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神经症患者

2024-07-16

心血管神经症患者(精选11篇)

心血管神经症患者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78例心血管神经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心血管神经症相关诊断标准, 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心悸、失眠、胸闷、烦躁、食欲不振等自主神经紊乱症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 (35例) 和观察组 (43例) 。对照组患者中, 男16例, 女19例, 年龄20~57岁, 平均 (39±4) 岁, 病程1~10年, 平均 (6.7±1.1) 年;观察组患者中, 男20例, 女23例, 年龄21~55岁, 平均 (39±4) 岁, 病程1~14年, 平均 (7.7±0.6) 年。所有患者均符合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相关要求, 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心电图检查显示ST段下移≥0.05 m V;以R波为主的导联T波倒置。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肝等脏器功能病变;外器官质性变化;妊娠、哺乳期妇女;对本研究药物过敏患者。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常规检查, 并在治疗前行动态心电图监测, 在此基础上,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 即口服谷维素, 10 mg/次, 3次/d;维生素B1, 20 mg/次, 3次/d;同时给予心理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薄芝糖肽 (北京赛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31432) 、阿米替林 (常州四药制药有限公司,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10512) 联合美托洛尔 (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81603) 进行治疗, 薄芝糖肽4 ml/次, 1次/d, 阿米替林12.5 mg/次, 2次/d, 美托洛尔15 mg/次, 2次/d, 均行静脉滴注。两组患者均治疗15 d。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不良心电图表现发生情况以及住院时间。

1.5 疗效判定标准[3]

显效:患者心悸、胸闷、乏力等症状基本完全消失, 心电图恢复正常;有效:患者心悸、胸闷、乏力等症状明显好转, 心电图显著改善;无效:患者心悸、胸闷、乏力等症状均无变化, 心电图无改善。总有效率 (%) = (显效例数+好转例数) /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χ2=4.017, *P<0.05

2.2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248, P>0.05) , 见表2。

2.3 不良心电图表现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者中, 出现窦性心动过缓3例, 心律不齐2例, 不良心电图表现发生率为14.3% (5/35) ;观察组患者中, 出现窦性心动过缓1例, 不良心电图表现发生率为2.3% (1/43) 。观察组患者不良心电图表现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887, P<0.05) 。

2.4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 (7.9±2.3) d, 明显短于对照组的 (13.6±1.2) 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3.256, P<0.05) 。

3 讨论

心血管神经症又称心脏神经官能症, 属于一种特殊的神经病症类型。目前, 心血管神经症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 可能与遗传、性格、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4]。相关调查显示, 心血管神经症常见于青壮年和更年期妇女, 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5]。心血管神经症是由于支配心血管的神经受到各种因素干扰, 进而引发心脏功能紊乱, 因此大部分心血管神经症患者会表现为心悸、胸闷等症状。研究发现, 心血管神经症属于功能性神经病, 受情绪、创伤等多种因素影响, 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疾病, 其主要发病原因为精神上受到刺激, 导致各项生理改变[6]。在临床治疗中, 多是先寻找诱发原因, 然后采取心理疏导、积极锻炼等方式减轻患者心理症状, 然后采取抗焦虑、镇静药物治疗。例如, 应用柴芍解郁丸与美托洛尔联合治疗心血管神经症, 调查发现, 治疗效果显著, 对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大部分患者会出现不良反应, 依赖性较强, 因此, 不适宜长期服用[7]。

心血管神经症从中医角度上讲属于“心悸”范畴, 是由于气阴亏虚、心脉失养导致心火上炎、气血亏虚, 进而出现心悸、失眠、心慌等症状。薄芝糖肽的主要原料为薄盖灵芝菌丝体, 其有效成分为灵芝多糖、灵芝多肽等, 其中灵芝具有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过度兴奋以及加强大脑皮质内抑制的作用, 在治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方面取得了显著治疗效果[8]。β受体阻滞剂类药物也可以用于治疗心血管神经症[9]。美托洛尔为β受体拮抗剂, 其选择性较强, 无内在拟交感活性, 可以直接作用于心脏, 对缓解心血管神经症患者情绪、改善运动时心率具有辅助性作用。此外, 美托洛尔还具有降低心肌收缩力、减少心输出量以及促进心脏功能恢复的作用。相关调查发现, 美托洛尔除了具有上述作用外, 还能有效平衡内分泌系统、神经功能系统, 对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效果显著, 可以缓解患者的焦虑、烦躁情绪[10]。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不良心电图表现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杨重明和胡蓉芳[11]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的总有效率>90%, 不良反应较少, 患者的生命质量得以明显改善, 与本研究结果相似。

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第2篇

为规范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的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是指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经血管或经皮穿刺途径在头颈部和脊柱脊髓血管内进行的诊断或者治疗的技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三级医院。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和医学影像科的诊疗科目,有介入手术室(造影室)和重症监护室。

1.神经外科。床位不少于30张,具备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条件,能够独立开展动脉瘤夹闭、血管畸形切除、脑出血清除等手术。

2.神经内科。床位不少于40张。3.介入手术室(造影室)。

(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有菌区、缓冲区及无菌区分界清晰,有单独的更衣洗手区域。

(2)配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具有“路图”功能,影 像质量和放射防护条件良好;具备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

(3)具备气管插管和全身麻醉条件,能够进行心、肺、脑抢救复苏,具备供氧系统、麻醉机、除颤器、吸引器、血氧监测仪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4)具备存放导管、导丝、造影剂、栓塞剂以及其他物品、药品的存放柜,有专人负责登记保管。

4.重症监护室。

(1)设置符合相关规范要求,达到Ⅲ级洁净辅助用房标准,病床不少于6张,每病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能够满足神经血管介入诊疗专业需要。

(2)符合神经专业危重病人的救治要求:配备多功能监护仪和呼吸机,多功能监护仪能够进行心电图、血压和血氧等项目监测;能够开展有创颅压监测项目和有创呼吸机治疗;有院内安全转运重症患者的措施和设备。

(3)具备经过专业培训的、有5年以上重症监护工作经验的专职医师和护士。

(三)其他相关科室和设备。

1.医学影像科能够利用多普勒超声诊断设备进行常规和床旁脑血管检查。

2.具备磁共振(MRI)、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CT)和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

(四)有至少2名经过正规培训、具备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院在职医师,有经过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的、与开展的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相适应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五)拟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二级医院,除满足上述要求外,还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1.有神经血管介入诊疗需求。设区的市以区为单位,区域范围内无获得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资质的医疗机构;县域内需要开展急诊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时无法及时到达有神经血管介入诊疗资质的医疗机构。

2.由取得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资质的三级甲等医院派驻取得资质人员进行长期技术帮扶和指导,时间至少1年,1年后通过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临床应用能力评估。

(六)拟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新建或新设相关专业的医疗机构,应当符合本规范的人员、科室、设备、设施条件,并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通过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临床应用能力评估后方可开展。

