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实体经济范文

2024-07-26

回归实体经济范文(精选6篇)

回归实体经济 第1篇

但是, 如果虚拟经济的发展超出了实体经济的实际需求过度发展, 并与实体经济越来越远, 就可能导致货币超常扩张, 推动通货膨胀、从而产生泡沫。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自我发生、自我实现的资本循环, 直至最后以危机的形式爆发出来。

2011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12年年初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 都提出了一条重要指导的方针——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业的主体, 在贯彻落实这一方针中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2011年以来, 我国中小企业的处境不断恶化, 这一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受到资本的冷遇。近些年来, 由于房地产业、商品投机等行业的蓬勃发展, 不少企业受到诱惑前仆后继, 投资收入已超主营业务成为不少企业主要的收入来源, 产业资本投入金融资本, 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 这种“实业空心化”的愈演愈烈只会使实体经济的生存环境更加难以为继。

我们更进一步看, “金融资本”抢占“产业资本”地盘的背后体现的是我国深层次的经济问题: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面临困境。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增长大多是基于各种资源上的比较优势, 比如我国优势就在于大量低廉的劳动力, 但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出现, 劳动力成本会逐步增加, 原先基于低廉劳动成本参与国际分工的发展模式将受到挑战, 与之相应的劳动密集型实体经济也面临冲击。根据宏观经济内生增长理论和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 此时现代服务业和技术创新应成为实体经济发展新的动力。

增长模式的转型离不开资本的优化配置。根据人民银行发布的《2011年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数据报告》, 2011年全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2.83万亿元, 其中, 各类贷款共计9.54亿元, 占比74.4%;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1.03万亿元, 占比8.0%;企业债券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共计1.81万亿元, 占比仅14%, 银行融资占社会融资总量四分之三以上。另据银监会和证监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 至2011年12月末, 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为111.5万亿元, 同比增长18.3%, ;同时, 2011年A股和B股总市值为21.48万亿元, 同比下滑19.09%, 109家证券公司总资产为1.57万亿元。无论是融资规模, 还是资产总量及其他相关指标, 银行业依然是我国社会融资格局中绝对的主体。今天的投资转型就是明天的经济转型, 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 银行业回归服务实体经济至关重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也明确了金融服务实体、资金投向实体的要求。这是我国政府通过国际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得出的论断, 也是针对当前实体经济发展放缓、部分资本从实体转向虚拟经济所行的部署。银行业作为我国金融业的主体, 应当重视金融服务于经济的内在本质, 充分发挥自身在支持和服务实体经济中的关键作用, 努力形成银行业与实体经济之间相辅相成、互动双赢的良好局面。

银行业应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产业政策, 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各银行应将宏观调控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纳入各自的战略规划和经营计划, 实现信贷政策与国家宏观政策的有机统一。在当前的信贷行业分配上, 应切实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主导产业、绿色环保和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 推动传统产业改造, 引导出口产品结构升级, 严格把控“两高一剩”等限制性行业的信贷业务。在信贷的地理布局上, 应积极支持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健康发展。还有的重点就是安排信贷资源用于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领域及保障性住房建设, 做到“有扶有控”, 促进实体经济沿着国家产业政策发展。

银行业还应当不断创新服务方式, 着力提高服务水平。在转变经营理念的基础上, 真正满足实体经济主体的融资需求, 通过提供有实际价值的金融服务为企业创造增值, 实现银企共赢。针对当前反映强烈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银行业应规范收费行为, 建立科学、透明的收费制度, 公布公开收费标准;应充分考虑小微型企业抵质押品不足、“三农”客户容易受自然条件影响等因素, 积极研究开发各式“量体裁衣”的金融产品;优化服务结构体系, 完善营业网点布局, 促进各分支机构有机整合, 提高行业服务的质量与速度。

同时, 还必须加快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拥有足够的中小金融机构是为实体经济提供有效金融服务的保障之一。目前宏观经济形式复杂多变, 鼓励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 不仅可以优化金融机构的所有制结构和规模结构, 体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 还有助于稳定投资增速。金融监管部门应鼓励支持民间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到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建设中, 通过有效的政策支持和制度安排, 建立健全合适的中小金融机构资本金监管制度和业务发展机制, 以增强其经营的稳定性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刍议论文 第2篇

