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人文素质教育医学论文

2022-04-11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独立学院人文素质教育医学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独立学院人文素质教育医学论文 篇1:

独立学院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摘要:针对独立学院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投入不足、师资队伍素质不高的问题,一要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确定人才培养理念;二要活跃校园文化氛围,加强人文环境建设;三要增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丰富人文素教育内容;四要提高教师人文素质,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关键词:独立学院;人文素质教育;问题和对策

文献标志码:A

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第三次全教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在素质教育中,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具有特殊的作用。

一、独立学院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1 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是以专业对口的形式培养大学生的,很多独立学院把办学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的毕业生”,以谋取学院的长远发展。因此,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方面注重外语、计算机等课程的学习,着力强化职业技能的培训和实践。人文素质方面的课程开设往往有很大的随意性,没有把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一种科学体系来考虑,使学生得到的人文知识较少,在文史知识底蕴、语言表达能力、文字应用规范及综合表现能力等方面都还没有达到基本要求,更谈不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2 人文素质环境建设投入不足

人文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大学从创建以来长时间积累与沉淀的结果。大学在基础设施和环境硬件等方面具备良好的人文环境,可以对大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而独立学院属于刚刚发展起来的一种年青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相对于公办大学,其办学历史较短,还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独立学院的教学经费完全依靠自身学费创收和母体投入,导致在与人文环境密切相关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校园历史文化积淀、学生活动指导教师及成熟的优秀学生社团等软环境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另外,独立学院往往都是在新校区办学,由于成立时间短加之资金投入不够,各类基础设施建设都较差,如独立学院图书馆的资料非常有限,无法满足学生对书籍、资料的需求,也没有相应的音响、音像资料,校园文化缺乏历史积淀,不像母体学校那样有着校园传统文化的根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3 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缺失

由于独立学院在思想上不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将大部分教学时间安排在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上,其他课程除了政治理论课定为必修课外,很少将文体艺术类、自然科学类、文史哲学类的课程设为必修课,使得人文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很多独立学院忽视了与母体学校培养目标及培养对象的差异,一切照搬母体学校。不仅使学生得到的人文知识甚为凌乱,更延误了培养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最佳时机。独立学院人文课程体系的构建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

4 师资队伍素质不高

独立学院办学的灵活性较强,教师来源的渠道也较为多样。大部分授课教师是母体学校的教师,此外还有一少部分自己的专职教师和外聘教师。独立学院因成立时间不长,自己的专职教师多半是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很多大学生来学院就业都是聘用的,没有编制,这就造成师资队伍不太稳定。教师来源的多样化及其不稳定给教师队伍的管理带来了诸多不便。独立学院在办学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使一部分教师没有归属感,只是为报酬而教学,且没有耐心、爱心去引导学生,对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不闻不问。

另外,由于师资力量严重缺乏,大多数独立学院较重视专业技术教师的培养,对人文素质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不太重视。在培养专业技术教师的过程中,由于课程任务繁重,因此无法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还有一部分教师自身缺乏教学经验,根本意识不到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有些教师虽然也深知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但自身也存在人文素养不高的问题,想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意识和人文修养已成为独立学院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一个突出的问题。

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1 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确立人才培养理念

领导干部要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及办学指导思想,从现代教育的新观念出发,确立“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既具备科学精神、又具备人文精神,既会做人、又会做事,既有较强实践能力,又有较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各级领导干部、教师和学生要提高认识,明确课堂虽然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但不是唯一渠道。课堂教学既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方式,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学院要鼓励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多方位,、多角度地进行人文学科的学习,积极主动地接受人文素质教育的熏陶。要培养学生在各类活动中参与和合作的精神,获得能够应对不同情况下集体工作的能力;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传递人类文化价值观念和掌握实际技能结合起来,从长远角度出发,不仅教给学生专业实用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感和责任感。

教师要善于与相关部门协调沟通,不断强化人文学科教育,广泛地利用并开发各种人文素质教育资源。如可通过院、系、班级的形式组织参观当地具有代表性的人文景观,并和学生一起参加教学基地建设等活动,使学生设身处地地受到人文精神的感染;也可以筹集资金,丰富图书馆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料,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站、校园网络资源进行大范围的心灵对话与沟通,从而使人文素质教育的时空得以极大的扩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2 活跃校园文化,加强人文环境建设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陶冶情操、笃志力行、锻炼能力、磨炼意志的重要载体。如通过开展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建造具有人文特色的亮丽景点、组建健康的学生社团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树立一种健康向上的校园精神,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独立学院在努力营造浓厚人文氛围的同时,还应力求校园文化活动的专业化、精品化和特色化。使大学生在良好的人文氛围和环境中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升华精神。

