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场地经营管理论文

2022-04-17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高校体育场地经营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通过对昆明地区七所高校羽毛球场馆资源分布情况和经营管理形式进行调查,总结成功经验,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可能影响昆明地区高校羽毛球馆经营管理的主要因素,就此提出建议和对策。旨在挖掘昆明地区高校羽毛球馆的潜能,提高高校羽毛球馆经营管理水平,为该地区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健康发展提出一些思考和借鉴。

高校体育场地经营管理论文 篇1:

海南省体育场地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和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海南省第6次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分析得知:十年来,海南省体育场地在整体规模、数量、类型、分布、投资、开放、经营和管理等方面都有着长足的发展,但在系统分布、管理体制、运营方式、开放利用程度、投资结构等方面仍存在不合理现象。本文着眼于体育场地未来发展趋势,提出走市场化经营管理道路、科学规划建设大型综合体育场馆、普及户外体育运动、探索体育场地多种开放模式、提高体育场地利用率等对策。旨在为相关职能部门合理地制定海南省体育事业发展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体育场地;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在全民健身工程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国家越来越重视体育产业的发展,而体育场地建设作为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保障,必将放到优先发展的地位,这就意味着未来必然加大体育场地的建设力度。海南国际旅游岛自建设以来,海南体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发展都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海南岛居民的健身意识和健身积极性不断提高,海南体育场地的建设也进入了快速增长期。通过实地考察海南省体育场地和走访各市县文体局职能部门,询问体育场地管理和工作人员相关问题,对海南省两次体育场地普查数据进行比较与分析,摸清体育场地设施的家底,为今后海南省体育场地的发展方向把好脉。本文在分析海南省体育场地的现状,探析体育场地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体育场地建设的发展对策,以加快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步伐,促进《海南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的顺利实施。

1海南省体育场地建设现状

1.1基本情况

近年来,海南省体育场地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对两次体育场地普查数据的分析得知,截止至2013年12月31日,海南體育场地总数量为12 202个,比2003年增加了4 837个,增长率为65.68%;总用地面积为48 484 683.12m2,增加了20 504 828.12 m2,增长率为73.28%;总建筑面积978 431.37 m2,增加了568 587.27 m2,增长率为138.73%;总场地面积为29 986 909.55 m2,增加了10 099 199.55 mV,增长率为50.78%;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35 m2(不包括高尔夫球场、海上运动场和天然游泳场场地面积12 124 054.52m2),人均體育场地面积3.35 m2(包括高尔夫球场、海上运动场和天然游泳场场地面积)增加了0.31 m2,增长率为10.20%;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数量为13.63个,增加了2.37个,增长率为21.05%。

经过十年的建设发展,海南省体育场地总数量和规模都有大幅增加。另外,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数量也增幅不小;值得注意的是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的变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35m2,扣除高尔夫球场、海上运动场和天然游泳场场地面积后,仅为1.35m2。通过实地考察得知,由于高尔夫球项目消费高,海上运动场和天然游泳场开展运动存在安全保障等问题,加之三类体育场地占地广的特性,决定了这三类体育场地开展体育活动并不普及;基于以上3种体育场地的现实状况,分析可知,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35m2,与2013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46m2)相比,虽然远高于全国水平,但其目前真正利用率并不高,而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35m2,这个数值更符合实际,更能体现海南省体育场地的基本情况。

1.2类型结构

按类型对海南省体育场地数据进行统计,数据表明:海南省建有48类体育场地,从数量上排名,前10位的分别为:篮球场5 884个,排球场2 264个,全民健身路径1 225个,小运动场818个,乒乓球场332个,室外游泳池322个,羽毛球场273个,室外网球场126个,田径场125个,综合房(馆)77个。对海南省各类型体育场地用地面积排名,前10位的分别为:高尔夫球场17 563 367.28m2,小运动场3 707 598.05 m2,篮球场3 643 620.82 m2,田径场1 503 540.80m2,排球场770 351.07m2,体育场687 178.62m2,足球场432 243.00 m2、室外游泳池304 084.37 m2、城市健身步道176 312.00m2和羽毛球场86 897.54 m2。相对于全国各类型体育场地建设而言,缺少35类体育场地建设;现有1.22万个48类体育场地中,以室外场地为主,室外场地数量为11 832个;室内体育场地很少,室内场地数量仅为370个。从体育场地类型分析可知,大型综合性的体育场地(馆、房)占的比重小,只有6个,其中体育场1个,体育馆5个;而单个体育项目场地所占比重大。

