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热点范文

2024-05-24

高考化学热点范文(精选12篇)

高考化学热点 第1篇

一、化学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

考查学生在实验中是否注意到仪器的大小规格;给出限定的仪器、药品和规定的操作步骤,要求完成某项实验操作;考查常见仪器的使用和正确操作的辨别.

例1 (2010年上海卷第6题)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因素,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解析:分析所给操作,(A)、(8)、(C)均正确;但是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时,选取饱和食盐水可以达到目的,但是气体进入洗气瓶时应该是长进短出,否则气体会将洗气瓶中的食盐水赶出来,(D)错.

答案:(D)

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考查学生正确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方法和辨别错误的操作的能力.

例2 (2010年浙江卷第11题)下列关于实验原理或操作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从碘水中提取单质碘时,不能用无水乙醇代替CCl4

(B)可用新制的Cu(OH)2悬浊液检验牙膏中存在的甘油

(C)纸层析实验中,须将滤纸上的试样点浸入展开剂中

(D)实验室中提纯混有少量乙酸的乙醇,可采用先加生石灰,过滤后再蒸馏的方法

解析:本题是一组实验操作或原理的正误判断问题.实验操作的正误,实际根源还是实验原理.(A)乙醇和碘与水均互溶,不能作为萃取剂使用.考查萃取原理.(B)新制Cu(OH)2悬浊液用来检验醛基而不是羟基.(C)纸层析实验中,不能将滤纸上的试样点浸入展开剂中,否则式样会溶解在展开剂中.(D)除乙酸用碱性氧化物,氧化钙还能吸水,过滤后利用乙醇沸点低的原理进行蒸馏最好.答案:(C).

三、实验安全知识

考查实验安全及意外事故的处理和一些常见的安全装置,如防倒吸装置、防爆炸装置等.

例3 (2010年上海卷第12题)下列实验操作或实验事故处理正确的是()

(A)实验室制溴苯时,将苯与液溴混合后加到有铁丝的反应容器中

(B)实验室制硝基苯时,将硝酸与苯混合后再滴加浓硫酸

(C)实验时手指不小心沾上苯酚,立即用70°以上的热水清洗

(D)实验室制乙酸丁酯时,用水浴加热

解析:此题考查了化学实验中的基本操作和实验事故处理知识.实验室制取硝基苯时,首先滴加浓硝酸,然后向硝酸中逐滴滴加浓硫酸,最后加苯,(B)错;手指上沾上苯酚,用热水清洗会造成烫伤,(C)错;制取乙酸丁酯时,不需要水浴加热,直接加热即可,(D)错.答案:(A).

四、物质的检验

物质的检验包括物质的鉴定、鉴别和推断.这部分内容常以离子的检验、气体的制备和检验、元素化合物的性质为载体,以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对材料的组织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为基础进行考查.

例4 (2010年天津卷第3题)下列鉴别方法可行的是()

(A)用氨水鉴别Al3+、Mg2+和Ag+

(B)用Ba(NO3)2溶液鉴别Cl-、和

(C)用核磁共振氢谱鉴别1-溴丙烷和2-溴丙烷

(D)用KMnO4酸性溶液鉴别

CH3CH=CHCH2 OH和CH3CH2CH2CHO

解析:Al3+和Mg2+与氨水反应都只生成沉淀,不溶解,无法鉴别,故(A)错;和与Ba(NO3)2反应都生成白色沉淀,无法鉴别,故(B)错;1-溴丙烷有三种等效氢,其核磁共振谱有三个峰,而2-溴丙烷有两种等效氢原子,其核磁共振谱有两个峰,故可鉴别,(C)正确;碳碳双键、醛基都能被酸性KMnO4氧化,KMnO4溶液都退色,故无法鉴别.答案:(C).

五、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考查物质的分离与提纯操作及应注意的问题,判断操作的正确与错误,根据要求选择实验仪器,选择适当的分离或提纯的试剂等.

例5 (2010年上海市)CaCO3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大理石主要成分为CaCO3,另外有少量的含硫化合物.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备CO2气体.下列装置可用于CO2气体的提纯和干燥.

完成下列填空:

(1)用浓盐酸配制1:1 (体积比)的稀盐酸(约6 mol·L-1),应选用的仪器是______.

a.烧杯b.玻璃棒c.量筒d.容量瓶

(2)上述装置中,A是______溶液,NaHCO3溶液可以吸收______.

(3)上述装置中,B物质是______.用这个实验得到的气体测定CO2的分子量,如果B物质失效,测定结果______(填“偏高”、“偏低”或“不受影响”).

(4)一次性饭盒中石蜡(高级烷烃)和CaCO3在食物中的溶出量是评价饭盒质量的指标之一,测定溶出量的主要实验步骤设计如下:剪碎、称重→浸泡溶解→过滤→残渣烘干→冷却、称重→恒重.为了将石蜡和碳酸钙溶出,应选用的试剂是______.a.氯化钠溶液b.稀醋酸c.稀硫酸d正已烷

(5)在溶出量测定实验中,为了获得石蜡和碳酸钙的最大溶出量,应先溶出______后溶出______.

(6)上述测定实验中,连续______,说明样品已经恒重.

解析:此题考查了溶液的配制、气体的除杂、实验设计和评价、蒸发等化学实验知识.(1)配制一定体积比的溶液时,应选用烧杯、玻璃棒和量筒;(2)根据实验所用药品,制得的气体中可能含有H2S、HCl和水蒸气;根据除杂的要求,除去H2S时可选用CuSO4溶液或酸性KMnO4溶液;碳酸氢钠溶液用于吸收HCl气体或吸收酸性气体;(3)B物质用于干燥制得的CO2,可选用无水CaCl2;其失效时,会造成测定结果偏低;(4)根据实验步骤,为将石蜡和碳酸钙溶出,可选用稀醋酸溶出碳酸钙、正己烷溶出石蜡;(5)由于醋酸中的乙酸也是有机物,为防止石蜡损失,一般先溶出石蜡再溶出CaCO3;(6)称重时,当两次称量的结果相差不超过(或小于)0.001 g,说明达到恒重.

答案:(1) abc (2)CuSO4溶液或酸性KMnO4溶液;吸收HCl气体或吸收酸性气体(3)无水CaCl2;偏低(4) bd (5)石蜡;CaCO3 (6)两次称量的结果相差不超过(或小于)0.001g.

六、物质的制备

物质的制备是历年高考实验的热点.对巩固元素化合物知识和掌握好各类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全面训练实验技能,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6 (2010年上海市)工业生产纯碱的工艺流程示意图3

完成下列填空:

(1)粗盐水加入沉淀剂A、B除杂质(沉淀剂A来源于石灰窑厂),写出A、B的化学式.A_______B.____________

(2)实验室提纯粗盐的实验操作依次为:取样、______、沉淀、______、______、冷却结晶、______、烘干.

(3)工业生产纯碱工艺流程中,碳酸化时产生的现象是______.碳酸化时没有析出碳酸钠晶体,其原因是______.

(4)碳酸化后过滤,滤液D最主要的成分是______(填写化学式),检验这一成分的阴离子的具体方法是______.

(5)氨碱法流程中氨是循环使用的,为此,滤液D加入石灰水产生氨.加石灰水后所发生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滤液D加石灰水前先要加热,原因是______.

(6)产品纯碱中含有碳酸氢钠.如果用加热分解的方法测定纯碱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纯碱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可表示为:______.(注明你的表达式中所用的有关符号的含义)

解析:此题考查了物质的提纯、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实验结果的处理等知识.(1)沉淀剂A源于石灰窑,说明其是生石灰或熟石灰;粗盐中的镁离子和钙离子一般用碳酸钠除去;(2)实验室提纯粗盐的整个操作过程为:取样、溶解、沉淀、过滤、蒸发、冷却结晶、过滤、烘干几步;(3)纯碱生产中碳酸化时,会看到溶液中析出晶体,这是由于碳酸钠的溶解度大于碳酸氢钠;(4)根据操作过程,碳酸后溶液中主要是NH4Cl;检验其中的氯离子时,要经过取样,加硝酸酸化,加硝酸银,有白色沉淀,该阴离子是氯离子;(5)滤液中主要含有的是氯化铵,其和石灰水反应时:;由于滤液中还含有一定量的碳酸氢钠,故此加石灰水前先加热,是为防止加石灰水时产生碳酸钙沉淀;(6)假设加热前纯碱的质量为m1,加热后的质量为m2,则加热损失的质量为:m1-m2,则纯碱中碳酸氢钠的质量为:;故纯碱中含碳酸氢钠的量有的氢质分数为:.

答案:(1)Ca(OH)2或CaO;Na2CO3(2)溶解;过滤;蒸发;过滤(3)有晶体析出(或出现浑浊);碳酸钠溶解度比碳酸氢钠大(4)NH4Cl;取样,加硝酸酸化,加硝酸银,有白色沉淀,该阴离子是氯离子(5);防止加石灰水时产生碳酸钙沉淀(6).

七、综合考查各种实验知识和能力

综合实验主要以简单实验的连接为主,也有较小型的其它基本操作.要求考生必须会依据反应原理、条件及相应反应物,选择合适的方法、顺序、仪器连接等.近年来综合实验题有回归课本的趋向,要引起注意.以社会热点问题为出发点,结合物理、生物等知识,以生产、生活、科技、能源、环境、新材料、新发现等为材料,与定性、定量实验相结合,是综合实验的命题方向.

例7 (2010年江苏省)高纯MnCO3是制备高性能磁性材料的主要原料.实验室以MnO2为原料制备少量高纯MnCO3的操作步骤如下:(1)制备MnSO4溶液:在烧瓶中(装置见图4)加入一定量MnO2和水,搅拌,通入SO2和N2混合气体,反应3h.停止通入,继续反应片刻,过滤(已知MnO2+H2SO3=MnSO4+H2O).

①石灰乳参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②反应过程中,为使SO2尽可能转化完全,在通入SO2和N2比例一定、不改变固液投料的条件下,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有______、_______.

③若实验中将N2换成空气,测得反应液中Mn2、的浓度随反应时间t变化如图5.导致溶液中Mn2+、浓度变化产生明显差异的原因是______.

(2)制备高纯MnCO3固体:已知MnCO3难溶于水、乙醇,潮湿时易被空气氧化,100℃开始分解;Mn(OH)2开始沉淀时pH=7.7.请补充由(1)制得的MnCO3溶液制备高纯MnCO3的操作步骤[实验中可选用的试剂:Ca(OH)2、NaHCO3、Na2CO3、C2H50H].

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_;⑤低于100℃干燥.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验的基本操作、实验仪器的选择、实验误差分析.因此实验基础的考察依然是以后学习和复习的重点.(1)①石灰乳参与反应主要是与SO2的反应.②为是SO2尽快转化,在比例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控制温度或控制气体的流速以确保反应的充分进行;③从图中可以看出,c(Mn2+).减少,增加,可以认为Mn2+在O2与H2SO3反应中起了催化作用;(2)根据题给信息,可以得出制备高纯MnCO3的操作流程:加入NaHCO3溶解,同时控制溶液的pH<7.7→过滤、洗涤→检验是否被除去→为了降低MnCO3的损耗,用C2H5OH洗涤→低温干燥.

