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论文

2022-05-16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广东,是海洋大省,濒临南海,海洋资源丰富。

第一篇: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论文

中国海洋生态资源环境问题与海洋生态补偿对策分析

摘 要:如今社会经济的飞速进步,在极大程度上破坏了海洋生态资源环境,同时也危害到了社会环境。因此,我国也逐渐重视起海洋生态环境对社会的影响,针对存在的海洋生态资源环境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补偿对策。为了能够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的合理开发与有效保护,本文分析目前我国海洋生态资源环境问题以及补偿对策。

关键词:海洋生态;环境问题;补偿对策

1.引言

海洋生物的生存与发展根本都是依靠于海洋生态环境,一旦环境出现的变化都会造成生态系统与资源的变化,而海洋生态环境的不平衡不仅是因为自然灾害等环境变化,也是由于人为污染和过度开发引起的,比如是大兴渔业、大肆捕鱼等现象,都给海洋生态资源环境造成极大的压力。在海洋生态环境中富有大量的资源,能够推动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然而,正是因为经济的快速进步,人们大肆开发并建设海洋工程,造成海洋生态资源受到了极大的损害,随之出现了许多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对此现象,我国逐渐重视起海洋环境对经济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为了切实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让海洋生态资源获得持续性发展的空间,那么海洋生态补偿对策就是最佳方式,能够解决目前海洋生态资源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当然,这一对策也备注关注,应当根据实际的海洋生态资源环境现状,才能够设计出合理有效的补偿对策,进一步实现海洋生态资源的合理性开发与持续性利用的发展策略。

2.中国海洋生态资源环境的主要问题

(一)环境污染程度严重

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依然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坚持发展社会经济,而在我国社会经济获得了优良的发展空间,在另一方面上也破坏了我国海洋生态资源环境。

结合海洋生态资源化境的损坏程度的分析结果显示,污染程度较轻的海洋区域范围也逐渐的缩减,而严重污染的区域范围在不断的扩大。

在海洋生态资源环境中堆积了许多垃圾,因此海洋污染物的数量逐渐增加,这对海洋生态资源环境发展的稳定性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造成海洋环境中频频出现灾害,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海洋经济发展的空间。

(二)过度开发海洋资源

在海洋经济的发展结构中渔业是主要构成之一,在近期的发展阶段中,渔业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开发力不断加强,造成海洋生态环境中的生物种类呈现了递减的现象,反而出现增长趋势的是目前的人工养殖的鱼类,这一问题严重影响了海洋生态经济发展的持续性与稳定性。

海洋资源的过度开发不仅仅体现在鱼类的缩减上,同样其他类型的海洋生物也受到了非常严重的影响,目前红树林面积也是呈现了快速缩减的现象,让海洋生态环境日益衰弱。

(三)海洋生态环境的不合理开发

在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阶段,导致海洋环境中生物资源受到严重损害,从而出现了生态系统发生了不平衡的问题。

现阶段,由于不同类型的海洋工程大肆开发,而开发数量最多的項目就是对海洋矿产资源开展勘探、填海工程以及潮汐发电站工程等。而海洋工程在生态环境中的建设,对国家经济的持续性发展能够产生促进作用。此外,海洋工程在建设与开展中也存在许多不合理的问题,这也是导致海洋生态环境受到损害的原因之一,究其根本,是由于不具备统一化的实行方案与管理方式。

3.海洋生态补偿对策分析

(一)明确海洋生态资源环境的补偿标准

为了要明确海洋生态资源环境的补偿标准,就要分成两个部分进行:

1.清楚目前海洋生态资源环境的实际情况,尤其是海洋资源被破坏的具体情况,以此作为根据,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海洋生态资源补偿制度,也要明确在海洋生态资源环境的发展根本就是海洋资源所具有的价值,通过市场价值法让海洋产品的市场定价更合理,同时也能够有效评估海洋生态资源。

2.海洋生态环境中富含的资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基本特征就表现在资源的流动性和复杂性上,这就要求在评估过程中要确保工作的合理性。海洋生态资源环境补偿标准的明确 ,其根本就在于对海洋环境资源的预估,以及合理的资源补偿费用的核算,同时根据海洋资源的世界价值,让指定的海洋资源评估制度具备一定的合理性。