根据第6次普查标准,全省普查到48种主要体育场地类型,场地数量12 145个(军队系统场地除外),占99.63%;场地面积29 924 393.72m2,占99.81%%。其他类体育场地45个,占0.37%;场地面积57 301.89m2,占0.19%(见表1)。

1.3系统分布

第6次全省体育场地普查显示:2013年全省体育场地中,体育系统管理的体育场地151个,占比1.24%;场地面积1 387 551.76m2,占4.63%。教育系统管理的体育场地4 892个,占40.08%;场地面积8 120 207.8m2,占27.08%。军队系统管理的体育场地12个,占0.10%;场地面积5 213.94m2,占0.02%。其他系统管理的体育场地7 147个,占58.57%;場地面积20 473 936.04m2,占68.28%(见表2)。

截止到2013年12月31日,我省共有符合第6次体育场地普查要求的各类体育场地12 202个。对海南省各系统体育场地情况分析,从场地数量得知(见表2),海南12 202个体育场地多数分布在教育系统和其他系统两个类型系统中,其占比为98.65%。从体育场地的用地面积、建筑面积和场地面积所占比重来看,其他系统占比较大,这与高尔夫球场地的特殊性关联较大;其次,占比重较大的为教育系统,且大多数分布在中小学校。体育系统数量上较少151个场地,占比例为1.24%,但其场地面积占幅较大,尤其体现在用地面积和建筑面积所占比例方面。

教育系统体育场地规模现状与分析(数量、规模及占比情况)(见图1);六普把教育系统场地的所属划分为四个方面,即高等院校、中专中技、中小学和其他教育系统。根据统计数据(见表2),我省中小学拥有体育场地4 337个,(其中室内体育场地38个,室外体育场地4 299个,)占教育系统体育场地总数的88.65%。可知,对于教育系统的体育场地数目来说中小学体育场地占绝大多数。

1.4投资经营

2013年海南省体育场地经费支出多于收入,年度体育场地的收入总额为49 012.1万元,支出总额为5l 962.6万元。整体上看,分析统计数据得知,经费收支的数量集中在室外泳池、户外营地、高尔夫场地三方面场地,收入总额为44 324.3万元,占总收入比例为90.4%,支出总额为45 345.7万元,占总支出比例为87.3%;具体如下:2013年度,高尔夫场地为投入和产出经费比较大,收入和支出金额分别为37 059.9万元和39 238.7万元;且分别占总额的75.6%和75.6%。户外营地收入4 582.5万元,支出3 174.7万元,室外泳池收入2 681.9万元,支出2 932.3万元。

海南省各类型体育场地投资金额情况,体育场地的投资总额为1 386 829.00万元,财政拨款总额为195 744.00万元(包括体彩公益金2 492.00万元),单位自筹1 049 745.00万元,社会捐赠10 743.00万元,其它各种来源投资金额为130 597.00万元。对以上(不同渠道)资金投资在各类型体育场地的金额分布情况如下:(1)财政拨款的资金主要投资在小运动场、体育馆、高尔夫球场、体育场、田径场、综合房(馆)、篮球场、排球场、全民健身路径和城市健身步道等体育场地方面。其中,提取体彩公益金的资金主要投入在全民健身路径、体育馆、篮球场、沙滩排球场和健身房(馆)等方面。(2)单位自筹资金投资总量最大,资金总额1 049 745.00万元占投资总额比例为75.7%,投资单位主要集中于高尔夫球场、台球房(馆)、室内冰球场(1个),健身房(馆)、室外游泳池、天然游泳场、田径场和篮球场方面。

