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实施方案1

2022-08-20

在一份优秀的方案中,既要包括各项具体的工作环节,时间节点,执行人,也要包括实现方法、需要的资源和预算等,那么具体要如何操作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1》,供大家参考,更多范文可通过本站顶部搜索您需要的内容。

第一篇:课题研究实施方案1

课题研究方案1

初中生语文学习词典活用的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成员构成:

支持人:汪静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于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初中生语言的粗糙、粗俗、粗陋,这已经成为制约中学生语言能力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笔者在批阅学生作文或者试卷时,深有感触。通过一定的调查,发现初中生作文时最大的困难是“笔下生涩,词汇贫乏”。同时许多学生在遇到不认识的字时,会采取一些简单易行的识字方法,如:根据上下文猜字,认字的半边,问别人等,特别是完成预习作业时,学生们会利用各种各样的教辅资料,完成识字预习,这些现成的东西就养成了学生们不动手查字典的懒惰习惯。当今社会,快餐文化也影响到了孩子的学习,如何让孩子主动自觉地查字典,主动学习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如今在新课程标准引导下的语文课堂,更多的关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审美体验,而忽略了最基础的语文字词的教学。中学语文教学还是应该重视学生最基本的语文能力的训练,它是语文最基本的素质。

回顾自己的求学和教学过程,笔者深刻认识到养成查词典习惯,不仅能提高学习质量和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在终身学习中受益无穷。词典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工具和资源,国内关于词典活用策略的研究已有相关成果出现,但这些研究多集中于学生的英语学习,对学生汉语词典活用策略的研究尚少。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应该从最基础的字词做起,教会学生活用词典。

三、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词典又作“辞典”,是收集词汇按某种顺序排列并加以解释供人检查参考的

工具书,词典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工具和资源。

词典活用的策略是指语言学习者即特殊个体初中生在语言学习前、学习过程中及学习后应该具有的能够查阅字典、词典及灵活运用字典、词典所含信息,能够持续地学习和积累字词的能力。以此提高初中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及自身素养。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及相关政策依据

1.新课标的能力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识字教学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初中生“能熟练的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

2.建构主义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观主要思想是:(1)学习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活动;(2)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3)学习是对新旧信息重新建构的过程;(4)建构性学习的过程是双向的;(5)建构性学习的基本方式是同化和顺应;(6)建构性学习是多元的。同时,建构性教学认为:教学的中心应该由教师向学生转移,学生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

3.主体教育理论。

把学生当成教育的主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主体性的特征有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性。这是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4.人本教育理论。

现代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思想逐步为教育工作者所接受。教育的本质在于“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一位学生健康地、积极地、主动地、活泼地发展。教育工作者必须眼中有人、脑中有人、心中有人。

五、课题研究的意义

“初中生语文学习词典活用的研究”针对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忽视字词教学现象而做出的行为反应,是通过在教学中的具体行为即字典、词典的灵活运用来加强字词教学,加大学生字词储备,借助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在初中阶

段进行强化字词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借此提升学生的语言及文化积累和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初中生语文素养。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这是广大教师的共识,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就是立足于上出语文本色课,达到语文学习“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要求,从根本处学语文,用语文。通过学生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字词典的调查与分析,提出解决此问题的办法策略,以作为语文课强化字词教学的好的切入点和抓手,能够较有保证地提升学生的基础学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今后较长时间的后续学习提供保证。让中学语文课焕发生命的本真活力,提高中学语文的学科和社会地位,让我们的母语教学真正得到重视和发展。

六、课题研究的目标

1.分析初中生词典活用与语文学习的关系,为中学生灵活运用字典、词典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通过调查研究,探索测查学生字词积累量的有效方法。

3.更新语文教学理念,建立“提高初中生语文学习词典活用”的认识保障体系。

4.构建字词教学与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及综合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5.从提高初中生语文学习词典活用的角度出发,探索出使学生有效学习、快乐学习的科学方法,丰富教师育人方法,建构新型师生、亲子关系,提高语文教师和家长在教育过程中的幸福指数和效果参数度。

七、课题研究的过程设计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1月—2013年2月

1.阅读有关理论著作,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学习相关教学案例,掌握词典活用教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为课题研究的开展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2.学习课题实验内容和了解实验过程,制定研究计划、方案,明确研究方向。