(二)建立海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为了能够实现海洋生态资源环境的全面保护,减小污染与破坏的程度,因此,海洋生态补偿对策也是应时而出,从根本上保证海洋生态资源环境获得可持续的发展与利用空间。任何海洋生态补偿项目的进行,都应当严格构建在海洋生态资源环境的保护性根本上。

在实现海洋生态资源环境的补偿对策过程中,国家机构应当尽力发展自身的功能性,在这个过程中要成为海洋补偿活动的主要管理方以及代理方,国际机构要合理运用财务政策完成转移、支付以及征收海洋生态税等活动,强化国家对海洋生态资源环境的全面管理,并且对海洋生态资源的实际价值实现补偿,其原则是“谁开发谁保护,谁收益谁补偿”,最终目的是为了在海洋生态资源环境的发展过程中实现补偿。

在海洋生态补偿对策中包括多种形式,比如是政策形式、实际物质形式以及资金形式等,目前,渔业由于过度开发而对海洋生态资源环境造成的严重影响,就可以利用资金形式的补偿对策,积极采取休渔转产的方式来缓解海洋生态的压力,此外,还可以采用增加人工养殖、流放,以及资源补偿的形式来实现。而针对红树林的面积大量缩减的问题,应当采用植树育林以及退鱼还湿等方式实现海洋生态补偿。

(三)加强海洋生态资金补偿

在加强海洋生态资金补偿方面,就要增加补偿渠道。目前,我们常见的海洋生态资源环境的补偿渠道有三个方式:

1.海洋生态基金,这一资金补偿是目前最为基本的补偿渠道,国家机构应当结合实际的受益原则、成本以及范围,实现资金补偿,同时要把这一补偿放在国家财务政策的预算内容中去,加强海洋资源环境的维护力度;

2.海洋生态税,这一措施是针对海洋生态中特定的资源与环境运用资金补偿的方式展开保护,也可以实现合理利用资源的目的,有效预防海洋生态环境中再出现严重的污染和破坏的问题;

3.海洋环境责任险,保险可以在极大程度上推动海洋生态补偿对策的实行,该措施是通过金融方式来实现保护的作用,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预防肆意破坏的发生。在海洋生态资金补偿对策上国家机构应当加强支持力度,促进海洋生态资源开发受益方主动的投保,并且提供资金支持,并且能够构建有效的海洋生态责任保险机制。

4.结论

在国际经济的快速发展中,海洋生态资源环境的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为了能够有效减轻海洋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程度,就要加强海洋生态资源环境的保护力度,不打算的完善海洋生态资源环境保护体系,合理利用海洋资源,确保不出现滥用或是随意开发的现象,对于海洋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补偿措施,比如是资金补偿、政策补偿等多种形式的补偿,才能够保证海洋环境的稳定发展。

海洋生态补偿对策的实行,不仅需要国家相关管理机构的重视,也需要社会中各界的关注与行动,意识海洋生态资源环境对于国家经济的重要影响,根据海洋生态资源环境的现状,对其进行正确合理的评估,增加海洋生态资金补偿的渠道,给海洋生态补偿对策的实行提供有效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郝林华,陈尚,夏涛,李京梅,陈碧鹃,崔正国,马方奎. 用海建设项目海洋生态损失补偿评估方法及应用[J]. 生态学报,2017,(20):1-11.

[2]陈小芳,赵晟. 中国海洋生态保护的发展——海洋生态保护红线[J]. 中国水运(下半月),2017,(04):94-96.

[3]许婷婷. 浅谈我国海洋生态环境预警机制[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07):169.

[4]曹伟,李涛. 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损害程度评价技术发展现状[J]. 交通节能与环保,2017,(01):5-8.

[5]廖春贵,熊小菊. 我国海洋环境问题与治理对策研究[J]. 大众科技,2017,(01):25-27+41.

