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义务教育发展

2022-07-24

第一篇:农村义务教育发展

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须真正做到教育公平

董干小学 史春圆

【摘要】: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力提升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努力实现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上好学”,对于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解决义务教育深层次矛盾、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提升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教育公平是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热点问题之一,农村义务教育公平作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重要的一部分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农村义务教育的公平事关整个教育的质,同时也是义务教育均衡必须重视的内容。云南省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所做的一系列努力与成果,并且分析了在这些努力与成果的背后仍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真正做到教育公平。

关键字: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公平;问题

一、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指导思想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合理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加强省级政府统筹,强化以县为主管理,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制。总体规划,统筹城乡,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目标是:每一所学校符合国家办学标准,办学经费得到保障。教育资源满足学校教育教学需要,开齐国家规定课程。教师配置更加合理,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学校班额符合国家规定标准,消除“大班额”现象。率先在县域内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县域内学校之间差距明显缩小。到2015年,全国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实现基本均衡的县(市、区)比例达到65%;到2020年,全国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实现基本均衡的县(市、区)比例达到95%。

2、教育硬件设施完善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指出:“均衡配置学校办学资源,加大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教育经费投入力度,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相关精神。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教育经费投入,各级政府加大经费配套投入、相关部门关心教育,重视教育,支持教育,大力发展教育。依据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标要求,农村各中小学配齐了图书、教学实验仪器设备、音体美等器材;校舍面积增大,教学楼得到改建或重建;按要求修齐教室、专用计算机教室、电子备课室、多媒体教室、实验仪器室、实验室、团队活动室、图书阅览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食堂生活设施得到改善;网络资源到到共享、班班通工程得到解决。美丽的教室,红色的塑胶跑道,宽敞明亮的教室,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硬件设施按照要求得到了改善,基本达到国家提出的标准,缩小了农村区域之间的明显差距。平衡了教育资源,促进了教育公平。

3、教师素质与生活质量提高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教师是琢磨基石的工匠,实施素质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关键在教师。贫穷落后的农村中小学师资基本数量的缺少、学科结构不合理、优秀教师短缺、师资整体水平相对较低,这是之前存在的真实问题。但是,二十年来,政府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给予相关的优惠政府,引进优秀教师;加大对教师的培养。积极组织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新教师培训、骨干教育培训、学科培训;学校整合等一系列措施。教师的师德师风水准、文化水平、业务能力等得到了提高,学科结构不合理等突出矛盾象得到缓解。云南省持续实施特岗教师计划,2016年新招聘特岗教师4987人,安排到农村地区学校任教。以“国培计划”引领示范,健全完善省、州(市)、县(区、市)、学校各级培训平台和网络。2016年,“国培计划”共培训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为主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12.7万人。从2016年起,在全省85个集中连片特困县全面实行乡村教师(乡中心区、村庄学校的教师)生活补助差别化政策,并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1.8亿元建设乡村教师周转宿舍3556套。

4、教育质量提高 学校树立了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学生素质的优劣,决定国家未来的发展。为此学校坚持育人为本,树立质量意识,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人成才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坚持德育为先,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并重,打牢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省、市、县都拟有“素质教育评估指标”,各级分别对农村中小学进行评估验收。各中小学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如每年学校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组织开展中小学生篮球运动会、田径运动会;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开展文娱汇演、爱国演讲、读书征文竞赛等丰富的活动。全面推进了农村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综合发展。 (2)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过重的课业负担会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教育均衡发展就是要给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使学生从应试教育的重压下解脱出来,生动活泼地学习,健康快乐地成长。各地农村中小学享用先进资源,学习掌握先进教学理念,如在教学中采用“洋思教学法”、“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教会学生学习方法,降低学习难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提高学习效率和堂教学效果。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自愿参加学校开设的音乐、美术、书法、文学等艺术教育兴趣小组。学生没有了学习压力,生活得更愉快了,成长得更健康了。 (3)重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身体是学习、工作、生活的基础,根据国家“阳光体育工程计划”,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使学生心理健康、体魄强健。学校科学安排学生的学习、生活和锻炼时间,保证充足睡眠,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提高学生营养和健康水平,农村中小学基本解决了学生每天的“营养餐”生活问题。 (4)规范学校办学行为

学生接受公平教育,学校就必须坚持按教育规律办学,学校和老师要把全部精力用到促进孩子的成长进步上来,农村中小学基本实行了划区域招生,就近入学原则;学校不办实验班、重点班、实习班;教师不搞偿家教等规范了学校办学行为,以“师德六条”、“五严禁五不准’”、“教学十不准”等规范了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学校美了,教室亮了,设备齐全了,跑道红了,教师勤了,教育质量提高了,学生巩固了,家长满意了,但是,要让城市与农村中小学教育差距缩得更小,就必须切实抓好农村中小学校的内部管理。

二、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求做到学校内部管理公平

教育要均衡,学校管理要跟上。人性化公平的管理是现代学校管理的核心,作为学校,教师是首要的管理对象,要充分发挥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除了对教职工的学习、教育、关心、尊重、信任等之外,更重要的是拟有一套完整完善的管理制度。

1、学校教师的评优评先、竞聘等必须公平、公正、公开,具有鼓励性。

2、学校教师工作考核要完善,特别是音乐、体育、美术学科教师,后勤等工作人员的工作完成情况的肯定与评价、考核与奖励等措施。

3、完善实验仪器、乐器、电脑、班班通教学设备的开出使用及保管,图书借还阅览及保管等情况、达到的效果情况的评价等制度。不能完全以纸质资料印证工作完成情况。

4、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培训,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一个平台,结合实际扎实抓好,必须学有所得,得有所用。绝不能为了检查让教师花时间、费精力、做应付式的学习培训。

