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筑文化略论论文

2022-04-27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城市建筑文化略论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人类数千年来的历史遗迹是人类对房屋建筑设计不懈追求的证明,几千年来人类遗留下来的遗迹充满了建筑设计的艺术美感。进入现代工业社会后,西方建筑文化对中国现代化城市建设有着深刻且长远的影响,各类建筑设计吸收了西方文化的优点,所包含的西方元素越来越明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已经无法成为现代建筑设计灵感的来源。

城市建筑文化略论论文 篇1:

浅论东北民居

我是地地道道的东北人,生活在辽西的一个小城,我热爱东北,喜欢观察和研究东北民居,现将我眼睛看到的,听到的,在资料里找到的有关东北民居的材料写下来,浅略论述下我眼中东北民居的建筑特点和人文特点。

东北民居的建筑特点。

一,从材料看民居

从材料看,东北民居也将此因素作为选择的重要因素。早期最典型的东北民居样式就是坐北面南的土坯房,房屋尖顶,坡度陡,而且墙后家中一般的都有火炕,冬天很暖和。土坯房就是用泥土为墙的房子,墙的内外材料用的都是泥土,为了坚固泥土,要在泥里填充部分加筋材料,例如杉木的木纤维,狗尾草,稻草桔梗等,这些加精材料可以较大的提高墙体的抗弯抗剪能力。经济条件较好的时候,人们将泥土换成石头,用石头垒成房屋墙体,房屋落成后在墙体外用水泥沿着石头的缝隙塞入泥浆,防止冷风侵入,利于保暖。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东北人开始用方砖垒房屋,方砖由泥土烧制,但比泥土坚固而且自身保暖性优于石头,方砖形状规则,便于堆垒,建构承重更加安全。如今高楼大厦遍布东北大小城市,这些楼房都是水泥整体浇灌而成,整楼一体,更加坚固和安全,也更加保暖,更适于东北居民的居住吗,深受百姓喜爱。

二,从结构看民居

东北人住房子特别喜爱阳光充足,暖暖的阳光照射进屋内,人也暖暖的舒适。因此东北人都是向南开门和窗子。早期的东北民居除了要注重保暖,还要注意夏季防雨,因此房屋的屋顶是人字形,屋顶用木质房梁做成人字形屋架,用稻草和席子等保暖材料铺在房梁的上面,屋前用椽子搭成防雨屋檐,防止雨水从窗子进入屋内。两间房屋要在屋子之间用柱子顶住房梁,加固屋顶的承重安全。东北民居室内一般由一间厨房和两间卧室构成,大多数厨房居中,厨房两边各一个房间,人们穿过厨房才能进入房间,后来人们不但追求房间的实用性,还追求它的美观性,现在新居平房很多主人将厨房分成两部分,进主门既是门厅,从门厅可分别进入卧室和厨房,保证了厨房的私密性,也使室内更加干净亮堂。

三、东北民居的人文特点

东北以汉族和满足人居多,加之清朝满族统治的影响,满族文化和汉族文化在民居中得以体现。东北民居一般面南背北而建,利于采光和取暖,这一由自然环境造成的建筑格局的风格最后演绎成一种意识形态上的风俗习惯,甚至还发展成带有等级性质的封建规则,人们观念中以北为上,南面次之,甚至坐北面南成了君临天下的带名词。从房子的走向看,坐北面南的房子叫正房,面向東面或西面的房子叫厢房,东西厢房采光都不如正房好,所以人们都不愿意住厢房。从阳光照射的角度而言,人们把坐东面西的房子叫西厢房,坐西面东的厢房叫东厢房。旧社会有钱人家的男子可以娶几个老婆,正妻原配住在正房,其他的姨太太要住在厢房,故而旧制将老婆区别于正房和偏房之说。

老一辈的东北人注重“四世满堂”或者“五世同堂”的热闹团结的居家生活,几代人住在一个院子里相互照应,由最高年长者统一管理家庭,于是四合院的房子利于这种家庭,于是在东北和北京一代四合院非常多,这也是当时家庭居住文化的一种体现。和睦团结大家庭的一种体现。

