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利益增强技术创新论文

2022-04-18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追逐利益增强技术创新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技术创新为知识产权制度的形成提供基础条件,知识产权为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激励与保障,知识产权制度与技术创新之间互动关联。知识产权制度作为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是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手段,从知识产权视角对企业技术创新动力进行分析,可以对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提供理论支持。

追逐利益增强技术创新论文 篇1:

公司治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摘 要: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在于促进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关于在于公司治理。本文从企业技术创新的要素和条件角度,详细分析了公司治理同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公司治理对企业技术创新在制度基础、动力机制和资源投入方面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从股权结构、董事会治理和经营者激励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公司治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探讨从完善公司治理的角度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路径。

关键词:公司治理;技术创新;股权结构;董事会治理;经营者激励

一、引言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具有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实践中时常常会遇到各种难题,追究其中的根本原因,这些难题有些来自于技术本身,但更多难题与由公司治理引起的,与公司治理相关的组织制度、组织结构和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通过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激励机制,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提高公司的决策效率,进而显著地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研究公司治理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联性,探讨股权结构、董事会治理及经营者激励同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促进企业从完善公司治理的角度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企业技术创新的要素、条件与公司治理

1.企业技术创新内部要素与公司治理

首先,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需要一定的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各种资源要素具有异质性,影响着企业竞争能力的高低。企业使用的各种资源要素来自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企业通过契约的规定,决定每个利益相关者资源投入和利益分配。即公司治理通过契约的制定及其治理机制来实现其配置企业资源的功能,从而作用于企业技术创新的资源要素。

其次,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还需要“关键人”要素这一特殊资源,作为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重要角色,企业家在公司治理中常常作为主要决策者。企业家在企业创新活动中所展现各种经营管理能力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资源,这些资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着企业的价值。企业家作为技术创新的“关键人”是公司治理的主要对象,他们的经营管理行为受到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的影响,进而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和绩效产生重要影响。

再次,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也依赖必要的组织管理要素,由于企业技术创新具有高风险性和高回报性两种特征,作为企业制度安排的公司治理需要发挥其资源配置、利益分配等功能。

2.企业技术创新的条件与公司治理

就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条件而言,首先,公司治理通过契约的制定来明确各利益相关者的资源投入、权责及利润分配,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意愿提供制度保障;其次,公司治理通过其利益分配职能及激励机制作用的发挥,驱动组织成员产生从事技术创新行为的意愿;再次,公司治理对于企业技术创新发挥传递作用,股东通过与经营管理者签订的契约来表达对企业创新的意愿,经营管理者按照签订的契约约定,依据股东会和董事会的意愿来管理公司,同时,经营管理者向组织中的其他员工表达创新的意愿,驱使他们产生技术创新的动力,签订契约,层层往下,以此展开企业技术创新。

就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条件而言,来自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拥有的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是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所需要的资源能力,公司治理作为一种配置手段,合理地优化了企业资源投入者的回报,同时公司治理质量的高低又会影响企业资源的投入,进而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因此公司治理与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条件息息相关。

就企业技术创新的制度条件而言,公司治理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从根本上为公司的技术创新活动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公司治理又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决策效率,根本上建立了企业创新强有力的动力机制。

三、公司治理与企业技术创新关系的具体分析

1.股权结构与企业技术创新

一方面,集中的股权结构驱使控股股东有较强的动力去监督管理者,缓解了管理者与外部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问题。通过降低代理成本,选择能力更强的经营者,约束管理者行为,有效地解决了搭便车问题,提升了公司的整体价值。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但另一方面,由于控股股东与其他外部投资者的差异性,控股股东往往趋于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从而产生“侵占效应”。因此,应积极引导控股股东对技术创新等长期投资的偏好,通过建立和完善控股股东的约束与激励机制,降低其侵占效应,抑制他们对短期目标的追逐。

不同的股东由于其性质与能力的差异,对企业的技术创新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国有股东由于产权主体不清晰,经营目标多元化,导致国有股东及其代理人的没有较强的积极性去监督经营管理者,不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而个人大股东的产权主体清晰,主要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这与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相一致。另外,个人大股东通常都在其投资的企业担任经营者或主要决策者的角色,很少存在代理问题,这为技术创新创造了有利条件。

2.董事会治理与技术创新

董事会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占据核心地位,董事会在企业的日常实践中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决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董事会结构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高低。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等董事会结构因素都会对技术创新产生影响。

董事会规模的扩大对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会产生双重影响。一方面,董事会规模的扩大,会使企业在实现技术创新过程中所必须的专业技术知识、管理知识等传播到董事会内部,扩大信息来源,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接收各种不同的意见,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另一方面,董事会规模的扩大也会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不利影响,主要为以下三个表现:第一董事会成员之间的协调成本变高;第二董事会决策时间长,信息传速度慢,效率低下,第三董事会产生“搭便车”的现象,。因此,董事会规模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呈现倒U形曲线关系。

