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遥感技术论文

2024-06-11

现代遥感技术论文(精选10篇)

现代遥感技术论文 第1篇

1 遥感技术找矿的理论依据以及技术基础

为了使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工程中发挥更大的效用, 其必须具有依照一定的理论依据以及物理基础。这项技术的特性很多, 其收集到的信息量比较大, 而且波段较多, 应用这项技术进行地质找矿可以准确的定位, 在检测时还能收到立体感较强的画面, 这项技术优良的特性得到了地质找矿人员的青睐, 在地质找矿工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效用。遥感技术在进行影像分析时, 对含矿的地质区域会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标志, 检测到的影像中会出现光谱特征以及纹理特征。

我国的资源比较丰富, 而且分布的范围比较广, 在不同的地区中, 地质条件以及构造有着很大的区别, 而地质结构对矿产资源的形成有着一定影响, 所以, 在找矿的过程中, 要根据不同的地质结构选择不同的遥感技术, 这样才能有效的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提高其效率。在利用遥感影像技术检测到某一地区出现光谱特征时, 可以分析出该地区的岩石层序以及矿物成分的含量, 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光谱类型分析出不同地区岩石层序的差异性。如果勘测的场地有蚀变岩矿物, 这种物质本身具有光谱特征, 可以根据光谱特征的差异性, 找出矿物的矿种。为遥感影像检测到纹理特征时, 相关人员可以分析出该地区地质的特点以及岩石的类型等信息, 所以, 遥感技术的影像功能对地质找矿工程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分析收集到的影像信息, 可以有效的分析出该地区地质条件以及构造体系等, 还可以分析出该地质中矿物的类型以及分布特点。

2 现代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

现代遥感技术是科技不断创新的产物, 其促进了地质行业的发展, 也提高了找矿人员的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现代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可以为矿产开采部门提供有效的矿产分布信息, 可以提高矿产资源的开采量, 使其更好的满足人们的需求, 为人类社会提供更多的能源, 现代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可分为直接应用以及间接应用两种, 下面笔者对其进行分别介绍, 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2.1 直接应用

在不同的地区中, 地质条件有很大的差异, 也可以分为很多类型, 其中围岩蚀变是地质变化中一项重要的类型, 这种地质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汽水热液或者岩浆热液的形成对围岩物理性能的影响, 其会对围岩的结构、构造以及成分造成较大影响与改变, 使其发生质变。应用现代遥感技术, 可以直接对围岩蚀变进行检测, 围岩蚀变的组合同矿床类型、围岩成分有一定的联系, 即矿化的范围通常要低于围岩蚀变的范围, 并且在空间分布上不同种类的蚀变类型与金属矿化常有规律可参考。所以, 围岩蚀变可作为有效的找矿标志。

2.2 间接应用

内生矿产一般产于各类地质构造的边缘部位, 重要的矿产分布于板块构造不同的结合部或者靠近边界的地带;此外内生矿产与地质构造相伴而生, 矿床成带分布, 成矿规模和与地质构造大致相当。在地下水以及微生物的参与下, 某些矿物或金属元素导致上方的地层结构发生变化, 进而导致土壤层的成分变化, 同时植物对金属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聚集作用, 使得植物体内的叶绿素以及含水量等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 从而使植被在反射光谱时出现差异。同样, 矿产地的生物化学特征为遥感找矿提供了可能, 即通过对遥感资料中因生物化学效应产生的植被光谱异常信息进行分析, 从而寻找植被覆盖区的矿产。矿床形成后会根据所在环境和空间位置的变化而影响矿床的某些性状。

3 现代遥感技术地质找矿的程序

3.1 遥感数据处理

遥感地质找矿工作应紧密结合地质矿产信息的提取进行, 而遥感数据处理作为地质矿产信息提取的必要手段, 贯穿在整个信息提取过程中, 包含各种数据的预处理、影像增强、变换等模型方法。为了使数据处理更有效, 应采用符合工作区实际地质地貌特征的图像处理方法模型。

3.2 遥感影像图与地质图的结合

通过对遥感数据处理, 使得遥感影像图与地质图具有相同的地图投影坐标系统, 并与地质图相套合, 该影像是工作区遥感概貌与地质图相互对应的直观缩影, 是地质解译和成矿预测的基础图件。

3.3 遥感地质构造分析

遥感地质构造解译分析是遥感地质找矿的重要环节, 不同的工作任务和精度要求, 对遥感地质构造解译的具体要求也有所不同, 但都应当着重于对区域矿产、矿床、矿体起直接或间接控制作用的断裂构造进行分析, 包括构造的组合关系以及控岩控矿构造的影像特征研究, 特别是注意分析隐伏的或深部控矿构造。遥感地质构造分析, 还需要与地球物理场的研究相结合, 尤其在区域构造的影像特征研究中, 物探资料是遥感构造解译不可缺少的, 其对于所解译的断裂构造展布方向、规模大小、力学性质等能够进行较好的辅证。

4 结论

现代遥感技术是科技不断发展与创新的产物, 这项技术在地质找矿的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效用, 应用这项技术时, 不但可以提高找矿的效率以及准确度, 还可以帮助地质勘探人员准确的找到矿产资源的聚集地, 增加矿产资源的开发量, 从而满足人员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矿产资源属于不可再生的资源, 随着开采数量的增多, 资源不断减少, 有的矿产资源所处的环境比较恶劣, 这也对地质勘探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应用现代遥感技术后, 有效的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还降低了地质找矿的难度, 提高了地质找矿的效率。

摘要:遥感技术是地质找矿中的重要技术, 应用这项技术可以提高找矿的效率以及准确度, 随着科技的发展, 遥感技术越来越先进, 这也促进了地质找矿行业的发展。本文对现代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这些现代的遥感技术是对传统遥感技术的创新与改进, 体现了地质找矿部门技术的飞跃。为了更好的分析出现代遥感技术的应用情况, 本文对这项技术在地质找矿中的直接应用以及间接应用分别进行探讨, 希望可以有效的促进现代遥感技术的推广。

关键词:现代遥感技术,地质行业,找矿技术,应用

参考文献

[1]耿新霞, 杨建民, 张玉君, 姚佛军.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J].地质找矿论丛, 2008 (2) .

[2]郭峰利, 杨联荣.浅谈地质找矿中的遥感技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2 (8) .

现代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 第2篇

关键词:现代遥感技术;地质找矿;实践应用

现代遥感技术是我国矿产勘查工程中常用技术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地质找矿工作中,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保证矿产质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遥感技术应用范围直接影响遥感信息的读取速度。地质构造信息与矿产改造处理等工作要求不同,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遥感技术的应用不断发展、进步,使现代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必不可少。

1.相关概述

1.1现代遥感技术内涵

现代遥感技术以卫星遥控感应系统为基础,以遥感影像为核心,利用遥感影像获取被勘测目标的地貌形态、分布情况、地理位置等信息,勘测过程更加系统、全面、客观、准确[1]。使用现代遥感技术不仅可以获得地表形态信息,对物质的内部结构、组成成分也有清晰记录,准确实现物质识别工作。

1.2现代遥感技术的特征

现代遥感技术是对传统遥感技术的发展和延伸,更具优越性。在地质找矿工作中应用现代遥感技术,利用影像传输工具提取和分析被监测地质的地表情况、地貌形态、物质结构等信息,得出精确检测结果,进而达到远程观测和判断的目的。遥感技术具有测量速度快、精度高的特性,所采集到的地质数据和信息更加丰富和实用。此外,现代遥感技术结合了数字影像和卫星遥感技术,使地质信息读取更加方便、快速,有利于提高地质找矿工作效率,降低地质找矿工作成本。

2.现代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工作中的应用

现代遥感技术由直接应用、间接应用之分,不同的应用机理有其应用效也不同。在地质找矿工作中,工作人员利用现代遥感技术监测和分析被测点的地形、地貌,通过远程观测测出被测点的地表情况,获取详细地质信息。随后工作人员对地质信息加以分析判断,提前掌握地质找矿点的具体地形、地貌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找矿方案,保证地质找矿工作的顺利进行[2]。现代遥感技术主要是绘图技术的应用,通过图像绘制、图像观测等方法获取地质信息,判断地质结构及矿产分布情况。

2.1直接应用

现代遥感技术的直接应用方法是遥感蚀变信息提取法,该方法在地质找矿中比较常见。遥感蚀变信息提取法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信息提取技术提取围岩结构因岩浆热液影响而产生的数据,包括围岩结构在岩浆热液影响下产生的种种变化情况。掌握围岩蚀变内涵是应用遥感蚀变信息提取法的关键。围岩蚀变是指围岩结构在岩浆液的作用下,地质结构、物质构造发生一定改变。发生地质围岩蚀变的范围或可能性要远高于矿产矿化,而围岩蚀变情况又与矿产矿化有一定的关联。

