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品课堂活起来

2022-07-28

第一篇:让思品课堂活起来

让思品课堂活起来的教学方法探析

韩瑞霞

摘 要: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涉及初中生身心发展和道德品质培养的重要课程。如何让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精彩纷呈,改变以往沉闷乏味的课堂氛围,将思想政治课真正变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平台,是初中思想品德老师的必然使命。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

教学方法

创新

引言

初中思想政治课担负着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使命,教好思想政治课对初中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高尚道德的培养,以及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初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和智力飞速发展的时期,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有两个特点不可忽视:一是矛盾性,突出表现为既向往成熟又偏于幼稚的思想迷茫状态:二是可塑性,即初中生在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成长过程中,在叛逆的同时又极度渴望得到一个参照的标准[1]。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本身任务和初中学生的这两个特点决定了初中思想政治课程必须找到一个合理的切人点——把看似枯燥无味的道德理论教育讲活,在传输思想道德理论的同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们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那么,究竟如何才能教好、教活初中思想品德课呢?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进行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创新。

要想摆脱死气沉沉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初中思想政治课变得更有活力。就必须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而学生主动精神的调动和授课教师所采用的具体教学方法则呈现出一种“正相关效应”。要想教活初中思想政治课程,任课教师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说过:“爱人之,人爱之;尊人者,人尊之”。唯有学生“亲其师”才“信其道”。要想思品课堂活起来,强调教师要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学习的主人,创设相互尊重与信任的支持型氛围,以激发学生的智慧和潜能,提高“我要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这就需要:

1、合作型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上活思品课的前提和基础。课堂上,让学生自由探索、热烈讨论、各抒己见,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人格,把他们看作是共同事业的年幼同志,把自己看作是学生的年长同志,严格要求自己,建立互相信任的合作关系,摈弃那种教师讲、学生听或教师问、学生答的单向交流形式。

2、创设生机勃勃的教学环境。作为一名思品教师要充满激情,创设生机勃勃的教学环境开展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和谐、富有激情的环境中快乐学习,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课堂环境中去,在课堂环境中展现自己,获取知识。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作为一名参与教学的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凡教师一走进课堂的开始,若教师是满脸笑容,充满朝气,学生必定是精神振奋,当然随之而来的课堂也就必然是富有活力的,学生也必定在充满和谐的氛围中很好地享受四十分钟的乐趣;反之,一个充满怒容或是一个面无表情的教师来到课堂,学生即使有再好的情绪,也会为之而嘎然而止,学生也必将成说教的“好学生”——在四十分钟内完成师生各自的任务。 因此,我们每天都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再走进课堂,让学生看到的老师是一位充满笑容的朋友。在实施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在开始组织课堂教学中用不同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

二、三疑三探

所谓“三疑三探”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新知阶段的三个主要环节,即设疑自探是针对教学目标,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提出疑问,引导学生自学自探,尝试解答问题;解疑合探是对教学任务进行合作探究,解决相关疑问,当堂解决本节主要的疑难问题;质疑再探是教师引导学生针对已学知识提出新的问题,深入领会教材内容,探究更全面更深刻的问题答案。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最突出的特点在于:以培养学生的设疑探究能力、思维创新能力为目标,巧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学生大胆质疑,积极回答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品尝到学习的乐趣;同时,把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变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最大限度地解放了教师,解放了学生。这一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恰到好处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践行了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师的责任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这一伟大的教育思想,同时与新课标的要求也是一脉相通的[3]。

三、.给予激励性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意识潜藏于每个学生的头脑中,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尊重和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人人都希望被别人赏识,所以在教学中,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老师也要给予充分地肯定,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成功的“快乐”,觉得自己有能力,能胜任,有独创性。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这种“快乐”的激励性的评价,可以使学生从中看到自己的创造天赋,从而使学习兴趣得到加强,激起更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强烈愿望。

