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业教育新闻传播论文

2022-04-19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校专业教育新闻传播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本文分析了面临地方性高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后,对新闻专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亟待改革。结合应用技术型高校培育应用型人才的定位,要求新媒体传播时代应用技术型新闻专业教育需要从把握舆论导向,注重党性教育;突出学院优势,注重通识教育;“请进来”、“走出去”,把握实践机会;以就业为导向,调整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改革。

高校专业教育新闻传播论文 篇1:

基于理论与实践维度探索高校新媒体人才培养路径

关键词:新媒体;人才培养;课程设置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传媒行业进行了新时代,新媒体开始在人民日常生活中占日趋重要的作用,互联网与新媒体相关产业空前发展,使传统媒体开始急速转型与变革,新形势下行业内急需具备内容策划、开发、制作和传播能力的新媒体人才。我国新媒体行业从业者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仅依靠高校培养的新闻专业毕业生已无法满足媒体新时代的需求。加强新媒体人才培养,解决新媒体人才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探索一条适应时代和学生成长的新媒体课程设置的道路势在必行。
一、新媒体人才的能力需求

新媒体人才要有内容策划、开发、制作和传播的能力。既擅长融媒体内容的生产,又要掌握各种媒体传播之道。在具备传统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和评论的基本业务能力的基础上,掌握图片设计、音视频剪辑、策划营销等运营能力的新媒体人才更具有竞争性。同时,在当今纷繁多变的大数据时代,既能收集碎片数据,又能还原和挖掘图文内容,也将成为新媒体人才的重要技能。
二、高校新媒体人才培养方向

新媒体人才的培养主要分为两个方向:一是信息传播方向,培养重点在于被培养者需能够明晰不同信息的传播方式与新媒体行业规则,能够判断大众传播舆论领袖的产生、成型、发展过程等非显性信息,能够充分了解新媒体行业就业形势,找寻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二是新媒体策划人才培养方向,即新媒体人才需有能力明确新媒体运营中利益相关者的需求,组织策划中小型商业活动,并对新媒体工作具有分析能力,能够判定实际发展情势来选择可行路径进行决策,从而完成本职工作。
三、国内新媒体人才培养研究现状

(一)关于新媒体人才培养

张运香(2013),李川汇(2013),金升灿(2013)在《论高校新媒体人才的培养策略》一文中针对新媒体人才培养的发展现状分析预测了新媒体人才的发展趋势及以及人才转轨方向,并提出了相关培养策略;张梅贞(2016)在《我国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新媒体运营”方向人才需求调研与人才培养》中运用数据抽样调查及分析等方法对社会新媒体人才缺口的类型进行了调查,并提出了相关解决对策。

(二)关于新媒体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

李丽萍(2016)在《新媒体时代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策略》一文中对传统创业和新媒体视域下的创新创业相比较,着重阐释了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陈国军(2018)在《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要素整合的视角》一文中指出高校树立新媒体意识,能够助推学生识别把握创业机会,打造具有新媒体属性的大学生,并提出了相关策略选择。

(三)关于新媒体实践教育研究

李福顺(2017)在《普通高校网络媒体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中重点分析了高校的媒体网络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高校对人才的培养目标过于空泛,并有针对性地阐释了相关培养方案与建议。

我国国内对于新媒体人才培养研究的现状分析着眼于对结果的阐述,研究新闻传播的学者目前偏重于设计课程,而对于新媒体人才培养与学科自身的结合,目前仍无战略性研究。本研究创新之处在于着眼课程内容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模式、考核形式等本质内容分析新媒体人才培养的现存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四、现有高校新媒体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现状

(一)课程体系建设

国内高校新媒体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以新闻传播学专业为开端。据2015年《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显示,我国开设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高校已达600余所,其中近70所高校开设了新媒体相关专业,企事业单位成为此类专业本科毕业就业者的首要选择,第二选择为各类媒体。国内高校根据实际情况与自身优势,在建设新媒体专业上力求以本校特色为亮点。如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都具有独树一帜的鲜明特色。媒体融合的新型传播方式对课程设置提出了新要求,在专业设置中考虑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加大通识教育课程和新媒体技术内容课程的比重,课程体系设置更加科学完整,课程内容安排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由单支到形成体系。

