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领导干部能力建设

2023-02-12

第一篇:基层领导干部能力建设

基层干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心得体

基层干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心得体会

整改个人作风肩负责任去执行

近来上级不断提出要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对于我们基层干部,我个人的理解落实的关键就是提高自身的执行能力,而提高执行力的关键则是责任问题,就是对待本职工作要自动自发自觉的肩负起应有的责任,千万别找任何借口,要时时刻刻、事事处处体现出服从负责敬业的精神和诚实的态度。 在当前工作中,我个人感觉要在本职工作中首先处理好下面的有关责任心几个问题。

一是要提高自身的责任心,自动自发自觉地肩负应有的责任。责任心是自己做人的准则。要敢于负责、勇于负责,这是做事的前提。责任感和责任心是做为公务人员必需的品质,是人格的保障。促使自己对单位组织、工作岗位产生不可推卸的责任感和责任心。责任心同时也是自己对细节的关注程度,也是对大局的把握程度,负责任的程度取决于责任心的大小。当然我们都知道负责任要通过行动来体现,要自动自觉地在基层一线上爱岗敬业,勤政廉政,兢兢业业,任劳任怨。

二是要提高肩负责任的工作能力水平。工作能力水平是责任者承担工作的内在条件。“有为才有位”,如果一个有责任心的人能力不到位,将难以履行责任,甚至会好心办坏事。“能者多劳”并不是一句调侃,它其实是个人价值的体现,让有能力的人承担更多的责任。一定的工作能力是承担责任的必要前提,也是体现责任心的必要保障。努力提高肩负

责任的工作能力水平是体现个人价值的必经之路。在工作岗位上,要勤学多问,不仅做到税收政策业务的精通,还要在办公应用、为人处事、组织协调等其它方面有所建树。

三是要带着责任心保质保量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

对于领导交办的各项的工作,尽管是有限工作,但是有着无限责任,因为只要你接手了此项工作就是要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在自己岗位上尽责尽心,象“螺丝钉”一样,把它钉在哪里,就在哪里发挥作用。

责任使人充实、使人快乐、使人高尚。我愿在责任的海洋里不停地遨游。

第二篇:浅析林业基层领导如何加强班子建设与执政能力

[摘 要]本文旨在通过对基层领导队伍的现状分析,阐述基层领导对班子建设与执政能力的必要性,并初步探索出加强地方基层领导能力3个方面的做法。

[关键词]基层领导;班子建设;执政能力

一个基层领导作为一个单位的领导核心,既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践者和推动者,又是一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全面领导者。面对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的严峻考验,面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繁重任务,全面推进领导班子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对于加快地方经济发展,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巩固我党的执政基础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和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重视和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是巩固长期执政地位的客观要求。长期执政,使我们党既积累了丰富的执政经验,也面临着严峻的执政考验,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些消极的影响不可避免地渗透到了我们党内,一些同志的信念动摇,意志衰退,思想僵化,精神萎靡。这些问题,如果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加以认真解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一个执政党,如果管不住、治不好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后果不堪设想。”这绝非危言耸听。一些欧洲执政几十年的大党、老党先后失去政权,走向衰亡,其中最根本的

原因,是堡垒从内部被攻破,是党员领导干部蜕化变质造成的。我们务必引以为戒,始终警惕我们党长期执政可能带来的影响,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重视和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现实课题。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随着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着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课题。执政党要推进执政实践,实现执政目标,就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始终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引领历史前进的方向。我们党在长期执政实践中所经历的最深刻的环境变化是从封锁到开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实行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既给党的肌体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给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客观上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应具备开阔的世界眼光、战略的思维能力、创新的时代理念、开放的全局意识。如果还是凭老观念,靠老经验,用老办法,就会把握不住大势,驾驭不了大局,就有被历史淘汰的危险。

重视和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实践早已证明,一个地区发展得快与慢,一个部门工作得好与差,一个企业经营得兴与衰,关键取决于是否有一个有战斗力、凝聚力、创造力的领导班子。我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各级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是根本保证。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是一面高扬的旗帜,它能让人民看到希望与方向,充满信心和力量,从而自觉地团结在党的周围,万众一心,奋发图强,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应当肯定,总

体上说,我们的各级领导班子是比较好的,但与摆在我们面前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相比,与国际国内的发展大局相比,我们还有许多不足。形势逼人,不进则退。奋起拼搏,不仅是广大人民的期盼,更是我们基层领导班子的历史责任。

二、按照发展的要求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要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按照加快发展的要求,坚持围绕发展抓班子,抓好班子促发展,全面推进领导班子建设。

一是着力提高素质。首先要着力提高政治素质。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应当坚定地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奋斗终生,自觉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气节和道德情操。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遭受什么挫折,始终做一名清醒的、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其次,要着力提高业务素质。我们的领导干部不仅要靠得住,而且要有本事。面对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领导干部要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就要适应执政的要求,掌握新知识,增长新本领。实践是丰富知识的来源,也是增强本领的途径,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广大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到艰苦的环境中去摔打,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

二是切实改进作风。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树立勇于创新的思想作风。面对困难,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面对问题,要有解决问题的决心;面对挑战,要有应对挑战的办法。努力营造鼓励创新、推崇创业的氛围。要大力弘扬求实的工作作风。提倡讲实话、出实招,善谋利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要努力保

持朴实的作风。不讲排场,不摆阔气,不搞铺张浪费,始终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的原则,始终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讲党性、讲大局、讲团结,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个人与组织的关系,维护班子的团结统一。

三是优化班子结构。要全面贯彻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注重在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考察、选拔和使用干部。按照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的要求,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工作力度,打破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的思想束缚,不拘一格选用人才。重视从基层选拔那些人品好、学历高、作风正、能力强的优秀年轻干部,并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培养,使其尽快成长。