3.制定调查问卷,为下一阶段的学生问卷调查做准备。

(二)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3年3月-2013年11月

1.调查并分析初中生“词典活用”的现状及原因。

2.阅读相关的教育论著并撰写笔记,加强理论修养,为课题研究提供方法支撑。

3.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搜集典型的教学案例并进行分析。

4. 选择部分典型的实验对象,对其在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活用词典的表现进行过程描述和分析,写出案例分析报告。

5.探索初中生语文学习词典活用之“活用”的方法研究及方法的有效性研究。

6.撰写论文,论述教会初中生词典活用的策略,总结和推广研究成果。

(三)第三阶段(结题鉴定阶段):2013年12月

1.全面整理课题研究的相关材料,总结课题研究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深入分析研究形成全面的而深刻的研究性成果,完成“初中生语文学习词典活用的研究”的研究报告,提出结题申请。

2.邀请课题县教科室,市教科所专家进行课题解题鉴定。

八、课题研究的内容及使用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书刊、上网等方式获取与本课题相关的大量研究资料,为课题研究人员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切入点和侧重点。

2.教育调查法:运用调查研究法,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分析初中生语文学习词典活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初中生语文学习词典活用的因素。同时通过个别访谈、座谈,了解初中生对语文学习的内容、过程、方法以及评价方面的内心需求;运用观察法,观察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及时调整课题实施的措施。

3.行动研究法:根据前期分析归类的结果,运用行动研究法,依据学科特点,探索中学生查字典习惯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以及初中生语文学习词典活用之“活用”的方法研究及方法的有效性研究。制定相应对策,在课堂上运用,观察效果,并根据反馈的问题,调整对策,继续深入研究。

4.案例分析法。选择部分典型的实验对象,对其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词典活用程度对语言运用能力的作用进行过程描述和分析,写出案例分析报告。

5.比较研究法。运用比较研究法从纵向上动态研究课题实施前后实验对象在语文学习中词典活用程度和有效度上的变化;从横向上比较研究被实验的初中生

语文学习词典活用在学段上的共性和差异性,从而比较全面客观地揭示初中生语文学习活用工具书的某些规律和本质。

九、研究的预期成果

1.课题调查报告一份:《初中生语文学习词典活用的现状及原因分析调查报告》

2.撰写读书笔记两篇。

3.撰写《词典活用程度对语言运用能力的作用》的案例分析。

4.撰写论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会学生活用词典》

十、已经开展的研究及存在的疑惑

1.课题立项以来,我已开展了下列研究工作:

(1)阅读与课题相关的理论著作,学习课题实验内容和了解实验过程,学习有关理论知识,为本课题的个性化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2)确定研究方案,设计研究过程,确立研究方法,明确研究方向。

(3)制定调查问卷,分析分析初中生语文学习词典活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初中生语文学习词典活用的因素。

2.研究中存在的疑惑:

由于受应是教育下唯分数的影响,在学校各项成绩考评的桎梏下,有些语文老师和学生对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作用持怀疑、反对的心理。课题研究相关佐证及数据的搜集和采集收到一些人为阻力的影响。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觉得所研究的范围还仅仅局限在农村的部分地区,研究的学生较少,课题研究的实施对象的广域度有限,课题研究成果的引领和推广价值有待同行的进一步研究验证。

第二篇:分层教学课题研究方案[1]

《初中英语分层教学行动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王宗平

(执笔)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我校是一所城区中学,有一大部分品学兼优的学生,也有相当部分的中等生和后进生。而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是为每一个学生设计的,学生两极分化现象给英语教学带来很大困难。英语分层教学是以我校教学现状为背景的教学探索,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改革尝试,它的有效实施能为我校英语组教师在教学实践上形成更完整的理论体系。

我校实验班的老师爱岗敬业,教学基本功扎实,并深入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正在由“经验型”向“科研型”教师转变。

分层教学是把“因材施教”作为基本的教学原则,对传统教学的弊端进行改革,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和能力,依靠现有的条件和已有经验,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以便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分层教学的必要性。《新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它的核心思想是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强调的是“大众化”教育。

分层教学的有效性。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人的先天遗传因素不同,而且表现在人的后天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也有区别,因而决定每一个人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乃至最终能达到的发展水平都是不同的。因此学生学习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了“掌握学习的策略”的理论,他认为,“世上任何一个能够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的人也能学会。只要为他们提供了适当的前期和当时的学习条件。”

分层教学的人文性。“当教师把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为他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

的、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的时候,这样的理解才能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三、研究的目标:

通过分层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提高自身的英语技能,提高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并在实践中掌握学习方法和策略。

通过分层教学促使学生互帮互助,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开展分层次教学的分组原则、分组方法、实施方法、评价方法、实验效果、制约因素等,建立班级分层次教学模式。

四、研究的基本内容:

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类分层?如何实施弹性的课程结构和教学计划?在备课中如何针对教学目标和要求,选择和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分层教学对学生综合语言能力与传统“一刀切”的教学模式的优劣体现?

