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企业预算管理论文

2022-04-16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旅游文化企业预算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随着国内旅游消费比重不断增加,旅游文化企业如何面对发展中的问题,尤其是如何面对更为激烈的竞争、不断庞大的消费群,把握企业自身全面预算非常关键。在我国全面预算管理逐渐被于许多大型企业作为一种重要的经营管理手段,但是由于目前国内许多旅游文化企业预算管理模式较为落后,达不到理想的管理效率,同时全面预算管理实施落实不到位。

旅游文化企业预算管理论文 篇1:

民营旅游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需求日趋多样化,对旅游的要求更是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刚需。旅游企业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下,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相对薄弱的内部管理制约了旅游企业的发展。财务内控管理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工具,能够影响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文章在分析加强民营旅游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性基础上,探讨了民营旅游企业财务内控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了完善民营旅游企业财务内控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民营旅游企业突破发展瓶颈,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关键词:旅游企业;财务内部控制;民营企业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世界有目共睹。旅游作为综合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未来十年,大型非旅游资本也将快速进入旅游业,作为现有旅游企业,如何在原有基础上稳扎实打,占领市场,就要进行管理上的提高与突破,特别是对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管理,运用新思想新科技不断的完善,建立一套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财务内控制度。

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度是指企业根据自己生产经营特点与人员组织情况,对企业的资产管理、战略计划、会计数据等进行有效管理,确保各项数据的真实准确,从而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发展。

二、民营旅游企业财务内控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旅游企业由于多种因素导致大部分为中小民营企业,且以家族式、粗放型的企业模式,高层管理者以销售为主导,追求短期利益,对内控制度与风险意识认识不足,尤其对内部控制中的财务内控管理更是概念模糊。有些企业虽然设有内控岗位,但形同虚设或监督不到位,或存在信息系统不健全等弊端。长此以往,必然对企业产生不利因素,阻碍旅游企业发展的步伐。

(一)旅游企业内控人员的职责分工不明确

旅游企业都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财务人员通常身兼数职,对审批、授权及不相容职务都没有进行明确的分离,对于内控制度的建立与执行是很大的阻碍。财务内控就是为企业决策层控制资金动态,规范业务操作的手段,为决策层提供制定企业战略方针与改进方案提供数据资源。内控的执行需要企业各个部门按制定的岗位职责向财务提供信息,这是一个全方位相互配合的体系,有一个环节不遵守必然会影响到整个内控运行的效果。

(二)旅游企业未对预算进行有效的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在中小型企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是企业财务内控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目前许多的旅游企业对预算认识不清,没有引起重视,使之没有在企业管理中运行全面预算管理,或者有预算体系,但是因为操作起来涉及面广,工作量增大,而没有具体实施。另外有些企业没有考虑到时效性,预算方案没有在第一时间进行制定,使预算没有发挥作用,对企业内控制度的全面开展形成阻碍。

(三)财务内控监督机制有待完善

旅游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很多都过于简单,有些就以财务的操作规范来代替财务内控制度。这样必然会对企业财务内部核算和管理的准确性造成影响有些企业虽然有比较系统的监督机制,但由于公司没有统一思想或受其他的限制,造成制度的空置化。财务内控监督机制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制定,逐步完善。

(四)企业财务内控信息化管理水平不足

网络的普及,大数据的发展,传统财务内控管理已跟不上社会经济的发展。针对财务数据的不断增多,财务工作效率低下,一方面是重复劳动,另一方面资金利用率低下。同时许多企业的财务人员对信息化技术没有全面的了解掌握,导致实际工作中无法有效开展。信息化的开展需要资金设备的投入,这对中小企业来说也是个不小的负担。但是在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如果还是沿用传统的财务内控制度必然会难以适应。信息化技术是把双刃剑,在提高效率,改善工作时效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着较高的系统风险,需要及时维护,不然反而加大财务风险。

三、完善民营旅游企业财务内控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财务内控岗位的职责分工

企业的管理自上而下,首先,应该是管理层作为示范,对财务内控管理引起重视,支持并带动企业的其他人员,使企业全体员工参与到内控的管理与执行中来。其次,企业建立的内控制度,要与实际相符合,帮助员工自我成长,让财务内控制度形成企业自身的一种文化。在前期的基础上,建立合适的岗位设置,不相容职位的分离,形成每个部门间的相互监督,使财务部门能够贯穿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实现财务内控制度的目标。

