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服务交通运输论文

2022-04-25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会服务交通运输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回顾2013年工作时指出,从政府自身改起,把加快转变职能、简政放权作为本届政府开门第一件大事。2013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后,铁路实行政企分开,国家铁路局由交通运输部管理,由此交通运输开启了深化大部制改革之路。

社会服务交通运输论文 篇1:

2020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召开努力建设人民满意交通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9年12月26日,2020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在交通运输部党校召开,总结2019年工作并部署2020年工作。交通运输部党组书记杨传堂、部长李小鹏出席会议并讲话。

一、2019年交通运输工作

(一)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成效明显

京津冀暨雄安新区交通建设取得标志性成果,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运,京张高铁全线通车,延崇高速年底建成。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加快构建,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竣工验收,武汉至安庆段6米水深航道整治工程进展过半。粤港澳大湾区交通运输加快发展。长三角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步伐加快,实现上海、南京、杭州等主要城市间1.5小时快速通达。推动黄河流域交通运输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起步。

(二)交通运输高水平开放加快推进

成功举办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设施联通分论坛,交通运输领域15项合作成果写入高峰论坛的成果清单。同江铁路大桥主体工程完工,中俄黑河公路大桥交工。

在交通互联互通、运输走廊、海事、搜救、救捞、教育等领域与周边国家合作不断深化。第十六次连任国际海事组织A类理事国,交通运输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三)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发展有序推进

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智慧公路试点、智慧港口示范工程、E航海示范工程、交通旅游服务大数据试点工作有序实施。“综合交通一张图”上线运行,调度与应急指挥系统基本实现全国联网,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行业应用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

新技术研发和应用积极推进,积极推动自动驾驶等前沿技术发展,联合认定三个自动驾驶技术封闭场地测试基地。

运输结构调整持续推进,铁路、水运货运量增加2.45亿吨、4亿吨。船舶排放控制区政策实施范围扩大。“碧海行动”在全国沿海深入开展。

(四)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

过去一年,交通运输部打赢交通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

“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新改建农村公路29万公里,实施“畅返不畅”整治工程7.9万公里,农村公路实现通村畅乡。新增通客车建制村超过9400个,其中贫困地区超过5800个,24个省份实现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通客车。深化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路长制”得到有效推广,新创建83个“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交通扶贫富民成效显著。推动贫困地区乡镇运输服务站建设,建成农村地区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8300余公里,“交通+产业”“交通+旅游”“交通+电商”等模式良性发展,农村电商潜力进一步释放。

交通运输部专项扶贫任务取得决定性进展。四川黑水、壤塘、色达等三县有望脱贫摘帽,帮扶地区66个县(区)均实现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培训基层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7000余人次。铁路、民航、邮政扶贫任务也按照年度目标有序推进。脱贫攻坚专项巡视整改任务全面完成。

(五)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

过去一年,交通运输部深入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八字方针,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进展。

加大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多措并举稳投资,预计2019年全年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32135亿元,其中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分别完成投资8000亿元、23185亿元、950亿元,预计新增铁路8000公里、公路33万公里,高等级航道385公里、民用运输机场5个,邮政快递服务网点和智能投递终端建设加快,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

运输服务能力持续提升。预计2019年全年铁路货物发送量完成43.9亿吨,增长9%;公路、水路营业性货运量分别完成416.5亿吨、74.5亿吨,增长5.3%、6%;民航货邮运输量完成748万吨,增长1.2%;快递業务量完成630亿件,增长25%。铁路旅客发送量完成36.8亿人,增长9%;公路、水路营业性客运量分别完成130.2亿人、2.7亿人,下降4.8%、2.3%;民航旅客运输量完成6.67亿人,增长9%。道路客运联网售票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20余个省份试点开展了道路客运定制服务,275个地级以上城市实现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建成100个“司机之家”,31个省实现汽车维修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全覆盖和互联互通,琼州海峡客滚运输实现班轮化运营和统一联网售票,交通惠民便民力度持续加大。

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取消下放10项审批事项和46项证明事项,推动修改涉及“放管服”改革的法律、行政法规5件,规章25件。“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互联网+监管”、信用监管等加快推广,道路普通货运车辆综检联网和网上年审全面落地,港口作业单证电子化、国内船舶证书“多证合一”有序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海事申报加快实行,涉企服务进一步优化。继续实施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等优惠政策,制定港口降费政策,预计全年交通领域降低物流成本800亿元,民航减税降费预计达90亿元。

