城区水域在周边乃至全国旅游市场的竞争力,从而形成错位竞争优势,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扬州体验水上休闲旅游。

宁镇扬联动发展的优势及缺失性分析

(一)联动发展优势分析

宁镇扬三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融合南京“博爱之都”的沧桑、镇江“城市山林”的雄奇、扬州“淮左名郡”的秀雅,宁镇扬具备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优越条件。可在借鉴长江三峡、环太湖、环渤海等地区旅游合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打破地域限制、突破体制障碍,以长江、运河、大桥为纽带,推动建立三地旅游协调机构,成立宁镇扬旅游行业协会,联合编制区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联手强化合作营销、联手推出主题线路、联手打造旅游交易会、联手共建信息平台、联手推出服务承诺、联手统一旅游交通标识,建立要素配置、旅游信息、旅游交通、市场营销、行业管理一体化,实现区域内的无障碍旅游和无缝隙服务,共同放大宁镇扬名城效应。同时,主动开放扬州对宁镇两地居民的旅游年票,促进宁镇扬三地早日实现旅游年票同城待遇。

(二)联动发展缺失性分析

政府间的合作相对较少;区域内尚未考虑到中长期规划,而且缺少产业的融合性;区域旅游合作缺乏鲜明的整体形象设计,尚未形成板块内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旅游资源特色各异,但规划缺乏整体性,开发缺乏合理,不仅产品不够丰富,而且资源旅游特色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品牌形象不够鲜明,旅游产品开发不到位。因此,在未来的宁镇扬经济板块水休闲旅游产业整合中,宁镇扬区域要充分利用空间上的整体性、文化上的同源性和资源上的互补性,尽快利用现有的水文化旅游资源设计出更全面的水休闲旅游产品,创新水休闲旅游产品组合,规划精品旅游路线,营造鲜明城市水文化旅游形象。

宁镇扬水休闲旅游的开发战略与模式

(一)优化宁镇扬区域水环境整治工程

编制与实施区域供水水源保护规划,科学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源地保护区,严格控制水源地有机毒物等污染物排放,集中整治威胁饮用水源安全的污染,维护生态平衡,确保城乡饮用水安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共同提升区域河流环境质量,加强区域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坚持厂网并举、管网先行,加快区域规模化、集约型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创新环境保护政策与制度。推进环保协同执法,建立健全保障宁镇扬经济板块生态安全的监管体系;按照建设沿江生态风光带的要求,积极推进宁镇扬三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一体化;通过在区域共同政策实施中采取税收、统计转移、项目投资等形式对可能带来的地方利益损失进行补偿。

(二)合理化开发国内外水文化休闲旅游客源市场

1.针对性的对国内外客源市场进行调研,同时根据国内外客源的差异性心理特征细分客源市场。宁镇扬沿江地区的旅游城市可进行联动开发,对国内外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和三级市场三个层次的入境旅游目标市场进行有针对性地调研,同时明确并选择合理的旅游宣传促销方式和推广相应的.旅游产品,在稳定一级客源目标市场的同时,努力开发二级和三级市场,做到“主次性开发”、“前后性到位”和“同步性完善”。

2.丰富旅游产品,最大程度的满足国内外客源市场的多元化心理需求。首先,从整个宁镇扬地区的入境旅游市场来看,观光休闲和会议商务在宁镇扬入境旅游目的中占有主导地位,其中观光型休闲旅游已发展得相当成熟,由此应着重开发其多元化参与性休闲旅游活动。此外,要不断开发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来满足不同客源地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如滩涂观光、宗教文化游、美食旅游、考古旅游、度假旅游、商务旅游、工业旅游等。要根据不同级别市场中客源的心理需求,不断推陈出新,开发能满足国内外不同客源需求的特色水域休闲旅游产品。

3.友好联络国外客源地的旅行商和媒介人士,鼓励全员促销和内部促销以拓宽销售渠道。宁镇扬地区的旅游部门应同国外旅行商及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邀请其做考察旅游并认真做好海外记者和旅行商的接待服务工作,借助媒体和旅行商的力量来开发市场,从而不断拓展宁镇扬地区水休闲旅游产品的销售渠道。此外,开创区域联合促销,并鼓励全员促销和内部促销——旅游相关部门应重视对宁镇扬地区的旅游从业人员和居民进行旅游宣传教育,做好“内部营销”和旅游企业内推销工作,使广大旅游从业人员和当地居民能树立起宣传促销的意识和观念,掌握相应知识和技巧,并形成随时随地进行品牌宣传促销的行为习惯。

4.重视宁镇扬地区对国内外客源的接待工作,完善旅游软硬件设施的建设。宁镇扬地区水休闲旅游要在国内外客源市场中树立形象与品牌,除了积极主动地向外拓展外,另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完善自己的旅游软硬件建设——做好一条线的“流程服务”,要求直接提供旅游服务的单位、设施与以间接方式参与旅游服务过程的单位、设施总体平衡;建立健全宁镇扬地区的规章制度和服务规范标准,提高区域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力求为国外游客提供尽善尽美的服务;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的保证是配套齐全的旅游设施,这要求我们在注重软环境的同时,完善设施以更好地开拓国内外客源市场。

(三)创新开发水文化休闲旅游的战略模式

1.创新“网络”战略模式。完善“交通网络”建设——京杭大运河和长江汽渡沟通着宁镇扬地区,润扬大桥的通车更使两地区间的交通变得更为便利。沪宁高速公路、沪宁铁路、312国道、宁启铁路、宁通高速公路、宁通一级公路等不仅沟通了宁镇和宁扬,而且使宁镇扬三地区融合成了一个整体化的交通网络。此外,南京禄口机场是宁镇扬共同的航空港、常州机场成为镇江与扬州的后备机场、沪宁高速铁路的筹建等更将宁镇扬三市紧紧联系在一起,为发展区域旅游创造了极为优越的交通条件。优化“互联网络”建设——首先,完善旅游网站关于“宁镇扬区域水休闲旅游”专栏,提高信息更新速度,开辟区域论坛及俱乐部专栏,用“多语言模式”组织国内外旅游爱好者参与讨论,同时也应设立反馈栏目以让旅游部门直观地了解宁镇扬地区水文化旅游品牌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相应的修补及改进措施;其次,应邀国内外知名旅游网站的合作,制定适当的旅游网站合作推广计划,统筹安排宁镇扬地区水文化旅游的宣传促销信息的传播,“宁镇扬区域水休闲旅游”旅游形象的塑造、网上口碑、网上舆论的控制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全方位提高宁镇扬区域水休闲旅游品牌的全球知名度和享誉度。最后,要吸纳国内外著名区域规划理念,使宁镇扬区域的水休闲旅游规划与整个区域中的城市空间发展、项目建设、行业发展、产业动向等紧密结合,同时规划要有前瞻性与可操作性,要符合市场动态深度分析宁镇扬沿江区域旅游的走向和增长空间。

2.创新“多元化融资”战略模式。宁镇扬区域水休闲旅游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保障,投资体系应实行多元化进程。首先,树立运营区域的宏观理念,结合市场机制及财政手段盘活存量土地,深化水休闲旅游资源的建设工作;其次,依靠民主决策,引导区域居民通过专题事项讨论来增加投入;再次,通过有效开发区域水休闲旅游资源筹集建设资金,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区域旅游事业建设,包括水域空间资源的有偿开发、堤岸绿化经营权的拍卖、广告经营权的出让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另外,利用诸如南京国际梅花节、镇江金山文化旅游节、扬州“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等节庆活动推广,发挥宁镇扬水文化休闲品牌效应,同时改革区域投融资体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体系,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资本投入到宁镇扬水文化休闲旅游资源开发项目中来;最后,鼓励个人和组织通过海内外良好的商业联系,积极介绍和宣传宁镇扬地区水文化旅游投资的市场机会和前景,区域政府或协会组织对于积极招商引资的人士和组织根据资金到位的比例予以重奖。