作者:张婧怡 周雪婷 张家铭

第二篇:打通陆海,开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新局面

广东,是海洋大省,濒临南海,海洋资源丰富。

广东省海域辽阔,东起潮州市饶平县大埕湾,西至湛江英罗港和北部湾,南到琼州海峡中心分界线并向东、西、东南方向自然延伸,管辖海域面积6.5万平方公里,加上专属经济区海域总面积41.9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4%;岸线漫长,拥有全国最长的大陆海岸线,长4114公里;岛屿众多,有大小岛屿1963个,数量居全国第三;沿海滩涂广布,面积1717.33平方公里,占全省滩涂总面积的81.22%;港湾优良,有大小海湾510多个,其中适宜建港的海湾有200多个;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已有记录的鱼类资源种类1200多种,是多种国家级和省级海洋保护生物的分布区。

海洋,为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海岸带已成为海洋开发利用活动的密集区。2018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1.93万亿元,同比增长9%,占全国的23.2%,连续24年居全国首位,海洋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与此同时,广东近岸海域水质总体较好。2015年—2019年,广东近岸海域优良水质(符合第一类或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水质)面积比例平均值为84.2%, 2019年水质优良面积比例为87.2%。非优良水质(劣于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水质)主要分布在河口、港湾和部分沿海城市的近岸海域。

多措并举

扎实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2018年机构改革后,原海洋与渔业部门海洋环境保护职能划并生态环境部门,打通了陆地和海洋的分割,实现了陆海统筹一盘棋,海陆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

一年多来,广东紧紧把握机构改革机遇,以做好国家海洋督察反馈意见整改为切入点,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加大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沟通融合,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蓝色海湾建设。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为契机,加强与香港、澳门的沟通协调,配合生态环境部编制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将大湾区蓝色海湾建设和粤港澳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机制创新作为规划的重要内容。在粤港持续发展与环保合作小组框架下,设立了粤港海洋资源护理、大鹏湾及后海湾(深圳湾)区域环境管理、粤港海洋环境管理等专题小组,加强粤港共同关注事项的合作与交流,开展了粤港中华白海豚保护、海洋生物资源管理和有关科普宣教、科学研究等海洋环境保护资源养护方面的活动。合力开展海漂垃圾污染防治工作,建设海漂垃圾预警系统,建立粤港跨境海漂垃圾事件通报机制,推进跨境海上环境事故处置合作。

分区控制,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省委、省政府确定了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沿海经济带将作为全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着力培育引进引领性、标志性的重大产业项目,依托大项目、大园区,点上集聚、串珠成链,持续壮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一批高水平产业集群,构建世界级沿海产业带。在发展临港工业、上大项目时,坚持采用最高技术标准、实施最严格环保要求、做好最周全防控措施,强化源头控制,守护好沿海美丽自然生态。

陆海统筹,扎实推进海洋污染防治工作。认真实施《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方案》《广东省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实施方案(2018年—2020年)》,将近岸海域污染整治纳入《广东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加大力度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持续增加,截至2019年全省日污水处理能力达3216万吨,建成城镇污水管网73504公里,为削减河流污染负荷、减少污染物入海量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20年一季度,27个入海河流国考断面全部消除劣Ⅴ类。积极探索建立重点海域排污总量控制制度,落实惠州大亚湾海域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试点工作。在汕头南澳县、惠州市、深圳市、茂名电白区、湛江市等市、县(区)启动“湾长制”试点工作。近年来,海洋污染事故发生率显著下降,海洋環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发现赤潮次数连续4年下降。

分门别类,加大入海排污口整治力度。组织开展入海污染源排查和入海排污口分类核查,分析入海排污口监管现状和存在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分类监督管理对策,为强化重点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实现对重点入海排污口的动态监管,开展“广东省重点入海排口监管系统”建设。沿海各市持续开展非法和设置不合理入海排污口的清理整顿工作,针对新发现的两类排污口,按照“一个排污口,一套整治方案”的要求,落实整改责任。

简政放权,规范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监督管理。机构改革后进一步规范了海洋工程环评受理、审批工作,实现了环评管理制度的统一。落实“放管服”要求,取消拆除或闲置海洋工程环境保护设施审批事项,委托下放海洋工程建设运行后评价结论和改进措施备案、防治海洋工程污染损害海洋环境预案备案、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设施验收3项行政权力事项。重新理顺海洋工程环评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减少跑送次数、精简办事材料,将环评纳入省政务平台管理,提高效率,提升服务经济发展水平。