1.5开放利用

海南省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状况,六普统计数据显示:海南省分场地类型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状况,不同类型体育场地全天对外开放场地7 045个,开放的场地占总数量最多,占总数量的57.7%;不开放的场地3 401个,占总数量27.9%;部分时段开放的场地l 756个,占总数量的14.4%。由于海南省体育场地建设集中在篮球、排球、全民健身路径、小运动场、游泳、乒乓球场和羽毛球等项目上,所以不同程度对外开放的场地基本集中在以上项目的场地类型中。分析得知,海南省體育场地建设从岛民对体育项目的兴趣和需求出发,整体上呈现出总数量占多的体育场地不同程度的对外开放形式;简单易开展体育场地开放多,中小型高档体育场地开放少。

数据显示,海南省有财政拨款的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状况,全天对外开放场地3 742个,开放的场地占总数量最多,占总数量的60.32%;不开放的场地1 676个,占总数量27.01%;部分时段开放的场地786个,占总数量的12.67%。查看不同类型有财政拨款的体育场地占比数据分析得知,海南省有财政拨款全天开发的体育场地主要集中在篮球场、排球场、城市健身路径、小运动场和乒乓球场。部分时段开放的体育场地主要集中在篮球场、排球场、小运动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和全民健身路径。不开放的体育场地主要集中在篮球场、排球场、小运动场、全民健身路径、乒乓球场和羽毛球场。

2海南省体育场地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体育场地类型结构不合理,功能单一

近年来,海南省体育场地数量增多、种类增加和规模增大,总量和人均占有量都有可观的增幅。现有48类体育场地,没有建设35类体育场地;相对于全国各类型体育场地建设而言,海南省体育场馆建设严重滞后,大型综合性的体育场地(馆、房)缺失,也没有大型全民健身中心。场地类型相对全国来讲不健全,存在场地规模小和功能单一等问题。场地以室外场地为主,室外场地数量为11 832个;室内体育场地很少,室内场地数量仅为370个。从体育场地类型数据分析可知,大型综合性的体育场地(馆、房)占的比重小,而单个体育项目场地所占比重大,只能满足单一项目的开展,在结构功能方面质量不高,功能单一,场地结构需要进一步完善。大型体育馆海口体育馆变身商家营销地,大多市县没有全民健身中心,绝大多数政府机关或企事业单位,都不具有体育场地和设施。很多单位的空间狭小,缺乏健身的场地。

2.2体育场地系统分布不平衡

海南省体育场地系统分布不均、发展不平衡;各系统之间的差异明显。我省普通高等院校有17所,一共拥有体育场地330个,占教育系统体育场地总数的6.7%.相当于每一所高校拥有体育场地19.41個,平均拥有率大大高于中小学校,表明我省高校体育场地资源丰富,这与我省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密切相关。中专中技体育场地数量200个,拥有率虽然低于高等院校,但随着教育部门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大,其体育场地的提升幅度有很大的空间,可以预见在未来体育场地普查中其比例会有较大提升。这种体育场地分布情况与我省教育现状相契合,符合我国基础教育在教育系统的塔基地位。通过分析初步得知,海南省体育系统体育场地数量少,且大型综合性体育场馆多集中在体育系统。“其他系统”体育场地在数量和面积上都占绝对大比重,“其他系统”场地是十年来体育场地的主要增长点。军队系统体育场地很少,铁路系统没有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2.3体育场地管理体制和运营方式不够完善

通过海南省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得知,经过10年的发展,海南省的体育场地无论在数量还是规模上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在管理体制上和运营方式上并没有跟上,还不够完善。不同单位体育场地的归属和运营方式不同,企业单位的体育场地主要以单位自筹经费为主投建的场地,其主要考虑体育场地的收支关系。体育系统有些隶属于事业单位的体育场馆,沦为商家活动的大本营和促销地,还有些体育场馆为了盈利,场馆开放主要以利润为主;违背了最初体育场地建设的初衷。此类体育场地的现实管理和运营现状,反映了管理体制和运营方式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2.4体育场地开放程度不够,利用率低

海南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35m2远高于全国水平,但其目前真正利用率并不高,而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35m2,这个指标数值更能体现海南省体育场地的利用的现实状况。海南省六普数据显示,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数量为13.63个,增加了2.37个,增长率为21.05%,体育场地设施数量和规模都有较大增幅。但海南省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存在不足和闲置并存的现象,造成体育场地设施利用率低的窘况。根据场地系统分布可知,我省公共体育场地集中在教育系统。而对于教育系统的体育场地数目来说,中小学占教育系统体育场地总数的88.65%。海南省所有不开放的体育场地3 401个中,有2 061个分布在中小学;从数据推断可知,开放难点在隶属于教育系统的中小学校。

