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集群研究论文

2022-05-07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企业集群研究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中小企业集群是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涌现的重要经济现象,在我国中小企业集群也取得长足发展,然而融资难是中小企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的瓶颈。中小企业集群融资具有降低融资成本、缓解融资风险等特有优势,是解决融资难问题的首选方式。

企业集群研究论文 篇1:

中小企业集群研究综述及发展框架

摘要:文章对现有国内外中小企业集群研究进行了回顾和评述,指出其存在的不足之处。基于现有研究的归纳,文章提出了一个基于网络视角的中小企业集群研究框架,指出未来的中小企业集群研究可以在中小企业集群网络概念内涵、运行模式、成长机制和管理方案4个方面深入探讨,从理论上拓展中小企业集群的研究广度和深度。

关键词:中小企业;集群;网络

作为日益活跃的经济要素,中小企业集群受到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中小企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新兴高科技和服务产业的主力军,同时,中小企业还具有吸收国有企业和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的重要能力。尽管如此,从现有的中小企业集群研究来看,尚存在较大的拓展空间。中小企业集群内部企业的战略行动、集群化的经营模式,以及相应的集群管理模式等问题尚有待进一步从理论上加以阐释。因此,本文试图借助网络的视角构建和发展中小企业集群研究的整体构架。这对现有的理论研究以及企业实践发展都是一个有益的探索。

一、现有研究综述

(一)国外产业集群的研究传统

从集群研究的发展历史来看,这一领域的开拓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的讨论之中。一般认为,马歇尔是关于产业集聚现象的最先研究者。在其经典著作《经济学原理》中,马歇尔将相近产业的企业在特定区域内部所形成的集聚称之为产业区,在产业区内部的企业通过相互协作、相互竞争,提升经营效率。在马歇尔之后,德国经济学家韦伯也对产业集聚现象进行了探讨,认为工业区位内部企业之间是通过不断相互联系而实现区域的工业化的。关于产业区的讨论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意大利的社会学家Becattini在系统考察了意大利中部地区后,探索了得益于本地劳动分工基础上实现的经济外部性以及企业之间的相互协同作用。之后美国学者Piore、Sabel、Sforzi、Audretsch、Park和Markusen等人都进一步对新产业区理论进行了探讨,并且推动了这一理论向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之后,随着交易费用经济学的发展,很多学者用这一视角来分析产业集聚问题。Scott认为产业集群的兴起和增长是企业内部和外部交易成本之间进行抉择的结果:产业集群主要源于生产中的分工、公司间交易活动的结构以及区域发展中的集聚经济。杨小凯在继承劳动分工和交易费用的概念的基础上,用超边际分析方法分析了劳动分工与交易效率问题,认为企业、市场、契约都是降低交易费用的重要制度安排,企业内分工深化容易形成大企业,企业外分工深化容易形成产业集群。20世纪90年代以来,针对集群出现了很多全新的研究视角: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派从产业空间分布的视角考察产业集聚现象,将地理区位作为分析市场和竞争的一个重要问题。波特为代表的战略管理学派主要是从竞争优势的角度考察产业集群,波特对产业集群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且提出了产业集群的钻石体系,以分析推动产业竞争优势发展的各类竞争要素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区域创新学派则是从区域发展的整体角度考察产业集群现象。根据区域创新学派的观点,少数创新企业的存在通常是不够的,只有当创新在区域里变成系统的,也就是说区域创新系统出现之后,广泛和持久的创新效应才能被获得。

(二)国内中小企业集群研究

国内的集群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众多学者的共同努力之下发展非常迅速。王缉慈(2001)认为:企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因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并且对北京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现象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以营造区域创新环境为核心的产业集群战略。李新春(2001)根据对广东企业集群的不同发展形态的观察,将企业集群划分为历史形成的企业集群、沿全球商品链形成的企业集群以及创新网络企业集群。同时,针对国内企业实践特征,国内的学者对于中小企业集群问题进行了专门的论述。仇保兴(1999)认为中小企业集群是由一群彼此独立但相互之间又有特定关系的中小企业所组成,在这一特定关系中隐含着专业分工和协作的现象。李永刚、祝青(2000)认为浙江的众多小企业集群是由生产性小企业群落和商贸性小企业群落混合构成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储小平(2002)认为对于中小企业集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江浙与广东一带。其中,江浙的学者们注重从区域经济、非正式制度、制度变迁等方面进行分析,广东学者则更着重于从企业网络或者企业家网络的角度来研究企业集群,同时也强调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在集群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现有研究评述

从现有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发展来看,尽管这一领域已经得到了蓬勃发展,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针对集群内部企业的战略方案和行动特征研究尚不够深入,尤其是以中小企业为构成主体的企业集群。现有的研究,总体上都肯定了集群内的企业能够通过相互协作获取更多资源。事实上,除了协作以外,集群内的企业还应当拥有自己的独特战略模式。这一战略受到了竞争环境、产业特征、个体特质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在现有的研究中,对于这一点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

