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背景范文

2024-06-25

目标背景范文(精选12篇)

目标背景 第1篇

1.1 非背景差分建模方法

非背景差分建模法是不通过建立相应的背景模型进行差分得到运动变化区域, 而是通过一定的模型自适应得找到相应的物体变化产生的变化量检测运动物体, 这类方法可以适应在多种环境下的监控。非背景差分建模法主要的方法是光流法。

1.2 背景差分建模方法

在固定摄像机监控系统中, 往往选用计算简单的、实时效果都比较不错的背景差分建模方法, 实现监控功能。背景差分模型法, 就是将每个输入视频帧和一张背景图像相比较, 如果同位置的像素特征、像素区域特征或其他特征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别, 则新视频帧中这些位置的像素点或像素区域就构成前景运动目标区域, 若对这些前景像素点做进一步处理, 即可得到运动目标位置、大小、形状等信息, 以便进行目标跟踪和视频内容理解。

背景差分建模方法的过程, 虽然背景差分模型算法繁多, 但按照运动目标检测的过程来分, 大多包含4个部分:预处理、背景建模、前景检测和运动区域后处理。预处理就是在建立背景模型前, 对从视频获取阶段得到的视频数据加以整理和处理的过程。在监控过程中有摄像机噪声、雨雪等瞬时环境噪声或云彩遮盖等光线影响时, 这样对于直接获得的视频数据不能直接应用。在有一些的监控设备中, 由于设备的原因, 不能达到每一帧都需处理的要求, 就需要在这一阶段中, 进行降低帧大小和速率的操作。背景建模就是对构建背景图像或通过构建某种模型来表示背景。前景检测也就是阈值分割, 简单地说就是利用当前视频帧与背景模型的差异来检测出运动区域参考像素这个步骤。如果差值大于一定阈值, 则判定该像素为组成前景运动目标的像素, 否则, 就认为是背景像素。在经过前几个阶段操作之后, 分割出的像素不仅仅有感兴趣的前景运动像素, 往往还包含由于前景物体运动出现相互遮挡、物体阴影或者噪声等不真实的运动目标像素, 或在真实的运动目标内存在空洞。运动区域后处理就是去除不真实的像素得到真实前景运动目标的过程。对于运动区域后的处理一般采用的是数学形态学的方法。虽然背景差分建模法思想简单, 但是需要有比较强健的背景模型的构建算法, 以及能够适应环境变化的更新算法。这样才能避免由于场景的变化导致背景图像的构建失败。这一部分是背景差分模型算法最为重要的部分。

2 背景差分的主要方法

比较典型的方法有以下几种:背景均值 (中值) 减除法, 帧差法, 混合高斯法。

2.1 背景均值 (中值) 减除法

背景均值减除是用得最多的背景图像构建方法, 能够准确提取出全部前景物体, 但有误差累积。算法的过程就是首先建立一个训练时间段, 将训练时间段内的获得的L张视频图像数据, 对其相同像素位置的像素值做平均 (加权平均) , 或者中值滤波后, 获得的像素值为该像素点的背景模型值。这种方法可以解决由于摄像头产生, 或环境突然变化引起的瞬时噪声。在一般场景中比较适用。但是要求背景像素在训练过程中, 至少存在于一半以上的视频图像帧中, 适用于背景像素分布均衡的单模态。该算法需要一定的内存容量, 并且在训练过程中, 对包含有前景的场景进行监控的效果不是很好。

2.2 帧差法

帧差法是利用视频序列中相邻两帧或当前帧与其前某帧的差分来提取出图像中运动的区域。它是一种直接利用t-1时刻的视频帧作为t时刻背景帧的方法, 其算法可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 It是t时刻视频图像在 (x, y) 处的像素值, Td是阈值。它将一段时间里采集的视频序列图像两两进行差分运算, 从而把各帧中属于背景的像素点检测出来, 再将这些背景像素点重组出背景帧。最后用帧差法检测当前图像和重组出的背景图像中对应像素点的差异, 如果差值大于一定的阈值, 则判断为前景运动物体。采用帧差算法, 可以使背景像素不随时间积累, 迅速更新, 因此这种算法有比较强的适应场景变化能力。但是帧差法表示的是相邻两帧同位置的变化量, 因此很有可能将比较大的运动目标, 或者运动目标内部颜色差异不大的像素判断错误, 在实体内部产生空洞现象。因此要得到好的性能背景帧选择必须考虑运动目标的速度和帧率。尤其对于快速运动的目标, 背景帧应该选择靠近当前帧, 否则很有可能把同一目标检测为两个目标。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经过大量实验, 确定良好的视频速率。总的来说, 帧差法对背景图像更新速度快, 但容易造成目标空洞现象。

2.3 混合高斯法

最常用的描述背景点灰度分布的概率模型是高斯正态分布。为此stauffer与Grimson他们提出一种自适应混合高斯模型, 对每个图像像素点采用了多个高斯模型来混合表示。混合高斯法是将每个像素按照多个高斯分布混合建模, 以同时处理多种背景变化。设像素密度由M个高斯分布按下式混合建模 (实际建模时通常取3~5个, 根据内存大小和所需速度而定) , 那么

其中η (μi, t, σi, t) 表示t时刻第i个高斯分布模型, μi, t是其均值, σi, t是标准差。 是亮度值符合第i个高斯分布的像素个数占整个背景的比率, 即权重, 并按照权重的大小顺序排列各个高斯分布模型。选取适当的阈值, 并将小于此阈值的前若干个分布模型才认为是背景分布, 其它则认为是前景分布。在检测前景点时, 对于新视频帧的像素亮度值It, 首先按照权重的次序将人与各高斯分布逐一匹配, 当与各个背景分布均不匹配时, 则判定该像素点为前景点, 否则为背景点。混合高斯法在背景建模过程中允许运动目标存在, 尤其适合室外有光线和天气变化小而速度快的运动目标的检测。但是它算法设计比较复杂, 不仅对背景环境建立模型, 也对前景目标建立了模型。参数设计的比较多, 在实际开发过程中比较难以选择合适的参数。由于算法过于复杂, 侦测的速率比较慢, 不太容易应用于实时监控环境。

3 车辆图像处理模块

我们可以看到图2即是图1中图像处理步骤的具体过程。首先可以在没有运动检测物体时, 获取背景模板;然后通过系统模块获取每一帧包含背景的车辆图像;接着利用背景差分的方法, 过滤掉除车辆外观像素数据外的其他图像数据, 二值化图像;然后对图像进行反色处理;最后去除图像中的噪声点。本文去除图像中的噪声点的主要方法是形态学滤波去噪的方法。

4 实验结果

本文介绍的整个流程在计算机上使用VC++6.0给予了完整的实现。

摘要:基于视频的运动车辆检测及车型识别系统是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述了在固定摄像头拍摄的车辆图像序列中检测出运动车辆, 使用了目前最常用也最有效的运动目标检测方法和背景差分算法, 其中前景提取是背景差分算法的关键。实验表明:此方案可行。

关键词:车型识别,背景差分,二值化

参考文献

[1]曹治锦, 唐慧明.视频图像中的车型识别[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4 (24) .

[2]催江.行驶车辆图像检测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3.

[3]谭志标.高速公路收费系统中图像识别关键技术的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 2004.

有机农业产生的背景目标与意义 第2篇

(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

XXXX XXXX)

有机农业是指在生产中完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而采用有机肥满足作物营养需求的种植业,或采用有机饲料满足畜禽营养需求的养殖业。在欧盟有机农业法规中,有机、生物、生物动力和生态农业都被视为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一种环境和技术要求最为严格的持续农业系统。1 产生背景

自20世纪20年代由德国和瑞士提出有机农业的概念以后,世界各国对有机农业生产、有机农业技术标准和管理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与研究,并取得了快速发展。20世纪40年代—50年代是发达国家石油农业高速发展的年代,依靠化石能源的投入和科技进步,在促进农业迅速发展的同时,随之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对食品安全及人体健康的影响也日趋严重,因此就有一部分先驱者开始了有机农业的实践。世界上最早的有机农场是由美国的罗代尔先生于20世纪40年代建立的“罗代尔农场”。随着现代石油农业对环境、生态和人类健康影响的日益加剧,发达国家纷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自发建立了有机农场,开始了有机农业的实践。1972年,全球性非政府组织——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在欧洲成立的,它的成立是有机农业运动发展的里程碑。

中国有机农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80年代初期我国曾经提出过“有机农业”, 但仅基于理论的探讨, 直到80年代后期才逐步开展了有机食品基地建设、标准制定及产品的出口。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国外认证机构进入中国,中国也相继成立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并开展相应的认证工作,同时根据IFOAM的基本标准制定了机构或部门的推荐性行业标准。1995年起,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CGFDC)创造性地提出了绿色食品的分级理论,即绿色食品分为A级和AA级,这为我国有机农业生产基地的建立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 发展目标

由于有机农业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常规农业生产的环境、生态、经济甚至社会问题, 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景观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世界不少国家政府决策层也逐渐认识到发展有机农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不少国家开始了相应的法规标准、农业、经济政策甚至理论和技术的建设与研究,并为未来有机农业的发展制定了相应的目标。而在这方面走在前列的则是欧盟、美国、日本。

欧盟的有机农业条例EU 2092/91及其修改条款于1991年6月制定,并于2000年8月24日已正式实施。它对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贸易、检查、认证以及物品使用等全过程给予具体规定。欧盟标准适用于其15 个成员国,所有有机农产品(食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贸易包括进口和出口, 即所有进口到欧盟的有机农产品生产过程应符合欧盟的有机农业标准, 这对世界其他国家有机农产品生产、管理特别是出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90年美国颁布了《有机农产品生产法案》,并成立了国际有机农业标准委员会(NOSB),分别由有机农产品生产、消费、贸易、管理和研究等不同领域的15个成员组成, 所制定的标准基本与欧盟类似,其区别在于把检查、认证工作等完整地列入,美国有机农业标准于2001年2月20日开始试行, 2002年8月正式执行。目前美国联邦食物药品及化妆品管理局(FDA)把有机食品分为5个星级:若严格按规范农药及农业化学剂(化肥、除草剂、生长激素、杀虫剂)使用剂量使用的, 给予1星评价,即一般农产品级;一般农产品所压榨出100%不加水的蔬果汁,允许添加适量糖分,给予2 星评价, 即100%天然剂;经美国州政府农业局检测,土壤残留化学成分需2-7年休耕,休耕期限前的过渡时期停止使用农药化学剂所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给予3星评价;休耕期满,土壤中已无残留化学成分,同时耕作方式摒弃农药及化学剂, 唯独农场二、三十公里内有工厂的落尘,给予4星评价,即环境生态级;最高一级是土地休耕期已满,农场二、三十公里内无污染源,且完全不使用农药及化学剂耕作的农产品,即有机级。

