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信息采编

2022-07-27

第一篇:如何进行信息采编

如何提高政务信息的采编上报质量

通过编发政务信息的途径反映政府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给领导提供科学有效的决策依据,是我们编发政务信息的重要任务。作为信息工作者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更好地编发政务信息,更好地发挥政务信息的作用。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实际就如何把握各类政务信息特点以及如何丰富信息来源这两个方面提出以下几点想法和大家交流。

一、把握信息特点,增强信息作用

政务信息的种类很多,笔者在实际工作中根据其反映内容分为四类,即“新闻性信息”、“经验型信息”、“问题型信息”、“调研型信息”,并认真分析掌握他们各自的特点,工作中能够得心应手。

“新闻型信息”笔者称其为即时信息,也就是能够迅速反映当前工作态势的政务信息,其主要特征是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在编发此类信息时应把握两点:一是要及时迅速,“快编、快报”是此类信息的生命,要以最快的速度把当前的工作态势反映给相关领导,使得领导能够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工作开展的情况,从而掌握调度工作的主动权;二是要认清此类政务信息与新闻的区别,虽然二者都强调时效性,但是政务信息的内容与新闻有着很大的不同,它要求反映政府中心工作的开展情况,要围绕政府当前工作这一主线,对当前工作有实际意义,否则就没有价值。

“经验型信息”笔者称其为成绩型或者亮点型政务信息,也就是反映政府以及各部委办局工作中的亮点,总结其工作中好的做法,归纳其好的经验,以求对别的工作有借鉴作用。在编发此类信息时应注意把握好“新颖”、“实用”这两个原则。“新颖”并不是遣词造句要新颖,也不是信息形式要新颖,而是要求这类信息所反映的好经验、好做法是新的,具有很强的创造性,是针对新的问题、新的环境所提出的新方法、新思维、新经验。如果其归纳总结的经验还是以往的或者仅以另一种说法提出来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实用”就是要求其归纳总结出的好经验、好做法应保证有很强的实效性、可操作性,能够很好地指导当前实际工作,能够很好地被别人借鉴。能够真正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是对经验型信息的根本要求。

“问题型信息”笔者称其为报忧型政务信息,也就是客观真实地反映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出现的问题,此类信息对于改进工作方法、总结经验教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领导对问题型信息十分关注。在编发此类信息我们应该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客观真实地向领导反映此类信息,丁是丁,卯是卯,实事求是,对问题既不夸大也不掩盖,以求给领导提供真实可靠的决策依据;二是在编发此类政务信息时应对出现的问题加以分析,既要分析问题产生原因以及造成的不良后果,又要提出合理的建议,以供领导能够很好地了解工作开展情况。“调研型信息”笔者称其为理论型政务信息,也就是针对某一情况展通过开调查研究而撰写的具有理论色彩的政务信息,编发这类信息具注意其针对性、逻辑性、科学性。针对性就是其反映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指向性,也就是围绕某一问题、某一工作展开调研;逻辑性就是此类政务信息的内容应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工作的开展情况、存在的问题(或者是好的做法)、下步工作建议等等要一目了然;科学性就是要求要客观真实的反映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建议,对问题的分析科学、合理,既具有指导性又具有总结性。此类政务信息的篇幅一般较长,大都以专题信息的形式出现。

二、兼容并蓄,扩大信息来源

信息来源问题可能是我们每一个信息工作者面临的大问题、难问题,如何扩大信息来源呢?笔者是通过以下三点来解决的:

一是等着“报”。也就是等着下属单位的上报信息,我们只要再加工、再梳理即可。这并不能简单地被动地“等”,关键的是如何提高下属单位上报信息的主动性、积极性,我们要采取积极主动措施,工作中我们通过采取三条措施确保上报信息来源,效果明显。一是用每月下发政务信息要点的形式要求他们积极上报,根据中心工作安排我们每月都下发本月政务信息要点,要求有关单位上报信息不得少于4篇,这就大大提高其上报积极性;二是用每季度考核通报的办法逼着他们上报信息,我们每季度都进行政务信息采用情况的考核,并根据得分情况进行排名,在全市范围进行通报,这样以来各单位上报信息的积极性明显增强;三是用奖励先进的办法鼓励他们积极上报信息,年底我们召开先进信息工作者表彰大会,评比全市信息先进工作者,并颁发荣誉证书及奖金,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信息工作者的积极性。

