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就业与经济发展

2022-10-13

第一篇:人口就业与经济发展

暑假三下乡人口、就业与再就业调查报告

一、研究背景、目的:

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年,**市及周边城镇和沿江上游城市的工、商业迅速发展,这与改革开放经济体制的改革密不可分。******社区毗邻**商业中心****,其社会环境、人文环境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生活水平异。本课题小组重点对其“人口、就业与再就业”做大胆而又有价值的调查,旨在了

解改革开放三十年老百姓实实在在的生活变化也其内心对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真实感受,同时也让我们学会团队合作、个体创新、自主获取知识、实践社会实践等开放式学习方法。本次时间调查研究活动既能让我们对该社区的现状、前景提出一些好的建议和意见,以更好地促进其社会、人文环境的发展,又能让我们实践义工志愿者服务社会的精神宗旨、树立为祖国经济发展贡献青春的人参理想和努力学习、献身未来的远大目标。

二、 研究方法:

实地调查法、问卷法、讨论法

三、 研究过程:

研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地调查阶段和总结阶段。

(一) 准备阶段;

主要工作:调研选题、确定课题可行性、撰写开题策划书、人员分组、与当地政府接洽、物资准备。

(二) 实地调查阶段:2008年7月12日~18日

12日,我调研小组到达**村与社区居委会进行启动与授牌仪式,之后由其领导带领大致了解了社区及周边环境;

13日~14日,我们分组走访,实地考察并作问卷调查;

15日,我们向居委会领导了解社区官方资料;

16日,我们帮助社区做保洁,实践义工志愿者服务活动;

17日,我们与当地菜商交换角色,我们帮其卖菜,让他们到我校参观、了解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状况,并与他们刚考上大学的子女进行沟通,使其更早了解大学、作好大学计划、明确大学目标;

18日,在居委会举行活动结束仪式,组装资料,带回归校。

(三) 总结阶段;

主要任务:各小组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对个小组所分配小课题进行结题并撰写结题报告及论文。最后整个活动小组一起制作本次课题档,制作展板,展示课题。

四、 结论与建议:

通过政府了解与实地调查我们发现:*****社区现住3000户以上,居民近万人(含流动人口),登记失业人员1100多人,人口较为密集,人员结构复杂,属较贫困地区。因此,就业与再就业问题是当地一重点问题,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 强化政府作用;

我们认为从总体上来讲应当建立就业与再就业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的政府管理体制,把就业与再就业问题纳入宏观调控政策和基本建设的各项管理体制中,具体来讲:

1. 政府应大力发展各种免费的职业介绍机构,疏通就业信息,沟通就业渠道;

2. 可考虑增加政府对失业劳动者进行再就业培训经费的投入,建立各种行业、跨行业的就业培训个指导中心,通过加强职业培训,改进和提高劳动者的只要技能,调整劳动者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

3. 多采取一些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二) 转变劳动者就业与择业观念:

下岗工人大多希望由组织安排就业,表现处 对政府部门很强的依赖性。在择业方向上,相当部分人所持有的对就业期望值过高、不切实际希望得到舒适轻松、报酬优厚、相对稳定的工作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增强就业、择业竞争意识。因此,推荐:

⑴、 文化素质偏低、年纪稍大、专业技术适用面窄的劳动者向商业、服务行业发展;

⑵、 年纪轻的、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专业技能的下岗工人从事非国有、私营企业或个体工作。

五、 成果与体会:

我课题小组以满腔的热忱、务实的心态、义工志愿者的精神深入*****社区,以详尽的资料、充分的论据,并在指导老师的精心辅助下编撰了一本《改革开放三十年,**社区新面貌》的纪念册。同时还制作了一块改革开放三十年前后模范村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变化展板,其相继在模范村与我校展出,得到模范村居民与我校领导及老师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其中义工做保洁、帮孤寡老人清理下水道、与菜商交换角色更是其中的亮点。而交换角色这一活动更是刊登在重庆日报上。

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现实的很多东西,而本身这以活动就是大学生走出校园、感受社会的渠道。因此从本次活动中自己由此及彼的想法更是成为个人人生阅历的影光,或者我们的想法还又几许稚嫩,但,毕竟那是我们在学会独立思考,思考社会、思考人生!