三、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问题

1、“大班额”现象现在农村各中小学还很凸出。学校管理不到位,“大班额”问题得不到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会严重失衡。这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2、师资配备不均衡。一方面教师编制总额超编,另一方面农村边远学校和乡镇薄弱教师短缺。主要原因一是教师流动失衡。农村学校条件差,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师工资财政直拨个人账户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教师的调控手段弱化,年轻教师稍有成绩,村小的就流向镇中、镇小,镇中、镇小的优秀教师又流向县市城区,“掐尖”和自由流动现象严重。二是学科结构失衡。体、音、美、英等学科教师严重不足,在村小等薄弱学校尤其突出。三是年龄结构失衡。乡镇中小学教师年龄结构老化,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教学要求。

3、办学条件不均衡。经过“普九”时的突击建设及后期国家专项资金的拨付,一部分城镇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有了改善,但农村中心小学和村小条件十分落后,条件简陋,教室破旧,缺少教学辅助设施和运动场地。

4、学生分布不均衡。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孩子享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日益强烈,由过去“有学上”到要上个“好学堂”。农村学生流向城镇学校,城区薄弱学校学生流向优质学校。一些资源优质的学校无序招生、盲目扩班,助长了 “择校风”。有的学校学生过多,班额过大;有的学校生源不足,开班不齐。

四、解决的措施

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在教育领域的反映。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科学规划是前提、学校布局是基础、师资配备是核心、资金投入是关键、政府重视是根本。

1、推进新一轮布局调整,实现农村中小学校合理分布。 按照“小学就近适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尽快修编规划,进行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使之与城镇发展、人口结构和新农村建设相适应。县市城区学校重点完善布局规划;各区镇处场重点建设好每镇一所初中、一所镇小和服务万人左右的农村中心小学,形成以镇中、镇小为主体,中心小学为基础,极少数村级低年级教学点为补充的学校布局;确定永久性保留学校和过渡性学校,建设一批寄宿制学校,整合撤并一批生源不足、办学条件差、教育质量低的薄弱学校。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逐年推进。

2、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分步缩小城乡差距。

坚持以发展求均衡,分层级、分阶段逐步改善办学条件,经过一段时间努力,达到区域同标、城乡同标。鼓励和提倡建设标准化、规范化学校,原则上每个乡镇建设一所标准化中学和一所规模在300人左右的标准化小学,提高学校装备水平,配齐教学设备,教学器材,完善功能用房及设施;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解决学校服务半径大,学生上学难,特别是留守学生管理难等问题。

3、建立管理和保障机制,促进师资力量均衡配置。

改革现行的教师调配方式,建立政府管编制、教育部门管配置的机制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师保障机制。一是教师编制直接核定到学校。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不合理、学校规模小、成班率低的特点,合理核定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适当放宽镇以下中心小学和村小教职工编制;对中小学老师编制实行有增有减的动态管理,一年一核定。二是积极推进校长聘任制和轮岗制。逐步取消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的行政级别,建立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的校长定期交流制度,有计划地从优质学校选派管理干部充实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领导班子。三是实行青年教师下派制。新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和新招聘的教师,先安排到农村学校任教;新调入城区的教师,先安排到城区薄弱学校任教;教师晋升中、高级职称和评先表模,要把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任教经历作为必备条件。四是提高农村教师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改善生活和工作条件。以乡镇为单位,建设教师公寓,以成本价出售给教师,实行集中居住,解决农村教师安居问题;适应教师流动需要,建设周转房,解决教师临时住房。 参考文献:

[1]褚宏启.关于教育公平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06, (12):1-3.

[2]王少峰.义务教育公平研究文献综述[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03):214.注释: 转引自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229.

[3]孙娜. 新农村建设中的教育公平现状及对策[J].教育论丛,2011,(01):147.

[4]叶建海.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公平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学理论,2012,(04)::99

[5]边英娜,谭静. 聚焦我国农村教育访谈:在挑战中奋力前行[N].中国教育报,2014-12-16(5).

第二篇:农村义务教育公平发展探析

——以陕西省15个抽样县区为例

【摘要】近些年农村义务教育得到了较大发展,但农村义务教育公平发展仍存在校舍资源利用不合理、教学设备设施条件差、师资队伍结构严重失衡、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未能得到有效保障等问题。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缩小校际间教育差距,建立和完善资助保障体系,进而真正实现义务教育的公平发展。

【关键词】农村

义务教育

公平发展

教育公平是全社会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地域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不平衡,教育发展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教育公平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近期,课题组对“新投入机制下陕西农村教育发展状况”进行了相关抽样调查研究,调查范围涉及陕西省15个县(区),发现在区域、城乡、学校和学生群体等方面教育不公的现象还较为严重,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教育机制,进而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发展。

农村义务教育公平发展的主要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教育公平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首先,农村教育得到了大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强调城市反哺农村,工业支持农业;强调加强农村教育发展,加快欠发达地区教育发展,加大关注弱势群体。我国已经在99.3%的人口地区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入学率已经实现了100%,男女童的入学率没有任何差异。农村的高中教育也有了比较大的发展,有力促进全国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同时,农村职业教育提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工学合作为主要模式”,采取订单式培养等各种方式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特别是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成效非常显著。