二是下去“要”。根据中心工作或者是领导安排的工作,我们经常采取向有关单位“要”信息的办法,主动和他们联系要求他们上报某一工作的开展情况。“要”信息还应讲究方法,要“会要”,一般来说,我们在向有关单位所要信息时都有向对方说明我们想要了解的重点,给对方提出具体的要求,使得对方按着我们的主旨行文,以求能够很好地了解工作开展的情况。“要”信息注意的是应紧紧结合政府的当前工作,这样既能够到丰富信息来源,又能够督查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起到督查作用,可谓一石二鸟。

三是自己“写”。自己经常动笔写信息是笔者在工作中坚持的原则。有的信息工作者只想“编”别人的信息,不想自己动手写信息,这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经常选择自己熟悉的题材或者是重要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自己撰写信息,这样以来既能帮助自己了解事情发展的动态,使得自己掌握事情发展的第一手材料,又能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给我们提供一个锻炼的载体。注意的是我们要选准方向,做实调研,动脑、动手力求写出高质量、高水平的信息来。

三、深入挖掘,找准信息报送角度

一要注意以点带面,选好上报信息的角度。对客观事务的反映难以做到面面俱到,信息工作者要能够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出发,分析问题,善于选择那些有新意、有重点、有价值、有效应的内容上报。实践说明上报信息的角度不同,起到的实际作用就不同。如果角度抓得准,抓得巧,信息的价值就相应增大,就能快速进入领导的决策过程。反之,如果角度不新、立意平淡,不仅难以克服信息一般化的毛病,而且会浪费大量的信息源。因此,选好上报信息角度至关重要。如何选择信息角度呢?第一,要善于求新。即选择角度时力求使信息所反映的问题或提出的观点能够“超凡脱俗”,具有新意,给人以新的启示。动态信息要注意快速上报,“以快带新”;问题信息要注意揭示事务发展的新动向,新变化,“超新出新”;经验建议类信息要注意现实性,紧紧围绕中心工作,体现地方特色,力求有推广价值,“以新标新”。第二,要善于全方位开发。即对单一的信息进行横纵扩展,丰富其含量。对到手的信息源,不能就事论事,停留在一个题眼上,要运用“株连法”,多方面拓宽信息的外延,多侧面揭示新的情况。第三,要善于比较。即对原始信息所含每个角度,要站在宏观高度进行筛选。一般来说,不少信息只要稍加挖掘,就会找到多个反馈角度。在编写上报时,要结合当前的形势和接受

信息的对象,对每一个角度所涉及的层次、范围、趋向等方面情况认真地加以分析比较,然后再选择出其最佳角度来。

二要突出“实效性”,加快上报速度。信息是提供事务最新特征的载体,可以说实效性是信息的生命所在。信息工作者要注意快捷有效地对各种原始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把握好三个环节。一是收集要快。对一些可预见的重要工作,信息工作要超前介入,进行追踪,随时收集。这样就可避免“慢半拍”。二是编写要快。要树立强烈的时间观念,争分夺秒,重要信息随到随编,一般信息不过夜。三是上报要快。这是尽快把文字材料转为信息成果的最后冲刺,要畅通各种渠道,及时转化运用信息。因为信息的实效性也就是信息价值的有效利用期限。有效期内,信息就是金钱;有效期外,信息就没有任何价值可言。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信息,信息人员应细心研究,分析每一条信息的含金量,在有效期内及时搞好上报转化运用工作,决不放过任何一条有价值的信息。