国内高校新媒体专业课程设置,内容大体可分为新闻、运营、设计等。课程设置模式主要有三类,分为注重培训传统新闻,辅之以互联网信息传播与应用的模式;注重培训互联网应用与技能,辅之以传统新闻的模式;注重培训传播学,辅之以互联网信息传播与应用的模式。三类模式都体现了高校课程设置的目标为大力培养综合型、复合型新媒体人才。〔1〕

1.理论教育方面

面对新媒体视域下的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危机,国内高校纷纷做出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以复旦大学和清华大学这两所典型大学为例。

复旦大学新闻学专业本科学生在校期间需获得143学分,课程设置分为通识教育、文理基础、专业教育三个板块,分别不低于50学分、28学分、61学分,另选修课程为4学分。学分达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标准才能获得毕业条件。〔2〕复旦大学注重“通识育人”,通识教育课程要求每一个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必修思想政治理论课,此模块占12学分。同时文理基础课程要求学生必须选修传播学概论、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和新闻学概论。此外还在逐步升级优化现有课程体系,开设媒介技术导论、视觉传播、数据分析与信息可视化等新媒体前沿课程,在本科生阶段开设新媒体相关课程共计20门。

清华大学新闻学专业本科学分体系由课程学分,实践学分和论文训练学分三方面构成,分别不低于140学分、22学分和10学分,这要求清华大学新闻学专业本科学生在校期间需获得172学分。课程设置分为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分别不低于62学分、15学分和63学分。其中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和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构成新闻学专业通识课程(≥77学分),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是清华大学新闻学专业的特色课程,要求修读40学分。国内大部分高校的公共課程,即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体育、大学外语三类也纳在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中。

2.实践应用教育

新闻传播学专业在大学期间所学的课程大多理论性与实践性紧密结合,这一特点奠定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地位。以复旦大学和清华大学为例,实践教学方面,复旦大学本科教学计划设置了两次实践学习,分别在二年级暑假和三年级下学期。清华大学设置了社会实践和专业社会实践、专业实习三类实践教学方式,共16学分,旨在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新媒体人才。

(二)教学模式方法

1.混合教学模式

“混合教学”是结合在线学习和教师面授的教学方式,从本质上来讲,该模式融合了传统课堂教学与数字化、网络化在线教学的双重优点,展现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引导、激励、启发、监控等作用,同时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创造性。通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整合所需的信息技术要素,混合教学模式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状态。

目前,混合教学模式已逐渐成为高校中普遍的教学模式,它能够全面地应用各种教学基础理论、新技术方式和应用手段进行教学,通过对多种教学要素的优化配置,将传统课堂和在线网絡的两种不同教学方式的优势有效融合,从而达到增强教师教学实效性,促进学生学习高效率的双重目的。

2.基于MOOC构建的教学模式

高校MOOC的教学模式是通过网络实现教师学生双向交流互动的模式。教师在教学前预先设置教学目标,开放共享多种教学资源,设置交流互动的学习情境,在学生活动过程中,发布问题,主导研讨,进行教学实践与评价。学生在学习前结合教学资料进行自主预习,在线建立学习小组,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头脑风暴,产生思维碰撞,“面对面”学习讨论,通过互相评估或自我评估,培养学生多向求异的思维方式。

3.“翻转课堂”的定义与教学模式模型

“翻转课堂”模式将学习过程中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两个步骤倒置,即知识传授由学习者在课前通过观看教师微视频课程、完成针对性练习等方式在教室外完成;知识内化通过学生的协作探究在教室内完成。视频讲座是翻转方式的关键要素,一般来自教师创建发布或从网络数据库中搜选。翻转课堂中视频资源言简意赅、优化构建学习流程、教学资源准确明晰、练习评测迅速便捷,具有自主化的学习环境、协作式的交流分享、个性化的沟通方式、全员式的参与学习。
五、加强高校新媒体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一)理论教育与实践应用相结合

不管是互联网、新媒体还是新闻专业本身,它们都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前沿性,需要扎实的理论教学作为实践教学的基础,理论需要通过实践进行实际性应用。

