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集团管控体系建设

2023-03-20

第一篇:企业集团管控体系建设

集团管控模式下的绩效体系建设

集团化管理的核心是确立集团管理总部与下属公司的责权分工,通过对总部的管理功能定位和职能共享来推动集团业务战略的实施。集团管理控制模式的选择成为集团化管理所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而集团管控下的绩效体系建设是集团化管理能否成功的关键。

一、集团管控模式的内涵

集团管控模式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支持的有机体系,其确定过程需要涉及到三个层面的问题:首先是外表层面管理模式的确定,即总部对下属企业的管控模式;其次是深层次的管控模式,它不仅包括外表层面的具体的管控模式,而且包括公司的治理结构的确定、总部及各下属公司的角色定位和职责划分、公司组织架构的具体形式选择(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子公司制、及多中心网络式)、对集团重要资源的管控方式(如对人、财、物的管控体系)以及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第三个层面是对与管控模式相关的一些重要外界因素的考虑,涉及到业务战略目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流程体系以及管理信息系统。

二、集团管控模式的具体形式

根据总部的集、分权程度不同,可以把总部对下属企业的管控模式而划分成“操作管理型”、“战略管理型”和“财务管理型”三种管控模式。

这三种模式各具特点:

1.操作管理型:

集团通过总部职能管理部门对下属企业的日常经营运作进行管理。为了保证战略的实施和目标的达成,集团的各种职能管理非常深入。总部保留的核心职能包括财务控制、战略管理、营销管理、新产品开发、人力资源管理等。如人力资源管理不仅负责全集团的人事管理制度政策的制定,而且负责管理各下属公司二级管理团队及业务骨干人员的选拔、任免。在实行这种管控模式的集团中,各下属企业业务的相关性要很高。为了保证集团能够正确决策并能应付解决各种问题,集团的职能人员的人数会很多,规模会很庞大。

2.战略管理型:

集团总部负责集团的财务、资产运营和集团整体的战略规划,各下属企业(或事业部)同时也要制定自己的业务战略规划,并提出达成规划目标所需投入的资源预算。总部负责审批下属企业的计划并给予有附加价值的建议,批准其预算,再交由下属企业执行。在实行这种管控模式的集团中,各下属企业业务的相关性也要求很高。为了保证下属企业目标的实现以及集团整体利益的最大化,集团总部的规模并不大,但主要集中在进行综合平衡、提高集团综合效益上做工作。如平衡各企业间的资源需求、协调各下属企业之间的矛盾、推行“无边界企业文化”,高级主管的培育、品牌管理、最佳典范经验的分享等等。这种模式可以形象地表述为“上有头脑,下有思想”。目前世界上大多数集团公司都采用或正在转向这种管控模式。

3.财务管理型:

集团总部只负责集团的财务和资产运营、集团的财务规划、投资决策和实施监控,以及对外部企业的收购、兼并工作。对下属企业每年定出各自的财务目标,它们只要达成财务目标就可以。在实行这种管控模式的集团中,各下属企业业务的相关性可以很小。这种模式可以形象地表述为“有头脑,没有手脚”。

操作管理型和财务管理型是集权和分权的两个极端,战略管理型则处于中间状态。根据实际运用情况,通常又将战略管控型进一步细划为“战略控制型”和“战略设计型“,前者偏重于集权而后者偏重于分权。

三、集团管控下的绩效体系建设

绩效体系建设的目的,是为了通过绩效评价、绩效管理、绩效考核、绩效奖惩等手段达到集团总部对各公司的管控,最终实现集团总部的发展战略。

由于操作管理型的管理模式,集团的各种职能管理非常深入。本文就操作管理型下的绩效体系建设进行浅析。

1、集团职能部门的设置

由于各公司产品的相关联性较高,集团内部多个公司属新建公司,管理人员相对匮乏,为了资源整合、资源共享,让各公司更能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发展业务,集团公司设置公共管理部门的原则便是服务与考核。

办公室:

办公室处理各公司的日常业务及营业执照等的办理,公共档案管理。

企业管理部:

含人力资源部、认证中心、安全环境管理部、党群工作部。 融资部:

负责集团各公司资金筹措与资本运营。 财务审计部:

负责各公司财务负责人的选拔、配备及对各公司业务的审计工作。

市场营销部:

负责各公司相关产品的市场开发、招投标业务。 研发部:

负责集团各公司新产品的研发与设计。

2、绩效体系建设遵循的原则 2.1薪酬体系的规范

在集团总部的管控下,以各公司分布区域、职业经理人的经营水平、集团战略目标的分解、相同或相似岗位或关键岗位等为依据,制定一套较为合理的薪酬体系规范。

集团公司与社会相似公司之间的工资标准、社会的发展速度与购买力之间的因素、公司与公司之间、同一个公司不同的岗位之间、不同公司相同岗位之间、技术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平衡与协调是薪酬规范必须注意的几个重要方面。

最终的目的应是让员工切实感觉到公司的发展给员工所带来的实惠,实现公司与员工的共同发展。

2.2兼顾当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之间的关系

如果当期利益成为公司员工追逐的目标,势必会影响到集团长期利益的发展。过多关注当期利益就会忽视公司长期发展等战略性目标。

因此在绩效体系设计过程中,要把当期利益与长期利益有效结合起来。

2.3目标的可操性要强

对各公司所制定的战略目标,可操作性强,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能完成或超额完成。超额完成目标带来的激励,会促使各公司挑战更高的目标。

2.4有利于基础管理工作的提升

推行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手段,促使各公司基础管理标准化、规范化。让基础管理工作成为公司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2.5即时激励与长效激励相结合

把当期的效益用于即时激励,而新产品研发、转型升级、保值增值、人才培养等与长效激励相结合。

2.6有利于持续创新

营销模式创新、材料、技术、工艺的创新、管理工具的创新、管理方法的创新等诸多创新因素应成为绩效体系建设的主线。

3、关键绩效指标的确定

3.1经济指标

具体指标应当以三年来企业经营数据为基础,把控行业、企业发展的趋势,做出一个较为全面的、有利于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客观公正的判断,确定一组具有挑战性的通过努力可实现的数据组合作为集团公司及下属各公司的年度或更长期的战略规划。

