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灵活性论文

2024-08-13

认知灵活性论文(精选7篇)

认知灵活性论文 第1篇

认知灵活性是指调整认知加工策略以便适应新的和无法预测环境变化的能力。这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首先, 认知灵活性是一种进行学习和获得经验的能力。其次, 认知灵活性指对认知加工策略的改变。第三, 认知的改变将出现在新的和无法预测的环境变化中。[1]

认知灵活性指对多方面进行加工。认知灵活性涉及到同时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 产生各种想法, 考虑各种选择或者改变计划去适应特殊的环境。认知灵活性缺乏的人时常是固着、死板的人, 他们重复说明或无意识的坚持自己的想法或不适应所给定的情境。

二、执行功能中的认知灵活性

执行功能是指个体的许多认知加工过程的协同操作, 研究执行功能就是要探讨不同的认知过程是如何参与并相互协调的。因为执行功能在个体能力的发展和对环境适应的协调方面起重要作用。从神经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认知灵活性是执行功能的一个重要的成分。执行功能包括预期、目标的选择、计划、抑制、自我调节、工作记忆、集中和持续的注意、反馈的运用。

执行功能与大脑的前额叶和前额叶的皮层区有关, 前额叶损伤的儿童其计划和问题解决能力会相应的减弱。具体来说, 前额叶皮层在执行功能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各种执行功能的任务增加了前额叶皮层的大脑血流量。神经心理学的研究也强调了前额叶和前额叶皮层在认知灵活性中的重要性。前额叶和基本的神经中枢在反应认知灵活性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使其能在特殊的环境下去选择和执行一种独特的想法。而自发的认知灵活性其前额叶比基本的神经中枢更加灵活, 使其能产生各种想法。[2]

三、认知灵活性的研究方法

1. 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

儿童认知灵活性最常用的任务是由Frye等人 (1995) 提出的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 (the Wisconsin Card Sorting Test, WCST:用来诊断额叶执行性功能障碍的病人) 。WCST由四张模板 (分别为一个红三角形, 二个绿五角星, 三个黄十字形和四个蓝圆) 和128张根据不同的形状 (三角形、五角星、十字形、圆形) , 不同的颜色 (红、黄、绿、蓝) 和不同的数量 (1、2、3、4) 的卡片构成。实验时要求被试把每一张卡片与4张卡片之一相匹配, 每放一张, 主试反馈“对”或“错, 但不给被试任何有关分类原则的提示。当被试连续10次分类正确, 主试即转换分类原则, 但对被试没有提示, 直到完成正确分类6次或做完全部128次。实验指标包括分类次数、总错误数、坚持性反应数、坚持性错误数、非坚持性错误数、概括力水平等。

2. 连线测试 (Trail Making Test)

连线测试是测视觉搜索、速度、注意、认知灵活性和视觉运动功能时采用连线测验法, 这个系列测试有两部分。在第一部分中22个数字随机写在一张纸8×11cm的纸上, 要求被试对这些数字按照大小顺序依次连线;第二部分, 纸张上则包含了数字1—11和字母A-K, 要求被试在数字和字母之间进行持续转换地连线 (即:1-A-2-B, 如此继续) 。考察指标是:第一部分的正确数、时间, 第二部分的正确数、时间、转换时间。而完成任务的时间被当作考察的对象。将第二部分所用的时间减去第一部分所用的时间, 就可以得到被试转换注意所用的时间。连线测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被试的视空间扫描和书写运动能力。[3]

四、认知灵活性的影响因素

1. 情绪

大量的行为研究证据已表明, 与消极情绪和中性情绪相比, 积极情绪对认知过程有着更为广泛的影响, 它可以增强认知灵活性, 提高言语流畅性, 有助于克服功能固着并提高问题解决策略, 以及减少Stroop干扰等。

王艳梅用积极情绪图片所诱发的情绪状态对任务转换的影响的研究中发现, 当被试分别在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和中性条件下完成任务时, 与中性条件相比, 积极情绪促进任务转换, 消极情绪延缓任务转换。而当给被试增加了一种转换条件, 考察积极情绪促进任务转换的心理原因, 结果表明积极情绪因偏好新异刺激而促进任务转换。

2. 年龄

Peter Anderson (2002) 认为, 执行功能发展的与众不同之处是由于前额皮质的相当独特的发展时间表。儿童在1岁末时执行功能就开始发展, 执行功能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继续发展, 到成年晚期开始出现衰退。总之, 儿童和成年晚期的人他们对执行功能任务的完成要弱于青少年。作为执行功能主要成分的认知灵活性, 它的生理机制与大脑前额叶有关。它的第一个发展的关键期是在7岁和9岁之间, 这明显地与前额叶第二个快速发展期一致, 到了12岁时就相当地成熟了, 因为第三个快速发展期发生在11岁和13岁之间。[4]

3. 任务难度

任务难度的不同是影响个体认知灵活性的因素之一。Gedeon在2004年的研究中发现, 不同难度的任务使儿童在维度转换过程中的表现产生差异。对6-8岁的儿童而言, 对转换任务的熟悉程度的不同是产生不同任务难度的原因。当他们对不熟悉的物体进行分类时, 错误率比较高, 反应时间也比较长, 而当他们对熟悉的物体进行分类时, 错误率比较低, 反应时间也比较短

4. 脑损伤

执行功能这一概念出自对前额叶皮层损伤的研究, 前额叶皮层的损伤引起了一系列神经心理的缺陷, 如:计划、决策、认知灵活性、工作记忆、抑制、对动作的监控等方面的困难。执行功能的完成, 可能依赖前额叶皮层与其他皮层及皮层下区域之间动态的交互作用。因此, 前额叶皮层的损伤是导致认知灵活性下降的直接原因之一。

影响认知灵活性的因素还有很多, 如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抽象思维能力, 阅读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受到前额叶皮层活动的影响, 通过前额叶皮层活动状况的改变来影响个体的认知灵活性。[5]

参考文献

[1]Canas, J.J., Quesada, J.F., Antoli, A, and Fajardo, I, cognitive flexibility and adaptability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dynamic complex problem-solving tasks, Ergonomics, 2003, 46.

[2]Eslinger, P.J., &Gattelino, E.Frontal lobe and frontal-sriatal substrates for different forms of human cognitive flexibility.Neuropsychologia, 1993, 31, 17-28.

[3]钟杰, 聂晶.强迫症患者的执行功能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4, 12 (4) :420~431.

[4]Peter Anderson.Assessment and Development of Executive Function (EF) During Childhood.Child Neuropsychology, 2002, 8 (2) :71-82.