独立董事是外部董事的一种,提高独立董事的比例可以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独立董事的引入能够有效抑制各种机会主义与投机主义,提高企业的相对独立性,引导董事及高管从公司长远利益层面进行考虑和决策问题,让企业吸取各种不同种类的创新意见,从而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明显的促进效应。

3.经营者激励与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活动对于股东而言是极具有吸引力的,但对于经营者来说并非如此,代理问题的存在导致经营者主要追求权力威望以及个人效用最大化,因而会严重降低和抑制他们对创新的重视。因此,企业需要降低代理成本、解决代理问题。而经营者激励可以成为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它消除了技术创新的外部性,实现外部性的内部化转变,提高经营者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其中,作为经营者激励主要手段的股权激励,是企业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公司治理影响和决定着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所需的资源和要素,股权结构、董事会规模、管理层激励等治理要素都会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绩效。具体而言,集中的股权结构对技术创新具有促进和抑制的双重效应,适度集中的股权结构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积极的影响;董事会规模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呈现倒U形的关系,同时存在促进和抑制两种情况;适度的经营者激励机制对企业的技术创新产生有效的影响。

为了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效率,增强企业自身的价值和利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一是积极完善公司的股权结构,既要防止过度集中化,又要避免过于分散化;二是从公司的独立董事制度入手,完善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外部环境,保持公司的相对独立性;三是注重对经营者实施激励,加快推行公司高管人员股权激励计划,适当加大高管人员持股比例。

参考文献:

[1]梁彤缨,雷鹏,陈修德.管理层激励对企业研发效率的影响研究——来自中国工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管理评论,2015,(05):145-156.

[2]滕飞,仇冬芳.高新技术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特征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5,(02):6-10.

[3]王雷,詹梦皎.公共资本支出、管理层薪酬激励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J].统计与决策,2014,(22):163-166.

[4]徐向艺,汤业国.董事会结构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联性研究——来自中国中小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02):35-41.

[5]鲁银梭,郝云宏.公司治理与技术创新的相关性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05):156-160.

作者简介:薛菲(1992- ),女,汉,江苏无锡人,经济学硕士,南京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专业,研究方向:经营管理

作者:薛菲

追逐利益增强技术创新论文 篇2:

基于知识产权视角的企业技术创新动力问题研究

[摘要] 技术创新为知识产权制度的形成提供基础条件,知识产权为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激励与保障,知识产权制度与技术创新之间互动关联。知识产权制度作为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是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手段,从知识产权视角对企业技术创新动力进行分析,可以对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 知识产权 技术创新 动力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经济社会的发展比以前的任何时代都更加依赖知识的生产、应用与扩散,而任何技术创新活动其实都是知识生产、应用和扩散的结果,促进技术创新的过程同时也是实现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一体化的过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经济时代,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使得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萨维缪森认为,经济增长的“四个轮子”分别是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和技术[1]。可见,技术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生产要素,技术创新则是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而知识产权制度主要解决作为技术创新成果的“知识”的权利归属问题,它是一种激励和调节知识产生与交易的重要制度,知识产权制度的先进与否影响着技术创新主体的经济行为与经济绩效。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都已经建立以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等为主要内容的知识产权制度,知识产权制度其自身固有的排他性、专有性、可转让性和期限性等属性决定它将是激励和保障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手段。

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认为,经济发展增加土地、资本与劳动三大要素的投入量。然而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事实证明了资源禀赋条件优越的国家(如前苏联)并不一定能取得最好的经济绩效,而取得引人注目发展成果的却是那些资源禀赋条件较差的国家和地区(如韩国、日本),这些国家都有一个共性,就是注重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比较完备。在知识产权制度较完善的地区,人们的创新意识很强、创新势头强劲、创新成果丰富,知识产权制度已经成为激发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机制。自创新理论大师熊彼特以来,国内外学者对企业技术创新动力问题的研究从来没有间断过,而且以知识产权为视角对企业技术创新动力进行研究的也日益增多。而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知识产权制度与技术创新动力因素关系、知识产权制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

1 文献综述

欲深入探求知识产权制度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研究,对国内外学者已有理论进行分析是必不可少的前提。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外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对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制度的关注和研究也越来越多,他们主要是从封闭经济框架与开放经济框架两个方面来分析知识产权制度对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

1.1 封闭经济框架下知识产权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所谓封闭经济框架下,即在单一的经济背景下考察知识产权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在一国范围内对技术创新成果进行保护是必须的,知识产权制度所固有的排他性与专有性等属性要求它保护技术创新主体从创新活动中获利。