第二篇:我国城市就业制度对进城农村流动人口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城市就业制度对进城农村流动人口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作者:王春光

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05期

[摘 要]经历了近二十八年的改革开放,农村人口虽然可以自由进城务工经商,表明户籍制度的影响正在削弱,但是通过对职业流动、就业的制度路径和就业非正规化的研究表明,建立在户籍制度基础上的城市就业制度仍然在阻碍着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阻碍着他们与城市社会的融合。这不仅对农村流动人口是不合理、不公平的,而且也不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农村流动人口;职业流动;就业非正规化;制度性路径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

第三篇:济南常住人口与经济

济南常住人口681.40万,全省排第七

临沂常住人口过千万,列全省第一

 日期:20110505作者:来源:生活日报【 查看PDF版】

□记者 崔荣杰 通讯员 张海燕

5月4日,山东省统计局和山东省第六次人口普查办公室发布了山东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公报显示,全省常住人口为9579.31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9079.31万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500.00万人,增长5.50%,年平均增长0.54%。

人口

人口加快向济青两市流动

从全省常住人口的地区分布情况看,省会济南市人口681.40万人,与上次人口普查的情况比,10年间济南的人口增长了89.23万,占全省人口的比重由10年前的6.52%上升到了

7.11%。

其他各市人口中,临沂人口最多,其次是潍坊、青岛,济南人口数列全省第7位(山东各市具体人口数详见右图)。

从10年间人口增长的速度来看,青岛10年间人口增长122.09万人,济南增长89.23万人,两市人口增长最多。10年间山东省增长了500万人,而仅济南青岛两市就增长了211.32万人。对此,统计专家指出,济南和青岛常住人口增长快,说明近些年向这两个城市流入的人口增多,而这与这两市经济发展速度快有很大关系。

济南:转变增添崛起动力

转变发展方式百城调研行 济南篇(中)

2010年11月20日 09:14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董庆森 管 斌 刘志奇

[我要发表评论]

[推荐朋友]

[打印本稿]

不同角度看济南,感受大不相同。

从纵深看济南,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2009年,三次产业比重为

5.6:43.4:5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7373美元,济南总体处于加快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的有利时期;即将建成通车的京沪高铁,把济南纳入了北京1.5小时经济圈和上海2.5小时经济圈,将进一步加快济南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

站在山东看济南,应该说还“不错”。在经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2009年,济南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2.2%,地方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3%。

如果站在15个副省级城市看济南,则不得不承认济南还需“加油”。2009年,济南地

区生产总值位居第11位,地方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排在13位。

正是出于对客观实际的科学认识,近年来,济南市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速。山东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焉荣竹说,“未来济南加快发展必须大胆创新前行,再攀新高峰。”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意味着更深、更广、更艰难的发展方式转变。

转变思路矢志科学发展

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离不开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同时也与当地的发展能力和经济状况密切相关。济南市“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战略的形成也不例外。

作为经济大省山东省的省会城市,其地区生产总值近年来在全省17个城市中排第3位。

过去,济南曾有人从区位压力的角度解释济南的这个状况:例如,济南是沿海开放城市,却不临海;在省际间,有北京、天津、江苏分享其腹地;在省内,青岛作为蓝色经济区和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龙头和核心,竞争优势日渐明显。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大的难题不在转变过程本身,而在于如何破除陈旧观念的束缚。”焉荣竹说,“济南最大的差距是党员干部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思想还不够解放。”

正是源于对差距及其思想根源的认识,济南认真在全市党员干部中开展了为期4个月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

经过深刻研讨,济南的干部群众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济南要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必须以敢为人先的魄力来创新推动。

近几年,济南市党员干部的作风悄然转变。来此办事、经商的人发现,济南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越来越高,投资环境也越来越好。

落户济南高新区齐鲁软件园的东方道迩济南分公司,是一家从事空间信息数据领域数据获取、数据处理、数据应用的民营高科技企业。当记者来到该公司的数据处理车间时,上百名戴着3D眼镜的技术人员正在电脑前紧张忙碌。公司总经理刘树东告诉记者,几年前,公司选择济南建设数据处理基地,除了看中济南良好的人文环境和便利的交通条件,更是看重了当地政府良好的服务意识。

“齐鲁软件园是一个成熟的园区,他们了解创新型高科技企业,能够明确地告诉我们什么做得到,什么做不到;现在暂时做不到的,能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能做到。他们的实在和诚信让我们心里踏实了,愿意在这里扎根。”刘树东说,经过短短两年的发展,公司已建立了4000平方米的生产园区,拥有1000多名员工。

