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示范性课程网站设计论文

2022-04-13

小编精心整理了《高校示范性课程网站设计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高校示范性课程网站设计论文 篇1:

我国高校精品在线课程发展沿革及存在的问题

摘 要:精品课程、精品开放课程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既是我国高校精品在线课程的3个重要发展阶段,也是课程的3种重要表现形态,三者之间既有一脉相承的内在逻辑,也有课程发展的外延变化。纵观15年的建设历程和应用现状不难发现,我国高校精品在线课程存在课程总量偏少、结构失衡、质量不高、效益偏低、创新不足5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关键词:精品课程;精品开放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发展沿革;问题

作者簡介:杨方琦(1982— ),男,湖北通城人,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

一、引言

从2003年建设精品课程,到2011年建设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再到2017年认定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我国高校精品在线课程的概念内涵、理论界定、表现形式、传播途径、实施过程、评价标准、认定机制等内容,既有一脉相承的内在逻辑,也有时代变迁的外延发展。回顾我国高校精品在线课程15年的建设历程与应用现状,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不仅有利于指导现阶段高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工作,也有利于促进未来高校精品在线课程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高校精品在线课程发展沿革

高校大规模建设精品在线课程,大致经历了精品课程、精品开放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个发展阶段。不论是精品课程,还是精品开放课程,或者是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均是教育部主导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1]。

(一)精品课程建设阶段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2]。2003—2010年间我国高校累计获准立项建设各类国家精品课程3910门,其中本科教育类课程2515门、高职高专类课程1043门、网络教育类课程209门、军队院校类课程143门[3]。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启动实施和全面推进,在变革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活动、丰富教学内容、共享教学资源、拓展教学时空、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具体的建设与应用过程中普遍存在布局不合理、可用性不强、有效性不高、示范性不强、影响力不大、参与度较低和利用率不高等突出问题。

(二)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阶段

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目的、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规律、展示教师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服务学习者自主学习、通过网络传播的开放课程[4]。

截至2017年10月底,爱课程平台已经正式发布和上线运行了2927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其中本科教育类课程1766门、高职高专类课程759门、教师教育类课程242门、网络教育类课程160门,1766门本科教育类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具体学科分布情况详见表1。此外,爱课程平台还正式上线发布了988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讲座视频累计高达7047集,具体学科分布情况详见表2。与精品课程相比,精品开放课程在建设理念、方法、要求、技术与标准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不仅明确了课程资源建设的中心地位,还提高了课程资源建设的专业性,但是忽略了对课程推广策略、应用模式、应用绩效和生态进化等问题的研究。

(三)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阶段

2015年4月13日,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指出近年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慕课)等新型在线开放课程和学习平台在世界范围迅速兴起,拓展了教学时空,增强了教学吸引力,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正在促进教学内容、方法、模式和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发生变革,给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5]。慕课是继精品课程、精品开放课程之后,我国高校精品在线课程发展的新阶段、新形式、新手段和新方法。不论是国家重点院校,还是普通地方院校,均积极参与各类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项目并付诸应用实践,因此,有必要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提供主体、服务模式、教学设计、资源开发、教学交互、应用绩效、社会影响等问题展开系统深入的研究。

三、我国高校精品在线课程存在问题

综观我国高校精品在线课程建设历程和应用现状不难发现,课程建设与应用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规模效应也在逐步显现,基本形成了多学科、多层次、多类型的在线课程体系格局,在拓展教学时空、丰富教学内容、共享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活动、变革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影响和积极作用[6],但仍然存在课程总量偏少、结构失衡、质量不高、效益偏低、创新不足5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课程总量偏少

一方面,从课程数量来看,国家精品课程为3910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为2927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为988门,据此可知高校精品在线课程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另一方面,从高校数量来看,截至2017年5月31日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631所(含265所独立学院),据此可知我国高校建设的国家级高水平精品在线课程总量明显偏少。以本科教育类国家精品课程为例,2515门国家精品课程分布在354所高校;以本科教育类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为例,通过教育部审核的首批1766门课程分布在306所高校。与国际名校课程相比,不论是整体层面,还是个体层面,国内高校精品在线课程建设数量与应用水平还存在明显的发展差距。以作为在线课程建设标杆和旗帜的麻省理工学院为例,该校自2001年4月启动实施开放课件项目(MIT OCW)计划以来,一直秉承课程资源面向全人类免费开放共享的教育理念,经过17年的持续建设和不断发展,目前MIT OCW网站已经在线运行课程2370门,网站累计访问量高达2.23亿人次[7]。

