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2022-09-13

情感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与主体之间关系的反映, 是人的主观观念。同时我们也知道人都有七情六欲, 在长期的生活习惯中它会逐渐形成一种因循守旧的感情惯性, 并成为人的潜意识中与理智抗衡的强有力量。因此, 情感对我们的教学活动至关重要, 在我们整个教育教学中将产生巨大的冲击波。所以教育界就一直有人在振臂高呼:语文必须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我们应该知道, 语文学科的科学性, 人文性注定了它必须重视情感教育, 同时也决定了语文教学只有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才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情, 对学习的热情, 而且学生的创造思维也才能被充分的挖掘出来。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行之有效的情感教育?我们不妨做以下几点尝试。

1 抓住青年的年龄特征, 使教育适应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

青少年学生, 年龄多为13~18的中学生, 他们的身心正处在急剧变化的发展过程中, 他们的思想也正处于向成人的过渡时期, 此时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以及接受知识的能力与转换都带有明显的过渡性。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常常表现在幼稚与懂事依赖与独立, 自觉与不自觉的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之中, 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大多青少年在这个时期精力旺盛, 认识敏锐, 对事物十分敏感, 容易动感情而难于自控、自律, 他们的思想感情具有明显的冲动性。但是他们毕竟涉世不深, 社会经验不足, 思想尚不成熟, 认识是非能力不强。所以在这个阶段最适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戈尔曼认为, 职业中的成功与否往往与某种情感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 没有情 (感) 商, 即使受过高等教育, 智力很高的人也不可能在人生中取得绝对成功。因此, 语文老师合理利用教材和读本, 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2 以情激情, 以情动人

人们常说:“人非草木, 孰能无情”。其实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它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充满激情, 充满感情的课堂教学不仅能紧紧的抓住学生好奇心理, 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而且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和欲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文中曾经说过:“用形象的话说, 就是在知识的身体里, 要有情感的血液在流淌”。当代英国教育家尼尔也认为:“事实上, 情绪、情感对人的影响远比智力大, 没有比情感更为重要的了, 教育只有培养会爱的人才能改革社会”。如果教师以饱满的热情走上讲台, 学生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生也就会精神抖擞地出现在课堂上。这样在正式讲课前就能“屈人之兵”。

上学期, 我在听一位在教育战线奋斗了几十年的青年教师上《石缝间的生命》 (读本) 一文时, 老师一进教室就激情饱满的面对学生, 上课伊始, 这位老师就放了一曲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优美、高亢的曲调震动了每一个人的心弦, 当音乐过后老师用自由发言的方式叫学生来赏析这首曲子, 因为学生们受音乐的感染,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学生发言也非常令人满意。

3 文以情生, 情以境生

无论是从文学创造中言语的过程来看, 还是从欣赏者的认识能力来看, 一切事物都跟感情息息相关, 感情犹如血液一样, 融贯作品全身, 浸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如果说, 没有感情, 写作便没有根柢, 话也无从道出, 难以落笔成文。如果缺乏感情, 语言就会干瘪, 形同枯槁, 无法动人。同样, 在语文教学中当我们带领学生学习课文时, 也必须以感情为纽带, 只有我们的感情与作者神会时, 我们才能从根本上搞懂这篇文章。因此, 在学习课文时科学的处理和动用感情, 做到与作者融情于思是至关重要的。

例如我在上《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时, 我首先找来四幅四个不同侧面的维纳斯雕像的图片, 让学生假定或想像完整的维纳斯的形象, 并不时加以引导, 学生们各抒已见,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之后我找来预先准备好的音乐, 让学生分组有感情的朗读比赛, 这样语境和情境都具备了。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掌握课文, 我又恰当的、有意识的把虚实相生的手法贯穿了进去, 并举出三个学生理解的例子:中国国画中的留白艺术;音乐中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唐诗中的“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让学生们来想像、评价。美不可言的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让人留连, 让人回味, 于是就自然而然的引出“维纳斯正是失去了双臂, 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

4 平等待人, 在心与心沟通的同时实行资源共享

我们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也早已发现学生对外在知识的内化是需要一个量化的过程, 除了学生先天的天赋和一些为了促进学生学习的必要手段外, 师生之间的平等交往是促进教学良性发展的必不可少的途径, 只有师生之间的平等交往才可能提供心心相印的心理基础, 这种基础在内化学生的知识面上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关系。

随着改革的深入, 学校、学生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 学校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不断地给老师和学生施加压力, 学校为了分数而分数, 为了成绩而成绩, 高考牵着学校的鼻子走, 学校牵着老师的鼻子走, 而老师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这样就很难造就一个良好的发展个人才能的环境。幸好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它的危害性, 教育界又开始恢复具有人文性质的教育模式, 于是, 新的教育理念又应运而生,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开始在各个学校复苏。

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有责任作出一点自己的贡献。我校的许多年轻的老师在课堂上大胆的摸索, 总结出了许多可行的经验, 他们在课堂上尽量给学生思维、想像, 发展个人特长的空间, 创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 他们在课堂充当的不仅仅是老师, 而是导师, 一位节目主持人。在他们眼中既要爱护“丑小鸭”也要爱护“白天鹅”。在课堂上老师积极鼓励各个层次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大胆地培养他们“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思想, 创造有利于师生互动的“场”, 这个“场”是以学生情感为核心, 以老师的“爱”为半径的同心圆, 对老师和学生来说, 这种关系对任何一方都是一种“资源共享”, 师生之间的精神的相交, 人格的相遇, 心灵的理解, 共同的求知欲望就会创造真正的现代教育理念。

摘要: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也是当代创新教育的需要。如何进行情感教育, 老师可以从尊重学生特点、活跃课堂气氛、创造语境和情境、融洽师生关系等方面进行尝试。

关键词:文教学,情感教育

参考文献

[1] 扈中平[主编].现代教育理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探讨物联网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下一篇:浅谈虚拟化技术在数字化医院建设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