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概论的论文

2022-05-16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马克思主义概论的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制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实效的原因很多,包括:课程内容多、范围广,课时有限;教学方法老套、单一;大班教学,学生多并且多元化。

第一篇:马克思主义概论的论文

辨析题在《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中的教学作用

摘要:教师在课改后的“概论”课堂教学中使用辨析题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准确把握,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前后贯通,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 辨析题思维能力

2009年西安科技大学培育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0851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课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课程设置新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课改后的“概论”课内容增加而课时却在减少,要在规定课时内讲完涵盖三个学科的教学内容,任课教师必须在教学方法上下工夫,既要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的条缕分析,也要着眼于解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经常遇到的学生思想上的疑团,把准确性、规范性、新颖性和针对性等诸方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辨析题是一种要求学生对所提供的观点或材料进行辨别和分析的习题类型,主要测试学生的判断分析能力或知识的应用能力,通常是提出某个命题,要求应试者首先作出明确判断,再根据有关科学原理陈述判断的理由,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的目的。

一、辨析题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一)有助于学生对概念、原理的正确理解和认识

由于课改后的“概论”课内容全面而丰富,而课时却严重不足。针对教材中一些抽象的理论、容易使学生混淆的概念,从中选出一些有代表性的、典型性的问题,以辨析题的形式让学生完成,帮助学生及时地再现和巩固知识,准确地把握和理解知识,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比如在辩证唯物论中,关于意识的本质部分,由于该部分内容的高度抽象与概括,看似课堂上听懂了的理论,要达到深层理解却不容易。有这样一道辨析题:“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因此意识总是与客观存在相符合”。考察同学们对意识与物质之间关系的正确理解,这是学好辩证唯物论的基础。虽然意识在本质上是客观对象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的内容和源泉是客观世界,但是,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不一定是完整的、准确的,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要受许多条件的限制,如主体的认识能力、知识水平、思维方式、被认识对象本质的暴露程度、实践和认识手段发展的水平等。因此,对客观对象的反映不可能总是与客观存在相吻合、相一致。这道辨析题就是帮助同学们准确理解“反映”这个概念,“反映”过程中,要受到主体、客体的各种因素的限制和影响,因此人脑所获得的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就会有差异。

(二)沟通前后知识连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

在“概论”教材中,政治经济学部分现在压缩为两章内容,主要线索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学说、两个“必然”,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奠定现实基础。但相关内容要讲解透彻,涉及到相当多的知识点,基本的概念必须掌握清楚、准确。在讲授新的知识点时,笔者通过辨析题将前后内容串联在一起,讲新内容又连带着复习前面知识,前后对比找不同、找联系,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消化、吸收新知识。

比如,在资本的有机构成中,关于资本的周转速度涉及到固定资本、流动资本,许多学生总是将它们与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混淆。于是,在课堂辩论环节,笔者给出这个论题“不变资本是固定资本,可变资本是流动资本”,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资本在生产剩余价值中的作用,将资本分成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根据资本在周转方式中的不同,将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际应用

从思维角度讲,辨析题是考查考生思维能力的一种题型,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特别是辩证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那些只会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学生,分析问题时,就会无从下笔,不能直击问题要害。

比如,在唯物史观部分讲解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时,笔者列出辨析题“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因而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目的是考察同学们对“决定性力量”的理解。如何理解“决定性力量”,首先引导同学们找到分析这个论题的理论支撑点,用辩证法中矛盾分析法,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认识对象。“决定性力量”的创造者会在不同社会条件下发挥不同的作用,同时不同的创造者因为自身的因素也会影响或制约对社会的创造性作用。因此,这个命题的辩论点就找到了,即人民群众虽然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条件,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关系。因此,人民群众的创造作用必然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如社会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精神条件等的限制和制约。同时,人民群众自身状况,如阶级属性、科学文化素养、思想道德素质以及自身组织程度等都会限制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的创造作用。

二、针对学生的辨析题作业,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内容

实践证明,对事物本质思维的力度越大、越深、越精、越活,那么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得就越快。同学们在做辨析题练习中反映出的问题,如不具备良好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对语言的表达缺乏条理性,论述没有章法等等,都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基础知识不扎实,出现“文不对题”、“答非所问”的现象