交通运输发展新动能加快培育。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与交通运输融合程度更深、覆盖面积更广,电子不停车快捷收费(ETC)加快推广,网约车、共享单车、网络货运等新业态发展更加规范。交通运输与相关产业加快融合发展,高铁经济、服务区经济、邮轮经济、枢纽经济等蓬勃发展。

综合交通融合发展稳步推进。铁水联运、江海直达等组织模式加快推广,一批辐射带动力较强的综合客运枢纽和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开工建设。70个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开通线路394条,预计全年完成集装箱多式联运量超过480万标箱,实现两位数增长。“零距离换乘”“一站式服务”、行李直挂等联程服务大力推广,综合交通运输一体化水平稳步提升。

(六)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目标即将实现

过去一年,交通运输部全力推进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工作,目前工程建设全面完工,截至2019年12月18日,全国ETC用户累计达到1.92亿,撤站目标即将实现。

深化收费公路制度改革,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实现不停车快捷收费,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决策部署,也是重大的民生工程,时间紧、任务重。撤站工作拉开大幕以来,交通运输部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指挥体系,细化任务分解,优化政策措施,推动了工作落实。

工程建设全面完工。29个联网收费省份共建设24588套ETC门架系统,改造48211条ETC车道,改造完成487个省界收费站,启动实施11401套高速公路入口不停车称重检测系统,全网收费系统联调联试工作顺利推进。

ETC推广发行完成目标。多方协同联动,加大发行力度,拓宽应用场景,大力推广宣传ETC,截至2019年12月18日,全国ETC客户累计达到1.92亿,新增ETC客户1.11亿,完成ETC发行目标任务的101.25%。

完善政策制度保障体系。发布收费公路车辆通行费车型分类行业标准,联合多部门调整货车通行费计费方式,优化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等通行政策,清理规范地方性车辆通行费减免政策,人员安置有序开展。

(七)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

过去一年,交通运输部运输安保和应急处置工作有序开展,圆满完成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重大活动和重点时段交通运输保障工作,积极有效应对各类极端恶劣天气和自然灾害。

截至2019年11月底,交通运输行业公路水路发生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失踪人数同比下降14.9%和22.7%,铁路运输安全持续稳定,民航实现运输航空安全飞行111个月、7956万小时的安全新纪录。交通运输部组织协调搜救行动1736次,搜救遇险船舶1433艘、搜救遇险人员13367人,搜救成功率96.4%。

安全生产责任进一步落实。组织实施安全生产考核评价,加大对“两客一危”车辆、重点船舶等监督检查力度,统筹规范行业安全生产检查,加强事故暴露问题的整改落实。道路水路运输企业、港口营运企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持续加强。全国高铁沿线环境安全整治初见成效。

安全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加强交通运输领域24类安全生产重大风险防控,完成乡道及以上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24万公里、改造危桥4700座,不断强化通航建筑物和航运枢纽大坝运行安全。“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建设稳步推进。

二2020年交通运输工作安排

(一)2020年交通运输工作的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确保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筹备办好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持续推进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综合交通一体化融合发展,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努力建设人民满意交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当好先行官。

(二)2020年主要预期目标

2020年,交通运输将完成铁路投资8000亿元,公路水路投资1.8万亿元,民航投资900亿元。在2019年实现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基础上,2020年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客车。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增长12%以上。乡镇快递网点覆盖率达到98%。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紧要之年。新的一年,交通运输部将重点做到“五个确保”,即:重点确保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确保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确保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确保办好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确保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

(三)2020年十二项重点工作

一是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好先行。

进一步加大貧困地区通客车攻坚力度,确保2020年9月底前实现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客车的目标。以“三区三州”为重点,推动连接贫困地区铁路、高速公路、普通国道等对外骨干交通网建设,大力推进撤并建制村等人口较大规模自然村、抵边自然村通硬化路,持续推进乡镇运输服务站建设。推进贫困地区水运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益性“慢火车”服务品质。持续推进“交通+特色产业”扶贫。支持定点扶贫县、对口支援县巩固脱贫成果,帮助六盘山片区剩余贫困县如期脱贫。持续抓好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整改。加强交通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全力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和交通污染防治攻坚战。

