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CT多期增强扫描

2024-06-26

MSCT多期增强扫描(精选7篇)

MSCT多期增强扫描 第1篇

1临床资料

对2010年4月-2014年12月675例行MSCT增强扫描的患儿资料进行分析, 包括造影剂用量、盐水用量、高压注射器注射速度、不同部位增强扫描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扫描启动时间, 由诊断质量控制小组评价分析, 总结适合儿童增强扫描的技术参数。

2结果

经诊断质量控制小组评估, 儿童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静脉注射遵循的基本原则:上体部扫描注射选择下肢静脉、下体部扫描注射选择上肢静脉、头颅扫描注射选择上下肢静脉均可;根据患儿大小使用20~24 G的套管针建立静脉通道;造影剂用量2~2.5 ml/kg, 一般在17 s内注射完, 速度2.0×公斤体重/17, 盐水一般为造影剂用量的1/3~2/3, 注射速度为用量/ (20 s-造影剂注射时间) , 总注射时间控制在20 s;头颈部动脉期22 s启动扫描、静脉期40 s启动扫描, 胸部动脉期20 s、静脉期35 s, 腹部动脉期23 s、静脉期45 s, 四肢动脉期28 s、静脉期50 s, 根据病灶强化程度及临床要求可选择延迟2~3 min扫描观察病灶填充情况, 泌尿系可延迟5 min扫描观察肾盂肾盏显影情况, 先天性心脏病造影剂一般在12 s内注射完, 速度2.0×体重/12, 18 s启动扫描。

3讨论

随着CT由单排发展为具有多项后处理功能的多层螺旋CT, 使之广泛应用于儿科临床多个系统疾病的诊断, 从大体病变到细微结构, 乃至病变性质的判定, 为临床医师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由于MSCT长轴方向使用了多排探测器, 可在一次旋转过程中获得多层面的容积数据, 扫描速度明显增快, MSCT采用了多层面锥形重建技术, 应用最优化模式和新的过滤器插入方式, 是长轴方向上的信息量明显增加, 相邻边缘部分的采集数据得到补充, 明显增加了图像的空间分辨率, 因此, 能够明显增加多平面重建及3D图像的质量。而儿科领域许多疾病仅靠平扫并不能做出明确诊断, 需进行多期增强扫描, 根据病灶的强化特征及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才能做出诊断, 血管3D重建是MSCT在血管成像方面的优势, 能够获得清晰逼真的图像, 明确显示病灶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 例如增强扫描对先天性肺隔离症的诊断 (图1) , 对于占位性病变, 除了更具病灶本身的强化特征作出诊断, 如血管瘤快进慢出、肝母细胞瘤快进快出等, 更重要的是增强扫描也可根据供血动脉来判断占位的来源及性质, 例如肝肾交接区的较大肿瘤, 常规的平扫及增强并不能确定其是来源于肝脏、肾脏或肾上腺, 更不用说明确诊断了, 但根据其供血动脉就能明确确定其来源, 进一步作出明确诊断;由于MSCT可以达到各项同性, 通过多平面重建 (MPR) 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显示肿大淋巴结的形态, 精确显示淋巴结的大小, 结合MSCT淋巴结增强的特征, 扫描对于肿大淋巴结的性质判断具有较大优势[1];MSCT强大的后处理功能, 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有着巨大的优势, 利用增强后MPR、VR (容积再现技术) 等重建技术, 能够明确显示房室间隔、左右室流出道、主动脉骑跨、动脉导管等心内畸形作出明确诊断, 应用CPR (曲面重建) 和VR技术能够明确显示主动脉、肺动脉、肺静脉、上下腔静脉和心脏外形, 对心外畸形作出明确诊断[2]。

注:左下胸腔内多房囊性占位, MSCT增强扫描后处理重建, 可见其供血动脉来源于降主动脉, 静脉引流至左下肺静脉

鉴于MSCT增强扫描对多系统疾病的诊断具有较大优势, 因此, 儿童MSCT增强扫描的扫描时间的把握、高压注射器注射速度及造影剂用量的选择是检查效果的关键, 直接影响图像的后处理及患儿疾病的后续诊断。检查前, 对于不配合的和年龄小于3岁的患儿进行镇静, 待患儿熟睡后方可执行检查, 常规使用10%的水合氯醛0.5 ml/kg进行镇静, 总用量不超过10 ml;造影剂应选择有效碘成分含量高、体内外稳定性好、亲水性高、黏稠度低、无生物活性的非离子型单体低渗造影剂, 静脉注射后不会引起血浆渗透压的改变, 局部细胞和血管内外发生体液转移的可能性小, 减轻了患者的不适和不良反应[3];建立静脉注射通道, 一般遵循上体部扫描注射选择下肢静脉、下体部扫描注射选择上肢静脉、头颅扫描注射选择上下肢静脉均可, 主要是为了避免静脉团注造影剂浓度过高产生的伪影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注射造影剂后生理盐水冲洗, 当保持造影剂量不变而同时采用生理盐水冲洗时, 动脉强化峰值提高, 强化峰值时间延迟, 同时可以减少造影剂产生的伪影[4];根据患儿血液流速计算出不同部位增强扫描, 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扫描启动时间, 由诊断质量控制小组评价所获得的图像是否符合诊断要求, 诊断质量控制小组对所有进行MSCT增强扫描的患儿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总结出儿童各部位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扫描启动时间, 即:头颈部动脉期22 s启动扫描、静脉期40 s启动扫描, 胸部动脉期20 s、静脉期35 s, 腹部动脉期23 s、静脉期45 s, 四肢动脉期28 s、静脉期50 s, 根据病灶强化程度及临床要求可选择延迟2~3 min扫描观察病灶填充情况, 泌尿系可延迟5 min扫描观察肾盂肾盏显影情况, 先天性心脏病造影剂一般在12 s内注射完, 速度2.0×体重/12, 18 s启动扫描, 所获得的图像均能满足诊断要求。

参考文献

[1]谭茹, 朱仁娟, 葛全序, 等.F-FDG PET/CT和增强NSCT评价食管癌淋巴结转移[J].中华核医学杂志, 2007, 27 (6) :356-359.

[2]谢明星.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影像学诊断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 2011, 5 (23) :6876-6880.

[3]彭芸.儿童CT低剂量扫描检查方案与临床应用[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4:32.

