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心理

2022-08-06

第一篇:新生代农民工心理

新生代农民工心理状况调查

班级:1 学号:

姓名:

时间:2012年9月6日 为深入了解西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特征和生存状况,笔者在新疆对来自甘肃、四川、安徽、河南等地的农闲流动农民工进行了实地调研,获得了丰富的一手资料。调查数据显示,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西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在诸多方面存在明显特征。

摘要:农民工问题是一个时代问题,他们双向流动,亦农亦工,现实的不稳定性引起了很多危机。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的去留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文章通过对合肥市经开区新生代农民工的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到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意愿,探索了影响其身心发展的内在因素。在对其现状进行描绘的同时,构造出一个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基本模型。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发展趋势;解决策略

国务院2010年一号文件中首次使用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新生代农民工因此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改革开放的新生代产物,新生代农民工处在怎样的生活条件?他们有着什么样的理想?现实社会对农民工有什么要求?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借用在假期打工生活的有利机会在对此项内容进行了深入体会、调查。

一、调查目的

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状态以及新生代农民工的未来发展趋势。

二、调查对象与方式

调查地点:包括新生农民工工作所在地,住处。 调查对象:主要在乌鲁木齐市内流动新生农民工。 方式:访谈式调查。

调查对象为新生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即出生在80年代或者90年代的工作在城市里的具有农村户口的居民。他们或者出生在城市或者具有独立能力后来到城市务工。调查的重点为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状况(工作时间、工资收入、家庭情况)以及新生代农民工对未来的期待和对自己的要求。

三、调查时间

2012年7月26日2012年7月26日

四、调查结果

(一)家庭成员较多,受教育程度中等。

调查结果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多为多子女家庭。导致多子女家庭外出务工的原因主要归结于以下两点:一,多子女家庭教育成本高,农村家庭收入无法承受巨大的教育投入。二,多子女家庭存在家庭成员间的歧视。在农村重男轻女的现象导致女性受不到公正的受教育权利,男性由于生活条件的影响未能完成学业。三,由于高考独木桥的限制,义务教育的差等生被迫选择外出务工。新生代农民工多为单身。由于当前社会扭曲的婚姻观念,农民工买不起城里的房和本身农民工受到城里人的歧视,所以婚姻问题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的普遍存在问题。四,自身思想原因,受某些读书无前途论影响,认为与其花费时间金钱呆在学校不如乘早出来混熟社会为将来打好基础。值得注意的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水平比较老一辈农民工普遍提高。受到九年义务教育和高教育水平的趋势影响,新生代农民工一般教育程度较高。所以新生代农民工在寻找工作中与60、70后农民工相比具有显著优势。

(二)月收入水平低,工作时间适中

受到知识水平和个人能力限制,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处于社会底层。大多数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于销售业和服务业,他们的体力劳动相对于老一辈农民工较少,因此他们不能像老一辈一样获得足够的支撑全家生活的收入。他们的工作不仅需要足够体力更需要很好的忍耐力和娴熟的技巧。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新生代,他们不再单纯的追求足够的工作时间换取微薄的收入,因此他们的工作强度相对较小,每月的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的比例低于父辈很多,但是由于他们的工作不具有季节性,他们全年的工作时间大于父辈的工作时间。

(三)社会地位尴尬,就业结构缺乏弹性

毫无疑问农民工的生活水平一直处于社会底层,他们不仅忍受着城市露天生活的痛苦,而且要忍受着城里人的辛辣目光。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是从高中或者初中校园里直接进入社会,缺乏必要的职业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因此在今天以“证”论能力的时代,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范围狭窄。调查发现,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在赚钱的同时也在不断的自我完善,他们逐步认识到“证”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因此在夜校和各种辅导班也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一)文化程度差异较大,技能培训需求较为强烈

调查对象中,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仅占31.6%。由于文化水平不高,新生代农民工对培训特别是免费培训需求较为强烈,对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知识培训极其渴望,但是对诸如法律、卫生、人文、生活知识的培训需求度不高。

(三)期望待遇与实际待遇差距较大,工作动力缺乏

调查显示,西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月收入大多在1000元至2000元之间,月支出在1500元以下,收入与支出基本相抵。不少新生代农民工坦承,期望待遇与实际待遇差距较大。另外,近50%的受访者基本没有储蓄,这一方面是由于其收入确实较低,另一方面城市生活开销很大,每月收入扣除基本生活消费以及社交、娱乐和人情花费,所剩无几。

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满意状况也不乐观,只有20%的新生代农民工对工作满意或者较为满意,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对工作存在一种“得过且过”的心理,对未来生活缺乏细致规划,将工作仅仅视为一种满足温饱的手段。