四、实践创新:动脑动手,课堂课外密切配合。

实践创新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而且是教活初中思想政治课的一剂良药。首先,要注意课堂实践活动的开展,力争让课堂生活显得多姿多彩。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组成兴趣小组,要求学生们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并派代表发言,然后由教师点评,确定优秀发言代表并予以表扬。(2)开展辩论赛,由各个组的学生选派代表就某个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辩论,要求尽可能的用上课本中的理论进行论证。最后由教师进行表彰总结。(3)综合知识抢答。同样可以根据班级人数进行分组,选择课本理论进行提问。各个小组的学生举手抢答,可以制定分值来评定优秀小组。(4)即兴演讲,可以穿插到实际的课堂讲课中进行,要求给予每个同学机会,就某个课堂问题或理论进行即兴演讲,从而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其次,要开创课外活动模式,充分引导学生们关心国家大事,参与社会实践。可从以下方面着手:(1)教师带队,进行户外探索。如在讲《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一课时,可以带领同学们到周边河流、绿树、工厂地带进行现场讲解,加强同学们对知识的认识和深化。(2)课余时间引导学生们关注国家大事,认真阅读报纸,观看新闻,并让学生们展开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们对祖国的关心和热爱[4]。(3)学写政治小论文,引导学生就自己的所见所感发表评论,并能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述。把学生们好的文章推荐到广播站、报纸,激发同学们的写作热情,提高学生们的书面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 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朱菊芳.师生关系与教学质量[P].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 《课堂教学:西峡“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2. [4]朱菊云.“鲜活” ——政治课的生命.卫生职业教育.2003,

03.

让思品课堂活起来的教学方法探析

栾川县石庙中学

韩瑞霞

第二篇:让思品课“动”起来

青原区值夏小学刘桃英 段学军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能做;解放他们的时间,让他们能学会自己想学的东西。在教学观念不断更新的今天,我们没有理由不解放学生的身心。我们要让学生全方位动起来,通过动脑、动口、动身,多种感官参与自主的学习活动。问题在于我们任教的老师,没有真正舍得用上备主科的时间去备品德课。有的认为,一周就那么两节品德课,干脆走马观花让学生看完就算了,有的则想:一周两节,时间不够,再花心思搞一些活动,哪能上得完?所以,品德课基于这样的心态上,怎能令我们的品德课有一个质的飞跃呢?要真正让学生能“动”起来,关键在于我们老师对教材的设计,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真正学有所获。以下是我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诱学生心“动”

教育是心灵对心灵的呼唤,是灵魂对灵魂的触动。如在教学《不能忘记的屈辱》时,教师运用课件出示圆明园的的图片,再用一段声情并茂的语言向学生介绍圆明园秀丽风光,在视听的同时刺激下,学生的情感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为我国有这么一座“万园之园”感到自豪,此时,教师以低沉而缓慢的语调说:"同学们,现在这一切已不复存在了,当我们再次来到那里时,已是一片荒凉的情景。"教师出示另一图片。此时,教师的声音戛然而止,留出空白。此时此刻,学生的心中便会有深深的遗憾各疑问,教室里静静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在而后的学习中,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了帝国主义的滔天罪行,激起了对帝国主义的愤恨,对清政府无能的不满。由于教师抓住了学生的情感,使原来学生不很感兴趣的事例有了情感的印染,学生的爱国情感也油然而生了。教师运用教学媒体循循善诱,使学生有话可讲,从而使教学不再空洞枯燥,也使教学自然融入生活。

教育家孔子也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课堂上,教师选取生活场景,结合生活实际,营造课堂氛围,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的热情,让学生心动起来。在《让我们学会合作》一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回忆、交流自己平时相互合作的事例。让他们回忆合作的情形并谈具体的感受。学生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要自立首先要学会独立。如此循环使用,使整个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交流已有生活经验的阵地,成为拓展和深化生活、提升生活能力、并创造和体验生活的土壤。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一下子接受了合作成功的原因,并对自觉地对自己小组的合作情况进行反思,在学生强烈的成就感的驱使下,相信他们会不停地进步,会认真的对待他们今后所遇到的一切需要合作的工作。教师要全方位地挖掘富有生命气息、贴近学生的生活的事例作为教学资源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这是目前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全力追求的教学真谛。

二、促学生脑“动”