二、人员基本要求

(一)神经血管介入医师。

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外科、内科或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2.有3年以上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或者放射介入临床诊疗工作经验,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神经外科医师需要接受神经内科、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至少各9个月的培训;神经内科医师需要接受神经外科、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至少各9个月的培训;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医师需要接受神经外科和神经内科至少各9个月的培训。

3.经过卫生部认定的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手术培训基地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二)专业护士及其他技术人员经过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相关专业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三、技术管理基本要求

(一)严格遵守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治疗方案、患者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综合判断治疗措施,因病施治,合理治疗,严格掌握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手术的适应证。

(二)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由至少2名本院神经血管介入医师决定,术者由本院神经血管介入医师担任,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与术前和术后管理方案。

(三)实施神经血管介入诊疗前,应当向患者和其家属告知手术目的、手术风险、术后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四)建立健全的神经血管介入诊疗后的随访制度,并按规定进行随访和记录。

(五)在完成每例次神经血管介入治疗病例诊疗后10个工作日内,使用卫生部规定的软件,按照要求将有关信息报送至卫生部及省级卫生行政部门(通知另行下发)。

(六)医疗机构每年完成的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病例原则上不少于100例,其中治疗性病例不少于30例。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的医疗机构每年与介入治疗操作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应当低于6%,死亡率应当低于3%;治疗例数不足100例的,每年与介入治疗操作相关的死亡病例数不得超过3例。

(七)具有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资质的医师作为术者每年完成神经血管介入治疗病例不少于30例。

(八)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将准予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的医疗机构和医师名单进行公示。

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对已经获得资质的医疗机构和医师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情况进行评估,包括病例选择、手术成功率、严重并发症、死亡病例、医疗事故发生情况、术后病人管理、平均住院日、病人生存质量、病人满意度、随访情况和病历质量等。评估不合格的医疗机构或者医师,暂停相关技术临床应用资质并责令整 改,整改期不少于3个月。整改后评估符合条件者方可继续开展相关技术;整改不合格或连续2次评估不合格的医疗机构和医师,取消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资质,并向社会公示。

(九)其他管理要求:

1.使用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批的神经血管介入诊疗器材。

2.建立神经血管介入诊疗器材登记制度,保证器材来源可追溯。在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患者住院病历中手术记录部分留存介入诊疗器材条形码或者其他合格证明文件。

3.不得违规重复使用一次性神经血管介入诊疗器材。4.严格执行国家物价、财务政策,按照规定收费。

四、培训

拟从事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的医师应当接受不少于12个月的系统培训。

(一)培训基地由卫生部认定,且具备下列条件: 1.三级甲等医院,并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准予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

2.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和神经血管介入床位总数不少于150张。收治病种应当包括出血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和脊柱脊髓血管性病变等。3.有至少3名具备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资质的指导医师,其中至少1名为主任医师。

4.有与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工作相适应的人员、技术、设备和设施等条件。

5.每年完成各类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病例不少于500例,其中治疗性病例不少于250例;或者医疗机构持续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10年以上,累计治疗性病例不少于2000例;至少有1名医师近3年来每年独立完成神经血管介入治疗病例不少于150例。

6.相关专业学术水平居国内前列,且在当地有较强的影响力。

(二)培训工作的基本要求。

1.使用卫生部统一编写的培训大纲和培训教材。2.制定培训计划,保证接受培训的医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培训。

3.按照要求在培训期间对接受培训医师的理论知识掌握水平、实践能力操作水平进行定期测试、评估;在培训结束后,对接受培训医师进行评定。

4.为每位接受培训的医师建立培训及考试、考核档案,并做好考勤记录。

5.根据实际情况和培训能力决定培训医师数量。

(三)神经血管介入医师培训要求。

1.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参与完成不少于100例诊断性脑与脊髓血管造影检查和不少于50例神经血管介入治疗病例,作为术者完成不少于40例诊断性脑与脊髓血管造影检查和不少于20例神经血管介入治疗病例,并经考核合格。

2.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参加对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患者的全过程管理,包括术前评价、诊断性检查结果解释、与其他学科共同会诊、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操作、介入诊疗操作过程记录、围手术期处理、重症监护治疗和手术后随访等。

3.在境外接受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系统培训12个月以上、完成规定病例数的医师,有培训机构的培训证明,并经考试、考核合格的,可以认定为达到规定的培训要求。

五、其他管理要求

(一)本规范实施前已经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医师,可以不经过培训和考核,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工作:

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外科、内科或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

2.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同行专家评议专业技术水平较高,并获得3名以上本专业主任医师的推荐,其中至少1名为外院医师。

3.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4.连续从事神经血管介入诊疗临床工作10年以上,近5年累计独立完成神经血管介入治疗病例不少于150例;或者连续从事神经血管介入诊疗临床工作5-10年,近5年累计独立完成神经血管介入治疗病例不少于300例。

5.近3年未发生二级以上与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相关的医疗事故,血管造影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于0.3%,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相关死亡率低于3%。

(二)本规范实施前已经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医师,可以不经过培训直接参加考核,经考核合格后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工作:

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外科、内科或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

2.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同行专家评议专业技术水平较高,并获得3名以上本专业主任医师的推荐,其中至少1名为外院医师。

3.连续从事神经血管介入诊疗临床工作8年以上、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近5年累计独立完成神经血管介入治疗病例不少于150例。

针刺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 第3篇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四川,成都,610501)

【摘要】目的:临床观察针刺疗法对血管神经性头痛的疗效。方法:以经络学为理论依据,局部与整体、“近取”与“远取”相结合的方法,对50例血管神经性头痛的患者进行针灸治疗。结果:50例患者经过1~2个疗程治疗,痊愈43例,占86%;显效6例,占12%;无效1例,占2%。总体有效率为98%。结论:针灸能行气活血,祛风通络,调节神经,平衡阴阳。故选用风府、风池、太阳、列缺、足三里等穴位合用对血管神经性头痛有良好的疗效。

【关键词】针刺疗法;血管神经性头痛

【中图分类号】R7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2-0113-01

血管神经性头痛是一种由于血管舒缩功能障碍而引起的发作性疾病。血管神经性头痛属中医内伤头痛范畴,其病理因素多为风、淤、火(热)、虚。由于风为阳邪,其性升泄,《素问•太阴阳明论》云:“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素问•风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风邪可挟寒,挟热,或挟湿乘虚而侵袭人体,上犯颠顶,日久邪滞难去可深入,经络阻滞,气血运行受阻,其渐成气滞血淤,不通则痛而致本病。(即外感日久不解而致内伤)。肝与胆互为表里,肝经上循颠顶,少阳胆经循行布散头部,若情志不畅,肝失柔和及疏泄,气郁日久化火,肝胆火旺,血热上雍,阻滞清窍或火盛日久伤阴,肝失濡养,肝阳上亢,多夹少阳风热上犯,清窍被扰或阴血亏虚,脑髓失养均可导致头痛发生。笔者自2007年9月~2008年9月通过50例患者进行针灸治疗,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50例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31例。年龄20岁以内2例,21~30岁12例,31~40岁13例,41~50岁15例,51岁以上8例。其中年龄最小者18岁,最大者69岁,多数在21~50岁之间,病程最短者半年,最长者10年,头痛位于左侧12例,右侧12例,左右不固定者26例。

