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师德的体现

2024-09-23

教师师德的体现(精选10篇)

教师师德的体现 第1篇

体德是指体育道德, 良好的体育道德包括尊重他人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需要;在体育比赛中遵守规则和服从裁判;在体育活动中不故意伤害他人;成为体育比赛中的文明观众。

无论体德还是师德都应遵守职业道德, 良好的道德能不仅代表了个人的素质而且也有利于团体素质的提高, 同时个人素质的高低也会影响到周围人群的素质。

1、上课之前的准备工作

教师的教学过程一般可以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上课之前的准备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要认真备课和做好各种情况的积极应对, 尽量避免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负面的评价和影响。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出现遗忘和错误, 就会给学生留下不好的印象。教师自己的工作都不认真, 怎么能要求学生认真学习?同时, 教师要做好各种突发情况的应对方案, 避免冷场现象的发生。虽然某些教师靠临场发挥或许能解决一时的问题, 但是如果把这项工作放到准备阶段, 出现问题时就能积极应对。如果解决得好, 教师在学生们中的声望会提高, 教师的思想和观点就更容易传达给学生。不仅能使教学过程更加顺利的进行, 而且能帮助学生养成勇于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的师德也得以充分的体现。

2、课堂和实验室的具体表现

教学过程的主要工作是在课堂和实验室当中进行的, 在这里教师可以充分展示其学术水平和道德观念, 并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教师的主要工作是传授学生专业知识, 但道德教育也可以在课程中悄无声息的进行。举个例子, 讲授计算机课的教师会讲到组成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各部件和其功能, 这一部分比较枯燥乏味。此时教师可以用以生产为目的的工厂比喻计算机中的各部件, 计算机加工处理的是信息, 工厂加工处理的是货品, 学生自然容易理解和记忆。每个部件各有自己的功能和作用, 就像工厂和企业里的各个部门。学生将来走入各自的工作岗位, 也要在自己的领域作出应有的贡献, 同时服从整体的统一管理, 在不同的分工和细节中体现自己的价值。

3、课后的工作

在课堂外, 教师的师德更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并影响着学生。教师在批改作业和实验报告的时候, 可以在末尾附上一些简单的评语, 以便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提示和鼓励。对作业和实验报告完成得不好的同学, 教师可以指出他的问题出在哪里, 并提示他在某个知识点多思考和练习。对那些完成得好的同学, 可以写些赞美的词汇, 并期望他下次做得更好。笔者就看过很多名师的博客, 有些文章言辞优美、观点清晰, 分析问题和阐述道理通俗易懂, 令人获益匪浅。因此, 在课后建立这种“道德课堂”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不是一件难事。

综上所述, 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教师都能发挥其师德的影响力, 为学生起到表帅作用。优秀的教师不用告诉学生做什么和不做什么, 也没必要告诉他们怎么做, 其语言和行动就足以把一切传达给学生了。同时, 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 也督促着教师提高自身的文化和修养, 从而实现良性循环。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书”, 更重要的是“育人”。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在给学生传递专业知识的同时, 也在思想上教育学生, 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可见, 高校教师完全可以把师德体现在教学过程中, 并通过它加以提高。在提升个人素质的同时, 也教育了更多的人。从具体的细节和小事做起, 师德就在我们的身边。

课题基金: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医学生医德培养模式分析研究, 课题编号HEYP5015。

摘要:在高等院校中, 教师师德的建设和提高非常重要。在教师的工作过程之中, 师德一直在发挥它的作用。只要用心, 教师完全可以在教学进行中发挥其师德的影响力, 并提高自己的师德水平。作者作为一名高校教师, 试图分析实际的情况并提出一些可能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教师师德,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袁莹.高校的师德课堂与课堂师德之关系[J].教育教学论坛.2011, 05.

[2]杨文芳.试论师德教学中的师爱教育[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2007, 15.

教师的爱应体现在哪里的师德体会 第2篇

如我班马若芸同学去年因父亲病故。一天我去上厕所,她悄悄的走到我身边,低着头,我问她怎么了,她不说话也不抬头。我心想,她是个性格开朗的人,平时说话声音又大又快,做事毛手毛脚,像个野猴子。今天是怎么了?难道有什么难言之隐。这时,我两手把她的脸轻轻抬起,发现她眼里流着泪水,红红的,我弯下腰小声的说:“你有要紧的事吗?快告诉老师。要不然同学们发现了又要说你了。”这一招还真灵,她小声的说:“我爸爸死了,同学们会欺负我,说我没有爸爸是个野种。”说完眼泪刷刷的流了下来。我一下就明白了,连忙拿出纸巾拭去她脸上的泪水,安慰她说:“你放心,老师向你保,同学们绝不会笑话你,更不会欺负你。

反而他们会帮助你,关心你和你交朋友。你爸爸去了,你要坚强,要把学习和表现这两项事做得更好,这就是你对爸爸养育之恩的回报。同时你在同学们中树立了榜样。同学们不会欺负你,反而会佩服你。”听了我的话这下声音大了点说:“老师我保证改正以前的缺点。”我又因势诱导说:“光在嘴上说还不够,重要的是落在行动上。”她说:“如果我上课乱讲话,下课就读书;下课追追打打闹闹,就抄课文。你就这样罚我。”我说:“老师不罚你,你已经意识到自己的缺点,那就自己想办法去解决。”“好,老师,我一定照我自己说的去做。”我说:“一言为定。”她说:“请看我的行动吧!”说完笑着走了。后来我在班上给同学们讲安全教育问题时,说到同学们。“如果你的父母失去了,你会怎样?”有的.同学说我很痛苦,我会哭死去,我会很可怜,我不知道怎么活……等等。我又问:“那能不能去欺负他呢?笑他是野种呢?”大家异口同声的说:“绝不能。”于是我把马若芸父亲病故的事告诉了同学们,并且我还表扬了马若芸,说她很坚强,比以前更努力学习,表现更好了。同学们都转过身望着她。投去关爱的目光。下课了还有一些同学围着她。从此,马若芸有了大的改观,主动打扫卫生,上课积极发言,特别是毛手毛脚,追追打打的现象不见了,确实进步了。通过这件事,我真的体会到了老师,妈妈的真正含义。