所谓脑动,就是在活动中勤于思考,善于创新。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好的问题就像一把开启思维闸门的钥匙,科学地创设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奋点,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点燃学生探究问题的灵感和热情,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如上《不打扰别人》一课,我让学生先闭上眼睛,随着我的描述,想象来到大家都熟悉的居民小区,人们都在睡午觉。这时两个学生,突然喊叫起来,由于不知内情,全班学生为之一惊,随之有学生举手抗议:“老师,他们这样做太不像话了,吵得居民们睡不好午觉”。那么应该怎样做呢?在学生有感而发以后,我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角色练习“爸爸在收看新闻联播节目时……”“当我走进老师办公室时……”同学们都能做到低声说话,轻轻走路:静悄悄,不打扰。又如上《为集体多做好事》这一课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请一个学生扮演冬冬。放学了,冬冬的语文书忘带了,他又回到教室,发现垃圾很多,卫生工具也放得很凌乱,值日生和老师都回家了,于是冬冬问同学们该怎么办?学生们纷纷认为冬冬应该做好值日生没做好的事。接着我再请几个同学分别演演该如何做,从而引导正确的行为,增强教学的实效性,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

三、引学生手“动”

学生的思维从动作开始,往往在“动”中开发智力,在“动”中产生联想,在“动”中茅塞顿开,对前面的知识加深了印象,也从动手中发现了新知识,提升了思想感悟。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组织有效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模拟生活,能更好地体验生活,在实践中深化教学,让学生的手真正的“动”起来。例如,在教学《爱惜粮食》一课上,利用多媒体演示种粮的过程,其效果最多是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这个过程和一个结论──粮食来得不容易,并没有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俗话说,看人挑担不吃力。怎样让学生去体验这份辛苦呢?我就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模拟插秧活动,让学生左手抓一把鸡毛毽子,弯下腰,右手把这些毽子一行摆六个,人倒退着走,十分钟后交流自己的感受。有了这腰酸腿疼的真切体验,再来看种粮的过程,学生就仿佛是自己参与了其中的劳动,这劳动的辛苦、粮食的来之不易就深深地烙进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又如在教学《打扮我的小天地》这一课时,我让孩子们自己动脑筋布置自己的小卧室,然后用照相机把你认为最满意的地方拍下来。下一节的品德课时,同学们都拿来了印好的照片,互相传阅。“真漂亮啊!”“这里挂一盏灯笼,和我想的一样。”“太棒了!”同学们不时的发出感慨声。最后学生们还评出了最漂亮的卧室

一、

二、三等奖呢。

总之,在品德课教学中,我们的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多感官参与,多渠道实践,真正让每位学生都动起来,品德教学就会告别“万马齐暗”的局面,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局面。

第三篇:让思品课堂与生活“零距离”

【摘 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思想品德教师改变教学观念,理解新课程理念,明确新课程要求,使思想品德课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实现思想品德课堂与生活“零距离”。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得用生活素材备课、营造生活情境、引领学生实践提高课堂的效率,使学生既能在课堂轻松自主地学到了生活的知识,又能把知识运用于生活之中,服务于生活。

【关键词】教育零距离思想生活课堂教学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片面追求升学成绩而忽略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核心、灵魂,严重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在整个课堂中完全处于被动位置,丧失了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因此,在今天,只有创设贴近初中学生实际的思品课堂——思品课堂与生活“零距离”,实现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所谓的“思品课堂与生活‘零距离’”就是将思想品德教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达到最优化的境界。这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要体现学生生活,并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生活;同时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必须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必须是学生凭借生活经验能够容易感知和有效参与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该如何让思品课堂与生活“零距离”呢?本人结合自己近年来新课程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用生活素材备课充实课堂,缩小思品课堂与生活的差距

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指出:“教科书应是活的、真的、动的、用的,而不是死的、浮的、静的、读的。”由此可见,教学内容不应该囿于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处理教材,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外的教学资源充实教学内容。这方面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融入学生的生活资源,使课堂教材生活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根据教学内容并利用学生身边的资源,设计一些生活化的话题,将知识融入生活情境之中,通过生活引路,把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

例如:在备《依法参与政治生活》时,我把这学期来同学给我的几封建议信作为课堂例子设计问题:“同学们给我写信是在行使什么权利?”从而引出第一框“依法行使政治权利”的课题。