日本农林水产省于1993年4月定并施行类似美国有机食品生产法的《有机农产品准则》来统一有机农产品标示,但米、麦的标示尚未包括在内,此标准重点仅侧重于消费者的健康安全, 而与生产者关系较小。日本于2000年4月份推出有机农业标准(JAS),其具体内容95%以上与欧盟标准相似,2001年4月1日正式实施, 其基本内容包括农场生产要求、加工厂生产要求、包装生产要求和进口商品要求。此外还规定有机种植必须采用有机方式生产的种子, 只有符合有机农业标准法规要求的产品, 才允许使用有机农业标准标志。

从上可以看出,西方国家在积极促进有机农业发展中,更重视多种政策协调,以保证提高有机耕种的土地数量,包括政府的标准、认证、转换和支持有机耕种的农民,同时力求通过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拓展相关领域,来促进有机农业发展,以此来实现有机生产方式下的土地管理、扶持政策的研究落实、教育与销售等各方面制定的目标。自1994 年以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南环有机食品发展中心根据国有机食品发展的特点和标准体系, 推出了有机食品的检查和认证业务。但由于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和发展涉及面很广, 属于大农业产业范畴, 需要农、林、牧、副、渔和环境部门的综合协调才能全面发展, 而不仅仅是不使用化学农药、肥料的问题, 因此我国当前有机农业与有机农产品标准和认证尚处于起步阶段。结合国内外市场的发展实际,根据技术进步原则、效益最佳原则、科学先进原则、实事求是原则、利益兼顾原则、合作提高原则及和谐一致原则,建立与完善我国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标准和认证体系将是有机农业研究的主要目标之一。3 发展意义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目标定位 第3篇

【关键词】工具性 语文学科 语文素养

只要深入语文教学的课堂,我们仍会有这样的困惑——语文学科教学到底该怎样进行?

目前的语文课堂,已悄然分化为两大阵营。一个是传统型的教学,这类教师仍然特别重视知识的传授,尤其偏爱口耳相传,甚至是一味的灌输。拿到文章,还是掌握字词,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之后是课文“细嚼慢咽”式地条分缕析,最后是归纳中心主旨,小结写作特色。有些老师甚至将教参上的东西全盘搬进课堂,搬上黑板,再强迫学生搬进笔记。这种方式将语文教育的目标仍定位在认知上,它忽视方法的传授,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另一个阵营的老师很看重课堂的活泼生动氛围,他们善于组织讨论,善于将课文内容进行拓展,善于抓住文中的一句话组织起一节课的大讨论,并且喜好运用多媒体技术。这类教师是课改的生力军,敢于实践,敢于探索,敢于运用新的学习方式,并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但这类老师的弊端在于忽视了语文学科最本质、最基本的功能——工具性的特点。

我们到底该将语文课上成什么样子?我们上的一节节语文课又将教给学生什么呢?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我们更要清醒地把握自己的教学目标,做到教学有目标,育人有方向。那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语文教育目标观呢?笔者以为:

首先,要将语文课定位为语文技能教育课,关注语文的工具性

听说读写、双基训练在当今不仅不可偏废,还需更加重视。我们要将语文还原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个认识上。既然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当然要从听说读写这几个方面培养学生交际的能力,使他们会听善听,会说能说,会读乐读,会写善写。让他们尽快地、尽可能地掌握好语文这个不可或缺的听说读写的工具,交际与交流的工具,从而给孩子们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一辈子都有用的基础。因此,在思想上,应该十分明确,语文知识是必要的。如果否定知識,语文课程便不复存在。关键是要教给学生哪些知识以及获得这些知识的正确方法。语文课要学好汉语拼音、识字写字的知识,以及词句段篇理解等基础性的知识,还要有听说读写的策略性知识,搜集和处理信息的知识,再就是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所需要的知识等等。知识获取的手段,也不应该是教师的一味灌输,而应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建构。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顺应新知识,从而建构起新的知识体系。

其次,努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情感世界、人文品质

作为思想文化的载体,语文学科具有鲜明的人文性,它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为青少年一生的发展打好“精神底色”的功能。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因此应该是有情感的、有生命的。我们要努力引导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使他们在生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使他们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一句话,语文课应担负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责任。我们的语文应该是人文性的语文教育。语文课对学生的性格、情操、品德的形成作用在任何学科之上。正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中所言“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也就是说,语文课除了教给学生学好其他课程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语文基本能力外,还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促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使他们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看来,我们的语文教育,宜帮助学生体验人类的诚实、善良、尊严、虔敬、悲悯、爱与尊重、理性与诗性等情感,并依赖这些对一切的假恶丑进行审视、批判、否定,帮助他们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公民。

我们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那些有丰富人文内涵的材料,也宜将语文课堂和广阔的社会生活打通,与学生的课外学习、阅读打通,让学生从极为丰富的书本世界与生活空间中去感受浓浓的人文气息。

不管是哪一波改革,不管是哪一类教材,不管是过去也不管是新课程背景下的现在,千变万变不能改变语文教育的根本。我们完全有义务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给了学生终生发展所需的语文基础知识与能力,而且更能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感世界。说到底,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我们语文课所必须追求的永恒的教育目标,永远不过时,二者不可偏废。唯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育才能最终落实到一个根本点——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目标背景 第4篇

一、透视背景

强力推进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我们喊了很多年,但成效并不明显。 在基础教育领域大规模地推进教育信息化应该是从2012年开始的,在此之前, 湖南省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首先在职教系统推进空间教学,即通过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的深度融合推进课程教学的模式变化。简单地说,就是推进课程教学革命。

过去,老师们上课,主要是一间教室、一群孩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个老师、一本教参,概括起来就是“六个一” 的基本课堂教学模式。从现代学校产生以来,从工业化确立和推进以来,就是这个模式,似乎很经典,很传统。但是说实话,它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了。

纵观整个人类社会,经历了三次文明形态。第一是农业文明社会,标志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可以形象地描述为养牛耕田,养猪过年,养鸡养鸭换油盐。 通讯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治安基本靠狗”。这也许是一种很环保、可持续的生存模式,但是它不可能建成现代文明。 第二是工业文明社会,十七世纪瓦特发明蒸汽机以后,英国开始加快历史进程, 法国、德国和美国相继进行工业化,他们迈入工业社会的步伐比我们早两百年到三百年。我们国家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开始,在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之后,巩固了政权,经过三十年左右。然后邓小平领导我们党进行了工作重心的转移,推动了改革开放,花了三十年时间,基本完成了工业化。现在,我们国家总体上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中后期,大部分处于中期,一些发达地区处于后期,进入现代化阶段,还有一些农村落后地方还处于早期阶段。可见,我们的社会形态的演进,总体上是由农业文明社会基本上进入了工业文明社会形态,同时正在抓紧进入信息文明社会形态。第三就是信息文明的社会形态,知识和信息成为这一社会形态的重要生产、生活资源。

信息化浪潮的来势非常快、非常猛烈。你看现在的小孩多么喜欢玩电游,爱看卡通频道节目,爱看动漫。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人类文明的传递、信息传递的方式,正在发生着根本变化。过去,老师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传递知识,这种口口相传的方式大家已经不喜欢,大家接受新事物的渠道和方式,不知不觉发生了改变。这就告诉我们,我们的教育已到了要改革的时候。基于这些思考,从2010年开始,我任湖南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处长时,在职教系统,特别是高职院校,相继建立了个人空间、 教学空间,全面开展空间教学。四年后的2013年,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来湖南考察后,讲了三句话:“看了湖南职业教育信息化以后,感觉震动很大,启发很大,信心很大。”

有些人不接受教育信息化,认为教育信息化是一个调味品,教育的主体还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信息化是点缀。 其实根本不是这样,我们课堂教学的方式即将或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当时我们在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时候,也遇到很多阻力,但现在人们对于信息化已经习以为常了。后来我们把它从理论上提升了一下,形成了有效的推进模式,即 “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学校应用,服务驱动”。这是国家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方针,也是湖南所做的贡献。

回顾人类社会三次文明形态的演进历程,要求改革我们的教学方式,改革我们的教学手段。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与我们的教学内容要深度融合,与新的课程改革要深度融合。以全新的载体、 全新的媒介、全新的方式,呈现全新的内容来培养全新的中国人、面向世界的中国人、面向现代化的中国人、面向未来的中国人。

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中国梦”这一个全新的概念。中国梦,核心内容是什么?非常简单,就是两个“一百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的前后,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就是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时候,我们要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现在看来这个目标完全可以实现,这不是天方夜谭。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当时还很年轻,当时我们也没有信心。邓小平同志描述过那个时候分三步走,到2050年我们基本实现现代化,我们将信将疑。现在看来,邓小平真伟大,他讲得真对,他的预测是准确的。我们国家经济总量,2014年突破10万亿美元,美国约17万亿,日本约5万亿,我们超过日本整整一倍。而且2014年、2013年两年, 我们经济总量经过压缩,水平提高了很多,是比较可靠的GDP。我们与美国的差距正在缩小。原来的距离有多大呢? 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时候,中国人均GDP是150美元,印度是180美元,东南亚一些国家700美元左右,算中等发达国家。当时美国人均GDP是2~3万美元。现在我们达到了7000多美元,差距在逐步缩小。我在三十几年前, 1978年当民办小学教师的时候,一个月收入一包烟,还有6元钱补贴,当时很知足,口袋有钱。现在感觉完全不一样了, 当然物价涨了很多。总体来看,数字改变是很大的。

