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学分制改革,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2023-02-04

2004年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 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 实践能力强, 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以服务现代化建设为宗旨, 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可以看出, 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 他不是培养学术型、理论型的研究人才, 而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的应用人才。因此高职教育应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作为教育目标, 构建“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 而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

1 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构成

从高职教育目标和社会需求来看, “能力本位”中的“能力”主要是指综合的职业能力, 即高职生从事现代职业的能力, 是心理、知识、素质、技能等在职业活动中的外在综合表现。高职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应有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构成。基本能力是指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的、通用的能力, 它具有在社会不同职业和岗位之间普遍的适用性、通用性和可迁移性等特点, 是作为一个现代职业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从业能力, 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自理和自律能力、基本的判断能力和辨别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专业能力是指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 这是作为一名岗位技术人员所必备的能力, 主要包括专业岗位知识、工艺熟练程度、实践操作能力、检查维修技能、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及新设备的应用能力和推广能力等。关键能力的概念由德国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所长梅腾斯在1972年向欧盟提交的一份报告《职业适应性研究概览》中提出, 1974年他又在《关键能力——现代社会的教育使命》一文中对关键能力作了系统论述。他认为:关键能力是与一定的专业实际技能不直接相关的知识、能力和技能, 是在各种不同场合和职责情况下做出判断选择的能力, 是适应人生中各种不可预见的变化的能力。其他发达国家如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对关键能力概念的认识大同小异, 结合我国的实际, 借鉴国外主要发达国家关于关键能力的认识, 可以将关键能力归纳为以下方面: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组织管理能力, 发展创新能力。总之, 关键能力代表一种可转移的、可以运用到不同情境的、可以达成不同目标并解决不同问题的能力, 是每个劳动者都应具备的核心能力。

2 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必须改革教育教学管理体制

我国举办高职教育的历史较短, 从办学模式和办学规模上来看, 不少学校都是由重点中专或成人高校升格而发展起来的, 办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留有旧的人才培养模式印记, 办学规模尚不能适应职业市场人才的需求, 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来看, 存在着脱离企业和市场要求的现象, 使教学导向出现偏差, 不利于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再从教学管理方式上看, 执行的是学年制, 刚性强, 柔性差, 对学生管得过严, 考试机械, 教学计划刻板, 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职业能力培养。据教育部的统计资料显示, 截至2004年9月1日, 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73%, 比2003年同期增加了3%, 其中研究生就业率为93%, 本科生就业率为84%, 高职生就业率仅为61%, 虽比2003年同期增加了6%, 但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2005年, 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338万人, 比2004年增加58万人。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进行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及教学模式的改革, 成为高职教育改革之必然。以200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职业学校进行学分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和200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在职业学校逐步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为标志, 我国职业院校学分制改革拉开了序幕。

学分制的核心是自由选课制和弹性学制。强调在教育过程中尊重教育对象的个性差异和趣味发展, 实行因材施教, 注重的是目标管理。在适度限定的修业年限内, 学生只要在专业教学计划的框架之内, 学完规定课程, 完成必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达到毕业最低总学分的要求, 思想品德合格, 就可毕业。学分制又是侧重于目标管理、灵活性较大的教学管理制度, 其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可根据自己职业目标的定位, 瞄准岗位需求, 自主选择专业 (或专业方向) 、选修课程、选择授课教师、选择学习方式、安排学习进程。学分制最显著特点之一, 在于它有利于回归教育的本质, 实现教育的人性化、个性化、差别化, 解决了多年来高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 实现了教育的价值和效率,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实行学分制有利于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下, 学生不但要选课, 而且要选师。学生通过选课, 必然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一番比较和评价, 这会大大增强教师们的竞争意识, 使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责任感进一步提高;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更有利于高职院校上水平、出特色。在学分制条件下, 学校完全可以根据学分制管理理论的基本要求和主要特征, 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本地区、本学校实际的教学管理模式和操作运行机制。这样有利于高职院校克服专业设置上的趋同现象, 降低同类竞争的风险,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因此, 主动地适应职业市场的要求, “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 以学习者为中心, 强化职业能力培养”, 提供最能符合学生们个性化发展要求的教育教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方案, 办出高职教育之特色, 进行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