2.5体育场地建设投资结构不合理,大型体育场馆缺失

在海南省体育场地投资总量1 386 829.00万元中,单位自筹l 049 745.0万元,占75.69%,政府财政拨款198 236万元,占14.29%,而反映社会资本的社会捐赠10 743.0万元,占0.77%。说明当前我省体育场地的投资结构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多元化投融资趋势相契合。但由海南省体育场地六普数据得知,高尔夫球场投资金额为632 721.0万元,仅高尔夫球场一项,占投资总额的45.62%;接近其他类型体育场地投资额的总和;反映出体育场地投资结构不尽合理。

统计六普数据得知,海南省大型体育场馆6个,6个大型体育场馆都是自主运营模式;主要包括1个体育场,5个体育馆;体育场分布在海南经济学院校园,1994年建成的海口市体育馆、2007年建成的陵水市体育馆、2009年建成的琼山中学体育馆、2010年建成三亚体育馆和2013年建成的琼海体育馆5个体育馆分布在广场1个,校园1个,机关企事业单位楼院1个和其他单位2个。大型体育场地很少,场地设施较为落后,现代化程度较低;能达到承办国家级综合性体育比赛、国际级体育竞赛要求的大型体育设施仍为空白。海南省仅陵水黎族自治县建设运营了一个中型全民健身中心,屯昌县的全民健身中心正在建设当中,其他各市县都是空白。总体上看,海南省大型体育场馆少,利用率不高,对外开放情况不容乐观。

3海南省体育场地发展对策

3.1体育场地经营管理走市场化道路

在摸清海南省体育场地现状的基础上,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以市场为导向,有效整合体育场地设施资源。掌握体育场地隶属关系,明确场地管理职责,构建体育场地多种经营服务体系,科学制定相应的体育场地管理和经营策略。充分利用闲置的体育场地,大大提高体育场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吸引民间资本投入体育场地建设,建立由政府、社会、集体、个人、外资等多方投入的多元化投资和开放型运作的新格局。从而从根源上改变体育场地功能利用落后的窘状。

3.2科学规划建设大型综合体育场馆和全民健身中心

目前,海南省大型体育场馆缺位,尚未建成相对专业的大型综合體育场馆。现有的体育场馆设施未能承办国家级综合性体育比赛、国际级体育竞赛等大型体育赛事,同时也无法满足日益增加健身人群举办大型公益性活动的需求。无论从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社会需求来看,还是从海南省全民健身的战略工程来讲,需要建设大型综合性体育场馆和全省体育中心;并统筹全省体育场地资源,合理布局,以市县投入资金为主,充分利用体彩公益金,尽快在各市县建设全民健身中心。近年来,海南引进的高端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对举办地产生积极促进作用,有效提高城市形象和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大型体育场馆的缺失,导致海南省无法举办大型体育赛事,体育产业相对也处于短板状态。以上现状充分证明建设大型综合体育场馆紧迫需求。但考虑到我省中小型体育场地的经营管理现状,涉及到场馆维修和维护的成本,势必要提前合理设计和科学规划大型综合体育场馆的运营模式,实现体育场馆的合理设计和有效运营,实现大型综合体育场馆建设与运作的良性循环。

3.3积极推动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大力普及户外体育运动

各级政府应制定相应的具体措施,发挥体育职能部门的主导作用,加强体育场(馆)的经营建设,实施立法保护和监督,并加大执法力度,确保体育场(馆)的健康发展。为了各市县体育场地的建设发展,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健身需求,各级政府应根据《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和各级政府制定的《城市体育设施建设与保护规定》,依法保护现有公共体育设施不被占用。政府在加大体育公共服务力度的同时,还应因地制宜,利用海南独特的气候环境优势,大力普及户外体育运动,这样不仅能解决场馆建设面积不足、成本高昂的难题,还能让百姓开展有氧运动,享受海南的清新空气和怡人美景。以此弥补体育场地设施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

