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爱情心理

2024-07-21

大学生爱情心理(精选8篇)

大学生爱情心理 第1篇

一、高校爱情现状及问题

1.恋爱普遍化

目前的在校大学生年龄在17~23之间, 据有关调查显示曾经恋爱和正在恋爱的比例达69.19%, 青春期的大学生对爱情充满向往, 并积极的追求, 在生理因素和外界因素的影响下, 很多学生纷纷坠入爱河, 大学中谈恋爱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并且向低龄化发展。

2.恋爱过程公开化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千百年来人们给予爱情美好的赞誉, 传统的恋爱方式比较温婉、含蓄。社会发展到今天, 更加开化和包容, 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也更加开放, 大学生必然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 加之青春期的强烈需求, 在恋爱方面的行为和方式更加公开, 对恋爱关系不隐晦, 情感表达方式大胆、直接。

3.“性”知识缺乏

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一直是一个敏感的字眼。长期以来, “性”的禁锢和封闭以及性教育的落后, 使大学生们对“性”产生了极大的神秘感, 受大众传媒的影响, 获得的一些不科学和零碎的性知识, 对性一知半解, 这种性无知和性困惑产生一些心理矛盾冲突和不正当的性行为, 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大学生生理早熟和心理滞后现象, 导致对爱的掌控能力较低, 恋爱成功率低, 甚至发生恋爱悲剧。

4.恋爱动机多样化

爱情是人类的美好情感, 是人生中的重要的情感体验, 青年大学生向往美好的爱情体验, 但是由于自身和外界的影响, 往往有不同的恋爱动机。应该说绝大多数大学生恋爱的动机是出于爱情, 动机是积极的。也有一部分是出于生理上的需要, 性冲动成为恋爱主要诱因;物质上的需要也是动机之一, 恋爱关系中, 相互依赖, 同时也进行着各种交换, 良好的家庭背景和发展前途往往成为恋爱的关注点, 个人的虚荣心和攀比心理得到满足;还有一些人, 仅仅是出于弥补心理的空虚与孤独, 甚至是出于“单身没面子”的心理, 去谈恋爱。动机不良往往会导致恋爱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比如恋爱关系不稳定, 道德责任意识缺乏, 甚至矛盾冲突发生恶性事件。

二、形成大学生爱情心理问题的原因

1.家庭因素

家庭对个人的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为人处事有着重要的影响, 特别是对待爱情和性的方面, 在中国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 谈“性”色变, 父母对孩子关于性的问题一般采取回避甚至欺骗的教育方式, 导致孩子性知识缺乏;也有一些父母向孩子传达的信息是性肮脏、丑恶的观念, 导致孩子长大后对性的鄙视和回避;单亲家庭的性教育缺失和歪曲也会导致孩子认知的偏差。因此, 新时代的父母要掌握合理的性教育方式, 像孩子传达正确科学的信息。

2.学校因素

首先, 进入高校后, 大学生拥有了更加宽松和自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学习上的压力减轻了, 课余时间也更多了, 空虚无聊的时光需要有人共享;加上远离父母只身在外情感需要有所依托;高校中对恋爱没有明文的禁止;大学生集体活动多, 业余活动丰富与异性接触机会多;以上这些因素成为大学生谈恋爱的推动因素和条件。

其次, 高校对大学生的爱情心理教育重视不够, 在恋爱观教育中往往只是灌输道德准则, 忽略了人性关怀, 造成大学生在恋爱中遇到问题迷茫无助。不少高校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缺乏系统的教育内容, 很少开设针对大学生恋爱问题的课程。

3.社会因素

首先, 在国家政策方面, 2001年教育部对参加高考的考生取消了年龄限制和婚否限制, 2005年教育部废除了“在校大学生不准结婚”的规定, 基于这些政策背景, 大学生结婚已经成为合理合法的行为, 谈恋爱更是无可厚非。

其次,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 多种文化和价值观影响着大学生的爱情观的形成, 比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同时, 随着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 网络在大学生的生活中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 而一些错误、虚假、庸俗的信息未经过滤就传播出来, 对辨别能力不高的大学生有着不良的影响。

三、爱情心理教育的内容与对策

1.在高校中普及爱情心理学知识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在某种意义上讲爱情是人生的必修课, 爱是需要学习和培养的。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期的青年大学生更加需要了解爱, 学习爱。因此, 在高校中唤起学习爱的意识普及爱情心理学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也是大学生迫切的需要。比如让大学生深层次的理解爱的内涵、学习如何爱、了解恋爱的心理、爱与性的关系、爱情与婚姻等内容, 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乃至今后婚姻家庭的幸福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2.加强性教育

性作为人的一种本能, 是一种自然生理现象, 贯穿于人的一生。是人类的一种正常的生理需要, 还是爱的升华和表达。性本能是人的自然属性, 但人的这种本能要受道德、法律等社会规范的制约。在现实中, 许多大学生由于性知识的缺乏, 对性的误解, 导致悲剧屡屡发生。树立正确的性意识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不能忽略和回避性教育, 应该把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知识传输给学生。学校应该开设相关的课程, 科学严肃的把相关知识教授给学生。

3.倡导积极健康的恋爱方式和行为

青年大学生谈恋爱本身是合情合理的, 之所以引发很多问题是因为对恋爱的方式和行为不正确的选择和处理。在高校教育中不应该回避和一味否定, 而是应该倡导积极、健康的恋爱方式和行为, 使爱情真正成为一道美丽的校园风景。

4.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正确引导

首先, 在社会层面应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保障作用, 社会舆论和大众传媒应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用健康高雅的精神产品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帮助大学生辨别道德界限, 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其次, 学校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完善健全人格, 加强爱情观和性知识教育, 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举办一些学生喜欢的知识讲座和活动,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开展情感咨询热线等为学生服务。

再次, 要充分发挥家庭的作用。家庭氛围和家长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父母应该与时俱进的转变观念, 加强与孩子的交流沟通, 注重孩子的情感教育, 关注孩子的情感变化, 进行积极地引导和教育。

总之, 社会、学校的教育要形成合力, 共同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努力。

摘要: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青春期, 生理基本成熟, 心理自我意识不断增强, 对爱情充满着向往, 并以各种方式进行爱的体验;但是在大学的特定文化背景下, 大学生的恋爱属性又区别于社会青年, 大学生在爱情方面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因此, 通过合理的教育引导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有利于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爱情观,爱情心理

参考文献

[1]李伟雄, 王庭照, 林传军.大学生恋爱观教育浅议[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0, (12) .