其次,办学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2003年启动、2004年大面积铺开的“西部两基攻坚计划”,在西部广袤农村地区大力普及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现在这些农村地区中小学校校舍建设美观,寄宿制学校的食堂得到改善。

再次,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教育差别。以中央财政出资为主、地方财政配套,实施“农村现代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通过三种模式,把过去只有城市和发达地区才能享有的优质教育资源送到了农村,送到了中西部,大大缩小了区域之间学生受教育机会的差别。

另外,国家还实施了义务教育工程、西部两基攻坚工程、两免一补工程等重大工程,加快对西部教育发展支持力度,促进了区域教育的公平发展。

农村义务教育公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校舍资源利用不合理。农村学校依然“散、小、弱”,学生就学成本高,学校管理成本高,教育资源浪费严重;而城镇学校“大班额”现象和规模过大现象非常突出。统计显示,城区初中、小学最大班额都达到90人以上,平均班额也在80人左右,县城小学大班额占到县小学的51.2%,县城初中大班额占到县初中的72.3%。

教学设备设施条件差。首先,很多农村学生面临着“吃饭难、饮水难、如厕难、取暖难等”问题;其次,农村学校教学条件装备处于“低保型”发展水平,与国家办学标准相差甚远,调查统计显示,全省初中和小学的图书、实验仪器不达标比率分别为25%和50%左右。而城区学校和已建成的寄宿制学校的设施设备无法保障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严重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以渭南市临渭区为例,农村中小学体育场基本为泥土操场,小学体育场面积达标为43%,体育器材达标为22%,初中体育场面积达标为59%,体育器材达标为63%。一些规模较小的小学没有实验室,多数实验没法开展。

农村师资队伍结构严重失衡。随着代课教师的清退,学科教师严重不足,不仅多数地区音乐、体育、美术、英语、计算机教师短缺,个别学校甚至连专职实验教师都没有。调查显示,农村小学教师年龄普遍偏大,农村中学教师年龄普遍偏小;寄宿制学校的保育人员和服务人员不在学校编制之列,寄宿生的管理只能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担任,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同时还容易造成不安全和不稳定事件的发生;农村办学条件差,教师待遇低,生活条件差,严重挫伤了教师教学积极性,中小学教师流失严重。

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未能得到有效保障。由于受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等因素的制约,农民工一直处于城市的边缘地带,被称作“城市边缘人”,其子女的受教育权并没有享受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另据“中国九城市流动儿童状况调查”的抽样结果显示,流动儿童近半数不能适龄入学,在学流动儿童超龄现象严重。有46.9%的6周岁儿童不能适时入学,13周岁、14周岁还在小学就读的占适龄流动儿童的31%和10%。义务教育阶段流动儿童失学率为9.4%,其中未上学的占6.9%,辍学的占2.5%。①这就造成,一方面,农民工子女无法受到应有的教育,就无法在走上社会之前获得谋生的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因其在学校不能受到与城市子女相同的待遇,容易产生对社会的对立感、仇恨感,甚至出现问题行为。

完善义务教育公平发展的对策

为了不断推进教育公平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应该选择走内涵发展的道路,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公平发展的管理机制。

在公共资源的配置上应加大向农村倾斜的力度,缩小城乡间教育差距。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占全国人口数的70%,他们的教育问题是影响整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关键所在。首先要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制定城乡统一的办学标准。其次要统一城市、县镇和农村教师的编制标准。第三要加大对农村教师培训的力度,继续推进免费师范生试点,继续实行中西部农村教师特色岗位计划,吸引优秀青年从事教育工作。同时,为了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要鼓励东部地区、发达地区派老师、出资金,或者通过其他方式加大对农村的扶持。要合理配置义务教育的资源,特别是经费投入的资源。让所有学校都能够平等地接受这种资源。

缩小校际间教育差距,保障学生平等受教育权益。缩小校际间教育差异,就是要缩小义务教育阶段在区域之内、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上的过大差异,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均衡发展。首先,要改造薄弱学校,办好每一所学校,对硬件不合格的学校实行限期改造计划,对软件不合格的学校通过专家的会审,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其次,要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之间一部分教师合理交流,派一些优秀校长到相对薄弱的学校任职或同时兼任薄弱学校的校长。妥善解决有些地方校际之间的教师收入不一样的问题。第三,促进校际之间教育资源的共享。比如体育馆、图书馆、科学中心、博物馆等设施可以由几个学校共享,并设立一个代管学校。

建立和完善资助保障体系,缩小群体教育差距,保障弱势群体学生平等受教育的权益。

第一,切实保障进城务工子女平等的受教育权。现在从农村到城市里进城务工人员大概有1.5亿左右,其子女随他们来到城市里面,据中央教科所在这方面的研究,这个群体人数将近900万人。在过去的发展中由于户籍管理制度等方面的缺陷,进城务工子女在进入学校就学,特别是在进入公办学校就学时遇到一定的困难。要在政府层面统筹、协调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特别是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受教育问题。进一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证在真正意义上落实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两为主”的政策。同时鼓励社会多层面、多方位地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

第二,办好寄宿制学校,保证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还有一部分农民工儿童留守在农村家庭中。要进一步完善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包括加强对其课余生活的服务、完善教育管理,按一定比例配备寄宿制学生的生活服务师资等。既要保证留守儿童接受同等优质的教育,也要保证他们的安全和身心健康发展。

