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氏集团范文

2024-08-15

温氏集团范文(精选9篇)

温氏集团 第1篇

一、公司与农户比较优势的结合

“公司+农户”形成了优势互补、成本节约与风险转移。“一切生产 (服务) 几乎要雇佣所有要素, 但重要性并不相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依赖于物质资本, 咨询行业偏好人力资本, 教育服务对知识依赖较大, 农业生产需大量简单劳动。”温氏集团所具备的是组织、管理能力, 信息收集能力与销售能力, 还有较高的养殖技术、动物疾病防疫技术等科学技术水平;农户拥有的是专用型较强的固定资产和简单劳动力。生产要素依赖性使得科技雇佣劳动力, 公司向农户提供种苗和服务, 农户则提供生产, 通过优势结合, 产生价值增值。这不单单是个资源互补的过程, 还是一个成本节约的过程。另外, 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在这个过程中交换以削弱:公司与农户的结合, 使自然风险转移到生产经验丰富因而自然风险承受能力高的农户身上, 市场风险转移到规模化经营因而市场风险承受能力较高的公司身上。契约风险的规避是双方的, 公司与农户的交易并没有实际的现金给付, 而是通过虚拟的账目明细, 若是公司违约则要承担坏账, 若是农户违约则会失去再合作的机会。这样就有效的弱化了风险对农业生产的作用力度, 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

二、多渠道的内部融资

“在2002~2007年间, 温氏短期借款增量分别只有区区67.8万元、146.48万元、126.32万元、-41万元、-126.13万元和192.33万元。这对年销售收入高达160亿元的大型企业来说, 简直不可思议。”事实上, 温氏凭借着多条内部融资渠道打造了这个惊人的记录。首当其冲的, 应属温氏创立以来一直维持的股份合作制。公司将积累资产折成股票, 通过这种职工参与的形式, 一方面使员工利益与公司盈利更加密切的联系, 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 形成流动性较强的资金方便公司在需要的时刻使用, 减少了公司对于银行信贷的以来。其次, 公司与农户的交易并没有实际的现金给付, 而是通过虚拟的账目明细, 使得公司得到了来自农户的内部资金。第三, 固定资产实现隐形融资, 场地的所有人是农户而非公司, 但是它所创造的利益是属于公司的。这部分的资金节约成为公司的隐性融资来源, 场地的收益也成为公司的收入。

三、强有力的科研支持

温氏集团有着具有高增值性的治理资本的支撑。“温氏集团在专家的指导下建成了育种中心, 利用遗传基因选育主导品种, 分别培育出新兴黄鸡1号、新兴黄鸡2号、新兴优质黄鸡等优良品种。温氏集团按照科学养鸡的要求, 改进鸡舍, 更新技术, 加强病疫监测, 从而使企业和挂靠农户的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在华南农业大学的帮助下, 温氏实现了企业关键技术的集成与创新,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鸡肉产业的技术升级;第二是猪肉的饲养和疾病控制技术;第三是取得了禽流感疫苗的研制成果, 其禽流感灭火疫苗的生产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科研机构的支持下, 温氏利用高校的智力成本和基础设施, 在农业技术上达到了全国领先的水平, 这不仅能够扩大温氏的影响力, 提高公司的竞争力, 增加农民的信任程度;更能通过技术革新实现优质高产, 免于负担高额的人力成本, 不断推动产业升级, 赢得更大的利润空间。

温氏集团的运营机制是建立在一些理论或是规律上的, 它的良性运转不是证实了一些理论, 就是给我们提供一个窥探规律的平台, 总的来说, 它给订单农业带来的最重要的启示, 就是如何规避契约风险。如我们所知, 订单农业之所以产生是为了转移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而订单农业之所以容易失败是因为无法规避契约风险。管理性质的交易实际上是将农户看做一个生产单位, 用管理的方法与之合作, 这样就增强了公司与农户之间的信任;公司与农户的同时赢利也使得他们必须得合作到最后, 利润才能最终驱动契约的履行。

摘要:本文以农业龙头企业——温氏集团为例, 分析温氏集团的运营优势, 总结出公司与农户比较优势的结合、多渠道的内部融资和强有力的科研支持这三大特点。

关键词:比较优势结合,内部融资,温氏集团,订单农业

参考文献

[1]米运生, 姜百臣, 牟小容.经营模式、组织形式、资本结构的交互影响与农业企业成长:基于温氏集团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 (8)

[2]米运生, 罗必良.契约资本非对称性、交易形式反串与价值链的收益分配:以“公司+农户”的温氏模式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9 (8)

[3]傅晨.“公司+农户”产业化经营的成功所在——基于广东温氏集团的案例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0 (2)

温氏源流观后感 第2篇

文/谭志坚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抚有蛮夷,以属华夏。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是《左传》中记述的古楚先民的创业过程,用来描述温氏的创业历程也是非常贴切的。《温北英的伊甸园梦》连载我们一直在追着看,令人期待的《温氏源流》纪录片终于上映了,我们公司按集团要求马上组织员工观看,《温氏源流》通过影像展现了温氏的起源、创立及发展历史,观看之后深感震撼!