第二:给学生知识,智慧,能力。

学生到学校是来学习的,能不能让他们真正学到东西这是教师对学生是不是爱护的重要标志。我接受这个班是下学期。从三年一期到现在。开始我教了一个单元考试,十多个人不及格。我惊呆了,这怎么办?这样怎么能毕业呢?于是,我想了办法:①找家长配合,家长向我反映了许多情况。②课外辅导。下课,放学的时间辅导差生更正作业,写作文,背书等。③要求学生早一点到校,每天我很早到学校。早晨我紧紧抓住早读,背诵课文,默写生字。书背不出,生字默写不出的要求重背,默写,再发信息给家长,要求家长配合好。中午学生什么时候到校,我就什么时候进教室,督促学生写生字,看好作文书,同时个别辅导差生。早晨,中午,有时下课,放学,我一直守在教室里。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每个学生在知识,智慧,能力等多方面都得到充实,提高和发展。我认为这也是一个教师能给予学生最大的爱。

第三:要爱调皮生。

班主任对学生的爱,不论是调皮生还是不调皮生应该一样。原因很简单:他们都是你的学生。学生不听话,调皮捣蛋不能轻易推出不管。如果动不动就罚,我认为这无异是一种失职。要知道少年(尤其是男孩)浑身是劲,精力充沛,不“释放”能量就不会安静下来,打打闹闹是正常的。我班徐磊就是如此。我就想了一个办法,他本人在劳动方面很积极,主动拖地,抹窗户。我就表扬他,利用这一点还说他能不能在每节课后主动打扫一下教室后面,倒垃圾,捡纸屑。他说:“行。”我说:“如果你做好了,劳动积极分子少不了你。”他一听高兴极了。我说从现在开始我就看你的行动好不好?他坚定的说:“好的。”果然,他真的做好了。我在班上表扬他:“同学们,这段时间你们看到徐磊下课追追打打闹闹了吗?”“没有”大家同声说。“他在干什么?”我问。有的同学说他在搞卫生。“对”我说:“他在为大家默默做事,为大家服务,给大家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这张劳动积极分子奖状给谁?”“非他莫属”同学们齐声说。他上台领奖时必恭必敬地向我行了一个队礼。我看到他笑了我也笑了。后来我想,我这样做的目的既是为了教育他也是为了帮助他“释放”能量,使他知道我为大家做事而感到快乐,认可,得到表扬,使他在快乐与表扬声中改正缺点不断进步。

浅谈师德体现与知识 第3篇

关键词 师德 科学文化 教育工作者

科学文化知识是体现美好师德的桥梁和纽带,是检验教师是否在工作中体现出了具有美好师德的唯一标准。师德,我认为是我们教师要在工作、生活各方面所要体现的综合素质,我们即要有高尚的思想品质,也要具备高层次的文化科学知识,二者缺一不可,并非是一句空口号。即使具备了美好的师德,若知识层次不够就不能很好的体现出来,就等于无桥过河,就到达不来人们公识的具有美好师德的彼岸。

我们教育工作者具有专业的特殊性,因此,既要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还必须具备专业要求的文化知识才能具备美好的师德。现实已证明卫生清洁师傅,只要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就能出色地完成清洁任务。而我们教师就不行。一个教师要体现出良好的师德,但科学文化水平不到位,能驾驭了课堂教学吗?一个名份上的合格教师,本身文化水平不高,专业知识有限,知识面又不宽不深;对自己所教的科目,凑合理解,或思考不成熟,那在课堂上怎样引导学生展开探索讨论,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呢?因个人的知识缺陷,肯定在课堂上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差;解说不得要点;与学生的沟通能力就差;对课堂的导向掌控差;尤其是无能力调动激发学生的积极学习兴趣。这一连串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基础性差缺,自然导致学生不欢迎你的课。自身又不能查找原因补救,反之还要埋怨学生。这样的情况每每存在,久而久之师生矛盾聚大,更糟糕的事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那你个人认为具备了的良好的师德师风有用吗?你所谓的良好的师德师风在实践体现中就会是荡然无存。尤其是我们这个时代已经进入到了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突飞发展时代。在我们推行新课标的背景下,我们这个时代的学生不是听之任之的小绵羊。

时代要求培养他们独立思考,任其发挥,培养创造型人才。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上的问题独特、新颖、复杂。这是我们时刻所面对的现实。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毫无条件的要具备高层次的文化科技知识。有知识好体现师德,加强师德建设有着落。在现实中我看到,同是一班学习平平,课堂纪律不太好的学生,若是文化层次高,技巧娴熟的教师上一堂课,效果就绝对不一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高涨,注意力集中,课堂安静有序,师生探讨一反杂乱无章。为什么?是因为教师的知识魅力,深深的吸引着他们,他们自然而然的就会进入正常的思维轨道。就会自然的避免恶作剧现象再次出现。所以教师课堂教学的魅力,不在外表姿态,而在知识。在于知识与技巧的娴熟使用。知识魅力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是最关键的,体现良好的师德是最直接的。若我们确实具备了高层次的文化科技知识,那么在整个工作的始终,就会思维敏捷;性情开朗;驾驭课堂探讨;激发学生兴趣;把握学生思维动向……就会得心应手,自然流畅。只有这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才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教后进行教学反思就会更理智,更深刻,更具智慧,更符合时代的要求。尤其是我们将会更好更充分的体现出我们良好的师德。通过自己高层次的科技知识手段,将良好的师德转换成触目可见,伸手可摸的客观存在的具体形象事实,这是我们师德建设追求的目标,要达到的目的,我们必须达到。