第三,办好特殊教育,保证残疾儿童受到合适的教育。我国的残疾儿童人数较多,有一部分残疾儿童由于条件所限没有进入学校,或者没有接受完全的教育。我国规定每30万人口的县或者市必须设一所特殊学校,但目前全国还有35个县没有达到这样的目标。要加大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和完善,保障和提高师资待遇,创造足够的条件保障残疾儿童接受适合的教育。

第四,完善流浪儿童救助制度,保障流浪儿童接受相对良好的教育。这也是政府关注的重点,政府通过加强城市救助站教育设施的配备和完善来解决流浪儿童的受教育问题。根据流浪儿童的具体特点,确定相对固定的学校,让流浪儿童在流动或者流浪过程中能够不荒芜学业,保证其接受相应的教育。同时从深层次来说,要采取最根本的措施是要完善农村教育的保障,使这些儿童能够不流浪,包括让家庭的责任更加完善,使这些儿童接受更好的教育。

(作者单位:陕西教育学院教育系,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7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阶段性成果,编号:FHB070407;陕西省教育厅2007年人文社科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编号:07JK012)

注释

①董立山:“论和谐社会视域下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权的立法保障”,《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1期,第93~96页。

第三篇: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论文

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抓好学校内部管理

余庆县松烟中学韩天明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目标是什么?是每一所学校符合国家办学标准,办学经费得到保障,教育资源满足学校教育教学需要,开齐国家规定课程,教师配置更加合理,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学校班额符合国家规定标准,消除“大班额”现象。切实缩小城乡、区域差距。

贵州省是全国贫穷落后的省份之一,贵州的农村山脊,人贫,教育滞后。1986年国务院公布实施的义务教育法,并提出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2003年起,国家相继召开了“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党的十七大”、“十八大”等重大工作会议,提出实施了“两基”攻坚、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国培计划”、“特岗计划”、“营养改善计划”等一系列重大措施。二十多年的逐步推进、实施,农村学校的基础建设、办学资源得到了改善;教师素质、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2008年我县接受了国家“普九”验收,已达合格标准,从根本上解决了适龄儿童少年“有学上”问题。

一、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1、教育硬件设施完善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指出:“均衡配置学校办学资源,加大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教育经费投入力度,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相关精神。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教育经费投入,各级政府加大经费配套投入、相关部门关心教育,重视教育,支持教育,大力发展教育。依据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标要求,农村各中小学配齐了图书、教学实验仪器设备、音体美等器材;校舍面积增大,教学楼得到改建或重建;按要求修齐教室、专用计算机教室、电子备课室、多媒体教室、实验仪器室、实验室、团队活动室、图书阅览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食堂生活设施得到改善;网络资源到到共享、班班通工程得到解决。美丽的教室,红色的塑胶跑道,宽敞明亮的教室,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硬件设施按照要求得到了改善,基本达到国家提出的标准,缩小了农村区域之间的明显差距。平衡了教育资源,促进了教育公平。

2、教师素质提高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教师是琢磨基石的工匠,实施素质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关键在教师。贫穷落后的农村中小学师资基本数量的缺

少、学科结构不合理、优秀教师短缺、师资整体水平相对较低,这是之前存在的真实问题。但是,二十年来,政府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给予相关的优惠政府,引进优秀教师;加大对“豆芽科”教师的培养。1994年起,遵义师范院校开设音、体、美、幼专职教师专业,近20年,为遵义市农村中小学培养了大批合格专业教师;鼓励教师自学考试、函授学习、学历提升(农村各中小学教师学历,在2000年前后基本达到国家提出的要求),积极组织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新教师培训、骨干教育培训、学科培训;学校整合等一系列措施。教师的师德师风水准、文化水平、业务能力等得到了提高,学科结构不合理等突出矛盾象得到缓解。

3、教育质量提高

学校树立了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学生素质的优劣,决定国家未来的发展。为此学校坚持育人为本,树立质量意识,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人成才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坚持德育为先,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并重,打牢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省、市、县都拟有“素质教育评估指标”,各级分别对农村中小学进行评估验收。各中小学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如每年学校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组织开展中小学生篮球运动会、田径运动会;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采茶、为城镇打扫街道等);组织开展文娱汇演、一二·九爱国演讲、读书征文竞赛等丰富的活动。全面推进了农村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综合发展。

(2)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过重的课业负担会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教育均衡发展就是要给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使学生从应试教育的重压下解脱出来,生动活泼地学习,健康快乐地成长。各地农村中小学享用先进资源,学习掌握先进教学理念,如在教学中采用“洋思教学法”、“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教会学生学习方法,降低学习难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提高学习效率和堂教学效果。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自愿参加学校开设的音乐、美术、书法、文学等艺术教育兴趣小组。学生没有了学习压力,生活得更愉快了,成长得更健康了。

(3)重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身体是学习、工作、生活的基础,根据国家“阳光体育工程计划”,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使学生心理健康、体魄强健。学校科学安排学生的学习、生活和锻炼时间,保证充足睡眠,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提高学生营养和健康水平,农村中小学基本解决了学生每天的“营养餐”生活问题。

(4)规范学校办学行为

学生接受公平教育,学校就必须坚持按教育规律办学,学校和老师要把全部精力用到促进孩子的成长进步上来,农村中小学基本实行了划区域招生,就近入学原则;学校不办实验班、重点班、实习班;教师不搞偿家教等规范了学校办学行为,以“师德六条”、“五严禁五不准’”、“教学十不准”等规范了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学校美了,教室亮了,设备齐全了,跑道红了,教师勤了,教育质量提高了,学生巩固了,家长满意了,但是,要让城市与农村中小学教育差距缩得更小,就必须切实抓好农村中小学校的内部管理。