在《责任与角色同在》教学时,设计检查所任班级的卫生(地面或黑板或墙壁)引出责任问题 。

(二)吸纳社会的热点焦点资源,使课堂教材生活化

在备课的时候,我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机地把社会上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就、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等吸纳到课程内容中去,将德育、时政融于教学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激发学生的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例如:在备《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这一课时,我在网上搜索收集《回眸2010中国科技事业热点》中的资料①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发射升空(揭开了中国探月工程二期的序幕)②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抵达北极(首次实现了中国北极科学考察队依靠自己的力量到达北极点开展科学考察。)等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科技的发展状况,树立用科技创新征服自然的雄心壮志,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又如在备《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部分知识时,我收集了当时最新、最热的时事政治材料——2010年的玉树地震专题图片,希望透过图片让学生了解到地震发生后深刻理解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二、营造生活情境,拉近思品课堂与生活的距离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走进生活,融入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围绕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即创设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加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信息面前人人平等,学生可能比教师更早更多地获得信息,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为此我在教学中营造“贴近生活”的情景课堂,采用“与学生面对面、心对心的对话”或“与学生进行轻松有趣的游戏”等方式展开教学。在课堂中,我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自己动脑、动心、动情、动手,发挥自已的聪明才智,施展自己的才华。我密切配合学生展开教学,及时给予他们恰当的指导,经常用鼓励性的话语支持他们,倾听他们的声音;同时我也不断向他们展示自己的知识,展示自己的思想、情感、心灵,袒露自己的精神面貌,让学生把学习当作自己的生活方式,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学到生活的知识,形成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我经常使用的情景课堂有如下几种:

(一)案例、故事分析式教学

教学生活化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联系生活实际,使书本知识活起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学习《我的角色 我的责任》这一课时,我首先给学生讲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洪战辉事迹,之后为学生分析洪战辉抚养教育父亲(患有歇性神经病)“捡来”的妹妹,为父治病,一边挑起家庭重一边刻苦学习并考上了大学,还拿钱资助其他困难同学分别充当什么角色,承担什么责任。然后让学生分析他们自身在学校、在家庭、在社会分别充当什么角色,应承担什么责任。一课堂通过引进一些生活化的素材,让学生感觉到政治内容就在学生身边。

在讲《依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时,我先举案例:张军同学花210元钱买了一双“耐克”运动鞋,穿三天就出现了开胶现象,于是找到商店老板要求退货。老板挖营道:“210元就想买到真的„耐克‟,真是不知天高地厚,要退货免谈。”张军同学于是向该地消费者协会投诉。然后提问题:材料中老板的言行,侵犯了张军同学的哪些权益?再让学生思考并帮助学生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老板侵犯了张军的权利有知情权、公平交易权、依法求偿权、人格尊严权。我教会学生分析理解在什么情况下消费者的什么权益遭到侵犯后,继续举几个例子,强化学生对这节课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这节课我把学生身边的故事做为案例,依据教学进程循循善诱,使教学自然融入生活。

(二)借助多媒体让课堂融入生活。网络教学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内容于一体,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性、增加学生的可选择性,又能体现因材施教原则。使一些抽象、难懂、枯燥的理论变得具体、形象、生动,从而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给传统的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增强了政治课教学的趣味性、实效性。

例如:在《计划生育关乎国计民生》的教学中,我不是把“我国人口的特点”这一部分的内容强行灌输给学生,用多媒体播映用word或excel编辑而成的图表: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人口比较柱状图;我国五次人口普查图表;我国60岁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预测表;我国人口受教育程度与世界发达国家人口受教育程度比较图;中国人口分布的图表;文本框(据统计,我国每两秒钟出生一个婴儿,每天大约出生5万人,每年出生1900万人,减去死亡人口,每年净增人口约1300万人,相当于澳大利亚全国的人口。我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及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比较。目前全国男女出生性别比为116.9∶100,而正常的出生婴儿性别比一般在100∶103-107之间的文本。)。让学生形象直观认识到我国人口的特点:人口比例多、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低、农村人口多、男女比例失调等。

(三)创设模拟情景

教师讲授新课可以通过创设角色扮演的形式或借助于实际的生活体验,提供问题发生的情景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中活化知识。

