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面前人人平等

2024-06-17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精选5篇)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 第1篇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1]这思想虽然很好, 但却无法实施, 因为它的平等是以维护等级制度为前提的, 与现代所提倡平等原则的精髓所背离。近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是随着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兴起而兴起的, 其中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卢梭。卢梭说:“每个人都生而自由平等。”[2]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以后,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思想作为一个原则被资产阶级以宪法的形式确立, 现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已被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所接受, 成为许多国家的一项重要的宪法性原则, 也是评判“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准之一, 并被联合国宪章所吸纳。

新中国成立以后, 在我国确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虽然在1954年宪法中确立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并在《人民法院组织法》等法律文件中予以了重申。但随着“左”倾思想的泛滥, 1975年宪法和1978年宪法则将此原则删除了。后来又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原则在1982年宪法中予以了恢复。

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刑法中予以重申的是在97年新刑法修订时。对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是不是属于刑法的基本原则, 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刑法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刑法所特有的, 而不是和其他部门所共有的”, [3]即认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是宪法原则, 而不能将它同部门法的特殊原则相混淆。另一种观点认为:“共性是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而存在”的, 因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应该首先是部门法的基本原则然后才能上升为一般原则的, 进而认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是刑法的基本原则。[4]笔者认同后者的观点, 原因在于:

1、从法阶上讲宪法是最高级别的, 刑法是宪法的下位法, 在刑法中体现宪法的原则是应该的并且也是必要的。

我国将这一原则不仅规定在宪法中, 而且还在刑诉法和民诉法等法律中予以了重申, 说明这些重要的部门法都有这个需要。“刑法直接涉及人们的生命、自由和财产, 岂不是更有必要在其中规定这一原则?”[5]

2、限制封建特权思想的必要。

我国是从半殖半封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缺少必要的思想准备的阶段, 社会上遗留了大量的特权思想,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 司法机关中的某些人, 用罚金取代刑罚等行为的出现, 导致我国在97年刑法修订之前刑罚的适用是不公平的, 这种做法是不符合罪犯改造和社会安定的, 因此, 97年修订刑法的时候特意的将这一原则写进刑法典中, 就是为了限制特权思想。

3、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平等的主体进行活动, 这种内在要求一般多是体现在民事法律当中, 但是我们知道刑法也是要打击经济类犯罪的, 在此类犯罪中行为人和被害人都是平等的, 因此在刑法的制裁方面也要求双方的平等。除此之外, 刑法中的某些自诉类犯罪, 控诉双方都是平等主体, 也要求刑法此时体现它的平等性。

二、刑法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涵义

刑法上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含义在理论界是有争议的, 有学者认为其含义是既包括立法平等又包括司法平等两方面;[6]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其含义仅包括司法平等, 也就是说是刑法适用上的平等, 这种适用上的对立法平等有很大的影响;[7]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其含义是立法平等和司法平等的辩证统一。[8]对于以上观点, 笔者认同第二种观点, 其理由是:

1、经济基础所决定。

我国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全民所有, 这种全民所有是具有一定阶级性的。根据这种经济基础建立起来的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必然也是具有阶级性的。这种阶级性是在立法时体现出来的, 如《刑法》中规定盗窃金融机构可以被判处死刑, 而盗窃私人财产只有达到“数额特别巨大”才可能判处死刑。由此可知在立法时就不平等。

2、追求实质正义的要求。

资产阶级刑法平等观的主要内容是:“资产阶级刑法平等观是以资产阶级能够以其财产的力量控制刑法的制定和适用的前提下的平等, 其结果是以财产的不平等代替社会出身造成的不平等”[9]即“平等”就是一种“形式平等”, 其实质仍然是不平等。社会主义社会追求的是实质上的平等, 即在立法上用“貌似不平等”带来适用中的“实质正义”, 如在刑法中对妇女儿童加大保障力度, 这种保障是符合一般人“正义观”的, 这是一种实质上的“平等”。