先董事长远见卓识、大同思想令人钦佩。先董事长北英先生,在文革期间深受打击,但始终坚持大同思想,带动周围的人共同富裕。七户八股成立股份制之初,其实8000元股本先董事长家是可以自己掏出来的,所以当时的股份制不单纯是资金股份制,更是人才团队的股份制,聚集大家的`力量做好一件事情。也就是先董事长的大同思想,我们温氏才能汇聚更多资金和人才,温氏股份,人人有份,让干部员工做股东,把温氏当作自己的企业,温氏就如同一艘拥有核动力的航母。也就是先董事长的大同思想,我们温氏成为中国最大市值的农业上市公司,造就了数以百计的亿万富翁、数以千计的千万富翁,但作为七户八股发起人的个人财富并没有谁成为中国农业的首富,真正体现了共同创业、共同富裕的大同思想之温氏精神,也是温氏上市后保持高管团队稳定、企业快速发展的原因。

栉风沐雨,薪火相传。企业精神犹如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先董事长早在温氏创业之初就确立了44个字的温氏精神:精诚合作,各尽所能。用科学,办实事,争进步,求效益。文明礼貌,胸怀广阔,磊落光明。同呼吸,共命运,齐创美满生活。我们温氏已届而立之年,在温氏精神的感召下,温氏干部员工三十多年来栉风沐雨,薪火相传,面对东南亚金融危机、多次爆发的禽流感疫情、环保风暴、食品安全等问题做到处变不惊、同舟共济、积极应对,化解一次又一次危机。

“温氏帝国”之谜 第3篇

——题记

引子

2015年11月2日。深圳。深秋时节,天高朗朗,桂香阵阵。

上午的深圳证券交易所,一片欢腾。当时针指向北京时间9时25分,开市宝钟清脆敲响,温氏集团成功在深交所创业板整体上市。

共同敲响“温氏股份”开市宝钟的有:温氏集团董事长温鹏程,副董事长、首席执行官温志芬,总裁严居然,副总裁、财务总监温小琼。

在这样一个喜庆的日子,广东省政府副省长邓海光,以及众多的省市政府官员和证券金融界人士,均参加上市仪式并见证开市。

特别令人欣喜的是:开市短短两三日,股价即由开盘价71.98元迅速冲至74.90元,市值达2715亿。

按当时股价计算,温氏股份已超越908亿元总市值的东方财富网,成为创业板市值最大公司,并超越平安银行的1614亿元总市值,成为深市“第一股”。

温氏股份的挂牌,激活了沉寂已久的中国农业股。当日,国内农林牧渔板块大涨逾3%,金新农、獐子岛、万向德农、罗牛山、禾丰牧业等多只个股涨停;而猪肉板块更是大涨逾5%。

在号称“世界工厂”的新兴市场经济大国里,中国的阿里巴巴、华为、联想、海尔、TCL、万科……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经济神话,却从来没想到会诞生一个农业板块的“温氏帝国”。

温氏集团,拥有3.5万员工,经营总额超380亿元,在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170多个城市均有成员企业,是全国赫赫有名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一个有着如此显赫家世背景的“农企航母”,长期以来却从不张扬,在市场经济的浪潮里,低调而务实,稳打稳扎,在无声的喝彩中默默耕耘,在行业的风雨中悄然成长。

在华夏农业文明古国里,为何能诞生会一个现代农业的“温氏帝国”?一向低调、沉稳的它这一次为何令人瞩目?它有怎样的耐人寻味故事?

温氏集团,难道真是一个童话的世界?究竟有着怎样的“斯芬克斯之谜”?

创业之初传奇多

说“温氏帝国”,我们不得不细说温北英。他就是现任温氏集团董事长温鹏程之父。

温北英,出生在广东新兴县的石头冲村。

“任凭天下旱,新州一半收;任凭天下乱,此地永无忧。”这是中国佛教禅宗创始人六祖惠能留下的偈语。

新兴,古称新州,为古百越之地;新兴,中国的禅都,一个诞生神话传奇的地方。

相传,很久很久之前,被玉皇大帝封为鸡神的福德正,有一次来到凡间,负责巡视红白喜事,无意中遗留了一只石公鸡在新州(今新兴县城三星冠西部一带)。

这只石公鸡十分奇怪,朝沐晨露,活灵活现。每日拂晓之时,它便会啼叫三声,啼叫清脆嘹亮,响彻云霄。当地的农家闻鸣而起,男耕女织,开始一天的劳作,天天如此。

石头冲,旧称石溪,今日则是广东省新兴县簕竹镇的一个普通小山村。

石头冲,坐北向南。它三面环山,从山上望去,山村就像缸底的一张薄纸一般,没有一点高度。发自后山的有三条小溪,淙淙曲淌,环村而流。村前,有一巨石横亘村口,溪水流至石头处,便沿着石头直冲而下。此石,锁住环村溪流。堪舆家言之“金石锁水口”,乃聚财之局。

眺望山村四周,奇花异草,芬芳馥郁,林树苍翠,傲然挺立,直插蓝天……仿佛像一个世外桃园。漫长的沧桑岁月中,这里一直风调雨顺。“唯有旧溪声,万古流不去”正是这个小山村的真实写照。

小村石头冲前襟新兴江,后枕屋背山,田园平旷,耕作方便。

建村以来,祖辈重视村场布局,屋舍分级而建,前低后高,巷道整齐。据专家推断,这是客家村落的特点,村中温氏一脉,源于明朝中叶圣豪公,自此温氏一脉在此度过数百年的岁月。

石头冲,向以耕读传家,清朝中后期,村中曾有不少子弟获得功名。民国时期,石头冲村竟出了第一位大学生——温颂清。他德才兼备,为新兴一代名师,民国中期任新兴县立高等小学校校长,教书育人,声名远播。

新中国诞生前夕,国民党地方政权摇摇欲坠,土匪山贼乘机作乱。有一小股贼人三番四次来到石头冲村,偷盗抢掠。

突然有一天,有一伙“贼佬”冒充共产党的解放军,来到村中“借粮”。时任新兴县立高等小学校长的温颂清,家境较为殷实,早已被“贼佬”盯上。事前,曾有村民提醒温颂清赶快逃走,但他抱着侥幸心理,不愿当“逃兵”。

那一次,他儿子温北英童心稚嫩,心生善良,主动为这伙“贼佬”送餐。让温北英万万没想到的是,他竟然被当着人质,遭到扣留。

随后,这伙贼人向温颂清勒索5000元港币,可他根本拿不出那么多钱。

按耐不住的“贼佬”,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押着温北英上门勒索,要温颂清拿钱赎人。温颂清与家人坚守屋内,不敢开门。贼人便用强攻,破门而入,将他捆绑起来,劫走他家的耕牛等所有财物。贼人听说他家存有许多黄金、白银、港币,便挖地三尺,可是却一无所获。“贼佬”们心有不甘,临走时,竟然开枪打死了温颂清。

万幸的是,其子温北英虎口余生,毫发无损。

然而,一时间,父亲温颂清因他而丧生,令儿子温北英痛心疾首。

是金钱害死了父亲!假如大家不再贫困,假如人人富有,还有那么多的“贼佬”吗?

