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教学管理论文

2022-04-26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思想品德教学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初中思想品德课存在着重智育、重分数,轻德育,评价机制缺乏科学性,脱离实际、脱离时代,学校、家庭与社会各行其是等问题;其原因在于社会转型期的不和谐、德育与智育发展的失衡、片面追求升学率与评价机制的滥用;应从思想、现实、外部等因素着手,才能解决初中思想品德课存在的问题。

思想品德教学管理论文 篇1:

浅析如何提升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摘 要: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初中基础性的教学内容,也是强化学生认知逻辑与拓展价值体系的理论性学科,是进行社会性思想引导与人文性思维教学的关键性学科。对此如何高效地组织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活动,发挥教师的主观引导作用,设计形式多样的思想品德教学活动,实现思想品德理论与生活实践之间的整合与再造,提升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兴趣与學习动力,才能真正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效率,优化学生的思想品德综合能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策略

正确的思想品德是学生一项基本的人文素质,也是学生思想素质与道德素质的结合体。体现着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方向性与正确性,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形成了一整套个人化的思想行为准则。因此,老师必须全面做好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设计,加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与辅导性,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地提升与拓展,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构建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心理价值取向。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显著问题

1.课堂教学内容单调,实践性弱,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思想品德课程是一种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的理论性课程,容易在教学中出现教学内容枯燥、教学说教性强、实践性不高等问题,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就难以适应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以及学习需求,造成了教学形式单一与教学趣味性差的现象,直接影响了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效果。

2.灌输式教学形式,降低了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活力

由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内容多、教学压力大、教学时间少等原因,导致了教师在组织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时容易出现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情况。教师这种灌输式教学方法,一方面难以激发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兴趣,降低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限制了教师的课堂教学创新,弱化了教师的教学拓展能力,降低了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活力。

3.思想品德课程考核方式不健全,思想品德课程教学重视程度不高

思想品德课程是初中重要的教学内容,未引起学生足够的学习重视。同时学生缺乏将思想品德知识与方法和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意识,降低了学生对思想品德理论的深层次理解。同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未做好及时的学习情况考核,无法了解学生的动态性学习效果,直接影响了整个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进度与教学质量。

二、优化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的突破口

1.组织预习教学工作,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提前性认知

为了进一步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课堂教学效率,老师首先应该安排学生进行教学内容的预习,让学生提前对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内容有一个预见性的认知与了解,进而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解决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沟通互动问题。同时老师在进行预习教学时还应该规定一些预习任务,让学生在完成预设任务的过程中对思想品德教学重点有一个提前性梳理与重点性拓展。

2.利用多媒体进行思想品德教学拓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现代多媒体教学软件是开展高效化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对此老师在组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时,应该积极采用多媒体来进行初中教学内容的拓展,促使学生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的多样化、立体化认知,进而提高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质量。比如,老师在进行“走进法律”的教学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相关法律法规具体条款的展示与延伸,将法律转变成为具体的法律条款,进而降低学生的学习理解难度。

3.运用社会热点引导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优化学生对思想品德理论的深度感悟

思想品德是解决社会问题以及社会矛盾的理论性武器,因此,老师在进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时,需要充分利用社会热点来引导教学思考,促使学生对思想品德理论的实践化认知与掌握。比如,老师在进行《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的教学时,可以利用每年三月份召开的人民代表大会与政治协商会议来进行教学拓展,尤其是利用最近一次会议的内容与会议精神来进行重点讲解,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4.采用小学讨论学习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优化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形式

老师还应该主动采用小组讨论式学习法来进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情境设计,将思想品德的教学内容以教学问题的形式交给学生来进行研讨式学习,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性与自主性,进而提高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中的学习效率。比如,老师在进行“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教学时,可以将如何维护消费者权益以及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办法交给学生来进行讨论式学习,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完成对该知识点的细致化掌握。

5.结合生活实际,将思想品德教育与生活情境结合起来

生活实际情境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教学案例来源,也是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认知深度与广度的基本教学形式,因此,老师在组织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活动时,需要不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与生活经历来完成对初中思想品德理论的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的认知与感悟,加强学生与教学情境之间的联系与互动。

三、强化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管理,增强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质量

1.提升教师对思想品德课程教学重视程度,优化教师课堂教学素养与把控能力

为了做好初中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首先应该强化自身对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重视程度,不仅应该优化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的细致化分析与拓展,收集相应的教学辅助材料,同时还应该不断提升教师的课堂设计能力以及课堂把控能力,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教师对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方法选择要灵活化,进而提高教师开展思想品德课程的综合实践能力与教学管理能力。