1.2治疗方法

1.2.1取穴风府、风池、太阳、列缺、足三里。

1.2.2针刺方法病人采取坐位,微低头,医者左手拇指固定风府穴,用右手持0.5寸长的毫针,向前下斜刺,使局部感到麻胀后起针,然后又取1.5寸毫针刺风池穴,将针尖向着对侧眼角水平刺入1寸左右得气后施以捻转泻法,使针感沿少阳经脉传至同侧前额或太阳穴处,随后起针。针刺太阳穴时病人将头抬平,医者取0.5寸长毫针斜刺,有针感后留针15分钟,列缺穴用泻法,足三里用补法,留针15分钟。每日1次,7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日,2个疗程间休息1日,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2结果

2.1疗效标准痊愈:头痛及伴随症状全部消失,半年内无复发者。显效:头痛明显减轻,不影响工作者。无效:头痛及伴随症状无减轻者。

2.2结果50例中:痊愈43例,占86%;显效6例,占12%;无效1例,占2%。总体有效率为98%。

3病案举例

王某某,女,42岁,教师。病史:患者于2005年1月因头痛去医院就诊,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给口服镇静止痛药,头痛时轻时重。近2年来头痛发作频繁,症状加重,以前额及头顶胀痛,跳痛,有时伴恶心、呕吐、失眠等,经脑电图,脑CT等检查未见异常,曾用中药和止痛药多方法治疗,疗效不佳,于2007年9月来我处就诊,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按上述方法针灸治疗,经1个疗程治疗后头痛症状明显减轻,恶心呕吐等症状消失。疗程间间隔一天,又继续治疗一个疗程后头痛及其他症状完全消失。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4讨论

血管神经性头痛大都病程较长。笔者从中医风、淤、火(热)、虚立论。故选用风府、风池、太阳、列缺、足三里。因为风府穴为督脉、阳维、太阳脉的会穴,风池穴为手足少阳、阳维阳跷经的会穴,泻风府、风池穴具有疏风清热,祛风通络,熄风潜阳,利胆疏肝的作用。泻列缺有宣肺作用,肺气得宣则邪气可解,太阳穴为宣泄头部气血雍滞的要穴,诸穴合用,活血通络,祛风力更强。足三里为胃经合穴,脾胃健则气血生,体键神旺,则病自除。

神经内科脑血管患者的护理技巧 第4篇

1 病因及发病机制

脑血管病又称为脑卒中、脑血管意外, 是一组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脑血管病变, 主要包括出血性脑血管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两类。脑血管病的发病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遗传等不可干预性因素, 以及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过量饮酒、吸烟、血脂异常、肥胖等干预性因素。该病患者往往病情较重, 住院时间较长、预后差、合并症多、致残致死率高, 脑血管病在我国城市居民死亡原因位居首位, 农村位居第二, 2/3患者死亡或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2,3]。

2 脑血管患者的特点

2.1 脑血管患者的生理特点

2.1.1 自理能力低下是脑血管患者的突出表现:

大部分脑血管患者的自理能力低下, 尤其是脑卒中患者, 行动不便、动作不灵等导致生活不能自理, 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吃饭、穿戴、洗漱、如厕等一系列最基本的动作都无法完成, 脑血管病越严重这些情况就越明显。

2.1.2 意识障碍

部分严重的脑血管患者会出现意识障碍, 根据意识障碍的程度可分为嗜睡、昏睡、昏迷, 其中昏迷又分为浅昏迷、中昏迷和深昏迷。意识障碍是病情恶化的标志, 意识的变化是估计患者病变的部位、性质、预后的标志之一, 也是辨别是否发生颅内高压的依据之一。

2.1.3 其他慢性疾病的影响

随着我国人口年龄渐趋老龄化, 神经内科高龄患者比例增加尤为突出, 尤其是高龄脑血管患者, 这类患者大多伴有不同程度老年性精神病及心脑、呼吸、泌尿系统疾病, 极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在护理中应作为重点的关注对象。

2 脑血管患者的心理特点

2.1 恐惧与心神不安是脑血管患者的心理表现。产生恐惧的因素很多, 医院环境的陌生, 对脑血管疾病的恐惧, 使自己对自身病情产生绝望的心理, 这种灰心丧气的意念使他们不相信治疗, 甚至拒绝治疗, 常唉声叹气、怨天尤人。

2.2 部分脑血管患者常表现出精神压抑或情绪悲观, 闷闷不乐, 其原因主要是由疾病引起的焦虑。若是中年发病, 往往会对担心自己的职业、老人的抚养以及孩子的教育等。相关研究表明, 一部分脑血管患者会伴发不同程度的抑郁症, 抑郁症和焦虑症具有很高的共患率, 达95%以上[4]。

2.3 经济压力也是许多脑血管患者产生心理压力的重要因素。对老年发病的脑血管患者来说, 他们认为自己已经不是家里的经济支柱, 但自身疾病却给家里带来很大的经济压力, 往往会产生自责, 这种自责的心理也会加剧脑血管患者的心理压力。

3 脑血管患者的护理要点

3.1 生理护理

首先护理人员必须掌握脑血管患者的生理特点。在生理上应尽量帮助他们恢复身体的各种机能, 比如:进行身体各个部位的按摩、手足伸展等活动, 多与意识清醒的脑血管患者进行谈话与问答, 与其进行各种交流。其次, 护理人员应富有同情心与耐性, 对脑血管患者进行无微不至的关照, 在不影响脑血管病进展的情况下引导患者慢慢学会基本的自理, 提高他们对自身体力及活动能力的信心。此外, 如果患者同时患有基本慢性病痛, 要更加认真细致, 在药物、食物方面应与医生沟通, 预防药物的对抗与矛盾, 以防止脑血管患者病情加重。对于那些意识障碍的患者, 我们要仔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注意体温的变化、脉搏的快慢、呼吸节奏、血压是否稳定等, 生命体征的变化提示可能与脑出血的量、出血的部位、颅内压增高的速度和程度有关。患者如果出现昏迷, 要保持其床单的干净整洁, 经常协助家人给其翻身、洗澡等, 防止褥疮等并发症的发生。