教学工作是这样,作为班主任,也是这样,与社会的沟通也是这样。没有知识魅力,极难带好一个班,与社会的沟通更是这样。因此我觉得,新时代的良好的师德师风是与高层次的科技文化知识相辅相成的;新时代的良好的师德师风是以高层次的科学文化知识为载体来更好的体现的。另外我们每位教师的知识高低是有差别的。知识层次低的教师要一时补救上,是不可能的,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怎么办?补救一,抓紧时间,多翻有关资料,确确实实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设计好每一节课。人们常说临阵磨刀三分快,临时的补救也可以填缺补漏,但最终还是不理想。补救二,紧抓学习,自修,进修,时时不放过对自己知识的补充。尤其是我们这个时代作为中小学教师对知识的追求还不能片面。既要求要深,又要求要宽。这就是一个面大而艰巨的任务,况且知识还在不断更新,发展,这就必须要我们付出相当大的代价。我们要有思想认识和准备。但只要我们认识了别无杂念,忠于职守,坚持学习掌握积累,那就会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苦中有乐,一生乐趣无穷。

有人说:“我们现代教师不能再把知识的传授作为主要任务和目标,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各种能力和积极性的培养者”。这种认识一针见血,一语中的,但知识能力不够,是完不成的,只是认为而已。我赞成“学富五车”的老师,但认识要明确,我们不能走入误区。新课程教学改革是一场课堂教学的革命,是一种符合时代需求的先进教学理念。它不仅要求教师要有明确的思想认识,还必须要有高深的科技文化知识,专业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教学水平,还要有现代教学思想和技术。是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以更高的教学现代化水平为基础的,这不单是改变教法的问题,是要我们在“学富五车”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教学理念,改变旧的教学方法。你没知识能力,你怎样培养学生的能力,你怎样组织、激发、引导……那只是无基础无能力的空喊口号。况且现代教育专业要求教师要探索研究,那你无“一桶水”,无“学富五车”的本领,怎样进行探索研究。无知识,无基础,就无探索研究,这是定然的。对知识的探索,积累,追求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动力,永远是不会过时的。所以我们对科技文化知识的学习、积累、追求、使用,是一辈子也不能放松的。良好的师德永远是要靠丰富的知识与高尚的思想品德意识来体现的。

总之,教师真正美好的师德,是高尚的思想品德与高层次的文化水平相结合而造就来体现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是缺一不可的。

高校师德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第4篇

1 提高认识, 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师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主要实施者, 是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深化素质教育的具体承担者, 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教师的道德水平, 关系到教育的形象, 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但是, 在社会不断前进的新形势下, 师德师风建设、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与人民群众日益旺盛的高质量教育需求之间还存在差距, 师德师风建设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比如一些信念上的动摇、奉献精神的弱化、职业道德水准的下降等现象在个别教师中还存在着, 所以说, 教师要时刻警醒, 提高认识, 优化教师队伍, 师德师风为先。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采取有力措施, 切实抓紧抓好并抓出成效。

2 高校教师要学会淡泊名利, 做言传身教的执行者

虽然当前我们的教育正在遭遇到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的挑战。社会各种思潮通过各种信息媒体向学校奔涌而来。高校不是社会的真空, 同样受到社会消极风气的影响, 这就更要求教师应坚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 甘为人梯, 乐于奉献。只有“上梁正, 下梁才能不歪”。高校教师应以身作则, 廉洁从教, 顾全大局。高校教师应在顾全大局中坚持自尊、自律、自强, 做灵魂之师、学问之师、诚实守信之师、社会公德之师, 特别是清廉之师。坚持廉洁从教, 就要甘为人梯。高校的发展需要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的干部和学术带头人, 健全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作为年轻教师, 更要激发个人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创造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局面。学生的眼睛都是雪亮的, 心都是纯洁的, 教师的一言一行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 而是一个群体, 甚至整个社会。所以说, 德育为先, 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育的课堂。

3 重视师生情感

所谓“亲其师而重其道”, 这句话道出了师生间的情感是一种伟大的教育力量。没有情感的教育是无力的教育, 而情感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的。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有的学生自信, 有的学生自卑, 有的介乎二者之间, 但无论哪一种, 纵观古今中外的名人大师, 皆有可能。所以在课堂教学和教学活动中始终要一视同仁, 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和自我意识, 以良好的心态和正直的言语去感染和影响学生。以渊博的知识和优美的语言为学生创造和谐良好的课堂氛围, 激发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为学生的身心将康发展创造环境。比如有一次在课堂上, 讲到很难的一个知识点, 不少同学开始不明白了, 继而有些不想听了, 这个时候我并没有指出这些同学, 而是讲了一件我亲历的事情, 我的目的是让大家有克服困难的那种精神, 没想到, 下课后竟收到好几位同学的短信, 大概意思都是颇有感触, 其中一位竟然说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学习爆发感。而作为普通教师, 还有什么比这更欣慰的呢。

4 坚持做学术道德的实践者

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 同时也是师德建设的关键。讲学术道德首先要讲献身科技、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德才兼备的高校教师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把其一切贡献给中国科技事业, 全心全意服务于社会现实需要。学术道德, 必须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治学的态度。高校教师要从师德要求出发, 坚持真理、探求真知、做老实人、办老实事, 自觉维护学术尊严和学者声誉。讲学术道德, 就要自觉地树立法制观念, 不做任何学术道德失范的事。自觉带头认真履行保护知识产权职责, 尊重他人劳动和权益, 是高校教师师德的起码要求。讲学术道德, 就要保证学术评价的公平和公正。高校教师参加学术评价的机会很多, 无论参与哪种类型的学术评价组织, 都要坚持客观原则, 不滥用学术权力, 做到对任何个人或单位都能照章办事。