(二)全面预算管理的推广

全面预算是企业财务内控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涉及的工作内容比较复杂,关系到企业的各个部门,许多的旅游企业没有充分的开展与实施,而是将其归为财务部门的工作,只停留在费用控制的层面。片面的认识导致企业预算发展进程减慢,与企业生产的高度发展不相融合,最终导致企业发展瓶颈。全面预算是以公司决策者为领导,管理人员共同参与的一次活動,财务部门负责总编制。首先,预算目标应与公司的战略规划相结合,通过年度、季度、月度的计划,并将零基预算、滚动预算等方式融合在一起。实现预算目标的细分化,减少预算的偏差。其次,需要企业各个部门的配合,相互合作,例如,在旅游企业的团队业务中,首先是业务员提出要求,操作员进行线路方案的设计规划,导游人员进行实地工作,财务人员的后期结算,每个环节都是相互合作下的产物,财务人员在前期就需进行预算,并跟决算相对比,考核预算的执行情况。通过各部门资源的整合才能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最后,在全面预算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企业财务内控制度,旅游企业需要对自身运营情况进行定期的检查,例如销售、研发、操作等,然后进行分析,利用得出的数据总结出企业费用产生情况,找出不足与纰漏,进行改进,将全面预算的理念贯彻到企业的每一个人。在新产品的开发中,更应该进行预算与考察,避免企业中出现的不利因素。

(三)建立健全财务内控监督的制度

企业成员在执行内控制度时,如果后期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监督机制,必然会影响到执行力。建立完善的财务内控监督制度,需从多方面考虑。首先,在职位的设置时,要充分考虑到相互间的监督与牵制设置,不能为了节约企业成本而减少人员,从合理的分工,优化方案等方面,来达到高效精简的目的。其次,要加强企业财务内部的审计职能,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设立独立的审计部门,有专业的审计人员进行操作,避免了传统的由财务人员兼职审计职能,做到了真正的公正性、公平性、真实性。同时审计审核的不仅是财务部,整个公司运作中的重要团队,投资项目以及大额资金的使用都是需要审核的,以期达到真正的监督,促进企业健康的发展。

(四)促进财务内控信息化的建设

旅游企业涵盖的内容多样,建设信息化系统有利于企业内部的资源共享,增加了內控的执行力度,提高财务内控的效率。通过大数据的运用,提高了企业财务内控的分析处理能力。数据是最有力的说明,通过数据对比,企业可以更快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还可以建立同行业间的信息平台,在网络时代,信息资源的共享是市场发展的必然现象。另外一方面要做好财务数据信息安全维护工作,加强系统软件的更新,及时对财务数据进行整理归纳。再次,做好企业财务数据共享的时效性,企业各个工作环节的数据要及时汇总与处理。通过信息化管理,加强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使数据不再单一,而是跟企业产品一样,成为流动的生产线,从而提高企业的资金使用率,为企业增收创收。

(五)创新财务内控管理体系

创新不仅是硬件上,更重要的是软件的提升。首先是对财务内控制度的创新,完善的财务内控制度是财务内控工作开展的基础,首先,根据企业的不同状况建立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财务内控制度,而不是照抄照搬。制定内控管理的标准化、公开化。设立独立部门进行监督,强化内控管理的执行力和独立性。其次,全面开展财务内控管理制度,管理层引领员工共同重视内控管理,并将制度落实到企业生产的各个工作环节中,与财务部密切结合,联动数据,充分挖掘内控管理的价值与作用。最后,做好监督考核工作,形成全面预算、开展工作、监督实施、考评成效的四步骤,绩效的考核可以采用利润中心、成本中心等方式,坚持财务内控管理的科学性与实践性相互补。对员工队伍进行强化认知,使企业内部形成内控管理的良好氛围。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与优化,当务之急就是要创造一个全员思想上、行动上认同的内控管理氛围,并且定期进行学习考核,使之成为常态,这样才能让企业拥有更持久的生命力。

(六)构建企业风险内控体制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旅游企业竞争激烈,同时风险加大,这更要求管理层加强企业风险意识,打造企业内控中的风险体系。对企业经营中可能涉及到的各类风险设置专门的内控管理方案。通过疏通,转嫁,尽量把风险降至最少,从源头进行控制。如果风险一旦发生,在内控制度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估,有目的性的解决。企业中的风险大致可分为三类:财务风险,这是最常见也是最难避免的,在内控管理制度中需要提高整体的管理水平与员工素质,通过规范工作流程对经营活动进行掌控。使财务人员的工作标准化,规范化,降低财务风险。经营风险,旅游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难免会遇到各种的生产性风险,例如,旅游团队行进途中的意外事故,财产物品的损失等等,这些方面的风险,旅游企业可以通过保险进行风险的转移。第三种是不可抗力风险,就如2020年出现的新冠病毒疫情,所导致的旅游企业全线停业。对于风险,有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便可以尽可能的减少或将损失降至最低。旅游企业通过内控机制,节流开源,利用内控制度中的风险基金共渡难关。

四、结语

综上所述,民营旅游企业还处于发展期,在财务内部控制的制度上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大力推进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完善与更新是旅游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旅游企业只有直视自己存在的不足,积极改进应对方案,迎难而上,才能走出发展的逆境,迎来整个民营旅游企业快速发展的春天,未来可期。

参考文献:

[1]曹雪峰.全面预算管理在民营企业财务内控中的应用[J].时代经贸,2018,36(13):31-32.

[2]彭章强.企业内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知识经济,2017(05):124-125.