(四)市民化意愿强烈,对城市的归属感明显

调查中,有81%的新生代农民工表示愿意定居城市,表明其向市民角色转变的意愿强烈,但仅有6%的受访者有信心在城市购买住房。在对城市同龄人的态度上,54.5%的新生代农民工表示“既不羡慕也不反感,平等对待”,有近80%的男性新生代农民工还表示会尝试寻找城市女孩作为配偶,这表明西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大都能以较为平和、客观的心态看待和接受城市人群。

(五)权益保障状况不容乐观,公民意识和社会参与程度提高 调查中仅有54.1%的新生代农民工与单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27.2%的新生代农民工有口头协定,其余没有任何协定;仅有28.8%的受访者表示在发生劳动纠纷时,将通过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大多数受访者将工友、政府、媒体等视为寻求帮助的对象。这表明在社会加速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面对纠纷处理方法日益多样化。

(四)对现实生活不满,知识决定未来

中国社会的80后和90后分为两个部分:步入高等教育殿堂的大学生和新生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大部分是那些因学习能力差或者没能力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由此给他们带来很多的挑战。缺乏技能的工人得到极其微薄的工资,微薄的工资使新生代农民工不得不利用更多的时间弥补生活金钱的漏洞,更多的时间被用来工作而不是学习技能使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得不到提高。这样进入一个循环,最终的结果是新生代农民工被社会淘汰。很多新生代农民工意识到了知识的重要,他们也有学习知识的意愿。但是打破这个怪圈仍然需要突破很大的障碍。(表四)

表四:新生代农民工的未来

工资期望值 百分比 继续教育 百分比 愿望 百分比 一千~二千 46% 一直想 32% 自主创业 69% 二千~三千 31% 偶尔想过 68% 保持现状 15% 三千~五千 15% 从没想过 0 回乡 7% 五千以上 8% 加薪升职 9%

五、调查讨论与建议

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不仅是农民工自己的问题,更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解决一方面需要社会的共同关注,需要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和引导,另一方面,需要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积极进取精神和时代的紧迫感。

(一) 改革户籍制度,消除农民工概念歧视

农民工问题存在的根本是中国的城乡户籍制度。户籍制度造成新生代农民工和城市里青年受到不同的评价标准,得到社会不同程度的关注。只要户籍制度存在,就会存在农民工与城里人不同的概念,农民工就会受到城里人的歧视。因此改革户籍制度成为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关键。

(二) 改革教育体制,农民工带着技能进入社会

新生代农民工区别于老一辈农民工的特点是他们不具有务农经验,但是他们普遍接受了义务教育或者接受了高中教育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阶段的知识对于社会的要求距离相差太远,甚至大相径庭,因此新生代农民工进入社会后感到基础教育对他们没有任何帮助。教育改革应该致力于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进入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是进入职业技能的培训,这样的教育才能达到为所有学生服务的目的。教育应该不只是为走高考独木桥的同学服务。

(三) 开拓就业渠道,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多机会

新生代农民工即使没有工作却仍然愿意在城市碰运气。这样的社会理念导致城里农民工劳力廉价,农村有效劳动力不足等严重社会问题。因此如何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带着城市学来的技术回乡发展建设新农村,这将是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一个重要途径。新生代农民工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人才资源。

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最终发展的策略

(一)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对策

1、改革户籍制度,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壁垒

要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壁垒,必须加快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实行准入与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各地城市可通过制定一定的准入条件,探索和构建适合各地实际情况的、具有可行性的新户口管理办法,使进城劳工可以有条件地成为城市正式居民。

2、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助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

政府应逐步建立完善农民工的失业、养老、医疗保障和工伤赔偿制度,促进农民养老方式的社会化和市民化,化解其市民化进程中的市场风险。在构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时,政府应把农民工劳动保障纳入正常的财政预算,不断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

3、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城乡统一平等就业

继续加快劳动力就业市场的改革,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企业用工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逐步取消对农民工的就业歧视,形成包括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社会保障等在内的社会化就业服务体系,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渠道,增加农民进城的机会。

4、完善劳动法律体系,加大劳动执法力度

加强违反《宪法》的法律和法规条文的审查,保障农民工的平等、自由的公民权利。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的立法。同时,强化劳动法律的执法和监察力度。此外还要加强劳动法律普及工作和社会成员法律意识的提高。最后要建立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法律援助体系。