答案:(1)①Ca(OH)2+SO2=CaSO3+H2O

高考化学热点 第2篇

综合实验型化学实验选择题

1.【2017新课标1卷】实验室用H2还原WO3制备金属W的装置如图所示(Zn粒中往往含有硫等杂质,焦性没食子酸溶液用于吸收少量氧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③中依次盛装KMnO4溶液、浓H2SO4、焦性没食子酸溶液 B.管式炉加热前,用试管在④处收集气体并点燃,通过声音判断气体纯度 C.结束反应时,先关闭活塞K,再停止加热

D.装置Q(启普发生器)也可用于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反应制备氯气

2、某学习小组设计实验制备供氧剂氢化钙(CaH2),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已知:①钙能与H2O、HCl、O2 等反应;②氢化钙遇水剧烈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相同条件下,粗锌(含少量铜)比纯锌反应速率慢 B.酸R为浓盐酸,装置b中盛装浓硫酸 C.实验时先点燃酒精灯,后打开活塞K D.装置d的作用是防止水蒸气进入硬质玻璃管

3.某同学为测定Na2CO3固体(含少量NaC1)的纯度,设计如下装置(含试剂)进行实验。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必须在②③间添加吸收HC1的装置

B.④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气体影响实验的精确度

C.反应后通入空气的作用是保证②中产生的气体完全转移到③中

D.根据称取样品和③中产生的沉淀的质量即可求算Na2CO3固体的纯度

4.如图是实验室进行二氧化硫制备与性质实验的组合装置,部分固定装置未画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关闭K2,打开K1,滴加硫酸,则装置B中每消耗1molNa2O2,转移电子数为NA B.关闭K1,打开K2,试剂X是酸性KMnO4或FeCl3溶液,均可证明SO2有还原性 C.为防止环境污染,装置C和E中的试剂均取用饱和的石灰水 D.实验过程中体现了硫酸的酸性、吸水性、难挥发性、强氧化性

5.草酸亚铁晶体(FeC2O4·2H2O)是一种淡黄色粉末,某课外小组利用下列装置检验草酸亚铁晶体受热分解的部分产物。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③和⑤中分别盛放足量NaOH溶液和CuO,可检验生成的CO B.实验时只需要在装置①中反应结束后再通入N2 C.若将④中的无水CaCl2换成无水硫酸铜可检验分解生成的水蒸气 D.实验结束后,①中淡黄色粉末完全变成黑色,则产物一定为铁

6、某学习小组设计实验制备Ca(NO2)2,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夹持装置已略去)。已知:2NO+CaO2==Ca(NO2)2;2NO2+CaO2==Ca(NO3)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通入N2是为了排尽装置中的空气

B.装置B、D中的试剂可分别为水和浓硫酸 C.将铜片换成木炭也可以制备纯净的亚硝酸钙

D.借助装置A及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可以分离CO2 和CO 7.铜是一种紫红色金属,被称作“电器工业的主角”。铜主要是黄铜矿炼制。焙烧时发生反应2CuFeS2+O2 高温 Cu2S+2FeS+SO2,其筒单流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u2S 可用于火法炼制铜

B.焙烧时硫元素全部转化为二氧化硫 C.在培烧时氧化剂只有氧气

D.粗铜精炼时用粗铜做阴极 8.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下列有关实验操作和现象正确的是

A.缓慢通入N2,再加热Ⅰ处的碳酸氢钠,可观察到Ⅱ处过氧化钠粉末由浅黄色变成白色

B.缓慢通入N2,加热Ⅰ处KClO3和MnO2的混合物,可观察到Ⅱ处干燥KI淀粉试纸变成蓝色

C.先对Ⅰ处的氯化铵加热,再缓慢通入N2,可看到Ⅰ处固体减少,Ⅱ处无固体沉积

D.先缓慢通入CO2,再加热Ⅰ处炭粉,可观察到Ⅱ处氧化铁粉末由红色变成黑色

10.某同学用含有铁锈(Fe2O3)的废铁屑来制取氯化铁晶体的装置(省略夹持装置,气密性已检查)如图所示。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A.烧杯中H2O2溶液作用是将Fe氧化为Fe B.A中存在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的反应 C.B中收集到的气体是氢气

D.反应后的烧杯中通入少量SO2,则溶液颜色立即由棕黄色变为浅绿色

电化学知识总结及有关高考热点 第3篇

1. 原电池、电解池、电镀池判定规律

若无外接电源,可能是原电池,然后依据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分析判断,主要思路是“三看”:先看电极:两极为导体且活泼性不同;再看溶液:两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后看电路:形成闭合回路或两极接触。若有外接电源,两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则可能是电解池或电镀池。当阳极金属与电解质溶液中的金属阳离子相同则为电镀池,其余情况为电解池。

2. 电解有关计算的方法规律

有关电解的计算通常是求电解后某产物质量、气体的体积、某元素的化合价、溶液的pH及物质的量浓度等。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电解方程式或电极反应式列比例求解;二是利用各电极、线路中转移的电子数目守恒列等式求解。以电子守恒较为简便,注意运用。

3. 电化学基础知识的应用

(1)金属的防护

①改变金属的内部结构。例如把Ni、Cr等加入普通钢里制成不锈钢。②覆盖保护层:a涂油脂、油漆、搪瓷、塑料等;b电镀耐腐蚀的金属(Zn、Sn、Ni、Cr等)。③电化学保护法:多采用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如在轮船螺旋桨附近的船体上镶嵌活泼金属锌块。另外,可采用与电源负极相连接的保护方式。如大型水坝的水闸的保护就是让铁闸门和电源负极相连。

(2)电解原理的应用

①氯碱工业(电解饱和食盐水):2NaCl+2H2O 2NaOH

+H2↑+O2↑②活泼金属Na、Mg、Al的制取,例如,电解熔融的

NaOH制金属Na:2NaOH 4Na+O2↑+2H2O .③金属精炼:如铜的精炼:以粗铜作阳极,精铜作阴极,含Cu2+的溶液作电解质溶液。④电镀:待镀金属制品作阴极,镀层金属作阳极,含镀层金属的溶液作电解质溶液。其特点是阳极本身参与电极反应,电镀过程中相关离子的浓度保持不变。

二、分析热点问题,把握命题趋向

关于电化学的内容是历年高考的重要知识点之一,考查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原电池、电解池、电镀池的电极名称及电极反应式

例:铜片和锌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锌片是( )

A. 阴极 B. 正极 C. 阳极 D. 负极

解析:電解池的两级分别命名为阴阳极,原电池的两极分别命名为正负极。铜片和锌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形成原电池,其中锌片失电子作原电池的负极。答案:D

2. 根据原电池、电解池的电极变化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

例:X、Y、Z、M代表四种金属元素,金属X和Z用导线连接放入稀硫酸中时,X溶解,Z极上有氢气放出;若电解Y2+和Z2+共存的溶液时,Y先析出;又知M2+的氧化性强于Y2+。则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A.X>Z>Y>M B.X>Y>Z>M C.M>Z>X>Y D.X>Z>M>Y

解析:金属X和Z用导线连接放入稀硫酸中形成原电池,X溶解说明金属活动性X>Z;电解Y2+和Z2+共存的溶液时,Y先析出,则金属活动性Z>Y;离子的氧化性越强,其单质的金属活动性越弱,则金属活动性Y>M。故答案:A

高考化学热点 第4篇

高考考查贮存在物质中的能量与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以及运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知识去观察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各类有关化学能源的问题, 以微观和宏观、文字和图像相结合的方式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 加深对化学方程式, 热化学方程, 放热反应、吸热反应、化学键等知识的理解。

1 命题角度1——反应热概念的应用

燃烧热和中和热是高中化学教材中最重要的反应热, 燃烧热指的是在101KPa下, 1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放出的热量, 单位一般用kJ/mol表示。中和热指的是在稀溶液中, 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的反应热。这类题目的解题关键之处在于理解概念。

例题1概念辨析题

(1) 若已知25℃、101 kPa下甲烷的燃烧热是890.3 kJ/mol则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CH4g) +3/2O2 (g) =CO (g) +2H2O (g) ;△H=+890.3 kJ/mol

(2) 2molHCl (aq) 与2molNaOH固体完全中和时, 所放出的热量是中和热

(3) 含溶质均为0.5mo的稀硫酸与Ba (OH) 2溶液完全中和时的反应热为中和热

解析:在燃烧热的概念中必须注意到以下几个细节: (1) 可燃物必须为1mol (2) 可燃物必须完全燃烧 (3) 生成的氧化物必须稳定。而在 (1) 题中CO不满足完全燃烧, 水蒸汽不稳定, 且燃烧放热时△H应该<0, 所以错误的。

在中和热的概念中必须注意以下细节 (1) 稀溶液是指溶于大量水的离子。 (2) 中和热不包括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热、离子在水溶液中的生成热、电解质电离的吸热所伴随的热效应。 (3) 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和OH-化合生成H2O, 若反应过程中有其他物质生成, 这部分反应热不在中和热内。而在 (2) 中生成2mol H2O且NaOH固体在溶于水的过程中会放热, 所以错误。在 (3) 中生成水的同时生成了硫酸钡沉淀, 所以错误。

2 命题角度2——热化学方程式的正误判断和书写

2.1 热化学方程式的正误判断——“三查法”

2.1.1 状态是否标正确了。

2.1.2 看△H的正负及单位是否正确。

2.1.3 看△H的数值是否正确 (△H的数值必须与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成正比) 。

还应特别注意题目的要求, 如要求是能表示燃烧热和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

例题2已知充分燃烧ag乙炔气体时生成1mol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 并放出热量bkJ, 则能表示乙炔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

解析:拿到这类选择题, 希望能直接找最明显错误答案。比如:选项B△H>0一定错误;选项C水为气态错误;选项A和选项B就热化学方程式本身而言均正确, 但题目特别要求能表示乙炔的燃烧热, 所以在热化学方程式中乙炔的化学计量数必须为1, 正确答案为D。

2.2 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书写前我们必须清楚 (1) 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能量不同, 所以在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时必须注明物质的状态。 (2) 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只表示微粒的物质的量而不表示微粒的个数, 所以在热化学方程式中△H与化学计量数必须成正比。

第一步:根据题目要求写正确化学方程式且标出物质相应的状态

第二步:△H=____________________。横线上的内容由三部分组成:符号、数值和单位, 难点在于数值的计算, 其一般依据是△H与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成正比。

3 命题角度3——反应热或热量大小的比较

这类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是影响反应热或热量的因素, 主要有以下三个:1、化学计量数。2、物质的聚集状态或晶体结构。3、化学键的强弱。常见题型有:1, 不同条件下 (温度、压强、物质聚集状态等) 下的同一化学反应。2, 同一条件 (温度、压强) 下的同类化学反应之间进行。比较时要善于从同中求异, 抓住其实质, 从而顺利解决问题。

例3、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的热效应:H+ (aq) +OH- (aq) ===H2O (l) ;

ΔH=-57.3kI/mol, 向1L 0.5mol/L的NaOH溶液中加入下列物质:

(1) 稀醋酸; (2) 浓硫酸; (3) 稀硝酸, 恰好完全反应时的热效应ΔH1、ΔH2、ΔH3的关系正确的是 ()

解析:这个题目应以稀硝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为标准, 在稀醋酸与氢氧化钠溶液除发生中和反应外, 还需考虑稀醋酸存在电离平衡, 而电离需要吸收热量, 所以放出的热量小于稀硝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放出的热量。浓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除发生中和反应外, 还需考虑浓硫酸在溶于水的过程中会放出热量, 所以放出的热量大于稀硝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放出的热量, 所以Q2>Q3>Q1。尤为值得一提的是, 中和反应为放热反应, ΔH<0, 正确答案为选项D。

4 命题角度4——反应热的计算

4.1 根据反应吸热、放热的微观原因——键能。

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 形成化学键时放出的总能量大于断裂化学键时吸收的总能量时, 该反应放热。形成化学键时放出的总能量小于断裂化学键时吸收的总能量时, 该反应吸热。

ΔH=∑E (反应物) -∑E (生成物)

4.2 根据反应吸热、放热的宏观原因——物质的能量。

化学反应放热还是吸热取决于反应物的总能量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该反应放热;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该反应吸热。

ΔH=生成物能量-反应物能量

例题4信息1:通常人们把拆开1 mol某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或是形成1 mol某化学键所放出的能量看成该化学键的键能。

信息2:键能的大小可衡量化学键的强弱, 也可估算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H) 。化学反应的△H等于反应中断裂旧化学键的键能之和与形成化学键的键能之和的差

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硅:Si (s) +O2 (g) =SiO2 (s)

(1) 该反应的反应热△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KJ/mol

(2) 根据第一小题可得: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1 mol Si晶体的键能和1 molO2的键能之和________1 mol SiO2的键能

1 mol Si晶体和1 mol O2所具有的能量之和________1 mol SiO2所具有的能量

解析: (1) 此题解答的要求如下: (1) 理解并应用信息1、信息2中的键能和反应热。 (2) 熟悉物质的微观结构, 会判断1mol硅、氧气、二氧化硅中的键的个数。

∴△H=176×2+498-460×4=-990 KJ/mol

(2) 抓住ΔH的两个计算公式得出:小于;大于

4.3 盖斯定律的应用

一个化学反应在一定条件下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 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时的反应热相等。即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和终态有关, 与反应途径无关, 这就是著名的盖斯定律。根据盖斯定律, 热化学方程式能像代数式一样进行相加或相减, 相应的反应热也相加或相减。

5 命题角度5——化学平衡中的反应热

把反应热的知识点穿插在化学平衡中, 对我们同学的知识整合要求相当高, 要求学生必须理解可逆反应的特征、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和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例题5, 工业制硫酸在接触室中的反应原理:

2SO2 (g) +O2 (g) =2SO3 (g) ;△H=-196 kJ/mol

(1) 若2mol SO2与1molO2在一个有催化剂的固定容积的容器中500℃发生反应, 达到平衡时放出的热量Q1是176.4kJ则SO2的转化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 在上述条件下让4mol SO2与2molO2反应, 则达到平衡时放出的热量Q3的取值范围___________

解析: (1) 要理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的意义是物质的物质的量, 所以则SO2的转化率为176.4÷196=90% (2) 相当于对 (1) 中所处平衡进行增压, 平衡正向移动, 所以Q3>176.4×2;又因为2mol SO2与1molO2完全反应放出196kJ, 4mol SO2与2molO2不可能完全反应, 所以Q3<196×2.

