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与学生关系论文

2022-05-14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教师与学生关系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课外阅读对于语文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高中语文课外阅读中所出现的现象,强调了语文教师在学生课外阅读中的作用,并对语文教师的素养提出了具体要求,希望借助语文教师的力量,使课外阅读活动能得到更扎实、有效的实施。

第一篇:教师与学生关系论文

高校术科教师与学生关系认知探析

摘要:本文对高校术科教师与学生关系的认知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对术科课程师生关系的认知存在复杂性。课堂上师生互相尊重、平等对话和情感交流是有利于师生关系和谐发展的。教师和学生不同的角色定位和表现方式极大地影响着课堂上师生关系融洽与否,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来维系。

关键词:术科教师;师生关系;认识

引言

教与学的关系也是相互依托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影响而逐步形成的一种非常重要而又复杂的教育关系,它直接制约着教育活动的效果。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是权威,学生基本失去了作为教育主体的资格,很容易导致师生关系的不平等,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思想的进步和完善,强调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师生之间建立相互信任、尊重、彼此接纳、关爱和理解的良好关系的重要性。

1 学生上术科课的心态

术科课程会出现很多的师生互动,师生之间教与学相处的融洽度对学生学习以及身心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在术科课堂上,很多学生的心情比较兴奋,也有的比较平稳,但也有少部分人会表现得比较紧张。由于学生学习能力基础不同,在教师进行考核评价时,有些同学乐于展现,而有些学生则消极抵触,这就要求术科教师能够充分发挥出主导作用,同时也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训练动机,使学生参与其中,乐在其中,使他们敢于表现并展现自我,从中得到提高与锻炼。

2 学生对师生公平度的认知

教师与学生是客观存在的知识授受关系,教师从师德的角度来讲应该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然而在实际中,不同学生具备不同的能力,会有不同的学习方式,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习态度,教师也会进行不同的教学反馈。即使教师想完全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但在实际效果上也很难做到,这可能就会产生学生对师生公平度认知理解的偏差。

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会随着教师对学生的关注、鼓励、批评和漠视等产生相应地变化。每个学生都想得到教师的关注和认可,一旦学生认为教师过多地肯定或表扬与自己能力和表现差不多的学生时,就会产生一定的失落感。不可否认这可能是一个偶然的概率事件,也可能是学生看问题的角度出现了偏差。所以,这就需要沟通与理解,才能逐渐改善师生之间存在的各种分歧与误解。

3 学生对师生课堂间沟通的认知

师生间沟通的程度对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影响,有效地沟通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乐趣。沟通是一把双刃剑,合适地沟通能够拉近距离,反之就会疏远距离。学生在课上与教师沟通的程度普遍较差,沟通的频次虽然不少,可是沟通的深度和广度却远远不够。学生普遍认为师生的沟通应由教师来主导,比如针对性回答教师提问,解决教师设定的情境或问题等。然而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应该成为师生沟通的重要角色,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而不是一味地单向回答或解决问题。良好的师生沟通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过程。

4 学生对术科教师与学生关系的认知

师生关系总是在不断地进步与完善,由于陈旧师生关系的影响,师生之间仿佛有一张无形之网难以逾越。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们的思想解放,传统的师生关系已经逐渐被淡化。由于术科课程师生互动和交流很多,所以有的学生将教师看作朋友,有的看作长辈,有的就是看作一般的师长,也有的看作难以接近的专家学者。高校教师的年龄与学生年龄之间的差距梯度不一,教师不同的教学风格对师生关系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平等相处、坦诚相待和共同努力的基础上,良好的课堂氛围是重要的条件保障。

5 学生对当前师生关系满意度

高校术科课程相比学科课程来说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参与,无形之中就促进了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但是由于不同术科课程难易程度不同,学生接受能力和学习基础存在差异,使学生会多喜欢某些课程一些,也会对某些课程产生倦怠。总体来说,大多数学生对师生关系还是呈现比较满意的状况,这不但与术科课程本身的属性有关,还与当前的教育理念和师德师风建设有关。

6 结语

在高校学生对术科课程师生关系的认知中,学生上课心态不一,大多数处于积极心态;学生对师生关系公平度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这是由于学生不同的表现和教师不同的教学反馈方式决定的;学生认为课堂上师生沟通应该由教师来主导,学生的这一认识会影响其主体性的发挥;学生对师生关系的看法比较多样,总体上对师生关系呈比较满意状况。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尊重、支持和共同奋进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做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爱岗敬业,关心学生;学生应该做到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尊重教师,尊重知识。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是维系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和保障,这需要师生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朱晶.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有效教学交往构建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7,35(03):119-122.