3.2 心理护理

同样要求护理人员掌握脑血管患者的心理特点。对患者的心理动态, 特别是个体差异的了解, 会有助于更好地护理患者。首先, 要主动倾听患者的倾诉, 解除患者对护理人员的心理排斥感。对那些焦虑的患者, 我们采取主动介绍医院环境, 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 征求患者的需求, 帮助患者联系各项检查, 使患者焦虑情绪放松, 安心住院。对于产生抑郁症的患者, 应根据患者的接受能力与之探讨疾病的病因、危险因素等, 使患者了解相关疾病的知识。其次, 护理人员要充满爱心, 多与患者主动交流, 尽量诱导患者倾诉出其内心的真实想法, 关心患者的日常生活, 逐渐使患者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于那些因经济原因产生心理压力的患者, 要跟他们讲明治疗的必要性, 同时与其家属配合鼓励其积极治疗。总之, 在心理护理方面, 护理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 与患者建立融洽的医患关系, 取得其信任, 给予患者精神上的安慰, 打消其焦虑心理, 使其更好地配合医生的治疗。

3.3 生活及用药指导

注意低盐低胆固醇、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饮食, 控制血糖、血压, 避免劳累或情绪激动, 适当进行肢体康复功能锻炼, 加强体育锻炼, 注意服药时间及用药观察[5-6]。

综上所述, 神经内科患者往往发病突然, 病情较长, 疾病发病和治疗具有一定特殊性, 护理配合在治疗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护理工作的重点主要是防止和预防并发症、促进后遗症恢复。及时观察和护理, 是降低患者死亡率的关键, 认真查找并及时排除安全隐患, 确保护理安全, 是做好神经内科护理工作的重要职责。因此, 所以作为一名神经内科的护士, 尤其是在护理脑血管患者方面, 应以患者为中心, 积极主动的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 加强患者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护理。只有正确了解神经内科脑血管患者的生理及心理特点, 熟练掌握护理技巧, 才能更好地给脑血管患者提供合理、有效的护理, 也才能更好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参考文献

[1]许百男, 武琛.脑血管病外科治疗的进展[J].中华医学杂志, 2011, 91 (39) :2737-2739.

[2]史玉泉, 周孝达.实用神经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3]苏婕.脑血管病健康管理模式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报, 2011, 18 (23) :9-11.

[4]袁勇贵, 张心保.焦虑和抑郁合病的生物学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 2000, 27 (3) :143-148.

[5]林少虹, 王晓玲, 廖惠璇.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介入治疗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全科护理, 2010, 8 (9) :2447-2448.

心血管神经症患者 第5篇

本人自2006年---2008年间,应用柴胡川芎饮合盐酸氟桂嗪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57例,获得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57例,男性15例,女性42例,年齡21岁---62岁,全部病例均符合血管神经性头痛诊断标准,病情多在2年以上,最长10年。每月至少发作2次以上,并排除其他原因所致头痛。女性患者多于月经期或前后发作者19例,且多有经行不畅、痛经等症状。其中,47例进行脑多普勒检查,40例有异常改变。

治疗方法:1、西药治疗:盐酸氟桂利嗪胶囊10mg一日三次,口服。5%葡萄糖注射液250ml+维脑路通注射液400mg,一日一次,静点,10天一疗程。2:中药治疗:柴胡5g,葛根20g,当归15g,白芷15g,僵蚕15g,白芍15g,川芎30g,细辛5g,吴茱萸10g,甘草10g,怀牛膝20g,全蝎9g。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连续4---10剂,女性与月经周期的头痛发作的头痛的在月经来潮前2--3天,开始服药,服至月经期结束停服。

临床应用本方,气虚者加黄芪、当归,挟肝火者,可加龙胆草、栀子,各10g,夏枯草15g,如肝阳上火者,可去吴茱萸、川芎,加生龙骨,生牡蛎各20g,石决明20g;如挟湿者,可加半夏、天南星、羌活各15g,如兼淤血者,可加桃仁红花各15g。

结果:疗效判定标准:显效、头痛伴随症状基本消失,或头痛偶有轻微发作,客观指标改善。好转;发作频度减少50%以上,头痛减轻,无效:服药前后无变化。

结果:57例中显效48例(84.2%)有效7例(12.3%),无效2例(3.5%),有效率96.5%。

讨论:

血管神经性头痛是临床常见的疾病。病因诊断,分类及疗效评价比较困难。关于本病的发病机理目前认为多与血管与神经因素,体温因素(如5-羟基色胺、儿茶酚胺、前列腺素以及血小板聚集等)神经肽、免疫因素以及人的情志等方面因素有关。

心血管神经症患者 第6篇

1 病例介绍

患者, 女, 43岁。主因皮肤出血点1年, 间断水肿半年, 于2006年8月3日收入院。查体:体温36℃, 心率76次/min, 呼吸20次/min, 血压164/96 mm Hg (1 mm Hg=0.133 kPa) , 意识清楚, 躯干部皮肤及下肢可见较多出血点, 约米粒~绿豆大小, 无破溃, 双下肢无水肿。入院诊断: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ANCA) 相关性血管炎。入院后给予糖皮质激素联合细胞毒药物、降压、对症等治疗并完善相关检查。患者于8月7日19:00时许自觉恶心, 即测心率76次/min, 律齐, 血压170/100 mm Hg, 给予含服心痛定10 mg后无好转, 随即出现呕吐、全身抽搐, 呈癫痫状, 持续1 min~2 min, 意识呈浅昏迷, 伴鼾声呼吸, 急请神经内科会诊。给予利尿、抗癫痫治疗, 后又反复癫痫发作, 且时间延长, 体温高达39℃, 急查头颅CT后考虑为小血管炎导致的脑内多发梗死。应用活血化瘀药物及抗血小板药及改善脑细胞代谢药物, 控制血压、激素冲击、抗生素等继续治疗。患者于8月14日意识转清楚, 主诉头晕。于8月21日病情平稳, 头晕明显减轻, 精神食欲好, 当日出院, 出院后嘱休息, 勿劳累, 避免情绪激动, 低盐低脂饮食, 按医嘱规律用药, 勿用肾毒性药物, 监测血压, 不适及时就诊。回访患者一般情况好, 1个月后复查头颅CT未见异常。

2 护理

2.1 药物治疗的护理

目前公认糖皮质激素联合细胞毒药物治疗是原发性小血管炎的基本治疗方案。本例患者为中年女性, 故尤需注意激素及细胞毒药物之副作用, 肾上腺皮质激素有较强的抗炎作用和免疫抑制作用, 长期服用副反应较多, 可引起高血糖、高血压、电解质紊乱、消化道溃疡、骨质疏松、精神病发作, 另外还可引起满月脸、水牛背导致患者面容、体形改变。甲基泼尼松龙有较强的水钠潴留作用, 可使原有水肿加重, 甚至可引起少尿、无尿、加重心功能衰竭。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要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及电解质情况, 评估患者有无恶心、上腹部不适等症状, 注意患者情绪变化。嘱患者饭后服药, 以减轻消化道刺激症状, 服药期间给予低盐、高蛋白、含钙丰富的饮食, 补充钙剂和维生素等。有作者报道在治疗最初的3个月内, 有10%~20%患者死于并发感染, 对此必须高度警惕。嘱患者应避免上呼吸道感染和过度疲劳。患者需要应用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剂治疗, 且剂量大, 因此要特别注意患者可能出现的出血性膀胱炎问题。本病常有心血管损害, 应严格控制滴速, 以免造成心力衰竭。准确记录出入量, 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嘱患者多饮水以增加尿量或用利尿剂。