总之, 以上试题主要围绕高考大纲, 体现新课程理念, 注重相关知识的应用和层次的要求。所以通过本文例谈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 来帮助广大同学认清本质, 拓宽视野, 增强高考相关题的实战能力。

摘要:化学是一门与生活、生产密切联系的学科, 高考会要求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和解决生活热点问题, 而化学能源就是其中的一个热点。本文主要从五个命题热点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反应热概念的应用、热化学方程式、反应热或热量的比较、反应热的计算、化学平衡中的反应热。

高考化学热点 第5篇

一、【背景材料】

2016年4月15日晚上,《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总决赛落下帷幕。当晚安徽霍山县19岁女大学生殷怡航在“诗词大会”总共10场比赛中第一次亮相,却以绝对优势出其不意地击败了4位实力悍将,又成功战胜了守擂擂主,拿下了全国总冠军,堪称本次大赛最大的“黑马”。同《汉字听写大会》一样,2016年的《中国诗词大会》因其新颖的赛式,深刻的文化内涵而圈粉无数。《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之后,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自主研发的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

《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之后,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自主研发的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节目于2016年2月12日(正月初五)起每周五晚20:00播出,至2016年4月15日,主持人是董卿,总共有10期,每期90分钟。在4月15日晚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中,经过“个人追逐赛”和“擂主争霸赛”的比拼,最终,十场比赛,第一次亮相的殷怡航,与守擂者李子琳在对决时,率先拿到5分,成为总冠军。

二、【考点链接】

1、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

(1)文化塑造人生。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精髓,几乎无一字无来历,每一句诗都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诗词本身涵纳了关于节日的丰富的传统习俗,读之能触摸到几千年来积淀的传统文化。读之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诗词涵盖不少做人做事的道理,对于孩子的成长大有裨益,尤其值得继承和发扬。社会发展的步伐日益加快,文化软实力和人的素质思想亟待并行跟进,古诗文传统文化恰恰是一种提升的力量。

(3)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诗是记载人类生命文化最早的文学形式,它给人类巨大的精神支持,并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强大的文化精神,对社会历史产生深刻影响。

(4)弘扬和培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要把中华诗词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我们传承古代经典,不是单纯的背诵一些诗词,而是传统中华民族文明。也不是只知其文不解其义,而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5)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诗词本身经历的变迁和发展,始终都在记录着时代的面目,它本身固有内容的凝练性、结构性跳跃性和本身字词的韵律节奏性,让它区别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而其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让古代诗歌更加光彩夺目,熠熠生辉。

(6)文化在交流中传播。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对于诗词作者来说,除了上述功能以外,语言是用来塑造诗词艺术形象的工具,也是沟通诗词作者和读者思想感情的媒介。通过中国诗词大会,促进诗词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7)大众传媒的作用。从汉字听写大会,到谜语大会、成语大会,再到诗词大会,媒体人一次再一次地通过文以载道,以文化人,让与国家要求和时代发展相适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深入人心,成风化雨,引爆全民关注传统文化的热潮。

(8)文化在继承中发展。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代就有5万多首诗、2000多个诗人,这是其他国家与我们无法比拟的。历经数千年的历史淘洗,承续至今的古诗文,都是古代先哲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堪称文学典范。我们要继承和发展古诗词文化。

(9)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一要继承。二要发展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坚守、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华儿女的责任,也是义务。创新古诗文的教育教学形式有利于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时代魅力,成为我们最美的文化根。

(10)教育的作用。李白的《静夜思》可以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锄禾》能教育学生们从小爱惜粮食,《游子吟》能让学生体会母子之间的拳拳深情,学会感恩,等等。这些道理,通过教育的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体会和领悟。

(11)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的瑰宝。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国文学宝库中最璀璨夺目的明珠,是中国人的精气神。《中国诗词大会》取得的丰硕成果,体现了国家媒体文化的重要担当。这说明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12)中华文化的特征。不论是参赛选手还是电视机前的观众,通过中国诗词大会让大家重温经典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唐诗宋词双峰并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和高峰。

(13)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力量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和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目前,在一些中小学校,教材大幅增加传统篇目,不论从继承传统文化的角度,还是培养学生的精神心灵成长的角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4)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全民族文化的创造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我国每年通过各种媒体发表的诗词作品数量是《全唐诗》的十多倍。重视古诗文,吸纳古人之长,在古人的基础上立异和升华,有利于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学校教育中,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可通过情景剧等方式将晦涩难懂的古诗文翻译成生动有趣的白话文,减轻孩子对古诗文的内心恐惧感。也可将古诗文嵌入学校宣传栏、文化走廊等,让孩子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汉语本身是一种美的语言,具有抑扬顿挫四声,富于音乐性,使得古诗富有音韵美、节奏美。通过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和节奏美,激发学生身上的“诗性”。(3)普遍联系的观点。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精髓,几乎无一字无来历,每一句诗都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如古诗中有大量书写春节、端午、中秋、清明等传统节日的诗词,这些诗词本身涵纳了关于节日的丰富的传统习俗,读之能触摸到几千年来积淀的传统文化。

(4)永恒发展的观点。古诗文是中国人、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和沉淀下来的文化精华、道德精华、思想精华和价值精华,中小学语文教材在吸收世界文明发展成果的同时,要将传统文化精品,装进青春的行囊,让他们走得更远,更为开阔。

(5)事物的发展道路充满曲折。当下,所谓“非主流语言”成了孩子们热捧的新人类词汇。这些“非主流语言”虽然富有趣味却已然偏离了中华文字的本源,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课堂作为学习的主阵地,应该加大古诗文在教材中的使用。

(6)坚持量的积累。要树立诗不厌改、虚心求教、一字为师的理念,摒弃浅尝则止、粗制滥造、讳疾忌医的恶习,初稿写成后,要字斟句酌,反复锤炼,反复修改。在这个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听取别人的意见,哪怕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

(7)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纵观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我们可以把诗歌分成抒情诗和叙事诗,格律诗与自由诗,近体诗与古体诗等等。不同时代,诗歌也在悄然的发生着改变,但它的基本特征是不变的,即凝练性、跳跃性、节奏韵律性。

(8)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诗词语言的锤炼与修养,既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有一个理论问题,对于一个诗词爱好者特别是诗词作者来说,要想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水平,就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努力学习,持之以恒,才有可能取得实效。

(9)矛盾的观点。矛盾是对立双方的对立统一。在诗词学习中,炼字(词)是炼句的基础,炼句是炼字的结果,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炼意,为了提高诗的思想性,为了创造更高更美的诗境,即诗的意境。两者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10)矛盾具有特殊性。诗词语言是特殊的文学语言。诗词语言来源于生活语言,但又不等同于一般的生活语言,也不同于一般的文学语言,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语言。诗词学习与写作中,要进一步提高对诗词语言特殊性的认识,自觉加强诗词语言的学习与修养。

(11)辩证否定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辩证否定观点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当然,让古代经典成为民族文化基因,不等于对所有的传统文化包括糟粕都吸收进来,也不意味着排斥其他国家的先进文化。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处理。

(12)重视创新的作用,培养创新意识。创新古诗文的教育教学形式,才能让古诗文真正为孩子所喜欢,重新焕发时代魅力。因此,在学校的教育活动中,可开设传统文化社团,通过举办“品味经典 诵读经典”、“古诗朗诵”等方式让孩子通过比赛感受古诗文的魅力。

(1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之劳,到“位卑未敢忘忧国”之忧,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盼,到“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无一不是以精湛的艺术彰显了深厚的人民情怀。体现了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三、【跟踪试题】 1.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精髓,几乎无一字无来历,每一句诗都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诗词本身涵纳了关于节日的丰富的传统习俗,读之能触摸到几千年来积淀的传统文化。这表明:

A.文化对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 B.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C.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D.人们的实践受到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

2.诗词涵盖不少做人做事的道理,对于孩子的成长大有裨益,尤其值得继承和发扬。社会发展的步伐日益加快,文化软实力和人的素质思想亟待并行跟进,古诗文传统文化恰恰是一种提升的力量。这说明: A.文化是影响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 B.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C.一定的文化决定一定的经济、政治 D.文化对提升人的素质具有决定作用

3.诗是记载人类生命文化最早的文学形式,它给人类巨大的精神支持,并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强大的文化精神。该观点强调了: A.文化都具有意识形态性质 B.文化对个人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C.文化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 D.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4.要把中华诗词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我们传承古代经典,不是单纯的背诵一些诗词,而是传统中华民族文明。也不是只知其文不解其义,而是坚持从历史中塑造民族精神。坚持从历史中塑造民族精神是由于:

A.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 B.民族精神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C.民族精神随时代变化不断丰富 D.民族精神是文化发展的“主心骨”

5.诗词本身经历的变迁和发展,始终都在记录着时代的面目,它本身固有内容的凝练性、结构性跳跃性和本身字词的韵律节奏性,让它区别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而其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让古代诗歌更加光彩夺目,熠熠生辉。开展中国诗词大会,主要是基于:

A.人往往在无形和被动中接受文化熏陶 B.诗词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

C.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物质力量

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素养的核心

6.从汉字听写大会,到谜语大会、成语大会,再到诗词大会,媒体人一次再一次地通过文以载道,以文化人,让与国家要求和时代发展相适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深入人心,成风化雨,引爆全民关注传统文化的热潮。这表明: A.大众传媒已成为当今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B.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C.消费心理对人的消费行为有决定性的作用 D.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经济政治的反映

7.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代就有5万多首诗、2000多个诗人,这是其他国家与我们无法比拟的。历经数千年的历史淘洗,承续至今的古诗文,都是古代先哲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堪称文学典范。这启示我们必须:

A.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B.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 C.全面推进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 D.深入开展中华传统文化建设运动 8.目前,在我国中小学校,创新古诗文的教育教学形式有利于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时代魅力,成为我们最美的文化根。这要求我们进行文化创新必须: ①尊重多样,逐渐趋同 ②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③立足传统,推陈出新 ④不移根基,与时俱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李白的《静夜思》可以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锄禾》能教育学生们从小爱惜粮食,《游子吟》能让学生体会母子之间的拳拳深情,学会感恩,等等。这些道理,通过教育的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体会和领悟。这里的教育:

A.是文化交流的主要手段 B.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C.具有超越时空局限的特点 D.是传媒开始面向大众的标志

10.不论是参赛选手还是电视机前的观众,通过诗词大会重温经典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这表明: A.文化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B.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C.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D.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11.汉语本身是一种美的语言,具有抑扬顿挫四声,富于音乐性,使得古诗富有音韵美、节奏美,在课堂上通过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和节奏美,能激发学生身上的“诗性”。这表明: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

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④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精髓,几乎无一字无来历,每一句诗都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如古诗中有大量书写春节、端午、中秋、清明等传统节日的诗词,这些诗词本身涵纳了关于节日的丰富的传统习俗,读之能触摸到几千年来积淀的传统文化。这启示我们要:

A.把握联系的普遍性 B.正确把握联系的客观性 C.注重联系的复杂性 D.利用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13.古诗文是中国人、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和沉淀下来的文化精华、道德精华、思想精华和价值精华,中小学语文教材在吸收世界文明发展成果的同时,要将传统文化精品,装进青春的行囊,让他们走得更远,更为开阔。这启示我们:

A.要勇于实践,发挥主观能动性 B.要树立信心,正视眼前的困难

C.要脚踏实地,注重量的积累 D.要抓住机遇,促成事物质变

14.当下,所谓“非主流语言”成了孩子们热捧的新人类词汇。这些“非主流语言”虽然富有趣味却已然偏离了中华文字的本源,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此,课堂作为学习的主阵地,应该加大古诗文在教材中的使用。材料主要强调了:

A.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B.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勇于面对和克服前进路上的困难 C.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是曲折的,不是一帆风顺的 D.人生价值的实现要顽强拼搏,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15.不同时代,诗歌也在悄然的发生着改变,但它的基本特征是不变的,即凝练性、跳跃性、节奏韵律性。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D.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16.诗词语言的锤炼与修养,既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有一个理论问题,对于一个诗词爱好者特别是诗词作者来说,要想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水平,就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努力学习,持之以恒,才有可能取得实效。从唯物论的角度看,这一宝贵经验说明:

A.物质与意识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B.联系具有客观性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7.让古代经典成为民族文化基因,不等于对所有的传统文化包括糟粕都吸收进来,也不意味着排斥其他国家的先进文化。这启示我们,传承古代经典需要: A.善于分析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B.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实现事物自我发展

C.果断抓住时机,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D.创造必要条件,促进主次矛盾相互转化

18.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之劳,到“位卑未敢忘忧国”之忧,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盼,到“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无一不是以精湛的艺术彰显了深厚的人民情怀。这表明: A.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 B.一个人价值观决定他的人生道路

C.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 D.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能实现人生价值 19.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之后,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自主研发的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不叫“中国诗词大赛”,就是因为该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主旨,其定位并非一场比赛,而是一场诗词的狂欢。不论是参赛选手还是电视机前的观众,大家聚在一起,并非为了单纯地比拼诗词背诵能力,而是以这样的一档节目让大家重温经典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材料二 同《汉字听写大会》一样,今年的《中国诗词大会》因其新颖的赛式,深刻的文化内涵而圈粉无数。2016年4月15日晚上,《中国诗词大会》落下帷幕,当晚霍山县19岁女大学生殷怡航在“诗词大会”总共10场比赛中第一次亮相,却以绝对优势出其不意地击败了4位实力悍将,又成功战胜了守擂擂主,拿下了全国总冠军,堪称本次大赛最大的“黑马”。据悉,殷怡航2013年毕业于霍山中学,现在华东政法大学读大三,学的是法学专业。因在大学选修了唐诗宋词,被老师推荐上了《中国诗词大会》,没想到一不小心拿了个全国第一。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作用知识,分析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依据。

