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营销策略试析论文

2022-04-23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房地产营销策略试析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在全球经济放缓环境下,我国出台了限购令、提高首付、收缩银根等一系列房价调控措施,以及同行业间竞争加剧,促使房地产业现金流进入了严冬。本文对房地产企业项目立项、资金预算、资金筹资、资金使用、资金回流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分析阐述,以期提高房地产企业的资金管理。

房地产营销策略试析论文 篇1:

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摘要:本文分析了影响建设项目管理的因素,包括工程招投标、总体规划、施工环境、施工技术和参与人员的专业素质,与建设项目管理相关,包括以总体规划阶段为重点,提出对策建议。其中重点关注建设项目和建设环境,引进高素质人才,考察优化施工技术、施工工艺、施工成本等环节,加强管理,掌握基础理论和技能。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施工;施工技术

为加快城镇化进程,为居民提供优质生活条件,建筑业必须健康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把握发展机遇,还要结合行业发展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增强自主经营能力,确保建设项目质量。然而,当前的项目管理影响因素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项目管理措施不科学。由于建设项目管理包括工程造价、在安全、质量管理等多个阶段,要切实提高项目管理质量,多方位地解决问题。

1、建设项目管理概述

建设项目管理作为工程建设的主要环节,决定着工程的整体进度和质量。建设项目管理是从建设项目的确认到总体规划、设计、造价、施工,确保项目最终建设达到"高质量、低成本、高效率"的基本目标。为避免工程管理不善,对工人造成负面影响,必须改进管理,规范施工,提高施工质量,提高建设工程的安全性。在施工过程中,建设项目管理人员应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落实到施工的各个环节,从细节上把控工程质量,提高工程质量的全局效益。

2、影响建设项目管理的因素

2.1项目招投标及总体规划要素

建设项目管理环节要结合建设项目的建设要求和过程特点,体现系统性和动态性,项目管理贯穿从招投标到设计、施工、统筹完成的各个阶段。例如,成本管理联动从招投标阶段开始,成本预算从项目立项后开始,成本预算管理体系的建立,为以后的成本管理和成本评估提供依据。结合施工图设计,规划项目管理的内容,修改各子项目的施工图设计,明确项目的进度、技术和质量要求。分析一个项目的招投标和总体规划阶段,便会发现影响项目管理质量的因素有很多,所以在这个阶段要注意对各个因素的控制。

2.2施工环境因素

建设环境因素直接影响建设项目的建设管理,根据建设项目的建设运行过程和特点,客观的建设环境是根据地形特征、交通环境、区域气候和水文特征来选择。如果地形条件差、交通环境差,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建筑材料的运输成本管理,在材料采购的整个过程中,应选择便于交货的材料、有利于保存的材料。例如:西北地区的项目管理,必须考虑当地的气候和环境影响,像混凝土浇筑、养护等施工技术尽量在春夏季进行。可以看出,建设环境对建设项目管理的影响比较大。

2.3施工工艺因素

施工工艺因素是指项目建设的工程施工方法、施工工艺特点、工程材料和设施特点。在具体的建设项目中,施工技术的选择必须结合项目的建设规模、管理目标和成本控制规定等要素,有效地选择施工技术,才能为项目的施工质量提供可靠的保证。施工技术的选择和使用对项目的风险管理具有全局性的影响。如果施工工艺选择不合理,很可能对后续技术水平管理的日常工作产生负面影响,对项目产生负面影响。

2.4管理体系不完善

为保证管理有效,需要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以依法行政工作为基础开展自身立法科学依据,不仅可以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还可以增加管理的可靠性。制度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建设项目的运行,在建设过程中随意将建设项目与图纸结合、随意的施工细节,会造成严重的干扰,从而直接影响工程质量。

2.5管理意识薄弱

市场上建筑商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有的建筑商不需要为自己的经济利益雇佣建筑工人,而是以承包的建筑数量作为建设者的实力。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因缺乏管理方法和理念,缺乏操作兴趣,导致管理工作质量下降,最终没有办法保证工期和公司的经济效益以及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施工企业的领导要更加重视施工管理。

2.6人才缺乏

与其他行业相比,工程建设管理全过程复杂,工作多样,过度分散,管理水平高。工作人员是项目建设和施工的组成部分,起到监督管理方法和正确引导的作用。在具体项目建设过程中,相互配合,勤勉和谐,确保施工质量,实施高效管理。在工程建设项目中,农民工大多来自世界各地,素质不高。相关专业人员的专业技能不能满足管理标准的要求。此外,由于人才缺少导致的施工人员文化水平不高,不能很好的接受企业的培训,在施工時就会留下一定程度的安全隐患。