(作者单位:浙江风光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作者:陈意清

旅游文化企业预算管理论文 篇2:

旅游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问题探析

摘 要:随着国内旅游消费比重不断增加,旅游文化企业如何面对发展中的问题,尤其是如何面对更为激烈的竞争、不断庞大的消费群,把握企业自身全面预算非常关键。在我国全面预算管理逐渐被于许多大型企业作为一种重要的经营管理手段,但是由于目前国内许多旅游文化企业预算管理模式较为落后,达不到理想的管理效率,同时全面预算管理实施落实不到位。因此,为了推进企业预算管理可以成功的开展,本文就企业实施预算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认真对待并进行科学分析,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作战策略。

关键词:旅游文化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作战策略

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人们生活质量越来越高,对于旅游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不仅仅局限于游玩,人们对旅游设施配套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加速了我国旅游企业的发展。然而,目前旅游企业在全面预算管理这一环节出现了一些问题,对旅游企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失去了管理的有效性[1]。在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旅游企业应当着重提升其重视程度,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应对方案,从而节约了企业成本预算,并强化了企业整体管理控制能力,让旅游文化企业得到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旅游文化企业在全面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管理意识薄弱,观念有待转变。

由于旅游文化企业对预算管理不够重视,直接复制其他行业的预算管理方法,造成没有独特的自身预算管理方案。许多旅游文化企业对预算管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导致旅游文化企业实施预算管理困难,难以开展后续工作[2]。预算管理工作需要各部门极度重视,并全面配合其落实到位,做到由企业制定的科学作战策略出发,而不仅仅是面子上的工作,不能由于缺乏预算管理的执行意识,造成预算编制和后期工作脱节,在旅游文化企业管理中不能充分体现预算管理存在的价值。

(二)预算管理程序有待优化

预算管理程序指的是预算编制、预算审批、预算执行、预算调整、决算的编制和批准,这五项环节环环相扣,但是目前国内旅游文化企业对预算管理的认知度还不够,预算管理程序需要进一步优化。许多企业都未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致使企业管理中的预算管理得不到有效的发挥,不能完全发挥作用。在预算管理的五个环节难以准确的实施,就是由于对本身存在的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导致未能通过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环节制定相关成本管理工作。

(三)全面预算管理组织体系尚不健全

全面预算管理是通过预算对企业内部的经济信息进行资源整合,科学有效的完成企业制定的战略目标。企业应当全员参与,全过程以及全方位的实行预算管理。但是,部分旅游文化企业不能根据本行业科学完整的方法分配内部财务、实物以及人力资源等,难以做到由预算来监控企业财务状况[3]。甚至,企业各部门的观念中,认为只有财务部门对预算管理负责。目前,多少还是有些旅游企业没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完善的规章制度,导致全面预算管理实施进度变得缓慢,甚至给企业带来更多棘手的问题,使得企业经营效果不理想。

(四)预算编制方法简单,没有自身的特色。

现如今国内一些旅游文化企业大都是沿袭过去的较为简单的预算方法进行预算编制,然而过于简单的方法可能会限制企业的发展,造成一些预算过程中的缺陷不能体现出来,问题将得不到处理,企业未来也就得不到健康的发展。当今社会已步入信息时代,旅游文化企业发展更是需要现代信息技术,但是国内很多企业信息化水平有限,没有办法提供更多的信息化平台,令企业后期信息采集工作很难顺利开展下去,难以控制企业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和实用性。

二、针对全面预算管理问题的相关整改措施

(一)根据企业特色,选择适合本行业的编制方法

高效的旅游企业管理工作需要科学完整的全面预算管理组织体系,完善的预算管理系统可以加速实现旅游文化企业的战略目标,充分施展企业预算管理部门的价值,通过科学管理企业内部高层管理人员编制和预算管理人员编制,旅游文化企业整体预算管理专业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

部分旅游文化企业采取的还是较为简单的增量预算编制方法,随着时代的进步,企业还是沿袭过去的传统模式,多多少少会出现一些问题。为提高预算编制这一环节的准确性,首要任务就是改变传统的预算编制方法,设计出科学灵活的编制方法[4]。预算编制主要方法有固定预算、弹性预算、增量预算、零基预算,参考先进行业各项预算状况,灵活的根据企业管理活动中发生费用预算、采购预算等选择适合自身特色的编制方案。经过科学的对比分析,找到属于企业自身需要变革的地方,完善企业预算管理,提高企业效益。

(二)增強预算管理意识,树立正确的全面预算管理思想

预算管理与旅游企业管理各部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然而想要全面实施预算管理,企业所有员工都要增强预算管理意识。首先,企业员工应该了解预算管理的重要性,组织全员积极主动的参与,增强对预算管理的认知。 日常工作中有组织地定期培训全面预算管理的相关知识,真正的了解它的涵义,在预算管理过程中学会思考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由上而下的对预算管理养成重视它的习惯,从而提升企业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让企业所有工作人员具备正确的预算管理思想。其次,处理好公司内部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工作需要有领头人带领责任部门协调各部门高层向下级下达指令,促使企业日常管理工作有序的顺利进行。例如,企业应当定期召开部门会议,在会议上可以各抒己见,工作上出现的预算问题及预算过程中断的问题可以及时在会议上得到解决,做到相互监督的作用,从而就不存在难以执行下去的问题了。