二是重在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

加快建立实施机制,加快完善规划体系,加快实践探索。

三是全力筹备办好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

细化落实大会筹办总体方案,认真做好大会筹办各项工作,认真准备好会议成果。

四是进一步深化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补齐短板。加强战略性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基础设施网络化。加快推进重庆至昆明、和田至若羌等铁路项目建设,推动铁路专用线进港口、物流园区及大型工矿企业。启动建设一批国家高速公路、普通国道待贯通路段项目和拥挤路段扩容改造。改善内河航道1200公里,加快推动引江济淮航运工程、长江口南槽航道治理一期等重点工程,提升沿海港口重点货类装卸能力。加快成都天府机场等项目建设。

降低物流成本。大力發展多式联运,启动第四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深化ETC技术拓展应用,优化货车不停车快捷通行,继续推广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优化落实“绿色通道”等政策,巩固优化大件运输跨省并联许可,持续推进普通货运车辆“三检合一”,推进货运车型标准化,开展危险货物运输罐车治理。巩固落实港口降费措施。精简铁路货运杂费项目。

改进提升服务。鼓励发展形式多样的联程运输。推进铁路、道路运输、水运电子客票应用。积极发展道路客运定制服务。推动交通一卡通“全国通用”与便捷应用,开展ETC智慧停车城市创建活动,推广应用汽车维修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开展全国干线公路养护管理评价、公路服务区文明服务创建,落实“厕所革命”部署,新建改建公路服务区公共厕所600个,新增建设100个“司机之家”。提升航道养护管理服务水平。研究制定邮轮运输服务标准,继续推进海南邮轮海上游试点,提升琼州海峡客滚运输班轮化服务水平。改进铁路站车服务。保持民航航班正常率80%以上。

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再取消下放一批行政许可事项,继续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常态化,推进“互联网+监管二深化”“信用交通省”建设。推进政务服务向“两微一端”延伸,加快道路运输电子证照系统建设,推进实施船员服务便捷工程。持续开展“减证便民”行动,加强涉企收费清理。支持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增强发展动能。鼓励和规范发展定制公交、网约车、共享单车和分时租赁等新业态。支持网络货运新业态创新发展,优化冷链运输、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拓展通用航空新业态。壮大冷链快递、即时直送等新业态模式。

促进融合发展。提升基础设施网络连通畅通和衔接转换水平,提升综合交通枢纽发展质量,完善港站枢纽集疏运体系,提高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效率。依托大型枢纽建设,促进临空、临港经济发展。加快“快递进厂”进程,推进红色旅游公路、旅游主题公路服务区、旅游航道等建设,完善交通设施旅游服务功能。

五是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暨雄安新区交通建设方面,着力打造区域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启动实施天津港绿色智慧专业化码头科技示范工程,推动津冀港口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方面,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措施,组织开展长江经济带船舶和港口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提升长江黄金水道功能,力争武汉至安庆6米水深航道整治工程交工试运行。加快推进朝天门至涪陵等重点航道工程。协调推进三峡枢纽水运新通道建设前期工作;粤港澳大湾区交通运输发展方面,加快推进西江航运干线扩能、南沙港区四期等重点工程,做好长洲枢纽通航保畅工作。加快发展“一单制”联运服务。有序推动邮轮港建设;长三角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方面,协同推进长三角港航一体化发展六大行动,推动现代高端航运服务业发展,促进海事一体化融合发展。打造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全面加强黄河流域交通运输生态保护。

六是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

推进交通项目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加快提升运营服务水平。

七是进一步深化交通运输重点改革。

进一步深化收费公路制度改革,深化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快捷收费改革,研究探索ETC自由流收费技术应用,完善系统运营和服务保障体系,加强对客户的服务。加强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后过渡期间的路网运行保障。做好货车通行费计费方式改革调整工作,确保不增加货车通行费总体负担。深化ETC技术拓展应用,优化货车不停车快捷通行,继续推广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优化落实“绿色通道”等政策,开展ETC智慧停车城市创建活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深化投融资改革,稳定车购税等交通专项资金政策。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综合交通管理体制机制。