二、切实抓好学校内部管理

教育要均衡,学校管理要跟上。

人性化管理是现代学校管理的核心,作为学校,教师是首要的管理对象,要充分发挥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除了对教职工的学习、教育、关心、尊重、信任等之外,更重要的是拟有一套完整完善的管理制度。

1、学校教师的评优评先、竞聘等必须公平、公正、公开,具有鼓励性。

2、学校教师工作考核要完善,特别是音乐、体育、美术学科教师,理、化、生实验教师,信息课教师,后勤等工作人员的工作完成情况的肯定与评价、考核与奖励等措施。

3、完善实验仪器、乐器、电脑、班班通教学设备的开出使用及保管,图书借还阅览及保管等情况、达到的效果情况的评价等制度。不能完全以纸质资料印证工作完成情况。

4、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培训,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一个平台,结合实际扎实抓好,必须学有所得,得有所用。绝不能为了检查让教师花时间、费精力、做应付式的学习培训。

三、存在问题

“大班额”现象现在农村各中小学还很凸出。

学校管理不到位,“大班额”问题得不到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会严重失衡。这是上级主管部门及部分中小学领导思考、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第四篇: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研究综述

提要:本综述的文献来源于中国知网,且均为2005年至2012年期间发表的关于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文章。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但是其义务教育并不理想。本综述旨在了解农村义务教育具体情况,发现农村开展义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主要困难,找出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困难;对策

教育是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不仅带来私人收益,而且还能产生社会效益,有助于实现公平和效率双重目标,特别是初等教育投资的社会和私人回报率皆大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农村义务教育中存在的困难和主要问题:

一、资金方面,其中包括资金的匮乏和资金的管理。由于资金的不足,在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校舍改、建经费不足,教学设备不完善,教师的福利低,不利于优秀教师的引进。

二、师资方面,其中包括师资质量和师资数量。由于农村的环境比较艰苦,教师严重缺乏,而且多半留下来的老师的知识、教学能力方面也是存在不足的。

三、国民对教育的不重视。很多国民,尤其在农村并不重视教育,更看重眼前的利益。 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策略:

一、国家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免除学杂费。

二、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在财政方面应对中西部欠发达的地区义务教育经费有分担的责任,先富带动后富,最后达到共同富裕。

三、加强领导,完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是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并将一个地区的教育状况纳入政绩考核。

四、大力发展义务教育阶段远程教育工程,提高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效益和质量,在一些地区学生分布的很散,不利于其中教学。

五、推动地方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

六、国家应制定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免费培训政策和计划,全面提升农村地区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建设一支数量适中、质量较高、思想稳定的教师队伍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十分重要。

七、大学生支教。

结束语:从我做起!

参考文献

长阳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调查 2027/YC-(2006)01-0075-04

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策略 (甘肃 兰州 730030)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造就一代新型农民(蚌埠党校学报)

加大教育投入 改善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条件(湖南 岳阳 414000) 加快解决贫困地区农村教育边缘化问题 (《新重庆》)

................

第五篇: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调研报告

日期:2005-08-24来源:文见《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第5点击: 次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聂劲松衡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彭天文 陈坚

摘 要:造成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滞后的原因,既有经济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单

一、速度迟缓;又有观念的,传统的惯性造成义务教育投资体制的城乡“二元性”局面长期难以改变;还有制度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经费投入法的缺失。加速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促进城乡教育发展达到高水平均衡,一是加强立法,确立农村教育投入占各级财政支出的比例关系,完善、规范并落实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二是规范管理,重新确立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的最低控制标准和农村教育政绩考评标准,建立同级监督和上级督查的有效机制;三是抓质量,以教育质量评价体制建设为突破口,切实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实际培养能力。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 制度缺失 标准重建 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基本理念和普遍趋势,而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滞后,则是阻碍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坎。那么,形成这道坎的原因到底有哪些,其中最难破解的是什么?怎样才能越过这道坎,使省域范围内义务教育达到高水平的均衡发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深入到湖南省部分乡镇展开了调研。

一、调研意义、目标和过程

早在2000年,中国如期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普遍改善丁义务阶段教育的办学条件。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普九”仍只是处于初级阶段,城乡之间、不同的区域、学校和群体之间,义务教育水平和质量相差悬殊。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和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城乡经济发展的高度不平衡性和地方政府财力的差距,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已严重失衡。从湖南情况看,“十五”前期,全省农村小学的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不及城镇的1/3;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占的比例和生均设备值农村小学不到城镇的 20%,农村初中也只相当于城镇初中的一半。全省农村特别是经济相对落后的乡村,义务教育阶段“三差两低”的薄弱学校还较多,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按时毕业率长期难以提高。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不仅会因为教育不公平造成社会不公平,并引发许多社会问题,而且最终会影响国民素质整体水平的提高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推进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特别是在经济体制转型、农村城市化的推进和目前农村税费改革中,以农村义务教育的快速发展为重点研究省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调研旨在调查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状况,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找出有效的破解办法。调研的具体指标,一是农村义务教育的实际投入水平和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建设状况;二是农村学生享有的教育资源量;三是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四是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等。

调查范围以湖南省衡阳市为主;衡田地处湘中南腹地,辖5县2市5区,乡镇209个(包括城区街道),面积1.5万平方公里,人口703万(其中农村人口占75%)。近几年来,全市GDP在300亿左右徘徊,年人均收入也在3000元以下,昔日辉煌不再,已渐沦为全省经济欠发达地