[2]牛国胜.高校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互动模式的思考[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7(03):125-126.

[3]李富强.浅析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学交往的缺失与建构[J].人才资源开发,2017(06):111-112.

[4]骆艳.高职体育教学中师生角色构建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8(12):97+99.

[5]习星,曾澎.大学体育课堂中师生互动模式分析[J].當代体育科技,2017,7(30):87-88.

作者简介:李新博(1996.2-),男,满族,辽宁阜新市人,沈阳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学院2015级学生,体育教育专业。

作者:李新博

第二篇:学生课外阅读欲望与教师素养的关系初探

摘 要: 课外阅读对于语文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高中语文课外阅读中所出现的现象,强调了语文教师在学生课外阅读中的作用,并对语文教师的素养提出了具体要求,希望借助语文教师的力量,使课外阅读活动能得到更扎实、有效的实施。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教师素养 课外阅读

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延伸,它对于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其文学素养和完善其人格都具有重要意义。很难想象一位高中生仅靠教材而没有广泛的课外阅读积累能学好语文,无怪乎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下了这样的论断:“如果学生什么书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科书也读不好。”课外阅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十分重视课外阅读,语文新课程标准第10条明确指出了课外阅读的具体要求:“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这既强调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又规定了量化指标。

但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家长和学校都把学生束缚在教材中,不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导致学生没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也缺乏课外阅读的资源,更失去了课外阅读的欲望,造成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两大硬伤:对语文课程产生厌烦情绪,写作材料贫乏、语言表达苦涩。这是不可改变的客观事实。但笔者以为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自身素养,借助课堂媒介,感染学生,改变学生,激发学生阅读欲望。钱理群先生曾说:“许多人在回顾自己的一生时,都会发现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往往是语文教育,或者是语文老师。就我而言,决定我一生发展的是我的中小学的两位语文教师。”尤其是高中学生,他们有了自己的思辨能力,更能从教师的身上汲取到正能量,改变自己的行为,激发课外阅读欲望。

那么,语文教师的哪些素养与学生的课外阅读欲望有关呢?笔者从以下方面作探究。

一、教师的文学素养对学生课外阅读欲望的影响

从语文学科的教学角度讲,教师的文学素养对学生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新课标视野下,培养目标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语文教学的重心从单纯的工具性知识传授,转变为文学修养与之并重,甚至文学素养的提升占有更重要的地位。教师只有拥有一眼清泉,才能够为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溪流。教师的文学素养可促进学生利用其中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标准审视和决定自己的行为,影响自己的认知、情感和个性,从而得到文学的熏陶和人生的感悟。

另外,语文教师的语言一旦有了文学的味道,情感与语言就会是丰沛富饶的土地,是充满引力与诱惑的“吸铁石”,是花样层出不穷、永远令人期待而又充满惊喜的魔盒。而语文课堂,重要的媒介还是语言,语文教师的语言,除去判断与指令外,同时也肩负着感染与熏陶的责任,除了教材,教师语言也是学生学习与模仿的对象。语文老师语言的丰沛、幽默、诗意,能化解学生日常学习中内心的焦灼,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唐风余韵,流水淙淙,泉水叮咚,语文首先是美的,其次才是可感的,灵性的,温度的,湿润的。如此,学生才能在文学的语言中,获得语言的浸润与文化的陶冶。当学生从语文教育中获得享受的时候,学生就会自然地喜欢甚至热爱文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的先决条件,是一种愉快的情绪体验。当学生对文学有兴趣时,他就会自觉地克服重重困难,排除种种干扰,主动进行课外阅读。

