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学好历史

2024-08-19

引导学生学好历史(精选12篇)

引导学生学好历史 第1篇

高中历史知识的学习跟低年级相比趣味性减少了许多, 增加了许多理论知识, 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其实在高中阶段对知识点的学习并不是最主要的, 更迫在眉睫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正确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 高中历史学习的主要问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比较机械、被动, 学生觉得比较枯燥乏味, 新旧知识的连接不是很紧密。总而言之, 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那么怎样改变历史课的现状,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 爱上历史课呢?经过总结研究, 我得出了以下的认识。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对一件事物感兴趣, 真心喜欢学才能学好。同样, 学生只有有了如饥似渴的学习精神才会事半功倍。如果想要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就应该在日常生活中给他们渗透历史知识, 让他们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中也包含着历史。比如, 前一阵热播的电视剧《甄嬛传》受到很多人的追捧, 至今让很多人津津乐道, 里面就有雍正皇帝大兴文字狱的镜头, 教师可以据此来讲讲封建社会对人们思想上的残酷禁锢。而且, 故事发生的时间就是康乾盛世时期, 可以就此讲讲康乾盛世在历史上的影响, 以及他们统治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把要学习的历史知识和喜欢的电视剧相结合, 必定会让学生感到兴趣盎然。

二、指导学生理清知识脉络, 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历史不是孤立的个体, 而是像一个个连贯的故事, 很多知识点之间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学习历史的时候, 我们不要孤立地学习, 而是要对它们有一个宏观的认识, 知道每一册讲的内容大概是什么, 每一章乃至每一节讲的是什么, 要知道教材的梗概, 清楚教材里的具体知识。然后把高中几册书分国家、分时代地学习。从整本到章到节再到每一节里面的小标题。这就如同一棵大树被分了好多枝干, 一枝枝地来理清, 增枝添叶, 这样就会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且, 为了更加清晰明了地学习课本上的知识, 我们可以用数学上的坐标轴来标注, 横向表示时间, 纵向表示事件, 画一条长长的时间轴, 分成几个阶段, 把每一阶段发生的大事都标注在上面, 并简略注明其影响, 之后复习起来就会一目了然、记忆深刻。

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印度谚语说:“播种一种行为, 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 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 收获一种命运。”也就是说好习惯和人的命运息息相关。在历史课的学习中,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及时复习。

预习时要对知识的脉络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把不理解的内容画出来, 有利于学生上课的时候紧跟着教师的思路走, 提高听讲的效率。告诉学生如果预习时自己所标注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要举手提问, 或者在课下请教老师或者和同学进行讨论。在学习了新知识之后要及时地总结和复习, 根据遗忘曲线规律, 复习得越晚遗忘的知识会越多。

四、恰当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教学的丰富多彩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有效手段。教学的丰富多彩首先体现在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教师不局限在三尺讲台, 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主人翁意识, 让他们调动自己的积极性,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比如, 当学到武则天建立周朝的时候, 可以让学生通过辩论赛的形式来评价一下武则天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学生通过自主学习, 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会提高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教学的丰富多彩还体现在教学载体的多样化。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 教学方式不应该是填鸭式的, 而教学载体也应该多样化。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是历史教师对着课文把书中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甚至有的教师会照本宣科, 讲述历史背景、历史事件, 然后是从这段历史得到的经验教训。随着学生思维的活跃, 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历史课堂不应该只是一支粉笔、三尺讲台。而应该多多运用新科技的力量, 比如多媒体。运用多媒体可以让历史教学更加形象直观, 通过丰富的画面和声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 在学到岳飞抗金、北宋的统治岌岌可危的时候, 可以一边播放幻灯片一边播放屠洪刚的《精忠报国》,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岳飞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何引导学生学好古典诗词 第2篇

2006年6月

如何引导学生学好古典诗词

周 芸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诵读诗歌,固然重要,但作为一名中学,学习唐诗时,仅仅靠背是不行的,赏析才是最重要的,更何况理解更有助背诵。但学生毕竟与那年代相距甚远,要理解古诗词有一定的难度,甚至由此有可能引起一些厌学情绪。而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学好唐诗宋词,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与教学后,我深有体会:学习古典诗词,朗读是必不可,但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作深层的品味,去实践创造。

一、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开头很关键,所以上课伊始就可以借助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譬如学习《长恨歌》时,首先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上相关的事件,尤其是马嵬坡这带有悲剧色彩事件,其中的唐玄宗、杨贵妃、杨国忠都是学生熟悉的人物,对此学生都踊跃发表意见。这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帮助学生理解唐太宗的感情,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如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时,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就是很好的的开头。片头歌听来豪放、浑厚、悠远而略带苍凉,内容和基调与这首词的风格、作者的心境相近,有利于学生对这首词豪放的风格和作者思想感情的感受、理解。选用这一电视剧片头作为导入,很快唤起学生对电视剧《三国演义》有关情节、场面的回忆,激发了他们的思想情感和兴趣,奠定了鉴赏的基调。

二、在比较学习中,开拓学生思维。

在学习古典诗词时,通过比较学习,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思维。1.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对张久龄《望月怀古》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古人评价很高,说它是千古名句,不同凡响。试与下面描写“月”的诗句比较,说说“不同凡响”在哪里?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李白《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赵鼎《鹧鸪·健康上元作》:“花弄影,月徘徊” 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通过比较,学生便容易理解了:这些诗句,皆将写景与抒情融合为一,形象地写出了或是恋人间的相思,或是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或是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但张九龄这两句,不仅将写景与抒情融合为一,而且从中体现出诗人博达宽广胸襟,为千古名句。

2.在学习杜甫的《登岳阳楼》时,则与《临洞庭上张丞相》进行对比

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与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二者都是对洞庭湖的广阔景象的赞美的神来之笔。但从诗人个人感情来看,孟浩然之写出了个人沉浮和一己得失。而杜甫句比孟浩然句更显开阔、博大,不仅写出了洞庭湖壮观景象,诗句“戎马

第 1 页 大沥镇高级中学论文

2006年6月

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更显出诗人博大情怀,同时也可看出他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在学习白居易的《长恨歌》时,可与《琵琶行》作比较。