以上是我想说的第一个背景,我们为什么要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要加强 “优质空间课堂”的建设和创新应用,就是人类社会的形态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正在发生更加巨大的变化,进入了信息文明时代,我们不能忽视这个现实。我们的大脑,我们的灵魂,我们的行为习惯,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的信息传播方式,不能停留在过去,我们必须走向未来,否则我们就会被时代淘汰,我们就是落后分子。我们不能恪守传统,在中国人的灵魂的深处,有一根辫子没有剪掉,大家多少都有一点,所以大家可以认真地反思一下,是不是这样。在座的老师都是基层教育系统推进信息化的优秀人才, 我们有形的辫子是剪掉了,但在我们灵魂深处和观念体系里面无形的辫子多少都还存在一些,至少这个影子还在。我们要推进教育现代化,首先,必须把这个无形的辫子剪掉,把它的影子去掉,以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我们的教育,审视我们的工作。

第二,就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在全球的崛起。党中央的决策是非常英明的,提出了一系列现代化的方略。第一条就是强力反腐,从严治党,从严治军, 打击腐败,打击邪恶势力,恢复我们中国共产党的美好传统和朝气,整顿内部,提升了党的战斗力。第二条是经济发展调结构,上质量,有效地增长,不能是“吹泡泡”,现在全国GDP增速在降低,这不是一件坏事,是大好事。过去我们发展速度太快,水分太大,现在我们应把空气放掉一点,水分挤掉一点。现在我们中国的经济开始转入了以绿色化为标志,转入或正在转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标志就是将钢铁生产、大量的水泥制造等污染环境、不可持续发展的落后产能产业不断地淘汰掉。我们在大力发展创新性产业、高端制造业。在发展中,我们也遇到了很多矛盾,如美国扼制我们,日本充当他的“铁杆”。那么我们怎么办?我为什么要讲这些东西,我们培养的学生不需多久就要面对这个社会,我们要让他们明白我们党总体设计是好的。这一点不向学生讲明白,他们长大以后,可能不理解党的总体布局和总的设计,可能不爱我们的国家,而盲目崇洋媚外。我想我们老师有必要知道这样的事情,因为只有你站得高,你的学生才站得高。

第三是经济全球化。全球经济正在加速全球化,世界500强、国际上的大中小企业正在加速进入我们中国,中国的企业正在加速走出去。特别是实行“一带一路”战略以来,中国经济走出国门会成为一个趋势、一种潮流。这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呢?太有关系了,各位老师,我们学生需要走出去,他是能走出去的。今天的小学生、初中生,十年以后,就是我们产业走出去的主体,他们走出去后与所在国家,与其生活风俗、法律、语言、行为规范不一样,我们怎么能够让他们理解多元文化?他们出去后有没有世界全局?

我去过二十几个国家,在西方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看了以后,发现他们对中国的认识还是比较好的,因为中国还是比较勤劳,比较守纪律,但是他们认为中国还在沉睡。中国不要小聪明,中国需要大智慧。经济全球化对于我们的人才培养会产生全新的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有世界眼光,增强他们对多元化的理解和认识。在孩子们成长以后,十年左右成为产业主体以后,他们能在国际上优化中国的形象。如果今后我们的下一代能够把勤劳守纪的优势发扬,把缺点改进,中国梦才可能实现。

第四,全球信息化。全球信息化进程中美国走在前面,他们已经实施了四个五年计划,我们已经落后了,但不是最落后的,我们只是比美国等极少数发达国家落后一点。我们从2012年开始,实施教育信息化的第一个“十年计划”。中央的发展策略实际上是“五化”,即工业化、 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的地位仅仅排在工业化的后面,而且是用信息化引领工业化。2015年两会,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建立“互联网+”的概念。什么意思呢?今后我们产业形态、产业体系,要用信息化来引领、来改造。“互联网+”加什么?加技术、加金融、加智造,加中国智造,由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智造,“互联网+”就是信息化的改造。教育也是一样,传统的课堂通过“互联网+” 改造为现代化的课堂,空间教学就是在可能的领域和曾经的范围之内,这就是一个趋势。

二、明确目标

第一,明确总体目标。就是要通过五年左右,按照省市县三级1∶2∶3的比例,分级分批次建设5000个学科示范空间课堂。我们在座的各位,一起来建设这个示范性空间课堂,然后引领全省老师全面展开。中国推进工作的基本套路是, 要学有榜样,引领示范乃有方向。大家就是我们所发现所推广的典型,通过你们的示范,使认识不清楚还没有下决心的老师能逐步跟上来。不断提升全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第二,打造优秀的教学团队。大家不要自己蛮干,要在专家的引领下,积极探索。这次研修学习结束,我希望大家回去在自己的学校、在自己的县区组建优秀的教学团队,把你们好的想法、好的做法推而广之,发扬光大。

第三,分享优质的空间教学资源。我们教学名师怎么产生呢?非常简单,等到我们空间教学普及以后,学校每年推选一批优质的空间教学课例,让大家去评选。像海选“超女”,通过海选加专家评选的方式,遴选优质课。根据每个老师提供、分享优质课的数量和质量水平,认定县级教学名师,或市级教学名师。这样非常阳光,非常透明,非常公正。老师只要有水平,就有用武之地,就有成功机会, 就可以成为名师、特级教师。今后的教师评职称,毫无疑问会把信息技术素质素养作为重要的内容。大家不要像老中医一样,这是我的东西,我要把它关起来, 藏起来。这真的没有必要,一定要开放。 你跑得越快,影响越大,机会越多,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分享优质空间的资源。

第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推动教育教学信息化,推进空间教学,根本目的何在?根本目的不是玩一个新东西,玩一个新游戏,本质目的是让广大学生学得更轻松,学得更有效。我们期待通过这一项目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师队伍信息素养的提升、应用能力的提升,推进我们教师队伍现代化、 基础教育现代化。从这一意义上讲,大家的责任很重大,使命也很崇高。

同志们,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 国务院勾画了宏伟蓝图,明确在2050年前后,就是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的时候, 要基本实现现代化。然而,我们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时间要比全面现代化早三十年,即2020年第一个“一百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前后,要实现教育现代化。为什么不一样,而且必须不一样呢?因为,整体全面的现代化教育必须适度超前,没有人的现代化,不可能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先要化人。 目标明确以后,我们推进这项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就更清晰了。

三、落实要求

大家有幸被选拔出来,基础肯定是比较好的,参加短期集中培训,大家要落实三项要求。一是要明确自身的任务,明确优质空间建设与创新应用的具体要求是什么。二是要明确培训的纪律要求。既来之,则安之,既来之,则学习之。人有没有成就,有没有造化,关键是你在一定的时间节点专不专心。我希望大家集中精力,认真研讨,相互学习,更新教育观念, 掌握网络空间建设的基本技术,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三是要珍惜机会。大家出来学习也很不容易,希望大家好好地珍惜这次机会,也祝愿大家在这几天身体健康,学习进步,学有所获。大家都有进步,都有启发,我们才能做得更好,飞得更高。

同志们,老师们,你们是积极参与者,也是先行者,是我们这个时代教育教学现代化的排头兵。你们走在时代的前列,你们也在昭示着未来。

目标背景 第5篇

(杨州大学兽医学院,江苏扬州225009)

摘要:社会分层引发了大学生群体新的变化,这对大学德育目标的自我实现而言是一个新的挑战。大学德育目标的自我实现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期待和结果,是大学生对德育目标的自觉追求。高校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在大学德育目标自我实现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同时,大学生也应自觉成为大学德育目标的自我实现者。

关键词:大学德育目标;自我实现;社会分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0)12-0028-03

一、中国社会分层的现状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在短短的几年时间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消灭了剥削制度,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不再存在。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1978年以来,中国由原来的封闭和半封闭走向了对外开放,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所有制结构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结构。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就业结构改变了,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原来“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的社会结构分化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已经形成和壮大,“以职业为基础的新的社会阶层分化机制逐渐取代过去以政治身份、户口身份和行政身份为依据的分化机制”…。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社会学领域中对社会分层的研究认为,社会分层的核心内容是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分配方式或配置方式的差异。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自1999年1月起经过四年的调查研究,提出了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占有状况为根据,将中国社会划分为由十个社会阶层组成的社会阶层结构。

二、大学德育目标及其自我实现的基本内涵

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和灵魂。所谓德育目标,就是指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在品德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也就是说,在进行德育之前,人们对于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具有何种品德的人,在观念中所具有的某种预期的结果或理想的形象。《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指出,“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具体来讲,当前大学德育目标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融人大学教育全过程,培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负责任的公民。大学德育目标的自我实现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期待和结果。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耳我教育是学校教育中极重要的一个因素”,“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的前提是人对人的`信任,是人的荣誉和尊严在起作用。长期以来,冲破“教育者主体说”的桎梏、提升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已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意见》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中指出:“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的论述,为新形势下大学德育工作强化自我教育、促进自我实现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大学德育目标的自我实现,就是要求高校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按照大学德育目标的总体要求,切实增强理论武装的自觉性和自我教育的主动性,有效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启发、自我激励,把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殷切期望和要求转化为大学生个人的自觉追求。

三、社会分层引发了大学生群体新的变化

高等学校是各种思想、文化、理论的重要诞生地和研究场所,更是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源,是社会各阶层子女求学的重要场所。社会分层引发了大学生群体新的变化,特别是出现了生活贫困学生、学习困难学生、思想与心理困惑学生这些特殊群体。这对大学德育目标的自我实现而言是一个新的挑战。

1.特殊群体之一:生活贫困学生

生活贫困学生是指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高校并轨扩招、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逐步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拉大、国企改革所导致的下岗职工不断增多等原因,不菲的上学费用令很多家庭感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据国家有关部门1996年的调查统计,当时在校大学生中特困生就有几十万人;1999年,我国560万在校生中,贫困生有100.5万人,2000年则增至142万人。近7年来,贫困大学生的人数和比例呈迅速增长趋势,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总数已高达300多万人,各高校贫困生的平均比例高达25%”。到2007年,我国在校公办普通本专科学生已经达到1700多万人,高校贫困生人数超过400万人。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异,在校大学生中已形成明显的分层现象,有人将其概括为大学里的大富之家、小康子弟、工薪阶层、困难生、特困生。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边远农村和城市下岗职工家庭,每年上万元的学费和生活费往往是通过亲友筹措、社会资助、助学贷款等途径来维系的,他们的月生活费一般低于150元,其中还有一部分月生活费低于90元的特困生,经济上的困难直接影响了他们在校期间的生活状况。