三要切中领导需求,增强上报信息的贴近度。信息工作人员必须站在领导的位置上,站在党的方针政策的高度,与领导“换位思考”,切中领导需求。在实际工作中要努力做到“四多”:一是多向领导请示汇报工作。领导往往掌握的情况多,问题看得准,在确定上报内容时,要多请领导提出补充修改意见,确保上报的信息与上级领导最关心的问题合拍。二是多研究和收集反映上级领导意图的材料。信息人员要坚持每天看新闻、听广播、读报纸,及时学习各种文件,捕捉领导意图,力求上报的信息急领导所需,图领导所好。三是多参加各种会议。凡是领导出席的各种会议,尤其是政府会议等,信息人员都要参加,以收集重要的、对上级领导有用的信息素材。四是多与上级信息部门沟通情况,及时掌握上级领导对信息的需求要点。

四要注重“小中见大”,挖掘上报信息的深度。短小精悍、开门见山是政务信息的重要特点和表现形式,而“小中见大”则是政务信息的灵魂。由于政务信息刊物都有一定容量限制,在一定的容量内都会千方百计地增大信息含量,这就必然要求每篇信息尽可能做到“短小精悍”,为此,我们在上报的信息中都力求控制在500字左右,最多不超过1000字。信息写作要开门见山,不穿靴戴帽,凡是老话套话一律删去,对扣题不紧的,旁生枝节的坚决删除,同时做到一题一议,不面面俱到。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写信息“短小精悍”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以

小见大”上下功夫。这就要求信息工作人员要善于小题大作,抓住知全豹之“一斑”,动全身之“一发”,激起千层浪之“一石”,善于从一般中发现闪光的东西,抓住主要矛盾,讲清实质问题。

第二篇:如何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

首先教学形式阶段理论,可以分为清楚、联想、系统、方法等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清楚”。在这个阶段,学生的观念活动处于静态的钻研状态,对学习的内容逐个地进行深入的学习;把所学的内容加以分解,逐个地提出,使学生能清楚地、明确地看到各个事物。我们可以明确的把主要学习只是进行系统整理发布,清晰简明的讲解和直观示范等的叙述教学法,通过逐步引导,把教与学上升到互动阶段从而达成新课标的互动学习,同时又可以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和必要性,从而提高教学治疗。。

我们就可以明确的把主要学习只是进行系统整理发布,直观的指出学生需要学习内容,通过逐步引导,把教与学上升到互动阶段从而达成新课标的互动学习,同时又可以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和必要性,从而提高教学治疗。

第二阶段,“联想”。这个阶段,学生的观念处于动态钻研的状况;“从一个专心活动进展到另一个专心活动,这就把各种表象联想起来了,此时我们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开始给学生灌输其相关知识,从而把之前第一阶段的各个学点串联起来,由点变线。通过无拘无束、风趣多变的交谈,运用分析法,加速学生观念的接通,组合成高水平的未知的新观念。贯通其学习内容,使其可以更为系统的学习相关知识,从而加速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学生。

第三阶段,“系统”。这个阶段,我们可以扩到到更多的相关层面,把各个学习线之前联合起来变为一个系统面,从而上升到“普遍领域”,引导学生在新旧观念结合的基础上,获得结论、规则、定义和规律性的知识。这时学生的心理活动是“探究”,而我们则应重点采取综合法,指导学生找到所学知识内部的系统联系和确切的定义,从而更好的把握系统性、次序性和关系性。

第四阶段,“方法”。在方法阶段,我就应让学生通过习题、独立作业和按照教师的指示改正作业的错误等练习,运用所学的知识。学生应该融会贯通所学的知识,能在各种条件下通过实际的练习,使已获得的系统知识得到运用,根据实际的需要而重新组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习体系得以不断形成、不断充实、不断完善。

第三篇:如何应用“任务驱动”法进行信息技术

教学

吉水三中 陈彬 [摘要] 本文论述的是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如何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方式进行信息技术课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其教学原则是:学生在学习时的活动性质与目标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带动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情景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在这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并通过此任务来举一反三,收到更好的学习效

果。这种教学方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信息技术这门实践性非常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学科来说,是一种非常实用而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法、建构主义

在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形势下,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对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我国的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要适应未来的信息化社会,那么,基础教育必须承担起培养这种具有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素质人才的职责,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信息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在目前信息技术课程还没有统一的教材情况下,对教学方法的探索也只是处在初级阶段时,如何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成了众多信息技术教师关注的焦点。 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引入了以计算机为