3.创新“营销管理”战略模式。区域营销管理府始终处于指导地位。现阶段,政府合作仍停留在表面阶段,需要我们做更深入的工作。比如,涉及不同行政区域的宁镇扬水休闲旅游联合营销,其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的模式、组织结构、实现机制等的构建。宁镇扬水文化休闲旅游联合营销政策的制定、联合营销策略的组织与协调等方面都与宁镇扬相关政府推动分不开。政府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势在必行,它也是整个宁镇扬旅游圈发展的前提所在。此外,作为权威的政府机构,宏观的战略眼光必不可少:首先,应从战略的角度认清联合营销的重要性,并能逐步建立宁镇扬地区水文化休闲旅游联合营销机制;其次,以宁镇扬水文化休闲旅游品牌为契机,促进旅游联合营销与各相关利益群体的发展并建立相互信任机制,以便今后更广义、更深入的合作;再次,抓住机遇,利用奥运、世博会加强国际营销,在重要的国外客源市场上树立区域国际形象;最后,应注重宁镇扬地区联合营销人才的培养,加强区域内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

4.创新“区域政府管理”战略模式。通过近年来召开的宁镇扬区域旅游合作年会,宁镇扬地区开始筹谋在政府主导下成立一个专门的区域旅游管理机构,主要承担区域内资源开发整合、景区规划设计、产品市场营销等工作。区域管理机构的组建将会推动宁镇扬城际旅游直通车的开通,同时保证宁镇扬地区旅游景点的年票互惠。此外,宁镇扬区域城市联手进行境内外旅游宣传促销,其中境内主攻武汉、重庆、成都、安徽市场,境外主攻日韩、东盟五国市场,依托省旅游局完善欧美市场等等。宁镇扬区域城市达成共识,将共同强势推进区域旅游市场一体化、资源开发一体化、旅游配套服务一体化和组织架构一体化,实现无障碍旅游和无间隙服务,以此来推动宁镇扬地区水休闲旅游产业的系统规划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卞显红,王苏洁.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框架一体化分析及其联合发展战略[M].经济科学出版社,

2.东南大学旅游学系等.扬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20)[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论文关键词:水休闲区域经济联动发展对策研究

休闲产业的经济效益分析 第6篇

[关键词]休闲服务产业;经济效益: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4-0013-02

休闲产业是指与人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物质的与精神的)密切相关的产业领域,特别是以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为龙头形成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的支柱产业。休闲产业一般涉及到国家公园、博物馆、体育(运动项目、设施、设备、维修等)、影视、交通、旅行社、导游、纪念品、餐饮业、社区服务以及由此连带的产业群。休闲产业不仅包括物质产品的生产,而且也为人的文化精神生活的追求提供保障。

休闲产业是近代工业文明的产物,或者更确切地说,它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它发端于欧美,19世纪中叶初露端倪。进人20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休闲相关的产业便逐渐的应运而生。20世纪7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国内,它的发展还是近几十年的事情。因此,可以说,并不是有了休闲经济就有了休闲产业,休闲产业的形成要有其独特的经济发展条件和环境。

关于“休闲时代”的来临、休闲时代的消费具有那些特征和休闲经济的发展趋势等问题,人们已经做了比较多的研究,但对于休闲产业到底具有那些特征,休闲经济的形成及其发展对社会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影响等问题却少有研究。本文研究认为,休闲产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显著的驱动作用。

经济与休闲的关系是双向的。一方面,经济参与“买来”休闲,它是回报中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休闲可以被用来支持有效的经济参与,正是这种消费的“再创造”性使得休闲合理化。目前,虽然休闲并不是生活的根本因素,但却因其对经济效率的贡献而成为很好的工具,其价值也被认可。

1休闲产业对经济增长的驱动效应

休闲产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显著的驱动作用。这种驱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上,从而使经济实现良性循环。如图1所示。

1.1发展休闲产业可以缓解我国近几年来一直未能解决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近年来经济界一直关注的通货紧缩问题,其本质并不是国内需求不足供给过剩,而是一方面供给过剩造成资源配置低效,另一方面国内的部分需求得不到满足,仍需耗费大量外汇进口所需的产品才能达到平衡。究其原因是有效供给不足,无效供给过剩,供给结构不能满足需求结构的变化。我国的低效重复建设,造成许多技术含量低的产品生产过剩,但同时满足不了消费者对技术含量较高的一些产品的需求。通货紧缩的原因归根结底不是由于内需不足,而是国内供给缺乏创新。国内学者认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当人们最基本需求被突破,或某个需求阶段被超越,人们的需求就日益变得盲目和不知所措,人们的消费支出就越来越没有确定的方向。在这种情况下,需求就需要供给来创造和引导。因而,我国要着力发展休闲产业。这样,可以从供给内部进行创新,扩大有效供给的范围,满足人们随着收入的增加和休闲时间的增多而不断产生的新的休闲需求。同时,又可以积极地引导公众的消费方向,有利于提高公众的生活质量。

1.2发展休闲产业。可以起到调节国民收入分配的杠杆作用

随着人们休闲时间的增多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用于休闲方面的消费支出必然会有所提高,同时,高收入阶层用于休闲方面的消费也必然会扩大,这样以来,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必然会向低收入阶层转移,高收人地区的财富也会向低收入地区发生转移,从而缩小贫富悬殊的差距。比如,2000年国庆期间广州市有十几万人到省内外出游,在旅游地区发生很大一笔消费,这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是有帮助的。

1.3休闲产业改善了投资环境。促进地区经济增长

休闲产业在地区性的经济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如今,要想吸引投资,光有好的政策、完备的工业配套设施以及可观的市场收益已远远不够了。对于许多企业来说,是否对某一地区进行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所依赖的员工群体是否满意那里的社区生活服务水平,即生活质量问题,而衡量生活质量好坏的指标,如公园绿地、体育健身设施、娱乐场所、自然环境状况、艺术场馆等大多与休闲产业有关。因此,休闲产业的兴旺对地区的经济繁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4休闲产业的对国民经济的导向作用

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我国在21世纪初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服务业市场总量不足,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过低。据统计,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世界上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低32个百分点,比中等收入国家低23个百分点,比低收入国家低9个百分点。大力发展2产业是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一项重要内容。休闲产业作为新兴的服务产业部门,几乎覆盖了从传统服务业到现代服务业的所有行业和门类,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产业。加快休闲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我国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而且可以进一步加快服务业改造的步伐,提升传统服务业的层次,使其向现代产业的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特别是通过大力发展休闲产业,可以刺激金融、信息等现代化服务业加快创新步伐,拓宽服务领域和范围。所以,要加快我国经济产业结构的全面调整,必须加大发展休闲产业的力度。

2休闲产业对社会就业的拉动效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走上了一条渐进式的市场化改革之路,随着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加大和国有企业改革进程的加快,下岗失业工人越来越多,由于处于经济转型期。旧的岗位调整精简,新的就业机会供给不足,社会显形失业增加,加上长期以来存在的国有企业开工不足等隐形失业,当前我国社会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劳动就业压力,甚至在局部地区、局部领域一定程度上危害到社会安定。结构性失业不同于周期性失业,主要起因于经济结构的失衡,多发于经济结构调整时期,由于失业者缺乏新创造出来的工作就会所需要的技能,而无法及时在劳动力市场上找到新的就业机会。而且,大部分失业者无法依靠自己的能力进行自我培训提高。这种状况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存在。

休闲业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导的产业,也是低就业门槛的产业,休闲业的人力资源结构总体上向初级技能劳动者倾斜,劳动就业的培训成本较低。据一些发达国家的统计,休闲业安排就业的平均成本要比其他经济部门低36.3%。另外,休闲业的就业带动性强,就业乘数高。从国外的统计数字来看,国外的休闲产业中吸收了相当(上接第13页)可观比例的就业人员。在发达国家旅游业每增加3万美元收入,将增加1个直接就业机会和2.5个间接就业机会。按照三次