2.特殊群体之二:学习困难学生

学习困难学生是指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得当、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社会分层带来了大学生求学观念的变化。少数家庭特别富裕的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要么求学只是为了一纸文凭,要么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什么热门就学什么,不注重全面发展。由于地区和城乡教育的差别,一些贫困大学生在外语、计算机、知识面、综合素质等方面比较薄弱,进入高校以后,经济上的困难使他们难以安心学习,他们还要为学费和生活开支而奔波。由于经济原因,他们不能和其他同学一样拥有随身听、复读机、电子词典、电脑等学习工具,课程学习受到影响。为了实现社会阶层的向上流动,一些贫困大学生往往寄希望于找到一份好工作或进一步考研深造,但是就业期望和就业现实的落差,往往使他们专业思想难以稳定,专业学习受到影响。还有一些贫困学生一心考研,他们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考研课程的学习上,导致综合素质相对欠缺,个性不能充分发展。

3.特殊群体之三:思想与心理困惑学生

思想与心理困惑学生是指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认识过程中出现思想和心理困惑的学生。在思想方面,由于一些非正常的社会现象,比如,由于腐败、社会分配不公、行业不正之风、黑恶势力等而导致的社会分层的不合理流动,容易引起一些大学生对社会分层合理性的质疑;一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同富裕”与贫富差距、个人利益与集体主义原则、公平与效率、诚信与竞争、义与利等许多复杂的社会、人生问题还难以深入理解,缺乏正确的认识;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在心理方面,一些家庭富裕的学生表现出张扬、自负、狂妄和浮躁,一些家庭贫困的学生表现出自卑、敏感、抑郁和封闭,这些都是人格不健全、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对于贫困生而言,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有的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仇富”心态,有的学生自暴自弃、不思进取,有的学生盲目攀比、追求高消费,个别的甚至因此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高校在大学德育目标自我实现过程中应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

1.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分层这一社会历史现象

社会分层是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客观现象,高校应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这一社会现象,并鼓励他们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第一,社会分层是由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客观条件决定的。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人口多、底子薄,同时由于历史的、地理的、文化的等多方面的原因,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出现社会分层现象是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和共同富裕目标的。第二,改革开放是社会分层的初始动力。改革开放前的一段时期,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社会结构是较为简单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导致社会利益分化,各种利益群体逐渐显现,人们的经济水平有了较大差别。第三,人的主体性的实现是社会分层的直接动力。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习惯于按“计划”行事和被动等待,缺乏主体性。改革开放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由于人和人之间体力、智力、受教育程度、勤奋程度等的差异,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人和人之间的差异。第四,经济全球化是社会分层的外部动力。经济全球化有利于经济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全球经济的增长,然而,这种增长并不是平均的,它加剧了国内社会分化和贫富差距的拉大。第五,我国公正合理的社会分层流动机制正在逐步形成。政府通过加强宏观调控、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等措施,切实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2.培养大学生自我实现大学德育目标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最早提出,是个体对自己能在什么程度上完成某一活动的信念或判断。从其概念内涵可以看出,自我效能感不是个体对自己某一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而是对自己某一行为会导致某一效果的期待。自我效能感是大学生自我实现大学德育目标不可或缺的内在动力,它能决定人们对德育活动的选择,影响人们面对困难的态度,影响人们活动时的情绪。培养大学生自我实现大学德育目标的自我效能感,一是要培养他们的道德信念,其中道德认知、道德情感是道德信念的前提和基础,培养道德信念可以增强其对德育目标的期待;二是要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调动他们开展德育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要帮助学生掌握自我管理、自我调节的策略,始终对自己充满信心,引导其在德育实践中做出积极的归因;四是要运用强化原理,通过成功体验、榜样示范、目标激励等方法,强化学生自我实现德育目标的自我效能感。

3.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切实关心大学生的成长

社会分层背景下,高校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特别是要关注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切实关心他们的成长。对于生活贫困学生,通过构建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包括奖学金、助学金、“爱心基金”、勤工助学基金、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等在内的助学体系,解决其求学期间的经济困难。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订详细的帮扶计划,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对于有思想与心理困惑的学生,要对他们加强教育和疏导,与他们进行交流,帮助他们释疑解惑,并为他们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

五、大学生应自觉成为大学德育目标的自我实现者

1.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灵魂,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在中国传统道德思想中,强调的是一种国家、民族、社会利益至高无上的精神。张载的“为万世开太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都显示了为国家和民族献身的崇高精神。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是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应正确认识社会分层这一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客观现象,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树立起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的精神,自觉地投身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去。

2.培育健全的人格

社会分层导致利益主体和价值观念多元化,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以及金钱的诱惑、物欲的刺激和对名利的追求,有的人逐渐迷失了自我。人格是“以精神面貌为核心,以伦理道德为主导的人的心理和行为特质的总和”[”。健全的人格是指人格的生理、心理、社会、道德和审美各要素完美统一、平衡和协调。古人云,“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就是强凋永远不要迷失自我,要保持积极平和的心态。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在自我认识方面,要自知、自尊、自信,在自我调控方面,要自乐、自励、自律,在自我发展方面,要自强、自省、自由,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3.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

道德的特殊本质就是道德所具有的产生于群体、又存在于群体并调整群体内部人与人、人与群体关系的规范性。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一个人在社会中安身立命的前提,对于大学生而言,就是要在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营造一种和谐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中,“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上,孔子以“仁”为至德,其中“爱人”是“仁”的基本精神。当今社会,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大学生要做到相互尊重、彼此包容、和睦共处,正确处理好义与利、个人与集体、合作与竞争、奉献与索取的关系,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诚实做人,诚信做事,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4.培育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目标背景 第6篇

一、长期习惯中课文教学目标的基本形态及成因

1.基本形态呈现

这里所说的“长期”,指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公布实施之前比较长的那段时间,也包括课标实验稿实施以来的那段时间。为了更好地说明这段时间内课文教学目标的基本形态,我们先来看看近年来笔者从小学和初中有关教研活动及资料中所获得的《生命 生命》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生命 生命》是台湾作家杏林子的一篇哲理性散文,文章通过飞蛾求生、砖缝长出的瓜苗、倾听自己的心跳三种生命现象,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它分别被选入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小学)和七年级上册(初中)。笔者查阅相关资料,现截取其中有代表性的教学目标如下。

作为小学四年级下册《生命 生命》的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鼓动、跃动、欲望、冲破、坚硬、不屈、茁壮、沉稳、震撼、糟蹋、短暂、有限、珍惜”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

4.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很显然,这份教学目标是与语文教科书配套发行的“教师教学用书”的照搬,因为“教参”或“教师教学用书”具有较大的权威性,它们几乎成了一线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的蓝本,即使是许多层次较高、名望较大的教师所制定的目标中,虽然在文字表达上有些差异,但意思相差不大。

因为初中的“教师用书”没有统一制定教学目标,笔者查阅有关资料时发现,作为七年级上册(初中)的《生命 生命》教学目标,在基本相同的同时显得“五花八门”。其中一份比较简洁的目标是: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中心。

2.揣摩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联系生活实际,懂得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此外,有些目标中还制定有“概括三个事例的内容,深刻理解三个事例所引发出的侧重点不同的思考”,“抓住主题词,探究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味生命的顽强和美好”,甚至还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当众发表意见的能力”等等。

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教学重难点几乎一致地确定为:通过反复朗读,理解文章的中心(重点);揣摩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热爱生命、珍惜生命(难点)。

2.主要成因剖析

这些目标制订所透露出的基本理念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阅读教学,就是识字学词、理解内容、情感教育和朗读背诵。同一篇文章在教材编排中虽然学段相距甚远, 但教学目标的制定却表现出较大程度的一致,说明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语文教学目标缺少学段差异,每一个阶段的都比较的模糊。所造成的弊端是,课文教学除了识字朗读外,就是理解内容,接受思想情感教育,所不同的只是教师教学的生动程度,辅助工具的先进与否,资料拓展的多寡。这对引导学生的语文学习,尤其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实际上没有实质的帮助。

造成以上弊端的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语文学科课程性质认识的模糊。在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公布之前较长的时间里,无论是“教学大纲”还是“课标(实验稿)”,均没有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这些纲领性文件在谈及语文时,所说的大多是“交际功能”和“文化功能”。很显然,这种语境中的语文,指的是语言文字本身的功能而非语文学科的教学功能。“教学大纲”或“课标(实验稿)”的“基本理念”或“总体目标”中,虽然也有“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或语文)”的阐述,但是由于缺乏课程性质作为前提性引领,也因为“理解运用语文”这句话和语文教学目标的其他方面——诸如“思维训练”“文化教育”“情感熏陶”等混同在一起论述,就很容易淹没在比它多得多的其他文字中,无法引起首要关注,使大家,特别是一线教师常常分辨不清总体目标中各个方面的主次与轻重,使语文教学的本体更加模糊。

二、“语用”背景下课文教学目标制定的框架及运行

1.基本框架阐述

(1)以语文本体性质为统领,理解“课标”规定的总体目标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与内容”的前面开宗明义地指出:“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1]而且,作为体现国家意志的母语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其中除了语文教育外,必然还要涉及思想情感教育、文化教育甚至思维训练等方面的内容。所以,为了增加语文教学的“本体性”,我们可以把其中的“总体目标”分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语文教学的本体性目标,二是语文教学的功能性目标。本体性目标就是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及其由此具体化的相关内容;功能性目标指通过文章内容本身的理解可以获得的诸如思想情感、科技知识等方面的内容。语文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个学科,在这两者之间,本体性目标是首位和首要的,处于统领的地位,功能性目标是第二位和重要的,处于被统领的地位。在保证本体性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可以很好地达成功能性目标,实现语文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2)以“语用”教学核心为抓手,建构课文教学的目标框架

课文教学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阅读理解课文、体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或过程中学习“语文知识”。所以,我们要以“语用”核心目标为抓手,建构课文教学目标。这样,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就可以分成三大类别,即语文普通目标、语文核心目标和人文教化目标。

语文普通目标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每篇课文教学几乎都要涉及的目标,如小学课文教学中的识字、朗读、积累优美语言材料等等;二是前期课文教学中的“语文核心目标”在后期教学中的常规性使用。如某种识字方法,在它刚出现的语文课中是核心教学目标,但是,当学生掌握了这种方法后,就转入常规性的运用,也就相应地成为语文普通目标。