总之, 育人为本既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 也是高校师德建设的终极使命。教师所承担的特殊角色及其工作是教育道德性的具体体现, 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对学生的心灵成长具有最为广泛、持久而深刻的影响。高校师德建设要致力于打造师德建设的高地和旗帜;要致力于构建符合时代要求、适应现代教育需要的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 要鼓励每位教师都积极主动地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发展状况、特点和规律, 根据学生的成长需求确定教育目标、组织教学过程;要努力培养教师成为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的实施者, 创新是教师对教育思想、教育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的全面更新, 是教师职业的新道德, 也是教师职业道德自主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这样, 才能推进高校师德建设不断由规约走向自觉。

参考文献

[1]弭宝玲.尊重学生让师德在课堂教学中闪光[J].教学研究, 2009 (11) .

教师师德的体现 第5篇

陶行知有一句著名的座右铭:“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如果缺乏无私奉献的精神,教育是无法成功的。教师是继承和发扬文化遗产的桥梁,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工程师。

“育苗有志闲逸少,润物无声辛劳多”爱是教师最美丽的语言。要当好一名教师,就要爱岗敬业,热爱学生,爱得专心致志,爱得无私无畏!教师对学生的爱,就是“师爱”。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但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更困难。林崇德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因此,师爱就是师魂,是师德最好的体现。

师德主要从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但是教师的道德素质并不是指规范、准则本身,而是教师把这些规范、准则逐步内化,成为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准则。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师德才是教师的灵魂,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

任何一个民族群体都是由一个一个的个体所组成。每个个体的道德风貌反应出整个民族的发展水平。每个个体的许多道德习惯、道德品质都是从小形成,每一个人从儿童开始所形成的道德观念、行为习惯、世界观等。

教师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尽管社会风气、家庭环境对儿童的道德品质形成有一定影响,但无法代替教师教育的优秀。因为,教师的教育具有长期性、系统性、科学性,无论是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甚至德育手段等都是长期而系统地对学生产生影响。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不仅以自己的知识技能去影响学生,而且还以自己的道德文化修养、仪表作风等对学生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表率作用,是任何其他教育因素都无法取代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首先教师应该自我雕塑和不断完善,否则又何以塑人呢?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的道德榜样,因此,必须以完善美好的人格出现在学生面前,用时代精神去塑造新一代。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这是人们通常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教师在不断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的前提下,知识需要不断更新,并不是“一桶水”就够了,应该具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教育人、培养人是一种富于艺术性、创造性的复杂劳动。教育者不应只是“教书匠”,而应当是“工程师”。教师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思考力、灵活的应变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德高学精,这些都愿与是否具有高尚的师德,因为高尚的师德是一切的动力。

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就因为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是圣洁光荣而艰辛的。教师要用自己的汗水、心血和智慧,去精心浇灌祖国的幼苗和花朵,要有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崇高风范,求真知、做“真人”,不断加强道德修养、自尊、自重、自强不息,用自己的无限忠诚,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奋力去托起明天的太阳。

更多相关的文章分享:

英语教师如何体现自己的文化身份 第6篇

语言离不开文化, 文化是语言的基石。文化与外语教学的关系以及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等问题一直是外语教学的热门话题。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将文化与文化教学的目标放在了很高的地位, 强调了对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并对文化教学的目标进行了描述。那么, 在新课程背景下, 作为英语教师, 如何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体现并运用好自己的双重文化身份, 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相结合呢?本文将就此话题进行探讨。

二、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如果我们想使用另外一种语言来进行交流, 不仅需要了解其符号, 也需要了解使用这些符号的规则。但是, 仅有这两点仍然不够, 因为语言同时影响着人们认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过程。语言, 对于个人感知和理解这个世界具有主要的影响。一定的语言总和历史并和一定的文化相关联。语言是相关文化的关键。各种语言本身只能在语言所处的文化背景中才能被充分认识;语言和文化总是一起研究的 (莱昂斯, 1981) 。

语言是我们从事社会活动要借助的主要方式, 置之于交际背景中, 它便以各种方式与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美国社会语言学家萨丕尔 (1985) 对语言做了高度的概括:语言是一种用以表达思想和感情的语音符号系统。语言学家帕尔默 (1983) 在《语言学概论》中提出“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而成的, 他们可以互相协助和启发”。由此可见, 语言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的土壤。语言材料中, 篇章、句子, 甚至每个词无不包含着本民族的文化信息。我们学习了英语单词、句子, 只不过是学习了语言的结构、符号, 并不意味着我们理解了其意义。只有理解和掌握了语言的文化内涵, 才是真正理解了语义。

人类借助语言创造了文化, 文化又影响着语言的发展。一种文化中出现了新的需要, 其语言就会相应作出反应, 创造出新的词汇, 或从其他语言借用词汇, 或给已经存在的词汇加上新的意义。有的语言学家把语言比作树, 把文化比作森林, 认为如果只顾语言, 不了解所学语言赖以存在的文化, 就等于见树不见林, 很难完全理解和正确、得体地使用所学语言。文化语言学研究表明, 语言中储存了一个民族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 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征。所以, 语言和交际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

三、课程标准中的文化意识目标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积淀、文化的映像, 同时又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 外语教学中必须教授文化, 这一点已是外语界的共识。外语界的学者倾向于将文化定义为“特定人群的行为模式以及支配行为的价值观念体系” (胡文仲, 高一虹, 1997) 。此外, 他们还指出, 外语教育也是一种人文教育, 对于目的语文化整体的了解将有助于学习者具有更高的素质和更完善的人格。