(二)对返乡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源开发的建议

1、政策扶持,资金支持

对于返乡后自主创业的农民工,政府应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制定财政、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如采用税收优惠、财政补贴、信贷支持等多种形式,加大扶贫力度,在政策上给返乡农民工最大的扶持。用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返乡的新生代农民工大胆创业。同时,政府用于开发性生产经营项目的资金,在其调拨和使用方面,应适当向他们倾斜。

2、组织管理,市场治理

为了避免返乡的新生代农民工这一宝贵人力资源的分散流失,应该对农民工进行组织化的管理,提高人力资源的集聚效应。建立返乡新生代农民工信息档案,按照农民工的工作类别、职业技能等详细分类,归纳整理出人事档案资料,形成规范的人才资源库,方便乡镇企业和农村基层对返乡农民工的开发再利用。同时,实行市场化治理。一方面,引入市场调节理念;另一方面,强化市场竞争机制。 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多公共服务。可设立专项资金,奖励为城市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农民工,帮助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民工。建立健全市场中介组织,促进西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合理有序流动;进行信贷与保险扶持,鼓励他们自主创业。

二是针对西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的情况,继续加大对西北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因地制宜地出台相应的技能培训项目和返乡创业扶持政策,支持一部分有能力的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还应该注重第三产业的发展,向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多、层次

第二篇: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状况

本科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状况

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状况

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进程,经济状况的变化带动了三次“民工潮”

的出现,催生了第

一、第二代农民工人群。农民工作为改革开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我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从最初的农民工“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进军乡镇企业,到1992年4000万农民工进城务工,再到港澳回归、产业转移催发的第三次“民工潮”,农民工向城市的转移人数和转移速度骤增。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外出的农民工总数约1.5亿,在城市务工的农民工就有1.2亿,占了总数的80%,而在这80%中,又有60%的农民工是80后、90后,1这个群体有个新的称谓,叫“新生代农民工”。

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

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第一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作为新一代的社会发展建设的主力军,新生代农民工有着

1《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1》,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中国人口出版社, 2011年9月1日,59页。

和祖辈不一样的特征,对城市的向往和本土农村的归属在程度上都与第

一、第二代农民工群体截然不同,他们在为生活奔波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是传统农民工问题在新阶段的延续、体现和发展,当然,这也与他们的成长环境、环境培养的心理需求特征有关系。

2新生代农民工的年龄大多在18岁到25岁之间,约有80%处于未婚阶段。在

童年生活中,虽然物质生活水平不及城里孩子,但是他们同样受到父母的呵护,大多没有辍学务农,而是专心上学,初中毕业后就外出务工,普遍缺少离开校门后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经历,部分孩子更是随着父辈一代进城接受教育,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工子女或者是留守儿童的经历大不相同。他们与生于斯的土地隔绝了,对农业、农村、农民等没有父辈、祖辈那样浓厚的感情,相反,他们的思维方式已经以城市为坐标,憧憬着五光十色、灯红酒绿的大城市生活,希望可以脱下“农民工”的帽子,成为一个真正的城里人,融入更高的社交圈子,过上高质量的生活。他们的理想是很丰满,但现实也很骨感。

农民工问题是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和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下,政治、经济、社会体制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是与农民工现象相伴生并不断凸显的社会问题。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的程度不断提高,政府和媒体对农民工群体的关注和帮扶,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和生活环境相对于传统的农民工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在相同的城乡二元社会体制下,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就业结构下,他们同进城务工的父辈们有着类似的社会境遇,也面临着一些共同的基本的社会问题,诸如社会保障、住房、户籍管理等。成长的环境造就的性格让他们的骨子里有着“不安分”的因子,虽然他们的受教育程度高于父辈,但是由于他们本身的劳动技能并未随着市场对劳动力的调剂而有所提升,和社会的其他群体相比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高职业期望值以及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下,是高“埋怨率”和高“漂泊率”。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王春光曾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这样的描述:新生代农民工基本上没有务农的经历,很多是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外出的,甚至连基本的农业常识都缺乏;从动机上看,他们基本上不是基于“生存理性”外出,而是更多地 2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1》,同上,61页。

将流动视为改变生活方式和寻求更好发展的契机。3王春光教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看法,比较综合地反映出他们的特征,也正因为这些经历和所生活的环境,新生代农民工具有比第

一、第二代农民工更个性化的心理特点。下面,我将从两方面总结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状况。

