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论文范文

2022-05-12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中学历史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腾飞,在我国各个中小学,开始深入落实新课标所提倡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各学校教学活动的开展,都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则是主要的教学目标。新课改要求历史教学应着重对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学生只有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才能构架自身系统的知识网。

第一篇:中学历史论文范文

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问题意识的培养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中学历史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能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创造力的不断发展。由于中学生在发展的过程中想象力比较的丰富,所以学生具有很强的问题意识。历史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涉及的问题众多,学生获得历史信息的渠道也比较丰富,进而能够促进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本文主要介绍了当前历史教学的现状,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以及怎样对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培养。

关键词:中学 ;历史教学 ;学生问题意识

随着经济时代的不断发展,中学教师的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只是让学生被动的接受相关的历史知识,没有主动对学生进行提问,没有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不利于中学生思考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应当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创新,让学生能够对历史知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当中,进而促进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

一、当前历史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模式比较单一

由于中学历史教师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在历史教学时大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只是让中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记忆,而不注重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在此类灌输式的引导下,学生不能够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不利于学生历史问题意识的养成。

(二)教师对问题意识比较忽视

在当前背景下,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没有充分地将历史问题意识引入到教学中,没有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也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从而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历史课堂应当能够丰富学生的历史思想和文化内涵,让学生能够对历史的学习拥有浓厚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

(三)教师教学的内容脱离了生活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如果教学内容脱离了实际,就会导致学生对历史知识不感兴趣,进而不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同时,一些学生在家长的影响下认为历史学习不重要,也容易让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消极的情绪。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一)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记忆

教师在历史教学时,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对历史知识进行记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转变自身的学习方法,让自己的学习成绩能够不断的提升,学生在学习时,要对知识进行理解的记忆。所以,学生应当根据教师的思路进行学习,在遇到问题时及时向教师请教,例如,教师在讲解“焚书坑儒”时,应当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让学生了解“焚书坑儒”给人们带来的消极影响,让学生对焚书坑儒有深刻的理解。

(二)能够让学生养成认知能力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应当让学生养成认知的能力,不断地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能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解决问题。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发展。

(三)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能够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中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所以,中学历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应当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积极地引导,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怎样对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培养

(一)对学生不断的进行引导,转变教学的观念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引导时,应当让学生善于发现历史学习中的各种问题,从而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让中学生能够对历史学习充满浓厚的兴趣。中学历史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将学生置于课堂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充分地融入到历史背景当中,让课堂始终处于积极的氛围当中,促进中学生历史问题意识的养成,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教导下不断成长。

(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充分汲取历史知识,并积极地在课下进行应用,这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断发展。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对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不断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学生形成问题意识,激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查阅相关资料。

(三)教师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促进中学生的不断学习,进而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不断提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积极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历史事件的鲜活,提高学生对历史的注意力。中学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视频等方式进行教学,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中学教师也可以在历史课上开展适当的辩论,让学生在辩论中学习历史知识,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例如,中学历史教师在对“戊戌变法”进行教学时,可以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对这一事件进行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不断地进行学习,养成提出问题的习惯,从而有助于良好学习环境的形成。

(四)教师应当注重学生提问问题的质量

在历史的教学中,学生提出的主要是课本上相关的常识性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课本当中独自找到答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应当注重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让学生提出有意义的历史问题,这样教师的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教师应当让学生充分了解问题意识产生的重要意义,促进学生在历史的学习中积极探索,让学生的历史成绩不断提高,让教师的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五)教师应当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

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时应当注重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只有具备完善的历史基础知识,才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能够从观察中不断地进行学习,丰富自身的经验。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能够主动思考,积极钻研,不断丰富自身的基础知识,使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能够在自学的过程中能够提出更多的问题。

综上所述,中学历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应当注重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应当对教学内容不断进行创新,并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让中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問题意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不断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

参考文献:

吴冠秀.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课堂内外:教师版,2014,(7).