MSCT多期增强扫描 第2篇

肾脏是一个先天性疾病较多发的脏器,又是一个具有排泄功能的器官,不仅有着解剖上的结构特点,而且有着功能变化的特点。传统静脉尿路造影检查方法简单但费时,腹带压迫给患者带来一定痛苦且由于种种原因常常不能得到满意的图像;而轴位扫描在某些疾病,如重复肾畸形、双输尿管等疾病观察上有困难[1];肾动脉的超声检查探测成功率为50%~100%[2],差异较大,且不能明确肾动脉病变的解剖情况。近几年来,MSCT在肾脏增强的应用越来越多,MSCT的成像速度快、扫描范围大,并可实现多时相薄层连续扫描,其多期扫描及强大的图像后处理技术,能清晰显示肾脏解剖和形态学改变及排泄功能[3],还可显示变异或先天性疾病与正常肾脏的关系。本文通过对35例多层螺旋CT肾脏增强多期扫描技术的应用分析,探讨MSCT在诊断肾脏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0年9月至2012年3月行肾脏增强多期扫描的患者35例,其中男23例,女12例,年龄28~67岁,平均43岁,包括肾结石13例、肾癌5例、肾结核7例、肾脓肿8例、肾畸形2例,主要症状为腰酸、腰痛、血尿、发热等。

1.2 检查方法

检查前常规做肠道准备,采用GE的64排128层Light speed VCT螺旋CT机,先行平扫,再行增强扫描,使用自动高压注射器注射造影剂,目前一般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根据患者体质量,造影剂用量为1~1.5 mL/kg,成人一般为60~100 mL。一般采用团注法,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及血管情况选择2.5~3.0 mL/s的注射速度。于注射造影剂开始后25~35 s、85~95 s和3~5 min分别行全肾扫描。扫描范围从肾上极扫描至肾下极,从胸12椎体扫描至腰2椎体。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50 m A,螺距0.984∶1,层厚、层距均为5 mm,将原始图像重建成层厚、层距均为1.25 mm的薄层图像传到ADW4.4工作站进行后处理,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重建(VR)、曲面重建(CPR)等。

2 结果

经后处理技术肾脏增强成功率为100%,图像清晰,无阶梯状伪影。本组35例均能清晰显示肾脏解剖和形态学改变、病变细节及排泄功能。对各种肾脏疾病均有诊断价值,尤其适用于诊断肾皮质早期的占位病变、肾血管病变以及肾盂的占位病变、先天性疾病或肾脏变异。诊断为肾结石13例,肾盂肾盏内不定型的钙化灶,CT值在200 Hu以上,结石可引起肾盂肾盏积水,但无破坏;肾结核7例,患侧肾在实质期肾皮质、髓质分界模糊,肾盂肾盏壁增厚,排泄期肾盂内无造影剂,为患侧肾脏排泄功能降低的表现(如图1所示);肾癌5例(如图2所示),病变侧肾脏在皮质期显示为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的实性肿块,明显强化,边界不清呈侵润性生长,肿块内部见紊乱肿瘤血管影,实质期肿块密度较深实质密度低,显示造影剂“快进快出”特点,MIP图像可见肿瘤供血动脉增多增粗和肿瘤涂染现象;肾脓肿8例,患肾肿大,脓肿显示为边缘环状强化低密度区,其内常因坏死和液化呈液体密度,患肾分泌功能降低,皮质、髓质分界不清;肾畸形2例,在VR图像上能清楚显示2例双肾盂畸形,均汇合到同一输尿管。

3 讨论

传统观察肾脏疾病多采用IVP检查方法,超声、CT、MR在泌尿系统疾病诊断中各有优缺点[4]。随着MSCT的不断发展,它具有极高的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在肾脏疾病诊断中,MSCT肾脏增强多期扫描的检查方法比IVP、MR具有更大优势,其主要优势在于能以多种方式显示肾动脉的解剖变异和病变[5]。该检查方法不需腹部压迫,扫描速度和成像速度快,检查时间短,在1次屏气时间内能覆盖更大的扫描范围。MSCT使肾脏的多期扫描得以实现:先行平扫,平扫有利于肾脏高密度病灶如钙化、结石、出血等的诊断;再行增强后肾皮质期、实质期和排泄期3期扫描。(1)肾皮质期:注射造影剂开始后25~35 s扫描,此期造影剂进入肾动脉系统,图像上皮质、髓质分界最为明显,用于诊断肾血管疾病、肾动脉狭窄等;(2)肾实质期:注射造影剂开始后85~95 s扫描,皮质、髓质强化程度相近,而肾盏、肾盂内无造影剂,用于观察肾脏较大肿块的范围及定位诊断;(3)排泄期:注射造影剂开始后3~5 min扫描,此期肾实质密度逐渐降低,肾盏、肾盂及输尿管内造影剂充盈,有IVP观察功能的价值,可以在轴位观察病变的形态,如诊断较小的肾盂占位等。

MSCT较单排螺旋CT的空间分辨率高,使扫描获得的图像达到各向同性,有利于重建高质量的二维和三维图像。常用的后处理技术包括MPR、MIP、VR和CPR。(1)MPR在各个方位上观察病变的大体形态及邻近组织器官的关系,显示解剖和形态学改变、病变细节具有明显优势,有利于病灶定位。5例肾癌MPR图像上显示肾脏软组织肿块。(2)MIP主要用于肾脏高密度病变如结石等的显示,以及突出显示强化明显的血管、含造影剂的肾集合系统的细节,去除了腹腔脏器和肌肉骨骼的影响,获得类似血管造影或IVP的图像,图像立体感强,解剖关系清晰,缺点是部分数据易丢失[6]。(3)VR利用所有信息,图像真实、可靠,多种伪彩显示不同结构,解剖关系清晰,层次感强[7],直观显示三维的肾脏解剖形态及肾脏大血管、肾盏、肾盂、输尿管的空间关系,可用于侵入式内部显像作为内窥镜使用,显示输尿管腔内结构[8]。2例双肾盂畸形在VR图像上能清楚显示。(4)CPR是一种特殊的MPR技术,在显示走行弯曲、不在同一平面上的管道结构如血管、输尿管时,较单纯的矢状位或冠状位重建更为直观、全面。影响CPR图像质量关键是高质量的轴位图像,其中层厚、层距影响最大,层厚越薄,CPR图像越清晰,空间分辨率越高[9]。常规的重建方位应包括扫描范围完整的冠状位和矢状位,并对感兴趣区进行旋转、放大,选择最宜显示病变结构和毗邻关系的斜位图像[10]。