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知识支撑和实践的着力点。新媒体专业作为新闻传播学这个学科的分支,从事的也是新闻传播相关工作,所以学生需要具备基本的新闻传播学素养是毋庸置疑的。另外,新媒体领域的知识更新快,技术变动快,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经验上都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因此“万变不离其宗”即打好理论基础的必要性就不言而喻。

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深化。对于新媒体这一应用型专业,不仅要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基础,更要加强培养实践和实际操作能力。所以,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应辅以实训实践类课程,如运营微信、微博、短视频制作、新媒体内容制作、新媒体大数据分析等。新媒体形式的多样性和操作的便捷性使得很多学生在新媒体信息接收和应用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操作经验,可以通过老师的系统指导孵化出一些优秀自媒体。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将两者有机的结合。高等教育中,理论教育具有不可或缺性,实践教育也是高校为企业培养急需人才的必要途径。新媒体应用型人才的高素质培养仅靠二者中的一项无法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不可分性使得二者有机融合成为大势所趋。〔4〕

(二)“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订单式”培养模式。新媒体企业与高校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共同参与多方面合作和培养,学生毕业之后到企业所预定岗位就业。将教学与实践牢牢锁定在一起,使实习与就业的关系变得更加亲近,这种实际的培养模式不仅提高了教学实效性,满足新媒体企业的需求,也保障了毕业生就业,拓宽就业渠道。

“顶岗实习”培养模式。学校对学生入学第一年和第二年严格要求,需要进行基础文化课、专业课、实训课的教学。第三年学生可以到专业相关的企业顶岗实习,进行实际的锻炼。第四年到新媒体企业就业工作。这种模式将实践经验与学生的知识经验相结合,可以让学生更加迅速地学习企业所要求的专业技能,对自己的工作能力和阅历进行不断完善,以保证学生就业。

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在与高校合作的企业内部建立稳定的见习实习基地,是高校学生进行专业性实习和社会实践的重要渠道。企业和高校分别选派具有较高业务水平和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专业人员,指导学生实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学习和锻炼进行充分的激发,并且学生可以对基础知识深刻理解,提高实践创新能力,有利于高校培养高素质高应用型的新媒体人才。

(三)实操训练与实践考核相结合

1.“实操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据2017年《160家媒招聘信息分析报告》显示,出色的专业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成为新媒体人才进入媒体的两项重要要素。为培养“实操性”新媒体人才,高校应构建相应的“实操型”实践教学体系,来满足当今媒体市场的需求。除增加课程实验课时,利用校内实训平台训练外,学生还应通过丰富的社团活动,进入高校新闻传播平台,例如校报、大学生广播电视台、网络媒体中心等实训平台进行实践,在遵守媒体制作流程与秩序的基础上,提出可持续性、有延续性的训练计划,力学笃行,在学习与实践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增强团队意识,模拟实操训练

媒体高度重视从业人员的团队精神和吃苦耐劳、抗压能力强、个性强的性格品质,媒体产品的高质量持续发展取决于工作团队中每个相关从业者的共同努力。媒体工作注重时效性,为抓住热点话题,媒体从业者长期熬夜并在高压中工作不可避免,因此拥有坚韧的心理承受力,对本行业拥有强烈的兴趣与持续的热爱,才能承受住高压力和高强度的媒体工作。新媒体行业注重新媒体人才的合作能力和抗高压能力等,皆属于“软能力”范畴,在高校课堂中难以得到有效训练,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应注重对“软能力”的训练与培养。通过模拟实操训练,提高学生相关能力与团队意识,进而逐步满足各企业的工作需求。

3.提高平时成绩考核比例

高校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考核方式应从结果导向转向过程导向,学生可先完成最终作品,再通过作品形成过程中的表现进行成绩评定。虽然此种考核标准重点在于展现学生综合性能力水平,但在实践中学生多项能力无法得到准确反应与全面测评,如团队意识、组织策划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因此在课程考核与人才培养过程中,提高过程考核在整体成绩中的考核比例,更有利于新媒体人才基本素质的培养与评价。
〔参考文献〕

〔1〕张群.基于新媒体人才培养研究〔J〕.科技传播,2019,17:151-152.