产业的发展规律来看,第三产业吸收从业人员比重将迅速上升,超过第一、二产业成为创造就业机会最为重要的领域,这一趋势在有些国家已得到验证。从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及三大产业中的就业人员比重情况来看,我国的第三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休闲产业是第三产业中的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休闲产业,是我国发展经济的必然和必须的战略选择,同时,可以为农村的城市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提供一条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又可以为下岗分流职工创造再就业机会。这一点对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是有极为深远的意义的。美国休闲研究权威杰费瑞·戈比预测,在未来的经济结构中,休闲产业的从业人员将占整个就业的80-85%。

3发展休闲产业可以与中西部开发相联系,成为中西部产业政策的一部分

休闲产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体系,随着人们的休闲理念不断趋于成熟和理性化,人们对休闲消费中的文化含量要求会越来越高,中西部地区具有自己独特、浓厚的文化积淀和文化特色,配合以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同时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和东部发达地区发展休闲产业的经验,尝试开发出中西部新的旅游品种和文化休闲品种等多种休闲产业。因此,我们认为,中西部地区在发展休闲产业上具有后发优势。中西部地区可以把发展休闲产业作为中西部经济发展的一个突破口,创造新的休闲方式和开发新的旅游模式,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为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动力。

4发展休闲产业,可以加快城市化进程

全球日益城市化,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休闲服务多样化的需求也不断地扩大并直接影响到各种形式的休闲企业的成长,而休闲服务又提高了新兴城区的生活质量,从而吸引更多的外来人口涌向新兴城区,反过来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中国城市化的问题,根本上是一个农民的问题。只有把农民的安置问题解决好了,城市化才有希望。城市化应当是人的城市化,而不是建筑的城市化;应当是农民的市民化,而不是市民的农民化。发展休闲产业,为农民进城就业提供了一条出路。休闲产业是在城市居民的休闲活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包括如花卉观赏、宠物养殖、高尔夫等多种类型。而这些休闲类型所引申开来的相关产业如花卉种植、宠物饲养、绿地维护等与农村生活关系紧密的工作完全可以由进城的农民进行。对农民来说,这些工作易于上手且收入较高,往往只需经过较为简单的培训就可独立进行。发展休闲产业,对于安置城市新增居民就业,促进城市发展可以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不难看出,一方面,休闲产业以其绿色化、人性化的特点能够为现代城市建设提供方向指导;另一方面,休闲产业因其与传统农业、畜牧业较强的关联性能够为城市建设提供就业支持。发展休闲经济,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不失为我国城市建设过程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5发展休闲产业,有助T-减轻生活压力,提高3-作效率

浅析杭州休闲产业现状 第7篇

随着世博会的举办, 杭州休闲产业的发展也得到了千载难逢的契机, 此时的杭州已今非昔比, 努力当好上海世博会的第一分会场, 在服务世博中接轨大上海, 在接轨大上海中发展自己。

可以说, 今日的杭州, 相比于2006年世界休闲博览会, 更是一次难得的契机, 申办世博会的成功, 不仅是上海的历史机遇, 对于杭州来说, 作为服务世博的重要城市, 关系到杭州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快速提升, 对于杭州产业的发展意义及其重大。世博会本身就是一个展览, 杭州休闲产业发展最为突出的一个就是会展业的发展, 可以说杭州此时的会展业现状对于杭州整体的发展都是一个难得可贵的机遇, 杭州是中国会展业的一个宝地。近几年来杭州会展产业发展较快, 包括每年举办的西博会, 以及刚定下来永久落户杭州、五年举办一次的休博会。可见, 国家对杭州休闲产业发展的肯定与支持。

根据相关数据报告, 世博会期间杭州接待游客超过800万人次, 杭州将努力吸引国内外游客以杭州为整个世博观光期的居留地。据调查资料显示, 80%的受访者表示在参观完世博会后将进行观光旅游, 其中约75%的受访者将选择到上海及苏浙一带, 那么, 杭州吸引世博会游客的目标是多少呢?根据预测, 上海世博会7000万人次的参观者中, 有35%会顺道去周边一游, 而在周边城市中, 杭州是首选, 预测显示, 杭州将在世博会期间接待游客超过800万人次。杭州将努力实现在世博会期间“住杭州, 观世博, 游长三角”的构想, 吸引部分国内外世博会游客以杭州为整个世博观光期的居留地。杭州“钟摆式”的生活将成为现实。38分钟意味着沪杭两地将真正形成“同城效应”, “工作在上海, 居住在杭州”的生活就业方式完全能成为现实。

目前, 杭州休闲产业的现状可谓达到了最优时机, 杭州将以“精彩世博—休闲杭州”为主题接轨世博的总品牌, 杭州正在积极筹划开通“精彩世博—休闲杭州”的旅游专线, 面向大众推广“休闲之都、品质之城—杭州”旅游产品等。可见, 杭州的发展指日可待。

二、存在问题

(一) 休闲旅游产品的设计还停留在初级阶段

杭州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宋城、杭州乐园等为代表的休闲旅游集团。但休闲旅游产品的个性依然不够鲜明。杭州多数人造景区及购物场所, 大同小异, 虽然客流量打, 效益可观, 但却缺乏个性, 随处可见。可见杭州休闲产业还缺乏与文化资源相结合的有效形式, 产品设计缺少文化内涵, 还停留在初级阶段。

(二) 现代旅游服务结构不合理, 总体发展水平较低

现代旅游业是指传统服务业仍占主导地位 (占服务业比重40%多) , 现代服务业尤其是针对旅游产业的服务领域狭小, 质量不高, 竞争力也较差。此外, 杭州还没有明确具体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目标, 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促进机构, 与现代服务业相关的规章不够完善;缺乏对国际服务贸易的了解和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把握, 没有采用国际通行的统计口径, 统计资料也不全面, 较难开展进一步的开发研究。

(三) 旅游资源再开发利用中未能得到良好的保护

作为七大古都之一, 杭州有着其独特的文化特征和深厚的历史积淀, 文化遗产至为丰厚。也正是这些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弥补了杭州自然矿产资源等不足的缺陷, 也为当今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资源。于是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就成为发展杭州旅游产业事业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四) 客源市场存在不稳定因素

观察杭州旅游主要人群属性我们便可发现, 每年每季的人群都有所不同, 长三角等高经济消费人群正日益减少, 而外国游客随有所增多但随本国经济影响的波动性较大, 稳定性较为缺乏。

(五) 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从杭州市旅游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来看, 普遍存在着受教育水平低 (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3%) , 缺少熟悉世贸组织有关规则和国际旅游惯例要求的专业人才。这一现状无疑将直接影响到杭州旅游管理和经营水平, 与加入世贸组织后旅游业所面临的国际旅游市场激烈的竞争和挑战极不相称, 也与广大游客越来越高的对旅游服务质量的要求不相适应。

(六) 旅游项目和内容单一, 旅游花费水平低

由于杭州大多 (包括西湖60%以上的景点) 旅游项目是免费的, 部分的收费也不高, 且对旅游项目的发展大多局限于旅游资源本身的初级开发, 对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商业价值挖掘不够, 开发不足;旅游产品单一, 大多为依托人文景点的传统观光旅游;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游、会展旅游、民族文化旅游等新型旅游品种开发不足;旅游景区中文化娱乐和旅游购物两大消费水平低, 文化、娱乐等产业增长缓慢, 年增长缓慢, 近两年来占全市生产总值比例都还不到0.8%, 普遍低于其他产业;同时而许多优秀的旅游文化资源和项目, 没有变成产品进入旅游市场, 如会展业、民间艺术展览业等。

三、杭州休闲产业发展对策

(一) 发掘休闲产业个性化市场

杭州突出的表现最典型的中国文化乃至东方文化, 要注重文化内涵在休闲产品的作用, 逐步发掘个性化市场, 形成杭州休闲产业的品牌。首先, 杭州需要一个具有休闲旅游观赏价值的并与杭州的历史、文化、民俗紧密结合的核心项目。这个项目, 能让旅游者通过它得到个性化的休闲愉悦的同时, 还可在短时间内很容易很直观的的了解杭州发展历程中留下的精粹。其次, 杭州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 因此有必要大力发展休闲农家乐和建造景观房产。再次, 发挥历史的重要作用、借助英雄的光辉形象及特有的民俗等方法来挖掘文化的内涵, 从而稳定市场地位。