其次,对于集群本身的运作规律的讨论尚有待进一步研究。集群的运作规律源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集群内部微观企业的行动特征所累加而成的整体运作特征,由于微观企业层面的战略特征尚不够明确,使得这一方面的内容也不够清晰;另一个方面则是集群内部企业与集群外部机构之间的关系,虽然现有的很多研究强调了集群外部机构对于集群内部企业的支持作用,但是这种作用还是一种单向的联系,忽视了可能存在的逆向作用机制。因此,考虑到这种双向的作用机制,需要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之上发展进一步的理论模型。

再次,中小企业集群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还需要重新认识。中小企业本身具备较强独特性,其资源禀赋和战略方案与一般的企业存在不同,这就必然导致了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集群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与一般企业集群存在不同。基于现有的研究基础,针对这一问题,一方面需要更为规范的基础性研究,另一方面则应当尝试纳入实际数据并且采用科学规范的分析方法来验证理论命题,提高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总而言之,现有的企业集群研究已经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然而,几点不足之处也较为明显。因此,针对中小企业集群的系统性理论体系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

二、中小企业集群研究框架:基于网络的视角

本研究是对传统集群概念的扩展。和传统的研究视角不同,本研究是基于网络的认知视角来分析中小企业集群。基于网络视角的集群研究,一方面需要对集群内部的企业构成加以分析和整合,另一方面则是要将集群的概念拓展到集群以外的经济实体,例如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将这些实体单位纳入集群网络之中,形成超越集群关系之上的网络关系。总体说来,未来的中小企业集群研究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拓展:

(一)中小企业集群网络概念的拓展和内涵分析

中小企业的发展规律不同于一般的企业,中小企业的集群也不同于一般的产业集群,有其自身的独特属性以及演化模式。基于网络化的研究视角探讨中小企业集群,就是要积极拓展中小企业范畴的集群网络这一概念。研究人员需要经由系统规范的概念建构过程发展这一创新概念。通过理论上的梳理和整合,结合一定规模的实际中小企业资料来印证这一概念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二)中小企业集群网络的运行模式

基于中小企业集群网络的概念建构,未来的研究需要探讨这一网络的运行模式。本部分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集群内部企业的战略行动模式。虽然从微观企业层次来看,这一战略行动并不与集群的形成乃至发展有直接关系,但是,在企业制定并且执行战略方案的过程中,企业之间形成了较强的互动联系,客观上增强了集群的内部稳定性和积极效应。另一方面则是集群内部企业与集群外部实体机构之间的关系。未来的研究需要深入到集群内部,根据中小企业集群网络的不同构成成分的识别,讨论它们之间的双向关系以及表现模式。

(三)中小企业集群网络的成长机制

对于中小企业集群网络整体而言,需要探讨其发展特征,以及影响这些特征的内外部因素。例如集群网络的稳定性和拓展性,前者指的是中小企业集群内部企业以及外部机构所形成的网络关系是否具备较强的稳定性,尤其是在市场经营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后者则是指集群网络是否具备较强的外部拓展可能,伴随着集群的发展,如果有更多经济实体愿意加入这一网络关系之中,说明这一集群网络具备较强的成长性。这些属性特征的发展变化模式构成了中小企业集群网络的成长机制。

(四)中小企业集群网络的管理方案和政策建议

基于中小企业集群网络的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从立足产业战略规划的层面,回答如何推动中小企业集群网络的构建和发展,并且进一步借助中小企业集群网络推动区域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要通过中小企业集群网络的发展整体上形成一种适合于中小企业成长的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这也是未来的研究

重点之一。

三、结论

本文对中小企业集群研究进行了拓展,并且提出了一个基于网络视角的研究框架。这一框架首先回答了中小企业集群网络这一概念是什么,进而探讨这一网络化的集群概念的运行模式和成长机制,最后针对相关决策部门提出了中小企业集群网络的管理方案。这一研究是现有中小企业研究的有益丰富和补充,未来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可以在本研究的基础之上,继续探讨中小企业集群的构成及运作规律,应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从理论上归纳和总结中小企业的成长模式,进而结合实际企业数据和区域发展背景来探讨本研究中的相关理论观点和研究线索。

参考文献:

1、李永刚,祝青.浙江小企业群落式发展初探[J].财经论丛,2000(9).

2、李新春.企业家协调与企业集群[C].企业家理论与企业成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1.

3、李小建.经济地理学中的企业网络研究[J].经济地理,2002(5).

4、马歇尔著;陈良璧译.经济学原理[M].商务印书馆,2005.

5、迈克尔·波特著;李明轩,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M].中信出版社,2007.

6、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魏江.产业集群创新系统与技术学习[M].科学出版社,2003.