校园文化不仅是学校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外在表现,也是独立学院全体师生员工所共有的文化心态和文化生活方式。活跃校园文化氛围,一是开办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系列人文社会科学讲座,指导、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二是开展格调高雅、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各种艺术节、演讲比赛、读书报告会、科技节、辩论比赛、书画摄影艺术展、影展、文艺汇演等;三是建立内容丰富、锻炼能力的学生社团,如摄影、舞蹈、书法、文学、音乐等方面的协会,从而提高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和协作能力;四是有计划、有重点地创建校园文化景点。活跃校园文化氛围,加强人文环境建设,要注重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学生顽强坚毅的品格和奋斗不息的精神为目标,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自我约束、适应社会、善于创新的能力,正确处理在个人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新问题,努力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伦理观念,最终培养出具有时代特征和人文精神的创新型人才。

3 增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丰富人文教育内容

目前,我国独立学院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都比较薄弱,而国外发达国家早已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作为基础和核心内容,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独立学院要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从制订教学计划开始就必须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计划当中。教学计划的目标定位应是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专业教育为主体,以人文教育为辅助,使学生在具有广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既能依靠专业知识学会如何做事,又能依托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解决如何做人的问题。在师资、经费等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我们应该充分开发选修课的资源,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结合母体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资源,由学院教学科负责组织,面向学院全体学生,广泛开设文体艺术类、自然科学类、文史哲学类课程,并且这些课程的内容应该尽量丰富,以满足学生选修的需要。在课程设置上,我们还可以尝试把人文基础课与专业选修课并举。前者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人文基础性课程,后者是指从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中延伸出来的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具有互补性质的专业选修课。

独立学院开设足够数量的人文素质选修课和人文素质讲座至关重要。需要注意的是,人文素质选修课不应只开设基础性人文学科,还应该有重点、有目的地开设一些核心人文课程。核心人文课程主要与市场经济和社会总体发展相关,内容应涉及经济学、伦理学、社会学等。独立学院人文素质选修课程可以与本土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多多参与。如笔者工作的医学类独立学院,参与了母体学校下属的六所附属医院的一部分医疗任务,如医疗卫生三下乡、给社区孤寡老人义诊等。这些任务与学生的学分密切相关,因此学生都乐意参加。这样的工作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让他们在行医的实践过程中了解当地社会的发展,对其将来就业以及如何做人、如何处世将大有益处。

4 提高教师人文素质,树立师德良好形象

独立学院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文化修养及创新的教育观念,具有广博的专业与人文知识和健康向上的时代精神,在用人文精神影响学生创新素质的同时,也要将合作态度、健康心态和健全体魄融入到专业教育中。由此可见,不断拓宽教师的人文素养和知识视野,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整体能力,已成为独立学院造就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关键。

独立学院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完善自我,将自己的风格和个性用独特的方式展示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引导学生努力实践、刻苦钻研、不断求索、完善人格。教师要树立崇高的爱岗敬业精神、高度负责的责任感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对待学生信任、理解、关爱使学生从教师的言传身教中明白做人的道理,自觉地按教师的要求来调节自身行为。教育学有句名言:“教师成为学生道德上的指路人,并不在于他时时刻刻都在讲大道理,而在于他对人的态度,能为人表率,在于他有高度的道德水平。”

独立学院的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师资培养和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在软环境中创建浓郁的人文社科氛围,积极为教师提供参加国内、国际各种专业学术交流活动的机会,以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学院的领导要在思想上重视师资的挖掘、培养,加大对人文学科建设的投入力度,尽一切办法改善教学条件,以优惠的政策吸引高层次的人文学者到独立学院寻求发展。同时严把教师的入口关,确保优秀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补充到教师队伍中来;并采取多种形式,立足内部挖潜,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管理能力的训练。

作者:张小满 马巧梅

独立学院人文素质教育医学论文 篇2:

独立学院人文素质教育医学论文 篇3: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在根据

摘 要:医者因肩负救死扶伤之职而被视为一种神圣的职业,而良医因兼具妙手与仁心时常被誉为白衣天使。可见,医疗与良医之于社会、医术与医德之于医师的重要性。然而反观我国当前的医疗队伍,有术无德者众,再研究当前医学生的受教过程,我们发现当前对医学生的培养仍在重复过去重理轻文的老路,人文素质教育在医学院校被不同程度弱化。要加强未来医疗队伍的综合素养,必须从加强当前医学生培养入手,尤其要在重专业培养的同时,不忘加强其人文素养、人文情怀的培养,这不仅是医师特殊的职业需求,同时还是促进医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对当前医学生重理轻文培养过程的有力纠正。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根据

