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水产养殖病害的生态防控技术浅谈

2022-09-11

1 水产养殖的生态防控技术概述及其内涵

造成水产养殖病害分为外界因素与内部因素, 外部因素基本上可以概括为生物、环境和人为三大因素。内在因素主要为水产养殖动物的免疫力下降, 是引发疾病的内在原因。疾病的发生都有一定的原因和条件, 内因是关键。根据水产养殖业发生病害的特点, 以及病害发生的三要素:病原、环境、宿主, 发明了检查和消毒水产苗种技术和免疫预防技术, 通过这两项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水产动物的免疫力和成活率;第二, 环境调控技术, 这项技术不仅为水产动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水体环境, 同时抑制了病原滋生和繁殖的能力和机会;第三, 如果水产动物发生病害, 一定要及时、科学地使用正确的水产药物, 尽快的控制水产动物的病情, 尽可能的减少损失。

水产养殖的生态防控技术的内涵可以通过字面意思来做深入的分析。首先, 生态指的是三个生态位, 一是气水界面, 即水体表面与空气接触的界面, 这个界面上主要是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居住的地方, 气体交换也在这一界面上进行;一是泥水界面, 即最底层的水与表层淤泥接触的界面, 这个节目上主要是分解者居住的地方物质的转换也在这一界面进行;一是水产动物的肠道, 这个是能量转化的主要场所。最后生态防控的“控”, 控的意思是指通过使用针对性药物或疫苗控制生态系统中危害水生动物健康的病原, 也可以说是控制病原性疾病, 与“防”补充。

2 加强水产养殖的生态防控技术的措施

2.1 定期消毒

要想养殖水产生物, 就要先把水养好, 要想养好水, 就要先养好泥, 由此可以看出, 清洁养殖环境的重要性, 这是养殖成功的基础,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清理不干净的地方和消毒。清理的方法是保持水底淤泥的厚度在十厘米到十五厘米, 然后在阳光下暴晒, 也要注意堵住漏洞, 这样才能改善底层的质量。

2.2 对苗种的消毒要彻底

苗种的质量决定了养殖的质量, 在选择好要放入水中养殖的苗种后, 一定要对它们彻底的消毒因为苗种本身也有病原体, 如果不消毒, 还是会把病原体带入到养殖的水中。

2.3 施肥方式要科学

在养殖的整个过程中都应该要保证科学施肥。在把苗种准备好之前, 一定要把生物饵料培养好, 生物饵料的营养对于水产生物来说, 是任何人工饵料都不可取代的, 因为生物饵料可以帮助水产生物增强体质, 放养之后食用生物饵料的水产生物成活率更高。

2.4 做好应激管理的工作

养殖者应该把应激管理贯穿于整个养殖过程中, 因为应激管理是养殖的最重要的技术。应激因子主要有三种: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环境突然有了很大的改变之后或者换季的时候, 都是水产生物容易生病的时期, 这个时候更加有必要加强应激管理。

2.5 对养殖水增氧

随着养殖时间的增长, 水底容易滋生微生物, 就会导致水中氧气的缺少, 会引发水产生物的疾病。增氧最好的方式就是底层微孔增氧, 这一方法要根据水的溶氧能力来确定增氧的时间。养殖前期在阴雨天的时候增氧, 从半夜到凌晨;在养殖中期, 晴天的时候早上增氧两小时, 午后增氧2~3h, 阴雨天就从晚上十点开始增氧, 一直到第二天中午;养殖后期就是尽可能多的做增氧工作。

2.6 在养殖过程中, 要注意监测

水产养殖中有两种疫病应该引起重视:鲤春病毒病和锦鲤疱疹病毒, 这种病毒一旦被水生动物感染, 没有任何药物可以治好它们, 所以预防工作就变得十分重要, 对水产生物养殖者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 所以养殖者一定要配合当地的渔业部门做好监测工作, 未雨绸缪, 才能防患于未然。

2.7 大力推广水产养殖的生态防控的新技术

随着时代进步, 我国已经总结出了许多经验, 根据这些经验也开发出了一些新技术, 比如, 安全用药技术、水质调节与监测技术等等, 这些技术有效提高了水产养殖的成功率, 值得大范围的宣传推广。

结束语

加强水产养殖的生态防控对养殖水产生物有着重要的意义, 可以帮助了解病害发生的情况, 以及时监测和治理;也可以保护养殖环境, 提高养殖治理;还可以提高水产品的安全质量, 响应了我国食品安全政策。总之, 生态防控技术是对养殖者的一大福音。

摘要:如今,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有了很大的增加, 而且出于保护水生态也应该需要加强水产养殖病害的生态防控技术, 所以, 加强水产养殖病害的生态防控技术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将会有很大的影响。在此, 本文就水产养殖病害的生态技术防控问题略谈。

关键词:新时期,水产养殖,生态防控技术

参考文献

[1] 胡大胜, 韩书煜.水产养殖病害防治用药急需规范[J].中国水产, 2016 (1) :50-5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变电运维一体化推进过程中状态维护检修技术分析下一篇:基于微时代的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