由此刑法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含义应为:“对任何人犯罪, 不论犯罪人的家庭出身、社会地位、职业性质、财产状况、政治面貌、才能业绩如何, 都应追究刑事责任, 一律平等地适用刑法, 依法定罪、量刑和行刑, 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10

三、刑法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与区别对待的关系

刑法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不应跟区别对待相对立。刑法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和区别对待是针对两个不同方面的, 刑法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是指平等的定罪、处罚和行刑等刑法适用上的问题的。而区别对待则则是针对行为人的行为被认定为犯罪以后法官根据行为人在犯罪过程中的表现而予以处罚的问题。为什么会有区别对待呢?刑罚个别化主张“刑罚与消除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 (或反社会性) 相适应, 极力排斥罪刑等价的传统刑法价值观, 提倡针对犯罪人个人的人身特点从制刑/量刑/行刑各个环节个别化地确定刑罚 (或保安处分) , 籍以预防犯罪。”[11]法律功能中的预防, 既包括惩罚犯罪人, 也包括通过惩罚犯罪人使得被害人及其亲属内心得到慰藉。通过刑罚个别化的适用可以很好的安抚被害人及其家属的心灵, 但是刑罚个别化则可能导致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扩大, 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成了摆在实务界和学界面前的难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予以平衡:

1、加强法官的素质培训。

刑罚个别化就要加大法官自由裁量权, 但法官自身能力又制约他对法律的理解, 那么就容易导致行使自由裁量权的时候出现偏差, 这就不利于法律的可预测性和犯罪人的改造, 使得法律的预防作用降低, 并且有滥用职权的嫌疑。

2、加大司法判例的指导。

我国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系, 我们司法系统有自己长期以来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适合我国现实的经验, 这些经验应该通过最高院的司法判例予以固定下来, 以便于各地法官在处理类似案件的时候不会出现“同罪异罚”的现象, 并且这种判例指导方式是适合我国现实的。这种指导既能使得平等的适用法律, 又能很好的照顾到各个地区的不同现实状况。

生命面前,人人平等作文500字 第2篇

生命的存在,让这个世界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当生命不存是,就失去了世间一切存在基础。萧伯纳是英国著名戏剧家。有一次他在前苏联访问时,遇到一位可爱小姑娘。萧伯纳非常喜爱这个孩子,他和这位小姑娘玩了许久。临别时,萧伯纳傲慢地对小姑娘说:“别忘了回去告诉你妈妈,就说今天跟你玩的是世界有名的萧伯纳。”不料,天真无邪的小姑娘却笑着说:“请您回去也告诉您的妈妈,就说今天跟您玩的是一位苏联非常可爱的小姑娘。”萧伯纳听了,为之一震。他马上意识到刚才自己太自以为是了,不禁一时语塞。回家的路上,萧伯纳深有感触地说:“我虽然离开了苏联,但小姑娘给我的美好的东西,却永远留在我心里。是啊,一个人不论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能自夸。

对任何人,都应平等相待,永远谦虚。这就是那位小姑娘给我的教育!”这个事情告诉了我们:生命无贵贱,不是有名的人,生命就是无价的;也不是穷人的命,却一文不值。不管你是你是残疾人的孩子,还是穷人的儿女,你并不低人一等,你也不用感到自卑。虽然他家庭比较贫困,但是他各方面都非常优秀。同学们一致推选他当班长。有一次,周总理乘坐的飞机在飞行中出现了险情。在万分焦急的情况下,机长让乘客赶快系上伞包,随时准备跳伞。这时,周总理发现少了一个伞包,而又多了一个小女孩。

教育面前人人平等 第3篇

教育不应该板着面孔,提高教育质量应选择师生喜欢的方式

2011年,张庚调任花桥中学校长。“第一感受是压力比较大,因为学校连续七年获得了武穴市‘中考质量特别优秀奖。”他回忆说,“到了学校后,感觉压力更大。”“压力更大”的原因,在于学校“严肃的气氛”。

农村学校的发展环境相对较差,老百姓特别看重升学率,稍有闪失,可能就会激起“民愤”。所以,花桥中学教师的心弦都绷得紧紧的,无论如何,不能让学校的升学率下降,而那些承载着提升学校升学率希望的“尖子生”,无疑成为教师特别关心的对象。

张庚带着标志性的微笑闯进了这个显得有点紧张的环境。他认为教育不应该是一副板着的面孔,教育也不应该仅仅围绕全校十分之一的“尖子生”转。提高升学率是应该的,但是,是否可以换一种方式?