例如:在学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设计一个环节:我用一个吸烟的火机放一点点煤气出来,一股刺鼻的怪味弥满在空中。然后我问学生:“这是什么味?”这引出了火机里的气体是石油气,是资源。它散放在空中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借生活体验让学生深刻地认识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及两者的关系。

我在《善于与人交往》时,让学生练习“微笑”交际和“礼貌”交际,不同场合的坐姿训练,学说生活中如何答谢感激的语言训练等,使“学、说、做”有机统一,让学生在动与练的过程中去感悟:尊重是交往的前提;礼貌是交往的名片,也是取得成功的名片。通过在课堂上“学、说、做”的表演、比赛、评价,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也懂得了如何与他人交往。

三、引领学生参与生活实践,达到思品课堂与生活的“零距离”

思想品德课教学只有植根于生动、丰富的现实生活世界里,才具有与时俱进的生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把课本的知识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引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参加公益活动,真正落实初中思想品德课提倡的“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这一理念。

例如:在学习“环境状况”这一主题时,我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开展调查,看看自己生活的社区有哪些环境问题,想一想这些环境问题对人们的正常生活有什么危害,应该如何解决,并设计一个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公益广告,通过这样一个参与体验的过程,一方面将社会的鲜活材料请进了学校小课堂,消除学生对学科知识的陌生感,从而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达到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观的统一。

总之,中学思想品德课要转变“课堂等于教室,学习资源仅仅限于书本”的观念,与时俱进,将问题或知识从课内引伸到课外,从课外引申到课内,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让生活在课堂中再现,让课堂在生活中生动,使思想品德课堂真正成为开放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生学习的乐园。

[参考文献]:

[1]鲁洁:《回归生活》,《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9期。

[2]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3]《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道春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

3、3

[4]《陶行知文集》

第四篇:学生动起来 课堂活起来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目前,“教学生学会学习” 已成为各国教育的热门话题。美国教育家珍妮特·沃斯和新西兰著名记者戈登·德莱顿合著的《学习的革命一通向2l世纪的个人护照》中写道:“全世界在争论着这样一个问题:‘学校应该教什么?’,在我们看来,最重要的应当是两个科目:学习怎样学习和学习怎样思考,我们认为,怎样学习比我们学习什么要重要得多。”陶行知先生说:“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 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是那些不懂学习方法的人。《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由此可见,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至关重要、刻不容缓的研究课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使之乐学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们只是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笔,或者再多上一张挂图、一块小黑板。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有些学生甚至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必须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许多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认为“好学”对教育非常重要。欧洲著名进步主义教育家德可乐利把兴趣作为其教学法的中心,他指出:“兴趣是个水闸门。借助它,注意的水库被打开,并规定了流向。”因此,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础。教师必须以“趣”引路,以请导航,把僵化呆板的课堂变成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

1、借题设疑,激发兴趣。反馈教学法创始人刘显国老师说:“开讲起着诱发学习兴趣的作用,起着课堂上第一次信息反馈的作用。”小学语文课程中有许多课文题目就设置了悬念,教师应充分利用课题激趣。如在教学《吃墨水》时,板书课题后,扣题设问:“同学们,墨水能吃吗?本文写谁吃墨水?为什么吃墨水?”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便被激发起来,积极投入到课文中去。

2、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如在上《草原》一课时,我先这样导入课题:“从美丽的鸟的天堂回来,我们再乘兴去草原游览一番如何?现在先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曲《草原上升起了不落的太阳》„„” 当“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悠扬歌曲在同学们耳边回响时,学生们立刻显得情绪激昂、兴趣盎然。我便趁势激趣质疑:伴随着这首优美的歌曲,你们愿意到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看看吗?你们想到那儿去了解些什么呢?学生的回答可谓是五花八门,有的想了解草原的景色,有的想了解草原的风土人情,有的还想去看看草原的空气与这儿的空气有没有不同„„霎时,气氛热烈、活跃,场面感人。

3、渲染意境,激发兴趣。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境界。古诗教学中,以图像、乐曲配合教学,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创造出生动形象的艺术氛围,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艺术鉴赏力。如教学《江雪》时,教师先用简笔画画出诗的意境,使诗的语言变成生动的画面,再配上柔和的钢琴曲,让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教师随机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也为课堂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教给方法,使之会学