五、研究的思路:

调查了解各个实验班学生个性、爱好和特长、学习习惯与方法、智力水平与接受能力上的差异,形成统计表格,给学生分层。

开展宣传发动,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

学习国内外有关开展分层教学的成功经验,吸取有效的做法。开展集体备课,认真钻研大纲、教材、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的目标,哪些不属于共同的目标。在把握教学目标同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各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

通过开展实验课、研讨会、反思、案例等收集研究成果,探讨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及时总结经验,逐步形成分层教学模式。

六、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调查分析学生的英语水平和目前的英语教学现状,为研究提供必须的理论依据。

2.文献借鉴法:在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和网络信息,分析总结以往的成功经验,借鉴他人的教学成果,研究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

构建分层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的现实方案并予以执行。

3.行动研究法:有目的、有步骤地制定课题组的行动计划,然后在实验中充分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有效地促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后在行动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再修改计划——再贯彻落实于行动——再反思,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完善此项实验。

七、研究对象:本校八年级学生和九年级学生。

八、研究的进度计划:

第一阶段:(2011年9月至10月)调查及宣传准备阶段。各科任教师对所任教的班级进行问卷调查、谈话及思想动员,合理给学生分层。并确定学生的具体目标。

第二阶段:(2011年11月至2013年1月)实施阶段。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讨论课堂教学中的分层目标、分层问题的设计、学生的角色不同,给全体学生充分的表现机会,帮助树立自信心和主动学习的激情。教案和作业的布置体现分层教学效果,形成分层教学案例。

第三阶段:(2013年2月至2013月6月)总结阶段。撰写阶段性小结和课题总结,反思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效果,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确定完善的方法和途径。完善分层教学模式,总结并推广。

九、研究成果预期效益和使用范围

1. 形成学生分层方案,包括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环境、学习资源调查;

2. 分层教学研究论文汇编成册;

3. 通过课题研究,更有效地推进新课程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提高课程(课堂内外)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深化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和学习能力。

十、经费预算以及需购置的仪器设备

资料(包括统计、抄录、复印等)费:1000元; 文集编印费:1000元; 研究行动经费:3000元。

十、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负责人:王宗平

核心成员:连琼云 郭永惠 庄月玲 林秋霞 庄能扬 庄清梅 洪冰冰 吴月琴

林友发 庄秀琴

具体分工:王宗平

统筹协调,上传下达,课题实践过程中的大事记录 庄清梅、吴月琴、郭永惠、庄月玲

分层前的调查摸底,为学生分层提供现实依据

连琼云、林友发

前测及后测,用于体现实验的效果 林秋霞

课题研究有关材料的收集与分析记录 洪冰冰

课题组重要研究活动(会议)情况记录 庄秀琴

课题组阶段性研究工作小结记录,材料归档 庄能扬

课题研究效益性或影响性成果发表、交流、获奖记录

第三篇: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方案1个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巧用打比方以提高教学

效率

余干县康山初中黄志刚

研究背景:

历史教学易学难精,许多学校的历史教师仍由分专业老师兼任,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然则,就是专业的历史老师,能教得好的也只是少数。历史学是一门科学,教好历史课更是一门艰深的学问,如何来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有人说:历史是从故纸堆中翻出来的,枯燥无比。如何把大多数人认为的枯燥的历史课程教好,历史教学的方法问题就摆在了我们面前,本课题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设。

文献综述:

打比方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目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著述极少,笔者仅仅找到焦先玲的《巧用打比方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文 ,因此,可以说在这方面的研究仍旧处于一穷二白的境地。 研究目标和内容:

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

1. 用打比方以提高历史教学效率的有效性;

2.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巧用打比方。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调查研究、实验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 理论基础:

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大量具有历史教学经验的历史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实例为基础

预期成果:

使打比方成为一套完整的历史教学方法。

第四篇:经典诵读研究活动方案(1)