数学教师戴伟峰兼带班主任,工作任务繁重。一次,有一个很好的外出学习机会,他却因抽不出时间无法参加。张庚得知情况后,让搭班的语文教师临时担任班主任,而他自己则亲自上数学课,让戴老师安心出去学习。新校长和风细雨般的说话和行事方式,很快赢得了教师们的好感和信赖,许多教师都选择了用“有修养”“儒雅”“亲切”这样的词汇形容他。

校长的笑脸,让学校绷紧的神经逐渐放松了下来。缓解紧张氛围的同时,他悄悄拉紧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弦。

为了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用“另一种方式”提高升学率,花桥中学采取了“每周一课”“能仁赛课”“青蓝结对”“学术沙龙”等一系列新举措,提倡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进行课前交流、课堂实践、互相观摩、课后反思、即时研究。于是,办公室里常常传来教师们热烈的讨论声,教室门口往往聚集着几位教师互相切磋教学技艺——他们普遍关心的一个新主题是:如何调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学校注重民主管理,制订各种常规工作时,由教师先讨论;草案拟好后,由教代会讨论通过;执行过程中,教师也参与检查。而教师考核则采用量化评估、集体评议的方式。不但如此,学校还认真开好三个座谈会:一是学生代表座谈会,二是教师代表座谈会,三是教学质量分析会。

新的文化氛围让学校“活”了起来,让更多的教师、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教育不是某一个人的事,也不是某一部分人的事,而是全校师生共同的事。

培养好习惯就是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张庚有个习惯,每到一个新单位,都要四处转转。来到花桥中学的第一天,他就围着学校转了几圈,不仅看到了学校的光荣榜,也看到了地上的纸屑、墙上的脚印。他很疑惑,学校的公共卫生一直有教师负责,并且大家也都很重视,但为什么效果不好?

“学校学生都来自农村,卫生习惯不好情有可原。但是如果学校工作停留于表面的‘堵,不注意根源问题的‘导,就只能治标而无法治本。”张庚把这一观点拿出来与教师们分享,并和大家认真探讨一个问题:“中学阶段是幼儿期之后又一个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期,那么,把一小部分学生送进重点高中和培养全体学生的良好习惯,究竟哪一个更有教育价值?”

其实,这个问题教师们自己并不是想不通,大家都坦露了心声:虽然知道孰轻孰重,但有中考的压力,不敢拿考试成绩来赌。

“我坚信一点,良好的习惯只会促进学生成绩的提高而不会拉考试的后腿。”张庚解除了大家心理上的顾虑,把习惯养成教育作为全校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

学校一直要求教师在管理班级事务时,自己能先做到的,就主动去做。如学生都在认真学习时,若地上有纸屑就弯弯腰动手捡起来;讲桌上不干净就擦一擦;地面干燥就洒些水……这些行为学生会看在眼中记在心间,久而久之就会有学生主动出来完成以上工作。而这种教育方式是任何教科书、任何说教、甚至任何奖励和惩罚制度都不可取代的。

由于留守学生较多,除了卫生习惯,很多学生在学习态度、与同学相处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不是孤立的,不可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要把学生习惯培养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来抓。为此,花桥中学把校园环境建设纳入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同时引导全体教师创设一个“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德育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

学校党支部书记陈堂标说,习惯养成教育就是一个“反复抓、抓反复”的过程。为了解决一些不良习惯的“回生”现象,学校成立了卫生流动监督岗、课间安全监督岗、文明路队监督岗等,每天在校园内巡查,监督不良行为。将学生的日常表现纳入班级考核,文明礼仪做得好的班级加分,表现不好的班级扣分,直接与每月的文明班级评比挂钩。同时,提倡学生互相监督,争做文明学生,为班级添光彩,发现不文明的现象及时劝阻,形成强大的监督网络。