遥感蚀变信息提取法识别矿物的主要表现有:第一,围岩蚀变实际上是地质作用的结果,是岩浆液和围岩结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新物质。围岩蚀变有碳酸盐花、硅化、青盘烟花云英化、绿泥石化等形式;第二,通过提取地质信息分析、识别矿物质。遥感蚀变信息提取法通过提取和分析地质信息,准确判断矿产构造和矿产分布。地质成分、结构的差异,使地质内部所产生波长光子的吸收性和反射性不同。矿物岩石其自身化学组成和内部结构是相对稳定的,对光谱的吸收和反射也较稳定,而光谱是因为物质内部离子和晶体效应的振动,从而使矿物具有不同的电磁辐射[3];第三,遥感蚀变信息提取法在实际工作中会受云层、大气等因素制约,影响地质信息读取速度。因此,工作人员在应用遥感蚀变信息提取法时,要排除一切干扰因素,保证信息提取效率和信息准确度。

2.2间接应用

2.2.1 提取地质构造信息

地质运动产生了矿物岩石,如火山喷发、海啸地震等自然活动。矿产一般存在于地质构造边缘、地质变异处,或是不同地质板块结合地段。矿物岩石是在地质运动中产生的,地质在运动过程中,地质构造中的矿床也会发生运动,一般呈带状分布。在地质找矿中应用现代遥感技术,能够清楚记录礦产产生原因、矿产位置、矿产分布情况等信息,进而分析出地质特征。提取地质构造信息的具体操作过程为:选定被测点,利用影像技术探测被测点矿床运动、矿产分布情况,通过分析比对提取被测点的地质信息,再结合地质活动分析被测点地质构造,为地质找矿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信息。

2.2.2提取矿床改造信息

矿产因地质活动而产生,又随地壳运动而发生变化。矿床形成后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所处环境、空间位置都会使矿床中微量元素发生变化,进而改变矿床的性质,包括矿床分布、矿产结构、矿产性质。通过提取矿床改造信息,分析和比对不同时期的遥感图像,对矿床的变化做出准确判断,为地质找矿提供科学依据。

2.2.3植被波谱特征

矿产的形成与该地区的地貌特征、植被覆盖有一定关联,地质中的金属元素随时间推移而产生微生物,微生物又通过地下水层作用于土壤层、地表层,进而使微生物发生一些变化。地表植被对金属元素进行吸收,使矿产地区的植被颜色和生长趋势与其他地区不同。地表植被生长特征和分布情况使现代遥感找矿更加方便、快捷,通过提取相关信息,分析植被中所含金属元素种类,进而得知该地区矿产分布情况。

3.结语

现代遥感技术因其测量速度快、测量精度高,而被广泛应用于地质找矿工作中。现代遥感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找矿工作效率,节省找矿成本,也能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但要注意的是在地质找矿中应用现代遥感技术,工作人员必须清楚了解遥感技术原理及特征,避免一切会影响地质勘查的因素,促进我国地质找矿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魏磊,赵鹏海,何晓宁,白冰.浅谈遥感技术在矿产开发中的应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2(09).

[2] 钱建平,伍贵华,陈宏毅.现代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J].地质找矿论丛,2012(03).

现代遥感技术论文 第3篇

1 遥感技术的地质应用

所谓地质, 简单地说, 是指地球的性质和特征, 指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发育历史等, 包括地球的圈层分异、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岩石性质、矿物成分、岩层和岩体的产出状态、接触关系, 地球的构造发育史、生物进化史、气候变迁史, 以及矿产资源的赋存状况和分布规律等, 其范围是极其庞大的。现代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影像对观测地点的地质信息进行远程再现, 包括当地的环境地质信息和矿产分布, 地质工作者可以利用这些信息, 预先对工作地点的地质情况进行了解, 从而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合理化。遥感技术在地质方面的应用一般都是以地质制图为主, 对当地的地质情况进行详细地再现。

2 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可以分为直接应用和间接应用。

2.1 直接应用

遥感蚀变信息提取法是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工作中较为常见的方法, 主要是通过对岩浆热液对围岩结构发生的改变进行信息提取。因岩浆热液或水汽热液的影响, 导致围岩的结构、构造和成分发生改变的地质作用, 称为围岩蚀变。围岩蚀变是成矿作用的产物, 其种类、成分以及成矿的类型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通常情况下, 围岩蚀变的范围大于矿化的范围, 并且不同的蚀变类型与金属矿化在空间分布上具备一定的规律性, 因此, 围岩蚀变可以作为地质找矿的可靠标志。

首先, 围岩蚀变是热液与原岩相互作用的产物, 其常见的蚀变有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云英岩化、夕卡岩化等。

其次, 实现对于地质信息的提取。当某地区的地貌发生变化时, 电磁波的反射和透射作用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而电磁波是地物信息的一种重要载体, 同时, 地物的光谱特性与其内在的物理化学特性紧密相关。由于地质成分在结构上的巨大差异, 会导致地质内部产生不同的波长光子, 其吸收性和反射性各不相同。岩石矿物自身具有稳定的化学组成和物理结构, 对本征光谱的吸收也更加稳定, 同时, 光谱的产生主要是由组成物质的内部离子和基团的晶体效应及基团振动所引起的, 不同矿物具有不同的电磁辐射。因此, 只要利用遥感技术中的波谱仪对野外采样进行光谱曲线测量, 并与数据库中的参考光谱进行对比, 就可以轻松确定矿物的种类, 还可以根据吸收特性, 选择合适的图像波段进行地质信息提取, 这也是识别矿物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最后, 由于现代遥感技术多是利用航空航天技术从空中接收地表物质的光谱特征, 容易受到云层、大气、水体、植被等的干扰, 因此, 在进行蚀变矿物信息提取时, 要对干扰物质的光谱信息进行分析, 尽量消除干扰的影响。就目前的发展情况看, 遥感找矿蚀变异常信息的提取方法有多种, 主要有波段比值法、主成分分析法、光谱角识别法等。

2.2 间接应用

2.2.1 地质构造信息的提取

在通常情况下, 矿产的生成是各类地质构造不同运动的结果, 如火山运动、地震活动等。矿产一般分布在各类地质构造的边缘部位及变异部位, 重要的矿产则分布于板块构造不同块体的结合部或者近边界地带, 从形成时间上看, 与地质构造运动的时间是一致的, 矿床的分布也会随着地质构造运动的规模变动而改变, 并且多呈带状分布。运用遥感技术找矿, 就是利用这一地质特征进行的。可以在矿产形成区域, 利用线形影像对相应的信息进行提取, 同时也可以从火山盆地、火山结构、热液活动等相关的影像资料中, 提取找矿所需信息, 之后结合相关影响因素, 进行综合评定。

2.2.2 植被波谱特征的应用

地貌植被与矿场的形成有着重要的联系, 金属元素随着时间的推移, 会逐渐生成微生物, 微生物通过地下水以及土壤的作用, 对表面土层产生一定的影响, 使其发生变化。地表植被在对相应的金属元素进行吸收后, 会产生相应的变化, 其颜色和生长趋势与其他地区的同类植物或有所不同。这样的生物地质化特征也在很大程度上为遥感找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通过对相关信息的提取, 可以得出植被中不同种类金属含量的差异, 再根据植物对金属的吸收作用, 将地下所蕴含矿藏进行分类和确认。同时, 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图像的收集, 对光谱特征进行增强处理, 如果植被在反射光谱中出现异常信息, 通过对图像的处理, 可以将其提取出来, 并根据图像色调的变化, 对矿区的位置进行推测。

2.2.3 矿床改造信息标志

矿床在形成后, 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而是会根据所处环境和空间的位置, 发生微量的变化, 并促使部分矿床的性质发生改变。因此, 通过对不同时期形成的遥感图像的分析和对比, 结合矿床和成矿勘测, 可以对矿床发生质变的位置进行直接的判断。而通过对矿区中不同矿床位置的研究, 可以找出矿床在不同层次的分布规律, 为找矿提供重要标志。利用遥感图像, 还可以对岩层的类型进行区分, 并得到理想的地质图纸, 对于矿区的选定是十分重要的。

3 遥感找矿技术的发展前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现代遥感技术也在不断地完善。首先, 遥感技术实现了与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全球定位系统的结合。通过GPS系统的全球定位功能, 可以迅速对观测地点的位置进行定位, 并对空间点的坐标进行科学地管理;而通过GIS技术, 可以更好地对区域范围内的影像和信息进行管理。遥感数据需要功能强大的管理系统的支持, 因此, 与GPS和GIS的结合是顺应发展的必然选择。其次, 矿床的形成是多种地质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 形成后又会经历后期的破坏或者叠加成矿作用, 因此, 单一的找矿手段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地质多解性的困扰, 实现多种找矿方法的有机融合, 可以有效地提高找矿效率, 降低找矿成本。目前, 以遥感信息为主体, 结合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多源地学数据的综合信息找矿法已经形成。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 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必须以现代成矿理论为指导, 结合实际情况, 选择适当的工作方法, 建立健全遥感地质找矿系统, 从而实现遥感找矿的目的。相关工作人员要对遥感找矿技术进行认真分析和对待, 结合相应的措施, 对其进行完善, 推动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和发展。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 社会对于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由于矿产资源大多深埋地下, 具有极强的隐蔽性,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 减少人工寻找矿产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越来越多的找矿技术得到了普及和应用, 就目前而言, 现代遥感技术是找矿技术中应用最为广泛的, 其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文章主要对现代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并对其发展前景提出了几点认识和展望。

关键词:现代遥感技术,地质找矿,应用

参考文献

[1]魏磊, 赵鹏海, 何晓宁, 白冰.浅谈遥感技术在矿产开发中的应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2, 35 (9) :21-25.