利润、总资产贡献率、合同额、销售收入、回款率、产值等指标做为经济指标的设置。

根据公司对各指标的关注度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各公司由于发展不平衡,不同时期对各组数据的关注度应及时调整。

3.2管理指标

之所以设置管理指标就是为了加强各公司的基础管理工作,因为基础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的基础,是实现企业最终目标的保障。

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管理之魂,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精神支柱。强化企业文化建设,就是在公司内部构建统一的由员工认可的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建设有许多的载体和外在的表现形式,通过载体实现价值观的统一,最终才能一步步实现公司的愿景。

安全生产管理

安全生产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强化安全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作业环境的安全,一个是员工职业健康的安全,二者缺一不可。建立一个标准的安全管理体系,通过PDCA不断的完善。

现场管理

现场管理是文明生产、安全生产的前提,也是实现统一调度的基础。把6S管理落实到位,制定出具体的可操作的控制措施。

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企业管理的制度保障,有章不依或无章可循,是企业管理的大忌。建章立制,形成一套完整的流程并严格执行才能保障组织到位。企业只有通过制度建设才能实现组织的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质量管理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人人皆知,但是如何把质量管理始终如一的贯彻下去,却是令很多企业头痛之事。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很多企业都通过了质量体系认证,但是也有很多企业在质量体系建立之后,仍然是“两层皮”的管理方式,表现形式就是不按质量体系办事,甚至是在质量体系之外再造一个体系。“两层皮”式的质量管理体系只能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或者在追求当期的利润的同时却给企业埋下了毁灭的种子。

三项费用管理

三项费用在产品成本中的比率反映了一个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高低。涉及成本管理、仓储管理、融资管理、精益管理、时间管理、效率管理、供应链管理、信息化管理等诸多管理内容,受国家调控政策的影响,是各种基础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

综合以上各类指标的设置及考评,其目的就是通过改善企业基础管理工作,为实现当年度或长期规划奠定良好的基础。

4、业绩评价

经济指标的评价,看起来并不复杂,用数据说话,经济指标与管理规范之间的权重由集团公司根据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视具体情况而定。

而管理规范部分,大多时候被认为是不可量化项目,其实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管理都能量化。

管理规范中的各种管理都有其具体的表现形式,推行标准化管理就能把各类基础管理通过标准规范一一列举,使看起来不可量化的指标变得透明而又能量化,从而达到客观的评价。

5、各公司的二次考核

5.1月度考核、季度考核、年度考核相结合

把目标分解更有利于目标的实现。年度目标分解到月度、季度及时评价。

各公司要把集团总部的目标落实到公司的各管理层。关键绩效指标视管理层所分管的工作而定。

5.2员工薪资分块管理

把高层、中层和普通管理岗位的员工薪资分块管理,也就是把年薪分解为日常薪资和年终薪资。日常薪资分解到月度,再分基础岗位工资和月度绩效工资。

为了便于考核,相同岗位的月度绩效工资额度相同。

为了体现集团公司的人员管控,各类人员实行“定编管理”,定编管理与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对于人才的引时和淘汰都纳入编制管理。

5.3集团绩效分配

如果各公司的高层岗位编制用“G”,中层岗位编制用“Z”,普通管理岗位编制用“P”表示,而高层岗位的月度绩效工资为A表示,中层管理岗位的月度绩效工资为B,普通管理人员的月度绩效工资为C;甲公司月度得分(换算为百分制)为F1。

甲公司月度总绩效为I: I=F1(∑GA+∑ZB+∑PC)/100

从上面的公式不难看出,全体员工的绩效都与该公司总体绩效相关。这是集团公司对各公司的考核结果。

5.4各公司二次分配

推行绩效管理,就是把各项指标层层分解,总经理把保证各项指标分解到各个副总头上。有的副总经理看起来与各种经济指标不粘边,其实所从事的管理工作都是为经济指标而服务的。不涉及经济指标的就分解管理指标。各位副总经理的指标综合就是总经理的指标。层层分解并签订绩效合同,以确保集团战略目标的实现。

总经理依据考核项目给所管的高层打分;副总经理给所分管理的中层打分;中层给所分管理班长(主管)打分;班长给所分管理的普通管理人员打分。这种评价是自上而下的评价方式,也体现了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层积管理。

总绩效按层积、编制分配,兼顾了条块管理的不平衡。体现了整个团队共同发展的重要性,团队成员中,甲失误减分数,团队成员中其他人员乙、丙增效。团队内部形成一个比学赶帮超的创先争优氛围。

在实际操作中,月度指标相加考核,防止月度经营指标变化所带来的不平衡。年终结算时总绩效与总薪资相结合。

假设一个所分管的下属有甲、乙、丙三人,他们的月度绩效额度均为“i”,三个人所得分数分别为a

1、a

2、a3;那么甲所得的月度绩效工资为:

甲月绩效=3 i×F1×a1/( a1+ a2+ a3)/100

其中:F1为集团公司对该公司的总评价得分,以此类推。 该评价的特点:

①由直接的上级评价,直接、有效、准确、客观。由于下属要做的工作就是帮助自己上级实现他所分管的各项指标。

②每个员工的绩效都与所在公司的绩效挂钩,所以每个员工都应关注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而使公司总绩效提升。

③系统内评价,防止出现系统之间的不平衡。

四、结论

1、不同的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管控模式。

2、不同的管控模式下采用相应的绩效评价体系。

3、绩效体系的建设侧重总体战略目标的实施,当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

4、绩效体系的建设务求实效,创建一个人人争先的氛围。

5、强化基础管理是做大做强的根本。

参考文献:张永伦、张楚天舒;企业集团管控模式研究;国际商务财会;2011年第06期;