一位老教师告诉记者,以前农村孩子的习惯不好,经常从楼上往下丢东西,吃剩的饭菜也随处乱泼。而现在不一样了,带零食、扔垃圾的少了,自觉捡纸屑的多了;打架、吵嘴的少了,问好、行礼的多了;追赶、玩危险游戏的少了,讲文明,做好事的多了。

在陈堂标看来,好习惯无关智商、无关基础,只要方法得当,人人都可以养成好习惯。所以,“培养好习惯就是最大面积地提升学生素质,最大程度地拓展教育效益”。

第二课堂保障人人有充分的受教育权

“不要总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这是学校一直秉持的教育理念。一个“关”字,既霸道,又显出教育的无能:因为不给学生选择余地,所以霸道;因为给不出学生更多选项,所以无能。

树叶尚且不会有两片完全相同,更何况活生生的人。既然每一个人都各不相同,又怎能强求人人有相同的兴趣爱好?好教育不在于玄奥的理论,恰恰在于符合朴素、简洁的真理:为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不同的课程。

花桥中学将普通的体育活动进行“大变身”,采用艺体模块化教学方式,开展第二课堂。各兴趣班项目教师按照自愿报名、集中选拔的方式,选派有特长的教师负责第二课堂兴趣班授课。各班班主任做第二课堂活动动员工作,积极组织学生申报项目,学生长期坚持,做到学有成效。

“根据具体需求,试点项目包括篮球、羽毛球、舞蹈、音乐、书法、武术等。各项目教师对学生辅导培训做到长计划、短安排,使辅导活动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讲求辅导实效。”陈堂标说。

农村学校音、体、美专职教师普遍较少,在张庚看来这恰恰有它的好处,“可以避免一窝蜂地开展画画、唱歌、打球等课程”,反倒可以给教师和学生更多自由发挥、自由成长的空间。毛利凤是一名英语教师,同时担任第二课堂《演讲与口才》的辅导教师。“我开设这门课并不是因为我擅长演讲,而恰恰因为这方面是自己的短板,我很想通过这门课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因此备课时,她需要花更多时间去琢磨如何能将这节课上好。而学生王丽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不仅性格变得开朗了,就连学习也进步了不少,“以前我一开口就脸红,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现在可以上台演讲了!”

几年来,花桥中学为第二课堂投入了大量资金:音乐室里增添了近万元的器材,美术室里购回了几千元的绘画设施,投资两万余元装修了兴趣小组活动室,图书室里购买了一万多元的新书,阅览室里增订了各类学生刊物,还添置了两万多元的电教设备……学校确定了专门的课外活动时间,在这一时间内,学校的图书室、音乐室、美术室等面向全体学生开放。学生们有学画画的、学拉琴的、学做飞机模型的……这些活动常态化的开展,为农村学生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每周第二课堂结束后,活动课的辅导教师就把学生的优秀书画、摄影作品等都陈列在宣传橱窗里、张贴在文化长廊上,这对学生是一种鼓励,对教师也是一种激励。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 第4篇

高考是最公平公正的事情,现在借所谓改革名义把一好好的高考制度也改的变味了,我们关注随迁子女家长的第17次建议会有何种结局。

随迁子女家长已连续16次向教育部递交呼吁书和建议书,而有关专家、学者也连续多年上书、在全国“两会”提案,要求废止高考户籍限制,实施公平的异地高考制度。对于这个关系到亿万家庭和千万学生切身利益的制度改革,政府部门总是声称“问题很复杂”,在“研究之中”,却从未拿出过具体时间表,一再拖延至今毫无进展。

已连续16次向教育部递交呼吁书和建议书,坚冰仍未有丝毫松动。他们明明知道自己发起的新一轮“炮轰”极可能再蹈悲壮,但还是要“炮轰”,折射出向旧体制叫板的不屈不挠,这正是第17次建议的又一个意义。