对现代知识产权经济理论进行开创性研究的应当首推经济学家Arrow教授。Arrow(1962)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对信息不完全专有性进行了研究,认为:如果不考虑信息传递的成本,公众就应该可以免费获得信息[2]。Arrow的不完全专有性理论在可以保证最优地利用信息的同时却不会给研发行为及其投资带来创新的激励和动力。倘若信息为公众免费获得则不会激励创新行为。因而,这一理论有一定的不足。但Arrow的工作为知识的创造与扩散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思路,其信息不完全专有性理论为知识产权作为资源配置方式的研究提供了基础,使得知识产权的最优期限成为后来研究的新课题。

Nordhaus(1969)对最优专利期限问题进行了研究,在他所提出的专利期限模型中,专利最优期限是一个最大化的解,而目标函数是创新行为导致的社会净福利,而约束条件则是创新者从中获得的利益要大到能够继续激励其创新[3]。对Nordhaus的模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认为发明如果是具有不可排他性的公共品性质的发明,生产出来就有以零边际成本为公众所用的可能性;如果发明具有排他性,该发明就可以在一定期限内由发明者专有而不扩散[4]。

我国学者汪丁丁(2002)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从人类社会长远发展看,知识应该实行共享,而在特定发展阶段为了激励知识创新就应当保护知识产权,因为过强的知识产权保护可以激励创新却不利于新技术的扩散,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研究知识产权保护的“度”是学者们的一个重要的研究任务。陈美章(1999)研究认为,知识产权制度根植于市场经济,以知识成果的产权明确界定和有效保护为主要特征,知识产权制度为技术创新提供了一个内在的动力机制和一个外部公平竞争的法制环境,对促进技术创新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5]。

1.2 开放经济框架下知识产权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在开放经济框架下南(发展中国家)北(发达国家)经济交往中知识产权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日益引人注目,问题也十分复杂。发达国家选择强知识产权而发展中国家选择弱知识产权,南北双方利益相互冲突。

Helpman(1993)通过研究建立了一个南北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这个模型里面南方没有创新而只有模仿,所有的创新都是在发达国家。从Helpma的模型可以发现过强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会损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新技术和新产品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速度就会下降,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环境恶化。同时,过强的知识产权保护是以牺牲发展中国家为代价而扩大了技术应用在发达国家的比例,长此以往会引起发达国家创新率的下降[6]。

Lai(1998)认为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对创新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发达国家向其转移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渠道,假如发达国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新技术和新产品,则发展中国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就会提高技术创新率;假如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技术的转移是通过模仿进行的,则发展中国家过强的知识产权保护就会使技术创新率下降[7]。

国内学者邹薇通过研究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几个误区:①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仍处于调整阶段,产业层次比较低,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要求不太高;②发展中国家对技术创新活动一般只关注近期的发展目标;③发展中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宜松不宜紧。她认为:①应当在保证科学研究和知识积累的适当开放程度与给予技术创新者利益动机之间达到平衡;②应当在遵守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准则与尽可能以较低社会成本实现知识产权保护之间达到平衡[8]。

目前,国内外关于知识产权与技术创新的研究成果颇多,不同领域的学者由于知识背景的不同或者研究方法的不同,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但我们可以对这些理论有所借鉴并深入研究,力争在与此研究相关的诸多因素的博弈中探寻理论的均衡。

2 知识产权制度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外源动力因素

技术创新活动作为一种以企业为主体的经济行为,会受到主体变量(内源动力)和外部环境变量(外源动力)刺激的双重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内源动力主要包括企业主体意识、企业创新能力、企业文化、企业战略、企业利益追逐等因素;外源动力主要包括科技进步、市场需求、企业竞争、政府支持、科研院校的研究能力等因素。技术创新的动力可以分为内外部动力,同样知识产权制度也可以分为内外部知识产权制度,这里要分析的就是知识产权制度对企业技术创新内外部动力的影响,如图1所示:

图1 知识产权与技术创新内外源双驱动力机制

2.1 知识产权制度与内源动力因素

企业技术创新的内部动力要素由企业主体意识、企业创新能力、企业文化、企业战略和企业对利益的追逐等组成。作为市场经济活动主体的企业同时也是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企业主体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对企业技术创新而言尤为重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永远不会满足现有的技术体系,他们会不断地对现有技术进行改革和创新。创新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的“软件”性质的动力因素,它包括创新决策能力、创新研发能力、创新资金能力、创新管理能力等诸多方面。企业文化影响的不只是个别企业家,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影响的是企业每一个员工的创新积极性。企业战略跟企业对利益追逐的目标是相关的。企业不同于行政事业单位,它是以获得收益为首要目标的,企业对其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追逐永远是其进行技术创新的不懈动力。而内部知识产权制度是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它是知识产权制度对企业内部技术创新动力因素的保障。即使是很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他进行创新的目的也是追逐经济利益,只有他们的创新成果得到知识产权的保障,获得预期的创新收益后才会反过来激励他们继续创新。有了知识产权制度的保障,企业的创新意识就会增强,它们的创新动力就会充足,而企业的文化也会跟进,企业的战略目标也会随之调整,这样一个积极创新的氛围就会鼓励企业不断创新,达到良性循环。

