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及现代学徒制

2023-02-27

第一篇:课程改革及现代学徒制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基础会计课程改革探讨

[摘 要]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基础会计课程改革,需要围绕如何确定课程目标,分配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的教学内容,规范教学过程和完善课程考核四个问题进行教学改革实践。建设思路需要实现课程目标与会计岗位胜任力对接、课程内容与会计职业标准基本要求对接、教学过程与会计工作过程对接、课程考核与会计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证考核对接。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基础会计;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5-0032-02

一、问题的提出

2014年9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文件指出:现代学徒制要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因此,研究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如何根据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课程改革、开展教学研究等问题迫在眉睫。本文着重探讨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基础会计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及实践。

二、概念界定

现代学徒制:是由政府介入,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企业与学校合作实施的有效教育制度。相比传统学徒制,现代学徒制突出学校和企业的双元培养,学生与学徒的双重身份。现代学徒制最大的特点是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强调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技能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主要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培训形式。

课程改革:根据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定位要求,明确课程目标、筛选课程内容、制定实施教学方案和考核方案。

三、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基础会计课程改革探索

(一)课程目标与会计岗位胜任力对接

会计岗位胜任力是指个体为完成会计工作任务所应具备的不同胜任要素的组合,其分为知识、技能、素质三个方面。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基础会计课程目标根据对应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目标,按照知识、技能、素质三个维度进行梳理归纳,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目标:掌握会计基本理论;掌握会计核算方法;掌握会计核算模式;掌握会计核算程序。

能力目标:具有企业基本业务账务处理的能力;具有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的能力;具有登记日记账、总账和明细账的能力;具有编制会计报表的能力。

素质目标:培养会计职业道德;遵守相关法律(财经)法规;培养独立性、计划性、严谨性、责任心;培养沟通技巧;培养数字推理能力。

(二)课程内容与会计职业标准对接

国家职业标准明确指出,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其基本要求包括职业道德、会计基础、会计电算化、法律法规、企业管理基础五项,其中基础会计课程要求学生明确会计的含义,掌握会计基础专业知识、进行会计实训。

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基础会计共开设138课时,第1学期安排106课时(理论由学校教师授课,共78课时+实训由企业师傅授课,共28课时),第2学期安排32课时(由学校教师授课,共32课时)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课程内容根据会计工作的国家职业标准,结合岗位胜任力要求进行筛选,并根据职业教育特点,主要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法对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新组合。

理论教学由学校教师授课,共分为10个教学项目。如表1所示。

企业师傅教学内容是根据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以及经济业务的发生情况组织,主要内容如表2所示。

(三)教学过程与会计工作过程对接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基础会计根据会计工作过程进行整体设计,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学校教师教学过程如下:以某工业企业12月的主要经济业务为依据,根据实际需要与会计工作规范要求,进行账户与科目设置,再按照会计业务流程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即主要经济业务――填制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具体如下图所示。

企业师傅承担基础会计实训授课,教学内容以企业经济业务和财务管理制度为核心,教学目的是了解企业,认识会计岗位,解决基本会计问题。

教学过程为:参观介绍――分配岗位任务――完成岗位任务(自学企业制度和会计技能)――现场指导(解答疑难)。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基础会计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校企双方的共同培养,学校教师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强调“学中做”;企业师傅以实践教学为主,要求“做中学”,二者有机结合,真正做到工学交替。

(四)课程考核与会计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基础会计课程考核分为应知与应会两部分。应知考核考试成绩占期评的50%,考核内容与会计从业人员资格证考试大纲要求范围相同,在学期末由教务处在基础会计考试题库中组卷,进行闭卷考试,主要测试学生基础会计知识掌握情况。

应会考试占期评的50%,包括平时(30%)和实训成果(20%)两部分,平时成绩是在每个学习情境教学时完成的,综合考虑学生考勤、作业、《考学练平台》单元测试成绩;实训成果评定由企业师傅根据基础会计实训中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包括认知企业业务流程、企业制度、设置账户和科目、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凭证粘贴装订等具体任务。

尽管本文对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基础会计课程改革提出了建设思路和实施建议,但是,由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愿意参与合作培养的企业数量还不多。因此,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课程改革必然存在很多很多的困难,有待高职教育者们孜孜以求,不断探索。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文件.

[2] 杨卫国,王京,王萍.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4(9):29.

[3] 叶鉴铭.校企共同体:企业主体学校主导――兼评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双主体”[J].中国高教研究,2011(3):70-72.