[2]李承宗、甘雄.大学生恋爱动机的心理学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 2008, (8) .

[3]岳莹.大学生恋爱观的调查与引导[J].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0.

[4]贾晓明.学习建立亲密关系:大学生恋爱心理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 2003, (6) .

大学生心理与健康论文(爱情) 第2篇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人们对待感情的态度也越来越自然开放,大学生恋爱也成为再正常不过的现象,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学生时代的爱情也是最纯洁也最令人向往的。然而我们能看到许多的大学生因为失恋一蹶不振、荒废学业,甚至走上极端,实在是令人扼腕叹息。因此,了解失恋的原因从而更好的经营感情,以及学会如何平复爱情所带来的创伤就成为了很关键的事情。关键词:大学生恋爱爱情失恋学业理性 正文:

爱情是人与人之间的强烈的依恋、亲近、向往,以及无私并且无所不尽其心的情感自觉自愿的为挚爱的人付出感情、担当的责任。20岁左右的大学生,对爱情的渴望是再自然不过的,但是大学时期的我们是单纯又脆弱的,刚刚从高中步入大学的我们的恋爱观很可能还不够完备,因而很可能在感情中遭遇挫折。

在恋爱的季节,爱情是多变的。现在校园里的人,大多都还不成熟,爱情观不是很正确的人也不在小数,面对着太多的诱惑与不确定因素,带着当事人本身对自己感觉的模糊性,失恋在大学里就成了家常便饭。若是在感情中受到伤害,也一定要学会如何调整自己,尽快从感情问题所带来的负面情绪中走出。

一、失恋的发生

从感情的生成方式,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大学里爱情总是悲剧收场的了。随着大学生心理和生理上的逐渐成熟,对爱情的渴望也渐渐强烈起来,这就使得有些大学生“饥不择食”,不管对方是否和自己志趣相同,情投意合,而只凭双方初次见面或经过几次接触之后,就确立了恋爱关系。这种由于一时冲动而获得的爱情常常是“无疾而终”的,因为开始时没有深入地了解对方,而将来随着对对方了解的深入,双方的缺点会越来越多地暴露在对方面前,从而双方的矛盾也不断加深,最终导致感情的破裂,只能悲剧收场。

要说双方前期一点感觉都没有,显然也不合适,人有种“越容易得到的东西越不重视”的“本能”,得到了所谓的爱情之后,便不会加以珍惜。一开始对双方可能会“迷恋”,时间久了,就觉得没趣了,这时支持感情继续下去的,应该就是“责任感”了吧,不想自己原先的承诺破坏了,便选择继续,等到其中一方实在厌倦了的时候,伤害也就来了,“责任感”的淡化最终导致了“失恋”。

二、处理失恋问题

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往往较弱,当又一段感情破裂,有些大学生会自暴自弃,更有甚者,会做出伤害自己的极端行为,这时就需要妥善处理失恋问题,以防不必要的事故发生。

当你失恋,首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爱情并不是生活的全部,要处理好爱情和其他东西的关系,不要把爱情看的太重;其次,人们都说“时间是治愈一切的良药”,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只要能够积极调整,随着时间的流逝,失恋所带来的负面情绪最终总会消散。

当你身边的人失恋,千万不能忽视,要安慰关心,让失恋者感觉到爱情之外的温暖,早日走出失恋阴影。而且,平时越是内向、腼腆、文静的同学,其真实的心理想法隐藏的越深,越需要我们去多关心。当然,帮助的手段也是非常关键的,如果“哪壶不开提哪壶”的话,则很有可能起到负面的效果。应当采取先辅助失恋者发泄完再对其进行安慰劝说的方式,否则不满长期在内心积压的话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总之,失恋后必须妥善处理,我们也要多多关注和帮助身边的人妥善处理失恋问题。

爱情的心理“三保” 第3篇

男拉女拽,才有不断的爱

桥段一:面对爱巢和旅馆。主人公通过望远镜守望着灯火通明的爱巢,看到既熟悉又陌生的伴侣,心理躲避着、期待着;看到婚姻7年后的伴侣日夜交替,内心纠结着,思索着。感动在最后的时刻到来,生活变得皆大欢喜。

心理第一保:保持爱情,携手到老。忽视是婚姻的天敌,爱情在婚姻中不能太过成熟,因为成熟会让我们忽略彼此的感受,跳过生活中太多爱的步骤。心理学认为只有在爱的环境中爱才能成长。

旧爱不再爱,感觉才不坏

桥段二:面对旧爱和现实。大学毕业后的同学聚会,将曾经的金童玉女,现实的饮食男女又拉回到一起。把能想到的那些疯狂都一一呈现在我们的眼前,结果是一场悲喜交加的闹剧。

心理第二保:保存爱情,永恒不老。面对过去的爱情,我们其实只是爱心中的一个形象,只是爱一段没有结果的回忆,只是爱自己的那份遗憾。心理学讲一个人懂得分离之爱,才会把握当下之爱。做到我爱你却与你无关,也就保存住了曾经那份永恒的爱情。