[2]李本仕.探究现代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 2013, (3) :171-172.

[3]钱建平, 伍贵华, 陈宏毅.现代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J].地质找矿论丛, 2012, 27 (3) :355-359.

[4]王军, 马言鑫.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3, (14) :111-117.

现代遥感技术论文 第4篇

关键词:现代遥感技术 土地管理 应用 研究

遥感技术是六十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探测技术。它建立在现代物理学,如光学技术、红外技术、微波技术、雷达技术、激光技术等,电子计算机技术,数学方法和地学规律的基础上。

一、现代遥感技术的理论研究

遥感技术是指从不同高度的平台,收集地物的电磁波信息,再将这些信息传输到地面,并加以处理,从而达到对地物的识别与监测的全过程。

遥感技术收集和利用的信息范围非常广:人眼看到五颜六色的景色,从中分别出牡丹、芍药等,这是光的遥感。人耳聆听交响乐队演奏,从中辨别出提琴、长笛等奏出的乐句,这是声的遥感。渔轮用超声波仪器探测到海底的鱼群,这是超声的遥感。从飞机上、卫星上拍摄地球表面的照片,这是光(或红外线等)的遥感。用雷达探测敌人的飞机,这是无线电波的遥感。…。也就是说,遥感技术所收集和利用的可以是声、超声、光、红外辐射、无线电波等各种信号。甚至包括射线照相、地磁观测、宇宙射线观测等,也都属于遥感的范围。它的隶属关系可以包括一切与上述信息有关的科学技术领域。

现代遥感技术组成了一个从地面到空间、从资料数据的收集处理到判读应用的体系,包括:

⒈研究地物电磁波辐射的特性以及信息的传输;

⒉研究遥感信息探测手段,主要是研究传感器;

⒊研究遥感信息的处理系统;

⒋研究遥感信息的应用。

近年来,遥感技术迅速发展,其重要因素之一是遥感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我们生活的环境。人们越来越需要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我们的地球,了解它的资源,了解它的变化,以便更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生产和生活活动。

二、遥感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早期的土地管理使用的基础图件为数年前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已经变化的土地利用,则采用实地调查的方式进行部分变更,以变更后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底图进行土地管理规划和设计,由于土地利用现状图的比例尺为1:1万,规划和设计时常需放大到1:5000—1:2000,由于受客观条件以及主观因素影响的限制,规划和设计的精度较低,甚至可能出现新增耕地圈定和量算的随意性。为了提高土地管理精度与可靠性,我们及不少地方已要求整理区土地利用现状的实地测量,以1:5000—1:2000实测图为底图进行整理效益分析和规划设计,大大提高了新增耕地面积量算工程规划设计精度,但存在工作量和投入较大的不足。

遥感技术在大面积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利用变化动态监测上已有大量成功的工作。随着1米及更高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普遍应用以及遥感数字影像分类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兴起在计算机上进行遥感影像的人工目识判读,即在对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进行边缘匹配,拼接,数据压缩和图象增强等预处理过程后,通过人工目识解译,根据屏幕栅格影像中各地类的色调、形状、阴影、纹理、位置、大小等特征直接沿影像特征的边缘准确勾划出地类界线,亦即遥感影像的屏幕数字化。解译的结果可以直接记入到地理信息系统中,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跟以往土地利用现状信息提取方法相比,这一技术方法具有周期短、精度高、可操作性强、信息更新和提取速度快等特点,是未来的土地资源信息获取、提取、分析和更新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对于土地管理,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辅以其他背景资料,通过目识解译,便可将现状土地利用信息快速准确地提取出来,并能较高质量地绘制1:5000—1:3500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土地管理提供基础资料。但目前还不能从图像中精确提取能满足工程设计需要的高程信息,尽管从立体像对中可提取一定的高程信息。因此,有时工程设计需要时还需补测一些高程点。

三、现代遥感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具体应用技术

1、土地现代遥感动态监测体系构建的研究

在具体工作方面我们虽然已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科研成果和工程实践的经验,但是从国家或区域的宏观管理需求来评价,目前的土地遥感监测在技术应用上和功能定位上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在体系建设方面缺乏整体的规划设计,距实现标准化、规范化、以及体系完整,系统完善的目标仍有不小的差距。根据当前工作的迫切需要,应加快构建能全面、系统、迅速掌握国家或区域土地变化状况的动态监测体系,明确体系结构中不同层级的目标和任务。并且在此条件下,研究制订相应的各种标准和技术规程。土地调查与动态监测是国土资源管理最重要的基础业务,内容广泛,时效性强,保真度高。因此,在体系研究中,必须区分不同层级的实际需求和相互关系,并依此确定配套的技术措施。

2、土地调查与动态监测体系关系的研究

必须掌握好三个关键性问题,第一要有国家统一的,科学的土地分类标准和监测技术规范。第二要有先進的,综合的,实用的土地调查技术。第三要有统筹兼顾、功能互补的有机联系。土地调查主要有土地利用调查;土地条件调查;土地法律调查(地籍调查)三种。土地遥感监测主要有国家级、区域级、城市级和特定区位四种。土地调查与动态监测在数据采集方法技术上大同小异,多采用现代化的遥感影像、卫星定位、电子全站仪测绘、信息化技术。但作为两个体系,应在土地管理学和统计调查学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各自的功能、结构、作用方式以及两个体系间的技术基础关系和功能互补关系。由于土地既有自然资源的属性,又有社会财产的属性,所以在土地行政管理的方式上也分为资源行政和不动产行政两种。这两种基于公权力的执法行为的后果,都会影响土地权属和土地利用在時空上发生变化,而土地调查与动态监测都是反映这些变化状况、反馈管理效果的技术手段。如何充分发挥两个体系的功能并达到优化组合的最佳效果,仍然是应当继续研究的课题。

3、现代遥感动态监测体系功能的研究

了解土地管理系统的主要结构,对研究土地调查与动态监测的功能定位和确定遥感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向都是有益的。土地管理系统由行政执法;技术支撑;基础业务三个子系统组成。土地行政执法子系统的决策、组织、协调与控制功能的发挥,离不开基础业务子系统提供全靣、准确、动态更新的土地信息。因为它既是行政执法的技术基础,又是依法行政效果的信息反饋。行政执法子系统在运行中,需要在解决法制、体制、机制问题方靣获得辅助决策的技术支持;基础业务子系统在运行中,无论是调查、评价、规划、及其它们共有的标准化、信息化工作,需要获得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的保障;而上述需求,正是技术支撑子系统的功能定位。由此可知,土地遥感动态监测技术的应用目标,宜定位于土地调查、土地评价、和土地规划这三项主流基础业务,服务方向是支持国家公共行政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宏观决策。

4、土地遥感动态监测体系运行系统的研究

现代遥感技术论文 第5篇

二十世纪发展起来的摄影测量学, 特别是航空、航天摄影测量是我国传统测绘重要组成部分, 在大地、航测和制图三大组成部分中, 航测是测制地形图的最基本手段。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特别是计算机的飞速发展, 摄影测量正受到史无前例的影响, 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 本文主要介绍现代科技发展对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的影响, 目前发展方向, 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 计算机发展对摄影测量的影响

2.1 摄影测量的回顾

航空摄影测量是传统地形图测绘的基本手段, 通过量测航空像片计算地面真实坐标。随着计算机的发展, 其在摄影测量中的应用才逐步深入。摄影测量中的航片与地面关系公式是摄影测量中最基本的公式。该公式为:

式中a、b、c为方向余弦, 与航向、旁向倾角和旋角、摄影机焦距、像点坐标、摄站投影中心坐标有关。

摄影测量中的其它许多公式可由此公式推导而成, 因此该公式是摄影测量的基础, 从该公式中可清楚看到计算关系的复杂性。在此介绍该公式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解算该公式的方法确定了摄影测量发展的三个阶段, 即模拟、解析和全数字测图。在计算机水平发展还不高时, 测图无法用计算机来实现, 只能用机械模拟的办法, 例如多倍仪和各种精密全能测图仪, 还有为了降低造价, 利用简化公式设计的模拟仪器。这些仪器由于精度要求极高, 因此制造困难, 价格昂贵。这些仪器在测绘事业中起到了一定的历史作用。在60-70年代, 由于容量和计算速度的限制, 计算机仅用于摄影测量的加密。到80年代, 计算机的发展, 使得解析测图仪问世, 将计算机用于测图领域, 把原来模拟仪器的机械交会求解改用计算机计算, 从而简化了仪器结构, 降低仪器造价。测图过程与模拟仪器相仿。到90年代, 计算机有了飞跃发展, 特别是2000年以后, 其计算速度和存储容量有了质的提高, 使数字摄影测量成为现实。

2.2 计算机发展对摄影测量的影响

2.2.1 测量仪器的彻底改变

传统摄影测量仪器主要分二大类, 一类用于测量像片的坐标, 用于加密, 提供测图时控制点坐标。第二类是用于测图, 通常为机械模拟方式。如张祖勋院士研发的VirtuoZo, 刘先林院士研发的Jx4等。而且这些软件都是以计算机作为运算、产品输出的平台。