2.2 知识产权制度与外源动力因素

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因素主要有科技进步、市场需求、企业竞争、政府支持与科研院校的研究能力等。科技进步是进行技术创新的前提,假如没有先进技术作为基础,那么进行技术创新几乎是不可能的。市场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最终获得收益的地方,市场需求就成了企业创新的动力源泉。竞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企业都要面临的生存环境,企业间进行竞争在所难免。为了获得更高利益,企业与对手进行竞争自然就成了技术创新的动力。政府的政策导向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变量,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创新行为。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科研能力也是来自社会的企业技术创新的推动力。这些技术创新的外部动力因素也需要相应的外部的知识产权制度作为保障。换言之,外部的知识产权制度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一个外部法律环境,它的完善与否会影响科技进步的步伐,影响科研人员进行研究的热情,影响企业竞争的外部环境是否公平有序。同时,它也是政府实施政策调控的工具。

3 知识产权制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

我们知道环境是影响和制约经济活动行为的外部条件,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也是在它的硬环境与软环境形成的有机整体中进行的,而知识产权制度就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产权制度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主要通过知识产权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表现出来。

3.1 知识产权制度下的资源配置机制

知识作为一种资源,与自然资源相比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没有有形的消耗而可以重复利用,在本质上不存在稀缺性。在一个资源不稀缺的环境里产权没有作用,然而人类社会处于一个资源稀缺的环境中,每一个人的自利行为都会受到资源稀缺的约束。在技术创新活动中,为了避免资源的浪费,必须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新的领域上来。知识产权制度的作用之一就是防止人类发生争夺资源的利益冲突,知识产权制度在对资源配置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影响着企业创新主体的经济行为及经济绩效。由于知识产权的优化配置直接决定了物质资源的配置方式和效率,因此知识产权是否能优化配置对经济增长的效率如何影响重大。

企业创新者进行技术创新的成果可以从两个途径给其带来经济效益:①把自己研发的新技术应用到其企业的生产活动中去,以降低生产成本获得高额利润,也就是说,知识的生产和运用遵循的是成本递减与收益递增规律[9]。②进行技术交易。这里的技术交易其实就是转移知识产权而进行的产权交易。知识产权法中规定的方式有直接转让知识产权和独占许可使用、排他许可使用、普通许可使用。知识产权制度的立法目的之一就是保护创新者利益,促进技术的扩散与利用,调整技术信息生产者、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力求为资源的最优配置提供条件,以保证实现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最优效果。

3.2 知识产权制度下的利益平衡机制

知识产权的客体是无形的智力成果,创造这些智力成果的是被法律赋予知识产权的权利人,这些权利人有权利在一定地域和一定时间内排他使用这些智力成果,有权授权他人使用这些智力成果以获得报酬。从这个角度来说,知识产权是一种垄断权。新技术信息的垄断会限制企业间的竞争,使生产出来的产品会具有较高的垄断价格,这样就会浪费有限的社会资源。经济学家曾经对信息产权的设定提出了这样一个悖论:信息产权的垄断性一方面会激励信息的生产者继续开发新信息,另一方面垄断信息的所有者会索取高价费用而使信息无法充分得到使用[10]。

知识产权有一个内在属性就是时间性,即法律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是有一定期限的(虽然关于专利的最优期限研究还在继续,如我国法律规定发明专利权的期限是20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的专利权期限是10年),知识产权在保护权利人利益的同时也对权利人行使自己的专有知识产权进行了限制。虽说一项智力成果不管被给予的保护期限有多长,最终它还是要进入公共领域为全社会公众所共享和无偿使用。但是保护期限的长短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度”,这个“度”既是一种激励又是一种约束。过强的知识产权保护会给权利人带来更大的利益,激发权利人继续进行技术创新的热情,同时也会造成企业垄断,不利于新技术的扩散,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以及全社会的经济增长率。而过弱的知识产权保护虽利于新技术的扩散,但很可能会导致无限泛滥,损害权利人的利益,进而降低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发达国家如果只为私利而实行过强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会增强其跨国公司的垄断力量,不利于新技术扩散于发展中国家。因此,利益均衡原则应该作为南北国家制定知识产权制度的价值目标。知识产权制度在保障创新者权利的同时也给予公众享用新信息的机会,对权利人的适度限制也是为了平衡权利人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关系以达到利益均衡。