(三)进一步强化预算评价、考核、激励机制。

大家都知道权、责、利三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常旅游企业在全面预算管理结果出来后,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数据处理,在这个环节必须建立符合本企业特色的考核机制,让企业所有工作人员的利益与制定的考核机制挂钩,那么公司员工会更加的努力工作,大家相互监督,全面预算管理就能够严格执行下去。人生需要激励,工作上同样需要奖励,而且基本上公司都会设立奖惩制度, 但是激励制度需要从企业实际状况出发,根据企业自身的处境,以及了解各个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激励制度,从而让企业所有的工作人员变得更加爱岗敬业,由此动员企业各部门关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的目标,也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充分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随着时代的进步,全面预算管理已然是旅游文化企业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在宏观上预算管理促使企业管理人员可以操控公司全局,因此这种完善的系统管理促使决策者作出科学合理的战略目标。目前国内还是没有健全的配套预算管理体系,缺乏预算管理意识等各种问题,各部门树立科学的全面预算管理观念,积极配合落实工作,充分发挥其效力,提升企业竞争力,让企业由发展到成熟,真正做到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涛.旅游集团全面预算管理的问题及对策刍议[J].财经界(学术版),2016(08):102+165.

[2]刘承发.旅游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问题探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09):68-69.

[3]宋耿林.浅析旅游文化企业实施预算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学习,2018(19):87.

[4]宋水莲.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问题及措施[J].全国流通经济,2018(36):49-50.

作者:吕桂芳

旅游文化企业预算管理论文 篇3:

中国演艺产业银行投融资机制研究

摘   要:当前演艺产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凸显,为解决演艺产业的银行资金获取能力弱、信贷融资机制与演艺产业匹配度低、演艺产业银行投融资的基础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我国应从需求端提升演艺产业自身实力,从供给端调整银行供给侧投资机制,从环境端健全投融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为演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资金支持。

关键词:演艺产业;银行投融资;投融资机制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21.05.004

演艺产业是以演艺产品的策划、创作、制作、演出、经纪、营销、衍生服务等相关组织机构和个人共同构成的产业体系,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给演艺带来了机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2018年,全国演出市场主体数量、从业人数、演出场次年平均增长率超过10%。演艺产业虽在政策支持之下日益发展壮大,但其投融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演艺企业发展的瓶颈。

一、中国演艺产业银行投融资机制现状

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文化市场的放开,演艺产业的融资环境得到一定改善,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成立文化专营银行机构

2010年1月,北京银行宣武门支行成立文化创意产业金融服务中心,成为我国第一个文化产业专营金融机构,目前北京银行已成立文创支行十余家。2013年10月,杭州银行设立全国首家文创专营银行,专注于服务杭州市文化创新企业。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以及各地的部分商业银行也相继开设文创支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二)丰富演艺产业的银行投融资方式

当前演艺产业的银行投融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政银合作模式。2016年12月,北京开启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补贷投”联动金融服务,由政府搭建平台进行补贴,推动银行、融资租赁、股权投资等金融机构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北京市文资办与15家银行签订了2000亿元的文化创意企业授信额度。二是各类质押贷款。中国工商银行推出文艺演出项目贷款,以演出项目票房为质押物发放贷款;北京银行开发了“创意贷”,包含针对表演艺术、电影电视、动漫游戏等产业的十项子产品;中国建设银行的振兴演艺服务通过门票质押为演艺企业提供短期流动资金贷款,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流动资金问题。三是文化基金担保贷款。上海大剧院的音乐剧项目《狮子王》由上海市文化基金会作为保证人,在中国建设银行获得4000万元担保贷款;上海城市舞蹈公司的《天鹅湖》国际巡演项目,同样由上海文化基金会提供担保,在光大银行获得800万元担保贷款。四是合作开发新业务。天津滨海农商银行与北方演艺集团在天津文化惠民卡等项目上开展深度合作,全市38家网点均可办理天津文化惠民卡,市民支付100元购卡后,可获得额外的400元看戏补助;广州大剧院与光大银行合作,光大白金及以上级别信用卡支付即可享受“200元购400元广州大剧院优惠权益”。

(三)完善演艺产业的金融基础环境

国家从无形资产评估与交易、企业征信、融资担保、投融资协会和联盟等方面逐渐夯实演艺产业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文化金融基础环境。一是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与交易。在评估指导方面,2016年3月,中国资产评估协会颁发《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指导意见》,规定了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的具体内容和方式方法;2017年9月,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修订并实行《知识产权资产评估指南》。在产权交易方面,2009年6月,国内第一家文化产权交易所在上海揭牌;2009年11月,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挂牌,其目标设立为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产权交易、文化产业投融资、文化企业孵化以及文化产权登记托管平台。二是文化产业融资担保。2009年3月,北京公布的《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担保资金管理办法(试行)》要求设立担保资金,对文化产业相关担保机构提供担保补助,对机构的再担保费进行财政补贴;2013年9月,陕西省成立文化产业领域内的专营融资担保公司,以担保增信的方式帮助文化类企业从银行处获得信贷融资。三是文化产业投融资联盟和投资基金。2017年12月,广州成立文化产业投融资联盟,联盟涵盖了广东文化产业投资公司、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等9家文化产业投融资公司,基金总规模达500亿元以上;2020年11月,中宣部和财政部共同发起成立中国文化产业投资母基金,基金目标规模为500亿元,首期已募集资金317亿元,支持文化企业改制重组和并购,促进文化资源整合和产业结构调整。