(二)课程结构失衡

笔者以2003—2010年获批的2515门本科教育类国家精品课程为研究对象,从不同维度对课程分布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后发现,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存在严重的结构失衡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学科布局结构失衡。2515门课程分布在工学、理学、医学等12个学科门类,其中工学、理学、医学类课程较多,分别为802门、408门和287门,而哲学、历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较少,分别为28门、34门和45门。②区域布局结构失衡。华东、华北、华中、东北、西南、西北、华南地区高校,累计获批的课程数量分别为737门、662门、409门、227门、188门、157门和135门。③高校布局结构失衡。2515门课程分布在354所高校,位列前三位的高校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课程数量分别为92门、83门和71门,仅有1门、2门和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的高校累计分别有109所、57所和37所。

(三)课程质量不高

课程质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核心与关键[8]。近年来,我国高校精品在线课程内容不断完善、形式不断丰富、质量不断提高,但是与高水平、高层次、高质量的国际名校在线课程相比,在内容设计、资源开发、活动实施、学习支持等方面还存在明显差距,课程整体质量不高。

1.课程内容设计理念不够先进

笔者对爱课程平台上线的55门面向本科教育层次的教育学类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内容概要进行梳理后发现,55门课程均是以学科为中心来选择、组织和设计内容。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内容设计,坚持学科结构组织原则,虽然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明确学科的基本逻辑结构,理解学科的独特探究方式,但无法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已有经验和知识基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与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能力发展的先进课程内容设计理念还有明显的差距。

2.课程资源开发类型不够丰富

精品课程建设阶段,网络教学资源仅作为教学条件的一个构成要素,课堂教学实录也仅作为教学效果的一个评审依据,课程资源开发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阶段,已经将课程资源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作为基本建设要求,将课程资源的丰富多元和开放共享作为重要发展目标。整体来看,以授课录像、多媒体课件、文字教案为主的基本课程资源较为系统完整,而以习题、测验、讨论、活动、作业等为主的拓展课程资源数量偏少且类型不多。

3.线上线下课程活动实施联系不够紧密

精品课程网站一般仅展示与课程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课件、作业、试题、教学录像、参考文献等资料,基本不设计任何教学活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站除了展示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还为学习者学习视频提供在线笔记工具,也为学习者设计有评论、提问、学习社区研讨等活动。而慕课除了为每个学习活动提供完整的教学视频和文档资料,还设计有配套的测验、讨论、任务、提问等活动。可以说,随着课程理念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全面进步,高校精品在线课程的活动设计越来越丰富,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线上的学习活动与线下的教学活动存在明显的脱节,两者联系不够紧密,还没有融为一个有机整体。

4.课程学习支持服务不够完善

学习支持服务既是开展网络远程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保证在线课程学习质量的重要支撑,而现阶段我国高校精品在线课程提供的学习支持服务存在明显不足。以国家精品课程为例,学习者一般只能通过课程网站浏览相关的课程资源,几乎没有与课程主讲教师交流互动的渠道和途径。虽然爱课程平台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提供了留言、评论、提问、学习社区等功能,但现实情况是课程主讲教师很少回答学生的提问和解决学生的困惑,很多功能流于形式。慕课由于众多课程助学者、志愿者的加入,能够较好地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支持服务。但整体来看,我国高校精品在线课程的学习支持服务功能还不够完善,质量与水平也有待提高。

(四)课程效益偏低

课程效益是指受教育者和社会从课程中获得的效果和利益,课程给受教育者和社会带来的利益的多少是衡量课程效益的重要标准[9]。整体来看,我国高校精品在线课程效益偏低,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课程经费投入产出偏低

教育部对获准建设立项的各类国家精品在线课程下拨配套建设经费,如国家精品课程10万元/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0万元/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15万—20万元/门,绝大多数高校还会进行二次经费配套,假定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标准为30万元/门。笔者对53门以传播优秀传统中华文化为宗旨的历史学类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的授课视频时长进行统计后发现,授课视频时长超过10小时的仅有5门课程,其中“中国传统文化专题选讲”课程最长,为18小时49分钟,低于3小时的有5门课程,其中最短的课程时长为2小时13分钟。进行简单的成本效益核算可知,授课视频时长最长的课程投入产出比为1.6万元/小时,最短的则高达13.6万元/小时,全部课程平均投入为5.4万元/小时。当然,课程建设经费的成本效益核算涉及多方面的因素,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估制度、标准与办法。

2.课程资源利用效率偏低

截至2017年11月11日,在53门历史学类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中视频播放次数最多的是北京大学的“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课程,达12.75万次,而播放次数最少的课程,仅有0.41万次,53门课程的平均播放次数为2.91万次。与网易排名前三位的国际名校视频公开课“什么是積极心理学”(哈佛大学)、“机器学习的动机与应用”(斯坦福大学)和“心理学导论”(耶鲁大学)分别高达62.1万次、49.5万次和31.2万次的视频播放量相比,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就显得有些相形见绌。由此可见,我国高校各类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资源利用效率明显偏低。