8、杨小凯著;张定胜,张永生译.发展经济学——超边际与边际分析[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名称:基于中国实践的创业网络理论研究与管理模式构建。批准号:70702006。

作者:林 嵩 冯 婷

企业集群研究论文 篇2:

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模式创新研究

【摘 要】 中小企业集群是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涌现的重要经济现象,在我国中小企业集群也取得长足发展,然而融资难是中小企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的瓶颈。中小企业集群融资具有降低融资成本、缓解融资风险等特有优势,是解决融资难问题的首选方式。文章在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融资特点、融资发展现状、经济发展规律和我国金融市场的运行现状等现实条件,从集群、银行、客户、政府等多维度探析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模式的现状以及对其的改进与创新。

【关键词】 集群融资; 中小企业集群; 融资模式

随着我国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中小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在众多地区和行业已形成中小企业集群,产业集群化、园区集群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这种企业间、地域间、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相互联结相互依赖的生存发展模式已经成为支撑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模式。然而,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增加交易成本、担保成本、监督成本、机会主义行为等代理成本以及融资风险,资金仍是中小企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的瓶颈。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处于企业发展的初创期或成长期,融资难问题依然比较突出。通过研究可以发现,集群内部蕴藏着丰富的剩余资金及闲置资源,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融资模式、效用最大化利用好集群内部剩余流动资金、集聚各类创新要素和资源,是解决融资难问题的首选渠道。因此,只有多方联动,以协同创新为手段,以产业技术创新为战略,以核心技术集成与应用为突破,以企业集群园区集群为载体,制定科学适宜的集群融资模式和对策,增强集群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才能有效地规避各类融资风险,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潜在优势,促进集群平稳有序可持续发展。

一、集群融资的定义及主要模式

(一)集群融资的定义

集群经济是指某一企业在经济资源受限的条件下,基于企业间技术依赖的相关关系进行集约式创新研发会比企业从事单一的、零散的创新研发更高效更经济,也就是说,存在着使集约化创新企业的绩效之和大于单一创新企业绩效的聚合效应。

所谓集群融资是在集群经济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型融资模式,是指若干企业通过协商或自愿建立集群或联盟,以集群合力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规避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出现,降低融资成本的一种融资方式,是以集群的整体财务实力和信誉作为担保来向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筹集资金的行为过程。集群融资是在我国现有金融机构不规范、金融市场制度不健全、企业融资渠道单一狭窄、企业融资瓶颈严重制约发展的特殊背景下提出来的,是伴随着企业集群的发展而逐渐显现出来的。相比现有融资制度,集群融资是一种较新颖的阶段性的融资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

关于集群融资,有诸多理论体系,其中最基本的理论体系是陈晓红、杨怀东(2008)提出的集群融资优势理论。他们通过借用意大利学者Giovanni Busetta和Alberto Zazzaro构建的模型来阐述中小企业组建互助担保机构获得银行贷款的动力机制,认为中小企业互助担保融资模式是一种能使中小企业弥补自身融资短板、获得充足信贷资源的有效途径,它本身的组织形式又能够分散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由于它降低了中小企业在银行贷款中被配给的程度,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贷款违约率,因而提高了信贷市场的效率。这一理论为学者深入研究集群融资发展模式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此理论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国外学者对集群融资理论的研究探析,以及融资特点、融资发展现状、经济发展规律和我国金融市场的运行状态等现实条件,我国学者对集群融资的模式进行了进一步改进与创新。

(二)集群融资的主要模式

1.集合债券模式

单一中小企业要发行债券面临着交易成本、担保成本、监督成本等代理成本及风险管理等方面的融资限制。企业集合债券模式是基于产业链的联系,以多个中小企业为集合形成债券主体,采取“分散风险,集中担保,集合发债”的方式,联合发行集合债券、集合票据、集合信托计划、集合短期融资债券等。集合债券具有审批时间短、信誉等级高、融资成本低等特有优势,这可以有效缓解发行普通债券对企业资本的需求,同时可以提高企业资信水平,通过组织协同实现信用等级1+1>2的增级效应,并且会形成企业间互相监督和同舟共济的意识,从而降低融资风险。

2.互助担保融资模式

互助担保融资模式是通过地域相邻或产业链相关的多家企业以协商或自愿为原则,共同出资组建互助担保基金,以成员企业出资为主,建立担保公司为成员企业提供互助担保融资服务的一种融资方式。该模式通过引入担保基金,解决了企业缺乏抵押物的难题,巧妙利用集群内部企业间互知互信的优势化解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实现了企业与金融机构双赢的信誉发展模式,在供给资金、运作机制、规避风险、服务态度等方面均优于其他担保模式。

3.团体贷款模式

团体贷款模式是由多家贷款难度相对较大的企业通过内部选择方式联合组成联保者,一般无抵押品,银行根据其缴纳风险保证金的金额分别向企业授信,根据授信额度与风险保证金金额的不同,每一成员企业对团体内其他成员的贷款负有相应比例的连带责任。本质上,团体贷款模式是银行将贷款违约风险转嫁给团体中的其他成员企业,目的是在企业之间形成一种相互监督的同舟共济意识,连带责任起到了无形抵押物的特殊作用,保证无担保贷款能够如期偿还。

4.建立现金池模式

现金池业务,是指数家中小企业的银行账户现金余额实际转移到一个真实的主账户中,主账户由集群整体来控制,各成员企业用款时可从主账户获取资金对外支付。现金池模式是由各企业和商业银行联手开发的资金集中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主要用于利息对冲。现金池模式能够帮助产业集群从整体上最优地运作集群内部资金资源,很大程度上会减少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现象的出现,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

二、中小企业集群及其特点

(一)中小企业集群的定义

企业集群是集群经济在特定条件下的特殊产物。企业集群是指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在某一特定领域内大量相互联系的企业在该区域空间内的集合。企业集群根据横向和纵向可划分为两种形式。横向是根据企业区域地理位置的临近或者同质性产品的生产而形成企业集群;纵向则是根据处于同一产业链条上的相关企业组成的企业集群。