作者:铁永香

第二篇:浅析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腾飞,在我国各个中小学,开始深入落实新课标所提倡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各学校教学活动的开展,都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则是主要的教学目标。新课改要求历史教学应着重对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学生只有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才能构架自身系统的知识网。对目前中学生应具备的历史思维能力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如何培养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策略,最后,对培养历史思维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中学历史 历史思维 含义 思维能力

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历史承载人文素质、联系古今中外,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思维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进行应试教育,是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随着日益深入的新课标改革,也逐渐改了历史教学的目标。并将教学重点,放在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上。历史思维着重是对历史本质进行揭露,有利于学生概括、评价和分析历史知识。在现阶段中国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历史思维的涵义及分类

历史思维是有机的结合学科特点和学习目标,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和培养思维能力的过程。只有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育特点相结合,才能对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并对中学教学中,历史思维的作用进行强化。历史思维主要分为以下二类:

1.历史形象思维

主要是指学生对于历史人物面貌和历史事件进行重构的能力,结合历史的真实记录,学生可穿越时空,充分发挥想象力,在大脑中还原那些没有接触过的历史事实。通常情况下,历史思维包括想象和感知等,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展开的一种思维活动。

2.历史逻辑思维

具体是指通过对历史事实的感知,运用抽象的历史概念,所开展的一系列思维活动,以更好的认识历史的本质。作为历史的理论思维,逻辑思维是对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揭示,对历史现象的本质进行探究,旨在对历史的发展规律更好的把握。

历史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尽管有不同的侧重点和思维方法,但在使用时,又是难以分开,彼此交织的。逻辑思维的基础,是形象思维。没有历史的逻辑思维,则很难把握和定位历史的形象思维,需要两个方面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二、中学生应具备的历史思维能力

在中学历史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以下几个方面,是中学生应有的历史思维能力。

1.批判性思维能力

讲求事实,还原和论证历史事实,是中学历史学科的特点,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批判性的历史思维能力。学生们在课堂中,通过分析教师所讲述的内容和教材内容,对虚假记载的历史,以及以往历史事实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批判。

2.概括性思维能力

中国历史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积淀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在大量的知识中,学生应对那些有价值的信息进行筛选。同时在课堂上不断接收教师所讲授的知识,通过概括和整理,以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而学生所具备的这种能力,就是概括性历史思维能力。对于学好历史学科,概括性历史思维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创新型思维能力

我们的生活是面向未来,而中学历史主要是记载已经发生的事实。当今社会倡导创新型思维,创新能力,是人们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为此,教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着重对学生创新型历史思维能力进行培养,而不单单是把眼光停留在过去的历史中。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在步入社会后,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中学历史教學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路径

1.深入了解中学历史教材,为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夯实基础

教材是历史学科学习的重要载体,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应主要立足于教材,并对历史教材的作用充分重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深入了解。同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应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总结能力和观察能力,为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夯实基础。学生不能停留在知识的表层,而应对中学历史知识的含义主动探究,对教师讲解的知识内容深入了解,进而对自身的知识网状结构进行构建。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只有对教材内容深入了解,才能具备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

2.设定合理的问题,共同开展合作探究

首先,在结束每一节课的教学后,教师可布置一些课外作业,内容要与教学内容相关。为了提升学生历史教学效果,教师可采用科学的评价手段,用以检验学生们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了更好地解决课后习题,教师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彼此交流和探究,共同制定寻找问题的答案。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对小组合作能力、自学能力进行培养,使之具备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其次,建设历史形象思维,还应吻合历史情境,以提供良好的处理环境,为历史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3.丰富课后活动,努力提升自身知识水平

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不应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还应在课后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例如,教师可定期组织辩论会、讨论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平台,让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对自身的魅力充分展现,以此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通过这种方式,会对学生对比、总结和分析历史的能力,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四、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应注意的问题

1.从多个角度开展,增强多种思维的联系性

首先,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应从多角度全方位进行。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从本质上分析历史思维的特点,使历史思维的建设性活动更好的符合建设本质。并能在应用历史思维的过程中,融入全部的历史思维的特点。其次,应增强多种思维的联系紧密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应立足于历史的角度,进行细节的控制和多角度问题的处理,加强思维方法的应用质量。

2.历史思维的培养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水平

首先,拥有思维的材料,是构建思维的基础,否则就无从进行思维操作。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方面,应充分运用史料。运用历史史料,传授历史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次,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还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年龄特征充分考虑。对于初中生,主要是培养历史形象思维,而对于高中生,则重点是培养历史的逻辑思维。但也要立足于实际情况,不能一概而论,否则就很难顺利完成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任务。

五、结论

当今社会,对于人才具有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仅要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同时还用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良好的思维能力。而中学历史教学,应重点对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旨在对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教师,应深入研究历史教学工作,并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历史思维能力的应用价值,进而促进历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张玉萍.中学历史教学方法思考[J].教育革新,2008,(12).