3.课程建设辐射效应偏低

历经15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国高校各级各类精品在线课程数量急剧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但课程建设的辐射效应明显偏低,具体表现在以下4个层面:①没有明显推进高校在线课程整体建设与应用水平。以陕西省为例,3所“985工程”高校和4所“211工程”高校的课程建设与应用情况整体较好,但普通地方高校情况非常不容乐观,多数高校没有形成课程建设与教学应用的常态化长效机制。②没有明显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和学生还是习惯于传统的方式与方法,线上自主学习和线下师生研讨相结合的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没有得到有效实施,精品在线课程建设与实际教学应用之间存在明显的脱节。③没有明显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由于绝大多数国家级、省级精品在线课程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导致先进的课程教学理念无法传播、优质的课程教学资源无法共享、丰富的课程教学经验无法借鉴,很多教师仍然按照固有方式开展程式化的课程教学活动,因而无法有效提高课程教学效果。课程教学效果得不到有效保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无从谈起。④没有明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课程是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的基础,是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桥梁,近年来很多国家精品在线课程团队依托课程建设项目,编辑出版了一大批精品课程教材,积极参与课程建设与应用的教师教学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和明显提升,但是基于课程建设衍生出高级别、高层次的教学科研项目和孵化出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学科研成果的课程团队寥寥可数。

(五)课程创新不足

我国高校精品在线课程创新不足,主要表现在评审机制、经费来源和传播机制3个方面。

1.课程评审机制创新不足

评审就是评审主体依据一定的评审标准和基于一定的事实判断对评审客体所作的价值判断,任何評审活动都包括评审主体、评审客体、评审标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5个核心要素[10]。整体来看,现阶段我国高校精品在线课程评审机制创新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评审主体结构单一。课程评审主体主要由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人员、教育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和高校的学科专家组成,他们依据教育部出台的有关指标体系与评审要求进行课程评审,缺少来自独立于教育系统的第三方评审主体,同时也缺少高校教师、学生和社会学习者等课程使用者、消费者这个核心利益相关者群体的直接或间接参与。②评审标准不够科学。从精品课程到精品开放课程,虽然课程评审指标体系有了较大改进、优化和完善,但是仍然缺少对课程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过程组织,教学资源质量监控和课程使用者、消费者满意度等微观层面具体内容的评价,所以说评审标准还不够系统、科学和全面。③评审环节还不够完善。长期以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课程评审时重点关注早期的申报环节和中期的建设环节,而忽视后期的课程组织实施和推广应用环节,特别是缺少对课程实际使用效果、成本效益、社会影响等后续评价环节。2017年7月21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7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工作的通知》,从宏观层面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的申报程序、基本要求、评价方式、认定标准、后期管理等内容提出了比较全面的指导性意见,但是没有配套出台明确具体的评审指标体系,这可能会导致后续的课程认定工作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难以把握。

2.课程经费来源创新不足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财政拨款和高校自筹经费是精品在线课程建设经费的主要来源。整体来看,课程经费来源渠道单一,资助力度也十分有限。除了部分“985工程”“211工程”高校、省属重点高校和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高校的课程建设经费比较充足外,其余高校的课程建设经费均严重不足,导致了各课程建设团队无法按照拟定计划保质保量地完成课程内容整体设计和资源系统开发工作,更无法顺利完成后续的课程运行维护、资源更新、教学科研、学术交流和宣传推广等工作。笔者建议,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来有效解决课程建设经费不足问题。高校可以面向社会需求,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专业平台和人力资源优势,与社会各界开展校企、校地、校政合作,提供“订单式”的定向课程服务,这样由市场提供需求和经费,由高校提供资源与服务,通过财政拨款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创新高校在线课程经费来源渠道,能够有效解决课程建设经费不足问题。

3.课程传播机制创新不足

高校精品在线课程建设主要包括基础性的课程建设、保障性的课程传播和关键性的课程应用3个方面的工作,而课程传播一直是各项课程建设工作的薄弱环节。课程传播机制创新不足,导致了各类高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传播范围小、使用人数少和利用效率低。