2.2 预防感染

由于疾病本身及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 患者机体抵抗力降低, 极易并发感染, 所以应给予高度的警惕。最好安排单人房间, 室内定期通风, 监测体温的变化。

2.3 加强基础护理

(1) 休息与运动。急性期患者应注意休息, 以保护内脏器官的功能;病情缓解期可适当进行力所能及的工作和运动, 从而改善心理和生理的健康状态, 增加生活的意义和乐趣。 (2) 饮食护理。给予高蛋白、足够的热量、富含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易消化的饮食, 加强营养支持, 增强机体抵抗力。 (3) 口腔护理。患者长期应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 容易发生口腔感染。若合并口腔感染应酌情用0.9%生理盐水或5%碳酸氢钠漱口, 每日2~3次。鼓励患者多饮水。

2.4 心理护理

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 可能会使患者出现脱发、痤疮、向心性肥胖等, 导致自我形象的改变, 加上疾病的折磨会使患者出现一些不良情绪, 而大量的临床经验证明, 不良的心理活动可使机体对几乎所有的身体疾病都有较高的易感性。所以, 护理人员要关注患者的精神及情绪变化,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及交流, 同情理解患者, 及时消除其不良情绪, 为患者创造一个和谐的人文环境, 利于患者的治疗及康复。

2.5 健康教育

医护人员应注意加强针对本病的健康知识宣教, 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如:个别指导、医患座谈会、知识讲座等。

原发性小血管炎的相关知识:如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方法。相关的药物知识, 如药物的作用、用法、剂量、副作用, 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及其注意事项等。

病情观察:注意观察其他器官受损的表现, 如:肾脏受损、肺部受损、皮肤受损、胃肠道及神经系统受损的表现等。

3 小结

ANCA相关性血管炎在我国并不少见, 目前我国的医务人员对该病的认识还处于较低状态, 误、漏诊仍很严重, 而确诊患者在治疗和护理上有的不能得到及时、充分的处理[2], 特别是很多患者缺乏维持期的进一步治疗和护理,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临床实践证明, 对已确诊的患者及早实施相应的护理对策, 使患者遵从合理规范的治疗和护理, 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海燕.提高原发性小血管炎的诊断与治疗水平[J].中国医刊, 2003, 38 (4) :2-3.

心血管神经症患者 第7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搜集我院2014年2月—2015年4月收治的94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 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研究组50例, 年龄36岁~79岁, 平均年龄 (58.26±3.18) 岁, 女21例, 男29例;其中颅内出血23例, 脑梗死27例。参照组44例, 年龄37岁~76岁, 平均年龄 (60.08±3.58) 岁, 女20例, 男24例;其中颅内出血19例, 脑梗死25例。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治疗方法参照组给予基础治疗, 根据脑血管病的类型不同给予不同治疗, 对于颅内出血患者给予降低颅内压、脱水、提高脑细胞代谢水平等治疗;对于脑梗死患者给予抗血小板凝聚、抗凝降纤、改善微循环等治疗。研究组在参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早期介入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在发病后48 h内各项生命体征恢复正常后开始, 具体方式如下:①治疗1 d~3 d内, 康复锻炼以肢体锻炼为主, 协助患者做四肢屈伸、关节练习, 预防肌肉痉挛和关节僵化。②治疗4 d~8 d, 以翻身练习为主, 协助患者进行翻身练习。③治疗9 d~15 d, 以坐位练习为主, 让患者进行床上和床边坐位姿势锻炼, 预防肢体变形。④治疗16 d开始, 以床边坐位和站立练习为主, 进行坐位、站立平衡练习, 后期可增加步行和上下楼梯练习。康复锻炼3次/d, 30 min/次。

1.3评价标准

1.3.1神经功能缺损评价标准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制定的神经功能缺损 (NIHSS) [2]评价标准, 对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分, 满分为45分, 重型神经功能缺损≥31分, 中型神经功能缺损16~30分, 轻型神经功能缺损≤15分;得分越高, 患者的神经康复效果越好, 反之, 患者的神经康复效果越差。

1.3.2 日常生活能力评价标准采用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 (BI) [3]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 满分为100 分, ≤20 分为完全丧失生活能力, 21~40 分为重度残疾, 41~60 分中度残疾, ≥60 分为轻度残疾。

1.4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对比治疗前, 2 组患者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2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 且研究组的NIHSS评分低于参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 组日常生活能力BI评分对比治疗前, 2 组患者的BI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2 组患者的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 且研究组的BI评分高于参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疾病, 可导致患者发生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并发症, 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脑血管病一般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损伤, 使得神经传导受阻, 如不及时治疗, 致残率和致死率都较高[4]。随着医学的发展, 早期介入康复治疗成为改善急性脑血管病神经功能缺损的有效方法, 其通过保护受损的神经系统, 尽早让神经细胞轴突末端新生的突触得到锻炼, 激活神经通路。早期介入康复治疗的时机非常重要, 一般选择发病48 h后各项生命体征恢复正常, 开始从事身体锻炼, 由被动到主动, 由四肢到全身, 极大地促进了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5]。本研究搜集我院诊治的94 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探讨了早期介入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结果表明, 治疗前, 2 组患者的NIHS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2 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 且研究组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参照组 (P<0.05) , 说明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 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李树兴[6]研究结果表明: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可以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此外, 治疗前2 组患者的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2 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均显著优于治疗前, 且研究组的治疗效果显著好于参照组 (P<0.05) , 说明早期的介入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临床效果好。

综上所述, 给予急性脑血管患者早期介入康复治疗效果显著, 可以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 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临床意义大。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介入康复治疗急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 分析其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 搜集我院2014年2月—2015年4月诊治的94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 参照组采取基础疗法, 研究组在参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早期介入康复疗法, 对比2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 且研究组的NIHSS评分低于参照组 (P<0.05) 。治疗后2组患者的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 且研究组的BI评分高于参照组 (P<0.05) 。结论 给予急性脑血管患者早期介入康复治疗的效果显著, 可以有效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状况, 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临床意义大。

关键词:急性脑血管病,早期介入康复治疗,神经功能缺损,影响

参考文献

[1]王海龙.急性脑血管病患33例早期综合康复治疗临床效果观察[J].中外医疗, 2014, 3 (3) :39-40.

[2]张毅.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对于急性脑血管病病患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影响[J].成都医学院学报, 2014, 9 (5) :598-600.

[3]张菊.急性脑血管早期介入康复治疗效果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3, 24 (5) :539-540.

[4]杨芳, 于灵灵, 王德俊, 等.急性脑血管病早期介入康复治疗效果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21 (18) :1996-1997.

[5]杨欢, 丁苗苗.急性脑血管病早期介入康复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26) :233-234.