2.2.2 产品形式的改变

由于计算机的发展, 测绘生产的产品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 由过去的模拟表达方式改为全数字形式, 即4D产品DLG、DEM、DRG、DOM。

而且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 完整的4D产品检验合格后进入GIS数据库, 使产品成为一个共享一切的可以使用的资源, 从而达到资源最大化的利用目的。

2.2.3 理论、生产方法的改变

在过去, 摄影测量主要着重模型的研究, 目的是为了提高测量精度, 而现在计算机的水平, 对摄影测量计算而言, 已根本解决, 可以用最严密的公式计算, 解算精度能得到完全保证。摄影测量几何模型已不再是研究的重点, 而转向影像匹配与信息自动提取方面。影像匹配是数字摄影测量的核心, 数字摄影测量的效能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影像自动匹配的水平。影像匹配不仅在数字摄影测量中占有重要地位, 同时也是计算机视觉目标自动识别的核心, 为此影像匹配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经过多年研究, 结合计算机发展水平, 影像匹配已从理论研究走向实际应用, 这是摄影测量取得的重大进展。而且随着数字航拍相机的应用, 航片的处理软件和编辑软件联机模块的开发, 计算机能像工厂流水线作业一样, 把数字产品源源不断的生产出来, 其中也包括卫星像片的处理。如果在加上网络支持的话, 那么就具备作业中即无单幅正射影像、也无核线影像, 无需考虑立体模型和图幅, 测图时即可接边, 直接获得最终成果, 同时彼此看到对方的成果, 具备自动匹配无缝DSM, 采集无缝正射影像, 无缝测图等功能。改变传统的单兵作战模式, 使作业方式网络化、集群化。调高作业速度和作业质量, 节省作业过程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

2.3 航天遥感的影响

为了应用需要, 必须对航天遥感影像进行处理和分析, 鉴于航天遥感影像具有数据量大、分析复杂等特点, 因此对处理设备和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许多相关领域引起重要影响。例如存储设备, 为了解决海量数据存储问题, 美国NASA和EROS中心研制了专用存储设施, 存放5000盘磁带, 用机械手自动取带和存带。

2.4 航天遥感的特点

2.4.1 航天遥感目前的应用方向

利用卫星遥感获取各种信息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在实现数字地球的今天, 卫星遥感更显示出它的重要性。数字地球可以看成是一个虚拟地球, 把地球上的各种信息以数字形式表达, 实现多分辨率、三维形式的地球的描述。要把整个地球上的信息数字化, 进入计算机管理, 其工作量极大, 在开始阶段, 可以从已成图的资料提取部分信息, 但是从长远观点、从信息更新角度, 卫星遥感是提供信息源的最有效手段和保证。

2.4.2 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目前卫星遥感的主要应用是根据卫星影像来解释人们所需要的信息, 应该属于二维处理的范围, 尽管利用某些卫星遥感图像可以进行高程测量, 但目前尚不是主流, 根据卫星影像来解释出各种所需信息, 主要根据影像的灰度、颜色、纹理、结构、形状等许多信息来确定, 受周围环境、大气衰减等许多因素的影响, 使得影像特征与地物间的关系极为复杂, 同时由于分辨率的限制, 有些地物难以区分, 这对影像解释带来极大困难。不论采用何种方法, 卫星影像解释必须与外业调查相结合, 否则很难保证解释质量。航空摄影测量主要测量地球表面的几何形态, 其精度主要取决于影像质量与测量仪器, 人为因素影响相对较小。

2.4.3 计算机自动解释中存在的困难

利用计算机来进行分析光谱特征与地物的对应关系比较复杂, 因此分类精度受到一定限制。当卫星影像分辨率较低时, 基于统计理论的分类方法较有成效, 随着分辨率的提高, 统计分类方法将会失去其作用。要想提高计算机自动分类精度, 要注意二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是二维特征的分析。第二是多因素的智能分析, 鉴于卫星影像解释要依赖很多因素, 在自动解释时, 最好把这些影响因素都考虑进去, 这样才能保证正确的自动识别。

3 现代科技发展在测绘变革中的作用

测绘技术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 从该变革中我们可清楚看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提高劳动生产率所起的作用。由于空间技术的发展, 使得信息获取手段得到根本改变, 由于计算机的发展, 使得测绘生产工具发生彻底变革, 生产工具的改进, 使得传统的生产方式得到彻底的改变, 由于测绘中引用了这些高科技, 使得信息获取更为方便, 生产速度加快, 生产成本降低, 劳动强度减轻。不仅如此, 还为测绘产品的应用提供了广阔前景。由于测绘产品为数字形式, 不仅使用方便, 经过适当组合和处理, 便可生成形式多样的产品或其它形式的副产品, 例如, 从DEM可以生成坡度图、坡向图、晕渲图, 利用DEM和专题图可生成晕渲专题图。由于是数字形式, 为综合分析提供了条件, 为深层次的应用提供了可能。测绘技术虽然得到很大发展, 但在发展进程中又面临着新的问题和困难, 例如航天遥感的发展, 可以大量获取各种信息, 如何快速、高效处理这些数据, 己摆在我们面前。目前计算机的水平, 对于数值计算和文字处理己能满足, 但是对于数字影像的信息提取和影像分析尚不能适应, 期望新一代计算机的研制。我们相信,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 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将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王之卓.摄影测量原理 (英文版) .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0.

现代遥感技术论文 第6篇

遥感作为一种新型技术, 在短短几十年里被广泛应用开来。农业、环境、资源、海洋、气候、军事等无不穿插着遥感的身影。在信息化色彩越来越重的军事背景下, 遥感如果还从传统的观念来发展必然经处于被动地位。如果将精确制导武器比喻为打击敌人的双拳, 那么遥感技术就是我们的双眼双耳, 已经成为制定战略和战术, 侦察的重要手段, 例如美国在海湾战争中曾有70 颗部署在太空的卫星参与军事侦察行动, 对敌区实施全天候, 全天时全领域的遥感监视, 其中40% 是对地观测卫星, 空间卫星无论是在战争前还是在战争期间都为多国作战部队提供了重要的战略和战术情报信息, 对于地面的攻击目标的选择和攻击效果的判定也离不开空中和空间遥感技术。美国的国防理念是“打什么仗, 造什么武器”, 而我们的观念一向是“有什么武器打什么仗”。这样的观念将使我们在战争中不利, 现在我们提倡的是创新, 想法创新是关键。那么突破传统, 寻求新生, 遥感的发展方向又在哪呢?

遥感是作为一种获取信息的手段和方式, 不论在什么战争背景下, 它的改进是始终围绕这个目的来进行的, 要保持获取情报的本质不变。否则我们很有可能迷失其中, 不得其解。在结合当今世界各国武器发展的趋势和理念, 总结出以下几点。

二、发展方向

(一) 建立平台化资源共享机制。研究各国的军事理念不难发现, “平台”、“整体”这些词语出现的相对频繁。越来越来的国家趋向于发展“一体化作战”[1]或者是“联合作战”, 大同小异。正像美国去年提出的成立“空海一体战”司令部以及美国去年开始建造的第三代核动力福特级航母, 它的目标是打造最强大的海上攻击平台。这种理念突破陆、海、空传统军种独立的概念, 有效地将各种作战资源进行了整合, 统一协调指挥。在作战中, 各类武器装备协调配套、互联互通、有机结合、才能发挥整体效能。任何武器的孤立, 都有可能导致“木桶效应”。因此, 我军在发展武器装备时, 要坚持一体化发展思想, 统筹各类装备的协调发展, 无缝链接, 最大程度发挥整体效能。遥感作为战场的“千里眼”“顺风耳”, 必然要参与到这场巨大地改革中来。这样的作战模式需要遥感将其所获得的资源仓库化, 并能根据需要不断更新。形象点说, 工厂里的商品有自己的设计但也能满足客户根据实际情况定做的需求。这些资源可以随时调用, 可以是司令部, 也可以是前线的士兵。在这点上, Google Earth倒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为实现空间数据及其相关数据的共享, 需要研究并建立我国空间数据标准;研究并建立GIS基本支持功能体系;研究各种质量认定标准, 开发与上述标准有关的软件工具;研究空间数据共享机制和实施办法;建立覆盖全国主要空间数据源的国家空间信息网。

(二) 3S系统自动化和实时化。科索沃战争是一场现代化的信息战, 科索沃上空20 多颗卫星进行了追踪定位侦察, 监视部队动态变化并及时传递信息, 制导轰炸。阿富汗战争更有着太多的始料未及, B-52 的远程轰炸, 直接从美本土起飞, 飞行上万里, 且目标准确, 由于传感的精确指导, 美泊与印度洋上的航空母舰直接进行导弹发射, 阿富汗多山的优势, 在遥感监听下丧失殆尽, 崇山峻岭中的山洞的防御也不能逃脱精确制导的打击, 微波的功能让塔利班地下工事无所遁形。而在虚拟的最新的一款战争游戏中, 主人公有一项任务是通过单兵便携式图像接收器, 为后方导弹部队标定攻击目标。也许现在看起来还有些遥远, 但绝大部分技术已经成熟。通过从时空基准、遥感成像机理、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及数据挖掘等诸多方面取得突破, 实现几何与物理方程的整体反演求解, 进而实现空间信息处理和信息提取的定量化、自动化和实时化。3S系统包括遥感技术 (RS) 、地理信息系统 (GIS) , 全球定位系统 (GPS) 。全球定位系统为遥感对地观测信息提供实时或准实时的定位信息和地面高程模型;遥感为地理信息系统提供自然环境信息, 为地理现象的空间分析提供定位、定性和定量的空间动态数据;地理信息系统为遥感影像处理提供辅助, 用于图像处理时的几何配准和辐射订正、选择训练区以及辅助关心区域等。在环境模拟分析中,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结合可实现环境分析结果的可视化。3S一体化将最终建成新型的地面三维信息和地理编码影像的实时或准实时获取与处理系统。而最重要的是在一体化完成后, 将这些有效地信息通过前线终端设备, 一是传输到侦察士兵手中, 标定敌目标;二是传入指挥部, 便于快速做出决策。