高校精品在线课程传播机制创新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课程传播主体不明确。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和以负责人为核心的课程团队是高校精品在线课程传播的核心利益相关者,但是在具体的课程宣传推广和普及应用过程中,各个核心利益相关者主体角色不清、权责不明、分工不具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导致各类高校精品在线课程传播效率不高、效果不好和效益不佳。②课程传播策略不清晰。高校精品在线课程传播主体既没有强制采取自上而下的行政化手段来扩大课程的教学应用范围,使得行政化手段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监督、控制等功能与优势得不到有效发挥,也没有自主采取自下而上的市场化方式来提高课程的社会应用效益,使得市场化方式的平衡供求关系、调节资源配置、传递市场信号、促进技术创新、降低开发成本等功能与优势得不到全面应用。③课程传播渠道不丰富。精品课程网站主要由高校自行设计、开发、建设、运行和维护,由于课程资源标准与技术规范不统一,导致课程网站访问和资源共享存在较多的问题与不足。精品开放课程统一发布运行于教育部主导开发的爱课程平台,有效解决了课程访问和资源共享问题。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既有教育部主导开发的平台,也有重点高校合作开发的平台,还有在线教育公司自主开发的平台。除了网络课程平台,现阶段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还开发有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的应用程序,有效拓展了课程传播时空,但是在高度发达的新媒体、融媒体、自媒体环境下,课程传播渠道整体上还不够丰富。

四、总结与展望

高校精品在线课程建设是一个内容复杂、过程漫长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高校、课程建设主体、课程学习者和社会各界等不同利益相关者群体的共同参与。限于论文篇幅,本文主要分析了15年来我国高校精品课程、精品开放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存在的共性问题与不足。要想实现我国高校精品在线课程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既离不开科学的课程建设规划,也离不开先进的课程建设理念指导和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与方法支持,以及广大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的积极参与和广泛应用。

[1]谢锦霞.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应用机制的建立与探索[J].数字教育,2017,(4):10-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EB/OL].(2003-04-08)[2017-08-15].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43/201010/109658.html.

[3]楊方琦.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启示[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20):45-5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EB/OL].(2011-10-12)[2017-08-15].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43/201111/126346.html.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EB/OL].(2015-04-13)[2017-08-14].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56/201504/186490.html.

[6][11]杨方琦,杨晓宏.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传播策略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5,(3):55-60.

[7]MITOPENCOURSEWARE.Monthly Reports(November 2016)[EB/OL].(2016-11-09)[2017-08-14].https://ocw.mit.edu/about/site-statistics/monthly-reports/MITOCW_Site_Rpt_2016_11_v1.pdf.

[8]范立新,蒋胜永,黄龙军.高校课程质量标准建设新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5,(19):170-172.

[9]黄保安.课程效益评价浅论[J].新课程研究,2010,(29):125-128.

[10]江新华.论我国学术评审制度的缺陷与创新[J].科学学研究,2005,(5):618-622.

(责任编辑 孙震华)

作者:杨方琦

高校示范性课程网站设计论文 篇2:

略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共享的架构

【摘 要】本文论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共享体系构建的重要性,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缺少优质资源、优质资源未能共享、缺少评价和监督机制、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提出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理论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共享网站的动态监督控制体系、转变构建观念提升资源共享意识、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宣传工作、保证课程资源达到“优质”的相关要求、营造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水平以及更新资源的环境等措施,从而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精品在线  开放课程  资源共享  架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取得实效,必须加强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为此教育部专门部署要求各大高等院校共同建立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近年来,由于高校的重视,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资源。但是,由于校与校之间各自为政,缺少统一的协调布局,因此,未能实现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资源共享,高等院校在构建框架过程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课程资源同质化、老化以及低质量等难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共享体系构建的重要性

(一)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的环境

与时空一致、面对面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开放式的网络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教学时空所带来的局限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观看一些优秀的教学案例,以及优秀的教师进行授课的影像等视频资料,从而达到扩展学习的目的。学生也可以通过电子邮箱、QQ以及当前流行的微信等交流平台与教师进行交流。通过网络平台的建立,教师在教会学生系统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加深快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工作的顺利进行,帮助教师把握学生思想的各种动向,提高实际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二)提高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利用程度

高校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的资源共享,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对各种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从而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对学生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一个主要目标,这种精品资源课程共享体系的建立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整体思想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想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就要吸收各种优秀的教学成果,把握好思想政治教学的规律。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建立和完善离不开各级各类专家学者的大力参与,这种课程体系所代表的也是现阶段我国思想政治教学的最高水平,高校进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体系的构建能够引导教师的教学工作朝着先进的方向发展。笔者曾经对某一地区的8所高校170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问卷调查,发现近96%的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到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网站的相关资源。所以,高校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共享体系的建立工作,推动教学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学生群体的影响力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经济全球化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造成我国思想文化行业的良莠不齐,这样的现象必然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高校要深刻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加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普及和宣传等工作力度,通过网络媒体等途径净化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大多数学生愿意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资源来学习,高校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资源共享体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学校以及教师的影响力,推动先进科学的思想传播。所以,要在实际体系框架的构建过程中借鉴和吸收一些先进的网络开放课程经验,保证思想政治理论精品课程实现最大限度的共享,让更多在校生以及社会人士能够有机会接触先进积极的思想教育,并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发展。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共享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质量较低,缺少优质资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在实际的构建过程中受到人手、时间以及任务量的影响较为明显,从而导致网上建设的精品课程效率较低、重复建设,并且质量水平较低。要想满足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实际要求,首先要保证整个建设工作不出现质量问题,保证整个网站设计和网页的布局档次上符合标准要求,还要在教学课程内容的设计过程中保证水平,让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富有特色、科学有效地反映出教学的实践性和前瞻性。目前高校开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开发网上资源,主要是为了顺利通过各种课程检查和课程评估,只要能够让课程建设不出现技术设计以及形式设计等基础性的失误便可,无法保证设计教学资源活动的适用性和针对性。电子教案中的相关教学内容不能做到更新和创新,导致整个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工作只是简单地堆积一些资料。许多高校不能充分开发出精品课程的内在资源,很难保证教师和学生通过各种精品课程资源获得实际有用的知识。