摸清底数,组织开展基础性研究。2019年共开展海水环境质量、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海水浴场水质、海洋垃圾、海洋放射性、海水水质自动监测、练江和小东江入海口邻近海域和赤潮绿潮应急监测8大类监测任务。组织开展珠江口海域生态系统水质目标管控研究和珠江口海域污染整治对策研究等,分析评价广东省重点河口、海湾污染物超标情况,判别影响河口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因素,科学提出河口海域水质控制目标及措施,研究制定重点河口海湾整治对策。

“四个强化” 着力开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新局面

目前,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管理还存在能力相对较弱、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边界不清晰等情况,为切实推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将从四方面着力强化。

强化制度建设。认真研究有关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结合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的实际需要,提出科学合理的意见和建议,积极配合《海洋环境保护法》《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海洋倾废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工作。探索制定科学反映河口海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河口水质标准。适时组织修订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协调好经济发展和近岸海域环境保护的关系。

强化重点工作。做好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科学提出海洋污染防治工作的目标要求和任务措施。规范入海排污口监管,加快开展备案,分类加强治理。做好河流入海污染监测和评估,加强河流入海污染物管控。建设系统化、信息化、可视化的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加强入海河流、近岸海域水质和生态系统的动态监测监视。落实“湾长制”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建立河海联动、陆海统筹、与河长制高效衔接的协同治理体系。加强海洋垃圾污染防治,推动沿海各市建立海滩保洁机制。

强化能力建设。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管理队伍建设,强化基层队伍海洋生态保护人员配置和业务能力。积极推动生态环境部门出海、出航能力和海洋调查基地建设。深入开展重点课题研究,为正确认识海洋污染问题、科学制定污染防控措施提供支撑。

强化沟通协调。积极与海洋执法队伍、海警局沟通协调,确定有关执法监督事项分工和责任清单,明确海洋环境保护执法责任。协调自然资源部门,做好海洋生态红线管控、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生态修复等工作,配合海事、应急部门做好海洋生态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进一步加强粤港澳交流合作,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作者:荔之

第三篇:海洋生态环境的“超级杀手”

在世界经济(海洋经济与陆地经济发展的互补契合)飞速发展的今天,海洋不仅成为联结世界的红色纽带,更是经济发展的坚强能源后盾,石油的海上开采与运输尤甚。所以,海洋环境的安全与否,将直接影响甚至威胁人类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共同关注海洋生态环境,已成为人类面向未来“别无选择”的安全命题。

一、能源经济的“霸主”——石油

石油,有着“黑色金子”、现代经济的“血液”等众多美誉。伴随着20世纪科学技术和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它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并在世界能源结构中取代煤而成为“第一能源”,并因其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战略价值(石油不仅是燃料,还是当今化纤、化肥、塑料等的主要原料)成为各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国家安全,以至国际关系都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受石油问题影响。所以,对石油资源的拥有与话语权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没有石油,就没有如今色彩斑斓的世界,没有现代文明。

放眼当今国际能源战略格局,世界各国都在以多形式、多途径构建并保障自己的石油安全体系。从1991年的海湾危机到2003年伊拉克战争,以及美国“非洲司令部”的组建等系列事实无一不说明:虽然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已初见端倪,但是,石油作为极其关键的战略资源,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霸主’地位一定时期内无可替代。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海洋经济的迅速发展,各国对石油的需求可谓“日新月异”。主要表现在:其一,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规模不断加大。其二,石油生产地和消费地的分离,使得其运输的主要渠道为海运(具有运价低廉、运量大等优点),并呈现出海上石油运输日益繁忙、油运市场不断壮大的发展态势。据统计,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储量的65%集中在中东地区,而占世界石油总消费量63%的“发达国家俱乐部”——美国、日本、德国等30个国家的储量仅占世界的83%。即西欧和北美石油消费的44%依赖于国际供应,日本、德国、法国等经济大国消费的石油几乎100%依赖国际供应。

上述事实表明,海洋石油的勘探开发已成为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必然选择;石油的海上运输则成为经济全球化又一便捷推动者。