自此,温北英萌生出一种奇异的想法:共同富裕梦!

可是,命运却对温北英一再发难。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新中国。新憧憬。1955年的夏天,温北英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肇庆师范,被分配到四会县教书。对于未来,他满怀希冀,勾勒过美好的蓝图。

温氏集团 第4篇

党的十八大报告和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当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经成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可以被理解为传统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总称,其主要经营活动是各类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和生产性服务,包括产前、产中、产后各类活动(宋洪远、赵海,2013)。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应该具备四化的特征,包括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赵海,2013),而且,这四个方面的特征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互相促进的整体(谭晓峰,2014)。大多数学者认为,随着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不断发展,我国将形成以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等为主体,多种生产经营组织共同协作、相互融合、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其中,农业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的运行主体,李炳坤(2006)认为,农业企业,尤其是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正在不断完善,“公司+农户”这种模式把企业与农户紧紧连在一起,形成了健康的利益分配机制(傅晨,2000),且这种稳定机制的形成有助于解决目前我国农业领域中“小农户”与“大市场”矛盾的重要方面(赵晓飞、李崇光,2007)。但是,由于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诉求不同,契约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可能会受到市场变化的影响(孙淑芳,2009),学者们对如何在中国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的特殊情境下增加农户与龙头企业合作满意度也做了相关研究(陈灿、罗必良,2011),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2温氏“公司+家庭农场”模式

2.1温氏“公司+家庭农场”的基本模式

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创立于1983年,以养鸡业、养猪业为主导、兼营食品加工。温氏首创了“公司+农户”为核心的农业产业链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近10年来,温氏的合作农户累计获利达到55.36亿元。集团现有合作农户4万多户,户均获利3.6万元,为新农村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2010年,温氏集团通过内部测算发现,如果在未来5年内,农户户均年收入不能超过5万元,那么与温氏集团合作的农户将会萎缩,“公司+农户”的模式也会陷入困境。面对挑战,温氏集团做出了以下改变:一是专注提高农户的机械化水平和生产技术,二是由小规模农户向环境友好型家庭农场转变。并于2010年10月启动了“养鸡农户效率效益倍增计划”,“公司+家庭农场”的模式也由此应运而生。

2.2温氏“公司+家庭农场”的特点

2.2.1生产规模扩大。温氏集团成立养户“倍增计划”项目小组,投入专项基金,设立激励机制,大幅度提高劳动力、硬件配置和养殖技术的要求,改造了传统的养鸡(养猪)栏舍,在不增加主要劳动力的情况下,达到了扩大生产规模,产生规模效应,提高劳动效率的目的。

2.2.2适度规模经营。“公司+家庭农场”模式虽使农场具备了规模扩张的实力,但受到农业发展水平现状的影响和经济环境的制约,家庭农场的规模不能一味扩大,而要注重适度规模经营,与我国的资源禀赋、生态容量和经济技术水平相适应。

2.2.3生产设备机械化。目前,大部分养户已经安装了自动化设备,并可通过手机或电脑控制养殖条件。这种方式改变了传统的全职人工喂养和管理方式,减轻养户劳动强度,提高养殖效率,同时使农场产能倍增、收入倍增。

2.2.4以市场经济为主导。家庭农场是适度规模经营,属于家庭经营,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具有更好的专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水平,形成了契约化的管理模式(金剑峰、张乐柱,2012)。

2.2.5努力实现循环经济。适度规模的“公司+家庭农场”模式中,在采用先进环保技术治理环境具有规模经济效应,使得实现循环经济成为可能。

2.3温氏“公司+家庭农场”的经营效益分析

通过“公司+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温氏集团与养户建立了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数据来源:温氏集团各年年终总结整理

2012年农户和家庭农场获利365600万元,户均66900元。2013年农户和家庭农场全年获养殖效益380700万元,是2010年倍增计划实施前的1.83倍。2013年户均获利69200万元,远超过广东省规模化经营户均获利的64300万元,是2010年的1.53倍,养户收入得到极大的提高。

2011年实施“倍增计划”后,效果显著,年实现营业收入309.9亿元,比2010年增加90.53亿元。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335亿元,同比增长8.41%。2013年总销售收入352亿元,同比增长5.03%,全年向国家上缴税金5.33亿元。

数据来源:温氏集团各年年终总结整理

由于中国绝大多数农户和承包户规模细小且高度分散,生产效率低下,抵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并且许多农户家庭的主要劳动力为了增加收入不得不外出务工,剩下中老年人和妇女在家务农。面对食品消费及市场需求转型,这种农业生产现状迫切要求农业生产结构要有根本性变革。温氏以“公司+家庭农场”模式,帮助养户优化组合土地、资金、技术、管理、人力等要素,实现规模化经营对带动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加快新农村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3拓展“公司+家庭农场”的困境

温氏集团“公司+家庭农场”经营效果显著,倍增计划获得巨大成功。改善了养户的劳动环境和条件,使养户实现了专业化、信息化、规模化生产,获得体面的收入。但“公司+家庭农场”的模式的发展,主要还面临以下几个瓶颈。

3.1农地流转困难,难以形成规模经营

目前,广东规模化经营农户从家庭外部获得土地的面积很小,拥有3.33hm2种植面积的种植大户全省只有31668家。农户流转土地实际租金收益占农户收入比重小、农户将土地视为生活保障等原因导致了农户流转土地意愿不强,成为了家庭农场发展的障碍。

3.2主体短缺制约家庭农场的发展

2012年广东省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占了总劳动力的32.6%。农村适用人才和新型农民大量短缺,家庭农场的发展受到严峻挑战。