3.4探索体育场地多种开放模式,提高体育场地的利用率

政府和职能部门按着制定和出台的相关规定,逐一向社会开放体育场地措施。根据体育场地类型差异和隶属单位的不同,探索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的新模式。各系统为使体育场地有效利用,进入良性循环的运营模式应积极探索。体育部门的体育设施要充分发挥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群众健身和发展体育产业的重要作用,满足群众健身、休闲、娱乐的需要。学校要在保证学校教学秩序和体育教学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学校体育设施对社区居民开放,切实发挥学校体育教师、体育设施在开展社区体育活动中的积极作用。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场地可采取分级、分片、分时分段逐步向群众开放,提高使用率。加强对公共体育设施的使用管理,保证公共体育设施场地条件、日常养护、使用管理规范有序。

3.5体育场地设施网络化,积极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

建立省级、市级、县级和社区级的全民健身中心、全民健身广场、体育主题公园等。形成层次分明,规模合理,点线结合、点面结合,覆盖面广、包容量大的体育场地网络体系,为广大社区居民提供大量的“便民”“利民”的健身场地设施信息,促进大众体育迅速发展。通过对现阶段海南省体育场地设施运营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针对海南的岛屿地理特征,充分利用当前网路信息的便利渠道,科学合理地提出适合海南体育场地设施网络化的运营模式。促进海南省体育场馆从传统运营向网络化经营转变,从而提高体育场地设施的资源利用率和对外开放水平,更好地为全民健身服务。

4结语

近年来,海南省体育场地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体育场地数量增多、种类增加、规模增大,体育场地总量和人均占有量都有可观的增幅,但还存在着系统分布不均、发展不平衡;管理体制和运营方式不够完善;相对全国来讲,场地类型不健全,场地规模小、功能单一和开放利用率低等问题。为了激发全民健身活力,推进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建设创新,为群众提供便利、科学、安全、无障碍的健身场地设施,必须统筹建设全民健身体育场地设施,针对海南省体育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走市场化经营管理道路;科学规划建设大型综合体育场馆和全民健身中心;探索體育场地多种开放模式,提高體育场地的利用率;加快体育场地设施网络化建设,积极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因地制宜,利用海南独特的气候环境优势,加强对新建居民区体育场地配套的实施规划,积极推动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大力普及户外体育运动。

作者:房殿生 洪家云 梁振成 何秋玲 张华 姚仲明

高校体育场地经营管理论文 篇2:

昆明地区高校羽毛球场馆资源利用现状与经营管理

摘 要 通过对昆明地区七所高校羽毛球场馆资源分布情况和经营管理形式进行调查,总结成功经验,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可能影响昆明地区高校羽毛球馆经营管理的主要因素,就此提出建议和对策。旨在挖掘昆明地区高校羽毛球馆的潜能,提高高校羽毛球馆经营管理水平,为该地区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健康发展提出一些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 昆明 高校 羽毛球场馆 经济管理 对外开放

一、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重要性

高校体育场馆是教育主管部门拨款建设,归属大学体育部管理和使用,主要用于学校体育教学,师生从事身体锻炼,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运动会等竞技比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高校的市场化和社会化,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开放可以实现高校与周边社会之间的资源共享,课下或者节假日,以有偿的形式向来校参加锻炼的外来人、学生,周边社区群众以及社会团体组织,单位和集体开放,提供活动场馆。在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对外以不同形式尝试着对外开放的背景下,昆明作为西南地区高校数量排名第三的城市,该地区的体育场馆是否有偿开放,有偿开放了如何更有效地管理这些资源,提高高校体育场馆的科学化经营管理和有偿开放,不仅是解决当前社会体育场地不足的困难,而且涉及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手抓的问题,新兴的高校体育产业竞争时代来临了。

二、昆明高校羽毛球馆资源利用现状

(一)羽毛球运动逐步成为高校主流教学课程

高校公共体育课20世纪80年代进行改革,实行选项课教学,由于羽毛球运动在我国十分普及[2],最重要的是羽毛球运动自身的不受场地限制,不受年龄、性别限制及其运动的观赏性、健身性、娱乐性等特点,羽毛球课逐步成为高校学生体育选修课的热选项目。许多高校因为具备开设羽毛球课的球馆,相继成立了羽毛球俱乐部、羽毛球协会和长期训练的校羽毛球代表队。因此场馆成为他们活跃的场所,这些社团、校代表队的成立说到底得归功于高校对羽毛球课程的重视,是高校成功的体育教学产物。