当裤子失去皮带,才懂得什么叫依赖

桥段三:面对浪漫和挑战。婚姻中出现了挑战,看着出现的拯救者,主人公们通过上蹿下跳的情节传达出感情上的挣扎和无奈。听着大海的声音、听着《祝你生日快乐》的歌,结局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心理第三保:保卫爱情,慢慢到老。我们都像孩子,总会有贪玩不顾家的时候。要想一起慢慢爱到老,心理学告诉我们要营造一种被他(她)需要、被亲人需要的氛围。婚姻中的爱情不是用一颗心去敲打另一颗心,而是两颗心共同撞击的火花。

大学生爱情心理 第4篇

人际交往的纽带是事情或任务, 长久的人际关系的载体则是情感。人类最基本的情感是亲情、友情和爱情。

随着孩子的成长, 独立意识也越来越强烈, 进入中学阶段的孩子, 情感上会越来越倾向于友谊的发展, 在朋友交往上却容易陷入误区。其中最常见的就是“错把友情当爱情”, 这种误区在同性朋友和异性朋友之间又有两种不同的表现。在同性朋友之间, 有极少数的同学会把自己对同性朋友的依赖情感定义为“同性恋”, 更多的情况则是表现为对好朋友的占有欲, 也就是说不能容忍自己的好朋友再结交自己之外的其他朋友, 一看到自己的好朋友和别人走得近并且有说有笑便醋意大发, 怒不可遏。异性朋友之间的友谊, 则会被轻易地定义为“爱情”, 所以出现了所谓的“早恋”现象, 但其实质是“早练”现象, 也就是早早地练习异性友谊与交往。

二、问题探讨

青少年对自己情感发展的重视和关注是一种正常现象, 作为老师和孩子家长不要对此大惊小怪, 更加无须故意渲染。人经历的三种情感———亲情、友情和爱情, 这三种情感之间有其内在的联系和发展过程。亲情, 是友情发展的避风港;友情, 是爱情的基础和顾问;爱情又是亲情的源泉。亲情的主题是感恩, 是晚辈感激父辈为自己无私而伟大的付出;友情的主题是发展, 通过友谊促进共同的发展, 让友谊的各方得到更好的发展;爱情的主题是幸福与追求, 相恋的双方追求共同的理想与幸福生活而不懈努力。中学生重视朋友关系, 却容易因为朋友的误解而痛苦。如若能关注亲情, 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与付出, 主动向父母敞开心扉谈论自己与朋友交往中遇到的苦恼, 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

交益友、读好书是每个家长对孩子的期望, 他们会鼓励自己的孩子和积极、乐观、上进的同学交往, 共同探讨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作为在校学生, 通过学习这个平台结交的朋友就是学友, 通过共同爱好、特长平台结交的朋友就是画友、乐友、旅友 (驴友) 等等, 因此处理好同学关系需要多在学习生活上交流。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随着人的发展会不断追求对更高层次需要的满足。中学生为满足归属和爱的需要就会同别的学生产生友谊之情。作为教师和学生家长首先应该尊重他们的感情, 无论何种性质的情感都需要得到尊重, 因为喜欢和被喜欢、爱和被爱都是幸福和快乐的。中学阶段是孩子身心成长的黄金阶段, 既要锻炼好体魄又要学好知识培养各方面的能力, 因此中学校园禁止学生谈恋爱, 但是, 异性同学之间正常的交往需要得到应有的提倡和保护。如果这个异性朋友确实非常优秀, 自己非常希望将来他 (她) 成为自己的另一半, 那么该怎么办?因为青春萌动的他们内心深处充满了矛盾, 既知道早恋不好, 但又不忍心放弃优秀的她 (他) , 所以很难做出正确的抉择。针对这样的问题, 有些老师和家长会硬性的要求他 (她) 放弃早恋的想法, 但其结果很可能会适得其反。中学阶段的孩子已经具有自我作选择和决定的能力, 缺乏的是正确分析和处理事情的能力。老师和家长不可能为他们作决定, 而只能是积极和他们探讨, 教他们知识和技巧, 让他们拥有正确分析和处理事情的能力。朋友交往首先要遵循的原则就是尊重, 然后是真诚与互信, 最后是相互鼓励、支持、促进各自的发展。中学阶段还没到可以谈恋爱的时候, 但可以“早练”, 也就是早早地练习发展异性友谊。“早恋”不行, “晚恋”也不好。想想一个孩子天天花着父母给自己的零花钱追着她 (他) 说“我爱你”, 很多时候自己连买面包的钱都没挣到, 那是怎样一番情景?同样, 如果一个参加工作多年的成年人, 连恋爱对象都没找到, 即使有个恋爱对象, 但对她 (他) 一说话就脸红得不行, 这种情况是不是也挺让父母着急的呢?

三、小结

中学生“早恋”现象是在个体生理趋于成熟而情智发展尚未成熟阶段人际交往中出现的独特现象, 使用“早练” (早早地发展异性友谊的练习) 一词更为贴切。中学生需要理性理解友情和爱情, 并珍惜在中学阶段发展的纯洁友谊。认识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真谛就是尊重, 尊重友谊、尊重朋友, 也就是尊重感情、尊重自己, 别再错把友情当爱情。

摘要:中学生“错把友情当爱情”的误区在同性朋友和异性朋友之间有两种不同的表现。在同性朋友之间, 有极少部分同学会把自己对同性朋友的依赖情感定义为“同性恋”, 更多的情况则是表现为对好朋友的占有欲。异性朋友之间的友谊则会被轻易地定义为“爱情”, 所以出现了所谓的“早恋”现象, 但其实质是“早练”现象。中学生需要理性理解友情和爱情。

大学生爱情心理 第5篇

在大学里学习不是唯一,但却是第一位的,在纷杂的价值观的冲击下,应当时刻摆正学习的位置。

大学是一个小社会,为我们学会人际交往提供了平台,保持自信开朗的心态是搞好人际关系的绝佳途径。

大学生恋爱是正常的。爱情是感性的,可同样需要理性。尤其在大学生群体中,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才是成熟的表现。