3、建设项目管理的相关措施

3.1关注建设项目的协调阶段

一旦项目获得批准,合理化成本预算,设定项目成本管理目标,并根据目标确定项目规模、施工进度和劳动力规划。在招投标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各单位的综合实力,选择最佳承包单位,高度重视设计图纸设计,为项目管理提供有效依据,整合成本管理目标、质量控制。将目标、工艺技术选择等纳入图纸设计方案,选择一个应用简单、成本低的工艺,同时保证未来项目的施工质量。此外,工程建设单位要全面考察设计单位资质,注重设计者的经验和行业声誉,设计完成后对施工图进行审核,确保图纸符合实际工程施工要求,为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2重视施工环境调查与优化

由于施工环境对项目管理的有效性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需要重点关注施工环境的管理,在了解项目的施工环境后,选择适合目标和目的的施工工艺,合理控制成本。特别是在工程设计前对施工环境进行详细调查,分析该地区的地质水文特征尤为必要。应结合研究结果来确定是否在工程设计阶段纳入抗震性。此外,对于难度较大或规模较大的建设项目,应特别注意交通条件不便地区等建设成本的管理,需要综合考虑物资运输路线规划和成本管理要求。

3.3加强施工技术、施工工艺、施工造价等相关管理

施工技术、施工造价是建设项目管理的重要环节,首先要以制度建设为基础,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明确各个子项目的管理和组织职责和要求。从监督和管理、指导和管理的角度实现项目调度和成本管理目标。例如,在施工过程管理方法确定阶段,可以明确创新工作的应用特点,提高工作中的规范化管理,确保程序应用规定与工程建设工作制度的一致性,将工程建设管理阶段与底层实际操作联系起来。再比如,在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整个使用过程中,项目进度管理方法是关键,只有科学规划施工进度,才能有效提高项目的施工效率。

3.4制定科学合理的工程管理制度

务必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计划,确保项目管理的质量。要求管理人员根据相关工程项目的基本建设特点制定管理计划,将任务划分为具体任务,责任到人,制定有效的工程建设管理制度,促使企业全面发展的同时,员工之间和谐相处。同时,要特别注意员工的不断学习和培训,及时通报建设部门的相关法律、政策,提高工作的目的性和合法性。在施工过程中,要建立严格的补偿处罚制度,明确具体的补偿处罚措施,管理施工队伍,内控管理与外部环境监管紧密结合。在建设项目管理方法中,以科研为主的项目系统管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从系统的角度保证项目建设的质量。为保证管理计划的有效性和各项监管规范的落实,需要建立完善的工程建设监理管理制度,并成立专门的监理队伍,监督整个施工过程。建筑企业要不断探索其他企业的优秀管理模式,整合自身营销策略,制定详细科学的管理机制。

3.5加强设备和材料质量控制

工程机械设备和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工程的施工质量、施工进度和建筑主体的安全,是建筑项目的关键组成。因此,在监理过程中应加强对工程机械设备和数据的管理。建筑材料是建筑施工的关键,建筑材料的质量水平与建筑施工安全和绿色环保的应用效果密切相关。建筑材料通常经过严格的抽样检验,经许可方可进入施工现场。否則,一些假冒伪劣的原材料会严重影响工程施工设计方案的质量。工业设备集成自动化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可以合理加快工程建设速度、缩短施工时间,显著降低劳动量,提高工程施工效率。因此,在项目建设管理过程中,应更加关注工业设备的管理方法,以合理控制成本。现场设备和材料必须按照适用的系统妥善存放和记录,并且必须定期维护和修理,以防止设备和材料丢失。

3.6创新工程建设管理

在建设工程建筑的过程中,各工程单位必须转变观念,提高对施工管理的认识。主观关注引导实际行动。建设、设计、施工单位要改进原有管理不足,创新管理,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控制施工各环节,减少工作差错,提高施工质量。其实,根据实际经验,可以总结原有的管理方面,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时改善过时的管理方法,实时进行动态调整。例如,可以实施项目问责制。一个特定的规划者负责所有的建设项目。同时,职责也可以分级。着力提高分工明确、分工具体、解决问题的实效性。另一方面,管理机构的合理化、绩效考核制度的实施、管理动力和积极性的激发、员工的制度激励、管理活力的保证,都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3.7提高施工队伍整体素质

提高项目施工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是项目施工管理人员推动新时代项目施工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按照与科研和项目建设全过程相关的法律文件和行为规范,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生产和使用安全系数,确保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同时,领导者要进一步提高道德修养和使命感,还必须注意结合内部和外部沟通,以不断优化和提高工作质量。同时,管理委员会可以利用基于施工管理的人员引进模块,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形成优秀的运营团队,确保建设项目的质量控制效果。

4、结论

综上所述,工程建设过程受到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缺乏意识和监督。因此,有必要采取和完善相关制度,加强监测,提高认识,真正提高项目建设的管理水平,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完善和集约培训专业管理队伍,打好基础,保证人性化和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林瑞龙.探讨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的有效策略[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19,(08):120.

[2]董山冬.对建筑工程管理与施工质量控制的有效策略分析[J].绿色环保建材. 2019,(08):201+203.