二、“海洋溢油”的危害

当前海上石油开采活动的日益频繁,以及日趋活跃的海上石油运输所形成的强大压力,无疑对海洋的生态环境形成了潜在的威胁。如1989年3月23日夜晚'搁浅的艾克森瓦迪兹号油轮,导致了约3.4万吨原油流入威廉王子湾海域。二十年后,灾难发生地美国阿拉斯加州海岸,仍旧覆盖着大量石油。所以,石油的海上开采和运输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或“过失”而引发的石油泄漏,都极有可能演绎成为海洋生态环境的“超级杀手”。

具有突发性、偶然性和瞬时性的海洋溢油,加之海洋环境的复杂变化,使其损害对象也十分广泛(油污带极有可能进入海洋环流,实现所谓的免费“环球旅游”)。特别是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类油污染事件呈上升趋势,发生的频率与风险正日益加大;另外,存在争议海域的石油泄漏,极有可能因此而产生外交摩擦。这些无疑将给海洋生态环境、生态资源及人民群众等方面带来无法想象的后果。

回顾最近40年全球严重的海洋石油泄漏事件,不难发现,造成海上石油泄漏污染事件频发的原因突出表现在:一是海上航运因素导致海上石油泄漏。主要是船舶与石油设施相互撞击,包括船与海洋石油设施相撞,或油轮与海洋其它船舶、海洋设施相撞所造成的海上溢油。如1989年3月24日在美国阿拉斯加州附近海域触礁的油轮“埃克森·瓦尔迪茨”号,造成3.4万吨原油流入威廉王子湾。二是海上石油开采过程中钻塔油井因爆炸或其它原因沉入海底,造成大量石油泄漏。如2010年4月20日,美国南部墨西哥湾的“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突然发生爆炸,导致油井保险设施沉入海底,石油外溢。三是自然因素造成的海上石油溢油事故。如1974年密西西比河口附近的两座石油钻塔颠覆造成的石油溢油事故,起因是由于飓风导致的海底滑坡,进而导致钻塔颠覆,石油外溢。再就是战争原因导致大量的石油泄漏进入海洋,进而出现无法想象的可怕后果。曾经的两伊战争,就使得大量的石油泄漏并通过阿拉伯河侵入波斯湾。

据有关资料统计,每年通过各种途径泄露在海洋中的石油和石油产品约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0.5%,其中以油轮遇难和钻井平台事故造成的污染最为突出。因此,海洋溢油事故发生后,能否迅速有效地进行应急处理,对控制污染、减少损失等起着关键性作用。

三、迫在眉睫的“人海和谐”之路

众所周知,海洋环境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财富。特别是相对于全面开发利用和依法管理海洋的21世纪,保护海洋环境和生态呈现出迫在眉睫的严峻态势。

如何保护海洋早就成为联合国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空间和重大灾害国际宪章》框架的确立便是明证。同时各国政府、地方、民间、企业和学术界等社会各方面围绕“消除漏油‘梦魇’、共创人海和谐”这一主题,展开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与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多种方案和措施。其突出表现在:首先,海域石油开采应该综合权衡各种环境因素,确保安全生产,严防石油泄漏事故发生,减轻对石油平台周围生态环境的破坏,将海上石油开采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并从管理政策上,进一步完善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提高海域油气开采的环境管理能力。其次,在石油的海上运输方面则侧重于:国际海事组织作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负责采取相应措施防止船舶造成的海洋污染以及加强国际航运的安全;由石油公司出资建立油污基金;推行海洋污染责任保险,鼓励石油运输企业到保险公司投保。

目前,大规模清除海洋石油污染,仍以传统方法如拦油栅、燃烧、喷洒化学试剂等为主。但都会造成次生生态灾难,如用分散剂,就需要投放大量化学品,燃烧会污染空气。所以,科学家正在研究用新技术快速清污,如生物除污,即利用嗜油微生物以及生物制剂“吃掉”或降解浮油。总之,当海上石油泄漏发生后,无论如何努力,都已经难以补救。因此,“人海和谐”的实现,要尽量防患于未然。