中小企业集群是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涌现的一个重要经济现象,随着竞争日趋全球化,市场经济发展凸现出地域集中化的趋势,尤其是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的中小企业集群化。我国的中小企业集群在20世纪90年代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企业集群,由于其能够快速适应市场环境变化、及时满足顾客个性化的需求而日益得到发展。

中小企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或地域内大量相互联系的中小企业及其相关支持机构在该行业或地域上的集合,是中小企业地理空间上的聚集或某一产业内部形成的价值体系网络,是介于市场组织与企业组织之间的一种中间组织形态,它并不是各类中小企业的简单“扎堆”,而是形成了紧密的企业联系,其实质上是一种“创新的网络组织”。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是由单一中小企业游离融资方式向企业集群融资方式的创新,是中小企业自救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概念上要严格区分中小企业集群与产业集群。中小企业集群理论强调其主体是中小企业,不包括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产业集群的主体既包括大型企业,又包括中小企业,除了核心企业,大多是依附于其产业链的中小企业,但其概念强调的是某一产业链条的整体性与一致性,以及企业之间的联系。本文重点研究的是中小企业集群。

(二)中小企业集群的特征

1.集群内部的各企业相互独立

集群内部的各中小企业依然是独立的企业法人,保持独立的财务状况、信用等级、偿债能力、抵押物价值等,资产独立报告与审计,在市场交易中处于平等独立的地位。

2.集群内部的各企业之间联系紧密

根据多米诺骨牌效应,集群内部的各企业之间存在着多种系统化有序化的交互作用,例如企业信息的对称性、企业资金的互补性、企业信用的依赖性以及企业资源的整合性等相互作用,而且这种相互关联是支撑中小企业集群生存下去的重要支柱。

3.中小企业集群呈现动态化的发展趋势

由于企业集群的进入壁垒与退出壁垒均较低,不断有新兴企业进入集群,而落后企业逐渐被集群淘汰,集群内部的中小企业流动性较强,因此企业集群能够维持动态化发展,保持长久活力。

4.中小企业集群运行的基本原则是可靠的信用等级

处在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如果出现失信的状况,会给整个集群带来极大的信誉负效应,会遭到集群的排斥和淘汰。出于理性考虑,中小企业不会轻易失信于集群。因此,信誉等级是保持集群内部中小企业凝集的重要纽带,是集群独特的竞争优势。

三、集群融资适合于中小企业集群融资需求

(一)传统融资模式的弊端

传统的融资方式根据其融资对象可以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两种。前者主要包括企业资产计提的折旧、经营留存收益以及内部融资等形式;后者主要包括以发行普通股和优先股为主要形式的股权融资以及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和银行借款实现的债权融资。

传统融资方式主要针对大型企业集团,传统一对一的融资方式有太多的局限性,例如:资产折旧融资和经营留存收益融资仍然占用了企业部分的资本成本;发行普通股融资,股利不固定,随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而不断波动,在有价证券中普通股的潜在风险最大,故其收益率最高,其融资资本成本仍然很高;优先股是介于债券与普通股之间的一种混合形式证券,需要定期按固定股利率向股东支付股利,股利是在所得税税后支付,因此不具有减税作用,是一项永久性资本,可视为一种永续年金;发行企业债券,因其发行时间较长,且上市的手续繁琐严格,不能缓解融资的燃眉之急;银行借款,存在着融资风险大、使用限制多、融资数量有限等诸多弊端,因此也不是缓解融资之急的首选形式。

综上考虑,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正处于导入期或成长期,对资金需求量较大,融资及还本付息压力也较大。传统的“一对一”、“以零为零”的借贷策略受企业内部资金的限制,企业虽然拥有大量外部协同资本,但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无法得到充分利用,中小企业融资难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首要问题。这就要求创新出规模化、正规化、“多对多”、“化零为整”的集群融资新模式。

(二)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功能

1.金融深化功能

中小企业集群具有金融深化功能。在企业集群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自身对资金的需求程度也不断加深。金融深化是伴随着企业集群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并进一步内化为企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反过来又会促进金融深化发展。

2.外部经济性

当某一项经济活动的社会效益大于个人效益时,这一经济活动就具有外部经济性。中小企业集群因其企业地域上的集中而实现了社会分工明确、企业联系加强、集群内资源重新整合的目标,从而节约融资成本。

3.规模效应和乘数效应

对集群内部企业放贷,银行往往选择对同一产业链条上或同一地域上的中小企业放贷,从而更容易形成规模经济。由于企业集群内部的经济增长较集群外部更为显著,促使该地域资本积累更快,银行的货币乘数放大,进而对该地域投放更多的贷款,促进企业集群内部的经济进一步增长,如此不断循环往复。而且,企业集群内银行的收益率较其他银行相比明显偏高,吸引更多集群外部资金纷纷流入集群,货币乘数效应进一步放大,实现了集群企业与集群银行的互利双赢。