济南变了!转变的不仅仅是党员干部的作风,还有对区位压力的认识:压力大潜力也大,

换个角度看,压力就是发展的动力。

作为全国45个公路主枢纽和16个网络性铁路枢纽之一,济南是连接环渤海、“长三角”两大城市群黄金线上惟一的省会城市,也是黄河中下游的最大中心城市;是“1+6”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中,都承担着承东启西、辐射南北的重要作用。

如何抓住发展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靠求速度、上项目、拼规模、铺摊子是不行的。所有解决矛盾、破解难题的方式,都指向一个路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且要在“加快”上下功夫、在“转变”上动真格、在“发展”上见实效。

依托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近年来,济南市大到城市建设、小到各行各业的发展,“学比赶超”蔚然成风。“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大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打造现代产业体系”,走出一条符合济南实际、具有济南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做到资源消耗少、生态环境好、质量效益高,已成为济南市委、市政府决策的基本思路。

补齐短板实现转型发展

采访调研中,记者看到济南提供的一份资料,它详细列举出济南市与其他副省级城市存在的差距,内容涵盖体制机制改革、工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等8个方面。济南认为,“要消除差距首先就要找准差距、正视差距,并在此基础上努力赶超。”

作为东部沿海经济大省山东的省会城市,济南的经济发展步伐理应比全国平均水平快一些。但要实现这个“快”字,前提是做到一个“好”字。“我们的步子已经慢了一点,抬脚就要高一点。”济南市市长张建国说,“济南要在做大总量中提质增效,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重要一环。”

工业曾经是济南的“强项”,早在“一五”期间,济南便拥有机床一厂、二厂等多个重点工业项目。经过多年发展,济南已经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但换个角度看,工业又是济南的“短板”:“两高”行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高,产品附加值不高。济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尹清忠告诉记者,“在长期的发展中,济南虽已形成交通装备、食品药品等6大主导产业,但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一方面,同一产业布局分散;另一方面,‘有龙头无产业、有产业无龙头’的问题依然突出。”

如何加快工业发展、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成为摆在济南面前最现实的问题。

“‘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战略的实施,开启了济南市产业布局的全面重构,让济南拥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具备了产业优化升级、走向高端的条件。”张建国这样描述济南的工业实践,“依托产业园区和龙头企业,瞄准产业前沿,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医药产业,大力推进汽车产业、电子信息制造、机械制造3大优势产业,同时,加快对传统工业的改造提升,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政策效果已经显现。今年上半年,济南经济发展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地区生产总值1821亿元,同比增长13.7%;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值实现1030亿元,同比增长34.3%;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35.2亿元,同比增长26.6%,经济增长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大幅提升。

再创优势谋求跨越发展

如果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让“短腿”变“长腿”,那么济南提出的“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把服务业打造成首位经济”则是让“长腿”变“壮腿”,旨在为今后发展积聚新优势。

现代服务业是劳动和智力密集型产业,同时也是高效财源和地方财政增收的重要渠道。济南已经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位居全省首位。

进一步扩大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优势,就不能仅盯济南一地,要为服务业提供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和发展载体。济南市委、市政府认识到,必须加快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布局,勇于承担起建设黄河中下游中心城市的重任,形成区域发展“增长极”,全力建设信息服务中心、商贸物流中心、金融商务中心、文化旅游中心、商务会展中心5大功能性区域中心。

目前,5大区域中心布局已全面展开。以建设文化旅游中心为例,济南把泉水作为独有的不可替代的优势潜心培育,用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商业繁荣。

记者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济南日报》每天在一版上刊登趵突泉最新水位数据,每晚济南电视台也会播报济南地下水水位数字,足见人们对泉水的关注。济南市规划局副局长吕杰说,“济南近几年投入巨资保护环境,实施了大明湖扩建改造、护城河疏浚、老城区改造等重点工程,优化了济南的水系,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泉水绕城景观。由于措施得力,2003年至今,趵突泉实现了连续7年持续喷涌。”这些举措不但重现了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泉城特色标志区,还盘活了整个老城区的商业。

