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论期末范文

2022-06-15

第一篇:地理教学论期末范文

地理教学论期末复习

4.地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就是研究地理教学系统,是研究地理课程和教学过程中诸多因素相互影响和作用的规律,是研究地理教育现象的,属于教育学范畴中的一个领域。

5.地理教学论发展的理论基础涉及哲学、地理科学、教育学、心理学、思维科学、系统科学、传播学、行为科学、教育技术学等,其中地理科学、教育学、心理学中的学习理论、系统科学、行为科学、和教育技术学等对地理教学论的发展和影响最为密切。

6.地理教学论的主要研究任务:

① 研究地理课程的目的和功能

② 研究地理教学的内容与形式

③ 研究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④ 研究地理教学的过程与方法

⑤ 研究地理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7.1658年,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著的《世界图解》出版,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地理教科书。

8.到了近代,地理作为一门学科单独在中小学设置课程,是17世纪中叶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名著《大教学论》中主张并逐渐为西方学校普遍接受的。

9.国外中学地理课程的改革特点:

1.地理课程地位提升,设置类型多样

2.地理课程目标全面,重视能力培养

3.课程组织以区域学习或专题学习为基本结构

4.地理课程内容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

10.1956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学地理教育大纲草案》,这是建国后制定的第一套完整的中学地理教学大纲。

12.地理课程是学校地理教育的实体或内容,它规定学校地理教什么,主要着眼于地理学科结构与地理学科内容;地理教学是学校地理教育的过程或手段,它决定学校地理怎么教,主要着眼于地理教学结构与地理教学活动。

14.地理课程的含义与课程的含义一样,也是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就地理课程的含义而言,我国当前大多数地理科学者认为“地理课程就是地理课业及其进程,通常来说,它具体包括地理课程标准(或地理教学大纲)和地理教材(地理教科书、地图册、音像教材等)”。

15.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设计课程的种类,我国当前学校地理课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显性地理课程与隐性地理课程(表现形式来分)2.必修地理课程与选修地理课程(课程的实施)

3.分科地理课程与综合地理课程(组织形式)4.国家地理课程、地方地理课程与校本地理课程(管理主体)

16.影响地理课程发展的因素:

① 社会因素对地理课程的影响(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文化发展)

② 学生因素对地理课程的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影响地理课程类型的设置、目标的设置、内容的编制)

③ 现代地理科学对地理课程的影响

17.课程目标是地理课程的基本要素之一,它是地理课程设置与课程实践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地理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地理课程的总体设计与基本规范,体现了国家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在地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它从整体上规定了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并提出了地理教学和评价的实施建议。

18.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初中:

① 课程的内容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② 课程的学习理念:转变地理学习方式。

③ 课程的建设理念: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

④ 课程的技术理念: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

⑤ 课程的评价理念: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

高中:

① 课程的内容理念: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② 课程的建设理念:满足不同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

③ 课程的学习理念: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④ 课程的技术理念: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

⑤ 课程的评价理念:重视反映学生发展情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

19.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结构:

初中:

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

高中:

① 高中地理共同必修课程(地理

1、地理

2、地理3);

② 高中地理选修课程(选修1:宇宙与地球、选修2:海洋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选修4:城乡规划、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6:环境保护、选修7:地理信息技术应用)选修模块