(2)根据材料二,运用人生价值知识,说明青年学生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答案:

1.C 2.A 3.D 4.B 5.B 6.A 7.A 8.D 9.B 10.B 11.A 12.A 13.C 14.B 15.D 16.D 17.B 18.A 19.(1)①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中华诗词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成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②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诗词本身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举办“中国诗词大会”,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③科技的使用和媒体的传播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举办“中国诗词大会”,有利于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④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举办“中国诗词大会”,有助于培养公民昂扬向上的人格素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⑤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激荡。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激荡,举办中国诗词大会有利于传播中华诗词,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中考化学热点 第6篇

一、考查生产烧碱的工艺流程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上生产硫酸的工艺流程。(1)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流程图中出现了三种氧化物,即二氧化硫(SO2)、三氧化硫(SO3)、三氧化二铁(或氧化铁)(Fe2O3)。(2)将黄铁矿粉碎,其主要目的是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使黄铁矿反应更加充分,提高原料的利用率。(3)流程中SO2是在加热和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被氧气氧化为SO3,书写化学方程式时要特别注意反应条件的标注。(4)实验室稀释浓硫酸时,应将硫酸沿着烧杯壁缓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使浓硫酸溶于水放出的热量尽快散失,以免酸液沸腾,溅出伤人,切不可将水注入浓硫酸中。(5)炉渣(Fe2O3)中含有丰富的铁元素,在工业上可以用来炼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上合成尿素的工艺流程。(1)铵盐与熟石灰研磨会放出氨,而尿素不属于铵盐,与熟石灰研磨不会放出氨。(2) 书写此类信息型化学方程式,关键是准确找到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3)从氨的合成塔出来的气体是氮气(N2)、氢气(H2)和氨(NH3)的混合气体,氨被分离后,剩余的两种气体为氮气(N2)和氢气(H2),这两种物质可以循环利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侯德榜的联合制碱工艺。(1)NH3溶于水得到氨水,氨水显碱性,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2)纯碱是碳酸钠,碳酸氢钠在加热条件下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特征是“一变多”,属于分解反应。(3)操作a的过程是蒸发浓缩、冷却结晶和过滤。(4)由工艺流程中可知,上述生产中反应物需要通入二氧化碳,生成物中也有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可以循环利用。

五、考查制备纳米级Fe粉的工艺流程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热电厂用石膏生产K2SO4肥料的工艺流程。(1)在CaSO4·2H2O中,由于钙显+2价、氧显-2价,所以硫显+6价。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及数目不变可知,应填入的物质是CO2。(2)石膏与饱和(NH4)2CO3溶液相混合,发生反应Ⅰ时需不断搅拌,其目的是使原料充分反应,提高原料利用率。(3)实验室完成过滤操作所需要的仪器有铁架台、玻璃棒以及烧杯和漏斗,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4)(NH4)2SO4与KCl溶液需在浓氨水中发生反应Ⅱ,析出K2SO4晶体,生成了氯化铵,此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了成分生成了另外两种化合物,属于复分解反应。由于浓氨水易挥发出氨气,带走了大量的热,降低硫酸钾的溶解度,利于硫酸钾的析出,为了防止氨气挥发,反应Ⅱ需在密闭容器中进行。(5)由反应的流程可知,该工艺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碳酸钙,由于NH4Cl与NaOH溶液混合微热,产生了氨气,氨气的水溶液显碱性,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上制备四氧化三铁的工艺流程。(1)废液中含有FeSO4、ZnSO4、MgSO4,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从表中数据可知:Mg(OH)2在pH=9.6时不能产生沉淀,而Zn(OH)2和Fe(OH)2能以沉淀形式出现,所以发生的反应有两个:氢氧化钠与ZnSO4反应、氢氧化钠与FeSO4反应。(2)根据操作a后得到固体和溶液,可知操作a为过滤;过滤用到的玻璃仪器除烧杯、玻璃棒外还有漏斗;玻璃棒在过滤中的作用为引流。(3)废液中加入氢氧化钠至pH=9.6时,溶液中会有反应生成的硫酸钠、不参加反应的硫酸镁、没有沉淀的氢氧化镁以及过量的氢氧化钠;操作a后得到的固体1的主要成分为氢氧化锌和氢氧化亚铁,再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至pH>10.5后,氢氧化锌全部溶解,固体2中只剩余氢氧化亚铁,再加足量稀硫酸得到的溶液3中的溶质主要是反应生成的硫酸亚铁。(4)由于该实验过程比较多,可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不会发生改变进行解答。在此反应前后铁元素的质量是不变的,即若反应没有损耗时,原硫酸亚铁中铁元素全部转化到四氧化三铁中,因此可得关系式:3FeSO4~Fe3O4。

(1)要鉴别海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可选用的试剂是。

(2)步骤①中选用蒸发结晶法而不用降温结晶法的理由是。

(3)制纯碱过程中,其中过滤操作所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和。

(4)步骤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其基本反应类型为。用镁制造的一种镁铝合金常用作生产飞机外壳的材料,该材料具有的优良性能有(任答一点)。

(5)步骤④发生的反应为置换反应(类似于金属与盐溶液之间的反应),试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此反应能够发生是因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海水中获取纯碱、镁、溴等化工产品的工艺流程。(1)向海水中加入肥皂水时,如果产生的泡沫较多,则是软水;如果产生的泡沫很少或不产生泡沫,则是硬水。(2)步骤①中选用蒸发结晶法而不用降温结晶法是因为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小。(3)过滤操作所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和玻璃棒。(4)氢氧化镁和盐酸反应能生成氯化镁和水,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镁铝合金的优良性能有:强度高而密度小,机械性能好,韧性和抗腐蚀性能很好。(5)溴化钠和氯气反应能生成溴和氯化钠,此反应能够发生是因为氯气的非金属性比溴的非金属性强。

高考热点——STS教育 第7篇

“STS"是科学 (Science) 、技术 (Technology) 、社会 (Society) 的英文缩写, STS教育是以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为侧重点的教育, 反映了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浪潮.随着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互动关系的增强以及素质教育的实施, STS教育成为高考化学考查的重要内容.2007年高考试卷中有关STS的试题很多, 下面选取部分试题归类解析如下, 供参考.

一、环保类

环境保护是一个社会问题, 关系到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 如何才能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沉思的问题.下面通过对环保知识的考查, 旨在增强考生及全社会的环保意识.

例1 (广东省理综卷第19题) 下述做法能改善空气质量的是 ( )

(A) 以煤等燃料作为主要生活燃料

(B) 利用太阳能、风能和氢能等能源替代化石能源

(C) 鼓励私人购买和使用汽车代替公交车

(D) 限制使用电动车

解析:如何改善空气质量, 是全球共同关心的问题.目前最有效的办法是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降低SO2、碳氧化物、氮氧化物的排放量, 大量使用高效清洁能源. (A) 、 (C) 、 (D) 错误, (B) 项正确.

例2 (广东省卷第8题) 下列符合化学实验“绿色化”的有 ( )

①在萃取操作的演示实验中, 将CCl4萃取溴水改为CCl4萃取碘水

②在铜和浓硝酸反应的实验中, 将铜片改为可调节高度的铜丝

③将实验室的废酸液和废碱液中和后再排放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③

解析: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 是以不破坏生态平衡、节约资源和能源为目的, 其最大特点是在采用实现污染预防的科学手段, 实现过程和终端均为零排放或零污染, 反应物100%转换成目标产物.

本题通过对实验方法、原理等方面的改进, 体现出绿色化学的新理念及环保意识.碘比溴更易溶解于CCl4中, 且溴易挥发, 毒性强, 更易污染环境, 做萃取操作实验, 碘比溴效果更佳, 铜和浓硝酸反应会产生大量有毒气体 (NO2等) , 把铜片改为可调节的铜丝, 可以随时控制反应进行的程度, 降低有毒气体的产生和原料的浪费, 直接排放废酸液和废碱液, 都会导致水污染, 中和后再排放, 大大的降低水体的酸度或碱度.①②③都符合“绿色化”理念.

二、医药类

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健康, 与医药有关的问题也就成了社会热点.这类考题一般以新型有机物为载体, 综合考查有机物组成、反应条件、反应类型、有机物结构简式、化学方程式及同分异构体的种类及书写方法等.

例3 (广东省卷第13题) 顺式Pt (NH3) 2Cl2 (式量为300) 是临床广泛使用的抗肿瘤药物.下列有关该物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由4种元素组成

(B) 含有NH3分子

(C) Pt的化合价为+4

(D) Pt元素的质量百分含量为65%

解析:本题以临床医学广泛使用的抗肿瘤药物为背景考查学生对物质类别及组成的认识.药物Pt (NH3) 2Cl2属于配合物, 组成不可能有NH3分子, 否则会逸出且NH3有毒, (B) 项错误.因NH3为0价, 故Pt为+2价, (C) 项错误, 答案: (A) 、 (D) .

例4 (上海市卷第19题) 莽草酸是一种合成治疗禽流感药物达菲的原料, 鞣酸存在于苹果、生石榴等植物中.下列关于这两种有机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两种酸都能与溴水反应

(B) 两种酸遇三氯化铁溶液都显色

(C) 鞣酸分子与莽草酸分子相比多了两个碳碳双键

(D) 等物质的量的两种酸与足量金属钠反应产生氢气的量相同

解析:本题通过对比考查了烃的衍生物结构与性质.从两种物质的结构可以看出, 莽草酸中含羧基、醇羟基和碳碳双键, 鞣酸中含有羧基、酚羟基, 再由各官能团性质推知 (A) 、 (D) 项正确.

三、生产类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如何把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 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去造福人类, 还需要每一位青年学子以后不断的努力、探索与创新.

例5 (天津市理综第12题) 下列有关工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合成氨生产过程中将NH3液化分离, 可加快正反应速率, 提高N2、H2的转化率

(B) 硫酸工业中, 在接触室安装热交换器是为了利用SO3转化为H2SO4时放出的热量

(C) 电解饱和食盐水制烧碱采用离子交换膜法, 可防止阴极室产生的Cl2进入阳极室

(D) 电解精炼铜时, 同一时间内阳极溶解铜的质量比阴极析出铜的质量小

解析:氨气液化, 减少生成物的量, 反应速率降低, 但转化率提高.为了提高SO3的吸收效率, 吸收塔内安装了大量瓷环;在接触室安装热交换器, 及时传递SO2催化氧化释放的热量, 提高能量的利用率.离子交换膜阻止阳极室产生的Cl2进入阴极室.电解精炼铜时, 由于产生大量的阳极泥, 使得阳极溶解铜的质量小于阴极析出铜的质量.综上所述, (A) 、 (B) 、 (C) 项错误, (D) 项正确.

四、生活类

化学离不开生活, 生活也离不开化学, 体现了化学实实在在、学以致用的特点, 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化学的情趣.

例6 (四川省理综卷第6题) 下列家庭实验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

(A) 用熟苹果催熟青香蕉

(B) 用少量食醋除去水壶中的水垢

(C) 用糯米、酒曲和水制甜酒酿

(D) 用鸡蛋壳膜和蒸馏水除去淀粉胶体中的食盐

解析:熟苹果能释放出乙烯, 乙烯是一种催熟剂, 即利用成熟水果放出的乙烯催熟生水果.水垢主要成分是Mg (OH) 2和CaCO3, 与食醋中的醋酸发生化学反应而除去.糯米主要成分是淀粉, 先水解成葡萄糖, 再在酒曲酶的作用下发酵生成酒精.鸡蛋壳膜是一种半透膜, 即利用渗析法提纯胶体, 它属于物理变化.答案: (D) .

例7 (山东省理综卷第9题)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目前加碘食盐中主要添加的KIO3

(B) 日常生活中无水乙醇常用于杀菌消毒

(C) 绿色食品是不含任何化学物质的食品

(D) 在空气质量日报中CO2含量属于空气污染指数

解析:杀菌消毒的乙醇浓度一般是75%;绿色食品是指无污染、无公害的安全食品;CO2是空气的成分之一, 空气污染指数通常是以SO2、氮氧化物、颗粒物含量为依据. (B) 、 (C) 、 (D) 项错误, (A) 项正确.

五、能源类

能源问题是人类面对的最紧迫、最现实的问题, 人类已经受到能源危机的困扰, 节约有限的能源 (化石燃料) 、开发高效清洁能源已迫在眉睫, 让未来社会的主人、建设者认识能源的重要性和危机, 正是高考命题的目的和旨意之一.

例8 (广东省理综卷第34题) 下列关于煤、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石油裂解得到的汽油是纯净物

(B) 石油产品都可用于聚合反应

(C) 天然气是一种清洁的化石燃料

(D) 水煤气是通过煤的液化得到的气体燃料

解析:汽油是含有C5~C11的混合烃, 属于混合物;石油产品中烯烃、炔烃可以发生加聚反应, 而烷烃不发生聚合反应;天然气不完全燃烧同样会释放出CO, 它不是理想的清洁能源. (A) 、 (B) 、 (C) 项错误, (D) 项正确.