第二篇:【复星集团】复星集团的集团管控体系剖析

复星集团1992年由复旦大学五名年轻教师创办,是上海第一家民营高科技企业集团。复星集团只用13年时间,就从一家自有资金3.8万元的小型科技咨询公司起步,发展到年销售收入281.3亿元,上缴税收34.7亿元的大型控股企业集团。在医药、房地产、钢铁、商贸流通、金融等产业领域,逐步形成了各产业皆有支柱企业、专业化能力强、有相当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复星集团的成功可以说是战略的成功,可以说是产业经营的成功,但是华彩认为:复星成功的关键基础在于集团管控体系的建立。 第一节 复星集团集团管控问题的由来

作为一家知识性的企业,在旁人看来,复星的发展仿佛也受到特别的眷顾,漂亮地实现了很多企业梦寐以求的发展中速度与效率的平衡、发展和稳定的平衡、以及多元化和专业化的平衡。

其实,在漂亮的业绩的背后,可以给我们更多启示和借鉴意义的是复星在建立强大产业投资和产业经营能力过程中,对于横跨多个产业、拥有集群企业的大型企业集团的集团管控方法的艰辛探索之路。

众所周知,复星集团以“多元化投资,专业化经营、专业化融投资”为投资管理理念。通过适度多元的投资,构筑“利润和现金流平衡、成长性和稳定性并重、国内国外二个市场依存、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并举”的产业结构,使整个集团能够长期稳健成长;通过专业化经营,在所投资的每一个分支领域均达到国内同行前三名,并积极扩展对标体系,努力成为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化企业;通过专业化融投资,保证专业化企业融得的资金在本领域专业化使用,并通过自有资金增量、股权融资、引入战略投资伙伴和适当的借贷实现融资形式的多样性。

复星产业经营之路理念上无疑是先进的。但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德隆拥有同样的梦想和理念,德隆甚至在这条道路上迈出了更大的步伐。最大的疑问就在于,为什么德隆倒下了,而复星却依旧稳步前进呢?

复星产业运营成功的关键有两点:集团战略上对于产业的整体把握,及集团资源的有效共享;产业上及产业中的核心企业在专业性和主观能动性上,得到充分发展。两者结合复星拥有敏锐的行业发展预测能力、良好的项目掌控和运做能力以及独特资金运做能力;同时在企业的管理方面具有持续的战略规划能力,良好的战略执行能力,良好的集团管理体系。 能够结合这两点优势的只有——集团管控。

其实,复星有效的集团管控体系并不是与生俱来,也不是郭广昌精明的大脑凭空想来的,而是在经营管理中遇到困难,甚至遇到危机不断逼出来的。

一贯追求内部管理的复星集团在追求自身超常规的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思索下面三个问题。 1.1如何实现从企业经营到产业经营?

复星的创始人深刻的认识到:企业要做大要发展,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做企业的高度。只有从产业的高度来经营企业,企业才能发展成为行业的龙头,才能真正成为具有控制力的企业。但是,企业经营与产业经营之间有一条天然的沟壑:企业经营是一个企业,产业经营是几个企业的联合,各企业之间如何协调,如何发挥能动性,形成最大合力,建立产业优势,而不是内部竞争资源,内耗不断,在外部市场丢城失地?解决产业经营的问题绝对不是有先进理念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单纯的理念往往是失败的隐患。

1.2如何兼顾母公司有效控制和子公司的专业化经营?

复星集团要跨行业发展,需要面临一个难题。在多个产业中攻城略地,取得良好的绩效,复星凭什么在每一个产业中实现专业化?凭什么提高每个产业单独的经营效率?同时,每个产业的专业化又必须在集团整体的有效控制之下。如何跳好这支带着镣铐的舞蹈,绝对是对管理者功力的一大考验。 1.2如何兼顾发展的速度和效率?

企业要发展,提高发展速度,扩大规模,抢占市场先机自然重要。但是发展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效率才是根本,如何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提高效率是困难的,但也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集团发展过程中,规模或者发展速度就会具有强大的迷惑力,让我们忘记企业经营和发展的真谛。如何实现有效的管控,从集团浩如烟海的数据和信息中,找到我们的战略,找到我们的终极目标。越大越迷失是容易的错误,如何越大越清晰是我们的课题。 第二节 问题的挖掘和解剖

复星集团敏锐地感觉到对于产业的管理,对于子公司的管理问题解决的好坏将决定复星战略中产业经营的成败!但前面所论述的问题,似乎失之于抽象和宏观。问题可以更精练的概括,但是无法简单的解决。

复星与华彩合作,对于复星集团管控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并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解剖,正确的诊断是改进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对复星集团集团管控问题的诊断和解决方法序号

问题挖掘

深层原因剖析

解决思路概览1

集团战略协调性差,协同效应难以发挥

集团在各产业,产业中各子公司缺乏统

一、系统的指导性规划,无法形成有效战略管理,实现协同效应

建立分级战略管理体系和战略经营计划及全面预算管理体系2

集团冲突,内部资源争夺激烈,整体效率低下

集团权责分配不尽合理,界定不清,导致灰色空间大,各方积极性没有充分技法

优化母子管控模式,调整并明确集团职能和权利划分3

原有管理制度不尽合理,导致制度不断虚化,边缘化

原有制度执行力不强的关键在于制度设计的反思和博弈分析不够,虚化和边缘化是必然的

在清晰权责分配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博弈制度设计思想进行制度优化4

集团风险管理缺位,母公司风险被显著放大

集团信息不共享,部分信息失真,缺乏有效的财务预算、成本控制、商务和约、营运监控的综合风险控制体系

从战略、经营计划、预算、财务、审计、监察和偏差分析诸方面建立立体风险防控网络5

对产业、子公司高层经理人员绩效管理薄弱,绩效不好,且认同度较低

缺乏一套吸引、使用和管理高级经理人员的有效机制,收放适当,经营效率不高,经理人员认同也不高

从战略、经营计划、预算的经营层面,从职业发展规划的个人层面进行管理,提高集团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能力6