二、中国演艺产业融资困境

(一)演艺产业的特殊性决定其银行资金获取能力低

1.演艺产业规模整体小,尚未形成成熟的收益模式。目前国内演艺产业尚处于产业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大部分演艺企业属于中小微企业,产业内部结构分散、集中度低。一次性、直接性的演出门票收入在演艺企业总体收入中所占份额较重,演艺资源整体的衍生程度低,产业延伸的广度和深度不强。这种格局造成了演艺企业没有成熟稳定的经营模式,企业持续盈利能力存在不确定性,银行无法根据其财务状況进行准确的贷前评估。

2.演艺产业风险系数高,缺少有效的风险缓释措施。演艺产业在日常的生产经营中无可避免地面临着诸多风险,如意识形态监管方面的政策风险、同质化演出方面的知识产权风险、体验式精神产品需求层次复杂方面的市场风险,演出作品在投入市场前难以根据市场价格体系予以估值。在这种情况下,舞台演出就无法确保稳定的现金流,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使演艺企业逐渐丧失了对银行机构的投资吸引力。

3.演艺企业管理水平低,融资途径受惯性思维影响。从客观方面来说,众多演艺企业的管理水平尤其是财务管理水平低下,其财务报表往往没有经过第三方机构审计,甚至会出现财务数据缺失和信息不透明的情况,这就导致企业在融资时无法提供可信的财务数据,银企双方难以达成信任关系。从主观方面来说,演艺企业融资长久以来以内源融资为主,辅之以少量的熟人借贷和赞助,缺乏必要的银行融资意识和演艺金融人才,对于银行产品、业务流程、相关法律法规知之甚少,财政性融资与市场融资结构严重不协调。

4.演艺企业担保能力不足,无形资产的保护意识弱。现有金融体系在融资担保方式上重视土地、房产等“硬”资产,而演艺企业以版权、专利权、品牌价值、特许使用权、未来演出收益权等无形资产为主,轻资产属性导致其担保品少,往往需要其他增信措施。近年来得到无形资产质押贷款的多是大型文化企业和政府推荐项目,中小微文化企业获取质押贷款很少。此外,演艺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依然薄弱,不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的情况屡见不鲜,更是加大了融资担保难度。

(二)银行机构的信贷机制不适合演艺产业

1.银行投资意愿低。虽然有一定数量的银行机构开始建立文化特色支行,将文化产业作为重点服务产业,但出于对银行系统内贷款规模、增量、盈利能力等绩效考核指标的考量,大部分文创支行依然倾向于对贷款金额大、期限长、抵押物充足的企业放款,对业务开展缓慢且高风险的演艺企业支持力度相对较低。与此同时,银行系统内部对文化产业的相关专业人才和授信经验积累不足,高机会成本便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银行从业人员支持演艺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银企信息不对称。由于演艺企业点多面广、信息分散,又缺乏有效的文化金融对接平台,银行机构对演艺产业的艺术规律、品牌价值、运营模式、资产定价和潜在风险等信息不甚了解,银行在信贷双方中通常处于不利地位。在做出授信决策时,银行若要准确判断演艺企业的经营能力及其投资项目的质量,要花费高昂的人力、物力、财力费用。为了节省管理成本、有效控制风险,银行机构对演艺产业常常持谨慎态度。

3.银行信贷审批周期长。中小微演艺企业对接的大多是基层银行,但知识产权、收益权质押贷款等适用于演艺企业的创新金融产品的审批权限多集中在省一级分行。在实际操作中,基层行要将企业的相关经营状况和项目报告在系统内逐级上报、层层审批,而上级银行因对融资企业缺乏了解,往往下派人员展开新一轮的信贷调查,这不仅延长了银行贷款的审批时间,也增加了演艺企业的银行融资难度。

4.银行融资成本高。银行机构进行利率定价时,通常综合考虑企业的定性评分和融资风险度。在定性评分上,以有形资产、净利润和现金流为基础的评分机制提高了初创型演艺企业的融资门槛;在融资风险度上,演艺企业的高风险将带来高利率定价,并附加足额抵质押物、强力保证人和中介费等条款,进而加大了演艺企业信贷融资成本。

(三)演艺产业融资的基础服务体系不健全

1.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体系。在现有的文化金融政策体系下,政府对于银行的演艺产业投资方面没有相应的引导机制,银行投资方密切关注的法律权益保护、政策优惠等实际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这就降低了区域内银行机构对演艺产业的投资信心,大多数有投资意向的银行还在处于利弊权衡状态。

