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群体和社区管理

2022-10-13

第一篇:弱势群体和社区管理

社区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

为有效预防和处置我社区内发生的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建立统一领导、分级负责、职责明确、运转有序、反应迅速、处置有力、依法规范的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机制,预防和减少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最大程度降低事件造成的危害和影响,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经研究制定本预案。

一、 使用范围

处置我社区内大规模群体性事件适用本预案。大规模群体性事件主要包括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扰乱社会治安秩序的群体性行为,以及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群体性行为。

二、组织指挥体系

总指挥、副总指挥由支部书记、社区主任担任,成员由社区两委和其他人员组成。

三、应急指挥部的主要职责

(1)领导、指挥、协调重大群体性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2)确定村级应急处置工作职责及具体分工。

(3)研究、制订事件处置决策和应对措施,组织、协调实施,并加强监督。

(4)研究、制定信息发布、舆论引导等方面的措施,并向上级提出相关建议。

(5)完成镇应急指挥部交办的事项,研究解决事件处置过程中

的其他重大事项。

四、预防预警机制

建立高效、灵敏的情报信息网络,加强对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掌握和研判,逐步形成完善的预警工作机制。对可能发生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信息,特别是苗头性信息进行全面评估和预测,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要特别强化情报信息工作,扩大信息收集的范围,增强信息分析的深度和广度,提高信息传报的效率,报送信息必须及时、客观、全面、准确,不得瞒报、谎报、缓报。接到预警信息后迅速核实情况,情况属实的,在迅速上报信息的同时,要根据职责和规定的权限启动应急预案,并考虑事件可能的方式、规模、影响,立即拟订相应工作措施,及时、有效地开展先期处置,控制事态发展,将事件消除在萌芽状态。同时,根据防控情况及时调整措施,并视情安排人员、物资、资金和技术装备,防止事态扩大。

五、应急响应

现场应急指挥机构到位、应急处置人员进入事发现场后,按职责分工迅速投入处置工作。

主要负责人迅速赶赴现场,了解引发事件的起因和有关情况,提出工作方案,直接指挥现场处置工作,并带头与有关部门的负责人面对面地做群众工作,及时疏导化解矛盾冲突,尽快平息事态。

对群众提出的要求,符合法规和政策规定的,当场表明解决问题的态度;无法当场明确表态解决的,责成有关职能部门限期

研究解决;对确因决策失误或工作不力而侵害群众利益的,据实向群众讲明情况,公开承认失误;对群众提出的不合理要求,讲清道理;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宣传,引导和教育群众知法守法。 事件平息后,社区两委要继续做好群众工作,对承诺解决的问题必须尽快兑现,消除可能导致事件反复的不安定因素,进一步做好化解工作,并加强跟踪和督查,防止事件反复。

六、责任追究

在预防和处置大规模群体性事件中有违法违纪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七、附则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中共社区党支部

后山社区居委会

第二篇: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和引导论文

关键词:大学生 非正式 管理摘要: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是活跃于大学生群体中的一种不可消除客观存在的群体,加强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和引导对改进和创新大学生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通过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的探析,提出了几条有针对性的管理策略,希望能够改善大学生管理工作。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人们的需要和价值观念逐渐多元化。朝气蓬勃的大学生群体也会因各种需要和心理倾向而结成规模大小不等的非正式群体。这里的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是指除团学组织外,大学生中实际存在的,纯粹由大学生自发形成的集合体,是无正式规定下学生自发而形成的群体。

1形成原因

虽然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有自发性,但是其形成和产生不是盲目随意的,他是大学生主观心理因素的诱发和外界的社会客观条件催化而形成的产物。具体原因总结如下:

1.1大学生的主观心理因素

(1)孤独和寂寞是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产生的心理基础。在知识经济充斥的社会,“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口号唱响的时代,大多数学生已远离家乡,踏上大学求学之路,进入陌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已经习惯了在父母呵护下成长的“小公主”、“小太阳”们不得不独立生活和学习,这样他们自然会产生孤独感和寂寞感。而大学的班委、团委等这种正式群体管理相对严格和规范并且有较大的约束力,无法满足大学生释放孤独和寂寞的需要,他们为了寻求感情寄托便会自发形成非正式群。