读书团队经典诵读研究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经典诗文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源远流长。它积淀智慧的结晶,映射着理性的光辉,对于塑造少年儿童的灵魂,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更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战略部署,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教育和思想文化领域的目标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这一战略目标,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师生人文素养,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我校积极响应国家倡导的“全民读书”活动的号召,将扎实而有效地开展中华美文经典诵读活动,利用多渠道、多形式的活动平台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

二、具体方法与措施

(一)领导重视,加强管理

学校高度重视中华经典诵读活动,领导班子对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重大意义有明确的认识,将经典诵读活动纳入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并作为学校办学特色予以安排落实;学校为各班级配备了读经机器;学校组建以校长为首的“经典诵读研究团队”,团队的领导认真负责,制定切实有效的实施方案;在教师队伍中形成集体共识,突出全员参与;学校、年级、班级层层管理,将不断加强日常诵读时间巡查、定期评估、奖励等制度,从而推进诵读工作全面开展,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不断完善。

(二)更新认识,率先垂范

1、组织广大教师学习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的相关文件,提高广大教师对推进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认识,引领全体教师从文本中走出来,让老师明白,学生的语文学习既要基于课本,又要高于语文课本的道理;使教师领悟课堂、课本是学生语文学习和提高的重要阵地和途径之一,但这并不是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唯一途径。使全体语文教师明白推进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明白在课外阅读中诵读经典是引导学生感悟我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有效途径。

2、组织教师率先诵读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推荐的中华经典诵读读本如:《弟子规》、《论语》、《大学》、《老子》等经典诗文。组织教师在诵读这些经典的过程中,熟悉其内容体系,研究其人文精神,感悟其思想意境,从而为有选择地指导学生诵读这些经典文化,做好充分准备。

3、以班主任为主,辐射全校师生开展经典诵读专题校本教研活动,研究学生的记忆规律,探讨经典诵读教学的方法,配合学校的“书香校园”建设,让学生先诵读大量的经典,实现“量”的积累,充分汲取经典文化的精华,得到经典文化的浸润,厚积而薄发,把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三)整合资源,营造氛围

我校利用教学资金为每班配备了一台国学机器,学校将在校园和教室显眼地方补充装饰古诗文的内容,充分利用好黑板报。利用每天的早自习时间、课前预备时间等引导学生大声朗诵,让学生感其声,领其情,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

(四)建好阵地,有效运作

全面展开课外诵读经典实践活动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各年级根据本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特点,为学生配备合适的校本教材。

1、每天早自习,各班按照不同学年段的内容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师生集体共读经典,共赏美文,进行经典吟诵、演讲,分组背、个别背、接龙背、默背等学习游戏活动,为经典诵读拓展更宽的道路。

2、班主任老师每天要与学生共同进行诵读活动。每节课前准备时间,学生吟诵经典,做到读而常吟之,学生全员参与。每班可选一名普通话及朗诵较好的学生做带读的小老师。每周的校本课教师检查、督促、进行诵读指导。

4、班主任每月可抽出一至两节班队课作为经典诵读活动课,将本月所吟诵的古诗文全面复习,或在班级内举行吟诵表演。

5、各班老师争取充分发挥家长作用,督促学生每天回家进行30分钟经典诵读活动。倡导家长和孩子一起读,积极营造浓厚的家庭诵读氛围。

(五)精选内容 分段诵读

1、诵读内容:

从2013年3月开始,以《弟子规》为突破口,各班级学生在校本课上,学习《弟子规》。在学校的统一组织下,通过全校师生集体诵读氛围的营造,从而引发学生吟诵经典的浓厚兴趣和良好习惯,形成一定的诵读规模。

一年级:《弟子规》、《三字经》

二年级:《弟子规》、《三字经》、《大学》

三~六年级:《弟子规》《大学》、《中庸》、《论语》、《道德经》

诵读的经典文集主要是《弟子规》、《三字经》、《孝经》等,这些经文原则上是通读。而对《论语》《孟子》等将选读主要的精彩华章佳句。

2、诵读时间 (1)每天安排二十分钟的经典诵读时间,采用教师带读、机器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自由对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吟诵,注重学生诵读的验收和评比。

(2)利用每天上午大课间的时间,通过校园广播播放诵读录音,让学生跟着模仿吟诵。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自编手操、韵律操,配合诵读表演。