3.3 知识产权制度下的企业竞争机制

企业竞争在封闭经济框架和开放经济框架下都是存在的。企业技术创新之竞争的最主要形式就是专利竞赛。创新者所要申请的专利项目,需要具有新颖性,因此,创新成果一旦被研发出来,为不失去新颖性,创新者必须立刻申请专利,这样专利竞赛就会出现。专利竞赛会加剧企业技术创新的竞争,创新企业都会为了获得知识产权而加快创新速度,提高创新效率。一国之内的专利竞赛由于处于一国经济体内部,较好调控,而国际专利竞赛却情况复杂,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发达国家更是处于劣势。知识产权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也成为世界各国争夺的资源,利益的追逐使得国际上恶意竞争不可避免,发达国家一般为了私利都实行较强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凭借其深厚的技术积累,发达国家对知识产权的控制力很强,它们对发展中国家转移的一般都是已有技术,供发展中国家模仿,而不是通过FDI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新技术,这样就会形成发展中国家的技术空心化,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知识产权制度的功能之一就是给技术创新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在封闭经济框架下它通过专利法、商标法、版权法、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规范为技术创新建立了一系列公平竞争规则。在开放经济框架下,《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专利合作条约》以及《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包括假冒商品贸易)协议(草案)》(TRIPS)等规定了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范围,也确立了公平竞争的国际标准,为知识产权的国际竞争提供了运行规范。

3.4 知识产权制度下的创新激励机制

企业主体进行技术创新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收益,而技术创新活动在为企业本身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在给社会公众带来益处,在为企业个体带来好处的同时也促进了经济增长,基于此,应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进行激励。华斯特说:“对未来产权的确信度,决定人们对财富种类和数量的积累”。由于技术创新具有不确定性(风险性),如果企业进行的技术创新活动存在风险和威胁,就可能会使得它无法获得预期的利益或者获取未来收益的概率很小,这样企业也就没有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动力了。知识产权制度的功能之一就是要降低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并且还要保证技术创新主体的收益最大化,进而达到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结果[11]。

新制度经济学研究认为,产权清晰是生产成本和获得收益界定的前提条件,而个人的收益率不断接近社会收益率是产权制度的结果,同时也是产权制度和分配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如专利权、版权(著作权)、商标权、商业秘密等制度不断创新的过程。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知识产权制度对技术创新的激励就是知识产权制度的安排要使技术创新者的个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排他性的知识产权就会激励企业主体进行技术创新活动以提高生产效率并获得利益最大化。

3.5 知识产权制度下的技术扩散机制

成功的技术创新会给企业带来收益,要使它最终令全社会受益并推动社会经济增长,就要进行新技术的扩散。知识产权制度就是在保障创新主体利益的同时保护创新成果的合理扩散。但是,由于技术信息作为一种无形的信息资源,它的一大的特点就是很容易被复制,如果在公众中肆意的扩散就会导致该技术信息的交易价值下降,损害创新者利益的同时也影响了其继续创新的积极性,这时,就很需要知识产权这样的制度来保障创新者的利益。如我国法律规定发明专利权的期限是20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的专利权期限是10年,在此期间的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权利人具有垄断权,他们可以专有使用,也可以以独占许可、排他许可、普通许可等有偿方式许可他人使用,但是一旦超过规定期限,创新成果就会进入公共领域令公众无偿使用。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开放经济条件下技术扩散中的知识产权问题也引起人们的关注,最主要的还是集中在南北国家之间。因为发达国家本身技术力量雄厚,他们在国际贸易交往中对技术扩散具有很强的控制力,而缺少技术的发展中国家却要不断引进新技术,这就使得知识产权交易在南北贸易中逐渐增加。同时,也要求南北方国家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合理的知识产权制度,为技术扩散提供条件,以促进知识产权交易,不断促进全球范围内创新资源的持续优化。

4 结 语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知知识产权制度是通过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作用机制使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外源因素成为其创新活动的动力的。由于企业具有追逐利益的本性,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中技术创新的水平最高,但是不利于消费者福利与全社会的经济增长;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才是技术创新的最优环境。要想为技术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不完全竞争环境,就需要调整知识产权制度。知识产权制度对技术创新活动同时存在激励与约束两个功能:从企业利益角度来说,知识产权制度是一种激励,它抓住了人趋利的本质,通过获取利益来激发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的创新积极性;从社会责任角度来说,知识产权制度是一种约束,它在防范创新主体追逐利益进行不正当竞争的同时,也为技术扩散提供了良好的环境[12]。知识产权制度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就是有效的激励和必要的约束的统一,激励与约束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参考文献:

[1] 保罗•萨尔缪森, 戴维•诺德豪斯. 经济学.萧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419.

[2] Arrow K J. Economic welfare are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for inventions // Nelson R. The Rate and Direction of Inventiv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2: 609-626.

