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实践基地范文

2024-07-26

学生实践基地范文(精选12篇)

学生实践基地 第1篇

关键词: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校企合作,实践教学

1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指出, “高等教育要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教学基本建设, 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推进创业教育。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1]。国内院校一般都设立有校外实习基地, 开展见习、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等活动。但由于与企业的联系不够紧密、理论课程与企业需求脱节、合作内容及功能不多、软硬件建设投入过少、管理机制及管理模式缺失等原因, 企业缺乏合作的积极性, 校外实习基地大多存在只建不管或实习管理粗放等问题。要么学生到企业走马观花参观几次, 难以对生产实践形成真正的认知和体验;要么企业出于成本和风险的考虑, 提供的实习岗位与学生专业相关性不大或仅限于简单重复劳动, 缺乏与学校教育的互动性和传承性[2,3]。随着“卓越计划”的实施, 校外实践活动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短期简单实习, 而是一种产学合作教育的新模式, 学生本科教育的1/4时间都要以校外学习的形式完成。传统的校外实习基地已无法承担这一综合性的培养功能, 难以规范、系统地开展系列产学合作教育。因此, 亟需建设一种融专业特点、人才培养要求和企业资源于一体的校外学习活动的新型载体——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规范其建设目标、培养定位和功能作用, 形成“校内外结合, 全方位、立体化”的校企联合培养格局, 构建高校、社会用人单位、学生等多方共赢的合作机制, 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实现与社会需求的良性对接。

2 互利共赢, 多渠道探索校企合作模式

长期以来, 高等院校传统意识上的校企合作内容比较狭隘, 缺乏互惠共赢的利益机制, 缺乏互动交流的合作平台。企业在与高等院校共建校外基地过程中, 往往需要承担较大的风险并付出较高的成本, 但最后获得的现实效益却很少, 严重挫伤了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因此, 必须全面、科学地发掘和拓展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内涵, 构建一个学生、企业、学校和社会“多方互利共赢”的有效模式。

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要着眼于为校企合作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 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利用资源优势互补, 开展多层面的纵深合作, 把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功能从传统单一学生实习训练模式扩展为包括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师资培养、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技改、工艺创新、技术服务与开发、应用推广等内容的综合性平台, 建立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开展校外实践教育既要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 预防和避免直接经济损失或突发性危害安全事件的发生, 又要让企业切实体会到校企合作培养能为企业带来效益, 推广企业理念和企业品牌, 降低今后人才的引入成本和培养成本[4]。同时, 根据当前劳动力尤其是专业人才供需市场日益失衡的现状, 提供合作企业可优先招聘毕业生等优惠条件, 吸引企业主动参与校企合作。

3 机制约束, 确保合作长效可行

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涉及场地、设备、资金投入、互惠条件、学生管理等多方面, 亟需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 实现权责分明, 规范管理。管理机制一要保证实用性强、易于操作、效果突出、受益学生面广;二要结合“卓越计划”的实施方案, 将基地建设和学校的实践教学特色结合起来, 有所创新;三要尽可能做到互惠互利, 保证合作方的利益, 提高合作企业的积极性。

全面科学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管理制度应包括: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立的原则、条件、要求、合作协议、使用范围、校企双方责任与义务、合作项目审查、学生管理、学分认定、经费使用、成果评价及激励机制等。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优化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管理, 还需要注意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性, 加强与企业方的沟通与交流, 建立详细的校企合作管理制度, 开展经常性互访交流活动, 选派教师与企业共同管理学生学习, 建立动态的跟踪管理机制, 开展职业辅导和岗位技术指导, 将企业生产和学校教育管理紧密结合, 相互协作, 共同完成各项合作培养任务。

4 服务配套, 实现责任到人

根据学生专业需要和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上的要求, 在学校实践管理职能部门和各学院建立“全程、全员、全方位”的校企联合培养服务体系, 实现责任到人。配套服务体系的具体工作内容包括:

(1) 主动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 了解企业需求, 将企业引导到校企产学合作教育体系中, 不断开发新的合作教育项目。

(2) 分析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特点, 筛选适合的工作岗位, 指导学生开展企业学习前期的准备工作, 组织并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学习。

(3) 开展阶段检查工作, 对企业培养阶段的实施情况进行动态跟踪, 协调处理校企合作教育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4) 建立学生成绩档案和企业导师档案, 开展学生评教和企业评学, 分析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成绩评价[5]。

(5) 召开校企合作联谊会, 邀请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技术人员开展各类讲座与辅导活动, 为企业与师生提供面对面的交流平台, 从用人单位的角度为学生讲解产业人才需求及产业动向, 传授工程设计中的方法和技巧, 介绍当前在国际标准化设计中所制定的新要求, 规范设计方法, 强化师生的现代工程设计意识, 培养职业素质。

(6) 联合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组织开展科技竞赛。将企业生产实际问题进行分解、提炼, 形成竞赛题目, 使竞赛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 锻炼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以及工程实施能力[6]。

5 结束语

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着眼于“卓越计划”对创新思维和工程素养的突出要求, 挖掘企业设备、技术、培训及产业信息等方面优势, 架构融专业特点、人才培养要求和企业资源于一体的校外实践教育平台, 建立互惠互利的校企合作有效模式, 制定长效运行管理机制和配套服务体系, 构建与校内专业教学互为支撑、一贯相承的企业学习培养方案, 以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部分专业课教学、专业实验、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开展产学合作教育, 培养创新思维、工程能力和职业素养融合发展的创新务实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Z].2010-07-29.

[2]张庆英.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建设质量综合评价模型构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23 (4) :611-614.

[3]安永丽.产学研结合与创新教育[J].科技信息, 2013, (4) :127.

[4]杨镇光.高等院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1, 30 (8) :366-368.

[5]施英德, 邓诗峰, 浦伟光, 等.校所合作指导本科毕业论文新模式[J].化工高等教育, 2002, (3) :97-99.

学生实践基地学习心得体会 第2篇

八十班 王雪

今天,我非常高兴,因为是我盼望已久的日子到了——那就是我们又可以去青少年实践基地了。

早上8点钟,我们乘学校的校车向青少年实践基地出发。一路上有说有笑,有吵有闹。外面高大的建筑让太阳隐隐约约。大树摇动枝干拍手向我们祝福。总觉得红绿灯比以前快了,路也不会堵了。天空隐约飞过几只麻雀也往下看看,看一看他们为什么高兴,听一听他们在说什么。20分钟后我们到了基地。虽然已经不是第一次去,但还是紧张而兴奋。紧张是因为不知道又是哪个老师来教我们,兴奋是因为我们又要做东西了。不一会儿,便到了,首先大家排队来到了大厅,青少年实践基地的老师们早早的就在等候我们了。之后在老师的动员会过后,我们就跟着老师来到了活动室,老师讲解了活动要求后,在老师的师范下,许多同学都已经跃跃欲试了。在我们小组的精诚合作下,一个个作品陆续摆上了桌,让老师们都拍手叫绝。甚至个别同学都开始自我崇拜起来了。在整个活动中,诞生了许多的小巧手,虽然有的同学失败了,但从中体会到了只有经历了失败能才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让我们有信心对面未来人生路上的一个个困难,也算是一个小小的收获了。一上午的时间就这样过去了,虽然时间短暂,但大家都大呼过瘾。

学生实践基地 第3篇

关键词:创新实践基地;创新实践活动;创新能力;创新成效

作者简介:王泱(1972-),女,江苏铜山人,华北电力大学教务处,高级工程师;王秀梅(1965-),女,河北邯郸人,华北电力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研究员。(河北保定071003)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9-0050-02

近年来,华北电力大学学生在各类创新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特别是在2011年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中取得了总成绩排名第一的佳绩,同年华电学生又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摘得特等奖1项。而在2010年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华电学生一举获得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在该竞赛全部奖项中每8块奖牌就有1块被华电学子摘得。华北电力大学“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特色[1]在大学生创新竞赛中再次得到彰显。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是学校加强教学建设、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创新教育的综合体现。本文从加强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角度,介绍华北电力大学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方面所做的工作。

一、创新实践基地初具规模[2]