[4] 刘涛.学徒制的现代价值及其实现之研究[D].江苏:苏州大学,2011.

[5] 陈家刚.认知学徒制研究 [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6] 胡秀锦.“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97-103.

[7] Deissinger,T.& Hellwig,S. Apprenticeships in Germany: Modernising the Dual System,Education+Training,2005(4):312-324.

[责任编辑:陈 明]

第二篇:论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背景、现代性及实施条件

吕玉曼

【摘要】:目前,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分析其实施的背景以及"现代性"的具体表现,在理论和实践层次上都具有重要意义。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背景: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师徒关系的变化、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和企业对"软技能"的需求;而现代学徒制的"现代性"主要体现在:师徒关系的现代化、产业类型的现代化、育人模式的现代化和教学组织形式的现代化;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条件: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与选择合适的试点企业。

从2012年至2016年,教育部连续五年将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提上日程,并在研究总结的基础上不断推进试点工作的开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的通知》等系列文件的颁布,更是推动了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目前,学术界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不断增强对现代学徒制的相关研究。已有文献大多从教育主体、学习场所、学习内容、学徒身份的双元性等表面特征去描述现代学徒制与传统学徒制的区别[1]。但通过仔细研究我们便可发现这些表面的界定难以真正建构起现代学徒制的内涵和应有之义,也难以将我国所提倡的特色现代学徒制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双元制等有效区别开来。理论建构上的模糊性也间接导致了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种种失误,我们有必要认真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要实施现代学徒制?实施背景是什么?现代学徒制的“现代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实施现代学徒制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更好地推动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开展。

一、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背景 学徒制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正规职业教育出现之前技能传承与人才培养的主要培训形式。一般来说,传统学徒制主要包括古代学徒制、行业学徒制和工厂学徒制,而现代学徒制则是指以20世纪60年代德国“双元制”为代表的当代世界学徒制。在正规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为什么现代学徒制会重新获得人们的青睐呢?发展现代学徒制的背景是什么呢?本文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一)产业结构升级转型

目前,中国正处在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关键期,“中国制造2025”“工业4.0”“互联网+”等战略的提出,为现代学徒制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制造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开始逐步建立起门类齐全、逐步完善的制造体系。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制造业仍面临着产品质量不高、创新性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等问题,如何从“制造大国”跨入“制造强国”成为亟需解决的战略问题。解决该问题的关键一点便是促进产业升级转型,不断加强自主创新能力,而这些也为现代学徒制的发展提出了要求和挑战。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中提到,要想建设制造强国,打造一批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需要“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高等学校转型,建立一批实训基地,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示范,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

随着产业的不断升级以及机器换人时代的到来,许多标准化的工作将逐渐让位于机器,技能水平要求较低的岗位将逐渐被淘汰。但随着产业分工越来越细化,新的岗位将不断被创造,而这些岗位更加需要拥有创新能力、反思能力等软实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三十多年的实践表明,学校职业教育尽管存在许多优势,但它也只能让学生获得基础性的技术知识,无法让学生获得精深的技术知识。技术精湛并能实现技术创新的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学徒制[2]。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可以促使学徒通过与企业师傅建立紧密的师徒关系习得特殊的技术技能知识,并通过企业师傅的言传身教在某一专深领域持续钻研,并最终实现创造创新。因此,为了适应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的需要,现代学徒制任重而道远。

(二)师徒关系的变化

师徒关系是保障学徒制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只有师傅和徒弟之间保持着良好的情感纽带,才能形成师傅乐教、徒弟乐学的局面。在传统学徒制中,尤其是古代学徒制和行业学徒制,师徒关系镶嵌在等级森严的宗法制体系中。一般来说,在确立师徒关系时都会有比较隆重的拜师仪式,学徒要向师父行叩拜大礼,这种嵌入在传统礼俗中的师徒仪式意在要求徒弟对师傅“孝敬”,这不但使师徒关系保持了宗法家长特性,而且稳定了学徒制中的身份等级序列[3]。传统学徒制中师傅的宗法家长式形象以及对该行业资源的垄断直接赋予了师傅在徒弟面前的权威性,徒弟一般对师傅的传授方式不敢有异议,师傅怎么教,徒弟就怎么学。但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这种权威式的师徒关系逐渐瓦解。在现代社会,师徒关系逐渐从师傅高高在上徒弟唯命是从的等级关系转变为师徒之间人格平等、教学相长的民主关系。师傅的权威性逐渐衰落,徒弟不再视师傅为专业领域内的权威,他们会针对师傅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提出质疑。另外,在现代学徒制的教育体系中,师傅不仅要承担学徒技能技艺的传授,还要肩负起对学徒人文素养的培育,教育义务成为现代学徒制中新的师徒关系的纽带[4]。