母公司规模过大,效率亟待提高

由于母公司事务性工作量较大,导致人员配置较多,母公司的规模过大。而目前公司项目较少,母公司的人员配置与企业经营规模不匹配

母公司强化项目前期投资分析、营销策划和规划设计的管理

第三篇:现代商业银行数据管控体系建设探讨

数据是银行信息的主要载体,数据缺陷会严重损害信息的价值。为有效地发挥数据、信息对经营管理的支持作用,现代商业银行必须采取措施保证业务数据的质量,尤其要对关键数据进行全面的管理控制。数据管控体系建设是构建完善、共享、统一管理的数据环境的基本保障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把数据作为资产来加以管理的有效手段。

一、现代商业银行数据管控体系建设的急迫性

1.信息和数据对商业银行的重要意义

银行是信息密集型企业,不仅金融产品是信息产品,银行的业务处理和管理决策也是信息获取、传递、分析与运用的过程。银行依靠所掌握的信息进行经营决策,防范金融风险,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增值服务。信息对银行的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4方面:一是可以直接作为生产要素参加再生产;二是能够提高银行经营管理和决策的效率;三是可以强化原有物质生产要素,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四是可以作为产品直接为银行带来效益。数据是信息的直接表现形式,“数据-信息-知识-商业智能”是现代商业银行定量化、精细化管理能力的发展路线。

2.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数据问题

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受到“凭经验、靠感觉、轻数据”的工作习惯影响,数据远未发挥其应有价值,数据问题未受到足够重视。商业银行开发并应用了上千套业务处理系统,产生大量数据,数据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提高竞争力的巨大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数据分散、重复、不一致。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按部门开展,各系统的数据定义、数据采集流程自成体系,缺少一致性,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不能把

分散的数据依据其内在逻辑聚集关联成一个完整的数据源,难以建立全面、准确、完整反映银行经营状况的单一数据视图。

关键业务数据不准确。前台人员不关心数据质量,其控制未融入到业务流程中;企业缺乏规范的数据质量控制流程和考核机制,数据质量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并解决。

数据处理难以满足需要。交易系统设计侧重于特定功能的实现和处理效率的保证,其数据处理难以满足业务发展、经营决策和管理考核的需要。

缺乏数据规划,数据管理成本高。缺乏对数据采集、分布、流转及应用的合理规划,部门间、总分行缺乏数据共享及协调机制。数据需求、数据质量、数据应用等问题的管理和解决分散在不同项目、业务和技术部门,没有一个明确的组织对相关问题提供协调机制和统一的报告渠道,并跟踪解决数据相关问题。

数据安全问题。数据信息安全保护意识较薄弱,缺乏数据认责文化,没有规范合理的数据安全分级、用户授权机制。

为解决上述问题,各家银行多年来付出了种种努力,包括信息系统升级改造、数据清洗等,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巨大。但由于缺乏系统性标本兼治的方法,数据问题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显然,我国商业银行急需建立一种新的数据管理机制来改善这种状况。

3.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对数据管控的要求

在国内,外部监管环境的变化对加强银行全企业范围内的数据管理,有效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一致性和及时性提出了更高要求。银监会新的监管报表报送,要求对涉及全行所有表内、表外业务的数据进行全面管理,在总行层面汇集全部的银行账户、交易账户、信贷与非信贷资产等明细数据,提供全行范围内具有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暴露的协议、交易对手、以及担保品、风险评分评级和风险度量等信息。

在国际上,根据新巴塞尔协议(Basel Ⅱ),商业银行必须为三大支柱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持。BaselⅡ对银行管理数据的广度、深度和时间长度,以及数据完整性、准确性等方面均有具体、明确和严格的要求,并将数据质量问题纳入操作风险计量范围之内,根据风险程度予以拨备和资本计算。

同时,先进的定量化管理方法的引入与实施,需要以可信的、经过整合的数据为基础;有效降低信息管理成本,提高信息技术投资效益,也需要建立完善的数据管控体系。

二、国际先进商业银行数据管控经验

随着银行业务经营和管理对数据需求的不断增长,银行业务部门开始参与、主导数据管控,并逐渐将数据管控从其他管理流程中分离出来,进行丰富和完善。数据管理职责被赋予了不同层次、相对固定的数据管控机构与数据管理岗位。国际先进商业银行越来越多采用的管控模式如图1所示。

为实现上述工作模式,一个职能定位清晰、责任分工明确、工作流程稳定、考核目标明确的数据管控组织与相关业务部门协同工作的数据管控体系在许多国际先进银行中建立起来了。它确定了一系列的岗位角色和相应的责任及管理流程,以保障业务数据在采集、集中、转换、存储、应用整个过程中的完整性、准确性、一致性和时效性。

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的数据管控实践,为我国商业银行数据管控体系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经验。首先,对“数据价值”的共识是实施数据管控的前提。只有认识到“数据质量意味着金钱”,相关部门才能把数据质量与业务目标结合起来,进行“协同”。其次,数据管理活动主要由固定的组织机构来执行,并且这些组织机构通常由业务部门来主导。最后,对数据拥有者、使用者和管理者的职责分工与协作流程的定义和推行是实施数据管控的核心工作。

三、现代商业银行数据管控体系建设

1.数据管控体系建设的目标

数据管控体系是企业控制信息交付、数据管理战略和数据资源的一系列活动,在银行的大环境内建立人、数据、系统之间的和谐关系。数据管控从全企业的视角协调、统领各个层面的数据管理工作,保证银行内部各类人员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环境得到正确的数据支持及服务。

2.数据管控体系基本构架

数据管控体系把银行的数据及其拥有者、管理机构、使用者、管理工具等有机地关联在一起,是商业银行管理数据资产的完整机制。数据管控体系的基本构架包括以下3方面内容。

(1)数据管控策略

数据管控体系通过建立数据管控协调与决策会议机制,从面向业务应用、数据共享、系统3个管理层面,解决商业银行面临的数据规划、数据标准管理、数据质量管理以及数据安全管理四大核心数据管理任务。

数据管控决策会议由银行高层领导主持召开,对全企业数据管控重大事项、责任分工等进行决策。数据管控会议由管控协调部门、业务部门和技术部门等核心部门成员参与,解决跨主题的工作协调问题,并根据数据管理层面的不同,分为相应的业务数据管理、数据共享管理、系统数据管理3个层面。