八是加快提升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完善综合交通法规体系,深入推进法治政府部门建设,提高执法规范化和现代化水平。

九是大力推动智慧绿色交通发展。 提高技术研发能力。加强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应用研究。推进自动驾驶等前沿技术发展。加快500米饱和潜水系列技术研发应用;加快推动智慧交通发展。推动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改造,深入推进智慧港口等试点。继续推进智慧海事、E航海等试点。推进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全球航运服务网络研究。加快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民航、铁路、道路运输、长江航运、邮政等领域应用;大力发展绿色交通。积极推进绿色航道、绿色港口建设。加强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绿色航运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

十是努力开创交通运输开放合作新局面。

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交通互联互通,深化交通运输对外合作交流,深入参与交通运输全球治理。

十一是牢牢守住交通运输安全发展底线。

进一步加强安全体系建设。启动深化和提升安全体系建设三年行动。依法加强危险品运输、高铁和旅客列车、水上客运、道路客运、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民航、邮政等领域安全监管。继续推进应用非现场安全监管手段及科技执法。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

加强安全风险管控。持续开展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深入推进“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建设,开展“坚守公路水运工程质量安全红线”专项行动。实施乡道及以上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15万公里,改造危桥3000座,强化公路桥梁安全防护,推进隧道提质升级。继续推进营运客车安全监控及防护装置整治。推进道路运输安全警示教育基地示范建设。完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强化源头治理。加强平安港口建设,持续加强四类重点船舶和“六区一线”水域安全监管,继续开展脱管船舶整治。开展航运枢纽大坝除险加固、中韩客货班轮运输专项整治“回头看”等行动。

强化重大运输安保和应急处置能力。扎实做好重大活动和重点时段运输安保工作。强化防汛防台风等季节性安全生产工作,积极应对极端恶劣天气和自然灾害。完善应急预案及制度体系,加强应急值守。提升海上大规模人员遇险和海上重大溢油应急处置能力,组织联合演习演练活动。推进现代化搜救体系和专业救捞体系建设。

十二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和机关建设。进一步提升行业软实力。

作者:本刊前方报道组

社会服务交通运输论文 篇2:

交通运输改革要突出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职责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回顾2013年工作时指出,从政府自身改起,把加快转变职能、简政放权作为本届政府开门第一件大事。

2013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后,铁路实行政企分开,国家铁路局由交通运输部管理,由此交通运输开启了深化大部制改革之路。

为此,《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专访交通运输部党组书记、部长杨传堂,从一个国家部委的角度,来梳理过去一年政府是如何改革自身的。“当前交通运输改革面临的很多问题也都是比较难啃的硬骨头,甚至是牵动全局的敏感问题和大问题。”杨传堂坦诚地说。
工作重心在战略规划

中国新闻周刊:2013年,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启动,铁路并入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部对有关职责和机构编制也进行了调整,其职责功能是如何定位的?

杨传堂:去年3月下旬,我们成立了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研究有关政策和重大事项,制定了工作方案。

去年11月25日,中央编办印发了交通运输部有关职责和机构编制调整方案。今年年初,我们召开了部机关落实调整方案动员大会,拟定了实施方案,明确了调整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步骤、内容及要求。调整方案明确交通运输部管理国家铁路局、中国民航局、国家邮政局,负责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统筹规划铁路、公路、水路、民航以及邮政行业发展,承担综合交通运输规划、战略、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的拟订及起草职能。

同时我们还调整了交通运输部部分内设机构设置。总的来看,这次有关职责和机构编制调整突出了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职责,突出了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的职责,理顺了交通运输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单位的职责分工,合理调整了机构和编制,有利于完善交通运输大部门制管理体系。

中国新闻周刊:简政放权作为去年政府改革的“重头戏”,交通运输部做了哪些工作?

杨传堂:去年,交通运输部取消和下放了12项行政审批事项,今年年初,又取消和下放了5项。按照中央要求,我们坚持把职能转变作为机构改革的核心,建立了清理行政审批工作机制,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加快推动政府职能向加强市场监管、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

针对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项目,我们还及时组织修订了涉及到的5件行政法规和10件规章。现在来看,我们取消和下放了17项行政审批事项,释放了企业、基层的活力。

中国新闻周刊:对于简政放权,交通运输部下一步还有何打算呢?