二、教师的阅读能力对学生课外阅读欲望的影响

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最基本的素养是自己读书,并能引领学生读书。读书,首先要读教材。读通、读熟、读透本学期所教教材,课文要读,课后作业也要读,学生习惯培养更要读,最好是新旧教材对比读。不仅要读本学期教材,而且要读整个学段的教材。其次要读教参。教参能帮助我们明确教材的重难点,为我们提供教学建议。再次,要读教育学、心理学。尽管我们在学校里学过教育学、心理学,但有了一段的教育教学经历后,再读读教育学和心理学,体会绝对不一样。最后要读“杂书”。天文地理,古今中外,都要读。这样,上起课来才能驾轻就熟、游刃有余。

语文教师除了自己要读书,用自己的读书经历影响学生外,还要引领学生读书,传授给学生阅读方法。课外阅读看似简单,实则不然,阅读习惯有好坏之分,读书效率有高低之分,教师应作一定的方法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比如培养学生默读的习惯,并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时保持一定的速度(一般现代文的阅读每分钟应不少于600字);古人也有一些好的读书方法值得借鉴,如“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做眉批、点评、摘抄等方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要指导学生根据读物的不同性质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课外读物具有材料的广博性、内容的丰富性、思想的多面性等特征,对此要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或精读,或泛读。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也就少了阅读障碍,这样课外阅读的欲望才能得到保证。

三、教师的审美选择能力对学生课外阅读欲望的影响

细心的人也许早就发现,高中语文新教材厚了许多,各种配套的选修教材应有尽有,阅读量翻了几倍,而且60%以上的选文都是新的。这就要求教师学会选择,选择出适合教育目标和情境的教学资源,以便更有效地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因为中学生的世界观还未完全定型,理解水平不强,辨别能力较弱,教师必须予以指导,帮助他们选择哪些读物适合中学生阅读,哪些必须摒弃。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来读,比不阅读还要坏。”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成长需求,一方面鼓励学生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所推荐的文学名著,另一方面向他们推荐一些品位、格调俱高、文质兼美的时代作品,如科普科幻读物,政治、历史、文化等各类读物,让学生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积淀在课外阅读的促进下均进一步得到提高。另外还可利用一些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化快餐”式的优秀报刊的力量,让学生喜欢上一本读物,保持阅读的欲望。如《读者》、《青年文摘》、《微型小说》、《杂文报》等具有时代性、信息化的读物,既切合中学生生活实际,又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能扩大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踏准时代节奏,是“与时俱进”的好读物。

四、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对学生课外阅读欲望的影响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好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语文教学工作本身就是一种管理工作,语文教师就是教学管理人员,语文教师的管理就是实现学生语文活动的自动化管理。目前,大多数高中生的课外阅读随意性较大,缺乏目的性和有效性。因而,语文老师要善于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动力。教师应围绕课外阅读组织学生开展喜闻乐见的课外活动。如举行阅读比赛,要学生就同一类型课外篇目以各种形式阅读,比谁读得多、快、准,并以答题方式考查。又如举办读书笔记展览评比会,每两到三周举行一次,请学生观摩、评论,并以投票形式评选出最佳读书笔记若干篇,还让荣誉获得者介绍经验,以便共同提高。再如召开读书报告会和读书经验交流会,让学生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自己近期的读物介绍给同学,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还要复述、背诵部分精彩的片断。此外,还可举行故事比赛、诗歌朗诵会、智力抢答等,让学生不断体会课外阅读带来的甜,让每次丰富多彩的活动化为股股推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不竭动力。

为了提高阅读的有效性,教师还要经常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检查、督促、评价,促使学生养成课外阅读习惯。成立班级阅读小组,制定小组阅读规章及读书笔记检查制度等,以便更好地检查、督促课外阅读;发现好的典型,要及时表扬、评价,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

综上所述,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就是一块巨大的磁石,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强大动力。语文教师要跟上时代步伐,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素养,力求使课外阅读活动在实际中得到更扎实、有效的实施。