(二) 加强城市间合作, 充分发挥地理优势

杭州号称上海的“后花园”。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的成功举办, 使杭州的知名度也上升不少。这说明要发展杭州休闲展业可通过加强城市间合作, 特别是充分利用上海的资金与人才客源优势, 同时要与杭州、温州、宁波等广阔的腹地建立起一个庞大的产业系统。在这些城市内部, 应根据不同的城市特色和资源优势, 进行较为细致合理的分工与布局, 进行差异化的建设与定位。上海适合开发建设节奏快的现代生活观念的休闲活动为主, 而杭州以开发愉悦身心与休闲养生的休闲活动为特色, 宁波与温州以海上趣味运动与豪情购物娱乐等其他特色为主。

(三) 加强旅游人才队伍配套设施建设

首先要制定适合于发展杭州休闲旅游的人才引进与培训计划。对旅游管理、会展管理等专业人才的放低门槛, 大量储备人才;利用杭州的各大培训机构及各高校的师资力量, 提高杭州休闲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素质, 如大型节庆活动策划人才、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小语种 (俄语、韩语、日语等) 导游等。

其次, 按国际标准配以相应的配套设施。有专家指出, 一座“休闲之都”整个接待设施至少30%要吻合国际休闲这个条件和标准, 且整个城市建筑格调、色彩、尺寸都要围绕休闲这个中心转, 市民的素质、游人的观念和生活的环境也要围绕休闲这个中心转。因此杭州必须要把基础建设、公共设施及大众传媒等方面与国际标准接轨。另外, 政府应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提高整个城市及市民的文明程度, 让来杭客人真正体验到“亲切感、舒适感、安全感、文明感”, 从而提高城市的形象。

(四) 吸纳民营资本来促进杭州休闲产业的发展

浙江民营经济异常发达, 民间资本充实, 杭州可充分利用这一资源, 吸纳民营资本来促进杭州休闲产业的发展。比如宋城集团和横店影视城就是利用民间资本发展杭州休闲产业的成功案例。以旅游业为例, 可将旅游资源的国家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 采用委托经营或买断一定时限的经营权等方式, 由国有股份公司或民营公司等投资经营, 以解决资金筹集、经营管理等问题。同时, 旅游产品也应由单一的观光旅游发展为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休闲、游乐、度假旅游, 满足游人吃、住、行游、购、娱等全方位的休闲旅游需要。

摘要:本文通过对休闲产业的详细解剖, 对杭州发展休闲产业提供了诸多条件, 以及对杭州休闲产业现状及问题的分析, 为杭州进一步发展休闲产业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对策, 从而使杭州休闲产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休闲产业,杭州,文化资源,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康保苓.杭州休闲的文化性[J], 信息空间, 2004.7

[2]、马惠娣《21世纪与休闲经济、休闲产业、休闲文化》[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

休闲文化产业之我见 第8篇

关键词:休闲文化产业,旅游,构成

1 休闲文化产业的涵义

在休闲文化活动中, 人们在直接得到恢复性的精神需求和生理需求满足的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形成了一个与休闲相关的庞大的产业链, 在这个产业链中起支撑和灵魂作用的是一种休闲文化, 它的本质是指在闲暇时间内, 为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需要而处于的一种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一种生命状态和行为方式。因此, 从广义上讲, 所谓休闲文化产业, 其实质是指与人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密切相关的文化产业领域, 特别是以文化旅游、民俗文化、体育康体、文化娱乐、节庆会展等为龙头形成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 涉及到生态园区、博物馆、体育、影视、出版、交通、餐饮以及由此连带的产业群。

2 休闲文化产业的基础

历史的发展也已表明, 休闲时代的来临是以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为前提的。休闲文化与经济发展是水乳交融的关系。没有经济的发展, 不可能有休闲文化的发展;而休闲文化的发展, 又依赖于它的产业化和产品多样化。休闲是“上帝给予人类的赠品”, 随着人类生产力的提高, 必需的社会劳动时间缩小, 人们的休闲时间增多, 有效的休闲需求不断增加, 休闲产业应运而生。在现代城市经济结构中, 休闲文化产业是不可缺少的。事实证明, 经济越发达, 休闲文化产业也就越兴旺, 并将成为城市的主要支柱产业部门。国外经济学家预言, 未来的社会将是“服务业的社会”。因此, 新兴的休闲文化产业必将能大显身手。以美国为例, 在最近100年间, 生活必需品消费占社会总消费的比例下降了60个百分点;而休闲产业却增长迅速, 占到了总消费的67%。美国人有1/3的时间用于休闲娱乐, 有2/3的收入用于休闲娱乐, 有1/3的土地面积用于休闲。这充分表明了休闲与经济的密切相关性。法国不仅追求享受休闲, 而且还成功地确立相关法律制度, 以利用休闲创造价值, 形成一种集合各类服务、工业、技术创新和传统的“休闲产业”。拿中国来说, 改革开放以来, 整个中国社会逐渐由高度集中的政治模式不断的走向宽松和自由, 人们对于娱乐性、消遣性、消费性、休闲性和益智性的文化需求也日益高涨。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人民为获得生活必需品所付出的劳动时间相对减少, 政府在政策上也为人们获得从事休闲活动时间有了制度上的支持。现在一年有114天的法定休息日, 也就是说职工一年有将近1/3的时间在休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休息日将来还会更多。随着人均寿命延长, 老龄化发展, 退休人员增多, 有更多的人群、更多的时间来追求自我发展和休闲享受, 因此, 大大增加了文化消费和精神消费的需求。

3 休闲文化产业的构成

休闲时代的到来, 使人们日常生活的休闲化特征日趋明显。休闲群体的个性化特征也日益突出:有的热衷猎奇, 有的乐于探险, 有的崇尚自然, 有的追求时尚, 对传统的服务理念、服务环境、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标准化和集中化的服务将转向人文化、个性化的服务。服务行业必须采用国际服务标准, 确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创新服务内容, 转变服务方式, 提高服务水平, 充分满足国内外老、中、青、少不同年龄层次, 高、中、低不同收入阶层, 男性、女性不同消费群体多样化、个性化的休闲需求。

城市休闲文化产业因为最大化地满足消费者闲暇时间内基本生活条件之外的需求, 构成了第三产业的绝大部分, 并涵盖了工农业中少数服务于人类主体休闲需求的企业或部门, 如观光农业、陶艺作坊等。通常产业划分的方法是把全部经济活动按其客观序列与内在联系进行系统识别, 而休闲文化产业的界定则可以是以经济活动的主体特性为划分依据, 并借此加强对关系人类生活质量提升的服务业等部门的总体把握。

发达国家休闲文化产业的构成主要包括营利性组织、非营利性组织和公益事业三类部门体系, 由于市场化运作, 营利性组织占了大多数。休闲文化产业的内容构成从根本上取决于市场需求的特征, 主体需求的多样性和动态性决定了休闲文化产业的结构同样复杂多样, 千变万化。

在我国, 人均可支配收入远比西方发达国家低, 人们能够用于休闲的支出还不多, 人们传统的勤俭节约的观念等因素的影响, 人们的休闲需求而引发的休闲消费、休闲产业、休闲经济比起西方发达国家远远落后。但是, 自从1995年我国开始实行五天工作制, 特别是1999年国家颁布实施三个长假日 (春节、五一节和国庆节) 之后, 由此而引发的休闲消费效应日趋明显, “休闲购物”、“休闲度假”、“假日经济”、“文化经济”、“旅游经济”、“休闲产业”、“休闲经济”成为人们的口头禅, 成为推动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持续稳定与发展的实实在在的社会现象和经济浪潮。