[3]刘莉.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与改进策略[J].住宅与房地产. 2019,(22):125.

[4]徐泽彬.试析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与应对策略[J].居业. 2019,(07):174+176.

作者:陶海燕

房地产营销策略试析论文 篇2:

浅谈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在全球经济放缓环境下,我国出台了限购令、提高首付、收缩银根等一系列房价调控措施,以及同行业间竞争加剧,促使房地产业现金流进入了严冬。本文对房地产企业项目立项、资金预算、资金筹资、资金使用、资金回流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分析阐述,以期提高房地产企业的资金管理。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 资金管理 问题 对策

房地产行业是一个高投入、高成本,资金占用期长且回收慢,风险大的行业。资金是企业持续经营的重要保障,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源泉,建立健全的资金管理体系,加强房地产企业资金管理能够降低企业经营风险,高度集中资金,合理调度及使用资金,控制生产成本,提高资金周转率及企业市场竞争力,扩大企业规模。

1 房地产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立项的可行性分析不准确

部分房地企业在立项分析评估做出可行性分析时,高估了企业自身的承受风险能力,未充分考虑市场趋势环境因素,国家宏观调控因素,现有公司人员因素潜在变动影响,对公司资金使用及回流的各种可能性未进行科学论证,导致资金使用率降低、回流缓慢、加大了资金占用成本及公司风险。

1.2 资金预算与执行流于形式

现阶段我国房地产企业大多数虽然实行了资金预算,但预算的全面性及可靠性较低,执行与预算存在较大差异,公司高管及各执行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对预算不够重视,计划与执行差异往往也未真正找到原因,更别说对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给予调整。对临时增加的业务或预算遗漏项特别是部分民营企业根本就不再补充申报预算及调整,而直接越级找上级领导特批支付、对于企业已测定的最佳现金持有量这一警示性红线经常忽视,随意性太强,未按照无合同、无预算、审批流不完整的业务不得支付,让预算及执行仅存在形式上,达不到预算应有的职能,科学合理的使用调度及融通资金。

1.3 单一的资金筹措渠道

目前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有内部融资留存收益的补充、股东追加资本金;外部融资表现在发行股票及引进新的股东等权益性投资或者发行公司债券、银行贷款等。但由于股票及公司债券的发行对房地产企业的要求较高,一般都是一些业绩较好或已获上市的大型房地产企业,大多数中小房地产企业很难实现这两种渠道的融资,市场绝大多数房地产企业只能依靠银行或小贷公司等金融机构贷款来实现满足资金的需求量及持续性。加之目前大环境经济发展放缓,银根收紧,在限购令出台等制约下,很多房地产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

1.4 资金使用缺乏集中管理

1.4.1 资金管理过于分散

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存在资金过于分散,没有实行集中管理与合理调配。公司本部或分公司与分公司之间,在相同或不同区域同时存多个开发项目,而每个项目开设一个或多个用于收支的银行结算账户,每个账户都随时留存一定资金,造成账户资金闲置与短缺并存现象严重。同时,由于资金账户体系过于分散,对公司或集团而言难以及时、准确掌握各项目资金的真实库存及使用情况,不能高效使用调配公司现有资金,传递出错误的资金信息,甚至可能会在投融资决策上做出错误判断。未实行统采统购,统一结算,资源共享,削减了公司在采购谈判中的筹码,可能会造成相同区域不同项目,相同或类似成本的差异化不利于公司的成本管控,最终造成公司利润的减少。

1.4.2 成本中心职能缺失

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未设置成本控制中心或者在成本管控工作的过程中太过粗犷化,未分解到各项成本明细,在实际工作中,未保持动态跟踪,未随时与原各项预算明细控制成本相比较,对差异变动结合现行市场环境与行业趋势作出有效判断并汇总分析后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各部门也未按相关程序及时组织对异常成本增加的分析讨论并做出相关应对,加之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变化影响因素太多,未达到科学管控成本,加大了综合成本,影响了销售定价,制约了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1.5 资金回流缓慢

在如今限购令、银根收紧、大环境经济发展放缓的低谷时期,各房地产企业财务状况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波及,商品房积压严重,各房地产开发商只有拼价格战,各种促销手段层出不穷,最终造成企业利润较预期大幅下滑,现金流入也相应减少,要保证新开发项目的顺利开展,而各现金回流项目前期投入资金较大部分来源于银行贷款,现金支出压力陡升,可能会出现无法偿还部分到期债务进而陷入财务危机,使企业形象和声誉受损,制约了资金回流规模的提高,使房地产企业容易出现资金断流的情况。

2 加强房地产企业资金管理的对策

2.1 重视房地产企业立项可行性分析

房地产开发项目立项可行性分析是房地产开发活动的开始,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工作,会直接影响整个项目运作的成败,牵动着公司的经营发展。因此房地产企业必需在进行项目开发前立项时,根据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全面充分的对国家政策、市场环境、行业发展趋势等可见或可预测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系统、科学的分析。识别其中存在的各类风险,正确评价公司承受各类风险的综合能力,做出在降低企业风险、节约成本、保证企业资金正常运行、促进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项目可行性分析。