辨析题是辨与析的统一,做题时既要“辨”得准确,又要“析”得有理。做好辨析题的关键是针对观点进行的分析,就是要在充分理解相关概念、理论的基础上进行阐述,如果概念理解不透彻,阐述出来的原因就可能“文不对题”,看似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却不能直击问题的要害,达不到对问题的辨析。针对这种情况,要求教师在课堂将一些基本概念、原理要反复阐述,同时要深入浅出地讲解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使教学内容得到延伸与展开,来更好地体现出理论的丰富性和生动性,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理论的魅力。在论述问题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言之有物。

(二)缺乏分析问题的能力,出现理论与实际“两张皮”现象

有些学生在分析论题的时候,往往掌握不了方法,只会将概念、原理罗列出来,将教材中的原话换个地方,对教材内容还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没有将这些知识变成自己的理性认识,不会针对论题的要求进行分析、总结。说明学生面对不同角度的问题,不能灵活调整自己的思维角度来观察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对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环节,将枯燥的理论与具体实际相联系,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开发学生的智慧,逐渐地使学生具备准确、灵活地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分析问题缺乏条理性,语言表达“含混不清”

有些学生的辩析过程凌乱,语言表达没有条理性。这种现象说明学生们逻辑思维能力不强,无法从表面现象中发现事物的本质规律,无法达到对事物的深层理解,同时对仅有的一些认识在语言表达上不严谨、不规范,逻辑层次不清晰。或者是东说一句,西说一句,前后没有逻辑联系,或者是兜圈子对一个问题反复论述,却看不到对问题的深层论述,给人的感觉就是思维混乱。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面对复杂问题时,如何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看问题。同时有意识地规范教学用语,讲授知识时把概念、理论表述地清晰、准确,从点滴做起,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习惯。

总之, 辨析题在课堂教学环节中的作用明显,通过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考察,可以使教师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案,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面临的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晓梅.培养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一项重要工程[J].学术交流,2008.

[2] 李民昌.公选辨析题得分策略决策[J].2008.

[3] 姜在华.浅谈政治辨析题的解答[J].教学月刊,04.

[4] 魏博辉,刘小新.试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原则[J].中国高等教育,2009.

(董焱:西安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逻辑学、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作者:董 焱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制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实效的原因很多,包括:课程内容多、范围广,课时有限;教学方法老套、单一;大班教学,学生多并且多元化。应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向互补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教学方法,把学习与研究该课程转化为大学生内在的强烈需求,其主要途径包括:科学设置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方法、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新主讲教师工作模式、探索改革考核体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教学互动 实效性 教学改革

一 前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学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系统讲解,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才能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建立现实基础”的目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不能只是空洞的理论灌输、政治说教,应强化教学互动环节,使教与学双方都能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过程由教师的“独角戏”转变为师生“二人转”。

二 制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实效的原因分析

据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兴趣不大,学生认为该课程重理论、语句抽象、枯燥乏味,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

1.课程内容多、范围广,课时有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是教育部(“05方案”)推出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这门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科学社会主义等主要内容。新课改后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突出了其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整合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基本部分,课程的范围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诸多领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和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能完整准确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然而,该课程内容增加了但课时却没有相应增加反而相对减少了,“98方案”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为36学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为36学时,这还不包括科学社会主义的部分,而“05方案”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总学时仅为48学时。

2.教学方法老套、单一

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索,对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课堂教学效果至关重要。而在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教学方法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一个瓶颈,远不能适应该课程教学的目标和要求。教学方法的单一和教学手段的陈旧已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探索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能增强该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方法和模式。

3.大班教学,学生多并且多元化

目前,在我国高校扩招的时代背景下,普遍存在思政课教师与学生配备比例较大、教师工作量大。教师授课往往采取大班教学,来自不同专业甚至不同院系的多个自然班组成一个行政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也是如此。来自不同班级、不同专业、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之间缺乏交流,班级整体意识淡漠。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认识与了解程度不同,如文科班学生理论基础普遍好于理工科的学生,几个班一起上课,教师不容易根据不同的学情因材施教。