〔2〕易桂姣.校地合作协同培养新媒体人才的专业课程设置思考〔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1):145-147.

〔3〕田秋生.通识教育打造媒体精英——复旦、清华新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考察〔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01):134-137.

〔4〕柳亮,莫书荣,陈罡,农汉红,容敏华,俞师,黄李凤.高校双学位教育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04):154-155

〔5〕谢芝,李玲,刘振国.应用型本科物流工程专业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融合〔J〕.经贸实践,2017,(19):316-318.

〔责任编辑:侯庆海〕

作者:许辉 孙宏烨

高校专业教育新闻传播论文 篇2:

浅谈应用技术型高校新闻专业教育改革

摘 要:本文分析了面临地方性高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后,对新闻专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亟待改革。结合应用技术型高校培育应用型人才的定位,要求新媒体传播时代应用技术型新闻专业教育需要从把握舆论导向,注重党性教育;突出学院优势,注重通识教育;“请进来”、“走出去”,把握实践机会;以就业为导向,调整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改革。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高校;新闻专业教育;改革

我国新闻专业教育始于燕京大学1918年成立的新闻教育研究的专属机构,随着国外新闻专业教育理念的影响,我国新闻专业的教育呈现了多层次、多方向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大力推进地方性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地方性高校新闻专业教育作为新闻专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转型期中应用技术型高校新闻专业教育也亟待改革,旨在培养新闻专业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一、地方性高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

20世纪80年代,国际教育界开始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培养应用型人才,意识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指出“推动高等学校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型高校。”同年6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发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再次明确提出“鼓励举办应用技术型高校”,“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鼓励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学校时定位为应用技术型高校。”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改革期,特别是针对地方型院校和独立学院,大力推进向应用技术型院校的过渡。金蕊、于忠华在《独立学院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初探》“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是独立学院抓住历史机遇、实现规范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

应用技术型高校,是新型的本科教育和新层次的高职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的探索,要求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以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应用技术型高校对新闻专业教育改革的要求

应用技术型高校新闻专业教育作为新闻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一本、二本新闻专业教育办学实力方面有一定差距,只有确立正确的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即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方可脱颖而出。这不但要求新闻专业人才不但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更强调对新媒体等的熟练掌握及运用,这无疑对应用技术型新闻专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把握舆论导向,注重党性教育。高等院校是培养高等人才的重要单位,而新闻媒体一直作为我党的“喉舌”,对高等院校的新闻专业教育的进行党性教育极其重要。党性教育关系到大学生的政治觉悟,同时关系到我党事业的后继力量,在我国人才战略中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新闻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是宣传中国共产党伟大思想,国家政策方针等信息的重要的“前沿阵地”,对于受众起到重要的舆论导向作用。而新闻专业教育旨在培养从事新闻采写编的专业人才,其对党的理解,对国家政策方针的理解,都会影响新闻的采写编,影响到受众对于党和国家政策方针的理解。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的同时,各类不同的声音也随着开放的脚步传入受众的耳中。新闻工作者务必要立场坚定,肃清思想,致力于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思想,服务于民,在社会主义发展中扮演正确的角色。因此,在新闻专业教育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了解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思想,了解我党的伟大事业,提高新闻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是新闻专业教育的首要任务。尤其是新媒体传播时代的到来,打破了传播者的权利分化以及技术壁垒,人人可为“信息中心”,网络中各类不同声音快速传播,而作为专业人员的新闻工作者,更应该旗帜鲜明,把握立场,起到正确的舆论导向的作用。

(二)突出学院优势,注重通识教育。通识教育可以说是一种非专业性的、普及性的、非功利性的基础知识技能等的教育。通识教育通过“全方面”的教育,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的“全能型人才”。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因为通识教育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它提供的选择是多样化的教育,不像车间里的生产流水线,制造出来的都是同一个模式、同一样的思维,而是开发、挖掘出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与精神气质。因为通识教育是要“孕育”出真正的“人”而非“产品”。美国阿姆赫斯特学院帕卡德教授于1829年明确提出了“通识教育”的概念,并主张建立共同核心课程,由此拉开了通识教育进入高校课程的序幕。经过上百年的探索和发展,美国的通识教育课程可分为两个大部分:一是培养读写能力、沟通能力的技能型课程;二是均衡大学生知识结构的普及型人文社科等方面的课程。