[3] Nordhaus W D. Invention, growth and welfare. Cambridge: MIT Press,1969:155-164.

[4] Scherer F M. Nordhaus’s theory of optimal patent life: A geometric reinterpret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2(6):42.

[5] 陈美章.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知识产权, 1999(6):3-6.

[6] Helpman E. Innovation, imitation,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Econometrica, 1993(11):1247-1280.

[7] Lai E L C. Interna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protection and the rate of product innovation.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8,55(1):133-153.

[8] 汪海粟, 韩刚. 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关联研究述评.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4):152-153.

[9] 古祖雪. 试论知识经济的特征及其对知识产权制度的影响.现代法学, 1998(6):76.

[10] 袁翔珠. 知识产权制度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机制.知识产权, 2002(4):28-29.

[11] 赵志强, 杨建飞. 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外源双驱动力因素.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1,29(1):64-65.

[12] 曹前有. 技术创新动力视野中的知识产权制度.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6,22(11):53.

[作者简介] 赵志强,男,1985年生,硕士研究生,发表论文8篇。

杨建飞,男,1966年生,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著作5部(含教材)。

作者:赵志强 杨建飞

追逐利益增强技术创新论文 篇3:

校企合作创新的驱动要素研究

【摘 要】进入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的知识经济时代以来,技术创新在经济生产中凸显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其中校企合作创新成为协同创新体系中重要力量。本文在协同创新理论基础上重点探究校企合作创新的内外驱动要素,从中厘清影响校企合作创新的各种因素,为校企合作创新发展提供借鉴和支持。

【关键词】校企合作;驱动要素;创新

一、前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技术创新在经济生产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技术创新的周期和突破难度日益增大,尤其是技术创新资源的有限性和市场对于创新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矛盾日益激烈,技术创新面临的压力巨大。当代创新已冲破传统的线性和链式形式,呈现出非线性、多角色、网络化、开放性的特性,并逐渐演变为以多元主体协同互动为基础的协同创新模式。于是能够很好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效应的合作创新开始广泛得到众多创新主体的重视。在多元化多层次的创新体系中高校以及企业是两大地位突出的创新主体,其中高校是重要的技术成果输出者,而企业是主要的创新资金投入者,两者所拥有的资源具有显著的互补性,因此在寻求自主创新过程中校企合作创新逐渐得到大家的关注。其中高校由于汇集了大量的科技人才以及多年累积的技术信息资源,成为重要的创新科技成果输出主体。而企业由于对市场需求保持高度敏感,同时在资金以及管理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更快地将科技成果成功实现产业化创造出商业价值。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是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合作创新的内涵

合作创新是指企业或企业间、研究机构及高等院校之间的联合创新行为。既为实现共同的目标,不同创新主体如科研机构、企业、高校等主体之间相互合作、配合与整合,发挥各自的优势,获得外部性效应,使创新资源与要素有效集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之间的壁垒,充分释放主体间“人才、财力、信息、资源”等创新要素的活力。

合作创新多产生于技术含量较高的科技型产业内,具体形式包括共同研发、技术转让等。合作主体之所以选择合作创新这种方式是为了通过各自所拥有的优势资源互补达到追求创新项目未来所创利益的目的。任何一个具体的合作创新项目都有着明确的目标、约定的期限以及约束合作各方行为的详细规则,各个主体根据资源投入情况以及各自的分工参与合作,对于项目所取得的成果在合作方间进行分配共享,当然合作项目存在的风险也由合作各方一起承担。

一般而言,合作创新的常见模式包括三种,分别是基地式合作创新、合同契约式合作创新以及项目式合作创新。每种模式各有利弊并适用于不同情况,主体对于合作创新模式的选择基于各自所处的背景不同而有所差异。

三、校企合作创新的驱动要素分析

(一)经济要素

通常来讲对于大多数自发的校企合作创新来说最直接最根本的动因都在于对经济利益的追逐。无论是追逐利润最大化的企业,还是寻求长远发展而需要累积科研资本的高校,进行合作创新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获取高于单独创新能带来的收益。经济利益是校企合作赖以形成,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动力。校企合作的形成,存在和发展都与经济利益有关。各方对经济利益的寻求经过市场来实现,市场的需要蕴藏着浩瀚的经济利益,因为需求的存在,就能过获得巨额的经济利益。获取经济利益的可能性可以推动校企双方进行合作,从而构成合作体。在合作过程中各方对利益的寻求也使合作体趋于稳定并不断向前发展。在这个过程当中,市场需求及其蕴含的经济利益的巨细,方向决定了协作动力的强度和方向,即合作会向着市场需求所决定的方面成长,以期获取相应的经济利益。可能获取的经济利益越大,对合作的形成、稳定和成长所起的功用也越大。经济效益是校企合作创新动力因素中活跃程度最高的,涵盖的内容很丰富,既包括现金等显性的经济利益也存在专利等知识产权类这样的隐形利益。此外依据利益实现的时间跨度可以分为长期利益以及短期利益,长短期利益对于校企合作创新的影响途径是存在差异的。对于重视短期利益的高校以及企业,在合作创新过程中可能会以现有技术以及产品格局作为出发点而寻求要素方面的创新;对于追求长期利益的主体而言,合作创新方向上会更多的关注产品新工艺甚至是新技术研发,哪怕在过程中会产生短期利益的流失。总体而言校企合作创新成功的本质就在于创新利益的实现,经济利益因素对于校企合作创新同时具备诱导以及促进这两方面的影响。

