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公务员报考热”的思考

2022-09-11

我国自1993年开始实施公务员制度以来, 公务员考试年年热“烤”, 温度持续飙升, “考碗族”的队伍日趋壮大。面对公务员考试“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严峻形势, “考碗族”们依旧一路追捧“中国第一考”。

由表1可以看出, 近四年来, 公务员报考人数呈直线上升趋势, 每一年都在上一年的基础上有大幅度增长。特别是在2009年, 报考人数超过了100万。第二, 考录比例一年高于一年, 从2007年的50∶1增长到2010年的93∶1。目前报考公务员的人群类型复杂且分布广泛, 刚毕业的本科生、硕士生是报考的主力军;西部志愿者、村官、特岗教师是报考的后备力量。

在报考的部门中出现了冷热不均的现象, 比如2010年的最热职位达到4224∶1, 超过2271∶1的岗位有10个, 这些职位在专业、政治面貌、基层工作年限、相关工作经历等方面都没有作出限制。同时, 一些职位出现无人报考和报名通过人数未达到计划人数, 主要是因为工作经验、资历要求高, 专业性强;基层工作经历限制较大;职位属于一线, 工作较为艰苦等。总体来看, 职位要求较低, 限制少, 非常适合应届大学生或毕业生报考, 限制少的职位成为很多考生关注的焦点。

“公务员报考热”体现了积极的一面, 有利于国家机关吸纳人才, 提高行政效率, 但是, 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诸如人才配置失衡、大众价值观的歪曲、录取过程中腐败滋生等问题也随之出现。面对这种“特别”的现象, 有必要对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深层次原因进行分析。

1 原因分析

“公务员报考热”出现的直接原因是我国放宽报考公务员的条件限制。除特殊职位外, 无性别、身高、工作经历、专业等方面的限制。特别是2006年的中央国家机关的公务员招考中, 取消了户籍限制, 取消了身份限制, 为全国范围内符合条件的人员提供了平等的报考机会。除此原因之外, 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1.1 就业市场的变化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根据国家就业政策的不同将恢复高考后的大学生就业分为三个阶段: (1) 20世纪70年代末恢复高考制度到90年代初, 我国的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较小, 实行的是精英教育, 国家对大学生就业采用的是国家统一分配政策。 (2) 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1997年, 市场经济秩序逐步建立, 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国家实行的是政府分配与自主择业两条途径。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 下海经商、创业成为一些大学毕业生实现理想抱负的途径。 (3) 1997年至今, 特别是自1999年各个高校纷纷大规模扩招, 一大批民办高校也应运而生, 我国的高等教育政策向大众教育转变。政府对毕业生不再直接负责分配工作、安排就业, 完全采用市场化运作, 由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 就业市场很快结构性饱和并呈现供过于求的状态。

另一方面,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 导致结构性失业不断增加, 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交织在一起, 使我国的就业形势越发严峻。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 国家一次性提供的近万个公务员岗位, 这对于失业在家的年轻人或者正在寻求就业岗位的大学生们来说, 具有非同寻常的诱惑力。

1.2 公务员职业的优越性

公务员稳定性强。一方面, 公务员收入相当稳定, 比如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和奖金等, 并且稳中有升;另一方面, 公务员辞退的机会比较小, 风险也就比较小。其次, 公务员福利待遇好。公务员享有最完善的社会保障, 并且还有一些或明或暗的补贴、“灰色收入”, 有较丰厚的福利待遇。最后, 公务员居于社会强势阶层, 机会多, 利于发展。

1.3 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考公务员热”现象反映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 目前, 我国没有强制要求用人单位为员工缴纳医疗、养老、失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因此许多用人单位, 特别是中小城市的民营、私营企业普遍存在着这个缺陷。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还很小, 传统的社会保障项目主要覆盖国有单位。现行失业保险还只适用于国有企业, 医疗保险试点目前实际上局限在国有单位。此外, 在参与社会保障的人员构成方面, 呈现出明显的阶层差别。

1.4 大学生本身的问题

目前, 大学生的择业观念随着就业形势在逐步转变。近几年来, 企业人才出现了饱和, 并同时出现一些专业人才过剩, 企业人才竞争达到了白热化, 工作开始出现不稳定的因素, 而公务员“五险”具全, 工作环境和条件好、稳定等。因此, 部分学生报考公务员。而大学生应该具有的开拓创新, 锐意进取, 自主创业精神在减弱, 主动规避市场和职业风险的思想有所抬头, 功利主义价值观趋向导致职业选择失衡, 已经被盲目的“考公务员热”代替了。