2.优化教师对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的分析,正确把握思想品德的教学重点

提升思想品德教学质量离不开教师对课程内容以及教学目标的精准把握,对此教师应该不断优化对于思想品德教学内容与教学重、难点的把控,主动将教学的重点与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起来,正确把握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育教学方向,构建正确的教学流程与精准化教学进度,实现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活动与学生之间的有效对接。

3.及时做好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灵活调整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方法

在进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活动的同时,老师应该及时做好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尤其是应该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面临的学习诉求与学习困难,结合这些变化来灵活调整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重点以及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可以更好地融入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教育教学活动的针对性、辅导性、灵活性、有效性,发挥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指导与督导作用。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初中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帮助学生完善自身认知价值体系的基础课程。为了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老师不仅需要掌握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应该做好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准备活动,提高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与控制能力。同时还应该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好地融入教学过程中,真正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效率,优化学生的思想品德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会红.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探究[J].新课程导学九年级下旬,2015(21):36.

[2]杨国.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析[J].读与算上下旬,201613(11).

作者:邱金明

思想品德教学管理论文 篇2:

初中思想品德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理性剖析

【摘 要】初中思想品德课存在着重智育、重分数,轻德育,评价机制缺乏科学性,脱离实际、脱离时代,学校、家庭与社会各行其是等问题;其原因在于社会转型期的不和谐、德育与智育发展的失衡、片面追求升学率与评价机制的滥用;应从思想、现实、外部等因素着手,才能解决初中思想品德课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问题 原因 出路 保障

党中央历来重视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建设与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与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提出了实施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步骤、目的、意义和方法;十四大后,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促使思想品德课适应21世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党中央及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初中思想品德课要在小学以“五爱”为中心的思想品德课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健康心理素质教育、法律意识教育、社会发展常识教育、国情教育;十七大后,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初中思想品德课、高中思想政治课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指导意见》,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仍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遭遇着尴尬、面临着“危机”,使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工作、塑造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工作陷入困境。

一 初中思想品德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思想品德课是中学教学计划的重要课程之一,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社会发展教育的神圣使命,是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区别社会主义教育与资本主义教育的根本标志。但从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实践看,存在的问题仍不少。

1.“两重一轻”问题普遍存在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重视德育工作。”思想品德课是进行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毋庸置疑应该处于学校教育教学的首要地位。但在实践过程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却存在重智育、重分数,轻品德的问题。从教育内容看,渗透性、实践性、针对性、时效性等亟待改进的地方不少;从教育队伍看,单兵作战、黄牛过水的现象十分普遍,思想品德课教育缺乏“人人参与、个个有责”的态势,思想品德课教师与其他科目教师的关联性与配合度不够;从考核机制看,重视考试分数,轻视学生的实际品德行为的考查,衡量学生的品德和思想品德课教师的教学成效是“一切向分数看齐”。“两重一轻”的问题导致了思想品德课在很多学校中被置于副科地位,思想品德课教师在学校教师队伍中沦为弱势群体,大家甚至认为人人皆可当思想品德课教师,使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功能无法正常发挥。

2.考核评价机制缺乏科学性

思想品德课担负着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水平,塑造学生高尚灵魂,促使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艰巨使命;担负着促进学生遵纪守法、忠党爱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共产主义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其考核评价的机制应该是综合性、长期性、科学性的统一。但现状是思想品德课在考核机制上存在着“唯分数论”的弊端,教师的能力评估、职称的评定、待遇的分配、学生的实际品德状况等都取决于卷面的分数,以一时一卷的考试结果作为评定的唯一依据,缺乏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与学生思想品德水平长期性的考查,导致思想品德课陷入短视、功利的窘境。

3.教学实践中“两脱”问题普遍存在

实践性、时代性是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的根本要求,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脱离实践、脱离时代的现象比比皆是。在实际的教学内容上,存在着抽象理论灌输的多,结合实际情况的少;讲历史事实的多,结合当代实情的少;结论性的多,探索性的少;高层次要求的多,循序渐进途径的少。在教学模式上,注重课堂讲授、灌输格式化、公式化知识的多,注重学生投身实践生活、紧随时代发展潮流的少;普适性教学方式的多,针对性教学方式的少。脱离实践、脱离时代的现象,导致学生认为思想品德是空的、是虚的,是“可看不可吃的蛋糕”,是“可听可言不可行”的说教。