(三) 对于高精度信息的需求。

2012 年6 月15 日, 俄罗斯最新白蜡树级核动力攻击潜艇下水, 其最大下潜深度达600 米, 可使红外探测仪器失去效能。许多国家的像白蜡树一样能使大部分遥感设备失效的技术越来越成熟和发达。所以现代战争中“遥感与反遥感”的序幕会被拉开。赢得这场斗争的关键, 为部队获取高精度, 详细的图像资源不可少。目前许多具有高空间分辨率和高波谱分辨率的商用及军事应用卫星已经发射, 如右表所示:

未来还会有更高的分辨率的卫星遥感设备将会发射, 高精度图像对于部队反应以及作战方案的制定都会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现代战争由于受到政治、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世界大战很难发生。对于局部地区的战争大多是从政治角度出发, 所以打则必胜。而高精度图像对于反导弹技术, 巡航弹道导弹的反射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而为一场战争的胜利开通大门。

三、结束语

美国在海湾战争中曾有70 颗部署在太空的卫星参与军事侦察行动, 对敌区实施全天候, 全天时全领域的遥感监视, 其中40% 是对地观测卫星, 空间卫星无论是在战争前还是在战争期间都为多国作战部队提供了重要的战略和战术情报信息, 对于地面的攻击目标的选择和攻击效果的判定也离不开空中和空间遥感技术。如果战争无法避免, 那么我们就要尽可能最大程度减少平民的伤亡, 遥感技术能起到很大的作用。研究遥感技术在现代战争中的需求, 如何让我们的“千里眼”看得更清楚, “顺风耳”听得更远是战略性发展国防力量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多源遥感影像信息融合技术 第7篇

随着传感器、遥感平台、数据通信等相关领域的发展, 现代遥感已进入动态、快速、准确、多手段获取对地观测数据的新阶段。在遥感信息处理与应用方面, 由于所获取的可见光、红外、微波及其他电磁波等多源影像数据与日俱增, 且不同传感器数据具有不同分辨率, 单一传感器影像数据通常不能提取足够的信息完成特定应用, 而具有不同信息的多源遥感数据根据需求进行融合处理, 实现多源信息互补、消除冗余等可以减少影像理解的模糊性, 提高遥感数据的利用率。

二、影像融合技术介绍

影像融合是同一地区的多源卫星影像数据进行空间配准, 然后采用一定的算法将各影像数据中所包含的互补性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 生成新影像数据的技术。根据信息抽象程度以及融合应用层次的不同, 遥感信息融合可以划分为像素级融合、特征级融合和决策级融合三个层次。

像素级融合是遥感信息融合各层次中最成熟的技术。像素级融合直接对获取的各幅影像的像素点进行信息综合, 从而使影像分割、特征提取等工作在更准确的基础上进行, 并可能获取更好的影像视觉效果;像素级融合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持原始数据, 提供其他融合层次所缺乏的细微信息, 具有较高的精确度。目前像素级融合被广泛应用于影像增强、影像质量改善、变化监测、影像分类等领域。常用的像素级影像融合方法有HIS变换融合、PCA变换融合、Brovey变换融合以及小波变换融合等方法。

特征级融合是中间层次的融合, 它并不孤立地看待每个像素, 而是考虑了影像本身所存在的相关性和特征信息, 对影像数据进行特征提取, 产生特征矢量, 然后利用融合算法进行融合。此方法主要是以提高影像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为目的, 为人工判读提供质量更高、信息细节更为丰富的影像。基于特征的影像融合强调了特征之间的对应, 在处理上避免了像元重采样等方面的人为误差, 对特征属性的判断有更高的可信度和准确性, 针对性更强且数据处理量大大减少。特征级融合实现了信息压缩, 有利于实时处理, 且能提供直接与决策分析相关的特征, 但其融合精度要低于像素级。

像素级和特征级融合主要用于提高目视解译能力、增强影像识别分辨力等。

近年来, 决策级融合技术迅速发展为遥感应用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如影像分割、土地利用分类等。相对于单一数据源而言, 决策级融合在提高分类精度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决策级融合首先对影像进行信息提取, 然后将所获取信息通过一定的决策规划加以融合, 从而提高对研究对象的辨识程度。决策级融合具有很强的容错性和良好的开放性, 但高效智能的融合算法仍有待研究。

以上三个层次的影像融合性能比较如下表:

三、遥感影像融合应用

现代遥感影像融合方式有很多种, 仅从像素级角度即有全色影像和多光谱影像融合、光学影像与SAR影像融合、光学影像与红外影像融合等方式。现以两种融合方式为例简要介绍融合过程与应用。

1、SPOT全色波段和多光谱影像的融合

SPOT全色波段和多光谱影像融合后的影像具有全色波段的高空间分辨率和多光谱影像的高光谱分辨率特性。用于融合的影像要求具有相同的空间分辨率且需严格配准。影像融合的质量不仅依赖于融合的处理过程、工具, 也依赖于影像之间相对配准的精度。

影像融合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是将全色波段整合到多光谱波段中, 其步骤如下:

(1) 选择SPOT的全色影像和SPOT的多光谱影像。

(2) 检查用来做融合的SPOT影像是否满足对它的强制性要求, 包括:相同的分辨率, 严格相对校准 (误差小于1个像素) 。

(3) 将用于融合的影像重采样为统一的分辨率 (10米) , 定位于同一地图投影, 并使其覆盖范围相同。

(4) 根据用于融合的影像的获取时间选择融合方法, 融合。

2、SAR影像与光学影像融合

普通遥感影像一般只能获得地表信息, SAR具有地表穿透能力, 能够获取地下信息, 将两种影像融合可以兼顾地表及地表以下信息, 从而实现地表以下物体的探测。融合方法主要是运用PCA变换技术, 利用高空间分辨率的影像替代低空间分辨率的多光谱影像的第1主分量, 通过主分量反变换获取融合影像。

有关学者曾将这种方法用于宁陕地区明长城的探测研究, 在原始Landsat ETM+影像上无法识别掩埋在沙漠中的明长城, 而在原始PALSAR影像中, 明长城线状地物清晰可见。影像融合后不但可获得掩埋与地表之下明长城的精准空间位置而且能够获得明长城周边和沿线的地类要素及空间布局的基本信息。

遥感影像融合技术能够有效利用多源遥感影像信息的冗余性、互补性和合作性, 具有广泛的应用:

(1) 提高空间分辨率, 例如:高分辨率的全色影像和低分辨率的多光谱影像融合, 在保留影像多光谱信息的同时, 可提高影像的空间分辨率。此外, 不同时相遥感影像融合也可改善影像分辨率。

(2) 增强目标特征:多传感器影像融合可以增强影像的解译能力并可得到单一传感器难以获取的特征信息。

(3) 提高分类精度:多源数据所提供的互补信息可提高地物的分类和解析精度。

(4) 动态监测:由于不同的遥感卫星平台回访周期不同, 将同一区域不同时相的遥感影像进行融合处理可提取特定区域的动态信息。

(5) 信息互补:单一传感器影像不足以全面地反映物体的信息, 多源影像数据进行融合可以实现信息互补。

多源遥感影像数据的融合与综合利用已成为当前遥感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四、结语

遥感影像融合可以实现信息互补, 提高影像分辨率, 减少模糊度, 改善解译精度, 形成对目标完整一致的信息描述。目前, 基于像素级的影像融合已相当成熟;决策级影像融合研究起步较晚, 尤其是高效智能的决策级融合算法仍有待研究。但由于计算量小、抗干扰能力强、分析能力强, 决策级融合将会是未来影像融合技术的主导方式。

参考文献

[1]陆宇红、马林波、韩嘉福:《遥感影像融合》[J].测绘科学, 2006.[1]陆宇红、马林波、韩嘉福:《遥感影像融合》[J].测绘科学, 2006.

[2]赵书河、李培军、冯学智:《遥感影像决策级融合方法实现》[J].测绘科学技术学报, 2007.[2]赵书河、李培军、冯学智:《遥感影像决策级融合方法实现》[J].测绘科学技术学报, 2007.

[3]张永生、戴晨光等:《天基多源遥感信息融合》[M].科学出版社, 2005, 6.[3]张永生、戴晨光等:《天基多源遥感信息融合》[M].科学出版社, 2005, 6.

[4]李小春:《多源遥感影像融合技术及应用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5.[4]李小春:《多源遥感影像融合技术及应用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5.