肾脏增强多期扫描有利于分别观察肾皮质、髓质影像,提高对病灶的检出率,并提供更丰富的诊断信息,对判断病灶的血供特点以及病灶与血管、肾盏、肾盂的关系很有帮助,从而提供了病灶定性诊断的准确率,同时还能对肾功能进行初步评价,诊断率高,容易被患者接受。

根据需要MSCT也可以单独行某一时相的检查,可以减少CT球管的消耗以及减少患者的X线辐射量。患者接受的射线剂量较大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因此,在确保诊断需要前提下,适当减少扫描期数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MSCT肾脏增强多期扫描是一种无创、安全、经济、简便易行的检查方法,具有功能强大的图像后处理技术,能清晰显示肾脏的立体结构,较好地观察肾脏分泌和排泄功能,它在诊断肾血管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中将会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可替代传统静脉尿路造影检查方法,满足临床要求。

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helical CT,MSCT)肾脏增强不同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诊断肾脏疾病中的价值。方法:35例患者行MSCT肾脏增强多期扫描,包括常规薄层平扫和经肘静脉高压团注后进行肾皮质期、实质期和排泄期3期扫描,然后在ADW4.4工作站行后处理重建,用于观察病变情况。结果:35例均能清晰显示肾脏解剖和形态学改变、病变细节及排泄功能,诊断为肾结石13例,肾结核7例,肾癌5例,肾脓肿8例,肾畸形2例。结论:多层螺旋CT肾脏增强多期扫描是一种简单易行、操作简便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后处理重建技术能清晰显示肾脏立体结构,较好地观察肾脏分泌和排泄功能,可替代传统静脉尿路造影检查方法。

关键词: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肾脏疾病,后处理重建

参考文献

[1]龚洪翰,蒋海清,韩萍,等.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临床应用[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56.

[2]张婷,温运雄,王广,等.16排螺旋CT对肾动脉狭窄诊断的临床应用[J].罕少疾病杂志,2010,17(3):48-50.

[3]陈华,刘志钦,张志强.螺旋CT尿路造影成像技术在泌尿系疾病中的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08,29(10):284-303.

[4]张静,李涛,张秋娟,等.静脉肾盂造影和CT尿路造影对泌尿系统疾病诊断价值的比较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9,25(5):685-690.

[5]梁锦发,黄益,李亮,等.多层螺旋CT肾动脉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J].罕少疾病杂志,2011,18(5):45-48.

[6]李绍科,杨学东,孙磊.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诊断先天性输尿管畸形的价值[J].山东医药,2006,46(7):56-57.

[7]黄启良,陈炯,何飞.16层螺旋CT尿路造影技术在泌尿系疾病诊断中的价值[J].广西医学,2009,31(8):1459-1460.

[8]李雯,李秀红,杨照勇.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成像技术在输尿管病变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07,5(1):22-23.

[9]张菁,冯志清,舒红格,等.多层螺旋CT曲面重组技术对输尿管梗阻性的疾病的诊断价值[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7,22(1):5-7.

MSCT多期增强扫描 第3篇

关键词:64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胆囊癌,诊断,临床价值

临床上胆囊癌为胆道系统中十分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 该病具有起病隐匿, 临床不具有特异性症状等特点, 早期诊断存在较大困难。目前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诊断各型胆囊癌的特征性表现存在很大利用价值[1]。本次研究中出于对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在胆囊癌诊断中的价值进行分析探讨的目的, 对我院收治的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胆囊癌临床患者病例进行64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 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现汇报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病理检查证实为胆囊癌患者病例, 共抽取32例, 其中男12例, 女20例, 年龄41~76岁, 平均 (57.4±9.7) 岁。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17例, 右上腹不适疼痛9例, 无明显临床症状者6例。既往病史:胆囊炎9例, 胆结石7例, 右上腹触及肿块5例。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对所搜集的32例研究对象展开64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 将扫描结果进行整理, 并展开回顾性分析。

1.2.2 检查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采用的仪器为LightSpeedVCT64层螺旋CT扫描机 (购自美国GE公司) , 经肘静脉利用高压注射器将300mg/mL碘普罗胺予以注射, 对患者进行常规平扫加三期动态增强扫描, 注射流速在3.5~5m/s每千克体质量1.5~2mL。对于动脉期我们采用Bolus Tracking进行触发扫描, 门静脉期扫描时间为 (50-60s) , 延时扫描时间为 (85-90s) , 不足1cm或者是疑似病灶应追加延迟扫描。重建层厚度为1.0mm, 层距为0.6mm, 对病变区展开冠状位、矢状位以及轴位0.625mm重建。

2 结果

2.1 胆囊癌增强扫描的直接征象

见表1。经统计发现, 本次研究中32例患者直接征象表现为: (1) 胆囊壁增厚者8例, 在进行平扫时能够看到胆囊壁呈现环形增厚, 局部不是十分规则, 内壁较为毛躁的现象, 在增强后能够明显减低均匀强化, 内壁凹凸不平。 (2) 胆囊腔内结节型13例, 在进行平扫时能够看到菜花状或者是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影, 突入到腔内, 能够见到胆囊腔, 在增强后, 动脉期结节表现出明显的均匀强化, 门静脉期结节呈现持续强化。 (3) 肿块型8例, 经扫描发现, 该型患者的正常胆囊形态已经消失, 在胆囊窝区能够见到软组织肿块, 形态或规则或不规则, 增强扫描呈现不均匀强化。 (4) 混合型3例, 经平扫结果发现肿块的范围相对较为广泛, 轮廓不具体, 看不到清晰的边界, 增强扫描发现病灶呈现轻度或者是重度强化。

2.2 胆囊癌64层螺旋扫描的间接征像

经统计发现, 胆囊癌64层螺旋扫描的间接征像表现为: (1) 合并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者20例。 (2) 淋巴结肿大者4例。 (3) 肝脏受侵或者是转移者5例。 (4) 胆道梗阻, 肝内外胆管扩张者9例。 (5) 肝十二指肠韧带及胰头区受侵者4例。