2.2 完善房地产企业预算与执行管理

为了提高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實现资金的高度集中,加强资金的调控力度及资金运作项目的管理,保证公司各项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对资金的需求,维护公司正常的资金管理秩序,强化对资金的计划管理,提高资金的周转效益,节约资金成本,确保资金有计划的筹集、使用和调配,策划与安排本金及利息的偿还,维护企业诚信形象。必需实行资金的全面可靠性预算,并层层分解严格执行,对无合同、无预算,审批流不符规定的业务支付一律不得拒绝,对漏报、不全或临时性支付项目必需先进行补报调整审批后再予以支付。只有完善房地产企业资金预算管理体系才能提高资金的使用、调度及周转,从而保障整个企业内资金的正常运行,降低企业成本,做出正确筹融资决策。

2.3 加强房地产企业多元化资金融资策略

单一的债务融资模式加大了公司财务风险及偿债压力,要改变这一现状房地产企业可以通过并购、控股等调整产业结构,跨领域互补型经营、改变经营理念资源共享吸收优质的新股东参与投资增强公司实力,也可以利用现有的土地或存货对外投资或持有待开发土地的股东带地入股实现联合开发等模式曲线融资,还可以通过合并、控股等形式让公司打包上市、售后回购等多渠道分散融资,改善资本结构,降低综合资金成本。

2.4 加强房地产企业资金集中使用管理

房地产企业应建立资金管理中心,实现资金集中管理、收支两条线,所有项目的回款都先回到公司资金中心,各分支机构在支付款项时都先向资金中心提计划及申请,各项目实行滚动备用金制,达到更有效合理的使用调度及筹集资金。

此外,还应建立健全成本控制制度,对各项目的成本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跟踪把控,实时与预算对比,将目标成本与实际成本产生的变动及变动原因进行分析,对异常情况及时上报相应负责人员对企业成本运行的异常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并及时调整成本控制工作,把成本控制在最优范围内为销售定价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2.5 加速房地产企业资金回流

资金回流的缓慢及大小牵动着房地产企业的运行与发展,应该结合企业的资金管理情况,针对性的进行项目开发工作,加速存货周转,房地产企业应通过房地产市场的走向分析,根据公司各项开发成本情况、资金回流情况制定相适应的营销策略,先选择成本较低而效果较好的宣传方案、打出不同的促銷方式,加速存货周转,也可以通过不同的销售渠道扩大销售,如网络平台、团购等以达到使资金回流得到提高。

此外,房地产企业应当协调项目开发过程中与承建方的关系,尽量利用应付账款财务杠杆效应,在发包工程时就应当做出相应约定,在合同执行过程中按照工程进度及合同约定比例支付工程款,使资金支出与资金回流能够协调进行,使资金回流能够满足资金支出的需求,避免房地产企业再融资而产生的财务风险,也能够使房地产企业与供应商搭建良好的合作关系。

3 结语

房地产企业资金贯穿房地产开发的始末,在这房地产行业恰逢冷冬时节,要平稳过渡到春天,并稳步发展。房地产企业必将资金管理与企业战略相结合,制定出符合各企业自身发展的资金管理战略,加强对项目投资的可行性分析、完善预算管理体系,改善资本结构,实现资金集中管理;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加速成本周转,利用应付账款杠杆效应带动收支平衡。降低企业风险,提高公司的整体竞争水平,促进公司发展。

参考文献

[1] 陆勇.浅议房地产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会计师, 2015(22).

[2] 陈焕林.浅议房地产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J].商业经济, 2012(24).

[3] 赵明,张璇.试析如何提高房地产企业资金的内控管理水平[J].管理观察,2016(1).

作者:蒲亚萍

房地产营销策略试析论文 篇3: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非对称性

〔摘要〕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非对称性是指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与企业的自身属性变量存在不相关性。通过对长沙A区100家企业的实证调查发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总指标值在企业自身属性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这反映了企业与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之间的非对称性现状。这种非对称性状况可能与我国重公益摊派、企业公益营销兴起晚以及战略性慈善水平低相关。为此,我们要采取相应的企业社会责任审核制度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政策,培育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理念,达到政府、企业与社会共赢的目标。

〔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非对称性;实证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谐社会视野中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07ASH003);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003524);中南大学人文社科重点项目)

〔作者简介〕董海军,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南大学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湖南长沙 410083;

周 强,温州市经济建设规划院规划研究人员,浙江温州 325003。

一、引言

在我国,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兴起较晚。随着改革的深入,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得以确立,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问题才逐渐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但近年来,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以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引起了国内管理学、经济学、伦理哲学、法学与社会学等学科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学术青睐。何谓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包括经济责任与法律责任,还包括伦理责任和发展责任。