3、诵读要求

(1)经典诵读应遵循以下原则: 模糊性原则:不求甚解,只求熟读成诵。

差异性原则:整体推进,承认学生个体间记忆思维等的差异性。 自主性原则:允许学生在规定阶段完成规定内容外,诵读更多的经典,给予相应的评价。

鼓励性原则:评比鼓励,平时激励,引导学生热爱经典为根本。

(2)各班诵读力求做到:学校活动与班级活动相结合;个人学习与集体辅导相结合;诵读与展示相结合;评比与激励相结合;总结与提高相结合。

(3)经典诵读之“三要”:心要专——专心致志、不可分心;眼要准——仔细看准、全神贯注;口要到——边看边读、通顺流畅

阅读经典不求甚解,须知大意。小学生诵读经典应遵循“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做粗略地讲解或提示,让学生在粗知其大意内容的基础上再熟读成诵。让学生把目视、口诵、耳听、心想四者结合起来,再通过琅琅上口的反复吟诵,有效地提高诵读的效果。

三、搭建平台,成果展示。 为调动学生参与诵读积极性,学校将通过灵活多样的方法为学生搭建施展的平台,不断提高小学生课外经典阅读的兴趣,使优秀诗文诵背和阅读课外书籍活动成为学生课外生活的一件乐事。

各年段还要根据实际情况,搜集整理本年级积累内容。各年级的要求要有所侧重。如中年级:教师引读经典读物,熟记师生共同选定的、适合自己阅读的经典读物中的名言佳句,并能以经典读物中的所得规范自己的行为品质;高年级:读经典文学读物,会背诵经典读物中的名言佳句,熟记经典读物中师生共同选定的内容,会向别人转述经典读物中的至理名言,关注文中的主要人物观点,有自己的一点看法、体会。

1、诵读目标

(1)通过诵读经典的诗文,切实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开启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性情、改变学生的气质、滋养学生的人生。此外,经典诗文中优美的行文、韵味、节奏以及从经典中散发出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正是美育所必不可少的。 因此,通过熏陶涵咏,使学生的性情变得平和、班级气氛变得融洽、常规明显进步、教育管理也会轻松许多。

(2)通过诵读经典的诗文,积累精美的语词句段,进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因为在《论语》《孟子》等古代典籍里,还蕴藏着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诵读这些经典除能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外,还能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和丰厚的文化积淀。因此,诵读中华文化经典能有使学生的说与写的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到了高年级,基本上能做到恰当得体地引用所诵读的经典名言警句,使80%的学生达到“说有哲理,写有高度”的境界。

2、诵读评价

(1)根据学校规定的经典诵读必读必背的内容,对学生的诵读评价主要有口试与笔试两部分。口试即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诵读测试,根据学生诵读的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等级,每班展示时间为10分钟;笔试主要体现在期末语文试卷中,对学生进行经典诗文的记忆、理解、运用等能力的考察,切实检测诵读效果。

(2)交流评比:以观摩班级成果展示或成果展演为主,展示形式不限。学期末主要以经验总结交流为主。学校将把好的经验做法在全校推广。

经典浸润人生,书香伴我成长。经典诵读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将为我校师生带来一片生机。我们肩负着历史重任,我们将不断努力把经典诵读活动坚持下去,为传承中华文化,建设书香校园,培养合格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在我们的努力下,相信我们的学生们会继承传统,弘扬文化,去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良种场小学

2015年4月

第五篇: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课题研究方案(1)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课题研究方案

店子小学课题研究组

一、课题研究背景

如今的社会是法制的社会,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这个社会里,必须懂法、知法、守法、用法。邓小平同志指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江泽民同志强调,“在青少年中加强法制教育,是实施依法治国的具有长远性、根本性的工作,要持之以恒地抓下去。”在学校教育中渗透法制教育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要求,更是人类文明的需要。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制定的《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将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中”的精神,我校从2014年启动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课题研究”工作, 以此培养小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意义

在小学法制教育中形成学科渗透,它的教育优势是法制教育其它途经无可比拟的。在目前客观存在的小学教育体系中,学科课程总是居于中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学科课程及其课堂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形式和主要途径。实施小学法制教育同样不可能逾越学科课程和课堂教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法制教育的学科渗透是进行小学法制教育的一条主要途经,也是实施法制教育的必由之路。

三、研究目标:

1.课题通过"渗透",将法制教育的内容、知识点乃至法律意识、法律素养,通过多种有效形式,潜移默化式地有机结合于各门学科的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最终对师生共同提高法制观念起到积极影响。

2.本课题的主要目的,是要转变当前中小学生法制教育的导向,变单纯的守法教育为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把引导和强化中小学生对国家制度、法律制度的合理性、合法性认同,作为重中之重,进而塑造公民积极的守法精神。

3.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解和掌握中小学生的法律素养的状况,发现现成法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寻求相应对策。

小学教育中实施法制教育的渠道有很多,有比较系统的法制教育课,有以综合主题形式为主的法制教育活动,如主题班队会,红领巾法制知识广播,也有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整合型法制教育。然而实施渠道纵然有许多条,课堂教学是实施小学法制教育的主渠道,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有必要在各科教学中都要增加法制含量,加大法制意识培养的力度,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实施法制教育的学科体系。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法制教育。

四、渗透法制教育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

教学始终是一项带有明确方向性和目的性的活动,小学法制教育在学科中渗透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它要求教师将法制教育列入教学目标之列,在备课和各学科教学中要善于开发教材所包含的法制教育因素,并在开展学科教研活动时作为研究项目之一。 2.有机性原则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学科教学内容与法制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学科教学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各科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法制教育因素。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凭借学科教材,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尺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如:在一堂语文课上,老师请学生用“赡”组词,一生回答“赡养”,此时老师加以了表扬,并因势利导,告诉学生:由父母“抚养”成人是子女的“权利”,而“赡养”老人是子女的“义务”,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对等的。你可以行使你的权利,但也要履行你的义务。这样,同学们在接受语言文字教育的同时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法制教育。 3.情感性原则

学科教学的法制教育渗透,必须富有情感性,必须讲究氛围,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动以真情。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要有知识的交流,还要有思想情感的交流。这种交流对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十分有利,可以使学生触景生情,知理明情,达到“内化”的实效。如:教学语文课文《小壁虎借尾巴》、《珍珠鸟》等课文时,可让学生在课文描绘的字里行间感受到动物们或有趣、或可爱、或美丽、或富有灵性。当学生在受到美的感情激发和熏陶后,适时把语文教学中美的景象与现实中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丑恶现象(如白色污染、沙尘暴影响人民生活等)进行对比,自然而然就会激发学生对环境的热爱。懂得了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动物与我们人类的和谐相处,大自然才会变得这般美丽,从而激发学生自觉保护动植物,让我们生活的地球更加美丽。教师把这些在以往的授课时一般都不讲的保护环境知识讲给学生听,既提高了阅读兴趣,又使学生懂得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而且两者的结合并不显得牵强。

4.导向性原则:先进的教学理论导向,新课程理念导向,操作模式导向,课题研究目标导向,真正认识理解有效教学的重要性和现实性。

5.可操作性原则:探索出教学模式,便于教师尝试,让教师在操作过程中修正、创新、探索教育规律和教学方法。

五、研究价值

1、从理论上探索学校普法教育的新思路;

2、从方法上探索学校普法教育的新途径;

3、从操作层面上探索可资推广的中小学普法教育新模式。

六、渗透法制教育的方法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首先应充分遵循学科教学的规律,根据学科的特点挖掘教材、教法中涉及法制教育的因素。同时还要注意研究法制教育的渗透方法,使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两者处在一个相融的统一体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科教学中的法制教育收到实效。 1.联系实际法

在法制内容渗透时,我们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法制,体现“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来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在学完课文《我家门前的小河》后,同学们都对小河一年四季的美景由衷的喜爱。再联系现实,看看现在我们周边的河流没有一条是清澈的,现在河里的鱼已不能吃,就连河的颜色有时泛黑,发出怪味,这是为什么?让学生讲讲原因,通过讨论回答全班学生不约而同发出感叹“保护环境多么重要啊!”教师适时介绍《保护环境法》,使学生了解世界各国都很重视这个问题,把6月1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这样联系实际渗透法制知识,使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自然认同。 2.创设情境法