四是提高执政能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立足现实、谋划未来,把握全局、开拓前进,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要善于把握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坚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深化市场取向改革,消除经济体制障碍,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要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协调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不断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办事有机统一起来,不断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要把党的工作的主要精力放在抓方向、谋大事、管全局上,集中精力研究和解决带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问题,不断提高总揽工作全局的能力。

三、用改革的办法推进领导班子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我们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领导班子建设,以

改革的办法激发领导班子活力。

一是要建立客观公正的评价机制。对干部能不能进行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关键环节。干部考核评价准确,任用才能得当;考核评价失真,任用必然失误。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实绩作为评价干部的客观标准,建立以实绩为核心的操作性强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办法,通过这种评价机制的建立,不仅使干部选拔任用有客观尺度,也为干部能上能下提供科学依据。

二是要建立灵活有效的激励机制。现在,我们有的领导干部朝气不足,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守摊子、保位子”的思想比较浓,创新精神不强。这些问题,固然与某些领导同志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传统的干部管理模式已经严重滞后,抑制了班子的活力。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状况,在行政事业单位仍然存在。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必须从制度上寻找突破口,最大限度地激发干部的内在动力,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每个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真正使干部才有所展、劳有所得、功有所奖、劣有所罚。促使一些“能干事、敢干事、干成事、干大事”的干部脱颖而出,建立激励机制,就是要把考核结果与干部的提拔任用、与干部的职级待遇、与干部的奖金补贴挂钩,从而既形成集中精力抓经济,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格局,又旗帜鲜明地营造一种凭实绩看干部,凭实绩用干部的共识,把广大干部的心思和精力凝聚到干事业、创一流上来。

三是要建立严格规范的约束机制。要在建立科学严格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干部能上能下的淘汰机制。从制度上打

造各类人才公平参与竞争的平台,形成一种海纳百川、广纳群贤的识人用人机制。使那些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干部思想“不安”,四平八稳的干部位子“不稳”,逐步形成规范有序的领导干部正常交替更新的机制,在干部能上能下方面真正取得突破。同时,要加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权力运用监督机制的建设,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要坚持和完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形成防止和惩治腐败的合力。要建立健全干部考核责任制,明确责任,规范程序,严肃纪律,把考核工作置于监督之下。

总之,推进基层领导队伍的整体建设,改进和加强领导工作方式,维护基层稳定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基层领导要从转变观念入手,振奋精神,以有为的姿态,投身于社会建设中,大胆实践、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勇敢担负起党组织赋予的使命,为地方和谐发展、健康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提高基层执政能力建设

其他区县各镇提高基层执政能力信息摘阅

“三结合”增强干部执政能力 一是坚持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在个人学习的基础上,邀请专家学者对干部进行集中辅导,并组织科级以上干部进行研讨交流,提高其理论水平。二是坚持学习与实际相结合,要求科级以上干部和村级两委班子主要领导结合实际撰写心得体会,确保学懂、学透、用实。三是坚持学习与考核相结合,组建考核机构,定期检查干部的学习笔记、心得体会等,并组织开展相关知识考试,保证学习质量。

夯实“五个基础”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一是夯实思想基础,贯彻落实四中全会和胡锦涛同志视察北京讲话精神,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树立全新的执政理念。二是夯实经济基础,牢牢把握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从实际出发,加快发展步伐,让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的实惠和成果。三是夯实组织基础,完善村民议事规则,落实农村党员联系村务工作责任制,探索党建工作新机制,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四是夯实群众基础,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加快推进各项民心工程进度,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五是夯实制度基础,建立科学的领导机制、工作机制和权力运行机制,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五个一”提高干部执政水平 一是讲一课,组织领导干部结合全会精神、胡锦涛同志视察北京讲话和本职工作,有针对性地讲一堂党课,提高干部职工政治理论水平。二是些一片体会,结合学习全会精神,对照工作查找不足,制定整改措施,不断增强干部实际工作能力。三是召开一次交流会,组织干部开展学习心得交流,进一步完善整改措施,确保落到实处。四是进行一次考试,组织干部进行全会知识考试,并将考试成绩纳入年终考核范围,确保学懂、学透。五是进行一次测评,从德、能、勤、绩、廉五方面对领导干部进行测评,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一是坚持“六五四”社区党建制度,全面推行社区党员分类管理,就开展创建社区示范党组织活动,进一步规范基层党组织建设。二是不定期召开政协委员座谈会,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并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帮助扶持弱势群体,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切实做到办实事办好事。三是通过专家辅导、党员自学、体会交流等多种形式,传达贯彻四中全会和胡锦涛同志视察北京讲话精神,提高干部思想政治水平和处理问题能力。四是加强党员干部党风廉政建设,设臵举报箱,公开监督电话,广开监督渠道,督促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做到依法执政。 三项措施提高干部执政能力 一是结合实际,开展“作为一名农村干部,如何面对父老乡亲”和“我应该如何提高执政能力”大讨论活动,总结工作经验和教训,强化干部的执政意识。二是实行机关干部下村建制和支部书记工职化管理,建立农村后备干部人才库,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活力。三是健全完善监督考核机制,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制,强化干部的责任意识。

抓好思想工作切实服务基层 一是深化全程办事代理制,规范办事流程,简化办事环节,方便群众办事,截至目前共办结各类事项665件。二是以强镇富民为目标,大力发展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的特色种养业,同时开展实用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致富技能,目前已培训农民600人次,解决就业500人。三是加快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在完成年初确定的10项重点工程的基础上,继续大力实施民心工程,提高城市化率。四是完善帮扶政策,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开展爱心助残、希望助学等活动,切实帮助弱势群体解决实际困难。