3.3缺乏稳定增长机制,农业资金短缺

家庭农场鸡舍和猪栏建设成本高,分别为700元/m2和1000元/m2,户均投资100万元。家庭农场的经营资金需求量如此大,但投资数量严重不足,资金短缺制约着家庭农场的发展。

3.4集约生产的疾病防控

在规模化、集约化养殖的情况下,加大了防疫难度。特别是以养鸡、养猪为绝大部分收入来源的家庭农场,一旦发生疫病,会导致市场需求的萎缩,肉鸡、肉猪的短期市场价格会受到较大影响,生产经营活动会受到致命性冲击。

3.5生态容量和环境准入限制规模扩大

2001年,国家出台了《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定了废水、恶臭排放标准和废渣无害化环境标准。许多地方政府对养殖业加以限制甚至禁止,生态容量和环境准入是拓展“公司+家庭农场”的第一瓶颈。

4推进“公司+家庭农场”的思考

4.1明晰土地产权,加快土地流转

明晰土地产权,促进农地流转,从而通过农地的流转与集中以推进土地的规模经营,着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通过农业的组织化以推进农业经营的规模化,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组织效率。

4.2重视人才培训,促进主体建设

重视人才建设,一是要政府的公共财政支持,设立新型家庭农场主培育专项基金。二是要鼓励有一定农业技能的人才去到农村、留在农村,为家庭农场的持续发展提供合格人才。

4.3加大扶持力度,创新融资方式

推进“公司+家庭农场”模式的发展,一是有利于提升家庭农场的经济能力,降低其经营风险;二是为家庭农场获得银行贷款获得保障;三是有助于积极吸纳社会融资。

4.4注重生态环保,发展循环农业

要实现低消耗、高增长的可持续发展,建立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一是要提高环保的技术水平;二是在发展功能上,延伸农业的产业链,开展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模式,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摘要:201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基于温氏“公司+家庭农场”发展的基本模式、特点和经营效益,分析了拓展“公司+家庭农场”的困境,探讨了应该如何加快发展“公司+家庭农场”这种新型农业主体,建议通过明晰土地产权,加快土地流转;重视人才培训,促进主体建设;加大扶持力度,创新融资方式;做好疾病防控,降低经营风险和注重生态环保,发展循环农业等五个方面来推进“公司+家庭农场”模式的发展。

关键词:新型经营主体,公司+家庭农场,规模化,温氏

参考文献

[1]赵海.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涵义及其构建[J].农村工作通讯,2013(3):48-50.

[2]宋洪远,赵海.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经营体制创新[J].团结,2013(2):31-34.

[3]谭晓峰.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研究[J].农业经济,2014(1):16-17.

[4]李炳坤.发展现代农业与龙头企业的历史责任[J].农业经济问题,2006(9):4-8.

[5]傅晨.“公司+农户”产业化经营的成功所在--基于广东温氏集团的案例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0(2):41-45.

[6]赵晓飞,李崇光.“农户-龙头企业“的农产品渠道关系稳定性: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J].农业技术经济,2007(5):15-24.

[7]孙淑芳.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渠道关系的稳定机制[J].产业经济,2009(7):126.

[8]陈灿,罗必良.农业龙头企业对合作农户的关系治理[J].中国农村观察,2011(6):46-57.

广东温氏全椒分公司实习 第5篇

广东温氏全椒分公司实习

2013年2月28日星期四阴转多云

今天是温氏实习的第一天,从滁州学院坐车过来,经几次转车到达公司,在路上经过全椒汽车站、全椒火车站,到达全椒火车站时感觉全椒真的不错,比凤阳、砀山好多了,后来坐车去公司,越走越觉得失落,公司位于郊区,一个挺破的地方,其实公司还可以,本以为就是在这个地方实习了,心想在这实习还可以,本以为自己什么苦没吃过,什么罪没受过,猪场条件再差还能比工地上差,真正到达猪场走进自己的宿舍才发现其实这里的条件并不工地上好,房子盖了有好常一段时间了,墙上刮的白灰已经脱落,屋里满地都是垃圾,来到这里一切都得自己整理,床也是那么的破,看到这里一种失落感涌上心头,真的好失望、好失落,总是想笑,带着讽刺的苦笑,笑自己,笑公司曾经所说的两室一厅原来还不如我家的厕所好……心中满满的失落、满满的讽刺,刚才老爸打电话问我可到公司了,我说已经到了,并没有讲猪场的条件,因为不想让家里人担心!现在既然来到这里了就好好努力吧!但愿可以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苦点累点也值了……

温氏集团 第6篇

本刊讯 (记者汪萍) 2009年4月12日, 武汉农大 (集团) 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联合温氏集团广东大华农动物保健品股份有限公司在石家庄辛集召开盛大的养猪技术培训会。出席会议的有武汉新联大生物有限公司总经理、武汉农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温氏集团大华农华北区技术总监童庆平、广东大华农动物保健品股份有限公司销售经理梅启竹、华北区销售部经理高艳梅、石家庄办事处经理邢军浩等。河北省100多名规模化养猪户前来参会。

梅启竹经理对当前猪瘟的防控及净化做了深入阐述。技术总监童庆平从病原、流行性病学特征、发病机理、临床病情病状、传播、预防免疫及治疗等方面对当前流行的副猪嗜血杆菌病进行详细讲解。他指出, 疫苗的使用是预防副猪嗜血杆菌造成损失的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副猪嗜血杆菌具有明显的地方性特征, 在一个特定的地区, 清楚地知道最流行的血清型对于有效控制该病至关重要。一旦临床症状已经出现, 应立即采用疫苗口服之外的方式应用大剂量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并且应当对整个猪群进行药物预防, 而不仅仅只是对那些表现出症状的猪用药。

