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创新论文

2022-04-27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中学历史教学创新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利用网络进行教育也逐渐被我们接受,并带来了很可观的教学效果。在目前这种形势下,中学生面对的是一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大量的信息可以通过各种传播媒介进入到校园之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历史教学,是顺应时代发展,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中学历史教学创新论文 篇1: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G633.51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灵魂,是民族兴旺发达的动力。当今世界经济,科举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培养创新人才的竞争,也是教育的竞争。江泽民主席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学校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因此,深入探讨教育领域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我想谈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是要激发学生乐于发现的兴趣,养成学

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自己探求真理发现知识,自己得出结论的习惯。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当然,创新是“教”不会的,也不可能“教”出来的。课堂教学不是“教”创新,而是提供和营造一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上主体性和自主性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启发式”教学。比如:我在讲述宋代历史《靖

康之难》的时候,先放映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片段。此时,学生情绪高涨,兴趣浓厚,精神十足。然后,启发他们注意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特别是出:男主角郭靖与杨康命名的缘由。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兴趣的气氛中掌握了概念——靖康之难。这种寓“情”于“景’的教学,使学生思维得到启发,激发了学生从中发现问题的创新意识。

二、 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

发散思维是一种开拓型的创造性思维形式,是没有固定答案或存在着多种不同答案的思维活动。任何发现和发明,首先是建立在发散思维基础上的,没有发散就无所谓创新。发展发散思维对培养学生的創新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在讲授李鸿章这一历史人物的时候,让学生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分析、思考。指出,李鸿章既是洋务派代表,创办了近代新型海军——北洋舰队。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但又是许多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者,又具有负面影响。不过也要考虑到他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地位等等,作出恰当的评价。这样,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四面八方,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求“变”求“新”中学习知识,获得斯维顿的发展。

三、启发联想、想象,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丰富的想象是艺术激情的源泉,是科学创造的雏形”

想象力是智力结构中一个创造性的因素,创新思维离不开想象力。任何想想都是对已由表象的加工改造,积累的表象越多、越清晰,想象出来的事物就越丰富。当然,要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首先要激发、保护和利用好学生的好奇心。因此,教师要尽量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比如挂图、音乐、仪器、投影和多媒体等等。例如:在讲授历史有关战争内容时,用多媒体在屏幕上一边显示进军路线,一边不断闪现亮点表示战争的要地和有关战争的画面,并配以相应的音响效果,再现消逝的历史现象,调动学生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令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觉,诚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鼓励质疑问难,开发学生创新潜能 。

“学贵有疑”“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可见,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怎样才能使学生提出问题呢?俗话说:“亲其师,方可信其道”。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内外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打消学生畏惧心理和紧张心理,还要保护学生质疑求知的积极性,即使有的学生指出的问题可笑,甚至是荒谬的,也不要批评,而要通过评比“最优一问”等形式使学生获得心理的安全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以便激起学生自己探索的勇气,点燃创造潜能的火花。比如:在讲授中国外交这一内容时,我把学生分成五个大组,每大组又分二小组,都以记者身份,对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以及美国尼克松、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等进行提问,看哪组提的问题最多、最好。并评出最佳记者、最佳一问。这样,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并在问中获得知识,在问中开发潜能。

五、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小组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各组组内成员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他们必须视小组的成功为个人的成功,从而使每个成员不仅自己学会要求掌握的知识,而且还要关心和帮助组内成员获得成功。因此,生生互助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比如:在讲授世界历史《新航路的开辟》这一节时,把新航路开辟的路线,以“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的四条航线,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要求学生按各自小组的航线查找有关资料,利用电脑显示出新航路的路线图。以活动课的形式由四个小组的同学分别模拟当年探险家所走过的路程,寻找四条航线的起止的地点,感受当年探险家们所遇到的困难,理解新航路开辟对世界的影响。感受互相帮助、彼此合作、彼此尊重、共同成功的快乐。在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团体的合作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得到了提高。