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如何充分利用它在教学中发挥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本人通过这几年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让学生带着一定的任务去学习信息技术,也就是在学生上机操作实习时,给每个学生安排一定的任务,让他独立或协作完成,与上课时让学生自由操作练习相比,可说是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组织教学方法通常称为“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其教学原则就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性质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并通过此任务来举一反三,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方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信息技术这门实践性非常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学科来说,是非常实用而有效的。

“任务驱动”教学法提出了一种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符合信息技术的层次性,因此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引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就可以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利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种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学生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还可以互相学习、互相探讨,

从而学习到更多的技巧与方法,获得更大的益处。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设计一些任务来让学生来做,教师则在一旁指导,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就是:“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任务的设计就成了教学的关键,如何设计有效的驱动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具体 “任务”设计的各种要求及原则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重视“任务”设计、明确“任务”目标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是把大目标细化为小目标,教师要将所教的每件事都有明确的目标,每一步都在为大目标作准备,也向总目标更靠近了一步。即把总体目标的每一步细细分化,分化为一个个的小目标,并且把每个小目标作为一个教学模块,使学生容易掌握,再通过这些小小的任务来体现总体目标。这种教学既符合人的认知心理规律,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和主动性。在设计时,把认知目标分为三个层次:了解、理解、掌握。了解主要指那些学生能够记住或重复出现的知识和操作方法;理解是指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用自己的语言或动作来进行表述;掌握则是反映学生能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去解决新情况下的简单问题,进而举一反三。操作过程中则把目标分为初步学会、会、熟练应用三个层次:初步学会是指学生能进行基本的上机操作;会是指学生能进行连续的、差错很少的上机操作;熟练则是反映学生能进行效率较高的、习惯性的,能自己发现错误并能自我纠正的操作,此时就能进行一些复杂的操作尝试,进而探究一些未知领域,即举一反三。例如:因特网的教学可以分为这样几个大任务:在因特网上浏览信息、在因特网上查找信息、从因特网上下载信息、在因特网上收发电子邮件、阅读网络新闻、参加BBS、在因特网上进行实时交流等等。对于“在因特网上收发电

子邮件”这个大任务又可以分为:写信与发信、收信与读信、回信与转信、信件的分类和整理等子任务;针对“写信与发信”这个子任务,又可以划分为:写信、发信、在信中夹一张照片、发送一个或多个文件、发送一段录音等子任务。信息技术课的每一节课都有其教学目标与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备好每节课,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把学生将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预先设计的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与同伴的合作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将教学目标与要求作为一项“任务”提出,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操作练习都围绕这项任务逐步展开。

二、设计的“任务”可操作性要好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俗话说“百讲不如一练”,“纸上谈兵”

是学不好信息技术的,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践比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一知半解要强得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知识讲解、演示后,关键的还是要让学生动手实践,这样学生才能在实践中掌握操作方法。所以,在设计“任务”时就要注意“任务”的可操作性,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的“任务”,例如:“收发电子邮件”的教学,不上机是绝对无法完成的。在现在的教学环境下,人手一机已经变为可能,所以在学习时边听讲边操作是可以实现的,因此学习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三、设计的“任务”要符合学生的特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各种原因,知识接受能力会有所不同,因此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同时教师要“让学生动起来”,也就是要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1) 在设计“任务”时要照顾大多数学生。因为不同的学生接受知识能力不一样,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接受知识能力也

是有差异的。因此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兴趣等特点,由浅入深,化繁为简,循序渐进地来教学,对新的知识点或有难度的任务,教师要先进行示范、讲解,并给出详尽的操作步骤,这样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就能实现自主学习、操作。例如:在学习“输入文章”的内容时,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输入一篇自己的短文并保存起来”,这个任务包含“输入”和“保存”两步操作,并强调“自己的短文”,体现了与学生的关系和文章的“短”,主要考虑不要让学生把大量的上课时间花在输入文字上。