三 提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

1.科学设置教学体系

该课程教材内容相对于不断发展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技术来说,具有滞后性的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应当按照“知识—能力—觉悟相统一的教学要求,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可以采用专题式教学,教师可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去选择所要讲授的专题,这样各个教师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可以把各个专题讲得透彻、讲得有特色。在专题设计上,以教材为蓝本又不拘泥于教材体系,在改变原有教材章节顺序的基础上,始终围绕一个主题,保持马克思主义体系的完整性。在课前向学生推荐相关的学术网站,让学生自己去搜集即将讲授的最新观点的“学术争鸣”,再由任课老师筛选出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入到教学内容中。

2.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实践表明,教学互动的成功依赖于诸多有效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其中,创新的典型方法有读书增慧的博学式教学法、寓教于乐的情景式教学法、知而后行的体验式教学法等。具体形式有演讲、小品表演、看录像、讨论会、独幕剧、相声、唱“红歌”等,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表现的舞台。知而后行的体验式教学法强调学以致用,是将理论付诸实践的教学形式。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实现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3.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搭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为基础的富有特色的网络资源信息库,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平台,发挥网络教学和育人的优势。占领网络阵地,发展服务于课堂教学的第二课堂。网络资源信息库要及时更新丰富资源,可收集一些时评文章、理论文章、反映学科发展动向的文章,也可以是一些有教育意义的视频,如《文化的力量》《思想的力量》《诚信的力量》等,发挥网络的实时性、互动性等功能,努力把它建造成动态的师生互动平台。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和现代网络多种信息传播途径,形成开放性、多层次的教学体系,将其建设成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支撑平台、师生互动的有效渠道、深入学生实际生活的第二课堂。

4.创新主讲教师的工作模式

教师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和科研两大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师基本上是一线教师,而各个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普遍面临着一个困境就是课时量大、科研时间少。围绕着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主线即教学中讲什么、怎么讲、讲得怎么样,关键在于“讲得怎么样”,它是整个科研和教学的最终结合及效果评价。由此观之,科研是先导,科研决定着教学效果,科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要想创新主讲教师的工作,核心在于是否能有效地提高主讲教师的科研水平。在整个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可以以教研室为单位形成科研团队,以老带新加强主讲教师的科研能力,并以教研室为单位进行专题讨论。除此之外,各高校应给予政策支持,派教师外出学习研修,或者定期请专家来讲学,形成学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的良性互动。

5.探索改革考核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本质功能在于育人,而传统的考试模式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则恰恰忽视了这一点。研究型教学不仅仅是强调理论知识的掌握,还重在增强学生的学习研究能力,提升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所以,我们要探索改革考核体系。理论知识的考核除采用闭卷和开卷的方式外,还可以采取辩论赛的方式,辩手分别代表不同的班级,辩手根据教师所给的主题进行准备,在课堂上老师和其他同学作为裁判,评判出的2~3名优秀辩手期末考试可以免考。从实践来看,这种考核方式能够更为科学合理地对学生的综合表现及整体能力进行全面测评,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积极性。

四 结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一系列原理中最根本、最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的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珍宝’中之‘珍宝’。”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应以学生为本,通过师生双向互动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与研究该门课程转化为大学生内在的强烈需求。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王正明.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设计的几点认识[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7)

〔责任编辑:庞远燕、汪二款〕

作者:胡池群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多媒体教学的反思

摘 要:“05”方案实施以后,一线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多媒体教学的态度并不统一,这就有必要在理论上廓清《原理》课多媒体教学的依据及其合理使用等问题,以在实践中统一《原理》任课教师的认识,提高多媒体教学实效。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多媒体教学 教学实效

多媒体教学即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CAI),就是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帮助教师传递教学信息,对学生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从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手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始在高校教学中得到运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以后,多媒体教学手段也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教学过程中得到广泛运用。从教学实践来看,《原理》多媒体教学利弊参半,由此在一线教师中出现对待《原理》课多媒体教学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有人排斥,有人坚持。因而在理论上廓清《原理》课多媒体教学的依据及合理使用等问题,不仅有助于探索多媒体教学在《原理》课程领域中的应用问题,还有助于在实践中统一《原理》任课教师的认识,提高多媒体教学实效。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多媒体教学的依据

