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主观性试题的解题失误和对策

2023-01-12

一次次的月考, 再加上期中和期末考试, 当成绩下来的时候, 作为老师, 你可能正在为你所教的学生政治平均分不如同轨班级而苦恼。要是仔细的对试卷得分情况分析一下, 就会发现一个特点, 在选择题上同轨班拉开的差距并不大, 分数差距主要是在主观性试题上拉开的。得高分是老师和学生共同的愿望,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得高分呢?我认为关键是找到失误所在, 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学生答题时存在哪些失误呢, 又如何解决呢?下面就说说我的看法。

1 审题抓不住重点和关键词

主要体现在不会审材料, 抓不住材料的中心关键词;不会审问题, 抓不住问题的实质和答题角度。试题中的热点材料往往就是为了提示答题角度, 这千万不能错过。

例如, 我们在答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习题时, 就可以从材料“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祖国、人民、科学、劳动、互助、诚信、守法、艰苦奋斗”这八个关键词中找出八个答题角度。如果抓不全这些角度, 学生就会丢分。所以在教学中必须常常注重分析方法的传授, 俗语说的好:“授人之鱼, 不如授人之渔”, 可见, 分析材料的方法对于得分是多么重要。

除了重视热点材料的词语以外, 有时更应该重视问题中的重点词语, 这也是提示你答题角度的地方。

比如2008年全国一卷中的38题:

材料一:2007年以来, 国际市场粮食价格持续上涨, 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 30多个国家由此发生民众的抗议和骚乱, 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抢购大米等食物的风潮, 粮食危机有向世界蔓延之势。

材料二:在过去五年中, 我国政府从加强农业基础入手, 把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 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全国粮食连续四年增产, 储备充足。

(1) 为了防止粮食危机蔓延到我国, 造成粮食价格大幅上升, 我国政府应采取哪些政策措施? (14分)

(2) 运用政治常识分析我国政府对粮食连续四年增产所起的作用, 并举例说明。 (8分)

(3) 结合材料阐述我国政府着力抓好粮食生产所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道理。 (10分)

本题是一个典型的政治学科内综合试题, 提出了一个热点话题, 就是国际市场粮食价格持续上涨的问题。通过两个材料来考察学生对我国采取的政策措施的认识, 同时把政治学科中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运用到材料中。

整个考题一共有3个问题, 其中第1问所占的分值最重, 有14分。这一问很明显是一道经济题, 但部分学生在考场中由于审题不清, 只是注重了“我国政府应采取哪些政策措施”误以为是用政治常识的内容来回答, 造成失分现象。

要想解决审题中存在的问题, 要做到以下四点:

首先, 精确审材料。必须把题目设置的材料读懂、读透, 至少要读两遍。第一遍是通读, 其目的是抓住材料的中心和主题。第二遍为细读, 理清材料包含哪几个层次。这就是分析材料的能力, 也是政治学科中对学生要求的基本能力。

其次, 审设问。研究设问的角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特别注意“如何体现”与“体现了哪些原理”, 这两种提法有质的不同, 是高考常见问法。

再次, 审知识范围。明确每个设问要求运用的是政治学还是哲学或是经济学的观点或原理去解答。

最后, 审方法。分清是归纳法还是演绎法, 确定答题的基本思路。

2 答题不会组织语言, 乱答一气

主要体现在:

(1) 语言通俗化, 不规范, 不简洁, 啰里啰嗦, 乱答一气。

(2) 知识学得过死, 灵活性方面不足, 要么仅仅是将书本知识整体搬到试卷上面, 要么完全脱离理论就事论事, 出现两张皮现象。

(3) 缺乏应有尽有的内在逻辑性, 答题时一逗到底, 不同的理论没有划分层次。

(4) 把握不准题目的关键词语和命题意图, 答非所问。

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答题的规范性, 关系到得分的高低。

比如, 这次我们月考的一道主观性试题:

材料:2008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及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的资金, 均高于去年。通过中央和地方财政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在全国城乡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从2008年秋季起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在全国农村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用两年时间将筹资标准由每人每年50元提高到100元, 其中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参合农民补助标准由40元提高到80元。”

结合材料, 分析说明财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15分)

学生答这道题时存在三种现象:

一是把课本上所学的财政的五条作用直接答出, 财政能够有效的调节资源配置;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没有联系任何材料, 这样的学生只能给三分之一的分数。

二是注重了联系材料, 但是在答题的部分没有任何层次性, 整个答题部分是几个逗号隔开, 一直到答题结束。这样的学生我们在阅卷时只能给一半的分数。

三是在回答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这一条时, 学生不会灵活运用, 试题答案给的是有利于巩固我国的国家政权, 材料中的做法有利于农村社会稳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物质保证是在强调财政用于国防建设。

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呢?

首先, 主观题答案由两大要素构成:一是理论部分。要求准确选择与解题有关的基础知识, 陈述准确、简洁。二是论述题部分。要求在论述过程中, 把学到的知识和题目材料所对应部分挂起钩来, 或是用理论分析材料, 或从材料中提炼出观点。总之两者要有机结合, 顺理成章。

其次, 近几年的高考主观性试题中, 在命题上大多通过运用新材料, 设置新情境来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并且在材料所反映的问题设置上, 模糊性越来越强, 这就要求学生不仅在审好题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筛选, 找准关键词, 而且还要找出答题的依据和切入点;寻找试题与课本的关联点, 作为解题的依托;要恰当地使用政治术语, 条理清楚、逻辑严密。

3 结语

学生答题时除了存在上述两个问题之外, 还存在着错别字尤其是理论部分的关键词错字严重, 卷面答题时造成的污损严重等问题, 由于这些不是主要问题, 所以不再一一论述。

摘要: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是取得考试好成绩的法宝之一, 政治主观性试题在命题意图上坚持应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突出考查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考生在设计主观性试题答案时, 找到问题所在, 抓住重点, 巧妙组织语言。

关键词:主观性试题,重点词语,语言组织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英语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一篇:基于组件的房产测绘数据与GIS一体化集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