3 讨论

采用64层螺旋CT进行扫描检查具有快速、安全、无创的特点, 可以对胆囊癌及胆管的三维解剖结构以及周围器官的毗邻进行清晰的显示, 与多期增强扫描进行结合能够使癌肿同肝脏以及周围邻近结构的关系得以进一步明确, 目前该检查已经为胆囊癌的治疗前检查以及治疗后随访的一种最有效手段[2]。64层螺旋CT胆囊周围血管三维重建技术相对于单纯轴位图像可以对肿瘤周围血管的受侵进行更准确地显示, 对于胆囊占位术前可切除性的全面评估而言能够提供可靠的临床参考。容积显示法、曲面重建法、最小密度投影法以及间接最小密度投影法都能够在对胆囊癌以及胆管系统的显示中予以应用。连续容积扫描能够减少被检查者屏气时间, 使检查能够一次屏气完成, 可以最大限度地对由于呼吸运动所导致的漏检进行避免, 同时对发现小结节型以及局限性厚壁型病灶等一些细小病变同样存在显著优势[3]。64层螺旋CT相对于单排螺旋CT而言为临床提供了更加详细的胆囊癌形态学信息, 并且其胆囊占位灌注成像技术能够给予临床功能成像的相关信息。增强扫描能够对各型胆囊癌及其伴随病变的血供特征进行清晰显示, 可以以癌变胆囊壁强化较正常胆囊壁明显的特性为依据, 对受癌肿浸润之胆囊壁和正常胆囊壁进行分辨, 进而使胆囊癌特别是早期胆囊癌变的检出率得以显著提高[4]。本次研究中检出腔内结节型者13例, 其中检出的最小结节仅为5mm。本组32例临床资料中, 仅有8例还没有侵及浆膜层的早期胆囊癌经64层螺旋多期增强扫描后检出。

综上所述, 采用64层螺旋多期增强扫描对胆囊癌进行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临床价值显著,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向明, 黄文鑫.双期多层螺旋CT对胆囊癌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8, 24 (18) :1062-1065.

[2]潘文倩, 艾红.胆囊癌的超声诊断价值[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 2009, 23 (10) :757-758.

[3]张丽蓉, 赵素岗, 毛淑华.螺旋CT增强扫描在胆囊癌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9, 14 (4) :175-176.

MSCT多期增强扫描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肾癌患者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35~75岁,平均48岁。临床表现:无痛性肉眼血尿2例,腰痛7例,11例无症状者为常规体检发现。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1.2 CT检查方法

患者扫描前30 min口服1.5%泛影葡胺500~750 m L,采用GE Light-speed VCT 64层螺旋CT机进行扫描,扫描时嘱患者平静屏气,扫描范围从膈顶至髂前上棘。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和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于肘前静脉团注对比剂碘海醇(碘的质量浓度[P(I)]为300 g/L),剂量1.5~2.0 m L/kg体重,流速3.0~5.0 m L/s。注射对比剂后20~30 s开始行皮质期扫描,60~80 s开始行实质期扫描,180 s后行排泄期扫描。扫描条件:120 k V,250 m As,准直0.625 mm,螺距1.375∶1,矩阵512×512,扫描后常规重建层厚5 mm,重建间隔5 mm,发现病变加作薄层2 mm扫描、重建间隔2 mm。20例小肾癌均行常规轴位、多平面重建(MPR),必要时加作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

1.3 图像分析

由两名高年资放射医师运用双盲法对获得的CT图像进行分析评估,并与术中情况、术后病理结果相比较。对肿瘤的感兴趣区测量其长度及CT值,评价肿瘤的大小、强化程度及模式和肿瘤的扩散状况(肾包膜、静脉及淋巴结、骨质破坏转移)。

强化标准:CT值差异0~10 HU为无强化,11~20 HU为轻度强化,大于20 HU为显著强化。肾周改变指有明显肾周脂肪及筋膜侵犯的证据,静脉受侵指肾静脉及下腔静脉内有癌栓,淋巴结转移是指淋巴结的直径大于1.5 cm。肾癌分期采用TNM分期法(UICC,2002)。

2 结果

2.1 多期增强CT扫描表现

共扫描20例患者。平扫检出肿瘤16例,瘤体呈低密度13例,稍高密度2例,等密度5例,5例等密度肿瘤中1例因突出于肾轮廓外而被检出,1例误认为“驼峰肾”,其余3例漏诊,诊断为小肾癌12例。多期增强扫描20例肾肿瘤全部检出,增强扫描皮质期及实质期明显强化18例,轻度强化2例,皮质期瘤体CT值低于或达到对侧正常肾皮质,实质期瘤体CT值下降,排泄期CT值进一步下降、呈低密度影,表现为“快进快出”的强化形式,全部诊断为小肾癌(见图1~8)。

20例肾肿瘤,其中左肾9例,包括上极5例,下极2例,中极2例;右肾11例,包括上极5例,下极4例,中极2例。本组20例均为单发,肿瘤平均直径2.3±0.4 cm(1.6~2.9 cm)。局限于肾内4例,突出于肾轮廓外16例,肾盂受侵1例,无1例发生肾周、肾静脉或下腔静脉受侵及淋巴结转移。

2.2 病理检查及pTNM分期

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切除,病理检查证实20例中透明细胞癌18例,嫌色细胞癌1例,乳头状细胞癌1例。pTNM分期:pT1N0M0(I期)20例。

3 讨论

肾癌是泌尿系统常见肿瘤之一,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2%~3%[1]。近年来,随着影像诊断的应用和普及,肾癌的检出率逐渐增高,其中直径在3 cm以下小肾癌占绝大多数。外科切除术是小肾癌治疗的唯一有效治疗手段,早期患者经根治性手术后5 a生存率可达95%[2]。

腹部CT检查是肾癌患者最初评估的重要手段。小肾癌在CT平扫主要表现为肾实质内圆形或类圆形肿块,可局限于肾轮廓内或突出肾轮廓外,与肾皮质相比大多数肿块呈低密度和等密度。但由于小肾癌的CT密度与正常肾实质的密度差异小,再加上部分容积效应及呼吸运动所致的层面错配等因素影响,故CT平扫存在有遗漏小病变的可能,本组CT平扫1例(5%)误认为“驼峰肾”,漏诊3例(15%);同时也由于上述原因导致病变CT值不能准确测得,加之无法了解病变的血供及强化型式,故部分已检出的病变难以完全与小囊肿、小错构瘤等常见病变准确鉴别,本组在平扫检出的16例病变中,仅有12例诊断为小肾癌。64层螺旋CT和常规CT相比,为容积数据采集,Z轴空间分辨率及时间分辨率大大提高,扫描层厚更薄(可达0.625 mm),扫描时间更短,在增强扫描时能在注射对比剂后的某一时相内轻易完成全肾扫描,减少了患者呼吸和运动伪影,减少了小的病灶的遗漏;并且具有强大的后处理功能,如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等技术。它不仅能准确显示肿块位置、大小、结构,而且能显示肿块与周围组织器官毗邻关系,如有无肾周组织、静脉系统受侵等情况,可直观显示肿瘤浸润肾实质深度,有助于考虑肿瘤切除是否可以保留邻近正常组织;显示肿瘤与集合系统及肾动静脉的关系,有助于减少肾切除术中出血、损伤周围组织器官等并发症,可反映肾肿瘤的血流动力学情况,避免了肿瘤的漏诊,提高了肿瘤的检出率[3,4,5]。本组20例肾肿瘤通过多期增强扫描全部检出。