4.自组织强化功能

中小企业集群是中小企业开展经济业务、从事融资活动较为新颖的一种暂时性方式。集群内部的中小企业在企业间合作的数量与合作的方向两个维度上采取联合行动,既有两两之间的双边合作,也有多个企业之间的多边合作。合作方向根据集群内企业的合作关系而确定,在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之间进行横向合作,在同一产业链条上的企业之间进行纵向合作,通过不断优化企业集群的结构,来增强整体集群的融资能力。

(三)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优势

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是随着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一类特殊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及其各种运行机制的总和,其中包括风险机制、价格机制、信息传递机制等。在融资体系中,中小企业的融资行为打破了传统形式中企业单独与投资者交易的方式,通过各中小企业之间的产品链、资金链、信息链等将企业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使集群企业在融资能力和控制成本方面均具有竞争优势。其优势体现在:

1.降低融资成本

中小企业贷款因其短、频、快的特点,一直以来都是其发展的瓶颈,其融资过程中的融资成本包含了部分固定成本,如审计成本、交易费用。集群内部的企业大多从事同种行业,这有利于银行通过行业协会、商会、地方政府等平台获得完善的企业资产和信誉状况,从而能够减少大量的信息采集和处理环节的费用,企业集群能够使融资获得规模效应和乘数效应,降低银行的融资交易成本,整体融资额度较大,总体收益较多。

2.缓解融资风险

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联系往往十分紧密,在同一产业链上的企业,为了共同的生存与发展,会更加注重企业在集群内部的信誉。根据大数定律,坏账比率相对固定,且低于一般水平,即集合在一起的企业群体同时产生风险的概率应远远小于单一企业产生风险的概率,从而增加了融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有利于集群作为一个整体获取更多的资金。

3.形成规模效应

处于集群网络中的中小企业通过将融资需求结合起来,形成较大的融资额度,克服了单一中小企业规模小、融资额度小的限制,获得外部的规模经济,更加容易获得集群外企业的信任和相关金融机构的信任,获得技术、资本、服务、政策等方面的优势,从而形成融资的规模效应,激发起金融机构的兴趣,促成大额融资。

4.提升企业信用

集群企业间往往具有地理上的相邻性或者产业链条上的关联性。中小企业具有很强的根植性,其退出和转移的机会成本较高,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需要企业间信息相互支持,有利于集群内部企业之间、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信息对称和信息完整交流,加深相互了解,形成信息的集聚效应,提升企业信用等级。

5.金融机构创新

产业集群有利于金融机构简化其处理流程以及在业务、政策、产品服务等方面进行创新,大大缩短了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审批的时间。在业务流程方面,银行可以采用简约的手续处理中小企业的融资业务;在政策方面,银行可以实行统一信贷、统一授权、统一监管等;在产品服务方面,银行可以对企业集群采取集中授信和抵押物多样化的原则,完善抵押保全措施等。

6.中小企业集群规划明确

集中化发展是目前我国各产业快速发展的一大特征,目前全国已经形成了山西省等资源依托型产业集群、浙江义乌等市场驱动型产业集群、天津市滨海新区等嵌入型产业集群以及中关村科技园等知识技术型产业集群等各大产业集群,它们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各产业的强势发展,并将是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四、集群融资服务于中小企业集群的模式探析

(一)集群、银行、客户三合一融资模式

通过量身定制为集群内企业提供融资业务,即集群组织根据每家企业的资产状况、信誉情况和整体实力统一向银行推荐融资客户。由于市场有强大的监督力、集群内企业的联保以及集群与客户间的互保,对于银行来说其融资风险降低了,贷前审核成本、管理成本和单位贷款成本均减少了,对于集群内企业来说实现了其短、频、快的资金需求,实现了集群、银行与客户三方良性互动。

(二)完善集群信用体系建设

中小企业集群的融资优势主要体现在信用经济,较高的信用等级对集群发展具有关键性意义。短期来看其信用收益并不明显,但从长远来看,信用作为一项无形资产其经济价值是不容小视的。完善信用体系建设的必要条件是企业集群内部的信息高透明度,减少财务信息失真和滞后。首先,集群内企业要依法建账,按照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处理财务信息,加强对财务的监督和审计,确保财务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其次,政府部门要建立信用档案制度,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实行统一、有效、可行的信用评级标准。同时,建立奖惩分明的信用激励与约束机制,对于严重失信、恶意欠款的企业要给予警告、严惩、制裁和曝光,使诚实守信依法履约成为政府、企业及个人的自觉行为,最终实现集群借款人信用增级的目标。

(三)完善集群规划,创新融资技术

目前有些产业集群产品品种单一,结构简单,依靠低原料成本和低加工成本维持经营,属于低端加工生产,市场的系统风险对集群影响力较大,这样的产业集群不具有融资优势。因此集群建设要高瞻远瞩,集群规划要清晰明确,高起点,高标准,提升集群等级。创新集群融资技术,首先要鼓励政府、企业设立各类研发基金、创业投资、天使投资等,以推动银企双方长期有效合作;其次要鼓励实施开发性融资技术、供应链融资技术、大数据平台融资技术、金融租赁融资技术等新型融资方式;最后重视群内科研机构、高校等与企业间的研发合作,例如各地市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重视研发技术创新化,由骨干企业高端人才为集群企业开展技术指导,使集群成为科技人才、创新平台、产业技术新联盟、科技服务业的聚集地,使集群永葆发展后劲与活力。