20.地理教材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地理教材是指由一定的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分门别类组成的可供学生阅读、视听和借以操作的材料。从表现形式上来讲,它既包括以地理教科书为主体的纸质教材,又包括数量众多的非纸质教材,如视听资料、电子文本等。狭义的地理教材通常指所说的纸质地理教科书,即地理课本。 21.地理教材设计的影响因素:理论基础(学习、教学、传播理论)影响地理教材设计的主要因素有社会需求、教育发展、学科特点、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等。 22.教学理论与地理教材设计:实用主义教学论(杜威)、结构—发现主义教学论、发展主义教学论(赞可夫)、范例教学论。 23.地理教材的设计程序: 1.设计阶段(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2.分析现行教材、确定教材总体设计方案) 编制阶段(精选材料、材料选定后,应予以组织安排)3.实验反馈阶段 24.地理教材内容的选择:贯彻基础性、追求时代性、注重实用性、体现范例性。 25.地理教材内容的组织方式:按照地理教材内容组织分为逻辑式组织和心理式组织,以及这两种方式结合起来的混合式。 26.地理教材内容的组织模式:要素式组织模式、系统式组织模式、专题式组织模式、混合式组织模式。 27.按照表述形态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上的作用的不同,地理教材内容的表述形态可以分为叙述性课文和活动性课文。 29.正确处理地理教材与教学的关系: ① 树立“标准本位”的教材观,地课标准唯一。 ② 树立“一标多本”的教材观一个标准多个教材。 ③ 树立“学生为本”的教材观 ④ 树立开放的教材观 30.运用地理教材的基本策略: ① 根据课程标准,选择教材内容(明确选择依据、确定选择内容) ② 依据教学逻辑,梳理教材内容 ③ 为了学生发展,拓展教材内容(知识内容拓展、能力培养拓展、情意发展拓展) 31.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是指广泛蕴藏于学生生活、学校、社会、自然中的所有有利于课程实施,有利于达到课程标准和实现教学目标的资源。 ① 建立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 ② 积极开发校外地理课程资源 ③ 充分利用地理课程资源 32.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5个):地理性、继承性、创新性、实践性、多样性。 33.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如何优化地理教学设计,系统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4.常用的地理教学过程模式:讲解—接受地理教学过程模式、自学—辅导地理教学过程模式、讨论式地理教学过程模式、探究式地理教学过程模式、参与—活动教学过程模式、角色扮演地理教学过程模式。 35.地理说课是地理教师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领导或教学研究人员,主要用口头语言和相关辅助手段阐述某一地理课题的教学设计,并与听者一起就地理课程目标的达成、教学流程的安排、重点难点的把握及教学效果与质量的评价等方面进行预测或反思,共同研讨进一步改进和优化教学设计的地理教学研究过程。 36.说课的功能:加强交流、提升研究、反思成长。 37.说课的内容:说课程标准、说教材内容、说教学方法、说学情学法、说教学过程。 38.说课的类型:研究性说课、评比性说课、示范性说课。 39.地理课堂导入的类型:复习导入,情境导入,故事导入,观察导入,练习、复习课的导入。 40.设计地理课堂导入应注意的问题:目的性、趣味性、启发性、艺术性。 41.地理课堂讲解的类型: ① 地理事实性知识的讲解 ② 地理概括性知识的讲解(由“地”探“理”的归纳法和由“理”析“地”的演绎法) 42.地理课堂教学中提问的类型:理解提问、运用提问、评价提问、分析提问。 43.地理课堂教学中承转设计的类型: 1.语言承转(关联词承转、疑问语承转、诗词名句承转)2.故事或案例承转3.活动承转4.贯穿承转 44.地理课堂教学中设计承转时注意的问题:针对性、艺术、性趣味性、创造性 45.地理课堂教学中结束的类型:归纳总结、区别对比、竞赛活动、练习填图、悬念存疑。 46.地理板书技能是指:地理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利用黑板以凝练的文字语言、图表和符号等形式传递教学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 47.板书的类型:纲目式板书、结构式板书、表格式板书、图示式板书、综合式板书。 48.地理课堂教学板画的类型:形态画、过程画、动态画。 49.地理“三板”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深挖教材,把握重点、掌握情况有的放矢、主辅相随,紧密结合语言准确,启发性强、内容完整,条系统 33.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 41.课堂讲解:是一种在地里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技能之一,它是利用语言对地理知识进行描述分析以及揭示地理事物发生发展过程的本质,从而使学生把握地理事物内在联 系和规律的教学形式。 45.结束:是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运用于一节课或一部分教学内容的完成,也是一章节的末尾。 35.地理教学目标功能:1.导向功能、评价、激励、反馈功能。 36.目前关于教学目标陈述技术在世界上流行的有马杰的行为目标陈述法,格伦兰的内外结合法,艾思纳的表现性目标陈述法。 37.常用的地理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法、地图法、发现法、案例教学法。讲授法(讲述、讲解、讲读) 38.地理教学的优化组合: 地理教学的优化组合的选择依据:1.依据教学目标、2.教学内容3.学生特征4.教学条件5.教师特点6.总之地理教学方法选择与运用是多维度的 39.地理教学媒体:指承载和传递地理教学信息的工具或载体。 40.由于分类标准不同依据媒体物质属性及其功能分为语言、图像、实验、电教、系统五大类媒体。 41.地理教学媒体的基本特征:1.技术特性、经济特性、专业教学特性。 42.地理教学媒体的优化组合:媒体选择依据:1.媒体功能2.教学目标3.教学内容4.认知水平5.教师能力6.教学设施。 论述: 为了提高教材分析的质量教师应该掌握正确的分析方法。地理教材的分析一般分为整体分析和具体分析两个层面。

一、地理教材整体分析主要是进行地理教材的发展背景和内外部联系,帮助教师在较高的水平层次上总揽全局,为教师把握教学方向提供指导。 1.地理教材的发展背景(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社会的发展的变化)2.外部联系3.内部联系.

二、.地理教材的具体分析;指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教材的基本结构,是以教材的章、节、次为对象分析深化,为教师和学生使用教材提供较为具体的教学指导。1.地理教材的知识结构析2.能力构成分析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4.重点与难点分析5.表述结构分析 教学设计:是运用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系统规划地理教学活动的过程。它是以地理新课程理念为内核,以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为目的,以解决地理教学问题为宗旨,针对不同的教学环境进行分析,选择不同教学策略和媒体的过程。 承转:地理课堂教学的衔接环节,是指教师在地里课堂教学中遵循教育学、心理学、美学原理、创造性、艺术性地采取各种措施,把不同的课堂教学内容、教学环节衔接起来,促使呈现自然、节律的灵感,同时开启学生的心智潜能的教学活动。

第二篇:课程和教学论期末考核

作业标题:期末考核题目

作业要求:课程与教学实践调研报告一份,字数不少于5000字。

课程与教学实践调研报告

成祥

中学美术课程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美育以及专业的重要途径,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学美术鉴赏是美术教学中的核心目标,美术鉴赏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它能够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丰富我们的知识生活,还能给生活带来愉悦,但是美术鉴赏能力需要一定的训练和培养,不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美术能力,所以,艺术社会学家好泽尔说: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要经过教育。

高中美术鉴赏课程就是要提供这样一种教育。那么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美术鉴赏是一个实践性的过程,它必须要接触作品,在接触过程中,获得知识,获得愉悦,建筑我们的审美心理结构,同时培养审美眼光,掌握鉴赏方法尤其是在新课程实验启动后,由于基础教育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重建,要求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和学生学习方式,学校文化建设呈现新的面貌,教育科研出现新的形势。认清新形势,驾驭新局面,对推进课程实验,提高课程教育质量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美术教育适应于人们延续美术文化,传播社会知识,表达内心情感,满足审美需求的愿望而产生。我认为美术教育教学的发展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落在了其他相关学科的后面。