技术咨询:童庆平13932883808

温氏集团 第7篇

20世纪80年代初, 广东省新兴县竹镇榄根管理区的温北英等与温木辉、温树汉、古章汉先后以养鸡起家。90年代, 他们都成立了庞大的养鸡公司 (或集团) , 这些公司 (或集团) 均成为风云一时的龙头企业, “三温一古”一时传为美谈。他们创立的“公司+农户”模式更在全国推广。但是, 由于种种原因, 先后有温木辉养鸡公司、温树汉养鸡集团、古章汉的万益公司轰然倒下, 或被接管, 或走向破产, 现在仅有温氏集团以2007年117亿的销售额、17亿元的纯利润一枝独秀, 成为广东最大的农业畜牧龙头企业。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是以养鸡、养猪为主业, 辅之以食品加工、动物保健品的大型农牧企业集团, 下属有70多家分 (子) 公司, 现有员工13000多人。公司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组织生产, 2007年直接带动农户30000多户增收10多亿元。集团公司坚持以畜牧业为主的发展方向, 稳步发展肉鸡业, 加速发展养猪业, 探索发展奶牛业、食品加工、动物保健品等, 养殖业有关的其他行业, 取得了较好的业绩。

温氏食品集团拥有自己的一套管理法则, 本文主要探索温氏食品集团企业精神和人本管理, 以及员工满意度评价。为了了解企业内部员工对企业管理和企业满意情况的客观评价, 研究不同因素水平的员工的评分差别, 要加深数理研究。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 进行数据收集。

二、问卷设计与数据来源

问卷就企业员工对企业人才结构能否满足企业发展要求 (人才结构) , 企业科研人才科研能力是否很强 (科研人员) , 企业管理理念和手段是否很强 (理念手段) , 员工是否拥有很强的归宿感 (归宿感) , 员工工作的积极的高低 (工作积极性) , 员工是否满意企业的工资福利待遇 (工资福利) , 员工是否愿意长期在企业工作 (长期工作) 的7个问题让企业内部人员进行评分。为了使数据更真实, 调查不记名。并保证这些数据只是用于总量分析研究, 并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公开个人的信息。

问卷调查采用10分制, 0分~1.9分表示评价很差;2分~3.9分表示评价差;4分~5.9分表示评价一般;6分~7.9表示评价良好;8分~10分表示评价优秀。共回收有效问卷168份, 全部问卷数据均有效, 其中调查人员结构也分布合理。

在问题的描述性统计中, 企业员工的归宿感、积极性和长期工作方面的得分都在8分以上, 属于优秀, 说明温氏食品集团能够给员工带来一个很好的工作和生活的环境, 员工拥有很强的归宿感, 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很高, 并且愿意长期在温氏食品集团工作和生活。在企业工资福利的满意度方面, 评分值为7.24分, 评分值属于良好, 说明员工对企业工资福利的满意度较高。在人才结构满足未来发展能力、科研人才的科研能力、企业管理理念和手段方面的评分值分别为7.17分、7.26分和7.28分, 评分值属于良好, 说明温氏食品集团的人才结构基本跟能够满足未来发展需要, 科研人才的科研能力较强, 企业管理理念和能力够满足企业发展需要, 但这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问卷质量检验

1. 信度检验

在问题设计中可能有些问题设计不当, 导致或者评分过低或者评分过高, 不能反映现实情况, 所以有必要对上述五个问题进行信度分析, 了解数据的可靠性。为了评估调查问卷的内在信度, 采取学术上常用的Cionbach`a系数来度量.统计结果显示, a系数都达0.8以上, 而且删除任何一个题目都不能使问题设计的a值得到有效改善, 所以认为其问题内部一致性、可靠性和稳定性很好。

2. 结构效度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问卷数据进行压缩提取得一个主成分, 所以要对数据的结构效度进行检验。进行KMO检验与巴雷特球形检验, 以测试问卷结果是否适合进行因素分析 (主成分分析法是因素分析法的一个特例) 。K M O检验结果显示, K M O值达0.748, 而KMO值一般在0.7以上即适合进行因素分析。巴雷特球形检验结果为, 在自由度为6的条件下, 其卡方值为472.81, 可以认为相关系数矩阵显著不为单位阵, 原始变量之间相关, 适宜作因素分析。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 主成分对6个问题数据的信息提出都在50%以上, 两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62.27%可以认为主成分基本概括对4个问题的数据的信息, 有很强的代表性。

由主成分提取结果表明主成分1在人才结构、科研人才和理念手段的载荷较高, 称为企业管理因子, 它反映了这三个问题的综合信息;主成分2在其余的4个问题载荷较高, 成为员工满意度因子, 它反映了员工满意情况的综合信息。所以通过主成分提出能合理地把问题分成两类, 并由原来的7个问题可以综合成两个主成分进行方差分析比较。

四、多因子方差分析

要对4个问题进行综合分析, 研究各种因素不同水平的员工对企业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是否存在差别, 如用一元方差分析可能会出现某些因素在没个问题上有现在差异 (P<0.05) , 而在另外一些问题中又不存在差异 (p>0.05) , 难以判断该因素对所以问题的综合影响显不显著。而且还会造成检验效率低;犯一类错误的概率增大;忽略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等问题。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 首先将数据标准化, 将数据原来的n个指标作作最能概括数据变异信息的线性组合, 作为新的综合指标, 变换后主成分的均值为零, 方差为1。主成分得分大于零表示高于平均水平, 小于零则低于平均水平。

本次分析将企业内部员工对四个问题的评分的主成分作为因变量, 而因素则包括年龄、学历、工龄、职务四项。又因为考虑到这四个因素之间可能会产生交互作用, 从而共同对内部员工的企业家创新能力评价产生影响。因此采用单变量多因素方差分析较为适宜。通过模型的改进, 最终确立模型为:Intercept+年龄+职务+学历+工龄+职务*工龄+年龄*职务+年龄*学历+年龄*工龄+职务*学历+学历*工龄, 其中*表示两个因素的交互效应。