泉水的“灵气”带动了旅游、带来了“人气”,也激活了商机。近7年里,济南接待游客总量翻了两番,2009年再创历史新高。济南抓住核心旅游区客流量大幅增加的有利时机,积极拓展核心旅游区的商业承载能力。大明湖改造的完成,让原先局限在西半段的泉城路商业圈向西拓展。泉城广场北侧的恒隆广场建成和东护城河通航,将带动整条泉城路变成繁华的商业街。

二产强了、三产大了,做优一产则成为济南实现跨越发展的第三环。

在济南三次产业的比重中,农业的比重虽小,但济南农产品的名头却不小,用“小而精”可以概括济南农业的发展现状。“章丘大葱”、“明湖莲藕”、“北园蒲菜”等,都是济南品牌农业的代表。

如何进一步做优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济南选择在加大科技投入上做文章,积极发展城郊型、都市型农业,大力提升原有农业品牌,加快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框架。农业与科技的联姻让济南农业迸发出了蓬勃生机,不但带动了农民增收,还闯出了大市场。

说种地不赚钱,济南的菜农不会同意,他们用花盆种的韭菜在城里每盆最高卖到了100元。章丘柴家村党支部书记柴树茂告诉记者,“我们卖的可不单是韭菜,还有创意、品牌和科技。”

“我们选用优质韭菜品种无土栽培,在添加生物有机肥后卖给顾客。买回盆栽韭菜后养在阳台,让顾客既能吃上放心韭菜,又能体会到种植的乐趣。”柴树茂指着一盆韭菜对记者说。2009年,柴家村养植的一万盆韭菜一上市就销售一空,纯收入达10余万元。

在济南,像柴家村这样的特色品牌基地共有30多个。通过建设品牌基地,不但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也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

三大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让济南站在了新起点上。如今的济南“朝气”蓬勃,“底气”十足。

第四篇:人口与经济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在座的朋友们:

大家好!春回大地万象新,紫气东来豪情扬!我们XX县用十年的时间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而在这闪光数据的背后,离不开XX人勇争一流的开阔思路、敢为创新的发展措施和敢想肯为的务实态度。我想,在座的各位在提到这些成就时,您的脑海中浮现更多的是作为经济支柱的纳税骨干企业,亦或是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各项经济产业,可是今天,我要说,咱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奋战在计生战线上的计划生育工作者们。所以,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创造良好人口环境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或许,朋友们在想了,计划生育有那么重要?现在计划生育形势大好,不用那么紧张吧。再说了,它与经济发展有什么密切联系呢?朋友们,在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人口、资源、能源、生态环境等几大问题中,其核心问题就是人口问题。人口增长速度过快,加剧了资源匮乏、能源紧张、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人口过多已成为当前人类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温家宝总理曾讲过一个著名的“乘除法”:“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大问题;一个很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小数目”,这精辟地阐释了人口问题的极端重要性。从一定意义上讲,抓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就是抓经济发展,就是抓全面小康XX建设。当前,我县正处在一个极其关键的发展时期,既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也拥有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条件,顺利实现建成全面小康邹平的目标任务,需要全县上下的共同奋斗和不懈努力,更加需要良好的人口环境作

支撑。毫无疑问,保持低生育水平,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已成为团结凝聚群众,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听了这些,在座的朋友们,谁还会觉得在全县发展经济中,计划生育无关紧要呢?

计划生育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其推行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而面对被称为“天下第一难”的计划生育工作,面对有可能制约我县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作为计生事业从事者的我们又该怎么办呢?是得过且过,放任自流?还是勇敢的迎接新的挑战,积极应对事业发展中的各个难题,有一份光发一份热?我想,大家的回答都是肯定的,毋庸置疑的选择后者。那么,我们该如何在这块经济建设的热潮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推动计生工作发展呢?我想,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行动。让除了在座的各位关心、支持、执行计划生育国策的朋友之外,让更多的人们了解人口的紧迫形势,认识到计划生育与国计民生的关系。只要人人树立人均意识,经济发展了,人口数量少了,人均占用量多了,我们就可以在有限的土地上收获高产的纯天然粮食,喝上纯净的水,呼吸到洁净的空气。能够在广袤的土地上,在蓝天白云下健康幸福的生活!