为适应外语教学中对文化教学的要求, 由国家教育部制定, 并于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 (以下简称《标准》) 中, 将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列入大纲。《标准》明确指出, 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 而其中文化意识则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

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在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中专辟“文化意识”一节, 指出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具有“四个有利于”, 即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利于培养世界意识;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求教师要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 帮助学生拓展视野, 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为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 《标准》单独列出了“文化意识目标 (七级~八级) ”, 其中七级有十大目标, 八级有六大目标。由此可见, 文化意识是英语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四、英语教师的文化身份

在文化意识的培养被列入课标的背景下, 教师又该如何看待英语教师的文化身份呢?所谓中国英语教师的文化身份, 指的是中国教师在教英语时以哪一种文化为出发点, 是立足于汉语文化还是立足于英语文化。英语教师的特殊文化身份是作为汉语文化成员的汉文化背景身份以及作为英语文化准成员的英语文化伴随身份。

对中国英语教师而言, 其“双重文化身份”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 两者不是相互矛盾的。前者是主要的、永久的, 因为一个人具有什么文化身份完全取决于他生活的环境。在中国本土成长起来的英语教师, 其文化归属只能是中国文化。后者则是次要的、暂时的 (或阶段性的) , 它主要伴随英语教师出现在完成职业任务时, 如英语课堂教学中。

第二, 具有动态的性质。很显然, 英语教师的两种身份在不同的环境中, 如现实生活、课堂教学等中会有某种程度的变化。两者实际上是互动的。英语教师应适当调整其文化身份意识, 在具体教学活动过程中, 扮演不同角色使其文化身份具有双向性, 如同一头通向英语文化、另一头通向汉语文化的“桥梁”。借助于这座桥梁, 学生可以走近英语, 从而更好地理解英语文化, 同时又可以反观自身文化。

就英语教师而言, 我们既是母语 (汉语) 文化背景中的成员, 又是目的语 (英语) 文化的习得者与传授者。在教学实践中, 除语言方面外, 英语教师在学生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形成方面起很重要的作用。并且, 英语教师的双重文化身份使他们有条件帮助学生形成、发展、修改其观念。

五、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充分体现英语教师的文化身份

中国英语教师的双重文化身份之特殊性在于他们既有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的背景身份, 又有深受英语文化影响的伴随身份。在英语教学中, 这两种文化身份有时或许不一致, 但并不是矛盾的, 而是动态的或者说是互动的。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高中英语教材中, 也更多的注入了文化元素, 使得英语教师的双重文化身份有了更大的展示舞台。

首先, 教师可以把文化作为一个工具来看待, 通过帮助学生掌握语言中的文化因素这一工具来克服语言理解中的障碍, 增强对目标语的理解。外语教师的首要任务不是沟通文化差异, 而是培养学生理解文化的能力。

其次, 教师对文化内容的讲解要有选择, 对于主流文化的内容应详细讲解, 在讲解课文内容时可进行必要的补充, 以避免在实际交际时学生因缺乏文化知识而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第三, 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将文化背景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因为只有当所学文化内容和语言内容在日常生活中有密切联系时, 学生才不会认为语言和文化的内容过于抽象、空洞和捉摸不定, 才会真正认识到文化因素对语言习得的重要性。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 话题教学渗透文化

现在我们所使用的《Advance with English牛津高中英语》教材 (以下简称为《牛津高中英语》) , 其中一个最具特色的地方就是每一个模块所编写的内容都跟一个主题相关。例如, 《牛津高中英语》第六模块是以“人际交往”为主题的, 第八模块是以“语言和电影”为主题的, 而第九模块则是以“文化和宗教”为主题的。把与相关主题有联系的文章放在一起学习, 可以帮助学生在对这一主题有一个大致认识的基础上, 还能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同一事物, 可以开拓学生的文化视角。

第二, 倡导英语思维方式

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同样也是文化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除了在跟学生进行情景对话等的操练时要注重英语思维的培养外,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坚持“English if possible, Chinese if necessary”的英语教学原则, 因为用英语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 英语教师也正是以一种极佳的方式在诠释自己作为语言和文化传播者的双重身份。学生在日复一日的熏陶中, 逐渐习惯了英语的思维和表达方式, 无形中为自己扫清了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的理解障碍。

第三, 增加背景知识

例如, 《牛津高中英语》第九模块第四单元的课文是Biblical idioms in English, 其内容主要是介绍与圣经故事相关的成语。在教授这篇课文时, 笔者还介绍了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的相关内容, 使得学生对世界上的几大宗教各自的特点和禁忌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背景知识的增加, 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而且还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且, 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 帮助学生拓展视野, 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四, 加大英语阅读量

由于不同的文学作品反映不同的文化背景, 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又导致了不同文化现象的产生, 因此要想了解外国语言的文化, 阅读一定量的文学作品也是一种有效途径。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 也曾鼓励学生进行一些辅助性的文学阅读, 向学生推荐一些文学名著。另外, 在笔者所在的学校, 一直遵循着一个传统, 也就是学生人手一份英文报纸, 学生在阅读这些报纸时, 他们所接触和学到的是最新、最真实的并且是不断变化中的英语。

六、结语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而《标准》中所提出的文化教学目标, 为英语教师展现自己的双重文化身份提供了舞台, 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要教师牢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 明确自己的双重文化身份, 坚持在语言教学中融入文化教育, 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真正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发展。

摘要: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而语言学习的主要目标则是实现跨文化交际。2001年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第一次将文化意识的培养列入了课程目标, 使文化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就英语教师应如何看待自己的双重文化身份以及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体现自己在文化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论述。

关键词:语言,文化,教师,文化身份

参考文献

陈俊森.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6.