语文核心目标指处在教材“这个位置”上的“这一篇”课文,在引导学生学习“语用”方面最应该实现的教学目标。其决定要素有三:一是课文在教材中所处的具体位置,二是课文在语用表达方面的特性,三是阶段或学段目标中所蕴含的“语文课程内容”或“语文知识”。语文核心目标是课文教学的统帅和灵魂,是决定课文教学是否具有“语文性”和“阶段性”的最重要的因素。

人文教化目标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思想情感、文化熏陶,甚至科技知识等方面的内容。它们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是由语文作为母语教育的特点所决定的,在各国的母语教学中都非常重视。

2.运行策略说明

下面我们继续以不同学段课文《生命 生命》教学目标的制定为例,来说明这种目标制定框架的运行策略。

作为四年级下册(小学)《生命 生命》的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鼓动、跃动、欲望、冲破、坚硬、不屈、茁壮、沉稳、震撼、糟蹋、短暂、有限、珍惜”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相应的方法有:调用自身的直接经验理解,结合作者的生平资料理解,联系现实的生活事件理解。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作为初中七年级上册《生命 生命》教学目标:

1.揣摩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中心。

2.通过课文文脉的整体把握与梳理,感悟作者如何通过恰当事例说明道理的篇章结构规律;通过三个事例中语言特点的揣摩,学习议论性、哲理性文本中事件叙述的语言特征。

3.联系生活实际,探讨如何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在以上教学目标中,每部分的第一点均为语文普通目标,它们显示出一定程度的不同,这是由于小学语文必须进行识字教学、重视朗读和积累语言材料;第三点均为人文教育目标,显示出较大的相同,只是深浅程度不一,这是由这篇课文思想内容方面的特点在人文教化上的优势所决定的,也是由母语学科人文教育要求所决定的。

这里要着重说明的是第二点——语文核心目标的制定。小学阶段是: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及其相应的方法,这是因为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是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这个单元“导读”中指出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编者的用意是暗示教师通过课文中“难句”的理解,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中心,这显然缺乏语文学习的“方法与策略”意识。而根据这篇课文“含义深刻语句”理解上的特点,相应地确定出理解的方法,对学生学习语文、形成语文能力显然更有实质性的意义,收获也更加丰富。而在初中阶段,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被定为普通目标,是因为这些理解的方法已经进入了常规性使用。这篇课文初中阶段的核心目标可以概括为:学习议论性、哲理性文本事例选择、篇章结构的规律和事件阐述的语言特征。核心目标的不同与较大程度的阶梯性,必然导致每个阶段课文教学内容的各不相同,更有利于学习语用课程核心目标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分步达成。

总之,课程性质认识的加深和课程基本理念的变化,必然造成语文教学的许多改进。课文教学目标作为课文教学中首要因素,应该首先引起我们的关注与变革,在实施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的当下,我们要以“语用”为核心理念,来建构课文教学的目标体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基于自适应背景模型的运动目标检测 第7篇

在许多计算机视觉应用领域,如智能监控、人机交互等,从视频图像序列中实时分割运动目标是一项基本而又重要的环节。现有的运动分割方法可以归纳为3种:光流法[1,2]、相邻帧差法[3,4]、背景减法[5,6,7]。光流法的优点是能够检测独立运动的对象,不需要预先知道场景的任何信息。但光流法计算复杂耗时,很难实现实时检测。相邻帧差法适用于动态变化的环境,但不能够完整的分割运动对象,不利于进一步的对象分析和识别。背景减法是最常用的运动对象检测算法,在算法速度和效果两个方面综合性能最好。

背景减法就是计算参考图像,然后用当前帧与参考图像相减得到差图像,对差分图像进行阈值分割,所分割出的二值图像代表了图像序列中的运动目标对应的区域。背景减法包括背景表示、背景初始化、背景维护、运动像素检测等。背景表示研究采用什么样的模型有效表示图像序列中的背景及其变化。背景初始化研究背景模型初始参数的获取问题。背景维护是研究背景模型的更新策略。运动像素检测研究如何减小诸如光线变化等因素对运动对象检测的影响。背景减法直接影响后续运动目标检测的质量好坏,从而影响到对运动对象的识别和分类。

2 背景提取

2.1 静态背景提取的一般算法

背景提取一般是利用背景图像的缓变性,或者说是在时域上的稳定性。尽管背景部分的某些点有时会被前景物体遮挡,但是在大部分时间里,背景部分的图像都是不变或是缓变的。较为简单快速的算法是直接从图像序列中选取某一幅完全没有运动前景的图像作为背景[8]。但是这在现实应用中很难满足。另一种背景提取方法是取图像序列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值。视频图像序列可看作是受运动目标影响和噪声污染的背景序列,目标的不同色彩表现为灰度的随机分布。对于视场内的每一个像素,隶属于背景的概率极大。经过对输入序列的若干帧图像进行平均即可得到与实际背景图像近似的初始背景,平均同时达到了过滤随机噪声的目的。得到的初始背景质量不依赖于起始时间。

这种基于点平均的方法有以下三个问题:1)最后得到的背景图像含有大量的噪声点。2)需要对每帧图像做大量的乘除法运算,运算量大。3)收敛速度不稳定,对于运动比较快、运动面积比较小的情况,可以很快得到比较好的背景图像,但是如果运动缓慢或者运动面积比较大,可能就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有必要提出新的背景提取方法。

2.2 一种基于改进K-均值聚类算法的背景提取方法

聚类分析是把一个给定的数据对象集合分成不同的簇。一个好的聚类方法应能产生高质量的聚类结果——簇,这些簇需具备两个特点:高的簇内相似性和低的簇间相似性。聚类结果的好坏取决于该聚类方法采用的相似性评估方法。传统的聚类算法有分割聚类方法以及层次聚类方法两种。分割聚类方法又包括了试探算法和迭代算法两种,迭代算法比较实用,它是从一个初始的分割开始,反复地进行迭代直到达到最优。K-均值聚类算法和自适应聚类算法是比较典型的迭代算法,经常用于对数据流的聚类[9,10]。

K-均值聚类算法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就是要求事先确定群集中心的初值,而这些参数的设定一般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验才能得出。自适应聚类算法虽然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不依赖于经验参数和阙值的设定,但它得到的群集个数太多,相应的就是群集内的对象个数过少,不满足现实的需求。针对以上两种算法的不足,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适用于图像序列背景提取的聚类算法,该算法首先确定群集个数k,把数据流中前k个数据对象分配给这k个凝聚点,在以后的聚类过程中,根据距离最近准则归类,然后计算新群集的均值形成新的凝聚点。

针对每个像素的灰度值X,按下面的公式进行转换:

式中:XR,XG,XB分别是像素RGB颜色空间的红色分量值,绿色分量值和蓝色分量值。

算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1)设置群集数k=3,给三个群集中心赋初值{C1(1),C2(2),C3(3)},也就是图像序列中前3帧像素的灰度值,其中,Ci(1)代表第i个群集第1次迭代后凝聚点的值。

2)处理后续帧图像的像素灰度值,按照距离最小准则将每个像素的灰度值划归到3个群集中的某一个。划分条件为

X是像素灰度值,l代表第几次迭代,对于i=1,2,3,j≠i。上式中的距离就是像素灰度值与群集均值之间的差值。这一步同时记录隶属于该群集的像素个数Mj。

3)用第二步中建立的新群集中所有成员来计算群集的均值,更新凝聚点,以便群集中每个对象到凝聚点的距离之和最小。即,希望最小化Jj:

式中:Sj(l)代表第l次迭代时,群集j的全体。群集中心值可按下式计算:

同时计算所有隶属Sj(l)像素灰度方差σj2。这样,对于像素序列Xt将由3个形如{Cj,Mj,σj2}的三元组构成。

4)比较M1,M2,M3,将最大的那一组数据的均值和方差作为背景模型的参数,完成背景提取。

应用上述算法在室内场景下进行了实验。视频序列中有运动目标,经过足够长时间的学习,可以得到理想的背景模型。图1(a)、图1(b)是正常情况下有运动目标的视频帧。图1(c)是经过学习得到的背景图像。

3 背景维护和更新

随着时间的推移,视场内会发生许多变化。其中,光照亮度的渐变和突变会导致背景图像的变化,与前景物体混淆。还有背景物体的移入移出,比如墙上原来挂着的一件衣服被永久拿走,对此我们需要更新背景模型。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每一个像素点,在上文完成背景提取,得到该像素均值和方差的基础上,重新维护一个动态三元组{µ,σ2,N},这里的N是像素点最近连续被判定为前景点的次数。

3.1 变化像素检测

当前时刻,某一像素的强度值为It,其动态三元组中的均值为µt,用m(x,y)存储当前像素是否为运动像素的判定结果:

根据虚警率设置图像的全局阈值T,本文根据经验采用T=3σ。当m(x,y)等于1时表示当前帧像素为运动像素。

3.2 基于动态三元组的背景维护和更新

我们知道,一般运动物体停留的时间比较短,所以对于场景本身的变化,如果某个像素点连续被判定为前景的次数N大于设定值Nu,就可以判定背景发生了物体移入或移出。此时,将该点的背景用当前的前景值替代:

Nu的取值不能太小,否则将会把在背景内做短暂停留的对象更新到背景中,影响后面检测的准确性。考虑光线突变或者是摄像头移动等影响因素,本文给出突变判断因子β:

式中Fu是反映背景变化程度的阈值(本文取值20000)。当∑m(x,y)>Fu时有突变发生,此时对于变化像素不需要再累积N,判断是否大于Nu,模型可直接按式(6)更替。

对于光线的缓慢变化,本文选择在像素点被判定为非运动像素的前提下,即m(x,y)=0时,有如下更新策略:

式中α∈(0,1)为更新系数,控制背景更新速度。

4 背景减除

应用第2节描述的自适应背景模型分割运动物体。用自适应背景模型更新算法得到当前的背景模型,然后用当前图像与背景模型相减,得到差分图像,再对差分图像进行阈值分割。

这时,由于噪声的影响等因素,会使一些背景区域被检测成运动区域,也可能使运动目标对应区域内产生裂缝和空洞,需要应用数学形态学和判断连通域大小的方法对该二值图像做进一步的处理。首先对检测后的结果进行闭运算,得到运动目标的完整区域,再计算每个独立的前景区域的大小(即包含的像素点数目),如果小于一定值,则将其抛弃,不认为是前景运动目标,最后得到准确的运动区域。