第四篇:高校基层学生干部的能力培养

[日期:2006-10-19 10:09:11]

[字体:大 中 小] 高校基层学生干部分布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从院系团学组织、学生社团到班委会、团支部等,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职责与要求,但有些基本的能力是都必须具备的。

一、 学生干部的组织、管理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是学生干部的基本能力之一。具体可以分为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两种。要想圆满地完成一项工作,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

组织能力是指为了有效地实现计划,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把活动的各个部分、各个环节,从纵横交错的相互关系上,从时间空间的相互关系上,有效合理地组织起来的能力。包括科学决策的能力,选用人才的能力,综合协调的能力,沟通信息的能力等方面。组织能力是学生干部做好工作的关键。

管理能力,指在一定的活动中,能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多种途径,对各方面进行协调,顺利达到预定目标的能力。在这里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协调,注意横向联系,避免造成选题、人员、物力、时间等方面的重复与疏漏,还要注意听取不同层面,不同背景的同学意见,比如干部与群众,老师与同学等等。

学生干部的组织管理能力是建立在高度的思想觉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无私奉献精神三者结合点之上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有魄力。就是要有勇气,敢想敢干,敢于负责,不怕担风险,不怕受挫折,不怕得罪人,确定目标后,就不会畏首畏尾。有魄力不等于蛮干,而是冷静、沉着地做出决断。

二要有号召力。就是学生干部在青年中要有威信,能带动和影响青年;有团结人的本领,善于团结不同类型的青年,能够最大限度地把青年团结在自己的周围,而且心胸豁达,宽容大度,不为小事斤斤计较;处理问题主持公道,能以理服人。

三要有社交能力。就是指活动能力很强,有助于打开工作局面。学生干部要学习同各方面的人打交道的本领,善于同各种人交往,善于打通同各部门的联系,取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减少工作中的阻力。

四要善于用人。就是在了解不同人的不同特点、特长和才干的基础上,委派他们做最适宜、最能发挥其优势的工作,做到扬长避短。

五要善于谋断。合格的学生干部应该是足智多谋的,即经过反复思考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或主张。除了谋略之外还应敢于决断,否则就会错过实施的时机,失去价值。 组织管理能力是不断发展更新的能力集合,因此,学生干部在学习、掌握这种能力时,应该采取科学的态度,不断地在实践中进行学习和总结。

二、学生干部应培养和提高创造性的工作能力

创造性的工作能力是指在工作中善于发现新事物,勤于思考,善于观察,勇于提出新见解、新方案,善于从本支部的实际出发,开创工作新局面的能力。

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就要有超越常规的思考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学生干部的工作没有千篇一律的工作方法,各班的团员青年的情况各不相同,死记一些领导原则是不能提高领导效能与艺术的,“永远不因袭老办法工作”应该成为学生干部的座右铭。

二十一世纪将进入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创新需要创新型人才,那么我们的学生干部就理所当然的承担起创新型人才的角色,带领广大青年学生进行开创性的工作,以适应新形势、承担新任务。 那么,学生干部如何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呢?首先必须具备开创新局面的创造能力,还要具备创造性的思维素质。

(一)创造能力,这是指领导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勇于打破传统的格局,突破条件的限制,推陈出新,打开局面的能力。包括:

1、感知力,即通过观察、感觉和知觉,使人同外面世界联系起来,从而产生对客观世界感性认识的能力。

2、记忆力,即将收到的信息和材料,保存和储存下来的能力

3、思考力,即对已取得的知识进行分析和综合、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4、想象力,即人在头脑里表现出过去感觉过的东西,创造过去未曾遇到的物体和现象,产生尚待创造的东西的概念的心理活动。

这四种基本能力是构成创造力的基本要素,它对提高人的创造力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创造性的思维素质。学生干部要成为一个创造型的人才,必须提高创造性的思维素质。

1、有创造的信心。自信心是迈开人生的第一步,是积极人生的开始。每个人都不可低估自己,不能让疑心抹煞了自己的创造力。

2、开放性想象。学生干部应努力打碎束缚自己想象力的枷锁,对任何事都应表示关心和兴趣。随时随地把一系列问题加以组合、分析,创造性往往产生在意想不到的组合思维之中。

3、开发潜意识。人们的意识常常只有1/10在工作中显露出来,其他9/10都是潜意识。在思考问题中,常常要与潜意识相冲撞,在思考和冲撞过程中,脑子中的潜意识不时会冒出火花,使问题得到突破性的解决办法,这就是潜意识的发挥。潜意识是人们长期学习、积累的结果。知识越广博、经验越丰富,横向联系越广,潜意识就越容易发挥。

三、学生干部应掌握的语言艺术与写作技能

语言艺术:由于工作的需要,学生干部经常会遇到在公众面前讲话的情况,比如组织会议、主持各类活动、述职演讲等等。如果能够掌握一定的语言艺术,将会为自己的工作增添光彩。 学生干部在讲话中应特别注意以下三点:

(一)言辞精确,举例恰当

学生干部在讲话中应做到“三忌”:一忌“八股”,即每次讲话都是一个模式,如表扬几点、批评几点、要求几点,其间没有具体事例的生动叙述,显得空洞、呆板;二忌“嘴碎”,即讲话无条理,看到就说,想起来就讲,显得太随意;三忌“独裁”,讲话中从不解释为什么,甚至运用“镇压”、“责备训斥”的方法,使听者反感,达不到效果。