兴趣只是一种诱因,一种动力,要使学生真正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关键还在于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比灌输知识更重要,更有价值。今天,我们的学生正处于知识剧增,全球信息化的时代,如果不掌握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法,不具备获取知识、探索知识的能力,将无法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甚至无法生存。教师应让学生在长期的、自主的语文实践中,渐渐领悟、积累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养成一些好的学习习惯,甚至学会运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语文,那就真的实现了叶圣陶先生所期望的“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理想境界。

1、学会预习。良好的预习方法、自觉的预习习惯对语文课堂教学十分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和课后“思考与练习”有目的地预习课文。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认为:“科学地确立学习目标是教学的首要环节。有效的教学使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我国古代学者也指出治学必须知学。因为知学,然后能勉;勉,然后日渐而不息。这就是说有目标地进行学习才能产生自觉勉励的动力,受到不断前进的效果。在教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确立学习目标,并根据目标确定预习内容,如:会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理清文章的层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会利用各种媒体搜集与课文相关的信息(如写作背景,作家简介等),会借助工具书和具体语境自学生字词并了解词义,会在阅读课文时在书上作一些标注,读读想想,圈圈画画,从小养成读书动脑动手的好习惯。

2、学会质疑。古人云:“学贵多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巴甫洛夫也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质疑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疑问是创新的起点,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才能促使学生进一步去思考、去探索。在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语言文字时,教师应热情地鼓励学生质疑解疑,并善于根据教材特点提供质疑的契机,教给质疑的方法。比如对课文题目进行质疑,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对标点符号的运用质疑,对文章矛盾处进行质疑,对文本的思想内涵进行质疑,对篇章中叙述顺序的变化,写作手法的运用质疑。甚至对课文插图质疑,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除了对这些静态的文本内容本身进行质疑外,还可对教学过程中动态的内容进行质疑,如同学的回答、老师的讲解等。不论学生提出问题或大或小,是对是错,都应该给予及时表扬和指导,同时允许学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看待和分析问题,对课文提出不同于作者、不同于教师,不同于“教参”的理解。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敢于随时质疑,从而闪烁出不迷信权威的创新思想火花,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讲读第八册语文书中的《语言的魅力》一课时,我就采取了通过质疑来推进教学,从而完成了本课重点讲解内容。这篇课文是第八册教材中较难理解的课文,难点在于诗人给盲老人添上了“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前后过路的行人的变化,围绕这一“变”讲解,从而体会出这几个字的巨大作用。采取学生通过自己质疑后找出问题自己解决的方式来学习课文。学生通过预习有人提出“为什么过往的行人看了木排上的字都无动于衷”,也有学生提出“为什么加了这几个字给钱的人就多了”这样问题后,我对学生提的这些重点问题给与了归总、整理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由学生分小组讨论解决。其实整个的教学过程,学生都是课堂上的主体,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以转变成主动参与学习,自己提出想要了解的问题自己解决,这一实践过程,相信学生的收获应该是最大的。

3、学会合作。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文精神的重要基石。现代社会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能否概括与吸收他人的意见等。因此,培养学生团结、协调的群体合作精神显得尤其重要。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合作讨论。鼓励学生敢于积极主动地发言,惯于认真思考后发言,善于清楚明白地表达,学会倾听,鼓励有自己的见解,乐于吸取同伴的有益观点提高自己的认识。

4、学会迁移。所谓迁移,就是通过教师“举一”,学生能“反三”。因此,教师在“举一”时要有代表性,典型性,并且要有相通性,才能帮助他们由“学会这一段”到“学会这一篇”,由“学会这一篇”到“会学这一类”。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的内容时,教师重点指导第一次擦燃火柴的内容。(1)先让学生读课文,思考:①、小女孩擦燃火柴的原因? ②、她看到了什么? ③、从小女孩看到的东西中体会到什么?(2)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3)再读课文,体会情感。(4)根据体会,感情朗读。让学生在学会本段内容的基础上,用“读——思——悟——品——读”的方法,学习课文的第二至第五擦燃火柴的内容。另外,教师还要尊重学生自己摸索、形成的一些学习方法,因为只有当学习方法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习惯时,才能发挥其作用。