作为应用技术型高校的新闻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具备新闻学方面专业知识和能力,并掌握一定的媒介经济管理学基础理论知识,能在新闻、出版等传媒公司和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宣传、媒介策划部门从事编辑、记者以及传媒管理、策划和营销等工作的应用技术型、复合型、创业型的人才。结合当今媒体環境的特点,要求新闻专业培养既懂新闻学又懂经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课程设置方面,在充分考虑并且借鉴了近年来国内多所大学相关专业做法的基础上,除了安排有新闻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之外,在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中相应增加了经济管理类课程等通识教育课程。

(三)“请进来”“走出去”,把握实践机会。新闻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具有实践性强的专业特点。在新媒体传播时代,要求新闻专业毕业生不但要懂得传统媒体的采写编,更强调和注重学生对于新媒体的实践运用能力。应用技术型高校的新闻专业的实践教学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在加强建设实践教学硬件设施的同时,与电视台、媒介代理公司建立了实践基地,为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提供了条件和机会。

能否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知识相匹配的学生,关键在于教师。因此,学院应该注重教师的“请进来”“走出去”,增强教师的专业素养。所谓“请进来”,就是从媒体聘请资深人士到课堂上,把其丰富的从业经验以授课的方式传授给新闻专业的学生;所谓“走出去”,就是将新闻专业教师送到媒体中锻炼,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和运用。结合两种方式,让新闻专业学生能够从书本理论走向“理论+实践经验”的全方位学习新闻知识。同时,还要注重把握实践机会。传统理念中,新闻专业实习就是扛着摄像机、带着照相机四处跑现场。其实,对于新媒体传播时代,摄像机、照相机已经不再是唯一采编工具,新闻也不再是传统的新闻,不再是标题、导语、主体等新闻采编要素;而是140字包含所有新闻要素的微博、微信,而是随身携带手机充当随时录音录像设备,而是无处不在的新闻实践机会。要正确引导学生,有效利用互联网资源,学习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形式的运营和宣传,把握身边的实践机会。

(四)以就业为导向,调整课程设置。新媒体传播时代下,新闻事业日新月异,多类新闻事件已然超出大众想象。纸媒在受到新媒体的冲击下,从传统新闻重要阵地上跌落而下,步入了一个断崖式下滑的趋势。因此,如若新闻专业教育依然注重传统纸质媒体、大众媒体式的采、写、编的模式,毕然让学生就业面临困境。政府部门需要的不再是“新闻笔杆子”,更需要懂得政府网络信息维护甚至熟知媒体运作方式的新闻发言人;企业需要的也不再是“总裁秘书”,更需要懂得树立企业品牌形象,线上宣传营销的网络运营人……根据近年来招聘新闻专业毕业生的岗位分析,主要有两大类岗位:行政秘书岗和网络运营岗。招聘单位要求新闻专业学生在传统采写编的基础上,更会利用新媒体进行线上传播与营销。因此,以就业为导向,需对现行课程设置进行调整。

在传统教学中,新闻专业教育不断训练学生的文笔功底,学习大众媒体的模式及特性。然而,根据应用技术型高校培养新闻专业应用技术人才的标准来说,新闻专业课程设置中可以大胆探索一些业内前沿,如《新媒体运营》、《微营销》、《分众传媒》、《新新闻》等。课程设置更应结合市场对于新闻专业学生的要求的,调整专业方向,培养“一专多能”的特色人才。新媒体传播时代需要新闻人才是“盯得住前言,守得住底线”,时时了解媒介市场的变化以及受众信息接收方式方法的改变,同时又要坚定立场,坚守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既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又懂得新媒体实战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三、应用技术型高校的新闻专业教育要与时俱进