肾脏MSCT多期增强扫描常在皮质期、实质期及排泄期进行。小肾癌强化型式随瘤体血供多寡而不同。小肾癌大多数为富血供肿瘤,内含丰富的血窦,其血流速度也快,增强扫描皮质期肿瘤就可出现明显强化,可达到甚至高于正常肾皮质强化程度,由于肾癌组织无肾小管系统,故在肾实质期肾癌密度下降,而肾实质密度由于肾小管排泄造影剂而上升,病灶呈相对低密度。基于上述原因,富血供小肾癌多期增强扫描强化型式表现为“快进快出”改变[6,7]。少数病例早期强化不明显除了与肿瘤本身分化程度,少血供或因坏死、囊变血窦相对减少有关外,还可能与因个体差异所致的扫描时期的设置、注射对比剂的剂量和速度有关。本组18例(90%)瘤体在皮质期显著强化,2例(10%)轻度强化;实质期及排泄期,所有病例CT值低于正常肾皮质,所有病例在多期增强扫描过程中呈“快进快出”改变,全部诊断为肾癌;病理类型以透明细胞为主;与文献[8-9]报道相一致。

肾癌患者静脉血管有无受侵和区域淋巴结有无转移是关系到其临床分期和预后的重要因素,当出现肿瘤侵犯静脉血管或伴有区域淋巴结转移时,5 a生存率在64%以下。MS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肿瘤侵犯静脉血管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率可达90%以上。小肾癌患者由于瘤体较小,组织病理学上多为低度恶性,少见有静脉血管受侵和区域淋巴结转移。本组MSCT扫描及术中均未发现有静脉血管受侵和区域淋巴结转移,仅1例患者MSCT扫描发现伴有肾盂受侵,并与手术病理结果相吻合,可能与本组病例多为早期患者有关。

该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CT相比,64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速度快,层厚薄,图像分辨率高,辅之以MPR、MIP、VR等后处理技术,能清楚、直观显示肿瘤形态、大小、“快进快出”的强化特征、周围组织侵犯、有无血管受侵、区域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等情况,明显提高小肾癌的检出率及诊断正确率,能为小肾癌的术前准确诊断及合理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更为有效的依据。

摘要:目的 研究小肾癌在64层螺旋CT多期动态扫描中的影像特征。方法 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肾癌患者,包括透明细胞癌18例,嫌色细胞癌及乳头状细胞癌各1例,术前均经增强前与增强后皮质期、实质期以及排泄期扫描,全部操作是采用GELight-speed 64层螺旋CT机进行的。对所有患者的CT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小肾癌患者均为单发,左侧9例,右侧11例,肿瘤平均直径2.3±0.4 cm(范围1.6~2.9 cm)。局限于肾内4例,突出于肾轮廓外16例,但无1例伴发肾周、肾静脉或下腔静脉受侵及淋巴结转移。CT平扫检出16例,其中13例的瘤体呈低密度,增强后皮质期及实质期20例全部检出,其中18例的瘤体明显强化。皮质期瘤体CT值低于或达到对侧正常肾皮质,实质期瘤体CT值下降,排泄期瘤体CT值进一步下降,呈低密度影,表现为“快进快出”的强化形式。结论 64层螺旋CT多期扫描能直观、立体地显示小肾癌的部位、大小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尤其是它的时相特征对于术前确诊和制定手术方案至关重要。

关键词:小肾癌,体层摄影技术,X线计算机,多期增强扫描

参考文献

[1]Jemal A,Siegel R,Xu JQ,et al.Cancer statistics,2010[J].CACancer J Clin,2010,60(5):277-281.

[2]Linehan WM,Rini BI,Yang JC.Cancer:Principles&Practice ofOncology[M].8th Edition.Philadelphia:Lippincott Williams&Wilkins,2008:1342.

[3]Israel GM,Bosniak MA.Renal imaging for diagnosis and staging ofrenal cell carcinoma[J].Urol Clin North Am,2003,30(3):499-514.

[4]Sheth S,Scatarige JC,Horton KM,et al.Current concepts in the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renal cell carcinoma:role ofmultidetector CT and three-dimensional CT[J].Radiographics,2001,21(9):237-254.

[5]Schreyer HH,Uggowitzer MM,Ruppert-Kohlmayr A.Helical CT ofthe urinary organs[J].Eur Radiol,2002,12(3):575-591.

[6]刘玉启,张伟,晁宝亭,等.肾癌的螺旋CT双期扫描及CT分期[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4,14(5):392-393.

[7]周康荣.腹部CT[M].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64-171.

[8]郭燕,黄兆民,刘明娟,等.螺旋CT在小肾癌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1,35(7):627-629.

MSCT多期增强扫描 第5篇

肝内胆管细胞癌指起源于肝段胆管到赫令氏管的胆管上皮癌, 发病率很低, 肝内胆管细胞癌占原发性肝癌的3.25%~8.2%[1]。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均无特异性, 影像学检查, 尤其是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是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现将我院2005-2008年经CT检查且经手术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的17例肝内胆管细胞癌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7例, 男12例, 女5例, 年龄37~68岁, 病程2~10个月。主要症状:上腹不适11例, 伴消瘦5例, 腹部包块3例, 无明显症状2例, 黄疸13例, 伴胆石症5例, 恶液质2例, 皮肤瘙痒1例。AFP检查均为阴性。

1.2 方法

平扫和增强扫描均采用东软C3000螺旋CT机, 扫描参数:螺距1.0, 120kV, 260mAs, 重建层厚10mm、层距10mm。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注入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 (剂量100ml, 流速2.5~3ml/s) , 动脉期 (注射造影剂后25s扫描) 、门静脉期 (注射造影剂后60s扫描) 、平衡期 (注射造影剂后90s扫描) , 17例均延迟扫描 (延迟时间5~15min) 。