2.缺乏完整的知识产权评估流转体系。我国现有评估机构的评估人员水平参差不齐,评估标准不统一、程序不规范、对象界定不清晰,特别在知识产权评估方面公信力和权威性不足,存在一定的主观性,金融机构普遍不认同。另外,国内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无形资产交易流转 (二级)市场,各区域内的交易流转市场条块分割严重,信息共享程度低,一旦演艺企业发生违约,银行机构无法通过知识产权的有效流转来回收不良贷款。

3.缺乏成熟的演艺融资担保模式。现阶段,我国还没有专门服务于演艺产业的融资担保机构,而且现有大部分文化产业担保机构都是以财政资金为主要资金来源,还未形成多方力量参与的担保体系。由于政府的人力和财力毕竟有限,现有文化产业担保机构基本上资金规模较小、运行不规范,无法对演艺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融资风险进行有效把握,也缺乏对风险贷款的有效处置措施。因此,现有的担保机构对演艺产业的可担保金额和抗风险能力都受到很大局限。

三、中国演艺产业银行投融资机制优化路径

(一)需求端:提升演艺产业自身实力,巩固产业融资的内在基础

1.紧抓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品牌影响力。面对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态势,出于降低投资风险的考量,理性的银行机构倾向于集中资源审慎贷款给优势演艺企业。鉴于此,演艺企业有必要有效整合其长期积累所拥有的或未来可以获得的资源,使之形成优于竞争对手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及其演出和服务加入品牌价值,进而借助品牌效应来提升盈利能力,克服收益模式不稳定的弊端。杨丽萍、陈佩斯等艺术家品牌,陕西人艺话剧《白鹿原》、华清宫《长恨歌》等节目品牌,东方演艺集团舞蹈培训、广州大剧院合唱团等艺术教育品牌,以及大麦网等演出票务品牌都在行业内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2.加快演艺产业链融合,推进演艺企业兼并重组。面对企业规模小、生命周期短等问题,大型演艺企业应积极寻求产业链内部协同,打通市场培育、内容生产、票务销售、场所运营、艺术培训、演出经纪、衍生服务等演艺产业链上下游环节,发挥规模化、集约化优势来提高运营效率;小微演艺企业则可以通过集合信息流和业务流等方式共享资源,形成战略合作共同体和产业集群,再利用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競合关系增强自身实力,从而获得更多融资机会。面对后疫情时代演出行业的加速洗牌趋势,演艺企业应围绕演艺+科技、旅游、地产、游戏、影视、动漫等大文化热点,开展跨行业乃至跨地区的联合重组与并购,在此基础上挖掘演艺内容的附加价值、开发相关衍生项目、开拓多元营销渠道,最终实现由“内生”到“外延”的跨越。跨界融合企业的管理模式、运营能力、风险防范等方面相对更为成熟,更容易获得金融机构的青睐,实现银行投融资的规模效应。

3.规范财务管理,充实文化金融复合型人才。一方面,以《会计法》《公司法》等为法律准绳,对内制定有关预算管理、成本控制、会计核算和内部审计等重点领域的监督长效机制,对外借助会计事务所来确保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透明度,从而降低与金融机构对接中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打破行业、地域、身份界限,采用高薪聘请、人才柔性流动、无形资产入股等方式吸引文化艺术和金融创新人才;与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高校、金融机构、大型企业集团合作,给在职员工培训文化、金融和管理知识,并实行知识考核与绩效挂钩,引进与合作双管齐下地解决文化金融人才短缺问题。

4.构建演出市场价值评价体系,提供较为可靠的投资依据。借助大麦网平台,在演出行业开创用户观后评论的集结地,收集用户对于演出各元素的评价,如演出调性、创新性、吸引力等。随后将用户的多维评价与各类榜单做相关性论证,形成演出市场的各级评估指标,从而建立评估数据库。商业演出都要经过这个数据库的验证,帮助投资者根据评价的历史数据做出相对准确、客观的市场预测,从而找到维持艺术性与市场性的平衡点。

(二)供给端:调整银行供给侧投资机制,加大对演艺产业的支持力度

1.完善文化银行专营机构的顶层设计,制定有效的激励约束制度。一方面,在机构设置上形成“一行两制”,给予专营支行一定审批空间。总行层面从战略高度对文化金融业务做出顶层设计,明确规定对演艺产业的重点支持范围,细化各类演艺金融业务的审批标准。分支行层面与总行同步,实时总结演艺金融工作中的经验和不足,从中找到可予以广泛推广的共性标准;并结合各个地区的资源优势和业务开展的特殊性,探索开设演艺信贷工厂、演艺金融孵化等形式的特色机构,逐步形成演艺金融的差异化制度与授权。另一方面,针对文化专营机构,设立适用于演艺产业的激励约束机制,从而保障其业务的专注度。激励机制上设置演艺金融专项激励资金,使之与演艺金融的客户数量、投融资额度、业务创新情况、无形资产评估等指标挂钩;约束机制上明确一定比例的金融资源必须投向文化领域,并单独制定演艺金融业务的考核细则,将考核结果归入文化专营银行的年度综合绩效评价中,以此激发银行的演艺金融业务经营动力。