讲话过程中恰当地举些事例,不仅能形象地说清内容,而且会使团员感到事实与道理水乳交融。

(二)言为心声,动之以情

精彩的内容需要精彩的语言表达。如果说的内容要使人感到出奇制胜,那么“怎么说”就要考虑妙语惊人。学生干部在对团员青年进行讲话过程中,如果缺乏对团员的亲密情感,那么语言一定显得苍白、呆板。因此,如果能以火热的情感、亲切的话语、商量的口吻和团员青年讲话,学生干部就不会给人以高高在—上的感觉,而是代表了广大团员的心声,从而使彼此之间创设一种“心理相容”的情感氛围,达到“情通而理自达”的效果。

(三)批评时要讲点艺术

学生干部对团员进行批评时要讲究策略,使“巧”劲,讲艺术。应选好恰当的时间和地点,运用幽默的语言,通过讲故事,举实例,让团员自觉领悟其中的含义,并注意点到为止,最后别忘记对该团员身上确实存在的优点进行肯定,这样会使对方欣然领悟学生干部的一番苦心,效果自然就能达到了。

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有一些基本要求:比如表达要清楚、得体、生动、充实等,而不同的场合又有不同的要求。

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讲学生干部应掌握的语言艺术。

1、 述职演讲的艺术

学生干部在参加评选优秀、工作总结的时候都要遇到述职演讲,那么应注意那些问题呢?

(1)所讲事迹必须要真实。因为学生干部讲的都是周围的老师、同学能看见的,所以稍有虚假之处,都会引起听者反感

(2)讲话要抓特色。述职一般是几个或几十个人,大

家的工作大体一样,所以如果说一样的话,就不会吸引听众。一定要抓住“别人没有的”东西讲。

(3)态度要谦虚。切不可妄自轻视其他发言者。不要因为自己做出了一点成绩就目空一切。

2、主持会议的艺术

学生干部经常要组织、参加一些会议,那么怎样在会议上发言、讲话呢?在会议上发言,讲话要注意以下几个特点:

(1)一定要提前做好准备,做到思路清晰,观点明确。

可以写成书面材料,可以拟定提纲,即使是即兴发言,也要在脑子中有一个提纲,以免信口开河。

(2)说话的速度、音量要适中。要让大家听清楚,既不能过快,声音过小,也不能过慢。

(3)语气要得体。要把握好分寸,谦虚、和蔼。不能吵嚷,不能用教训人的口气说话。

(4)要简短,勿冗长。这是会议的一种客观需要。如果——个人的发言时间太长,会使听者感到疲劳。

3、主持各类活动的艺术。

作为一名学生干部经常要组织一些活动,有时就会作为主持人出现在现场。如果能掌握一些主持的艺术,就会对整个活动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1)设计一个精彩的开场白。开场白是“脸面”,一段好的开场白会使观众耳目一新,收到“未曾开戏先有情”的效果。方法有:直抒胸怀式、高度概括式等。

(2)串联好每一个环节。具体的方法有:朗诵式、问答式、承上启下式、沟通观众式、悬念式、借代式等。

(3)完美的结束语。成功的结束语会使活动的寓意升华,给人以回味无穷的心理享受。如:继往开来式、热情讴歌式、憧憬未来式等。

(4)灵活应付突发事件。主持人除了要记好已拟好的台词外,还应准备一些小故事、谜语、游戏等小点缀。一但场上出现了人员失误、灯光音响故障等,就能有条不紊地进行穿插。这样既保证了活动不中断,又活跃了气氛。

写作技能:学生干部在工作中经常需要进行公文写作,掌握常用公文的写作技巧是学生干部必不可少的基本功。特别是请示、报告、总结、计划等。

(一)请示、报告

请示 A.概念

请示是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时使用的一种公文文种。

请示的适用范围是: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的事项。

请示是一种期复性的上行文,是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反映并请求帮助解决疑难问题的重要公文,它使下级机关通过公文往复接受上级机关的决策意见,解决本机关、单位在公务活动中待处理的具体问题。

陈述意见,请求指示。对在本地区、本单位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的原则性的重大问题,按成规难以处理的问题;执行上级统一规定有困难的问题等,都可以也必须及时向上级机关说明情况并提出建设性意见,请求上级给予明确指示。

提出问题,请求帮助。在工作中遇到不可预见的困难,或对解决面临的问题,本单位、本部门因职权所限无权处理,都要迅速向上级反映问题,请求帮助解决。

说明情况,请求裁决。对在工作中遇到的尚无明确规定的新问题等时,应及时上报,请求上级给予指示。

提出建议,请求解决。对有关政策、法规或上级机关规定、指示的界限理解不全面、把握不准确时,要及时请求上级机关给予明确、具体解释。 B.特点

1、行文方向的定向性 请示只能发往固定的、明确的上级机关,使其予以批复。

2、行文内容的请求性

请示是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和批准的公文,具有请求的性质。(与报告对比,报告是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或要求的公文,具有陈述的性质)

3、行文目的的求复性

请示的目的是请求上级批准,解决某具体问题,要求作出明确答复。(与报告对比,报告的目的则在于使上级知道掌握某方面或阶段的情况,不要求批复)

4、行文时机的超前性

请示所反映的内容、涉及的事项一般来说都是即将发生或将要遇到的,行文一般在事前进行。下级机关只有得到批复后,即获得上级机关明确指示或批准,才能按上级的意见进行工作,处理有关问题,决不能“先斩后奏”。(报告则可在事后行文,也可在工作进行中行文,一般不在事前行文)

5、请求事项的单一性

请示的事项只能是一件事或一个问题,不能一文数事,以避免因给上级机关批复造成困难而贻误工作。(报告可以一文一事,也可一文数事) C.类型

从内容、目的的角度,请示通常可分为如下几类:

1、求示性请示

本单位在工作中出现了新情况,遇到疑难问题,无章可循,且关系重大,须领导机关给予指示;或因情况特殊,难以执行现规定,提出政策性措施,要待上级机关批示后再行实施的。

2、求准性请示

下级机关请求上级机关审核批准某事项或开展某项工作的请示,属于请求批准的请示。这类请示多用于机构设置、审定编制、人事任免,重要计划、决定,重大决策,大型项目安排等事项,这些事项按规定本级机关无权决定,必须请示上级机关批准。

这类请示还包括,为完成上级机关交办的事项,或实施本单位重要项目而缺少人力、财力、物力,不满足这些条件就难以成就的,报请上级机关批准调拨使用。

3、求批性请示

业务部门对工作作出安排,提出具体办法,但不能要求行政机关执行,便呈请上级机关认定形成批转性公文。于是,部门意见转化为机关的决策,下级机关即可照此办理了。 D.写作

1、请示的结构写法

请示的结构形态包括:标题、主送机关、正文和落款署时等。

(1)标题

请示的标题一般由发文机关、事由、文种三者构成。有时为简洁起见,可去掉发文机关,由事由和文种两部分组成。

(2)正文

正文可分三部分:

一是事由(或引据)。写明请示的起因,即请求指示和批准事项的依据,一般可运用叙事、说理相结合的表达方式,说明为什么要请示及请示的缘由,事实要清楚,说理要充分,用语要简练,把为什么要请示说明白。

二是请示事项(或主体)。写明请示事项,即要求给予指示、批准的具体问题和事情,必须叙述清楚,讲清问题和事情的基本情况,遇到什么困难,有什么问题,要直陈其事,简洁明了。如果是请示批拨资金、物资,则应写明需要的金额、品名、规格及数量等;如果是请求对某一工作的指示或对处理某项问题的批准,则应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处理办法;如果有两种以上的方案或意见,则应表明自己的倾向性意见,以便于上级机关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从而得到及时准确的回答。

三是结尾(请示要求)。同样单独设段。虽然通常只用寥寥几笔,都是表明行文机关基本要求的部分,要精心设计,谨慎用字。常用的结语有“妥否,请批示”,“以上意见当否,请批复”,“上述意见如无不当(妥),请批转有关地区(部门)执行”等。

2、请示的格式要求

一般由秘密等级及保密期限、紧急程度、发文机关标识、发文字号、签发人、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说明、成文日期、印章、附注、附件、主题词、抄送机关、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等部分组成。 E.注意事项

1、坚持一文一事。一份“请示”要由上级机关同一部门批复。反之,一文数事,要由几个部门回答,则必然贻误工作。

2、不能越级请示。各级机关都有一定的权限,上下级机关之间也有一定的分工和职责范围,因此在请示工作时,一般要逐级向上请示。

3、不要多头主送。一般只写一个主送机关,如需同时送其他机关应用抄送形式。有的单位认为同时向上级几个部门报送一个请示,会引起重视,殊不知都管都不管,都不予批复反而误事。

4、请示原则上不同时抄送下级机关。请示中的意见在未被批准之前并不生效,所请示的事项也常有不予批准的,因此,除极特殊的情况外,请示原则上不同时抄送给下级机关。

5、除领导直接交办或特别紧急的事项外,“请示”不得直接送领导者个人。凡属上级机关已有明确规定,下级单位职权范围内能够解决的问题,应当自行解决,不应将矛盾上交。

报告 A.概念

报告是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时使用的一种公文文种。 从上述报告的概念,可以看出,报告的适用范围是: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根据领导同志要求和实际工作需要,为防止需要上级机关办理的意见或建议夹带于“报告”中,同时考虑新增加了“意见”这个文种,新的公文处理办法在“报告”的适用范围中删去了“提出意见或建议”的内容。

报告是属于陈述性的上行文种,是上下级之间沟通情况,协调工作的重要公文。它使上级机关能够及时了解下情,掌握下级机关的工作情况,从而更好地指导下级机关正确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避免被动,争取主动,减少工作中的失误。报告属使用频率较高的上行公文,适用范围较广,在公务活动中的意义、作用也比较重要。

反映情况,传递信息。了解情况,掌握政策,是领导机关的两大职能。而了解情况是掌握政策的基础,是实行科学管理和正确决策的基本要素。通过报告,经常向上级机关反映情况,传递信息,是下级机关的一项重要任务。 汇报工作,争取支持。定期的阶段性工作汇报和不定期的重要工作汇报,使上级机关能及时掌握本单位、本部门的工作进度情况,有利于取得上级机关的支持和帮助。

说明情况,答复询问。对上级机关提出的询问,下级机关要以报告的形式认真负责地给予答复,及时说明情况,便于上级机关作出决断。 B.特点

1、行文的单向性

报告一般不需要受文机关批复和反馈,属一种单向行文。

2、时限的不定性

报告所反映的内容、涉及的工作,是正在进行中(指一个阶段已完成)或已经完结的事项,行文可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进行,文于事具有相对的滞后性。

3、内容的广泛性

报告的内容一般不受限制,可以是一文一事,也可以是一文数事,反映多方面的情况。

4、写法的灵活性

报告种类较多,一般行文篇幅较长,结构安排不拘一格,怎样分层分段要视具体内容和行文目的而定,因文而异。这种文体在写法上具有相对的灵活性,在文字表达方式上,以陈述性语言为主。 C.类型

报告种类较多,可以从用途、性质、内容等方面划分。按其行文目的、作用不同,可分为工作报告、一般情况报告、答复上级机关询问报告等等;按起内容和表达的形式不同,可分为专题报告和综合报告。