认知灵活性论文 第2篇

摘 要]概念教学是高中化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对高中化学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从现阶段化学概念教学的具体情况来看,依然存在着学生兴趣程度不足、转化能力不强等问题。针对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的现状,运用认知灵活理论从多角度进行知识的挖掘和启发,围绕概念有效教学的实施提出建议和意见,提升高中化学概念教学质量。

[关键词]认知灵活理论 高中化学 概念教学

概念教学是所有课程的基础内容,对于化学课程这一类操作性较强的科目来说,概念教学更为重要,同时也是学生化学应用能力培养与提升的基础。但是从高中化学教学的现状来看,当前概念教学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观念更新不足,没有发挥化学概念教学在化学课程教学体系中的基础支撑和整理指导作用;二是教学模式陈旧,无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三是缺乏角度,教学过于平面化,无法唤起学生对概念知识主动挖掘和探索的兴趣。

认知灵活理论是斯皮罗继承建构主义中心思想之后发展出来的新的教育理论,它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从多个角度进行知识的挖掘和启发,进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能力和效率。由于理解层次与角度的不同,针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认识;同样的,针对同一事物同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转换或是角度调适等手段,运用实例说明、认知冲突等途径来提高学生对知识获取的完整性,是认知灵活理论的核心思想及重要主张。结合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现状来看,运用认知灵活理论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多角度引导,建立概念教学的维度

在传统教学理念中,教师的角色较为固定,即教学活动的实施者与组织者,这种身份容易让学生产生畏惧感,造成情绪紧张。在认知灵活理论条件下的高中化学概念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也应是灵活多变的。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是组织者与引导者的角色,为学生思路的打开提供助力,帮助学生独立思考、树立信心和获取成就感。

例如,“物质的量”是一个抽象名词概念,学生在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思维障碍。教学中,教师可结合生活实例设置以下问题进行讨论:假定我们有一卡车面值为一元的硬币,每一硬币的形状、体积、质量是相同的,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或途径知道这一卡车硬币的个数?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获得计算出硬币个数的方法,如:①直接数数;②先称量出一个硬币的质量,再用硬币的总质量除以一个硬币的质量;③先称量出100个硬币的质量,用硬币的总质量除以100个硬币的质量,再乘以100;④先量出100个硬币的体积,用硬币的总体积除以100个硬币的体积,再乘以100;⑤先测量出100个硬币的厚度,再将硬币的总厚度除以100个硬币的厚度,然后乘以100;⑥用模具计量(比如一木板上刻有许多凹槽,每一凹槽中正好卡入10个硬币);等等。

在学生小组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计算数量巨大硬币的可行、简单、高效的方法,即引入中间物理量的搭桥换算法。在此基础上引入宏观物质是以微观粒子形式存在的,如一滴水中水分子的数量巨大,让学生思考如何确定一滴水中水分子的数目。参照前面所列举的硬币个数计算的方法学生较容易得出以下结论。

(1)将一定数目的粒子整合成一个数量的整体进行搭桥换算,并把每个微观粒子集体所含的微粒数暂定为NA,从而建立数学模型:

微粒集体的个数=物质所含的微粒总数÷每个微粒集体所含的微粒数(NA)

(2)将一定质量的粒子整合成一个质量的整体进行搭桥换算,并把每个微观粒子集体所含的质量暂定为M,从而建立数学模型:

微粒集体的个数=物质所含的总质量÷每个微粒集体所含的质量(M)

在类比转化的基础上,同时列举日常生活中为了计量的方便使用“箱”“打”“令”等集体计量单位,使学生对“物质的量”这个抽象名词概念的认识具体化,最大限度地在学生脑海中呈现其具象,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表示的是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一个大单位的微粒集体,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通过上述数学模型不仅可以很好地完成“物质的量”的教学,还可以为后面的“摩尔质量”的教学埋下伏笔,帮助学生 学习和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二、运用话题教学,突破概念教学的难度

化学概念在高中化学学习中起着基础支撑和整理指导作用,但是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概念量多且内容抽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困难,无法激发学生对化学概念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认知灵活理论认为,概念教学过程不是简单的传授和讲解,而是一个师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置一个适宜的话题,为学生创造足够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探索、去发现,从而揭示概念的形成过程,其效果远胜于教师单纯的讲解。

以“盐类的水解”概念教学为例,教师在引入这一概念时可以设置如下话题: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纯碱溶液除油污,那么纯碱属于哪一类物质?纯碱溶液可用于除油污,其原因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学生结合初中所学知识较容易得出“纯碱不是碱而是盐,纯碱由于其水溶液呈碱性可与油污发生反应”的结论,紧接着教师可引导学生得出溶液呈碱性,即[OH-]>[H+]。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引入话题:纯碱是盐类物质,自身在电离的过程中并不产生H+和OH-,是什么原因使溶液呈碱性?此话题与“盐类的水解”概念的形成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可让学生开展更为深入的讨论,让学生书写出纯碱溶液中所涉及的电离方程式:Na2CO3=2Na++CO2-3;H2O=H++OH-。接着引导学生认识电离出的CO2-3与H+可结合形成难电离的HCO-3,从而使水电离出的H+浓度减小,水的电离平衡正向移动,最终导致溶液中的[OH-]>[H+],溶液呈碱性。通过以上话题的讨论及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对盐类水解反应的原理、条件、实质、结果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在认识了盐类水解原理的基础上,教师可进一步引入话题:生活中,用热的纯碱溶液来除油污效果更好,为什么? 引导学生 分析其原因并对水解平衡的移动继续进行探讨。通过话题的引入可有效激发学生对概念学习的新鲜感和探索热情,最大限度地突破概念教学的难点,提高学生应用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

三、引发认知冲突,拓展概念教学的广度

认知冲突是指认知发展过程中原有认知与现实情境不相符时在心理上所产生的矛盾或冲突,其主要理论依据是认知发展平衡化理论。认知冲突理论认为,当原有认知结构与现实情境不相符时,主体只能通过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现实环境的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与学生原有认知相冲突的教学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同时可通过认知冲突修正学生原有认知的不足,拓展学生思维的宽度和广度。

例如,就“氧化还原反应”这一教学内容来说,它既属于概念教学,同时又涉及原理知识,学生在不同阶段对这个概念的学习是有差异的。在初中主要从“得氧”与“失氧”的角度简单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在高一教学过程中可以初中知识为基础开展教学,先列举初中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uO+CO=Cu+CO2,引导学生思考反应过程中存在着“得氧”与“失氧”,同时分析引起变化的本质,此时可列举初中所学的另一个氧化还原反应:Zn+2HCl=ZnCl2+H2↑,指出此反应过程中并未“得氧”“失氧”,但却也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懂得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化合价的升降,并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在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实质的基础上对其原理进行应用,如化学方程式配平的教学中可举例:Cu+H2SO4+H2O2→CuSO4+O2↑+H2O,此时大部分学生会惯性地用一个结果进行表示,没有进行深入思考或是逆向思考。配平结果一出来,学生会觉得已经完成了教师布置的任务,但是当他们发现其他同学还能写出其他不同系数的方程式时,便会产生认知的冲突。在这样的教学环节中,学生的求知欲自然被引发,求解之后的惊喜也会大大增加。这样的教学还会给学生传递一种信息,即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学习是无止境的,在完善学生思维方式的同时,还能为学生的认知过程带来新的启发和启示。