(三)知识更新速度

加快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动力。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工业方面的一般知识陈旧率现已达到30%以上,电子技术知识陈旧率已超过50%,美国国家科技局在一项调查中指出,目前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方面的知识有90%是近7年以来所获得的,人类认识的化合物在1880年时只有1200多种,而到1950年则达到100万种,目前已达到400万种[5]。知识的快速更新给学校职业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一般来说,学校的教材通常是经过较长时间的编辑、审阅、试点之后才在学校广泛使用,整个流程耗时较长。而知识的更新速度变快,教材上的很多知识点逐渐过时,具有滞后性,学生学习到的知识与技能难以满足真实工作环境中的实际需求。因此,实施现代学徒制具有重要意义,即学徒可以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跟着企业师傅进行现场学习,能够直接接触最新的生产技术和知识技能要点,克服学校学习的滞后性。

(四)企业对“软技能”的需求

“软技能”又称作非认知技能或非技术技能,它是相对于硬技能(指具备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通常经过反复操作即可习得)而言的。目前,学术界对软技能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但总的来看,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软技能主要涉及人际交往能力、情境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等。澳大利亚WoodsBagot设计公司曾经针对企业关注的员工(尤其是新员工)品质对澳大利亚500名商业决策精英进行调查。当被问及最希望大学毕业生拥有什么技能时,这些受访者列出了一些技能,排在最前面的依次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书面表达能力[6]。可见,目前企业最看重的是员工“软技能”的掌握程度。而当前的学校职业教育通常是将教学重心放在知识点的掌握和硬技能的训练上,忽视了软技能的培养;其次,有些软技能,诸如情境反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是学校学习难以习得的,这些必须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由企业师傅边做边指导,在做中学的过程中逐渐领悟和学习。举例来说,在餐旅行业中,学校能够培养的仅限于一些标准化的礼仪动作和技术技能,但若是作为一名酒店前台,如何处理客人的各种要求?如何根据客人的身份、行为等推荐酒店的产品?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高超的观察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而这些在学校里是难以通过模拟习得的,只有通过企业师傅的现场指导才能够更好地领悟,并不断提高工作胜任力。因此,实施现代学徒制具有重要意义:学徒一方面在学校跟着专业教师习得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一方面在企业跟着企业师傅通过做中学掌握该工作所需的软技能,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促进学徒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提高企业的效益。

二、现代学徒制的“现代性”探析

一些学者单纯的按照时间来区分传统学徒制和现代学徒制未免过于武断,也难以凸显现代学徒制的特性。那么,现代学徒制与传统学徒制的区别主要是什么?其“现代性”如何体现?

(一)师徒关系的现代化

现代学徒制的现代性之一表现在师徒关系中的人格平等和教学相长。 从传统学徒制到现代学徒制,师徒关系一直是师徒技能传承的关键所在。在传统学徒制中,师傅是宗法制体系中家长式的代表,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徒弟需要在生活上侍奉师傅,“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传统观念将传统的师徒关系置于等级森严的不平等机制中。而随着工业时代的来临,传统的学徒制逐渐崩溃,师徒关系也逐渐发生改变。现代学徒制的现代性首先体现在解构了传统不平等的师徒关系,提倡师傅和徒弟之间在人格上的平等关系和在教学上的教学相长。

首先,人格上的平等主要是师傅和徒弟之间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在身份上处于平等地位。师傅要将徒弟看作是与自已一样享受尊严和权利的人,不得对徒弟进行侮辱、打骂,而作为徒弟也要懂得感恩,尊重师傅的劳动成果;其次,教学相长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傅和徒弟互相学习,互相进步。由于知识更新换代速度逐渐加快,企业师傅不再是知识技能的垄断者,因此,技能的传承过程也是师傅的再学习过程,而徒弟在先前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跟着师傅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对知识技能的学习更加深入。

(二)产业类型的现代化

现代学徒制的现代性之二表现在面对的产业类型是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 传统学徒制主要集中在传统的手工行业,规模一般较小,虽然到了行业学徒制和工厂学徒制时代,学徒的规模不断扩大,但产业类型仍主要集中在传统手工业行业和高标准化的工厂内。而现代学徒制面向的主要是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类型更加多样化,对技能的要求不止停留在传统的标准化操作,而是要求员工既要熟练掌握硬技能,又要具备胜任工作岗位必不可少的软技能。工业和服务业的现代化更加注重员工在新情境中的随机应变能力以及学习反思能力,现代学徒制主张学徒在企业师傅的带领下做中学,重视在真实情境中培养学徒的随机应变能力和观察学习能力,这种培养形式能够有效地培养企业需要的软技能。