[2]林萃妍.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初探[J].西江教育论丛,2002,(02).

[3]付开镜.家族史纳入中学历史教学的设想[J].教学与管理,2014,(18).

[4]唐彩凤.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J].学园,2015,(07).

[5]罗艳松.让历史课堂充满生命的气息——略论后现代知识观及其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启示[J].基础教育论坛,2015,(25).

[6]郑晶晶,王争录.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做人教育[J].教学月刊,2015,(10).

作者:梁世传

第三篇:上好中学历史促进历史教学

【摘要】中学的历史教学,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来说,其地位的重要是不言而喻的,也是其它学科所不能取代的。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在中学的课程设置体系中的地位不容乐观,在学生心目中的重视程度也是如此,如此局面,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中学历史教学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评论就是其中的一部分。推行创新教育,既是当今教育改革大潮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中学历史教学本身发展所必须的,能给中学历史教学带来转机。中学历史教学只有顺应当今教育改革的大趋势,大力推进创新教育指导教学改革才有出路。

【关键词】中学历史;历史教学;教学方法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这漫长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五光十色、万紫千红、叱咤风云、震撼世界的中华文化。从人类的产生、远古文明的开始,以及发展到现代文明的今天,经历了多少个坎坷和曲折的发展演变。因此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是一部伟大的历史长卷,作为中华民族的每一位炎黄子孙,都应该了解和掌握这部文明发展史,只有这样才能从历史的成败中汲取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更好地推动中华民族的繁荣和昌盛,使中华民族傲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历史课有效教学模式是每一位历史教师都津津乐道并致力研究的课题。但是究竟什么是有效教学模式呢?我认为寻找有效教学模式首先应该思考什么是教学的有效性,才好对症下药。对于有效性,很多人理解为归纳总结经验和直观感受,缺乏理性的思考。比如有的老师认为提高有效性就是考高分,有的老师认为有效性就是完成教学目标。这些理解导致我们无法寻找到真正有效的教学模式。

我认为: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 。其衡量标准应该是 “学生成长”, 即促进学生的当下发展和终身发展。这种成长不能单单用成绩高低来衡量。过分追求眼前利益,以成绩论英雄会导致忽略学生未来发展,严重扼杀了学生自我创新意识。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

中学历史教学面对的是可塑性很大的中学生,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思维规律,真正作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助动,师生共同参与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包括现代化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学习过程 “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教给他们获取知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他们逐渐摆脱对教师和书本的依赖性,主动探索学习新知识,以思维训练为中心研究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启发、讨论、活动等等,给学生开展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将学科知识与解决、探究问题学习新知识。使学生熟练掌握所学知识,使他们养成观察、分析、探索、猜想等习惯,积极引导他们进行求异、迁移和发散性思维,以形成创新思维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好胜、求索等心理因素,让他们在掌握和运用好书本知识的基础上,形成认识事物的深刻性和勇于创新的开拓性,鼓励他们大胆创新。

教师要以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为指导,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同时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认识实际、思想品德状况和心理特征,将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有机结合起来,确定各个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详略得当地安排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依据学生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处理和调整。教学要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弥补教材内容的某些不足。教学中,要依据课程标准把握教材内容,注意深浅适度,不可脱离学生实际任意加深难度。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管做什么事情,兴趣是对做好这件事情至关重要。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首先,备课先“备人”。何为“备人”?就是要抓住中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点,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同志朋友般友谊。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自我学习,提高业务水平,还要备好课,做到每一节课都准备充分,让学生觉得你知识渊博。还有,课堂语言组织要得体,风趣、幽默的语言是活跃课堂气氛的良药,如果教师真正能做到这些,那么学生就会喜欢你,信任你,崇拜你,有了这些,何愁学生对你的历史课堂没有兴趣?