对此,我针对我们学校美术课程实施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

一、对教材的认识

经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活动,我对美术课程有了新的认识,中学美术课程的教学与其他学科有很大的差异。中学美术教材重视美育鉴赏,注重授课过程探究,强调以优秀名家作品为范例的讲授,要求学生掌握运用美术鉴赏技能。教材中的美术鉴赏学习,需要学习者本身的实践、探索、思考和感悟,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真正感到美术不仅是深奥的,更是美好的、有趣的,而且是充满哲理的,从而鼓励学生拓展关于美术的概念。

二、 教育管理机关对美术教育的支持程度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通过上进教育主管部门指导并结合学校美术组教师的实际情况,通过多次讨论参与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以及多次的“美术课程研讨会”“美术课堂教学大赛”,每学年组织进行的“美术教师课程培训”等丰富多样,行之有效的活动,使我对美术教学从观念意识上有了极大的提高。

三、校长与学校的管理层是否重视美术教育

学校加强对在职教师培养和培训。专业教师每学年必须有自己的新作品,增强教师的专业技术。对于美术专业课教师,在不断提高他们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的同时,要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使他们逐步成为优秀美术教师。

新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问题渗透在学校的每个课程决策中。美术课程是集中体现学校对自身课程使命的价值判断。在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的当代社会,对课程价值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是制订课程规划的基础。当前学校已经开始思考价值问题,并试图给出自己的答案。各校不约而同地将“以学生为中心”作为共同且唯一的目标。

对此,学校需要进一步思考:学校的美术课程目标是什么,是要给学生更幸福的生活还是传授更多美术知识;是要迎合每个家庭的志向和信念还是培养学生审美和责任。即使在学校教育要帮学生发展潜能、形成个性的共同认识下,还要深入思考:美术教学活动要优先满足个体需要还是集体需要,是通过学科教学还是活动方式来达成课程目标。持不同的价值观会有不同的答案,缺少对这些基本问题的讨论,将会导致学校教育随政治、风尚而左右摇摆。

四、我校美术师资队伍的基本情况。

我校目前共有27个教学班,有专任美术教师5位。学校大力培养“优秀型教师队伍”,是指教师既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也具有较强的专业动手实践能力,甚至既能讲授专业课,又能指导技能训练,提高美术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使他们逐步成为“优秀型”美术教师,教师利用寒暑假、高三对口高考后的时间参加校外培训,到企业或者到各大美院培训实践。

五、美术教学的开展情况。

1.美术教材使用及课外教学资源开发情况

我校教师都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美术教学。按教材进度组织教学,尽最大努力使用及开发课外教学资源。能够根据农村生活实际按教学要求利用废弃物品制作、剪贴成塑料、布艺手工作品,深受师生的欢迎。 2.配套美术教学设施设备配备情况

我校的配套专门美术教室,美术教学设施,器材室等设施。另外我校美术教师充分发挥创造性,因地制宜,自制教具和学具,以弥补美术教育器材不足的问题。 3.美术兴趣小组开展情况

我校两个专任教师每人带领一个兴趣小组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美术训练,每周每组组织兴趣小组的学生在书画教室训练三次,每次都有每次的训练内容,对学生进写字绘画艺术进行训练。

4.美术教研工作开展情况

我校积极参与市教育局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美术教研组每学期都举办了美术课程课例研讨会,组织了两节全校性的公开课观摩交流活动。通过评教评学,推广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使执教者与听课者进一步加深了对《美术课程标准》的理解,促进了课程的实

六、我校美术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现状和问题 1.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

教师专业发展是增进教育者专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和活动。

目前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上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美术教师的专业基本功急剧下降,平时在单位懒散了,业余时间不再做美术技能的锻炼。这是很危险的信号,部分美术老师忽视了课堂教学的专业性,或本身专业技能不强,或没有了对艺术的狂热追求,而忽视了学科本体知识和技能的训练。绘画、手工制作的能力减弱,美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艺术形象大打折扣,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也受到影响。

2.美术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加强专业技能

绘画是美术教学的基础,是一个合格美术教师素质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美术教学要求教师更精炼、更娴熟的在学生面前示范,才能让学生充分感受艺术,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美术教师应坚持长期、深入的进行美术绘画创作,多动手提高自己的美术基本功。经常参加专业培训的老师都感受很深,在学校就是平平庸庸的上课,没有激情动手绘画与创作。如今,又有许多老师重新握起画笔画画了,这是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这才是美术教师的特色。

七、阻碍我校美术教学开展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教师缺乏勇于进行教学研究的信心,缺乏教学反思的过程。我认为美术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时间可分为三个阶段: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和教学后反思。

教学前发思,可使教学成为自觉的实践; 教学中反思可以使教学高质量地进行;

教学后反思,可以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反思不仅仅是“想”,而是一种教育的状态,是不断调整、改进、提升自己教育品质的行为。

在课堂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教学方式的反思; 学生学习兴趣的反思 ; 美术学习活动的反思 ; 学生作业形式的反思; 教学评价的反思等。

教师要使自己的专业得到发展,就应勇于进行教学研究,有了教学研究的目标就能捕捉到教学中的种种问题,并将问题进行归纳研究,从中总结教学规律,在研究中不断发展,使自己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