例9 (上海市卷第1题) 近期我国冀东渤海湾发现储量达10亿吨的大型油田.下列关于石油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石油属于可再生矿物能源

(B) 石油主要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C) 石油的裂化是物理变化

(D) 石油分馏的各馏分均是纯净物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石油的组成及性质等知识点.煤、石油等化石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石油的裂化是将碳链较长的烃断裂成碳链较短的烃, 所以石油的裂化是化学变化;石油分馏是依据蒸馏原理将石油中各成分按沸点范围进行分离, 得到的各馏分是处于某一温度范围内的混合物. (A) 、 (C) 、 (D) 项错误, (B) 项正确.

六、资源类

海水中存在大量的资源, 科学高效的开发利用是很多国家共同关心的问题, 相关进展及成果也是社会的热点之一.

例10 (广东省卷第4题) 许多国家十分重视海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够从海水中获得的物质是 ( )

(A) 氯、溴、碘 (B) 钠、镁、铝

(C) 烧碱、氢气 (D) 食盐、淡水

解析: (A) 、 (B) 、 (C) 项中物质只能通过化学变化取得, (D) 项淡化海水即可.

七、材料类

此类考题一般结合重大事件, 紧扣社会热点, 综合考查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例11 (北京理综卷第5题) 将用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国家游泳中心 (水立方) 的建筑采用了膜材料ETFE, 该材料为四氟乙烯与乙烯的共聚物, 四氟乙烯也可与六氟丙烯共聚成全氟乙丙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ETFE分子中可能存在“—CH2—CH2一CF2—CF2—”的连接方式

(B) 合成ETFE及合成聚全氟乙丙烯的反应均为加聚反应

(C) 聚全氟乙丙烯分子的结构简式可能为CF2—CF2—CF2—CF—CF3

(D) 四氟乙烯中既含有极性键又含有非极性键

解析:中含有C—F极性键、都能发生加聚反应, 生成的聚全氟乙丙烯结构为CF2—CF2—CF (CF3) —CF2或CF2—CF2—CF2—CF (CF3) . (A) 、 (C) 项错误, 选 (A) 、 (C) .

八、科技类

该类考题一般以是最新的科技成果为情境, 具有起点高、落点低, 陌生度大、得分率高等特点, 它让学生在审题、解题的过程中扩大知识面, 开阔眼界, 体现了学生的自学能力、阅读能力、迁移能力及应用能力, 一直是高考的保留题.

例12 (天津市理综卷第7题) 2007年3月21日, 我国公布了111号元素Rg的中文名称.该元素名称及所在周期 ( )

(A) 錀 第七周期 (B) 镭 第七周期

(C) 铼 第六周期 (D) 氡 第六周期

解析:本题可以借助零族元素的原子序数及各层电子数的变化规律推断, 其中86号元素是氡, 同族下一周期应是118号元素, 故111号元素位于第七周期、ⅠB族, (A) 项符合题意.

例13 (广东省卷第9题) 科学家近年来研制出一种新型细菌燃料电池, 利用细菌将有机物转化为氢气, 氢气进入以磷酸为电解质的燃料电池发电, 电池负极反应为 ( )

解析:电解液为酸性, (A) 项错误;负极通入氢气, 正极通入氧气, (B) 、 (D) 项错误, (C) 项正确.

可见, STS教育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以促进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它仍是以后高考命题的热点和亮点.

高考热点——三视图 第8篇

自2007年起, 高中新课程实验省、市的高考数学试题按《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 (下称为课标) 的要求命题, 三视图也进入高考试题.笔者从山东、海南、宁夏、广东、福建、天津、吉林、黑龙江、陕西、浙江、安徽、辽宁、湖南、北京等14省市共21套高考数学试题中收集到了2007-2010年有关三视图的21道题目.从这些试题中可以看出, 三视图已成为数学新课程高考的热点.

1 高考三视图试题题型及内容分析

1) 题型:

选择题, 12道;填空题, 8道;补画视图题1道.

2) 主要考查内容:

一是根据给定的几何体判断或补画视图, 3道;二是由三视图想象出其几何体, 进而计算它的面积或体积, 17道.

3) 考查的几何体:

基本几何体, 5道;简易组合体, 15道, 其中堆叠体, 6道, 切割体, 9道;还有线段的投影, 1道.

2 高考三视图试题特征分析

显然, 高考三视图试题的关键是判断或画什么样几何体的三视图, 或看什么样几何体的三视图.因此, 从其几何体看, 高考三视图试题有下面3个特征.

2.1 基本几何体特征

试题给出的几何体是基本几何体, 或给出的三视图是基本几何体的三视图.

例1 (2007年山东高考题) 图1所示几何体各自的三视图中, 有且仅有两个视图相同的是 ( ) .

(A) (1) (2) (B) (1) (3)

(C) (1) (4) (D) (2) (4)

2.2 两个基本几何体叠加体特征

试题给出的三视图是两个基本几何体的叠加 (上、下位置) 体的三视图.

例2 (2009年山东高考第4题) 一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2所示, 则该几何体的体积为 ( ) .

undefined

由三视图可以看出, 该几何体是由一个圆柱和一个正四棱锥叠加而成的.

未见到给出基本几何体叠加体, 画或补画三视图的试题.

2.3 直三、四棱柱切割体特征

试题给出的几何体是直三、四棱柱的切割体, 或给出的三视图是直三、四棱柱的切割体的三视图.

例3 (2009年辽宁高考题) 设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3所示 (尺寸的长度单位为m) , 则该几何体的体积为__m3.

由三视图可知, 该几何体可看成是由一个长4 m, 宽为3 m, 高为2 m的长方体经三次切割而成的.如图3-1所示, 首先用平面BCD′A′切割长方体, 去掉前面的一块;再取BC的中点, 得E点, 在D′A′上截得D′F=1 m, 得F点;进而, 分别用平面AEF, 平面DEF切割剩下的一块, 去掉左前面的一块、右前面的一块, 即得三视图所示的几何体, 如图3-2所示.

未曾见到给出其他几何体的切割体, 画或补画三视图的试题;或给出的三视图是其他基本几何体的切割体的三视图的试题.

3 高中三视图教学建议

3.1 简述三视图的形成, 强调三视图的位置关系及三等关系

如严士健、王尚志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2 (必修) 》, 先建立三投影面体系, 然后将组合体放在三投影面体系里, 分别向三投影面V, H, W面作投影, 得三个视图.再将H, W面展开与V面在同一平面上, 此时三个视图在同一个平面上.去掉轴线及边框线, 得该组合体的三视图.这样讲, 学生不仅能感受到几何体三视图的形成, 而且能自然明确三视图的位置关系及“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的三等关系.

3.2 教会学生画或补画三视图的一般方法

现行一些教科书未讲画三视图的一般方法, 所列举的画、补画或判断三视图的例子, 均在分析所给几何体的特征后, 直接给出三视图.而课标要求学生能画出简易组合体的三视图, 高考也出现画三视图或补画视图的试题.

例4 (2008年海南、宁夏高考题) 如图4-1是一个长方体截去一个角所得多面体的直观图, 它的正视图和侧视图如图4-2所示.在正视图下面, 按照画三视图的要求画出该多面体的俯视图.

因此, 应教会学生画或补画三视图的一般方法, 进而提高画图能力.

3.3 注意三视图的尺寸标注

三视图只能表示物体的形状, 要想表达物体的大小及其组成物体各部分的相互位置关系, 还需标注尺寸.可见, 三视图的尺寸标注十分重要.

现行的一些教科书没有介绍三视图尺寸标注的规范.当然, 课标对此也没有作严格要求.但高考试题中常出现三视图尺寸标注.并且出现尺寸界线与图线不分明或尺寸数学标注重复等情况.因此, 教学时应注意三视图尺寸标注的统一性、规范性, 做到尺寸标注清晰、不漏、不重.

3.4 教会学生由一些简单的三视图想像出其实物形状的一般方法

如前所述, 由三视图想像出其几何体是高考三视图主要考查的内容.同时课标也要求学生能识别简易组合体的三视图所表示的立体模型, 会用斜二测法画出它们的直观图.但一些教科书中没有具体介绍由三视图想像出其实物形状的方法, 也没有例子, 或虽有例子, 但只简单说由三视图可以看, 这个物体是……

3.5 加强画三视图及由三视图想像出其几何体的练习

1) 任何几何体都可看成是由一些基本几何体堆叠、或切割、或既堆叠又切割等方式组合而成的.可见, 只有熟悉基本几何体的三视图, 才能快速地画出简易组合体的三视图或从简易组合体的三视图中快速发现它们, 并运用.因此, 应首先加强画基本几何体三视图的练习.练习时, 应考虑其放置位置的多样性, 如正六棱柱可以如图5所示的位置放置.

2) 将任意两个基本几何体叠加、或左右、或前后堆叠后画出三视图.

3) 把基本几何体简单切割后画出三视图.如将直四棱柱用不同位置的平面切割多次切割后画出三视图.

每画完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 再由三视图想像其几何体.

3.6 注意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

1) 用多媒体动画, 加强直观性.动画具有生动、形象、简明易懂的特点, 尤为适用于三视图教学.如讲三视图的形成、三视图的位置关系, 或画堆叠、切割简易组合体的三视图时, 可制作、播放动画, 从而将正投影、堆叠、切割的过程清楚地展现出来, 让学生一目了然.

2) 用模型教学.例如, 讲三投影面体系时, 可让教室的一角作为三投影面体系的模型, 从而把理论置于实践, 抽象概念形象化, 复杂问题简单化.又如教学生画简易组合体三视图时, 也借助具体的实物模型让学生观察实体的各个部位和细节.

3) 鼓励学生动手操作.由三视图想像出其实物形状或补画视图和补画缺线时, 需要很强的空间想像能力.如能让学生根据视图分析, 动手操作, 如用洋芋、萝卜或橡皮泥, 把视图表示的实体逐步地做或切出来,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空间想像力的提高, 而且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更能培养学生学习三视图的热情.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严士健, 王尚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2 (必修) (第3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3]刘绍学,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2 (必修) A版 (第3版)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热化学热点追踪 第9篇

一、基本概念的考查

例1 ( 2013年上海) 将盛有NH4HCO3粉末的小烧杯放入盛有少量醋酸的大烧杯中. 然后向小烧杯中加入盐酸, 反应剧烈, 醋酸逐渐凝固. 由此可见 ()

( A) NH4HCO3和盐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 B) 该反应中, 热能转化为产物内部的能量

( C) 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 D) 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分析: 由醋酸逐渐凝固可知, NH4HCO3和盐酸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 A) 错误; 吸热反应是吸收外界的能量转化为产物的内能, ( B) 正确; 吸热反应的生成物能量较高, ( C) 错误; 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 ( D) 错误.

答案: ( B)

核心提示: 若反应物的能量比生成物的能量高, 则反应为放热反应, ΔH < 0, 常见的放热反应有燃烧、酸碱的中和、大多数的化合反应、活泼金属与酸的反应; 若生成物的能量比反应物的能量高, 则反应为吸热反应, ΔH > 0, 常见的吸热反应有大多数的分解反应、个别的化合反应, 如

以及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的复分解反应.

二、ΔH 的计算

例2 ( 2013年北京) NOx是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之一. 汽车发动机工作时会引发N2和O2反应, 其能量变化如图1.

1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________.

分析: 先写出N2 ( g) + O2 ( g) = 2NO ( g) , 再计算ΔH, 此题中的ΔH = 945 k J/mol + 498 k J/mol - 2×630 k J/mol= + 183 k J / mol.

核心提示: ΔH等于断开反应物化学键时吸收的能量减去生成产物化学键时放出的能量, 即ΔH = Q吸- Q放.

三、盖斯定律的考查

例4 ( 2013年新课标Ⅰ) 二甲醚 ( CH3OCH3) 是无色气体, 可作为一种新型能源. 由合成气 ( 组成为H2、CO和少量的CO2) 直接制备二甲醚, 其中的主要过程包括以下四个反应:

甲醇合成反应:

水煤气变换反应:

二甲醚合成反应:

由H2和CO直接制备二甲醚 ( 另一种产物为水蒸气) 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核心提示: 盖斯定律指的是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 其反应热是相同的, 换而言之, 可以通过几个热化学方程式的相加减来得到我们所需要的热化学方程式. 为了避免书写时出现错误, 我们需要注意热化学方程式中方程式部分最好自己写出来, 而不用几个热化学方程式相加减得到, 因为在几个热化学方程式相加减时, 很容易将各物质的计量数写错.

四、中和热的测定

例5 ( 2014届衡水) 某实验小组用0. 50 mol·L- 1Na OH溶液和0. 50 mol·L- 1硫酸溶液进行中和热的测定. 取50 m LNa OH溶液和30 m L硫酸溶液进行实验, 实验数据见表1.