虚拟经济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助于提高整体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运行效率。凭借发行股票、债券和企业并购等多种运作方式,虚拟经济可以为企业扩大规模开辟新的融资渠道,推动了以资金为纽带的诸如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等类似形式的企业的建立和完善,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优化重组,促使劳动力、技术、资金、自然资源等在实体经济部门之间合理调配,促进社会经济协调、有序、高效地发展。第二,有助于优化全社会资本资源的配置。比如,通过虚拟资本在资本市场上的发行、交易,可以调节社会资金流向,进而能够促进优势企业快速发展;通过资产重组等产权交易形式,能够实现存量资本在不同实体经济部门之间的再次优化配置。第三,有助于分散企业经营风险。各种高效能的投融资方式,对于企业资金分配、投资方向选择及调整具有重要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第四,充分发挥货币数字化的作用,节省了交易时间,提高了资金周转效率,摆脱了现金形式对于巨额交易造成的不便。第五,虚拟经济的扩张,不仅直接增加了GDP的规模,同时也能够产生财富效应,促进消费,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可见,它是一种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经济形式。

二、虚拟经济同实体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发挥作用的主要领域也不同。实体经济基本上是工业革命的产物,虚拟经济则主要是信息时代的宠儿;实体经济的主角大都置身于传统工业行业,虚拟经济的表现舞台主要是现代金融领域。两种经济形态之间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它们之间又具有着难以完全隔断的内在联系,即虚拟经济助推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则为虚拟经济提供现实基础。我们先来看前一个方面,虚拟经济如何助推实体经济。首先,虚拟经济的波动会大大改变宏观经济的形势,进而影响到虚拟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如前所述,虚拟经济的发展和运行状况能够对于宏观的走势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这不可避免地会作用于实体经济;实体经济的发展必须借助于虚拟经济营造一个适宜自身发展的环境氛围,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其次,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资金动力。实体经济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资金方面的支持,无论是从金融市场上直接融资或是通过金融中介进行间接融资,都是虚拟经济大展身手的天地。另外,虚拟经济的发达程度支撑或制约着实体经济的发展水平。纵览国内外的实业发展史和金融发展史可以发现,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发展水平虽然并不总是同步的,但从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来看,两者不会脱离太远,越是接近现代社会越是这样。经济发展水平愈高,虚拟经济就愈加发达,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就愈大。接下来让我们再看一看后一个方面,实体经济怎样为虚拟经济提供现实基础。起初,虚拟经济的产生与发展,都是基于实体经济的需求与支撑,都必须以实体经济为物质基础。然后,实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必然对虚拟经济提出更高的要求,主要是要求金融市场更加发达和国际化水平更高,从而推动虚拟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不然虚拟经济的发展就无从谈起。最后,虚拟经济的作用效果如何,也必须通过实体经济的发展来考察。发展虚拟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其动机是为推进实体经济服务。因此,虚拟经济贡献于实体经济进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程度,自然就成了检验虚拟经济成效大小的最终尺度。结合以上两个方面的机理,可以得出结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二者各有其长,唯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扬长避短,有针对性地发挥各自的作用,才能使其相得益彰,各尽其职,从而全面地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促进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

虚拟经济的天然属性决定了它对经济运行机制具有一种“放大器”的作用,既可以大量地为实体经济补充能量,助推实体经济的发展,也能够放大外来冲击和经济波动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危及实体经济的发展。故而在充分运用其特点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它可能会产生的负面作用。