从1998年开始,学校利用校企合作基地捐赠的设备,在校办工厂建立电工实践基地,开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高、低压系列电工实践训练项目30多项,制定了《电工实践基地开放管理办法》,率先向本科生开放。2000年以后,学校充分利用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陆续建设了数模、电子技术、仿真技术、物理、机器人、自动化、机械设计等一批创新实践基地,并出台了《仿真创新实践基地开放管理办法》、《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创新实践基地开放管理办法》、《物理实践创新基地开放管理办法》等措施,使一批依托于实验室的创新实践基地陆续开放。为了全面推行学校各类实验室开放工作,学校出台了《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要求各类教学实验室、科研实验室、实践基地,都要努力创造条件对全校本科学生开放。目前,学校共有创新实践基地10个,涵盖了基础、技术基础、专业领域和工程实践。各创新基地根据自己的特点拟定了数百项不同层次、不同系列的设计性和创新性项目,学生可根据兴趣和爱好自主申请到基地进行创新实践。学校还设立了“课外能力·素质学分”,只要按要求完成实践项目,即可获得相应学分。创新基地的建立,有力地推动了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给广大学生参加科研和创新实践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创新实践活动丰富多彩[3-4]

1.电工创新实践基地

电工创新实践基地是依托于国家级工程训练中心建立起来的,定位在培养掌握职业技术操作的基本技能和创新技能,熟悉电力行业设备运行过程,具有一定的解决现场问题的智力技能型人才。基地能够开展“高低压成套开关设备系列设计性实验”、“机电拖动与控制系列设计性实验”等近30个设计性实验,这些项目全部是工程实际项目,面向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开放,进行设计性、综合性工程实践。学生选修电工实践课程后,可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如双休日、寒暑假以及晚自习的时间进行实践活动。这样学生可以有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学校将基地开出的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将学分纳入毕业基本学分要求,并计入学生成绩档案。这一制度大大激励和调动了学生参与工程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得学生的电工技术动手实践能力锻炼成为必修项目。

2.机械设计创新实践基地

机械设计创新实践基地采用项目教学法,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动手组装和建造有一定功能的项目作品,可以掌握各种机械结构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常用电子元器件作用、原理、使用技巧,常用的编程方法与串口通讯方法等。自2006年9月开始,基地利用慧鱼创新系统平台开设科技创新实验课程,已经有650余人完成课程项目的制作与开发;基地还开设了“机器人制作与开发”课程的培训,已经有200余人完成课程项目的制作与开发,并组织学生参加了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基地目前已经成功组织两届校内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选拔优秀学生参加了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近三年有10多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资助的项目在该基地设计制作,他们设计的作品多次代表学校登上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论坛的舞台。

3.电子技术创新实践基地

电子技术创新实践基地作为河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负责全校学生各类电子设计竞赛等创新活动的指导。基地实施电子技术实践能力分级培养方案,分级培养在保留并规范应知应会的基础训练,丰富和完善设计型实验项目的基础上,将传统实验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增加综合设计型、创新型实验教学内容,构建“基础设计型、综合设计型、创新型”的三级式分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实际兴趣自选实验项目并完成相应的实验任务,或者直接参与教师的工程项目。基地教师负责指导3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行动计划项目,5项校级大学生创新行动计划项目。基地在开展创新实践的同时,举办了五届校内电子设计大赛。而学生们在基地经过动手实践后,设计、制作电子作品的能力大大增强,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

4.仿真创新实践基地

仿真创新实践基地是依托于原电力部“电力生产仿真与优化控制重点实验室”建立起来的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除承担着学校不同专业的实践教学活动——热能工程、热能工程(集控方向)、电气工程专业的“火电厂运行仿真实践”、“发电厂仿真实习”外,还面向学生开展“分散控制系统(DCS)综合实践”等,组织学生参加“火电厂运行综合实践”实践创新项目,既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又可使学生获得相应证书,对学生的就业和分配大有裨益。通过仿真训练之后,大大提高学生操控电力生产大型系统的能力,提高分析解决其中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训练,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申请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颁发的“火电厂集控运行值班员”资格证书,这很受学生欢迎。基地教师负责指导4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行动计划项目,3项校级大学生创新行动计划项目。除此之外,基地面向全校学生组织了两届校内智能汽车大赛,智能汽车大赛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智能车的目标要求、硬件结构、软件系统,而且还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控制、控制装置和仪表等各科知识。学生通过校内训练,参加四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大赛,均取得了一、二等奖的好成绩。

5.数学建模创新实践基地

数学建模创新实践基地依托学校的数学建模试验中心建立,是大学生进行数学研究和开展数学建模创新活动的重要基地。基地自行开发了高等数学实验系统、数值分析实验系统,建立了局域网络体系,形成了应用数学、计算科学和信息科学领域的稳定的研究方向。基地开设了“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高等数学J”、“线性代数J”、“数学建模选修课”、“数学建模课程设计”等课程,还为学生搭建了数学实验、数学建模等多个创新平台,以选修课、课程设计、竞赛活动等形式,面向全校学生开放,指导学生开展数学研究与创新活动。多年来,基地以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创新大赛为契机,以培养带动竞赛,以竞赛促进培养,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使大学生在动手实践能力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也使具有特长的学生脱颖而出。基地已举办了八届校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近年来在全国乃至国际性的数学建模竞赛中连年取得一、二等奖的优异成绩。

6.物理创新实践基地

物理创新实践基地至今已指导学生完成教学演示仪器、科技作品100余项,部分学生创新实践完成后撰写的小论文,已在公开刊物上发表多篇。自制的演示仪器和科技作品都充实到了物理现象探索研究厅中,成为物理演示实验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基地制作的作品参加了各种各样的科技活动,如制作的校园魔术秀系列作品先后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异想天开》、《走进科学》节目录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飞行器的制作方面构思新颖、制作精良,多次参加过全国无动力高台飞行大赛,均取得优异成绩,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网、新浪网、《北京晨报》、《辽宁日报》、《航空知识》等多家媒體报道。现在,华电学子在全国无动力高台飞行大赛上的优异表现已经成为该项赛事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华北电力大学已经成为该赛事不可或缺的成员之一。

三、创新实践成效显著

1.全国性的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

多年来,学校建设的一批示范性、开放式的创新实践基地,为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大批学生在创新实践基地进行了工程实践训练和各级各类创新实践活动,不仅提高了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2008以来,通过创新实践基地培训的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竞赛中,共获得国家、国际竞赛特等奖和一等奖105项,二等奖215项,三等奖388项。

2.颁发“实践能力”等级证书

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学校试行学生实践能力的分层次培养,对达到相应层次、经考核合格者,发放相应等级证书,目前已在仿真与控制技术实验室、电子技术实验中心试点实施。

(1)电力行业仿真培训证书。仿真与控制技术实验室是经过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培训中心认证的电力行业仿真运行培训基地,具有发放电力行业仿真培训证书的资格,并得到国家劳动部认可。学校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将电力行业仿真运行培训基地向全体学生开放,接纳学生自主参加综合实践。学生通过完成相关课程学习和进行上机操作,考试成绩合格后,可通过申请,获得中国电力联合会下发的电力行业仿真培训证书,已有30多名学生获得这一证书。

(2)电子技术实践能力等级证书。首批成为河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电子技术实验中心,对电子技术实验教学进行进一步改革,将教学内容分为基础型、综合型、研究型三个类型,以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培养。采用全开放的形式,学生根据课题要求在课外独立完成实验内容,经考核合格后,已有近200名学生获得电子技术实践能力的等级证书。

(3)电工实践训练证书。学校将电工实践基地开出的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将学分纳入校内任选课课程学分,并计入学生成绩档案。课外实践项目的开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报名踊跃,参与性强。每年都有相关年级10%左右的学生在基地自主进行工程实践,已有3000多人获得电工实践训练证书。

3.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学校制定了《关于实施创新教育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若干意见》、《大学生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激励机制,如在学生年度评优中设立“科技创新能力优秀奖”单项奖;在推荐免试研究生中,将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重要考察条件,并规定有特殊学术专长的学生可不拘一格加以推荐;对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创新成果的学生,规定可申请免修与之相关的课程学分等。这些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在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有过实践经历和大赛锻炼的毕业生发展走势非常好,业内企业非常认可学生的创新素质。参加过各类竞赛并获得国家级奖项的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被保送或考取了国内一流大学的研究生,有的已经在IBM、微软中国、摩托罗拉、谷歌等国际知名的大公司工作。参加创新实践活动所学到的知识和经历使他们在科研、工作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华北电力大学的毕业生以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毕业生一次就业率稳定在96%以上。

创新实践基地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学校抓好实践基地建设,是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的关键。当前创新实践基地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今后,我们在总结创新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各方面经验的同时,还应在实践方式、实践内容、指导方式等方面做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改革,以期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安连锁,米增强,王秀梅,等.以学生为本 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04,(8):14-16.