(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优质资源未能共享

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工作,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证教師和学生能够通过网络等相关平台共享一些优质教学资源,从而用一些先进的教学案例带动整个学校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但是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通过对某些高校的走访调查,不难发展课程网站上很少存在实际的优质资源,共享教学资源的实际性也比较差。首先,课程网站上的教学内容相对简单,大多数都是直接翻版所用的教材,缺少真正的思考,不能跟上教学形势的发展水平。其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更新和优化等相关的机制还不是很健全,导致精品课程的设置水平较为低下。教师在设置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过程中要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和教学需求进行开发和研制,各大高校要保证精品课程资源能够被教师灵活运用,而不是仅仅作为政绩工程来建设,部分高校在建设精品课程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有的院校仅仅是考虑到如何保护教师的知识产权,不愿把优秀的、具有品牌特色的课程与别人共享,这就导致一些校外的网上游客在浏览其精品课程过程中无法突破种种障碍,很难获得实际所需的各种网络教材资源。

(三)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设置缺少评价和监督机制

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共享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要保证其涵盖一流的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以及教学管理等示范性质较强的课程,保证其建设工作的精品性,这就要求在实际过程中要具有标准和严格评价体系。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各高校对于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评审要求较低、相关指标单一,整个检查内容也仅仅涉及课程是否实现了全程上网、网站是否实现了连通、教学资料是否实现了实时更新等相关标准,只要保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工作能够达到上述的几个要求,就算通过了实际的评审工作。在这样的低标准下,许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工作只是形式,很难让品质和质量都满足其实际的要求。现阶段的高校对于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评价工作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整个评判工作都是由行政部门的领导或者一些相关学科的专家来进行,很少让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或者进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开发的老师进行评价,这样单一的评价机制难以从根本上保证整个评价工作的有效性和公平性。更有甚者,由于各种工作开展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对于其实际的运用效果以及后期的建设情况不能进行实际的考核。如何建立起完善科学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评价相关机制是整个高校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过程中面临的难题。

(四)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精品课程资源利用率低

笔者在某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精品课程利用率的走访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实际回收296份,发现登录过该校思想政治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网站的学生只有20人,占总人数的6.7%,没有登录过相关网站的人数共计276人,占总人数的93%,大部分学生表示不知道这些网络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相关资源。由此可见,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网络资源的利用率比较低,学生不知道学校是否真正建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网站以及不感兴趣是导致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共享的相关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理论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共享网站的动态监督控制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让学生看清当前的国际国内发展形势,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生命力。所以,高校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共享网站的建设过程中确立动态监督和控制体系。定期安排专家和学者对课程资源的实际更新状况进行检查,按照资源更新的实际状况确定精品课程的排名状况,对于资源利用率低以及更新不及时的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要采取积极的措施促进其不断发展,保证从监督控制相关机制上确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开放课程资源网站的内容更新以及后期维护工作顺利进行,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开放课程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二)转变构建观念,提升资源共享意识

根据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高校的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以及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和开发都要做好社会公开工作,实现无偿共享。但是,部分课程开发的工作人员受到知识产权的相关影响,很少愿意将其劳动成果无偿地公开给社会,这就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工作缺少一定的特色。因此,广大思想政治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树立起资源共享的意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自己,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资源的共享和共建做出一定的贡献。只要确认其课程资源不是用在商业盈利等方面,就应该乐意贡献自己的相关研究成果,让这些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对于课程资源的使用者来说,要尊重各个课程资源开发和建设的贡献者。教师在使用他人的研究成果时,一定要标注原作者,还要把自己使用后所产生的新思想及时上传到相关网站中,在资源共享的过程中提高精品课程资源的利用率。

(三)高校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宣传工作

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网络资源共享的建设和开发过程中要实现不断发展,就要做好宣传工作。我国现阶段的一些高校学生只知道网易公开课等一些网络在线课程,很少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为了能够发挥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对学生的实际作用,高校要积极主动地宣传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和开发工作,给学生提供最优秀的学习资源,不断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学习质量,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四)保证课程资源达到“优质”的相关要求