官本位思想的存在, 对大学生的影响很大。官本位思想的存在极易造成大学生对权力的崇拜, 即对官的崇拜, 扭曲整个社会心理。正是对权力的这种崇拜, 才使得大量的大学生也热衷于考公务员, 而不是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从事适合自己的行业。

大学生从众心理严重。在这股“公务员热”中, 部分大学生从众心理严重, 不少同学看到身边的同学都在报考公务员, 凭一时冲动也纷纷放弃原来的自主创业的理想或考研计划, 跟着报名。一部分对国家公务员考试不抱希望, 抱着试试看、撞大运的想法, 更甚者的“裸考”一族, 一点也不准备, 准备瞎蒙一下算了。也有一部分大学生的就业目标就是考公务员, 很多学生都制定考国家公务员——考北京、上海等沿海发达城市的公务员——考家乡城市的公务员路线计划, 为了捧上“金饭碗”, 不惜“全国巡考”。理性地来看, 作为一名大学生把自己的主要精力都放在考公务员这条充满未知数的道路中, 孤注一掷, 是极不可取的。考公务员就像中彩票一样, 考不上很正常。

2 对策建议

2.1 政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制度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是为全体社会成员建立的人生保障系统。但当前这个系统的建设尚有诸多不足, 人们往往缺乏社会安全感。因此必须尽快完善这个系统, 提高整个社会的社会保障水平, 让它覆盖到社会所有人群, 这样公务员所拥有的部门优越感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具有特殊的吸引力了。通过立法使员工参保成为用人单位应尽的法律义务, 依靠法制来保证实施。如果社会保障不再成为制约就业的瓶颈, 大部分大学生也就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个人情况, 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做出科学规划, 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2.2 国家加强公务员制度改革

国家权力交由同一人或同一机关掌握, 会给人类弱点以极大的诱惑, 会促使人们去不断地摄取权力。因此, 必须建立健全权力制衡机制, 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 规范行政权力, 加快由权力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以制度的完善来打破公务员的“铁饭碗”形象, 使每个公务员再也不能抱着“不求有功, 但求无过”的思想, 增强公务员内部竞争意识, 真正落实“无功便是过”的理念, 从源头上打掉人们认为的公务员工作的清闲、稳定、没有竞争的观念。另一方面, 把公务员的工资置于公开、透明、法制下, 从而缩减权力寻租的空间, 真正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2.3 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强化全程就业指导, 培养青年人创新创业精神

重视和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工作。高校应加强对学生择业观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程就业指导教育, 遏制“职业贵贱之分”的思想, 使各职业处于一个平等地位, 而不是公共部门的优势地位或强势地位, 高校应当引导大学生树立新的就业观, 鼓励和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最能体现人生价值的职业。其次, 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 帮助其摒弃功利主义价值取向,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引导大批青年到国家、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然后, 高校在注重理论教育的同时, 更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让学生走出去, 让学生在没有毕业之前能够了解各个职业的情况, 为以后择业提供参考。最后, 高校还应该大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培育“自主创新能力”, 建立“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政府和高校应当给予社会更多的空间去创业, 从政策上、资金上给予支持, 积极培育良好的环境条件。

2.4 大学生应摆正就业心态, 根据自己的性格爱好择业

大学毕业生应该根据自己的性格、能力、特长、爱好等自身条件进行职业规划和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要有清晰的职业目标和准确的职业定位, 了解职业的准入条件、核心的知识结构、必备的能力积累, 选择合理可行的职业发展路径, 了解目前有效的求职渠道。就业的路很多, 不能把目光只局限于考公务员上, 而丧失更多的就业机会, 因此大学生要持正常的心态。在校大学生应更多地把自己的精力放在学习上, 只要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 加强综合素质培养, 尤其是注重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 不断增加自己适应社会、适应环境的能力, 就不用担心找不到工作, 没必要去挤考公务员这个“独木桥”。只要能发挥自己的知识和专长, 学有所用, 每个职业都是最好的出路, 都能有一番作为, 干出一番成绩。

摘要:随着公务员制度在我国的确立, 公务员这一职业被社会各界广泛认可,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考公务员的队伍, 国家及地方的各类公务员考试成了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考”。从当前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热”这一现象入手, 深入剖析此现象引发的原因, 并阐述了笔者的一些观点和见解。

关键词:公务员报考热,就业市场,公务员,大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 张仲华.“公务员报考热”背后的需要层次变化分析[J].职业圈, 2007 (6) .

[2] 钟铁铮, 盖志毅.“公务员热”背后的理性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3) .

[3] 陈佳莹.“公务员热”的动因与问题浅析[J].科技促进发展, 2008 (12) .

[4] 王静静.“公务员报考热”现象之理性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9 (4)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试析高职院校数学建模教育的改革下一篇:大学英语批判性阅读教学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