作者:赵翠华

第三篇:论“教师”与“学生”在生本教育中的关系

摘 要:本文阐述了传统师生关系及其发展,提出“生本教育”理论是当代师生关系倡导的主流,重点论述了“教师”与“学生”在生本教育中的关系,最后对生本教育下师生关系的实践提出工作策略。

关键词:学生;教师;关系;生本教育

一、传统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古今中外一直是教育者在施教过程中关注的核心,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提及)意思是说教师的工作是向人传授道理、讲授知识和解惑答疑。而学生的工作是学习知识、明白道理。从某方面来看,传统的“师道尊严”在《师说》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这点,也可以从古代读书人家中供有孔子的画像知晓。教师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被赋予了崇高的地位。

教师在传统教育中作为知识的传递者,扮演着传承文化的角色。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被动的、对立的,这一点体现在教师按照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一方面,教师“照本宣科”大多是被动接受了上级指派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学生的不同个性和不同学习兴趣往往因被动接受知识而被扼杀。学生在这种传统的知识学习过程中,失去了“自主”权利的同时也丧失了主体性和创造性。

这就是我们传统思维中的对象性的师生关系,是长期存在着的命令与服从单一“主一客”体模式,这种对立、不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哲学根源是我们以往的教育主客体理论一直没有摆脱笛卡尔“我思故我在”这个哲学第一原理的局限。传统教育教学理论不论是主体与客体,还是主导与主体、双主体等观点,都没有脱离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在这种主客二元对立模式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作为主体,而学生只是被“培养”、“塑造”的客体;教师通过“教”,学生通过“学”而建立关系,教学“只是某种行为的发出,学生获得的不是精神的拓展,而只是知识的掌握”。教师决定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而学生成为被控制、被操纵、被压抑的对象;教师是知识的“传声筒”,而学生成为知识的“接收器”。

二、师生关系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联邦德国的K.沙勒与K.H.舍费尔首先提出系统的交往教学理论思想,强调建立课堂交往中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在多元智力理论中就师生关系提出了强调尊重和赞赏;强调体验和引导;主体之间强调合作。

苏格拉底、皮亚杰(J.Piaget)、维果斯基(Vogotsgy)对学习和教学又提出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认为教师不应该再成为课堂的主宰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帮助者、促进者,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发现的方式进行学习。在教学活动中,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结构的主动建构者;知识不应该由教师进行灌输,而是由学生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包括教师提供的指导与帮助)并借助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主动汲取的。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师生关系才有可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强调“以人为本,加强互动,整合资源,师生平等,民主和谐,鼓励创新、培育人才”。

教学从过去的课堂教学评价重教师“教”的过程,发展到现在重学生“学”的过程和体验:过去多关注教师的行为,现在多关注学生的“创造”;过去是有条不紊的程式化模式,现在是注重个体差异,突出学生的个性特点。

三、当代的师生关系

华南师范大学“生本教育”研究所所长郭思乐教授倡导的以学生为本的“生本教育”理论在这种大的背景下孕育而生。近年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师资培训中心与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职业教育发展学院联合举办了面向职业院校教师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培训、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主办的专业带头人师资培训班提出了“颠倒课堂”教学法等。笔者认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 与“生本教育”本质上提倡的内容是一致的,而 “颠倒课堂”等教学法更是前者在实践中的运用。

(一)生本教育中学生是主体

1.生本教育的理念——高度尊重学生

生本教育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其核心理念就是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而教师其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正如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ius 1592-1670)在谈到自己的教学理想时说:“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相信学生的潜力的确是无穷无尽的,学习的发生之处是学生,任何时候都要坚定地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这也是“生本教育”理论的基点和实践的出发点。

2.学生是生本教育的主体

学生是教育的真正主体、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这是生本教育所强调的。他所关注和弘扬的理念是:教育应当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因为人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教育的功能在于顺应人的天性、激扬生命自身去发展自己,因为人具有学习的天性和本能;人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因为人具有发展的需要;教育成功的秘诀是尊重、信任,依靠学生。所以生本教育就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