高校要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就要保证教学内容的深刻性、全面性、创新性以及实效性。要想达到这些要求标准,处在教学前线的教师要认清教学实践活动的发展潮流。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者,只有保证教师队伍建设的科学和全面性,才能促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朝着高质量的方向发展。高校要尽可能地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保证其结构的合理性。学术水平较高的一线教师对于思想政治教學工作具有全方位的把握和深刻的理解,并且具有较高的理论造诣,这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他们全面深刻地理解思想政治理论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相关教学内容。教师队伍中的中青年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和生活过程中乐于关注各种国际国内热点问题,能够跟随时代发展的潮流做好理论创新工作,他们也能具有高超的多媒体利用技术,从而更好地将一些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目前一些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开设了具体的专题性质的教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出了教学难点和重点,也更好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热点,在教师发挥教学优势和教学特色的同时,带动了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和研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而且带动了高校更好地进行教学实践改革活动。

(五)营造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水平以及更新资源的环境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高校学生的必修课程,目前一些高校的教师所要教授的课程较多,这就必然导致他们具有较大的工作压力,部分教师受到课程资源复杂的更新技术以及操作流程的影响,对于更新工作力不从心。所以,高校要加强资源共享的建设工作,让一线教师接受系统的培训,让他们有能力做好课件更新以及网络维护等基本工作,还要不断召开高校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的相关会议,让专家学者、教师之间更好地进行技术交流,从而提高教师关于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實际建设水平。

总之,高校要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共享体系,促进优质教学资源朝着共享的方向发展,努力实现教育的公平性,就是要尽可能地提高课程资源的实际开发质量,提升教师和学生对课程资源的利用率,从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确保该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主渠道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峰.浅谈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精品课程建设[J].科技信息,2010(34)

[2]柳礼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国家精品课程评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0(4)

[3]柳礼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的对策与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3)

[4]陈德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的精品效应与发展策略[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8)

[5]余玉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探略[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2)

[6]俞树彪.高校思想理论实践课程教学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9(4)

[7]陈德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我国西南地区普通高校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6)

【基金项目】2015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与研究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江 颉(1964— ),男,广西博白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李春萌(1973— ),女,广西陆川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姚高翔(1975— ),男,河南驻马店人,法学硕士,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黎 原)

作者:江颉 李春萌 姚高翔

高校示范性课程网站设计论文 篇3:

基于关联主义的高校开放课程资源平台设计

摘 要:开放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共享是目前高校关注与实践的重要内容,本文针对高校开放课程资源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关联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设计了一个开放课程资源平台建设的方案。平台的设计旨在为教师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便于其再次利用与创新,为其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的实验提供可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为其他高校加强开放课程资源管理,提高开放课程资源利用率提供借鉴。

关键词:开放课程资源;关联主义;平台设计

引言

自2003年起,我国高校建设了大量的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这些课程资源集中在确定的网络平台上共享,这些平台包括: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爱课程”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易等。然而,就各个高校而言,共享本校开放课程资源的平台建设并不普遍。高校自有开放课程资源平台的建设,可以更加有效地辅助本校师生的教学、提高利用率,同时这些本校优质课程资源的开放与共享有利于提升学校知名度。

一、高校开放课程资源应用现状

以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为代表的开放课程资源是各个高校最优质的课程资源。其中,精品课程主要是面向在校师生,以工学、理学等学科课程为主,内容上将教师队伍、教学大纲、参考资料、教学录像、试题作业、考核方法等栏目整合在一个课程网站上进行展示,体现出了课程的完整性与示范性。视频公开课是以大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大众免费开放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其内容呈现形式以视频为主,不同于精品课程中的课堂实况录像,视频公开课里的视频大多为讲座的形式,且有专门的拍摄制作标准,从影像、声音、环境、构图、PPT插入等各个环节来控制视频质量。资源共享课是以量大面广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重点,以课程资源系统、丰富和适合网络传播为基本目标,国家、省、校多级,本科、高职和网络教育多层次、多类型的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其课程内容以服务课程教学为重点,具有系统性和基础性等特点。这三类课程虽具有不同的内容结构、不同的学科侧重,但都更加符合开放与共享的理念,为高校师生进行网络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资源。然而,高校中这些开放课程资源的应用情况并不理想。