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顾嘉祖.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胡文仲, 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帕尔默.语言学语概论[M].李荣, 等,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

萨丕尔.语言论[M].陆卓元,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

约翰·莱昂斯.乔姆斯基评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1.

浅议语文教师的魅力体现在哪里 第7篇

一、完善的人格力量是教师教学魅力的基础

在教学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依据,任何章程和纲领,任何人为的管理机构,无论他们想得多精巧,都不能代替人格在教育中的作用。没有教师给学生直接影响,真正的教育是不可能的。 那么,教师在教学生涯中怎样形成自己的人格呢?

勤奋好学,不断日积月累,长期完善自己的教师,才会有其魅力的丰富底蕴。著名教育改革家家魏书生教学中对教材熟烂于心, 对知识旁征博引,以其谈笑风生的教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有人听了他的一节课后,询问他,你备这节课花了多长时间。 他耐人寻味地说“: 花了我的前半生。 ”这无疑告诉我们,教师只有平时学习和积累各种知识,丰富和充实自己, 未雨绸缪,有了丰厚的功底,在课堂上才能出口成章,把自己的人格魅力展示给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深入浅出地接受知识。

二、广博的知识修养是教学魅力的体现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老师认为,教语文只要让学生把课本上的优美片段背下,写在卷子上就行,学生对知识的了解一知半解也无所谓。 对这种不思进取的看法,无疑是要提出批判的。 笔者认为,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了解天文地理、历史哲学、文学艺术、 体育卫生等方方面面的知识,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解决学生各种各样的“ 为什么”。 这样,老师在学生心中就成了知识的象征,焉有对语文不感兴趣的道理?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学生眼中的教师应该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比如,一位特级教师在讲《 木兰辞》 时,一位学生认为“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是不可能的。 古代妇女都缠小脚,一洗脚不就看见了? 老师说:“ 南北朝时期的妇女,还没有包小脚呢。 ”学生接着问:“ 中国妇女包小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这个问题已经远远超过了课文的范畴。 老师说:“‘ 弓足’,源于五代。 ”学生问题得到了解答,非常高兴,对老师又多了几分敬意。 语文是最具综合性的学科,它的知识内容涵盖极大,可谓“ 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 ”我们的文本常常为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其思想内容芬芳馥郁,沁人心脾,其语言形式瑰丽多彩、悦人耳目。 那词汇的丰富,句式的变化,篇章的严谨,体裁的多样,构思的精彩,形象的典型,意境的美妙,哲理的深刻,都能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作为语文教师,就必须拥有广博的文化知识背景,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教育活动中凭借自己深厚的语文素养,对文本的独特体验、感悟和见解,对学生适时引导,让学生感觉到,学习语文不光是在学习,同时也是在欣赏、在享受,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祖国语言文化的曼妙无穷,从而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这门学科。 当学生认可语文,觉得语文好时,是语文老师最大的成功。 给学生“ 一杯水”,教师必须有“ 一桶水”“ 一池水”,而且是“ 源头活水”,然后再去引出学生的“ 一泉水”。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它“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有鲜活生命力的个体,是一个个有活力、有尊严的个性存在。 作为语文教师,既要正视乃至珍视学生富有生命价值的学习活力,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对学生的成长充满期待,怀着对错误的宽容,对学生的进步充满欣赏, 以极强的责任感,帮助学生构建完美人生。又要在教学活动中考虑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兼顾具体的教学情景,精心设计各种活动, 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的智慧潜能和好奇心最大限度地处于激活状态,让他们在学习体验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生命价值,满足生命成长的需要。

三、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是教学魅力的核心

语文是一门综合学科,它涉及面广,单纯地靠教材,很难学好语文。 张志公先生说:从自己学习语文的经验看,得自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之比为“ 三分来自课内,七分来自课外”。 因此,发展语文能力必须课内打基础,课外谋发展。

要充分利用新课程的阅读课和活动课, 设置和开出具有浓厚人文色彩的课程。利用阅读课的拓展性,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的教育。 作文诵读,文学鉴赏,人物评传等,有的侧重于情感熏陶,有的侧重于审美情趣的引导。

四、大胆教改、勇于创新是实现教学魅力的源头活水

在知识更新速度极快的今天,我们不能固步自封。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科技的进步,在教学方面体现在丰富了教学手段。 以往的一支粉笔、 一张嘴的教学方式已经落伍, 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新的教学手段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 学生从图片、音乐中学会知识,获得美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既让学生厌烦, 也不利于学习能力的培养。古人云“: 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将终生受益。” 学习方法不仅要靠教师言传身教,还要在长期学习中实践、揣摩, 反复应用。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实践活动,在学习中领悟道理,摸索总结、积累,最终获得全面发展。 在课堂上,教师应主要采用鼓励式、启发式教学。“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课堂上有意识地赞扬学生,如“: 你想的真好,老师都没想到这一点……”“ 你读得真有感情,大家都感动了……”这些鼓励性的语言都会让学生有成就感,从而树立了自信,对语文产生兴趣。

语文教师的魅力是引领学生走进文学殿堂的第一步, 如果教师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那么就不能算是一个称职的教师, 为了让自己担负起重任,语文教师要多读书,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关心热爱学生,不断创新。

摘要:语文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广博的知识、别具一格的教学内容、有创造性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是学生爱学、乐学的基础。