1.满腔热情,对未来的人生充满期望。

新生代农民工处在体制变革和社会转型的新阶段,物质生活的逐渐丰富使他们的需要层次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由于成长经历开始趋同于城市同龄人,他们对城市生活环境比对农村生活环境更熟悉、更适应,加上务工前大多数时间在学校读书,不熟悉农业生产,和父辈或者在农村成长的农民工子女相比,兄弟姊妹少。生活质量较之父辈提高了,大部分未曾挨饿或者受冻,对温饱和生存问题没有什么概念。种种因素作用下,他们对城市的生活有了更高的向往和追求。加上他们受教育水平高于父辈,见识见闻也更加广泛,这些都使他们对自身能力有了更高的认可,进而对工作、生活和社会待遇有了更高的要求。4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都希望自己和子女后代能在城市扎根,而不仅仅是充当过客和经济发展旁观者的角色。他们更多地把进城务工当做谋求发展的途径,不仅注重工资待遇、工作环境,而且注重自身权利的实现,维权意识也有所提高。惊讶于大众传媒和通信技术的进步,接受现代文明的熏陶,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逐渐被潜移默化,更加开放,更加多元。虽然他们当中大部分都处于职业道路起步阶段,但过上城里人的生活,融入更高的社交圈子,彻底脱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生活成为绝大部分人心中的信念。

2.残酷现实,打压热情和信心。

新生代农民工处于由农村人向城市人过渡的过程之中,同时兼有工人和农民的双重身份。在城市靠务工谋生,重视劳动关系和工作报酬等,关注工作条件和社会待遇的改善,具有明显的工人特征,但也因为受城乡二元体制的限制,他们的制度身份仍旧是农民,即在户籍管理上仍是属于农业户口人员,和非农户口群体享受着不一样的待遇,包括教育、工作、社会保障等方方面面。再加上自身文 3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丛书:融入篇》,王御覃、冯刚民,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1日,23页。

4 《农民工市民化:制度创新与顶层政策设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发展出版社(第一版),2011年8月1日,109页。

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同社会其他群体相比不具有明显优势,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难以获得稳定、高收入的工作,也很难真正融入城市主流社会。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工资报酬最低的5个行业,包括农林牧渔业、批发及零售贸易服务业、采掘业、建筑业和制造业,这些行业的工资都低于我国平均工资水平,但新生代农民工在这些行业就业的比例高达82.5%。处于城市的底层,又对农村没有归属感,他们处在城乡两端的边缘化状态,巨大的心理落差让他们渐渐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和希望。对社会和自身群体的生存状况没有足够清晰、客观的认识,加上缺乏历练,心理承受能力和工作耐受力低,又远离亲人,无人可倾诉内心郁闷,于是梦想破灭后就容易自甘堕落,迷失自我。很多新生代农民工频繁换工作,对正在从事的工作也常常不满、抱怨,敬业精神明显不如父辈。另一方面,他们处在特殊人口年龄阶段,具有同龄青年共有的人性特征。喜欢追求时尚,消费观念比父辈开放,也更加注重享乐,但不成正比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水平常常让他们陷入经济困境,自身能力又无法帮助自己脱离困境。长此以往,他们就容易产生心理危机,适应困难、焦虑、自卑、人际交往困难等是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也因为法律意识淡薄、自控能力差,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特别是侵财性犯罪,或者通过自杀等形式试图躲避问题。法国社会学“鼻祖”涂尔干曾在他的代表作《自杀论》中提过:个体的社会关系越孤立、越疏离,就越容易自杀。5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工作,受高强度的工作压迫,和周围人缺乏必要的交流,生活中缺少必要的关爱,像富士康员工那样走上不归路,也是人性所致,却也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谁应该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买单”?2010年5月29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职工队伍和社会稳定工作的意见》,特别强调,要加强对青年职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疏导,关心他们的生产生活,使他们能够有尊严地生活,实现体面劳动。

要让新生代农民工感觉到被认同,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各级政府要对新生代农民工采取新的社会管理措施,为他们提供社会保障和救济的渠道,消除其后顾之忧;要加大对他们的教育与培训投入,不断提升其职业技能素质;

5 《漂泊与寻根: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研究》,郭星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版),2011年7月1日,82页。

要制定完善保护农民工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并落到实处。城市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组织和管理,增强农民工的归属感,让他们在脱离了农村的组织与管理的背景下,在城市里能够得到“组织的关心和爱护”,不至于成为边缘人;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引导和教育,适当地调节他们的心理承受水平,以合理应对挫折。每个城里人在面对他们时,能少一些鄙夷漠视,多一句问候感谢,真正做到城乡一家亲。妥善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危机,让他们能在城市里温暖地栖居,有尊严地生活,我们才能享受到更好的来自于他们的服务,社会才能更加健康、和谐。