(三)育人模式的现代化

现代学徒制的现代性之三表现在实施过程中的“双主体”育人模式。

传统学徒制中,师傅带徒弟是基于双方意愿的私人关系,通常是通过拜师仪式、签订师徒契约即可。而现代学徒制是由政府牵头、校企紧密合作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它主张学校和企业、教师和企业师傅“双主体”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政府多次出台文件提倡“双主体”育人的现代学徒制,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主张“在有条件的企业试行职业院校和企业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学徒制,企业根据用工需求与职业院校实行联合招生(招工)、联合培养”;《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提到“逐步建立起政府引导、行业参与、社会支持,企业和职业院校双主体育人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双主体”育人强调职业学校和企业、教师与企业师傅的紧密合作,这种合作不能流于形式,而是要深入到课程改革、教学内容、评价体制等,真正落实“双主体”联合培养。

(四)教学组织形式的现代化

现代学徒制的现代性之四表现在学校学习和实际工作场所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 在传统学徒制中,教学组织形式以单一的现场学习为主,生产是主要目的,而教育则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附属品。技能的传授主要依赖于师傅的言传身教,师傅通过完成一件成品,一边做一边指导徒弟在做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教学以隐性知识为主,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学徒在现场通过观察、模仿师傅的操作,经过重复的试误逐渐习得技能。而在现代学徒制中,教学组织形式不断结构化和制度化,教学也更加具有合理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教学场所包括职业学校和真实的工作场所。学徒是具有双重身份的个体:一方面是享有受教育权利的学生,一方面是享有企业各种津贴补偿的学徒。因此,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学徒一方面在学校中学习各种基础知识技能以及进入工作岗位必需的职业规范、职业道德等,另一方面在企业中跟着企业师傅现场学习各种技术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水平和工作胜任力。

其二,教学内容是以统一规范的课程框架为基础的。传统学徒制中,师傅没有固定的教材,教学内容全部根据师傅的喜好决定,教学具有较大随意性,相同行业中不同师傅的教学内容具有较大差异性。而在现代学徒制中,教学内容是以学校和企业共同协商制定的统一的课程框架为基础的,如德国的“职业培训条例”和“框架教学计划”、英国的“学徒制框架”及澳大利亚的“培训包”等[1]。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极大地保证了教学的规范性和学徒培养的质量。

三、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条件 在智能化时代背景下,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主要是一种高度复合型的人才,这类人才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成分:精湛的加工技能,对整个生产系统的完整理解与精确控制能力,对相关工业软件的娴熟操作能力并能与特定领域结合起来,以及对特定产品与工艺的深入研究与创新能力[2]。由于培养方式、培养过程等的限制,仅仅依靠现有的学校职业教育体系很难胜任培养此类人才的重任,而现代学徒制注重学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注重师徒之间的技能传承和技术技能的创新,更加有助于智能化时代下高度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现代学徒制的开展状况以及我国在学徒制试点工作中遇到的困境,梳理了以下几点实施现代学徒制必须具备的条件。

(一)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 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横跨产业、教育、人力资源管理等多个领域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制度,实施和运转离不开法律和操作层面的相关规定和制度设计,而这在我国几乎是空白[8]。法律和制度的缺乏,使得现代学徒制在开展过程中缺少规范性和制度化,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企业是否参与、参与程度如何等都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学校和企业双方关于培养学徒的责任分工不明晰,这些都间接导致了学徒培养的无序化和低质量化。德国、澳大利亚等现代学徒制开展比较成功的国家,都无一例外地拥有良好的法律保障和制度环境,如德国明确规定“双元制”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以及企业参与学徒制应享受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等。

我国实施的是政府宏观调控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代学徒制的顺利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因此,要想促进现代学徒制的长久发展,政府要加强顶层设计,为其实施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首先,政府应颁布关于现代学徒制的法律,在法律层面明确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权力和责任;其次,政府应不断完善学徒的评价机制,建立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保障学徒在学成之后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以增加在未来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最后,政府应积极构建适于现代学徒制发展的外部制度环境,减少“外部挖人”现象的发生,增加企业与企业之间、学徒与企业之间的承诺可信度,不断加大对参与现代学徒制的企业的政策优惠力度,鼓励有能力的企业积极参与现代学徒制中来。

(二)选择合适的试点企业

现代学徒制强调校企联合培养学徒,企业的选择和参与度直接影响着学徒培养的质量。传统学徒制一般集中在手工行业,那么在当前科技日新月异、机器换人的时代背景下,哪些企业适合采用现代学徒制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呢?