杨传堂:下一步,我们要继续按照国务院的部署要求,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向市场放权、向社会放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进一步减少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许可事项。

我们对拟取消下放的行政审批项目进行了充分研究论证,提出了2015年前取消或下放37项行政审批项目的计划。同时,我们还要强化战略规划、政策法规、标准规范职能,加强安全监管、公共服务和规范市场秩序职能,处理好与其他部委、部管国家局的关系,多思考、多研究影响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重大问题,把工作重心放在战略规划、政策法规和制度设计上来。
找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破口

中国新闻周刊:对于未来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交通运输改革重点有哪些?

杨传堂:交通运输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域多、范围广,必须牵住“牛鼻子”,既要用十个指头弹钢琴,又要找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破口。

研讨班上,我们提出了需要思考研究的25个问题,涉及交通运输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

在2014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我们又进一步梳理归纳,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推进五项改革。第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包括进一步简政放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在完善发展战略、政策、规划、法律法规、制度体制机制等方面力争有新作为、有新突破,稳步推进交通行政综合执法改革。

第二是深化交通投融资体制改革,包括围绕理顺中央与地方事权深化交通运输行业财税体制配套改革,研究构建支撑普通公路建管养的投融资体制,研究建立交通基础设施特许经营制度。

第三是深化公路水路管理体制改革,包括加快建立事权与财力相匹配、建管养相协调的公路管理体制机制,深化水运管理、航道管理、海事管理、救助打捞、交通公安管理体制改革。

第四是深化交通公共服务改革,包括加强相关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的研究制定,推动建立科学规范的政府购买交通公共服务制度,加快推进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管养体制改革。

第五是深化市场监管体制改革,包括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交通运输市场体系,积极参与和促进交通运输价格改革,深化道路货运管理改革,加强工程质量监管,完善统一市场准入制度。

中国新闻周刊:交通运输部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是如何部署的?

杨传堂:根据中央的要求,我们在2月24日成立了交通运输部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我担任组长,负责交通运输改革的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

今年的改革任务是很繁重和艰巨的,除了要落实好有关职责和机构编制调整的工作外,还要按照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的部署,围绕推进五项改革重点抓好三个方面:一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主要包括研究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和工程监理制四位一体的公路建设管理体制、制度、建设项目管理方式的改革路径和工作方案。完善收费公路管理政策,研究收费公路特许经营制度相关实施办法。深化内河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界河和长江航道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进一步理顺三峡船闸管理体制。

二是深化交通运输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主要包括进一步取消和调整交通运输行政审批事项,建立健全行政审批公开制度,向社会公布交通运输部负责实施的行政审批目录并及时更新目录。对已公布取消、下放的审批项目,认真做好落实和衔接工作,避免通过登记、备案、年检、审定、认定等方式变相设定行政审批,同时确保管理不缺位、监管不放松、服务更到位。

三是深化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主要包括改进交通运输行政执法工作,深入开展公路交通执法专项整改。以基层执法队伍的职业化建设、基层执法站所的标准化建设、基础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建设(即“三基三化”)为载体,加强执法形象和法制工作队伍建设。全面推进海事系统的“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和交通公安的“正规化、专业化、现代化”建设。

中国新闻周刊:你对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深化改革是如何评估的?

杨传堂: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事关交通运输发展全局,影响交通运输发展走势。未来几年,是基本建成现代交通运输网络的关键时期,也是构建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时期。交通运输改革面临的矛盾多,需要沟通协调的任务也很艰巨,改革的复杂性、敏感性、艰巨性前所未有,需要极大的改革勇气和政治智慧。

我们必须秉承改革开放之初的锐气和勇气,根据新形势新要求,结合交通运输实际,加强顶层设计,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增强改革的内生动力,推进交通运输改革深入发展。

作者:王全宝

社会服务交通运输论文 篇3:

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研究

摘要: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通过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内涵剖析及社会服务现状分析,找出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树立社会服务办学理念、构建多元化社会服务平台、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实施品牌战略等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并最终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服务模式。