市。选择衡阳作为其中的一个调研区域。对于研究湖南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根据统计学相关理论,我们首先以近年来各种统计资料为基础,把全市所有乡镇按经济和教育发展的高、中、低水平分成三大类,继而从每类中随机抽出2个乡镇进行调查。最后定点的乡镇分别为耒阳市哲桥镇、坛下乡,常宁市塔山瑶族乡,衡东县白莲镇、珍珠乡和衡南县茶市镇。2004年4月16日至29日,我们先后考察了这6个乡镇近5年来的经济和教育发展的总的情况,并在每乡镇重点调查了初中、小学各1所,调查涉及在校学生18602人、在岗教师1162人。同时,还针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情况,设计了一套调查问卷,发放 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7份。

二、调研结果及分析

1998年,衡阳市提前2年实现“两基”目标。到 2000年,衡阳市小学在校学生708242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24%;初中在校学生342787人,平均每万人口拥有在校学生488人;高中阶段教育快速发展,普高在校学生65650人,平均每万人口有在校学生93.4人。“九五”至“十五”期间,衡阳市共撤并初中63所,小学801所,中小学结构渐趋合理,其中,普通高中、初中、小学校均覆盖人口分别达13.32万人、1.95万和 2041人,分别高于湖南全省9.13万人、1.71万人和1883人的平均水平;校均规模分别达到1010人、910人和219人,分别高于全省878人、868人和192人的平均水平。而且,全市普通中,小学生均校舍面积分别达到7.9m2和6.1m2,图书、仪器、体育设施等条件也得到明显改善。但是,与城镇比较,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整体上还相当薄弱。

从教育质量和效益看,近年来,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率一直居高不下。据初步估算,从小学四年级到初中毕业,1999年-2003年的5年间,累计辍学率达 30.7%,这与2003年全省农村从小学一年级起累计辍学率约37.8%基本吻合,说明衡阳市农村义务教育处于全省平均水平的位置。

从教育经费投入水平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短缺、学校债务沉重的现象还相当普遍。衡阳市虽然提前实现了“两基”目标,但由于受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环境的制约,各级政府办学热情和财力投入,特别是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逐渐降低。在一些乡镇,拖欠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的问题仍有存在;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资金缺口较大,特别是突击“普九”达标后留下的借资兴建的低标准校舍和其他教学设施,如今又成为新的“危房”;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严重短缺,许多农村中小学甚至无力支付教师到县城参加培训的费用。而在县(市)级教育投入中,城乡差距越来越大,我们对所调查的乡镇学校与其县(市)城区学校相比,1999年小学极差率为4.9,初中为4.1,基尼系数小学为0.19,初中为0.15;到 2003年极差率分别提高到9.1和6.8,基尼系数分别提高到0.26和0.25。农村义务教育在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势必造成教育质量低下,无法满足农民对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调查的6个乡镇1998年“普九”验收后,所欠债务平均达到56.62万元。

从生均拥有的教育资源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资源配置率还很低,办学条件严重不足。“普九”以后,村级小学和乡镇初中基本消除了“黑屋子、土台子”的现象,但农村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亟待改善。调查中发现,由于经费不足,有些学校还不具备义务教育的基本办学条件。学校危房比例仍然较高,有的乡镇达到 13%。6个乡镇中,课桌椅残缺不全的占41%,实验教学仪器不全的占59%,教室或办公室有危房的占21%,购买教具、墨水、纸张、粉笔所用资金不足的占37%。在现有教学设施中,初中有语音室2间、电脑27台,占28%,而小学几乎为零。6个乡镇的小学、初中按新课程标准开出所有课程的占67.3%,这也是一部分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

好的农村子女从小学起就到城市重点小学就读的原因。

与此同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基本状况也十分堪忧。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长期困扰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些根本问题依然存在,有些情况甚至进一步恶化。其主要表现:一是有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二是教师队伍总量偏高,生师比例偏低,师资使用效益不高。调查中发现,1995年6个乡镇的小学生师比值分别为22.

4、

23、11.

8、28.

8、27.

9、23.7,初中分别为

10、17.

3、11.

1、14.

9、22.

5、20.3;到 2003年,小学和初中的生师比值则分别只有17.

3、 17.

5、11.

7、20.

3、23.

2、17.8和

6、17.

2、 13.

4、

22、 23.

3、17.7;虽然由于学校布局调整和学龄人口下降导致教师数有所减少,但生师比例明显偏低,其发展趋势越来越低(除衡东县因率先进行过农村税费改革,控制较好),在末阳市哲桥镇初中竞出现了1:6的比例,严重地浪费了教育资源。三是学历达标与能力达标存在较大落差。第一学历合格率分别为22.7%和13.5%,尽管通过20世纪末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学历达标率分别提高到96.8%和88.7%,但由于培训质量低和其他多方面原因,不少教师实际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并没有得到同步提高。四是学科结构极不合理,大部分学校缺少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和外语教师。五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层层拔高使用的多。特别是近年来,各县市区基本上控制教师的编制,没有录用大中专毕业生,以致造成教师队伍的严重老化。在调查中,我们被“爷爷奶奶教小学,伯伯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的一句顺口溜所震撼。六是教师职业道德亟待提高。由于待遇低、工资拖欠、专业教育程度低、师资来源复杂、管理松散等多方面原因,造成一些农村教师工作责任心差、职业意识淡漠。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错综复杂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其一,经济原因: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单