东北民居一般以独立的三间房最为多见,而两间房或五间房都是三间房的变种。东北房屋屋顶最大的房梁下有一根柱子作为支撑,这根柱子被东北人称为“顶梁柱”。故而,在一个家庭中,实力最强,最能支撑家业的人被称为这个家庭的顶梁柱,深得大家的敬重和依靠。东北人有很深的重男轻女的封建传统观念,因此在以前的东北房屋的继承权是家庭中的男性,而女性则因为终要外嫁而不能继承家业。故而,东北民居一般由男性公民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如今时代观念更新,这一观念已经越来越淡化了,新楼房的居住权和使用权也不再是男性的专利。

我是一个新世纪的学生,对传统东北的建筑和建筑文化认识还只是肤浅的了解阶段,但我喜欢去探讨和研究,现在要进行紧张的高考复习,以全力以赴的心态去准备迎接高考,我想考入一所建筑专业比较优秀的大学,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了解东北民居,去了解全国各地的民居特点和文化,为祖国的建筑事业发展投入自己全部的精力,让它成为我生活的乐趣,因为我爱民居,我爱建筑文化。

资料来源:

一、个人调查记录

二、百度百科

三、百度文库

作者:单琳洲

城市建筑文化略论论文 篇2:

传统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研究

摘 要:人类数千年来的历史遗迹是人类对房屋建筑设计不懈追求的证明,几千年来人类遗留下来的遗迹充满了建筑设计的艺术美感。进入现代工业社会后,西方建筑文化对中国现代化城市建设有着深刻且长远的影响,各类建筑设计吸收了西方文化的优点,所包含的西方元素越来越明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已经无法成为现代建筑设计灵感的来源。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对建筑设计独有的艺术美感,这对现代建筑设计仍然有很大的启迪作用,传统文化元素仍然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文章讨论了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关键词:传统元素;现代建筑设计;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上溯至五千年前,千年来遗留的建筑痕迹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追求。现代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为传统元素应用于建筑设计中带来了更多样的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越来越明显,为建筑设计的艺术美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表现。在艺术领域,具有强烈的民族特点恰恰可以提高作品的艺术内涵,在建筑领域同样如此,能够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建筑设计才能够得到全世界人民的青睐。所以,将传统元素同现代建筑设计结合能够非常好地提高中国建筑设计的水平,为世界展现中国传统元素的魅力。

一、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取得了重大成果,人民生活水平跟过去对比已经有了非常大的提高。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逐渐开始注重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就表现为中国艺术领域经历着快速的发展,在建筑领域里同样如此。一些发达先进的城市,在进行城市建筑规范发展的同时,提高了对建筑造型的艺术性美感的要求。但是,这些艺术性建筑,绝大部分都喜欢复刻西方欧式造型或者是西方庄园牧场文化,西方文化对建筑领域的艺术指导占据了重要地位,而中国传统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发展较为缓慢。究其所以,一方面是因为西方建筑文化在当前强大的工业文明下被衬托得更加高效,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一些建筑设计师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缺少理解,有的甚至轻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必须由建筑师精心体会才能领悟,现在,开始有建筑设计师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强大活力,开始深入了解传统建筑设计的艺术性和科学性,这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同时,有见地的建筑设计师开始思考如何更加合理地将传统元素同现代建筑文明结合起来,设计出具有强烈传统特色,并充满个性和美感的现代建筑。

合理地将传统元素加入到现代建筑设计中,不仅能够保证现代建筑在使用中的实用性,还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导和发展。传统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已经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中形成了鲜明的特点,建筑设计师想要将传统元素合理地与现代建筑设计结合起来,需要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在古代建筑中的应用,提炼出精华部分,同时要详细分析所在地的地域和空间分布,结合当地人文环境,将传统文化元素独特的优越性作用于现代建筑设计。

二、传统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一)传统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的直接应用