3.学生的感悟是生本教育的核心

生本教育的核心是感悟。具体方法是: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进而不教而教。特别强调感悟是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感悟不但是学习的重要过程,更是重要结果,感悟是所有学习的最终归结。“读和做,缓说破。”用这种方法去促使学生感悟,生本教育的方法主要强调充分调动和利用学生资源,强调把学生的学习尽早地交付给学生自己,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主动去获得知识、去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转托给学生。

(二)生本教育中教师是主导

1.教师要转变观念、重新认识学生的价值

师生共处于一个不能被割裂的整体,处于中心地位的是学生。学生不能被看作一个需要管教、而是有着强烈学习本能的生命,他们是学习的真正主人。与此相对应的,做教师的基本准则,就是要相信学生、赞美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甚至是“有困难,找学生”。我们不应以教师的“教”去作为评判学生“学”的依据。相反,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多一些“不作为”,少“教”一些,把有限的时间和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能充分发展自身,实现自身。毕竟教师的“教”作用只在于帮助、成全学生的“学”,而不是替代,包揽学生的“学”。

很多时候老师是在教学生的本能,教他本来就会的东西,干扰学生的学习。郭思乐教授举一个他自己的例子:“院子里几个小朋友拿着一根跳绳,他们想玩跳绳的游戏。我,一个成年人,理所当然我要教他们玩。于是我很费劲教他们游戏的规则并不停给他们做示范,结果却变成了他们牵着绳子而我在跳绳,与我的初衷截然相反,原本是他们要玩跳绳!后来,我放弃了教(实在是无能为力),然而他们却以他们的方式解决了规则问题,而且玩得很开心,很尽兴。显然,我的“教”既没有让孩子们学会任何规则,也没有达到玩的目的。反而成了他们的干扰,反而使他们失去玩的乐趣,我对“教”的自信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教师应该怎样做?他的价值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印度哲学大师奥修把“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这句话称为最伟大的祷文。因为脚处于“忘我”状态、工作得非常好,所以脚被忘记;反之,如果鞋不合脚,脚疼了,鞋就会被时刻记起。同样的道理,当教育适合学生时,学生就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在该忘我的时刻,教师的说教不会消耗学生的能量,投入和着迷的境界才真正出现。平时要花几个钟头甚至几周时间才能“教”会的东西,现在也许有几分钟、几十分钟就足够了。“教师的最高境界,是‘不见自我’。他应该是一只最合脚的鞋子。”郭思乐教授说,“他的核心任务,不是自己‘教’,而是组织学生‘学’、服务学生‘学’。他要为学生创造生机勃勃的、令学生‘忘我’的课堂。生本的学生,教师要给他这样的机会,使他们的认识,可以通过多次或长期地反复式提高来完成。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逐步地去感悟。”

生本教育基本的课堂组织形式,是自由讨论。一个学生只要言之有理,就会获得老师与同学的尊重和赞赏。其实,对比起亲自上阵苦教苦讲,教师若站在讲台下面欣赏学生的表演其实需要更大的气度。若想把讲台让给学生,教师就需要走下讲台;若想把学生看作与自己平等的人,教师就需要放下身架。成长在前,成绩在后。生本教育下的学生负担轻、效率高、学习高度自主,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他们令人羡慕的学业成绩,是自由成长、健康成长的必然结果。

2.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

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资源,释放学生学习天性的能量,是教育改革的一项有效的策略思考。我们应怎样去开发和利用人的无限潜能呢?为了让学生在教育生态环境中蓬勃地发展,教师要艺术地调动学生的潜能。在生本教育的课堂里,教师需要掌握师生共享的资源,这些资源包括学生既有经验、智慧、知识和学习的内在积极性,也包括学生在学校、家庭里以及社会中方方面面的联系等各种信息。就像源泉一样,这样的资源是生长着的、用之不竭的。