四、超越具体事实,挖掘概念教学的深度

深层的概念理解力是今后进行进一步高阶学习及发展必需的能力,同时更是认知灵活理论的精髓。因此,概念教学中,应将教学重心从对事实的强行记忆转移到基于事实基础之上的深层概念的系统理解,摆脱具体知识点的限制和拘囿。教师可以将复杂的问题进行具体化,但是采用超越具体化的化学事实来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是一种更为深层次的思维模式,它对学生形成处理未知新问题的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和深刻影响。

例如,在进行“摩尔质量(g/mol)、气体摩尔体积(L/mol)、物质的量浓度(mol/L)”相关概念教学时,可以参考日常生活中的“单价问题”,如:苹果的单价为6元/斤,其中除号“/”表示“每”,“斤”表示“重量”,“元”表示“钱数”,即每斤苹果的价格为6元,由此可得:单价=钱数/斤数(重量),将“单价问题”拓展至上述的几个概念中,让学生运用对“单价问题”的理解并结合“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单位即可得出概念间的关系。如“摩尔质量”的单位为“g/mol”,表示每摩尔物质的质量,同时运用“单价问题”的方法可得出“摩尔质量”与“物质的量”之间的转化关系为:M=m/n。以此类推,运用同样的方法也可得出“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与“物质的量”之间的转化关系。在教学过程中,从细小的知识点上升至概念性的原理总结,给学生造一把万能钥匙,只要是类似的问题都可以灵活应对,找到出口。如此一来,不仅能深化概念性知识在学生知识体系中的支撑作用,同时还能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提供平台。

运用认知灵活理论为概念教学模式的创新注入新的动力,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对概念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为学生创造足够的空间和机会,注重提高学生对概念的自我学习探究、自主建构及内化能力,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合理应用,在应用中总结和提升,提高学生将概念性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提升化学概念教学的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 宋婷.基于认知灵活理论的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策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2]王帅.浅谈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策略[J].品牌(理论月刊),2011(2):110.

[3]刘艳玲.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员工招聘中的认知灵活性测评 第3篇

由于个体心理的复杂性和信息的多变性, 以往许多招聘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实现企业预期的甄选效果。如何在员工招聘中满足企业的需求, 笔者认为, 应从人员选拔评价的角度进行探索, 并采取一种新的评价方法———认知灵活性测评。

认知灵活性及其主要功能

一般认为, 认知灵活性代表了员工在变化的情境中思维和行为的适应能力。有些研究将认知灵活性整合在执行功能当中, 也有些研究将认知灵活性称为反应调整、自我韧性、自我调节等。近期许多研究证明, 较高水平的认知灵活性与多种工作行为及结果变量相关, 而且能够纵向预测促进心理健康、提升工作绩效、提升工作学习技能能力的结果变量。

认知灵活性对心理健康、工作绩效影响的结构和机制, 如图1所示。

1.认知灵活性影响心理健康

认知灵活性作为一个连续体, 是从两端影响人类心理健康:一方面, 缺乏灵活性的员工, 容易引起焦虑障碍和神经症等精神类疾病;另一方面, 灵活性的提升, 能促进个人获得平衡感和积极情绪, 使身心达到健康状态。因此, 认知灵活性对人的心理健康影响深远。

(1) 认知不灵活造成的外显表现之一是情绪不稳定、消极的情绪体验和情绪化思维。员工会将更多的认知资源转移到对自我情绪的感知中去, 从而牺牲了一部分对情境的适应能力。同时, 员工由于过度体验消极情绪, 导致自我效能感的降低, 从而引起回避行为的发生, 不能通过与他人或情境之间动态互动, 来修正自己的思维与行为。

(2) 认知灵活性对健康的心理体验与幸福的生活感密切相关。大量的研究成果证实了对事件的认知评价决定了行为发生的方向与可能性。研究表明, 员工有效地在特定的生活情境 (工作、人际交往、学习休闲情境等) 中, 灵活控制时间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行为, 将能获得更为强烈的生活满意感, 在工作中体验更多的正向情感, 减少负性情绪, 从而提高生活幸福体验。

事实证明, 人们的生活不可能一成不变, 每天都得面对不同对象、不同的情境变化。因此, 员工内部那种察觉到变化并能迅速把握机会做出应对的能力, 对个人的生活和健康十分重要。所以, 员工的认知灵活性是非常必要且有意义的。

2.认知灵活性影响工作绩效

认知灵活性, 是组织行为绩效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具体说, 认知灵活性代表了人们关注他们的工作现状的一种能力, 并基于组织情境下能采取适当的行动, 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的能力。

高认知灵活性者, 能将更多的注意力资源分配到组织情境中与个体目标相关的机会中去。同时, 他们已准备好采取有效行动来把握这些机会, 使得他们能够对工作中突发事件进行更为有效的反应。由此引起更高水平的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自我实现、心理健康和降低缺勤率。

这种有效察觉和立刻行动的能力, 对所有员工都同样重要。特别是那些经历岗位调整的员工, 在经历变化的工作情境时, 需要进行快速有效的适应, 调整自我认知资源, 从而达到工作目标。同样, 在新员工入职时, 也需要新员工尽快调整状态, 采取适当的行动, 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否则, 就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形成有效的组织认同和自我认同感, 既无法实现自我, 也无法实现组织招聘的目的。

3.认知灵活性影响创新绩效

与上述研究一致, 有研究表明:较高水平的认知灵活性, 除了提升工作绩效外, 也能增加工作中学习技能的能力, 影响员工的创新绩效。Bond等 (2008) 在研究中发现, 通过有中介的调节分析, 较高水平的认知灵活性, 能在他们的工作环境中更好地利用有利资源。具体说, 在单位中通常获得晋升的人, 往往是那些能够成功应对单位重大变革 (如单位重组、人事调动等) 中有较高水平认知灵活性的员工。高认知灵活性者, 往往能有效地利用组织资源从而得到提升。