多媒体教学是以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的活动,这种教学手段能在《原理》课程中得以使用并不断扩大,是在于这种手段与其它教学手段相比,能更好的满足

“教”和“学”两方面的需求,从而教学效率较高。

1.《原理》课的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1)《原理》课的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原理》课的多媒体教学首先能更好的满足学习者在生理、心理、认知等方面的需求,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原理》课是高校必修的一门公共政治课,相对于充分体现本科生自身意愿的专业课而言,学生对公共政治课的兴趣要弱于专业课。而在“05”方案的四门公共政治课中,《原理》又是理论性最强的一门课程,是最“抽象”、也是离现实“最远”的一门课程,所以,如何调动本科生的学习热情,就成为提高《原理》教学效率所首先应面对的问题。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起码能在两个方面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是多媒体教学能够提供多样性的外部刺激,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原理》课的多媒体教学,通过视、听、触合一的功能,给学生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能在较短时间内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所学内容,从而使学生产生乐于学习的心理需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种媒体教学手段对《原理》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加工,用生动形象的画面直观地再现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抽象理论,用充分的情景资料展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用案例教学模式增加师生对话,使学生在的相关氛围中创设一种感知情绪,有助于学生对课堂的热爱。二是多媒体教学的交互性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机交互、立刻反馈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是任何其他学习媒体所不具备的,多媒体计算机进一步把电视机所具备的视听合一的概念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样一种交互方式对于《原理》课的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原理》课程的总体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相信马克思主义、从而坚持马克思主义。多媒体教学的人机交互不仅能迅速展现教学内容,而且更重要的是会立即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情况,这一方面由于能充分反映自己的要求从而有效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使学习者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另一方面也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知识讲解和思想教育,从而加深学生学习的兴趣。

《原理》课多媒体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多媒体计算机所提供的视听合一功能和交互功能,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1}: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的实验,他通过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的83%是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即能看、又能听,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综合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要比单一听老师讲要多得多。赤瑞特拉作的另一个是关于知识记忆持久的实验表明: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在交流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在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这说明多媒体计算机运用于教学过程不仅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2.《原理》课的多媒体教学能提高教学效率。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原理》课的多媒体教学能更好的实现《原理》课的现实需求,提高教学效率。

(1)多媒体计算机对多种媒体的综合使用,信息量大,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原理课课时不足的问题。《原理》课是在综合了原高校公共政治课98方案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内容,并吸收科学社会主义相关内容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共54学时。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马克思主义高度浓缩的丰富内容讲授完,传统的教学方法,速度慢,范围窄,限制了信息量的扩充,难度非常大。而多媒体教学集声音、图片、图像、文字、动画、视频为一体,充分利用电脑能够存贮大量信息的优势,加大了课堂教学内容的容量,使授课内容立体化,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2}。

(2)多媒体计算机的超文本功能,能够对《原理》教学信息实现有效组织和管理,从而规范教学过程。自05方案实施以后,《原理》的授课教师多为原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代课教师,在知识结构

上难以从整体上对《原理》娴熟讲授,所以刚开始实施《原理》教学时,原来的哲学教师采取多讲哲学内容的方法,原来的经济学教师采取多讲经济学的内容方法,造成《原理》课程教学目标的偏差。在这一背景下,实行多媒体教学,

利用超文本形式对实现教学目标的不同媒体信息进行整合,形成图、文、声、像并茂的电子教材,可规范任课教师的教学内容;利用超文本形式将教学过程中每个单元原理的背景知识、内容讲解、习题及其解答、案例及其分析、测验及其对测验的解答、扩展知识等各种教学资料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丰富的课件资源,建立网上教学平台,有利于在教师中实现资源共享, 便于原不同专业的教师学习、研讨、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探讨学科发展的动向,及时补充学科的最新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另外,网上教学系统的建立也便于学生巩固课堂学习、课外复习或自学,从而实现对学生的因才施教。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多媒体教学的准确定位