人文素质是一个人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及发展程度,它体现为一个人人文知识的多寡,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及人文情怀的高下。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不仅影响其综合素质,同时还影响其职业技能的提升。1988年8月,世界医学教育会议在苏格兰爱丁堡市召开,会上发表了著名的爱丁堡宣言,此文对医师提出了如下要求:“病人理当指望把医师培养成为一个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师,而不再满足于仅仅治疗某些疾病。”[1]对此,中国在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对医学生的培养计划也做出了相应的要求:“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要启动实施“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师的培养要求是卓越医师应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基础扎实,专业突出,实践能力强和富有良好的医学人文精神 [2] 。由此可见,无论是世界还是我国都是非常重视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但当前我国医学生的教育现状却不尽如人意。医学院校重理轻文、重术轻德现象仍然比较突出。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医师职业的特殊需求,同时还是促进医学生自由全面地发展,以及对当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知行背离现状的极力矫正。

一、特殊的职业需求

医者因肩负救死扶伤之职而被视为一种神圣的职业,而良医因兼具妙手与仁心时常被誉为“白衣天使”,可见其于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而医学专业也因其直接承载人类对人体生命的尊重与维护而显得格外神圣。因此,作为21世纪的医学人才,除了要具备一定的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对社会、人类的发展、个体人生命意义的关注也同样十分重要。因为,医学不仅仅是医治人生理的学科,同时还是关注人心理和生命意义的学科;而医师职业,也不能仅仅视患者为实现自己职业理想的工具,而应将其作为完整的生命个体帮助其实现幸福的追求。因此,无论是从行业的特殊性,还是从医学专业、医学发展的内在需求上,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都显而易见。

(一)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专业教育的内在需求

西方正规化、专业化的医学教育起始于欧洲中世纪。在中世纪刚刚产生的大学校园里,医学曾与人文科学、神学、法学一起共同构成了大学知识的版图。以公元十三、十四世纪声名显赫的巴黎大学为例,其整个学校由文学院、法学院、神学院和医学院构成,而每一个学生必须在修完文学院的课程并达到一定水准之后,方能进入专业的医学院或法学院、神学院学习 [3]。可见,在西方的医学专业教育形成之初就带有浓厚的人文色彩,他们让人文的通识教育充斥整个大学教育的初始阶段,使学生在包括哲学在内的人文科学学习中奠定了思辨的理性和良好的思维。可能也正因为这种对人是什么以及人生命意义等哲学问题的追寻,使许多西方早期的医者成长为哲学家。这些现象本身说明,以哲学为代表的人文科学,其本身对培养医学等专业人才的重要意义。

我们如今的大学模式来源于西方,而医学作为大学的一个专业,其设置也大多采用了许多西方的做法。医学发展至今,已成长为比过去更为复杂和多元化的学科。如今现代医学更是提倡不能再视患者为简单的疾病附着体(即工具),而应将患者视为拥有着生物——心理——社会特征的人,即患者不仅是特殊的生物个体,同时还是拥有着各自不同心理特点的社会人。医生不能仅仅只将患者看成是单一的某种疾病载体,而同时应该把患者作为有血有肉的完整的人来研究与治疗,其除了生理,同时还有各自不同的心理特征。因此,医师对患者的救治过程,是一个集医学知识、心理学知识、社会学知识,乃至哲学辩证思维等多方面能力为一体的复杂过程。这一切都对医生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培育未来的医者——医学生,其医学的专业培养必须要放在融合人文精神的大环境里。

(二)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学科特殊性及发展的需要

医学本身就是一门拥有极强人文关怀的学科。其自身的使命即在于研究人体生命的奥秘与对人生命的完整和延续提供帮助。它的研究和工作对象是人,而终极目的也在于人,因此,该学科自身本就带着浓厚的人道主义和人文情结。因而,脱离人文情结的医学是工具理性的体现,它注定会使医学丧失掉其根本的价值取向而日渐衰微。因为,一切忘记根本目的的努力都是短视。因此,医学学科的这一特殊价值标的决定其不能无视人作为完整整体的存在,帮助人、解救人、甚至挽救人的生命的努力,只能从与其他多个学科知识的运用中得以实现。而如今该学科的发展也验证了这点,医学早已不是以一个单一学科的姿态存在,它正与越来越多的相关学科进行交叉发展,从而产生了许多交叉学科,如医学心理学、医学行为学、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等等。这一学科建设的新现象本身也说明,人们对该学科发展的深度思考已然更进一步,医学离不开其他人文社科类学科而独立发展。这对医学生的培养就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

(三)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医患现状的急切呼吁

唐代孙思邈说过,若“世无良医”,则“枉死者半”。良医本应兼具妙手与仁心,也就是医术与医德,然而当前之中国,医疗队伍中有术无德者或有德无术者皆众。现实社会中,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矛盾突出,甚至医患冲突加剧都是不争的事实。医疗过程中,患者及患者家属骂人、伤人、甚至致医务人员伤残的悲剧也越演越烈。产生这些尴尬现象的背后,自然有患者及家属的素质问题,同时也有我们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以及对患者有否耐心的问题。良好的沟通和充分的信任下,冲突是可以避免的。因此,提升医师的道德素质以及认真负责的精神是解决医患关系紧张的有效途径。而对医学生的教育中,自然也应包含这一课。