3.1 营利性组织

由个人或股东所拥有的私营休闲设施及企业是以经济人利益最优化为基本准则的, 市场高度敏感和资本优化配置使私营部门在顺应休闲时尚、紧跟时代潮流方面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很好地满足了人们变化多样的休闲需求。它主要包括旅游设施 (旅游景区、旅游饭店、俱乐部) 、休闲产品 (玩具、游戏器材、运动设备、书籍、车辆制造与销售) 及文化娱乐活动 (协会组织、体育比赛、文娱演出或康体健身活动) 等。

3.2 非营利性组织

非营利性休闲设施和企业多由政府直接领导, 获得拨款或资助, 并享有一定的经营自主权, 仅向公众收取成本费用。包括公园、公共娱乐场所、青年服务机构、救灾机构与慈善机构等。有些国家级的休闲设施, 如国家博物馆、公共运动场地、旅游咨询中心等都实施免费服务, 我国也在逐渐参照实施。

3.3 公益性组织

公益休闲设施和企业是由慈善组织或联合协会等机构依靠社会各方面的捐助以基金会或托管委员会的形式进行经营管理。作为义务性质的非营利民间组织, 他们关注人类自身基本的休闲需要和脆弱的休闲环境及设施, 并积极地给予支持和援助。其经营目的是服务社区, 满足大多数人的需要, 并借鉴私营部门的管理经验和措施, 对其进行恰当的管理。

从旅游城市休闲文化产业组织的空间结构来看, 基本包括社区活动中心、游憩商务区和景点景区三类主要集中区。

3.4 社区活动中心

社区主要是服务当地居民, 为当地居民提供游憩的活动空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居民的生活质量要求逐渐上升, 在城市内部出现越来越多的休闲性质的活动中心。分时度假设施和租售外销公寓等面向外地居民的“社区”也在一些旅游发达城市出现, 旅游度假的发展使得专门服务于当地居民的社区逐渐具有更多的旅游氛围。

3.5 游憩商务区

在旅游城市中, 最为明显的双重服务区便是游憩商务区, 它们的设计兼顾了旅游者和本地居民的需求, 往往成为大多数人首选的城市休闲目的地。在很多旅游城市的发展规划中, 以特色购物街、餐饮街和游憩景观群为主体组织起来的游憩商务区建设已经成为开发的重点。而结合古街、旧居开发的特色街区融合了当地生活和旅游活动, 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 (德) 皮珀著.闲暇:文化的基础[M].新星出版社, 2005 (4) .

休闲产业的特征和发展对策 第9篇

1.1 休闲的概念。

休闲在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中始终具有重要的价值, 成为社会和个人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然而对于休闲的内涵, 却众说纷纭, 理论界更是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 这是休闲科学理论发展中的一个遗憾。

休闲 (leisure) 一词在西方有两个来源, 一是源于希腊语中的“Schole”。“Schole”是英语school的原始涵义, 意指“不是在不得不做的压力下从事的严肃的活动”, 有休闲、教育及教养的意思。[1]二是源于古法语的“leisir”, 意指人们摆脱生产劳动后的自由时间和自由劳动。而该法语又出自拉丁语licere, 意为合法的或被允许的。[2]

在汉语中, 休闲与休假、闲暇、休憩等词组互相通用。马惠娣女士也予以详细考察:“休”在《康熙字典》和《辞海》中被解释为“喜庆、欢乐”的意思。《诗·商颂·长发》中释“休”为吉庆、美善、福禄。“闲”, 通常引申为范围。多指道德、法度。《论语·张》:“大德不逾闲”。其次, 有限制、约束之意。《易·家人》:“闲有家”。“闲”通“娴”, 具有娴静、思想的纯洁与安宁的意思。从词义的组合上, 表明了休闲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因而, 它不同于“闲暇”、“空闲”、“消闲”。这个颇具哲学意味的意蕴, 表达了人类生存过程中劳作与休憩的辩证关系, 又喻示着物质生命活动之外的精神生命活动。人倚木而休, 使精神的休整和身体的颐养活动得以充分地进行, 使人与自然浑为一体, 赋予生命以真、善、美, 具有了价值意义。

1.2 休闲产业的内涵。

所谓休闲产业, 是指与人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密切相关的产业领域, 特别是以旅游业、文化产业、娱乐业、服务业和体育产业为主构成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 是一个产业群或产业链, 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休闲产业主要有四大支柱, 即旅游业、文化传媒业、体育产业、会展业。休闲产业一般涉及到主题公园、博物馆、图书馆、体育、影视、交通、旅游、餐饮业、娱乐业以及由此连带的产业集群, 例如, 教育事业、商业、邮电信息、金融、保险、花卉、集邮等。休闲产业不仅包括物质产品的生产, 而且也为人们的文化精神生活的追求提供保障。实际上, 休闲产业最终会辐射到全部产业的各个领域。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休闲产业的比重将越来越大, 其辐射到其它产业的力量也将越来越强。

2 休闲产业的特征

2.1 生产性与消费性的统一。

休闲看上去是消费性行为, 因此休闲产业常被人误解为不能创造社会财富, 实际休闲产业主要是“生产”有消费性的产品, 不仅具有消费性, 也同时具有生产性。这种统一有时表现在过程上的统一。传统产业的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一般是分开的, 如农业、制造业, 而休闲产业往往能同时扮演生产与消费两种角色, 例如, 表演服务的提供, 它在被“生产”的同时也正在被消费, 即被享受, 表演的同时也正在被欣赏。正是这种自产自销, 使休闲产业摆脱中间流通节的束缚, 能迅速的创造社会财富。这种统一有时也表现在目的上的统一。生产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消费, 休闲产业的生产更应被看作具有消费性的生产性行为。有些传统产业在生产的时候没有考到消费者的感受, 因此其产品很容易被市场所淘汰, 现在已有许多生产行为, 甚至在第一、第二产业的行为, 都将休闲产业的理念融入其中, 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念, 推动了产业升级, 例如, 服装制造业早已摆脱了传统的制造观念, 越来越多的加入时尚、舒适的元素来迎合消费者;农业也不再只是为了生产粮食, 也有不少农民和郊区农村开放了许多田园供城市居民种植、玩耍, 成为了一个新型旅游休闲项目。

2.2 休闲产业的依赖性。

休闲产业要有一定的休闲资源依托, 因而在休闲资源贫乏的地区大力发展休闲业是不现实的。休闲产业还有赖于国民经济的贡献, 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休闲者的数量、消费的水平和消费的频率。休闲产业的关联性非常强, 需要相关的行业和部门的通力合作与协调发展, 产业链条上任何一个环节出现脱节都会使休闲经营活动受到限制。

2.3 作用隐蔽性。

这一方面是针对休闲产业对经济总量的贡献而言的。休闲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客观存在, 并且逐渐增强。但是, 除了一些易于统计的项目在国民经济核算帐户有所反映外, 很多项目无法与其它部分区别开来, 最终的统计数值中究竟有多少份额直接或间接得益于休闲, 目前还不得而知。

2.4 时期性。

休闲产业从发端到发展, 其间留下了不同的时代烙印。在形成初期, 休闲只是特权阶级的专利, 休闲经济仅仅由特权阶级的炫耀性休闲消费构成, [3]休闲业无法达到真正的产业化, 与真正意义上的休闲有很大差别。到了大众化休闲经济时代, 休闲经济是全民参与的经济形态, 而且其参与方式变化万千, 不同的阶段流行不同的方式, 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赋予休闲产业以新的命题。此外, 休闲产业的时期性还体现为其经营状况在不同时间段的冷热不均, 带有周期性的循环。通常, 节假日比较火爆, 而一般工作日则相对冷清。

3 休闲产业发展对策

发展休闲产业, 应该说现在时机已经成熟, 自由时间的约束已经基本不存在, 客观上的需求越来越旺, 休闲消费能力正逐步提高。面临的问题是, 加快休闲产业的发展。

3.1 转变传统观念, 鼓励休闲产业。

休闲产业, 作为一种集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等三大特性于一体的新兴产业, 对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 休闲产业极高的产业关联性和进入门槛的多样性, 从需求和供给两个角度来刺激内需, 拉动国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 无论是总体经济规模, 还是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水平, 都表明我国的休闲产业已经到了一个大发展时期。因此, 在未来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 要将休闲产业提升到和科技产业一样重要的战略地位上。有鉴于此, 当前要尽快摒弃传统的、对休闲产业错误的认识, 确立休闲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在政策上和组织上鼓励发展休闲产业, 积极营造大力发展休闲经济的社会氛围, 为未来几年休闲产业超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2 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休闲方式。