5 算法实验

利用本文的方法,在室内针对多种场景条件进行了实验。我们移动背景中的物体使背景发生变化。如图2(a)和图2(b)所示,背景中一件衣服过了一段时间后被拿走。应用本方法分割出的图像如图2(c)和图2(d)所示。可以看到背景变化后仍然能够正确地检测出运动人体。

图3是一组图像帧及其检测结果。尽管背景发生了光照突变(关闭了部分日光灯),但运动目标仍然能被检测出来。说明本文的背景模型是有效的。

6 结论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颖的背景差方案。使用K-均值聚类算法初始化背景图像,该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在存在运动目标的情况下,提取出背景模型。此外,使用基于动态三元组(DTDG)的自适应背景模型检测运动目标。根据像素的动态变化信息决定更新策略,能有效地处理外界光照条件变化、场景变化、背景扰动等带来的影响。

对提出的方案在多种场景条件下进行了实验。很好的实现了图像背景的提取和背景模型的更新,在物体移入移出,光线的缓变和突变等情况下都能有效的检测出运动目标。

本文方法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首先是在阈值分割过程中,当前景运动目标与背景灰度很接近时,运动目标很难被检测出来,或者是运动目标出现较大的空洞,对于这种情况,可以在阈值分割过程中考虑颜色、轮廓、深度等信息。其次,本文中一些阈值、系数和连通域大小的选取目前主要是靠经验,或特定场景下反复实验得出,对于不同的场景取值不同。因此,如何为各种场景提取自适应的阈值,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熙莹,倪国强,陈小梅.红外目标运动参数估计方法[J].光学技术,2003,29(1):63-65.LI Xi-ying,NI Guo-qiang,CHEN Xiao-mei.A Method of Infrared Target Motion Parameter Estimation[J].Optical Technology,2003,29(1):63-65.

[2]Hiraiwa A,Fuse K,Komatsu N,et al.Accurate Estimation of Optical Flow for Fully Automated Tracking of Moving-Objects within Video Streams[J].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ircuits and Systems,1999,4:515-519.

[3]吕常魁,姜澄宇,王宁生.一种新的运动检测及轮廓追踪方法[J].武汉大学学报,2005,30(8):724-727.LüChang-kui,JIANG Cheng-yu,WANG Ning-sheng.A Novel Statistical Model for Motion Detection and Contour Tracing[J].Editorial Board of Geoma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of Wuhan University,2005,30(8):724-727.

[4]Lipton A,Fujiyoshi H,Patil R.Moving Target Classification and Tracking from Real-time Video[C]//Applications of Computer Vision,1998.WACV'98.Proceedings.,Fourth IEEE Workshop on.Princeton,NJ,USA:IEEE,1998:8-14.

[5]胥健,胡福乔,霍宏.基于二维时空图像分析的车辆检测和分割方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2,36(6):887-890.XU Jian,HU Fu-qiao,HUO Hong.Vehicle Detection and Separation Based on2D Spatio Temporal Image Analysis[J].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2002,36(6):887-890.

[6]Zhao T,Nevatia R.Tracking Multiple Humans in Complex Situations[J].IEEE Trans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2004,26(9):1208-1221.

[7]HAN Hong-zhe,WANG Zhi-liang,LIU Ji-wei,et al.Adaptive Background Modeling with Shadow Suppression[J].The IEEE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2003,1:720-724.

[8]童念念.车辆自动监控系统算法研究及实现[D].北京:北京大学,2002.TONG Nian-nian.The Research and Realization of Vehicle Automatic Surveillance System Algorithm[D].Beijing:Peking University,2002.

[9]李俊韬,张海,范跃祖.复杂交通场景中多运动目标分割算法[J].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学报,2006,32(3):297-300.LI Jun-tao,ZHANG Hai,FAN Yue-zu.Multiple Moving Objects Segmentation Algorithm in Complex Traffic Scene[J].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2006,32(3):297-300.

目标背景 第8篇

关键词:混合高斯背景模型,运动目标,背景建模

1 引言

目前运动目标检测主要有三种常用的方法:时间差分法、背景减除法、光流法。时间差分法的结果精度不高, 难以获得目标所在区域的精确描述, 光流法计算的复杂度太高, 难以符合视觉监视系统实时处理的要求, 传统的背景减除法对场景中光照条件、大面积运动和噪声比较敏感, 在实际应用中需采用一定的算法进行背景模型的动态更新, 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出于处理速度和算法性能及应用场合的考虑, 本文选择建立混合高斯背景模型作为检测运动目标的方法。

2 混合高斯背景模型

2.1 基本思想

对每一个像素点, 定义K个状态来表示其所呈现的颜色, K值一般取3~5之间 (取决于计算机内存及对算法的速度要求) , K值越大, 处理波动能力越强, 相应所需的处理时间也就越长。本文使用K个高斯分布的混合模型对像素点建立背景模型, 即用K个高斯分布函数的加权和来逼近该像素点观测值的分布函数, 公式表示为:

其中, K为混合高斯模型中高斯分布的个数 (本文K=3) 。ωi, t为t时刻第i个高斯分布的权值, ηi为第i个高斯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 μi, t为其均值, σi, t为其方差。

2.2 背景建模

背景建模就是在每个像素点使用足够的信息来描述背景, Stauffer等提出了一种自适应混合高斯模型, 对每个图像点采用了多个高斯分布的混合表示。混合高斯模型是一种半参数的多维概率密度函数估计方法。它通过对每个高斯分布的参数 (均值、方差和权重) 在线更新, 能够很好的表征缓慢变化的背景。另一方面, 与单高斯模型相比, 混合高斯模型通过用一个新学习到的分布替代一个旧的高斯分布, 能够很好地处理规律变化的动态背景 (如摇摆的树叶) , 同时也适用于某些突变的背景建模 (如场景中加入或移除某一物体) 。

设图像平面上的给定像素点s= (x, y) , 该像素点根据采集手段的不同有多种可用信息, 如文献使用颜色和深度信息建立多维的高斯模型。本文只采用了YUV颜色空间中最基本的亮度信息对背景建模, 降低了高斯模型的维数, 分割效果得到保障的同时实时性更好。对于像素点s= (x, y) , 记其亮度函数为I, 历史观测值为I{I1, I2…It-1}, 用K个高斯分布来归类这些历史数据, 即对该点亮度建立混合高斯模型来表征背景。K个高斯分布中有些能典型地代表大部分历史数据, 即出现的概率较大, 相反有些出现的概率较小, 但它们的概率和为1。

3 实验结果

通过上述方法所得到的前景图像可能包含伪目标区域, 如:背景中的阴影、树叶的晃动等, 也可能某个目标被分割为不连通的几个区域, 产生不完整的目标。因此, 需要进一步的进行噪声去除、形态学滤波、阴影抑制的后续处理。

实验用Matlab编程在p42.8GHZCUP内存1G的PC机器上完成。本实验采用以色列weizmann人体行为数据的视频文件, 帧率为25帧/秒, 每段视频为83帧, 每一帧的分辨率为180×144。本实验先用前30帧图像建立背景模型, 利用后53帧图像与背景模型相匹配, 并更新背景模型, 得到前景运动目标图像。然后, 使用先开启、后闭合的数学形态学方法对得到的结果图像进行去噪, 去除小的噪声块, 同时填补运动对象内可能出现的孔洞, 最后留下来的前景区域就是我们所要的前景运动目标。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4 结束语

运动目标检测是行为识别的一个基础环境, 是所有后续工作的基础, 它也是计算机视觉的一个主要部分和研究热点。本文重点对混合高斯模型的理论基础、参数估计进行了详细推导与分析。通过背景建模、模型匹配及模型参数更新, 并进行后续的形态学处理, 除去噪声和阴影, 有效的提取出运动的目标及其携带的运动信息, 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臧晓昱.基于高斯混合模型GMM的说话人识别方法[J].科学信息:学术版.2006, 1s.pp.21.[1]臧晓昱.基于高斯混合模型GMM的说话人识别方法[J].科学信息:学术版.2006, 1s.pp.21.

[2]杨礼.基于视频目标检索的图像特征提取与分类识别[硕士], 吉林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 2010.4.[2]杨礼.基于视频目标检索的图像特征提取与分类识别[硕士], 吉林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 2010.4.

目标背景 第9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培养目标,应用型

2014年, 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 我国高教领域实施了一项重大改革, 促进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教育的转型也带动了专业的转型发展。而专业要转型, 必须从培养目标着手。财务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复合型”“应用型”要求较高的专业, 如何在高等教育转型背景下, 适应高校转型改革要求, 首先就是对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

一、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要求

1. 目标定位要明确。

如何体现专业特色, 必须在专业定位上与众不同。目前, 许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够具体, 在培养目标定位上与会计专业雷同。这也导致学生甚至用人单位对该专业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不清楚。财务管理是对社会各经济主体进行价值管理的一种活动, 体系庞大, 内容复杂, 不同经济主体的财务管理活动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 应结合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职责要求来设定人才培养目标。

2. 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挂钩。

作为一个专业, 应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特别是应用型高校, 更应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设置专业和制定专业培养计划。但目前许多高校, 在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时, 没有进行社情调查, 没有结合新的时代特点, 十几年不变, 这必然不能适应应用型改革的要求。要知道用人单位的要求, 必须进行社情调查, 以岗位需求为依据来培养学生的技能。

3. 培养目标要与教育职能相匹配。

2012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规划纲要》提出大学要向社会开放、全方位开展社会服务。从此, 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纷纷推出社会服务的实施方案, 积极探索多方位、多层次与多元化的社会服务问题。专业培养目标也应服从于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职能, 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服务地方中小企业纳入人才培养目标范畴。

二、财务管理专业学情、社情调查

根据对学生的调查, 50%以上的学生对财务管理专业的认识不清楚, 30%以上的学生对财务管理的认识停留在不同于会计、综合性较强的方面。许多学生报考本专业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 有的是家长的选择, 有的是随便选的。正因为对财务管理专业认识模糊, 导致大多数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 而且对于自己未来的职业也较迷茫。