4.学校、家庭与社会各行其是,相互撞车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综合性、系统性的课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通力合作、全局统筹,才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确保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共产主义的接班人。但从思想品德课在现实中的遭遇看,真让人堪忧。在学校中,学生接受的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学习,为成为“四有”新人而努力,为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洪流而准备,为争当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而自豪;在家庭中,部分家长给学生灌输的是当大官、发大财,为实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为争取个人利益而不顾他人或集体的利益;在社会中,贪污腐败不被视为可耻,而是被认为是有本事、有能力,各种潜规则、不正之风、丛林法则不被鞭挞,而是被极度推崇。学校、家庭与社会的教育各行其是、相互撞车,给初中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造成了很大的混乱,对思想品德课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效果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二 初中思想品德课存在主要问题的原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思想品德课存在的诸多疑难杂症不是单一之因。在当代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急剧变化的年代,把思想品德课遭遇的尴尬与面临的危机归因于教材内容结构的不合理、思想品德课教师工作的不努力、社会发展的不均衡都是不对的。笔者认为,思想品德课存在的问题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

1.社会转型期的不和谐因素是思想品德课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人的社会,任何人都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人的本质在现实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进入21世纪,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生态发展日新月异,由于科技在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很多人产生了“科技致富”的错误思想,认为只要掌握一技之长就可立足社会、造福社会,因此忽视了人的社会性的塑造;认为人的品德是虚幻的、不可考量的因素,只有科技才是实际的能力。出现这种错误思想的根源在于忽视了“有德有才是精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有才是危险品”的科学性和重要性。同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的物质财富,也使很多人产生了物质财富至上的错误思想,忽视了思想品德的培养与塑造,社会上各种“经济能人”“致富能手”“富豪排行”等评比活动此起彼伏、愈演愈烈,而各种“道德标兵”“品德良师”等涉及思想品德评比的活动却屈指可数。因此,思想品德课对人尤其对学生缺乏吸引力。

2.家長们的重心在德育与智育天平上的失衡是思想品德课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之最大心愿,这是无可厚非的。很多家长在追求孩子的成才道路上,认为德育再高也是空的,只有智育的高才是决定出路与前途的唯一标准,以致造成了德育与智育的失衡,追求高智育、强能力始终占据着家长们的心理制高点。于是,家长向学校、向老师询问孩子的情况,最多的就是作业做得怎么样、考试得多少分、排第几名等,甚至不遗余力地给孩子报各种提高智育和技能的辅导班。而对孩子是否关心集体、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和有助人为乐的精神却极少过问。家长们对孩子高智育、高能力过高关注,对孩子的德育状况与水平缺少关心,也是思想品德课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

3.片面追求升学率是思想品德课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素质教育是社会的共识,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归宿。但在实际工作中,喊得轰轰烈烈的是素质教育,干得扎扎实实的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的主要考量标准就是智育,而智育就是过多强调书本知识、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因此,考个好成绩、上个好大学、学个好专业、找个好工作、奔个好前程已经是贯穿中国教育始终的“隐性目标”。于是,关系到智育教学管理和考查的相关制度条款细致入微,但对学生、学校的思想品德状况的管理和考查却简单,只要不出现大的问题或事件就行。重形式、走过场的现象数不胜数。如每年3月5日的学雷锋活动,要么出板报,考查的是内容是否丰富多彩、版面是否漂亮;要么考查上街扫地是否参加、是否扫得干净,而对学生在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是否提高了思想品德水平却极少过问。

4.考试评价制度的滥用是思想品德课存在问题的首要原因

思想品德课承担的是塑造学生品德、锤炼学生意志,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的重任,其评价制度应有别于其他科目而注重实践性、长期性与综合性的评价。但在实际工作中,思想品德课的考试评价制度却与其他科目无异,一切由分数裁决,忽视了分数高不等于品德高的浅显道理。

三 初中思想品德课存在主要问题的出路保障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的“努力开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局面”,为广大的思想品德课教师明确了方向和奋斗目标,也为解决思想品德课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战略思想和具体要求。总结思想品德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思想品德课存在主要问题的原因。笔者认为,思想品德课摆脱尴尬、解决问题的出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重视、摒旧创新是解决思想品德课存在问题的思想保障

江泽民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思想品德课教师要从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积极应对各种挑战,把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健康心理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贯穿于思想品德教育始终,把思想品德课视为对学生进行公民品德素质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水平,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2.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是解决思想品德课存在问题的现实保障