休闲产业将成为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我国人口众多, 面临着沉重的资源与环境的压力, 必须引导建立资源节约型休闲产业, 让更多的人们来享受, 而不给我国的资源环境造成沉重负担。[4]同时, 休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人们在精神和身体上得到放松, 而不是去过度追求奢侈消费。通过政府积极引导, 鼓励人们发现一些符合我们中国人休闲的方式, 要善待我们的周边环境, 创造一些环境友好型休闲方式。

3.3 形成合理产品结构。

针对我国休闲消费水平低、人们认识不到位及休闲产品供给不足等问题, 休闲产业的发展要面向大众, 正确引导人们对休闲产品的消费行为。根据我国的国情, 休闲产品在结构上应采取“中低档为主, 兼顾高档”的设计模式, 广泛开展具有民俗民风、健康文明的民间休闲活动以满足大众的需求。同时, 在产品开发上要实施多元化战略, 以满足不同层次休闲者的个性化需求。例如: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 可针对老年人开发具有养老、防病、保健等性质的休闲产品。

3.4 发展休闲产业需要政府制定鼓励政策。

发展休闲产业政府必须制定一整套政策、法规来明确指导休闲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规定休闲产业的行业范围、作用和地位, 并引导休闲产业向着有利于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方向发展。首先是产业政策上要大力支持。对盈利面较窄, 但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设施, 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 对旅游业实施财政资助关税减免、长期低息贷款、信誉担保以及积极提供优惠待遇等措施。其次是调整休假时间, 实施行业的分时度假, 以避免人们由于休闲度假的时间过于集中造成瓶颈现象;改革休假制度, 将带薪休假制度落到实处, 努力推行奖励旅游和福利旅游制度等等。

参考文献

[1][美]托马斯·古德尔, 杰弗瑞·戈比.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M].云南:云南人民出社, 2000, 2.[1][美]托马斯·古德尔, 杰弗瑞·戈比.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M].云南:云南人民出社, 2000, 2.

[2]张广瑞, 宋瑞.关于休闲的研究[J].社会科学家, 2001 (5) .[2]张广瑞, 宋瑞.关于休闲的研究[J].社会科学家, 2001 (5) .

[3][美]凡勃伦著, 钱厚默译.有闲阶级论[M].海口:南海出版社, 2007, 11.[3][美]凡勃伦著, 钱厚默译.有闲阶级论[M].海口:南海出版社, 2007, 11.

大力发展旅游休闲产业集群 第10篇

旅游休闲产业以其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产业关联强、发展潜力大等特点深受国家政策青睐,近年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国内旅游收入从2000年的3 175.54亿元到2008年的8 747.3亿元,累计增长212.54%(见图1)。从2009年年底和前不久国务院两次下发的有关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正式文件就可以看出,旅游业已经被国家提高到了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充分体现了国家将旅游休闲产业作为低碳经济中支柱龙头产业之一的决心和期望。通过集群方式发展旅游休闲产业已经被理论和实践证明是成功可行的。然而,为了更好地提升旅游休闲产业集群的发展质量和速度,我们还要进一步从产业集群的分类比较中探索其本质特征。

按照不同的标准,产业集群可以被划分为若干种。具体说来,按照企业组织和关联结构分,可以分为马歇尔式、轮轴式和卫星平台式三种;按照企业的产业关联方式分,可以分为垂直关联型和水平关联型产业集群。本文在借鉴前人的理论基础之上提出一个全新的划分标准,认为依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产业性质,具体可分为传统产业集群、知识密集型产业集群和旅游休闲产业集群。第一类即普通的制造业产业集群,第二类主要是以硅谷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和以华尔街为代表的金融产业集群,第三类则是以国外的拉斯维加斯、好莱坞和国内的深圳华侨城为代表的旅游休闲产业集群。接下来本文将对各类产业集群进行比较分析,并重点分析旅游休闲产业集群的特点和性质。

首先,集群的理论基础不同。第一类适用于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他认为地区集聚为企业带来的优势具体体现在:技术外溢;专业劳动力市场;提供共享的中间投入品。第二类适用于熊彼特的技术创新理论,更为强调学习和创新在集群发展中的作用。第三类更适用于社会网络理论。该理论专家认为,在社会网络中,企业间的互动会更强一些,集群内应更注重培养信任,而不是激励与处罚,由此可以有效减少因为猜忌和欺骗带来的交易和监督成本。

其次,集群的形成条件不同。传统产业集群的形成主要基于产业的分工和企业的空间集聚。知识密集型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较为突出的两条是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孵化。企业家的创新、创业行为使得少数个体创业行为成为其他创业者模仿和学习的对象,在此过程中集群得以迅速地形成和发展。旅游休闲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中,信任和集体学习显得颇为重要。产业集群中信任的广泛存在,推动了集群整体机制的协调,加快了组织之间交易的速度,促进了企业间知识共享,并能够带来美学价值和广告效应。集体学习是指在解决技术和管理问题的过程中,企业和个人以共同准则和规范为基础相互协调合作,共同积累知识的社会过程。

最后,集群的竞争优势不同。这是由前两者的区别自然导致的结果。传统产业集群主要拥有交易成本优势和外部性优势。知识密集型产业集群则在于技术创新和生产的柔性专业化优势,以下将借助波特的钻石模型着重分析旅游休闲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如果说前两种产业集群本质上都是通过增加供给,提供更多价廉物美的商品来增强集群的竞争力,那么旅游休闲产业集群则主要是从扩大消费者需求的角度来发挥其竞争优势,其需求扩大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加剧同业竞争,减少了垄断的弊端。如果在某个景区只有一两家参观点或商店,势必形成卖方市场。商品或服务供给不足、价格居高不下、服务态度恶劣等问题便会接踵而至。旅游休闲产业集群中大量中小企业提供的类似产品和服务,将有效避免因垄断带来的诸多弊端。

其次,满足了人们的多层次需求。人具有衣食住行游购娱等多层次的需求,尤其对于旅行在外的游客。旅游休闲产业集群可以大为减少人们出游的信息搜寻成本和时间转换成本,从而使得游客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全方位的满足。

最后,丰富了人们的个性化体验。在这个倡导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时代,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大家早已不再满足于普通的观光旅游,而转为追求更加个性化的旅游体验。因此,相对应的各种主题公园和特色化旅游的出现,满足了人们的这种需求。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旅游休闲产业集群在理论基础、形成条件和竞争优势上与普通产业集群的不同,我们认为更应加强对其进行理论研究,并从政策、资金等各方面予以大力支持,从而更好地推动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德进.产业集群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唐利如.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3]孟韬.网络视角下的产业集群组织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魏小安:大生活,大休闲,大产业 第11篇

9月12日下午,以“休闲运动,田园生活”为主题的2015世界休闲高峰论坛在青岛莱西顺利召开,国家旅游局旅行社饭店管理司司长、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司长、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司长、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秘书长魏小安在会上畅谈了自己心目中的大休闲与大产业。

以下是演讲全文摘录:

从“工作至上”到“工作是为了休闲”

我们人类生活面临飞速发展,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之下,这个变化日新月异,形成了大生活。技术的加强等因素使我们的生活范围越来越广'眼界也更开阔。现如今我们对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了,田园生活是我们现在最大的一个追求,此外,还有生态生活、森林生活、文化生活、艺术生活、创意生活、数字生活、休闲生活、运动生活和健康生活。一系列的生活展示的是非常丰富的生活形态。有些国家发展的层次高一些,有些稍微低一些,现在恐怕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完全达到这十种生活。