以上分析可见,《原理》多媒体教学是有充分依据的,那为什么任课教师对其见仁见智呢?为什么在实践中并没有普遍提升教学效果呢?这就涉及到对《原理》多媒体教学的正确定位。这种定位一方面是要搞清楚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另一方面要搞清楚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手段中的地位。

1.多媒体是《原理》课教学所运用的一种教学工具,它的功能是辅助教师教学。完整的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基本要素构成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选择、运用教学媒体组织、引导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过程。可见,教学媒体是教学系统中处于教学工具的地位。教学媒体作为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工具,同其他领域中使用的工具一样,可以起到延伸人体器官的作用。传统教学媒体主要是“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后来虽有了幻灯片、投影片、录像片,但仍难以摆脱单一教学媒体的特征,多媒体教学运用多种媒体进行综合教学,这就能比单一媒体呈现多得多的教学信息。并且,传统教学媒体都是单向媒体,仅能呈现教学信息,而计算机多媒体是双向媒体,既可以呈现教学信息,又可以用来收集学生的反映信息,通过诊断、评价学生的反映信息及时提供反馈信息,这无疑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把握。

正是由于多媒体教学在很多方面优于传统教学,当前,有些教师在体会到多媒体的优越性之后, 便认为多媒体技术是万能的, 将之奉若神明。但凡上课必要求多媒体教室,好像离开多媒体已不会教学。更有甚者,很多学校把是否使用多媒体技术当成了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认为一堂课只有运用了多媒体手段,才能称之为好课,从而出现了对多媒体教学的过渡使用问题。其实,计算机多媒体只是教师教学的辅助手段。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在于运用什么样的教学理念、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而不是使用多么先进的教学媒体,如果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落后,即使使用了先进的教学媒体,这样的课也称不上是一节好课。因此,应当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教材的内容来进行恰当设计,不应该是为“电教”而进行“电教”,应当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充分联系起来,摆正计算机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交互作用,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媒体并存,各有利弊,应配合使用。

多媒体计算机作为一种新的有效的教学手段,固然有许多优点,确实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的不少缺陷,但也有自身的不足,还需要依靠传统教学手段来弥补。如《原理》中的一些抽象概念,如“价值”的概念,即使用直观的图片也难以展示,必须通过学生的抽象作为才能理解,还有《原理》课的思想教育功能,需要教师与学生的思想交流才能完成,等等。可见,多媒体无论怎样先进, 其功能无论如何完善,都不可能完全代替传统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而不是互相排斥、互相代替的关系。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过程中,应处理好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互相结合,互相补充,取长补短,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多媒体手段的合理运用

合理制作《原理》课件。制作教学课件是多媒体教学的核心。从兄弟院校网站的《原理》精品课程的课件来看,《原理》课件在制作上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幻灯片量大,往往一节课的课件动辄50、60页,根本放不完;二是信息杂、重点不突出;三是课件制作不规范。那么如何合理制作《原理》课课件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应注意以下方面:

1.合理确定课件范围。多媒体教学是为完成教学内容而采取的一种教学手段,一个好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使其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接受知识、提高能力。在《原理》课的课件制作上,一般均采取通篇内容通过课件呈现的方式,这虽然从形式上保证了内容的完整性,但实际上有些内容在学政治课中的哲学常识和经济学常识中已讲过,详细的课件展示显然是重复;有些内容属于只需学生自行阅读教材便可以掌握的浅显内容或通过单一媒体便可实现教学目标的内容,再花费大量精力去开发、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也是事倍功半。所以,建议《原理》课的课件制作变通篇为“片段”,其中,首先要剔出对中学已学内容的知识讲解,其次只有那些用单一的语言或文字无法表达或难以揭示相关规律的部分,才适合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

2.合理确定课件内容:信息量适当。选定了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的教学内容,还要对这些内容所需的多媒体信息进行甄选。信息量“大、多、杂”即是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也是其弊端所在。关联性不强的信息会干扰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而过多的关联性信息的呈现则会导致“喧宾夺主”学生被灌输了许多细枝末节的信息,却没有能够把握主干内容。所以建议《原理》课课件紧扣重点问题呈现信息。