[2]安连锁,王秀梅,安江英,等.依托体系,依托共建,营造氛围,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06,(7):52-53.

[3]王秀梅,孙萍茹,安连锁.构建“四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彰显人才培养特色[J].中国高教研究,2009,(2):85-86.

[4]安连锁,王秀梅,杨红霞,等.将工程训练中心建成大学生创新实践的乐园[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10,(3):1-4.

(责任编辑:刘辉)

学生实践基地 第4篇

一、创建自我服务劳动和家务劳动基地

1. 小学劳动与技术教材中有相当数量的自我服务劳动和家务劳动, 如烹饪、缝纫、洗涤…

…试想一下, 如果没有相应的劳动教学设施, 教师即使组织教学, 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 学校要开辟专门的劳技实践室, 配置必要的教学设施, 如电饭煲、电磁炉、炒锅、洗衣机等以满足课堂教学所需。学生可以利用电饭煲、电磁炉、炒锅做饭做菜;利用针线缝制沙袋或鸡毛毽;利用洗衣机洗涤衣物, 等等。这不仅为劳动课堂教学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也为学生能经常进行自我服务劳动和家务劳动提供了实践基地,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2. 家庭是进一步培养学生自我服务劳动技能和家务劳动技能的现成基地。

我们都知道, 四十分钟的一堂劳动与技术课,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只能简单了解一些劳动知识和进行初步的劳动实践, 还不能形成劳动技能。因此, 我们可以采用家校联系卡或校信通加强信息反馈。班主任或劳动与技术任课教师把每周的劳动作业告知家长, 家长把子女的劳动表现及时反馈给教师, 让学生进一步在家长的指导和督促下继续练习, 巩固课堂所学, 以积累劳动经验, 逐渐形成劳动技能。这种家校合作, 形成教育合力的做法, 大大促进了学生劳动观念的转变和劳动习惯的养成。

二、创建公益劳动基地

1. 校园保洁区和教室里的值日岗位是学生进行公益劳动的校内基地。

我们可以把校园里的每一株花、每一棵树, 教室里的每一扇窗、每一副桌椅都分给学生包管, 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个劳动岗位。天天打扫卫生, 日日侍弄花草, 再经常滚动换岗。通过小学六年的全面实践, 何愁学生不会扫地、抹桌、擦窗、掸尘?何愁学生不识花草、不辨树木?

2. 社会更是学生进行公益劳动实践的广阔天地。

苏联教育家凯罗夫说过:“劳动能使人的道德变得高尚。”学校可以把劳动教育和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首先, 每个班级有一个固定的劳动实践基地和德育教育基地。每学期学校大队部都可以有计划地组织一、二次基地活动, 有的班深入工厂车间, 学做力所能及的工作, 体验工人生活;有的班走上街头, 走入社区, 清扫马路, 保洁社区, 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有的班慰问敬老院的孤寡老人, 树立敬老爱老的思想……其次, 各班还可以自发组织学雷锋小队, 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帮助社区的五保户、残疾人、烈军属。学生通过开展走访工厂、拥军优属、敬老助残等形式多样的活动, 以劳培德, 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效果。

三、创建生产劳动基地

1. 学校仅有专门的劳技实践室还不能满足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全部需要。

因为要组织种植、养殖方面的教学, 就必须有农田、农舍作为实践基地。农村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优越条件, 创建富有地方特色的“小农园”和“饲养场”, 种植蔬菜、果树, 养殖猪、羊、兔等家畜。让低年级学生经常参观, 使他们逐步认识常见的农作物, 学会分辨韭菜与麦苗、大白菜与卷心菜、黄瓜与丝瓜、马铃薯与芋头等, 并懂得吃它们的茎、叶, 还是根这些生活常识。让中年级的学生参与农园管理, 使他们初步懂得春夏秋冬该种哪些蔬菜, 葡萄、水蜜桃什么时候开花、结果, 并适时给蔬菜、果树浇水、除草、施肥。让高年级学生饲养家畜和池鱼, 使他们懂得喂什么料、什么时候喂、怎样喂等饲养方法, 切实掌握饲养的本领。学生在管理农园、饲养家畜的过程中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所没有的知识, 这正如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陶铸所说“劳动是一切知识的源泉”。

2. 农村学校进行种植、养殖教学的条件得天独厚。

家庭责任田、村镇丰产方、葡萄园、水蜜桃园等都是学生观摩、实践的好基地。春光明媚, 可以带领学生踏青远足, 观察小麦、油菜的长势, 欣赏桃花盛开的美景;夏日炎炎, 可以让学生赤足下田, 学习插秧;秋收季节, 再组织学生来到田间参加收割, 采摘果实。这样既让他们亲密接触大自然, 调节身心, 又让他们亲身感受到“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的劳动滋味。

四、创建劳技作品展览基地

培养学生制作工艺品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是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一大任务。为不断提高学生的制作水平, 学校可因地制宜, 成立劳技教育的第二课堂。学校可以以班级为单位, 以年级为顺序, 纸塑、手缝、泥塑等逐级训练, 形成系列, 并且在每学期都隆重举办劳技现场操作比赛和作品展, 激发师生推陈出新的创作热情。与此同时, 学校还应创建劳技作品展览基地, 把学生制作的精品一件件陈列出来, 供师生参观欣赏学习。学生每次走进陈列室, 欣赏着异彩纷呈、栩栩如生的精美艺术品, 都会流连忘返。例如, 五颜六色的彩带编成的菊花惟妙惟肖, 沙贴老虎威风凛凛, 变废为宝的各类瓜子贴画令人啧啧称奇……欣赏着这一件件的作品, 学生一次又一次真切体会到了“劳动创造了美, 劳动创造了世界”这句话的含义。

水洪小学学生劳动实践基地情况 第5篇

一.基地建设及学生劳动(基地)情况

根据我校的地域特点,以校长罗后言为首的校领导班子,努力建设学校劳动基地。在建设的过程中,教师以劳动实践场所为载体,培养了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和创新精神。

在2008年,我校跟据自身的经济状况,建设了该劳动基地,为我校的师生的生活提供了便利。目前学校拥有占地7亩的校劳动基地,校劳动基地种植了各色蔬菜,供学生观赏写作、探究与实验、劳动实践等。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轮流管理,为菜地松土、浇水,为菜苗施肥、捉虫,到了收获季节,把蔬菜送到食堂,供师生品尝。同时,学校的劳动基地也成为了学生的实习场地,同时地增加一定的经济效益,实现育人与创收双赢。经过我校师生两年多的努力,基地的规划、管理、效益较以前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为了加强学校的劳动教育,我校一直重视抓好劳动教育和学科教育相结合的活动——开展我校勤工俭学菜园劳动活动。

每学期我校分年级组织全校学生在学农基地开展磨练意志的活动。学生在各班主任的带领下,4年级学生割草,5年级学生运送草料。通过这项活动,旨在对学生进行劳动意识教育:粮食是辛勤劳动后的果实,来自不易。同时,也是一次团队精神的培育。这项活动,去年我们已搞过,确实收效很大。

三、劳动教育效果

我校为了宣传劳动实践的重要意义,将基地延伸到家庭,发放《告 1

家长书》,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研相结合,不少同学家里也成了劳动实践的“流动基地”,学生们的劳动意识大大地增强了。我校坚持劳动教育和学科教育相结合,取得良好成效,引起广泛关注。得到了参观劳动基地的局领导、及一些兄弟学校的好评。

现代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依赖父母,缺乏艰苦的劳动锻炼,因此情感脆弱,意志薄弱。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表现为缺乏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遇到学习困难消极畏难,遇到失败挫折垂头丧气,有的乃至一蹶不振。因而,学校必须加强对小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尤其是进行必要的挫折教育——劳动教育和意志磨炼。

对学生来讲,意义重大:经历一次很好的劳动教育后,终生难忘;为语文写作提供了很好的真实素材(有真情实感);使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情感有了进一步增强;使学生感受集体的力量,团队精神的重要。对学生和老师来讲,也是一次很好的体质增强的训练和感受劳动的艰辛的教育。让同学理解劳动的价值,学会一些从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

四、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打算

我校的劳动实践场所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劳动教学载体的功能,但是和既定的目标有较大差距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硬件状况有待改善。无论是自我的纵向比较,还是与其他兄弟学校的横向比较,差距都非常大。我校的劳动实践基地的硬件设施比较落后,满足不了正常的综合实践劳动课的需要。课程设置受到局限,师资严重不足且缺少培训。尤其是表现在劳动基地面积小,不规范,生均实