一、速度迟缓,地方政府和居民家庭无力支撑教育发展和子女人学经费的重担。2003年,被调查的6个乡镇人均GDP平均为3154元,不及全省平均水平6962.13元的一半,且其中第

一、

二、三产业所占比例分别为85.3%;3.4%和11.3%,农业是农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乡镇财政收入人均仅83.2元,远低于2003年全省403元平均的水平,且主要是依靠农业收入,工业、商贸所占比重极低;农民人均年收入只有2310元,其中最低的乡镇仅 1200元。

1999年至2003年的5年时间,所调查乡镇GDP平均增长率只有5.70%,且乡镇财政收入连年减少,平均增长率为-5.84%。由于乡镇企业发展不景气,农村工业、商贸及其他产业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逐年降低,乡镇财政越来越依赖于农业的发展。但目前,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的浪潮,衡阳市农业经济的发展尚缺乏积极、主动的应对策略,依然保持着传统的种养业,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程度低,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在所调查的6个乡镇中,只有衡东县白莲镇的瓷泥厂和茶叶加工厂能够为当地经济发展发挥一定的作用,但即使如此,其产品的科技含量仍然偏低,仅属一种耗能的简单产业。在这种情况下,乡镇政府特别是贫困乡镇政府是无力支撑农村义务教育的大规模发展的。同时,农村居民家庭收入很低,恩格尔系数仍然高达51.77%,确实有一部分农民家庭没有能力负担子女完成义务阶段教育的全部学业。其二,观念因素:由于政府和社会对教育本质和功能认识的历史局限性,人们认识不到农村新生公民接受优质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深远意义,因而没能把同步加速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摆到应有的位置,造成义务教育投资体制的城乡“二元性”结构迟迟得不到改变;多年来,在城市义务教育基本上做到由政府提供的同时.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则较多地依赖于学生学杂费收入的维持。1999年至2003年,所调查的6个乡镇,教育经费由114.15万元增加到132.17万元,而学生学杂费收入占教育经费总收入的比重则由17.19%逐年下降到 20,14%,这种状况是令人欣慰的,但毕竟相见恨晚。

从义务教育投资情况看,1999-2003年。湖南全省财政性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25.47%-21.57%,而所调查的6个乡镇教育投资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却达到 10%-15%。这说明,尽管近年来乡镇财政承担义务教育的责任在削弱,但按照现代教育管理体制建设的要求,中央、省、市、县四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所承担的责任仍然不够。

目前,农村教师对于如何推进义务教育质量提高的认识也是比较模糊的。以新课程改革而论,2002年秋季,衡阳市所辖的耒阳市率先进入新课程改革试点, 2003年全面推进新课程的实施。但到目前为止,新课程方案的实施状况并不乐观。现实中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新的课程改革只不过是国家又换了一套教材而已。至于校本课程、校本教材,以及教学中如何贯彻新课程理念等,不少教师感到陌生和茫然:我们对6个乡镇300名(小学 200名、初中100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从收回的 287份有效问卷的答案看,对新课程提出的理念和目标,认为暂不能实现和不能实现的教师占到51.1%,而认为完全能够实现的仅占5.3%;对新课程提倡的教学方式,教师认为暂时不能实现和做不到的则高达78.1%。有些教师竟问到:“我们现在用的教科书是不是校本教材?”、“我们为学生编的考试题算不算校本教材?”等问题。而且,绝大多数县市在考试评价上依然以学校升学率和学生考试成绩为主要参考指标。

其三,制度层面:由于义务教育投入法的缺失,以及民办教育实施细则的不完备,造成教育财政转移支付不能落实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民办教育或民间投资的严重贫乏,延缓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快速发展进程。在本次调查中,6个乡镇义务教育阶段竟无一所民办学校,也没有出现民间大宗的捐、投资款项。

三、思考与建议

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并以此推进省域范围内义务教育的高水平均衡发展,既是社会公平的重要领域,又是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但目前,农村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还很多,其中有些问题可以一次性解决,有的则需要一个一个地、有步骤地多次处理。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是:一定要有利于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具体来说,重点应放在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事制建设、办学条件改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重建,以及支持、鼓励和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民办教育的发展上。

第一,加强立法,确立农时教育投入占各级财政支出的比例关系,完善、规范并落实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短缺,主要是政府过分“重心下移”的投入体制所致。迫近10余年来,我国促进义务教育发展的相关法制陆续出台,确认了义务教育的公益性、强制性和免费特征,确定了举办义务教育是政府的法定责任,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等等,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宏观环境正在得到优化,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已经把农村义务教育乃至整个农村教育的发展作为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可以说,建立规范的义务教育财政逐级转移支付制度并确保落实的有利时机已经出现并日渐成熟。关键是必须确立各级政府对农村教育投入努力程度的基本依据,以及对农村教育投入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例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讲,没有定量的指标,再好的制度也是难以落实的。所以,需要有一个刚性的制度,特别是以立法的形式,将各级政府对农村教育投入的比例确定下来。而事实也是如此,只有立法才可能使义务教育投入渠道常规化。否则,义务教育投资体制由“以乡镇为主”向“以县为主”转变。这一单方面改革也依然难解义务教育投入总量不足和结构失衡之结。理论上讲,我国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基本目标,是保证经济落后地区“普九”的资金

供给,并以此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出现了一些模糊的概念。如有些地方把“校田地”收入、农民出工出料或以赈代劳、农民捐资助学等隐形投入都统统纳入了转移支付,有的甚至将转移支付用于偿还“普九”欠债等,从而使得转移支付偏离了目标。

