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教学在新型教学模式下的变革

2022-09-10

1 当前艺术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1 艺术教育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

为了适应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 国家制定了扩大招生规模等一系列政策, 艺术设计专业在一些综合大学、工科和师范院校中纷纷开设起来, 目前为止已超过1000所高校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等二级学院也相继在这些高校成立, 其发展趋势之猛、规模之大都是空前的。然而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多从美术教育派生而来, 并且多从工艺美术专业更名而来, 是一种以美术为基础的设计模式, 一直不大重视与技术、经济的联系, 也不考虑经济对设计的影响, 沿袭这种设计模式使得我国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束缚。

1.2 专业重复设置

随着经济生活的发展, 经济生产领域的拓展, 各院校间的学科设置在广度上已不能满足今天社会的需求, 各院校间学科的雷同设置, 一方面, 导致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高校不能培养, 另一方面, 雷同的专业和近期大规模扩招已引发了毕业生在进入社会后产生许多无谓的竞争和人才浪费。从现行我国的设计教学体系来看,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引进的包豪斯设计教学体系基本沿用至今, 三大构成一统天下, 渗透至各个专业, 这种设计教学表现出明显的滞后状态, 它的特长是几何形体的构成训练, 忽视具体造型设计, 培养理性的、机械的、冷酷的、千篇一律的设计风格。

1.3 理论与实践脱节

一直以来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思维与模式都是沿用原来工艺美术教育的现成格式, 讲究按部就班, 讲究循规蹈矩、规范化的课程, 固定性的教学方法, 抹杀了教与学的个性发展, 使得设计与市场相距甚远, 理论与实践脱节。绝大部分院系 (专业) 的教学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 没有相应的实践基地, 学生设计制作基本是假设的课题, 使设计与社会需求脱节, 不能使学生了解企业的真正需求和得到有效的训练。现今学生对实际生产中的各个环节几乎全然不知, 学生毕业后感到不能及时进入角色, 有许多是工作中必需的但在学校里没有得到训练和学习的知识, 使高校的设计艺术教育沦为一种“预备级”的层次, 难以为当代的社会发展提供合格的人才, 使设计教育处于一种培养半成品的结果。

1.4 忽视创造性思维训练

在现行的教育体系中, 艺术设计教育基本上按照两种模式进行。一种是在综合性大学、专业美术院校和师范院校;另一种是在各种工科院校。前者偏重美术理论和美术基础训练, 后者偏重不同专业的工艺与专业技术训练。现存的教育管理体制, 如综合性大学隶属教育部门;专业美术院校隶属文化部门;工科院校隶属各产业主管部门。

2 新型艺术教学模式的构建

我们倡导的新型教学模式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课程, 它建立起全新的教育模式, 实现了从单一技能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创新性的课程理论

以设计观念与设计开发的创新为基本目标, 将哲学、美学、心理学等诸学科的前沿领域中的思维科学、创造学、符号学、方法论、系统论进行探索性的研究和综合的运用。对应心理学中的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的互动功能。开发思维的能动作用, 有效的激发学生的设计潜能。使学生在艺术设计学习的过程中, 自觉地调动“视觉思维”的能动作用。

2.2 科学性的课程设置

课程密对应社会的发展趋势, 针对学生自身的素质培养, 发挥设计者最大的创作潜能, 通过这个课程的教学首先让学生学会科学用脑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大脑演变的历史, 大脑的构造及功能原理。这样学生才能意识到如何用脑。教学针对目前学生知识扁平化的特点, 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方法, 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寻求“自我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契合点和转换机制。

2.3 系统性的课程结构

将理论与实践以及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串连起来, 形成专业知识和课程结构的系统性。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模式的培养是贯穿学生全部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 是涉及贯串基础课程到专业设计课程的系统教学过程。课程注重设计前沿理论的开发, 将观察能力、思维方法和表达能力三个方面融为一体, 强调科学理论与专业技能的有机结合。建立课程结构知识结构和教学结构的系统构架, 使学生明确艺术设计的方向范畴、途径和方法。突破单一的技能和扁平的知识, 以科学的课程结构传授系统的知识。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课程既是系统的组成部分, 也是系统的贯穿环节。只有建立科学的教学系统和课程体系, 才能帮助学生建立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系统, 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素质, 为社会培养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

2.4 实效性的课程内容

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课程针对其性质和专业特点, 积极开发, 调动学生的创作的主动性, 开发他们的潜质和能动性。通过课程有机的把基础理论技法表现、艺术设计观念互相结合串联起来, 使学生建立自主的学习方法, 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同时将课程训练和课题作业尽可能与国内外设计大赛以及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 有的放矢、针对实效。在实际的操作和竞争中, 激发同学的创造欲望和设计兴趣, 在实际的演练和考验过程中, 运用艺术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获取实效性的成功, 从而在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中不断地超越自我, 走向艺术设计的成功之路。通过课程的实践性教学, 有效的促进了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的互动效应, 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促进了教学改革的发展。

2.5 延展性的课程效果

艺术设计的价值, 在于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所实现的创新发展, 通过创造性思维课程的延展性, 强化各学科领域的交叉, 强化知识、技能、思维方式的融合, 艺术设计才会发挥应有的社会价值。课程的延展性体现在纵横两方面:纵向上, 本课程建立了艺术设计的纵深的教学体系, 从理论的高度树立艺术设计的发展历史观。追根溯源、理清脉络, 寻求规律, 在艺术设计的技术、观念和法则三个层面的系统衔接中, 形成课程的纵向延展。横向上, 以国际文化比较、现代前沿理念发展与中国人文精神的价值趋向的结合为基点, 在艺术设计的方向, 原理和执行手段的有机结合中, 构成教学的横向延展。通过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课程的纵横延展的系统“坐标”, 有效地链接其它学科领域和专业课程、形成动态、完整的教学体系, 强化艺术设计学科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互动环节, 激发并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创作中的主观能动性。

3 结语

面对激烈的竞争, 面对世界的未来, 艺术设计教学应该更加开放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应从如何能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创造性能力的高度来进行全面而审慎的考虑和决策, 为学生进入一个极为广阔的创作空间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艺术设计创造型人才。

摘要:近年来, 我国的艺术设计教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然后也存在诸多的问题, 本文在对当前艺术教学模式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对新型教学模式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学,问题

参考文献

[1] 周至禹.拓展思维[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5 (12) .

[2] 韩春明[译].奇思创意[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 2005 (1)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酸雨对油菜种子发芽的影响下一篇:辽宁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现状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