首先,从企业的规模来看,相对来说,规模较大的企业适合实施现代学徒制。大型企业在资金、师资力量方面相比中小企业占有较大优势,能够保障学徒培养的质量。其次,从企业的技能类型上看,强调软技能的行业更适合采用现代学徒制模式。一些硬技能可以通过在学校反复操作习得,而诸如随机应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软技能则需要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获得。注重学生软技能应用的企业,如餐饮业、旅游业等,可以通过现代学徒制中师傅带徒弟的方式,由企业师傅在工作岗位上向学生传授本行业所必需的软技能,进而提升学徒的工作胜任力和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后,从工作环境上看,情境性强的行业相比于标准化操作的行业更加适合采用现代学徒制,在情境多变的情况下,要求员工具有应急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而这仅仅依靠学校职业教育是难以实现的。只有通过现代学徒制,让学徒参与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由企业师傅在旁指导,才能够不断培养学徒应对多样化情境的能力。

总之,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有其必然的背景条件,通过分析其“现代性”有助于我们将其与传统学徒制区别开来;现代学徒制的顺利开展需要政府、企业、学校、社会等的通力合作。目前,现代学徒制在试点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境,我们应进一步对其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探讨,如什么是现代学徒制,它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差别在哪,如何进行外部制度环境构建,如何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等等,只有真正解决了这些实质性问题,现代学徒制才能在中国获得长久发展。

第三篇:现代学徒制内涵

(一)现代学徒制内涵

现代学徒制是学校与企业合作以师带徒强化实践教学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学徒制”是一种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以师傅的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的职业技能传授形式,通俗地说即“手把手”地教,这是传统意义上的学徒制的界定。一般认为制度化的学徒制出现在中世纪,“学徒制”一词始用于13 世纪前后[1]。现代学徒制的“现代性”是相对于“传统”而言的。各国自有手工业生产开始,便逐步形成了本国特有的“学徒制”。由掌握某类技艺和经验的“师父”直接将技术手把手传授给“徒弟”,这也就是早期的职业教育雏形。由于政治经济和宗教文化等的影响,各国的学徒制在后期发展时分别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色。因此,各国对于现代学徒制的界定也不尽相同。例如澳大利亚以“TAFE”为基础的新学徒制、英国的“青年训练计划(即YTS)”等等,他们都寻求到了本国职业教育发展与传统学徒制的最佳结合点,作用于职业教育和培训。因此,可以说现代学徒制是学校职业教育与传统学徒制良好结合的产物,与传统学徒制相比较,它获得了政府的支持和法律保障,并具有产教结合的培训方式。

在我国,现代学徒制的提出是在2011 年,是基于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职业院校与用人单位在政府的引导下通力合作,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主要采用“师父带徒弟”的形式来培养人才的过程[2],由江西省新余市进行了试点。 “学徒制”指以师傅带徒工为主要形式,以某行业或职业的知识技能学习为内容,徒工可因劳动获得某种形式回报的职业教育形态。工业革命使得传统的学徒制无法适应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大规模需要,学校职业教育由此飞速发展并占据了职业教育的主要舞台。但学校职业教育与工作世界的脱离以及职业教育课程“学问化”等一些根本性问题[1],不可避免地使学校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企业界、教育界以及学生的质疑。与此同时,人们在研究德国战后经济迅速腾飞的原因时发现,其致胜的秘密武器之一,就是以“双元制”为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而“双元制”恰恰是一种将学校本位教育与工作本位培训紧密结合的新的学徒制形态。

在这个大背景下,各国纷纷开始研究和效仿德国“双元制”来发展本国的职业教育。1983 年,位于瑞士巴塞尔的社会政治学协会最早提出了将学校教育和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新型学徒制模式。20 世纪80 年代末,西欧各国纷纷改革学徒制,相关立法、政策和项目层出不穷。英国于1993 年推行现代学徒制,澳大利亚在1996 年推行新学徒制,美国和加拿大也从1990年开始进行学徒制改革实践。由此,学徒制以全新的面貌获得了发展。