其一,虚拟经济很容易导致经济体系运行产生波动甚至酿成危机。这是因为,在现代社会里,虚拟资本逐渐地脱离实体经济,融通周转的速度愈来愈快、范围愈来愈广,一旦产生波动,就会给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甚至全球经济造成冲击。其二,虚拟经济能够导致银行信用扩张,为大规模通货膨胀推波助澜。其三,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虚拟经济既能够起到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的作用,也可能会对其起破坏作用。其内在机理是: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会使投资于资本资产的收益大大高于投资于实体经济的收益,会导致社会资金大量流入虚拟经济领域,从而使实体经济患上“资金贫血症”,从而大幅度提高融资成本进而提高生产成本,降低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其四,虚拟经济发展失控会直接冲击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诱发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必然会导致资金借贷的成本升高,进而抑制正当的资金需求并且造成大量呆账坏账,干扰商业银行正常信贷业务的进行,使其陷入面临破产的窘境。其五,虚拟经济过度膨胀也能误导消费者的购买选择,还会传至外贸领域,影响国际收支平衡。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及其带来的财富效应,会使消费者对未来的收入状况产生过分乐观的预期,使消费水平超过应有的程度,并通过大量进口来满足;另一方面,虚拟经济的过分膨胀会造成资产价格上升,导致融资成本和生产成本上升,进而降低国产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这样一进一出的双向变化,会减少贸易顺差或增加贸易逆差,致使一个国家国际收支状况恶化。其六,虚拟经济过度发展容易危及财政安全。这是因为,虚拟经济过度发展会挤压实体经济发展空间,从而导致产业发展的空心化。如果老产业衰弱了而新兴产业不能及时形成、跟上,最终将会延缓经济增长速度,减少税收收入来源,同时造成就业机会减少。而在现实情形下,财政支出项目具有很强的刚性,在增收与节支两方面都受限的情况下,出路就只有扩大赤字,从而造成财政风险的积累。债务过高还会危及金融体系的安全,造成经济发展停滞。其七,虚拟经济增长过快会使虚拟资本持有者获得大量的资产溢价收益,比起实体经济更容易产生分配问题上的“马太效应”,造成社会财富占有的两极分化,使得国民收入分配趋于不均等,加剧贫富对立,由此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四、总结

实体经济的回归与转型 第3篇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再翻一番的宏伟目标。而作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基础的实体经济,既是国家的命脉和根基,也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发挥实体经济的应有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在2012年12月9日召开的第十二届中国经济论坛上,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强调指出:“实体经济既需要回归,更需要转型升级。”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体经济保持了年均近10%的高速增长,经济规模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我国实体经济在不断的升级与发展中,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发展方式的粗放性、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导致的产能过剩以及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严重地阻碍了实体经济的跨越发展。要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必须从实体经济自身寻找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为此,邵宁提出了五大举措: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不断促进产业升级

“推动产业向高端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实体经济竞争力的重要环节。”邵宁认为,要实现这一跃升,一方面要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充分发挥我国制造业基础雄厚的优势,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围绕节能降耗、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创新研发设计、改造工艺流程、产品质量,创造知名品牌,把附加值高的产品提高到新的水平;另一方面,要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抓住经济危机中的机遇,加大在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突破一些关键的核心技术,抢占未来竞争的先机。谁能首先抢占产业制高点,谁就具有了市场话语权、行动先行权、规则制订权、竞争主动权。

——优化产业组织结构 努力提升产业集中度

优良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是产业有效发展和持续发展的基础。而我国不少产业存在市场布局散乱差、产业集中度不高、盲目扩张、投资效率低等一系列问题。“必须按照市场规律的要求,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多种形式,整合产业链条,形成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大企业。”邵宁明确指出,大企业是行业的龙头和系统集成商,是产业调整的领头羊,通过推进产业内专业化分工协作,将大企业的技术和管理优势通过产业链传递到中小企业,带动产业链乃至全行业经济素质不断提高;同时,努力提升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层次和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大力加强自主创新 持续提升发展动力

模仿与学习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在科学技術领域一直沿用的基本方式,因为与西方国家相比,我们技术差距很大,只能靠在模仿中学习,在学习中追赶,这从某种意义上制约了我国的创新意愿与潜力。如今,我国的不少产业已经走过了粗放式的发展阶段,如果再依靠模仿和西方技术转让就不再具有后发优势。因此,自主创新摆到了各行各业的面前。中国的实体经济要实现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依靠自主创新,从而实现从技术跟踪者、竞争者到引领者的历史性跨越发展。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邵宁分析道:“我们可能不缺资金、可能不缺人才,关键是要寻找创新的动力,形成一套完善的体制机制,营造努力创新、宽容失败的环境,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创新,还包括工艺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只有这些创新的要素完美地结合,才能够做到科研价值和商业价值有机结合,才能真正转化为生产力。”只有按照市场化原则,建立鼓励创新的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企业家和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我国的创新成果才会如雨后春笋般到处开花。