2结果

平扫多数表现为单发的略低密度不规则分叶状肿块, 与正常肝实质分界不清, 测其大小, 约2~7cm不等, 其中9例病灶位于肝左叶, 5例位于肝右叶, 3例同时侵犯左右叶。肝内胆管扩张13例, 表现为圆形或长管形边缘锐利的低密度影, 4例呈“软藤征”改变, 大部分扩张胆管中显示软组织结节影。肝内胆管结石5例, 其中有2例为肝内外胆管系统的多发结石。腹水3例, 肝硬化2例。增强扫描动脉期:无强化2例, 轻、中度环形强化8例, 无明显强化7例。门静脉期:轻、中度强化13例, 明显强化4例。延迟期:病灶强化逐渐明显, 呈不规则细线样或结节状强化 (门脉期明显强化病灶持续强化) 。所有病灶在动脉期和静脉期强化均较肝实质为低, 延迟扫描17例均表现为逐渐增强的向心性强化, 中心不强化区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缩小, 延迟5~15min病灶强化程度较明显高于正常肝实质。

3讨论

肝内胆管细胞癌是起源于肝段胆管到赫令氏管的胆管上皮癌, 在肝脏恶性肿瘤中仅次于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发病机制, 多数学者认为与长期的肝内胆管结石、炎症刺激有关[2]。因肝内胆管结石和炎症的长期慢性刺激致使胆管上皮不典型增生而发生癌变。CT平扫中, 肝内胆管细胞癌通常表现为单发的分叶状肿块, 密度较正常肝脏实质略低, 多数肿块与肝脏实质分界不清。由于胆管细胞癌起源于胆管上皮细胞, 容易导致胆管的阻塞和破坏, 引起局部胆管扩张, 严重时部分扩张胆管呈恶性的征象“软藤征”改变, 并可扭曲变形, 有时在扩张的胆管中可以看见结节状和菜花状的软组织影, 这是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较为特征性的征象之一。本组病例中有13例可见胆管扩张, 占76%, 4例呈“软藤征”改变, 大部分可见胆管内软组织肿块。本组病例中有5例可见胆道结石, 占29%, 也说明了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发生和胆管结石有密切关系[3]。

增强扫描典型的表现为动脉期周边轻中度、不完全的环状强化, 门脉期病灶强化程度更明显, 延迟后病灶呈逐渐增强的向心性强化, 病灶内部呈片状、网格状或线状强化。病理上由于绝大多数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纤维组织丰富, 血管稀少, 为少血供肿瘤。因此在增强扫描中, 肿块具有特征性的表现。动脉期病灶轻度强化, 但其密度低于肝实质, 故边界较平扫清晰。静脉期病灶有进一步的强化, 可见到片状和结节状强化, 由于肝实质强化十分明显, 病灶仍然呈低密度。延迟扫描时随着时间的延长病灶均有逐步的向心性强化, 并随着肝实质强化程度的减低, 病灶密度开始高于正常肝实质。这种病灶强化的渐进性和向心性特点是肝内胆管细胞癌非常重要的征象, 具有诊断性意义, 而肝细胞癌大多有慢性肝病、肝硬化病史, AFP升高, 增强后动脉期强化明显, 门脉期病灶内造影剂有消退, 呈典型“快进快退”表现, 延迟呈低密度灶。其它如肝血管瘤、肝脓肿、转移瘤等病变增强中均具有特征性表现, 较易鉴别。

综上所述, 肝内胆管细胞癌在临床及实验室检查中均无特异性, 临床上又缺乏特征性的肿瘤标记物, 诊断比较困难。因此, 影像学检查, 尤其是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中的一些特殊征象对其准确诊断有着重大的意义, 同时也可明确肿瘤的位置、大小及有无转移, 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周康荣.腹部CT (M) .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3.43-44.

[2]林国乐, 赵玉沛, 张家敏, 等.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 (附16例临床报告) (J)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00, 6 (6) :183-186.

MSCT多期增强扫描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来源于2012~2013年度在我院就诊的HCC患者70例, 男48例, 女22例, 年龄32~78岁, 平均54岁。其中, 39例经手术、CT引导穿刺病理证实。31例经临床实验室、超声、DSA及随访等证实。

1.2 方法

使用荷兰飞利浦公司Philips多层螺旋CT机, 扫描范围:自膈顶至髂前上棘。扫描方式选择肝脏三期连续容积扫描。层厚5mm, 120Kv, 150MA, 螺距0.75, 矩阵512X512, 行肝脏平扫。然后用高压注射器经前臂静脉注入碘海醇300mg, 注射速度2.5~3.5ml/s, 肝动脉期:20~25s, 门静脉期60~70s.动脉期:腹主动脉、肝动脉显著增强, 门静脉无明显造影剂充填;门静脉期:门静脉增强明显, 肝脏显著增强, 肝内门静脉分支清晰可见。

2 结果

70例共发现病灶92个, 肿瘤直径0.6~18cm, 大于3cm病灶60个, 小于3cm病灶32个。平扫发现病灶80个, 75个不均匀病灶中可以见到低密度的坏死灶, 5个病灶因有脂肪肝呈稍高密度, 44例并有肝硬化及腹水表现。

2.1 肝动脉增强扫描表现

动脉期92例病灶中高密度强化31个, 不均匀强化、中心低密度区强化不明显58个, 低密度病灶7个, 为无明显强化, 5例有肿瘤包膜。门静脉增强扫描表现:发现病灶81个, 病灶呈低密度75个, 等密度5个人, 高密度2个。5例可见到门静脉、下腔静脉侵犯及癌栓形成, 表现为门静脉管腔增宽、呈节段性充盈缺损或不显影。8例有肝动脉门静脉瘘, 表现为门静脉早显影。 (肝动脉、门静脉同时显影)

3 讨论

MSCT扫描速度快, 可在一次屏气中完成肝脏整个兴趣区域的薄层扫描, 排除了呼吸及胃肠蠕动等运动性伪影的干扰, 从而提高了图像的质量。一般将对比剂在肝脏内的动态循环过程分为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平衡期三期, 可在注射对比剂后血管最佳强化期内扫描, 并可根据诊断需要进行不同时期的延迟扫描, 使血管显示率提高;对肝脏实质进行双期扫描, 由于肝脏特殊的双重血供以及肝癌主要是由肝动脉供血的恶性肿瘤, 肝动脉期病灶强化明显, 门静脉期病灶密度迅速降低的重要强化特点, 使肿瘤病灶与肝实质的图像对比最佳, 有利于小肝癌的发现。