(2)兴趣与爱好的需要。现代大学生面对激烈残酷的社会竞争,已不仅仅满足于专门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他们积极拓宽视野,主动寻求兴趣点并极力想完善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因此,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同学就会自发组织一些小团体活动,即所谓的兴趣学习小组,如舞蹈协会,书法协会等。这种以兴趣爱好为中心的非正式群体便会油然而生。

(3)自尊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大学阶段是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阶段,而且大学生对精神生活的要求较高,因此他们会积极寻求自我实现和渴望自尊,仅仅依靠大学中存在的正式群体是无法满足他们渴望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的。大学生通过参加不同性质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来认识自我,保护自尊,升华自己,实现自身的价值。因此,大学中的某些非正式群体就成为那些渴望自尊与寻求自我实现的学生的“栖息地”和“家园”。

(4)价值观的一致性和群体成员的共同利益。还没有完全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所受教育,生活实践及阅历基本相当,很容易在认识上产生认同感,价值观和人生观也有一致性,而且他们具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生活阅历和共同的利益,他们容易沟通,感情深厚,有一见如故之感。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思想从来都是与人的本质、需要和社会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马克思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可见,共同利益是维系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重要子因素。

1.2社会客观因素

首先,当代大学生处于社会主义改革和转型期,中西思想相互融合和碰撞,所以多元文化必然给大学生带来影响,使大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而且紧跟时代先声。在这种现实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不免觉得正式群体太具约束力和规范性,所以他们就会自发形成一些满足自己需要的非正式群体。其次,随着网络技术,传媒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学生认识和交往渠道多元化,为形成非正式群体提供了便利。再次,社会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促使大学生主动的寻求社会化,通过非正式群体来发展和提升自己,而大学相对宽松的教育教学体制和管理体制也催化和促进了非正式群体的形成。

2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和引导策略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与大学生正式群体共存,共同影响和制约着高校教育管理活动和教育教学质量。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用辩证法的观点正确的认识和对待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因势利导,扬长避短,适时加强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和引导。

2.1正确认识,重视影响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出现和存在是一种客观必然现象,是对大学生正式群体的一种有益补充,它的存在有其积极合理性。满足了大学生求知与好奇的需要,可以学到在正式组织中某些无法学到的东西,正确加以引导就会有利于大学生正式群体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大学生之间迅速敏捷传递信息等。所以,高校教育管理者要接受其存在,正确认识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性质和类型,了解和掌握其运行机制和基本状况,科学地将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纳入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而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小帮派”,“小团伙”对其严厉打击,坚决禁止和非法取缔。

2.2区别对待,艺术引导

高校教育管理者在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中要做到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采取恰当有效的管理策略,注意引导和管理艺术。首先,对于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要给予保护,鼓励和支持。如有积极意义的娱乐兴趣型的非正式群体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保护大学生兴趣的多样性和爱好的广泛性。有科学价值的学术研究型的非正式群体也要以资鼓励,予以表扬,唤醒和提高大学生科研意识和能力。其次,对中间型的大学生非正式群体要坚持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如网络虚拟型的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引导和管理时注意发挥其传递信息迅速快捷和信息沟通量大,时间跨度大,范围广的积极功能,同时又要注意克服在传播信息中的虚拟性,不现实性,以及小道消息和不健康信息的传播等负面影响。再次,对消极型的大学生非正式群体要严肃处理,坚决予以解散和取缔。

2.3重视“核心”,以点带面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中会自然形成“核心”人物,这些“核心”人物一般综合素质和活动能力较强,对非正式群体具有较大的感召力,同时对非正式群体的目标实现和群体成员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也是无容置疑,无可厚非的。因此高校教育管理者要高度重视“核心”人物的管理教育,以点带面。具体从以下几方面管理和导控:

首先,注意加强学生干部的教育和培养,提高学生干部的管理能力和人格魅力,使非正式群体成员自觉的服从和信任学生干部的领导。其次,高校教育管理者要加强对“核心”人物的思想教育与引导。对思想品德良好,活动能力较强的“核心”人物要动之以情,进行有效的思想沟通和说服教育。引导其主动号召非正式群体其他成员服从学校管理者的领导。再次,高校管理者和班干部要多参加小团体活动,积极主动的了解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运行机制和规律,并与非正式群体成员积极沟通,与重要成员维系良好的关系。

2.4加强联系,利导转化

非正式群体的功能和作用渗透于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因此,高校教育管理者和班干部在教育管理中要调整和改变非正式群体中与社会要求和正式群体规范制度不一致的部分,尽可能协调二者利益,做好非正式群体向正式群体的转化工作。对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和积极影响,赋予更高的存在价值和意义。比如,将非正式群体公开化,提供其与正式群体相同的条件或待遇;将非正式群体与相类似的正式群体合并等。

2.5创设环境,丰富活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正确的舆论环境。在大学校园中要积极开展健康活泼,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这种活动不仅可以很好的满足大学生的各种需要,弥补正式群体的不足,还可以将非正式群体的成员吸引到正式群体的活动中去,减少非正式群体的消极性和破坏性,增加正式群体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因此,高校教育管理者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开展积极向上,风味有趣,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既然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既是一种实然,那么高校教育管理者在从事其管理工作是要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认识,但是也要注意发挥管理者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大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门艺术,所以高校管理者在工作中要科学指导,艺术领导,人文化管理。

参考文献

[1]陈涛,崔德明.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分类管理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03.

[3]黄明睿.非正式组织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影响及其管理[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7).

[4]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第三篇:白云社区重大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

浙江.东阳

白云社区重大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

为依法妥善处置重大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稳定和治安秩序,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上级处置重大群体性事件的有关规定,结合街道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党工委、办事处统一领导,以维护社会稳定和治安秩序为目标,以防止聚众打砸抢烧、严重堵塞交通、围堵冲击党政机关等为重点,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力争把事件制止于始发状态,控制在尽可能小的局部范围内,尽最大努力确保国家、集体和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切实维护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所称重大群体性事件,是指聚众共同实施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安全和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主要包括:

(一)人数较多的非法集会、游行、示威;

(二)集会、游行、示威和集体上访活动中出现的严重扰乱社会秩序或者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三)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罢工、罢课、罢市;

(四)非法组织和邪教等组织的较大规模聚集活动;

(五)聚众围堵、冲击党政机关等部门单位;

(六)聚众堵塞公共交通枢纽、交通干线、破坏公共交通秩序或者非法占据公共场所;

(七)在大型体育比赛、文娱、商贸、庆典等活动中出现的聚众滋事或者骚乱;

(八)聚众哄抢国家仓库、重点工程物资以及其他公私财产;

(九)较大规模的聚众械斗;

(十)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社会秩序的其他群体性行为。

三、处置原则

(一)在党工委、办事处统一领导下,集合有关主管部门处置的原则。重大群体性事件发生后,党政领导和主管部门领导要亲临现场,做好矛盾化解工作。公共机关要维护好现场秩序,保护党政机关等重点部位及现场工作人员的安全,维护正常的交通秩序。

(二)防止矛盾激化原则。对参与重大群体性事件的群众,要坚持可散不可聚、可解不可结、可顺不可激,以教育疏导为主,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或初始阶段。

(三)慎用警力和强制措施原则。要根据重大群体性事件的性质、起因和规模来决定是否使用、使用多少和如何使用警力,根据事态的发展情况来决定是否采取强制措施。要防止使用警力和强制措施不慎而激化矛盾,防止警力和强制措施的使用不当使事态扩大。

(四)公安机关慎用武器警械原则。处置重大群体性事件现场的民警应当携带必要的警械装备,但不得携带武器。现场外围备勤的民警可以根据需要配备武器。使用警械和武器,应当严格按照《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的规定执行。使用催泪弹和武器必须经现场指挥批准。