2) 设计“任务”时要注意创设真实情境。学生在完成一些与自己实际生活中有关的一些任务时,往往会专心致志,乐此不疲,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例如,在讲授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时,由于这是每位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讲解这部分教学内容前,教师可事先准备一些用WORD软件制作的精美

贺卡、优秀的电子报刊,向全班学生演示,引起他们的兴趣,并适时提出任务:如何利用WORD制作贺卡与电子报刊?,然后问学生想不想亲手体验一下?这样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产生了极大兴趣,并积极地随着老师的讲解进入学习情境,这节课的效果可想而知。要更好完成该项任务,可先将这个任务划分成一个一个的小任务,每节课完成一项小任务,引导学生逐步去实现贺卡、电子报刊或板报的制作,达到教学的目标。信息技术课中的Excel,PowerPoint,FrontPage以及程序设计等内容的教学也是如此,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任务驱动,教授学生收集信息的方法,达到教学的目标。

3) 在设计“任务”时要注意把握重点、分散难点。因为掌握信息技术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一般来说,每个“任务”的知识点不宜过多,否则会因为“任务”过难而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规模要小,因为规模小则容易完成,就会产生一种

成功的自豪感,学生才会有兴趣继续向下做下一个“任务”,此时哪怕遇上点小“拦路虎”也会兴致勃勃地干下去,想法把它“解决掉”。要把任务作为一种手段,目的是便于学生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以及学习方法。在设计时也要注意由点及面,逐步推进,使学生对知识和技能从了解、熟悉、深入理解、掌握、运用等有一种渐进的过程。

4) 教学时要先布置“任务”,再引入概念、展开教学内容。一般来说 [1] [2] 下一页

第四篇:如何收集客户信息以进行信用管理

企业收集信息的方法很多.可以自行收集客户信息,也可以从公共渠道取得客户信息,还可以委托专业资信调查机构收集客户信息.

自行收集客户的信息资料大多来源于客户自身或者自己推荐的机构和人员.由于客户倾向于提供对自身有利的信息而回避对自身的不利信息,加上企业本身的客户资信调查人员并非专业人士,造成收集的信息客观性相对较差.但是这种信息来源渠道的好处是不必花费额外的费用,信息收集工作再日常接触过程中就可以顺便进行.

通过公共信息渠道收集客户信息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包含了大量的企业信息,特别是电视和互联网对企业信息报道的及时性是其他方式所不可比拟的,通过互联网还能够更加主动地选择所需要的信息.需要注意的是互联网上的垃圾信息比较多,还有相对多的传言,最好是选择国内知名的经济类网站和官方网站,这样收集的信息可靠性就能大幅度提高.如果企业的客户集中在某几个行业,通过订阅有关某行业的专业刊物,可以预测客户未来的发展前景.另外,企业还可以从法院了解客户的诉讼记录,从税务部门了解客户是否拖欠税款等客户信息.

通过专业机构收集客户信息,企业选择时要考虑他们的专业经验,人员配备,从一时间,专业化水准,服务价格等因素.选择信誉良好,执业严谨的信用调查机构能够提高所收集客户信息的可靠程度,有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赊销决策. 我们可以把客户分为,小客户,中等客户,大客户三种类型

小客户与企业达成的交易合同的金额不大,但是数目确占企业客户总数的大部分.个别小客户发生坏帐,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也不会特别大.出于降低成本的需要,在企业的实践经营过程中,企业再对小客户进行赊销之前并不做任何资信调查,而是在给出信用额度之后才开始收集小客户的信用信息.对小客户选择的信息来源主要有:小客户提供的商业资信证明书,一线销售人员的内部评价报告,以及和客户交易的经验.如果在拖欠的客户名单中很快救出现了某个被授予信用的小客户,应立即追回欠款,并不再考虑给该客户提供赊销