汽车尾气遥感技术探讨 第8篇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国内汽车保有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以上海市为例, 在20世纪90年代初, 机动车保有量为20万辆, 而到2009年则上升到接近250万辆, 其中汽车占60%左右[1]。而汽车保有量的增加, 交通出行量的增多, 无疑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对此, 需采取各种手段对汽车尾气污染加以治理, 而汽车尾气排放进行检测就是其中的一种。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 推出了一些汽车尾气检测技术, 如底盘测功机测试法、车载尾气检测法以及遥感检测法等[2], 本文对汽车尾气遥感技术进行探讨。

2 汽车尾气遥感技术的工作原理

汽车尾气遥感技术是一种较为先进的尾气检测技术。从某种层面上来讲, 遥感技术是试验室光谱分析技术的拓展, 其工作原理主要为利用紫外线与红外线光谱技术, 对汽车尾气排放物内不同成分的占比率加以测定[3]。

在对汽车尾气进行测量时, 其具体过程为:在汽车尾气遥感设备的光源发生器发出紫外光光束、红外光光束后, 马路对面的紫 (红) 外光放光镜会把其再次反射回遥感设备中, 即光源检测器内。在马路上所行进的车辆经过上述光束时, 尾气对红外光产生吸收作用, 之后红外线发射接收器将对所接收的光谱改变状况加以详细的分析, 继而对行进车辆所排出的各种气体 (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CO以及CO2等) 及其浓度进行计算。在此期间, 通过车辆辨别系统掌握每一辆车的车牌号码, 利用速度传感器对相应车辆的速度及其加速度予以测定, 经由气象仪器对环境参数予以记录。

汽车尾气在排出之后, 其中所包含的污染物将随之在空气内逐渐扩散与稀释, 而风向、风速以及空气扰动等, 会对污染物的稀释浓度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 对排气烟羽浓度进行测量, 难以说明汽车的尾气排放情况, 遥感设备是以CO2为参照气体, 对尾气中的污染物加以测定。

以下针对NOX、HC以及CO等对CO2浓度的比率, 分别用QNO、QHC、QCO等表示, 且QNO=NOX/CO2、QHC=HC/CO2、QCO=CO/CO2。有关研究指出:针对一个既定排气烟羽, QNO、QHC、QCO等是相对恒定的, 基本上不会由于诸多原因如稀释、扩散等而发生改变, 所以, 遥感检测期间, 在较短的时间之内反复对汽车排气烟羽加以测定, 对CO2、NOX、HC以及CO等进行计算, 从而对QNO、QHC、QCO等加以明确。其中, 一般是采取碳平衡法对CO2的浓度进行明确, 具体的计算公式为:CO2%=42/ (2QCO-0.37QHC+QNO+2.79) 。按照定义可知, 其它排气污染物排放浓度计算公式为:CO%=QCO×CO2%;HC%=QHC×CO2%;NO%=QNO×CO2%。

采取遥感技术对车辆排气污染物的浓度进行测量, 简而言之就是HC/CO2、NO/CO2、CO/CO2, 之后再利用发动机的化学计量空燃比燃烧所推出的公式, 对CO2的绝对浓度进行计算, 最终将不同气体污染物的浓度进行计算。

3 汽车尾气遥感技术的检测内容及其优势

3.1 汽车尾气遥感技术的检测内容

汽车尾气遥感技术可以检测的内容主要有:对车辆污染排放数据进行检测:与其他汽车尾气检测方法一样, 该技术可对尾气加以检测, 但它们之间又有所不同, 即其不需要和被检测车辆相接触, 且能对马路上所行驶的各类汽车 (如柴油车、汽油车) 进行同时检测;遥感技术在测定车辆所排放的尾气同时, 还能对汽车的行驶速度进行测定;可记录汽车的牌照;能对“冒黑烟”的汽车进行抓拍与录制;对“黄色环保标志”、“无环保标志”进行鉴别;可辅助交通部门开展更为有效的管理。

3.2 汽车尾气遥感技术的优势

通过遥感技术对汽车所排放的尾气进行测定, 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具体表现为如下几点。 (1) 自动化水平高, 检测迅速, 通常情况下1h可检测的车辆多达10000辆, 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 (2) 能够在车辆正常行进期间展开尾气检测工作, 并且此时的汽车发动机运行状况更有说明性, 且相对于怠速法而言, 更可以说明车辆尾气排放的具体状况。 (3) 在对行进车辆进行尾气测定时, 驾驶者毫无感觉, 这可防止极少数车辆驾驶者为检测达标而采取相应手段, 最终对尾气测定结果。 (4) 一般情况下, 遥测系统安装在马路边, 因而避免了在马路中间设置东西, 从而确保了交通的顺畅。 (5) 在对汽车尾气进行遥感检测的过程中, 不会影响到汽车的正常行进, 车主也无需到相关检测站进行检测, 节约了时间, 方便了车主。 (6) 因为在检测汽车尾气时, 检测者与车辆驾驶者无需沟通, 且从测试路段所收集到的所有信息或数据, 均输入电脑程序内, 仅有被授权者方可开启该程序, 因而可确保汽车尾气排放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4 使用汽车尾气遥感技术的相关注意事项

在利用遥感设备对汽车尾气加以检测时, 为了确保所检测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应注意一些相关的事项, 具体如下。

4.1 选择使用环境与检测场地

通常情况下, 在安装与使用尾气遥感设备时, 其工作环境 (如压力、温度及湿度等) , 都必须满足说明书中的条件或要求。在下雨、下雪或者是起雾的天气下, 一般不适宜开展汽车尾气遥感检测工作。如果要在多车道上展开尾气遥感检测, 那么必须采用交通标志, 以隔离出一条车道, 从而便于测量工作的开展。汽车尾气遥感技术的运用, 对路面及其坡度也有相应的要求, 即路面需保证平整, 且需在平路亦或者是坡度低于15°的上坡路段。在选择检测场地时, 需远离一些相应污染源, 避免对汽车尾气检测结果带来影响;在相关设备使用场地的5m半径内, 不能出现带有干扰的电磁波源。

4.2 安装与调试

在对汽车尾气遥感设备进行安装的过程中, 需注意一些事项, 即在检测区间前方大约50m的位置, 安装交通警示与异流标志。电子照相机与测速棒两者之间的距离在10~15cm之间。摄像头所对准的位置为测速光发射帮和测速棒两者的中间。测速棒和气体探测器之间的距离在7.5cm左右。在对设备进行调试时, 调节测速棒应处于水平位置, 测速棒与地面相距的距离在3~7cm左右, 通常情况下是依据路面平整度来决定的, 对测速光发射棒所发射出的激光进行相应的调节, 以便让其能够准确地与3个接收口相对应[4]。按照相应的要求, 对测量光束的离地高度进行合理的调整, 且确保气体探测器处于水平状态, 对反光镜位置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 以便达到满意的测量工作曲线。除此之外, 需对红外线工作曲线加以调整, 且直至正常水平, 然后在标定分析仪之后, 即可进行车辆尾气的检测。

4.3 环境条件的选择

一般情况下, 汽车尾气遥感检测技术, 对现场的环境有比较高的要求, 即室外温度需在零下5~45℃之间, 相对空气湿度需低于80%, 且现场风速不可高于三级。若没有满足上述要求, 则不可检测。另外, 在下雨、下雪以及有雾的天气下, 同样也不能开展检测工作。

4.4 所测车辆的实际状态

在单位时间内, 车辆所排放污染物的量, 取决于车辆本身的行进状态;而遥感设备在对车辆尾气进行测定时, 为了达到最为理想的检测效果, 需有比较集中的排放量。正是因为如此, 在车辆测定区域内, 车辆行驶速度需保证在每小时20km以上, 同时保证加速度在零以上。

5 结语

在一段时间内, 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还将继续增加, 对大气与生态环境所造成的污染也将继续, 对此, 为了保护人类的生活环境不受影响, 对汽车尾气进行检测与治理, 是极为关键且有必要的。而汽车尾气遥感技术作为一种相对比较先进的检测技术, 还需进一步改进与完善, 以便将其作用与优势充分展现出来, 从而为保护环境做出贡献。

摘要:指出了对汽车尾气的监控、控制尾气的排放、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是一项极为重要且迫切的工作。介绍了对一种汽车尾气检测技术——遥感监测技术, 阐述了主要的工作原理、优点及检测的内容, 提出了使用汽车尾气遥感技术时所需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汽车,尾气,遥感技术

参考文献

[1]尚若静, 江俊.汽油车尾气遥感检测结果统计分析与限值制定[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14 (4) :67~69.

[2]冯蓬.汽车尾气遥感监测技术应用研究[J].科学时代, 2013 (1) .

[3]王科.遥感技术在机动车排气检测和监管中的探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3 (5) :157, 159.

