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材料在空间营造中的作用——以南京科举博物馆为例

2023-02-10

正文:

一、科举博物馆综述

作为南京长大的孩子, 笔者与科举博物馆说来便有着不浅的缘分。古代的科举基本类似于我们今天的高考, 在众多学子心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的科举制度对世界人才管理制度影响深远, 如今西方国家所采用的文官制度便是成功借鉴了中国科举制度的典范。为此, 南宋孝宗乾道四年后便有了江南贡院, 在当时用作县学、府学考场;到了明清鼎盛时期, 江南贡院已成为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以江南贡院为前身的科举博物馆是在修缮保护明远楼和飞虹桥等历史遗迹的前提下建设而成的, 于2014年正式竣工, 是一座系统反映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与科举文化的专题博物馆。它坐落在六朝古都南京, 位于夫子庙秦淮风景区的核心区域。整体为钢混框架结构, 但多处巧妙使用了瓦、青砖等传统建筑材料, 集现代建筑空间与南京沧桑的历史感于一身, 与周围的环境十分融洽又很好地保持了自己的格调。

科举博物馆的设计者刘克成教授任教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喜爱弘扬中国特色的建筑文化, 致力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刘教授主要立足于西安这座古城进行建筑创作, 对砖、瓦等传统材料的使用深有体会。他设计了大唐西市博物馆、汉阳陵博物馆、陕西富平国际陶艺博物馆等作品, 每一座建筑都是一次传统材料与现代空间的美好邂逅。此次科举博物馆的设计耗费刘教授八年之久, 最终得以建成, 并且设计完成度这么高便更显得来之不易。刘教授表示:科举博物馆的建设, 旨在使人们铭记科举文化、传承古都南京的历史文脉, 同时保护历史文化遗址——这也正是他一贯坚持的设计理念。

由于科举博物馆所处的秦淮河区域位置特殊, 因此整个博物馆的高度收到制约, 因此便采取了下沉和下挖的策略, 一方面可以打通南北主轴线, 另一方面可以反衬明远楼等历史建筑, 同时, 丰富有趣的游览流线安排还可以激起游客的游览兴趣, 这一设计看似无意, 实则用心。博物馆被设计成一个封尘已久的历史档案, 等待后人前来开启。随着游览的深入, 历史的画卷徐徐展开, 科举制度的发展和演变渐渐清晰在眼前, 这段沉睡已久的历史又重新被发现和理解。按照规划, 科举博物馆及其配套项目东至平江府路、南至贡院街、西至金陵西路、北至建康路, 总规划建筑面积20余万平方米, 十分宏伟大气。科举博物馆很好地保留了历史的遗风, 又不失创意地给了科举一个更加丰富完整的诠释, 它的材料使用、流线设计以及空间营造手法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二、流线设计

空间如果是博物馆设计的灵魂的话, 那流线设计便是串联灵魂的通道, 如何让观者自在的看完整个建筑, 既不狼狈迷路又不错过重点, 十分考验设计者的统筹组织能力。

游客由长长坡道的环绕而下, 坡道窄而狭长, 两边是高高的砖墙, 透出古老的沧桑之感, 简单却不单调;每面墙上分布着一些漏斗形的小四方的窗, 从坡道向里面能看见个巨大的方形体量, 外立面用瓦片做成一卷一卷的竹简样式, 再次加深了科举的主题, 并且引起游客对内部展示空间的好奇。

转折处是用白色灯光特殊处理过的文字, 仿佛迷茫困顿之时的指引, 亦暗示了当年科举之路的艰辛。整个环形走廊总长130米, 这种设计也别具匠心, 暗示着1300年之久的科举岁月, 让参观者在潜意识里体会到时光的推移和历史的变更, 每一个转角都是一次变更、一场期待。