4.高认知灵活性的员工在适应新组织环境时更自信

Martin和Anderson (1998) 的研究, 证实了高认知灵活性的员工在适应新组织环境时会更自信。在组织中与人的交往过程中, 不论是正式会议的交流, 还是私下小团体的交流, 人们通常更喜欢那些反应灵敏、倾听专注、察觉力敏锐的员工, 而这些恰恰是灵活性所一致强调的特征。

总之, 认知灵活性是员工工作行为和思维重要的影响因素, 它能有效影响员工的心理健康和工作绩效行为。因此, 企业在招聘过程中有效评估和鉴别应聘者的认知灵活性, 对企业人才选拔、健康发展和创新力提升十分重要。

认知灵活性的测量方法

目前, 适用于招聘中对认知灵活性有效测量的方法较少, 研究也较单薄。以下主要介绍两种适用于成人并且在招聘中可操作的认知灵活性测量方法。

1.量表测量

目前, 在招聘中测量认知灵活性常用的量表, 是与工作相关的接受性和行为性问卷 (The work-related acceptance and action questionnaire, 简称AAQ) , 以及之后的修订版本 (AAQ-II, 2011版) 。以此评估和测量工作情境中个体的灵活性, 评估不同领域和多种工作情境中的行为。

该问卷来自接受与承诺疗法理论 (ACT) 。该理论认为, 由于员工的认知灵活性, 组织内员工行为会随着情境的变化而产生波动。约有20多项采用此问卷的研究表明, 该问卷在工作环境中预测心理健康、员工态度和生产效率中具有可靠性。

2.操作测量

(1) 威斯康辛卡片分类任务。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测试 (Wisconsin Card Sorting Test, 简称WCST) 刚开始是用来测查正常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灵活性, 具体是指在相同任务中能否敏锐感知情境变化, 迅速习得规则完成分类任务 (任务界面如图2所示) 。该任务主要要求被试者从错误反馈中习得规则的变化, 并迅速转换规则达到正确分类的过程。128张卡片都由3个基本维度构成:颜色、形状、数量。测试要求被试者根据某项规则, 将随机呈现的卡片分类至其中一个选项, 主试者只反馈“分类正确”或“分类错误”。若被试者连续10次对卡片正确分类, 便转换规则。目前在国内外的研究中, WCST最主要的测量指标是:正确分类数、持续性错误数 (在反馈错误的基础上依旧按旧规则错误分类的数目) 。

(2) 连线测验。连线测验 (Trail Making) 可考察个体的搜索与动作能力, 以及在同一任务下的灵活切换能力。该测验的本质, 是对数字或字母进行搜索并按照逻辑顺序连接 (如图3所示) 。该测验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 要求被试者对数字按照大小顺序依次连续连线;第二阶段, 要求被试者在数字和字母之间进行持续转换地连线, 即1—A—2—B—3—C的顺序连线。测量指标主要是转换时间, 用两个阶段时间的差值代表个体在转换中所消耗的时间, 以此评估个体转换能力高低。

(3) 转换任务。转换任务可测查被试者在持续变化的不同任务要求下, 做好认知转换的准备, 并快速稳定进行反复转换的能力。其中, 数字转换任务要求被试者在两种不同条件下判断数字奇偶、数字的大小;图形转换 (见图4) 与数字转换任务的规则相似, 要求被试者在不同条件下对图形进行大小判断和形状判断。转换任务中的测量指标一般都是转换代价。认知心理学认为, 与重复进行相同任务的加工相比, 进行两个不同任务的加工时间或错误率会显著增加。将这种第二项不同任务产生的加工时间亏损值称之为转换代价。

(4) 信号停止任务。信号停止任务主要是被试者在处理一般执行任务过程中, 时刻注意信号的发生并在发生信号时停止一般反应的过程。该任务的一般执行过程是:要求被试者对电脑呈现的一系列随机刺激进行反应, 例如电脑上呈现X时, 被试者需要按F键进行反应, 否则就按J键反应;同时, 若是被试者听到电脑中发出的声音信号, 就立即停止按键。其测量指标也包括两项:一是在一般执行任务时的正确反应指标, 代表了个体执行任务的反应力;二是在信号出现停止反应的测量指标, 代表了个体的灵活性抑制能力。

(5) Stroop测验 (见图5) 。Stroop测验, 是测查个体在抑制功能下的灵活性转换能力。任务要求被试者读取不同颜色组成的色词, 色词分为黑色字 (如黑色的红黄蓝) 、色块 (如红黄蓝的颜色) 、字色冲突 (如红色的黄字) 三类。其测量指标包括两种:一是颜色干扰指标, 即读取字色冲突时间减去读取黑色字的时间;二是字义干扰指标, 即读取字色冲突时间减去读取色块的时间。

小结

认知灵活性的研究, 是针对员工工作绩效和生活中健康应对方式的问题;而认知灵活性测评, 关键是解决招聘过程中如何筛选求职者的问题。若能将认知灵活性研究加以整合, 改善其测量方式的适用性, 从反应预测心理健康方面改进招聘方式, 在招聘过程中剔除偏执不灵活的求职者, 引进灵活性强的创新人才, 进而将认知灵活性的理论、思维方式和招聘测量技术向更广泛的领域延伸, 这才是最有价值的研究。

目前, 在企业招聘中对认知灵活性的测量方式, 只有自评量表得到了广泛应用, 但是自评量表自身存在的特定局限性使得研究受到很多限制。因此, 应加强对认知灵活性测评的选用和设计:一方面, 不同的测量方式有不同的适用原则, 建议能从更多角度, 从该招聘岗位的岗位特征要求和岗位层级考虑选择, 实现员工招聘的通用效能和岗位特殊选拔效能;另一方面, 从实施招聘的不同阶段选择适当的测量方法, 如在笔试阶段采用自评量表, 在面试阶段采用操作测量。如果认知灵活性的招聘方式, 能够建立在强大的基础研究之上, 会更有助于认知灵活性测评方法在招聘中的有效推行。

参考文献

[1]李美华, 白学军.执行功能中认知灵活性发展的研究进展[J].心理学探新, 2005 (2) :35-38.

[2]李棋远.认知灵活性及其研究方法述评[J].学理论, 201 1 (1 2) :55-56.

[3]Kashdan T B, Rot t enber g J.Psychologi cal Flexi bi li t y as a Fundament al Aspect of Healt h[J].Cli ni cal Psychology Revi ew, 201 0 (30) :865-878.