(五)依法果断处置原则。对围堵、冲击党政机关、阻断交通、骚乱以及打砸抢烧等违法犯罪活动,要抓住时机,坚决依法果断处置,控制局势,尽快平息事态,防止事态的扩大蔓延。

四、组织指挥

(一)白云街道重大群体性事件领导小组:

组长:卢洪标

副组长:潘锡林、金国强、王新忠、陈焕进

成员:徐万明、贾鑫其、徐伟、吴永成、郭永强、马红霞、李炳华、许兵辉、杨敏、包日进、金有田

(二)白云街道重大群体性事件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现场处置组、后勤保障组、协调督查组。

1、办公室设在白云派出所、陈焕进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及时向党工委、办事处和上级公安机关、领导小组报告事件的情况和准备采取的重大措施;根据领导小组的决定发布有关紧急处置重大群体性事件的命令和通告;统一组织、调动、使用各警种警务和武器装备;根据领导小组的决策、指令和现场实际情况,决定采取相应处置措施。

2、现场处置组

组长:陈焕进成员:事发地社区主任、社区调解员

主要职责:负责现场教育疏导工作,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和初始阶段;组织实施现场处置工作。

3、后勤保障组

组长:潘锡林、事发地社区书记

主要职责:负责后勤保障工作,提供必要的交通、通迅、电力等应急器材器械。

4、协调督查组

组长:王新忠、事发地社区主任

主要职责:督促检查各成员单位落实领导小组具体工作布置和工作措施,提请领导小组和有关部门通报、查办相关失职、渎职行为。

五、现场处置组织和职责分工

(一)现场处置力量的组织

1、一旦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派出所、社区要在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作好紧急动员,实行整体作战。

2、当接到重大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报告后,应及时做好以下先期处置工作。

(1)向市重大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小组和上级部门及时报告;

(2)指派相关职能部门进一步了解掌握事态情况和动向;

(3)应视情况发出相应的警力集结预警令。

(三)职责分工

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派出所、社区按照以下职责和任务分工实施;

1、情况信息工作。由社区、派出所部门负责。要依靠积极分子和发挥隐蔽力量作用,密切注视深入收集深层次的动态,努力将不安定因素发现在酝酿初期

状态。

2、现场疏导工作。由社区、派出所负责。要第一时间摸清不安定因素的来龙去脉,做好教育疏导工作,力争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和初始阶段。

3、现场取证勘查工作。要以公秘相结合方式,采用录音、照相、摄像等手段全力以赴做好现场取证、勘查工作,要按照既有操作人员又有保护人员的要求,明确分工、落实任务。刑侦部门要组织一定的公秘相结合监控小组,注意事件现场的社会面控制,适时抓捕违法犯罪分子。

4、现场处置工作。辖区派出所民警,以公开治安管理形式赴现场,维护好现场治巡秩序,教育疏散围观群众,监视控制身处现场的劣迹人员,配合实施强制处置,适时抓获现行违法犯罪人员。

5、后勤保障工作。由党政办负责做好后勤、生活、车辆的供应和调度工作。

六、处置措施

重大群体性事件处置措施主要有以下5种,处置工作指挥机构应根据事件发展和处置需要,灵活加以运用:

(一)现场管制措施

处置重大群体性事件,可以根据现场情况依法采取下列现场管制措施:

1、封闭现场和相关地区,未经检查批准,任何人不得进入;

2、设置警戒带,划定警戒区域;

3、实行区域性交通管制;

4、守护重点目标;

5、查验现场人员身份证件,检查嫌疑人员随身携带的物品;

6、未经现场指挥批准,任何人不得在事件现场进行录音、录像、拍照、采访、报道等活动。重大群体性事件的有关情况需要公共报道的,必须经党工委、办事处审核同意并报上一级党委、政府批准,以适当的形式发布。

(二)强制性措施

处置重大群体性事件可根据现场情况,依法采取下列强制性措施:

1、发布命令或通告,责令围观人员立即离开现场,责令聚众组织者立即解散队伍,责令聚集的人员在限定时间内迅速疏散;

2、对超过限定时间仍滞留在现场的人员,可以使用必要的驱逐性或制服性警械强行驱散,但要尽量避免伤亡;

3、对经强行驱散仍拒不离去的人员或进行煽动的人员,可以强行带离现场或者立即予以拘留;

4、对正在进行打砸烧的人员,应当立即制止并带离现场或者予以拘留;

5、对非法携带武器、管制刀具、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和用于非法宣传、煽动的工具、标语、传单等物品,予以收缴、并依法处理有关责任人员。

(三)现场取证措施

在处置重大群体性事件时,可以依法采取公开与秘密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取证,为现场处置和事后依法处置提供证据。

(四)审查处理措施

对被强行带离现场或者被挽留人员,就当在24小时内进行审查,及时依法处理。

对重大群体性事件中有违法犯罪行为的外国人,应依照我国法律有关规定和国际惯例处理。需采取强制措施的,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及时通知其所属国家驻华使馆、领事馆。

(五)现场清理措施

在重大群体性事件处置过程中,应当及时救治受伤人员。事件平息后,立即清理现场,撤除路障,解除现场管制和交通管制恢复正常社会秩序。

七、工作要求

(一)切实加强情报信息工作,严格情况报告制度,公安机关各职能部门要采取公秘结合等手段,密切注视掌握各种可能发生的重大群体性事件的苗头和动向。派出所一旦接获群体性事件情况报告,要在5分钟之内报告办事处和上级公安机关。迅速组织力量,10分钟内出警赶赴现场,街道迅速组织力量做好劝阻疏导工作。如劝导无效,即实施管制、禁止聚众等相应的处警措施。事件平息后,要组织力量清理现场,恢复秩序。

(二)各参战的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本预案,严明纪律、服从指挥,绝不允许擅离职守或各行其事,对违反本预案规定,给工作造成损失的,要依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三)执勤队伍中,除指定人员,其它公安民警一律不准携带杀伤性武器,未经指挥或现场指挥最高负责人的批准,任何民警不得随意使用杀伤性武器。

(四)在处置过程中,参战人员要严格依法办事,切忌简单粗暴、感情用事,尤其在涉及民族宗教和人民内部矛盾的群众性闹事中,在大量群众聚集、情绪冲动的现场,除对少数打、砸、烧、杀等严重违法犯罪分子外,一般不宜当场抓人,而应先注意获取违法犯罪分子活动证据,待事态平息后,再依法严惩。

第四篇:XXX社区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XXX社区

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1.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加强XXX社区重大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测、应急和处置能力,使接访工作快速、高效、协调、有序进行,维护社会稳定,最大限度地化解社会矛盾、挽回社会影响。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31号)《信访工作条例》、《xx县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xx县信访工作规则》,以及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预案。 1.3工作原则

实行以预防为主、防患未然,属事为主、共同负责,依法办事、降低影响,教育疏导、防止激化的工作原则。建立县、乡、社区联合的信息协调处置网络,职责明确、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预警和应急机制,最大限度地解决人民群众的难点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建设和谐的社会环境。 1.4现状与趋势

我社区人口密度较低,常住居民以农业人口为主,健全和发展信访网络建设,加强信息的沟通和协调工作,从源头上防范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发生。属事、属人、属地单位分别做好解决、教育和稳控工作,现场处理和引导接待相结合,降低社会影响。 2.组织指挥与职责分工

我社区发生重大群体性突发事件后,社区信访信息立即向乡镇信访部门上报有关信息,信访部门分别报告乡镇主要领导、主管领导,请示有关工作步骤,然后立即到现场进行教育疏导和引导群众到附近接待场所开展接待工作,及时做好信息反馈工作。同时要求接访领导现场指挥,按照属事、属人、属地的原则协调相关部门接待群众代表,进行有效处置。 2.1社区信访工作应急指挥组 2.1.1组成