(二)各种高水平羽毛球赛事在昆高校承办

一些关于高校的羽毛球比赛也有如火如荼的举办着,作为我校羽毛球队的成员去年暑假有幸参加了在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举办的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和云南民族大学举办的第六届云南省大学生羽毛球赛。高校的羽毛球课开展与普及为学生运动员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每一场球赛大家全力以赴,挥洒着青春的汗水,展现着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

(三)羽毛球场馆有偿开放收费情况

目前,昆明高校羽毛球场馆有偿开放的价格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校内外统一价格;二是校内学生、校内教师实行优惠两种。虽然作为校内外统一价格的云南中医学院定价为5元,远远低于其他校区,但是校方考虑的目的仍是当下在校师生为主的经营对象情况,地域因素也是导致定价高低的原因。区别定价的四个校区是云南师范大学本部、云南农业大学、云南财经大学和昆明理工大学。我校本部的区别对待原则仅限于周一到周五的工作日,及本校师生凭师生证件15元/小时,双休日节假日和寒暑假都为20元/小时;云南农业大学同我校情况相似,凭学生、教师证件15元/小时,校外17元/小时;云南财经大学凭学生证10元/小时,校外20元/小时;昆明理工大学的羽毛球场地由于只向本校羽毛球协会开放,但仍存在对内优惠政策。采用统一价格的学校认为高校羽毛球场馆的开放价格远低于社会价格,没必要再进行校内优惠,统一价格更彻底地融入到市场经济中,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调查表明,采用统一定价的盈利较好,但不管采用何种价格,高校羽毛球场地执行的是薄利多销的经营方式,以适当的价格策略吸引消费者促进场馆使用率的提高。

三、经营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一)经营理念落后,营销手段缺乏创新

大多数高校经营管理理念落后,营销手段简单陈旧,缺乏创新。某些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者仍然摆脱不了行政管理思想和方法的束缚,在经营中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和行为,经营方式不灵活。经营中单纯地坐等顾客上门,不愿主动开拓市场。周末有个别时段出现场馆大面积的空场情况;人们订场的时段多集中在晚上,会出现下午空缺,晚上场地紧张的问题;有些场馆老旧,在下雨天特别是雨季时出现球馆房顶漏雨情况,造成了附加的维护负担等。

(二)有偿服务的形式单调

大部分高校羽毛球场馆对外服务形式单调,仅限于对外租借场地这种低附加值的服务形式,而向提供专业指导等高附加值的服务形式目前比较欠缺,不能满足消费者多层次的需求。由于管理体制和运作方式未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因此有些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较差,不能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软环境,间接的影响到消费者的热情。

参考文献:

[1] 李超,张弛.北京高校体育场馆对学生有偿开放现状的研究[J].管理观察.2009(21).

[2] 翁林.高校羽毛球运动发展现状与对策[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5(3):99.

作者:张洪军 段沁林

高校体育场地经营管理论文 篇3:

体育场地管理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

【摘 要】体育场地是普通群众进行日常体育活动的主要阵地,为举办体育赛事和体育选手进行训练提供了基础条件。随着科技的创新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意识更加强烈,全民健身开展得如火如荼。为不断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满足人们对体育运动日益增长的需求,体育场地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研究体育场地管理的重要性,解析现有体育场地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并展现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场地管理;重要性;发展前景

近年来,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各类大小型体育场地的建设,场地管理也取得了一些比较好的成果。例如,体育场地基本能够实现对普通民众健身的开放,较之从前扩大了经营范围,活动项目也在不断增加。在目前一片大好的形势下,我们能够更加充分地了解到体育场地管理在体育发展中占据着不可小觑的地位,从而通过对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发现问题,不断改善管理制度,优化管理体系,使体育场地管理得到良性循环发展。