(二)现代学徒制度的内涵

所谓现代学徒制,是西方有关国家实施的将传统学徒培训方式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学校与企业合作式的职业教育制度”,是对传统学徒制的发展[2]。从广泛意义上看,二战后出现的以德国“双元制”、英国“现代学徒制”、澳大利亚“新学徒制”等为典型,适应现代经济与社会需求,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纳入国家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学徒制形态都是现代学徒制[3]。这种职业教育制度很好地实现了企业培训和学校教育相结合(校企合作)、受教育者的工作和学习相结合(工学结合),能有效地帮助学习者学习知识、训练技能、积累工作经验和养成职业态度,适应了现代经济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因而得以迅速发展。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制融入了学校教育因素的一种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不断深化的一种新的形式,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是一种递进关系。

作为高等教育一种类型的高等职业教育,其本质和特征是“跨界的教育”[2],这是基于对高职教育功能定位的深刻认识和对人才培养目标内涵的深刻理解。

笔者认为,现代学徒制是实现高职教育功能定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主要体现在“高等性”与“职业性”两个属性上[3],包括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等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办学功能,师资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科学管理等办学行为。无论是传统学徒制还是现代学徒制,都是以职业实践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内容, 充分地凸显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属性,较好地实现了教育的外在价值。但是,高等职业教育不应是“应职教育”。近些年,高职院校在办学实践中过多地强调社会需求,过分地强调了职业岗位对人的需求,而忽视了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求;较多地关注了教育的外在价值, 忽视了教育的内在价值,一定程度上造成职业教育的畸形发展。所以,在实现高职教育“职业性”的同时,我们必须关注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应在凸显高职教育“职业性”而实现教育外在价值的同时不失其“高等性”,从而实现教育的内在价值。因此,必须赋予现代学徒制新的内涵,核心思想是回归教育本质,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兼顾社会需求和人的自我发展的需求,这是高职教育的内在价值所在。高职教育内、外价值的整体实现,形成高职院校特有的带有地方或行业烙印、融入先进行业企业的文化特质,这是“跨界”教育特有的文化特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则是这一文化特质的集中体现,而现代学徒制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一个典型范式。

现代学徒制不仅从机制体制上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变革,而且将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养成贯穿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过程。它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培养过程遵循针对性、适应性和发展性相融合,具有较强的个人价值取向,更加符合人的发展需求。现代学徒制以职业为导向,通过系统设计,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 体现了“以学生为本” 的人才培养 观[4]。理论和实践的系统贯穿以及学习和工作的相互交替,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走出校门,到真实的工作岗位去实践,到实际工作中去磨练,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而且提供了学生环境适应能力养成的机会,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职业理想,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现代学徒制作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其内在的逻辑体系和运作流程蕴含着丰富的职业教育思想,具有深刻的教育价值。这种“工”与“学”的交替、将工作与学习相融合的教育模式的建构和发展,使高职院校面向整个社会统筹教育资源,通过职业教育思想的确立、教学理念的变革、课程体系的重构、教学模式的变化、校内外基地功能的拓展、教学团队的结构优化、多元评价体系的完善、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协同发展, 进一步丰富了高职教育的内涵,有效地实现了高职教育的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 这是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本质特征赋予现代学徒制的新内涵。([2] 王振洪.高职院校教师文化的独特性与建构路径[N].中国 教育报,2010-09-23. [3] 郑南宁.教育的内涵和质量[N].光明日报,2012-04-11.)

一、现代学徒制的概念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制的传承和发展,是让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有计划地接受学徒教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将专业知识教育与实践技能培训相结合,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形成“教师+师傅”的教育新资源,为学生半工半读、工学结合搭建平台。如图1 所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职业教育与企业学徒教育的结合,受教育主体具有学生和学徒的双重身份。

现代学徒制是相对于传统学徒制而言的,传统学徒制是徒弟在师傅的口传身授的指导下,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教育模式。现代学徒制是在继承传统学徒制优点的基础上,融合了现代学校职业教育而发展起来的。现代学徒制实行交替式培训和学习, 学生一般需用2/3的时间在企业接受培训,约1/3 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将职业学校中的理论学习与企业中的实践锻炼相结合,主要突出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这样,学生在上学期间就可以得到上岗前的良好锻炼,提前掌握职业技能,提高职业素养,为以后 顺利进入工作岗位奠定基础。此外,现代学徒制中,学生即学徒工,政府规定学徒在企业接受培训期间不但不缴纳学费,而且还享受学徒工资。这种模式提高了学生的经济独立性,真正解决了那些家庭经济困难、品学兼优学生的后顾之忧。这种强调在真实的工作背景中以经验活动学习为主的现代学徒制已成为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一种重要形式。目前,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为进一步密切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都在积极寻求与发展适合本国特点的现代学徒制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现代学徒制”、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美国的“合作教育”等。