认知灵活性论文 第4篇

关键词:认知,精神卫生,统计学,学生

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是指人的内部心理与外部行为和谐、协调,并适应社会准则和职业要求的良性状态。大学生心理健康是现代高等教育中迫切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目前我国研究者较多地从一般心理健康、性格特征、情绪情感等方面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少涉及认知控制功能。研究方法上,大多数研究者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其他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访谈法等,采用次数不到总论文篇数的1%[1];采用实验法进行研究的人更少。

认知灵活性是执行功能的主要成分之一,是调节其他认知及情绪过程的关键要素。笔者采用改编的注意瞬脱[2](attentional blink, AB)范式中的定势转换来考察大学生认知灵活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以后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认知控制功能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选取杭州师范大学学生38名,其中女生22名,男生16名。年龄为18~25周岁,平均20.5岁。均为右利手,裸眼或矫正视力≥1.0,色觉正常。无脑损伤或精神病史。每个被试均在实验同一天内完成SCL-90症状自评量表。

1.2 刺激材料与仪器

刺激在17寸彩色显示器上呈现,1 024×768分辨率,85 Hz刷新率。RSVP刺激流有20个项目,在黑色背景的屏幕中央呈现,由大写字母(去掉“I”,“O”及“Q”3个字母)及数字(去掉“1”和“0”)组成,其中有一个唯一的红色字母为T1,其他项目均为白色。刺激项目的高和宽大约为1°视角,红色字母后面的白色数字为T2。每一项呈现82 ms,中间无空屏间隔。T1可以随机地在RSVP流中的第5,6,7,8项目位置上出现。被试在键盘上反应。

1.3 实验设计

本实验为4(D1类型)×3(目标呈现异步)被试内因素设计。第一个因素D1类型有4个水平。D1为在T1之前呈现的特殊干扰项,有4种情况:无D1(T1前不出现特殊干扰项,即只有大写字母普通干扰项);数字D1(D1为另一个2到9之间随机选取的阿拉伯数字,并且不与T2重复);汉字D1(D1为二到九随机选取的汉语数字,且表示的数值不与T2重复);符号D1(干扰为键盘上的常用的符号。例如,“*”,“<”,“>”)。D1与红色字母(T1)间总有一个普通白色字母干扰项。另外一个因素为目标呈现异步(target onset asynchrony, TOA),有lag2,3,8三种情况,分别指T2在T1后第2,3,8个项目位置上出现。每一种条件组合有32个试次,整个实验共384试次,分8段进行,段间有休息。在正式实验前另有40试次练习。

1.4 实验程序

每一个试次均由被试按空格键开始,开始后先呈现“+”注视点1 000 ms,然后呈现RSVP刺激。要求被试在RSVP刺激流中搜索2个目标,即红色字母T1和红色字母后的数字T2,忽略RSVP其他项目。RSVP呈现结束后按顺序呈现T1和T2的选择画面。被试按提示从8个备选项中选出目标。选择时不要求速度,但要求尽量避免按键错误。

2 结果

2.1 瞬脱量

T2的瞬脱程度用瞬脱量表示,用以下计算方法得出。先把T1报告不正确的所有试次删除(共去除16.3%),计算T1正确报告的试次中T2正确率(T2/T1%),再用下面公式计算瞬脱量,公式为瞬脱量=(T1%-T2/T1%)/T1%×100%。瞬脱量的值越大表示瞬脱程度越大,亦即T2正确率越低(见图1)。

对瞬脱量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D1类型主效应显著,F(3,111)=48.59,P<0.01。数字D1瞬脱量最大(39.2%),符号D1最小(14.3%),汉字D1(18.1%)与没有D1(16.8%)居中。Bonferroni校正两两比较显示,只有数字D1的瞬脱量的绝对值显著大于其他3种情况(P<0.05),其余两两比较均不显著(P<0.1)。TOA主效应不显著,F(2,74)=1.03,P>0.1。但是D1类型与TOA交互效应显著,F(6,22)=4.09,P<0.01。从图1可见,汉字和数字D1都在瞬脱期间(lag 2和3)造成更大的瞬脱量。

2.2 心理健康测试结果

见表1。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敌对与恐怖这2个因子得分性别差异显著,分别为F(1,36)=4.49,F(1,36)=4.50,P<0.05。均是女性大学生平均值高于男性大学生。其余因素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 瞬脱量与心理健康测试的相关分析

分别对各D1类型与无D1条件的瞬脱量差值,以及各D1类型间的瞬脱量差与SCL-90测试各因子得分作相关分析,见表2。

注:*P<0.05;**P<0.01。

分析结果显示,SCL-90测试得分与数字和汉字2种D1条件下的瞬脱量差值在TOA为lag2时相关最高,尤其是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精神病性以及总分与之相关达显著水平。

3 讨论

由D1所引起的负性定势是一种针对D1类别的抑制,抑制同类别元素的提取加工。而当此类别元素作为目标出现时,必须克服这种抑制定势,及时转换成正性定势,即加强这一目标的加工。如果不能及时转换定势,则瞬脱量将显著增大。因此,D1造成的瞬脱量变化程度可以反映定势转换的灵活程度,瞬脱量受影响的程度越小,说明认知灵活性越高。相关分析显示瞬脱量变化程度越小,症状自评量表得分越低,说明心理健康水平越高,这符合认知灵活性与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的预期。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这些显著的相关关系都出现在当TOA为lag 2时,这时2个目标之间只隔1个干扰项。根据注意门控假说,注意门控被T1打开之后,立即又被位于lag1的干扰项关闭。这时候T1正在进入瓶颈加工阶段,占用着大部分的加工资源。这个过程需要在注意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完成2种转换:一是门控的开放和关闭,一是对T2的定势转换,因此能很好反映认知灵活性。此时瞬脱量变化与心理健康显著的相关关系说明认知灵活性与心理健康之间的显著的相关关系。

前人的研究也发现了强迫、抑郁等障碍与执行功能之间的相关。如Okasha等[3]认为,强迫性障碍患者存在多方面的认知功能障碍,可能执行功能的障碍是主要的,并影响其他认知功能。闫俊等[4]认为,强迫性障碍是以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表现的一种疾病,患者在解决问题和执行某个行动上表现出反复的怀疑和不确信,在明知原因和结果的前提下不能忽略无关的因素而仍固执于一种行为模式,是执行功能中认知灵活性低的一种表现。与这些针对患者的研究相一致的是,本研究显示,正常大学生被试的强迫因素得分与执行功能中的认知灵活性有显著的相关关系。Fossati等[5]认为,抑郁症患者除情绪障碍外,还常伴有认知功能障碍,表现为脑功能全面损害,特别是以执行功能障碍为特征的额叶损害。曹燕翔等[6]用WCST卡片测验的研究结果也表明,抑郁患者在WCST中完成分类数显著减少、第一次分类中错误数显著增加。本研究也观察到正常大学生被试的抑郁得分与认知灵活性有关。

本研究只是从执行功能中的认知灵活性这一个方面来探

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执行功能包括抑制控制、工作记忆和认知灵活性3个方面,而且以往的研究大多是关于执行功能与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之间的相关研究,随着积极心理学思想的发展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大众化,正常人心理健康的维护将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热点问题。

参考文献

[1]芮雪,姚本先.近十年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概观.航海教育研究,2006,3:22-24.