通过对以往研究的梳理,笔者发现国内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大多是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现状,分析“提出问题”层面上的问题,将目光局限在企业内部以事论事提出对策,或粗线条式地从企业和政府角度提出建议,缺乏把企业社会责任放在一个具体的框架中来回答“解决问题”层面上的具体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也缺乏相互间的沟通对话。具体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企业类别属性的关系这一问题而言,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企业类别属性相关,具有对称性。李双龙从理论上分析指出,一个企业的赢利是企业自愿承担社会责任的前提条件,一个企业赢利越多,承担的社会责任就能越多。同样成本的社会责任,企业规模和经济实力的大小决定不同的态度。〔1〕在实证研究方面,《上海企业诚信与社会责任研究》课题组通过对上海企业的调查得出结论,企业实施社会责任的程度受企业成立时间、企业所有制形式、企业所处行业和企业规模等因素影响。〔2〕李立清通过对湖南省一些企业的调查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状况与企业的行业属性、规模属性和所有制属性显著相关。〔3〕还有的学者对浙江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企业规模、企业类型、企业发展阶段是现阶段影响浙江民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主要影响因素。〔4〕

第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企业部分类别属性相关。有学者通过对山东省企业的问卷调查研究发现,企业的行业、规模与盈利能力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相关。在企业行业特征上,能源行业企业的社会责任状况明显差于其他行业,制造行业、建筑与房地产行业、服务行业、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社会责任状况无显著差异;在企业规模特征上,中小规模企业的社会责任状况明显差于大型企业和超大型企业的社会责任状况,大型企业和超大型企业社会责任状况无显著差异,从而认为企业需要达到一定的经营规模以后才有足够的能力和动力去履行社会责任;在企业盈利能力上,盈利能力差(亏损)的企业的社会责任状况明显差于盈利能力较好的企业的社会责任状况,由此得出结论,企业只有在保证生存和正常运营(盈利)的情况下,才有精力和能力去进行道德层面的社会公益活动。〔5〕

第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企业类别属性不相关。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2006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调查,此调查报告指出:中小型企业在社会责任指标表现上与大型企业相比并无明显差异,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表现不逊于外资企业,这说明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与企业规模和性质无关。〔6〕

从目前已有研究来看,国内学术界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称性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以下特点:(1)泛泛的心得体会式的主观议论较多,这也是目前学术界对这一问题存在较大争论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也给国家有关政策的制定带来很多困难;(2)在经验研究中,各种不系统、不规范的调查较多,而精心设计的、客观的、针对性较强的解释性研究较少;(3)在指标的采用方面,已有的研究或多或少地忽视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责任和社区建设责任,而在现实社会中,可持续发展责任和社区建设责任却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很重要的一条途径。〔7〕为此,本研究试图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检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否具有对称性的特点。

二、 研究方法及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调查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来获取数据。从湖南长沙A区按企业类型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抽取调查对象,调查对象包括管理人员和企业员工等,调查各类企业100家。在借鉴已有的企业社会责任测量指标的基础上,设计测量指标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企业领导与职工调查获得的数据的集中趋势值来衡量企业的相关属性及其承担的社会责任状况,而不是由某一个人、或企业领导层提供的或者是一些公布宣传的数据为准,希望能够尽可能地修补数据失真,根据整理的数据运用数理分析来检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否具有对称性的特点。

本研究采用spss17.0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统计,主要用到的数据处理方法有描述统计、皮尔逊相关检验和多个独立样本的K-W(Kruskal-Wallis)检验。

(二)自变量与企业社会责任指标的选取

1.自变量:企业属性变量

企业属性变量包括企业所有制结构、所属行业、产品销售渠道、企业规模(注:国家统计局制定的《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划分办法(暂行)》以三个指标作为划分标志,即企业的“从业人员数”、“销售额”、“资产总额”。根据此《办法》,本文亦选用了企业总资产、企业年销售收入、企业从业人员数作为衡量企业规模的指标。)(企业总资产、年销售收入、员工数)、成立年代(分为1960年以前、1960-1989年、1990-1999年和2000年以后四个阶段)、企业利润(2005-2008年利润之平均数)等。

2.因变量:企业社会责任指标

企业社会责任指标较为复杂,已有的研究也较多。有学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应涵盖以下5个部分:第一,对投资者的社会责任;第二,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第三,对企业职工的社会责任;第四,对债权人的社会责任;第五,对社会的社会责任。陈留彬在充分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了一套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这套指标体系分为员工权益保护、环保及可持续发展、企业诚信、消费者和债权人权益保护及社区关系、社会公益与慈善活动、社会责任管理六类评价因素,包括一级指标6项,二级指标19项,三级指标51项。

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以本文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界定为基础,严格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可比性、易度量性的原则,将企业社会责任操作化为维护员工利益、守法经营、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社区建设、社会责任管理6个维度,各个维度的加权得分之和即构成了企业社会责任指数。