基于遥感技术的水域监测 第9篇

【摘 要】水域监测是指利用遥感影像基于水体特征进行的水域信息提取,本文利用高分辨率航空影像,结合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以及已有的水域调查资料等,提取苏州市河湖水域信息,确定其属性信息,并对提取结果进行野外测绘验证。结果证明该方法获取的水域面积精确可靠,可为客观掌握水域情况、加强河湖管理提供依据。

【关键词】遥感影像;水域监测

引言

遥感技术具有大范围、主动、快速、准确地获得地表信息的优势,可以有效解决监测区域大、监测目标分散的问题[1],目前已经在国土、林地调查和动态监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利用遥感技术提取水域信息主要是依靠水体与其他地物的光谱反射差异[2]。但是基于光谱信息提取的水域范围实际是水面范围,与水利部门所关心的水域范围有一定差异,而且不同时期水位差异会导致水域范围的差异。因此基于光谱信息提取的水域范围在实际应用中有一定问题。

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影像空间分辨率增大,地物信息表达更详细,水域信息提取中辅助信息更丰富[3]。本文将结合水利部门的实际需要,以高清遥感影像以及大比例地形图为依据,提取苏州市水域范围,并通过实地测绘调查检验提取结果。通过该方法可调查清楚全市水域总面积和分布情况,为今后加强河湖管理,确保水面积不减少提供依据。

一、研究区及数据介绍

(一)研究区概况

苏州市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太湖流域东北部,东邻上海,南连浙江省嘉兴、湖州两市,西傍太湖,与无锡相接,北枕长江。根据《2014年苏州统计年鉴》,全市总面积8488平方公里,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苏州河湖资源丰富,境内河道纵横,湖泊众多,河湖相连,形成“一江、百湖、万河”的独特水网。全市拥有长江和太湖岸线300多公里,大小湖泊300多个,各级河道2万余条。其中,列入江苏省保护名录的湖泊94个,列入江苏省骨干河道名录的河流93条。各类河湖水域在苏州市防洪、排涝、灌溉、供水、发电、航运和生态景观、水文化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综合功能。

(二)数据介绍

本研究遥感影像主要是2013年拍摄的彩色航空影像,已经过正射校正和波段融合处理,空间分辨率为0.2米。研究基准年为2013年,以基准年航空影像为工作底图,结合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中的常水位岸线采集水域范围边界。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主要包括苏州市测绘基础地形图、苏州市电子地图数据,是各项调查相关信息的主要数据来源之一。另外还可以利用苏州市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湖泊勘测成果、堤防规划调查资料、各乡镇水系规划成果和其它各种水域调查相关图件、文档和表格等作为参考。

(三)技术路线

二、水域信息提取

水域面积是水域所对应的面积。根据实际需要,水利部门水域管辖范围包括两岸堤防(岸线)之间的水面、边滩、沙洲的面积。

本文调查中原则上水域面积计算按照有硬质岸线和无硬质岸线两种基本情况考虑:对于有硬质岸线(包括堤防,硬质护坡、护岸,挡墙和道路)的水域面积是指硬质岸线之间的面积。在航空影像上硬质岸线一般呈现为白色条状,特征明显,可以根据影像数据结合地形图数据沿硬质岸线或房屋的迎水侧边缘勾绘水域边界(如图2)。

对于无硬质岸线的水域面积是指河岸线之间(或湖岸线所包围的)的面积。以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中的水域常水位岸线为基础,结合不同时段的高分航空影像,沿水陆痕迹线勾绘水域边界(如图3)。

(一)属性信息

根据遥感影像可以准确提取水域范围,确定水域空间分布位置。然后借鉴其他资料为水域信息添加属性,包括河流的分段命名,根据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确定河流流经区域,确定河流起止点,计算河流长度、面积等。

三、结果分析

根据以上方法确定河道基本信息表(部分)见表2,对苏州市河湖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3

根据图4,含太湖和长江水域在内,苏州市湖泊水域面积最大,占全市水域总面积的68.6%;其次是河道,比例为29.9%;塘坝水域面积占比最小,为1.5%;

含太湖和长江水域在内,苏州市省管湖泊和流域性河道水域面积为2231.426km2,占全市水域总面积的69.6%;市管河湖水域面积为452.351km2,占全市水域总面积的14.1%;县级及以下水域面积为521.228km2,占全市水域总面积的16.3%。

苏州全市共有各级河道21879条,河道水域总面积为958.117km2,河道总长度为21637.51km。其中,苏州市流域性河道有4条,为长江、望虞河、太浦河和京杭大运河,长江水域面积为456.315km2,占全市水域总面积的14.2%,流域性河道水域面积为476.048km2,占全市河道水域总面积的49.7%,流域性河道长度为289.26 km,占全市河道总长度的1.3%;市管河道有36条,苏州市管河道水域面积为59.975km2,占全市河道水域总面积的6.3%,市管河道长度为764.01km,占全市河道总长度的3.5%;苏州市县级河道有78条,水域面积为36.563km2,占全市河道水域总面积的3.8%,县级河道长度为901.18km,占比为4.2%;苏州市镇村河道条数最多,为21761条,其面积为385.531km2,占全市河道水域总面积的40.2%,镇村河道长度为19683.07 km,占比为91.0%。

苏州全市共有大小湖泊353个,湖泊水域总面积为2197.838 km2。其中,苏州市省管湖泊有3个,为太湖,鹅真荡,嘉陵荡,太湖水域面积为1754.342km2,占全市水域总面积的54.7%,省管湖泊水域面积为1755.378km2,占全市湖泊水域总面积的79.9%;列入省湖泊保护名录的其余91个湖泊为市管湖泊,市管湖泊水域面积392.376km2,占全市湖泊水域总面积的17.8%;其余的湖泊均为县管及以下湖泊,县管及以下湖泊有259个,水域面积为50.084km2,占比为2.3%。

塘坝为水域面积小于或等于50亩,具有一定利用功能的小型水域,苏州全市共有塘坝8404个,水域面积为49.050km2。

根据表4含太湖和长江水域在内,苏州各市、区中,吴中区的水域面积列首位,占全市水域总面积的50.6%,主要原因是太湖的大部分水域在吴中区境内,吴中区太湖水域面积占吴中区水域总面积的95.0%;排名第二位的是吴江区,主要原因是苏州市91个市管湖泊有55个在吴江区境内,且境内包含部分太湖水域,吴江区市管湖泊水域面积占吴江区水域总面积的35.1%,太湖水域面积占比为25.9%;苏州市水域面积最小的市、区是姑苏区,因为姑苏区行政区划面积较小,且境内无大湖大河,境内基本为河道水域。

四、结果验证

抽样外业测量验证工作测量采用GPS JSCORS模式,测段总长度约600KM,选取了苏州市各级河道若干段进行了外业测量。

其中,流域性河道中长江未测量,其他3条河道的测段总长度为82.5 km,占除长江以外流域性河道总长度的49%;市管河道抽取了其中35条河道,测段总长度为416.3 km,占市管河道总长度的54%;县级河道抽取了其中18条进行了测量,测段总长度为74.1km,占全市县级河道总长度的8.2%;镇村河道抽取了其中43条进行了测量,测段总长度为51.1 km。 以下是各级河道抽样测量的情况。

基于遥感技术提取的流域性河道水域范围线点位中误差为±0.11m;水域面积相对误差为-0.1%。基于遥感技术提取的市管河道水域范围线点位中误差为±0.18m;水域面积相对误差为0.2%。基于遥感技术提取的县级河道水域范围线点位中误差为±0.19m;水域面积相对误差为0.3%。基于遥感技术提取的镇村级河道水域范围线点位中误差为±0.20m;水域面积相对误差为-0.3%。

根据抽样河段的验证结果,基于遥感手段提取水域面积的方法精确可靠,精度符合实际需求。说明基于遥感技术提取的水域边界线具有较高的精度,获取的水域面积精确可靠。

五、结论

遥感技术为水域监测提供了高精度、多时效的数据基础。本文以航空影像为基础,结合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对苏州市水域进行监测,提取水域面积。通过野外测绘调查发现该方法提取精度高,为准确把握区域水域面积、空间位置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成虎,骆剑承. 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地学计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5-37.

[2]万紫,刘江,徐庆华,王新.基于多源空间数据的河道水域变化监测方法研究[J].2013,5(23):37 -45.

[3]成建国,陈德清,郭善昕.环境卫星数据在潘阳湖水域监测中的应用[J].2013,1:52-56.