( 1) 表1中的温度差平均值为________℃ .

( 2) 近似认为0. 50 mol·L- 1Na OH溶液和0. 50 mol·L- 1硫酸溶液的密度都是1 g·cm- 3, 中和后生成溶液的比热容c =4. 18 J· ( g·℃ ) - 1. 则中和热ΔH______ ( 取小数点后一位) .

( 3) 上述实验数值结果与57. 3 k J·mol- 1有偏差, 产生偏差的原因可能是______ ( 填字母) .

a. 实验装置保温、隔热效果差

b. 量取Na OH溶液的体积时仰视读数

c. 分多次把Na OH溶液倒入盛有硫酸的小烧杯中

d. 用温度计测定Na OH溶液起始温度后直接测定H2SO4溶液的温度

分析: ( 1) 四次实验温度差分别为3. 5℃、4. 0℃、3. 9℃、4. 1℃、由于第一次所测温度差明显低于后三次, 误差较大, 应舍去. 取后三次实验温度差的平均值为4. 0℃ .

( 2) 由比热容的单位和ΔH的单位得出ΔH的计算公式:

( 3) a、c、d会导致温度差偏小, 使测得中和热的数值偏小, b用量筒量取Na OH溶液的体积时仰视读数, 会使量取的Na OH溶液的体积偏大, 导致和硫酸中和时放出的能量更多, 温度差偏大, 使测得中和热的数值偏大.

答案: ( 1) 4. 0 ( 2) - 53. 5 k J·mol- 1 ( 3) acd

核心提示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是热化学上的重要实验, 比较重要的考点有: 实验所用装置图及所用仪器的名称 ( 如图1) ,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中和热, 实验的误差分析. 本实验成功的关键在于保证装置良好的隔热效果, 隔热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实验所测中和热的准确性.

练习与提高

1. 图 2 所 示 实 验 装 置 ( 固 定 装 置 略 去 ) 和 操 作 正 确 的是 ()

( A) 分离CCl4和水 ( B) 酸碱中和滴定

( C) 吸收HCl尾气 ( D) 中和热的测定

2. 通常人们把拆开 1 mol 某化学键所消耗的能量看成该化学键的键能. 键能的大小可以衡量化学键的强弱, 也可用于估算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 ΔH) , 化学反应的ΔH等于反应物的总键能与生成物的总键能之差. 部分物质的键能见表2.

工业上高纯硅可通过下列反应制取:, 该反应的反应热ΔH为 ( )

( A) + 412 k J·mol-1 ( B) - 412 k J·mol-1

( C) + 236 k J·mol-1 ( D) - 236 k J·mol-1

3. 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

则14 g CO气体还原足量Fe O固体得到Fe固体和CO2气体时对应的ΔH约为 ()

( A) - 218 k J·mol- 1 ( B) - 109 k J·mol- 1

( C) + 218 k J·mol-1 ( D) + 109 k J·mol-1

4. 某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如图 3 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该反应的反应热ΔH = E1- E2

( B) a、b分别对应有催化剂和无催化剂的能量变化

( C) 催化剂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 D) 催化剂能改变反应的焓变

5. 下列与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

( A) 生成物总能量一定低于反应物总能量

( B) 放热反应的反应速率总是大于吸热反应的反应速率

( C) 应用盖斯定律, 可计算某些难以直接测量的反应焓变

( D) 同温同压下, , H2 ( g) + Cl2 ( g) = 2HCl ( g) 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ΔH不同

透视高考状语从句考查热点 第10篇

状语从句是中学阶段的教学重点, 也是各类考试的考点, 而历年的高考更是把状语从句作为必考的知识点之一。下面就以近年的高考题为例来分析一下高考通常是从哪些方面来考查状语从句的。

一、高考状语从句考查热点

1.考查状语从句中连词的选择。

To show our respect, we usually have to take our gloves off ______ we are to shake hands with. (2011年重庆卷)

A. whichever B. whenever

C. whoever D. wherever

解析:根据句法, 介词with后缺少宾语, whichever表示一定范围内的人或物, 而whenever 与wherever只能作状语。句意是:不论跟谁握手, 我们常常必须将手套取下, 以示敬意。所以用whoever来引导让步状语从句。故答案选C。

2.考查主从句之间的时态呼应。

在时间和条件 (有时也可在方式、让步等) 从句中, 要保持主从句时态一致。如果从句表示一个将来的概念, 通常用一般现在时代替一般将来时。

I'll go to the library as soon as I finish what I ______ . (2011年辽宁卷)

A. was doing B. am doing

C. have done D. had been doing

解析:此句是由as soon as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 主句用一般将来时, 从句表示一个将来的概念, 用一般现在时代替一般将来时, finish后接的宾语从句的时态应与as soon as从句的时态保持一致。句意为:我一完成眼下正在做的事, 就去图书馆。故答案选B。

3.考查状语从句与非谓语动词作状语之间的区别。

If you have a job, ______ yourself to it and finally you'll succeed. (2010年四川卷)

A. do devote B. don't devote

C. devoting D. not devoting

解析:此句是含有“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的复合句, 其主句是一个由and引导的并列句, 在这个并列句中, 第一个分句又是一个祈使句, 借助助动词“do”来表示强调, 而不是非谓语动词。故答案选A。

4.考查状语从句的省略现象

(1) 在以when, while, before, as, until, once, whenever, if, unless, though, although, even if, even though, as though, as if, as, because, wherever

等连词引导的状语从句中, 如果主从句主语一致, 从句中的主语可以省略, 从句中的谓语动词用V-ing;如果be动词不表示原因, 也可省略。如果省略从句的主语, 从句中的动词与主句的主语之间构成动宾关系, 那么从句中的谓语动词用过去分词。此外从句中的谓语动词还可用介词短语或不定式等。

The experiment shows that proper amounts of exercise, if ______ regularly, can improve our health. (2010年浙江卷)

A. being carried out B. carrying out

C. carried out D. to carry out

解析:“if ______ regularly”是插入的条件状语从句。根据句法, 从句的主语是“proper amounts of exercise”, carry out与从句主语“proper amounts of exercise”之间构成动宾关系, 所以用过去分词。故答案选C。

(2) 状语从句简化使用代词或副词的情况有:

if so意为“如果这样”;if any意为“如果有的话, 即使有”;if not意为“如果不这样”;if necessary意为“如果必要”;if possible意为“如果可能”等。

It sounds like something is wrong with the car's engine. ______ , we'd better take it to the garage immediately. (2011年江苏卷)

A. Otherwise B. If not.

C. But for that. D. If so

解析:题干前一句说“听上去汽车的发动机好像坏了”, 后一句说“我们最好立刻去修理厂”, 通过简单判断可知, 这两个句子之间是顺承的关系, 所以应该是“如果真的这样的话 (发动机坏了) ”。故答案选D。

二、状语从句易错易混点

1.掌握when与while用作特殊的从属连词与并列连词之间的差别

(1) when除了可引导时间状语从句, 还可引导条件状语从句, 相当于if;和原因状语从句, 相当于since或considering that。

How can you expect to learn anything ______ you never listen? (2006年山东卷)

A. in case B. even if C. unless D. when

解析:由从句句意可知, 空白处应表示“既然”之意, 四个选项中只有“when”可表达此意。故答案选D。

(2) when引导并列句, 表示“就在那个时候”, 相当于“and then”。表示“将要干什么事那时”, 常用句型“be about to do sth. when ... , be on the point of doing sth. when ... ”;表示“正在干什么事那时”, 常用句型“be doing sth. when ... ”;表示“刚做完某事, 突然就……”, 常用句型“had just done sth ... when ... ”。

She had just finished her homework ______ her mother asked her to practice playing the piano yesterday. (2009年福建卷)

A. when B. while C. after D. since

解析:本题考查固定句型“had just done sth. when ... ”表示“刚做完某事, 那时……”, 其中when是并列连词而不是从属连词。故答案选A。

(3) while除了可引导时间状语从句, 还可引导让步状语从句, 相当于although, while常放在句首;while引导条件状语从句, 相当于as long as。

______all of them are strong candidates, only one will be chosen for the post. (2011年陕西卷)

A. Since B. While C. If D. As

解析:根据句意, 此句由“while”引导让步状语从句, while在本句中相当于“although”, 意为“尽管”, 故答案选B。

(4) while引导并列句, 表示前后句之间对比, 意为“然而”。

— I wonder how much you charge for your services.

— The first two are free ______ the third costs $30. (2009年安徽卷)

A. while B. until C. when D. before

解析:根据句意, 前后句是对比关系, 所以用并列连词while, 意为“然而”。故答案选A。

2.before和since引导时间状语从句之间的区别

before引导时间状语从句可构成句型“it will not be ... before ... ”与“it was not ... before ... ”表示“没过多久就……”;而“it will be ... before ... ”和“it was ... before ... ”表示“过了多久就/才……”;since意为“自从……”, 可构成句型“It is / was +一段时间+since ... ”, since与终止性动词连用, 表示“自……以来已有多长时间”;since与延续性动词连用, 表示“自从不做某事有多长时间了”。从句中常用过去时, 主句用一般现在时或现在完成时。

(1) John thinks it won't be long ______ he is ready for his new job. (2010年陕西卷)

A. when B. after C. before D. since

解析:此句是由“before”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 构成“It (won't) be+时间段+状语从句”, 意为“没过多久就……”。故答案选C。

(2) As it reported, it is 100 years ______ Qinghua University was founded. (2011年四川卷)

A. when B. before C. after D. since

解析:根据主从句中用的时态, 主句中的years是一段时间, 然而它修饰的谓语动词was founded却是一个终止性动词, 这显然用的是“It is / was +一段时间+since ... ”这一句型。since与终止性动词连用, 表示“自……以来已有多长时间”;since 与延续性动词连用, 表示“自从不做某事有多长时间了”。本句中was founded是一个终止性动词, 从动作发生时算起;句意是“正如所报道的, 自从清华大学建校已有100年时间了”。故答案选D。

3.as, when与while引导时间状语从句之间的区别

as着重强调主句与从句的动作或事情同时或几乎同时发生, as从句中的谓语动词既可是持续性动词, 也可是短暂性动词。而when = at or during the time that, 既可以表示在某一点的时候, 又可以表示在某一段时间内, 主句与从句的动作或事情可以同时发生也可以先后发生。while意为“当……的时候”或“在……期间/同时”, 从句中的动词一般要用延续性动词, 并且while强调主句所表示的动作持续于从句所指的整个时间内。

(1) Peter was so excited ______ he received an invitation from his friend to visit Chongqing. (2009年重庆卷)

A. where B. that C. why D. when

解析:根据句意, 此句是由“when”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而要摆脱思维定势, 不能误选B, 把此句当作结果状语从句, 因为主从句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答案选D。

(2) As the visiting prime minister puts it, China's influence in the world will continue to strengthen ______ its economy grows.

A. when B. while C. as D. with

解析:根据句意, 此句是由“as”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 表示主句与从句的动作或事情同时或几乎同时发生。如用with, 应用“with复合结构”, 可将此句改为“with the days going on”。故答案选C。

4.if only 与only if之间的区别

(1) if only意为“但愿, 要是……就好了”。表示现在不能实现的愿望, 从句用一般过去时;表示过去不能实现的愿望, 从句用过去完成时;表示将来不能实现的愿望, 从句用一般过去时或过去将来时。

If only he ______ the doctor's advice, he would not suffer so much now.

A. followed B. would follow

C. had followed D. should follow

解析:根据语境, 此句表示过去不能实现的愿望, 所以从句用过去完成时。故答案选C。

(2) only if 意为“只要, 只有”, 引导真实条件句。置于句首时, 其后的主句要用部分倒装语序。

Only if ______ your work before nine ______ go out to play.

A. do you finish; can you

B. you finish; you can

C. you finish; can you

D. do you finish; you can

解析:only if 意为“只要, 只有, 除非……决不”, 表示真实条件。置于句首时, 其后主句要用部分倒装语序。故答案选C。

5.because, for, as, since与now that表示原因之间的区别

because表示直接的原因, 用来回答why提出的问题或用于强调句型。as和since语气较弱, 强调显然的、已知的事实。as表示“由于”, as的位置可以放在主句前或者后。而since, now that 意为“既然”, 它们通常被置于主句之前, 表示双方都知道的原因。而for是并列连词, 也可表示原因, 只能置于主句之后, 对前句的内容起补充说明的作用。

(1) — Did you return Fred's call?