表面上看,解决异地高考诉求非常简单: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但是,在这个统一简洁的口号下,却包含了各地正常的随迁子女高考问题、各地高考移民问题及各省录取分数线差异问题。种种问题混为一谈,使得异地高考最终面目模糊不清。

在教育资源分配上本来就不公平了,比如在京沪等大城市建一所学校要花国家几个亿,而在其它许多贫困地区建一所学校不超过10万的比比皆是。异地高考并不只是高考资格的`计较,其间蕴含的人文层面的觉醒与追求无疑更有深远的意义。时代毕竟不同了,革故鼎新同样是大势所趋。在这种背景下,日益高涨的“异地高考”之呼,其实质是反映了社会对按照和谐社会理念调整利益格局的追求。

据统计,我国有2.2亿人离开户籍地迁居异地工作和生活。,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小学和初中就学的人数达到997.1万。如此庞大规模的流动人口和异地读书的学生,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之下的必然产物,人员的频繁流动符合当下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必要因子。但是,流动务工人口和异地读书学生的相关人身权益,却未能得到同步保障,反而备受输入地的各种政策歧视,并不符合宪法所规定的权利平等原则。

每一次向旧体制的叫板,几乎都是在历经艰难曲折之后才迎来曙光。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20%的火车票退票费,从开始就饱受质疑、批评,更有旅客为此把铁路部门告上了法庭,但还是以败诉告终。然而在经过了的艰苦角力之后,自今年9月25日起,铁道部终于改弦易辙,将退票费下调为5%。比如房屋拆迁,在民意的推动下,旧的“拆迁条例”废除了,新条例对群众反映最强烈、最关心的问题予以回应。又比如农民工“开胸验肺”事件之后,卫生部发布的新版《尘肺病诊断标准》已开始实施,国家相关规定也相继出台。

在荣誉称号面前人人平等 第5篇

一、金牌专工与N项全能人才

荣誉称号不公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制度本身,我决定从荣誉称号的名称、类型和数量三方面改革。以前高中生的荣誉称号都是“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优秀团干部”“学习积极分子”“工作积极分子”“劳动积极分子”“文体积极分子”这七类。从名称上看,这些荣誉称号过于老套陈旧,没有赋予新的价值,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无数次地面对或获取,早已麻木,没有太大吸引力。从类型上来看,这些荣誉称号比较抽象单调,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内容,无法体现其内在价值,而且它们之间既有明显的等级差别,又有交叉的嫌疑,在评比时,“三好学生”有人抢着要,而“劳动积极分子”荣誉称号往往让获得者伤心欲绝,“工作积极分子”荣誉称号则让人摸不着头脑,不知需要什么功劳。从数量上来看,能获取荣誉称号的人数不超过15人,僵死的数量指标人为地把学生分成两个层级,这让获得者不安,也让无奖者不平。这样的荣誉称号已经失去了它最基本的激励功能,必须彻底打破,全面改革。

经过全班同学讨论决定,我们把荣誉称号分为金牌专工与N项全能两类,金牌专工包括:金牌门窗管理员、金牌水电管理员、金牌玻璃清洁员、金牌拖地员、金牌扫地员、金牌保洁员、金牌自修课纪律管理员、金牌下课安全管理员、金牌小组管理咒、金牌寝室管理员、金牌学科管理员、金牌学习管理员、金牌劳动管理员、金牌体育管理员、金牌值日班长、金牌准时到班到寝员、金牌背诵员、金牌默写员、金牌解说员、金牌辅导员、金牌评价员、金牌联络员、金牌培训员23项,每个学生必须并且只能选报一项,只要在一周之内努力把工作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就可以获取某项金牌专工。学生只有获取一个金牌专工荣誉称号后,才能同时申报两个金牌专工项目,向二项全能人才进军,有了二项全能人才,才有三项全能人才,依此类推,不断超越自己。

全身心投入工作一个星期的时间并不长,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某项金牌专工也不是太难,学生的兴趣与激情被调动起来,他们想挑战自己,超越自己,看自己到底能走多远。