长:XXX社区党支部书记 副组长:XXX社区居委会主任 成 员:信访干部及社区成员 2.1.2职责

统一组织领导、指挥和协调突发事件的疏导、协调和处置工作;根据事件发展趋势,确定应急工作措施,请求公安、医疗、交通等部门协助维护现场秩序;组织相关人员对群众进行教育疏导、防止激化。沟通协调县信访局和相关责任部门对事件进行处置;视群体性突发事件发展势态请求乡镇有关领导派出现场工作组给予援助。

3.群体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的报告

3.1先期预警由事件发生所属地向乡镇信访部门进行报告;由乡镇信访应急指挥组确定事件等级。

3.2信访应急指挥组发布预报后,若发现事件发展异常,在紧急情况下,可升级事件等级并向乡政府报告。 3.3预警解除由乡政府发布。 4.应急响应 4.2基本响应程序 4.2.1严重事件应急响应

严重事件发生后,社区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组立即启动严重事件响应预案,社区信访网络迅速开始运作,社区信访负责人在领导指挥下开展工作。 4.2.1.1应急运作程序

组织领导社区群体性突发事件指挥组迅速开展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相应工作。向突发事件现场派出工作组,上报有关信息实行紧急应急措施,协调公安、医疗、交通、消防等部门现场协助工作。请示乡政府并报请县政府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预案,引导群众到接待场所进行接访工作,协调有关责任部门开展接访和处置工作。

4.2.2一般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响应

一般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后,由社区信访负责人向应急指挥组提出启动相应级别应急响应预案的建议,社区应急指挥组迅速开始运作,指挥事件的协调、处置工作,负责人为社区支部书记、主任。

应急指挥组运作程序:

(1)召开指挥组成员会议。通报事件发展的情况,根据紧迫程度和严重程度确定应急规模。

(2)向乡政府报告突发事件相关情况。

(3)协调公安、交通、消防、卫生部门参加突发事件的疏导和救助工作。

(4)组织应急小组成员赶赴现场依职责开展工作 (5)部署引用水和食品的供给、伤员护送、交通疏导等事宜。

(6)现场参加处理领导必须面对面做好法律的宣传、群众的教育和引导接访工作。

(7)做好事件处理过程中的有关情况的信息报告和反馈工作,组织维护社会稳定宣传教育。 4.3信息报送和处理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速报内容包括事件发生参加的人数和涉及范围、事件发生的原因、目前存在的问题、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等情况。速报的工作程序如下:社区信访负责人迅速启动信访信息网络,收集事件的原因和群众的心态并速报。迅速接待上访群众代表,并沟通有关情况上报动态信息,向有关部门收集事件引起的损失情况,由社区应急指挥组汇总后报乡政府。

4.4指挥与协调 4.4.1应急指挥与协调 应对特别重大突发群体性事件,社区信访负责人立即派出现场工作组,同时调动驻街公安、卫生、交通、消防等部门协同配合对群众进行教育疏导,尽快引导到指定接访地点进行面对面的接访工作。

4.4.1.1人员抢救与交通疏导

社区应急指挥组协调组织卫生单位到现场紧急救助,协调公安派出所派民警到现场维持秩序,协调区交通民警到现场疏导交通,对危险事件请消防部门派官兵参加救助。 4.4.1.2重点人员的监控和群众的教育

严密监控群体性事件中的重点人员,如发生违法行为,由公安机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监控和管制;对参加群众,由事发单位或属地社区进行教育,引导群众到信访机构依法进行申诉活动,减少社会影响。 4.5事件通报

社区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时,由社区应急指挥组对事件的发展动态进行通报工作,向乡政府和有关部门通报事态发展信息。 4.6应急结束

符合以下条件时,经乡政府批准,社区应急指挥组即可宣布事件应急结束。

(1)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紧急处置工作完成。 (2)群体性突发事件引发后果基本消除。