(四)改善集群内外融资环境

社会环境、法律环境、政府政策等的好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融资渠道、融资对象和融资规模的选择,影响着企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集群企业生产经营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等,影响着集群企业融资风险的大小。我国信用担保急需制定专业的法律制度规范,以《中小企业促进法》为指导,整合完善现有的《担保法》和《公司法》,促进信用担保业可持续发展。在完善法律法规的同时,政府应大胆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逐步放宽融资领域的市场准入标准,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民间企业及机构进入融资领域,充分发挥民间资本的积极作用。政府还应为中小企业提供科技、工商、融资、法律、财税、知识产权、创业辅导等公共服务,实现资源共享、协同服务,改善集群内外的融资环境,有助于企业集群可持续发展。

(五)根据集群的周期性风险和结构性风险,把握融资的最佳期限、规模、利率和方式

每个行业、每个企业都会经历从成长到衰落的发展演变过程,这便是行业的成长周期。成长周期一般分为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由于每个阶段对融资需求不同,集群企业可以根据集群的周期性风险和结构性风险,更好地把握融资的最佳期限、规模、利率和方式。在导入期和成长期,企业融资风险较小,应采用积极的融资策略,增加融资规模、期限和利率。在成熟期和衰退期,融资风险加剧,应采用保守的融资策略,缩小融资规模,提高利率水平,缩短融资期限。综上,根据行业成长周期安排不同的融资方式极其重要。

(六)创新融资交易标的物

金融机构在抵押贷款方面可以尝试融资交易标的物创新,尝试以产权抵押质押融资,例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知识产权融资是指产权所有人通过质押知识产权来获取资金的行为,对于科技型企业,产权融资具有关键性的财务杠杆作用。另外,综合运用科技保险、科技担保、股权质押融资、收费权质押融资、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出口退税单据质押融资等担保、抵押、质押融资方式,均能够帮助中小企业重新整合资源,挖掘内部潜力,化解融资瓶颈,降低融资成本。

(七)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中小企业集群融资在国内尚属于创新的融资模式,没有大量成熟经验以供借鉴,这种新型的融资模式虽然有其特定的集群竞争优势,但其融资风险仍不容忽视。因此,中小企业集群应完善风险管理与控制体系,强化风险管控部门的职责,当企业需要资金时,风险管控部门根据其信誉等级来确定企业的融资金额,把集群融资过程中的操作风险降至最低程度。

五、结论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作为理论研究的蓝海领域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新方式,是传统融资模式的改进与创新,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模式,是一种有利于实现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优势从理论到实践转变的融资方式,有助于促进集群内部资金的流动和集群整体资金的供给,提高中小企业集群的融资额度,降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融资风险和信贷成本,实现集群企业与金融机构的良性互动成长。

【参考文献】

[1] 陈晓红,杨怀东.中小企业集群融资[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2] 高连和.国内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研究综述与展望[J].经济体制改革,2013(1):88-92.

[3] 鲁守博,王黎明.我国产业集群融资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2013(4):70-74.

作者:孙海涛 李衍霖

企业集群研究论文 篇3:

企业集群学习研究述评

【摘要】企业集群学习是近年来国内外组织和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从企业集群学习的界定、分类、前提条件、学习能力和学习机制等五个方面对国内外已有的企业集群学习理论文献进行了梳理和评述。并且指出企业集群学习研究的方向为企业集群学习与行业、集群学习与创新绩效、集群学习与知识管理、集群学习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关键词】企业集群 集群学习 研究

集群是指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集群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企业集群是指经营同一行业的大量中小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符正平,2004)。企业集群的行业分布范围包括农业、传统制造业、高科技产业以及服务业。实证表明,企业集群的发展取决于其动态学习。

一、企业集群学习的界定

集群学习概念最早是由欧洲区域创新环境研究小组的学者们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研究欧洲高新产业区的过程中提出来的。该概念意味着特殊区域创新社会文化环境的能力可以通过环境内企业的创新行为而获得,其本意是集群内企业为了应付技术不确定性的挑战而协调行动(Camagni,1991),本质是知识空间转移的一种有效载体(Capello,1999)。Camagni认为发展一个成功社会文化环境的核心是集群学习,地理接近在集群学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集群学习关注介于企业和区域劳动力市场的联系和网络。Lorenz(1996,1997)最初的观点认为企业内的学习过程关注于企业通过建设共享知识以形成共同理解的规则和可接受程序来解决内部协调问题。通过概念的延伸,集群学习可以理解为一系列地地理接近企业为了简化合作和一般问题解决而产生的基础公共知识和程序。在这种背景下,Lorenz指明了企业需要开发共享知识的区域,考虑学习的前提条件,即有必要建立讨论技术和组织问题的公共语言。Lorenz和Camagni关于集群学习的界定都强调企业间应通过共享和合作来降低技术的不确定性,强调区域企业间的联系和网络化,认识到区域集群学习过程的重要性。Lorenz和Camagni区域集群学习概念相关的另外两个概念框架是“学习型区域”和“区域创新系统”,它们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如表1所示)。

(资料来源:Keeble D.,Lawson C.,Moore B.,and Wilkinson F., collective learning process, networking and ‘institutional thickness’ in the Cambridge region,Regional Studies,1999,Vol. 33,Issue 4, p319。)