3.样本情况

本次调查抽样产生了100个样本,涉及电子金融、服装玩具、食品医药、机械建工环保等多项行业,其中公有控股企业、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分别占11%、60%和29%,约40%的企业成立于2000年以后,37%的企业成立于1990年代。将近一半企业的人数在100人以下,100人以上、千人以下的企业占39%,千人以上的企业有9%。总资产在1000万以下的企业占31%,1000万至1亿间的企业占39%,1亿以上的企业占30%,其中5亿以上的有10%。样本具体分布详见表1。

三、 结果与分析

(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总体状况

首先,我们对样本中的100家企业在7个分指标和企业社会责任指数上的得分情况进行了描述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

*慈善捐赠指标在设计时以“有无慈善捐赠”情形为准,调查企业均有过捐赠行为,因此在此项指标上无差异,后面的统计分析将不考虑此指标。

表2的结果显示,100家企业在社会责任指数上的平均值接近60分,最高分为76.40。因此,总体上来看园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太理想。但在维护员工方面平均值达31.17,标准差为3.37,据此可以判断企业在维护员工权益方面做得较好,可以达到良好等级以上。园区企业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社区建设和社会责任管理四个指标上的平均得分仅为3.50、3.60、2.46、2.11,处于中下水平,因此企业在这四个方面需要做出很大的努力来改变现状,特别是环境保护责任方面更要引起足够重视。根据离散系数来看各维度的差异性,相比较而言,各个企业在环境保护和社区建设两个指标上的得分有较大差异,离散系数分别达到0.91和0.71。这说明企业在履行这两方面的社会责任时个体差别较大。

(二)影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因素分析

首先我们分别以企业所有制结构、企业所属行业和企业产品销售渠道为分组变量,对具有不同类别属性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进行多个独立样本的K-W检验,探求不同类别属性的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是否存在差异。K-W检验的结果见表3。

表3的结果表明: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在环境保护责任指标上的得分有显著差异(P=0.021<0.05),不同所有制企业在守法经营责任方面也有显著差异(p=0.047<0.05)。通过观察平均秩可知,在守法经营和环境保护方面,做得最好的是公有制控股企业,其次是外资企业,最后是民营企业。除此之外,不同所有制企业在维护员工责任、可持续发展责任、社区建设责任和社会管理责任指标上均无显著差异。从总体上看,企业所有制结构对企业社会责任指数亦无显著影响,即不同的所有制企业在企业责任指数上并无差异。

表3的结果也表明:(1)不同行业类型企业除了在可持续发展责任指标上有显著差异(p=0.002)外,在维护员工权益责任、守法经营责任、环境保护责任、社区建设责任和社会责任管理指标上均无显著影响。(2)通过观察平均秩可以得出,食品医药行业在履行可持续发展责任方面显得最为主动与积极,然后依次是机械制造行业、电子金融等高科技产业、建工矿物流环保行业,得分最低的是玩具服装行业。(3)从企业社会责任指数这一总指标来看,所属不同行业类别的企业,在企业社会责任指数的得分上并无差异(p=0.698)。

表3的结果同时显示:(1)不同产品销售渠道的企业除在可持续发展责任指标上有显著差异(p=0.028)外,在维护员工权益责任、守法经营责任、环境保护责任、社区建设责任和社会责任管理指标上均无显著差异。(2)通过观察平均秩可以得知,采取分销方式销售产品的企业比采取直销方式的企业更好地履行了可持续发展责任。(3)企业产品销售渠道对企业社会责任指数没有显著影响。

接着,笔者对企业规模、企业成立年代和企业利润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状况进行了相关分析。一般认为,总资产多、规模大、成立时间长、利润高的企业更有承担社会责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那么,事实上是否真的是如此呢?相关分析的结果如表4所示。

表4的结果表明:企业规模方面,(1)企业总资产和企业履行守法经营责任、环境保护责任和可持续发展责任呈现显著性相关(P<0.05),但与企业社会责任指数无显著相关。(2)企业年销售收入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各项之间均无显著性相关。(3)企业员工数与企业可持续发展之间有显著性相关,但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其他各项指标间均无显著性相关,这说明总体而言,企业员工数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之间呈现非对称性关系。因此,可以认为企业规模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间是非对称性关系。

从表4中也可以看出,企业成立年代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间的相关性检验的P值均大于0.05,可以认为,企业成立年代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状况并无显著关联。这说明现实生活中的百年老店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并不比刚创立的新企业更主动积极。

表4的结果还表明:企业利润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间的相伴概率P均大于0.05,利润有所差异的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状况上并无显著差异,即企业利润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并无显著影响。

四、讨论

本研究利用问卷调查的资料,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总体状况进行了初步描述,对企业属性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间的关系进行了统计检验,研究结果表明:

第一,我们将企业社会责任分成维护员工权益、守法经营、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社区建设、慈善捐赠和社会责任管理六个维度,总体上来看园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太理想,但在维护员工权益方面做得较好,可以达到良好等级以上。园区企业在环境保护、社区建设、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管理四个方面需要做出很大的努力来改变现状,特别是环境保护责任方面不尽如人意。