这两首诗有很多相似之处。首先是主题都具有双重性。《长恨歌》既对唐明皇的荒淫误国,杨贵妃以色邀宠有所批判,特别是在诗歌的开头;又对他们之间忠贞不渝的感情有所同情,甚至歌颂,特别是在他们的爱情发展成悲剧之后。《琵琶行》既刻画了一个不幸歌女的形象,又通过“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抒发了自己“谪居卧病浔阳城”后的苦闷心情。其次是在艺术手法上也有很多相同之处。一是抒情与叙事的紧密结合,它们既是以抒情见长的叙事诗,又是以叙事见长的抒情诗。诗中既有凄婉感人的情节,又有真挚动人的情感。二是结构安排独具匠心。从大结构上看,这两首诗层次分明,一气贯注,都以叙事为线索,穿插抒情,写出了情节的发生、发展、转折、高潮、结束三是善于描写,形象多姿多彩,语调圆润流转,语言精美通畅。《长恨歌》尤富有色泽美,杨贵妃可谓“淡妆浓抹总相宜”。《琵琶行》尤富有音乐美,它不但详尽写出了琵琶女弹奏的全过程,而且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弹奏的音乐效果。《长恨歌》尤富有色泽美,杨贵妃可谓“淡妆浓抹总相宜”。《琵琶行》尤富有音乐美,它不但详尽写出了琵琶女弹奏的全过程,而且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弹奏的音乐效果。这么一比较,既能很好的理解这两首长篇叙事诗,又能明白白居易的写作特色。

三、在学习中批判,在批判中创新

在学习中批判,在批判中创新,只有这样,在鉴赏古典诗歌的过程中才能常学常新。但理解一首诗歌,背景资料是必不可少。

白居易的《花非花》,对诗中的主题,历来就有不同的说法。

有人认为是悼亡之作,也有人认为是感伤身世之作,还有人认为是为妓女而作。这时可引导学生根据整首诗,联系白居易的生平、思想和写作背景,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只求有根有据,能自圆其说就是。

背景材料:

1、白居易自小聪明过人贞元十六年(800)等进士第,历任左拾遗、翰林学士。在儒家“兼济”思想的指导下,他不怕得罪权贵近□,连续上书论事。元和十年,两河藩镇割据势力联合叛唐,派人刺杀主张讨伐藩镇割据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率先上疏请急捕凶手,以雪国耻。但却被腐朽的官僚势力攻击为越职言事,并捏造“伤名教”的罪名,将他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后来又得到皇上的重用,再次回到京城。一开始,白居易行事的坦荡刚直、勇于任风格依然不改,为了坚持立场,甚至不惜和多年好友元稹翻脸。然而政治集团之间激烈的倾轧斗争终于让他渐渐“懂事”了,白居易从忧虑到失望,再到逃离,他承认自己的失败,为了躲避政治旋涡,甘心外放,做地方官去了。个人的意愿在庞大的命运车轮前显得实在太渺小,只有少数人一生都是斗士,白居易不是那种政治需求特别强烈、个人意志特别坚定的人,诗人早年的理想已经在现实中渐渐消磨。晚年闲居农村,皈依佛教。他晚年蓄养大量家姬,还亲自指点她们学习乐舞。他10年内换了3批家姬,只是因为过了几年就觉得原来的家姬老了不中看,而这个时候他自己已经67岁了。

于是学众说纷纭,各抒己见,虽然见解未必就有道理,但他们的创新精神很可嘉,而虽然有些未必就有见解,但他们的质疑精神却不能否认。说法如下:

第 2 页 大沥镇高级中学论文

2006年6月

——白居易虽然与《真娘墓》和《简简吟》两首悼亡诗在形式上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但从立意来看,它并不像其他两首诗那么伤感,尤其是“去似朝云无觅处”这句,更是流露出一种对美的无法捉摸的遗憾的感情。

——因为白居易是信佛教,又加上他对人生的感悟,所以这完全是一首佛语化的诗,诗中体现的是佛语中的“空无”。因为自己太聪明了,于是有“来的时候,就像那“来如春梦几时多”,而自己官场上的失意就是那“去似朝云无觅处”。最终一切都化为“空无”。

——白居易无论早年是多么的雄心壮志,但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后,诗人早年的理想已经在现实中渐渐消磨。又加上晚年的眼疾,于是就写了《花非花》来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遗憾,从中也有生命无常的淡淡的伤感。

四、播放录音朗诵,进入情景,品味意境。

诗词鉴赏离不开诵读。诵读不仅能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语言的品味,加深对诗人情感的感受、风格的体会,从而领悟诗词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而且可以增强语感,激发感情,在感受天才的想像魅力的同时,滋润自己的想像力。而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如果能播放音乐,或是录音朗读,从而引导学生朗诵,那么就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学习《长恨歌》时,又因为相关内容的画面很美,所以可以制成flash配以录音,学生跟着录音朗诵。这样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在录音朗诵过程中学生能很快进入情景,从而能更好地品味意境。

五、利用古典诗词活动课,激发创作热情

语文活动课更有助于学好古典诗词。更能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自主、合作、探究。设计形式新颖的实践活动,能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激发创造欲,培养创新素质,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给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活动课形式可多样。

1、选取自己喜欢的诗歌来朗诵,或配以画面,或是配乐吟唱唱歌等,并作好充分的准备,上课的时候上台展示。

2、小组接力赛。

3、看图片吟诗

如何引导学生学好初中政治 第3篇

关键词:初中;政治;引导;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169-01

在新课改的前提下,现阶段还有很多地区教师都存在陈旧的教学方式。这无疑让很多学生都以被动的方式学习政治课,对教师的教学质量也得不到提高,只有让老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以新的教学理念来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式转换成主动的学习方式,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从哪些方面引导学生学习初中政治课呢?

一、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重要的环节,提前预习有助于使学生对新课程有一定的认知,这样在教师讲课的时候也能快速进入课堂内容中去,能为听课打好基础。预习的时候要求学生要带着问题去看书,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教材内容,把教材中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段落画出来,想一想本课涉及了哪些方面的问题,会出现什么问题等等,这些都是课前应该多想的内容。初中阶段是学生认知水平和判断能力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时的中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思想活跃,探究意识强,多思、好问、敢于尝试是他们这一阶段比较明显的心理特征。思想政治课要想走出困境,就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自觉地在参与思考、辨析和议论的过程中,主动认识社会现象,领悟正确观点,解决思想问题。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完全放开手脚,尤其是进行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改革,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二、上课时间让学生都专心听课,做好笔记,多问问题

专心听课,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完全理解老师上这一节课的内容是什么,老师讲完一个问题都会让学生们思考,同时学生要考虑预习时所确定的听课重点和难点。看、听、记、参与等形式都必须动脑,这是衡量专心与否的重要标志。如果这些做不好,就不可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学生听课时要紧跟教师的讲课思路,明白教师如何分析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要主动思考,寻找答案。还可利用课本的练习进行思考,帮助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长期坚持下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整体性和创造性就能得到锻炼和发展。在专心听课的同时,要做好课堂笔记,做好课堂笔记也是课堂听讲的重要部分,笔记记忆法是强化记忆的最佳方法之一。俗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样可以克服大脑记忆方面的限制,为学生提供课后宝贵的辅助。