集群学习的概念是环境创新理论的中心。超越企业边界但保留在创新环境边界内的共同知识的出现产生了累积区域知晓的过程。在空间层次,环境的特异性通过集群学习过程与集群内部知晓、创新潜力融合在一起。在环境创新理论中,集群学习是社会经济体的固有属性,具有环境进化模式的特点(Capello,1998)。

集群学习通常被界定为一个累积知识的社会过程,基于一系列共享规则和程序,这些允许个人为了解决问题而去调整他们的行动。作为空间知识转移工具的集群学习与学习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如表2所示)。

(资料来源:Capello R.,spatial transfer of knowledge in high technology milieux:learning versus collective learning process,Regional Studies,1998,Vol. 33,Issue 4,p355。)

基于对组织学习概念的分析,魏江和叶波(2003)把组织学习推广到企业集群这个超组织层次。企业集群从整体上可以作为学习的主体,原因有:组成集群的个体(企业和机构)具有学习功能;集群内部有知识共享计划;集群内部成员有共享的规则和程序;集群成员学习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在集群层面上,企业集群学习是指集群中的企业和机构,基于共享的社会文化氛围和制度环境,在解决共同面对的问题时协调行动而产生知识积累的社会化过程,其结果表现为集群整体知识基础的拓展和竞争能力的改善(魏江、叶波,2003; 王天霞、马鸣萧, 2003)。企业集群学习的特殊性在于集群内企业间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和知识如何在网络中有效率地流动。

二、企业集群学习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企业集群学习可以区分为不同的类别(见表3)。这样更便于研究者去理解和解释企业集群学习。

三、企业集群学习的前提条件

大量研究文献都是在从不同层次上强调集群学习的前提条件。第一个层次指制度因素和社会因素,主要包括集群区域内相互联系和特殊文化的重要性。第二个层次强调区域特殊技术资源基和知识基的重要性。第三个层次强调高层次技术劳动力流动特征的区域劳动力市场及隐性专门技术和技术知识的扩散的重要性。Capello(1999)认为集群学习是企业集群发展的动力之一,集群内企业、相关机构之间的相互信任以及集群内企业间由于组织制度和文化的接近而在技术、管理、组织等方面的合作是集群学习的前提条件。Capello(1998)通过一个四阶段演化模型分析了集群中的企业如何通过频繁的合作形成集群学习的环境并由此产生正反馈,加快了隐性知识的传播和创新的速度。而Keeble(1999)指出企业集群学习的前提条件是建立一个处理技术和组织问题的公共语言。这种公共语言是紧密联系于信任的一般标准和信息共享。Camagni、仇保兴认为文化因素和文化背景对企业集群学习有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集群内企业对所根植文化的认同,将显著地便利源自于共同文化背景的行为协同。

四、企业集群学习能力

Todtling 和 Kaufmann在对区域创新系统研究时曾得出结论,知识的溢出构成了集群创新能力的本质特征,知识溢出是通过企业集群各行为主体的互动学习来实现。由于正式或非正式互动学习的存在,导致了集群内部各成员研究开支活动所产生的知识技能以及外部吸收知识的能力,技术能力都是建立在企业集群知识生产、吸收和利用的基础上。企业集群的知识来源是单个企业知识,以及企业与企业间、企业与研究机构间的互动所产生的知识和集群外部的知识。集群学习能力的影响因素有知识资源、社会资本和企业集群的关联(度)(韩晶、王迎军,2005)、空间(接近)距离(陈剑峰,2003)、集群文化根植。韩晶、王迎军和陈剑峰论述了知识资源、社会资本和企业集群的关联和企业集群学习能力的关系:集群中显性知识和具有合作倾向的隐性知识越多,社会资本越大,集群关联度越强,集群学习能力就越高。陈剑峰指出地理接近有利于互动学习,也有利于企业集群学习能力的提高。企业集群文化根植因素使得集群中的企业能在潜移默化中积累起与该集群所在产业或行业相关的基础性知识,引导群内企业形成相似的管理风格和经营模式,对知识流的处理方式也趋于归一化,影响到群内企业对机会的识别和目标的判定,使得专注于在群内开展技术学习的每一个企业都具备较强的吸收能力,从而大大提高集群内多边学习的效率。韩晶、王迎军在Cohen、Levinthal吸收能力函数和Cusmano相关研究能力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企业集群学习能力模型。此模型中企业集群学习能力既包括企业集群内部学习能力也包括集群外部学习能力。

五、企业集群学习机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企业集群学习机制的研究文献大量出现。研究对象大都集中在欧美的高科技集群。所谓企业集群学习机制是指集群内各个主体之间,以及群内各主体与群外各主体之间的知识流动的渠道和作用方式。企业集群内各主体之间以及群内主体与群外主体之间,通过人际关系、价值链关系和竞争合作关系构成了特殊的网络生态系统,包括内部核心网络、辅助网络和外围网络三个子系统。三个子系统各行为主体之间在交换知识、传递知识活动中发生联系时建立了各种正式和非正式关系,构成了集群学习的知识互动网络。魏江和魏勇、李军晓和黄文馨都给出了企业集群学习的知识互动网络示意图(如图1所示)。