中等客户是指对公司商品需求量达到中等水平的客户,从企业发展阶段上讲,大都刚刚度过了最困难的初创时期,基本上在市场上站住了脚.这些公司在激烈的

市场竞争中会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部分可能规模不断扩大,而另外一些则在经营中出现失望,陷入经营危机或财务危机,这对销售企业的影响要比小客户大得多,所以企业应该对中等客户有足够的重视程度.对中等客户不能不做任何信用调查就对其分配信用额度,应该从专业信用评估机构取得客户的标准信用报告或银行资信证明书后再决定是否授予该中等客户信用额度.在与中等客户交易过程中,一线销售人员的内部评价报告和企业与客户交易的经营也是客户信息的重要来源.正是因为中等客户有可能朝这两个相反的方向发展,所以管理部门应该比较注重对他们的信息做收集工作,除了考虑信息的收集成本和时效性以外,更要考虑信息的质量,准确性和及时性,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订购信用评估机构的信用报告.据统计,企业的大客户大约占客户总数的20%,但是对大客户的销售额确可以达到80%,这就是说,大客户是企业销售的主要目标,是企业生存的资金源泉所在.大客户及时偿付货款,企业就能顺利运转并不断地扩大规模,而一旦大客户不能及时足额支付应收帐款,企业就可能面临灭顶之灾.正是因为大客户关系到企业的生存状况,企业在获得大客户资信状况信息时不能太吝啬,而应该尽力对大客户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进行详尽了解.在企业自行收集大客户信息的基础上,可以从公共渠道取得大客户信息做为补充,还可以订购专业信用评级机构的连续服务信用报告,或者委托专业信息机构对大客户进行专门的信用状况评价.对大客户取得信息的形式主要有:综合信用报告,银行资信证明书,一线销售人员的内部评价报告,与大客户交易的经验,专业信用调查报告等.各种渠道所取得的信息的客观性,全面性,时效性.只有针对不同类型的客户选择最适宜的信息来源渠道,才能在花费相同的费用时取得最好的效果,或者说取得相同的效果时费用最小

在赊销之前收集客户的资信状况的信息,为客户资信评状况评价准备资料,这也是应收帐款管理的起点.避免对资信状况不佳的客户实行赊销,将可以避免的坏帐损失和收集客户信息所花费的成本进行比较,结论是多花些时间和成本收集客户信息是值得的..

按约定好的时间

我们可以看到,良好的习惯可以给个人和组织带来很多的好处;不好的习惯会给个体乃至所存在的组织带来致命的损害。比如守时,这个很简单的道德问题甚至

需要作为管理课程去培训,把一些做人的基本要求提升到崇高的管理范畴,好像只有成功经理人或者一些特殊的人才需要具备的习惯,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遵守时间是个人素质的体现,同时他也是文化。在西方国家,约会一定要守时,而在中东一些国家,他们说三点来见你,说不定会到晚上六点以后。我们这里不谈哪一种文化更好,但是作为企业,在现代商业中,如果不守时,后果可想而知。我们会原谅别人的不守时;我们把上班迟到当成无所谓的事情,我们也会接受别人突如其来的拜访,我们不按照约定的时间提交公司要求的报告,我们也同样容忍客户不按照约定的时间付款。因为这一切都已经成为我们的习惯;所以每天我们忙于找借口来处理那些不符合流程和规定但是好像不得不那样做的事情。不遵守时间浪费了我们的大量资源,我们会发现很多事情只议不决,很多事情没有时效性,并变得热衷于寻找借口。而我们身处这样的大环境中也或多或少的认可了这样那样的借口。这些是可以改变的,一方面是每个人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用一定的制度来约束那些行为。

是否遵守时间,有时候变成了地位和重要性的风标,譬如,应聘方如果迟到很可能丧失得到工作的机会,而我们也会看到招聘方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借口而不按照约定的时间会面。其实,守时是对自己的尊重,同时也是对别人的尊重,同样招聘方的不守时也可能失去那些真正有才有抱负的能人,因为他们也会在细微处看到一个企业对于承诺的态度。只是处于所谓强势的一方往往感觉不到这种损失。所以无论我们处于何种地位、何种角色都必须养成尊重时间的良好习惯,因为,时间对每个人是公平的,浪费别人的时间和浪费自己的时间一样都会为之付出代价的。

按约定好的时间去完成事情,做人会做的坦荡、轻松。一个人值得信赖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他是否能够按照约定完成要做的事情