第三篇:开发新生代农民工积极道德心理能力的研究

一、新生代农民工及其心理特点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出生于80后、90后,这批人目前在农民工外出打工的1.5亿人里面占到60%,大约1个亿,于90年代中后期进入城市就业,但户籍仍在农村的青年;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具有“三高一低”的特征,即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

新生代农民工由于社会经验的缺乏以及对城市社会制度及文化的排斥,通常有如下消极的心理特征表现:

(1)自卑心理。首先,与全国平均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高,是“草根精英”,但与城市同龄人相比,他们所受的教育程度及受教育的水平偏低,在进入城市后,他们的这种优势消失了,渐渐的产生了自卑心理。其次,在就业方面,由于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使他们只能找到一些不算稳定、经济收入低、劳动强度大,条件相对较脏、乱、差的工作环境,工作的等级性和经济条件的制约使他们觉得低人一等。再次,在户籍和社会福利方面,新生代农民工与其父辈一样也难以取得城市居民所享受的待遇。最后,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使许多新生代农民产生了不适应感。所有这一切,使他们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他们一方面羡慕城市的繁荣,向往城市生活;另一方面又由于很难融入主流的城市生活从而转向回避城市和城市居民,产生一种“ 过客”自卑心理。

(2)自闭心理。进城农民工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不断变换和重新建构新的社会联系和社会网络的过程。为了在城市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农民工必须学会与社区、市民打交道,在交往的过程中,需要两者深入理解和沟通。研究表明,农民工的社会联系越丰富,他们融入城市的可能性就越大。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调查显示实际上新生代农民工的交往圈子大多局限在亲戚、过去的同学、朋友和现在工作的同事,与邻居、传统城市居民的交往都非常少,以他们交往的圈子非常闭塞和狭窄的主要外在表现形式,必要的人际交往的经验和知识是这一表征的主要原因。由于缺乏与城市居民的交往,使得他们与城市居民的误会、隔阂越来越深,形成恶性循环。

(3)不满心理。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年轻,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更注重追求人生价值,他们不再像父辈那样进城打工是为了生存,而是渴望跳出农门实现自身价值。他们对一切都感到好奇,对城市生活环境、文化享受更有一种深层的探索的欲望。但其工作条件限制了他们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让他们中的大多数与新奇事物无缘,现实与理想、目前拥有与期望目标的差距让他们对工作和生活产生了不满的心理。由于其自身“三高一低”的特点,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他们对自己权利利益非常注重,他们不再满足于能维持生计的物质生活条件,他们追求更优质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所构筑的用工和户籍制度,使得他们无论是在劳动报酬还是社会福利方面都得不到保障,而目前我国又没有制定出合理有效的保护农民工利益的政策,加深了他们的不满心理。城市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但参与这些文化活动是需要支付费用的,这与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能力形成了一定的落差。这让年轻敏感的新生代农民工感到了人格和尊严上的不平等,产生了他们的不满心理。

(4)犯罪心理。检察官分析,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利益关系的调整导致社会价值观念分化,引发社会结构不稳定,进而成为引发犯罪生成的一个重要社会因素。许多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普通劳动力,虽然从事着繁重劳动,但年收入大多在15000元至20000元之间,劳动权益还容易受侵犯。同时,他们又生活在发展较快的东部城市中,亲眼目睹了富人的奢侈生活。自然产生强烈的收入反差和社会不公平感,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处于压抑状态的

攻击和敌意,并最终以极端的暴力犯罪的方式爆发。

新生代农民工的自卑、自闭、不满及犯罪心理,都会影响到他们在工作中的表现和制约他们社会价值体现,只有寻找到正确合适的途径开发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抑制或消除他们的消极心理,才能提高他们的工作绩效实现更多人生价值。

二、新生代农民工积极心理能力开发

研究表明,如果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情绪智力等能够被有效地测量、开发和管理,与能在工作中有良好表现、显著地提高工作领域的绩效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随着新生代农民工队伍的不断壮大,并在我国第

二、三产业,尤其是服务性行业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研究和开发新生代农民工的积极心理能力,对提高他们的工作绩效、改他们的生活状态有着重要意义,同时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1)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一种信念。它并不是个体所实际拥有的能力或者技能,而是个体对完成特定任务或行为的自信程度。

组织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培训,给他们进行合适大量的实践机会并让他们经历成功,是对新生代农民工自我效能感进行开发可行途径之一;在组织中为他们寻找和树立榜样;对他们的行为给予客观评价并及时向他们传送积极有利的信息及正面的鼓励反馈,这些都可以有效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提高他们的工作绩效。只有让新生代农民工确实的感觉有能力很好地完成某些任务,并且这种感觉得到强化和认可时,他们的自我效能感才会增强,自信心才会提高。