美术教学研究包括:做课题、写论文、写案例、写课例、写反思等。 教育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创新,而只有教师的创新,才能培养创新的学生。对于广大教师来说,从事教育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所以,教师搞研究要从身边的问题入手,教育研究除了经验,要有理论做基础,个案研究是一种很好的方法。由于教育科研的对象往往是活生生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生,学生的进步又和多种因素有关,使教育研究往往具有多变量的特点,这就要求教育研究应是一种综合性的动态研究,这决定了在研究中要采用多种方法,各种方法优化组合,相互印证。

八、开展自己的教学工作

1.学会赏识,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我在课上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势丰富多彩,使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了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2.学会张显个性,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在美术教学工作中,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要使课程内容的层次性,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他们在美术学习过程中,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美术的能力。在发现、探究、质疑、反思、合作的学习活动,切实丰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开阔学生的视野。

3.学会倾听,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

在呈现教材方式多样化,力求实现弹性和开放性,首先要对教材的梳理和整合,不备课不上课,不打无准备之仗,多读开外书,读书是提升心的宁静,有充分的宁静,心里的天空是蓝的;读书对于教师是一项基本素养的提炼,任你在浩无烟海的世界航行;读书不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而是赖于我们自身素质的培养;从理论上提高自己,并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使自己更好的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4.积极开展美术课题研究,让课堂教学更精彩

积极开展美术兴趣小组活动课,细心完整的收集资料。积极协助学生参加“安全手抄报”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庆元旦书画大赛”,每年的文化艺术节,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和绘画兴趣。

美术教学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做学生心目中理想的美术教师,做反思型的美术教师,让心灵的泉水流淌,最具创造性思考,是必不可少的教育品质。

九、改善美术教育的对策、方法和途径

针对教师研究工作的特点和当前课改工作的需要,我们特别倡导进行个案研究,此种研究可以对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取得可靠的材料。课堂教学要进行全面深入的变革,许多教师对此感到困惑,以一节课作为一个研究的个案,组织教师进行深入研究,对教师如何改革课堂教学会有很大的帮助。个案研究对于教师来说看得见摸得着,贴近教师的实际工作,也有助于教师通过个案将教育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在个案研究中要求个案必须真实,且个案代表某类事件或事物,具有典型性。个案研究是通过一个个体活动中的各种表现以及对他们所处环境条件的了解,通过分析归纳找到能概括这个个体的特征及原因。在个案研究中,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首先通过观察、调查收集资料,然后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概括,在分析概括的过程中,可以开展一些讨论,进行思想的碰撞,从而加深对个案的认识和理论观点的阐发。最后再寻找形成个体特征的原因,并提出教育的建议。当然,个案研究也有它的局限性,它只是提供一个例证,代表性小,但它能给人以启迪,个案研究最大的好处是能帮助教师解决自己身边的问题。

十、其它你认为重要或你最关注的问题 1..想办法增加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美术学习中,只有解决了学生的美术学习的兴趣问题,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得到培养和发展,美术教学才有了基本的保证,才能达到教学目的,让学生全面发展。与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相关联的因素很多,几乎美术教育中的每一个环节和因素都对学生美术学习兴趣构成影响,具体来看,我认为美术教学中对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起重要作用的主要有两方面:第

一、宏观上国家制定的美术课程标准针对学生美术学习兴趣问题给美术教学活动的导向;第

二、微观上美术教师采取的有利学生美术学习兴趣培养和发展的教学策略。我们想要解决学生的美术兴趣问题,帮助学生推开美术教学之门就得考虑这两方面的因素,使这些因素向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的方向发展,帮学生打开美术学习之门。 2..帮助教师寻找方法,鼓励教师大胆探索

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能在现代人才观、质量观和以人为本促进主动发展的教学观的指导下,逐步提高教育教学活动质量;联系教改实际开展教育科研。结合课堂实践,寻找研究切入点。加强学习,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善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在科学理论指导下针对问题进行实验研究,并在争取把研究实践中获得的感性认识总结上升为理性认识,把握一般规律,用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求得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实际效益。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创造性地予以运用,提高对课堂教学的精加工程度,追求教学的品质与效益。

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技能,有意识的帮助学生养成反思学习过程的习惯,并引导他们形成在反思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方面起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是教师长期的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学理论是教师的知识基础,对教师的教学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师作为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必须终身学习,不断吸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第三篇:《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题

2017年秋季《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

1.课程

课程作为学科。定义:课程是指所有学科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

2.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 3.“教教材”与“用教材教”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材观。“教”教材,考虑的出发点是传授,是强调如何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是以知识为本位的;用教材“教”,立足点是放在学习对象身上,注重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同步相谐,注重知识传授中的能力培养。前者是教书,后者是教人。

二、简答(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

1.简述有效教学的三个考量指标。

答:根据学生学习有效性的三个考量指标。学习速度: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学习结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或取得的成绩;学习体验:所伴随或发生的心理感受。主要是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2. 如何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 3. 如何处理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答:(1)以预设为基础,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 。

(2)以生成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

①以生成的主体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 ;②以生成的随机性(不可预知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开放性 ;

③以生成的动态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可变性。

(3)让预设与生成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三、材料分析(每题40分,共1题,计40分)

阅读“第十名现象”,谈谈什么样的教育是成功的教育,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

周武是杭州市天长小学多年的班主任。在一次学生毕业20周年的聚会中,他惊异地发现,一些业绩较为突出的同学,在小学时期大都是学习成绩不够显眼的学生;相反,当年老师们很喜欢的几个尖子生却大都业绩平平。这种反差让周武陷入了久久的深思:为什么尖子生没有按照当初的预想发展下去,而一些不起眼的学生长大后竟能脱颖而出呢?于是,他开始了一项关于该校小学毕业生成长经历的跟踪调查。十年的调查中他发现了这样的规律:在实行百分制的情况下,在小学期间前几名的“尖子”在升入初中、高中、大学(乃至工作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会“淡出”优秀行列,而许多名列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竟很出人意料地表现出色。周武将这一现象称为“第十名现象”。

这是为什么呢?