[2]RAYMOND JE,SHAPIRO KL,ARNELLKM.Temporary suppressionof visual processing in an RSVP task-an attentional blink.J Exp Psy-chol Human Percep Perform,1992,18(3):849-860.

[3]OKASHA A,RAFAATMM,MAHALLAWY N,et al.Cognitive dys-function in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Acta Psychiatr Scand,2000,101(4):281-285.

[4]闫俊,王玉凤,崔玉华.强迫性障碍患者的执行功能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7):492-495.

[5]FOSSATI P,ERGIS AM,ALLILAIRE JF.Executive functioning inunipolar depression:A review.Encephale,2002,28(2):97-107.

认知灵活性论文 第5篇

1 认知灵活性理论

认知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 包括内容和过程两个部分。认知的内容指我们所知道的, 比如概念、命题和事实等;认知的过程指个体如何解释周围世界, 并且为生活中的窘境找到创造性解决办法的方式, 并由个体来操纵这些心理内容。认知灵活性侧重于认知的过程, 打破固有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认知灵活性理论是斯皮罗等人1988年提出的, 最初这一理论主要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 试图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解释建构学习的过程, 主要目的是提高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后来Martin等人 (1995) 将认知灵活性研究从教育教学领域扩展到了其他领域, 主要集中于认知适应的研究, 并且编制出有效测量认知灵活性的问卷。Martin (1995) 认为认知灵活性是指当可以适当地反应变化以符合新情境的要求时, 保持反应定式的思想和动作的灵活性, 它包含三个部分:①在任何给定的情境中, 有意义地选择的觉知;②灵活的适应情境的意愿;③对灵活的自我效能感。认知灵活的个体对遇到的不熟悉的情境试图尝试新的交流方式, 根据事件的需要调整自己的行为。Martin和Rubin强调在行动之前思维过程中对于灵活性的需要。个体首先认识到需要处理的情况, 并且形成对各种选择的觉知, 在新的情境中对适应和灵活的自动自发, 并对自己能否有效地完成这种改变的一种判断。因此, 我们将认知的灵活性介入适应过程, 探讨其发挥的作用。

2 认知灵活性对高校心理工作的启示

认知灵活性, 简而言之, 就是当认识到环境改变时, 个体能否有效地调整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来指导当前的行为。旧的经验已不适用于现在的情境了, 个体能否建立适应于新情境的经验。这包括两个过程, 一是对旧经验的抑制;二是形成新经验并有效地运用。“90后”大学生更具鲜明的时代特色, 高校心理工作者应该建立针对性较强的策略来指导新一代大学生。

第一, 全面了解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

“因材施教”一直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思想。那么在思想政治和心理教育工作中, 这种思想的作用就更强烈。人格的差异性在个体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相对来说, “90后”主要表现出理性化、人本化、个性化、世俗化的特点。针对这些特点, 展开具有针对性的教育使工作更具成效性。

第二, 以人为本。

马斯洛的思想强调教育的功能, 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潜能, 超越自我是人的最基本的要求。然而, 并非所有的环境条件都有助于潜能的实现, 只有在一种和睦的气氛下, 在一种真诚、信任和理解的关系中, 潜能才能蓬勃而出。那么, 在这样一个强调个性张扬的时代, 面对形色各异的大学生, 能否以普遍接受的态度来面对他们, 对高校心理工作者也是一个挑战。

第三, 增强活动形式的可接受性。

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在这个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 拥有从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 他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和渠道更为多元化, 因此, 他们较容易接受新事物, 思维也较为深刻。在某些大学生身上, 甚至表现出对周围的环境更多的是不屑, 这也给心理教育增加了难度。传统的文字、空洞的说教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 高校心理工作者应立足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活动增加活动的可接受性。

第四, 体现心理学的优越性。

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 是有其相对于其他学科的优越性的。在生活中, 人与人的差异性是不可避免的, 心理学的优越性就在于可以让人们同时在“独特”和“归属”两类需要上得到满足。作为新一代大学生, 标新立异是他们的普遍心理, 他们渴望与众不同, 又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因此, 在心理工作中, 能够有效地发挥心理学的优越之处, 让更多的同学愿意参加到这个活动中来。

3 认知灵活性对大学生适应问题的启示

Beck提出, 个体会基于他们的想法重构世界, 并且做出相应的行为。他认为, 思维可以引领感情和行为。比如说, 假设心理失衡是由极度的负性条件和持续改变的条件引起的, 这些条件是由不灵活的负性思维构成的。这样就可以说, 认知灵活性导致了积极的思维。因此, 作为适应的主体, 大学生要积极应对, 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一, 充分认识到改变。

由中学进入大学, 面临各种改变, 包括心理、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改变, 而这种改变是必然的。在新的环境中旧的学习方式、生活模式、交往模式受到了限制, 这要求大学生要建立新的行为标准和行为模式, 减少旧的行为模式在新情境中的作用, 将新的行为模式整合到新的情境中, 实现自我和情境的统一。

第二, 积极参加各类活动。

在入学之初, 各级学院以及心理办公室会给新生开展一系列的活动, 比如新生见面会、心理适应性培训、心理慰问团等。这些活动能够有效地帮助大学生了解新的环境, 融入到新的氛围中, 能够认识更多的同学和老师, 这都有助于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

第三, 主动锻炼自己。

和高中不同的是, 大学不再是一个单纯以学习作为衡量标准的学校了, 更注重的是综合能力。班委会、学生会、各类社团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多施展才能的机会, 找准适合自己的位置, 发展自己的特长, 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大学, 是人步入社会前的最后一个阶段, 大学的历练为步入社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 积极寻求帮助。

大学生适应困难的问题日益凸显, 心理教育也是学校工作的重点之一。各学校日益完善自己的心理工作, 入学之初为新生开展心理普查, 并建立心理工作室, 有些学校对每个学院都配有心理辅导员, 积极开展朋辈、团体等多种辅导形式, 帮助大学生解决在入学之初可能面临的各种问题。

4 增强认知灵活性, 加快新生适应性

根据Martin和Anderson的相关研究, 认知灵活的个体在社会活动中, 人与人的相互作用中, 愿意尝试不同的办法。认知灵活的个体更加的自信, 在行为和理解活动中的表现也更加优秀。当发现问题时, 能够从自身或者他人的角度寻找原因, 而不是单一地将原因归于一类, 这有助于理解他人的感觉, 也增加了解决问题的技能。当人们经历新的环境时, 认知灵活性帮助人们形成对环境的觉知。