将传统元素里的一些具有生命活力的元素符号直接提取出来应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中,即传统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的直接应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知名度的元素符号包括院落文化、门窗设计、阶梯文化、喜庆图案等,这些传统元素在建筑设计领域中的应用可以给建筑带来极佳的艺术审美。但是,一些传统元素在现代大工业城市下无法有效体现出来,只能应用于一些特定的环境中。比如,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王公贵族对于建筑门房的设计,已经无法应用到现代都市里,只有在一些园林景区或文化古城中,其魅力才能得以体现。这就要求现代建筑设计师在直接选用传统元素应用于建筑设计时,必须考虑双方的配合程度,不要出现传统元素与现代建筑文化的相互对立,使两者和谐地出现在建筑设计上。

(二)合理提取传统元素应用于现代建筑设计

现代建筑也是在传统建筑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提高的,现代建筑是不可能完全抛开传统建筑元素的。因此,我们必须保护好留存的传统建筑的原貌,使传统建筑得到良好的维护和保存。现代建筑在进行设计时,必然不能摆脱传统元素,需要合理地提炼传统元素的优良部分为己所用。将传统元素與现代建筑设计结合,要保证两者共存的合适比例,既不能让传统元素成为现代建筑设计的噱头,也不能照搬传统建筑,不具有现代意义的实用性。合理提取传统元素指的是从传统建筑设计艺术中提取出优秀的特点,比如色彩、图案和造型等,将这些适用于现代建筑设计的传统元素进行更好的提炼和总结,使得建筑既能够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要,又能充分体现中国传统元素的艺术美感。

(三)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建筑设计理念融合

现代建筑设计理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得到了蓬勃发展的机会,西方的建筑艺术者将建筑设计理念推向多向化发展。而如今,中国的建筑设计者意欲设计出既具有独特传统文化品位,又兼顾现代实用特性的艺术建筑,他们准备提炼出的传统文化元素能够符合现代审美倾向,两者的融合可以实现建筑对外形的塑造和对意境的追求,形成具有实用性和文化意味的建筑景观。例如,北京的银河SOHO建筑,是北京东二环上的引人注目的地标性建筑。其设计者的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建筑的院落思想,将每一个建筑单体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内在空间。而同时,这又是一个完全现代化的建筑,其内部相互融合又分离,通过延展的天桥创造出了一个连续而流动的形体。

三、传统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创新发展

(一)在现代建筑造型上的创新

外部造型永远是建筑的第一表征,现代建筑造型是建筑的外部表征。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我们必须运用传统文化元素符号走出属于自己文化的建筑设计之路,在吸收西方优秀建筑设计理念时,加入自己文化的优秀符号,使具有中国传统特色建筑设计能够在世界建筑设计中取得认可,让世界各族人民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现代建筑优美的外部形态能让使用者获得美好的精神感受,同时能向人们展示当地特有的文化精神。我国传统建筑在建筑造型上深受文化思想的影响,儒道佛思想在建筑中的设计思想与西方设计中绿色理念、抽象主义理念、统一与矛盾思想等等有着十分强烈的内在联系。我们必须提炼中国传统元素中的优点,并将其与西方建筑设计理念建立联系,让我们自己的现代化建筑设计充满传统元素的艺术美感。

然而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对传统元素的应用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并非简单将传统元素罗列于现代建筑设计中。当我们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应用传统元素时,应注意一些情况,比如:设计者需要了解传统的审美倾向,不能将传统元素符号随意剪切拼贴于现代建筑设计中;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元素与外国建筑文化的不同点,不能将传统元素和外国建筑文化强行贴合。

(二)在现代建筑材料上的创新

中国拥有了辽阔的国土,不同的生活环境也带来了许多不同民族和不同的建筑设计形式,传统文化尊重各民族生活习惯和审美倾向,每个民族除了建筑设计形态上有各自的喜好之外,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也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云南少数民居建筑设计极具特点,如傣族生活之地多竹子,身处深山之中,天气潮湿,傣族人民就地取材,将竹子作为建筑的原材料,并设计出了具有绝佳实用性和艺术性的房屋。在建筑设计选择材料时,人民根据地势地形不同会选用不同的材料,所建造的建筑也充满了传统元素的特点。