关键字: 学习从众性 社交 主观 客观 恋爱 恋爱观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都迅速发展的阶段,也是一个伴随着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过渡时期。一方面是外界环境和主观内在要求自己学会成熟理智的对待问题,真正独立起来,另一方面是自己在成长成熟过程中会遇到种种困扰与挫折,主要表现在学习、人际交往、恋爱这三个方面。面对挫折,大学生应当学会提高自己的心理调适能力,增加心理健康知识,懂得用健康的行为方式应对一切压力和挑战。

一、学习没有目标自由渐成散漫

1、现象分析:21世纪是一个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时代,对人才的定义有不同的标准,成才的途径也多种多样。于是上大学在一些人看来不过是赚学历。而现在大学的教学方式又是相当宽松灵活的,更加强调自主独立的学习,另外,绝大多数大学生尤其新生都是刚卸下高中繁重的学业负担,进入大学后,又突然失去了老师和家长的监督,再加上大把的空闲时间。于是,好的学习习惯渐渐被无节

制的上网、打游戏,聊天等不规律的作息方式所取代,目标逐渐模糊,斗志逐渐丧失,学无所获,一到考试就手忙脚乱,一片“高挂”。

2、心理分析:“挂科”如今已成为大学生专属的指代考试不及格的流行词汇,许多人感到不解,为什么一群在中学勤奋努力并且在高考的千军万马中都能脱颖而出的“幸运儿”进了大学会有这样的转变呢?对比高中、初中不难发现大学宽松的大环境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当身边的同学几乎都对书本兴趣淡化,“从众”心理便开始放大。关于人的“从众性”,就连心理学家对此都颇为不解,有两个著名的实验分别由穆扎费·谢里夫和所罗门·阿什完成的。实验结果表明,人在模糊不清的情况下,趋于跟从周围人的行为。即使有人做出正确的选择,也会明显感觉自己的行为很别扭。

3、建议: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许让我们不再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万丈豪情。但是一个不被社会所淘汰的人,必须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大学时代是一个为将来作规划,奠定知识基础的时期。当身边的人都忽视学习时,“从众性”绝对不是我们放弃学习的借口,因为我们还有认知力和判断力。正如在前面提到的实验中,同样有人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是愿意泯然终生,还是愿意坚持理想,出类拔萃?这是值得每个大学生反思的问题。毕竟人生不是拔河,哪对人多哪队就能获胜,相反,成功往往属于少数人。保持头脑清醒,做出自己认为正确的选择胜于一切。从自身做起带动身边的同学,由寝室成员到寝室之间,正当竞争,相互促进,建立起良好的学习氛围,进步的将会是整个群体。所以,提议以专业或班级为单位,定期的进行考察评比。侧重于模范学习小组和寝室的评比,利用“从众性”让群体对个人有积极的影响。

二、开始关注社交人际交往却有困扰

1、案例:小A是独生子女,一直在父母的呵护中长大。他学习很好,父母、亲戚朋友对他的期望很高。他对自己的要求也很高,学习十分刻苦,与人接触的时间不多。久而久之,性格趋于内向,不太善于与人交往。今年,他顺利地考入全国名牌大学,入学前,老师、家长都建议他上大学后要注意提高自己与人交往的能力,多交几个知心朋友。他自己也觉得有这个必要,决定上大学后与人好好相处。开学后,陌生的环境首先让他不适应,来到寝室看到一张张陌生的面孔,就不由得对能否和室友搞好关系产生焦虑。对室友的主动搭讪也十分拘谨。相处

一段时间后,他觉得自己和另外几个人没有什么共同语言,生活习惯也差别很大。于是,他干脆选择逃避,可别人却以为他很高傲孤僻,就不怎么主动亲近他了。时间久了,当他看到其他几个室友同进同出,关系很好的样子,便觉得自己被孤立了,人际交往上的挫败感开始打击他的自信心,使他整天郁郁寡欢,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

2、心理分析:有人际交往困扰的同学多少能从小A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大学生们渴望与人交往,渴望自己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而在实际过程中却经常受挫。主要有:一是不被认可。大学校园里人才济济,每个人都有独到的见解,当你的想法遭到反驳,当行动不被认可,就感受不到自身的价值,产生受挫心理。二是被误解。大学生处在敏感的年龄,充满激情,情感丰富,在相处的过程中被误解是难以避免的,也容易产生受挫心理。

3、建议:

【1】主观方面

(1)、注意培养亲和力。让别人觉得你是一个容易亲近相处的人。从而瞬间拉近你与他人之间的距离。同样,当你选择回避时,别人可能会以为你是一个倨傲、孤僻的人,自然也不会主动接近你。小A的拘谨和后来的逃避恰恰给人留下了这样不好的印象。

(2)、换位思考。当人际关系出现不和谐后,双方心情都比较失落,多站在对方角度想想自己的言语和行动,多考虑一下对方的感受,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自然会收获真诚的友谊。

(3)、心怀感激。牢记朋友对你的帮助,心怀感激的对待每个人,心怀感激的对待你的朋友。

(4)、不断完善自己。优秀的人往往更受人欢迎,不断的完善自己,改掉生活中的不良习惯,用你的人格魅力吸引大家,相信大家会更喜欢你的。

【2】客观方面

(1)、加强学校或学院的引导作用。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宣传周、心理辅导论坛等活动。联络班级心理委员和寝室心理联络员作报告和交流经验。对最近状态不好的同学予以关注。

(2)、班级心理委员和寝室心理联络员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有助于班级成员之间增进交往和加深对彼此了解的小活动。通过外力让那些人际交往不顺心的同学慢慢打开心扉,融入群体,结识几个谈得来的朋友。以轻松愉快的方式扫除心中的阴云。

(3)、心理咨询中心发挥更积极的心理辅导作用。通过组织培训和宣传活动,使同学们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对心理咨询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懂得用正确的方式排解心理困惑。