三、 实行民主,使之爱学

现代教育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一级调控的主体,学生是二级调控的主体。学生能否进行自学,要看教师是否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自学条件;学生是否愿意学,要看教师是否调动了他们自学的兴趣及积极性;学生怎样进行自学,则要看教师怎样根据学科特点及学生学习水平的不同而进行相应的指导。平等、民主、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可使学生无拘无束,敢说敢做,学习热情高涨,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活动就显得更为兴奋,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1、做民主的教师,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重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护学生积极性的环境基础。小学生由于受年龄阅历的限制,对那些与他们“合得来”、关心、爱护他们的教师的教学活动往往乐于积极配合,“亲其师而信其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教师要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提倡“童言无忌”,提倡“思维无禁区”,让儿童畅想畅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惟此,我们的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激发出蓬勃的生命活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的世界是美好的,如果你理解他,在其中感到如鱼在水中一样,那它会给你带来良好的感受和心情。”

2、关爱每一个学生,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在教学中,只有尊重每一位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充满信心,满怀希望,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说话,才能获得所有学生的尊重,从而使他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密切地配合教师,实现课堂教学的民主和谐。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了解其认知规律和兴趣点,与学生交朋友、谈心,进行书信交流沟通等,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使课堂气氛和谐、民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乐学、爱学为舟,促使学生到达会学的彼岸。

没有情感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教师从对学生高度负责的使命感出发,关爱每一个学生,时时从语言、神态、动作上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多给孩子一个赞赏的眼神、一句热情的鼓励、一个支持的暗示,都能使学生平添一份激动,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强烈关爱和信任,从而从内心深处萌发参与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把课堂还给学生,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并在教学中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真正的乐学、会学、善学。

第五篇:让课堂活起来,让孩子动起来

--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紫茶小学

潘彦颖

摘要:多媒体集形、声、光、色于一体,能够有效地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渲染气氛,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同时又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保证教学质量和建立新型的师生发展关系。

关键词:多媒体课堂教学新型师生关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一支粉笔驰骋讲坛的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了,恰如其分地运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将多媒体运用于课堂教学,从而使“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一. 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和优越性。

利用多媒体网络环境和多媒体软件创设一个图、文、声、像并茂,生动有趣的语言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欲望,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听、说、读、写操练,从而改善课堂学习的协调性和适应性。

二.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声色并茂,激发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们把你所教学科看作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所创造,做到这一点,是你应当引以为荣的事。”兴趣是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心理活动,只要对某个事物有兴趣,就会激发孩子们主动学习的热情,学习就不会成为沉重的负担。可见“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朋友,也是教师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

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导,好奇心强,教师要尽可能地运用直观教学的方法。多媒体教学寓教育教学以图、文、声、色以及动态演示等多种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共同参与,使学习达到最佳状态。它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触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在教授Book3 U7 Where are my glasses? 之前学生已经学过简单的方位介词 in, on, under, between了。而在这一课一开始的教授中,先让学生观看一段flash,帮助小明寻找掉落的公园各个地方的棒球。因为这个flash像一个游戏一样,当你正确找到正确位置的球的时候,你一点击,球就会消失了。学生看到以后兴趣昂然,跃跃欲试。这样不仅复习了旧知识,还把这一课要学习的新单词放在图文并茂的语言环境中去展现,进行分散、情景、理解记忆;用视、听、说并举的方式,省去了原始的汉英互译和死记硬背的过程,学生既了解了新单词的确切意义,又培养了用英语