2.创新银行投资方式,丰富适合演艺产业的金融产品。银行可以借鉴美国的银行参股投资、日本的知识产权融资、韩国的产业要素投资等相关经验,立足于国内演艺产业的发展实际,开发出多元化的演艺产业融资产品。一是演艺产业链金融产品。相对而言,大型演艺集团、院线化剧场、大型经纪机构的企业规模、现金流水平、财务数据更易满足银行机构的风险控制要求。银行可以以这几类核心企业为依托,定制式地为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提供综合的投融资解决方案,核心企业的优质信用以及产业链上下游的艺术院团、演出场馆、票务机构、舞美制作工厂、设备提供商等企业日常经营产生的现金流则能够为融资提供一定保障。二是企业联合担保贷款。银行应加大对演艺联盟、演艺聚集区的金融支持,在调查区域内企业间的关联交易、信用等级和财务状况的基础上,提供企业联合担保贷款。首先由一家或多家企业发起,通过政府组织专家评估的方式,将资产规模大、创作实力强、市场信誉高的中小演艺企业集合设立企业联盟;其次由加盟的企业秉承自愿互助的原则缴纳若干担保基金,以此作为融资保证金;最后由企业联盟选择主办银行发放贷款,贷款采用保证金+企业连带责任担保的方式,若某一企业违约,其他企业共同承担违约债务。三是银行互联网金融。借鉴电影行业“票房宝”“娱乐宝”的方式,根据不同的剧(节)目推出文化消费券,并在京东、支付宝等互联网平台展开众筹。消费者以1元的价格买到一张消费券,不同数量的消费券可优先兑换门票和剧(节)目专属订制品,享受停车位、回家专车、餐饮、幕后体验活动等服务,并可在交易平台上实现消费券的公开转让交易。

3.改善银行投资管理方式,形成定制化的演艺投资管理机制。一方面,构建演艺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将成长性、创新性、主创团队、社会效益等相关指标纳入评价体系,针对风险评定在A级以上的优质演艺企业实行白名单制。对白名单内的战略重点客户给予差异化弹性定价,并由企业客户经理、金融产品经理和风险经理共同参与演出项目的实施与监管,从而提升业务吸引力与客户粘性。另一方面,制定演艺企业授信风险评价模式。通过实地调查,对处于不同领域、不同发展阶段的演艺企业融资项目进行分类;综合企业资质、经营模式、投资预算、主创团队、项目制作、销售渠道等因素的权重,研发文化授信工具指标体系;实时监测项目的预算执行计划及生产计划,确立演艺产业特有的授信风险评估模式。

4.有效對接外部力量,组建专业化演艺金融服务团队。为了提高对演艺产业链上中下游的了解程度,银行对外可以通过与中宣部、文旅部、演出行业协会、艺术类院校等部门和机构的有效对接,集合演艺行业专家建立演艺产业专家智库,通过专家咨询来明确演艺产业融资的衡量标准,进而编印《演艺产业银行融资产品指南》;对内可以制定专项奖励来激励员工学习演艺产业政策、熟悉演艺项目制作流程、准确评估融资企业的市场价值、掌握演艺企业的风险控制和处置渠道,继而在文化金融专营机构内部组建演艺金融团队,专门负责演艺产业的客户开发、产品研发、风险管理等工作,从而提高演艺企业融资的成功率与效率。

(三)环境端:健全投融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演艺产业的银行融资环境

1.从需求方和供给方两端发力,制定投融资激励政策。在资金需求方角度,加大贷款贴息和保费补助力度。对演艺企业联盟内的新增贷款,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按照人民银行同期基准利率的50%给予补助。企业如果通过担保公司向银行机构贷款,政府给予企业担保费的1%作为补贴,以此增加演艺企业的银行融资动力。在资金供给方角度,设立相应的银行投资补贴基金。各级政府应从每年的财政预算中预留一定资金,对符合政策导向的演艺产业贷款银行给予贷后奖励和贷款损失补偿。特别是对一些中小城市股份制民营银行,他们相对缺乏像大型国有银行那样稳定的大规模客户资源,新兴的演艺产业更容易成为其投资业务增长领域,政府对银行补贴可适当予以倾斜。

2.根据评估实际需要,建立完整的知识产权评估流转体系。在评估标准方面,政府应提高现有《知识产权资产评估指南》的可操作性和普及性,明确不同类型知识产权的评估指标、评估方法、评估风险、评估内容等评估实务。在评估组织方面,政府应牵头组建知识产权评估的权威性自律组织,借鉴天眼等工具对知识产权评估机构和个人开展监督管理;同时制定严格的奖惩机制,促使评估机构和人员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开展合规、真实、准确的知识产权评估。在知识产权流转方面,政府应加快推进全国统一的流转交易平台建设,综合版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的交易和服务于一体,联合企业、高校和银行机构等多主体推动知识产权成果的有效转化,并降低不同地区之间知識产权交易成本,从而为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业务提供保障。