1. 企业管理分析

对企业管理主成分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显示, 年龄、学历、工龄、职位四个因素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sig>0.0 5) , 也即是说四个因素单独不太可能共同影响内部员工对企业管理的综合评价, 认为各因素水平的内部员工对企业管理评价没有差异。再观察年龄、学历、职位、工龄四个因素交互作用对企业家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影响, 发现职务与工龄的交互作用对企业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影响明显。通过对两个因素交互作用作图 (如图) , 发现4条线明显不平衡 (由于中层管理人员中没有2年以下工龄的员工所以线段短开) 。如在一般员工中4种工龄的主成分得分都在零附近, 但在基层管理人员中1年~2年工龄的员工主成分得分明显偏低接近-1.5, 农户中1年工龄以下员工主成分得分也明显偏低, 同样接近-1.5。可见构成员工对企业核心技术综合评价的影响因素不是单独, 而是互相联系。因为不存在学历、年龄的影响, 究其原因可能是1年~2年工龄的基础管理人员和刚加入企业的农户对企业的管理方法认识不足。以至对综合评分较低, 会减低企业内部的运行效率。

2. 员工满意度分析

具体结果显示, 员工满意情况上, 与企业管理有所不同, 其交互作用项均没有显著差异, 但职务、工龄差异显著, 说明职务和工龄是影响员工满意的主要因素。

通过LSD多重比较具体情况表明, 发现在职务上农户的满意情况显著偏低, 与其他职务员工有明显差别, 农户不算企业内部人员故对待遇满意评分低, 可见企业在管理中应加强团结农户, 以使其更热心服务与企业。同时一般员工与基层管理人员也有显著差别, 管理人员满意度普遍高于其他员工, 说明企业对管理人员有较好吸引力, 但同时要注意对一般员工的待遇。在工龄上工龄5年以上员工对待遇满意最高, 3年~5年的员工最低, 两者有显著差异, 说明3年~5年的员工的期望待遇与实际待遇存在一定差距, 会影响其工作积极性。

五、结论

在企业管理方面, 三个问题平均评分都低于7.3分, 只属于良好水平, 说明员工认为企业的管理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从多因子方差分析看, 1后~2年工龄的基础管理人员和刚加入企业的农户对该评分显著较低, 说明存在员工对企业管理认识程度不同的情况, 应提高他们的企业管理文化认知水平。

在员工满意度方面, 员工对工资福利评分较低, 其余题目评分均在8分以上, 属于优良水平, 可见工资福利是员工满意度的主要问题。从多因子方差分析看, 农户的满意度最低, 与其他水平的员工都有显著差异, 而基层管理人员满意度最高和一般员工有显著差别。而在工龄上3年~5年工龄员工与5年工龄以上员工有明显差别。所以企业要注意基层管理员工和一般员工的待遇差别, 和3年~5年工龄员工与5年工龄以上员工的待遇差别, 平衡员工间的满意水平, 企业才能有一个和谐的生产环境。

摘要:为了了解温氏食品集团企业管理与员工满意情况, 本文设计了相关调查问卷, 以各因素员工为样本, 进行调查数据收集。由于问卷问题有十个之多,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 对问题进行提出, 归纳为两个主成分 (企业管理因子和员工满意度因子) 。再对各因素的员工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研究企业内部员工对企业管理和工作满意度的评价情况。从中探求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提高员工满意度的方向。

关键词:温氏食品集团,企业管理,员工满意度,主成分分析,多因子方差分析

参考文献

[1]牛 刚:合作经营的一种新形式—温氏集团实证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6) :52-55

[2]牛宝俊 李大胜 熊启泉:“三温一古”养鸡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00, (1) :17~22

[3]吕建秋 毕英左 徐思祖:从温氏集团看农业科技产业与农业企业制度创新[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 1998 (4) :44~47

[4]张建华:创新、激励与经济发展[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2OOO

[5]张建华:创新、激励与经济发展[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2OOO

温氏集团 第8篇

近年来企业科技创新均取得了长足进步,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企业还尚未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自主创新能力还有相当差距,而由政府主导的科技力量又自成体系、既分散又重复,整体产出和转化效率较低。“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是一项复杂、系统、全面的社会协作过程,其战略性、基础性和公益性的特点,决定了政府在整个产学研创新合作过程中扮演的主导地位和重要角色,需要对大学和企业协同创新提供资源投入和政策支持。为此,本文拟对基于广东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温氏集团”)主导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成功案例分析,研究企业与外部不同主体间协同创新的长效机制。

二、温氏集团发展历程

温氏集团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三阶段:初步成长与积极探索阶段(1983-1991年)、科技创新与外部延伸阶段(1992-2003年)和协同创新与全面突破阶段(2004年至今)。1983年,温氏集团创始人温北英先生承包新兴县筋竹镇的一个养鸡场,同几位农户正式创立新兴县筋竹畜牧联营公司。在初步成长与积极探索阶段,建立了一体化养殖公司,公司结合肉鸡生产经营过程的种苗、饲料、饲养、防疫、销售五个环节设立了服务部、生产技术部、饲料部、营养部、销售部、财务部。1986年温氏实现第一次按股分红,同时印发了股权证。在科技创新与外部延伸阶段,温氏与华农大动科系达成长期合作协议;1993年温氏《员工准则》标志着温氏企业文化的形成;建立了全员股份合作制,1994年公司规定员工股份可在公司内部自由转让,每年拿一部分利润出来按股分红,使得干部员工除工资外,还有额外的投资收入,1996年温氏集团成立销售合作会,形成了企业的销售网络;2000年8月互联网站的正式开通标志温氏集团进入E时代;明确了企业的整个产业结构发展战略,1997年作出了发展养猪业的重大决定,2000年从澳大利亚引进数百头良种奶牛成立乳业公司,企业正式提出积极发展养鸡业,大力发展养猪业,探索发展奶牛业,加快向上下游产品延伸;在省内外建立养殖分公司,公司提供种苗、技术和管理等,开创了“公司+农户”合作模式,基本形成以广东为基地,华南、华东、华中、西南各自组团发展的全国战略布局。2003年产学研成果《优质肉鸡产业化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在协同创新与全面突破阶段,期间,温氏集团与华南农业大学、中山大学、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等全国1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2004年温氏集团成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06年产学研成果《禽流感灭活疫苗的研制与推广》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7年组建了广东省温氏研究院,成为了广东省第二家省级企业研究院,承担了国家星火计划、863计划项目以及国家生物育种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等重大项目的研发。产学研成果广东省首例体细胞克隆猪诞生。2010年温氏集团院士专家农业企业工作站揭牌。2011年被认定为国家级创新型企业,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2013年与华南农业大学联合申报的国家生猪种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立项。