1.资源分散存储、连通性差

以精品课程资源为例,精品课程建设采取高校自主建设与维护,教育部经相关机构与专家评估合格后拨付经费的建设模式。高校相关教师自主建设与维护导致课程网站的分散存储,部分课程网站服务器对外服务不稳定,造成课程连通性差的问题。同时由于各教师团队技术能力不同,导致课程网站设计水平参差不齐。并且有调查显示只有13%的教师参考了相关的媒体技术标准,其他的教师都因为不了解资源建设标准或者由于缺乏实践参考而没有参考标准[1]。缺乏标准的课程资源建设使得其可重用性大打折扣。

2.资源共享渠道单一

精品课程建设已于2011年前后告一段落,后期建设的一部分国家级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已建成精品课程在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进行集中展示。视频公开课以政府主导、高等学校自主建设、专家和师生评价遴选、社会力量参与推广为建设模式,整体规划、择优遴选、分批建设、同步上网[2]。其中“分批建设、同步上网”是指教育部对遴选出的课程,采用“建设一批、推出一批”的方式,在共享系统上和确定的公共门户网站上(即“爱课程”网及其合作网站中国网络电视台、网易)同步推出。资源共享课也是在“爱课程”网站上进行共享。高校师生浏览以上网站都会产生网络流量费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师生的使用。并且这些网站共享的是全国高校的课程资源,就某一高校而言,其课程资源的共享并不全面。

3.缺少管理与评价

平台各栏目的访问情况以及师生的评价是高校相关部门开展教育技术研究与完善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依据。精品课程与资源共享课均有系统的课程设计,包含一系列完整的资源内容,例如资源共享课就包含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演示文稿、教学录像、教学案例、作业试题、实习资源等多个栏目。对这些栏目点击量的统计与分析,有助于课程开发者更好的把握资源建设中的重点,有助于网站设计者在设计网站时突出课程重点内容。同时课程点击量的统计有助于高校管理者更好的了解本校师生的关注点与学科侧重,进而对其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的决策提供参考。本校师生对于本校课程资源的评价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参考价值,更加有利于课程的完善、有利于增强师生互动,有利于提升课程资源的利用率。

二、关联主义学习理论对开放课程平台建设的启示

关联主义学习理论被誉为“里程碑式的”数字时代学习理论。其创始人加拿大学者西蒙斯把学习描绘成大量节点相互联结构成网络整体的过程。他认为我们今天的许多知识不是存在于心智之中,而是分散在许多个体、图书馆、网络上的各种站点和软件之中[3]。关联主义思想的基础是“网络”,而网络又包含节点与连接。西蒙斯认为“信息”就是节点,“知识”是连接,“理解”是网络的突现特征,学习者通过“路径寻找”与“意义建构”对知识领域进行探索和协商,其中路径寻找涉及信息导航的各类线索,意义建构是创建连接的过程,学习者通过人工制品来表征自己对知识的理解[4]。关联主义学习理论对于高校开放课程平台的建设而言具有以下几点启示:

1.平台应包含各类课程资源,实现资源的聚合

网络学习关键在于找到信息源,在拥有丰富的节点关联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突破限制,获得更多的信息。课程平台的建设应聚合学习者进行探究和解决问题的相关资源,这些资源应是便于学习者自主学习,并可及时给予学习者帮助的。这里的聚合不是简单的将所有课程的超链接整理在一起,而是要根据不同课程资源的特点,分类整合。在保证原有课程内容框架的基础上可进行适当调整,同时应设计出不同的课程模板以满足不同类型课程的内容呈现。

2.平台应注重学习者的知识管理

网络在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了冗余和凌乱,容易造成学习者的迷航。关联主义认为“管道比管道中的内容物更重要”[5]。课程平台不仅要实现资源的聚合还应重视学习者个人的知识管理,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功能,以便于学习者更准确的找到资源。

3.整合社会性软件,扩展学习网络

社会性软件是以面向个人的服务为基础,支持群体相互作用的软件,通过最大化满足个人服务需求,实现可能产生的社会群体价值效应[6]。与传统软件相比,社会性软件在更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真实存在和真实关系,同时促进了建立在这些信任特性上的信息和知识交换[7]。学习者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会性软件,主动将资源分享到自己周围的社会网络中,实现超越个人空间的更多的交流与互动,从而进一步扩展学习网络。

三、高校开放课程平台的设计

通过上述分析,平台在设计时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作为各个高校最优秀的课程资源,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应被整合到平台中来,这样做除了可以实现知识节点的聚合,为师生提供了方便的资源获取通道,还可以解决这些课程资源分散存储、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其次,引入社会化标签的概念,社会化标签是一种灵活、开放的分类方式。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标签对资源进行标注并可以收藏课程,用户通过收藏夹来管理自己的课程,同时每个标签相当于用户对资源的一个分类,其他用户也可以按照标签搜索课程。第三,整合社会性软件的功能,用户可以方便的将课程信息一键分享到社会性软件中,便于同学之间或共同兴趣爱好者之间的共享与交流,实现了学习网络的扩展,弱化了以往人机交互所造成的人际孤立的感受。第四,平台应增加统计与评价的功能,管理者可以通过统计功能来查看每门课程的访问量以及课程内容中各个栏目的访问量,还可以查看用户对于每门课程的评价。对于这些统计与评价数据的分析,将有助于课程的开发与管理者更好的了解课程资源的应用情况,从而帮助课程开发人员进一步完善课程资源的设计,给出开放课程资源建设的发展建议,更好地促进开放课程资源的应用。