关键词: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区域经济社会

以服务为宗旨,满足经济社会对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是高职院校生存的基础,也是高职院校自身价值的体现。《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强化社会服务功能是高等职业院校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高职院校要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技术应用中心、产学研结合基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为产业升级服务;建立和完善教师社会服务的制度与政策,引导教师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放教育资源,面向行业企业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支持企业在岗人员技能更新;满足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在岗接受高等学历教育需要;为社会(社区)成员提供多样化、个性化学习方式,成为当地继续教育、文化传播的中心。

一、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内涵

上世纪30年代,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最早将社会服务作为高等教育的新功能,把判断教授的标准与其服务社会的能力结合起来,使社会服务成为了高等教育的三大功能之一。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技研发以及直接为经济社会服务等。狭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等学校在各种教育活动和教育过程中,以各种形式为社会发展所做的经常的、具体的、服务性质的活动。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种教育类型,其人才培养目标是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具有明显的高等性、职业性和行业性特征,由此决定了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在功能定位、活动内容上有别于学科型、工程型的高校,其社会服务能力内涵就是提供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及社会人力资源开发、培训;提供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创新、推广、开发和转化等应用技术服务;以自身优势对口支援与交流职业教育办学成果与经验。

二、我国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现状

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大都是通过“三改一补”等途径合并组建而成,虽经过20余年的高速发展,在总体规模上已经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因其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就社会服务功能体现来看,还明显滞后于区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认识模糊,模式陈旧。职业教育的根本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是指职业教育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办学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指以学生的就业和创业引导教育和教学,并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以能力为本位”是指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目标,培养各种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能力的培养必须与现代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相适应。多数高职院校对此理解不到位,与产业、行业间缺乏良性互动,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专业培养计划盲目模仿普通高校课程体系和课程形式,在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方法使用上,倾向课堂教学和理论知识传授,忽视对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及“必需、够用”原则理解不透,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难以落实。

2.管理体制缺失,缺乏主动性。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多数高职院校都面临着新校区建设、扩招、就业及人才评估、示范校建设等多重压力,学院的主要精力及工作重点都放在了人才培养这一方面上,对社会服务则更多的是停留在倡导、研讨及自由实践阶段。目前,多数高职院校都没有成立专门面向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社会服务部门及专职管理人员,相关工作均由科研管理部门兼职承担,缺乏相应的激励政策及工作措施,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激励机制也尚未形成。同时,高职院校教师普遍承担着较为繁重的教学任务,对社会服务存在着一定的认识偏差,对与社会行业打交道、开展社会服务等方面精力不足、渠道不通,没有积极参与地区社会经济建设的热情和主动性,再加上机制建设相对滞后,客观上造成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3.教学设施匮乏,服务能力较差。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方针的推动下,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高职院校的招生人数逐年攀升,量的快速发展与资源紧缺矛盾日趋突显,迫使大多数职业院校不得不把大部分资金用于校园基础性建设,造成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设备、场地无论在质量上还是在数量上远远不能满足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由于高职院校教师大多数都是普通高校毕业生,没有真正走出过校门,虽然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但缺乏实践经历,生产实践和技术应用能力较弱,社会服务能力较差。尽管近几年各学院都相继启动了“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并聘请和引进一批企业中高级技能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但在数量和质量上仍难满足高职院校的需求,使得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难以开展。目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内容和形式单一,大都停留在技能鉴定培训、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上,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服务项目不多,缺乏整体连续性及系统性。

4.与行业、企业联系欠密切,办学特色不明显。目前多数高职院校与地方行业、企业缺乏良性的联动运行机制,对市场人才需求把握能力欠缺,反应不灵敏,专业设置没有进行以就业为导向、以本地区经济结构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系统、全面与科学的论证,仅以学院现有条件及生源需求为依据,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导致专业同质化、结构不合理、无特色等现象,与市场经济密切相关的品牌意识极其薄弱,缺乏符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强势特色的重点专业、精品专业。一些高职院校热衷于设置社会热门程度高和办学成本低、见效快的专业,特别是热门专业则是“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忘记自己的强项及优势在哪里、办学目标及定位是什么,更没有深入研究预测市场的变化,根据未来人才需求适度超前设置或调整专业,致使与地方经济社会人才需求脱节,不能充分满足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