基于核心网络的学习机制,即指发生在核心层次内部成员企业之间的知识流动渠道和过程(图1中的①)。该类学习机制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在成员企业间流动、企业间合作互动、企业衍生和人员间正式和非正式沟通四种类型。基于辅助网络的学习机制指发生在核心网络成员企业和辅助网络中的公共服务机构、集群代理机构之间的知识流动渠道和过程(图1中的②)。该类学习机制主要包括:公共服务机构为集群提供劳动力培训和教育、人员从辅助网络向集群核心网络的流动、知识基础设施建设、核心网络和辅助网络间的正式沟通机制、公共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技术和管理服务等五种类型。基于外围网络的学习机制指发生在外围网络和核心网络、辅助网络间的知识流动渠道和过程(图1中的③)。如外部技术机构对集群的技术支持,外部高校对集群人力资源培训方面的支持等。魏江等通过对浙江省的7个产业集群的实证调查,得出集群企业之间人员交换与流动不是最主要的集群学习机制,而员工之间正式或非正式的面对面交流可能是集群学习的主要途径。

在企业集群内部,少数企业在学习的活跃程度和学习绩效方面明显优于其他企业,它们可以说是企业集群学习中的学习明星或学习能力高位势企业,创造了集群中的大部分知识流,而其他大多数企业则专注从外溢知识流中获得补给,即开展后续性学习。魏江和叶波把这些学习明星企业(或学习能力高位势企业)称作集群中的学习代理人,并提出企业集群学习的代理模式。这种基于学习代理人的集群学习模式和企业集群学习的“雁阵学习”模式的实质是相同的。

Carbonara(2004)发表于《技术创新》杂志上的一篇题名“集群的创新过程:一个认知的角度”的文章中讨论了三种不同类型集群的学习机制(如表4所示)。从表4可以发现,集群的学习机制主要有:干中学、用中学、当地化学习、专业化学习、集体学习、研发学习和互动学习。这些学习机制在不同类型的集群中表现不同。

六、企业集群学习的述评及展望

通过上述企业集群学习的界定、分类、前提条件、学习能力和学习机制五个方面的综述,我们可以看到国内外学者、研究者围绕企业集群这个超组织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来解决其中的学习问题,得出了许多有启发意义的结论、模式和模型。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企业集群学习研究已经很成熟,恰恰相反,该领域还有很多课题值得我们去探讨和研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加以思考。

1、其他行业的集群。学习问题大部分学者在讨论企业集群学习时依托的行业或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那其他的集群行业、产业中是否存在集群学习现象呢?若存在,其前提条件和其中的学习机制又会是什么样?集群学习过程中会面临哪些问题?如何才能在实证的基础上,针对集群学习的具体情况对症下药,达到研究企业集群学习的真正目的?

2、很多学者都提及了企业集群学习与创新的关系,但是没有人论及企业集群学习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对于企业集群这样一个超组织来说,也存在绩效问题,如果能把集群学习与集群(创新)绩效关系搞清楚,不仅对研究者、集群内外企业及相关机构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激励,而且还能为他们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

3、企业集群学习和企业集群知识管理是紧密联系的。现有的研究没有系统地研究企业集群学习的过程、机制是如何和集群知识管理相结合的,也就是如何在集群层面上而不仅仅是在企业层面上管理好集群知识获取、转移、利用、开发这样一个学习过程,这对于企业集群研究者和集群学习研究者来说都是一个挑战。

4、企业集群学习过程实则是集群内外部知识的获取、转移、利用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集群内人力资源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企业集群学习的前述研究中论及了集群学习过程中集群企业间人力资源的流动、培训和教育。如果换个角度来看问题,即把集群作为超组织来看的话,以集群学习作为主线,如何针对企业集群来做好人力资本的投入、累积和产出,最终人力资本的累积能否给企业集群带来价值增值,这些都是集群研究者和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者面对的又一新课题。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项目编号 07SJB630002;江苏省教育厅《青蓝工程》项目。)

【参考文献】

[1] 符正平:中小企业集群生成机制研究[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2] 魏江、叶波:基于学习代理人的产业集群学习模式[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

[3] 王天霞、马鸣萧:论集群层面上的集体学习[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11).

[4] 韩晶、王迎军:产业集群学习能力的动态模型[J].南京社会科学,2005(3).

[5] 魏江、叶波:企业集群的创新集成:集群学习与挤压效应[J].中国软科学,2002(12).

[6]Capello, R., spatial transfer of knowledge in high technology milieux:learning versus collective learning process [J].Regional Studies,1998(33).

[7]Camagni, R., local ‘milieu’,uncertainty and innovation networks: towards a new dynamic theory of economic space,in Camagni, R.,(ed)Innovation networks: spatial perspectives[M].1991, Belhaven, London.

[8]Lorenz,E.,Collective learning process and the regional labour market,unpublished research note,European Network on networks,collective learning and RTD in regionally-clusterde High Technology SMEs[C].1996.

[9]Carbonara,N.,Innovation process within geographical clusters: a cognitive approach[J].Technovation,2004(24).

(责任编辑:郭亚娟)

作者:张小兵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临床骨科护理论文下一篇:电子商务应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