(2)心理学家把乐观定义为一种倾向于做积极结果预期和积极归因的认知特性。对于乐观的开发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宽容过去。组织的管理者应学会反思和接受自己过去的失败和挫折,原谅自己那些无法逆转的过失,并将这种思考方式通过企业文化或日常行为的方式传播给新生代农民工,从管理体制和文化氛围两个方面都给予他们最大限度的宽容。第二,正确的评价现在。培训新生代农民工,让他们学会感激和满足于自己当前生活的积极方面,包括那些可控的和不可控的事物。第三,为未来寻求机会。未来的不确定性可以被视为成长和进步的机会,因而应鼓励新生代农民工以一种积极自信的态度迎接它。

(3)所谓主观幸福感是指人们对自己生活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评价。从该定义出发,可以说决定人们是否幸福的不是实际上发生的事情,而是人们对所发生的事情在情绪上的所做出的反应。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与工作满意度存在直接的相关(平均相关系数为0.44),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能够显著地预测5年后的工作满意度,但反过来,工作满意度不能预测主观幸福感。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仅仅在组织内增加员工的工作满意度而不考虑他们组织外的生活并不能使他们满意。

主观幸福感对于留住高绩效的员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当今雇用员工中多数为新生代农民工的组织来说,了解这一点也很重要。研究结果表明,社会关系和流动能够提高人们的主观幸福感,进而改善人们的工作绩效。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交往圈子狭窄,组织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开展集体活动,鼓励他们多参与其中,以便拓宽他们的交际范围;在工作中,允许新生代农民工在不同岗位内的适当流动,增加他们的自信心;组织还应该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技能的培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他们可以顺利的流动;在为新生代农民工拓宽社会关系和增加流动机会的基础上,还要注意保持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协调,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4)情绪智力是指觉察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利用情绪进行自我激励和有效地管理自己及与他人关系中的情绪的能力。情绪智力的培训和开发的方法主要有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等。在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情绪智力,可以采用以下的几种支持性策略:第一,建立情绪智力与工作需求间的联系。人们真正需要的是感觉好的工作而不是好的工作,所以只有让新生代农民工感觉到受到重视和尊重,享受到了平等,才能发挥他们最大潜力,取得好的绩效。

第二,将对新生代农民工情绪智力培训制度化,并为它设立专项基金予以支持。第三,在组织中建立新生代农民工自我管理型团队,创设具有自主性、宽容性和鼓励创造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些励志语言应该伴随着孩子一生的成长过程。在教育方面,教育机构不仅要重视课本上知识的教育,还要注重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不仅要注重现代科技的学习教育,还要注重综合素质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另一方面,社会学也是一门大学问,员工自己也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耐受力、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在压力下不断前行。

三、道德心理

道德心理本质是一种自责心理。长期的社会实践或者社会环境和舆论,会对人产生一定的道德观念,会另其懂得哪些事情是对的,哪些事情是错的,而且会受到其他人的谴责,自己因这些种种压力而产生自责,这就是道德心理 。

(1)道德教育“主要指狭义的道德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采取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与外化,发展受教育者德性的系统活动过程”。

道德教育简称为德育,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道德教育也就是我国教育理论界大多数认同的道德教育,又叫大道德教育,“就是有意识地实现社会思想道德的个体内化,或者说有目的地促进个体思想品德社会化”,它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乃至心理教育,狭义的道德教育就是指道德教育,是指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或德性的教育。本文所讨论的道德教育是指狭义的道德教育。

(2) 心理教育“是通过教育的途径帮助和引导个体团体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形成有利于自身健康,并适应社会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同时促进其心理发展,充分有效地发挥其潜能”。在现代教育中,心理教育有着丰富的外延和内容,通常包括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教育课程、心理健康专题教育活动等。

针对以上问题,课题组有关专家表示,建议以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为重点,将解决农民工问题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纳入常住地公共预算之中;通过试行新生代农民工城镇落户制度,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强对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落实和监管,加大维护新生代农民工劳动经济权益的力度;大力提高农民工的社会政治地位,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区别不同情况处理涉及农民工权益维护的民间组织,进一步探索新生代农民工维权工作的新机制、新方法;各级工会要进一步加大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力度,增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参考文献:

1、李锐,凌文辁.员工积极心理能力开发探析.企业活力,2006年第5期

2、许小青,柳建华.关于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的研究[J].求实,2005年第5期

3、雷世平,姜群黄.关于促进农民工积极参与培训的政策性建议[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年第10期第25卷