创设优美的教学环境和艺术氛围,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沉浸在法制教育的的气氛中,无疑是将学生思想和情绪立即转移到课堂教学浓郁的氛围之中,使学生产生了学习的欲望。如:在美术教学中让学生画“小法官”时,先把美术教室布置成一个小型法庭,让墙上、黑板上、柜子里挂满或摆满各种有关法制的绘画,创设法制教育氛围浓厚的环境,使学生步入教室就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教学时先让学生观看黑猫警长动画,使学生产生小警官公正无私的形象,在这种情境中,学生的感情自然升华,激发了绘画欲望,从而笔下画出的线条,色块再也不是无情之物,而是表达真挚情感的符号,情与画完美结合。 3.实例分析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例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讨论分析,最后明辨是非,掌握法律知识。如在教学品德与社会课时,可采用实例分析的方法让学生讨论后再得出结论。课堂上教师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某人偷了一辆自行车想要低价出售,而你正需要一辆自行车,你是买还是不买?教师的话音刚落就有同学说:“便宜东西干嘛不买?!”有的说:“偷来的东西不能买,买了就是帮助小偷销赃。”双方各持己见,争论不休。教师见时机已经成熟便出示相关的法律条文对他们说:“《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对明知是赃物而购买的,处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罚款或警告。因为明知是赃物而购买的行为,直接帮助了犯罪分子逃脱罪责或得到非法利益,干扰了司法机关查处赃物,给社会带来危害,因而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这么一说,同学们都明白了购买赃物是违法行为,纷纷表示不能贪图便宜购买赃物,而且表示如果发现别人有销赃的行为要举报到有关部门。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法律知识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里,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七、.渗透法制教育的注意点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十分重要,但也要注意简单化、庸俗化的形式主义,这里说的是渗透,既不是强加附合,更不能喧宾夺主,因此要注意以下几点:

1.找准“渗透点”。各学科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育人因素。因此,法制教育中的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即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育的对象,这就要求法制教育工作必须既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又要符合思想教育的规律,只有找准渗透点,思想教育才能直透心田。

2.把握“渗透时机”。教师从教材出发,觅到源头——渗透点后,引出源源流长的“活水”。显而易见,渗透点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可能由施教者任意安排,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法制教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这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法制教育或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由此可见,把握好渗透时机是为了获取最佳渗透效果,只有精心设计教学,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3.找准渗透点。找准渗透点是为了解决育人从哪儿选择突破口,把握渗透时机是为解决什么时间、怎么突破的问题,教师要恰倒好处地处理二者的关系。而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这种渗透如果“透”得不够,不到位,则会功亏一篑,效果不佳;而过“度”则会改变学科性质,变成法制课,这就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既不可偏颇一方,又能抑扬有节,调度有方,处理好渗透的尺度,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

八、课题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4年2月——2014年5月),组建机构,明确目标。学校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对课题组教师进行学科教育渗透法制教育的再培训,明确课题研究的目标,认识研究课题的精神以及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和现实性和实效性。

第二阶段:实验课题具体实施阶段(2014年6月——2015年6月)认真研究,注重实效。认真拟写切实可行的子课题实施方案,在实验过程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边反思,边总结,不断完善,全面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努力提高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有效性,为课题研究和实验取得较好的目标达成而努力探究,认真搞好课题研究的阶段总结工作。努力探索出适合本校有效教学的教学模式。

第三价段:课题研究结题,总结阶段(2015年7月——2015年8月)认真撰写了课题报告、论文、优秀课例,总结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得失。在学校普遍推行课题研究的教学模式,全面推行学科教育渗透法制教育的理念,将法制教育有效教学落到实处,达成课题研究的目标。

九、组织分工

第一负责人:高方田 第二负责人:王永春 组 长:王 强

组 员:刘思东 张延涛 卢 敬 李树民

刘云贵 刘兴岐

所有组员都应进行实证研究和具体实施。 十

一、课题研究成果

1.转变教师的法制教育教学理念,提高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有效性。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化学生自立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行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树立学生遵纪守法意识,预防减少青少年学生犯罪,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3.树立教师终身学习理念,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教师在工作中通过不断的反思、不断总结,学会撰写教学论文、优秀案例、结题报告等对教育教学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文字资料、音像资料等。

4.既完成法制教育任务、实现法制教育目标,又完成学科教学本身的任务,实现学科教学目标,最终实现学生法制素养和学科素养的双提升。

5.通过课题的实验,让教师做到因材施教、寓情于教,有机地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陶冶于一炉,发挥课堂教学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综上所述,我认为小学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律教育是必要的,方法也是可行的。只要适时、适度,点点滴滴地加以渗透,持之以恒,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铁2的转化教学设计下一篇:水循环和洋流2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