新媒体传播时代带来了传媒行业一系列的变化,从传播媒体到传播渠道方式,再到传播内容都发生着不断变化。当年博客的出现,让人们惊艳新媒体的巨大能量,然而短短十年的时间,博客已然走向凋弊,微博、微信等更为便捷、快速的媒体登上了舞台,然而不知五年、十年后新新媒体形式又将以何种方式取代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毫无疑问,而今的时代是一个媒体展现巨大实力的黄金时期,微博、微信等媒体方式正带来着巨大的经济潜力冲击着传统市场,同样冲击新闻专业教育。媒体分众化、小众化发展,需要的不再是单一懂得采写编的新闻人才,而是既要深厚的人文功底、传播学理论知识,又要新媒体运营能力,集生产信息、销售信息为一身的复合型人才。

同时,新媒体的发展在新闻专业教育中也是一把“双刃剑”,打破了传统新闻专业教育的权威性。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的知识权威被消解,如何将学生从手机中“抢”出来,这也是新闻专业教育的必须克服的困难。学生通过手机等新媒体全方位地,随时随地接触体验媒体,年轻人天生对于新鲜事物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在新媒体技术层面颠覆了“传——受”角色分化,因此作为应用技术型高校新闻专业的教师必须保持不断学习的状态,保证自身对于新媒体的高敏感性以及对于新技术的开放态度。同时,还要不断与业界进行长期合作沟通,增加教师学习机会以及上升渠道,以此来保证教师质量,从而保证新闻专业教育的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 李亚玲: 浅议互联网“微时代”新闻专业教育的“红利” [J].教育教學论坛,2013(04)

[2] 黄瑞,等:21世纪新闻学院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J].新闻记者,2002(06)

[3] 李希光:是新闻记者的摇篮还是传播学者的温室—21世纪新闻学教育思考[J].新闻记者,2001(01)

[4] 钟新,周树华:传媒镜鉴—国外权威解读新闻传播教育[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771

[5] 孙志伟: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9(08)

作者:李媛艳

高校专业教育新闻传播论文 篇3:

高校新闻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思考

【摘要】在我国,高校新闻学专业的开设不断增加。在新闻学教学过程中,教育研究者提倡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本研究从我国新闻教学中实践教学的意义、实践教学的现状与问题以及改进的措施进行简要论述,为提高我国高校新闻教学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新闻学;实践教学

目前,我国的高校新闻教育学专业层不穷,新闻教育学事业不断发展。但是,实际的新闻教育学专业教育面临着资源短缺、教育质量不理想以及教育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为了促进新闻教育与新闻传播事业的协调发展,教师必须改变新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的教育理念下,在新闻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注意将新闻教育与新闻传媒的实际情况结合。加强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实际问题的分析处理的能力,以此培养学生的新闻实践能力。

一、实践教学的概念与意义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对于高校新闻教学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为了适应新闻事业的发展现状,高校新闻教育学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发展更多的适合时代发展所需求的新闻人才。所谓的实践教学指的是,通过实践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加深和巩固,对理论知识的更加深入,将理论与实际进行结合,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方法。实践教学是学生掌握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提高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新闻学实践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1、新闻实践教学的现状

当前我国高校新闻学教学中,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视度不足,很多教师仍然新闻专业教学的重点放在课堂的理论教学中,对于实践教学的意义缺乏客观评价。在新闻教育领域,有些教师是经过文学领域直接转入到新闻教学中,并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的教育理论和新闻理论的学习和深造,以及新闻实践的训练。致使一部分教师对新闻的认识与操作程序理解浅薄,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只是进行简单的理论知识的讲述,并不能将理论与实际进行结合。而由于教学对于实践的不重视,致使学生对于实践训练的认识度不足,不能够很好的进行实践训练。而在我国高校的新闻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新闻实践技能训练的安排比重较低。这一系列院子使得我国新闻教育学专业的发展与新闻传媒的变革产生脱节现象,高校培养的学生在实践工作中捉襟见肘,不能很好的适应实际工作能力的需求,造成人才的培养失败。

2、新闻实践教学中的问题

(1)新闻专业的学生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在我国,新闻专业学生的培养虽然有一些改变,很多高校开始重视对新闻专业学生的动手和操作能力进行培养。但是相关调查显示,虽然现阶段新闻学毕业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够很对对新闻媒体采访或者编辑等业务很快适应。但是,新闻专业学生在一些专业问题的把握上明显能力不足,造成新闻部门不得不招收一些更加专业的人才,弥补新闻学专业人才的不足。