4、金 萍. 农民工思想状况分析及其教育环境的优化[J].江汉论坛,2005年第7期

5、王正中.民工荒现象与新生代农民工的理性选择[J].理论学刊,2006年9月第9期

第四篇: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分析与犯罪研究调研

预防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对策和建议

(一)不断加大普法教育和法制宣传力度。一是司法机关要肩负起对农民工法律宣传的任务。要主动定期或不定期地进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开展普法教育活动,如举办法律讲座、巡回审判、法律咨询等,形成长效普法机制。要重点对农民工进行诉讼辅导,改变他们非正规的纠纷解决方式,培养他们依法维权意识。还要对经济困难的涉诉农民工及时提供法律援助,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二是政府宣传、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农民工的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农民工技能培训学校或继续教育学校为平台,在教授农民工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开办思想道德课程,帮助他们树立与现代文明社会相适应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和价值追求,增强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纠正他们的享乐思想和不理性的物质追求,引导他们通过自身努力来实现人生价值。

(二)不断扩大法律援助的覆盖面。法律援助制度是体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明法治程度的重要标志。法律援助不仅使社会弱势群体也可享受到法律的保护,抒发对社会不满的情绪,成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武器,法律援助本身就是最好的法制宣传教育。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法律援助的投入;法律援助机构也要不断完善法律援助各项制度,进一步降低法律援助的门槛,扩大法律援助的覆盖面,使更多的低收入群体,方便快捷地享受的法律的保护。

(三)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刑事处罚,要贯彻执行中央提出的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首先,对犯罪手段残忍、社会影响恶劣或是惯犯、累犯的,要坚决予以严厉打击,以维护刑罚的威慑力,教育和警告社会上的不安分子,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其次,对犯罪情节较轻的初犯、偶犯、过失犯、未成年犯等,根据其悔罪表现和再犯可能性,具备社区矫正条件的,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尽量适用管制、缓刑、单处罚金或免予刑事处罚,消除他们因一时犯罪而给家庭造成的不良影响,减少他们落下的不良印记,降低他们的再犯罪率。再次,对在监的新生代农民工罪犯应贯彻教育挽救为主、惩处为辅的原则,充分运用社会帮教力量,鼓励他们积极接受改造。同时着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术水平,尽量让他们在服刑期间学到一技之长,使他们出狱后能自食其力而顺利回归社会。

第五篇:新生代农民工情况调查之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与心理状态

摘要:如今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逐渐凸显,接二连三的出现新生代农民工自杀的问题。我们是不是得仔细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现象呢?本文通过网络搜集大量资料并采访了部分农民工和一些城市居民,就这个问题从社会问题导致的心理和精神生活方面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关键词:新生代 农民工 心理压力 生存压力

正文: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登记为农村户籍而在城镇就业的人群新生代农民工,通常指上世纪80年代或90年代出生的人。他们不同于老一代农民工,老一代农民工想的是挣钱回家盖房,但新生代农民工想的却是扎根城市。这是因为他们处于不同的生活环境的一同的教育环境

2010年8有29日,1名新生代农民工杀害妻子后自杀。怀着扎根城市的梦想,这对“80后”农民工来到西安打拼。当他们随着经济状况的改善,与这座城市的距离越来越近时,一场琐事引发的争吵,将他们的城市梦想彻底击碎。夫妻之间的争吵本是常见的现象,为什么这对夫妻的争吵会引起如此严重的后果呢?很明显这次争吵导致了一次压力的释放。是什么样的压力对这对新行代农民工夫妇有如此大的威力呢?这个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压力转化而来的心理压力。新生代农民工不同于老一代农民工,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他们有很强的融入城市的愿望。但是农民工融入城市有着巨大的困难。有人自嘲道 :“也许,我们现在还算不上城里人,尽管有房了、生意也做大了,很快还会买车。我总觉得自己的个人素质和外在修养,与城里人还是有差距的。”“或许在别人眼里‘暴发户’这个字眼最为合适”。也有人很迷茫:“我现在很迷茫,自己和这座城市还有多少差距,我应该做些什么,使得自己不再和城市格格不入。”“还有我们夫妻之间的所谓矛盾,到底该如何缓解和消化„„”