——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提升国际化运营能力

我国打开国门,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了重要进展,在带动设备出口、劳动力输出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不得不看到,我国开展国际化经营仍然处于初期阶段,对国际市场还缺乏深度的认知和全面把握,国际化运营能力还欠缺水平,整合全球资源、打造全球产业链体系仍处于起步阶段。然而,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不少发达国家企业的生产经营出现困难,实施境外投资并购,开展大规模的国际化经营,对中国企业来说无疑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必须抓住有利时机,加大“走出去”步伐力度,通过并购联合等方式,努力获取国外先进技术、知名品牌、研发人才和能源资源,增强实体经济配置资源的能力。

“扩大对外投资,将国内部分技术成熟、国际市场需要大的优势产业和传统产业向境外延伸,扩大国外工程承包,带动国内设备产品出口和劳务输出,有效发挥和提升现有的生产能力。”为企业“走出去”支招儿,邵宁独具慧眼。

“走出去”的背后免不了有风险,为了防范不测,邵宁特别强调:“要建立适应国际化经营企业组织结构,完善境外投资的决策制度,强化企业风险管理,提升国际化经营的能力和水平。”当然,在“走出去”中要站稳脚跟,也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坚持诚信经营,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保护好当地的环境,保护好员工的权利,积极参与所在国的公益事业,用好国际组织的舞台,努力树立负责任的企业形象。邵宁的告诫尤其中肯管用。

——不断强化企业管理 努力增强发展内功

我国不少企业管理在发展中具有先天不足,虽然历经改革洗礼,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并在前进中不断加以完善,创造出了一大批独具特色、卓有成效的先进企业管理方法,但从整体上看,我国企业管理水平不高,与国际知名大企业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这主要从基础管理上看,很多企业虽然规模不断增长,但整体素质并没有同步提升,一些企业还没有统一高效的管理系统,集团管控能力不强,甚至有的企业仍处于管理粗放的状态。从管理创新上看,我国企业基本处在模仿和跟随阶段,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模式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提升实体经济的发展水平,必须切实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向管理要效益、要竞争力。“首先要完善公司治理机制,这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的制度保证。”邵宁强调,必须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科学决策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益和管控水平。

中国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大多数处在实体经济领域,在推动实体经济发展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然存在着很多的挑战,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升发展质量,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邱 月)

回归实体经济 第4篇

今年3月28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 切实解决温州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引导民间融资规范发展, 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要求通过体制机制创新, 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多元化金融体系, 使金融服务明显改进,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能力明显增强, 金融环境明显优化, 为全国金融改革提供经验。会议确定了温州金融综合改革12项任务, 鼓励和支持民间资金参与地方金融机构改革, 依法发起设立或参股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 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可改制为村镇银行。

这一举措, 不仅鼓舞了受资金链断裂和老板跑路困扰的温州各界, 也让全国深陷融资难、贷款难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看到了希望。这意味着今后将有更多的民营金融机构诞生, 温州乃至全国的小微企业将获得新的融资渠道。也将为中国民间金融的阳光化、规范化树立标杆, 进而解决中国资金效率低下、草根市场艰难的现状。有人预言: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有可能成为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里程碑。

实体经济是社会财富和综合国力的基础, 是改善人民生活的基础, 也是虚拟经济发展的基础;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在市场经济中, 实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离不开以金融业为核心的虚拟经济支持。温州金融改革试点将有力抑制“脱实向虚”、遏制投机炒作, 将使实体经济获得虚拟经济的充分支持, 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 最终也将促进虚拟经济的发展。

服务实体经济总结 第5篇

服务实体经济总结

经济学上,实体经济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由成本和技术支撑定价。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国民经济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从世界经济发展历程上看,实体经济发展较好的国家,其经济发展更为稳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竞争力更强。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提出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成为了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的指导思想。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由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内在关系所决定的,有关部门为落实该政策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为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和改革提供了方向。