(二)创新资源因素

创新资源是指为了确保合作创新能够顺利进行下去而所需的包括资金、技术人才、信息以及技术设备等在内的各种资源。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无论是高校还是企业,所有的创新主体所拥有的创新资源都是受到有限约束的,并且绝大部门的资源结构也是呈不均衡状态。所以在主体进行单独创新活动时往往会因为某种资源的缺乏而陷入瓶颈,正是这种基于对创新资源的需求使得企业以及高校萌发了合作创新的意识,通过合作实现资源结构上的优势互补,以保证创新能够获得更高的成功率。一般而言,企业在资金资源方面所占的优势比较明显,而拥有的技术人才以及技术成果积累都是有限的;高校由于自身缺乏商业化运作在研发经费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但是高校在长年累月的技术沉淀中积累了丰富的技术资源,同时高校在技术人才方面的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显著的优势。高校与企业的合作真正实现了强强联合对于提高技术创新水平有很重要的意义,企业大量的资金注入为合作创新提供了充分地物質基础,高校的技术人才投入完善了创新人才结构的缺陷,其次企业的市场信息以及高校的技术信息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引领合作创新与市场需求实现接轨,为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实现提升可能性。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分析,技术资源因素在促进校企合作创新方面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三)政策因素

任何校企合作创新都是处于一定的宏观背景下进行的,政治环境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对于国民经济生活的宏观调控力度较强一些,各级政府往往会依据国家经济发展计划而出台具备积极意义的政策法规等,在校企合作创新中具有关键意义。对各类经济主体都将产生重大影响。政府通过税收政策、财政补贴政策等方式引导企业和大学之间的合作,在产学合作的产生过程中,政府在企业与大学之间的中介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另外,在我国现阶段的技术中介服务中,大多数都是地方政府事业单位或是得到当地政府政策支持的服务性企业,政府在中介服务上有着重要的组织、引导作用。无论是政府还是中介服务机构,在产学合作中帮助双方寻求合作者,减少了参与产学合作的企业与大学的寻求成本,进而改善了产学合作绩效。一个国家的政策法律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技术创新的速度、方向和规模, 甚至成败。各国政府从宏观、微观和政策性立法等不同层面,行使政府的各项机能,积极地制定政策,完善制度,经过构建相宜的政策环境,建立相关的服务配套设施,来诱导和鞭策企业和高校之间的联动。政府的财税、资金、补贴、投资等扶持政策, 以及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度等政策, 可以有效降低合作创新的风险。

(四)成果转换因素

企业是高校进行技术转化最好的市场。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与组成现实生产力的实体性因素如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有所不同,它仅仅是知识形态的一般生产力,是生产力中的非实体性要素。在它没有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之前,作为生产力具备一定的潜在性,即科学技术功效产生后,不会自然而然的成为直接生产力而使生产量有所增加。任何科学技术成果唯有通过应用于社会,才能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一直很低, 约在15%左右。因此,国家从政策、资金等多方面积极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技术创新。随着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加大, 成果转化进一步得到重视, 企业也纷纷走入高校寻求技术合作, 寻找技术成果。近年来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有 95%通过产学研合作方式完成的。这充分说明, 校企合作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五)市场因素

我们所处的商品经济背景下广义的市场是指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为了满足需求而进行产品或服务的交换关系、交换条件以及交换过程的总和。市场是所有消费者与生产者的集合,消费者的存在产生需求,而生产者的存在除了产品供给之外同时会产生竞争。校企合作创新的形成很多情况下是主体出于价值创造方面的考虑,因此校企合作创新的出发点应来自市场需求,创新项目研发成功之后也必须回归到市场得以最终价值的实现,因此校企合作创新中主体的市场意识要时刻保持强烈。无论是来自消费者的市场需求还是来自供给者的市场竞争,都是推动校企合作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两者既相互渗透又相互补充,共同凝聚成校企合作的市场推动力。市场需求因素:市场需求是指消费者对于产品或服务有购买能力并且愿意购买的数量。市场需求依据时间维度可以分为有效需求以及潜在需求,有效需求是指目前在市场上已经实现的确定需求,潜在需求是指消费者对于产品或服务未来的不确定需求。校企合作创新都是有产品载体的,高校以及企业都是期望获得收益才选择合作创新,而合作创新的产品载体必须要被消费者接受实现满足市场需求才能创造价值。自技术创新研究兴起发展至今,期间积累的大量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在所有技术创新活动中由市场需求拉动的数量比超过了60%,校企合作创新是技术创新的一种形式,市场需求对于校企合作创新也具备同等力度甚至更强的推动作用。