— I didn't need to ______ I'll see him tomorrow. (2008年北京卷)

A. though B. unless

C. when D. because

解析:根据句意, 前后句有因果关系, 所以用从属连词“because”, 意为“因为”, 表示直接的原因。故答案选D。

(2) He found it increasingly difficult to read, ______ his eyesight was beginning to fail. (2008年山东卷)

A. though B. for

C. but D. so

解析:根据句意, 前后句有因果关系, 所以用并列连词“for”, 意为“因为”。故答案选B。

6.If引导表示假设条件的虚拟语气

(1) Maybe if I ______ science, and not literature then, I would be able to give you more help. (2011年北京卷)

A. studied B. would study

C. had studied D. was studying

解析:根据语境, 这是个错综的虚拟条件句。根据“then”可知, 从句表示与过去的事实相反, 而主句表示与现在的事实相反, 所以从句用过去完成时。故答案选C。

(2) This printer is of good quality. If it ______ break down within the first year, we would repair it at our expense. (2009年天津卷)

A. would B. should C. could D. might

解析:根据句意, 表示与将来事实相反的假设, 从句形式were to do;动词过去时;should+动词原形。故答案选B。

7.“so ... that ... , such ... that ... ”引导结果状语从句, 常用下列句型:

(1) so+形容词/副词+that从句

(2) so + many/few +复数名词+ that从句

(3) so + much/little+不可数名词+ that从句 (句中little表示“少”, 而不是“小”的意思)

(4) such a/an+形容词+单数可数名词+that从句

(5) such+形容词+可数名词的复数/不可数名词+that从句

The Great Wall is ______ tourist attraction that millions of people pour in every year . (2009年上海卷)

A. so a well-known B. a so well-known

C. such well-known D. such a well-known

解析:根据句法, 此句包含一个结果状语从句。“tourist attraction”表示“旅游胜地”, 是抽象名词具体化, 所以用“such + a/ an + adj.+单数名词”=“so + adj.+ a/ an +单数名词”。故答案选D。

8.状语从句中的特殊语序。

(1) as/though表示“尽管”, 引导让步状语从句时, 如果将通常语序应置于句未的表语、动词或副词前置至句首, 就要采用特殊的倒装结构。

Try ______ she might, Sue couldn't get the door open. (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

A. if B. when C. since D. as

解析:as表示“尽管”, 引导让步状语从句时, 将按通常语序应置于句未的表语、动词或副词前置至句首, 从而构成特殊倒装结构。句意是:尽管苏珊尝试了, 但还是没把门打开。故答案选D。

(2) whatever, whoever, however, whichever, whenever, wherever引导让步状语从句时, 相当于no matter what/ who/ how/ which/ when/ where, 在句中应采用陈述语序。

______ you may have, you should gather your courage to face the challenge. (2010年上海卷)

A. However a serious problem

B. What a serious problem

C. However serious a problem

D. What serious a problem

解析:however作连接副词, 相当于no matter how, 后接形容词或副词, 意为“无论, 不管”, 来引导让步状语从句, 其序为“however+形容词、副词+主语+谓语”。故答案选C。

(3) “hardly/ scarcely ... when ... ; no sooner ... than ... ”表示“一……就……”, 引导时间状语从句, 并且第一个分句的谓语要用过去完成时。把hardly/ scarcely/no sooner放在句首, 第一个分句的主谓要部分倒装。

— Did Linda see the traffic accident?

— No, no sooner ______ than it happened. (2006年天津卷)

A. had she gone B. she had gone

C. has she gone D. she has gone

解析:“no sooner ... than ... ”引导时间状语从句, 并且“no sooner”置于句首, 第一个分句要部分倒装, 并要用过去完成时。故答案选A。

(4) 由“so ... that ... , such ... that ... ”引导结果状语从句, 把so, such所在的部分提到句首时, 应使用部分倒装句型。

So sudden ______ that the enemy had no time to escape. (2009年山东卷)

A. did the attack B. the attack did

C. was the attack D. the attack was

解析:“so ... that ... ”引导的结果状语从句中, 把so与其所修饰的词置于句首, 应采用部分倒装。so用来修饰形容词sudden, 在句中作表语。故答案选C。

(5) 有关“not ... until ... ”的倒装句, 则应把“not until”放在句首, 应采用部分倒装。

Not until he left his home ______ to know how important the family was for him. (2010年江西卷)

A.did he begin B.had he begun

C.he began D.he had begun

解析:此句是有关“not ... until ... ”的倒装句, “not until”位于句首, 应采用部分倒装。故答案选A。

(6) “not ... until ... ”的特殊强调句型结构是“It is (was) not until +时间状语或时间状语从句+that +句子的剩余部分”;由于此句型中“not”已经前置, that后面要用肯定的陈述结构, 切勿再用否定句。

It was ______ he came back from Africa that year ______ he met the girl he would like to marry. (2009年江西卷)

A. when; then B. not; until

C. not until; that D. only; when

解析:根据句意, 此句是个强调句, 强调的是由“not ... until ... ”引导的状语从句。关于“not ... until ... ”强调句型的结构是“It was not until +时间状语从句+that +句子的剩余部分”。故答案选C。

9.定语从句与状语从句之间的区别:

(1) when引导的定语从句与时间状语从句之间的区别:这要看句中有无表示时间的先行词, 如果有先行词则是定语从句, 没有先行词则是时间状语从句。在when引导的定语从句中, when是关系副词, 用来修饰表示时间的先行词, 并在从句中作时间状语。而在when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中, when起连接词作用, when不是用来修饰某一表示时间的名词。

①The days are gone ______ physical strength was all you needed to make a living. (2011年天津卷)

A. when B. that C. where D. which

解析:根据句法, 从句基本句意完整, 先行词“the day”表示时间, 所以用when来引导此定语从句。句意为:完全靠体力来谋生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故答案选A。

②It was April 29, 2011 ______ Prince William and Kate Middleton walked into the palace hall of the wedding ceremony. (2011年福建卷)

A. that B. when C. since D. before

解析:根据句法, 句中“April 29, 2011”表示时间点, 所以用“It+is/ was+具体的时间点+when ... ”这一结构, 主句中的“it”指时间, 用“when”来引导时间状语从句。句意是:2011年4月29日威廉王子与凯蒂·米德尔顿步入婚礼仪式的殿堂。故答案选B。

(2) where引导的定语从句与地点状语从句之间的区别:这要看句中有无表示地点的先行词, 如果有先行词则是定语从句, 没有先行词则是地点状语从句。在where引导的定语从句中, where是关系副词, 用来修饰表示地点的先行词, 并在从句中作地点状语。而在where引导的地点状语从句中, where起连接词作用, where不是用来修饰某一表示地点的名词。

①I walked up to the top of the hill with my friend, ______ we enjoyed a splendid view of the lake. (2011年陕西卷)

A. which B. where C. who D. that

解析:此句是个定语从句, 先行词“the top of the hill”在从句中作地点状语, 所以用关系副词“where”来引导此定语从句, 并在从句中作状语。故答案选B。

②You'd better not leave the medicine ______ kids can get at it. (2008年山东卷)

A. even if B. which C. where D. so that

解析:根据句法, 从句基本句意完整, 句中没有先行词, 所以此句是由where引导的地点状语从句。句意为:你最好不要把药放在孩子们能够到的地方。故答案选C。

跟踪练习:请选出最佳答案。

1.— What was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26th World University Games like?

— Wonderful. It's years ______ I enjoyed myself so much.

A. since B. after C. before D. when

2.— How long will you graduate from Tanggou Senior Middle School?

— It will be less than one year ______ you graduate from this school.

A. when B. that C. before D. since

3.No sooner ______ home ______ I told him the exciting news.

A. had he got; than B. had he got; when

C. he had got; when D. he had got; than

4.The world is changing fast. I strongly believe that one will easily fall behind ______ he keeps on learning.

A. unless B. if C. when D. as

5.— ______ , he makes little progress.

— In that case, he should improve his method of study.

A. As he works hard B. Hard as he works

C. He works as hard D. As hard he works

6.— Did your father come back early last night?

— Yes. It was not yet eleven o'clock ______ he arrived home.

A. when B. that C. since D. Before

7.Human beings are different from animals ______ they can use language as a tool to communicate.

A. in which B. for that

C. in that D. for which

8.English words are not always spelt ______ they are pronounced.

A. in the way B. in which

C. the way D. that

9.Fortunately somebody who happened to be passing by called the fire department ______ the fire broke out.

A. hurriedly B. quickly

C. immediately D. shortly

10.Tom searched carefully in the room ______ he might discover exactly what he needed.

A. in that B. in order that

C. in case D. even though

11.______ it is hoped that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be equipped with the ability to take a good set of notes, this is not always the case.

A. When B. While C. As D. Unless

12. ______ , you must remain calm.

A. Whatever you may be frightened

B. However frightened you may be

C. Whatever frightened you may be

D. However you may be frightened

13. ______ most children nowadays are the only children, they tend to be more self-centered.

A. Now that B. Ever since

C. Only if D. Even though

14.What a table! I've never seen such a thing before. It is ______ it is long.

A. half not as widely as

B. wide not as hard as

C. as widely as not half

D. not half as wide as

15.During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many modern tall buildings went up ______ old shabby houses were torn down.

A. where B. in what

C. in which D. which

16.You will really get into trouble ______ you can't explain the whole thing clearly to the police.

A. unless B. while

C. although D. when

17. ______ , but the idea of having to work under a woman defeated him.

A. Wanting the job very much

B. Although wanting the job badly

C. He wanted the job badly

D. Though he wanted the job very much

18.You can't complain of being lonely ______ you don't make an effort to meet people and make friends with them.

A. while B. when

C. whenever D. though

19.Though ______ of the danger, he still went skating on the thin ice.

A. warning B. to warn C. warn D. warned

20.He talks about china pavilion (中国馆) as though he ______ it himself this summer holidays.

A. had visited them B. were visiting

C. visited D. have visiting

参考答案与解析:

1.A 句中的years是一段时间, 然而它修饰的谓语动词enjoyed却是一个持续性动词, 这显然用的是“It is / was +一段时间+since ... ”这一句型。since与终止性动词连用, 表示“自……以来已有多长时间”;since 与延续性动词连用, 表示“自从不做某事有多长时间了”。

2.C 这是由before 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 用句型“It was/will be +一段时间+before ... ”, 表示“没过……就”。

3.A “no sooner ... than”引导时间状语从句, 当“no sooner”位于句首时, 主句要用部分倒装, 并且主句用过去完成时, 从句用一般过去时。

4.A 根据句意, 句中unless表示“除非”, 用来引导条件状语从句。句意是:我坚信一个人会很容易落后, 除非他不断地学习。

5.B as表示“尽管”, 引导让步状语从句时, 要采用特殊的倒装结构。

6.A 在“It+is/ was+具体的时间点+ when ... ”这一结构中, 主句中的 it 指时间, when 引导的是时间状语从句。此句不是强调句型。

7.C 根据句意, 此处表示原因, 用连词“in that”, 意为“因为”。

8.C the way 引导方式状语从句, 意为“……的方式/ 样子”。

9.C 根据句意, 用immediately作连词, 引导时间状语从句。

10.B 汤姆仔细搜查房间的目的是为了发现他想要的。故用in order that来引导目的状语从句。

11.B 根据句意, 此句是由while引导的让步状语从句, 意为“尽管”。句意是:尽管人们希望大学生应该具备做一系列笔记的能力, 但情况往往并非如此。

12.B 根据句意, 修饰形容词frightened, 所以应用“however”, “however”又作连词引导这个让步状语从句, 它相当于“no matter how”。句意是:不管你们多么害怕, 你们必须保持冷静。

13.A 根据句意, 此句是由now that引导的原因状语从句, now that意为“既然, 由于”, 其中的that还可省略。句意是:由于当今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 所以他们更趋于自我中心。

14.D 此题是由“as ... as .. .”引导的比较状语从句, 表示一方是另一方的若干倍时, 用“倍数+ as +形容词或副词的原级+ as+比较对象”的结构, 本句中谓语动词是系动词“is”, 所以这个句型中应用形容词原级。

15.A 此句是由where引导的地点状语从句, 意为“在……的地方”。它相当于由 where引导的定语从句, 即:“many modern tall buildings went up in the place where old shabby houses were turn down.”