中国传统建筑善于从自然环境中选择原材料,并且衍生到生活生产的各个方面,许多特殊的材料在建筑历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人与自然的统一,古人在建筑设计和生产实践中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因此,现代建筑设计师需要学习古人关于人和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在建筑风格设计和材料运用上,充分地考虑中国现状进行选择。

(三)在现代建筑色彩上的创新

在建筑设计中,色彩能够充分表达建筑设计的艺术思想,是建筑设计无法回避的一项重要特点。中国古代社会处于封建时期,色彩受到等级制度的约束,有了不同的象征。中国古代对青、赤、黄、白、黑五种色彩有着特殊的崇拜,这五色被称为原色,其他颜色为间色。封建社会的皇室贵族建筑在建筑色彩的选用上颇有规矩,如故宫建筑中多使用红色的墙、黄色的瓦,金碧辉煌的大殿风格显示出皇家独有的气度和尊贵。民间建筑中多使用黑、白、灰,这些颜色有着古朴清雅的气质。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是喜庆的表现,在农历新年时期,无论在皇宫还是民居,都挂满红色的手工艺品,营造出喜庆的气氛。中国红代表喜庆与热情,全世界都开始接纳中国红这一传统元素带来的文化内涵。北京奥运会便通过建筑设计中的红色,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热情和期盼,传达丰富的情感。在建筑设计中适时地使用传统色彩元素能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获得更强烈的中华民族特色的意味。

四、结语

中华文化曾经在世界上取得过辉煌的地位和成就,尽管曾经历低潮,但是,通过几代中国人的努力建设,如今的中国正走上伟大复兴的道路。在经济得到巨大飞跃、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的中国,建筑领域的发展仍有一段很長的道路,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建筑设计结合,不仅能够促进中国建筑设计的艺术发展,还可以提高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中国广大的建筑艺术设计者有责任去推动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设计的融合,有责任通过建筑艺术将中国传统文化展现给世界人民。

参考文献:

[1]高飞,韩韬.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运用的思考[J].中国房地产业,2011(8).

[2]邢贺,岳晓颖.传统文化在建筑规划设计中的体现[J].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2014(3).

[3]户小宇.现代建筑设计中传统建筑装饰元素的运用分析[J].江西建材,2017(4).

[4]白文博.现代建筑设计与传统建筑设计的融合略论[J].城市建筑,2015(30).

[5]张丽平.传统建筑装饰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29).

[6]邹坤.阐述现代建筑设计中传统建筑元素的运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19).

作者单位:

河南省工艺美术学校

作者:宋松林

城市建筑文化略论论文 篇3:

推行城市主题文化 塑造城市特色形象

摘要:只有发展城市主题文化,明确城市定位、整合资源优势、提高文化品位和打造城市品牌,才能提升城市经济价值品位,才能增强城市鲜活的生命力和独特的魅力,这是塑造城市特色形象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城市主题文化;特色;城市形象

随着全球科技信息化和经济一体化的突飞猛进,城市不仅在全球活动和地方事务中的地位更加重要,而且城市之间的竞争更趋激烈,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主要在于是否具有自己的特色,是否具有吸引人才、技术、资本的独特性,也就是是否具有自己的城市文化。[1]城市文化是支撑城市生存、竞争和发展的巨大动力和无形资产,它渗透在城市经济的各个领域。只有发展城市文化,才能提升城市经济价值品位,扩大经济辐射力,才能增强城市吸引力,塑造和完善城市形象。

一、城市文化与城市主题文化

城市文化是具有管理和规范城市活动行为的一种文化,它强调的是城市管理和规范的手段和行为尺度,不是单指某一特定城市的文化教育设施、人的知识水平、教育程度的狭义文化形象,而是包括了举凡某特定城市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总和所形成的管理系统。城市文化也是城市组织体系的基本架构和行动方略的指导系统,是多数人对一个城市的总体认识结果。城市文化的构成要素有城市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