近几年, 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外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如“互联网+”“创新创业”等新的环境对财务管理学科和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大力发展会计、审计、税务、工程咨询、信用评估、经纪代理、管理咨询以及市场调查等专业服务。这对财务管理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财务管理工作岗位需求又对该专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专业的培养目标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才市场的需求, 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那么这个专业的发展就必然存在问题。根据智联招聘西安市最新财会类职位的招聘信息, 财务管理专业的求职类别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财务/审计/税务类, 一类是证券/期货/投资管理/服务。一类财务/审计/税务类岗位中。在财务/审计/税务类职位下, 近期发布招聘信息的企业近2 900家, 其中招聘会计、会计师和出纳等基本会计核算类的岗位占50%左右。而财务经理、财务主管、会计主管、税务主管等管理以及决策岗位大概占28%左右。这与会计核算初级人才和财务决策、分析的高级人才供给相比, 会计核算初级人才呈现出供大于求的状况, 而中高端财务决策、分析和管理人才需求旺盛, 供不应求。由此, 不难预见, 面向企业经营管理一线、应用型中高级财务管理人才在将来一段时间内仍将是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市场最为紧缺的资源之一。

三、企业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要求

根据调查, 大多数企业在招聘财务类岗位时对其职责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按照会计制度做好建账、记账、核算和结账工作, 审核各种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 编制财务报表, 整理保管公司的会计凭证、帐薄报表、财务计划和重要经济合同等会计资料, 负责公司日常财务报销票据的审核;第二, 制定公司融资计划和方案, 筹集公司运营所需资金, 负责资金运作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坏帐分析等;第三, 负责进行公司成本费用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 参与制定公司产品定价, 督促公司有关部门降低消耗、节约费用与提高经济效益;第四, 负责填开与保管增值税发票, 熟悉抄、报税流程, 熟悉防伪税控系统, 负责每月国税和地税各税种的申报工作;第五, 对公司税收进行整体筹划与管理, 负责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及其他税收工作, 并进行合理避税, 对外协调与审计、税务、工商以及银行等相关单位的业务关系和联络;第六, 贯彻执行国家财经法规、税法等, 制定、维护、改进公司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会计政策、和内控体系, 制定年度、季度财务计划, 组织财务预算和各项财务计划的制定、分解及落实;第七, 负责公司财务方面突发事件及危机处理, 并形成危机处理的应急机制, 提高企业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的水平;第八, 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 并参与公司重要经济问题的分析和决策, 参与财务战略的制定。这就要求在确立财务管理专业目标时要注重培养。

除胜任财务岗位的职责要求外, 用人单位还会在任职要求上提出以下要求:专业知识要求。如全面的财务专业知识, 具备丰富的一般纳税人企业全盘账务处理经验、熟悉大中型企业财务管理流程;熟悉会计制度、国家有关税法和各种财政政策规定及法规, 尤其是国家对互联网和软件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的最新税收法规;计算机能力要求。如熟练应用OFFICE等办公软件, 尤其是Excel表及各类函数的运用;行业资格要求。如会计从业证, 会计师证, 大多要求中级会计师以上职称优先;英语要求。一般来说, 小微型企业对英语水平不作要求。而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外贸、网络企业对英语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如要求有良好的英语听说能力, 有的企业会要求英语四级以上水平;素质要求。如要求思维敏捷, 接受能力强, 能独立思考, 善于总结、分析和改进工作, 具有较强的判断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计划与执行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精神。

四、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从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入手。在职业能力上, 要求培养学生会计核算能力、资金运作管理能力、预算能力、税务筹划能力、财务分析能力、风险控制和管理能力等技能。在职业素质上, 要求学生必须毕业后能“持证上岗”, 熟悉财经法规, 对数字敏感性高, 学习能力强。应用型本科教育不同于基于技能的职业型教育, 它是在理论传授的基础上培养介于技能应用型和研究型之间的应用型人才。在高校转型发展要求下, 确立培养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以及实务操作型为主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在培养规格上着重突出该专业对职业岗位需求的满足。

参考文献

[1]李宏伟.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建设探析—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为例[J].会计之友, 2011 (12) .

[2]杨淑娥.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5 (11) .

[3]张越.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现状与改革构想[J].中国集体经济, 2016 (30) .

复杂背景下的运动目标跟踪技术研究 第10篇

视频目标跟踪是计算机视觉研究领域的核心要点之一, 其研究成果在诸多领域有非常广泛的实际应用。随着社会生产设备的升级, 越来越多的视频捕捉设备被应用到生活中, 仅2011 年, 上海市仅为治安监控就设置了超过4000 人的专职视频监控人员, 而在其他地区, 人均摄像头比例有的竟高达1:15。计算机视频处理能发现运动对象同时进行跟踪, 准确标示目标在画面中的位置, 并且随着画面内容同步跟进, 可以在预先设置好警报事件的情况下为触发警报的事件报警。

2.Camshift算法简介

英国萨利大学的的研究成果TLD被认为是目前最高效的视频目标跟踪算法, 然而该算法是一个面对高配置精确单目标跟踪的高效算法, 却不是一个普适解决方案。大部分问题都没有一个普适的最优解, 实际问题情况复杂, 没有算法时间空间下界的标准, 因此, 视频目标跟踪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依然存在着非常巨大的延伸空间。连续自适应的Mean Shift算法 (Continuously Adaptive Mean-SHIFT algorithm) , 最初是Gary、Bradski等人1999 年提出的基于mean shift算法的一种人脸追踪算法。实际上, Camshift算法是Mean Shift算法的一个改进, 除了面部跟踪, 它在其他跟踪问题中依然能达到较好的跟踪效果。

3.算法流程及实现

Camshift算法过程可以如下描述:

(1) 读取第一帧视频图像, 将RGB颜色模式转换为HSV颜色模式, 提取出其中的Hue颜色分量。

(2) 外界干预选择确定初始目标及其区域, 并以此区域初始化搜索框, 统计目标区域的Hue色相直方图。 (如图1 (a) )

(3) 以搜索框中心为圆心, 根据目标区域的色相概率标注搜索半径内的像素矩阵, 转换该范围内图像为反向投影图。 (如图1 (b) )

(4) 对 (3) 得到的反向投影图用Mean Shift算法计算出搜索窗新的质心位置, 移动搜索框的中心到新计算的质心位置, 并更新搜索框大小。

(5) 获取下一帧图像, 用前一帧计算得到的搜索框的中心和大小来初始化当前帧的搜索框, 统计目标区域的Hue色相直方图, 转到 (3) 图直到目标离开视频画面或视频画面序列结束。 (如图1)

Camshift算法可以用的是基于C的Open CV库代码, Open CV对Camshift主要函数Mean Shift和求反向投影图函数有良好的优化封装, 执行效率较高, 而且执行速度快。

4.本章小结

Camshift算法对背景复杂的彩色视频适应性强, 效率较高, 算法流程清晰易懂, 具有良好的扩展性。Camshift算法不需要预读取整个视频系列, 可以逐帧进行, 节省存储空间, 同时能实现实时采集系统的跟踪功能。同时其Mean Shift算法可证明在有限次迭代后总可以得到收敛的结果。

所以Camshift算法作为一种低资源消耗, 高可扩展性的算法, 是目前视频跟踪算法研究的热点之一, 对于需要低成本大范围运行的视频跟踪系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需要, 基于算法的视频跟踪成为一个软件研发热点。而Camshift算法作为一种低资源消耗, 高可扩展性的算法, 是目前视频跟踪算法研究的热点之一, 对于需要低成本大范围运行的视频跟踪系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运动目标跟踪,Mean shift,Camshift

参考文献

[1]薛牧青.外媒关注中国大规模安装摄像头[N].青年参考, 2011年08月10日 (24版)

[2]Kalal Z, Mikolajczyk K, Matas A J.Tracking-Learning-Detection[J].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2010.6 (1) :1-14

[3]袁国武.智能视频监控中的运动目标检测和跟踪算法研究[D].云南大学, 2012

[4]刘艳丽, 唐先琪, 陈跃东.基于改进Camshift的运动目标跟踪算法应用研究[J].安徽工程大学学报, 2012.27 (2) :74-77

目标背景 第11篇

一、新课改的目标与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总体目标是: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而向现代化,而向世界,而向未来”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其核心理念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即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需要与兴趣出发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科书、组织教学活动;要求教师把每一个学生当作平等的个体来对待,帮助他们实现最大程度的个性发展,挖掘他们的潜力,实现教育的公平;要求教育给予学生的是多方面的发展,包括身体健康、人格健全、学业良好、兴趣广泛、具有创造性与合作精神等。

二、新课改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课改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教师应具有更宽的知识背景。新课改提倡开设的综合课程往往横跨几个学科与领域,这就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不是单一的某门学科的知识,要博通各科、融会贯通,才能承担这门课程的教学,将自身的知识智慧转化为学生的经验与能力,促进新课改的成功实施。

其次,教师能够扮演多种角色。新课改改变了教师只是课程实施者的状况,他们需要扮演更多的角色,要求教师是“课程开发者”,“教材编制者”,“教材选择者”。角色的增多要求教师的素质也必须相应提高。教师角色的转变也体现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的垄断者,教师不仅担负着知识传播的职责,更应该启发诱导学生,帮助他们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不仅要关注书本的教学,更要关注学生获得知识能力的提高。

再次,教师应具有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及设计能力。新课改中,教师是研究者,具备研究的素质,了解研究的步骤,善于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特别是综合课程的教学、活动课程的实施、研究性课程的设计,没有现成的模式或“套路”可以参照,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能力和水平进行大胆地创新,进行深入、透彻的研究。

第四,教师应具备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教师要具有综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与教学设备进行课堂教学的能力;应用计算机与网络资源平台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数据分析的能力;熟练进行课件制作,将讲授内容准确、高效、灵活地呈现给学生的能力;在网络上发布信息,与学生进行在线辅导与交流的能力。

三、高师院校培养目标的转变

(一)现行高师院校培养目标的滞后性

目前高师院校培养目标仍然是基于过去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的老框框,没有进行深入的变革,这样的培养目标已难以反映时代发展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其滞后性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认识不足