三、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途径

1.树立为社会服务的办学理念,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高职院校要正确理解高职教育的高等性、职业性和行业性特征,明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融入办学理念、办学思路中,围绕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带动专业调整,引导课程设置,实现专业与产业的对接。如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密切围绕国家和湖南省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型产业——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业,重点发展轨道交通类专业,打造铁道机车车辆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品牌,调优调强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类专业,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近三年共新增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控制等近10个专业,撤销了动漫设计与制作、计算机硬件与外设等10余个专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毕业生订单率达到70%以上,订单学生双证获取率达到95%以上,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大幅提升。学院连续三年被评为湖南省普通高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2.内建机制外搭平台,提高社会服务主动性。高职院校要切实将社会服务放到学院发展的重要位置,对内应组建专门的机构及专职人员,构建社会服务信息平台,协助指导教师开展社会服务,制订及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对社会服务项目进行政策倾斜;对外要加强与政府、企业行业的联系、交流,争取各级政府及行业企业的支持,为教师开展社会服务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社会服务平台,激励与引导教师参与社会服务活动。我院相继出台、修订了横向课题管理办法、“双师素质型”教师资格认定考核、奖励办法等管理制度,对教师参与社会服务进行重点扶持,为教师走出校门,到企业实践和体验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同时我院利用自身的专业特色及老牌铁路院校的行业优势,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合作,搭建了“株洲市园区与县域经济研究所、南方铁路运输职业教育集团、湖南铁道学会职业教育委员会”3个社会服务平台,并依托三大平台组建了5个技术服务中心,成效显著。社会服务项目数量逐年增多,层次逐年提高,形式逐年成多样性,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幅提高。

3.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提升服务能力。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是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办学综合实力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基础。高职院校应全面调整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学基本设施的现代化、信息化水平;建设集职业道德养成、职业素质形成、职业能力构成于一体的与企业行业对接紧密的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立健全教师队伍管理机制,逐步形成培养与引进并举,理论与实践并重,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我院无线网络覆盖到校园每一个角落,有多功能多媒体教室130多个,1.5万平米的数字化图书馆,所有主干课均采用“3G实景课堂”教学;建有实训场景与现场完全一致,融高铁、普铁、地铁学生实习实训与员工培训于一体,校企共建国内先进的铁路综合实训站、实训场等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实习实训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技能培训和生产实践,依托行业企业,采取“挂职锻炼”、“结对子”、“共建考核机制”等方式开展师资建设,提升了教师的服务能力,效果显著,年均接待全国20多所高职学院来我院交流学习,教师年均外出授课10余人次,申请拥有独立知识产权专利7项,全国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奖1项。

4.实施品牌战略彰显特色服务。品牌是为社会所认可并享有较高声誉的标志,是高质量、高技术、高信誉、高知名度的象征,是高职院校自身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所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差异化优势,是最难模仿、最难超越、最为持久、最具竞争力的优势。因此,高职院校应将品牌战略作为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抓手,在“特色”上做文章,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和专业优势进行特色设计,以特色带动其他,以其他促进特色更加优化,进而带动社会服务能力整体水平的提高。我院拥有60多年铁路行业底蕴,与全国18家铁路局、20余家地铁公司形成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在社会服务中,立足行业,依托行业特色和智力优势,紧密围绕铁路行业、城市轨道交通和株洲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科学构建轨道交通运输特色的专业体系,彰显具有铁路特色的专业集群发展和竞争优势,先后为铁路运输行业培养技术和管理人才2万余人次,培训铁路员工10万余人次,铁路工种职业技能鉴定4万余人次,学历教育1千余人次,铁路行业技术服务项目40余项。

总之,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其水平和质量反映着学校办学理念、研究水平、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及文化社会影响力。目前社会服务其内涵的丰富性和实践的艰巨性正在不断地显现出来,需要高职院校发挥各自优势,多渠道探索社会服务的方式,丰富社会服务的途径,实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方美群.提高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对策研究[J].国

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1).

[2] 黄专途.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与管理研究[J].教育

探索,2008,(1).

[3] 肖飞鹏,庞晓勤.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策略分

析[J].科技文汇,2012,(6).

作者:欧阳旻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行政强制法律思考论文下一篇:环境公益诉讼法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