在新生的适应性教育工作中, 介入认知灵活性的教育。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 认知的灵活性, 加强行为之前认知的决定作用。发散思维, 了解不同的思维策略和思考方式, 将这种策略和方式融入到计划、决定和日常生活及工作中, 在头脑中形成不同的方案, 并且由认知监控行为过程, 从旧的经验中发现可使用的策略, 舍弃不可使用的策略, 并且明白在什么时候改变。第二, 情绪的灵活性。Fredrickson提出的积极情绪扩展和建设理论认为积极情绪能够扩展个体的瞬间思维活动序列, 建设个体资源, 增加认知范围, 更新和扩展个体的认知地图, 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情绪灵活的个体能够改变方法来处理自己或者他人的情绪, 关注每个人的情绪, 并且有效处理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悲痛、抱怨和阻抗等不良情绪。第三, 倾向的灵活性。倾向灵活性是一种与人格有关的灵活性, 倾向灵活的个体能够认识到一个不好的情境, 但是也会看到一个较好的未来, 不会盲目乐观, 也不会悲观厌世, 情景的不确定性是可以发生并且存在的, 而不是威胁或者危险。

面对心理、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改变时, 预先进行了解, 针对这种变化准备好各种可能的预备方案, 积极应对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情绪;学校设置相应的适应性教育和认知教育课程, 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建立积极的“认知—情绪—行为”行为模式, 有效地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 调节压力应对方式, 有助于大一新生积极有效地完成这一阶段的适应。

参考文献

[1]崔光成, 邱鸿钟.心理治疗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2]理查德.格里格, 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

[3]刘儒德.论认知灵活性理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9, 5 (155) :61-66.

[4]李美华, 沈德立.3~4岁幼儿认知灵活性实验研究[J].心理学探析, 2006, 1 (26) :52-55.

认知灵活性论文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3年1月—2013年7月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AD病人60例,男45例,女15例,年龄59岁~86岁(72.3岁±5.2岁),所有病人均有记忆减退及认知能力减退,全部应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认知能力鉴别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和Hachinski缺血指数(HIS)评分量表来进行痴呆评价和鉴别诊断[1]。采用国际通用的标准,参照美国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修订版(DSM-Ⅳ)[2]及美国国立神经病学、语言障碍和卒中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疾病协会(NINCDS-ADRDA)的诊断标准对AD进行诊断[3]。

1.2 方法

1.2.1 分组及治疗方法

将60例AD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芪归健脑方组和西药治疗组各30例。芪归健脑方组:口服芪归健脑方(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处方,由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等组成),每次100g,每日2次。西药治疗组:口服吡拉西坦(脑复康),每次0.8g,每日3次。两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

1.2.2 乙酰胆碱酯酶(acetyl cholinesterase,AChE)活性的检测

所选AD病人于治疗前后分别抽取空腹血,放入自动生化分析仪(717OA,日本Hitachi公司)测定血浆中AChE活性。

1.2.3 认知能力的评估

应用简易智力状态量表(共30项,每项回答正确得1分,总分30分,文盲17分,受教育年限≤6年20分,受教育年限≥7年24分为痴呆)评估智力障碍程度。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LSD-t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基线资料的比较(见表1)

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病程和病情程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芪归健脑方对AD病人AChE活性的影响

两组治疗后AChE活性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药均能提高AD病人血浆AChE活性。治疗后,芪归健脑方组血浆AChE活性高于西药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nmoL/(min·mL)

2.3 芪归健脑方对AD病人认知能力的影响

两组治疗后简易智力状态量表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药均能提高AD病人的认知能力。治疗后,芪归健脑方组简易智力状态量表评分高于西药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3 讨论

AChE属于一种丝氨酸水解酶,主要分布于胆碱能神经细胞内和神经末梢的突触间隙、红细胞和脑灰质中,尤其在运动神经终板突触后膜的皱褶中分布较多;AChE蛋白分子能与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结合并将其水解。在大脑中,ACh与认知和记忆功能有关[4]。研究表明:在痴呆、脑梗死等病理条件下,AChE活性显著下降[5,6,7]。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AChE在AD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它们的水解底物ACh缺失的严重程度与痴呆密切相关[4]。在AD病人脑组织中,AChE的酶活性是下降的,然而在大脑皮质和海马等部位出现的老年斑中及其周围AChE活性却是升高的,并能促进Aβ的聚集,加速其沉淀,形成不可溶的淀粉样斑块;而AChE-Aβ复合物的神经毒性所引发的神经退行性变比单独的Aβ链要强得多[8]。

目前临床上对于AD的诊断主要依赖病史、临床表现和神经心理测试以及CT、MRI等辅助证据综合分析,并排除可引起痴呆的其他神经系统疾病。但AD的确诊依赖于脑部组织的病理学检查,一般只能在病人死亡后进行。AD的早期诊断是防治该病的关键所在,因此研究外周血中AChE的变化既可辅助AD的诊断,又可以结合临床表现对治疗进行评价。本研究结果表明:芪归健脑方组与西药治疗组治疗后AChE活性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增加,说明两药均能提高AD病人的AChE活性,两组治疗后简易智力状态量表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提高,改善AD病人的认知能力。因此芪归健脑方可用于治疗AD。

参考文献

[1]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84-186.

[2]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M].4th ed.Washington: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1994:92-94.

[3]Mc Khann G,Drachman D,Folstein M,et al.Clinical diagnosis of Alzheimer’s disease:report of the NINCDS-ADRDA Work Group under the auspices of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Task Forceon Alzheimer’s Disease[J].Neurology,1984,34:939-944.

[4]Lane M,Potkin G,Enz A,et al.Targeting acetyl cholinesterase and butyryl cholinesterase in dementia[J].Int J Neuro Psychol Pharmacol,2005,8:1-24.

[5]丁强,左谦,丁铭臣,等.痴呆患者脑脊液胆碱酯酶活性初步研究[J].北京医学,1992,14(5):262-264.

[6]徐书雯,饶丽芬,叶瑞繁,等.老年性痴呆患者血浆胆碱酯酶及脂类的变化[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2,22(9):549-550.

[7]刘茂林,牛祺麟,刘新风,等.脑脊液CHE、GOT、LDH、α-HBD和TP测定用于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1995,10(4):250.