第四篇:现代学徒制介绍

江西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潘有崇

一、涵义

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注重人的个别差异,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

二、起源及发展

职业技能培训与教育的前身即为学徒制。学徒制源于英国,1563年英国首次通过正规的条例与监督立法的形式对学徒制正式规范化。1993年英国政府制定了现代学徒计划,目的是为了帮助青年人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平稳过渡,改善熟练工的市场供给状况,并把学徒培训与国家职业资格制度结合起来,使学徒培训的质量评价有了可靠的依据。之后,这一计划在英国迅速推广和成熟,期间英国将学徒制改办职业学校教育,近年又复归新学徒制。

学徒制节约了教育培训成本,提升了劳动力技能素质,受到行业企业欢迎,许多国家对学徒制进行了探索和应用。德国一直坚持把学徒制作为职业教育的支柱,为本国工业化和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强的保障;瑞士中职学校新生,先要取得企业学徒合同才能注册入学,每周在企业顶岗实习和在校学习的时间大致为6:4甚至7:3。除此之外,澳大利亚、新西兰、芬兰、奥地利等学徒制度都富有特色,成就斐然。

三、中国的现代学徒制

近年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大力提倡职业教育办学进行现代学徒

制试点。中国正面临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学徒制肯定是产业升级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现代产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2011年6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国家试点推进会上,鲁昕反复强调这一点。

新余市为现代学徒制试点城市之一。从职业教育“新余现象”之后,现代学徒制的“新余试点”再次引起全国职教领域的广泛关注。2010年,新余出台了《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希望通过两年的努力,探索建立世界眼光、中国特色,实现国家案例的现代学徒制体系,将新余建成全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示范区,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先行区。

四、现代学徒制运作模式

1、总纲

围绕一个标准,签好两份合同,用好三块资金,解决四个问题(企业招工难、企业用工稳定、劳动者收入、劳动者自我价值实现的问题)。学校成为企业的人才培养基地,企业成为学校的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企业为“订单”班提供奖学金和助学金,还要根据学院教学计划,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和培训专业教师,担任顶岗实习学生的“师傅”,给予他们技术指导,优先接收学校的毕业生。学校则承担企业部分员工的培训。

2、模式

(1)招生即招工。职业院校与企业签订培养和就业协议,实行订单培养和协议就业,学生一进入学校,就开始进入企业带薪学徒。

(2)招工即招生。企业新招收的熟练工人,在进入企业上岗之前,全部安排进入职业院校接受企业文化等岗前培训;招收的非熟练员工,须与员工签订培训合同,并根据员工意愿,选择职业院校就读,修满学分后职业院校颁发相应的毕业证书。

(3)上课即上岗。学校实行灵活学分制,进入职业院校的企业员工,不固定学习时间和期限,随到随学,修满学分为合格。学历教育学生,也可以根据企业订单要求,灵活安排学习,传统的寒暑假和双休日作息制度被打破;建立课堂、实训车间和实习企业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半工半读,工学结合。

(4)毕业即就业。学生在学徒期间,如果学徒和企业双方满意,即可直接签订劳动合同,学徒毕业后即可正式录用为企业员工。

3、保障

主要从制度、资金等方面建立三个关键的职业教育新机制,保障现代学徒制的推行。

(1)就业准入机制。用人单位招收、录用职工,优先录用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人员,无职业资格证书人员必须先培训,后上岗。

(2)考试考核机制。建立由学校、企业共同参与的第三方评价机制,综合考虑学生学习阶段的各方面表现,突出思想道德、技能素质、职业发展等的权重,动态考核。

(3)激励补偿机制。国家出台政策,政府筹措资金,各项奖励和优惠政策向实施现代学徒制的企业倾斜;对现代学徒制试点的院校,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和职教经费扶持;对学徒每人每年进行奖、助学金补助,企业对学徒核发学徒工资。

第五篇:现代学徒制试点协议

甲 方(学校): 乙 方(企业):XX公司

丙方(学生、学生家长):

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和《xx省教育厅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学徒制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精神,甲乙丙三方应本着合作共赢、职责共担的原则,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和潜能,创新合作机制,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形成校企分工合作、协同育人、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针对性,促进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当前经济社会进步,推动职业教育体系和劳动就业体系互动发展。本着“友好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原则,确定在 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 专业现代学徒制XX班,甲乙丙三方经协商一致,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责任与义务