著名评书艺术家单田芳说书时,每当故事情节发展到紧张激烈的高涨或矛盾冲突到剑拨弩张的关键时刻,突然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来吊你的胃口,逼着你非继续听下去不可。这种方法在中国古典章回小说里常用,称之为“悬念”设置。同样,在课堂教学中导入新课时设置悬念,也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激发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接下来,我们要注重渲染课堂气氛,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教师要力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视角出发,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要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采用情境渲染、案例剖析、角色模拟、操作体验等活动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教师还要善于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鼓励学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努力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和引领者。教师讲课要面带表情,内心充满激情,有高潮和感情的起伏,这样才能吸引和感染学生,从而引导学生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是由一些相关内容有机结合的整体,如何使学生顺畅地由一个教学环节过渡到另一个教学环节,情景的设置就起到承上启下,理顺教学结构的作用。不仅如此,情景还可以设置在知识的重点、难点之处。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条件。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助于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都具有独特的功能和长处,但也都有其内在的局限性。如选用讲授法就要考虑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启发式则要努力克服费时、费力等缺点,否则教学效果都会受到影响。同时还要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目前,有些教师盲目地崇尚新异的教学方法,对有些教学方法比如讲授法的排斥几乎到了谈“讲”色变的程度,似乎沾上了“讲授”就跟不上课程改革的脚步。其实他们崇尚的只是过程和方法的形式,而不是过程和方法的实质。陶行知先生说:“教师教的法子是基于学生學的法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在过程的实施、情境的创设、知识的迁移、问题的拓展、活动的安排、练习的设计等多个环节上,始终处于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问题探究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的良好状态,激发学生从多个层面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因此,历史课教学,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按照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根据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运用正确观点分析说明现实问题的能力。要引导学生经历多种学习方式,将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让学生在有效接受及自主探究和体验的过程中,学习社会科学知识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素质。

而历史课时间有限,知识点纷繁复杂,浩如烟海,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在课下我们全组老师通力合作,通过课下教研,明确重难点,注意选择细化知识点,引导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这样连续一个月后,逐渐放手由学生整理归纳,老师做指导,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整理归纳能力,以线带点,构建知识结构。同时也通过比较相似知识点的异同点,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总体把握历史时间的内在联系,树立历史思维,真可谓一举多得。

另外,作为历史课程资源之一的多媒体网络资源,以其信息量大、传输快、音画兼备、形象直观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所采用。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可以处理一些传统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创设情境、展示材料和思维过程等。目前它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界积极推广的教学形式和课程资源之一。

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条件、自身特点采用适当的多媒体网络资源,为教学锦上添花,但是,我们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为了追求课程资源的丰富、新奇而忽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如果从头到尾演绎网络资源的话,很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另外,媒体利用时间过长、频率过快也不利于师生互动,教师的精讲、点拨以及学生的讨论都会被多媒体的连续演示挤掉,教师没有时间搜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学生也来不及对知识内容作出深入细致的思考,也就是说,教师引导学生真正参与课堂的机会被多媒体剥夺了。这样一来,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无法实现了。

其实,历史教材的内容是环相扣,紧密相连,起因结果,存在内在联系的。教学布局合理、结构完美,达到前后浑然一体的妙境“头难起,尾难落。”就课堂教学而言,“口”之所以难“收”,“尾'”之所以难“落”,是因为它是一堂课走向成功的最后一步。综观目前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不难发现,许多老师对“导语”和新课内容设计颇为讲究,尤其是“导语”的设计,更是匠心别具,“使学生难以忘怀。但在课堂收尾时却草率收场,结果明显影响了教学的整体效果,甚至导致整堂课功亏一篑,也很容易打击学生的兴趣。鉴此,欲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则不仅要有动人心弦的“引子”、引人入胜的“主旋律”,而且须有意味无穷的“终曲”,从而使得课堂教学布局合理、结构完美,达到前后浑然一体的妙境。

实践证明,新课程理念代表了人类最优秀的教育文化,它犹如一颗幼苗,需要阳光、雨露、土壤和精心的呵护。它只有深深地扎根于课堂教学实践的泥土中,才能生根、开花、结果,才能为学生营造轻松融洽、充满生机的课堂气氛;能启迪学生智慧,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其中的“但无定法”指的就是教学的艺术性,教学活动中的多因素作用,要求教学方法随机应变。“贵在得法”,指的就是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有效地组织学习、争取优化教学效果。

作者:戴兴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企业招聘论文范文下一篇:城市园林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