周武在充分跟踪调查的基础上,发现:在过去,学校的老师和家长往往很单纯地用语文、数学成绩给孩子们排名。而家长们则督促、强迫孩子挤进前几,搞得他们压力很大。这使他们在培养兴趣爱好、拓宽知识面、发展个性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约制,反而束缚了他们智力的发展。又因为他们都是听话的“好孩子”,一些好的个性也会被束缚。另外,老师们“抓两头,带中间”的教学方法,使这些尖子生在学习上很容易得到老师的“关照”,从而削弱了他们的学习上的独立性。因此后来就不适应中学相对较为“松散”的教学方法,从而“淡出”优秀行列。与此相反,第十名左右的学生虽然成绩不是最优秀的,但是较活泼,灵活性强,学得较为轻松,兴趣广泛,老师不大注意这些学生,因此其学习的独立能力较强,有很大的潜力。另外,这些学生没有保住“前三名”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在健康的心态中学习。这是他们有“后劲”,进步和成才概率较高的主要原因。

周武说:“这种尖子生与‘第十名’的差别,实际上就是用10分力气得了9分收获与用5分力气得了8分收获的差别。相比之下,后者分数低,但论潜力和能力,自然要胜过前者„„”

答:这种现象也说明了一个观点: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取决于学习成绩的高低。在反思一下学校的教育,往往把分数、排名判断为学生好坏的标准。故而教师、家长都在督促、强迫学生拼命的往前挤名次。使得学生本身的兴趣爱好受到制约,从而影响了智力的发展,又因为他们是大家眼中的好孩子,在个性方面也会被束缚。对于学习好的学生普遍得到老师的关照,从而也削弱了他们学习的独立性,以至于不太适应大学较为松散的教育模式,而淡出了优秀行列。 而第十名至二十名的学生,他们成绩不是很优秀,但相对比较活泼、灵活性强,学习比较轻松,兴趣比较广泛,由于没有前十名那样的学习压力,他们在兴趣爱好上得到很好的发挥。这一类的学生不会引起老师太多的注意,因此有着较独立的学习能力和健康的学习态度,这也使得他们在之后的学习中后劲很足,而且有着很好的创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用成功智力来解释:他把学业上表现出来的智力称为“惰性智力”,而成功智力是达到人生中主要目标的智力,它包括:创造性能力、分析性能力、实践性能力。成功智力在现实生活中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可以不断修正和发展的。我们在孩子的教育上要使孩子在学业智力和成功智力上保持协调、平衡,要发展孩子的人际沟通能力、管理领导能力、艺术创作能力、动手能力。 具有成功智力的人会努力寻找一种不仅可以胜任的工作,而且还能干得与众不同的工作环境。他们创造着自己的机会,而不是让机会受他们自身所处环境的制约。 如今好学生突然成绩下降的例子不少见了。家长和教师在苦恼寻找原因时,是否会想过这可能是学生对分数教育的不满和反抗。我们总是一味地注重排名和分数而忽略了

学生自身的心理想法和兴趣爱好的发挥。学前教育一直在提倡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从而有助于孩子的智力开发。面对着应试教育,我们将孩子的智力束缚在了课本上。对如今活泼好动的学生而言,沉重的分数压力以及呆板地课本学习让他们感到厌烦。最终导致了他们厌学、弃学。 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是社会需要的人,还是教师喜欢的人?社会所要选择的人,是能做事的人,还是能背知识点的人?我们将孩子的兴趣收起,把他们束缚在课本上,最终做了应试教育的傀儡。社会需要的是灵活而又富有创造力的头脑,兴趣是不断提高创造力的最好的老师。家长和老师收起的不仅是孩子的玩物,还有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分析能力。最终孩子只有两种结果,要么厌学弃学、要么成了空有理论木讷的书呆子。这是社会喜欢的人才吗?很明显,这不是! 所以,成功的教育应该是关注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培养每一个学生道德素质,锻炼他们的生活本领,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广泛的兴趣,而不是一味的读课本的书,追究成绩!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就是好学生。

初夏早上六点,清亮透明的月儿还躲藏在云朵里,不忍离去,校园内行人稀少,我骑着单车,晃晃悠悠的耷拉着星松的睡眼。校园内景色如常,照样是绿意盈盈,枝繁叶茂,鸟儿歌唱。经过西区公园,看那碧绿的草地,飞翔中的亭子,便想起十七那年,在这里寻找春天的日子。本想就此停车再感受一遍,可惜心中记挂北区的荷塘。回想起冬日清理完荷塘的枯枝败叶,一片萧条的景色:湖水变成墨绿色,没有鱼儿游动,四处不见了鸟儿的踪影,只有莲藕躺在湖底沉沉睡去。清洁大叔撑着竹竿,乘一叶扁舟,把一片片黑色腐烂的枯叶残枝挑上船。几个小孩用长长的