三、课后的练习也是非常重要的

练习是提高思维能力,复习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解题速度的途径。有的学生上课时明明听懂了,但遇到题目却不会做,考试成绩也不理想。这就需要学生加强平时练习和作业的训练,注意掌握各种不同题型的解题方法,通过审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达到训练和巩固的目的,从而提高自己的成绩。同时,教师也要提供一些练习书籍之外的题目,让学生们思考,带着难解的题目去探索,多和同学之间进行探讨,看看这个问题的关键点和解答点在哪,这样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离开课堂后复习也至关重要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这就要求学生要重视平时的复习。复习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已学习的知识加深记忆,老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复习,要求他们在复习的时候需要做到精读教材,回忆老师在课堂上讲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对于在复习中遇到的难题要及时问同学或者老师。多看参考书以补充知识。复习并不是只复习一次即可,而是要循环复习,这样才有利于记忆,提高学习效果。

五、学会知识应用,掌握方法和应试技巧

要掌握答题的方法和应试的技巧。要想掌握科学的审题和答题方法,就必须要了解政治试题的题型,如选择题、非选择题(主观题)。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都有一个立意中心,审题时应先把握住这个中心,立意中心明确可减少答题的盲目性,提高答案的正确率。做选择题时,要审清题意,先排除错误、无关或重复性的选项,然后将剩下的选项与题目条件认真对应,慎重比较后做出选择。

六、进行调查访问,拓宽学生视野

随着中考制度的改革,课堂的外延不断扩大,学生获取知识的空间也得以不断拓展。只有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生活即教育和教育即生活的融合,才能够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探索研究,将日常生活和社会现象中显露出来的各种问题,有机地引入课堂学习中来。

除此之外,在政治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言论自由,当学生在课堂上提出自己观点的时候,教师要给予正确的评价,不可以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要让学生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投入到政治的学习中去。教师还要根据学生所提出来的新观点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指点,并适当地纠正学生的想法和观点,让他们学会用正确的思考方式去思考问题。在政治课堂上,教师除了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政治知识之外,还可以多和学生探讨一些关于个人道德修养的问题。在课堂上和学生探讨一些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能让学生早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马应昶.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J]新课程(小学),2012

[2] 欧雯.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策略探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3] 周海燕.从新课改背景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J]家教世界,2013

[4]袁琳.李虹.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7

浅谈如何引导学生学好历史 第4篇

课堂上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学生处于“我要学”的最佳状态。学生学习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 动机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要我学”是外在动机的表现, “我要学”则是内在动机的具体反映。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 才能触发学习动机, 使“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自学能力

课堂上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得到发展。教师设置一些具有一定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学。例如, 学习《秦汉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时, 我设计了自学思考题: (1) 赫赫一时的秦朝, 为什么会迅速灭亡? (2) 秦朝的暴政表现在哪些方面? (3) 陈胜、吴广起义是怎样发生的?其历史作用是什么? (4) 陈胜、吴广起义直接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吗? (5) 楚汉战争又是怎么回事?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 要让他们学会并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教师可以指导预习的方法。其次,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时, 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时, 教师应让学生明白阅读的目的和要求, 如给学生明确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并指导学生如何在阅读过程中找关键词、关键句。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而不仅仅是教师设计问题。第三, 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在课堂上, 学生应该知道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及重点、难点所在, 还应该带着问题 (预习时的疑问) 听课等。

三、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在教学中, 由于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区别或联系, 都有其不同点和相同点。因此, 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归纳比较法, 促使学生去思考。如: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相比较, 二者在发动群众、组织领导、纲领口号和结局等方面都有相同之处, 由此得出“单纯的农民战争不能取得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胜利”的结论;也可比较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 德意志和意大利的异同等。可以是不同性质历史事件的比较, 也可以是相同性质的历史事件的比较。通过归纳比较法去学习历史, 从中找出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和异同, 才能区分同类事物间的差异, 才能鉴别。并在此基础上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促使学生去思考。

四、培养学生的记忆力

记忆力是学生学好历史的关键, 没有记忆, 就不可能积累知识、归纳知识、运用知识。记忆的东西越多, 大脑皮层就越活跃, 能力就越强。学生学习能力最基本的就是记忆力。所以, 培养学生的记忆力,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而且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意志和毅力。由于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的特点, 它主要是需要学生记大量的东西, 因此, 要使学生学好历史, 培养学生的记忆力是非常重要的。

引导学生学好历史 第5篇

课堂教学中,先来一段精彩的开场白,就能勒住学生思想野马的缰绳,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上来。例如,在讲授《想和做》一课前,我向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目:“有一个人,要用船把一只狼、一只羊和一棵白菜运到河对岸去。一次只能运其中一种,怎样才能把它们运过去?”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随即争先恐后地讲述自己的观点。在肯定学生合理的做法后,我说:“这件事使我们明白一个道理,做事不能蛮干,要三思而后行。换句话说,就是要把‘想’和‘做’联系起来。”

二、以形式多样的朗读调动学生的情绪

教学过程中,不管什么篇目,一味采用教师范读、点名朗读或全班齐读等方式阅读,学生就会感到单调乏味,学起来就毫无兴致。

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可以采用按座次依次逐段接力朗读;对于有人物对话的课文或段落,就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对于诗词、文言文等要求背诵的篇目,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诵、背诵竞赛。在强烈的自尊心、好胜心和竞争意识的驱使下,朗读的同学会全力以赴,争取读得惟妙惟肖;其余听读的同学为了能找出对方的破绽,也会精神饱满,听得细致入微,强化了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和领悟。

三、以提纲挈领的问题理顺学生的思路

教学中,教师结合课文体裁,向学生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分析文章。

例如,教学《中国石拱桥》时,可以提出下列问题:(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具有怎样的特征?(2)使用哪些说明方法?(3)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4)哪些地方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这样,学生分析课文时就不会感到无从下手,能够根据问题的指引,有条不紊地进行阅读理解,从而掌握分析课文的方法。

四、以循循善诱的讲解促进学生的理解

鉴于认知能力和思想水平的局限,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存在疑点和难点。教师应适当地引导和点拨,帮助他们把握问题的实质,提高理解课文的能力。