人们对休闲的看法有着一个显著的转变,社会观念的变化是从“不会休息,不会工作”开始的。我读过休闲类的比较经典的书里有一句话,“工作至上的伦理导致专制。”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仔细想想这句话其实很有道理,因为“工作至上”就意味着可以牺牲一切,包括牺牲个人,这是我们过去多年非常习惯的一种价值观。但是现在呢,叫做,“工作是为了休闲。”我们工作是为了过好日子。如果别的行业管的是“日”字,那休闲行业管的就是“好”字,“好日子”就是这么来的。

美国的1973年,欧洲的1980年,日本的1985年,亚洲四小龙的1995年,这几个时间点都是休闲产业高速发展的时期,应该说中国现在开始进入这个时期了。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我们说旅游是生活元素,可有可无;90年代的时候说旅游是生活要素,意味着旅游变成刚需;现在呢,旅游已经成为生活目的了,下一步,它就是我们生活的命脉。

休息时间弹性化比带薪休假重要

大生活需要大休闲,大休闲需要大产业。什么叫休闲?“休”意味着消磨自由时间的方式,而“闲”则指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所谓“休闲”,即对自由时间的多样化安排。休闲多体现为日常的休闲。从时间维度上看,我们人类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处在休闲状态。从空间维度上看,休闲涉及到家庭休闲、社区休闲、城市休闲体系、环城市休闲游憩带、乡村休闲、异地休闲、网络休闲,最后互为空间,形成完整的网络体系。什么是休闲产业?它是为满足休闲需求而形成的供给体系。

这么多年中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个是治理理念的变化,这体现在国计民生的变化,过去是为了国计而牺牲民生,现在民生就是最大的国计。如果我们从民生的角度看,休闲就是民生里面重要的组成部分,非常自然地就上升成为了国计,这从这些年以来国务院包括各级政府这么重视休闲就可以看得出。二是假日制度的变化,最近下了一个文件,里面提到了“2.5假日模式”,我觉得这个观点的提出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解决了“我的时间谁做主”的问题。时间也是一种消费,在时间的消费上,13亿人的消费在国家的制度下是完全一样的,全世界恐怕没有这样的事。所以我们要反过来思考,我的时间我做主,就是要休假时间的弹性化,我觉得这种弹性化比带薪休假还要重要。所以这次的“2.5假日模式”最根本的是影响了这种观念。

休闲产业供求不平衡

这两年休闲产业发展的特点应该是政府重视形成热点,企业跟进形成热流,市场膨胀形成热潮。这种膨胀性的需求甚至爆炸性的增长到底是虚的还是实的?我觉得现在需求的增长是实的,里面泡沫化的成分不多,可是我们供给的增长里面有很多泡沫。所以说,现在休闲产业发展最大的问题在于供求不平衡,结构性过剩和结构性短缺同时存在。

供求不平衡主要突出表现在两方面,第一个是休闲度假产品不足。所以就形成一个现象:海外度假大规模地进行。现在基本上东南亚变成中国人的主要度假地,下一步会延伸到大溪地甚至北欧。可是反过来问一句,我们自己就不行吗?客观来说我们现在就是不行,因为我们的休闲度假产品不足。中国有漫长的海岸线,可是我们的滨海度假资源不足。乡村度假现在很发达,山地度假开始发展,城市度假进行探索,应该说各类休闲度假都在跟进,包括温泉、运动、文化、休闲等。但总体而言,这还是一个供不应求的局面。

第二是城市休闲空间严重不足,冲突屡屡发生。我们经常看到跳广场舞的大妈们和当地的居民发生冲突,什么原因?没有足够的空间。我们的城市化突飞猛进,但是发展过程中缺乏休闲概念,所以大楼占据了休闲空间。这个问题在短期内无法调整,那就逼迫着大家走另外一条路,去追求更多样化的休闲产品,所以很自然,这就是中国乡村休闲和乡土旅游的发展一个内在因素。

我们现在一些基本的说法是,“中国已经基本告别了排浪式消费的时代,”但是我认为在休闲这个领域,排浪式消费的现象依然很严重。恰恰因为这种排浪式,又使我们的供求不均衡问题进一步加重。

结构性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

休闲产业包罗万象,涉及到不同的行业和领域,只要和人们休闲消费以及休闲行为有关的产业都可以被列为休闲产业。总体来说,可以划分为休闲基础产业、休闲延伸产业和休闲支撑产业,如果细划,涉及到国民经济上百个产业。

一个大的产业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结构性问题,这种结构性问题,无论是我们的专家、学者,还是业界人士,都没有完全意识到,这方面的文献也不多。我们现在城市商务酒店严重过剩,所以去年全行业亏损59亿元,可是主题酒店、度假酒店、特色酒店仍然不足,这就是结构性过剩和结构性短缺同时存在。在我们过去的发展当中,类似的问题一抓一大把。在未来的休闲产业发展过程中,结构性问题仍然是我们最需要关注的。休闲产业的发展意味着—系列传统产业的更新和功能的增加,也意味着城乡统筹的实现。而真正要走出传统产业陋习,并且形成新型的东西,还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围绕休闲生活,形成需求链,同时形成服务链、经济链,最终形成产业链,而且要进一步延长产业链,这是休闲产业最终成熟的标准。

尊重市场,因地制宜

大家会关心,路径如何?我们现在的路径是顶层设计、总体规划,然后大家实际操作,这个路径显然是错误的。市场经济有一个自发自擂的过程,我们不相信市场的力量,不尊重民间的活力,尤其是不尊重市场内在的调整的力量,这是不科学的。休闲产业发达的国家,它的各个项目都有一定的自由发展的过程,没有跟风,不是说领导下命令了我们就必须做,而是看到了市场机会就有人来做,做好了这一步就够了,人家不追求做大做强。休闲不追求做大做强,大了不等于强,休闲的追求在于做精做细,比如在中国台湾和日本,休闲就是精细化,可是我们还是粗放化。所以有些东西,学皮毛可以,可是学追求精细的精神,我们现在不可以。

发展休闲产业,我们需要官、产、学、民、媒各个力量,我们现在官的力量太强,产的力量其次,学的力量再其次,可是民和媒这两个力量基本看不到,而且我们的学也很容易就走到一个附庸的地位。再次,发展思路要跨代际,想想我们这代人能给后人留下什么?大家都很重视遗产,自然遗产是老天爷给的,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给的,那我们这一代人给后^留下了什么呢?基本上今天的垃圾建筑,明天的建筑垃圾。我们这一代人只能给后人留下建筑垃圾吗?只是为了眼前的GDP吗?显然不行,所以我们倡导要跨代际,走未来的文化遗产战略。另一个重要的发展思路是要因地制宜,现在有很多乡村大规模地发展农家乐,这点我很不建议。农家乐的前提是大城市周边,大城市溢出的需求来支持农家乐,你一个小县城做农家乐,显然不合适。我到很多地方都反对农家乐,他们把老百姓忽悠起来了'最终的结果还是白干。

论休闲体育旅游产业价值 第12篇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带薪休假制度以及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让人们更加“有钱”和“有闲”。这样,旅游活动与旅游业发展迅猛,除传统观光旅游外还催生了诸多与旅游相关的产品与服务,体育旅游就是依托旅游业发展出来的特种旅游,是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和休闲活动方式。体育活动与旅游活动在经济支撑基础上,有了锻炼和出行行为,这些行为一般都在闲暇时间产生,人们在工作外更加关注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注重闲暇时间休闲方式的选择,从而出现了休闲体育旅游活动。所谓休闲体育旅游,是指现代人为追求自身的身心自由及健康而重回自然,投入各种户外体育运动的旅游形式之一,是一种能够把体育、旅游、文化、运动等相互联系起来的一种特殊形式[1]。体育是一种生活,休闲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二者在旅游活动中的相互结合与渗透,是与当代社会中崇尚健康、科学、文明的生话方式相一致的。

2 休闲体育旅游产业价值

休闲体育旅游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将体育与旅游完美地结合起来,不仅扩展了旅游的范畴,还延伸了体育的内涵。休闲体育旅游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其具有的价值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充分认识休闲体育旅游的价值,才能让人们充分认识并参与休闲体育旅游,发挥其经济、健康、人际交往与沟通、人文、自我价值与休闲娱乐价值。

