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前传染性标志物的检测分析论文

2023-02-09

我院于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对5800例住院患者在输血前进行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 (抗-HIV)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 (抗-HCV) 、乙肝表面抗原 (HBsAg) 、梅毒螺旋体抗体 (抗-TP) 检测, 现将检查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选择拟进行手术和输血住院患者5800例, 其中男性3120例, 女性2680例, 年龄10~78岁, 平均年龄 (35.8±12.5) 岁。

1.2 方法

在输血、血制品或手术前抽血, 检查相关传染性项目标志物。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 (抗-HIV)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 (抗-HCV) 、乙肝表面抗原 (HBsAg) 、梅毒螺旋体抗体 (抗-TP) 检测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法) , 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操作。试验前将试剂置室温下平衡30min后启用, 实验中分别设置空白对照1孔, 阴性对照3孔, 阳性对照2孔, 外部质控品1孔[1]。凡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 (抗-HIV) 阳性样本必须送市疾控中心做确证试验确诊。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使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4项输血前传染性标志物检测结果

在4项检测指标中HBsAg感染率居首, 阳性率为9.05%;本次检测5800例受血者HCV感染率为0.52%, HIV感染率为0.052%;本次检测梅毒的阳性率为1.03%。

2.2 不同性别患者4项输血前传染性标志物检测结果比较

由表1可知男性乙肝表面抗原感染率高于女性 (P<0.05) , 其它3 项检测结果均无明显差异 (P>0.05) 。

3 讨论

输血在临床急救和治疗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但由此感染和传播的疾病有十几种, 其中最严重的有艾滋病、病毒性乙型、丙型肝炎和梅毒, 这就引起了血源性传播疾病和医疗纠纷的发生[2]。输血并不是病毒感染的唯一途径, 患者在输血前是否已被感染, 就应该了解输血前上述指标的情况。随着由输血后传染病引起的医患纠纷逐年增加, 输血后传染病已成为医务人员和卫生行政部门关注的焦点[3]。输血前检查不但可以减少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 还可以减少医源性感染, 对保护医护人员起着重要作用。在4项检测指标中HBsAg感染率居首, 阳性率为9.05%, 与文献报道相近, 这表明以乙型肝炎为本地区的主要感染源;据研究抗-HCV在健康人群中阳性率可达0.7%~3.1%, 本次检测5800例受血者HCV感染率为0.52%;目前艾滋病正逐年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 开展HIV抗体初筛检测尤为重要。艾滋病也是最为严重的传染性疾病, 本次检测HIV感染率为0.052%;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 也是血液传播疾病之一。近年来, 我国梅毒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本次检测梅毒的阳性率为1.03%, 这表明梅毒的发病率在住院患者中较高。另外, 对不同性别患者4项输血前传染性标志物检测结果比较, 结果发现男性乙肝表面抗原感染率高于女性 (P<0.05) , 其它3项检测结果均无明显差异 (P>0.05) 。

因此, 在输血前进行相关传染性指标的检测, 有利于了解本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情况, 提醒医务人员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注意操作, 避免医疗损伤而引起的自身感染和交叉感染。

摘要:目的 为了了解本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情况, 提醒医务人员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方法 本文对5800例住院患者在输血前进行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 (抗-HIV)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 (抗-HCV) 、乙肝表面抗原 (HBsAg) 、梅毒螺旋体抗体 (抗-TP) 检测。结果 4项检测指标中HBsAg感染率居首, 阳性率为9.05%;本次检测5800例受血者HCV感染率为0.52%, HIV感染率为0.052%;本次检测梅毒的阳性率为1.03%。男性乙肝表面抗原感染率高于女性 (P<0.05) , 其它3项检测结果均无明显差异 (P>0.05) 。结论 在输血前进行相关传染性指标的检测, 有利于了解本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情况, 提醒医务人员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注意操作, 避免医疗损伤而引起的自身感染和交叉感染。

关键词:输血,传染性标志物,检测

参考文献

[1] 郑岚, 方娴静, 王静, 等.5293例儿童患者输血前传染性指标检测结果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 2009, 11 (4) :349-350.

[2] 黄双美, 邱万臣.2560例术前和输血前4种传染性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J].河北医药, 2010, 32 (10) :1314-1315.

[3] 刘彩玲, 古旭东, 周菊琳.手术前及输血前血清感染性标志物检测7100例结果分析[J].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0, 28 (4) :421-42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道“十三五”领航“十三五”论文下一篇:提高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