如,对于《驿路梨花》中“为什么说‘驿路梨花处处开’”这一问题,学生都知道“驿路梨花”是一语双关,但对“处处开”的深层意义不甚明了。教师就应引导学生认真领会本文在人物和时间安排上的匠心所在。文中的人物,从年龄、职业、民族等看,包括了社会的各个阶层,代表着全国人民,充分体现了学习雷锋的全民性和广泛性。文中记叙的事情前后延续了十多年,有力证明了学习雷锋的传递性和持久性。这样一分析,学生也就领会了“处处开”的深层含义。长此以往,学生就逐渐学会抓住关键理解课文,分析课文的能力也就不断提高了。

五、以主观开放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能力

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增强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因此,上完一篇课文,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目的要求、重点难点,设计一些具有主观性、开放性的题目,对课堂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例如,上完《麦琪的礼物》,可以布置这样一道题目:“请从男主人公杰姆的角度,来叙述这一故事。”这样,学生就会结合课文内容、人物特征、主题思想等,将原文进行改编。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习和运用语文的能力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如何有效引导初中学生学好语文 第6篇

一、语文学习中要注意两点:一是听说读写融于一体,尤其是把写作与口语交际渗透于综合性学习之中,中心内容是在学习活动中提高书面表达能力与口语交际能力;二是突出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性,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筛选信息与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语文学习注重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究,发掘利用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让学生自主开展活动,千万不能本本主义,画地为牢,越俎代庖。新教材中的语文学习具有开放性以及面向生活、面向实践的引导性、示例性和可选择性等特点,它与阅读教学有着显著的区别,要矫正过于依赖课本和把课本的利用主要定位在阅读教学上的倾向。 如果把语文学习单元当作课文中的选文放在课堂并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这就全背离了语文学习的本质特点。

二、引导学生注意积累和梳理

积累和梳理是语文学习中必须要养成的习惯,语文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积累、梳理的过程。新课标明确指出: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语文积累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显形积累,是事实性的、知识性的。它包括字词句篇等语言材料、知识、素材、典型的语言运用案例,包括用得精彩的巧妙的实例,有代表性的错误用例和语言修改范例,通过运用、积累成为自己的“语言库”。二是隐性积累,包括思想的积累,方法的积累,情感的体验,生活的经验,方法的积累等。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和梳理,指导学生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我在教学中是这样指导做的:

方法一:诵读。记诵是有效的积累方法。典范的语言材料,包括古今诗文名篇,名言警句等,必须记诵。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记诵大量古今中外名篇美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方法二:做笔记、记卡片、剪报纸。老师帮助学生分类归纳,指导学生运用做笔记、记卡片、剪报纸的方法进行积累。

方法三:阅读。通过课外阅读,让学生去感受、体验,并在阅读过程中写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方法四:测试。测试也是一种较好的积累、梳理的方法。对所学知识进行专项整合,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件完整的知识体系。

总之,教师要指导学生积累和、梳理的习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累、梳理的良好的学习品质。教师要注重方法的归纳,不能搞成大运动量的操作,不能泛而无序,乱而无章,引导学生对具体语言材料、素材、规则、方法等观察归类,不宜搞成学科知识条纹识记。

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好习惯是人们存放在神经系统中的生活资本,人在一生中都可以不断享用它的利息。和语文相关的好习惯很多,自主、认真地修改文章和多渠道学习语文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两项。大凡习惯培养,宜早不宜晚。早,白纸作画,易于起笔;晚,荒地种谷,需先除草。然而,早也应有度。过早,生活、知识、能力基础不具备,培养便无可能性。习惯的养成靠日浸月润、潜移默化,须由知到行、持之以恒。以上两项习惯的培养也应循此规律,按照知、情、信、行四个环节进行。

知,就是要通过教学让同学们明白为什么这样做。教学中要告诉同学们:

(1)写文章大致要经过思考酝酿、初步成文和修改完善等阶段,而修改完善是很重要的阶段,很多大作家、文章高手都很重视这个阶段。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是他们的共同经验。教学时,可以给学生讲一些著名作家关于修改文章的体会。要让学生明白,“文章不厌百回改,吹尽黄沙始到金”的道理。这里,还可以联系学生的习作实践让大家回忆,自己的每一篇习作写完后,细读一番,总会发现一些毛病。如果把这些毛病改了,文章读起来就会有很大改观,多改几遍,就会成为好文章。

(2)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学语文不仅仅是学到一些知识,训练一些技能。学语文的过程,是一个人走向生活,了解世界,融入特定文化的过程;是带着审美的眼光看待生活,理解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是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提升精神境界的过程。因此,要学好语文就要大胆、热情地走向生活,在各种活动和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要结合插图,在讨论、对话中让同学们理解、体会以上道理。

情,就是要从感性层面来触动学生,让他们从内心想这样做。人的行为总是被“理”和“情”所左右。对于人的行动,一般来说,“理”是从外部来“管”人的,而“情”则是从内心来“催”人的。一个人做事,如果只是从道理上知道应该怎么做,虽说他也会照着做,但做起来比较被动,会感觉累,因此有时行动上却会故意与正确的要求相违背。如果不仅从道理上理解,也从感性上认同某种做法,那他在行动中就会乐此不疲。要使同学们在感性层面认同自主修改文章和多渠道学习语文这两种学习习惯,通过老师讲或者让同学们搜集后互讲写作名家修改文章和多渠道学习语文的故事是好办法。这方面的故事很多,我们在教学前可多搜集一些,讲的时候要尽量生动,让学生在兴味盎然中得到教益。

信,是让同学们对以上两种习惯形成信念,让他们对此深信不疑,从而在实践中努力践行。信念是人对某种观点、原则、理念的正确性坚信不疑并力求在行动上加以实现的个性倾向,它不单纯是认识,而且富有深刻的感情体验,可以使人产生坚强的毅力。因此,信念在习惯养成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信念是知、情的“合金”,是在环境的影响下,在个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活动而形成的。如果我们能在扎扎实实地做好前两个环节(知、情)工作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行动中,即通过反复修改作文、多渠道学习语文的实践,不断加深对以上两种习惯的认同,那么他们的相关信念就会形成。

行,就是行动。习惯的养成最终还是要靠行动,好的行为模式只有通过长时间反复实践才能固化到人的身上进而成为习惯。有人说:"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这话很有道理,它把习惯比喻为一根绳索,每次行为的重复,就相当于又为它缠上了一股绳索。很显然,每天缠,不断缠,缆绳会越来越粗,终于有一天,会粗到牢不可破。这样,好习惯也就养成。

以上四个环节,前两个环节,可在课堂上通过一到两个课时完成,或基本完成;后两个环节,应在本学期甚至更长的时间内进行,教师在这两项习惯的培养上,应从知、情、信、行方面对学生持续关注。