铁钩把莲蓬勾上岸,取下里头成熟的莲子。

第四篇:课程论与教学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1.课程的含义古德莱德的五个层次:理想的课程 ;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从课程的要素或属性层面来界定课程是知识(学科) 课程是经验 ;从课程的功能或作用层面界定;.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 ;课程作为活动或进程

2.一般认为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F. Bobbitt)出版的《课程》 (curriculum)一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该书的问世使课程成为了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标志着课程论的诞生。被称为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

博比特的课程理论:他认为教育本质是为成人生活作准备,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教育即生产。课程目标指向完美成人生活所需要的基本素养,学校应着眼于由学校才能获得的经验;开发课程的方法称为活动分析法——人类经验分析、具体活动或工作分析、课程目标的获得与选择、教育计划的制定。简评:忽视儿童的存在价值,把学校比如加工厂,导致课程开发过程中“见物不见人”,背离了教育的本质。课程开发就成了课程工程,它是效率取向、控制中心的。这是泰罗主义管理模式在教育中的运用,教师就是教育工程师。 3.1949年泰勒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奠定了现代课程研究领域的理论构架,被称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泰勒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被誉为“当代教育评价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他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基本原理统称为“泰勒原理” 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4..大教学论观:将课程视为教学内容, 把课程理论当作教学理论的一部分;大课程论观:把教学看作课程的一部分,把教学理论归入课程理论的范围之内。

5.课程目标含义: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得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课程目标的来源:基本思路:A、根据社会需求确定课程目标B、根据学生发展需要确定C、从课程内容或其他载体的逻辑和系统性需要确定D、对课程目标各类需要进行整合。 课程目标的分类:

6.课程内容的含义: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是一定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习惯总和。

7.课程内容选择依据:(1)课程目标(2)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身心发展水平(3)社会发展的需要(4)课程内容本身的性质。

8.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1)注重基础性(2)内容贴近社会生活(3)与学生和学校的教育特点相适应(4)强化价值观和道德教育

9.课程类型: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学科课程: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和逻辑顺序,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校领域中选择一定内容加以组织形成不同偶那个学科的课程活动课程(杜威)优点:(1)学习活动的自主性(2)内容的广泛性(3)个体的创造性(4)过程的实践性。缺点:不易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

(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1、分科课程:优点:(1)有利于教学科目的设计与管理和教师教学。(2)有利于学生简洁有效的获取系统知识,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缺点:(1)导致学科数量无限膨胀。(2)割裂知识间的联系,限制学生视野,束缚学生思维。(3)忽视学生兴趣和爱好。

2、综合课程(整合课程)

(三)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隐性课程的特征:(1)涉及范围的广域性(2)实施过程的潜在性(3)影响的持久性(4)结果的准量化性

(四)必修和选修课程。必修课:指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法定性地要求全体学生或某一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种类,特点是强制性,是社会权威在课程中的体现。

10.课程结构:就是指课程要素和各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和相互结合的组织形式。一是指课程中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处理,是广义的或总体的课程结构。二是指单独的课程领域如学科或活动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处理,即我们经常谈论的学科结构和活动结构等。课程机构的体系:体系结构和科目结构 11课程标准:是国家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依据。包括:(1)前言:含基本理念和思(2)课程目标,含总体目标,教学手段(3)内容标准(4)课程实施建议。

课程计划:是关于学校课程的宏观规划,一般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的学习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 12.课程实施:将预期课程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

13.课程实施取向:(1)、忠实取向(计划的课程)(2)、相互调试取向(修改的课程)(3)、课程创生取向(创生的课程)

14.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一)课程方案本身的特点

(二)实施主体(1)校长在改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教师:教师个人的特征和教师集体的因素对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师观念的改变,教学方式的改革等,都会直接影响到课程实施的进程。(3)学生。

(三)文化背景。实施策略:(1)自上而下策略:主张课程改革由国家或地方一级教育机构发起,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自上而下的推行改革,这种策略以国家和地方为中心,要求学校中的其他因素要与课程改革相一致。(2)自下而上策略:主张课程改革由教师为主发起,通过教师探索学校中的存在的问题来进行改革,尽管这种改革是由教师发起的,但实际上也包含着课程专家帮助教师识别问题、分析问题、采取行动的工作,同时变革本身也涉及到学校和其他机构。因此,这种策略被认为是整合发展的策略。 15.课程开发的含义:使课程的功能不断适应社会、文化、科学等方面的要求,进而继续不断开发课程的活动与过程。 16.课程计划: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用以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文件,它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是编订各种教学大纲和编写教材的的基本依据,是课程实施、评价和管理的基本准则。

17.校本课程:是指以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开发主体是承担教师职责的人。开发程序:(1)需要评估、(2)确定目标、(3)组织实施、(4)评价。

教学论

1.教学的含义:教师和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以教材为中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中,通过沟通、交流和合作,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同时身心和思想品德获得一定发展的活动。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2.教学过程基本规律:

(一)教学双边交互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1)教育学的逻辑关系(2)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3.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容忽视。4.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不可偏废。

(二)学生的发展依存于知识传授的规律1.学生的智能发展对知识传授的依存。2.学生的品德发展对知识传授的依存。3.学生的体质发展对知识传授的依存。4.学生的发展不能脱离开知识传授的过程,知识传授必然影响学生的发展。