心血管神经症患者 第8篇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邢台县医院神经内科和康复科2010年3月—2014年1月的住院和门诊血管性痴呆患者10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2例,男28例,女24例。对照组50例,男24例,女2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史、受教育情况、高血压病史或糖尿病史方面均衡性良好(见表1)。

所有血管性痴呆患者符合2002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的血管性痴呆断标准。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及分级量化辨证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中药新药治疗老年期痴呆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血管性痴呆主症为:智能减退;次症:表情呆滞, 沉默少言,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自汗,倦怠乏力,面色晦暗,唇甲紫暗,舌质暗淡或有瘀点、瘀斑,脉搏细或沉细。血管性痴呆的中医学诊断以肾精亏虚、气虚血瘀为标准。纳入标准,符合痴呆诊断标准;符合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中医辨证标准属肾精亏虚,气虚血瘀;年龄40岁~80岁;自愿参加临床试验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其他类型的痴呆;痴呆终末期患者或不能口服药物的患者;中医辨证不属于肾精亏虚,气虚血瘀证;伴有严重神经功能缺损者,如各种失语、失认等; 精神病患者;合并循环系统或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过敏体质及对多种药物过敏者;不愿意合作者。终止试验标准,服药过程中,出现过敏反应或严重不良反应者;试验期间患者认知损害加重有可能发生危险事件;自行服用了本研究治疗以外的对认知有影响作用的其他药物;各种原因导致无法继续治疗者。

1.2研究方法

1.2.1治疗方法双黄益智汤基本组方为:黄芪、黄精、女贞子、益智仁、银杏叶、水蛭、丹参、石菖蒲、川芎、 广郁金、陈皮、茯苓、姜半夏、明天麻、三七、桃仁。采用山东华源YFDX208型自动煎药机浸泡煎后分装200 m L,每日2次,每次1袋。对照组口服茴拉西坦(西安海欣制药有限公司,每片100 mg,国药准字H20020572)200 mg,1日3次;尼莫地平30 mg(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每片30 mg,国药准字H20003010),1日3次。 12周为1疗程,用药观察1个疗程。

1.2.2观察指标中医证候积分评定参照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血浆BDNF浓度测定,于治疗前、治疗6周和治疗12周分别抽取晨起空腹静脉血5 m L,采血管用乙二胺四乙酸钠抗凝管,以3 000 r/min离心15 min,血浆置-70 ℃冰柜备检。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浆BDNF浓度,试剂盒由美国RD公司提供。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1.3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率表示,以 χ2检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分析。 以α= 0.05 (two tailed)作为检验水准,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处理。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一般情况(见表1) 两组患者在年龄、 性别、体重指数、吸烟史、受教育情况、高血压病史和糖尿病史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见表2) 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比较,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

2.3两组治疗前后血浆BDNF水平(见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浆BDNF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第6周、第12周血浆BD- NF水平高于治疗前(P <0.01),第6周与第12周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第6周血浆BDNF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第12周高于治疗前(P <0.05),第6周与第12周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间比较,治疗第6周和第12周治疗组BDN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0.05)。

pg/mL

3讨论

血管性痴呆是指由脑血管因素导致脑组织损害而产生的痴呆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学习、记忆等高级神经认知功能障碍,是老年痴呆的常见类型之一,严重影响老年人的正常生活。血管性痴呆主要继发于缺血性脑血管病,常表现为波动性病程或阶梯式恶化,与其他类型痴呆相比,治疗疗效及预后相对较好,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很有意义[1-3]。血管性痴呆在中医学上称为“呆病”“愚痴”“白痴”“武痴”等,病位在脑,病本在肾,与脏腑关系密切。中医学上认为血管性痴呆主要病因为思虑、抑郁、悲伤和易怒等不良情志伤脑,脑神紊乱,或不良生活习惯引起血瘀津停、毒浊内蕴、湿瘀痰郁、痰瘀蒙窍,进而引起气血运行失常,脏腑功能紊乱,主要表现为肾精亏虚,患者气血不足,血瘀及痰瘀阻窍,导致血管性痴呆[4,5]。

本研究自拟双黄益智汤有益气化瘀开窍、益肾醒脑的功效,其中黄芪主要功效补气固表,有效成分黄芪总苷有抗氧化作用,可提高血管性痴呆小鼠SOD水平,降低MDA、一氧化氮水平,改善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对自然衰老大鼠的海马、纹状体等部位的M胆碱受体数目有上调作用。丹参主要功效是活血化瘀, 清心除烦,丹参可调节血栓素B2(TXB2)和前列腺素E2(PGE2)的平衡,抑制内皮素的产生,增加血浆NO浓度,促进毛细血管开放、扩张微动脉、增加脑微循环的血液流量。丹参含有丹参酸和丹参酮,研究表明这两种物质可以提高三磷酸腺苷水平,减少细胞色素释放,降低氧自由基生成,对细胞内钙浓度有降低作用, 能有效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动物试验表明这两种物质能改善血管痴呆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缩短空间探索和定位续航实验的逃避潜伏期,提高安全逃避频率。 银杏叶能促进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PSD-蛋白表达,抑制海马脑组织神经元凋亡,提高大鼠的学习能力。石菖蒲有芳香化湿、化浊祛痰和开窍宁神的功效。川芎主要功效为活血行气,主要成分川芎嗪可提高血管性痴呆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保护损伤的海马神经元,提高中枢神经乙酰胆碱活性。三七具有活血和止血双重调节作用,具有降血脂、抗炎、抗氧化作用,能清除自由基,保护脑组织。桃仁的主要功效是活血祛瘀,研究发现其有效成分能增加脑血流量,减轻脑血流阻力,抑制血小板聚集,提高纤溶活性[6-9]。组方合用产生益气化瘀开窍、益肾填精的功效。双黄益智组方可以有效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临床症状。

BDNF是神经营养因子家族主要成员之一,是一种120个氨基酸组成的碱性蛋白,1982年首次由猪脑提纯。BDNF主要分布于皮质、下丘脑、纹状体、杏仁核和海马等部位。主要生物作用是与脑功能调节有关,对神经系统的发育有重要作用;能改善神经元的活性;在神经损伤时对神经元存活起保护作用,减少神经元死亡;可以调节突触的可塑性和记忆,易化长时程效应。脑发生缺血性损伤后BDNF表达增加,拮抗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作用,阻止细胞内钙的释放及钙内流, 稳定了细胞内钙浓度;BDNF有效减轻自由基引起的缺性脑损伤,抑制脑细胞凋亡,减少缺血性损伤区脑梗死的体积。临床实践中BDNF对脑功能的主要作用是改善病理状态下减退的学习和记忆能力,所以提高BDNF水平对血管性痴呆治疗有重要意义[10,11]。

本研究显示自拟中药组方双黄益智汤可以有效提高血浆BDNF水平,这可能与其治疗血管性痴呆的药理作用有关,治疗后增高的BDNF保护存活脑组织细胞,减轻缺血性损伤,促进学习和记忆能力的提高,减轻痴呆症状。选用外周血BDNF为观察指标,较脑内BDNF水平检测便于操作。