三、爱情诺曼底登陆也有烦恼

1、现象:进入大学,许多人开始寻找自己心仪的伴侣。大学生恋爱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现象,而是已经从现象转变成了潮流。就像许多同学说的,在大学恋爱是正常的,不恋爱才是不正常。大学生恋爱本无可厚非,只是学生的身份给恋爱带来了一些烦恼。首先,大学生的学习任务还是比较重的。尤其对于一些对自己将来有明确的深造规划的同学而言,在大学阶段恋爱并不是很合适。其次,我们还没有工作,算不上真正的独立。父母给的生活费有多少可以用作恋爱的资源呢?最后,大学生对待恋爱的态度相对宽容,重视恋爱结果,轻视恋爱过程。以过于感性的态度对待这件事,结果往往不尽人意,承受能力较弱。

2、心里分析:Hatfield(1988)将激情之爱界定为“强烈渴望与对方在一起的一种状态”激情燃烧的感觉伴随着紧张、兴奋地生理现象。而大学生正处于这样一个生理唤醒、情感丰富的时期,恋爱也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关键取决于我们对待恋爱问题的态度以及是否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是否正确选择恋爱时机,是否能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业的关系等因素。

3、建议:首先明确恋爱与学习并无本质上的冲突,处理得当反而能让自己身心愉悦的投入到学习当中。恋爱是神圣的,不是赶潮流的工具。恋爱的过程是幸福的,其间可以多和朋友聊聊,分享其中的喜悦,也可以说说遇到的问题。这时朋友的话可以给发热的头脑降降温。尤其在遭遇爱情挫折后,向好友倾诉往往能减轻痛苦,获得有效的心理干预,不至于一蹶不振甚至走向极端。

我们正处于一个伟大的时代,这个时代给予我们激烈的竞争,开阔的视野和成功的机会。成为新时期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注定是我们大学生的使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真本事,而学习则是最直接、最有效也是永不过时的途径。成功除

了要有能力,还得懂得合作,合作的前提是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大学这个小社会里,锻炼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很重要。事业上的成功并不能取代我们对爱情果的渴望,拥有正确的爱情观,采取合适的方法,相信我们的爱情之树终将开花结果。

因此,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勇敢地迈向人生,创造属于我们的未来。

爱情变质心理学 第6篇

但是达尔文夫妇享受了幸福的婚姻生活。1882年在达尔文的弥留之际,这个曾经颠覆了人类对自身认知的杰出科学家,简单地说了一句:“我的爱人,我的挚爱。”

不过世界上这样幸运的人其实很少,婚姻就像建立在一片倾斜的田野上,每件事都逐渐走向下坡路。很多夫妇早期心目中“生命的挚爱”,多年后都变成了“世界上最讨厌的人”,这真是一个令人困惑的悖论。

婚姻让当初的吸引点变成缺点

长久以来,爱情一直是诗歌、文学、电影与艺术的主题,近年来才成为科学研究的课题。黛安·费尔姆丽是美国加州大学的社会学家,专门研究夫妻关系问题。她发现,刚开始恋爱时伴侣最吸引自己的特质,到后来往往成为让自己最讨厌的缺点。

早在20世纪80年代,费尔姆丽就意识到这一点。那是一次朋友聚会上,她和一些女性朋友谈论的话题转向了夫妻关系,一位女士抱怨她的丈夫周末从来不陪她,然后费尔姆丽问她,一开始她丈夫的什么特点吸引了她,结果回答出人意料,她说和丈夫在高中时相恋,对他倾心的原因是他非常努力,有事业心。在座的另一位朋友抱怨说她未婚夫从来不和她分享他的感受,而他吸引她的正是深沉的气质。在这些例子中,似乎一开始最吸引异性的品质,到后来却成了最被讨厌的缺点。

基于这种直觉,费尔姆丽进行了大量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证明了最初的假设,不论是正在恋爱还是已经分手的恋人,恋爱对象最开始吸引他们的特点,逐渐变成了令他们讨厌的缺点。比如,费尔姆丽问一个男生喜欢前女友什么,他列出了她身体的所有部位。而当他回答为什么分手时,他说这段关系只是建立在性欲上的,没有灵魂交流。他最初想得到的东西却终结了这段恋情,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有一位女士被一位“非常细心”的男士所吸引,但是她不喜欢他总是介入她的生活。另一位女士最初被男朋友的幽默所吸引,但后来她抱怨说他太不认真了,总是开玩笑。

几乎所有你能想到的积极品质,到最后都会变得非常讨厌。如:和蔼可亲的人随着时间的流逝会被看作是被动的;意志坚强的人,如果常常这样,便会成为固执和不可理喻;外向健谈的人也可能成为喋喋不休的讨厌鬼;热切贴心的追求者变成了缠人的伴侣;一个富有激情的冒险者会成为一个不负责任的家长;一个美丽动人的目标可能成为一个供养不起的伴侣;悠闲自在变为懒散无追求;非常细心变成控制狂;对事业有强烈追求变成工作狂。总之,原来的优点慢慢变成缺点。

好莱坞影星安吉利亚·朱莉在身上纹了一句拉丁语“Quod me nutrit me destruit”(成就我者亦可亡我),或许正是这种心态的最好注解。即让你成功和毁灭的可能是同一种东西。因此费尔姆丽将这称为“致命吸引力”。

致命吸引力的概念在某种意义上是心理学领域的“快乐逆转”或被称为“良性自虐”的反面。快乐逆转理论认为,一些本来不愉快的事情,如吃辣椒,经过反复的体验会变成一种享受。这种情况在大多数人身上都会经常发生,其后果是导致原先的负面评价转变成为正面评价,就像电灯开关从一头跳到另一头。致命吸引力也是这样,开始的享受慢慢也会变成难受。费尔姆丽在全世界范围进行验证,得到了相同的结果。