本部作为新设营业部,2016尚未发生保荐企业上市、推荐企业新三板挂牌、上市公司再融资、服务企业融资、服务江西企业挂牌江西省区域股权市场情况,也未参与培训、扶贫等工作情况,为此,在新的一年,本部将会大力发展服务实体经济:

一、服务于实体经济现状

一行三会(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三会所监管的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证券业对实体经济有着重要作用,我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服务于实体经济:

(一)基本职能实施,助力实体经济发展。证券经营机构的基本职能包括拓展投资融资、销售交易、资产托管等。证券经营机构为大宗交易、私募产品、场外衍生品等各种金融产品开展做市等交易服务;开展资产托管业务;建设证券账户平台,建立与私募市场、互联网证券等业务相适应的账户体系。证券业可以帮助企业进行融资的方式主要是公司的上市和挂牌。我部将大力发展通过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俗称“新三板”,通过上市或挂牌实现企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实现企业的直接融资,助力实体经济的发展。

(二)为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进行业务创新

通过资产证券化、中小企业私募债、类贷款业务、PPP合作模式、融资融券、约定购回式交易、股权质押等方式进行业务创新。

二、落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进一步措施

证券业作为重要的金融机构,在资本市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国家金融体制改革的进行,证券公司应在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实现券商转型,采取措施进一步落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政策。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及证券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情况,我部拟将采取下列具体措施。

(一)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助力中小企业发展与产业升级。中小企业融资难,已是不争的事实。国家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打开了中小企业融资的直接渠道,拓宽了中小企业融资途径。证券公司让优质中小金融机构进入资本市场,让优质的中小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并购重组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我部应在产业的并购重组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助力产业升级。创新驱动是产业升级的内在动力,我部在实现其基本职能的过程中,可以为创新型企业提供更多地支持,为万众创新创业提供咨询与支持。

(二)创新金融产品,向综合金融服务的方向进行创新和转型。

我国金融行业经过多年的分业经营,导致证券公司的业务被限制在传统业务的框架内,但是从近期证券公司创新业务的发展来看,未来的证券公司更应该是综合金融服务提供商。为实体经济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整体金融解决方案。同时,目前证券公司正在开展的如火如荼的类贷款业务,包括融资融券、打新股贷款、约定购回等,相当于替代了部分银行的职能,朝着综合金融服务提供商的目标更迈进了一步。

(三)创新服务方式,加快与互联网金融的合作和创新。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我国互联网创新的概念不断提出,互联网金融成为金融行业最近发展方向。我部必须要积极加强自身信息技术建设、借助互联网开展创新业务模式和服务方式。可以借助互联网提供金融服务,缩短与客户的距离,免去地域的限制,提供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可以借助互联网实现营销模式的创新,增强竞争优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技术的发展等为证券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和挑战,我部在新的一年中,将会抓住机会,应对挑战,不断创新与改革,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助力实体经济的发展。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 第6篇

经济发展中的教训昭示我们:经济发展最忌全盘虚拟化, 最忌整体空壳化。就虚拟抓虚拟, 就网络抓网络, 就金融抓金融, 忽视产业化, 忽视实体化, 忽视制造业和服务业, 这种经济必定是海市蜃楼。

曾几何时, 满世界都在搞虚拟经济, 什么数码城市, 什么数字经济, 什么金融一条街, 眼花缭乱, 好不热闹。问题是, 光虚拟化是远远不够的, 虚拟化必须有产业化的带动和支撑。如果把产业化与虚拟化结合起来, 把实体经济作为支撑, 把虚拟经济作为平台, 两者互为依存、互为因果、互相促进, 这种经济才能充满活力和生命力。近年来, 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城市出现了一种“空心化”现象, 制造业彻底转移, 城市只剩下了高科技产业和金融、贸易、文化等服务业, 表面上看起来风风光光, 实际是功能缺失、结构失衡、经济失重。这也是华尔街金融风暴产生的根源之一。

上一篇:河北省酒店业下一篇:悖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