16.D 根据句意, 此句由when引导条件状语从句, when相当于if, 意为“如果”。

17.C 此句是由“but”引导的并列句, 所以but前也应是一个简单句。

18.B 根据句意, when意为“既然”, 用来引导原因状语从句。句意是:既然你没有努力去见人和他们交朋友, 你就不能抱怨自己寂寞。

19.D 根据句法, warn与句子的主语之间构成动宾关系, 所以用过去分词。

20.A 在由“as though”引导的方式状语从句中, 表示与过去想象中的动作或情况相反, 从句用过去完成时。

高考时政热点复习“四要” 第11篇

一、要掌握判断热点问题的原则标准,明确年度热点问题

哪些是热点问题呢?国内部分:热点问题应是领导关注、群众关心、普遍存在而又可能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当年党和国家的重要会议、主要领导人的讲话中都有所反映。国际部分:热点问题应是关乎世界全局和中国切身利益的国际时事。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确定今年高考时政热点问题。国内要闻:中共十七大精神;科学发展观;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北京奥运会相关内容;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及抗灾救灾工作等。国际要闻: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石油价格上涨问题,美国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等。

二、要整理、分析热点材料,抓住其核心要点

热点问题明确之后,同学们要围绕热点问题搜集、整理热点材料,并对热点材料进行研读分析。整理、分析热点材料时,一方面要弄清热点材料的来龙去脉,领会其核心实质;另一方面要归纳出若干要点,弄清“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如:关于物价问题,要弄清其现状特点、产生的原因和影响、政府出台的政策措施等。

整理、分析热点材料是热点复习的基础环节。这对高考时理解、分析背景材料有很大帮助,因为我们整理的某些重要的热点语句常常能在答题时用得上。同学们要把热点材料当作基础知识看待,认真地学习掌握。

三、要将热点问题回归课本,与课本知识进行多角度链接

将热点材料整理后,还要将热点问题回归课本,多层面、多角度与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等知识链接,站在政治理论的高度来认识热点问题,从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下面以“节能减排”的热点问题为例进行说明。

背景材料 2007年,节能减排首次出现“拐点”: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了3.27%,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近年来首次出现双下降。我国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但是,从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的目标来看,任务依然艰巨,形势相当严峻。

搞好节能减排关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08年要加大攻坚力度,确保节能减排取得重大进展。温家宝总理指出,必须完善政策法规,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更加注重用法律手段促进节能减排,加快出台和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价格、财税、金融等激励政策,加快制订和实施促进节能减排的市场准入标准、强制性能效标准和环保标准。突出抓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工作,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有效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制,把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作为检验经济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准。增强全社会节能环保意识,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考点链接 以上材料涉及的经济学知识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提升产业结构”、“依靠技术进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宏观调控”、“财政、税收和银行的调控作用”。涉及的哲学知识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矛盾的普遍性”、“主次矛盾关系”、“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涉及的政治学知识有:“国家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对人民负责、依法治国原则”、“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地位”。

进行考点链接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链接要全面,应尽量涉及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各板块知识,而且不要遗漏每一板块所涉及的知识要点。二链接要具体,考点链接要做到心中有数,要具体化、有针对性。

四、要以“热点材料”为载体,以“问题”为纽带,进行热点专题训练

对热点问题的掌握和运用最终要落实到专题训练上。同学们要在教师指导下,组织综合试题或系统练习题。试题材料要涵盖同一热点问题的多方面信息,试题设问要多角度、多层次,应尽量考查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等多方面知识,增强其系统性、综合性和应用性。下面以2008年中央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两防”的问题为例进行说明。

材料一 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较上年同期增长11.4%。但是,经济增长呈现由偏快转为过热的趋势。2007年中国的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较上年增长4.8%,2008年1月中国CPI同比增长7.1%,2月份CPI同比增长超过8%,通货膨胀的压力更大。经济偏热和通胀压力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影响社会的安定。

材料二 经济增长呈现由偏快转为过热趋势的主要原因是“三过”问题,即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贸易顺差过大,一句话,资本流动性过剩。

食品、猪肉及蔬菜价格上涨是拉动CPI大幅上涨的主要原因,而猪肉等食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国际市场的粮价上涨。国际市场的粮价上涨大大刺激了粮食产品涌向国际市场。2008年雪灾给农作物生产和养殖业带来的损失,国际石油、铁矿石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对CPI上涨起到助推作用。

材料三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08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是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确定2008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6年4月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先后多次提高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2007年财政部宣布发行1.55万亿元特别国债回笼流动性资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08年要继续合理把握财政支出规模。

2007年中央政府出台了扶持加强生猪、油料、奶业发展等一系列调控政策,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强调要落实这些政策。财政部宣布,从2007年12月20日起取消小麦、稻谷等84类原粮及制粉产品的出口退税。中国政府宣布,从2008年1月1日起,对小麦、玉米等57类原粮及其制粉产品征收为期1年,5%~25%不等的出口暂定关税。

2008年1月9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修改《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的决定,宣布实行临时价格管制和干预措施,限制社会公共产品及人民生活必需品涨价。

1.结合材料一、二、三,用哲学观点分析经济偏热和物价上涨的原因及政府采取措施的道理。

参考答案: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之中,这要求我们对某一事物应当作为结果来看待,探究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并从原因中寻找相应的对策。经济偏热是由“三过”问题引起的,针对这个问题,国家调整政策,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物价上涨主要受猪肉、食品等价格上涨和粮食出口的影响,对此,国家出台了扶持加强生猪、油料、奶业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增加食品供给;宣布取消部分原粮及制粉产品的出口退税,并对部分原粮及制粉产品征收一定的出口暂定关税,以减少外需,保障国内市场供应。

2.结合材料三,用经济学知识分析说明政府是怎样防止经济偏热和通货膨胀的。

参考答案: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但市场调节具有自身的弱点和缺陷。所以,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需要国家宏观调控。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针对当前经济偏热和通胀压力问题,国家主要采用经济手段,并辅助以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具体道理和措施如下:①财政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国家通过对财政收支数量、方向的控制,实现总量平衡及结构的优化,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材料中政府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扶持生猪等发展政策、发行特别国债、合理把握财政支出规模,正是财政作用的体现。②征收关税对一国进出口贸易起着调节作用,能调节国内市场的供求关系。材料中取消部分原粮及制粉产品的出口退税,并对部分原粮及制粉产品征收一定的出口暂定关税可以限制出口,保障国内市场供应,稳定国内物价。③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实行宏观调控,以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材料中中国人民银行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先后多次提高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的目的就在于此。④行政手段是国家采取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材料中政府实行临时价格管制和干预措施正是国家运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的表现。

3.结合材料一、三,说明党和政府针对当前经济偏热和通胀压力问题,采取系列措施所体现的政治学道理。

参考答案:①经济职能是国家的对内职能,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实施经济政策措施、进行行政干预,都是国家经济职能的具体体现。②对人民负责是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我国的国家机构是人民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经济偏热和通胀压力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影响社会的安定,国家对此及时采取措施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③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实现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政治领导。中央召开会议,提出2008年宏观调控首要任务,确立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正是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政治领导,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领导核心地位。

例析“原子结构”高考热点 第12篇

一、考查原子组成微粒的数量关系及“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概念

例1我国稀土资源丰富.下列有关稀土元素62144Sm与62150Sm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62144Sm与62150Sm互为同位素, 是两种核素

(B) 62144Sm与62150Sm的质量数相同, 是同一种元素

(C) 62144Sm与62150Sm的质子数相同, 是同一种核素

(D) 62144Sm与62150Sm的核外电子数和中子数均是62

解析: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 属于同一种元素, 但如果中子数和质子数也相同, 则是同一种原子, 即同一种核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称为同位素;质子数或中子数至少一种不同, 则为不同的核素或者说具有一定数目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原子称为核素.构成原子的几种微粒之间的数量关系是:质量数=中子数+质子数,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综上所述, 只有 (A) 正确.

二、考查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例2某位于前四周期的元素原子的L层电子与最外层电子数之比为4∶1, 其d轨道中的电子数与最外层电子数之比为5∶1, 则其+2价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是.

解析:由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知道, 前四周期的元素原子的L层不是最外层时, 其电子数是8个, 则该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2个, 其d轨道中的电子数则达到10个, 则其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是:1s22s22p63s23p63d104s2 (因是前四周期, 具有d轨道, 一定有四个电子层) 为Zn元素, Zn2+的核外电子排布式是1s22s22p63s23p63d10.

三、考查相关的化学用语

例3下列有关原子结构的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

(A) S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B) C原子的电子式

(C) K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1s22s22p63s23p63d1

(D) 质量数为18的氧原子可以表示为818O

解析:这是有关原子结构的几种表示方法.S元素核外电子和质子数均为16, (A) 中表示的核外电子数是18, (A) 错;电子式是表示最外层电子数目而不是总数, C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是4个, (B) 错;因为3d和4s轨道发生能级交错, 电子先排4s后排3d, K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正确的是1s22s22p63s23p64s1, (C) 错;选择 (D) .

四、考查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例4下列有关元素性质说法正确的是 ()

(A) 同一元素不可能既表现金属性, 又表现非金属性

(B) 元素电负性越大的原子吸引电子越强

(C) 第三周期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等于它所处主族序数, 且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增大而增大

(D) 在基态多电子原子中, 电离能最小的电子能量最低.

解析:处于元素周期表金属与非金属分界线附近的元素既表现金属性, 又表现非金属性, (A) 错;元素的电负性表示的是原子对共用电子对的吸引能力, 吸引能力越强, 电负性数值越大, (B) 对;第三周期元素均为主族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等于主族序数, 也是表现出的最高化合价, 但随着核内质子数的增加, 对核外电子的吸引能力增强, 原子半径反而逐渐减小, (C) 错;电离能表示原子失去核外电子所需要的能量, 电离能越小, 表示失去电子越容易.而核外电子本身的能量越高, 运动区域离核越远越易失去, 既电子能量越高, 电离能越小, (D) 错.选择 (B) .

五、考查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关系

例5下列有关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说法正确的是 ()

(A) 原子序数为15的元素最高化合价为+3

(B) ⅦA族元素是同周期中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

(C) 第二周期ⅣA族元素的原子核电荷数和中子数一定为6

(D) 原子核内质子数为12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三周期ⅡA族

解析:原子序数为15的P元素位于ⅤA族, 最高化合价为+5, (A) 错;每一周期中, 从左到右, 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最后一种元素都是ⅦA族 (零族除外) , (B) 对;第二周期ⅣA族元素为C, 原子核电荷数和质子数都为6, 而中子数不一定是6, 如C—13、C—14, 中子数分别是7和8, C错;质子数为12的元素是镁, 核外电子排布是3层, 最外层是2个电子, 在表中第三周期ⅡA族, (D) 对.选 (B) 、 (D) .

六、考查原子结构与原子间成键方式及分子构型的关系

例6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 在硼酸B (OH) 3分子中, B原子与3个羟基相连, 其晶体具有石墨相似的层状结构, 则分子中B原子杂化轨道的类型是sp2类型

(B) H2S和SO3分子构型分别是直线型和平面三角形

(C) 原子晶体中, 相邻原子间只存在非极性共价键

(D) 分子晶体中, 只存在分子键作用力, 离子晶体中, 只存在离子键作用

解析:石墨的结构是平面六边形, 每个C原子以sp2杂化轨道形成三个共价键, 是正三角形构型, 因此相似结构的B原子与3个羟基相连, 也是sp2杂化类型, (A) 对;S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 H2S分子中S原子采取sp3杂化, 形成2个共价键后剩余2对孤对电子, 相互排斥, 使2个价键的夹角小于180°, 为V型, 而SO3分子中S原子采取sp2杂化且没有孤对电子, 平分平面, 是平面正三角形, (B) 错;在化合物形成的原子晶体中 (如Si O2和SiC) 不同元素原子之间形成的是极性共价键, (C) 错;在分子晶体中, 分子间存在的是范德华力, 而多原子分子中, 原子之间存在共价键作用, 在一些离子晶体中, 原子团内也会存在共价键, 如晶体Na2SO4中, SO42-内存在S—O共价键, (D) 错.选择 (A) .

七、综合考查原子结构

例7 Q、R、X、Y、Z五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依次递增.已知:

(1) Z的原子序数为29, 其余的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

(2) Y原子价电子 (外围电子) 排布msnmpn

(3) R原子核外L层电子数为奇数;

(4) Q、X原子p轨道的电子数分别为2和4.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Z2+的核外电子排布式是___________.

(2) 在[Z (NH3) 4]2+离子中, Z2+的空间轨道受NH3分子提供的___________形成配位键.

(3) Q、R、Y三种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数值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用元素符号作答)

(4) Q的一种氢化物相对分子质量为26, 其中分子中的σ键与π键的键数之比为___________.

(5) 五种元素中, 电负性最大与最小的两种非金属元素形成的晶体属于___________.

解析:逐一分析信息点:29号元素为Cu;其余四种元素均在短周期, 其中Y原子价电子排布为msnmpn, s轨道只能是2个电子, 则n=2, Y可能是C或S;R原子核外L层电子数为奇数, 则可能为Li、B、N或F;Q原子p轨道电子数是2, 可能为C或Si;X原子p轨道电子数为4, 可能为O或S.结合“Q、R、X、Y、Z”五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条件, 推出:Q为C, R为N, X为O, Y为Si.

(1) Cu的价电子排布为3d104s1, 失去两个电子形成的Cu2+为:1S22S22P63S23P63D9.

(2) NH3中N存在孤对电子, Cu2+存在空轨道 (4s) , 两者可形成配合离子[Cu (NH3) 4]2+.

(3) C、N、Si三种元素中, C、N在同一周期, 右边的N元素非金属性强, 且具有半充满状态, 则N原子的第一电离能大于C;C、Si在同一主族, 上面的C元素非金属性强, 其第一电离能大于Si, 则有N>C>Si顺序.

(4) C、H形成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6的是C2H2, 结构式为H—C≡C—H, 其中原子之间的单键均是σ键, 叁键中有一个是σ键, 两个是π键, 则σ键和π键个数之比为3∶2.

(5) 五种元素中, 非金属性最强, 也是电负性最大的是O, 最弱和最小的是Si, 两者形成的晶体SiO2属于原子晶体.

答案: (1) 1S22S22P63S23P63D9 (2) 孤对电子 (3) N>C>Si (4) 3∶2 (5) 原子晶体

上一篇:封闭组合电器下一篇:多路信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