(六)科技因素

科学技术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的因素,科学环境日新月异的巨大变革不仅积极影响着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企业的运营,同时对于高校教育以及科研工作的展开也有深刻的影响。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企业的技术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企业必须不断吸收新的前沿技术更要积极寻找自主技术创新;另一方面而高校作为国家创新技术的重要输出地,其对技术的方向性把握也必须是与时俱进甚至是超前的。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下,企业以及高校都有提升自身技术水平的需求,于是强强联合成为一种高效的方式,不仅能够共享技术资源而且能够大大地缩短技术创新周期。实际上科学技术对于校企合作创新的推动是一种良性的循环,在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刺激下,高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创新关系,此时科学技术起到推动作用,然后在技术创新取得突破后新的技术随即在市场上产生,进一步又成为新的校企合作的推动力量。这种模式在学术界被定义为“技术规范——技术轨道”模式,新技术一旦被模式化就会形成能够源源不断产生新技术的技术轨道。除此之外,科学技术因素对于校企合作创新的影响还包括方向诱导以及技术预期两个方面。

(七)资金驱动因素

资金驱动因素指的是通过校企合作,高校可以从企业那里获得捐赠和建设资金。对于大多数学校,特别是私立学校,来自国家的教育行政拨款是非常有限的,已经不足以支撑学校的发展,大量的建设资金必须通过校企合作,将高校的科研成果通过企业转化为产业并从中获益。因此,从企业那里获得资金支持越来越重要。我国大学需要经过参与合作研究以获取资金来支持其教学和研究。1980年代初以来,高校招生规模急剧膨胀,教育经费不足的矛盾日趋尖锐化。从总量上,投入大学的基础研究经费占全国基础研究经费的比例较低,同样,应用研究经费的比例也很低,以1999年数据为例,两者的比重分别为33.5%和24.8%。大量的资金仅靠学校单方面是不足以应对的,必须借助其他机构和企业的支持。

资金作为一种要害的创新来源,是校企合作创新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投入要素,充足的资金支撑是确保校企合作创新活动得以持续和成功的关键。技术创新活动不仅在研究开发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在成果转变成为实际应用阶段更加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校企合作技术创新过程当中的任何阶段若是得不到充足的资金,将会招致全部合作创新活动的失败,缺少资金支撑是导致校企合作技术创新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资金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跨国公司与高校进行技术创新,一般情况都可以主要依靠企业自身的资金实力完成全部过程。而对于很多的中小企业来说,特别是非重大的渐进性技术创新,与高校合作中,无论如何,这时都会遇到资金上的困难。而依照传统的银行金融形式,较小企业与高校合作技术创新取得所需资金的难度是比较大的。

(八)人力资源驱动因素

当今时代,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创新能力成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而人是创新思维、创造力的源泉,社会竞争也越来越趋向于人力的竞争。人才驱动因素是通过校企合作,搭建平台实现培养人才和用好人才的目的,联合培养人才使培养的学生质量高且实用,企业更容易吸收到高质量的毕业生,毕业生质量的好坏可以通过市场需求来判断。高校是企业的人才摇篮企业通过与高校的合作解决了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提高了企业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表现 3个方面:(1)直接利用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研发条件解决企业技术问题;(2)选送优秀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培养, 提高技术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基础研究能力, 培养自己的研发队伍;(3)从学校挑选优秀毕业生充实企业研发队伍。

总之,校企合作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为了应对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以及技术发展速度加快局势,创新主体选择的一种新的创新方式。校企合作创新对于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以及增强企业创新能力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清华大学,1998.

[2]李廉水.论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理论与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1998(01).

[3]毛雪蓮.影响企业高校合作创新成功的关键因素[D].西安工程大学,2007.

[4]徐庆瑞等.全面创新管理(TIM):企业创新管理的新趋势—基于海尔集团的案例研究[J].科研管理,2003(5):6-10.

基金项目:

齐齐哈尔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决策咨询项目结题成果之一,项目编号:QSX2015-07ZD。

作者:张绍波 付伟 王宇航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管理会计理论价值研究论文下一篇:文艺复兴美学内涵研究论文

热门文章

追逐梦想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