直接思维的能力。这样一来,学生的眼、耳、口、手多种感官一齐动,学得轻松愉快,沉浸于娱乐之中,使英语学习变得简单易学。

2.情景交融,培养交际能力。

“我们实际上不能给学生教会一门语言,我们只能为他们创设一个适合于外语学习的环境。”(S.P. Corde)利用多媒体的声音和影像,为学生提供接触大量真实语言的机会,让学生能感受到美丽、鲜活、生动的语言材料。要求学生对感知到的信息,模仿说出相应的语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说”的兴奋点,诱发“说”的欲望。所以要从多种渠道给学生提供听觉和视觉上的语言刺激。通过模仿影片当中人物的对话,从而展示自己的语言习得。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表现能力更强,所以,role play是他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如在学习完Culture1 Food以后,我让学生每人回家了两样食物。课堂上,先让他们观看了一段视频,了解在市场如果交易的,如何讲价的。然后让他们去以物换物,但是,通用语言只有一种,You can only speak English.看谁能交换到最多的食物。这样大大的增加了活动的竞争性,趣味性与难度。学生的的参与兴致非常高,都想和其他同学一比高下。学生在一种积极主动的良好心态下学习,学生学得轻松,思维活跃,积极参与训练,注意力持续稳定,训练效果好。多媒体可以为我们创设模拟的真实情景使学生能看图说话,作文、自编情景会话等形式的练习,学生做这些练习时能大胆地展开想象,创造性地使用语言。我们学习这些日常用语就是要学以致用,服务于生活。

3.音画结果,突破重点难点。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等特点,刺激学生,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将抽象晦涩的文字变成生动易懂的图像画面,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并维持他们的有意注意,进而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并掌握教学内容,从而产生乐学情绪。如在学习现在进行时代的时候,要学生明白什么是现在进行时态,可以用jpg的图片与gif的图片进行单词与句子的对比。如run ,running , I can run. I am running. 使学生更容易区分一般时态与现在进行时,从而更好的掌握现在进行时的规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丰富教学手段和内容,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和过程,把一些抽象、枯燥的内容化为生动有趣,使得教材内容得以直观再现,重点易于突出,难点易于突破,极富表现力,易于学生掌握。

4.拓展思维,提高课堂效率。

多媒体技术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和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开拓发展学生自己动脑思考、想象思维的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运用多媒体技术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地进行知识传授与训练,能大大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减少了很多繁琐的解释,节省课堂教学实践。例如在进行英语课堂复习或者对课文整体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课件中运用纲要、图示、表格等手段进行比较和展示,还可以通过链接技术提供相关练习进行知识巩固,学生在看、听、练中透彻理解,及时巩固,不但节省了课堂时间,教师也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对所讲授的

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进度。这样深入透彻的分析展示,在粉笔加黑板的年代是绝对做不到的。学生的“眼、耳、口、脑、手”与“视、听、说、想”有机地结合,能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激发学习的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通过形式多样的视听说训练,挖掘出学生语言表达的潜力。

5.分组合作,促进乐学情感。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靠机械记忆去背诵单词与对话,被动地接受知识,容易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限制了学生全面开展课堂互动性交际活动,进而影响学生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也容易导致学生的两极分化,这是非常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以计算机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学校的发展和教育教学应用的普及,为合作学习提供了全新的信息化环境、信息资源、信息方法,提供了自主协作、讨论学习、交互探究、近距离与远距离交流互动的工具与平台,为合作学习注入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展现广阔的研究新领域。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来给予或接受帮助,因为提供帮助的人不仅仅是教师一个人。利用小组合作开展信息技术课学习,不仅使学生学会会学,而且使学生“乐学”“好学”。 学生完成一些具体的任务,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学习,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和成就感。比如在学习Colors 的时候,我让学生们分成小组,分工合作。他们组员当中一部分同学负责找颜色的单词,一部分负责找不同颜色的水果,蔬菜和物品,一部分负责找出不同颜色对人体的影响,还有一部分同学负责找出在不同国家颜色的不同的文化等等知识。这些大量的知识,都是学生自己通过互联网上取得的。以计算机网络为学习媒介的环境下,当学生进行探讨时,可以利用网络与其他学习者进行讨论,不但可减少孤立无伴的感觉,更可以增加合作的机会,与其他学生共同解决问题。而在收集资料的同时,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好学生自愿主动地帮助差生,也让原本不自信的学生找回了自信,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积极努力地进取。不仅如此,小组的分工合作体现了平等原则,每个学生,不分优劣,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而最后的小组成果评比展示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小组活动的过程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创造精神和探究精神。

多媒体的引进以及灵活选用,给小学英语教学注入一股活水,开创出一片新天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多媒体技术的辅导下,我们的课堂就是孩子乐于学习的场所,散发出生命的灵性和无穷的魅力。使孩子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学得有滋有味,学得有声有色,这才是我们需要的“活”课堂。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让廉政文化进校园下一篇:人民医院护士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