工作报告主要是就某一阶段工作进展的情况向上级机关或大会所作的汇报,它着眼于对前一阶段的工作总结,同时一般性的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下步工作的意见。

一般情况报告指向上级机关反映情况的报告,即及时把本地区、本单位发生的重大问题,在一定范围内带有倾向性的情况,向上级机关报告。情况报告与工作报告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情况报告不局限于某一具体工作,不讲具体工作进展情况,只讲客观存在的或突然发生的情况。例如向上级机关反映自然灾害的情况,突发事件的情况。这类报告的特点是时效性很强,发生的事情,要非常及时的向上级机关报告,有些情况要用电话先报告,然后书面报告。 答复上级机关询问的报告,顾名思义,例如上级领导对群众来信来访中反映的问题,或文件材料中反映的问题,批示下级机关查办,或询问有关情况,下级机关办理完毕,需用书面形式答复上级机关。

综合报告是反映本地区、本单位全面工作情况的,常常采用工作总结与工作计划相结合的表现形式,如在各类代表大会上所作的“工作报告”。而专题报告则是专门反映本地区、本单位、某一方面情况的,有时也用于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D.写作

1、报告的结构和写法

由于报告种类不同,行文目的不同,写法也不尽相同。报告一般由标题、主送机关、正文和落款等组成。

(1)标题

报告的标题一般由发文机关、事由、文种三者构成,可以根据需要省略发文机关,但事由和文种不能省略。

(2)正文

报告正文分三部分:

引据。简明扼要地讲清楚发文的背景、缘由或依据,可以成为全文的提要,即“重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繁荣”,便于读者有个总概念。在这部分最后,通常的习惯性过渡用语是“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之类,以此领起下文。

主体。即报告事项部分,要叙述报告的具体内容。如果内容较多,篇幅较长,可采用分题式、分条式或两者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叙述。对于工作报告,应写明做了哪些工作,取得哪些成果。然后概括出基本经验,再写明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下一步工作意见。对于答复报告,则应强调针对性,紧紧围绕上级机关的询问和要求,写清问题,表明态度,提出意见。

结语。通常使用以下习惯性用语:“特此报告”或“专此报告”等;工作报告,结语可用“以上报告,请审阅”。

(3)落款

包括发文机关和发文时间。

2、报告的格式要求

一般由秘密等级及保密期限、紧急程度、发文机关标识、发文字号、签发人、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说明、成文日期、印章、附注、附件、主题词、抄送机关、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等部分组成。 E.注意事项

1、报告写作的一般要求

在掌握充分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提炼出正确的主题和新颖的观点,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来表述,具体要求做到:

(1)主题要明确,思路要清晰;

(2)观点要鲜明,内容要真实、具体;

(3)重点要突出,文字要简练;

(4)报告中不能夹带请示事项。

2、综合报告的写作要求

由于综合报告的特点,因此在撰写时,往往要汇总各方面的情况和材料,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既有具体的,也有概括的;既有典型的,也有一般的,等等。但是报告的篇幅极其有限,因此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包罗万象”,将所有材料不加选择一律写入文中。“综合”决不是搞材料堆积,这样就必须采取正确方法,对所获取的材料进行认真的整理和加工,从中遴选出切当的、最能充分而有力的说明问题的材料,以便更好的表现和烘托全文的主旨。要做到这一点,并非轻而易举之事。一般来讲,必须认真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1)“点”与“面”的关系。“点”是指反映局部问题、个别事例、特殊情况的材料;“面”是反映全局问题、整体概貌、一般情况的材料。在筛选和组织材料时,除运用必要的“面”上的概括材料外,还要运用“点”上的典型材料,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只有这样,才能使行文内容充实具体,说服力强。否则,仅有“点”而无“面”,则必然导致报告内容零碎、狭窄,给人以纷乱感;相反,仅有“面”而无“点”,则会使报告内容失之空泛,缺乏力度。

(2)“详”与“略”的关系。撰写报告必须对材料进行合理的安排和组织,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主次分明。对于重点内容则详写,使之居于主导、突出地位,反之,则略写甚至不写。所谓“重点”,一般是指:能够影响全局的工作或情况的材料;能够对当前或今后工作有重要指导或推动作用的材料,能够代表和反映本机关或本地区工作中存在的带有普遍性或倾向性问题的材料,等等。撰写综合报告,必须紧紧围绕这些“重点”内容进行叙写,笔墨要凝练、集中;重点材料要详细具体,用墨宜多,一般性材料则略写,惜墨如金。切忌信笔拨洒,平分秋色,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否则会严重影响报告的质量。

(3)“事”与“理”的关系。“事”即有关工作或事件情况,“理”即对工作或事件情况进行分析、议论。一篇优秀的综合报告还应是“事”与“理”的高度统一体。争取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写好综合报告的重要环节。撰写时既要将有关的事实情况详尽、具体的加以叙述,又要对其进行必要的分析,提出问题的实质,说明本机关已经做的工作或拟采取的解决办法。只有事实,没有精要的分析,所撰写的报告必然失于现象的罗列,搞成“流水账”;相反,只有分析、说理而无必要的事实作基础和论据,所撰写的报告必然失于空洞浮泛。

3、专题报告的写作要求

专题报告是下级机关将本机关或地区的某项工作、某个问题、某一事件或某一方面的情况向上级机关所作的报告。根据具体内容的不同,这类报告又包括建议性报告、答复性报告、检讨性报告,等等。其特点是内容集中、单一,篇幅较短,便于上级领导及时阅知和处理。在实际工作中,专题报告的使用频率极高,而综合报告则相对较少。要写好专题报告,需要认真把握如下几个问题:

(1)速度要快。专题报告应当就工作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向上级机关作出报告,切莫“贻误时机”。

(2)内容要专。专题报告要“一事一报”,内容明确集中、单一,便于领导了解和掌握,从而有针对性地作出处理。

(3)情况要实。专题报告对工作过程和成绩的表述,对有关情况的叙写,必须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如实反映事物发展的本来面目和客观过程,切忌言过其实,或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随意“扬善”或“隐恶”。否则,就会从根本上失去专题报告的存在价值,严重者还会给领导提供虚假信息,造成决策上的失误,其后果不堪设想。

(4)篇幅要短。专题报告在文字上应力求简洁,做到短小精悍。要做到这一点,要求公文写作人员必须深入实际,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弄清事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全过程,从中提取重点,抓住问题的实质。

(二)总结、计划 总结

A.总结的概念

总结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通过对过去一阶段工作的回顾和分析评价,判明得失利弊,提高理性认识,用以指导今后工作的一种常用文书。

总结可以使本系统、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某一项工作的实践活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以便发扬成绩,克服缺点,吸取经验教训,使今后的工作少走弯路,多出成果。它可以为各级领导和机关提供基层工作的情况和经验,以便加强科学管理和指导。它还可以用于表彰先进,树立典型、交流推广先进经验,指导和推动面上的工作,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 B.总结的特点

(一)内容的自我性。

总结是自身活动实践的产物。它以客观评价自身工作活动的经验教训为目的,以回顾自身工作情况为基本内容,以自身工作实践的事实为材料,其所总结出来的理性认识也应该反映自身工作实践的规律。所以内容的自我性是总结的本质特点。

(二)回顾的理论性。

总结应当忠实于自身工作实践活动,但是,总结不是工作实践活动的记录,不能完全照搬工作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它是对工作实践活动的本质概括,要在回顾工作实践活动全过程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归纳出能够反映事物本质的规律,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正是总结的价值所在。 C.总结的分类

根据内容的不同,可以把总结分为工作总结、生产总结、学习总结、教学总结、会议总结等等。

根据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全国性总结、地区性总结、部门性总结、本单位总结、班组总结等。

根据时间的不同,可以分为月总结、季总结、总结、阶段性总结等。

从内容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两类。 D.总结的结构、内容和写法

总结一般由标题、正文和尾部三部分组成。

(一)标题。 总结的标题大体上有两类构成形式:一类是公文式标题;一类是非公文式标题。公文式标题由单位名称、时间、事由、文种组成.非公文式标题则比较灵活,有的为双行标题,有的为单行标题。

(二)正文。

总结正文的结构由前言、主体、结尾组成。

前言。即正文的开头,一般简明扼要地概述基本情况,交代背景,点明主旨或说明成绩,为主体内容的展开做必要的铺垫。

主体。这是总结的核心部分,其内容包括做法和体会,成绩和问题,经验和教训等。这一部分要求在全面回顾工作情况的基础上,深刻、透彻地分析取得成绩的原因、条件、做法、以及存在问题的根源和教训,揭示工作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回顾要全面,分析要透彻。

不同类型的总结,内容有所侧重,全面性总结其主体包括两个层次,即成绩和经验,存在的问题和教训。对于一般的工作总结,重点放在成绩和经验上。

总结正文的结构,主要采用逻辑结构形式。全面性总结根据过去一段工作中的成绩和问题,或者经验和教训的内在联系去组织材料。专题性总结以经验为轴心去组织材料。

结尾。可以概述全文,可以说明好经验带来的效果,可以提出今后努力方向或改进意见。

(三)尾部。包括署名和时间两项内容。如果标题中已有署名,这里可不再写。 E.撰写总结应注意的问题

(一)首先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工作总结中,常常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好大喜功,搞浮夸,只讲成绩,不谈问题;另一种是将总结写成了“检讨书”,把工作说成一无是处。这两种都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总结的特点之一“回顾的理论性”,正是反映在如实地、一分为二地分析、评价自己的工作上,对成绩,不要夸大;对问题,不要轻描淡写。

(二)总结要写得有理论价值。一方面,要抓主要矛盾,无论谈成绩或谈存在问题,都不要面面俱到。另一方面,对主要矛盾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谈成绩要写清怎么做的,为什么这样做,效果如何,经验是什么;谈存在问题,要写清是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其性质是什么,教训是什么。这样的总结,才能对前一段的工作有所反思,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总结要用第一人称。即要从本单位、本部门的角度来撰写。表达方式以叙述、议论为主,说明为辅,可以夹叙夹议说。

一般而言,工作总结写好后,必须抄好一式两份,一份上交,一份用以指导自己今后的工作。计划 A.计划的含义和种类

计划是单位或个人对未来一定时间内要做的工作从目标、任务、要求到措施预先作出设计安排的事务性文书。

计划从性质、内容、时间等角度可划分出不同种类。从形式分有以下三种:文件式计划,分目标、要求、措施、步骤等环节,写作严谨具体,内容重大并有一定篇幅;条文式计划,以列出任务为主,较少涉及措施、步骤等;表格式计划,通常用于项目较多又具共性的内容,有时辅之适当文字说明,使计划简洁明了。

计划是个统称,像规划、纲要、设想、打算、要点、方案、意见、安排等都是根据计划目标远近、时间长短、内容详略等差异而确定的名称。

规划是一种时间跨度长(三年以上),范围广,内容较为概括的计划。

纲要和规划相同,它们都是各级领导机关根据战略方针,为实现总体目标对某个地区或某一事项作出长远部署。不同的是纲要比规划更为原则和概括,一般只对工作方向、目标提出纲领式要求和指导性措施。