践面积严重不足,不能满足正常的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劳动教育需求。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重视程度不够。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从学校教学来看,师生虽然能总结出较好的劳动实践活动实施案例,但没有较好地进入常态实施的状况,主要原因是师资力量不足、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不足、教育评价策略不到位,也有教育理念方面的原因,挤占或挪用劳动实践活动的课时,国家课程计划的严肃性没有得到保证。再者,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缺乏基本规范,教师指导不力,降低了劳动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和目标达成。

从学生发展来看,很多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基本劳动技能一直令人担忧。劳动意识淡薄、劳动能力欠缺,使许多青少年即便跨入成年人的行列,却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也不具备。另一方面,由于劳动教育的缺乏,会在个人意志品质方面明显缺失,造成其个人发展受到影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整个身心都在为考试分数努力,思想变得简单和狭隘。学生中间,存在着生活不能自理,人际关系处理不好以及具有心理障碍的现象。劳动观念离这一代人越来越遥远的现实,呼唤着劳动教育的真正回归。

可见,加强劳动实践场所建设,有效上好劳动实践活动课,对于促进我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重大意义。

为此,我们将从如下方面去努力:

(一)、整合我校现有劳动实践场所资源,加强劳动实践场所利用率。

合理规划现有的劳动基地用地,建设以学生学农为特色的实践场所。整合现有的相关劳动基地资源,建设一个以劳动光荣的教育性劳动实践场所。

(二)、确保学校劳动实践活动课的常态实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劳动观念。

第一,我们将做好劳动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规划工作。将劳动实践活动课列入学校课程实施的总体方案、年度方案和学期方案,学校制定《学年度劳动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

第二,统筹安排指导教师、课时,并初步形成各年级比较稳定的课程资源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基地。确定劳动实践活动课程的专门负责教师,构成劳动实践活动学校活动指导教师小组。

第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教研。劳动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安排进入学期课程安排表,并按课程表的计划予以实施。确保足够的课时。每学期各年级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完整地经历一个活动主题的全部过程;有比较详细的劳动活动过程记录、活动报告等结果性文本。

要利用每学期空余时间集中组织教师进行学习,研讨,必要时可以组织教师参观其他基地校,学习别人的经验,提高自己的素质。还可以搞专题培训,专题研讨,做到研培教结合。

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要落到实处,突出对学生的活动进行过程指导和方法指导,真正使学生在活动实施过程中体验和完整经历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要做到适时、适当、适应、适度、适应。另外,还要加强实施过程的管理,克服劳动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形式主义倾向,注重过程与结果的联系、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为使劳动实践活动课程在我校尽快得以全面落实并步入常态实施。

(三)、劳动实践场所建设要与勤工俭学活动结合起来

我们将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与勤工俭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该劳动基地,开展勤工俭学,切实加强劳动实践场所建设为切入点,走自我发展之路。学校用勤工俭学的收入改造校园环境,添置教学设备,补助贫困学生,从而促进劳动实践场所的建设。

我们会克服一切困难,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真正重视学生劳动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劳动实践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学生实践基地 第6篇

双休日、清明、端午、五一、国庆,加上寒暑假,学生每年在校外的时间约有170天。闲暇时间该去哪里?该做什么?在城里孩子忙着上各种各样的培训班的时候,农村孩子又是怎样度过这闲暇时光呢?

通过对我校五(2)班49名学生的调查表明:有34.7%的学生向往一个“有意义的周末”,却感到“无事可干”;有10.2%的学生觉得周末“空虚无聊”;有18.4%的学生感到“没有意思”。有位学生在周记中这样写:“我讨厌放假。每当假日,爸爸妈妈不能放下工作陪我,也很少有小朋友跟我一起玩。我只能一个人在家做作业,看电视。我感到真无聊……”49名学生中只有二人就读市区培训班;双休日看电视超过5小时的有21人,主动阅读课外书的仅占7人;除去作文选,没有其它一本课外读物的占18人,人均藏书量为3.4本。女同学大多在家看看电视、照顾弟妹、学做家务,男同学多数骑着自行车疯玩,进入电子游戏室、网吧的也不在少数(据对26位男生的调查表明,一年中涉足游戏室、网吧的共83人次,其中最多的一名学生达28次)。观看成人赌博的不在少数,有人甚至参与赌博。这项调查人数虽然不是很多,但这种现象在农村孩子中有着一定的普遍性,即农村孩子既缺少闲暇的知识,也缺少闲暇的技能。

如果积极的闲暇方式不确定,不良的闲暇活动就会乘虚而入,影响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有关材料表明,当前青少年犯罪有四大原因,其中之一便是有害的闲暇活动。(其余三项为缺少家庭温暖,受到歧视,不正当的好奇。)因此,闲暇教育——一个引人注目的课题摆到了父母和教育工作者面前,闲暇教育的理念和引导将直接影响孩子的生活质量,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思考:让闲暇生活因综合实践活动而精彩

闲暇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人格熏陶,也是学生的自我教育。爱因斯坦在对人的“从业”和“闲暇”现象进行研究之后发现,“人的差异就在于业余时间”闲暇时间内的生活质量决定人的生命质量,在人的发展中具有决定的意义。

如今,闲暇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而且还是现代学校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因为它更有利于让学生学会独立,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作为学校,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这门新课程的功能,组织学生参与和投入各类有益的社会实践体验活动,恰恰正是闲暇教育的有效载体。《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充分利用农村的资源,就有利于实现课程的教学时空向自然环境,生活领域和社会领域的拓展,真正做到让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同时,这些基地类别不同,内涵丰富,课程资源取之不绝,用之不尽,教学的价值不可估量。为了充分发挥基地的依托作用,开展活动时还可以邀请基地上的部分学生家长,熟悉基地情况的行家或专家等担任基地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开展基地综合实践活动。这样,学生们欣喜地走出校园,领略了青山绿水的美丽,了解了地方的历史文化,目睹了高科技生产的神力,体验到生活的真谛。综合实践活动赋予学生以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赋予教育以生命的活力。

应该说,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丰富农村学生闲暇生活,同时,有益的闲暇时空可以充实综合实践的活动基地。

探索:依托小社团 开展大实践

为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要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来促进与保证课程实施。一是选好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要选取能让学生“心动”的主题,这个主题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越好,范围越小越好,让学生在活动没有开始之前便“蠢蠢欲动”,这样才会使课堂活动之外的真正探究因这份心动而更加丰富多彩。二是典型引路。新的课程会遇到新的问题,这是很正常的。但不能熟视无睹,也不能顺其自然。采用典型引路给大家以启示是一个成功的举措。给学生提供一个范例,从而激起学生实践研究的热情与信心。三是专题细化。如指导学生根据大专题设立若干小专题有利于深入研究,又如由此专题引出彼专题继续研究等。由大及小也好,由此及彼也好,只要有利于学生发展,完全可不拘泥于计划。四是有机整合。实践活动涵盖面广,可与学校德育活动、学科活动、班队活动、节日活动等有机整合,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效应。

闲暇时间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操作,建议以“假日小社团”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以集体体验、自我体验、角色体验和情境体验为具体途径来丰富农村学生的闲暇教育。

农村孩子同样可以自己的小社团自己组、自己的社长自己选、自己的活动自己搞、自己的公约自己立、自己的基地自己建、自己的先进自己评、自己的指导老师自己聘,把“假日小社团”成立起来。社团名称,也让他们自己起,什么“编织小社团”、“绿化小社团”、“家政小社团”、“爱心小社团”、“交通小卫士”、“环保小卫士”等等。指导老师可以有老师、家长和关心下一代工作的社会热心人士组成。有了这些保障,在闲暇时间里,农村学生在设计开展社会实践体验活动时还要注意一些最基本的“结合”:

1.与读书活动相结合:

越来越多的事实告诉我们:知识与技术是一个人适应社会,得以生存的基本条件。现在的农村孩子由于传统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的影响,缺少读书的气氛,缺少对知识的兴趣,于是,“我爱读书”小社团可以让孩子们行动起来了,让他们在结伴去图书馆、阅览室、书店的过程中体验读书的浓浓气氛,一个个丰富多彩的读书联谊活动,如“读书经验交流”、“故事大王比赛”等等,可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认识到不断学习可以不断丰富人生的经验,提升人生的境界。通过读书体验教育系列活动,可以激励他们主动读书,自觉地拿零花钱买书,有的学生还会用卖废品的钱购买图书,甚至捐书成立“互助书库”,让同学们都能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

2.与自护活动相结合:

比如:让学生对身边吃、穿、住、玩等几方面的情况进行观察,记录不安全隐患若干条:如吃不洁食品、骑自行车乱跑、爬树、乱玩农药瓶、玩水、玩火等。把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编成小报并开展“危险的事儿我不做”主题活动。“自护”活动形式多样,还可以开展“自我保护小卫士”、“健康小卫士”、“防火小卫士”、“交通小卫士”、“环保小卫士”等主题活动,这对促进孩子们的自护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3.与养成教育相结合:

比如让孩子们通过寻找自身、家庭、学校、社会上的“道德垃圾”,收集道德妙语,阅读美德故事,对自己的言行提出要求,并经过一段时间的“搞好个人卫生”实践,把“道德垃圾”从自己的“道德档案”中清除,有利于帮助学生逐渐养成道德好习惯。

4.与家政教育相结合:

比如让孩子们通过搞家庭卫生、买菜做饭等开展“今天我来当家”这一主题实践活动,从而体验家长做家务的辛苦,以及家庭理财和人际交往的重要。

5.与学农活动相结合:

比如利用闲暇时间让农村孩子体验“争当新菜农”这一角色,让他们走进大棚,在亲身参与一些具体的、力所能及的农活过程中,体味菜农的辛苦,了解菜农生活,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并在开展“争当科技小能手”活动中,理解科学种菜的重要性、必要性。

学生实践基地 第7篇

经管创新实践基地秉承“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的发展理念, 致力于将经管创新实践基地打造成为四位一体的大学校内品牌创新实践基地, 即“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创新教育基地、“培养学生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学生思考和学术研究能力”的科技活动研发实践基地、“培养学生创业理念和创业实践”的创业教育与训练基地。

作为“培养学生思考和学术研究能力”的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 努力在保证项目质量的前提下加大申报的数量;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学科竞赛, 在积极发挥竞赛社团作用的基础上保证和扩大传统竞赛优势, 并能够在劣势竞赛中有新突破;作为“培养学生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开放性实验, 努力完善已有实验项目, 使项目更接近实践, 更适合跨专业学生;作为“培养学生创业理念和创业实践”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心, 努力完成从构想阶段到实际建立阶段的过渡。创新创业教育中心通过开设创业类课程以及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业理念和实践。基地建设的总体思路如图2所示。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的开展促进了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

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的成功开展, 促进了科研学术氛围在学院学生中间的形成并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1. 学生自主参与意识不断增强

经管学院各专业的学生, 不受年级限制, 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课题研究的需要, 自由组队, 并以自我指导型团队的方式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在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的驱动下, 学生中已自主形成数个稳定的跨专业跨年级课题研究团队。在这些团队的带领下, 不断有学生加入到课题研究队伍中, 学生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的规模不断扩大。

2. 选题紧密结合专业知识

结合会计学、财务管理、经济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的知识, 围绕财务分析、金融学、商业银行、会计理论、会计准则、企业管理、质量管理、保险学、行业调查、税收筹划、知识管理、审计、职业生涯规划等问题开展研究。选题与专业知识的紧密结合, 理论联系实践, 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和认可, 同时确保了学生对专业研究前沿的把握。

3. 项目指导与评审相结合

为了提升学院整体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的质量, 基地鼓励一线教师积极参与到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的指导工作中。遵循“双向选择”的基本原则, 科技创新计划项目团队与指导教师之间建立联系, 学生在自主研究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接受教师指导。同时, 项目申报书的初稿还要接受由基地组织的评审专家小组的评审。项目指导与评审相结合的机制, 保证了我院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的质量。

二、各类学科竞赛的积极参与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学科竞赛作为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直以来都是基地开展工作的一个重点。为了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不同级别的各类竞赛, 基地尽其所能为参赛学生提供硬件条件和智力支持。

通过多年参与并组织相关学科竞赛, 我院在学生学科竞赛领域积累了大量经验, 并形成鲜明的经管特色,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浓厚的参赛传统和氛围

学院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 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沟通协作能力。目前, 学院各专业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的兴趣浓厚, 跨专业和跨年级自由组队的现象非常普遍。在学院的积极引导下, 通过参与各类学科竞赛, 学生的个人能力得到了肯定和提升, 团队协作精神得到了体现和增强, 经管学子参赛的热情和传统在各年级学生之间得到了有效传递。

2. 优秀稳固的指导教师团队

创新力是一个人、一个民族能否发展的关键因素。培养创新实践人才, 学校是基础, 教师是关键。学生在学习锻炼的过程中, 必须有一个学术精良、责任心强的指导教师, 为其指点迷津, 引导创新思路。为此, 我院组建了数支稳固的由优秀专业教师构成的学科竞赛指导教师团队。指导教师团队首先对各赛事的特点进行系统分析, 然后对组织报名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培训, 通过模拟比赛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比赛要领并能将学到的知识有效运用到比赛中, 从而达到帮助学生学以致用的目的。

3. 从参赛到组织竞赛

学院在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相关经验和社会资源。为了有效利用这些经验和资源, 学院开始尝试组织一些学科竞赛, 比如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 ( 中国赛区) ( 省部级) 、全国大学生创业者经营模拟沙盘大赛 ( 省部级) 、北京市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 ( 省部级) 、中国大学生就业模拟大赛 ( 国家级) 、中国大学生创意创业大赛 - 全国总决赛 ( 国家级) 等。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 学院组织竞赛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竞赛水平不断提高。

4. 自发性竞赛社团的形成

由于在一些竞赛中, 我院学生一直以来参与度都非常高而且表现非常优秀, 所以形成了良好的参赛传统并蕴含着丰富的比赛资源。为了能够将参赛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学生自发组成了竞赛社团, 企业经营模拟协会是第一个由我院学生自发组建的校级竞赛社团。该社团以“学以致用, 用以促学”为根本宗旨, 通过促进经管学院大学生企业经营管理竞赛活动的开展, 达到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最终目标。

三、开放性实验项目的开展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历来是我院培养学生所坚持的目标之一。为了能让学生不出校门就体验到真实的工作环境, 并将学到的知识真刀真枪加以运用, 基地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开放性实验项目上。经过几年的不懈钻研和努力, 多个开放性实验项目都已形成自己的特色, 并赢得了学生的好评。

结合近年来学校和学院工作实际, 借鉴兄弟高校经验, 调研和完善了学院各类课外活动的内容及竞赛规则, 不断提升学院组织课外竞赛的能力和水平。经管创新实践基地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同时, 也提升了自学能力、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管理能力。同时也在实践中不断筛选和更新学生课堂和书本所学知识。使学生在未来社会中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创造, 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鼓励学生积极置身于创新的科技实践活动中, 通过科研实践, 挖掘学生的创造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

四、改进措施

经管学院积极利用内外部资源, 通过将实验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学生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相融合, 校内实践和校外实习相配合等方式, 使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今后还需在以下方面继续努力。

1. 让创新实践活动成为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近年来, 我院已经在科技创新、学科竞赛以及开放实验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但因为是学生自愿报名, 参加的人数还是有限的。日前, 高校提倡和强化大学生参与创新实践和科研活动, 已成为国家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采用的基本对策。高校要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实践创新训练活动, 积极组织开展各个级别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活动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交能力、管理能力等, 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2. 通过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提升教师的自身素质

我院应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开放实验课程及各项竞赛活动, 多与学生沟通交流, 参与到他们科研研究、竞赛活动的项目中去。基地应定期组织指导教师交流会, 指导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训练的经验和方法。通过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可提升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学及科研水平, 也丰富了自身的实践经验, 为自己营造了深厚的专业行业背景, 更重要的是建立和开拓了自己的教学思路。

3. 健全教学管理机制, 重视创新实践培养工作

“创新的关键在人才, 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因此, 高校是创新实践经验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载体, 在高校的各项工作中, 培养符合时代进步与发展的人才是最基本的职能。目前, 我院还存在实践教学体系薄弱、管理规章制度不太完善的问题, 要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及管理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的实践创新机制是保证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规范化的管理机制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 基地应根据学校人才培养计划和相关创新训练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符合学校自身培养模式和创新创业训练活动实际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基地成立专门的创新实践指导委员会, 各学院下设管理办公室, 监督和管理基地的运行工作, 组织创新创业活动并予以指导, 有力地保证了基地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摘要:经管创新实践基地以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学科竞赛、开放实验和学生自主创新为依托,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使大学生在学会课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在未来社会中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创造, 培养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鼓励学生积极置身于创新的科技实践活动中, 通过创新实践活动, 学生的创造力、科研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关键词:经管创新实践基地,创新能力,大学生

参考文献

[1]邬家瑛.本科生科研训练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J].高等教育研究, 2009, (1) .