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求新的精神

有批判才有创新。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训练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向老师说“不”,敢于向教材说“不”。在一节语文课中,我板书“告诉”的“诉”字时少写了一点,当时我没有注意到。这时,一个叫小妹的学生举手了,我请他起来,他说:“老师,你写的”诉“字错了。”我一愣,定睛一看,果然错了。再一想,这正好是训练学生敢于批判的好时机,于是,我没有故意说我是想考考大家的眼力或者轻描淡写地给它加上一笔就完了。我郑重其事地对同学们说:“老师今天非常高兴,因为小妹同学给老师指出了一个错误,我非常感谢他及时地让老师改正了错误。”说完,我还向小妹鞠了一个躬。这时,同学们都鼓起掌来。从此,我班的学生就渐渐地敢于向老师质疑,敢于向书本质疑了。

五、功夫要下在备课上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即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否则,闭着眼睛捉麻雀,大抵是无效劳动而已。教学目标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抓教学重点问题,前文已经论及,但需要一提的是,有些课文,如《故乡》,它不仅有重点,还有难点和要点,而这些又是一个有机的辩证的统一 体,备课时忽视不得。《故乡》的重点是写闰土和杨二嫂不幸遭遇;难点有好几处,如自然景物描写及内容深邃,含义深湛,富有深刻哲理意义的最后一段课文;要点是写“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经过情况,突出地写了“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这些丰富而重要的内容,只有认真备课,深钻教材,才能准确把握,深刻理解。

如何引导学生学好高中语文 第7篇

随着教育改革的需要, 有关学生的教材被不断的修订, 目前为止, 经过教育部有关部门批准出版的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一共有5套, 其中的人教版是其一, 并且经过不断的教学实践, 其人教版和其他教材相比较, 有广大师生公认的适用之处。在这里, 就结合人教版的相关教材, 谈谈高中语文所呈现出的一些特点, 以及对于该如何学好高中语文给出自己的一些薄见。

针对于目前的高中语文课程来说, 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已经不再是过去的以书本、以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为主了, 而是更注重于对于学生人文意识的有关培养, 以及注意对其阅读理解以及运用语言能力方面的培养上来。因而, 高中语文在其学习方面主要呈现出了以下一些特点。

1.在学习高中的相关课文的基础上, 学生还应该有课外扩展的阅读, 能够阅读一定数量的相关文学名著, 丰富其自身的知识面, 从而陶冶自己的性情, 增加自身的见识, 也让自己的心灵得到美化。

2.考试时, 更多的注重课外, 所谓的课外是指所考察的更多侧重于对于知识的掌握、运用以及创新。不仅学习课内的知识, 而且还要考察对于课外知识的一个运用能力, 考察对于知识的驾驭。

3.无论是初中语文的学习, 或者是高中语文的学习, 其写作还是其最主要的目的, 因而, 在强调创新以及灵活的基础上, 高中阶段的学生所写的作文不应该再停留在初中阶段的寥寥数百字的记事、抒情之上, 更多的应该是对于事物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即使是不新颖、不创新、不潮流, 但是是在经过自己的一番思考之后自身得出的结论以及独到见解。用自己独特之眼光发现身边平凡的人和事, 在一点点的积累当中, 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

在对以上谈到的几点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 那么学生就是要注意在高中的课程当中究竟该如何学习好语文了。针对于高中新生, 其自身应该先要主动了解要学习的高中语文的特点, 在思想、心理、学习方面都有一定的准备, 而这些都有助于他们能够掌握对于高中语文学习的主动权, 尽快地适应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

学好高中语文, 无外乎三点, 读、说、写。多读, 是为了能够在日常的交流中能说, 有话可说, 同时也是为了在写作文的时候有素材可写。因而, 如果要想学好高中语文,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一、多读、多写

多读, 是为了扩大自身的知识面, 一个学生的语文水平不是很高, 其中的关键点之一就是阅读量不够, 肚子里没有墨水, 没有素材支撑自己作文水平的提高, 因而, 这就要求学生无论是在课内或者是课外一定要进行广泛的阅读。

读, 可以分为朗读、诵读以及背诵, 并且将这些方面结合到学校当中一些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 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 来激发自身对于阅读的兴趣以及对于知识的积累。比如, 在新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中, 对于学生背诵的篇数以及课外阅读量有一定的明确规定, 其阅读推荐篇目也有一定的增加。主要体现在, 规定高中的背诵古文至少20篇, 对于古诗、词、曲要背诵至少50首, 对于课外自读的文学名著等至少是10部, 科普等其他书刊的字数不得少于300万字, 而这些都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多读的重要性。

多进行一些阅读, 有助于良好语感的培养、材料的丰富、以及文化底蕴的增加。与此同时, 在进行多读的基础上, 就是要写。俗话说, 好记忆不如一个烂笔头, 既使是再好的记忆对于自己读过的、看过的也会忘掉, 因而, 一支笔一个笔记本是其必须的, 将自己所读、所闻一一地记录下来, 并且写上自己的一些感想, 一方面是有助于增加自身的记忆水平, 另一方面是提高了自己对于一些事物看法的能力, 而且写作水平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二、不断的积累, 并持之以恒

俗话说:“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河。”这是《劝学》当中的语句, 在古代的时候, 古人就这样告知我们, 积累对于各种事物来说非常重要, 对于语文学习来说亦是如此。语文成绩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 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只有点点滴滴的知识积累, 才能够做到在考试时的正常发挥。

积累有很多方法, 一个是单元积累法, 二是考点积累法, 三是易混点积累法。无论是哪一种积累方法, 学生都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水平以及实际情况来有所选择的做。此外, 学生还要做到对于名句、警句、典故、故事的积累, 以期达到出口成章, 写作文时有素材的目的。

如何引导初中学生学好地理 第8篇

一、引导学生带着兴趣去学

教育心理学指出:兴趣是产生注意的基础, 求知的动力。因此学习地理, 首先就是要培养对地理的兴趣。地理知识内容十分丰富, 实践性强, 应用性广, 学习时要紧密结合、密切联系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当地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国内外的时事热点等, 让学习更贴近生活实际, 更为鲜活有趣。只要留心观察身边事物, 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 生活离不开地理。只要联系实际学习就会感觉到地理非常实用且趣味横生。另外还要尽可能地走进大自然、走入社会, 让学生亲身感受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和现象, 将书本、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在野外观察和社会活动中得到应用, 培养观察分析、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实践创新的能力。只有培养起学生对地理的兴趣, 让学生喜欢地理, 学生学习地理才会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 才能够轻松地学好地理。