心血管神经症患者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0年4月-2013年9月诊治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120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实用神经病学的诊断标准》中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标准[3]。其中男72例, 女48例;年龄42~79 (64.48±7.31) 岁;梗死部位:额叶梗死29例, 基底节单侧梗死17例, 枕叶梗死23例, 双侧梗死17例, 顶叶梗死12例, 颞叶梗死22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梗死部位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均应用抗血小板和改善脑血液循环药物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 对照组单纯采用通心络胶囊治疗, 每次3粒, 每天3次, 饭后口服;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丁苯肽软胶囊治疗, 每次4粒, 每天3次, 饭后服用, 持续服用半个月为1个疗程, 2组患者均持续治疗5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 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 (NIHSS) 评分判断神经功能。一共10个刻度, 无神经功能损伤为0分, 损伤严重为10分[4]。 (2) 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脑血管储备功能。患者取仰卧位, 测量大脑中动脉 (MCA) 双侧段血流速度, 反复探查血流信号。保持呼吸平静, 记录静息MCA, 则为MFV1;将面罩开关打开, 平静呼吸1min, 进行MFV2记录;对MCA收缩期舒张期血流速度 (Vd) 、收缩期血流速度 (Vs) 进行检测, 作脉动指数 (PI) 检测。CVR=[ (MFV2-MFV1) /MFV1]×100%[5]。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NIHSS评分

治疗前2组患者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2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

2.2 脑血管储备功能

治疗前2组患者的MCV增加值、PI及CV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2组患者的MCV增加值及CVR均高于治疗前, PI低于治疗前, 且试验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

3 讨论

脑梗死多突然发病, 病情重、变化快, 及时采取溶栓治疗是缓解急性脑梗死症状的关键。但溶栓治疗有极为严格的时间限制, 多数患者就诊时已错过溶栓治疗时间。脑梗死患者发病后短时间内就会出现神经细胞坏死症状, 因此, 快速建立侧支循环, 保持脑组织中供血、供氧充足, 快速恢复神经功能[6]。

丁苯酞为新型的急性脑梗死治疗药物, 用药后可提高机体线粒体ATP酶活性, 维持线粒体膜稳定性, 增强线粒体复合酶IV活性, 保护线粒体结构, 从而减少细胞死亡, 增强机体组织能量代谢作用;保护血管完整性, 增加血管血流速度, 加强缺血区的微血管数量, 恢复缺血区血流灌注, 快速缓解脑组织缺血、缺氧症状;有效抑制炎性反应, 使细胞中花生四烯酸、钙库释放量得以抑制, 增强抗氧酶活性, 抑制谷氨酸释放、减少细胞凋亡。同时, 丁苯酞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作用, 减少梗死面积[7]。通心络胶囊具有益气活血、通络止痛的功效, 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起活血益气作用, 改善患者病症[8]。

脑血管储备功能为脑梗死病理刺激下, 脑部毛细血管及脑小动脉的收缩及扩张可调节血量, 保障脑部正常需求。脑血管储备功能是脑卒中独立危险因素, 也是判断预后的主要标准[9]。本文采用丁苯肽联合通心络治疗急性期脑梗死, 结果显示可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脑血管储备能力,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唐红宇.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脑血管储备能力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 2015, 13 (10) :117-118, 119.

[2] 吴娟, 陈永.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重庆医学, 2012, 41 (33) :3488-3489.

[3] 张欣.丁苯酞联合血栓通对脑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及预后影响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药, 2014, 36 (16) :2412-2415.

[4] 程冉冉, 李焰, 周燕, 等.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OD、MDA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 34 (11) :2974-2975.

[5] 侯瑞华, 杨金锁.丁苯肽联合通心络治疗急性期脑梗死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26) :39-40.

[6] 张莉莉, 张蓁蓁.通心络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8 (33) :67-68.

[7] 孙家国, 陈蔚.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90例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3, 1 (10) :609-610.

[8] 吕少起.通心络胶囊结合西药治疗脑梗死60例疗效观察[J].疑难病杂志, 2008, 7 (9) :546-547.

心血管神经症患者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 例,男5 例,女3 例;年龄21~62 岁,平均54 岁。软组织缺损原因:急性外伤2 例,慢性溃疡3 例,皮肤软组织肿瘤1 例,慢性骨髓炎2 例,软组织缺损部位为小腿下段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面积:4 cm×10 cm~7 cm×10 cm,均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筋膜皮瓣逆行转移修复创面。

1.2 手术方法:(1) 皮瓣设计 皮瓣的轴心线即腓肠神经的走行线,即窝中点与跟腱外踝中点的连线,逆行转移皮瓣的旋转轴点为腓动脉的肌间隔筋膜穿支的发出部位,最低的是外踝上筋膜穿支,位于外踝上6~8 cm,以此处为皮瓣的旋转轴点[2],依缺损面积大小、形状设计皮瓣,皮瓣面积较缺损面积大2 cm,本组皮瓣最大10 cm×16 cm,保留远端筋膜蒂宽2~3 cm,大部分为带1~2 cm宽皮肤的复合组织蒂。(2) 手术方法 不驱血、止血带控制下手术。先作皮瓣上、后侧切口,在皮瓣上切口内找到腓肠神经,手术操作平面在深筋膜至肌筋膜之间,将深筋膜与皮肤缝合固定防止皮下血管网与神经脱离。根据腓肠神经的走行方向适当调整皮瓣设计,使腓肠神经及神经营养血管位于皮瓣的中央1/3部。近端切断腓肠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结扎断端。在深筋膜下间隙锐性剥离,多携带些肌间隔筋膜,注意结扎从肌间隔深处发出的筋膜穿支,勿剥离太深以免损伤主干血管和神经。蒂部解剖应更细心,切开皮肤后向两侧作真皮下剥离,在两侧皮肤切口外0.5~1.0 cm处切开筋膜,在深筋膜下间隙锐性剥离至外踝上6~8 cm处,防止损伤外踝上筋膜穿支。皮瓣血运好即向远端明道转移覆盖清创后创面。供区拉拢缝合或中厚皮片修复。

2 结

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2.5年,平均1.5年。1 例皮瓣大部分坏死(脂肪层及皮肤),经换药后在筋膜层表面植皮获得愈合,3 例皮瓣远端(皮瓣上缘)早期有水疱、紫色,拆除缝线及皮瓣切开引流,伤口换药愈合,其余4 例皮瓣全部成活。