城市主题文化是一个城市独有的文化形态,是一种稀有的战略资源,是具有相当影响力和独具特色吸引力的一种文化,也是根据城市的特质为城市量身制定做的一种文化。具体地说,城市主题文化就是根据城市特质资源形成的特质文化来构建城市主题空间形态,并围绕这一主题空间形态来发展城市、建设城市的一种文化策略。城市主题文化具有特质资源的独特性和特质文化的地区垄断性,它集城市特色文化之大成,但它不是简单的城市特色文化的一般组织和表现,而是把城市特色文化上升到了城市主题文化的系统工程的意义上。城市主题文化是城市自然要素、经济发展要素、社会发展要素中特质资源的凝练与整合,是城市特质资源的聚集点和扩散点,是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特质核心,也是城市自然特质资源和经济、文化特质资源在空间结构和时序推进中,经过系统构建所促成的城市全新架构。

二、推行城市主题文化对塑造城市特色形象的重大意义

(一)城市主题文化为塑造城市特色形象提供科学规划

城市主题文化缩小了城市总体规划和概念性规划两极分化的问题,是当今世界最前沿和最创新的科学规划体系。因为城市总体规划体系僵死过硬,而概念性规划虽是一种新引进的超空间、超时空、超地域不受约束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体系,但又过于“天马行空、异想天开”,它只是一个泛泛的城市规划,是在僵硬的城市总体规划上多了点空间发展内容而已。而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规划,是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提供一个有主题依据的,有主题空间布局,有主题前瞻性战略思想的一种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体系,它把城市总体规划僵死和概念规划泛泛的内容,通过一种城市主题文化融入到城市发展战略之中,既打破了城市总体规划的僵硬状态,又调节了概念性规划的泛泛不足,使城市总体规划更具特色性和主题性,使概念性规划更具超前性和前瞻性。通过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规划,使城市定位更为准确和清晰,更具可行性和操作性。

(二)城市主题文化为塑造城市特色形象提供指导方向

城市主题文化是可以直接指导城市特色文化建设的可行性战略,它是中国城市特色文化建设理论的创新成果,在解决城市特色危机、避免城市同质化、抵御全球文化一体化侵蚀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城市主题文化是一个城市独有的文化形态,是一种特色占有、特色垄断和特色整合的文化。它首先要具备原创性、特质性和系统性,它不是简单的城市特色文化一般组织和表现,而是把城市特色文化上升到城市主题文化系统工程意义的大层面。这种城市主题文化是集城市特色文化之大成,把城市特色文化贯穿到城市精神活动、文化活动、管理活动、行为活动、经济活动、建筑特色、品牌营销所有环节上,使城市形成一个有机的城市主题文化组织体系和价值链条,形成一种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态势和格局。

(三)城市主题文化为塑造城市特色形象提供丰富内涵

城市主题文化是城市生命的内核,城市主题文化的核心既不是一味地保留传统的城市历史文化而使城市发展停滞不前,也不是片面地追求经济发展而大肆破坏城市的传统人文风貌造成“千城一面”,而是在保留历史文化与发展城市经济之间达到合理的完美统一。同时,城市主题文化是在开发挖掘整顿组合机制资源、资金资源、载体资源、人才资源等各项城市资源的基础上综合实行的城市发展战略,它能够突出反映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质,能够贯通其他经济、社会、人文、建筑等资源形成城市发展的张力。此外,城市主题文化的丰富内涵既是对历史上城市化发展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弘扬,也是对世界古典城市主题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弘扬,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城市发展领域的落实,也是对世界城市化做出的重要理论贡献。

(四)城市主题文化为塑造城市特色形象提供经营方法

城市主题文化是经营城市的金钥匙,实施城市主题文化是经营城市的必由之路。城市主题文化是全球一体化经济参加竞争的重要手段,为城市准确定位,打造城市独特形象和独特的品牌是城市主题文化的最大功能。城市主题文化能形成竞争对手不具备的难以模仿性、不可替代性、不可重复性的核心竞争力。实施城市主题文化可以着重解决城市发展的全方位、多层次、系统联系、开放创新问题;着重解决城市发展的宏观性、综合性、超前性、智能性、的具体问题。构建城市主题文化的目的,就是用独具特色的文化形象打造城市的品牌,营造自身特有的魅力,以其文化力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它能把城市形象、城市定位、城市品牌有机地统一在一起,使一个城市卓尔不群、魅力独特。