三、温氏集团“三螺旋”(thetriplehelix)协同创新模式

“三螺旋”创新模式是指1995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社会学系Etzkowit教授和荷兰阿姆斯特丹科技发展学院Leydesdorff教授将美国遗传学家、哈佛大学教授Richard Lewontin用三螺旋解释基因、组织和环境三者对生物影响的“三螺旋”模型(Triple Helix)引入经济学,提出用来解释知识经济发展中大学、政府和企业之间相互依存的互动关系。“三螺旋”协同创新模式从大学、企业、政府三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着手,充分用好现有的国家政策,通过企业需求、大学需求和政府需求推动各种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打破不同创新主体间的体制壁垒,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共同探索建立“开放、集成、高效”的协同创新模式。在“三螺旋”理论中不强调谁是创新主体,大学、企业和政府三方都可以是创新的组织者、主体和参与者。温氏集团在近20年的发展中,与大学、政府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非常典型。

1. 企业需求

随着温氏集团从创业初期发展10年后,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1992年的年产值达到了3000多万元,但规模化养殖的各种风险也越来越大,企业面临大量的技术、人才和管理的需求。企业以技术入股的方式与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系开展全面合作,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20年间,在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建成近160家一体化公司,2012年集团全年上市肉鸡8.65亿只,肉猪813.9万头,肉鸭1437万只,生产饲料739.5万吨。年产值从3000万元到335亿元,增长1000多倍,成为亚洲最大的现代农牧集团的“温氏奇迹”。

2. 高校需求

教学、科研、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是现代高校的四大职能,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也有自身的内在需求。华南农业大学与温氏集团的产学研,一方面能从实际中找到课题,给学生作出了具体、详细的指导。另一方面,对于老师来说,可以找到科学研究和实际生产两者间的最佳结合点。在科研成果方面,先后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级奖励;在科研平台建设方面,建立了广东温氏研究院、国家生猪种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和国家级研究平台;在学科建设方面,培育的预防兽医学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占动科学院本科论文数的20%和8%-10%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在温氏集团完成,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在资金方面,温氏集团每年给华农大10%的技术股份。

3. 政府需求

大学与企业关系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不能不考虑政府作用,政府的作用是大学与产业关系的基础。政府需求集中体现在产业规划、公共卫生危机政府应急管理、环境治理、促进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等多方面。产学研成果“大华农”禽流感疫苗为抗击禽流感疫情作出了突出贡献;2010年温氏集团明确了“倍增计划“的目标,即通过5年左右时间的努力,将公司合作养鸡户的平均饲养规模从当前7500只/批,提升到15000只/批水平,养鸡户的平均养殖效益以当前的户均3万多元为基础再提高一倍或以上,2011年拿出5000万元研发经费,提供3亿元无息垫资额度作为2011年度“倍增计划”基金。2010年温氏集团荣获全国饲料行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企业称号,成为全国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2011年由广东省农业厅、环保厅联合召开的“全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暨畜禽生态健康养殖示范现场会”在新兴县召开,温氏集团在养殖环保治理工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

四、企业主导、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构建

1. 科技资源共享机制

科技资源共享是协同创新的关键,也是衡量是否真正协同创新的标准,构建科技资源共享机制是关系协同创新实施的成败。温氏集团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科技资源共享机制首先表现在科研创新人才的双聘;其次是科研设备、科技情报共享,提高大型科学仪器等科学资源的使用效率。实验室、实践基地共享,联合申报科研项目和科研平台;再次是科研成果共享,产学研成果先后获得省和国家科技奖励20多项,申请多项专利。

2.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是协同创新的重要使命。温氏集团协同创新的创新人才培养成功经验首先体现在企业创新领军人才的培养上,企业根据发展需要,要求高校委派高素质的专家常驻担任高层次技术管理岗位;其次体现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一企业通过实习挑选愿意留下发展的本科生、硕士和博士;二通过举办企业技术管理人员培训班。再次,创新寓教于研的人才培养体制,完善分阶段共同培养、相互联合培养、产学研结合培养等协同办学模式,在华南农业大学开设“温氏班”,采用“学校课程学习+企业课程学习+企业实习”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进行定向培养,对象为大二的动物科学学院所有专业品学兼优且有意愿修读的学生。学生毕业后,优先选拔进入温氏集团工作和录用为温氏员工。

3. 协同创新投入机制

协同创新离不开投入,构建健全、合理、高效的投入机制,是协同创新的重要保障。温氏集团协同创新合理的投入机制首先体现在政府的引导投入,充分利用政府部门公共服务资源(政策和资金)的引导、桥梁作用,有效整合产学研力量,鼓励和支持企业同大学、科研机构联合建立研究开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等创新组织,加大对产学研用结合协同创新的资金投入和支持力度,建立特色鲜明、机制灵活、能够解决重大问题的协同创新中心,启动能够调动各方积极性的重大协同创新项目,推动创新载体的建设,与华南农业大学等共建广东温氏研究院和国家生猪种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其次是企业的R&D投入,温氏集团每年除了给华农大10%的技术股份外,还提取总产值的0.5%作为专家的科研经费;再次是高校的人才投入,华南农业大学委派专家常驻企业。

当然,协同创新还必须提高在科技资源上的统筹、协调、整合等能力,建立协调机制,形成倡导、鼓励、支持协同创新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