二、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学生接触新知识的开端, 是学习新知识的第一环节。预习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兴趣、自学习惯。第一步, 先看教材中有几个黑体字标题, 从中可以了解教材讲了几个方面的大问题;第二步, 根据每一个标题下面教材篇幅大小, 文字和图表多少, 大体确定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第三步, 在第一步、第二步的基础上, 确定预习重点—即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预习时, 对一般内容快速阅读, 重点和难点内容则应详细阅读, 要找出教材中知识结构的层次和各层次间的内在联系, 分析、掌握重、难点知识的关键, 从而在较高的角度上理解、掌握重、难点知识。例如, 预习时作简要的笔记, 将重点知识画线, 疑难知识打问号或作标记, 这样, 可以大大提高听课效率。

三、结合学科特点, 掌握学习中学地理的科学方法, 是学好中学地理的捷径

(一) 学习地理要采用综合、分析、归纳的方法

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这是其他任何学科所不及的特点。表现为:在自然地理的各种事物、现象和过程之间, 人文地理的各种事物、现象和过程之间, 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 学习地理只有采取综合分析、归纳、概括的方法, 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来认识地理事物的复杂性、整体性和内在联系性。

(二) 学习地理要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

地理学科还具有区域性的特点, 这也是其他学科所没有的显著特点。任何区域 (分区、分国) 都具有本身不可替代的区域特征 (位置、自然面貌、经济发展等) 。因此, 学习地理, 应通过分析对比的方法, 找出区域间的差异及相关联系。这是学习尤其是复习区域性地理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分析对比的内容很广泛中, 可综合比较, 也可单项比较;可从自然条件方面比较, 也可从经济条件方面比较;可进行横向比较, 也可进行纵向比较。总之, 通过比较和认知, 可以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记忆。

(三) 图文结合, 重视课本地图的使用。

地图是地理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可将知识化繁为简, 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 理解巩固学过的地理知识, 获取新的地理知识, 而且有利于教师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地理新课程中附有大量的插图, 如八年级上册就有120幅左右, 而且种类很多, 有示意图、素描图、景观图、统计图、曲线图、柱状图、饼状图等, 并且均是彩色图。对地图的正确使用是重要的地理技能。读图用图的过程, 可以培养同学们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 也可使学生进一步明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 但掌握用图方法需要持之以恒的训练。

四、引导掌握技能, 实现知识迁移, 发展兴趣

我们学习地理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运用, 而掌握技能, 实现知识迁移则是运用的表现之一。在学习中, 只有通过运用, 才能体会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 才能得到深化、活化, 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向更高层次发展。比如, 在冬天, 学生看了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后问:“为什么台北的纬度比广州高, 却反而比广州暖和呢?”书上没有现成答案。教师可引导学生一边读图, 一边回忆过去学过的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很快发现了主要之点:虽然两城市都濒临大海, 但是广州地处大陆, 而台湾四面环海, 因此对于台北来说, 冬季风的影响小了, 海洋的影响大了。这样, 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了实际的问题, 实现了知识的迁移, 尝到了学习的甜头, 极大地调动起他们追求知识的积极性。

五、以积极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学习

从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上看, 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 教师主要向学生灌输, 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另外, 从教学评价体系上看, 中考不考地理, 从学校课程地位的角度看, 地理就是副科, 不被学校重视。学生和家长也认为地理课不是主课。客观环境我们改变不了, 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 反思过去传统的课堂教学, 缺乏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忽视了评价促进、激励学生发展的功能, 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性和情感性。只重视终结性评价 (期中、期末考) 忽视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 也忽视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 使学生体验不到成功的快乐, 自尊心和自信心得不到很好地保护, 这样导致学生对地理学习缺乏兴趣。而我们现在实施新的地理课堂评价标准, 不仅关注结果而且关注过程。实现评价多元化, 手段多样化, 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 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方式。实施新型课堂评价, 可以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 让大多数学生喜欢上地理课, 使得教学实效大大提高。

浅议如何引导学生学好化学 第9篇

一、教师的化学教学理念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进程

1.树立并推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主导的模式为学生为主导的模式, 一切的改变都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 全面系统地推进真正的素质教育。为此, 化学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 跟上时代发展进程, 精心、细心、悉心地备课, 要“以学生所需为中心”, 围绕学生知识基底、接受知识的能力来明确教学目标, 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 以达到有效教学。我们要让教与学的双方有机地互动起来, 达到最有效果的教育, 那么我们就要选取恰当的思维材料, 创设思维情境, 有意识地调动学生思维的主观意识, 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反思, 进而学会创思。有意思而且有效的教育是让学生在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学到东西, 而不应该以枯燥乏味的理论强塞给学生, 也不应该以简单机械的训练来左右教学的具体操作方式, 更不应该以教师的思维来代替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空间。

2.援引科学的教学理论

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同理, 一个老师如果想在教学的具体内容选择上能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基础, 选取更能丰富思维方法的学习内容, 以及针对化学学科特点的思维方法进行教学, 将丰富的思维方法与学科知识有机整合, 以化学基本的思维方法为主要线索进行课程设置以及实施教学, 那么他就必须不断援引科学的教学理论, 来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得以扎实, 对各个知识点的传授才能游刃有余, 对于难点以及重点, 还可以通过编写“顺口溜”等方法来把知识点精简化, 提高教学效果。

3.创设宽容的教学环境

许多学生对化学的理解不够深入, 没有掌握好的学习方法, 对学习化学产生了抵触, 甚至有对抗情绪。碰到这样的学生, 我们绝对不可戴上有色眼镜来将他们区别对待, 而尽可能用“放大镜”去发掘学生的优点与进步, 用“反光镜”帮助消除学生的缺点, 用“显微镜”赞扬学生每个成长与进步, 不分巨细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 充分发挥学生特长。总之, 我们的宽容, 就是给学生以汲取知识的环境。

4.提供开放的教与学的平台

教育必须紧紧跟上时代高速发展的步伐, 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 适应其生理和心理的需求特点。化学源于自然、源于生活而又服务社会与生活的学科特质, 更要求其教学不能仅局限于教材、局限于课堂、局限于校园, 而是要倡导开放, 应纳百方优点, 即在时间、空间上, 提供开放的教与学的平台, 让老师的教学贴近自然, 贴近日常, 更要让学生自如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以达到授之以“渔”的效果。

二、加强培养学生化学实验观察能力

化学既然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的一门自然科学, 就需要通过观察来获得有效的研究信息。

1.调动学生主动观察的兴趣

观察, 从字面上理解, 除了客观的观看, 还有主观的察。也就是说不单单是外界刺激物作用于人的感官所产生的被动反应, 还一并伴随着学生的积极主观思维。只有培养了主动观察的兴趣, 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积极思维的潜能。