1.负责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行业协会企业等单位参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全过程。

2.负责提供现代学徒制“XX班”办班及相关研究项目开展所需经费。

3.负责现代学徒制“XX班”管理机构的筹建、学校工作人员的组成,教师队伍与专门管理人员的配备。

4.负责联系合作企业共同做好现代学徒制“XX班”的生源和招生计划数申报、生源资格审查、考核选拔与招录、转专业、学徒协议签订、中途学生(学徒)退出善后安排、补录等招生招工工作。

5.负责现代学徒制“XX班”学生(学徒)的学籍管理、毕业资格审核、毕业证书发放等。

6.负责现代学徒制“XX班”学生(学徒)校内学习日常管理。

7.负责提供现代学徒制“XX班”校内运行所需的教学场所、教学设备,包括多媒体教室、实训室、教学器材设备等。

8.负责组织购买现代学徒制“XX班”学生(学徒)的在校责任险、学生意外伤害险等保险。

9.负责现代学徒制“XX班”相关各类经费的发放。

10.负责向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支持和项目申报。 11.负责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经验的总结与推广。

二、乙方责任与义务

1 1.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参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全过程。

2.负责现代学徒制“XX班”管理机构企业方工作人员组成,带徒师傅与专门管理人员的配备。

3.负责协助学校共同做好现代学徒制“XX班”的生源和招生计划数申报、生源资格审查、考核选拔与招录、中途学生(学徒)退出善后安排、补录等招生招工工作。

4.负责制订招工选拔标准、学徒协议、劳动合同等。

5.负责现代学徒制“XX班”学生(学徒)在岗工作(学习)的日常管理。

6.负责协助学校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理论与技能课程及教材、共同做好教师师傅“双导师”教学团队的建设与管理、共同组织考核评价、共同进行项目研发与技术服务等。

7.负责制订人才培养标准、岗位技能考核评价标准等。

8.负责提供现代学徒制“XX班”企业运行所需的工作场所、工作设备等,保证每学期学生(学徒)在岗工作学习时间平均不少于一个月。

9.负责提供现代学徒制“XX班”学生(学徒)企业技能培训所需的学习资源等。

10.负责现代学徒制“XX班”企业技能培训的组织与运行。 11.负责协助学校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

12.负责学生(学徒)在企业岗位培训、实习、工作的人身财产安全。

13.负责现代学徒制“XX班”企业参与人员的津贴、交通费等费用的发放。

14.负责协助学校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的支持及申报。

15.负责推广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经验。

三、丙方的责任与义务

1.丙方应严格按照甲方和乙方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安排认真学习,掌握相关的技术技能。

2.丙方在学校学习期间,如因无法适应现代学徒制项目,提出转专业申请或退学申请,须经甲乙双方协商同意后方可转专业或退学。

3.丙方在校学习期间应服从甲乙双方的共同教育和管理,自觉遵守甲方制定的各项校园管理规定及各项教学安排,丙方在乙方公司实践教学期间,须遵守乙方依法制定的各项管理规定,严格保守乙方的商业秘密。

4.根据甲乙双方制定的考核标准参加考核,考核成绩与甲方组织的理论考试拥有同等效力,并归档作为后期选优参考。

5.丙方在规定年限内,修完人才培养方案规定内容,达到毕业要求,准予毕业,由学校

2 发给丙方入学专业的毕业证书。

6.在学习期间,丙方如有以下行为,甲乙双方协商达成共识后有权将丙方劝退,由此产生的后果由丙方自行承担(1) 在实践期间违反国家法律法规;(2) 丙方不服从甲乙双方共同制定的教学安排;(3)严重违反甲方学生管理制度或乙方相关管理规定、劳动纪律。

7.丙方在乙方的实习期间的薪资,另行签订协议。

四、其它事项

1. 甲方、乙方、丙方违约,各自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

2. 对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甲乙双方应当本着相互尊重、互相谅解的原则友好协商解决。

3. 甲乙双方有关现代学徒制“XX班”人才培养的详细要求及具体计划,由双方专业人员另建附件。

4.甲乙丙三方有关薪资和录用方面的详细要求,由三方人员另建附件。 5. 本协议未尽事宜,三方另行协商解决。

6. 本协议一式三份,三方各执有一份,三方签(章)后生效。

甲方:

乙方: (授权代表):

(授权代表):

日期:

日期:

丙方(学生):

学生家长:

日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客服代表服务用语规范下一篇:康复三基考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