初中思品课堂中教师情感功用的体现 第8篇

一、情感是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的重要诱因

1. 以爱结情、以情感人。

夸美纽斯说过:“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教师激发真情起来的。”我首先运用了“以情激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该成为孩子的朋友, 深入到他们的兴趣中去, 与他们同欢乐、共忧伤, 忘记自己是老师, 这样孩子才会向老师敞开他们的心灵。”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深入班级, 与学生们一起做游戏、搞卫生、聊天谈心。我像大姐姐一样与学生交流沟通, 关心他们的学习与生活, 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对待每一名学生, 都会像母亲一样保护、关爱他们的健康成长。有一次, 一个校外青年从课堂上把一名学生叫了出去。我见势头不对, 安排学生们看书, 自己便跟了去。见那人正在打这个学生, 我不顾一切地冲上去, 冒着挨打的危险, 紧紧护住我的学生, 并据理训斥那人, 直到学校保卫人员来把他拉走。此举赢得了学生的敬意, 他们把我当成知心朋友, 有悄悄话也愿对我说, 发生了争论也请我评判。我的话, 他们爱听, 且坚信不疑。这大概就是“亲其师, 信其道”吧。

2. 教材加故事, 以情诱学。

我给初一学生上第一节课, 首先在黑板上写出“四有”两个大字, 微笑着问其含义。当学生们说出它的内容时, 我亲切地说:“同学们都应当把自己培养成‘四有’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但你们知道吗?这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必须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才能逐渐确立, 而这恰恰是我们将要学习的思想品德课的内容。”接着, 我介绍了一些革命老前辈努力学习马列主义, 赴汤蹈火投身革命的事迹。讲了雷锋努力读毛主席著作, 终于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故事。

二、情感是启发学生打开真理之门的钥匙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 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不管是讲概念还是原理, 我都注意寓理于情, 使抽象的理论闪耀出情感的色彩, 以增强学生对政治课的浓厚兴趣。

1. 语言含情, 讲活知识。

我以饱满的情绪讲授每节课, 同时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或高昂热烈, 或深沉凝重, 或重炮似的排比, 或雨丝般的描述, 娓娓道来, 使学生们的情绪随我的语调而变化。

2. 故事渗情, 吸引学生。

书上的例子大多比较简单, 有的例子时间较远, 我就进行增补或系统形象化。如在课堂上, 我讲述好人丛飞的感人故事, 告诉学生“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道理。

3. 教具育情, 情形交融。

我还注意选用教具, 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如讲“祖国养育了世代儿女”的内容时, 我挂上彩色大地图, 祖国地大物博、秀美山川、名胜古迹, 一一跃然纸上。讲“为人民服务”用投影机打出周总理的大幅画像, 那浓眉英姿、微笑神态, 使学生感到了他那博大胸襟和为人民鞠躬尽瘁的高尚品德。

三、情感是规范学生品行的标尺

思想品德课的任务, 不仅是教给学生马列主义基本知识, 增强其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觉悟。因此, 我竭力以情感化, 导之以行。

1. 教师身先士卒, 作出表率。

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如讲“关心他人”时, 我视学生为弟弟妹妹, 思想上鼓励他们进步, 主动当他人入团介绍人;学习上耐心辅导;讲“热爱劳动”, 在学校大扫除中, 我不怕脏累干在前。从我的行动中, 同学们懂得了如何理论联系实际。

2. 以情启思, 明理践行。

如讲“孝敬父母”的内容时, 我列举大量事例, 表明父母对子女的慈爱之情。又挂出《游子吟》的诗句, 引导学生们讨论一下:“父母是怎样关心自己的?”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述说父母在饮食、起居、学习等各方面对自己的关心。我又问:“你们都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吗?”教室立即静下来。一会儿, 有个别同学说出了父母生日, 但语气还不大肯定。我叹息道:“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啊!”我启发大家:“想一想, 怎样报答父母生养之恩?不要口头, 而是要行动, 一星期后向我汇报。”结果没过三天, 就有不少同学对我讲了他们如何帮助妈妈刷锅碗、洗衣服, 给妈妈做生日卡, 还有的述说怎样跟爸爸到煤厂买煤, 累得满头大汗把煤拉回家的事。

当然动之以情, 不是对学生错误的一味迁让, 而是包含着有理有节的批评。正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批评的艺术在于严厉与善良的圆满结合, 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批评感受到的不仅是合乎情理的严厉, 而且是对他充满人情味的关切。”

教师师德的体现 第9篇

一、教师激趣导入,组织进入学习

上课伊始,教师的角色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快速进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兴趣是学生探索新知的直接动因,饱含兴趣地去求知,是探索之旅起航的开端。教师应特别注重上课之初的激趣导入。成功的导入是指能利用很短的时间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关注,令学生迅速进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例如,在学习“负数”时,针对学生喜欢游戏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教师可采用游戏导入的方式,先让学生在游戏中去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做个小游戏吧,游戏的名字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1)向上看(向下看)(2)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3)电梯上升15层(电梯下降15层)。然后加大难度,看谁反应最快。”(1)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2)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3)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4)零上10摄式度(零下10摄式度)……在游戏中,学生渐渐对相反有了清楚的认识,然后教师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学生熟悉的天气预报的片断,让学生从温度的正负入手,结合学具温度计的示数,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这样以有趣的游戏来引发学生的注意,使他们在兴趣盎然的愉悦氛围中,由老师引导他们进入对新知的探索学习中。

二、教师有效引导,提高学习能力

2011版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我们在教学中要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学习的收获,不在于会做几个习题,关键是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提升学习能力,使学生逐步由“学会”到“会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任务主要表现为,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可以这样去引导学生的学习:通过出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并说说从图中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圆面积的含义;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思考,估计圆的面积有多大,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面积度量的含义,感受“化曲为直”的思想,同时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接着以旧带新,让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面积可以转化成长方形面积,那么圆的面积计算是否也可以转化成长方形面积来解决呢?引导学生利用学具实际操作,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再进行动画展示,启迪学生思考是不是分得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进而联想到既然圆的面积无限接近于长方形,那么我们如何根据长方形的面积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有什么关系呢?接最后再次播放动画,让学生试推论圆的面积公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一直是学生探求知识中的引导者,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施助者,而整个学习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三、教师合理组织,促进自主学习