(2)数据管控流程

数据管控流程如图2所示,包括数据规划流程、数据标准管理流程、数据质量管理流程、数据安全管理流程。数据规划对数据标准管理起指导作用,提供数据需求;数据质量管理按照数据标准对数据质量进行评估和衡量;数据安全管理建立在数据规划的既有成果上;业务部门对数据安全管理需求反馈到数据规划的过程中,形成良性的闭环管理流程。

(3)数据管控组织结构

数据管控体系的组织结构如图3所示。业务部门、数据管控协调部门和技术部门间通过协调人进行信息沟通,同时指定专人负责相关的数据管控具体事务的

执行工作。3类部门在3个数据管理层面间建立稳定的分工合作关系,在每个管理层面中承担不同的责任。业务部门承担业务专家角色,负责提出数据需求和业务规则,协调部门业务专家参与数据管控相关工作,反馈数据管控在系统中实施的效果,指导对数据管控策略、标准和流程的调整。数据管控协调部门承担数据管控协调人和数据管理员角色,协调业务部门的数据需求和数据管控议题,推动建立数据管控流程,分析数据管控实施效果。技术部门承担技术支持角色,参与数据规划、数据标准定义、数据管控流程设计及维护、问题分析等工作,将数据管控流程落实到应用系统中。

四、我国商业银行数据管控建设的关键点

国内企业管理文化以及银行业实际情况与西方存在较大差异,我国商业银行在实施数据管控时,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先进商业银行的经验和做法。同时,数据管控工作是一项跨业务、跨部门的系统工程,从企业的视角出发,在建设过程中有几个关键点需要着重考虑。

第一,成功的数据管控高度依赖于高层管理人员的支持。对于现代商业银行

来说,数据管控并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必须将其上升到企业战

略管理层面,提升到企业战略性高度予以重视。以企业级的全局视角

致力于推动内部数据整合和外部信息的分析利用,支持企业业务流程

重组和优化,支撑商机洞察和科学决策。

第二,数据管控需要各类部门,包括业务部门、技术部门和数据管理部门的

通力配合,建立高层领导强有力参与的跨部门协调与决策机制。得到

有胜任力的、同时对业务部门和技术部门有足够影响力的高层支持,不仅保障企业愿景得以实现,而且要保障银行整体构架和技术构架得

到很好的协调。

第三,职能集中化的数据管控组织是保证数据管控体系正常运转的关键。在

业界数据管控最佳实践中,无一例外具有一支专门的、稳定的团队,负责企业内的数据处理与管理工作。该团队一部分分布在业务条线上,实时支持业务线的管理和经营;一部分集中在后台负责管理企业级的

数据整合,两部分人员紧密沟通,统一行动。从数据管控的发展趋势

来看,该团队必须进一步转型为固定的权责明确、职能集中的数据管控组织机构。该组织拥有一批具胜任力的员工承担核心角色,并被赋予执行各种数据管理活动和数据增值服务的责任,支持业务发展战略和运营管理两方面的目标。

第四,数据管控必须纳入到企业的业务流程再造体系。数据管控与银行业务

目标的实现是密切关联的。现代商业银行在建立前后台共同为企业业务目标负责机制的同时,必须建立贯穿整个业务流程的数据管控流程,将数据管控纳入银行业务流程再造体系中。为了实现业务目标,前后台都对数据负责,职责清晰,前台保证录入质量,后台进行数据整合、检核。一旦发现问题,可以追溯到前台进行校正,这种前后台连贯一致的数据管控流程将保证数据质量满足业务的需要。

数据管控纳入业务流程也需要企业文化的帮助。数据质量保证与产品质量保证一样,需要一种企业文化。在数据管控建设初期,需要将数据质量纳入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以促进数据质量控制文化的培育。 第五,数据仓库系统是数据管控的前沿阵地。在现代商业银行中,数据仓库

系统是银行后台管理信息应用的核心。企业级数据仓库存储了商业银行全部数据,是商业银行及各业务部门进行业务分析的惟

一、真实的数据来源。许多银行正是在建设数据仓库的过程中强烈地感受到数据管控体系的必要性,并开始实施数据管控:对源系统中的数据进行一致的数据质量处理,对进入数据仓库中的数据建立数据质量追踪机制,对问题数据追溯到源数据进行修正,同时在数据集市层作数据验证工作。

第六,以数据仓库为基础实施数据管控可以获得显著的效果,整个工作变得

更具针对性,易于调动资源;另一方面,数据管控的实施保证了数据仓库的数据质量,使数据仓库得到有效应用,为银行创造价值,促进数据管控工作的更进一步发展。

第四篇:IT管控体系 提升集团信息化执行力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IT管控体系 提升集团信息化执行力

IT管控体系 提升集团信息化执行力.txt爱一个人很难,恨一个人更难,又爱又恨的人最难。爱情永远不可能是天平,想在爱情里幸福就要舍得伤心!有些烦恼是我们凭空虚构的,而我们却把它当成真实去承受。雷万云:IT管控体系 提升集团信息化执行力

比特网(Chinabyte)1月28日访谈——集团管控一直就不乏关注的目光,特别是在经济危机过后,央企“重组工程”即将推向下一个高潮之时。然而集团控制管理体系的落地则更多地依赖于信息化的手段。如何利用信息化提高集团管控能力,已经成为当前集团企业特别是央企关注重点之一。