我国知识产权局2008年公开的有关专利技术,便主要集中在对海洋溢油进行监测和分析方面。诸如航海雷达溢油监测技术系统、臭氧氧化衍生液相色谱联用技术分析鉴别海面溢油的方法、航海雷达溢油图像记录仪等技术。相关统计显示,我国是当今世界第二、亚洲第一大石油进口国(2009年达2亿吨左右),进口石油的90%通过海上船舶运输完成。所以,强大的运输压力也对海洋污染防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防止船舶溢油污染,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任务非常艰巨。因此,需尽快制定一个全面的国家清洁能源政策,在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的同时将中国的发展转向可持续、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道路。

面对防不胜防的海洋石油泄漏事件,相关权威人士以美国的此次事件(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外泄原油)为例,提醒人类共同反思:其一,人类是不是该拼命追求高新技术,去做许多过去“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某种程度上这是人类的集体赌博和冒险;其二,人类是否该过度依赖石油资源,是否无论它在哪里,都要千方百计要将其开发出来,供人类使用;其三,人类是否该更加注重生态的重要性,而不仅仅考虑人类自身的需求。

海洋使得人类愈加文明与进步。然而,能让海洋“窒息”的“超级杀手”——海洋溢油,能否最终被人类的智慧所制服?我们拭目以待。

地理小知识

尚 敏

气候与身高气候较暖地区,人体为了快速散热或释放体内的热量,新陈代谢速度较快,发育的时间较早,人体骨骼发育的闭合时间较早,致使气候较暖地区人的身高较矮;气候较冷地区,人体为了抵御寒冷或保暖,新陈代谢速度较慢,发育的时间较晚,人体骨骼发育的闭合时间较晚,致使气候较冷地区的人身高较高。

气候与五官生活在低纬温度较高的人,光照强烈,气候炎热,使得其鼻孔较宽阔,头型较小,脖子较短,嘴型较宽阔。如非洲黑种人鼻子较阔,有点“塌鼻子”,有利于体内热量的散发;生活在高纬温度较低的人,光照较弱,生活在高纬地区的人鼻梁较高,鼻道狭长,脖子较长,嘴型较小。如北欧人都具有十分明显的“鹰钩鼻”,可以使呼吸道免受冷空气的侵害。

气候与身材热带地区常年温度较高、降水丰沛,以高温湿润的气候为主,该地区的人为了减少高温湿润的负面影响,便在长期的适应环境过程中进化为瘦小的体形,该体形皮肤所覆盖的面积较小,有利于热量和湿气的散发,使身体处于健康状态。此外,该地区果实、根茎类纤维丰富的食物比重较大,不易形成高大的体形;寒带地区常年低温,以寒冷干燥的气候为主,该地区的人为了适应环境进化为高大魁梧的体形,该体形皮肤所覆盖的面积较广,有利于维持体内的热量及减少水分的散发,维持身体健康。同时该地区人类骑射、狩猎等生存活动以牛肉、羊肉、奶等高蛋白食物为主,要求寒带地区的人具有魁梧的身材;而温带地区的温度介于热、寒带之间,该地区的人身材处于全球的中等水平。如中国大部分地区处于温带地区,身材处于中等身材的水平,但在中国区域内部又有细微差异。

气候与穿表打扮热带地区终年高温炎热,几乎没有季节变换。人类为了抵御强烈阳光的直射,一般会在头上戴一条白色的纱巾,人们大多数着装以浅色的纱质衣料为主,既可起到装饰作用,又可以散发身体热量。如阿拉伯人的包头巾,是沙漠环境产物,起帽子的作用,夏季遮阳防晒;寒带地区几乎全年都以低温寒冷为主。人们为了抵御寒冷,一般都会在头上裹一条厚厚的头巾,以防止外界寒冷的侵袭,并以深色系列为主,这样既可以维持体内的热量,起到一个保温作用,又有利于吸收外界的光照或热量,增加体内热量,维持体内的热量平衡。如我国北方牧区鄂温克族多以羊皮制作衣服。在不同季节有长衣短衣之别。带毛长大衣皮板朝外,毛朝里,侧方开襟,穿时束长腰带。在野外骑马放牧时能挡风御寒,是牧区鄂温克族经常穿的劳动服;温带地区的温度介于寒带和热带之间,一年四季变换明显,因此人类的服装设计及穿着打扮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不同季节的着装各不相同。

作者:刘义泉 田万刚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英语学困生转化论文下一篇:国际贸易实务方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