2010年5月4日,台州三个新生代农民工相约自杀。5月4日是一个燥热的初夏,三个年轻人相约,来到台州街心的草坪上。这是他们常常相聚的地方,距离他们租住的房子不过10多分钟的路程。不过,这一次他们不是来谈天说地的。他们的目的很明确——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他们服了毒药,药力很快发作,其中两人抢救无效身亡,而活下来的阿友曾想二次自杀。在心理医生的开导下,目前情绪稳定。他们是“贫二代”。三个90后,都是第二代农民工。他们境遇相似,也都曾怀揣梦想。而他们的青春记忆,却带着苦涩和残酷。事发后,阿友在QQ空间写下了“生命怎么如此脆弱,为何总是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才知道后悔”,“你们走了,我一个人活着好痛苦”等话语。阿友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现代社会的“贫二代”,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群体,存在着急需引起社会高度关注的心理问题。这一群体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背井离乡,人际关系缺乏,家境贫寒,今后生活可能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因此,他们非常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比他们父辈也就是第一代农民工所面临的尴尬和困境更多。他们不仅“子承父业”继续着父辈在城里辛苦、肮脏的活计,同样深受着工头、老板的盘剥,同样深受着城市人的歧视,而且他们还面临“腹背受敌”的双重压力。首先,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的新生代农民,绝大多数是有户口无田地的。他们无法像他们的父辈那样在城里劳命奔波之后,可以踏踏实实回家种那份属于自己的田地,他们一开始就是一无所有,根本没退路,进城打工是唯一的出路。再就是,不是“城中村”的苦命孩子就是农村里的“留守儿童”出身的新生代农民工,从小不仅缺乏文化基础课教育,更缺乏农民最基本的技能教育。他们面临着是农非农、似城非城的身份尴尬。正是基于上述原因,这些正处于年轻力壮的第二代农民工存在的问题很多。2009年11月16日,广东警方公开悬赏通缉50个命案逃犯,大多数人都来自农村,这一显著特征在网上引起热议,很多网友表示,农村留守孩子应该获得更多的关注。新生代农民工游离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现实,令他们产生异常的“边缘心理”,强烈的“城

市失落感”导致他们中一些人存在着扭曲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不愿意扮演“边缘人”的角色,渴望超越父辈拿到“城市身份证”,享有住房、医疗、养老等保障,但现实中无法得到满足,心理的失衡加剧了他们走上不归路。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为什么会面临着重重困境?其问题的根源又在哪里?是不是受城乡二元制度的影响,使这一群体难以融入城市社会?目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数已超过1亿人。面对这个庞大的群体,每个人都应该问问自己,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我国自杀率的年龄特征总体呈现双峰型,第一个自杀高峰为15—24岁,第二个高峰为60岁以上。新生代农民工正好处于第一个自杀高峰15—24岁时期,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合法权益有了更多的保障,但侵害新生代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事件仍时有发生,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依法维权意识更强,但维权耐力和韧性不足”,因而他们往往选择一种极端悲惨方式——自杀来反抗。在代工企业富士康中,42万多员工中85%以上是80后和90后,而年龄在20岁左右或者20岁以下的员工比例在50%以上。自2009年7月16日,深圳富士康25岁的员工孙丹勇因不堪审查压力,跳楼自杀以来, 2010年1月23日起至5月26日,深圳富士康集团连续发生12起跳楼事件,这一幕幕人间惨剧,俨然成了媒体趋之若鹜的新闻盛宴。连跳”事件的涉事人最大不过28岁,最小的仅18岁。富士康的员工接连一个又一个用自杀的方式了却自己年轻的生命,留给亲友是伤痛,留给社会的是冲击,面对富士康员工的跳楼事件,我们当前不仅应关注究竟是“N连跳”,而且应反思如何遏止这种现象。国外学者Caplan认为,心理危机可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当一个人感受到生活突然发生变化或即将出现变化时,其内心失衡,开始感到紧张。第二阶段:为了重新获得平衡,个体试图用其惯常的方式做出反应,起初个体一般不会向他人求助。第三阶段:如个体发现自己惯常的方式未能解决问题,于是焦虑程度开始上升,此时,当事人的求助动机最强,最容易受他人的暗示和影响。第四阶段:如果当事人经过自助和求助仍未能有效解决问题,他就很容易产生习惯性无助,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和希望,很多人正是在这个阶段中企图自杀。台州农民工相约自杀和富士康“九连跳”也许还是个体案例,但不可否认,也是中国新生代农民工面临困境的集中体现。大批人口向城市迁移,却缺乏相应的、完善的社会管理机制配套,许多外来打工者其实被远远地挡在了城市的入口外“社会的进步是建立在每个个体生活改善、社会地位提升的基础上的。“健康的个性人格和健全的社会管理制度,不仅能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实现城市生活梦想,同时也能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和源泉。中国的经济发展的成果应该惠及到新生代农民工这个群体,我们应该对他们投以更大的关注。尤其是他们的心理精神问题。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项目推进情况总结下一篇:新入职体会及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