3.教师要坚持实施简单、高效的教学方法

强调把“教”转为“学”,即把“教堂”变为“学堂”,把过去为老师的好教而设计的教学转为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学,是生本教育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最大、最根本的区别。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教而教,处于教者之中而忘记受到教育。要上升到教育的遥远境界,甚至每段教育过程的即时要求,就要实践“教为了不教,教导致不教”。就像英语的Let it be那样,教不过是唤醒生命,启迪生命,激扬生命,把社会人生的既有的领域和发展方向以及智慧的终端介绍给生命,而由它自处之,如此而已。在生本教育的课堂里,老师彻底改变了传统“灌”知识给学生,或我启你发的方式,而是引导学生去探究、交流、讨论,带着问题以各种方式去找资料、弄明白。老师的不教得到的是教的效果,这种方法,不但没影响到学生知识的掌握,还培养起学生很强的学习能力、自信心和成功感。

四、师生关系的发展和实施

“生本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颠倒课堂”等理论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规律。近几年间生本教育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在全国.尤其在广东迅猛发展。根据郭思乐教授“生本教育”研究所实验调查数据统计,自1999年以来,“生本教育”实验学校从最初的15所,逐渐发展到现在的100多所,在经济发达、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省,特别是珠三角地区,这一场教育变革犹如滚滚巨浪,奔腾而来。

做好新型师生关系下的生本教育,应重视以下工作:

(1)学校领导重视:推广生本教育,选送优秀教师参加“生本”培训班,各科组积极响应,安排了公开课,让教师学习、交流,促进生本教育的开展。

(2)重视前置作业:课前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先学”,鼓励学生把课外阅读、带例子、搞小调查、写小研究报告、自发演英语小剧看作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件趣事。鼓励学生就课文的内容提出问题,围绕课本中的问题以及感兴趣的问题,甚至是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自主式的、合作式地探究,自己寻找答案,以便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某篇课文、某些知识,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并把他们引向课外更广阔的学习,让他们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未来,关注他们所希望了解的一切。

(3)每节课尽量组织学生自由讨论: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做到学生会的,老师不教,学生不会的,尽量让他们自己通过各种方式,包括查资料、问同学、小组讨论去进行解决,老师不断地给予引导,在他们感到困难的时候帮一把,一个学生言之有理,老师与同学应尊重和赞赏。当学生们为了论证课文的某一个观点,某一个例题进行旁征博引,以古论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给你带来无限的惊喜,你可以不惜赞美之词加以激励,使他们学习成效以倍递增。

(4)正确评价教学:评价教师的教学时,就不只单看他讲得多少,而要看他“讲了什么”,“怎么讲”,他是否真正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学习积极性等调动激发出来。

五、小结

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生本教育,新型的、多向的、自主性的及平等的师生关系将取代传统的、单向的、满堂灌的和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以人为本,鼓励创新,共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将真正建立起来。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转化“以学生为本”个观念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所能实现的,也不是单凭哪个人之力就能做到的。我们在呼吁家庭、社会进行反思的同时,更多的是发挥学校的教育职能,形成教育合力。以生为本的教育是根源性的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学校这个大舞台,不应是教师、或者一部分学生的独角戏,而应是一出集体舞剧,甚至应该让“问题学生”也成为“舞者”,卸去他们的镣铐,让所有人舞出青春脚步,舞出人生精彩,我们的教育才算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1]郭锐等. 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下新型师生关系的研究[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

[2]王汝尧等.交往理论——体育教学中新型师生关系的理论基础[J]. 考试周刊,2007(52).

[3]王汝尧.论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的特征与构建[D]. 山东师范大学, 2004.

[4]唐晖.教育归一方法引发再思考——学习生本教育的体会 [J]. 现代教育论丛,2008(8).

[5]傅维力.师德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薛生祥.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育模式初探.现代教育论丛,2009(10).

[7]王丽丽.“生本教育”从源头做起——论“生本教育”新生力量的培养[J].中国科技纵横,2011(13).

[8]孙新运.师范院校实施生本教育的意义[J].辽宁教育,2013(7).

[9]齐聪,陈旭远,于超. 从生本教师像谈生本教育[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4(5).

作者:廖岚岚 苏志鹏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质量工程师职称论文下一篇:化学与能源开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