计生之路艰难而漫长,计生之路坎坷而悲壮!只有立足长远,把握大局,把人口计生工作放在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来考虑,才能准确定位,服务大局。面对人口计生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反复性,工作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是正常现象。面对困难和问题,我们不能

沿袭习惯做法而不思进取,不能满足于已有的经验而固步自封,不能畏惧变革的风险而停滞不前;只有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发扬XX人敢想、敢为、敢当的三敢精神,准确把握客观规律,不断更新发展理念,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及时改革和完善工作机制与方法,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使各种困难和问题迎刃而解。

各位朋友,回顾过去,我们豪情万丈,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为了人民更加幸福的生活,为了XX更加璀璨的明天,让我们舒展坦荡胸怀,高唱人生赞歌,弘扬浩然正气,超越自我,跨越时空,迎接风浪,勇往直前,开创人口计生工作新局面,努力为我县县域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人口环境而奋斗!

第五篇: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第四节生物多样性损害

一.概念

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地区(或空间)的所有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物种及其变异和其生态系统组成的复杂性。它通常包括三个不同层次的多样性,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的三个不同层次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物种多样性是遗传多样性的载体,遗传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基础。物种多样性构成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反过来,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为物种进化和种内遗传变异提供保证。

二.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保护生物多样性对当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

1.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

2.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药物来源。

3.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丰富的工农业原料。

4.生物多样性保存了物种的遗传基因,为人类繁殖良种提供遗传材料。

5.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为人类建立生态农业提供了可能性。

三. 生物多样性减少的趋势

目前,地球上究竟有多少物种,恐怕还难以准确地断定。经过近200年的研究,人类已将其中170多万种进行了分类和定名。其中动物130多万种占70%多,植物40万种,占20%多。实际上,物种的总数远远高于此数据,其主要原因在于人类对热带生物所知甚少。生物学家普遍认为生物种类的最少数目约500万种,有些人认为可达3000万种。根据近年来发现物种的速率推算,动物可能有400多万种。

新的物种的形成伴随着旧物种的灭绝,这已成为进化过程中经常出现的自然现象。整个物种谱经历了多次变化,从而形成今天地球上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物种灭绝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到今天,物种自然灭绝和自然形成过程仍在继续进行,但是,自从地球上有了人类,物种形成和灭绝除受自然因素制约以外,更多地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特别是最近几个世纪,由于人口的猛增,人类活动大大加快了物种的灭绝的速率。

从公元初到1600年,全球共丧失724个物种,而从1900-1950年的50年间就丧失了60个物种。

应用种-面积曲线,科学家发现在20世纪初-1986年,中美洲湿润热带森林的砍伐可能导致15%的植物种灭绝,亚马逊河流域12%的鸟类灭绝。从理论上讲,如果继续毁林,直到所有的森林消失,将会有66%的植物种和69%的鸟类将要消失。

四. 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

1.大面积森林采伐,火烧和垦殖农作物造成的。

2. 草地过度放牧和垦殖

3. 生物资源的过分利用

在所有濒危、渐危和罕见的脊椎动物中,大约37%是由于过分利用而濒临

灭绝境地的。比如,许多毛皮兽像灰鼠、骆马、大水獭的种群已下降到临界水平,大多是由于为了利用其毛皮造成的。非洲象在1981-1987年从120万头到76.4万头,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获取象牙造成的。海龟、犀牛和某些种类的猴子也都处于这种状况。世界珍稀野生动物走私是仅次于毒品和军火的第三大国际走私活动,每年金额达50亿美元。1987年从中国走私到日本的麝香达700多千克,相当于迫捕猎了10万头麝。

4.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5. 外来物种的大量引进和侵入

所有濒危、渐危和稀有脊椎动物的19%都受到外来种的大量引进或侵入的威胁。这也影响植物和无脊椎动物的生存,特别是在岛屿上更为明显。外来种可能通过捕食或竞争直接威胁动植物区系,或通过改变自然生境发生间接影响。例如,在厄瓜多尔格拉帕戈斯群岛上,黑鼠通过觅食蛋而降低巨龟和暗尾燕的种群,并且消灭了群岛上的一些啮齿动物。这个群岛上的许多外来种,例如牛、山羊、野猪已经大大改变了岛上的植被,包括高原上的林木和类似南美草原的草地,也破坏了仙人掌灌丛。