素质教育是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长远发展,以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模式。思想品德课存在的问题要求广大的思想品德课教师有素质教育理念,把具有普适性的教材内容读懂吃透,要善于把教材内容与社会发展实际、时代发展特征、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结合起来,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讲——做练习、背知识——考试——评价”的教育教学模式,积极探索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教学模式,把“大社会”“小课堂”“学生个体”“教师”四者融合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践和考查评价中,改变“唯分数论”的评价机制,建立实践性、长期性、综合性、系统性的思想品德课评价机制,把知识的掌握与学生的道德养成结合起来,把素质教育贯穿于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实践的始终,彻底解决思想品德课存在的问题。

3.改良社会风气、优化育人环境是解决思想品德课存在问题的外部保障

社会风气的优劣影响着思想品德课的实施,影响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的环境可分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变化所形成的社会意识态势,微观环境主要是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学习环境。优化育人环境,在宏观方面就要大力宣传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旗帜鲜明地弘扬主旋律,大张旗鼓地宣扬好人好事,始终坚持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和反映社会与时代发展的潮流,倡导良好的道德风尚和正确的舆论导向,确保“八荣八耻”在社会大环境中找到肥沃土壤,为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活动创设良好的宏观环境。在微观方面,要转变学校、教师、家庭、学生互为绝缘的现状,盘活与学生成长密切相关的各种资源,把亲和力、凝聚力和启发力融合在学校的教风、学风和家长的作风之中,为思想品德课的顺利开展营造氛围、打好基础,为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提供动力剂。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04.3.23

[2]刘强.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陆钦仪、朱新均.跨向21世纪学校德育的思考与展望[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4]杨文荣.现代教学思想与教育改革[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89

〔责任编辑:庞远燕〕

作者:韦亮珠

思想品德教学管理论文 篇3:

践行课程改革理念激活思想品德教学

【关键词】 新课改;思想品德教学;兴趣;激发;主体

参与;人本观念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新课标的逐步实施,要想激活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求思想品德教学必须围绕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来展开。本文基于一些思想品德教学的实践,对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讨。

一、讲究教学艺术,激发兴趣,让思想品德课“活”起来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抱有浓厚的兴趣、有强烈的求知欲时,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学习,不会觉得学习是一件乏味的事。因此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主动思考和寻求答案,这样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如果只顾口若悬河地讲解,就容易抑制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大脑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其结果只能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则昏昏欲睡。因此,激发学生参与思想品德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愿学、想学、乐学就显得尤为关键。

二、 回归生活,让思想品德理论及时得到实践

对思想品德知识学习的内在意义在于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综合素质、身心修养、价值观念的影响。因此,如何让思想品德知识发挥出特有的导向和基础作用,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巧设生活场景,用生活化的思路去叩开学生理解的闸门,从而培养学生对思想品德知识的发散性思维。

我们知道,每一个思想品德观点都是在事实中总结归纳出来的,如果教师单纯地从知识的关键字眼的理解和讲解去开展教学,将会使学生对思想品德知识的理解变得抽象。而反过来讲,如果教师用生活中的事实去验证观点,那么这个观点将会变得真实,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也会更加深刻。例如,在讲“正确认识自我”一课时,教师就可以把课堂模拟成一场综合性的拓展活动,可以播放“我相信”等歌曲,营造一种挑战自我的气氛,然后教师出一些带有思想品德观点的题目,让学生用自己实际生活的例子进行回答,教师再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评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学到了课堂知识,而且还对自己平时生活中的表现做了比较准确的定位。可见,通过教学过程中生活场景、生活片段的引入,增加了学生与课堂的粘合力,使课堂气氛一直处在活跃状态,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要有“生本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学生的实践活动往往只限定在做练习、做作业这一环节上,而在其他教学环节,学生几乎是“无事可做”。“生本观念”的要求就是要在一切教学管理中解决好学生的问题,即解决好学生的思想、认识、情感以及知识、技能等问题。所以,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当大胆尝试实践教学,改变以往“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努力唤醒、激励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让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教学活动。

“主体参与”,就是指不仅把学生作为学的主体,而且还要看作教学过程的主体,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发挥其主动性、能动性,达到锻炼学生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大多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上,实行灌输式教学,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记和听。而素质教育则要求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上,即把学生视为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人。思想品德课的实践教学,就应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出发,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积极参与,更好地发挥其主体作用。

四、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发展,为思想品德教学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思想品德课的基本理论比较抽象,又枯燥乏味。单靠教师的说教,学生会听得索然无味甚至根本不听。多媒体能把文字、图象、声音、动画和视频信息等众多信息集于一体,能在视觉、听觉上产生一定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静态的知识形象化,无序的内容系统化,使枯燥的理论有趣化,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记忆,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提高了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适时适度地运用好多媒体辅助教学。编辑:王金梅

作者:李振文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教学改革财务会计论文下一篇:城市防洪影响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