[2]陈霞, 李一雷, 杨成君等.培养医学创新人才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医药导报, 2008, (5) .

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初探 第8篇

一、建立健全组织管理体系

1.成立了组织管理机构。基地成立了以学校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为组长、企业主管人力资源的副总经理为副组长的基地领导小组, 以化学化工学院院长为组长、企业人力资源部部长为副组长的基地工作小组, 以项目负责人为组长、企业教育培训中心主任为副组长的基地建设小组。

2.完善了运行管理体制与机制。基地建立了有关人才培养、运行管理、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条件设施建设与管理等各项政策措施和规章制度。完善并基本实行了以学校为主、企业参与、分工合作、良性互动的运行管理体制与机制。

3.保障了学生学习、训练和实践教学质量。基地根据各专业培养方案制定并全面落实科学系统的实习实训计划, 确保基地优质实践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 确保基地开放运行过程的安全有序。并根据工程实践训练项目体系, 建立了实习实训教学运行及质量监管体制与机制, 对教学运行过程进行实时动态监控管理, 确保实习实训质量。

4.建立并基本落实了开放运行保障措施。基地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支持基地建设与人才培养需要的保障机制, 建立了基地管理办法、基地开放运行办法、基地条件设施开放运行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和政策措施, 从而在组织管理、经费投入、政策制度、体制机制、队伍建设上保证了基地的开放运行。

5.完善并全面实施实习实训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了企业安全知识教育制度、企业生产安全操作规范、学生食宿安全制度、学生外出活动安全制度等安全管理制度。加强了安全设施建设, 确保安全设施完好、齐全。

二、改革实践教育教学模式

1.优化了化工专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以卓越化工工程师培养目标为根本, 以“大化工”过程工程和产品工程的科学技术与工程应用为核心, 在化工专业卓越计划2012年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 优化了2013年中英文对照版人才培养方案。

2.强化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通过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教学两大体系的相互交叉、融合, 基础科学、工程科学和工程实践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 化工专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总学分为191.5学分, 其中理论课程教学125学分, 实践应用教学66.5学分, 强化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3.实现了“工程教育不断线、创新实践不断线、企业合作不断线”的课程优化配置。通过加大学校学习阶段的实验、课程设计和企业学习阶段的实习、项目设计与研究等的教学内容, 对课程体系进行了全面改革, 设置了工程实践训练课程14门、43学分, 创新训练课程13门、26.5学分, 确保每个学期开设工程实践与创新训练课程2门以上, 实现了“工程教育不断线、创新实践不断线、企业合作不断线”的课程优化配置。

4.创立了以“宽基础、强实践、重创新”为特点的新课程体系。通过更新完善教学内容, 优化课程设置, 创立了以“宽基础、强实践、重创新”为特点的新课程体系, 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化学基础、化工基础与专业、校企联合等三大课程群。

5.构建了工程实践与创新训练项目体系。从教育理念创新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入手, 通过理工融合、化工化学互通、校企合作, 构建了以“实习+课程设计+项目设计+设计竞赛”为主要内容的“工程基础训练+工程综合训练+工程创新训练+设计竞赛训练”工程实践训练项目体系和以“基础实验+专业实验+项目研究+学科竞赛”为主要内容的“创新基础训练+创新综合训练+科技创新训练+学科竞赛训练”创新训练项目体系, 提高了工程实践训练难度, 加大了创新训练力度。

6.完善了校企合作“3+1”联合培养模式。在本基地建设的基础上, 通过省内外10余所高校的专业调研、20余家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基地的集思广益, 制定了企业学习阶段培养方案, 完善了校企合作“3+1”联合培养模式。学校学习阶段以化学基础、化工基础与专业课程学习为主, 企业学习阶段以企业实践课程、校企联合课程为主。

三、建设实践教学条件设施

1.基本完成了教学硬件条件建设。根据实践教学需要, 校企双方安排专项资金对多媒体教室、仿真实验室、阅览室等教学设施进行了改造, 补充了必要的教学设备。

2.构建了学生自主学习、训练和实践的环境与平台。通过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南省“十二五”化学重点学科、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建设项目———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综合创新训练平台、湖南省普通高校化学与生物科学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等的建设, 构建了一个拥有优质条件设施和教学资源的学生自主学习、训练和实践的环境与平台。

3.湖南省普通高校“十二五”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综合改革成效明显。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改革与教学资源、教学方式方法、实践教学环节、教学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综合改革和建设, 明确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 优化了人才培养方案, 基本形成了一个教育观念先进、改革成效显著、特色更加鲜明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4.实现了校内教学资源平台的开放共享。通过构建创新学习资源、创新训练数字资源和科研信息检索查询条件、湖南科技大学数字化交互式教学资源平台等教学资源开放共享的有效机制, 实现了校内教学资源平台的开放共享。

四、建设专兼结合指导教师队伍

1.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良好。学院新增教授3人, 副教授4人;新进博士3人, 新增获博士学位教师4人, 在国内外知名大学交流进修青年教师3人, 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教师4人。并通过企业脱产培训、企业技术革新与改造项目研究、聘请联合培养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专家来校兼职授课等方式, 培养双师型教师。

2.《化工实习》校企联合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初见成效。该团队是一支由中盐株化的技术骨干和中高层管理者 (占2/5) 、湖南科技大学专业负责人和高水平教师 (占3/5) 组成的约50人的校企联合课程教学团队。该团队主编教材1部, 主讲《化工实习》等校企联合课程3门, 指导省内外学生4800多人次。

3.教学改革研究成效显著。成功申报与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相关的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项, 发表相关教学改革研究论文6篇, 获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 校级教学成果奖2项。

4.制定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系列规章制度和政策措施。按照“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培养师资”的原则, 学校制订了《湖南科技大学教学团队建设与运行办法》、《湖南科技大学教学奖励办法》、《湖南科技大学教师取得企业工程经历实施办法 (试行) 》和《湖南科技大学聘请企业兼职教师的实施办法 (试行) 》等规章制度和政策措施。

五、建设开放共享机制

通过实施开放式运行和管理, 基地根据共建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 对校内相关专业、省内外相关院校和企业全面开放, 初步实现了校企双方的资源、技术、人才和信息的共享。2013年, 基地共接纳省内外4800多人次的学生进行校外化工实践教育, 同时为省内外环境、安全、材料、管理等学科专业学生提供了工程实践训练, 为周边高职院校提供了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

综上所述, 根据湖南科技大学–中盐株化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方案, 经过一年的建设, 在建立健全组织管理体系、改革实践教育教学模式、建设实践教学条件设施、专兼结合指导教师队伍和开放共享机制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和较好的绩效, 为把本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成为一个能推动高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提升高校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开放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爱玲, 申少华, 胡忠于, 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J].广东化工, 2014, (10) :160-161.

[2]申少华, 刘和秀, 曾坚贤, 等.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综合改革与建设之路——工程教育的理性回归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J].广东化工, 2014, (15) :265-266.

学生实践基地 第9篇

一、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 人们的择业观、人才观在不断发生转变。过去, 许多农民的孩子走出校门就回家务农, 缺少实际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更谈不上用新技术兴农, 只是机械的重复父辈的老路。劳动实践教育在家长、学校、教师中又存在着一定的误区。部分家长认为, 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在校参加劳动实践, 耽误了学业, 又生怕孩子吃苦受累, 不让孩子干体力活。学校则出于安全考虑, 担心学生在劳动实践活动中, 难于管理, 出现安全事故, 无法向家长、社会交待。而教师们迫于教学质量的压力, 担心学生搞劳动实践活动, 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些顾虑和担忧, 使学校教育单一, 影响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 我们把劳动实践教育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和突破口, 进行了有益的、大胆的尝试。以劳动实践教育为着眼点, 开发资源, 改变传统教育的弊端, 充分利用有效资源,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使教育结果满足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加强领导, 创办基地

我局历任领导十分重视学校“劳动实践教育”工作, 把劳动实践教育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组成由教育局“一把手”挂帅, 副局长分管, 各学校校长分工负责的管理、指导机构。组织全区各学校广大校长认真学习有关文件, 统一思想, 明确任务, 并要求各学校将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工作纳入各学校年度计划之中, 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按照教学计划规定, 有计划、分期分批把基地建起来, 以满足全区学生劳动实践的需要。为此, 我区以课改纲要为指导, 认真调查分析了区内所属学校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 因校制宜, 积极开展劳动实践基地建设。一是召开全区中小学校长会议, 共商筹建劳动基地工作;二是多次召集局班子成员和学校校长、分管校长到实地考察, 充分征求意见。三是做好协调工作。