(3)经事件发展趋势判断,近期无再继续恶化的可能。 (4)基本恢复正常社会秩序。

第五篇:创新社区管理 提升社区服务能力和水平

创新社区管理 提升社区服务能力和水平 经棚街道党工委紧紧抓住整合资源和强化服务这个重点,统筹服务力量,夯实服务基础,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领域,有力提升了社区服务能力和水平。

一、构建社区区域党建新格局,为社区党建提供组织保障

1、构建网络,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覆盖”的原则,在社区建立党委(总支),在楼院成立党支部,在单元门洞设立党小组,形成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总支)—楼院党支部—单元党小组四级党建工作网络实行了“网络化”管理。如:针对辖区离退休党员较多,各社区对楼院党员进行详细排查,结合党员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合理设置楼院党支部37个。各楼院党支部以单元小组为单位成立邻里互助网络,形成了“群防群治”的社会治安体系,营造了互相关心、相互帮助的温馨居住环境,同时广泛征集居民需求信息,并根据居民需要,制作爱心“一对一”服务联系卡。协调社区和共建单位,采取“一对一”或“多对一”的方式为居民解决难事158件,得到了居民的一致好评。并积极开展“公民道德进楼道、健康知识进家庭”活动,发放宣传单5000余份,进居民区宣讲40余次,引导居民树立文明健康的理念。

2、健全机制,推进共驻共建工作。今年经棚街道5个社区分别与共建单位成立了区域党委,共建单位同社区签定了《共驻共建双向承诺协议书》,建立起街道、社区党组织

与驻区单位党组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条块结合、共驻共建的工作机制。一是党建工作联创。以健全社区党建“三有一化”工作格局为目标,充分整合社区辖区内党建资源,完善联建共建协调机制,建立在职党员进社区发挥作用机制,落实“党员承诺制”,组织动员广大党员积极参与社区建设。325名在职党员采用“多帮

一、一帮一”的方式,与辖区52户困难户结成了帮扶队子,为贫困党员居民送去慰问金11400元。 二是社区“五化”联抓。以社区环境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为目标,驻社区单位积极协助社区协调相关单位,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快对老旧、破损设施的更新改造。今年各共建单位为社区投入建设资金10.2万元,城管局为园林路社区门前铺上砂石路,为解放路社区门前进行了硬化。三是文体活动联促。发挥驻社区单位优势并协调相关部门,共同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挖掘驻社区单位和社区内的文化资源,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参与性强的文体联谊活动和社区文化艺术活动,各社区与共建单位成功举办了第四届社区文化节,倡导文明健康的社区新风尚。 四是公益事业联办。由社区牵头,驻社区单位密切配合,共同开展帮困助学、扶贫救弱、便民服务等活动,向弱势群体和困难居民献爱心。今年共建单位慰问贫困党员和救助贫困大学生4.02万元。138名单位职工与43户困难居民结成帮扶对子。

二、提升创先争优活动实效,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 与重点工作相结合,在推动科学发展中创先争优。经棚

街道围绕年初制定的“强基础,创特色,争先进”的工作目标,与中心工作相结合,有力推进了计划生育、民政、社会保障等各项工作的开展。形成了街道机关、社区、居民齐抓共管,密切配合抓好各项工作的新局面。计生工作今年通过抓排查,进一步夯实了计生工作基础,规范了流动人口管理程序,加强对流动人口实行台帐管理的力度,开展了全员人口信息录入工作,消灭了计生网络死角。民政工作以居民满意为标准,切实解决居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上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今年共扶贫帮助困难户12户,为居民办实事112件,救助残疾人26人,帮扶效果明显,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劳动就业方面街道共新增就业43人,安排失业人员再就业469人,安排困难对象再就业67人。及时向社区传输劳动力供求信息860余条,开发社区公益性就业岗位65个。