一、体育场地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个国家的体育发展水平与体育场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对参与者的积极性有着显而易见的影响,同时对运动员技术水平的正常甚至超常发挥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对体育场地进行科学得当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场地是为体育活动提供开展环境的必要客观条件,体育场地管理部门应当努力搞好场地管理工作,坚定“以场养场、以场建场”的发展方针,提高体育场所的使用效益,保护体育场地不被非法侵占。另外,体育场地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在体育事业兴旺发展,国民身体素质大步提高的过程中,体育场地也作出了重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体育场地的管理工作中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瑕疵。如体育场地开放力度、开发利用程度均不足,新型体育活动内容和项目开发不够丰富,致使特色服务不明显,体育活动主业体现不突出,体育场地开发利用活力不够;因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体育是社会福利事业,其目的并不在于获得物质利益,故不甚计较经济账,致使场地运营长期处于亏损状态,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体育场地经营模式比较单一,管理体制尚不健全,场地享有的管理权限不完全,内部管理制度有欠规范。这些负面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场地的发展有着制约作用。目前,体育场地管理工作的地位及重要性在整个体育系统中正日益被人们所认识,体育场地管理必将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二、体育场地管理的发展前景

1.开发多功能场地

体育场地管理人员应跟随时代潮流转变思想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利用现有的体育场所,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围绕体育运动的主题积极策划、承办各种规模的体育活动,适当承接演唱会、歌舞剧等大型表演活动,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体育场地的使用率,提升体育场地管理水平,促进服务项目趋向多样化,使活动内容变得更加丰富有趣,为人们提供形式各样、不同档次的健身、康复、娱乐等综合服务。管理人员还可推陈出新,向社会开放出租主要场地和各类体育器材,并利用闲置的余房开办体育沙龙、健身俱乐部、体育专卖店等。通过合理收取体育门票、体育彩票、广告、体育纪念品和其他服务产品的费用,对吸纳的群众消费资金进行再建设,修建一些大中型体育场馆,使之既能承接和举办大型体育比赛,又能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为发展我国体育事业和增强全民的身体健康发挥重要作用。

2.开拓多元化融资渠道

我国体育场地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是政府财政扶持,其部分零散资金来自各单位自主筹措,渠道单一且存在较大的不确定因素,不能保证体育场地的长期稳定运营。因此,体育管理部门应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开源节流,鼓励社会各阶层各领域对体育场地投放物质支持,并积极与国际接轨引进外资,不断打开融资思路,多向开辟融资渠道,建立灵活的投资机制,突破体育场地异常依赖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的限制,开创渠道多样、形式各异的合资局面,以确保有稳定的经费收入赖维持体育场地的日常运转和扩大改建。这种做法既能够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体育场地建设与管理,又能够减轻国家财政压力,推动了社会经济建设的进程,为体育场地管理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实施多种管理模式并存

结合体育场地的特点和经营管理的现状,大力改革场地管理制度,实行“多管齐下”的管理方法,实现多种管理模式的并存。对于分布在社区或居民区附近,经营范围较为狭窄,主要提供全民健身服务的中小型体育场地,其经营目的在于维持场地的正常运转和获取必要的场地维护费用,并不热衷追求盈利。因而,此类体育场地适合采用单位内部自主经营或委托管理型经营模式,将场地委托给社区或部门进行经营管理。对于功能多样,分布在市区内,主要提供竞技表演道具和高档体育系列产品的大型体育场地,由于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采用企业化经营模式较为适宜,既可帮助政府减轻财政方面的负担,又可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取得双丰收,无疑是一举两得的好事。针对管理制度规范的欠缺,相关部门应该“对症下药”,不断优化场地管理体制,根据体育场地的现实情况与发展期望进行合理规划。同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现状进行加工改良,让我国体育场地管理迈上更新更好的阶段。

三、结语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转变为市场经济,国家综合实力得到极大提升。在现代化的世界,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体育作为一项国家事业,其场地管理是保障事业兴旺的基石,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及时调整经营管理策略,提高工作人员在场地管理方面的素养与水平。同时,积极引入先进新颖的管理理念,与时代共同进步,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呈现在大众面前,展现体育场地光明美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陈欢.试论我国大型体育场管理与经营现状及其对策[J].读书文摘,2014(22):246-246

[2]何学新.我国高校体育场馆和谐管理模式探究[J].经营管理者,22014(18):124-124

作者:郭磊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注意力经济下营销策略论文下一篇:体育课程改革体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