另外,她还发现,一个人越强烈地表现某一特质,这种特质越可能成为让人讨厌的特质。伴侣之间的看法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巨大而蹊跷的转变?到底发生了什么?“我把这称为幻灭,” 费尔姆丽说,“极端的品质可以产生奖赏,但也会导致损失一些相关的东西,这在恋爱关系中尤其明显。”比如说一个女性的独立意味着她能够自食其力,但是如果太独立了,就会让丈夫觉得自己的存在没有什么意义了。

“你找到一个至爱的人,他或她的品质没有消极面,这是不可能的,” 费尔姆丽说。

婚姻中的社会过敏原

当恋爱关系刚刚建立时,情侣们处于热恋期,总是情人眼里出西施。这时候你并非没看到过恋人习惯把指关节压得咔咔响,但是你并不觉得这是什么大问题。慢慢地当激情褪去,情侣间便不再愿意容忍这些粗鲁的行为了。一旦步入婚姻,人们通常不再那么注意自己的形象。因此恋爱时那个胡须剃得干干净净,约会吃饭时会喷香水的恋人变成了穿着内裤一整天不刷牙洗脸,并且抢走盘子里最后一块排骨的老公。即使你的伴侣只是偶尔这样,但是长时间的共同生活也会让你有大量机会看到这些行为。

迈克尔·坎宁安是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的一名心理学家,他提出的社会过敏原概念很好解释了为什么伴侣间越来越相互看不顺眼了。他认为,社会过敏原是一些小事,一开始不会引起什么反应,但随着次数的积累会导致情绪的集中爆发。坎宁安认为这样的小事可以分为四类:粗鲁的习惯,例如出声放屁或挖鼻屎;不顾及他人感受的行为,尽管不是有意为之,但也会惹恼别人,比如,你的妻子说她会去干洗店取衣服,但是她一再忘记;故意的冒犯行为,将自己的观念强加于别人;破坏规则,比如说你按时交税,那些没交税的人就让人气恼。这四类社会过敏原为我们与另一个人共同生活带来了挑战。

同样的行为如果出现在你伴侣的身上,就会特别惹人生气,大部分夫妻对此都深有体会。怎样才能避免社会过敏原破坏你们的关系呢?

坎宁安说,你只能试着去接受伴侣那些令人恼怒的习惯,虽然这处方就像没开一样,而且能不能做到全凭个人,但也是唯一的解决之道。一个人的缺点就是这个人的一部分,要爱其优点就必须接受其缺点。另外你也应该学着把伴侣的怪癖当做可爱的特质,不幸的是这常常发生在人死后。如何能在对方还活着时就这么想,你便领先死神一步了。

大学生爱情心理 第7篇

一、保罗的挣扎——恋母情结

莫瑞尔太太(格特鲁德)出身于一个名声很好的中产阶级家庭,在圣诞节舞会上遇见了沃尔特•莫瑞尔。当时的莫瑞尔体态挺拔、英俊潇洒,而格特鲁德还是一个坦率漂亮的少女。两人一见钟情,在第二年的圣诞节,他们就结婚了。然而,由于家庭教养和性格的差异以及艰苦的生活条件,不久,莫瑞尔夫妇就发生了争执。在第三年的圣诞节,格特鲁德生了一个儿子,可这并没有改善夫妻关系。莫瑞尔逐渐酗酒成性,打骂妻儿来发泄自己的郁闷,而莫瑞尔太太鄙视丈夫,痛恨他的弱懦,并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儿子身上。起初,她把全部心思投给大儿子威廉,期望他出人头地。他也如母愿,在伦敦找了一份好工作,但威廉却因病早逝。威廉死后,莫瑞尔太太变得十分消极,闷闷不乐,失去了生活的期盼和兴趣。

不久,二儿子保罗重病不起。莫瑞尔太太开始意识到应该照顾好活着的人,而不是一直惦记着死去的人。在保罗卧于病榻的七周里,母子俩相依为命,从此,保罗就成了她的生活和精神支柱。一方面,莫瑞尔太太厌恶自己的丈夫,认为自己从来没有一个“真正的丈夫”,甚至把自己作为女人和妻子的感情需求转移到了儿子身上。她想方设法地从精神上控制保罗,占有保罗的爱。这种扭曲的母爱和强烈的占有欲像无形的精神枷锁一直束缚着保罗。另一方面,保罗和母亲一同嫌弃和疏远莫瑞尔,竭力保护和安慰自己的母亲,甚至像情人一样爱着她。小说中描写到保罗抚摸母亲的头发,热吻她的喉颈。也正是因为这种恋母情结,保罗的性格、情感和性心理都无法得到健全地发展。他不停地在母亲、米莉安和克拉拉之间挣扎,极其痛苦,最后在精神和欲望的冲撞中被摧残。

二、米莉安的孤独——精神恋爱

保罗在威利农庄游玩时结识了雷弗斯家的米莉安。那时她快十六岁,清纯美丽、温柔腼腆。他们兴趣相投,保罗教她法语、代数,而米莉安也十分欣赏他的才华,他们经常一起绘画、学习。在这种亲密的气氛和自然清新的环境中,两人之间萌发了爱情。然而,米莉安有着强烈的宗教信仰,对男女间的事情不自在,感到畏惧和痛苦。两人保持着一种纯洁高雅的关系。她时常把自己强烈的感情投放到身边的小事物中,比如无限爱慕地抚摸鲜花,爱意绵绵地观赏红叶。

年轻的保罗感到一次次的冲动,热血沸腾,但又无法向米莉安表达内心的感受。而米莉安怀揣着宗教的圣洁感情,爱上保罗,让她觉得自己犯下了罪行,她内心中的欲望和羞耻感、童贞观在抗争。两人的恋情起起伏伏。同时,莫瑞尔太太意识到米莉安正在把保罗从她身边抢走,因而不断反对和干涉这段恋情。后来,她以自我牺牲的方式满足了保罗,为他献身。然而,她并不是想要他,而是想要和莫瑞尔太太一样占有保罗的灵魂和精神。两人最后的结局还是分开了。