2011版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新课改后我们需要着重关注的问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实现,离不开教师的合理组织和科学引导。在自主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给学生预留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还要组织有效的合作式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互相启迪,互相交流,共同进步。例如,在学习圆锥体积的计算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大胆的猜想如何计算圆锥的体积,然后组织分组合作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想。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参与操作实验,用一个空心的圆锥装满水倒入等底等高的圆柱容器中,看几次能倒满;然后再把圆柱中装满水或沙子倒入等底等高的圆锥容器中,需要倒几次才能倒完,并做好观察记录。使学生在合作过程中,互相协作,有的动手,有的作记录,有的当助手,让他们共同参与,感受学习的过程,感知知识的真谛,在合作探究中去发现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正确定位教师角色,科学发挥教师的作用,就要注意教师一定要做到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中领路人、指向标、施助者,以正确的身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引导,并注意把握“导”的时机,掌握“导”的方法,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得以优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Z].2011.

[2]江蕾.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浅谈在美术教学中教师素质的体现 第10篇

我们常说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是推动整个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美术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也要合理地把这些知识和技能灵活自如地运用到美术教学中。很难设想缺乏一定教育智慧的人能把自己的教学思想流畅地表现于课堂教学之中。所以美术教学中, 教师必须通过把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有机融合, 实现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 培养学生美术鉴赏力与绘画创作力的目的。

1 美术教师丰富知识的体现

“打铁还得自身硬”是日常生活中一个非常朴素, 而且易懂的道理。其实教师教学也是如此, 一位胜任本学科教学的老师, 他的教学思想必须是与时俱进的, 他的知识必须是不断更新的, 他的教学艺术必须是学生认可的。当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缺少了这些必要条件的时候, 那么他的教学思想必定是僵化的。

1.1 先进的教学理念

传统美术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负面影响, 教师很少从教学观念、教学策略等方面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不注意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探讨, 闭门造羹现象十分突出, 教学经验主义现象严重。教师习惯于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单纯的知识传授, 习惯于接受一定的考量方式作为衡量自己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而素质教育从国家对未来公民培养的基本要求出发, 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和接班人, 它要求教师摒弃过时的教学思想, 不断提高自己对素质教育思想下美术教学的认识;它要求教师结合美术教学的培养目标、美术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 通过运用全新的教学理念, 打造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策略。诚然, 时代的飞速发展, 新学科、新技术、新知识的大量涌现, 要求我们美术教师善于接受新理念、掌握新知识、运用新技术进行教学。

1.2 丰富的教学知识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一碗水”与“一桶水”的关系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这种背景下, 我们认为美术教师除了要具备较强的本学科专业知识外, 还必须尽力拓宽其他与美术教学有关的基础知识的掌握面, 特别要了解包括音乐、体育在内的其他相关艺术学科的知识, 并能把所学知识综合运用于美术教学中, 力求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审美教育、情操陶冶, 提高学生艺术欣赏品位。诚然, 美术教师知识的丰富, 理论水平的提升, 除了靠平时利用零散的时间学习外, 更需要通过教育科研这把利器的有效使用, 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使教育科研思想下的这种系统学习过程成为自身修养和教学水平不断获得提高的过程, 这样不仅能满足现代美术教学的需要, 更可以实现教师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2 美术教师教学方法的运用

美术教师光有专业知识, 以及相关学科知识是不够的, 重要的是如何把自己所学知识科学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诚然, 针对美术教学的实际, 教师如何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并消化美术学科所要求的知识技能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认为, 提炼传统美术教学方法的精华, 探求全新教学模式路子是教师教学能力体现的重要表现。

2.1 创设参与环境

美术不是其他文化课程的依附品, 是从人们的关系中产生的人的思想和感情的教育, 是任何学科都无法替代的。同时它在促进人的表现欲方面具有比其他文化课程更大的优势, 它在突出学生创造表现力方面有其独特的功能。我们经常讨论这样一个话题, 在文化课教学中, 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往往上课时总提不起精神, 并常常表现为战战兢兢, 给人的感觉总是那么的不自信。而在美术课学习中, 他们可以忘却一时的烦恼, 甚至在这一片天地中表现出自己的独特的才华和天赋。这种现象给我们的启发是明显的:美术教学中, 只要我们善于迎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就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因此, 教学中我们要针对不同基础、不同个性的学生开展教学工作,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重点培养学生自主感受美的能力、独立理解和分析美术现象的能力, 独自进行创作和设计作品的能力。

2.2 实现师生互动

新课程标准下, 教师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既要做严师又要做人师。教学中, 教师的作用要主要体现在:通过教师的引导, 学生能够把外在的知识和能力转化为内在的东西, 成为支撑自己人生成长的重要能源。诚然, 美术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关注学生的知识状态, 多和学生交流是美术新课程的出发点。同时, 美术教学强调格外关注学生的积极参与, 因此带来的必定是美术课堂丰富多彩的互动教学要求。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积极, 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 精心设计教学思路, (下转第150页) (上接第105页) 营造适合学生参与的课堂氛围, 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运用丰富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要通过讲授式、互动式、情景式以及实践教学法的有机结合, 活跃课堂气氛, 激活学生思维。

3 结语

美术教学是一种以视觉形象为主要媒介的技能教学, 是视觉艺术和视觉文化的结合教学, 它不仅需要教师体现把艺术实践上升为专业理论的能力, 也需要教师通过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体现其一定的教学能力。我们教师要在平时的美术教学过程中, 不断总结教学经验, 有效研究课堂教学过程, 探讨如何实现自身知识提高与教学技能展示的有效结合, 确保实现美术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2]中国美术教育百科全书.沈阳出版社, 2002.

[3]21世纪美术教育丛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上一篇:作品风格论文下一篇:全媒体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