三、推行城市主题文化,塑造城市特色形象的有效途径

(一)围绕文化主题,明确城市定位

首先,政府各级部门应高度重视推行城市主题文化工作,应聘请经济、社会学专家进行软科学项目研究,在坚持高起点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原则的基础上,按照惟一性、排他性和权威性的原则,正确引导,加大投入,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周密的部署,从而准确把握城市发展的脉搏,彻底改变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城市开发的无序性和城市管理的粗放型。

其次,要进行准确的城市主题定位,对城市的基本建设、经济结构、产业链接、人才引用、市民素质以及城乡之间、南北之间、东西之间的协调发展等方面,都要进行科学、精深、准确的设计定位,使城市形象定位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第三,要确立城市形象的权威性,在条件成熟时,应确保政府、企业、组织、个人在招商、联络、宣传时,保持统一与一致,以达到最佳宣传效果,同时,还要对城市的窗口行业、标志性建筑、政府机关等作出相应的规定,提升城市形象的整体性和权威性。

(二)承继历史文化,整合资源优势

首先,应该具有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以文化资源决定城市发展的思路,以文化特色作为城市价值的所在,通过系统分析科学论证,对城市历史发展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及区域经济环境特质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开发利用,形成城市主题经济文化有机链条、发展格局、国际品牌及核心竞争力手段,使整个城市的经济、文化,在城市主题文化宏观调控和微观运作下科学的有机运转。[2]其次,发展城市主题要注重文化多样化的特点,不但要承继弘扬城市的历史文化,而且要使之与现代先进文化和优秀文化融汇升华,具备突出的现代文化特色和地方文化特征,并注入到城市发展的各支脉中去,承继传统美德,丰富文化底蕴,形成鲜明特色,使城市文化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以推动城市文化的巨大发展。第三,要围绕城市主题进行有效有序的资源开发,促进人与城市、经济与文化、景观与建筑之间的关系系统整合,努力使城市产业集约化、经济高端化、建筑主题化、社会和谐化、城市名牌化,从而把构建和谐社会在城市发展领域具体化。

(三)加强文明意识,提高文化品位

首先,政府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注重创建文明城市,把立足点放在群众的需要上,让文明创建在群众中蓬勃开展,促进城市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这是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和最重要的城市品牌,它也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其次,要唤醒广大市民的形象意识和文明意识,广泛深入地开展创建学习型城市活动,构筑市民终身教育体系,不断提高市民整体素质,加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真正使文明礼貌、助人为乐、诚实守信、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要求成为市民的自觉行为,同时也要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第三,要注重提高城市文明程度,扎实有效地创建和谐健康的城市环境,如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正公平的法治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等,城市文明程度的提高使城市更有活力和吸引力。

(四)借助科技媒介,打造城市品牌

首先,城市主题文化的发展必须借助现代化的传播方式,在报纸、广播、电视、户外广告等常规媒体加强城市形象的推广,通过城市主题文化新闻系统,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和炒作,让城市主题成为注意力焦点,深植入市民的心目中。其次,还要借助无形的非物质形式,表现在体育、节庆、旅游、艺术等项目的建设方面,如提高举办国际运动会水平,吸引更多的大型赛事,举办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活动,调动市民的参与积极性,还可以丰富城市的节庆活动内容,开发特色资源,打造具有吸引力的旅游新产品,采用全方位、多媒介来做好城市主题文化宣传推广工作。第三,运用高科技手段,注重塑造城市艺术创意形象,以物质环境建设为基础,进行符合城市创意形象的主题意义空间场所和景观的建设,以这种实体工程项目作为非物质环境的载体平台,二者相互衔接融合,促进补充,使城市更具鲜活的生命力、文化内涵支撑力和城市经济持续力。

参考文献:

[1]倪鹏飞,城市竞争力:全球观察与中国战略,理论参考2002(7)16页

[2]单霁翔,略论开展城市文化问题研究的現实意义,新华文摘2007(9)111页

作者:林 怡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建筑结构课程教学论文下一篇:新型建筑施工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