三、克拉拉的痛苦——肉欲之爱

克拉拉•道斯太太生活在社会下层,和丈夫分居。她肤白貌美,有着丰满健美的身躯。克拉拉的出现满足了保罗的欲望,填补了在米莉安身上得不到的安慰。每次见到克拉拉,保罗浑身的血液都沸腾起来了。但他的爱只是赤裸裸的发泄,是强烈的激情。他把她当成性伴侣,认为克拉拉不够深刻,满足不了他的灵魂。即使克拉拉热烈地爱上了保罗,她却始终不理解他,不能得到他真正的爱,而她精神上的追求也被保罗忽略。对于克拉拉和保罗的感情,莫瑞尔太太并没有十分生气,因为她知道这个女人得到了保罗的身体却无法得到他的心,迟早保罗会厌恶她的。终究,他们还是分开了。

最后,莫瑞尔太太患上癌症,安妮和保罗姐弟二人不忍看母亲遭受痛苦,让母亲喝下了有过量吗啡的牛奶结束了她的生命,也使保罗摆脱了母亲这么多年的精神束缚。米莉安虽然将自己给了保罗,却是以自我牺牲的方式,这种充满宗教信仰和灵魂追求的爱给她带来的是无止尽的孤独和痛苦。而克拉拉的激情和欲望不能给保罗精神上的宽慰,于是她又回到了丈夫的身边。总而言之,这部小说呈现了三种爱情心理模式。畸形的母爱,追求精神的灵爱,和满足欲望的性爱各有不足。通过对这些爱情模式的分析,现代女性亦能从中得到启发。拥有健全完整的人格、找到灵与肉的和谐、树立健康自然的女性爱情心理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儿子与情人》是英国作家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这部小说中,劳伦斯生动地描述了几段经典的爱情故事,探索了其中的人物关系和爱情心理。本文以女性爱情心理研究为基础,分析小说中的恋母情结,解读以米莉安为典例的精神恋爱和克拉拉为代表的性欲之爱,进一步剖析其局限性。

关键词:《儿子与情人》,爱情心理,恋母情结

参考文献

[1]D.H.劳伦斯.《儿子与情人》.陈红玉译.译林出版社,2012年.

[2]冯季庆.《劳伦斯评传》.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

[3]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性学与爱情心理学》.江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

[4]李碧芳.《劳伦斯与贾平凹比较研究--身体性爱空间》.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年.

大学生爱情心理 第8篇

越来越多的情况表明, 孩子们需要性教育, 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刻不容缓, 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是老师和为人父母者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一 对学生进行性教育是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国的父母亲90%~95%都不会给孩子讲性方面的知识 (这本应是父母的最重要的责任之一) 。如果老师再不给孩子们讲一讲爱情与性知识, 让孩子们从课堂上获取较完整、正确的性教育, 那么, 他们也会从其他渠道弄得一知半解, 且很可能会以一种难以认可的方式接受, 这是十分不利的。但目前的情况是:

1. 多数老师不愿意在课堂上与学生对性问题展开讨论

我们在课堂上讲数学、语文、物理、化学、英语等课程驾轻就熟, 但一谈到性这个敏感的话题, 很多老师就会张不了口, 害怕谈, 害怕学生提问题。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 过去我们最多只上过一些生理知识课, 从没有听过有关爱情或性知识课。其次, 也没有听父母亲谈起过这些问题。老师怕会在孩子的思想里植入不健康的想法, 所以有一种对性少讲和不讲较好的想法。

2. 这样的话题让人感到不舒服

没有人能完全轻松自如地应付这样的话题, 包括老师, 所以我们也就不能等着那个“轻松时刻”奇迹般地到来时再来给学生上这样的课, 应注意我们的学生已经是15~17岁的孩子, 正值青春期, 性意识已经很强, 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正确或不正确的性知识。此时如若再不给学生讲正确的性知识, 可能有些学生就会有不正确的性意识, 甚至会陪伴他们一生, 反而害了学生。

大多数老师对有关性的话题觉得难以启口, 与学生讨论这样的话题感到不自在。但作为心理健康课的老师是不能回避的, 有责任给学生讲清楚这个话题。所以, 无论有多么难堪, 多么不自在, 还是要走出这一步。让学生获得正确的性知识, 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大多数孩子对性知识的获得渠道

要讲好这一节课, 需了解孩子们是从哪里得到性知识的。大多数孩子从同龄人或媒体中获得性知识, 据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调查, 有53.2%的大学生是从同学谈论中了解性知识的。可是, 通过这些渠道获得的性知识经常是不可靠甚至是错误的。我们并不是要否定电视和电影的正面教育作用和影响力, 只是要认识到不少影视剧中有关性的描述通常是有错误和危险的。

还有, 孩子们之间关于性的谈论比我们想象得要多, 同学们对性这个问题私下偷偷地谈论, 许多有关性的错误认识会在孩子们中间传播。所以, 把性知识教育这个任务交给媒体、交给社会是不正确的。作为老师, 除了上好其他专业科目外, 有责任在课堂上给孩子们传授一些正确的性知识和爱情观。

三 如何上好一堂性知识和爱情的课

作为心理健康课的任课老师, 是按照教科书上来讲?还是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后由老师整理归纳并按照教学计划来讲?我思考后, 决定让学生提出问题, 老师来解答。

虽然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但我还是有一些担心, 不知学生会提出一些什么样的问题, 也不知能否解答学生的问题。为了上好这节课, 很好地解答学生的问题, 与他们交流, 我认真查阅资料, 认真做准备。