基金项目:

浙江省省属科研院所专项计划项目(编号2013F10049)

作者简介:

农业遥感影像目视解译技术要点 第10篇

1 目视解译的基本程序

目视解译是许多遥感应用项目的先遣工作, 是遥感应用的基础。目视解译的顺序是:从已知到未知, 先易后难, 先山区后平原, 先整体后局部, 先宏观后微观。主要方法有直判法、对比法、邻比法、动态对比法、逻辑推理法等。目视解译的基本程序如下

1.1解译准备

首先要熟悉获取影像的平台、遥感器、成像方式、成像日期、季节, 所包括的地区范围, 影像的比例尺, 空间分辨率, 彩色合成方案等, 了解可解译的程度, 然后分析已知专业资料。目视解译的最基本方法是从“已知”到“未知”, 所谓“已知”就是已有相关资料或者解译者已掌握的地面实况。将这些地面实况资料与影像对应分析, 以确认二者之间的关系。根据所掌握的材料和熟悉的情况制定出工作计划。

1.2 建立解译标志

通过图像资料的对比分析、与实地的对比验证, 建立各种地物在不同遥感图像上的解译标志。具体根据影像特征, 即形状、大小、阴影、色调、颜色、纹理、图案、位置和布局建立起影像和实地目标物之间的对应关系。运用相关分析方法, 根据解译标志对影像进行解译, 选定典型的样片, 供解译时借鉴。

1.3 地面实况调查

在室内预备解译的图件不可避免地存在错误或者难以确定的类型, 就需要野外实地调查与验证。将解译草图带到现场, 进行抽样调查, 采集标本、样品, 补充修改解译标志, 验证各类物体的界线, 核实疑点, 修改和完善解译草图。根据野外实地调查结果, 修正预解译图中的错误, 确定未知类型, 细化预解译图, 形成正式的解译原图。

1.4 类型转绘与制图

将解译原图上的类型界线转绘到地理底图上, 根据需要, 可以对各种类型着色, 进行图面整饰, 形成正式的专题地图。将遥感影像目视判读成果转绘成专题图, 可以采用两种方法, 一种是手工转绘成图, 另一种是在精确几何基础的地理地图上采用转绘仪进行转绘成图。完成专题图的转绘后, 再绘制专题图的图框、图例和比例尺等, 对专题图进行整饰加工, 形成可供出版的专题图。

2 遥感目视解译技术要点

2.1 影像目视解译标志的建立

解译标志又称为判读要素, 它是遥感图像上能直接反映和判别地物信息的影像特征, 包括形状、大小、阴影、色调、颜色、纹理、图案、位置和布局。解译者通过其中某些标志能直接在图像上识别地物或现象的性质、类型和状况;或者通过已识别出的地物或现象, 进行相互关系的推理分析, 进一步弄清楚其它不易在遥感影像上直接解译的目标。解译标志的建立一方面靠多年的解译经验, 另一方面还要靠实际的样方验证。在样方布设中, 要选取一些有代表的地方, 范围要适中, 以便反映该类地貌的典型特征, 尽可能多地包含该类地貌中的各种基础地理信息要素类且影像质量好, 同时要使样方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 作物的种类也不能过于单一。

2.2 色调和颜色解译

色调是指影像上黑白深浅的程度, 是地物电磁辐射能量大小或地物波谱特征的综合反映。色调用灰阶 (灰度) 表示, 同一地物在不同波段的图像上会有很大差别;同一波段的影像上, 由于成像时间和季节的差异, 即使同一地区同一地物的色调也会因成分的不同而不同。例如, 排水性良好、干燥的、有机质成分低的土壤, 中酸性岩浆岩、松散堆积物、大理岩、石英岩等一般具有浅色调;潮湿的、有机质成分高的土壤, 煤层, 基性、超基性岩浆具有较深色调。颜色是指彩色图像上色别和色阶, 如同黑白影像上的色调, 它也是地物电磁辐射能量大小的综合反映, 用彩色摄影方法获得真彩色影像, 地物颜色与天然彩色一致;用光学合成方法获得的假彩色影像, 根据需要可以突出某些地物, 更便于识别特定目标。中国东北地区陆地卫星TM假彩色数据土地资源信息提取标志中, 水田影像深绿色、浅蓝色 (春) 、粉红色 (夏) 、绿色与橙色相间 (收割后) ;旱田影像色调多样, 浅灰色或浅黄色 (春) 、褐色 (收割后) 、红色或浅红色 (夏) ;有林地影像深红色、暗红色, 色调均匀;灌木林地影像浅红色, 色调均匀;河流影像深蓝、蓝、浅蓝色;城镇用地影像青灰色, 杂有白色或杂色栅格状斑点。

2.3 纹理解译

一般很小的物体, 在图像上是很难个别地详细表达的, 但是一群很小的物体可以给图像上的影像色调造成有规律的重复, 即影像的纹理特征。影像的纹理也叫影像结构, 是指与色调配合看上去平滑或粗糙的纹理的粗细程度, 即图像上目标物表面的质感。草原看上去平滑;长大的老树林看上去很粗糙;中国东北地区陆地卫星TM假彩色数据土地资源信息提取标志中水田影像纹理较均一;有林地有绒状纹理;灌木林影像结构较粗糙;沼泽地影像结构细腻。

2.4 大小和形状解译

大小是指地物在像片上的尺寸, 如长、宽、面积、体积等。地物的大小特征主要取决于影像比例尺。有了影像的比例尺, 就能够建立物体和影像的大小联系。形状是指地物外部轮廓的形状在影像上的反映。不同类型的地面目标有其特定的形状, 因此地物影像的形状是目标识别的重要依据。在遥感影像上能看到的是目标物的顶部或平面形状。例如飞机场、盐田、工厂等都可以通过其形状判读出其功能地物在影像上的形状受空间分辨率、比例尺、投影性质等的影响。如中国东北地区陆地卫星TM假彩色数据土地资源信息提取标志中水田几何特征较为明显, 田块呈条带状分布;主要分布在丘陵缓坡地带的旱田几何特征不规则, 田块界线不清楚, 但易于与别的地类相区别;主要分布在平原及山区沟谷的河流几何特征明显, 自然弯曲或局部明显平直, 边界明显;主要分布于平原、沿海及山间谷地城镇用地几何形状特征明显, 边界清晰;主要分布于湖积平原及西部风沙区的沙地, 逐渐过渡, 边界不清晰。

3 解译速度和精度的提高

在遥感解译过程中, 既要注意解译的速度, 也要注意解译的精度。为了提高解译速度, 应该借助于计算机自动分类, 但是由于大量同谱异物和同物异谱的存在, 不能完全依赖于计算机自动分类, 在实际工作中应当将自动分类、人机交互解译、外业调绘有机结合起来, 最好能建立遥感信息解译模型。下面就介绍一下如何提高解译的速度和精度。

3.1 高光谱遥感数据最佳波段的选择

根据自己对具体影像解译的要求进行波段的选择, 以提高解译的速度和精度。若要获得丰富的地质信息和地表环境信息, 可以选择TM (7、4、1) 波段的组合, TM (7、4、1) 波段组合后的影像清晰度高, 干扰信息少, 地质可解译程度高, 各种构造形迹 (褶皱及断裂) 显示清楚;若要获得监测火灾前后变化分析的影像, 可以选择TM (7、4、3) 波段的组合, 它们组合后的影像接近自然彩色, 所以可通过TM (7、43) 彩色合成图的分析来掌握林火蔓延与控制及灾后林木的恢复状况;若要获得砂石矿遥感调查情况, 可以选择TM (5、4、1) 波段组合;用TM影像编制洲地芦苇资源图时, 宜用TM (3、4、5) 波段组合的影像, 分辨率最高, 信息最丰富;用MSS图像编制土地利用地图, 通常采用MSS (4、5、7) 波段的合成影像;若要再区分林、灌、草, 则需要选用MSS (5、6、7) 波段的组合影像。

3.2 遥感影像时相的选择

遥感影像的成像季节直接影响专题内容的解译质量。对其时相的选择, 既要根据地物本身的属性特征, 又要考虑同一地物不同地域间的差异。例如解译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最好选在8、9月份, 因为这时作物成熟了, 但还没有收割, 方便各种作物的区别;解译海滨地区的芦苇地及其面积宜用5、6月份的影像;解译黄淮海地区盐碱土分布图宜用3、4月份的影像。

3.3 高分辨率影像的选择

分辨率的选择要符合自己的实际需要, 分辨率高对解译速度和精度都有很大帮助。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已经有了15~30m分辨率的ETM/TM影像、2.5~5.0m分辨率的SPORT影像、2m分辨率的福卫二号、1m分辨率的ORBVIEW-3/IKONOS0.6m分辨率的QUICK BIRD等。法国SPOT-5卫星影像分辨率可达到2.5m, 并可获得立体像对, 进行立体观测。SPOT-5卫星上的主要遥感设备是2台高分辨率几何成像仪 (HRVIR) , 其工作谱段有4个, 主要任务是监测自然资源分布, 特别是监测农业、林业和矿产资源, 观测植被生长状态与农田含水量等项, 对农作物进行估产, 了解城市建设与城市土地利用状况等。卫星遥感传感器和遥感数据处理技术发展很快, 一些传感器的立体观测, 各类遥感数据分辨率的提高, 为遥感影像解译标志和遥感影像信息模型的开发、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 为快速和精确地进行解译提供了便利。

3.4 遥感信息解译模型的建立

利用计算机建立较为完善的遥感信息解译模型, 实现计算机对遥感数据的自动处理并解译和提取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从而大大提高遥感数据的提取和判读技术, 增加数据采集的客观性, 避免人机交互式采集时人工判读的主观性和不同人判读时的不一致性, 缩短数据采集周期, 减少工作量, 提高工作效率。

摘要:介绍了遥感影像目视解译的基本程序, 从建立解译标志、色调和颜色解译、纹理解译、大小和形状解译4个方面介绍了常见遥感影像目视解译过程中的技术要点, 同时探讨分析了如何提高解译速度和解译精度, 包括高光谱遥感数据最佳波段的选择、遥感影像时相的选择和高分辨率影像的选择等。

关键词:遥感影像,目视解译,技术要点

参考文献

[1]李德仁.摄影测量与遥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 2000 (4) :1-5.

[2]濮静娟.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原理与方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

上一篇:控制理论和控制工程下一篇: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