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是由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管理的以医药分销、医药和生物技术产品科研和生产为主业的中国最大的医药产业集团。旗下拥有二十二家全资或控股子公司,国药控股一家H股上市公司及天坛生物、国药股份、一致药业三家A股上市公司。2009上半年,集团在141家中央企业中营业收入排名第 47位,利润总额排名第40位。2009年销售收入预计达到625亿元。旗下拥有国药控股和一致药业两个A股上市公司,中国医药集团作为中央企业中最大的医药健康产业平台。 2009年9月中国医药集团又与国内最大的生物制品生产商——中国生物强强联手,业务涵盖到医药产业的全产业链。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经过多年、持续的集团信息化建设,国药集团已经形成以集团为主的管理、决策、分析平台,全国一体化的物流平台,及各个子公司围绕着主营业务建设的信息系统。为主营业务发展、集团精细化管理、集团管控,以及对市场快速响应、满足国家救灾防疫、突发事件的医药调拨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国药集团信息化专家组组长,信息化领导小组副组长,信息部副主任雷万云博士在参加比特网(Chinabyte)《CIO百家讲坛》栏目录制时,就郑重地告诉记者:“我们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全面完成了国药集团IT转型。”

国药集团信息化专家组组长,信息化领导小组副组长,信息部副主任雷万云博士

雷万云视频访谈

国药集团是由原来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医药批发站等国资企业,通过长时间的重组、并购、整合形成。分散、孤立的信息系统各自为政,随着集团业务战略的明确——打造一个“贸、科、工一体化”的一个医药行业航空母舰,与之相统一的信息化战略也随之明确。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从信息化管控体系、信息化的标准体系和重点、关键项目的建设入手,实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标准。”雷万云说:“要落实集团的信息化战略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管控体系,也就是信息化的管控体系。这也是这几年我们致力于建设的软环境,它是一个组织体系,包括制度和各项措施,以提升集团信息化的执行力。”

国药集团 “1567工程”

集团管控与信息化,很难说是单纯的技术或管理,然而其根本目的是实现统一的管理平台,其中集权和分权直接决定了对集团的管控程度,如何把握 “集”与“分”的平衡?

在国药集团,管控与服务信息化平台和集团的主数据管理系统——也叫国药编码系统,部署在了集团层面,由各分支机构共享。而医药一体化分销、物流平台部署在了集团最大的控股公司——国药控股。其它各相关公司的主营业务系统,则分别部署在了二级和三级公司。正是这样的IT架构促使“集中管理”与“分散经营”得以融合,统一的平台解决了信息不对等问题,分散的业务系统又确保了经营的灵活性。

根据集团的发展战略、管控情况、主营业务的构成和中央企业的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实际状况,尤其是在“后危机”时代以及新医改体制之下,国药集团未来三年内将逐步完成对各大信息系统平台的迁移和建设,最终完成集团信息化规划目标——1567工程。

雷万云为比特网(Chinabyte)记者详细解释了“1567工程”的含义。“1”指的是建立统一信息管理与集成平台,也就是管理决策分析平台,集团信息化建设将在这个统一的业务协同、信息集成与共享的平台基础之上进行。集团总部,二级公司,甚至三级公司领导以及业务管理部门都在这个平台上对相关业务进行管理与控制。

“5”是指落实五大业务一体化应用系统。五大系统是根据集团业务战略梳理区分而来,包括了商业——物流、零售、分销一体化系统,科技一体化系统,工业——医药工业、中药材工业和器械工业一体化系统,工程服务一体化系统和会展服务一体化系统。

国药集团的六大信息化体系,也就是“1567工程”中的“6”。集团将通过六个方面进行信息化建设,包括信息化应用体系、信息体系、技术体系、标准体系、安全体系,及IT管控体系。

“7”是指七大板块协同部署。按垂直的业务管理与横向的产业链协同原则,国药集团将五大业务一体化应用系统有效地部署到了七大业务板块,形成特有的价值网络,实现了集团对各大板块的有效管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控。

国药集团的“1567”工程编织了一张无形的信息化网络,各子公司在集团统一信息管理和集成平台上进行管理、决策、分析,使数据更加完整、准确、及时,实现了集团的有效管控。

标准化与价值网络

“世界竞争格局的变化和加剧,导致现代企业间的竞争,不再是点对点的竞争,链条对链条的竞争,而是网络对网络的竞争。基于现状,国药集团提出了构建医药行业全产业链医药健康平台,包括有贸、科、工等不同的板块,以及不同的产业链。” 雷万云用价值网络的概念定义了新一轮企业竞争。而国药集团的信息化价值网络则是强调了纵向的集团一体化管理和横向的产业链协同。

将信息化价值网络落实到集团IT架构上,纵向体现为综合管理、决策分析、共享服务平台,而横向产业链协同指的是商业一体化平台、工业一体化平台、科研一体化平台、会展服务一体化平台及工程一体化平台。平台与平台间同样存在着协同,通过集团管控一体化平台将产业链有效串联,通过信息集成、应用集成,以及基于SOA流程集成,最终形成完整的国药价值网络。

雷万云认为:“集团企业一体化管控体系的前提是信息一体化。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在实现战略之前,必须确保信息的一体化,而信息一体化的基石则是标准体系的建设。”

国药集团近年来,非常重视标准体系的建设,发布了集团标准体系框架,并形成了以国药编码为主的信息标准体系。随着医药监管及医药行业质量监管的深度发展,通过几年来的积累,已经形成十六万条的国药编码库,其中包括有药品编码,客户和供应商编码等。在信息推进的过程中,标准体系已嵌入到各三级公司的主营业务系统,有效地支持了集团一体化管理的信息集成共享需求,为集团的信息共享打了一个良好基础。2010年国药集团还将通过升级、改造集团主数据管理系统进一步支持集团标准体系的建设。

2009年9月中国生物并入国药集团后,一体化标准的IT平台,也使得原本挠头的IT对接成为了水到渠成的事情。国药集团计划今年将医药工业产品板块,包括新进的生物制品板块的编码和标准体系增加到集团的主数据库中,为新生物板块一体化建设打造同样良好的标准化基础。

CoBIT IT管控架构

雷万云曾经说过“主营业务和信息化融合才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不是局部考虑某一块的业务或局部建立ERP就能够完成”。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这个观点更加适用于集团企业,尤其是环境复杂、结构复杂的“央企”。

在雷万云看来两化融合,首先是对外部环境、企业战略及企业的组织、流程的深刻认识。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要把企业战略逐步分解、落实形成信息化战略,而这个过程就是两化融合的过程。