为了既保护学生的隐私, 又能让学生提出他们想要知道的问题,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先给学生一些时间做准备, 告诉学生下一次课要讲的内容是关于爱情与性的话题, 在这方面有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向老师提出, 把你们的问题写在纸上 (不需要你们留姓名) , 交给学习委员, 由学习委员在上课之前交给老师。上课前, 老师先看一下学生们想知道、想了解的问题, 以便做好准备。等拿到学生的问题时, 我发现学生都是经过认真思考的, 提出的问题都是带有普遍性的、严肃的、知识性强的问题, 并且是他们想知道和学习的。

就学生提出的48个问题, 归纳起来主要是: (1) 什么是爱情? (2) 什么是性? (3) 青春期的中职生怎样正确对待爱情和性等。课堂上我就学生的这些问题进行了一一解答。

1. 关于爱情

爱情是建立在性的基础上的一种情感。爱是一种给予, 与个人和对方的成长与发展密切相关的行为。真正的爱应具备需要、关怀、信赖、接纳、尊重等特性。爱情作为一种人类美好的情感, 是与高尚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关系紧密相连的, 还与责任感、个人的价值观等有关。爱是相互的, 既是给予、付出, 同时又是接受、接纳的过程。

2. 关于性

性是人类得以繁衍的基础。地球上的生物都是靠性繁衍生息。从高级动物到一般动物, 到小昆虫都是一样的规律, 甚至植物都是要通过雌雄花粉受精, 才能结出果实 (种子) , 并列举一两个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来加以说明。首先, 人成长到一定的年龄后, 就开始生理上的发育, 雄性激素让男人更像男人, 雌性激素让女人更像女人。这之后男人和女人就要谈恋爱, 男人的另一半是女人, 往后男女要结婚, 会以一些较特别的方式表达彼此的爱意, 他们会拥抱、亲吻对方, 他们还会融合在一起, 即男性的生殖器官 (阴茎) 会插入女性的生殖器官 (阴道) , 然后有精液从丈夫的体内流入妻子的体内。此时他们觉得两个人是非常亲密的, 因此感到快乐。而精子被带入妻子的体内, 与那里的卵子结合会孕育出一个新的小生命。爸爸或妈妈一个人是不可能完成孕育生命的任务的, 只有两个人在一起, 有了性过程, 才会有新的生命被孕育出来。性是爱的一部分, 是丈夫与妻子相互表达爱意的一种方式。

3. 爱情和性对青春期的中职生可能造成的影响

法律保护下的爱情和性是美好的。但过早的进入或是没有法律保护下 (合法婚姻) 的爱情与性对人的伤害很大。首先, 社会方面:家人、朋友、亲戚, 甚至所爱的人都不会接受, 也接受不了, 这既给他们造成很大的压力, 也给你造成很大的压力。其次, 智力方面:影响学业, 会使学生无法完成学业, 中途辍学。在自己还是一个孩子时就成为父或母。这是你们这个年龄阶段无法承担的责任。再次, 生理方面:会怀孕和带来疾病。性行为的结果:怀孕。能承受这个结果的责任吗?终止怀孕:药物流产、刮宫手术——年龄过小, 过多次地做“人工流产”, 可导致女性不孕和其他身体伤害。传播疾病:性病——梅毒、淋病, 艾滋病, 超过60%的艾滋病患者是通过不洁的性行为传染的, 此病目前还无法治愈。最后, 心理方面:未成年人, 心理上还不成熟, 会觉得对不起父母, 害怕别人知道, 害怕怀孕, 会有自尊心、羞耻心等心理问题出现, 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并且没有法律维护的性关系不可靠, 分手会留下心理问题。过早尝试性生活就像把手伸进灼热的火炉的结果一样, 易受到伤害。

4. 讨论社会上包括媒体有关性的误区

误区主要有: (1) 只要够酷、够潮, 每个人都可以有性生活; (2) 你只要是在恋爱中就可以有性生活; (3) 非婚的性生活没有什么不良后果; (4) 你可以尽早尽多地与不同的人有性关系; (5) 已婚者的性生活乏味无聊。

通过全班同学热烈的讨论、交流, 让学生从关于爱情与性的认识误区中走出来。

5. 获得幸福爱情和婚姻的基础

其基础: (1) 要有责任心, 当生活中出现任何问题时都不能逃避, 必须承担起来; (2) 要有能力, 养育孩子和赡养老人、解决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能力; (3) 经济基础, 解决一家人的生存问题; (4) 精神承受力, 有恋爱就有失恋, 请做好失恋的准备再恋爱;对方既有你喜欢的方面, 但也有你不喜欢的方面, 怎么办?当你的爱人需要你来依靠时, 你能行吗?当你遇到诱惑时, 你能选择你的家庭吗?总之, 面对生活给你们带来的各种问题时, 你们能始终如一吗?能认真思考这些问题, 相信你们能更好地把握你们的爱情和婚姻。

6. 以游戏结束这节课

上课时带两只玫瑰花到教室, 一边告诉大家玫瑰是美丽的, 也是娇弱的, 一边在同学之间传递一朵玫瑰花并允许同学们闻花香或抚摸花朵, 甚至保留一片花瓣或叶片。这朵玫瑰在教室里转了一圈后, 常常是花瓣尽失, 连叶子也被摘得光光的。这时再把一朵未经触摸、没有任何瑕疵的玫瑰放在教室里转了一圈的玫瑰旁——一个已经凋零, 而另一个仍然完美无瑕;一个被人随意地玩弄, 一个却被珍藏宠爱。这时问孩子们“在婚礼那天, 在把象征自己纯洁的玫瑰花送给自己另一半的时候, 你会更愿意送出或接受哪一朵呢?”

此时“玫瑰花”的效用在很多层面上都可以被表现出来。它可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而在多年以后, 也可以成为互相交流的一个切入口。这“一小勺糖”不仅可以帮助“把药送进肚子”, 并且让“药”的疗效发挥到最大, 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以后愿意接受这种“药”。

这样, 把老师主动的教变成配合学生的学, 学生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就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针对性强, 教学效果好。

上一篇:调频技术下一篇: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