第二,企业所有制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间的关系。李双龙和《上海企业诚信与社会责任研究》课题组都认为企业所有制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程度有影响。〔8〕但是,本研究通过对数据的统计检验发现,总体而言,企业所有制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间呈现的是非对称性关系。这与2006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调查的结论相似。

第三,唐志、李文川通过对浙江民营企业的研究指出企业规模是影响浙江民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最主要因素。〔9〕然而,本文通过对100家企业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企业规模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间是一种非对称关系。针对两者间的不同结果,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样本的差异性。唐志、李文川的研究样本规模为38家企业,且局限于浙江省内的民营企业。而本研究共抽样产生了100个样本,其中公有控股企业、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分别占11%、60%和29%,涉及电子金融、服装玩具、食品医药、机械建工环保等多项行业,本研究调查范围更为广泛。

第四,企业所属行业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之间的K-W检验显示,企业所属行业仅对企业履行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有所影响,对维护员工权益责任、守法经营责任、环境保护责任、社区建设责任和社会责任管理等没有影响。总的来说,与前述几个变量相似,企业所属行业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之间呈现非对称性关系。

第五,企业成立年代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间的关系。企业成立年代可以反映企业的生命周期。因此,企业成立年代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间的关系实际上反映的是处在不同阶段的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程度上的差异。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企业成立年代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状况并无关联。因此,处于幼年期的企业与处于成熟期的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上并无差异。

第六,李双龙从理论上指出,一个企业的赢利是企业自愿承担社会责任的前提条件,一个企业赢利越多,承担的社会责任就能越多。同样成本的社会责任,企业规模和经济实力的大小决定不同的态度。〔10〕但是本研究通过分析得出,企业的赢利可能是企业自愿承担社会责任的前提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一个企业赢利越多,承担的社会责任不一定越多。企业是否赢利以及赢利多少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程度无关,两者间是非对称性关系。

第七,采取直销方式销售产品的企业直接面对社会大众,而采取分销方式销售产品的企业并不直接与社会大众接触。那么,这两种不同的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是不是会有差异?本研究以企业产品销售渠道为自变量对此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采取分销方式销售产品的企业比采取直销方式的企业更好地履行了可持续发展责任,但是从总指标上看,两者依然是非对称性关系。

五、 非对称性的解释与经济政策启示

(一)非对称性的解释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具有非对称性的特点。我们认为可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重公益摊派。公益摊派是指政府直接进入市场,向企业发出对口扶贫、赈灾捐款、捐建基础设施等指令性劝募,企业在压力下,“被迫自愿”地捐款捐物,参与公益事业。公益摊派对我国企业的影响很大,外资公司受到一定的政策保护使它们能够远离行政性劝募和指令性摊派。另一种形式的摊派是由于慈善文化需待改善而引起的,个别媒体及个人设置“道德陷阱”,把救助动员搞成对企业(家)的“道德绑架”。这种媒体参与的或者是网民集体关注的公益胁迫比政府部门公益摊派的压力更大,危害也更大。在这两种压力下进行的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我们可以将其定义为是一种回应性或者说是反应型企业社会责任模式。因此,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企业规模、行业、性质和盈利能力呈现非对称性,可能是因为企业的相关属性与公益摊派未呈显著相关关系,而呈现出一种集体大锅饭形式。

第二,公益营销兴起晚。公益营销就是以关心人的生存发展社会进步为出发点,借助公益活动与消费者进行沟通,在产生公益效果的同时使消费者对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产生偏好,在作购买决策时优先选择该企业产品的一种营销行为。公益营销,作为一种通过赞助、捐助等公益手段对企业社会公众形象进行商业推广的营销方式,可以说它集中地体现了企业形象推广和企业与社会共赢的所有优越性。公益营销观念下的社会责任指企业以承担社会责任为内容的营销愿景,将诚信经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关注相关方利益、热心社会公益等社会责任相关联的经营营销理念贯穿于企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创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因素,将企业社会责任变成企业的内在约束与主动行为,打造企业社会责任竞争力,以获得可持续发展。随着国内企业对公益营销认识程度的加深,也愈来愈倾向于在营销活动中采纳公益营销战略,将企业社会责任与营销目的相结合,既保证了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又满足了利益相关者的经济需求。因此,我们可以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行为视为一种营销策略。由于我国企业的公益营销策略兴起较晚,与跨国企业相比,国内企业的公益营销水平较低,且面临着较多的问题。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体制障碍、传统文化影响、企业对社会责任认知度不高,企业家行为与企业行为混淆、非营利组织发展缓慢、信任危机等因素造成我国企业公益营销整体水平较低。〔11〕因此,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与企业类别属性存在不对称性,极有可能是企业营销策略与企业属性无显著相关性使然。