2.1 经济价值

经济是休闲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石,其经济价值包括目的地消费和体育旅游产品两个方面。据有关资料报道,我国旅游创汇110多亿美元,其中体育、娱乐、休闲旅游创汇所占比例大约为1/32。休闲体育旅游活动过程中的食、游、住、购、行、娱方面的需求产生消费,将为目的地交通、酒店、餐饮、通讯、商业、娱乐、旅游景点等服务行业带来巨大商机,促进该地区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体育旅游产品主要体现在从事体育旅游活动需要专业器材与设备,能促进体育设备器材的生产与销售,包括服装、设备、器材等。除此之外,在旅游活动中发展体育服务,除旅游外满足体育的特殊需求,能带动体育旅游产品的发展。目前,部分旅游机构看准了其经济价值,成立了专门部门并推出了体育旅游产品。例如:众信旅游、凯撒旅游,专门定制奥运游、休闲体育游和观赛团。

2.2 健康价值

休闲体育旅游是以户外运动为主,依靠自然资源进行的旅游和体育活动,而自然条件是吸引人们参加体育旅游活动的重要前提,这些外部条件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有益于人们的健康。它包括森林、草原、江、河、湖、海、沙滩、温泉、冰雪等自然资源。人们亲近大自然,享受充足的阳光,活动身体,舒展筋骨,它能使人们心旷神怡,沐浴在蔚蓝的天空与清新的空气中,远离城市的“亚健康状态”。据有关资料显示,体育活动过程中可以出现流畅状态(flow)、跑步者高潮(the runner high)、运动愉快感(exereise high)等积极情感,从体育活动中感受到乐趣与愉悦,可以增进健康的同时还能改善心理,增加幸福感。休闲体育旅游还能提供健康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让人们行走在山水之间,从而在精神上产生愉悦的感受,放松心情、缓解上班的紧张压力,从而调节人们的心理活动。还有研究发现,人们进行休闲体育旅游活动,符合人们心理上的需求,可以消除紧张烦躁情绪、振奋精神、锻炼意志、培养高尚情操等,这些作用是现代城乡生活环境下的体育活动所难以比拟的。心理学家也提出,当人们在完成自己的工作之余,就要寻找各种生理和心理的放松方式,可以有效释放心理压力。因此,休闲体育旅游作为增进和提高身心健康、愉悦身心、陶冶情操、满足精神需求、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而具有独特的价值。

2.3 人际交往与沟通价值

人际关系以感情心理为基础,与个体及其社会行为直接联系。在人际沟通中,只要分析、了解人们的不同心理需要,把握人们心理需要的特点,并根据这些需要特点去满足对方的心理需求,就能获得比较好的沟通效果。休闲体育旅游活动能够营造轻松、亲切、宜人的交际环境,人们根据兴趣爱好聚在一起,提供了人际交往的平台,从陌生、认识到熟悉的过程。在旅途中,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可以分享旅游的喜悦,可以分享运动技能,也可以分享家庭和事业方面的内容。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进行体育运动,让彼此之间的交流更加通畅。例如:在高尔夫球场上与人进行商业谈判比在茶楼或者其他休闲活动场所更加有效,对于方案或者策略留有击球后的间隙时间,不会像在其他地方那样,因为思考而显得冷场、尴尬或窘迫;在马术表演中,社交活动是观看整个比赛过程的一部分。这使得交际的双方既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性,又能够卓有成效地实现彼此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人们喜欢选择诸如高尔夫球之类的休闲体育活动作为交际的手段,其本质原因亦在于此。另外,体育旅游项目运动中的竞争与合作、协同配合等也能增加参与者、朋友或家庭间的交往,以此沟通情感,增进友谊,达到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价值。

2.4 人文价值

我国悠久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使人们拥有众多开展休闲体育旅游活动的资源,它是人类创造的、反映各时代、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俗民情状况,古今中外人类生活、生产活动的艺术成就和文化结晶,具有旅游功能的事物和因素。根据《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它分为三大类,即古迹与建筑类、休闲求知健身类和购物类。一方面,可通过建造体育公园、博物馆,体育运动中心,如:阿布扎比法拉利公园、中国“鸟巢”和美国夏威夷的波利尼西亚文化中心,每年吸引游客慕名前往。另一方面,组织休闲体育节、民间传统体育活动等别具特色的文化活动来丰富旅游内容。在旅游活动中的人文景观会使旅游者受到一些民族文化的熏陶。旅游者通过参加体育项目,能认识到体育项目本身的文化内涵,能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和文化水平。同时,境外的旅游者来我国进行旅游活动,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最后,休闲体育旅游活动能增强该地区与国内和国际间的信息交流和感情交流,宣传地方民俗、文化、休闲体育旅游产品,其价值不言而喻。

2.5 追求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休闲体育旅游活动有一般的观光型活动,也有根据旅游者自身需求进行的大自然探寻和实现自我的深度活动,如:登山、探险、野营、潜水、越野、跳伞等。旅游是一种经历,更是一种回忆。21世纪是体验经济时代,人们愿意在体育旅游活动中尝试各种新鲜、刺激、独特和令人难忘的经历与感受。当人们满足了基本旅行需要后,人们的需要层次将上升到精神需要和探索需要,从而激发人们健身、娱乐、观光、度假、探险等刺激性旅游需要,进而产生休闲体育旅游的需求动机。这些活动能远离工作和日常生活所熟悉而枯燥的环境,体验一种新鲜感,在新异环境中心旷神怡。另一方面,在休闲体育旅游活动中,新奇的动物、植物、自然、人文景观等,会进一步拓展活动者见识,陶冶活动者的情操,熏陶活动者的精神,使其获得极大满足感[3]。旅游者参与休闲体育旅游的过程中,对各类新奇事物或者不同休闲运动项目的观赏和参与,可以满足自己求美、求新、求乐、求奇、求异的心理需求,是一种追求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表现。

2.6 休闲娱乐价值

根据《辞海》的解释,娱乐即为娱怀取乐,欢乐之意。只要在休闲的自由时间里,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并能获得快乐的感受,就具有娱乐的内涵。休闲体育旅游活动除了依靠自然资源开设的具有常规娱乐旅游产品外,还可进行野营、疗养、海水浴、沙滩浴、冲浪、潜水等专项特色娱乐活动项目。在深圳世界之窗、民俗文化村、珠海圆明新园等主题公园的专场演出活动也属于休闲娱乐价值。休闲体育旅游活动的娱乐价值融艺术性、娱乐性和参与性为一体,更多的旅游业经营者把旅游文娱引入到旅游景区景点、旅游饭店和休闲体育旅游产品和设施之中,如:健身房、桑那浴、保龄球、桌球、壁球、游泳池、网球场等。娱乐是一种体验,也是一种以调节人们生理和心理平衡为目的的活动。

3 结语

休闲体育旅游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和休闲活动方式。休闲体育旅游活动能满足大众健康、人际沟通、娱乐休闲和冒险等多样化消费需求,对旅游者有极大的吸引力,人们通过休闲体育旅游活动将身体运动融入到自然资源之中,进行徒步、登山、攀岩、滑雪、骑马、漂流、冲浪、划船、游泳、垂钓等体育运动,也是其价值的充分体现。目前,休闲体育旅游逐渐发展成为当今社会的朝阳产业,作为旅游业的一种增值服务,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综上所述,休闲体育旅游以其自身独特的优势体现着自身价值,从经济、身心健康、人际交往与沟通、人文、追求自我价值与休闲娱乐方面体现着它特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胡英清,姚婷,朱晓东.休闲体育旅游研究分析[J].旅游经济,2012(28).

[2]吴述席.简论旅游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及其作用[J].平原大学学报,1999(2):9-17.

[3]卢锋,刘喜山,温晓媛.休闲体育活动的分类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12):59-61.

上一篇:古诗词教学的几点尝试下一篇:提升医学专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