3 我校学分制改革的教育教学实践及取得的成就

近几年各职业院校在学分制改革上做了大量的探索, 逐步摸索出一条适应本校实际情况的学分制改革之路。我校的学分制改革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1) 注重优化专业设置、重新构建课程体系。我校制订的《学分制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案》, 突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强化职业能力培养”这一理念。首先做到了立足市场需求设专业, 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 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整合了部分专业, 又设置了一些新专业, 以解决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不匹配的问题。然后, 依据职业能力分析确定各专业培养目标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 设置了专业核心课程, 围绕着专业核心课程又设置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 确定通用技能课和素质基础课所组成的通识课程;最后, 根据教学资源条件加大选修课比例, 让学生有更大的选择余地, 打破过去必修课“一统天下”的格局, 建立了与实行学分制相适应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逐步满足职业院校建立复合型专业人才的需要。

(2) 加大经费投入, 优化教学资源。学分制的顺利实施关键在教学资源要得到保证。为保障学分制的实施, 我校加大教学投入, 一是及时更新了满足学分制要求的教务管理系统软件, 和一系列教学设备;二是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推进名师与工程师的结合, 每年不仅选派很多教师到生产企业一线实践锻炼, 而且还高薪从企业聘请有丰富生产经验、教学组织能力强的高级技能人才到学校承担部分专业教学任务, 为专业师资队伍注入新鲜血液, 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密切结合提供了可靠保证;三是与山东省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矿山机械职业中专, 兖矿高级技校等学校签定了合作协议, 实现了区域校际间的教学资源共享。

(3) 强化实践教学, 重视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校内先后建设了一批车工、数控车间、微机组装维护室、会计电算化、综合会计模拟、证券交易模拟、营销实训商场、模拟谈判室、物流模拟实训中心、进出口贸易模拟实训室、电子商务实训室、报关实训机房、模拟导游实训室、调酒室、模拟客房、实习酒店等50多个专业实习场所和模拟实验室。学校依托行业发展, 积极创造条件与省内外的100多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 学校每年优先向这些企业派遣实习学生, 企业则按学校要求, 组织工学结合、岗前培训和轮岗实习。大大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岗前适应能力, 使毕业学生符合校企零距离对接的要求。

(4) 建立健全学分制下的考核标准, 改革考评制度。并且我们在学分制中对学生设置了创新学分,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创造性活动。此外积极开展学分制管理下分层教育的试点工作。学院教务处与基础部在2006级学生入学后, 选择部分专业进行英语课的分层教学, 为今后学分制条件下高职院校分层教育做准备。

在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 我校的学分制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近两年我校的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在全省高职院校就业率排名中遥遥领先。我校先后被评为省市“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集体”, 是全国青年创业教育培训基地, 中央财政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山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再就业定点培训机构。2006年11月, 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山东省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08年12月顺利通过省专家组评估, 即将改建为山东工程职业学院。

4 结语

几年来由于高职院校大力推行学分制改革, 使高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高职毕业生就业率明显提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研究所公布了《2007年全国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报告》。报告显示, 我国高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持续走高, 北京、浙江等地高职生就业率大于80%, 已超过本科毕业生就业率, 据教育部负责人介绍, 2008年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比2007年增长了近5个百分点。全国一半以上省份的高职就业率已经超过本科就业率。我们坚信随着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的逐步深入, 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将会进一步提升, 高职院校毕业生将会更加受到社会的青睐。

摘要:本文针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提出了高职生必须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 分析了影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升的因素, 论述了高职教学管理实行学分制改革与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关系。介绍了山东省贸易职工大学学分制改革的实践及取得的成就。

关键词:高职教育,综合职业能力,学分制改革

参考文献

[1] 马静敏.对职业教育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认识[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8.

[2] 杨汉洲.构建“能力本位”的高职教学模式[J].教育与职业, 2008, 17.

[3] 吴宗元.基于学分制的高校考试管理探究[J].教育与职业, 2008, 17.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桥梁施工中悬臂挂篮技术的研究论文下一篇:档案编研工作的有效开展途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