第二, IT系统要有敏捷度和可见度,尤其是大规模性的集团企业。需要落实自上而下的管控体系,在信息化战略制定和系统建设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它的敏捷度和灵活性。根据战略不断更新流程,升级系统,使系统与业务不断的融合。

雷万云特别强调,在落实战略的过程中要不断完善IT管控体系,这个过程就是融合能力提升的重要标志,也是信息化发展的执行力。国药集团的IT管控体系架构参照了美国IT治理研究院的CoBIT模型,它重点关注企业需要什么,而不是企业需要如何做。CoBIT从战略、战术、运营层面给出了对IT的评测、量度和审计方法。最后是符合行业、集团特点的标准体系建设。

通过IT管理控体系的不断完善,使得国药集团信息化与企业业务高度融合,从而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这则是其它公司和集团模仿不了的。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集团信息化建设四部曲

在采访的最后,比特网(Chinabyte)记者问到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思路与单一体制企业相比有何特别之处。雷万云基于国药集团信息化建设经验概括出了集团信息化建设的四部曲。

首先,从集团发展战略到信息化战略的映射、落地,并加强信息化战略管理。要不断、持续完善集团信息化规划,将企业规划通过信息化落实形成企业战略的管控能力。

第二、建立集团IT管控体系,提升集团信息化执行力。

第三、建立集团信息化标准体系,为集团信息集成共享打好基础。对集团企业来说要进行信息的集成共享,要有比较科学、完善的标准体系,这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有些企业管理者往往觉得标准体系构建时间长、见效慢,但在企业并购、重组的关键时刻,缺乏信息化标准体系的集成或一体化应用是没有法进行的,形成信息孤岛也是CIO们的无奈之举了。如果这方面做好了,集成共享则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第四、做好集团层面的信息化项目建设,实现集团管控、应用集成和管理创新。集团对信息化要做到四统一:统一领导、统一规划、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统一管理、统一标准。

国药集团近年来遵循集团信息化建设四部曲的指导,信息化得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10年集团还将进一步完善管控体系建设,完成集团管理、决策分析系统建设,及商业板块BI系统的升级改造。主数据系统的升级改造也将在2010年完成,主营业务系统将逐步升级成一体化ERP系统,完成国大药房一体化零售业务系统、一体化的分销、物流系统,国药外贸的医药进出口外贸平台系统,一体化中药材科研、种植、流通平台,以及一体化的工业ERP系统建设。

最后雷万云说:“未来三年内我们将完成集团1567工程建设,为国药集团进军世界五百强打造强有力的信息化保障。”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第五篇:雷万云:IT管控体系 提升集团信息化执行力

比特网(Chinabyte)1月28日访谈——集团管控一直就不乏关注的目光,特别是在经济危机过后,央企“重组工程”即将推向下一个高潮之时。然而集团控制管理体系的落地则更多地依赖于信息化的手段。如何利用信息化提高集团管控能力,已经成为当前集团企业特别是央企关注重点之一。

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是由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管理的以医药分销、医药和生物技术产品科研和生产为主业的中国最大的医药产业集团。旗下拥有二十二家全资或控股子公司,国药控股一家H股上市公司及天坛生物、国药股份、一致药业三家A股上市公司。2009上半年,集团在141家中央企业中营业收入排名第 47位,利润总额排名第40位。2009年销售收入预计达到625亿元。旗下拥有国药控股和一致药业两个A股上市公司,中国医药集团作为中央企业中最大的医药健康产业平台。 2009年9月中国医药集团又与国内最大的生物制品生产商——中国生物强强联手,业务涵盖到医药产业的全产业链。

经过多年、持续的集团信息化建设,国药集团已经形成以集团为主的管理、决策、分析平台,全国一体化的物流平台,及各个子公司围绕着主营业务建设的信息系统。为主营业务发展、集团精细化管理、集团管控,以及对市场快速响应、满足国家救灾防疫、突发事件的医药调拨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国药集团信息化专家组组长,信息化领导小组副组长,信息部副主任雷万云博士在参加比特网(Chinabyte)《CIO百家讲坛》栏目录制时,就郑重地告诉记者:“我们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全面完成了国药集团IT转型。”

国药集团信息化专家组组长,信息化领导小组副组长,信息部副主任雷万云博士

雷万云视频访谈

国药集团是由原来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医药批发站等国资企业,通过长时间的重组、并购、整合形成。分散、孤立的信息系统各自为政,随着集团业务战略的明确——打造一个“贸、科、工一体化”的一个医药行业航空母舰,与之相统一的信息化战略也随之明确。

“从信息化管控体系、信息化的标准体系和重点、关键项目的建设入手,实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标准。”雷万云说:“要落实集团的信息化战略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管控体系,也就是信息化的管控体系。这也是这几年我们致力于建设的软环境,它是一个组织体系,包括制度和各项措施,以提升集团信息化的执行力。”

国药集团 “1567工程”

集团管控与信息化,很难说是单纯的技术或管理,然而其根本目的是实现统一的管理平台,其中集权和分权直接决定了对集团的管控程度,如何把握 “集”与“分”的平衡?

在国药集团,管控与服务信息化平台和集团的主数据管理系统——也叫国药编码系统,

部署在了集团层面,由各分支机构共享。而医药一体化分销、物流平台部署在了集团最大的控股公司——国药控股。其它各相关公司的主营业务系统,则分别部署在了二级和三级公司。正是这样的IT架构促使“集中管理”与“分散经营”得以融合,统一的平台解决了信息不对等问题,分散的业务系统又确保了经营的灵活性。

根据集团的发展战略、管控情况、主营业务的构成和中央企业的实际状况,尤其是在“后危机”时代以及新医改体制之下,国药集团未来三年内将逐步完成对各大信息系统平台的迁移和建设,最终完成集团信息化规划目标——1567工程。

雷万云为比特网(Chinabyte)记者详细解释了“1567工程”的含义。“1”指的是建立统一信息管理与集成平台,也就是管理决策分析平台,集团信息化建设将在这个统一的业务协同、信息集成与共享的平台基础之上进行。集团总部,二级公司,甚至三级公司领导以及业务管理部门都在这个平台上对相关业务进行管理与控制。