因此,在自然教学领域中,要充分激发学生兴趣,启发思维,引发想象,鼓励质疑等教学手段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引导他们实践、观察、思考,不断探索,持之以恒。这样,学生的创造潜能就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相应培养起来了。

作者:龙邦燕

中学历史教学创新论文 篇2:

信息技术条件下农村中学历史教学创新的对策

摘 要: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利用网络进行教育也逐渐被我们接受,并带来了很可观的教学效果。在目前这种形势下,中学生面对的是一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大量的信息可以通过各种传播媒介进入到校园之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历史教学,是顺应时代发展,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学;历史教学;创新对策

当前的中学生面对的是一个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大量的信息通过各种传播媒体进入校园,它不仅会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且也会改变人们的思维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教育与历史学科整合就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历史学科之中去,以历史学科的学习过程为载体,达到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以及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目的。

一、中学历史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

(一)让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最新的历史信息

使学生对我国的历史发展进行深入的了解是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过去的历史教学资源有限,历史信息存在一定的延时性,很多学生不能及时的更新历史信息。而在历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在网上搜索历史信息,关注最新的教学动态,让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历史知识不断更新,使他们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历史信息,保证历史信息的时效性。

(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历史可以说是一个演变的过程,而在过去的历史教学中学生无法想象到整个历史发展过程,因此历史教学有效性不高。而在历史教学中融入了信息技术,通过制作教学课件,包括:音乐、图片、视频等。通过这些教学课件使历史画面更加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让抽象、枯燥的历史内容变得生动和丰富。不仅如此,利用信息技术还可以把几百年前的历史故事以动态的形式表达出来,为课堂增添了趣味性,学生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记忆,相关历史内容掌握的更加牢固,在开拓学生视野的同时又提升了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主要运用

(一)多媒體教学

传统中学历史教学中对于历史图片的讲解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口述以及挂图的使用,形式单调,对于历史知识的整合有所欠缺。而在历史教学中应用了多媒体技术,可以很好的改变传统教学的不足。多媒体教学就是利用音频、视频等方式将无声、枯燥的文字转换成历史情节,以此让历史知识更加生动形象。这种教学方式能使不能复现的历史故事呈现在学生眼前,让复杂的知识变得简单,减轻学生学习的难度,找回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自信,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老师通过课件,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画面,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分析的能力。

(二)网络教学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可以称得上是本世纪的最大成就之一,网络的出现以及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变,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找到各种信息,并在相关的网站上开展讨论等等,这种方式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言论自由,让他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来展示教学的内容,学生可以借此平台在线与教师交流,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难,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近期,网上课堂也逐渐成为一种热潮,学生在学校接受到的课堂教学是很有限的,但网络资源却是无限的,网上课堂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实现远距离教学,让学生随时可以进行课堂教学,这不仅延长了学生课堂教学的时间,同时也可以弥补他们在校期间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双管齐下,保证教学质量。

三、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用的创新对策

(一)采取多样化教学手段

虽然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用计算机技术有诸多的优势,但是如果没有把握好应用程度和技巧,会导致适得其反的结果,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经验,不断的创新信息技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用对策,以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过分依赖信息技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科学的对其进行应用。如果教师长时间的只应用计算机教学,学生也会因此失去新鲜感,对于历史兴趣也会随之下降。只有将多种方法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时,教师同样可以选择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作为辅助教学手段,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时常感到新鲜感。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多媒体生动形象的特点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因此,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同时明确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为学生留出自主学习的时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是非常关键的。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注意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的时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分析来吸收所学的知识。

四、结束语

总之,当下信息化教学在不断推动中学历史教学的发展,但它只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一种辅助教学方式,我们不能忽视它更不能完全依赖于它。如何更好地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中学历史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还需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献:

[1]陈剑.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3(05):32.

[2]刘慧芬.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现代信息技术[J].教育教学论坛,2013,15:249-250.