认知灵活性论文 第7篇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动物老龄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 月龄大于16个月, 体重300~450 g, 由中山大学北校区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1.1.2药物氯沙坦 (美国杭州默沙东公司生产, 批号: H20030654) 。

1.1.3试剂凋亡TUNEL试剂盒 (美国ROSS公司) , 兔抗大鼠Bax多克隆抗体 (美国Epitomics公司) , 兔抗大鼠BCl-2多克隆抗体 (美国CST公司) , 乙酰胆碱转移酶 (ChAT) 测试盒 (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 。

1.2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分组处理

将雄性SD大鼠用10%水合氯醛 (0.035 mL/10 g) 腹腔注射麻醉后, 分离双侧颈总动脉, 并以“0”号丝线阻断血流20 min, 可以观察到大鼠惊厥、呼吸深慢、心跳加快;同时在距鼠尾尖约1 cm处断尾, 放血约0.3 mL。 松开丝线扣恢复血流10 min后, 再次阻断血流20 min, 如此重复3次, 第3次血流再灌注后观察30 min, 如大鼠呼吸、心跳平稳, 即可缝合皮肤, 放回笼中正常饲养。 其中假手术组仅分离双侧颈总动脉, 套丝扣;但不阻断血流, 尾部不放血, 观察时间、饲养条件与模型组相同。

造模前大鼠随机分成四组, 每组各10只:假手术组, 模型组, 氯沙坦低剂量[2 mg/ (kg·d) ]组, 氯沙坦高剂量[5 mg/ (kg·d) ]组。手术当天提前2 h灌胃, 直至术后15 d。 在灌胃后30 d, 分别对上述各组大鼠进行水迷宫试验, 观察各组大鼠学习和记忆成绩。 术中假手术组大鼠无死亡, 其余各组各有1只大鼠死亡。

1.3 Morris水迷宫测试

1.3.1定位航行试验水温控制在25℃左右, 每日上下午各4次, 将大鼠面向池壁分四个象限放入水中, 记录其在2 min内寻找到平台的时间 (逃避潜伏期) 。 如果大鼠在2 min内未找到平台, 则用手牵引其至平台上, 让大鼠停留20 s, 再放回笼中, 其潜伏期算120 s。 历时5 d。

1.3.2空间探索试验第6天撤除平台, 将大鼠任选1个入水点放入, 记录其2 min内跨越原平台位置的次数。

1.4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cl-2、Bax阳性细胞的表达

各组大鼠在行为测试完毕后以10%水合氯醛麻醉, 立即开胸暴露心脏, 左心室迅速插管至主动脉, 同时剪开右心耳, 灌注生理盐水100 mL, 再灌注4%的多聚甲醛250 mL, 速度先快后慢, 至颈部非常僵硬为满意, 迅速取脑并分离左侧海马区组织, 4%多聚甲醛中浸置4~6 h, 经乙醇常规脱水、二甲苯透明后, 浸蜡包埋, 5 μm厚切片, 行免疫组化染色, 严格按照说明操作。

1.5氯沙坦对乙酰胆碱转移酶活力的影响

将上述各动物实验, 选取6只不同剂量组的大鼠断头处死, 制成10%的匀浆, 采用相关试剂盒测定脑组织中ChAT的活力。

1.6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多组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 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各组大鼠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比较

模型组所用逃避潜伏期时间明显长于假手术组、 氯沙坦高剂量组及氯沙坦低剂量组, 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 < 0.01) 。空间探索试验结果显示, 氯沙坦高剂量组、 低剂量组出现穿越平台次数均高于模型组,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 < 0.01) 。氯沙坦高剂量组出现穿越平台次数高于氯沙坦低剂量组,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 < 0.01) 。 见表1。

注:与假手术组比较, ##P < 0.01;与模型组比较, **P < 0.01;与氯沙坦低剂量组比较, △△P < 0.01

2.2氯沙坦对大鼠凋亡细胞、Bcl-2蛋白及Bax蛋白的影响

与假手术组比较, 模型组凋亡基因Bax蛋白表达显著增加 (P < 0.01) , 抗凋亡基因Bcl-2蛋白表达显著下降 (P < 0.01) 。与模型组比较, 氯沙坦低剂量组、氯沙坦高剂量组抗凋亡基因Bcl-2蛋白表达显著增加 (P < 0.01) , 凋亡基因Bax蛋白表达降低 (P < 0.01) 。 说明氯沙坦可能通过影响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氯沙坦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比较, Bcl-2蛋白表达增加, Bax蛋白表达下降,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 < 0.01) 。 见表2。

注:与假手术组比较, ##P < 0.01;与模型组比较, **P < 0.01;与氯沙坦低剂量组比较, △△P < 0.01

2.3氯沙坦对大鼠脑组织中胆碱乙酰转移酶活力的影响

与假手术组比较, 模型组脑组织ChAT活力显著降低 (P < 0.01) , 氯沙坦低、高剂量组脑组织ChAT活力明显升高,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 < 0.01) 。氯沙坦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比较, ChAT活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见表3。

3讨论

中枢胆碱能机制和缺血后迟发性神经元死亡 (DND) 引起的炎症反应、细胞凋亡是近年研究较为重视VaD的发生机制[5]。 中枢胆碱能通路是构成学习记忆的主要通路, 乙酰胆碱 (ACh) 是其中的重要神经递质, 其浓度升高有利于学习记忆能力的恢复, 降低则促进痴呆的发生[6]。 脑缺血时胆碱能神经元退变, 分解ACh增强, 导致ACh浓度降低从而促进痴呆的发生。 ChAT活性被视为胆碱能神经元最具体的指标, ChAT活性降低的程度以及由此产生的ACh水平下降的严重程度与认知能力下降密切相关, 与年龄相关的认知功能障碍在动物大脑中表现出ChAT活性显著降低[7]。 海马CA1区对脑缺血有选择易损性, 海马神经元的凋亡丢失和缺血坏死影响了神经元突触的可塑性, 影响了海马对信息的处理和传递, 引起脑缺血后记忆认知功能损害。

注:与假手术组比较, ##P < 0.01;与模型组比较, *P < 0.05, **P < 0.01;ChAT:乙酰胆碱转移酶

近年的研究证实[8,9,10], 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或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 (AT1R) 阻断剂减少AngⅡ的生成或阻断其受体信号通路, 能明显改善脑血流量和认知功能。 Rozzini等[11]研究证实, 卡托普利可以改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 提高其认知功能。推测其机制可能与卡托普利通过抑制脑源性AngⅡ的生成, 间接提高脑组织ACh的浓度, 从而改善认知功能有关。 Moretti等[12]研究发现, 脑室内注入烟碱类胆碱能受体拮抗剂美加明可破坏雄性SD大鼠的空间学习能力, 再注AngⅣ可使其受损的空间学习能力恢复正常。 说明AngⅣ对学习记忆的修复作用与脑中的胆碱能系统相关。

上一篇:早产儿的喂养方法下一篇:四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