循着坡道一圈一圈往下绕, 当游客不知何时才是尽头时, 忽然前方豁然开朗——从高处往下看, 一切尽收眼底。面前是一个巨大的扶梯, 随着扶梯缓缓而下, 左边是一整面刻满了方方正正的汉字的墙面, 汉字使用了黑白两色的对比, 用繁体字再现了科举的内容。放眼望去, 一种历史悠久的庄严与肃穆顿时扑面而来, 让游客不得不感叹中华文化的魅力与深度。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科第世家”石门楼, 这是一座三开门式门楼, 为第一位状元吴伯宗家族所拥有。它是由石头制成的, 配上精美的石雕工艺, 显得十分气派。门额上有四个金色的大字——“科第世家”;门额下是龙门, 彰显的是一个家族的世代兴旺。这个构件放置在展览的第一位置, 诣在展现科举巨大的社会影响, 同时作为由明代保留至今的真品, 也是博物馆的一大亮点所在。

连接每一层楼的是小型的扶手电梯, 相比于一开始的大扶梯低调了许多。拾级而上, 依次走过“为国求贤厅”“鱼龙变化厅”“金榜题名厅”“金陵佳话厅”和“源远流长厅”, 科举制度的发展历史也逐渐清晰。

第三层是一整间收藏室, 收藏了科举制度发展的相关史料及历朝状元的真迹, 展品排列整齐, 大小得当, 十分别致。在走廊处放置了几本立在地上的高约五米的书, 更显得凝重而又气势磅礴。

游览的最后到了室外考场, 是一间间砖石结构的隔间, 真实还原了科举当年的考场风貌, 让游客在领会了一场盛大的历史与文化的盛宴之后还能够亲自进去感受科举考场的氛围。明远楼前的池水还是和来时一样的平静, 只是参观完再回来时, 每位游客心里都会泛起或大或小的涟漪。

三、材料元素运用

如果说建筑建构是诗意的建造, 那材料就是堆砌诗意的文字, 恰当的选择, 认真的组织才会得到最恰当的设计。

科举博物馆对“水”这一元素的运用颇多。纵观所有史料文献, 几乎都蕴含了丰富的“水文化”的内容。“水”这一意象很早就被人们广泛运用, 从精卫填海的神话到《诗经》中的“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千百年来传递着人们如流水般澄澈的情感。

在科举博物馆中, 关于“水”的第一个应用是明远楼前的一个千余平方米的砚形水池。天晴时阳光照在水面, 整个明远楼被映衬得金碧辉煌;夜幕降临时, 整个池面映满灯光, 更给明远楼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关于这潭水的意义, 有三种解读, 一是让人联想到“以史为鉴”古语, 更突出了科举博物馆的意义;第二种是预示着“一碗水端平”, 暗示了科举的公平公正, 亦是表明历代文人的操守;第三种是使空间看起来更加开阔, 也无形中营造了神秘而又肃穆的氛围——水池正下方即是科举博物馆的展厅。

关于“水”的第二个应用是刚进入展厅不久的有一个小水池。从旁边走过时, 那浅浅浮动的波纹让我们的心变得平静, 同时也对后面的游览产生了无限的憧憬与期待。水池的四周比较昏暗, 从中能隐约看到自己的倒影, 仿佛与历史的影子相重叠, 你会不自觉得感到历史的深邃和时代的更迭, 会对这里的一切肃然起敬。古人有言曰“智者乐山, 仁者乐水”, 水也是历代文人精神的象征。这里水的运用, 也无疑为后面对文人雕像的展览和文人简介埋下了伏笔。

瓦, 自古就是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 隔热防雨且美观整齐。现代建筑中有很多利用拆迁旧瓦或者定制新瓦的方式重现这一传统材料, 其中不乏很多新颖的使用范例, 如王澍的象山校区, 又如隈研吾在新津知艺术馆中的外墙设计, 用细绳将瓦片有间隔地悬挂起来, 使建筑表皮透明灵动。

设计者在科举博物馆的设计中也巧妙地运用了瓦这一元素。为何使用瓦?首先, 瓦的典雅、古朴, 十分契合“科举”这一主题, 有利于恢复古代的风貌。其次, 科举博物馆的建筑地位于夫子庙, 它在拆迁时会留下大量废弃的瓦, 如此废物利用既有经济效益, 又能使博物馆与周围建筑相得益彰, 更是一举多得。