3 讨

钟世镇等[3,4]研究认为,以皮神经血供为成活基础的筋膜皮瓣,其血供来源有:a)节段动脉;b)营养动脉;c)外膜动脉;d)神经干内微血管网。皮瓣设计的关键是充分依靠皮神经干两側纵行血供主要渠道与两旁皮下血管网的交通吻合。皮瓣设计成以皮神经为轴的纵行皮瓣进行带蒂转移时,仅保留上部或下部节段动脉的供血来源,作顺行或逆行移位均可。所以在皮瓣蒂部,关键是要保护好肌间隔筋膜穿支血管与皮神经周围血供系统的吻合,而是否保留蒂部远端皮神经和/或静脉的完整性并非必须,故小腿下段、内外踝部软组织缺损,估计皮瓣蒂部远端皮神经和/或静脉有损伤的患者亦可酌情选用,但一定要确保好肌间隔筋膜穿支血管与皮神经周围血供系统吻合的完整性[3,4]。

为确保筋膜皮瓣的血供,皮瓣的解剖均在深筋膜下间隙进行。在临床应用中不必过于强调组织瓣的血供类型,采用包含深筋膜、皮下组织、皮神经和皮静脉甚至部分皮肤的复合蒂,不仅增加了动脉供血与静脉回流通道,而且避免术中过多的显微分离,操作简单安全、成活可靠。一般认为筋膜皮瓣蒂部宽度3~4 cm即可满足要求,再增加宽度不能增加血供,反而增加了转移难度,蒂部扭转明显。在切取岛状筋膜皮瓣时,根据局部组织情况,在蒂部携带1~2 cm的皮桥,既可避免皮肤缝合时对蒂部的压迫,保证皮瓣血循环,且利于术后观察皮瓣血运。有学者认为于蒂部结扎逆行转移的筋膜皮瓣中携带小隐静脉有利于缓解转移皮瓣的静脉回流障碍,增加皮瓣的成活[5]。

心血管神经症患者 第1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110例COPD气道重塑患者。其中,男78例,女32例;年龄55~76岁,平均(61.11±3.27)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制定的《COPD诊断指南》的诊断标准,均知情同意且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均伴有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且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其他的肺部疾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A组(万托林治疗组)和B组(普米克治疗组),每组各5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综合疗法,包括合理搭配营养、低流量给氧、祛痰、局部雾化、舒适护理等。在此基础上,A组患者给予万托林吸入治疗(200μg,2次/d);B组患者给予普米克吸入治疗(200μg,2次/d)。连续治疗3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因子的水平。

1.3 观察指标

抽取患者的2 m L空腹肘静脉血,分离血清后于-70℃的冰箱内保存。采用ELSA法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的VEGF、bFGF、NGF的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7.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所有患者的VEGF、NGF、b-FGF水平均得到有效的控制,且与治疗前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t=5.14、4.92、4.51,P<0.05)。B组患者的VEGF水平明显低于A组(t=4.29,P<0.05),B组患者的NGF水平明显低于A组(t=4.12,P<0.05),B组患者的b-FGF水平明显低于A组(t=3.84,P<0.05)。见表1。

3 讨论

COPD患者的气道重塑作用是由于慢性炎症的反复刺激所致,且在COPD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万托林(硫酸沙丁胺醇吸入气雾剂)是一种选择性β2-肾上腺受体激动剂,能够快速扩张支气管(5 min内),有效治疗可逆性的气道阻塞疾病,但持续时间较短(4~6 h)。普米克(布地奈德的气雾剂)是一种非卤代化糖皮质激素,具有高效的局部抗炎作用,能够抑制炎性介质释放,降低细胞因子介导的免疫作用。缪胜菊[4]采用不同剂量的普米克气雾剂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125例,研究显示200μg/d的普米克即可取得满意治疗效果,且可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叶军盼[5]应用布地奈德与异丙托溴铵联合雾化吸入治疗COPD,研究显示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及肺功能指标均得到明显的改善。饶理强等[6]应用普米克、万托林联合爱全乐雾化吸入治疗50例哮喘急性发作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

VEGF能够促进内皮细胞的一系列反应,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血管的再生及提高血管的通透性。上皮细胞的增殖、存活与VEGF及其受体、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等炎症细胞的激活有密切关系。有研究显示,中度COPD患者较肺功能正常者的颈动脉VEGF水平明显增高,而且其平滑肌细胞中的VEGF表达水平与患者血管壁的增厚程度密切相关[7,8,9]。NGF是一种由支气管肺泡巨噬细胞、炎症气道黏膜中单核细胞分泌的神经生长因子,能够加快T细胞、中性粒细胞的分化、生长与趋化。NGF可参与COPD患者中性粒细胞的调节。b-FGF是一种细胞有丝分裂原,能够调控细胞的分化与增殖。COPD患者的炎症细胞如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等均可在b-FGF的作用下得到分化增殖,从而参与气道重塑作用[10]。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治疗后A组比较,▲P<0.05

本研究对110例COPD气道重塑患者经万托林与普米克治疗,研究显示,所有患者的VEGF、NGF、b-FGF水平得到有效的控制(P<0.05)。且普米克治疗组治疗后的VEGF、NGF、b-FGF水平明显低于万托林治疗组(P<0.05)。综上所述,万托林、普米克均能显著改善COPD患者的气道重塑作用,调节患者的VEGF、NGF、b-FGF水平。普米克的临床疗效较万托林更为确切,值得在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万托林与普米克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气道重塑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神经生长因子(N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110例COPD气道重塑患者,随机分为A组(万托林治疗组)和B组(普米克治疗组),每组各55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综合疗法,包括合理搭配营养、低流量给氧、祛痰、局部雾化、舒适护理等。在此基础上,A组患者给予万托林吸入治疗(200μg,2次/d);B组患者给予普米克吸入治疗(200μg,2次/d)。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VEGF、NGF、b-FGF水平。结果 经治疗,所有患者VEGF、NGF、b-FGF水平得到有效的控制(t=5.14、4.92、4.51,P<0.05)。B组VEGF、NGF、b-FGF水平明显低于A组(t=4.29、4.12、3.84,P<0.05)。结论 万托林、普米克均能显著改善COPD患者的气道重塑作用,调节患者的VEGF、NGF、b-FGF水平。普米克的临床疗效较万托林更为确切,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万托林,普米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道重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参考文献

[1]周明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0,17(2):124-125.

[2]汪元浚.噻托溴铵,普米克令及万托林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加重期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2):69-70.

[3]赵玉文.普米克令舒和万托林联合雾化吸入治疗AECOPD的效果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09,14(3):321-322.

[4]缪胜菊.不同剂量布地奈德气雾剂吸入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11,51(19):94-95.

[5]叶军盼.布地奈德与异丙托溴铵联合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的疗效观察[J].中国药房,2010,21(40):3804-3806.

[6]饶理强,王文峰,欧晓生.普米克联合万托林、爱全乐雾化吸入治疗哮喘急性发作的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3):2320-2321.

[7]王勍.多靶点抗炎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临床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6):1760-1762.

[8]江程澄.吸入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干粉剂与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干粉剂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比较[J].重庆医学,2010,39(11):1353-1354.

[9]赵灵芝,卢美萍.哮喘儿童支气管肺泡灌洗液IL-17、IL-8和VEGF水平测定及意义[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1,27(3):577-580.

上一篇:军事策略下一篇:建筑工地防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