二、荣誉称号规划与修正

23项金牌专工中,我到底要报哪一项,这个问题一开始让学生比较纠结,这就涉及自己的荣誉称号规划问题了。对于能力非常强的学生,时间是非常宝贵的,他需要第一时间获取一项金牌专工,因此,他最好是寻找那些有挑战性的项目,或者等大家都不愿意选择的项目,只要多动脑筋,肯花精力,顺利获取第一项金牌专工还是没有问题。对于能力比较欠缺的学生来说,他肯定选择那些比较简单的项目,或者自己特别喜欢的项目。对于能力中等的学生来说,他们不是很好选择,难度大的担心做得不够优秀,得不到金牌专工荣誉称号,难度小的人数又较多,轮到的时间就可能拖后。

怎样让荣誉称号规划最为合理?我们在教室后面黑板上写出23个金牌专工项目,让全班45个学生自主填报,公示一天后,让学生自主修改调整,修正后的自愿填报再进行公示一天,允许学生最后修改调整一次并公示。公示确认没有异议后,如果只有一人申报一个项目,就让他立即实施。如果是几人申报一个项目,可以组成一个小组立即实施,成功了,所有小组成员都获取这项金牌专工;失败了,所有小组成员都不能获取这项金牌专工,如果他们不愿组成小组,就让他们进行协商或抽签的方式确定顺序,然后开始准备第一周的金牌专工项目试运行。

以前很多劳动岗位和管理岗位因为难易程度不一样,学生选择和接受的情况迥然不同;因为与学生的口味和价值观是否符合,哄抢和冷落真是两重天。而现在是人岗一致,人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事情做得很完美。即使还没有得到新的荣誉称号,但在获取这个荣誉称号的过程中,学生都得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大收获。

三、劳动技能培训与评比

有些学生曾经做过相应的管理岗位或劳动岗位,但还有很多学生却没有做过,因此,与做过的同学有一定的差距。其实,做过相应的管理岗位或劳动岗位的学生并不代表他们就能在新的制度中获取荣誉称号。第一周是试运行期,我花两天时间先对第一轮执行金牌专工项目的学生、报“金牌培训员”的学生和报“金牌评价员”的学生进行宏观培训,结合一天的工作从大的方面进行手把手地指导,让他熟悉基本工作内容、程序和关键节点。然后再用两天时间结合学生的具体工作,从我所看到的、想到的和听到的有针对性讲解,让他们把工作做好,这个环节特别要求报“金牌培训员”的学生和报“金牌评价员”的学生高度注意,记到心里去。

第二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生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得热火朝天,申报“金牌培训员”的学生和申报“金牌评价员”的学生也不悠闲,他到处转悠,看看大家的工作有无缺陷,便于即时培训和即时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要求采用事实评价,在工作态度上是否缺岗、脱岗、在岗,在工作质量上是否优秀、合格、差,在工作效率上是否又好又快、好而慢、差而快、又差又慢。不要主观评价,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班主任重点帮助监管申报“金牌评价员”的学生,让他的工作既有压力又有动力,在他评价的引导下,学生兢兢业业。

第一次没有评上金牌专工的学生和新手开始接受获得“金牌评价员”荣誉称号的同学培训;参加N项全能人才项目的同学要接受获得“金牌评价员”荣誉称号的学生培训;申报“金牌培训员”的学生和申报“金牌评价员”的学生也接受获得“金牌评价员”荣誉称号的同学培训,申报工作和评比工作就这样一轮一轮有序进行下去……

这样的荣誉称号评比不是短时间内简单快捷地产生,而是自己一直不停努力奋斗的结果,它是自己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这样的荣誉称号评比不是学生简单投票或班主任一手包办的结果,而是在实际的行动中,用实在的劳动成果证明自己,说服别人;这样的荣誉称号评比不是同学之间恶性竞争的结果,而是学生在互助合作中战胜自己,超越他人。因此,这样的荣誉称号才是公平的化身。

上一篇:提高学生计算能力下一篇:营销组合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