3.联合担保机构、风险基金和文化保险,健全演艺融资风险补偿机制。首先,推广陕西文化产业担保公司的模式,以政府为主导,由政府相关部门、银行、投资公司、租赁公司和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多方出资建立文化产业信用担保公司,派专业人员对文化生产运营情况、财务状况、演出项目进度等进行实时监管。贷款出现风险时,担保公司承担追加再担保、接盘或代偿责任,并有权对第二还款来源进行追偿。再担保企业必须接受风险共担,担保公司按其再担保金额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补贴。其次,政府牵头设立演艺产业融资风险补偿资金,并利用优惠政策来鼓励银行、保险、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彼此协作,共同扶持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小微型演艺企业。如宁波市政府出资1000万元成立了文化产业风险补偿资金,资金归口部门为市委宣传部,首批合作保险为中国人寿保险,首批合作银行为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风险池、保险和银行三者之间按4:4:2的比例共担风险,文化企业的融资额度由此可以最高放大至10倍。最后,政府通过税收、补贴等方式激励保险公司研发适合本地演艺产业特征的演艺项目完工险、知识产权侵权险等保险产品,对重点扶持的演艺企业适当调低保险费率。除了传统的“投保-理赔型”模式之外,应适当考虑半参与型保险模式,即保险公司在收取一定保费后,若项目失败则承担相应赔偿责任,若项目成功则依照事先协议来参与收益分配,以此激发保险双方积极性。

4.分级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形成立体化、多元化的文化基金体系。改变以财政资金为主的基金主体格局,在中国文化产业投资母基金的基础上,撬动政府文化专项资金、金融机构、社会资本、相关协会商会和相关公募基金的力量,牵头建立各省级和地市级文化建设投资基金,综合风险投资、股权投资、融资担保、项目奖励等方式培育成长性好、创新性强、贡献度高的文化项目。基金下设演艺、影视、视觉艺术、传媒等子基金,并适当增加表演艺术行业的投资比例。在本区域内选择10家基础好、潜力大的头部演艺企业,发展为重点培育对象;同步挑选约20~50家市场前景开阔、对本区域发展具重要意义的演艺企业组成投资后备库,支持其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扩大资产规模、增强企业实力。

5.推广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平台,实现投融资生态的价值升级。单一主体因市场开发能力有限,需要政府牵头搭建平台来激励多边主体之间的有效联动,实现投融资双方的信息对称和资源优化配置。一方面,发挥信号传递功能,解决投融资双方信息资源不对称问题。以地市为单位,加快文化企业的信用数据库建设,数据库在金融系统内部涵盖银行、担保公司、信托公司和投资基金等机构的信息;在金融系统外部应综合企业在文化和旅游、市场监督管理、税务、社保等政府部门,以及券商、会计师事务所、公证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和资产评估机构等中介机构信息,为金融机构实现低成本的演艺企业信息发布、对接、交流和监测服务。待平台成熟后,逐渐将其扩展到省级和国家级平台,从而从信息端提高演艺企业银行融资的成功率。另一方面,依托平台优势和资源整合能力,高效匹配资金供需双方。在资金需求方即演艺企业角度,提供企业和项目信息展示、信用评分体系及报告输出、金融机构对接、文化产业投融资热点分析、演艺产业项目融资手册推送等服务。在资金供给方即金融机构角度,提供精准项目筛选及推送、金融机构品牌宣传、演艺产业相关政策解读分析、演艺产业投融资数据报告等服务。如此,可分别让不同的金融资源和演艺项目资源配置到最适合的演艺企业和银行机构,继而最大程度地节约社会资本。■

(责任编辑:孟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0-06-22].http://www.gov.cn/xinwen/2020-06/22/content_5520984.htm.

[2]中央人民政府.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关于《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EB/OL].[2020-11-03].http://www.gov.cn/xinwen/2020-11/03/content_5556884.htm.

[3]中国资产评估协会.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指导意见[EB/OL].[2016-03-30].http://m.mof.gov.cn/zcfb/201604/t20160414_1950240.htm.

[4]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中评协关于印发修订《知识产权资产评估指南》的通知[EB/OL].[2017-09-30].http://www.cas.org.cn/pgbz/pgzc/55876.htm.

[5]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担保资金管理办法(试行)[EB/OL].[2009-03-23].http://www.gov.cn/gzdt/2009-03/23/content_1265648.htm.

[6]张斌.中国演艺企业无形资产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艺术百家,2013(4):9-13.

[7]陆政霞,朱敏杰.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J].青海金融,2020,(6):37-41.

[8]李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探析——以山东为例[J].公共财政研究,2019,(5):84-96.

[9]西沐,宗娅琮.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建构的理论分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2):58-67.

作者:徐磊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建筑工程企业合同管理论文下一篇:企业财务管理税收筹划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