第七章 环境问题原由剖析

第一节人口与环境

一、人口增长的特点及世界人口的现状

1.世界人口数量大增长速度快

1998年世界人口达到60亿。据有关资料推测,公元前8000年人类还以采集食物为生时,世界人口只有500万,当时人口增加1倍约需1700年。后来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特别是工业革命后,人口增加迅速。1650年世界人口为5亿,工业革命后仅过150年,到1800年,世界人口就增加了1倍,达到10亿。从第1个10亿到1930年第二个10亿历时130年。此后,人口增长更加迅速,到第三个10亿仅用了30时间,到第4个10亿只用了15年的时间,到第5个10亿用了13年的时间。

可以看出,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的时间间隔愈来愈短。在18世纪工业革命之后,人口几乎按等比级数增加,1987年7月11日世界人口突破50亿大关,1990年5月底达到53亿。这就是说不到一年的时间,世界人口就增加了1亿。现在,全世界人口在10年内将会增加一个欧洲人口,每14个月增加一个英国人口,每月增加一个瑞典或两个新西兰的人口,每秒钟增加3人。如果世界人口一直按这个速度继续增加,到2330年,整个地球的表面包括南极、北极、沙漠等,每平方米就有一个人。到3545年,世界人口的总质量将等于地球的总质量。

2.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速度快

人口增长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而且南亚、非洲愈贫穷的国家,人口增长愈快(年增长率在3%左右),中国由于大力提倡计划生育,到1990年已降至

1.56%,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而西欧人口增长率一直在0.1%,北美洲目前为0.7% 左右,澳大利亚、新西兰为1%左右。这种差距与传统、文化、经

济等因素有关。

3.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出现人口的老龄化。

发达国家由于经济、文化、卫生和医疗条件较好,所以死亡率低,老年人所占比例高。一般65岁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4%以上,即可称为老龄化社会。1986年英国65岁以上人数占15.3%,瑞典为16.0%。

中国情况有些特殊,由于大力提倡计划生育,迫使出生率下降,加上经济发展良好,社会安定、医疗卫生条件大为改善,使死亡率大大降低。因此,目前30-50岁人数较多,老人比例有所增加,而儿童比例呈下降趋势。

二、 人口剧增的后果

1.粮食供应不足

人口的增长意味着对粮食和其他食品要求增加,从而加重了土地资源的负荷。许多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增长率远远超过粮食的增长率,加上土地退化,大量占有耕地,民族冲突和战乱,非洲许多地方的饥荒威胁着人们的生命。据1986年世界银行报道,非洲多数国家人口增长率为2.92%,而粮食增长率仅有0.2%。中国粮食增长基本上与人口增长相近,创造了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全世界22%的人口的“奇迹”。但是在有限的耕地和粮食产量,不可能满足人口的无限制增长,如果不加以协调则国人将面临饥饿,国家的发展也将受到阻碍。

2.环境严重损害

人口的迅速增长,以及人类不合理的行为,对环境造成严重损害,包括森林面积减少,淡水不足,能源短缺,资源危机,生物多样性破坏,环境污染等。如人口增长必然导致能源需求总量增加。目前,全世界能源主要不是以不可再生的煤和石油等为主,非洲、南美洲、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则大量使用柴薪。这不但加大了能源的耗竭速度,也增加了大气中的CO

2、NOX、SO2和尘等污染物,造成大气环境污染。第二,人口增长是造成森林资源破坏、海洋资源枯竭的重要原因。四川省是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省之一,由于人口增长,其森林覆盖率从1949年的19%降至1955年的9%。另外,人口增长使其对鱼类资源需求量的增加导致的过度捕捞,造成了世界许多地区鱼类资源锐减,不少珍贵鱼类,几乎灭绝。例如,中国东海,以往每年黄鱼汛期,黄鱼几乎在船边成群结队地跳跃,而现在绝迹了。第三,人口的过度增长制约了经济发展。首先它降低了人均享用量;其次,不利于自动化和新技术的推广,阻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四,人口的增加,使环境污染更为严重。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口过密本身就是一种污染,而且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迫使他们进一步破坏自己的环境。

3.使社会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人类既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又生活在社会环境中,人口的过快增长,会使社会环境恶化。首先,人口剧增使就业问题严重。其次导致人民生活贫困化。人均GNP低。

人口迅速增长产生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问题,特别是在那些经济发展水平低下,自然资源严重不足,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国家,人口与经济、资源和环境的矛盾更加突出。人口迅速增长,威胁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所以,必须立即采取对策,限制人口的过快增长。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软件著作权登记须知下一篇:日记我和爸爸下象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