几年来, 我们在区政府与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 根据各学校的实际情况, 充分利用校园内、外空闲地和可利用空间, 创办了劳动实践教育场所、劳动实践基地。景福小学花圃基地、紫云小学、人民小学社区实践基地、东村中学的农基地、兴隆中心校的果园基地等。我们还利用大团村自然资源的有利条件, 建立了以“大团逸夫学校”实践基地为主, 并联合当地种植、养殖、果树栽培、产品加工厂等大户组建的辐射基地为辅的多样化劳动实践场所, 为学生创造一个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接触生活的广阔空间, 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实践体验和探究, 掌握基本的技术方法, 形成了一定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技术创新意识。在基地的创建中多次受到省市领导的好评与嘉奖。其中景福小学、大团逸夫中学、人民小学、兴隆中心校四所学校先后被评为牡丹江市劳动实践基地建设优秀单位, 紫云小学、东村中学被评为牡丹江市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合格单位。

三、建章立制, 规范管理

制度建设是建立激励制约机制和规范管理的重要保证。为促进基地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 我局把全区学生参加基地劳动实践活动列入议程, 纳入规划, 做到期期有计划、期中有检查、期末有总结、年终有总评。为确保学生劳动实践活动有序、有效地开展, 我们首先抓制度的建立。先后下发了省、市关于基地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及《牡丹江市东安区中小学实施劳动教育的意见》等相关文件, 为规范管理奠定了基础。第二, 抓培训。根据需要, 我们还注重加强劳动实践教育的师资专业化。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座谈、网上培训、研讨等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活动, 同时, 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管理人员和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管理教学和专业技术培训。并选派素质好、懂技术的教师到劳动实践场所从事管理和教学工作, 我们还积极聘请有丰富经验的校外指导教师为实践场所教学管理人员, 为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提供优质服务。第三, 抓考评, 促进制度落到实处, 取得实效。定期开展自评、互评、定等级, 有效地调动了基础学校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第四, 抓典型、树榜样, 促进劳动实践活动深入扎实地开展。在对各学校参加基地劳动实践活动过程性考查中, 我们十分注意发现典型, 以典型引路。每学年评选表彰一批劳动实践活动先进集体和个人, 有效调动了各校师生参加劳动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立足长远, 强化实践

劳动实践基地主要从两个方面实施劳动实践教育。

一是劳动实践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实践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到校外基地, 到社会中学习, 还要通过校内的课堂教学来落实。我区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 积极创建完善各学科系列综合实践活动室, 在原有劳技课教室、理化生实验教室的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适合各个学科的教学实践活动场地。真正体现理论与实践结合, 知识与劳动相结合, 学习与创造相结合, 学以致用,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是组织参加劳动实践活动。我们根据季节、学段、地域特点的不同, 在劳动实践内容设置上进行总体规划、科学安排、精心组织, 让每位学生都能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 得到应有的锻炼。针对各中小学师资和设备条件等方面不够平衡的情况, 我区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办法。统一安排, 让学校与学校之间联合开课, 定期组织集中劳动, 社会实践活动。如我区人民小学组织学生到交警大队参观访问。清福小学到敬老院义务劳动等。我局还多次以基地为主阵地, 举办中小学生法律、交通、环保、消防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活动。这种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新模式, 既优化了教育资源, 又增强了学校劳动教育的开放性, 产生了多方面的积极效应。

五、齐抓共管, 逐见成效

东安区劳动实践基地创办以来, 市区领导多次亲临基地视察、指导, 对基地的育人环境、规范管理和师生们参与劳动实践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并给予了很大支持和期望, 收到了较好的育人效果、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

在劳动实践中, 学生初步树立起劳动观念, 逐步养成劳动习惯, 增长了知识并掌握了一些劳动的基本技能技巧, 磨炼了意志, 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文明意识和团队意识。

六、拓展功能, 坚持创新

学生实践基地 第10篇

一、抓课程前期开发, 整合优质资源

任何形式的课程开发都要经过前期论证。在课程开发之初, 我们做了大量的论证工作, 归纳起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 将实践基地课程开发的目的和意义、课程开发基本原则以及倾向性课程项目等报市教育局, 并请专家小组反复论证;另一方面, 为了使实践基地的课程能够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以及更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 我们深入走访了大量的学校, 并通过发放相关的调查问卷、举办座谈会等形式收集各方的意见建议, 从而让我们的课程开发工作的方向更加明确。基地课程的很多构架, 都来自于学生的内心需求。

二、综合评估资源, 加大课程整合之功

在课程研发的过程中, 我们不断消化吸收从外部学来的经验方法, 然后将现有资源与各方意见进行有效的融合, 力争课程的设置和教学都能达到最优的效果。这一过程极具挑战性, 我们需要理清可以供我们有效利用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 并将之进行有效的结合。在此基础上, 实践基地工研发出了涵盖家政、工艺、科技、农艺、体拓、主题类六大系列共100多个课程, 每个系列都是来源于生活, 并根据学校和师生的需求开设, 有着鲜明的特色和实践性, 也充分体现了时间基地开办的办学理念、课程内容和运行模式等。

三、注重动静结合, 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在创办校外活动实践基地的论证会上, 有一个认识是各方共同认可的, 那就是实践基地的课程建设, 不是让学生换个教室。因此, 在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 我们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将学生从课堂上解放出来, 接触更多的实践课程, 提高实践能力。同时, 考虑到学生的体力问题, 我们还在课程设置方面体现了动静结合理念。如五年级开设有“桔子采摘”、“科普馆参观及定向追踪”、“糕点制作”、“环保教育”等课程, 其中前两项属于室外课程, 后两项是室内项目, 做到动静结合, 同时第一个课程使用的是外围资源, 而第二和第四个课程则使用的是共建的馆室资源, 这样也做到了资源的合理有效使用。除此之外, 第二个课程还将动手与动脑有机结合, 深受学校、学生欢迎和共建单位的肯定。

四、完善实践课程评价, 建立课程合理评价制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时计算权重系数与语文、数学、英语相等;教师需要在双休日或节假日指导学生活动的, 按加班计算并应予以一定的报酬;每学期评选出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指导教师, 发给荣誉证书, 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相关课程制度的建立, 能促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入常态、稳定的运行轨道。同时, 课程制度的建立, 还能激发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意识, 促进教师实践反思的能力;从学校层面看, 也促进了学校教育活动体系的完善, 以及学校文化的重建和课程发展能力的提升。

五、促成学校社会融通, 实现知识的就地转化

乡土课程是融通乡土生活的课程, 融通生活无疑是课程实施过程中始终要坚守、特别需要强调的教学原则。学校与社会的融通是实现“融通生活”教学原则的重要条件之。学校乡土课程实践体验基地是乡土资源、社会生活场景以不同的方式在校园中的集中再现, 形成一种“微型的社会情境”。学校的乡土课程实践体验基地是学校与社会融通的重要桥梁, 是实现跨时空校园学习与社会生活一体化的重要基础。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认知和经验, 能够在学校地的基地中进行验证和实践。学生在课堂中习得的乡土知识和生产生活技能可以先在学校的基地中进行体验, 然后运用于社会的生产生活实践。

六、总结

校外实践基地活动课程, 仅宥于基地这个小天地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应该具有区域性和多样性。一方面, 校外实践基地要把视野投向中小学校, 吸收、借鉴中小学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积累的优秀课程项目, 与基地课程建设有效融合并加以创新, 从而让基地的课程体系更加丰富完善。另一方面, 校外实践基地也可以将一些竞赛类活动吸纳进来。以前, 青少年科技类竞赛项目是分散在不同时段、不同学校进行的, 校外实践基地要想方设法将分散、零碎的科技类比赛集中起来, 由基地统一组织和承办。这样, 校外实践基地有了更多的科技类课程项目开发资源, 基地课程的内涵也得到进一步提升。再者, 积极参加各种协会的活动, 在这个更高更大的平台上, 了解各地各种项目面的做法, 吸纳来自他们的优秀项目。这些创造性做法, 使基地课程内容更丰富活泛, 对于提升基地课程内涵和影响力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摘要:当前, 由于传统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收到场地、设施和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影响, 逐渐无法适应新课改要求下综合实践类课程开展的需要。在这样的形势下, 校外活动实践基地应运而生, 将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本文旨在探讨校外活动实践基地的课程建设问题, 希望能从中找到一条有创造性的发展之路, 推动校外活动实践基地的发展。

关键词:校外活动实践基地,资源整合,课程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钱贵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顾建军, 张建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法[M].开明出版社, 2003.