肝癌在MSCT双期及延迟期扫描中有多种类型表现, 其中最典型表现“速升速降”型, 也是我们临床最常见的。由于大部分肝癌血供丰富[1,2], 主要由肝动脉供血, 而肝实质主要由门静脉供血, 在肝动脉期进行扫描成像时, 表现为肿瘤血管呈不规则的增粗、扭曲、网状及轮辐状, 肿瘤边缘的血管增强呈不规则, 肿瘤与肝实质之间有明显差异, 故典型表现为肝动脉期明显强化呈高密度, 门脉期肝实质强化达到峰值, 而肝癌密度下降为等或低密度;延迟期病灶的密度进一步下降为低密度, 呈“速升速降”的强化曲线特征, 易于病灶的检出和定性。有少数病灶表现为动脉期轻度强化 (与平扫相比) 呈等密度, 而门脉期和延迟期为低密度, 此类表现除扫描延迟时间的因素外, 亦提示少数肝癌血供较少, 动脉期仅为轻度强化, 但门脉期和延迟期强化下降, 其强化曲线仍属于“速升速降”型。

随着MSCT检查技术的日益发展和完善, MSCT在肝癌诊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近年来MSCT、MSCTA的应用, 极大地提高了扫描速度和图像后处理功能, 能非常方便、快捷地完成肝脏的 (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平衡期) 扫描、动态扫描及癌灶和血管的三维重建, 有助于癌灶的准确定位, 判断癌灶与邻近肝动脉、门静脉和其他解剖结构的空间关系, 了解肿瘤血供与非癌变肝组织之间的境界是否清晰, 有无门脉癌栓等, 从而有利于提高病变的检出率和准确诊断率。为肝癌手术和诊疗方案的制订以及预后预测提供非常重要的依据, 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正确认识肝细胞癌增强的各期CT表现, 提高了肝癌的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对2012~2013年度在我院就诊的HCC患者70例, 男48例, 女22例, 进行MSCT双期及延迟期扫描。结果:70例HCC在MSCT双期及延迟期扫描有多种类型表现, 其中最典型表现为“速升速降”型。结论:随着MSCT检查技术的日益发展和完善, 极大地提高了扫描速度和图像后处理功能, 能非常方便、快捷地完成肝脏的 (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平衡期) 扫描、动态扫描及癌灶和血管的三维重建, 有助于癌灶的准确定位, 判断癌灶与邻近肝动脉、门静脉和其他解剖结构的空间关系, 了解肿瘤血供与非癌变肝组织之间的境界是否清晰, 有无门脉癌栓等, 从而有利于提高病变的检出率和准确诊断率。为肝癌手术和诊疗方案的制订以及预后预测提供非常重要的依据, 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肝细胞癌 (HCC) ,多层螺旋CT (MSCT) “速升速降”型

参考文献

[1]江新青, 肖湘生, 谢琦, 等.多层螺旋CT双动脉期与门静脉期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肝癌检出价值的比较[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8, 42 (5) :628-631.

MSCT多期增强扫描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门诊2012 年1 月-2015 年8 月收治的62 例肝肿瘤患者, 均经过试验室检查、超声检查及病理检查等进行确诊。其中男45 例, 女17 例, 年龄37~78 岁, 平均 (65.39±6.84) 岁。有慢性肝病史 ( 乙型肝炎、肝硬化) 34 例, 试验室检查甲胎蛋白阳性26 例。所有患者的病理类型分为原发性肝癌28 例、肝血管瘤21 例、肝腺癌8 例、肝透明细胞癌3 例及原发性肝血管肉瘤2 例。

1.2 方法

1.2.1 成像方法患者入院后告知要做双层螺旋CT ( 美国GE公司生产的Hispead Dual双层螺旋CT机) 检查, 在检查前12 h要禁食, 为保证胃部充盈, 在进入检查室前可喝许些温开水, 剂量为800 ml。进入检查室告知患者躺在检查床上, 采取的体位是仰卧位, 进而对界定的区域 ( 自膈肌顶部到双肾下极) 进行平扫, 扫描参数:分为扫描厚度 (5~10 mm) 和螺距 (0.954) ;而后穿刺肘正中静脉, 使用高压注射器将对比剂 (80~100 ml碘海醇) 经静脉注入, 速度为2.5~3 ml/s, 注射造影剂后在多时相进行扫描, 这些时间段分别为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及延迟期, 其具体时间分别为2~25 s、50~55 s、2~3 min及5~7 min, 在对其进行增强扫描时嘱患者屏气, 完成检查后恢复正常呼吸。

1.2.2 图像后处理采用原始数据, 依据临床需要, 对图像进行整修, 包括薄层图像重建、矢冠状重建。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扫描各期表现情况比较

平扫低密度检出47 例, 高密度检出4 例, 其检出率为82.26%, 增强扫描动脉期检出率91.94%, 门静脉期检出率88.71%, 平衡期检出率为77.42%, 延迟期检出率为82.26%, 详见表1。

2.2 不同扫描方式检出率比较

本组62 例患者进行平扫时, 检出率为82.26%, 综合多期增强扫描总检出率为96.77%, 仅有2 例患者没有被检出, 对比不同的扫描方式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字2=5.768, P<0.05) , 详见表2。

2.3 增强扫描各期类型及后处理分析

在进行不同扫描时相强化程度是具有一定差异的, 明显强化以动脉期为主, 轻度增强以门静脉期和延迟期为主, 在扫描时, 动脉期周围呈现出轻度、不均匀或者均匀的强化情况, 而延迟期和门静脉期时不显著强化。根据原发性肝血管肉瘤来讲, 在进行CT平扫时患者表现为比较低密度的改变, 在进行增强扫描时1 例患者是以动脉期强化为主的, 其CT表现为周边强化, 中心絮状或者呈斑点状, 1 例患者没有显著强化, 门静脉期时具有融合充填的情况, 在延迟期时具有融合并充填, 其坏死部位没有强化, 也无充填。综合后处理, 能够显著见到肿瘤侵犯供血血管及周围组织, 同时能够班别是否具有癌栓的存在。