教师职业是一种不可替代的专门职业,必须经过专门的培养与培训,教师应具有扎实的、高水平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系统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对教育实践的敏感性和教育研究的意识与能力。目前的高师培养目标中,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还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与进展,对新课改的基本理念、要求及新课改提出的研究性学习方法、活动课程的组织及教师角色的转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2.忽视综合素质与相应的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

高师院校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分化严重,各自独立,仅围绕本专业的知识结构而确定,这使学生只能掌握越来越细化的知识,对相邻学科的知识则知之甚少,培养人才口径过窄,缺乏综合性,无法适应综合课程的开设。同时更忽视了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学设计、教学研究等更为广泛的教师能力的培养。

3.缺乏对个性与创造性的鼓励与培养

21世纪应当培养学生崇尚自由、展示个性、能动创新。新课改中也提倡增加选修课程赋予学生以更多的选择机会,开设校本课程给学生更具适应性的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选择性与自主性。目前的高师培养目标中,更多的是对学生学习的科目、完成的课时、修得的学分的规定,表述更侧重于统一的要求,而少有对学生个性与创造性发展的鼓励和教学安排。

4.价值观目标的要求过于宏观且落后于时代

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并趋于稳定的时期。目前高师学生中存在着对人生、对教师职业丧失信心、道德信仰缺失的现象。这与学校培养目标过于笼统、简单要求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一定联系。这种培养目标较少关注学生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职业价值取向的形成,以及对职业未来发展方向的分析、引导与指导。

(二)高师院校培养目标应做出的适当调整和改变

教育事业是以教师为本的事业,优秀的教师队伍是教育事业成功的关键。新课改对教师素质的挑战要求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随之做出转变和调整。

1.教育、教学理念方面培养目标的转变

高师培养的人才不仅应掌握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及学科教学法方面的知识,还应了解课程理论及编制方法、教育心理、班级组织与管理、教学评价、教育统计等相关学科的内容,并灵活应用其去指导教学实践,改进与完善自身的教学活动。还应有积极的课改意识,关注课改的最新动态,随着课改的进行不断更新教育观、教学观、人才观、评价观。

2.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培养目标的转变

高师院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思维与独立思考的能力,让未来的教师拥有自主、客观、科学地判断、认识、分析与解决问题和确立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的能力;同时具备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心理素质,养成坚强的个性品质,能够积极地应对困难与挫折;具有积极的态度,乐观地看待人生,并以此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勉励学生;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形成对教师职业的理想与信念。

3.教学实践能力方面培养目标的转变

新课程强调:“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可见,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操作能力,能熟练地进行课件制作,使用相关的教学软件进行教学;具备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能够在观察与实践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方案、实施研究、得出结论,能够在实践中总结经验、自我反思、提升水平、强化能力。

4.知识结构方面培养目标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应具备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相联系的知识,具备和某一学科相联系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倡导教学以模块为单位进行。这就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全面的而不是单一的,是整合的而不是离散的,是均衡的而不是偏执的。高师院校应该培养学生成为某门学科的专家。

叶澜教授说:“迎接2l世纪挑战的高师教育改革,深入到学校工作内部。首当其冲的是培养目标的重新构建,只有在明确新世纪对教师要求的前提下,才能找准和明确学校教学、教育工作改革的方向”。高师院校对培养目标做出适当调整,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进一步发挥其培养教师的功能和价值。

目标背景 第12篇

关键词:运动目标检测,分级自适应背景估计,背景差分法,帧间差分法

1 研究现状及课题来源

运动目标检测是图像处理的基础,有效的运动检测方法可以大大降低后续图像处理的计算量,并提高系统性能指标。已有的运动目标检测方法主要有光流法、帧间差分法、背景差分法[1,2,3]。光流法不需要预先知道场景的任何信息,适用于动态背景,但这种方法计算量大、实时性差,少有采用[4]。帧间差分法简单快速,能适应背景的快速变化,但检测出来的目标可能存在“空洞”,即两帧间目标的重叠部分会检测不出来;也可能使目标“膨胀”,即目标的边界部分扩大[5]。背景差分法是目前最常用的运动检测方法,其核心在于背景提取。最简单的背景提取方法就是人工指定一帧不含运动目标的图像作为背景,这在短时间内可能是有效的,但当背景因为光照、温度等因素发生改变时,如不能及时更新背景就会产生错误的检测结果,因此一般采用自适应更新方法进行背景提取[6]。

本文内容来源为某红外警戒设备研制任务,该设备有凝视和周扫两种工作模式,当工作于凝视模式时,需在300 m的纵深上探测、识别和跟踪人体目标,而对车辆等其他运动目标不感兴趣。图 1所示为运动目标检测模块框图,是整个系统软件的前端处理部分,模块的输出为运动目标列表,供后续识别、跟踪算法所用。其中的背景估计部分为本文的重点研究内容,与经典自适应背景估计不同的是,本文的分级自适应背景估计算法还考虑到了帧差信息和识别信息。

2 经典自适应背景差分法及存在问题

以第一帧为初始化背景,然后根据式(1)更新背景

Bn+1(x,y)=(1-α)·Bn(x,y)+α·Cn(x,y) (1)

式中:Bn为当前背景图像,Cn为当前输入图像,Bn+1为下一帧的背景估计,α控制背景更新速率,α越大则背景更新越快。将当前图像和背景图像进行差分运算并进行阈值化处理后可得到二值化图像Dn,如式(2)所示。大于门限T1的点为前景点,置为255;否则为背景点,置为0。

undefined

将式(2)中的Dn(x,y)进行先腐蚀后膨胀的形态学滤波后,可以去掉噪声点,接着进行连通域检测,便能得到一个个不连通的运动目标集合,记为{Gk,k=1,2,…,K}。

自适应背景更新方法可以快速跟上背景的变化,也能解决“空洞”和“膨胀”问题,但是仍然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当目标往前移动的时候,后面常常拖着一个长长的“尾巴”,而这个“尾巴”的存在会对运动目标提取有着较大影响。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α的选取。

3 分级自适应背景更新方法

所谓分级自适应背景更新方法就是将一帧图像分成几个区域,每个区域用不同的系数α进行更新。为了快速跟上背景的变化,默认更新系数α取为0.1。

3.1 引入背景差分运动信息

考虑到“尾巴”的形成原因是由于运动目标经过的时候参与了背景更新引起的,因此可以让运动目标不参与更新或者更新速率非常慢。实际工作中发现,因为帧频较高,即便α很小的情况下也会使背景污染。所以,令

undefined

按照式(3)更新背景,当运动目标经过的时候就不会在背景中留下痕迹,“拖尾”问题也就顺利解决。但如此一来又带来另一个问题,如图 2所示,一个人从右往左走,由于背景初始化时已经包含有目标,因此当此人离开时会在原地留下一个虚假目标,如果按式(3)更新背景,由于虚假目标也表现为运动目标,那么背景将会一直得不到更新,此虚假目标将会一直持续下去,这显然是不合适的。这种现象是很常见的,比如说目标停止了一会再重新走动,也会出现类似的问题。引入帧间差法运动信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3.2 引入帧差运动信息

设DPn为帧间差分二值化图像,则

undefined

(4)

将式(4)中的DPn(x,y)进行形态学滤波后和连通域检测后,也能得到一个个不连通的运动目标集合,记为{Hk,k=1,2,…,K′}。

只有背景差分法和帧间差分法同时检测出来的前景点才不进行更新背景,其他点都按照默认系数更新。将式演变成

undefined

(5)

这样一来又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当目标行进一段时间后停止的时候,DPn(x,y)=0,此时如果用默认系数0.1更新背景,目标将会很快地融入背景,也就是目标将会很快“消失”。如果这个运动目标是虚假目标或者不感兴趣的目标,这是没问题的,但当这个目标正是感兴趣目标(对本文来说就是人体目标)时,则不能让其“消失”得太快。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引入识别信息。

3.3 引入识别信息

识别信息是由后续识别算法模块反馈得来的。将感兴趣目标集合记为{Rk,k=1,2,…,K"},式(5)稍加改动变成

undefined

式(6)的意义是,当感兴趣目标不动时,使用一个比较慢的更新系数0.005进行更新,这样可以保证感兴趣目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还是可以被发现的。如果感兴趣目标静止不动很长一段时间,则认为其不具威胁性,可以将其融入背景;当感兴趣目标再次移动的时候,可以继续发现目标。文中的系数可以根据系统需要进行适当调整。

4 实验及结果分析

测试视频为红外摄像机拍摄所得,环境温度约为0℃,分辨率为384×288。程序运行环境为 VC++ 2008,OpenCV 2.10,Intel Core i5-2430M/2 Gbyte内存。

不同运动检测方法效果如图 3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帧差法人和车均有“空洞”现象,边界有“膨胀”现象,因为车身的“膨胀”使得车子旁边的人没法检测出来。经典自适应背景差分法因为运动车辆逐渐融入背景而使得人体目标根本没办法检测出来,且车辆本身因为自身长长的“尾巴”也会被检测错误。本文提出的分级自适应背景更新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目标是实心的,没有膨胀现象,且不会漏检目标。

5 结束语

本文提出的分级自适应背景差分法能够有效地解决工程中经常出现的目标拖尾和目标空洞问题。提取的目标位置大小和真实目标一致,这有利于对目标进行进一步的分割操作,当多人粘连在一起的时候,只要检测出来的目标稍有膨胀,就无法对其进行有效分割,分割得不好也就难以对目标进行识别,影响整个系统指标。运动检测时利用了后续识别算法的信息,使得在背景快速更新的同时,可以保持对感兴趣目标的持续关注。

参考文献

[1]孙涛,陈瑞.视频监控系统中一种运动目标的检测方法[J].电视技术,2012,36(7):127-130.

[2]HUANG Min,SHU Huazhong,LIU Qian.A study of moving object de-tection based on combining background profile difference algorithm[C]//Proc.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and Information Sys-tems.Dalian:[s.n.],2010:425-428.

[3]胡彪,龚晓峰.基于改进背景差法的运动目标检测[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0,31(17):3841-3844.

[4]谭歆,武岳.基于OpenCV的运动目标检测方法研究与应用[J].电视技术,2010,34(1):184-187.

[5]WANG Liang,LIU Yongxin.Moving object detection and extraction in se-rial image[C]//Proc.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Image and Sig-nal Processing.Shuanghai:[s.n.],2011:928-931.

上一篇:游戏角色下一篇:生殖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