学生实践基地 第11篇

【关键词】实训教学;实训基地;大学生社团;实践能力;作用

实训教学是职业院校区别于其他院校的显著办学特色之一,是培养从事生产、管理第一线工作学生的重要途径,它针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进行训练,包括具体的职业岗位实践训练与职业道德素养培养。通过各种实训教学,学生能够感性的认识本专业领域的具体工作内容,并且正确的掌握该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获得基本技术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在实训教学中,除学校和教师发挥重要作用外,就是大学生社团在实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 大学生社团在实践活动中的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技术型人才,要求学生在具有必备的基础课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和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技能。而学生社团在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实现培养目标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一方面,社团活动是巩固学生专业知识与锻炼学生专业能力的有机结合。学生加入某个社团,在不断向社会和他人展示自己的同时,也不断使自己某一方面技能得到了锻炼,可以说学生社团为高职学生培养过硬的职业技能搭建了平台,是高职院校体现职业特色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社团是带动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社会是个大舞台,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大本营和源泉。学生社团可以利用自身优势,积极为其成员创造与社会联系的机会,开拓社团与社会交流的渠道,最后达到帮助成员从学校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目的,使其成员充分利用社会的广阔舞台和丰富资源,来加强自身职业能力的培养。

倡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是新时期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服務社会的基石,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必要途径。

二、 实训基地是培养大学生社团实践能力最好场所

经过几年的实训教学实践,我们充分认识到实训教学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可以说实训基地是大学生提升自身实践能力,尽快适应社会和实现职业角色转变的最好场所。

1. 实践活动缩短了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

大学生的社会化是大学生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过程。大学生有组织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学校走向社会,能更好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强与社会的互动,能够比较客观地看到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发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和价值,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2. 实践活动使大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学生社团走入社区,进入不同的实训基地,可以广角地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职业能力,有的学生表示,不论自己的工资待遇如何,都会很好地珍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由此可见,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养成了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3. 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实训基地是考验大学生修养品性的好环境。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培养学生奋发向上、不断创造的精神;可以培养他们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可以培养他们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生活态度;可以培养他们迎难而上、拼搏进取的精神风采。这种实践活动多了,大学生会逐渐养成坚韧、顽强的优良品性,养成务实的学习态度和生活作风,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 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能够提高行为的自觉性,克服盲目和轻信;能够提高判断能力,克服优柔寡断和草率行事;能够培养克服困难的坚韧性,克服怯懦和执拗;能够增强行为的自制力,克服犹豫、懒惰、任性等毛病。在人才竞争的时代,大学生必须适时地进行心理调整,才能形成心胸豁达、意志坚定、个性完善的具有健全心理素质的人,才能立足社会,服务社会,实现自己的价值。

5. 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协调沟通能力

学会交际和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现代社会要求大学生应该具有良好的社交能力,这有利于大学生向社会推销自己,有利于大学生在社会中建立广泛而健康的交际网络,促进个人的成长成才。社会实践对提高大学生的社交能力,促进大学生就业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6. 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当今社会对个人发展的基本要求,没有创新就无从发展,也就无法应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在实训基地的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养成的最有效途径。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提早步入社会,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同时又在实践中学到新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突破原有的知识范围,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创造性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结语:大学生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发现社会需要,才能把在校学到的知识和形成的能力运用到社会实践中,来完善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并在运用知识指导实际的过程中检验和升华课堂知识,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所以说大学生社团在实训基地的社会实践是完善大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温家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2] 吴志华,傅维利.实践能力含义及辨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6,(9):25.

此论文是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参加省教育厅十二·五课题《大学社团在实训基地如何提高实践效利策略研究》的科研成果,编号12515127

(作者单位: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学生实践基地 第12篇

针对高职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建立实践基地是其中的重要工作之一,从实践基地建立的宗旨来说,要紧紧围绕创新性、实践性、综合性以及开放性、仿真性、科研型,只有注意到这些方面的特质,才能充分发挥实践基地自身的重要作用。高职大学生创业教育应该通过学校等各方面的努力落实到实处,充当学生与社会之间的纽带,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一、高职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要意义

高职创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向社会提供复合型人才,使学生能够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有自己的席立身之地,只是高职创业教育存在和发展的本质目的。

1. 实践基地是连接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桥梁

创业教育将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有效的结合起来,不仅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通过实践使学生更加熟练的把握理论知识,帮助学生跳出书本机械知识的限制,主动从实践中获得专业认知,经过长期的归纳总结,形成自己独特的知识构成体系,是专业知识的积累上升到一定高度,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它是连接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纽带。

2. 实践基地向高职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对于高职大学生来讲,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不仅需要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要通过案例分析、模拟创业等来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来拓展思维空间、激发想象力,逐渐在脑海中形成独特的创业意识形态。但是,只有死板的理论知识的不够的,他们更需要通过实践基地来锻炼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操作能力、团结合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等。

3. 实践基地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学活动对于教师来讲,不仅仅是一种教授过程,更是一种自我学习、自我充实的过程,单纯的课堂教学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师自身水平的发挥,阻碍了教师从教学活动中收获专业技能,因此,通过实践基地教学能够帮助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构成,了解先进的技术应用,同时还能提高教师的综合水平,使教学质量提高一个档次。

4. 实践基地可以帮助学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

从学生与社会接触的角度来分析,创业教育主要是帮助学生在社会中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因此必须以现实社会作为发展的大背景,实践基地可以能够组织一部分的创业大赛之类的活动,帮助学生充分了解社会,了解相关需求,及时掌握市场信息,调整自己的规划。因此建立实践基地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经济风险意识,在社会的考验下,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

二、高职大学生创业教育建设实践基地的基本类型和要求

实践基地的建设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型,一方面我们可以按照地理位置分为校外实践基地以及校内实践基地;另一面我们可以按照实践内容分为技能实践基地以及精神教育实践基地;此外,我们还可以按照其性质划分为创业实习实践基地、创业见习实践基地、以及创业岗位实践基地等;按照其发挥的作用分为综合性的创业实践基地以及单一的创业实践基地。通常情况下,这些分类是可以相互融合,同一个实践基地可以是多种类型的混合体,这样更容易发挥实践基地的重要作用。我们从地理位置这个大范围角度出发,分析校外实践基地以及校内实践基地在建设过程中的相关要求。

1、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相关要求

校外实践基地具有面积广、资源丰富的优势,它是高职大学生毕业实习或者生产实习、模拟训练的重要场所之一,它的稳定性、科学性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学习、工作的效率,因此重点建设实践基地能够为大学生的创业、就业提供重要保障。

在选定校外实践基地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要确保实践基地领导层的整体素质,通过科学决策真正关心教育重视实践教学工作;其次是在实践基地建设中应该拥有高素质的教育人才,通过他们较强的科研能力以及教育能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然后在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的过程中,要注意选择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企业,只有在他们的物质基础上,才能促进实践基地的快速发展;再次是要具有一定的规模,以及设备保障,确保每一位有需要的学生么都能够在此收获他们梦寐以求的知识;最后就是尽可能的直接提供给学生实践项目,在保证其科学性以及利益性的基础上,发挥其实用价值。

2.校内实践基地建设的相关要求

校内的实践基地建设可以通过建立校内实验室的方式完成,但是在建立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点就是要提供必要的硬件设备,例如科技孵化器、模拟创业的机械设备、实验室相关仪器等等;第二点就是要拥有丰富的软件资源,例如重要的创业材料、网络体系或者案例教学资源库等;第三点必须要有充足的教学资金,为创业教育提供有力的物质基础;第四点就是要有行之有效的实践活动管理制度和科学的实践活动流程;最后就是要有一批高素质的教师人才。

结语: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建立实践基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创业教育的必然要求,这是因为实践基地对于创于教育来说,就像是人们的四肢对于身体的重要性。因此,实践基地的建立应当受到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以此不断提高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整体质量。

摘要:目前,我国的高职大学生创业教育正在蓬勃发展,但是由于其在国内并没有足够的理论支撑以及实践环境,造成创业教育没有取得良好的成效;在创业教育教学活动中,建设实践基地是其中的核心工作,本文在概述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要意义的前提下对其存在的基本类型及要求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基地,重要意义,基本类型和要求

参考文献

[1]徐玉芳.在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8(06)

[2]陈全成.试论大学生创业教育[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7)

上一篇:新型仪器下一篇:主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