(三)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互作用的规律1.学生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2.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3.学生掌握间接经验的特点及教师传授间接经验的方法。

(四)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系统的和谐优化的规律1.教学要素的和谐优化。2.教学结构的和谐优化。3.教学环节的和谐优化。4.教学节奏的和谐优化。

3.教学的要素:教学内容、学生、教师。三者的关系:(1)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关系,从内部看。学生和教学内容是一种主客体关系,学生是认识教学内容的主题,教学内容是学生认识和掌握的客体。即内容是学生学习的对象,学生的学习是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的。教学内容作为学生认识的对象,不仅制约着学生认识的方式,而且具有建构主题的作用,也就是说,他是学生发展的重要条件。(2)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又称师生关系,包括业务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分工合作关系,即教师教导学生,学生在教师知道下学习的互动关系。是最基本的教学关系,是教学得以进行的基础。应该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题的原则,努力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题力量,有效形成教学合力。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和学生主题作用的发挥,必须从实际出发,探索多样合理的组合方式。伦理关系是师生关系的重要方面,在教学。师生组成一个特殊的道德共同体,遵守着一定的伦理原则,承担者一定的伦理责任,就是师生间的伦理关系。尊重爱护学生、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这已经成为现代教师基本的职能要求。情感关系:师生情感关系就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自然形成的态度和感受以及由此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心理联系。

4.教学的八大原则:在教学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思想。意义:教学原则是对教学规律的反映,遵循教学原则,则“师逸而功倍”反之,则“师勤而功半”。确立依据:(1)依据人们对教学客观规律的认识。(2)教学原则的提出要受教育目的的制约。(3)教学原则产生于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积累。(2)教学原则的确立要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5)教学原则的确立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原则:

(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学以致用)运用要求:(1)教学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2)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学生已有经验和知识)(3)重视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4)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5)适当补充乡土教材。

(二)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运用要求:(1)保证教学的科学性(2)发掘教材的思想性、结合教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3)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三)直观性原则: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直接感知具体事物和现象,或者代表这些事物和现象的教具,从而使学生获得表象和概念,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为学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奠定基础。运用要求:(1)正确选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直观和讲解相结合(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四)循序渐进原则:教学要遵循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全面地掌握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能力。运用要求:(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2)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的教学(3)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繁到简。

(五)巩固和创新相结合的方法: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的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记忆,同时以巩固为基础,获取更多的知识。运用要求:(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知道记忆(3)鼓励和培养创新思维、创造能力。

(六)因材施教原则: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运用要求:(1)针对学生特点进行有区别教学(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获得充分发展。

(七)可接受性原则:也叫量力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八)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他们通过独立思考,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教学设计: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按照教学规律和教学对象的特点,设计教学目标,规划课堂教学全过程诸因素的相互联系和合理组合,确定实现教育目标的方法。主要内容:教学目标的制定,分析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景、设计教学形式与方法、设计学习方式、编写教学方案、评价与修改教学方案。(1)陈述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是什么”(2)程序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怎么办”(3)策略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怎么办”

6.教学目标: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编写步骤:(1)钻研课程标准,分析课程内容(2)确定学生已有的学习状态(3)确定教学目标分类(4)列出综合性目标(5)陈述目标的行为目标。分类:P:157。陈述教学目标的方法:P:167

7.教学内容设计:就是教师认真钻研教科书、选择组织讲授内容的过程。设计策略:(1)陈述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是什么”(2)程序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怎么办”(3)策略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怎么办”

8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活动时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特点:相对性、针对性、综合性、多样性。分类:根据主体因素分:

(一)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1)以语言形式获得间接经验的方法,以直观形式获得直接经验的方法,以实际训练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三者分别表现为讲授法、演示法和练习法。

(二)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也分为三种:以学生自定学习目标、学习计划,自我把握学习进程为特征的自主学习,以小组活动为主要形式、师生合作以及生生合作为特征的合作学习,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的探究学习。)

(三)教与学并重的教学方法也分为三种:以感受体验形式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以参与互动形式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以质疑问难形式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三者分别表现为角色扮演法、讨论法和问题教学法。我国的选择:(1)根据教学的目的、任务(2)根据学科性质和教学内容(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4)根据学校的环境、设备条件和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根据教学语言的表达方式分为叙述性语言、论证性语言、说明性语言和描述性语言。

教学手段是指:师生为了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教学组织形式: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老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班级授课制:以固定的班级为组织,把年龄大致相同的一群学生编成一个班级,又教师按照固定的课程表和统一的进度,主要以课堂讲授的方式,分科进行。优点:(1)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缺点:(1)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2)不利于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发展:理论教学、混合课、实践教学、劳动教学、劳动综合技术实习课。 班级授课有班、课、时三个特点:第

一、以班为单位由教师同时对整个班级进行教学,班级是按照学生年龄和知识水平编成的,且人数和成员固定。第

二、教学内容按学校和学年分成许多既有系统又相对独立和均衡的许多部分,每部分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第

三、每一课都限定在统一且固定的单位内进行,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休息时间。

教学评价的原则:导向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 ;公正性原则 ;有效性原则 ;以学为本原则 ;多元化原则 ;教育性原则 教学评价的类型:以评价作用为依据的分类: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以评价标准为依据的分类: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以评价方法为依据的分类:定性评价、定量评价;以评价主体为依据的分类:自我评价、外部评价