摘要:大学、企业、政府三要素间相互作用的“三螺旋”协同创新模式极大地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广东温氏集团则是该模式应用中的典范。温氏集团注重科技创新,与华南农业大学、中山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一方面高校能从实际中找到课题,给学生作出了详细的指导,另一方面也满足了政府在产业规划、促进农民增收等多方面的需求。而科技资源共享、创新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投入等机制,在“三螺旋”协同创新模式发挥着重要作用。

遍地开花的温氏模式 第9篇

在沧州市农牧局有关人员的陪同下, 记者探访了沧州市龙头企业之一———温氏畜牧有限公司。

在天底下, 一碧千里, 绿油油的麦田像一块硕大的地毯, 伸展开来, 微风拂来, 麦浪随风起伏, 远处漂亮的猪舍若隐若现, 这就是广州温氏食品集团在沧州市所建设的“公司+农户”猪舍全貌。

改革潮起, 春风浩荡。经历30年的日夜兼程与艰苦创业, 广东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不仅发展成为一家特大型的现代农牧企业集团, 更是中国畜牧业最具影响力, 泛珠三角最具社会责任品牌之一。温氏把一派美满的景象, 从新兴播散向全国各地。

在三十年的磨砺中, 温氏摸索出一套独特的发展运营模式:以“公司+家庭农场+客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核心, 实施股份合作制的经营机制, 形成产学研结合、一体化养殖的发展方式, 实现“从农场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控制。

在畜牧产业中, 温氏负责种苗、饲料、技术、销售等关键环节, 农户负责具体的养殖工作, 客户负责产品分销。正是这套独一无二的模式, 带动千家万户的农户、客户, 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也让温氏一步一个脚印, 日臻完美。

广东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简称“温氏股份”) , 这个创立于1983年, 由七户农民集资8000元起步, 现已发展成一家以畜禽养殖为主、跨地区发展的现代农牧企业集团, 在农牧界缔造出了“温氏传奇”。在2015年11月2日, 温氏股份迎来了历史性的辉煌, 成功在深交所挂牌上市。

一个产业托起的全县农民增收致富梦

记者来到温氏畜牧有限公司采访的时候, 听闻这里有很多养猪户排队要加入温氏, 可是迫于当地种猪场的供应能力, 只能“等”。

据盐山温氏畜牧有限公司经理蒋骥介绍, 盐山温氏在2012年1月份注册成立, 注册资金1000万元, 设计规模为年上市肉猪50万头。总投资6亿元, 固定投资3.6亿元。是一家一体化种、肉猪生产、肉猪养殖的企业。到2016年底, 建成盐山总部办公大楼、饲料厂、4个商品猪场及成立3个服务部。

据了解, 现在, 盐山温氏公司已投资2.96亿元, 公司总部位于盐山正港工业园, 总部一期工程的饲料厂和一号员工宿舍楼于2015年8月竣工并投入使用, 二期工程的综合办公楼和二号员工宿舍楼, 目前已进入装饰的收尾阶段, 预计今年6月底可以全面投入使用。王打狼猪场已存栏种猪6000余头, 年产仔猪12.5万头, 并成功投入运营;王可忠猪场于去年已经投入生产, 预计今年6月份可达年产苗12万头的满负荷运营;温氏合作养户现已达300余户, 并且都取得可观效益, 每头猪均盈利230元左右, 年底预计养户可达450余户。

盐山温氏相关配套完善后可带动800户养户致富, 养户获利达1.2亿元。年产苗34万头, 可实现上市肉猪32万头, 养猪业务总销售收入达3.6亿元, 公司获利0.4亿元, 合作养户收入0.3亿元, 户均15万元。

蒋骥告诉记者“2012年, 自从温氏落户盐山以来, 得到了当地畜牧兽医部门的大力支持, 如果不是他们, 我们的公司不会那么快找到养殖用地。”

盐山县畜牧局副局长尚洪悦回忆起温氏刚刚落户盐山时的情景, “那时候我们畜牧局的人也对温氏不太了解, 很多人都说, 估计过不了多久就走了, 不一定是干实事的企业, 但是等我们去盐山温氏公司去探访时, 隆冬腊月, 没有暖气, 施工人员吃住在工地上, 从南方过来的人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认真地开展工作, 没有半点怨言, 而且干劲十足, 当时我们就感动了, 经过对这家企业的考察, 我们铁下心来让这家企业带领当地的老百姓发家致富。”

“盐山温氏公司秉承着总部‘精诚合作, 齐创美满生活’的核心经营理念, 以‘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 为合作养户提供猪苗、饲料、药物、技术、防疫措施及销售等一条龙服务, 实行全程专业、科学管理, 降低农户养殖风险, 赢得了当地政府的悉心关怀和广大合作者的普遍认同, 从而有力地带动了当地农民的创收致富和农村经济的繁荣。”蒋骥总结到。

温氏模式为何有那么强的吸引力

献县温氏畜牧有限公司于2015年1月与献县政府成功签约, 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人民币, 设计规模为年上市肉猪60万头。记者来到后感受到了养猪户对温氏的热衷。

据悉, 献县温氏畜牧有限公司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将投资6亿元建成总部办公大楼、年产13万吨饲料厂、4个年产12万头商品猪品猪场, 届时可实现年销售收入6亿元, 带动献县600户养殖户年增收6000多万元, 能有效地拉动献县地区经济的增长, 带领农民实现致富梦。

献县温氏畜牧有限公司经理温元鹏告诉记者, 目前, 献县温氏畜牧有限公司已发展约150户家庭农场户, 户均单养殖400头肉猪, 一年可养两批, 年获利润16余万元。

为什么温氏模式具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呢?温元鹏告诉记者, 所谓的温氏模式就是, 公司以委托饲养的方式实现与农户合作生产, 为单家独户的农户走向广阔的大市场搭建起一座桥梁, 使农户免遭市场价格波动而造成损失。在2014年养猪行情最差的阶段, 很多市场养殖户纷纷退出了, 被市场淘汰, 但是温氏合同养殖户平均每头猪盈利170元左右, 虽然公司亏损巨大, 但是形成了良好口碑和信誉度。

上一篇:数学建模教学体系下一篇:独立性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