2.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实验观察

“因材施教”意思就是根据学生特点的不同, 抑其短扬其长, 以达到最大的教育利益。我们应该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不同观察问题的方法, 帮助学生学会充分地多维度地运用多种感官, 获得更深层次的收获, 同时成就学生学会运用比较完善的观察技能。

三、教会学生把化学与生活密切关联

化学, 是与日常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科学学科。从古到今, 人们的生活都离不开化学, 现代生活就更加深刻的体现了其中的关系。比如食品安全、环境恶化、能源枯竭等都与化学知识息息相关。化学知识广泛、深刻地渗透进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化学课程的学习,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保护环境、绿色生活的习惯, 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充分利用“化学既源于生活, 也服务于生活”的特点, 在自然界和生产生活的大背景中进行学习, 通过学习有用的化学、身边的化学, 让学生在生成化学知识的同时, 能够提高化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体会化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价值。

如何引导学生学好高中化学 第10篇

一、指导课前预习, 训练听课方式

课前预习是学好各科的一大法宝, 养成的习惯要求学生在学习内容之前, 利用课下的时间提前预习即将学习的内容预习不是先学一篇, 而是要从总体上把握知道即将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必要的时候可以借助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料粗略了解;如果时间充裕, 基础不错, 又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则自学更好。其次, 一是要适应老师的教学方式, 紧跟老师的教学思绪, 把握并适应老师的讲课节奏;二是要理清老师的讲课思路, 与老师的教学思路呼应互动; 三是要理清知识的衔接, 并掌握学习重点;四是要了解初高中化学的异同, 掌握高中化学教材的内容特点, 把握好初高中化学的过渡衔接, 了解高中化学老师的讲课特点, 用欣赏的观点适应这种变化, 努力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 与老师的教学艺术产生共鸣。

二、引导学生以学习化学课本教材为根本

新编化学课本的编写凝聚着教材课改人员的心血和汗水, 应该是体现了教改的最新理念, 依据的是最新的课程标准, 新教材具有前瞻性和系统性, 所以说, 谁抓住了课本, 就抓住了化学的根。这是化学的基础, 也就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双基”。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要着重理解和记忆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定律及重要的结论和规律。同时, 应注意能力训练, 如化学解题方法的探讨, 化学实验现象的探究, 既要掌握知识, 又要掌握学习的科学方法, 发展思维能力。从一定程度上说, 掌握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掌握方法才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提高阅读化学教材内容的有效性是学好化学的重中之重。一般来说, 阅读化学教材内容要努力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全面阅读。全面阅读就是从总体上把握一节课的内容, 对一节课的内容有整体的感性认识, 形成总体印象, 对化学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要做到心中有数, 对化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有整体的把握。二是狠抓知识点中的重点。要在全面看的基础上理清知识脉络, 抓住其中的重点知识, 明确学习的难点;要对重点知识和学习的难点反反复复、认认真真地钻研。三是在理清知识脉络的基础上, 勤于动脑, 反复思考, 对重点知识要牢牢把握, 对难点知识要深钻细研, 各个击破。

三、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实验, 从实验中探究化学知识的形成

化学的形成和发展既起源于实验又依赖于实验, 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动”即积极动手实验。这也是化学的一个特点。“百闻不如一见, 百看不如一验”, 亲自动手实验不仅能培养动手能力, 而且能加深对知识的认识、理解和巩固, 成倍提高学习效率。例如, 实验室制氯气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动手实验比只凭看老师做和自己硬记要掌握得快且牢得多。因此, 化学老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实验, 从实验中探究化学知识的形成。

四、营造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

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有利于思维和创新, 有利于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 培养学生不断探究与科学研究精神。如在教学《合金》一节时, 我问:“合金是混合物, 却为什么有一定的熔点呢? ”问题一提出, 学生就有精神了。在激烈的讨论之后, 学生真正理解了“合金”的含义, 知道因为合金这种东西结构非常奇妙, 它内部的金属原子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均匀排布的, 所以虽然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但是它的很多性质都随之改变了。例如, 合金的熔点往往比原来的几种物质都低。学生没有顾忌, 没有压力, 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五、满怀信心上好每一节课, 形成独特的学习方法

学习化学, 首先要有“我一定能学好”的信念, 这是学好化学的关键。在这样的信念下, 做好每一节课的预习, 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做好每一次的化学实验……高中化学知识点多, 逻辑强, 化学原理抽象, 所以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其次, 要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有了坚定的信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学好化学不再是一句空话。再次, 上课时要做好笔记, 引导学生养成课后整理听课笔记的习惯, 因为整理听课笔记的过程就是回顾、巩固提高、拓展知识面的过程。最后, 教给学生记忆方法, 必要时采取措施强化记忆, 特别是每种元素的性质和化学方程式, 是最基础的基础, 这是非常关键的。

六、使用新教材要有创新性, 更要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中化学教材属于理科知识性较强的学科, 一般情况下, 即便课程改革也不会有太多的调整, 特别是基础知识的内容。因此, 要创新使用化学教材, 深入挖掘教材的深度,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当学生学习化学, 偶尔问到超范围的问题时, 教师要耐心解答, 千万不能用“不可能考吧”这样的话来敷衍。此外, 教学时要通过一般的化学现象揭示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帮助学生掌握化学深层次的知识。对化学实验要进行改革, 改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 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总之, 高中学生要坦然面对高中化学学习, 养成预习习惯, 适应高中化学学科特点, 改进学习方式, 发展思维, 提高创新能力;化学教师要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环境, 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

参考文献

[1]高建霞.化学课堂中如何实施教育创新[J].中学教学参考, 2010 (34) .

[2]周富德.探索化学教学改革的新思路[J].云南教育 (中学教师) , 2010 (Z1) .

引导中学生学好数学的窍门 第11篇

数学;心理障碍;依赖心理;消除

数学作为自然科学最基础的学科,"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很强的概括性、抽象性和逻辑性",是中小学教育必不可少的的基础学科,对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特别是在培养人的思维方面,具有其它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替代的特殊功能。

1.中学生数学学习中常见的心理障碍分析

在教学活动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影响、制约、阻碍了中学生积极主动和持久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训练创造性思维、发展智力、培养数学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一种心理状态,也即是中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因"困惑"、"曲解"或"误会"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依赖心理。数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一是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二是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事实上,我们大多数数学教师也乐于此道,课前不布置学生预习教材,上课不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课后也不布置学生复习教材;习惯于一块黑板、一道例题和演算几道练习题。长此以往,学生的钻研精神被压抑,创造潜能遭扼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丧失。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不可能产生"学习的高峰体验"--高涨的激励情绪,也不可能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急躁心理。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盲目下笔,导致解题出错。如:未弄清题意,未认真读题、审题,没弄清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未知条件,哪些是直接条件,哪些是间接条件,需要回答什么问题等;未进行条件选择,没有"从贮存的记忆材料中去提缺题设问题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对比、筛选,就"急于猜解题方案和盲目尝试解题";被题设假象蒙蔽,未能采用多层次的抽象、概括、判断和准确的逻辑推理等。