3 讨论

肝脏肿瘤在临床上比较常见, 具体发病机制不明, 可能与病毒肝炎、长期饮酒、不良饮食习惯等有关。它的临床表现早期并不明显, 当出现症状时大多已是晚期, 主要是肝区疼痛, 也是比较常见的临床表现, 呈现胀痛或者刺激性疼痛, 同时患者肝区疼痛的部位往往和病变的地方具有紧密联系, 如果是右上腹疼痛的话, 一般为右肝发生病变, 左肝病变常被认为是“胃疼”[3];消化道症状可表现为食欲减退、腹胀、恶心、呕吐等, 这些症状其他疾病也有, 并不具备特异性, 不易引起重视;乏力、消瘦在疾病的早期并不会出现明显的乏力、消瘦现象, 但随着疾病的恶化, 会越来越明显, 越来越严重;发热一般多为低热。基于肝肿瘤的疾病特征, 还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为好, 尽可能的延迟患者的生命, 提高生活质量, 对于该疾病的诊断, 目前以超声和影像学检查为主, 影像学检查以CT检查为主, 传统的CT检查在诊断肝肿瘤这方面还不是很理想, 双层螺旋CT具有较快的扫描速度, 还将纵轴分辨率大大提高, 在临床上广泛使用[4]。

3.1 双层螺旋CT优点

与常规CT相比, 双层螺旋CT具有的特点: (1) 整个器官或一个部位一次屏息下的溶剂扫描, 不会产生病灶的遗漏; (2) 单位时候内扫描速度明显提高, 减少了运动伪影, 提高了造影剂的利用率; (3) 可随意的、回顾地重建, 不受间隔大小的约束, 想重建几次都行, 不受次数的限制[5]。

3.2 螺旋CT多期扫描在肝肿瘤的表现

(1) 原发性肝癌:肝细胞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是肝脏中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 发病率较高, 且术后复发率也较高。肝癌分为小肝癌、结节型、巨块型及弥漫型[6]。小肝癌平扫表现:大多数小肝癌表现较为典型, 平扫呈低密度或等密度、动脉期呈高密度、门静脉呈低密度或等密度、延迟期为低密度;还有部分小肝癌表现不典型, 可表现为各期都是低密度, 也可表现为动脉期是等密度, 也可表现为各期都是高密度;增强表现:肝脏和肿瘤间密度差对比在动脉期表现最为明显, 延迟期次之, 门静脉最差;结节型及巨块型肝癌:多有典型的肝癌表现, 平扫表现:动脉期大多有明显的强化, 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密度减低多呈低密度, 少数为等密度;增强表现:多血供CT上动脉期肿瘤内有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动脉血管增粗, 肿瘤内血管呈放射状、斑驳状、花瓣样或团状强化, 门静脉期也有强化, 延迟期密度减退;少血供CT上动脉期肿瘤轻度强化或无明显强化, 门静脉期也无明显强化, 延迟期仍减退;混合性血供:动脉期肿瘤内部分强化明显, 部分强化不明显, 可能是由于肿瘤内血供分布及丰富程度不同;弥漫型肝癌:无论平扫或是增强均表现为肝脏密度明显不均和结节肝硬化极易混淆, 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整个肝脏显示无数大小相仿的低密度小结节[7]。 (2) 肝血管瘤:平扫时呈现出低密度影, 边界较为清晰, 在进行多期扫描时能够对着患者血管瘤直径发生改变, 如果其直径>3 cm, 其主要是以动脉期点状或者门静脉期结节状强化为主, 在延迟期时呈现为略高的密度影或者为等密度, 如果直径在3 cm以内者, 动脉期呈现为结节状强化。 (3) 肝转移瘤:对其的诊断还是较为容易的, 一般多具有原发肿瘤疾病史, 常规CT平扫时主要是低密度影为主, 或者合并钙化的情况, 在进行多期增强扫描时主要是呈现牛眼征, 在门静脉期时其强化为环形, 动脉期呈现为低密度影无强化的情况。 (4) 肝母细胞瘤:主要是以小儿居多, 也是小儿原发性肝脏肿瘤的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 在进行平扫时主要是类似圆形的等密度或者低密度影, 在进行多期增强扫描时只有延迟期出现等密度应或者略低密度影, 其他各期均是强化高密度影。 (5) 肝脓肿:目前还是比较少见的, 但是为避免误诊还是要给予重视, 在进行CT平扫时呈现为低密度影, 多期扫描时液化区或者中央坏死区没有强化。 (6)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比较少见, 在进行平扫时具有稍低的密度影, 多期增强扫描时在动脉期其强化比较显著, 门静脉期具有稍高密度影或等密度, 在延迟期时呈现为低密度影[8]。

综上所述, 双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及其后处理技术具有扫描速度快, 检出率高等特点, 临床价值较高。

摘要:目的:探究双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肝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门诊2012年1月-2015年8月收治的62例肝肿瘤患者, 对其进行究双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 并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平扫低密度检出47例, 高密度检出4例, 其检出率为82.26%, 增强扫描动脉期检出率91.94%, 门静脉期检出率88.71%, 平衡期检出率为77.42%, 延迟期检出率为82.26%;本组62例患者进行平扫时, 检出率为82.26%, 综合多期增强扫描检出率为96.77%, 仅有2例患者没有被检出, 对比不同的扫描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使用双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及其后处理技术可有效提高肝肿瘤检出率, 其对肝脏肿瘤的定位、定性及血管走向更加确定, 为手术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不过临床上还是要以组织活检为确诊方式。

关键词:双层螺旋CT,肝肿瘤,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虎, 秦东京, 曹新山, 等.弥散加权成像与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肝癌检测的比较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 2012, 28 (10) :1720-1723.

[2]李建军, 胡道予, 汤浩, 等.肝细胞肝癌CT动脉期强化特点与肿瘤病理分化关系的研究[J].放射学实践, 2012, 27 (1) :61-64.

[3]石安斌, 龙娟, 杨秋云, 等.肝癌多期动态CT强化特点与PTEN表达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2, 10 (2) :129-130, 192.

[4]王贵生, 高建华, 赵帅, 等.肝脏增强扫描门静脉期能谱CT与传统多层螺旋CT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的比较[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3, 47 (4) :340-343.

[5]游兴攀, 杨柳, 彭吉明, 等.螺旋CT多期扫描对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诊断价值[J].重庆医学, 2013, 42 (16) :1830-1832.

[6]唐浩, 邹丹凤, 陈卫国, 等.肝脏少见原发性恶性肿瘤的CT表现[J].放射学实践, 2012, 27 (2) :182-185.

[7]张伟, 王兰荣, 薛鹏, 等.原发性肝血管肉瘤的CT和MRI表现[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4, 33 (5) :734-738.

上一篇:全程心理干预论文下一篇:实训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