与改善民生相结合,在服务群众中创先争优。街道始终把创先争优活动作为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基层组织服务功能的动力,做到服务群众活动多样化,不断创新服务格局。成功做到了由“要我服务”到“我要服务”的转变。各社区以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大厅、OA移动信息平台、救助工作中心、博爱服务站、文体活动站、远程教育站点、综合活动室等为依托,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开展政策咨询、司法援助、就业指导、社会救助、技能培训、家政服务、中介服务等便民服务。同时注重社会管理,突出社区为民服务功能,探索“居家养老”的社会模式,建立起“经棚路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室”,为98名老人并开通“一

键通”寻呼服务系统。结合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各社区公开了承诺服务事项和服务电话,开通了24小时服务电话,设置民情信箱5个、为45名年老体弱老党员、139名社区居民进行了义诊、为85名65岁以上的老人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健康检查,为26名行动不便老人上门义务理发。通过社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平台并牵手中介所为42名居民介绍了职业,使他们实现了再就业。开展社区党员“零距离服务”活动,成立扶贫助困志愿者队伍、义务巡逻队、党员志愿者队伍、低保志愿者队伍等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30余支,为居民办实事解难事240件。

与拓宽民情相结合,在了解居民所需所盼中创先争优 社区党组织采用了入户走访、记录民情日记、网络和电话意见征求等多种方式采集民情、倾听民声,目前共采集民情信息120余条。5月25日-28日各社区党组织召开创先争优活动领导点评暨社情民意恳谈会,共收集共5类26条建议,内容涉及卫生、文体活动、党员服务与管理等。各社区党委(总支)通过建立民情台账,对群众反映的实际困难和需求,分类整理,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三、创新社区管理,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

一是强化学习意识,提高工作能力。在学习方法上坚持做到三个结合,即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学习理论与深入调研相结合、专题教育与参观学习相结合。严格学习、交流、考评制度,要求每人每年集中学习不少于30天、每月学习不少于2天、每周学习不少于5小时;每半年进行一

次学习交流,每年进行一次学习总结。将干部的学习情况纳入个人年末考评的范围内。

二是办社区讲堂,搭建学习平台。一方面提高社区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利用每周五重点日开展轮流讲课、主题交流 、网络自学等活动,培养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社区“三型”(知识型、创新型、服务型)人才,提高社区工作人员服务居民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聘请相关专业人士为学堂教员,定期开展面向全体居民的法律常识、卫生保健、家庭教育等知识讲座,力争把学堂办成居民学知识、增见识、强意识的课堂。

三是加强街道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街道党工委加强责任制度落实,建章立制,切实把工作人员的履职行为,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街道建立健全班子中心组和机关干部学习制度、机关工作人员考勤制度和请销假制度、干部职工岗位目标考核制度、工作安排、请示汇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工作制度。明确了职责和程序,提高机关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同时加强工作目标和责任落实。根据2011年街道工作实际,对重点工作进行了详细规划,制定了具体目标,使各项工作目标和责任落实到位。

四、加强特色社区创建工作,提升社区能力和水平街道党工委紧紧围绕创先争优活动,不断提高社区品牌创建意识,各社区结合自身实际,抓亮点,比特色,形成了“一居一品”的服务模式。园林路社区打造“党建型”社区。探索“1+3+X”型党组织设置模式,以党建为龙头,促进服

务发展。经棚路社区打造“文体型”社区。开展“五联五建”活动,通过秧歌队,夕阳红合唱团等组织活动营造和谐文化氛围。解放路社区创建“服务型”社区。开展亲情、关爱、快捷、中介、保安五式服务,针对居民服务需求,社区党委推行党员服务项目岗位化,统一设立扶贫解困救助岗、法律法规咨询岗等6个服务岗位。新村社区创建“环保型”社区。辖区内小区规划有序,建有绿地、健身器材等。尤其是政府广场和体育广场,集休闲、娱乐、晨练于一体,为居民带来舒适、健康、环保、高效、美观的生活环境。北街社区创建“平安型”社区。建立和完善社区调解、普法、流动人口管理、帮教、巡逻等“五位一体”的维稳队伍和群防群治队伍建设,专兼职工作人员达到200多人。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人生励志感悟的句子下一篇:燃气安全宣传月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