(2)缺乏擅长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

在我国,很多高校教师具有非常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实践经验严重缺乏,甚至有些教师根本没有任何的实践经验。实践教学难以实现。因此,高校应该注重对于新闻专业教师的培训,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能够考虑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高校与新闻媒体的交流互动缺乏

当前新闻学高校教师资源比较缺乏,而且许多高校教师的研究方向与实际的教学课程并不吻合,高校教师为学术而进行教学,学生为学术而进行学习,教学与实际工作严重脱节。而现代的教师与学生很少参加新闻媒体活动的的实践工作,教学内容与现实实践工作并不相符,造成教学内容与对实际的媒体工作并不具备实际的指导价值,大学教学并不能为以后的实际工作提供具体的指导。很多高校学生在进入媒体工作之后,必须要进行重新学习,导致高校新闻学专业教学不能充分的利用现代媒体的资源,高校与媒体之间缺乏有效互动。

3、高校对实践教学的管理欠缺

在国内,许多设置新闻学专业的高校,实践教学的管理并不完善。表现在高校实践课程的安排上,实践的内容与假期实习重复,导致学生很难通过实践教学达到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其次,很多高校的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比较随意,缺乏系统的体系,教学松散,很难培养学生完整的掌握新闻专业的相关技能。再后,高校实践教学的内容也存在问题,新闻学实践教学的内容陈旧,缺乏具体的实践指导和教学大纲,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缺乏理论性的指导。最后,虽然一部分高校的新闻学专业的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顺利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但是很少有教师能够完整的进行调查报告书写,将实践学习的心得体会进行总结,全面提高实践能力。由于实践教学缺乏管理,导致实践教学的效率低下,并不能实现对理论课程的补充作用,导致新闻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教差,很难达到社会的人才需求。

4、专业实习体系不完善

实习是新闻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的重要环节。但是,现阶段很多高校将实习的时间安排在整个学习过程的最后学年。此时,学生要同时兼顾各种考试的备考或找工作。新闻学的实习单位也会由于实习学生过多,难以保证足够的实习机会。而且,许多新闻院校设定的专业的指导老师,对于学生的指导工作并不到位,相关的实习指导政策也不规范,导致学生的实习指导工作效果低下。

三、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學的建议

1、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随着新闻传媒产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新闻传播教学的培养要求不断提高,要求专业的学生能够熟悉新闻学的所有相关知识,并能够进行良好的社会实践,达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新闻学专业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注意进行科学而合理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对于现阶段高校新闻教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做出必要的调整和补充,培养适合时代要求的新型新闻人才。

2、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现阶段,我国新闻院校的新闻学专业教师,存在一些教学上的问题,因此,学校应该抓紧人才的培养。首先对高校教师进行必要的调整,然后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注重专业人才的聘请,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新闻传播部门建立联系,加强教师的新闻传播实践经验,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实践能力。

3、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创建实践性教学模式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各大高校改变教学模式,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新闻学专业,为了适应社会对于人才的培养要求,应该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在学科结构上提高实践性课程的比例。增加适合现代新闻传播学现状的新课程,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课程的自由选择。对新闻教育学科与专业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将理论教学与新闻传播实践进行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新闻学专业教学来说,学校应该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使学生能够全面提高其新闻实践能力,学校应该学新闻单位建立友好联系,与新闻单位定期进行人才培养的交流,共同开展教学、科研与新闻实践业务探讨活动,使学生能够受到新闻单位的培训和熏陶,防止高校教学与媒体的需求产生脱节。

4、改变教学模式

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教师应该注重对以往教学模式的转变。在教学工作中,注意将教学工作的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注重学生的个体情况和心理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全面参与实践教学工作中,全面提高其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对于高校新闻学教学来书,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部分。高校教师应该注意进行对教学问题进行改进,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黄馨茹, 赵 金, 马 婧, 周珊珊, 贾宸琰. 新闻学,怎么学[J]. 青年记者, 2016(01).

[2] 李希光, 张小娅. 大数据时代的新闻学[J]. 新闻传播, 2013(01).

作者:李刚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科学发展观经济伦理视论文下一篇: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