当然, 这对瓦的选取也有着不小的要求。第一, 色调要柔和均匀, 深浅应该一致, 科举博物馆中使用了亚光型的瓦片, 较好地保证了瓦古典而庄重的色泽。第二, 瓦的尺寸应保持一致, 且对每块的大小应有所斟酌。科举博物馆中所运用的瓦大约是圆心角为120°的劣弧, 既保证了坡度的柔美, 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有避免了弧度过大造成的眼花缭乱或者不整齐的实感。第三, 在瓦和瓦的衔接上要格外讲究。尤其是科举博物馆中有一整面全部用瓦交错累叠成的高墙, 这就要求每一层的瓦都在一条水平线上。刘教授选择了将上一层的瓦的两个“脚”分别架在下面一片瓦的顶部, 三个顶点构成一个三角形, 既保证了一整面墙的稳定性, 又蕴含着整齐大方的古典之美。在“竹简”的设计上, 刘克成教授选择将一整块瓦片先从中间分开, 然后将两块瓦的凸面各自向外, 将其中一块瓦的“脚”放在另一块的十分之力的劣弧上, 往后以此类推, 如此形成了简洁美观的一卷卷竹简, 既有视觉上的流线型的美感又能使瓦与瓦之间巧妙地连接, 增强了稳定性。这便要求瓦在剪裁上要注意尺寸的精确, 否则拼接时会有较大的缝隙, 势必会影响美观。

除了水和瓦片, 其他很多细节也体现了设计者对建筑气质的准确把握。

设计者以材料、灯光等方面进行独特处理从而对一些展品或是一个展厅做出强调。例如:在一个深灰色的墙面上设计一块红色突起的长方形背景区, 将所要展出的匾石放入其中, 以达到强调的效果。设计者对展厅和走廊的区分格外讲究, 以灯光、路面材料等多种方式加以区分。比如水池毕竟只是一个配角, 所以没有使用过多的灯光。在展厅的第三层是收藏室, 展览了许多科举真迹。其中横桌上的玻璃特关特殊的摆放角度, 加之灯光的处理, 使游览者在参观时感受不到玻璃的存在, 正增添了展览的真实性, 能让游客完全置身其中。展厅与展厅之间有一个很长的走廊, 墙面有十八米高, 而设计者只在两米高的位置开了一个小门。上面是无尽的黑暗, 走廊也没有设计特别的灯光, 只是旁边一面堆满了以瓦片制成的竹简的墙, 从其中的缝隙中透过隐隐的光。在竹简墙的底部, 每隔一米放置了一个小的灯, 也让整了走廊看起来充满了灵气。还有一些走廊的路面是把瓦片反过来一排一排堆叠而成的, 整个路面呈现出整齐而起伏有致的波浪形, 充满了古典的韵味。加之瓦片本身较暗的深灰色, 与许多展厅白色大理石的地面形成鲜明对比, 也让游客走过时会不觉加快脚步。

设计者在博物馆中使用的材料多倾向于古朴、简单的一类。除了瓦之外, 还运用了大量的砖、水泥等, 整个博物馆的风格也多偏向古朴深邃, 这也迎合了科举博物馆这一主题。当然, 设计者也适当运用了玻璃等清新活泼的材料, 如翰林院的一整个高达三米左右的门都是由玻璃制成, 上面还刻有蓝色的花纹, 让人眼前一亮。里面展览的内容也在玻璃和灯光的映衬下熠熠生辉。

连贯顺畅的交通、气质准确的空间、细致精彩的材料共同构成了精彩的科举博物馆, 它是对历史的追思, 更是对当下建筑形式的推敲及探讨。

摘要:科举博物馆的设计者刘克成教授长期立足于西安这座历史深厚的古城, 潜心致力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及传统建筑技术、元素的现代重现, 对砖、瓦等传统材料的使用即有深入系统的研究, 又有大量实践。科举博物馆便是他在另一座古城—南京的一次实践, 巧妙地运用传统材料营造出了脱胎传统又不失现代的建筑空间。

关键词:材质,传统,空间

参考文献

[1] 科举博物馆·官网·本馆概况

[2] 百度百科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谈影响触电伤害程度的因素下一篇:胎心基线变异静止型产妇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