具体来讲,本研究将高校开放课程平台的用户类型设计为:一般用户与管理员。其中一般用户使用平台可以搜索课程、浏览课程、下载课程资源、观看课程录像、添加课程标签、收藏课程、分享课程到社会化软件、对课程发表评价等。管理员主要负责上传课程资料、修改课程信息、发布公告、用户管理、课程管理、系统设置、查看统计信息与用户评价信息等。根据用户的功能分析,平台功能架构设计为平台首页、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统计与分析、管理员平台六个模块。平台功能框架图如图1所示。

1.平台首页

课程搜索功能可提供按课程名称搜索、按学科分类搜索、按学院搜索、模糊搜索几种搜索方式。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的部分将显示最近更新的五门课程。平台公告是按照公告发布时间顺序显示最新的5条公告。用户登录功能可根据不同的用户角色给予不同的操作权限,不同的用户登录后显示不同的操作界面,匿名用户不需要登录。一键分享功能可将平台首页分享到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社会性软件中。友情链接可由管理员添加相关网站的链接。

2.精品课程

该模块中将包含国家级、市级、校级、校级建设四类精品课程,每一类显示最近更新的5门课程,点击课程类别的标题将进入相应的课程列表。在课程列表中可分页来显示所有的课程的基本信息,包括课程名称,主讲教师,所属学院,学科类别,课程简介、社会化标签等。点击课程列表中的课程名称可进入该课程的内容页面,精品课程的课程内容页面包含教师团队、课程介绍、课程大纲、教学课件、授课录像、试题作业、参考资料等栏目,同时管理员可按实际情况增添栏目。每门课程均设计有课程收藏的功能,登录的用户可直接为课程添加标签并收藏,未登录用户将提示其登录。用户登录后将在用户名处显示个人收藏图标,通过其可进入用户个人的收藏夹。类似课程收藏,在课程列表的每条课程信息中以及课程内容页面里都会有一键分享功能的图标,点击可将课程分享到社会性软件中。课程搜索功能与平台公告中的一致。

3.视频公开课

由于视频公开课数量有限,本模块直接显示课程的列表,列表显示所有课程的基本信息,点击课程列表中的课程名称可进入查看课程内容的页面,页面突出展示课程视频,同时还包括课程基本信息,以及一键分享、课程收藏、课程搜索等功能。

4.资源共享课

该模块显示栏目视频公开课模块相同,但查看课程内容页面有很大区别。资源精品课程根据其课程特点,课程内容页面主要包括教师团队、课程概要、拓展资源、其他资源、教材及参考资料目录等栏目,其中课程概要按照章节显示课程内容,各章节知识点与习题资料在相应章节处显示。

5.统计与分析

该模块显示所有课程的统计与评价信息。课程列表中将会显示每门课程基本信息以及统计与评价的图标。点击统计图标进入课程统计页面,可查看课程内容页面中各个栏目的点击数量,如教学大纲、授课录像、教学课件等。点击评价图标进入课程用户评价页面,查看用户评价的内容。

四、小结

本文从高校开放课程资源的应用现状入手,通过调研与文献分析,总结出了当前高校开放课程资源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认为高校应该建设一个聚合本校自有开放课程的共享平台,来缓解当前高校开放课程资源利用率低的现状。进而在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的启发下,设计了一个高校开放课程平台的功能框架,旨在为本校学生进行网络自主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为本校教师更好的利用网络课程辅助课堂教学提供优质的资源,亦能与社会学习者共享,提高学校知名度。

参考文献:

[1]路秋丽,孙华等.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0(4):49-54.

[2]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43/201111/126346.html,2011-10-12.

[3]胡壮麟.谈Siemens的连接主义[J].外语电化教学,2008(5):3-9.

[4]樊文强.基于关联主义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及其学习支持[J].远程教育杂志,2012(3):31-36.

[5]西蒙斯,李萍.关联主义:数字时代的一种学习理论[J].全球教育展望,2005(8):9-13.

[6]司威.社会性软件与网络教学平台整合策略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2:17-18.

[7]毛向辉.学习的互联法则[J].中国远程教育,2003(22):70-73.

(编辑:王晓明)

作者:曹茜 郝超平 徐世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科学发展观企业财务定位论文下一篇:基于优质护理的急诊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