二、促进医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

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促进医学生自由而全面地发展的需要。人的本质是什么?人本质的需求又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首次提出了科学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说:“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本身是人的最高本质” [4]9。因此,人的本质在于其自身。由于人的类特性是 “自由自觉的活动” [5]50即劳动、实践活动,正是“当人们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4]26可见,劳动和实践作为人的本质活动,其核心就在于人的活动的“自由自觉”性。而对于“自由自觉”性,唯有获得了全面发展了的人方才拥有。因为,只有全面发展了的人,才能真正全面地把握自己,才能“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把自己的全面的本质据为己有” [5]77如此看来,人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即是人的本质要求,是人神圣不可剥夺的权利。

因此,每个行业的人,都理应拥有自由全面发展的权利,即便我们人类所处的每一个时代都有其局限性,但起码我们应该拥有这种自我“自由自觉”活动或者说发展自身的可能。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差距,不应该成为阻碍人主观上努力实现自身自由全面发展的堂皇的借口,虽然当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是困难重重,但努力总是应该有的。因此,即使对于学习医学如此神圣的专业的医学生,也不能只醉心于医学这一门学科,而应是在积淀全面基础知识,甚至学会对人生命最基本的尊重的前提下,去实现所谓“术业有专攻”。这个道理也是适合于任何专业的人的。因此,现在来回望中世纪大学刚刚成立时,医学专业的学生必须首先获得文学院的考核合格方能开始起医学之旅的道理也就是如此。

三、知行背离的现状呼唤

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除了是医师职业的特殊需求,促进医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必需之外,同时也是对当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弱化现状的一种有力矫正。这也是强调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的内在根据。针对当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几方面是比较突出的。

首先,认识到位,贯彻落实不到位。当前,关于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将医学生的专业教育渗透到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呼声已越来越强烈,也已成为国内外医学教育界的共识。我国教育部、卫生部在2012年5月7日印发的《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中也做出了明确的指示,即“强化医学生医德素养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培养医学生关爱病人、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可见,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已获得了国家的明确关注,但具体到各医学院校则出现了认识到位,贯彻不到位的现象。许多医学院校的管理层认识到了现代医学人才需要具备包括人文素质在内的全面素质,但却在实际工作中不重视人文类课程的发展,使医学专业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边缘化严重。一些医学院校的管理层因自身来自医学学科背景而在内心漠视人文类学科的重要性,从而使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长期地被忽视,使人文类学科乃至从教人员的工作长期得不到认可与尊重。

其次,教师队伍缺乏应有的人文素养。医学院校教师队伍中,一些医学专业教师自身仍然持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的传统狭隘思想,而他们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其自身的思想(包括对重理轻文等)也会感染到学生,从而使医学生们也轻视人文课程,导致学校人文素质教育难见实效。一些医学院校人文课教师队伍内部也缺乏一定的专业性。以思想政治类课程的执教队伍为例,当前许多高校的政治类专业教师队伍人数不够,因此聘请在校的其他教师甚至行政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从事教学,这样便难以成就一支专业化的执教队伍。这一现象的出现,既反映了一些学校文科师资力量的薄弱,同时也反映了学校对人文课学科性的否定。这样的现象恰巧表明了我们过去医学专业学生培育中人文素质培育的缺失。此外,医学院校往往以医学专业为主,因此,医学专业氛围浓厚,这种大环境也使一部分人文类教师受重理轻文思想同化,自身也学科信心不足、干劲不够,这也是导致当前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效果差的很大一部分原因。

再次,医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漠视。学生是社会的产物。医学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受教主体。任何一种教育,当受教主体自身都不重视的时候,不管如何提高教学水平,效果都难以理想。医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漠视是导致当前人文素质教育效果不佳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这种漠视除了有上述医学专业教师的一定影响之外,同时更是社会功利化价值取向的一个折射。医学生对专业课的看重,有兴趣的原因,但也有些带有功利主义的色彩。医学专业成绩的高下和专业技能的高低毫无疑问是决定一名医学生未来求职好坏的重要考量,这是社会对一名专业学生的评价,但未来职场乃至社会大众将会越来越看重医师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艳芬,马兆明.医学素质教育与人才全面发展[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3(2).

[2]中国网[EB/OL].[2015-02-23].http://www.china.com.cn/pol

icy/txt/2010-03/01/content_19492625_3.htm.

[3]白融,白虹.中世纪医学教育与经院哲学——兼论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内涵[J].医学与哲学,2014(3).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作者:李宁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大学生跨文化交际影视文化论文下一篇:人本化教育管理下中学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