[3]蔡蓉芳.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教学的有效整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8):29-30.

[4]薛荔.浅谈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09(S5):259.

作者:龙燚

中学历史教学创新论文 篇3:

新课程下中学历史教学创新要处理好的五个关系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创新水平的高低、创新能力的强弱、创新人才的多寡,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和决定性因素。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之成为能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中学历史教学必须创新。我个人认为,中学历史教学的创新,必须要处理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关系。

一、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二者是密不可分的。能力来源于知识,知识有待于转化为能力。能力必须以知识为依托,离开知识谈能力,能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为空中楼阁。假如一个中学生对基本的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不了解,你能说他有历史思维能力吗?当然,知识又有待于转化为能力,知识不经过加工、处理、联系和重组,不用思维的经线贯穿,就只能是静止的、零碎的,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因为学习历史的目的就是为了鉴古知今。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创新中,必须是知识与能力并重,只传授知识,不教给学生思维方法、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法是不可取的;而任何忽视传授知识,片面强调培养能力的作法同样也是不可取的。

二、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关系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它能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反映出来,调动学生运用各种感官来直观地接受传统教学中不易解决的一些问题,这是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直观。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出现为历史课教学效率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增强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技术手段。《普通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确立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极具创新精神又具有操作可行性的教育目标。所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际上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以,历史课的内容更具有情感因素,与其他科目相比它可以上得更生动活泼,课堂效率更高。在教学手段进步的条件下,如果中学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不能完全的投入情感因素,只是枯燥无味地、机械性地演示文稿,那么,多媒体教学也就失去了意义。

三、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中学历史教学没有也不可能有唯一固定不变的形式。中学历史教学形式应该多种多样,它应该因课因人而异,变化多样的教学形式往往能给学生以新的刺激感,形成活跃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发挥聪明才智提供适宜的载体。例如采用问题讨论教学便是其中的一种形式。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通过问题的引入,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成就感,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师设计的一个匠心独到的问题,往往会产生“一石击起千层浪”的效果。学生在解决富有创造性的问题时必然会进行辩论,不同的学生会提出不同的观点。对不同的观点或结论教师不能妄加评论,而是要积极肯定学生的思维成果。我评价学生课堂活动的原则是:不怕学生的观点有误,就怕学生没有自己的观点,对于提出错误观点的学生也要给予表扬。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形式。

四、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总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因为还有一些矛盾客观存在。如中学历史教材的相对稳定性与史学材料的大量涌现、信息量剧增的矛盾,传授系统知识和教学的集体形式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和实施因材施教的矛盾。所以中学历史教学创新不仅要注重课内,还要充分利用课外,只有课内课外双管齐下,有机结合,形成合力,才能促进学生历史思维、历史创新能力的发展。课内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课外活动则是课内的延伸和深化。在这里,必须注意的是,课内与课外,不能成互不相关的两张皮,要努力形成契合点。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丰富的知识是创造的先导。没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就不可能纵览古今,正确地总结过去、指导现在、预测未来,就谈不上创造才能的发挥。学生的知识面愈广,愈具有综合性、渗透性,其创造能力也就愈强。

五、深与浅、难与易的关系

这是任何一门课程教学中都必须解决的问题,是一个客观存在。深与浅、难与易其实都是相对的,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不一样的:接受能力不同,原来的知识水平不同,每个人的道德修养不同,因而对于不同的学生而言深与浅、难与易的内涵是不一样的。如何处理深与浅、难与易的关系,关键在于一要吃透教材,二要吃透学生,从学生的接受能力、个性差异出发,做到深入浅出、化难为易。这应该是每一位中学历史教师必须掌握但又不容易掌握的教学基本功。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该形成各自与众不同的独特的教学风格。作为中学历史教师,我们肩负着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为此,我们要认真遵循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大胆创新,勇于探索,不屑追求,努力开拓中学历史教学的新天地。

作者:刘芳竹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课堂素质教学改革论文下一篇:中小学校教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