第三,战略性社会责任水平较低。战略性社会责任是指能为企业带来利润的涉及企业社会责任的政策、项目或过程,它能支持企业的核心业务,从而有效地实现企业的使命。战略性社会责任理论提出于上世纪80年代,麦斯康和蒂尔森描述了企业将慈善捐赠作为企业战略的组成部分,以寻求获取竞争优势的新构想。〔12〕史密斯曾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撰文明确提出战略性慈善能提高客户对企业品牌的认知度,提高雇员的生产率,减少研发成本,有助于克服规制障碍,并将带来类似增加利润的好处。〔13〕战略性社会责任理论认为,在企业的支出能同时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企业的慈善活动和股东的利益就可以交织在一起,此时,企业的慈善活动具有战略性,能改善企业的竞争环境,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企业采用这种方式可以使企业、社会、慈善机构及其相关企业都能获益。自从西方引进战略性社会责任后,许多企业已经慢慢认识到这种特殊的慈善捐赠的重要性,认识到企业慈善捐赠应走持续性路线,将其上升到战略角度,从长远利益来安排实施。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现金绝对额的贡献,局限于政府和社会的推动。但同公益营销一样,国内企业战略性慈善的兴起,也需要一个成熟的过程。章空尽、李志明将企业慈善分为传统型慈善和策略性慈善两个层次,他们经过分析得出结论,中国企业慈善还处于传统型阶段。〔14〕因此,可以认为,国内企业的战略性慈善水平普遍较低,差异不大。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与企业类别属性存在不对称性,可能是不同类型属性的企业在战略性慈善上并无显著差异所致。

(二)经济政策启示

不同所有制、行业、产品销售渠道的企业在企业社会责任指标值上无显著差异,同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指标值与资产总额、利润及成立时间长短均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这反映了企业与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之间的非对称性趋势。这与人们对于不同企业的期望不一致,某些企业存在的资本无道德、为富不仁的现象,正在严重地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同时也引起社会民众的不满,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因此,正确理解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非对称性特点,对于制定恰当适宜的经济政策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非对称性具有反面示范效应。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总指标值在各企业类别属性、资产总额、利润、税收及成立时间长短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企业之间在承担的社会责任上存在非对称性。这一方面说明,长沙A区对企业发展方式有一定的约束作用,另一方面也说明,政府主管部门较多关注企业履行的基本环境责任和法律责任,并没有对不同层次的企业提出不同的社会责任要求。然而民众对企业社会责任具有对称性期望,被期望表现优秀的企业而并没有相应的责任行为就会对其他企业形成一种反面示范效应。企业是否履行社会责任基本依赖企业家的良知,这是远远不够的,不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培育企业社会责任的土壤。

第二,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非制度化使其缺乏可持续性。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大多表现为面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时的应急式参与,这种行为常常是在一种公益摊派下的被动行为,缺乏制度化的常规式参与,而主动的公益性营销或者是战略性营销却未受到企业管理者的足够重视,更未能上升到企业制度层面,有的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则异化成一种企业获得政治资本的途径,而不是根植于公平和道德,从而使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缺乏可持续性。

基于以上两点,我们应该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在企业类型和经济实力上呈现非对称性,以及为富不仁与不富为仁共存的现象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方面,针对一些企业并未承担其相应的社会责任,我们可以根据利润额和税收额采取一些企业社会责任审核制度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政策,另一方面,对企业进行积极宣传,激发起其承担社会责任的善心,培育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促使国内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由被动的、短视的行为逐渐转变为主动的、长远的、纳入到企业长期发展战略规划的理性行为,从而达到政府、企业与社会共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10〕李双龙.试析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因素〔J〕.经济体制改革,2005,(4).

〔2〕《上海企业诚信与社会责任研究》课题组.企业道德实力探析——上海企业诚信与社会责任调研〔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6).

〔3〕李立清.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理论与实证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南方经济,2006,(1).

〔4〕〔9〕唐志,李文川.浙江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8,(4).

〔5〕陈留彬.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实证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7,(11).

〔6〕单忠东.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调查报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7〕李立清.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理论与实证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南方经济,2006,(1);金碚,李钢.企业社会责任公众调查的初步报告〔J〕.经济管理,2006,(3).

〔8〕李双龙.试析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因素〔J〕.经济体制改革,2005,(4);《上海企业诚信与社会责任研究》课题组.企业道德实力探析——上海企业诚信与社会责任调研〔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6).)

〔11〕柴炎.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公益营销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7.

〔12〕Mescon,T.S.&Tilson,D.J.Corporate philanthropy:A strategic approach to the bottom-line,CaliforniaManagementReview,1987,p.2.

〔13〕Smith C.The new corporate philanthropy,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4.

〔14〕章空尽,李志明.企业慈善:从“传统”到“策略”之路〔J〕.法制与社会,2006,(10).)

(责任编辑:何 频)

作者:董海军 周强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县级文化与群众文化论文下一篇:光纤通信技术的特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