第五篇:初中信息技术课中如何进行分层教学

摘 要:信息技术课具有开放性、可操作性、实用性、灵活性、工具性和内容体系非线性的特点,我依据这些特点,根据新课标对信息技术课的要求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初中信息技术课实施分层教学必要性。同时,从学生分层、教学目标分层、教学方法分层、教学环节分层和作业与评价分层五个环节着手,结合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一点心得体会,阐释了分层教学的方法和策略,指出了实施分层教学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分层教学;个体差异;方法和策略

“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要求我们要充分考虑初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因地制宜、特色发展,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为了实现这一基本教学理念,适应《新课标》对信息技术课的新要求,我认为初中信息技术课有必要采取分层教学的教学模式。

1 分层教学的概念

分层教学是素质教育实践过程探索出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关注学生良性的可持续性发展,力求在教学上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仔细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并充分了解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将不同的教学对象分成若干个不同的教学层次,并以此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再根据层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辅导方法,最后进行不同层次的测验。这样,各个层次的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学有所得,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大面积的提高。简单地说,分层教学就是把教学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内,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调整教学目标和要求,使教学要求与学生的学习可能性相互适应的一种教学活动。

2 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的实施

2.1学生的分层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为了使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设计更为合理,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只有做了课前准备工作,教师才能基本了解学生在信息技术知识、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差异情况,从而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分层。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将班级所有的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初级水平、中级水平和高级水平。然后将不同层次内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提倡小组之间的协作学习。教师还应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根据他们在不同时期的学习和发展情况,对分层进行阶段性动态调整,使进步的学生能够进入高一层次的学习。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都要给予学生及时恰当的鼓励,使每个层次上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树立继续努力向前的决心。

2.2学习目标、内容和任务的分层

学习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上的差异,将总的教学目标进行分割、细化,制定出适合各层次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不同层次的教学在有了相应的教学目标之后,还应对各层次的学生有相应的要求,使他们在各自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得到充分发展。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我们一般将教学目标分为达标、中级和高级三个维度。学习内容包括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它是学习目标的知识载体,学习目标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内容表现出来。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在设计学习内容时,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初始能力和水平差异,重点围绕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以及上机操作等方面,为各层次的学生设置相应的学习任务。另外,在调整教学内容时也要适度,既要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又要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距。

2.3教学方法的分层

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动作体系。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中,由于不同的学生对同样的教学方法的适应程度存在差异,因此,可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顾及到每一个学生,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有所发展,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4教学评价的分层

分层评价是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的重要环节。影响学生学习水平的因素,不管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都有一定的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使每个层次的学生与各自的标准差距水平大致相同,这样,他们才能在学习上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教师的评价不仅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要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起到强化或矫正的作用。

3 初中信息技术课分层教学的应注意的问题

3.1教师应准确划分学生的认知层次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的分层次教学中,教师只有清楚地把握了学生的认知层次,并进行科学合理的层次划分,才能使施教过程做到有的放矢,避免学生的学习出现“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发生。分层使还应灵活把握,对于进步快的学生,可以根据其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的程度,适当的调整原先的层次。

3.2以积极的评价促进学习困难的学生的发展

信息技术课的分层教学将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成员评价和教师的评价相结合,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他们取得的进步能够提高自信,使其对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并有助于下一步教学的开展,以及进行继续分层。分层教学对优等生、中等生和学习困难的学生制定了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从而促使长者增长、短者补短,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3.3有效的组织小组协作学习

分层教学提倡班级上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组协作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分组协作要有明确的主题,教师要将每个所要解决的问题清楚的告知学生。协作学习的结果也需要评价,不仅小组内要比较,组与组之间也需要进行比较。另外,中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为了避免协作方向的偏差,教师一定要给予及时的指导。

信息技术课分层教学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和谐开放的教学环境,它强调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他们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其个性和潜能的充分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但分层教学的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还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以便在初中学生信息技术培养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南出版社,2001,10:1

[2]杨世诚.动态分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教学杂志,2007,1: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如何考上清华北大下一篇:如何去台湾自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