教学评价的过程:明确教学评价的问题 、明确教学评价的目的 、确立教学评价的指标和标准 、收集信息 、分析信息 、反馈信息 、调整与改进 。

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教学评价的功能从重视鉴定质量、区别优劣、选拔淘汰转向重视诊断、反馈、激励、改进;教学评价的着眼点,从教师教的怎么样转向学生学的怎么样、教学评价的多元化趋势 、从注重纸笔测验的传统评价走向真实性评价 、教学与评价融为一体,重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结合。

教学评价的功能:教育性功能:教学评价所具有的促进教育教学目的实现的作用。管理性功能:教学评价所具有的鉴别质量、区分优劣、选拔安置的作用。 课堂教学机智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千变万化的教学情景,迅速、敏捷、灵活、准确地作出判断、处理,以保持课堂平衡的一种心理能力。它是教师智能的灵活性与机敏性的统一,是一种“应急”的智力活动,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智慧。 课堂管理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教师经常遇到而又非常敏感的问题,处理不好,就会损害师生关系和破坏课堂气氛,影响教学效率。 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课堂问题行为不单是学生自身的问题行为,是各种问题的综合反映。综合起来,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1).教师的因素 (2).学生的身心因素(3).环境因素:环境影响包括家庭、大众媒体、课堂内部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1).暗示控制: (2).提问同桌 (3).运用幽默: (4).创设情境(5).正面教育:

有效教学的内涵:指教师与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与条件下,基于预定的课堂教学目标,通过交流与互动所达成的效果与有效益的教学。它的核心是达成课程与教学目标,它的表现形式是教的有效与学的积极。

第五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题答案

一、简答题

1、简述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

答:先教蒙学读物,集中识字;然后学习以“四书”、“五经”为主题的儒家经典;以文学作为补充读物和写作范本,文选读本是我国古代用来进行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材。

2、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主要经验

答:(1)识字教学。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

(2)阅读教学。

(3)写作教学。注重基本功训练;多读多写多改;作文从仿写入手;先放后收。

3、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主要问题和弊端

答:主要问题:(1)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问题;(2)教学内容问题;

(3)教学方法问题。

四大弊端:(1)脱离语言实际;(2)脱离应用实际;(3)忽视文学教育;

(4)忽视知识教育。

4、话题作文与“供料作文”区别:

答:(1)从审题上说,话题作文的话题,作用是引发和开启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写作内用给学生以最大的选择性,而供料作文的主题必须与材料相吻合; (2)从文体上说,话题作文淡化了文本意识,供料作文有较强的文体要求; (3)从结构角度看,供料作文中的“料“是必须使用的,而话题作文所提供的材料可以引用也可以不引用。话题作文的开放性和灵活性,给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

5、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

答:(1)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2)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3)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4)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5)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6、练习法的一般程序

答:(1)教师设计练习题,向学生说明联系的内容和方法(2)指导学生开展练习活动(3)通过答问等方式了解和收集反馈信息(4)调解和校正练习活动,保证教学计划的实施(5)检测评定练习成绩,强化练习效果

7、写作教学过程

答:为全面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写作教学有了新的导向(1)教师引导,学生定向;(2)教师指导,学生写作;(3)教师批改,学生参与; (4)交流评讲,互相沟通。

8、语文教材的功能和要素

答:(1)德智启迪(2)语文历练(3)语文积累(4)知识扩展

(1)范文系统,语文教材主体(2)知识系统,听说、汉语、文体、文学 (3)实践活动系统(4)助读系统

9、语文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1)确定教学目标(2)安排教学内容(3)组织教学过程(4)选择教学方法(5)创设教学情境(6)板书或演示设计(7)编写教学方案(8)组织教学评价

二、论述题

1、试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

总目标根据发展学生完美个性的教育思想进行设计,鲜明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过程的描述中整合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是对必修和选修课程目标的整合和概括。

(1)积累整合。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过程中注重梳理。 (2)感受欣赏。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侧重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对优秀作品的感受和欣赏。

(3)思考领悟。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学习方式独立思考,提高思想觉悟。

(4)应用拓展。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来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5)发现创新。强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谈话法和讨论法的基本要求

谈话法:师生相互问答为主要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1)讲究教师提问的艺术(2)正确评价学生的回答(3)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4)正确处理面向集体提问和指名回答的关系。

讨论法: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师生之间的交流共同组成(1)明确目的 (2)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教师要有民主的态度。

3、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点

(1)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2)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3)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4)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整体性、自主性、开放性)

4、实施综合性学习的基本方式

为了实施探究性学习,还需要一些相应的方式和方法。

(1)与综合性学习相适应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探究性学习(2)利用教材资源进行综合性学习(3)充分利用和广泛开发教学资源(4)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5)面向全体学生,承认个别差异

5、综合性学习与教师素质

综合性学习是学生的学习,强调自主性。但是教师的指导是成功的保证,知道正确与否决定着学习成效的大小与有无。

(1)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才能较好地理解综合性学习的基本内涵,才能在指导学生综合性学习中左右逢源(2)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首先是要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了解学生身心活动和发展规律,教育活动才不至于陷入盲区(3)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除了必要的指导外教师不要过多地干涉学生,要相信学生的能力,相信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可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4)加强计划性。教师要对每一阶段的综合性学习有一个整体考虑,作出整体规划(5)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知识,能利用计算机收集教学资源,制作和展示课件,不断丰富和改进教学方式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地理备课组计划范文下一篇:读蓝色天堂有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