设想是一种粗线条的、初步的、预备性的非正式计划。相对来讲,其适用时限较长。

打算也是一种粗线条的、其想法不太成熟的非正式计划。相对设想,它的内容范围不大且考虑近期要做的。

要点是将计划的主要内容择要摘编,使之简明突出,它适用于时间相对较短的计划。

方案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方案一般适合专项工作,其实施往往须经上级批准。

意见属粗线条计划,它适用于上级向下级布置工作任务并提供基本的思路、方法,交待政策,提出要求等。

安排是短期内要做的,且范围不大、内容单

一、布置具体的一类计划。 B.计划的结构和写法要领

计划一般由标题、引言、主体和落款几个部分组成。 1.标题

计划标题一般由四个部分组成:计划的制订单位名称、适用时间、内容性质及计划名称。视计划文本的成熟程度,有可能出现第五个部分,即在标题尾部加括号注明:草案、初稿、征求意见稿、送审稿等。 2.引言

计划通常有一个“前言”段落,主要点明制订计划的指导思想和对基本情况的说明分析。前言文字力求简明,以讲清制订本计划的必要性、执行计划的可行性为要,应力戒套话、空话。 3.主体

如果说引言回答了“为什么做”的问题,那么主体要回答“做什么”、“怎么做”、“何时做”等问题。

目标与任务。首先要明确指出总目标和基本任务,随后应根据实际内容进一步详细、具体地写出任务的数量、质量指标。必要时再将各项指标定质、定量分解,以求让总目标、总任务具体化、明确化。

办法与措施。以什么方法,用什么措施确保完成任务实现目标,这是有关计划可操作性的关键一环。所谓有办法、有措施就是对完成计划须动员哪些力量,创造哪些条件,排除哪些困难,采取哪些手段,通过哪些途径等心中有数。这既需要熟悉实际工作,又需要有预见性,而关键在于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唯有这般,制订的措施、办法才是具体的,切实可行的。

时限与步骤。工作有先后、主次、缓急之分,进程又有一定的阶段性,为此在计划中针对具体情况应事先规划好操作的步骤、各项工作的完成时限及责任人。这样才能职责明确、操作有序,执行无误。 4.结尾。可以展望计划实现的情景给人以鼓舞,也可以提出总的希望或者号召。 5.落款。在正文右下方署名署时即可。

总之,学生干部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学习一些语言的技巧和培养写作技能,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以保证工作的顺利完成

第五篇:基层领导干部应具备的八种能力

李源潮在组织部长学习五中全会精神座谈会上指出: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实现“十二五”目标,切实改善民生,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是关键。作为肩负谋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促一方和谐的基层领导干部,是充分落实中央精神,切实改善民生的中坚力量和排头兵。深入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基层领导干部应该具备科学决策、贯彻执行、组织管理、综合协调、选材用人、处事应变、开拓创新、学习实践八种能力。

一、科学决策能力。正确决策是一名领导者的主要职责。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和瞬息万变的形势领导干部必须善于及时作出决策。决策不及时就会贻误战机影响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因此,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首先要有决策的魄力。而后要在科学比较、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权衡利弊得失,最终作出正确科学的决策。

二、贯彻执行能力。严格落实中央精神,基层领导的必要的贯彻执行能力是关键,贯彻执行的依据是法律法规以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文件,要认真贯彻省、市、县委有关精神和决定,要把上级精神和意图结合本地、本部门或工作人员个人的实际情况来准确领会、理解,做出分析判断,制定方案,采取行动,付诸执行和落实,并做到全面准确,得当有力。

三、组织管理能力。每个基层单位的工作目标的实现

和发展规划的执行都要靠基层领导来组织实施。基层领导干部要善于把本单位的工作目标同党员干部和工作人员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合理组织各方面力量,恰当使用各类型人才,实现最终目标,取得良好效果。

四、综合协调能力。作为基层领导干部,良好的协调能力是不可或缺的,要善于团结各种类型的人,与其合作共事。一方面要有很好的感情因素,善于激发干部职工的热情,为着共同的目标团结奋斗,塑造单位强大的战斗力。另一方面要善于与社会交往,与群众沟通,使各种社会因素都能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服务。

五、选材用人能力。组织的发展和事业成败的最关键因素都在于人。合理用人,因人施用也是领导干部素质的重要方面。用人得当则事业兴,用人不当则事业衰。一方面要善于发现人才,不惟学历、资历,把真正有能力的人放在重要岗位上去,并使其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事业发展。另一方面,要善于因人施用。每位干部职工不可能都是人才,但每个人也都有各自的优势。而领导干部就要根据下属各自的特点,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这样才能最大发挥每个人的能力,保障工作顺利开展。

六、处事应变能力。社会在不断的前进,我们所面临的环境也在不断的变化,领导干部绝不能抱定“以不变应万变”的心态来开展工作。因为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也不存在一劳永逸的办法,光凭老经验和老办法是无法完成全部工

作的。必须详细了解新情况,加以分析研究,审时度势,适时调整,争取最佳效果。

七、开拓创新能力。在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一味墨守成规是无法取得良好业绩的。基层领导干部必须敢于突破常规,敢于改革创新,以勇往向前的精神,在常规旧有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闯出新的道路,开辟新的领域,促进事业不断发展。

八、学习实践能力。这是领导干部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能力。领导干部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主要还在于自身的学习实践能力。时代在前进,科学在发展,领导干部如果不通过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政治修养和能力素质,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也做不好手头的工作。学习的方法有很多种,最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要从实践中学习提高自己,基层领导干部一定要深入实际,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践的过程中注意用理论去研究、分析和总结,用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指导自己的行为,不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基层宣传工作情况汇报下一篇:监察机关查办政纪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