“5”是指落实五大业务一体化应用系统。五大系统是根据集团业务战略梳理区分而来,包括了商业——物流、零售、分销一体化系统,科技一体化系统,工业——医药工业、中药材工业和器械工业一体化系统,工程服务一体化系统和会展服务一体化系统。

国药集团的六大信息化体系,也就是“1567工程”中的“6”。集团将通过六个方面进行信息化建设,包括信息化应用体系、信息体系、技术体系、标准体系、安全体系,及IT管控体系。

“7”是指七大板块协同部署。按垂直的业务管理与横向的产业链协同原则,国药集团将五大业务一体化应用系统有效地部署到了七大业务板块,形成特有的价值网络,实现了集团对各大板块的有效管控。

国药集团的“1567”工程编织了一张无形的信息化网络,各子公司在集团统一信息管理和集成平台上进行管理、决策、分析,使数据更加完整、准确、及时,实现了集团的有效管控。

标准化与价值网络

“世界竞争格局的变化和加剧,导致现代企业间的竞争,不再是点对点的竞争,链条对链条的竞争,而是网络对网络的竞争。基于现状,国药集团提出了构建医药行业全产业链医药健康平台,包括有贸、科、工等不同的板块,以及不同的产业链。” 雷万云用价值网络的概念定义了新一轮企业竞争。而国药集团的信息化价值网络则是强调了纵向的集团一体化管理和横向的产业链协同。

将信息化价值网络落实到集团IT架构上,纵向体现为综合管理、决策分析、共享服务平台,而横向产业链协同指的是商业一体化平台、工业一体化平台、科研一体化平台、会展服务一体化平台及工程一体化平台。平台与平台间同样存在着协同,通过集团管控一体化平台将产业链有效串联,通过信息集成、应用集成,以及基于SOA流程集成,最终形成完整的国药价值网络。

雷万云认为:“集团企业一体化管控体系的前提是信息一体化。在实现战略之前,必须确

保信息的一体化,而信息一体化的基石则是标准体系的建设。”

国药集团近年来,非常重视标准体系的建设,发布了集团标准体系框架,并形成了以国药编码为主的信息标准体系。随着医药监管及医药行业质量监管的深度发展,通过几年来的积累,已经形成十六万条的国药编码库,其中包括有药品编码,客户和供应商编码等。在信息推进的过程中,标准体系已嵌入到各三级公司的主营业务系统,有效地支持了集团一体化管理的信息集成共享需求,为集团的信息共享打了一个良好基础。2010年国药集团还将通过升级、改造集团主数据管理系统进一步支持集团标准体系的建设。

2009年9月中国生物并入国药集团后,一体化标准的IT平台,也使得原本挠头的IT对接成为了水到渠成的事情。国药集团计划今年将医药工业产品板块,包括新进的生物制品板块的编码和标准体系增加到集团的主数据库中,为新生物板块一体化建设打造同样良好的标准化基础。

CoBIT IT管控架构

雷万云曾经说过“主营业务和信息化融合才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不是局部考虑某一块的业务或局部建立ERP就能够完成”。这个观点更加适用于集团企业,尤其是环境复杂、结构复杂的“央企”。

在雷万云看来两化融合,首先是对外部环境、企业战略及企业的组织、流程的深刻认识。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要把企业战略逐步分解、落实形成信息化战略,而这个过程就是两化融合的过程。

第二, IT系统要有敏捷度和可见度,尤其是大规模性的集团企业。需要落实自上而下的管控体系,在信息化战略制定和系统建设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它的敏捷度和灵活性。根据战略不断更新流程,升级系统,使系统与业务不断的融合。

雷万云特别强调,在落实战略的过程中要不断完善IT管控体系,这个过程就是融合能力提升的重要标志,也是信息化发展的执行力。国药集团的IT管控体系架构参照了美国IT治理研究院的CoBIT模型,它重点关注企业需要什么,而不是企业需要如何做。CoBIT从战略、战术、运营层面给出了对IT的评测、量度和审计方法。最后是符合行业、集团特点的标准体系建设。

通过IT管理控体系的不断完善,使得国药集团信息化与企业业务高度融合,从而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这则是其它公司和集团模仿不了的。

集团信息化建设四部曲

在采访的最后,比特网(Chinabyte)记者问到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思路与单一体制企业相比有何特别之处。雷万云基于国药集团信息化建设经验概括出了集团信息化建设的四部曲。

首先,从集团发展战略到信息化战略的映射、落地,并加强信息化战略管理。要不断、持续完善集团信息化规划,将企业规划通过信息化落实形成企业战略的管控能力。

第二、建立集团IT管控体系,提升集团信息化执行力。

第三、建立集团信息化标准体系,为集团信息集成共享打好基础。对集团企业来说要进行信息的集成共享,要有比较科学、完善的标准体系,这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有些企业管理者往往觉得标准体系构建时间长、见效慢,但在企业并购、重组的关键时刻,缺乏信息化标准体系的集成或一体化应用是没有法进行的,形成信息孤岛也是CIO们的无奈之举了。如果这方面做好了,集成共享则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第四、做好集团层面的信息化项目建设,实现集团管控、应用集成和管理创新。集团对信息化要做到四统一: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标准。

国药集团近年来遵循集团信息化建设四部曲的指导,信息化得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10年集团还将进一步完善管控体系建设,完成集团管理、决策分析系统建设,及商业板块BI系统的升级改造。主数据系统的升级改造也将在2010年完成,主营业务系统将逐步升级成一体化ERP系统,完成国大药房一体化零售业务系统、一体化的分销、物流系统,国药外贸的医药进出口外贸平台系统,一体化中药材科研、种植、流通平台,以及一体化的工业ERP系统建设。

最后雷万云说:“未来三年内我们将完成集团1567工程建设,为国药集团进军世界五百强打造强有力的信息化保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企业环保档案参考目录下一篇:企业劳动管理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