要加速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提高教育公平性,就必须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体系。一方面,要尽快扭转义务教育投资体制的城乡“二元性”局面,加大政府特别是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数量。可以根据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汲取国外教育转移支付模式如“均一拨款”、“基础拨款”、“保证性税基拨款”等的合理成份,增加投入总量;另一方面,也不可否认,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格局不可能短期内消失。因此,目前还有必要实行多元化投入体制,坚持“两条腿走路”、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对教育投入的积极性。同时,还必须进一步加快学校布局调整的步伐,并设立“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专项基金”和“农村寄宿制中学建设资金”,以应对农村义务教育出现的新问题。

第二,规范管理,重新确立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的最低控制标准和农村教育政绩考评标准,建立同级监督和上级督查的有效机制。

加速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必须从小学入学阶段抓起,强化村级小学和乡镇一般初中的建设。目前,最紧要的,一是抓好农村学校的布局调整。村级小学布点过多,规模太小,制约着村小的发展,也不利于教师水平的提高。因此,要进行学校布局调整,确保学校和班级都有一定规模。争取农民的支持,采取适当建立部分寄宿学校、开通班车等办法,解决布局调整后上学远的困难。二是实施“标准化建设工程”,逐步改善办学条件,缩小校际差异。为了便于操作,各地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的具体条件,引导县、乡、村和学校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而努力。三是加快农村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步伐。从实际出发,适当增加村小教师的编制,同时采取提前有条件退养等办法,合理分流部分不称职的教师,使新的师范毕业生能及时补充到学校。

规范管理还包括积极发展非公立学校,大力开发民间教育资源。在民办教育法及其实施细则相继出台后,关键是执法问题,其中着重点就是如何管理。一方面,政府部门必须为民办教育搭建良好的发展平台,多途径发展壮大民办教育。建议成立由教育、劳动、人事、物价、税务、财政、公安、工商等部门负责同志组成的民办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政府分管教育的领导担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教育行政部门。而且,应建立健全民办教育办学过程监管机制。教育行政部门应按照管理所属公办学校的范围,规范相应的民办学校资格准入、清退、注销等方面的审批和管理,以及对民办学校办学评估和财务监控。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扩大民办教育优质资源。另一方面,应积极创新投融资机制,畅通民间资金集聚渠道,突破民办教育发展的瓶颈制约。包括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允许民办学校依法取得投资回报,依法保护投资者的权益和办学积极性;建立健全民办学校贷款制度,采取校产抵押、担保贷款和信用贷款等形式,鼓励支持民办学校获得银行贷款;推行教育券制度,改革国家教育投资机制。把政府直接投资公办学校的一部分经费和扶持贫困学生的经费,改为通过教育券的形式直接向受教育者投资,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一样凭教育券获得政府资助;设立民办教育专项资金。县级以上政府应设立民办教育专项经费,并根据各地民办学校的学生和教师数在各教育层次和类别中所占的比例,确定对民办优秀学校和办学者个人实行奖励,等等。

同时,要加强对省级以下各级政府相关领导和全体工作人员对于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以及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领导的问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建设,强化教育经费管理和对学校杂费的收支管理,提高教育投入效益。

第三,狠抓质量,以教育质量评价体制建设为突破口,切实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实际培养能力。

重新确立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指标,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效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90年代初期《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布以来,素质教育成了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时髦用语。但从多年来中小学校素质教育推行情况看,还存在着种种偏差。一是不少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学校领导和教师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不够透彻和全面。一说到素质教育,就只知道加课程和科目,“只做加法、不做减法”,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实际上,素质教育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并非对传统教育的全盘否定。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适应时代要求,符合个体发展需要,并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先进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和教育手段。所处历史时期的不同,素质教育就会有不同的内涵和实现方式。事实上,我们今天的素质教育,也是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宗旨的教育观念、思想、方法,甚至过程,但并不能算作任何一种固定的教育模式。二是把素质教育作为摆设,或者作为一种运动来搞,会议在讲、标语在贴,但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少实施,而应试教育仍然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流,或叫做压轴戏。从学校教育现状看,即便是小学,也在把学生的几门“主课”成绩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工作成绩和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由此可见,我国中小学学校教育中全面素质教育的实施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近些年来,人们在反思现行教育的功过、探索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的过程中,往往以对考试的批判作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突破口。但实际上,素质教育的实施并不是不要考试,素质教育中的考试恰恰是检验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目前更重要的,是要突出考试评价范畴的多元性、尽可能体现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观;突出考试方式方法的多样化,增长教育评价的客观性;突出教育结果的功能,加强评价反馈。

与此同时,一方面应根据新的社会需求调整课程结构,加速课程形式和内容的改革,不断丰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的内涵,整体推进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技能素质等在内的全面素质教育。课程和教材体系的重构,是新时期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另一方面,应全面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从学校教育的特点看,所有的课程计划、教学方案都必须通过教师集体合作实施。可以说,没有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就不会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农村义务教育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目前,重点是加大农村小学教师培训的力度,落实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设立专款用于村小教师培训,确保培训工作落到实处。要特别重视发挥乡镇中心小学的带动作用,可由中心小学牵头同年级、同学科的村小教师定期集体备课,还可采用在县城范围内几个乡镇一片,定期开展教学研究。和培训活动,由县教研室直接管理,既保证教研和培训质量,又使多数教师能就近参加。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农村文化调查问卷下一篇:内部印章管理制度