定势心理。在较长时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在教师习惯性教学程序影响下,学生形成一个比较稳固的习惯性思考和解答数学问题程序化、意向化、规律化的个性思维策略的连续系统--解决数学问题所遵循的某种思维格式和惯性。不可否认,这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格式和思维惯性是数学知识的积累和解题经验、技能的汇聚。这种定势思维的单一深化和习惯性增长又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如使学生的思维向固定模式方面发展,解题适应能力提高缓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等。

偏重结论。偏重数学结论而忽视数学过程,这是数学教学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从学生方面来讲,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也仅是对答案,比分数,很少见同学间有对数学问题过程的深层次讨论和对解题方法的创造性研究,至于思维变式、问题变式更难见有涉及。

此外,还有自卑心理、自谅心理、迷惘心理、厌学心理、封闭心理等等。这些心理障碍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制约、阻碍着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数学教学效益降低,教学质量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2.帮助中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提高数学学习质量

如何引导中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增强数学教学的吸引力?这是数学教法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坚持"四重、三到",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领悟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进而爱学、乐学、会学、学好。

重基础、重实际、重过程、重方法。就是教师要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严格按照大纲提取知识点,突出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清楚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体系及其各自在结构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师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學生实际,包括学生学习、生活、家庭环境,兴趣爱好,特长优势,学习策略和水平等等;数学教学内容要尽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要加强实践,使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初步体验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揭示数学过程,既是数学学科体系的要求也是人类认识规律的要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利用'数学过程'来学习方法和训练技能,较之掌握知识本身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所谓重方法,一是要重视教法研究,既要有利于学生接受理解,又不包办代替,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掌握数学知识,掌握数学过程,掌握解题方法;二是要重视学法指导,即重视数学方法教学。数学学法指导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它包括指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审题答题,进行知识体系的概括总结,进行自我检查和自我评定,对解题过程和数学知识体系、技能训练进行回顾和反思,等等。

教师要做到心到、情到、人到。数学科任教师要能够真正做到想学生所想,想学生所疑,想学生所难,想学生所错,想学生所忘,想学生所会,想学生所乐,从而以高度娴熟的教育技巧和机智,灵活自如、出神入化地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遨游,用自己的思路引导学生的思路,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意志调节学生的意志,用自己的个性影响学生的个性,用自己的心灵呼应学生的心灵,使师生心心相印,肝胆相照。课堂步入一个相容而微妙的世界,教学成为一种赏心悦目、最富有创造性、最激动人心的'精神解放'运动。

坚持"四重、三到"的同时,还要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学科价值引导、爱心引导、兴趣引导、目标引导、竞赛引导、环境引导、榜样引导、方法引导等八方面的引导。

浅议如何引导学生学好启蒙化学 第12篇

一、收, 所谓“收”就是指收心;学习化学首先要爱化学。

教师应想方设法使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首先要重视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第一节课, 可设计 “白纸显字”、“清水变牛奶”等一些趣味实验, 让学生感到化学的神秘性;在以后教学中, 教师还要不断创新实验模式, 如:可将《氧气的制取与性质》、《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等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等观察实验改为探究实验, 《水的净化》、《探究铁生锈的条件》等课堂实验为课外实验;只有学生动手的机会增多了, 学生的兴趣才会浓, 心才能吸引到化学学习中。

此外, 化学课一般都安排在中午最后一节或下午两节, 而此时正是学生学习的疲劳阶段, 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一般很难长久, 所以, 教师就要发挥教育机智;要么通过幽默的语言、潇洒的板书、有趣的实验等手段吸引学生, 要么采取一些措施 (可停止讲话, 或提高音量, 或用手势暗示, 或讲个笑话等) 来阻止学生在课堂上分心。

此外, 学生进入九年级, 一般心理都较为复杂。有的迷途知返, 但又怕赶不上;有的破罐子破摔;有的学习压力大等等, 因此, 我们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使他们都能够将心思用到学习上。学习吃力的, 可降低对他们的要求, 多和他们交流些方法;思想心理上有包袱的, 多找他们谈谈心, 解惑其思想的梗结;学习目标不明确的, 要指引他们, 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要走进学生心灵, 热爱、尊重学生, 教学民主, 关心学生生活, 耐心教育, 学生才能喜欢老师, 喜欢他所教的课, 正如亲其师而信其道。

二、扶;所谓扶;即帮扶, 九年级化学属于启蒙化学, 初学过程中, 学生会有许多困难需要老师一定的帮扶。

首先老师要帮扶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大多学生尤其学习困难者, 初学化学往往不知该学些什么, 该怎样学;刚开始, 教师就必须指明学习的具体任务;如在《化学实验室之旅》这一课, 笔者要求学生必须学会正确取用固体药品 (用啥取、取多少, 怎样装) 和液体药品 (如何倒, 如何用胶头滴管滴加、如何读液体体积) 以及会用酒精灯进行固体、液体加热等。

其次, 在学生第一次接触一类知识时, 要教给他们一些必要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习有“法”可依。由于九年级化学大量知识积累都离不开记忆;老师可教给学生不同的记忆方法;如:化合价可采用口诀法记忆, 元素符号可采用机械记忆结合归纳对比方法记忆 (如N开头的归为一类、H开头的归为一类等) ;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则可以结合实验与书写方法记忆;物质性质则可以按先物理性质 (色、态、味、密度、溶解性、熔、沸点等) 后化学性质的顺序记忆, 气体制法则可按原料、原理、装置、操作步骤、收集、检验 (满) 的顺序进行记忆;再如, 化学实验中很多复杂的现象瞬息完成, 老师可教给学生必要的观察方法, 如燃烧现象:先看反应物 (色、态) 、再看反应中 (光、热等) , 最后看生成物 (色、态) ;否则, 学生就会只看了热闹, 对一些实质的问题无法深入;对于概念, 要求学生不但记忆内容, 更要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等;

再次帮扶学生树立学习信心;长期挫折使有些学生对学习已完全丧失信心, 这就需要老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找准切入点, 从点滴进步入手, 让其在学习中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 要做到不挖苦学生, 要宽容学生, 要尊重学生, 这是树立学生信心的先决条件;树立学生的信心要慢慢来, 是否能成功也在于老师存有多大信心。

三、 放, 所谓“放”就是提倡自主学习。

上一篇:多媒体与美术教学下一篇:质监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