3.合理确定课件形式:图、文、声、影的使用规范,搭配得当。

(1)色彩的合理使用。色彩可以给课件增加感染力,可以达到提醒和区分的作用,但在运用时要以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为限度。在同一界面使用过多的色彩,就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力分散,增加反应时间,另外使用过于相近的色彩引起分辨不清,增加出错的机会,易产生视觉疲劳{3}。

(2)文字的合理使用,文字内容是多媒体课件的中心,一定要做到清楚明白、重点突出。首先,文字内容要力求简明扼要,应该以提纲、关键词、短句的形式出现,不宜将长篇的文字呈现在页面上,否则将模糊重点,令人产生厌烦情绪。其次,文字内容要逐步引入,对于一屏文字资料,应该随着讲课过程逐步显示, 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重点,引入时,可采用多种多样的动画效果, 以引起学生的注意。第三,对字体、字号与字形也要十分注意, 一般情况下文字内容的字号要尽量大,选择的字体要醒目,一般宜采用宋体、黑体和隶书。对于关键性的标题、结论、总结等, 要用不同的字体、字号、字形和颜色加以区别。最后,文字和背景的颜色搭配要合理。文字和背景颜色搭配的原则一是醒目、易读,二是要避免视觉疲劳。一般文字颜色以亮色为主,背景颜色以暗色为主。

(3)要有导航设计。为避免学习者在多媒体课件中漫游时出现迷路现象,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必须进行有关导航的设计。一般每一章、每一节、每一个问题既要能展开,也要能收回来,这样可以使学生一方面通过丰富的材料理解相关内容,另一方面又能最后回到每一章、每一节的逻辑主线上来。

四、合理使用多媒体手段

1.多种媒体手段的综合使用。根据计算机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使用计算机时的基本交互方式,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形式基本上有5种:帮助教师备课型、课堂演示型、个性化学习型、协作学习型、整合型⑷。我国由于计算机的数量有限,许多教师在开始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时,主要采取演示模式,即班级教学中,在教师讲解的同时,在课堂上用计算机演示一些微观现象或动态图形,或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常把计算机辅助教学形式理解为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同时用计算机辅助完成一些工作。应当承认,这种演示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一种形式,但从主要方面来看,它并不反映CAI的根本特征。计算机辅助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教师利用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丰富的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或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环境,使学生通过与计算机的交互式对话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形式。在这种教学形式中,计算机主要是用来呈现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控制学习程度等。此时,学生学习时可以脱离教师的指导,虽然从整个学习过程来看,计算机仍然是辅助教师完成了一些教学工作,但就阶段性特征来看,计算机充当了教师的角色。所以,我们在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不能仅仅停留于演示教学的阶段,要尽快研究个性化学习和协作学习模式。

在现有条件下,多媒体教学应与网络教学相结合,延伸教学空间。可以利用网络及多媒体技术构建高校思政课学习平台,创新传统“两课”教学工作的内容和方式。其平台包括备课中心(电子课件、资料库、试题库)、辅导中心(教师博客、教师信箱)、自主学习(音频视频、评估测试、课程点播)、专题专栏、新闻动态、资源下载、BBS等内容。该平台支持教师在线备课、制作电子教案、在线回答学生提问;支持同学们随时学习感兴趣的课题,对不解的问题随时可以咨询教师和相关专家;支持教师和学生实时和非实时交流;提供资源下载和学习。总之,高校思想政治课学习平台的构建可以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也可以辅助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2.现代与传统教学手段的综合使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和粉笔仍具有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优势。黑板板书是课堂上随机应变必不可少的工具,教师边讲边板书,既能使学生对富于逻辑的演算、推导等过程印象深刻,而且形象生动,能对学生言传身教。而教师对课堂情绪和气氛的调控,能激活思辩的火花,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灵感的迸发。所以只有将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结合起来才能相互补充,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总之,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原理》教学已成为必然趋势,我们要考虑的不是要不要多媒体教学的问题,而是如何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实效的问题,而这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唐红云.多媒体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6)

3.赵晓清.多媒体教学的问题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

4.师书恩主编.计算机辅助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2)

(责编:吕尚)

作者:郭瑞萍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比较德育论文范文下一篇:教师如何撰写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